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道德经全文8篇

时间:2022-08-23 14:44:40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篇1

一、全球化对青年道德的冲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客观上导致道德转型,传统道德观和价值体系将经受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

1.全球化使世界青少年日益凸现普遍性的道德危机。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在反思20世纪的社会发展时,常常痛感忽视道德教育带来的青年成长问题。事实上,西方发达的经济并没有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青年,却造就了“道德迷惑的一代”。现代西方青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某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对淡漠,青年精神空虚现象普遍存在。如在国民教育非常发达的美国,大多数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接触过人类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基础——道德标准。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青少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大多数青年只顾及自己的目的,追求个人私利,而放弃政治和社会责任;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年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是非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者把谁作为榜样;法国青少年中犯罪率非常之高,对社会危害很大,被称为“牺牲的一代”。一份全球问题专家的研究报道显示:许多青年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不能正确地对待职业、个人生活和政治,他们在寻求“自我实现”、“个性张扬”之中获得的只是感官的刺激、物质的享受和性的满足。我国青年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中,在道德价值取向上也发生了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在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迷乱、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总之,从世界范围来看,青年的道德滑坡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潮流。

2.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信息网络化,使青年德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全球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等的影响是全面和全方位的。英特网的崛起,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革命。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和糟粕堆。在英特网上,各种思想跨国界交流,思想“藩篱”形同虚设,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种黄色、暴力等信息都云集网上,网络内容对青年发展产生明显影响。由于传统德育的方式是单向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容易控制。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内容的传授将由单向转变为双向,青年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可以更主动地摄取自己所需的内容。由于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辨别力不强,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出于好奇和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不道德的内容。从而使自己逐步脱离现实,弱化道德意识,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由此可见,全球信息的网络化,青年德育功能模式中的教育者的主导和独尊地位将受到挑战,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的正确性将受到质弱。

3.全球化时代,人们对知识和智力的重视,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来临的将是一个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微电子、计算机宽带网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带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经济走向,兴起了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智力支撑型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知识商品化的能力大大提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因此,全球化时代对青年的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具有很高智力的青年人才将成为国家教育的目标。同时,良好的智商也将成为全球化时代青年能就业的关键。这就有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即片面重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另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知识经济也有双重效应。事实上,构成知识经济主要内涵的高新技术,它既给青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物质环境,造福于人类,同时它又容易导致个人利益膨胀和高科技犯罪,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灾难。

4.全球化带来青年教育的国际化,青年德育将直面西方反华势力的挑战和“信息霸权”的艰苦斗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个国家把拓展知识产品的出口,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加大对其他国家开放服务和知识市场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与斗争日益剧烈,青年德育的国际化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各民族和各国家的德育不可避免地将在这一趋势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不断进行着道德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在德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青年德育不仅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水平的挑战,也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西方某些反华势力所鼓吹的政治模式、价值体系、道德观念乃至堕落的色情文化、生活方式等,对青年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知识信息成为全球化时代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信息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利用优势,妨碍、限制或压制他国对信息的自由运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优势,撬开别国信息大门,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摄取别国战备信息,表现为一种强制性的信息干预和信息霸权。这些严峻的挑战都要求我们在青年道德建设中,调整道德目标,转变思想观念、依托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与发展中赢得主动。

二、全球化时代对青年德育的新要求

全球化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改变了青年原有的道德取向、道德规范、道德体系和道德价值,客观上要求面向青年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评价进行全方位地转型,具体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取向充分肯定和显示个体价值与主体价值。社会道德的主导价值应该是一元的,但如果片面强调一元的价值取向,最终只能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全球化时代道德取向强调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青年道德主体意识得到提升。在青年道德建设的问题上肯定青年道德选择的自由,要求青年自己对道德问题做出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重视青年自己的自主判断,淡化传统习惯,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识为主要的评判尺度,强调青年个体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青年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其实,全球化条件下,青年主体性不断发展和弘扬的过程,正是青年的道德精神不断获得自由、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青年的道德自律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年正是在道德精神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才不断认识自身,逐渐适应时代要求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应全球化的青年道德建设,应将社会主导价值的一元性与青年亚道德的多元性结合起来,充分界定个体价值与主体性价值,使青年德育适应全球化社会转型的要求。

