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8篇

时间:2022-04-07 18:23:50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篇1

首先,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上,初高中知识间存在一个大台阶。初中多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介绍直观现象多,抽象概念少;介绍静态的多,而动态的少。主要以识记为主,侧重定性研究,教学要求不高,意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高中物理则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也从代数运算变为矢量运算。这些由静态到动态,从具体到抽象,以知识的转化,能力的转变,要求的提高,都给高中生带来很大的困难和不适应。

其次,初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初中物理往往从表象、意象、实验出发,经过想象、分析、对比、归纳等思维方法,利用直观判断法得出结论。其思维方式属于定势思维。而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着重于定量分析、研究、其思维方式要求有较高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一定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要侧重调用储存头脑里的抽象知识,如概念、规律等,经过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操作,运用逻辑方法: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推出结论。这一质的飞跃,对于带着成功者的心态从初中迈入高中的学生,常有天渊之别之感。他们在惊叹台阶之大的同时,也咏出了高中物理真难学的叹歌。

另外,我国的升学制度与过去的“科举制”有点相似,“一试定终身”。于是升学率成了衡量“一个学校好坏”“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的标准,为了获得高考的高分,老师紧跟高考的指挥棒,加深教学内容,增加习题难度、深度和分量,从高一起就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达到高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本来趣味盎然的物理变得枯燥、无味,部分学生甚至望而生畏,对物理产生了离心力,他们被迫弃理从文,少数坚持学习物理的同学,也常望难兴叹,在重重的压力下过着艰难的陪读生涯。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现行高中教学要求调整意见》,意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高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人才素质教育”,以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行“必修+选修”,将初高中的一个大台阶化为两个小台阶,这有利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从理论上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无疑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然而,作为重点中学的老师,担负着向高校输送更多合格人才的重任,如果不能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准,而一味强调必修的教学要求,势必导致学生在高一、二年上必修内容时,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从而影响其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而到高三,由于选修内容大多是高中物理的难点、重点,如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等,学生难以一步到位,再加上总复习时间变少,前松后紧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常有“雪上加霜”之感觉。如何降阶、迈阶、衔接等问题,教学之余常思索着。下面就初高中衔接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搞好教学内容的衔接,《调整意见》把对原大纲中要求不太高或在初中基础上略为加深的内容,直接作为必修课的内容,而把原大纲中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选修内容,搞两个循环。

这样做无疑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降低了初高中的一个大台阶,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完必修内容之后,会考合格,带着成功的心态迈向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面对高考考纲未有大幅度的改变,而他们的智力、能力相对较高的情况,我们认为教学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智力水平发展相一致。在教学内容能适应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探究,我们主张,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将选修内容降低要求下放到高一、二年级,形成“必修+选修”同步进行,但要求不同步的教学,不搞一次到位,这样做,既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能起到一定的降阶作用。而到高三年级上选修时,此时选修课的复习不是必修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必修基础上的循环上升,也降低了必修与选修的台阶,选修课着重于提高,但应该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的提高,要把复习成为上升和深化的起点。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篇2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差异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内容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穿插简单系统的地理知识,重在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区域的地理特点和差异。而高中地理则以系统地理为主,强调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能力,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

初、高中地理不仅存在内容和结构体系的差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因教学主体、客体不同也存在差异。

初中地理以读图和运用地图、图表等技能训练为主,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学生依赖性较大。而高中阶段侧重对学生自主意识和自觉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高中阶段集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独立获取和更新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和应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深化初中地理知识是当前地理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

二、以高中地理为基础,拓展初中地理知识

立足高中地理教学,夯实初中地理教材中主要知识点,挖掘教材内涵。在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的相关内容教学中融入我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使人口专题的知识形成体系,以分区地理为切入点,融入国土整治内容,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同样,“北方地区”中主要讲述内容在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出现并细化,也可以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农林基地建设放在“北方地区”学习。在中国地理知识基本学完的同时,高中地理必修三也随之讲完,这样既可加深教学内容的深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又可以节省高三年级学习必修内容的时间。

三、把握初、高中基础知识的延伸与对接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较多,并属介绍性,知识之间联系很少谈及,没有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进入高中,在平时课堂上进行初中知识点深化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不同层次去看待问题,这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我们要冲破初、高中地理教材限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初、高中地理知识难度存在差异,内容多次重复,知识体系不清,学习效率不高,因此,要摆脱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前后顺序关系的限制,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深化初、高中地理教材,打破初、高中教材界线构建的知识体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既要横向联系,又要纵向发展,使初中地理知识不断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便于提高写生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篇3

关键词:音乐选修课;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08-001

音乐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研究其开设的必要性及如何开设具有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选修课,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有着重要意义。

一、开设初中音乐选修课的必要性

一是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求。中小学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音乐课程的终极目标。而从目前初中音乐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多仍不分对象、不分内容,采取由教师统一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自我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大,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必须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选择性较强的音乐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学习效果。

二是顺应社会发展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时代要求。创造能力的培养正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创造能力是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当前音乐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音乐选修课,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课程。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选修课程,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动力,为不同发展类型、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广阔发展空间,可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可促进学生全面、有特长地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基础。

三是完善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体系的内在要求。音乐学科必修课程重点是关注学生基本的学科素质,只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忽略了教学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选修课的开设则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创造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拓展了音乐知识的领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陛发展提供了助力。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结合知识发展的能力与特长,完善了初中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使选修课的开展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开设初中音乐选修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尽管有极少部分学校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了音乐选修课程,但大多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内容体系支撑,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效果不容乐观;而且大多数是以器乐、合唱、音乐鉴赏等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启发,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达不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最终目的,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开展初中音乐选修课,一要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指导实践,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在开展音乐选修课之前,必须通过大量的调研,收集相关理论材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及成果,系统地研究音乐选修课在培养初中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校、本班级学生的特点,确立初中音乐选修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二要大力开展实践探索,寻求一套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初中音乐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体系。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在实验班级开展一系列的音乐选修课,采取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详尽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明确音乐选修课中培养初中生创造能力实践过程中必修把握的关键问题,初步建立了初中音乐选修课的实践教学体系。三要重点提升教师素质,培养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课标明确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知识的创造者”、“平等首席”,这是对教师地位的全新诠释。教师是影响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在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教师创造性教学能力的高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水平的高低,都决定了选修课程实践的成功与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开展初中音乐选修课必须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需“可选”

初中学生通过音乐课的学习,一般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甚至条件好的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这为开展音乐选秀课程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正因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选修课的选择上,指向性更强。因此,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索音乐的艺术魅力。

二是课程内容需丰富

音乐选修课的教与学的实践形式多样,既有课堂内集中统一的教学活动,又可是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课堂;既可是内容多样的音乐欣赏,又可是种类齐全的乐器制作;课堂中,既包含了教师的设问、范唱或演奏、媒体展示等,也包含了学生的问题回答,演唱或演奏的学习、鉴赏感受的表述表达、师生间或学生间的互动合作行为等等。这些启发性、创造性、实践性强的音乐选修课,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在选修课实践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学生动手制作乐曲,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通过学生创意伴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篇4

一、高一阶段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教学内容分析

初三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到了高一年级之后就开始展开有基础的这块内容的学习在必修一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是主要的学习区域,还有必修二《化学反应和能量》中相关内容.从内容分析.必修一的内容主要是基础性的.关键在于将初中的化学知识跟氧化还原反应联系起来并能够逐步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根本――电子的转移,并能够联系实际通过调查、对比、举例来列数生活中的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并由表及里的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而必修二部分的内容则要高一些.通过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块的学习,能够逐步的了解化学键、热能、化学能以及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关系.并从之前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并能够以原电池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可以说,必修一是初中得氧失氧式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知识的一次加深和强化,并在学生脑海中建立电子转移以及化合价的概念并逐步的了解应用方面还原剂和氧化剂的原理及用途.而必修二的知识则更加深入,着眼于能量的转换并初步掌握一个重要的模型――原电池模型为实践运用以及后面选修四的学习打下基础.可以说,高一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是承上启下的.

二、高一阶段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教学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每一位化学教师对氧化还原反应部分都十分重视,应为氧化还原反应部分是各级考试尤其是高考的中心内容.也是比较灵活的一块内容.而新课程改革以及江苏省五严规定的陆续实施,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实践的矛盾逐渐的显露出来,并随之产生了一部分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方法陈旧

由于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知识内容的连贯性,很多教师掌握了一整套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方法.从置换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还原反应这几大反应引入知识冲突之后进行导入,有的时候,使用离子反应来进行导入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逐步的成为一个教学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导入方法看似合理,其实没有契合学生的学情.很多学生对于上述五种化学反应的掌握其实并不很好,尤其是置换反应,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并不十分熟悉.而离子反应由于刚刚学习,很多学生并不能够灵活的运用.所以从这几个反应入手创造认知冲突展开教学的方法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否则会造成教与学的双面问题.

2.学生化学知识体系不能支持传统教学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部分有不少的教学套路,有的老师喜欢按部就班的从得失氧到化学价逐步展开然后再引入到电子转移方面.还有的老师喜欢多把得失氧、化合价、电子的转移三个方面各自独立下来进行讲解和阐述.这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活动展开的方式主要是考虑了初中阶段的知识背景,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已经对基础的化学反应和基础的反应类型有一定了解基础之上.但是,初中新课程改革之后,江苏地区的教材已经逐步的取消了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知识的要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学生掌握也不太牢靠.而高一阶段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在无基础的背景下一下子对本质的电子得失经行要求就显得十分突兀.学生的掌握显得比较困难.

3.教学模式落后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大量的高考、小高考的题目、考点.于是在有限的课时背景下,教学模式的设计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讲授大量知识点之后就给予学生大量反复作业、联系予以强化.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学生学习主观性能动性的提高.

三、高一年级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问题的相应策略

1.巧置情境,调动学生自主意识

情境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巧妙的设置适合学生知识背景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将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教学内容合二为一.可以进一步促进氧化还原反应这样一个高一年级部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攻克.例如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二课时中,笔者就用多媒体展示了每一位同学都会吃的包装好的月饼.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在月饼保鲜的过程中什么物质具有氧化性,充当氧化剂?同时,月饼的包装袋中放入的物质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起什么作用?以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导入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引入多种教学方法,突破认知障碍

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合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内容的内化深入学习.要充分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如掌握基本概念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学生先学后教的方法.而稍微有一点深度的电子转移等方面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而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等进行内化总结的时候,引入小组竞争分析法就比较好.教无定法,最终还是以教学活动的高效和学生的主动性的提高为最终目标的.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篇5

关键词:地理;能力;主动

我就任高中地理教学已有十余年,经历的新课程培训也有几次,就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谈谈我作为一线教师的一些体会。

一、初、高中地理知识严重脱节

在初中阶段,地理作为副科只被安排在初一、初二学年段学习,每周课时甚少,这么少的课时有时还被大科占用。多数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地理是一门中考不考的学科,无关紧要,这样态度上放松了。迫使很多专业地理教师改教其他科,由一些非地理专业的老师教地理,这样导致所教授的内容大打折扣。初中地理的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我教的五、六轮学生中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初中地理很过关,这也为他们高中地理的学习带来了轻松和干劲。而大多数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就是一片空白,使他们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遇到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困难重重。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地理必修3本,选修3本)要想抽出很多时间来巩固和重新学习初中地理内容是不可能的,致使很多文科生都认为地理难学,知识无边无际。这是很多年来困惑我们高中地理老师的一大难题。初中地理必须重视起来,要重视就要参加中考,这是我的呼吁,我想这也是很多高中地理老师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初中阶段对地理学科有一个正确充分的认识,高中阶段再加强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延伸,高中文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才会有信心,做到心中有数。我们的教学也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教材每节的隐性知识需要充分挖掘

每节的知识点广度和深度要到位,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需要挖掘的内容: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地球自转公转的意义、地方时―区时―世界时的区别及实际应用、日界线中的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的应用、光照图的判读、晨昏线的意义等;第二章大气需挖掘的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等压线、13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成因―气候特点以及如何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判断这是哪种气候类型;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需挖掘的内容:陆地水的类型有空间分类、按循环周期分类、按性质分类、河流的补给类型及径流变化规律―影响因素、洋流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教材图3.5的洋流各属于哪一种、大洋盐度分布规律;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需挖掘的内容:岩石分类及其成因、板块构造学说、沙丘等高线判断风向;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需挖掘的内容:陆地自然带的成因、雪线及影响因素。高中地理必修二、必修三需要挖掘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做补充,才能把知识掌握得透

彻、到位。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篇6

关键词:学习观念;地理课堂;课堂有效教学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的数量(增至9门课)、容量增加了,在高考面前负担也加重了。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地理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初中阶段地理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初中地理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地理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地理课仍然是不被老师、家长、学生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地理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地理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江西地理高考模块分别是:必修部分的必修一(自然地理模块)、必修二(人文地理模块)、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选修部分的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六(环境保护)。必修一当中一些系统地理中非常重要的原理和规律一直贯穿在高中地理之中,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高一阶段地理教材的知识是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又是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高一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今后两学年的地理教学做准备。这种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转型、考试观念转型、学习习惯转型、学习方法转型等。

1.学习观念转型

教师在高一第一节地理课上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原先思维中基本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为基础,让学生尝试接受高中系统地理模式,使其逐渐适应高一地理学习。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地理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使学生对地理课重视起来。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原来地理是副科转变为地理是高考科目,使其意识到高中阶段地理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之外,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考试观念转变

考试观念对现在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很大,是否属于必测、必考的科目直接关系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要让学生了解到高中地理学科考试在文科中是必选科目,考试成绩能否达到B级以上直接影响其是否被本科学校录取。即使是理科同学,也必须要参加每年举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对于普通类考生,成绩需要达到C级以上。初中生进入高一之后,对地理科目的考试观念改变了,会促使其端正地理学习态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

3.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转型

初中地理的教课形式和应试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甚至于造成部分学生轻视课堂学习,只是把它作为“学科调味品”。有的地理课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据,老师、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一下,因为在学生看来地理可以不看、不记、不理解,考试时在书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地理课出现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现象。

高中地理课要求学生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问几道“我不会做的题目”,应该注重培养“老师为什么是这样呢?”“与我平时感觉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

学习地理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如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知识,拓展知识面。

二、教师应该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地理课按照要求是每周2课时,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充分利用45分钟,发挥个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当前的考试要求。如:了解、理解《江西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说明》,把握每一课的要旨,使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重点、难点适宜。2.重视课堂,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可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艺术表演,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教师可以培养自己独特的方式以吸引学生。如: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开端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3.适量的作业与测试。高一地理学科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课后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内容也可以丰富一些,如制作地理小报、自绘地理漫画等。以达到巩固知识,适应高考的目的。4.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学后记可以让自己不断反思,总结,并不断改进。5.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开展“教师合作”。“教师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整体功能,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施教,实施教学过程的通力合作,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导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资源共享”使全组地理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篇7

关键词:新课改;高一化学;教学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88-01

广西的高中课改自2012年全面展开,课改四年来,尽管教师们经过不同的培训,但是在面对化学科的内容编排发生了很大变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显得无从适应;而很多学生刚进高中时,认为化学是一门很简单的学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觉得化学难学了,优势科目保不住了,甚至受到"当头一棒",少数同学开始丧失信心,甚至造成个别学生退学。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尤其是化学教师,如何尽快引导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怎样才能找到科学方法让学生摆脱困境,为他们树立宏伟目标,迈进理想的大学?经过几年的课改的教学,笔者也在不断摸索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现作一些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1.做好初高中的教材衔接,找到正确的切入点

新课改后,高一化学内容与初中相差很大,做好初高中的教材衔接,对比初高中化学课程要求的异同点是高中第一个学期的大事,教师不急于赶进度,上新课之前要把初中化学教材看一遍,了解初中的化学教材已向学生介绍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的化学知识,扩大了学生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欲望。但是还要知道,初中的学习方法不同于高中,初中化学从事物的一般规律来认识事物的一般性质,而高中则要从一般规律和特殊性两个方面去认识事物的性质;初中化学知识更偏重于现象和应用,高中化学除了这两者还需要理论的支撑,如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只是强调酸碱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能够通过一些指示剂区别生活、生产中的常见的酸碱,而浓硫酸只强调它的腐蚀性,而高中将分为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三个方面详细解读;氨气只介绍它的物理性质,而氨气的制取及化学性质是高中的知识;初中化学中的《原子结构》只知道原子的概念、原子的结构,却不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教师讲解这些知识时,就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然后作一些拓展,使知识深入浅出。高中必修1以实验开始,不仅让学生懂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且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过滤、蒸发作铺垫,再去学习萃取、分液、蒸馏,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化学是在延伸初中的知识。再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至过量,可以改为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至过量,还可以类推为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至过量……,让学生感觉到进入高中,学习化学开阔了视野,化学让我们的世界变化无穷、魅力十足。

2.高中化学知识螺旋式上升,切勿一竿子插到底

新课改后,高中化学必修的内容与以往必修内容大有不同,课改后的必修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分科后还有侧重点。人教版在原有的内容上增加了胶体知识、核素的概念、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原电池、化学反应的限度与速率、工业合成氨等;有机化学中烷烃、烯烃、乙醇、乙酸也作了介绍。有一些教师习惯了旧教材、旧教法,感觉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担心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列罗很多知识给学生,把涉及到的横向、纵向知识全一股脑儿抛给学生,让学生听起来感觉像在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是以课本为主,还是相信老师?"毫无疑问,这样上课违背了新课改的意图。作为教师应该要将高中的所有化学课本看一遍,要理解课改后的高中化学知识是螺旋式上升,如电解质、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原电池、化学反应的限度与速率、工业合成氨在选修4还有讲解,有机化学、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在选修3还要系统学习……,千万不要按课改前的教学内容,对于某个知识点要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留任何悬念,也就是一竿子插到底。必修化学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即可,不随便添加内容,如物质的量这个知识点,课改后只给三课时,是课改前的一半,这就考验教师的备课能力了,物质的量及衍生出来的物理量都比较抽象,首先让学生理解概念,然后理解物质的量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梁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联系起来的,就把几个公式的应用也解决了。如上硝酸、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有的教师按旧教法分开上,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不能更好对比二者的氧化性差异,学生掌握不了系统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理解课改精神,让学生感受课改后带来的好处。

3.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二地理必修知识点篇8

一、从新旧教材考试说明的对比差异中把握新动向,指导高三教学与复习。

高考考试说明它是高考命题的指南,在编写形式上它对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都作了明确说明。大家对旧教材考试说明已有了解,如果我们认真对比新旧教材考试说明的差异,就能从中把握一些新动向,对高三教学与复习是有帮助的。

新旧教材考试说明在编写形式上完全一致,都分为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四个部分,所不同之处是考试内容中的考试范围有较大差异,下面仅就新旧教材考试范围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的考试范围分为四个部分:①自然地理与地图;②人文地理;③世界地理;④中国地理。四个部分中变动比较大的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中国地理。

1.自然地理与地图

老教材考试说明中,自然地理部分考试范围以老教材高中地理上册知识内容为主体,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同时增加了初中地理有关地球知识的内容;地图部分则是初一地理地图部分的知识内容。新教材考试说明,这一部分考试范围以新教材高中地理上册为主要知识内容,并对部分知识点进行删减和变动。删除了月相的变化、海洋中波浪和潮汐等内容,增加了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所没有但初中地理涉及到的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水平分布、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保留了老教材考试说明初中地理的地球和地图知识内容。

2.人文地理

老教材考试说明以高中地理老教材下册为主要知识内容,几乎没有增减。新教材考试说明,这部分考试范围以高中地理新教材下册和高二地理选修教材为主要内容。增加了老教材中有但新教材中所没有的粮食问题和粮食问题解决的途径。减少了企业增长战略等知识内容。将初中地理中,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中国的旅游资源等列入这部分考试范围。选修教材高二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及其作用、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也列入这部分考试范围。

3.世界地理

这部分考试范围新老教材没有变化。

4.中国地理

这部分考试范围以初中中国地理教材和高三地理选修教材为主体知识内容。与老教材考试说明相比,新教材考试说明除了将部分知识内容移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外,还增加了中国的区域差异中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存在东部、中部、西部三个不同发展地带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原因、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特征等内容,也增加了高三选修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的内容。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荒漠化原因及治理、山区综合开发与农林基地的建设、黄淮海平原和南方红壤丘陵的治理、长江三峡地区的开发、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交通建设、海域海岛开发、城市新区发展的可能模式等内容。

建议:把握增删和变动部分内容,注意增部分,但以不变内容为主的教学与练习。

二、从文科新旧教材高考试卷对比分析中把握动向,指导高三教学与复习。

1.选择题

新教材卷共11题,和老教材卷一样,11题分值共44分。其中1~4题与老教材卷题目相同,考查的知识范围主要是中国地理、高中地理新教材上有关内容,且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5~11题与老教材卷不同。各题都是地理学科的选择题,学科之间综合性比老教材卷差。

2.非选择题

新教材卷涉及地理学科共有四题,36题是纯地理题,37题一二问题为地理题,两题分值共36分,与老教材卷不仅题目不同,而且考查的知识内容也不同,是新教材在新高考中的具体体现,知识内容主要是新高中地理下册和高二地理选修内容,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40、41题与老教材卷完全一样,两题分值共20分。新教材卷比老教材卷共增加12分。从新旧教材高考试卷对比分析看:新高考比老高考地理的命题比分大,大约100分左右;地理选修内容要考,但比重不大,且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

三、重视选修教材的教学,把握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内在联系。

1.把握高三选修教材的编写体系,明确选修教材的知识结构。

如高三选修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这样来认识:以我国三大自然区域为背景,以国土整治为主线,以区域开发为基础,以个案研究为线索来理解国土资源整治重要性和必须因地制宜的原则。其知识结构,可以表述为:三大自然区域――国土整治――区域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了解选修教材的特点,重视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