2.道德内容强调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在一定国际规则下进行并逐步影响到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其他领域的。它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道德的层面上,就要求道德要建立一种包括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权、遵守社会公德、公平竞争、依法守法的现代文明规范。体现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在属性,表现为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公正的道德品质。因此,青年德育要以此为重点内容,使青年了解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主体化、世俗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培养青年具有一种生存的同一感,学会“关心他人”,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克服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取向。

3.道德观念要求青年确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当今时代,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又称世界性问题)向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所谓全球问题,是指那些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而且只有靠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紧迫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爆炸、南北差距、精神贫乏、信仰危机、价值观冲突等等。着眼于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提倡全球本位道德这种新的道德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树立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强调发展的基本要领和核心内涵是人、教育、科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在这里,经济发展不仅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而且表现为在良好的智力素质与道德素质的支持下,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就要求青年的道德教育要重建青年道德价值的座标,唤醒青年生态伦理良知的自然价值,树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青年关心自然资源,参与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发展的意识,谋求人类自身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德育方式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强调青年对德育知识的接纳,使德育的内容严重脱离青年的道德生活。当代青年道德养成的现状表明:灌输道德知识与道德信条的培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道德生活。青年道德建设,只有发展青年各种道德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道德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5.德育过程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变。以往德育的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青年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对于全球化时代青年一代的成长发展来说,青年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生活,而“活动性德育”则是青年道德教育的最佳选择。这种德育是在活动中展开的,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的基础上,让青年在变化发展中学习、思考和领悟,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

三、中国青年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既由经济基础决定,又有自身演变发展的特殊规律。全球化时代的青年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文化工程,需要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体现时代要求,创新建设思路,遵循其基本原则:

1.坚持道德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相一致。也就是说,构建新时期青年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基础。为此要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与之相应的道德准则、规范,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等等,据此约束青年的言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另一方面,又要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现实状况出发,倡导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年的思想特点和水平的、能为广大青年所接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以此教育和规范一般青年的言行。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忌脱离实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的觉悟水平,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或施予过高的道德标准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流于空谈和道德规范脱离实际。

2.要坚持青年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相适应。经济全球化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和现代市场经济精神的生成过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过程。规范是社会生活中已形成的评价个人或群体行为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来支撑。理想、信念和信仰是道德意识的核心,而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又是以一定历史观为基础的。因此,建立全球化时代青年思想道德规范,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坚持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精神,倡导乐于助人、讲求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的基础上,确认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合理利己、正当求利、勤奋致富、公平竞争的合理性,并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并且还要根据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的特点,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培养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建立艰苦创业的致富观,培养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的精神;建立互惠互利观,培养正确的经济伦理精神;建立现代环境保护观,培养生态伦理精神,建立勤俭节约观,培养正确消费意识。以营造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机制运作需要的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经济伦理规范,引导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限制市场经济对青年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

3.要坚持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道德规范,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官民关系中身份上的不平等现象;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糟粕,这些无疑是我们需要批判的;然而,它还有超越时空,具有调节人伦关系一般意义的道德规范,如正义、仁爱、宽恕、谦虚、礼让、诚信、自强、勇敢、节制、廉洁、勤俭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发展的精神力量,也为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价值体系提供了新的高度。重构当代中国青年道德价值体系,必须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与吸收。传统与进步的关系是双重的,传统作为一种惰性力量,其消极面是进步的重负。因而,对传统的批判也是一种进步。在现代社会,“人心不古”有其合理合法性,我们确实无法“人心返古”,无法在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文明社会中,嫁接一个平和宁静的农业社会的伦理道德。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道德约束力下降直到失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文化具有延续性,一个新的文化体系不可能在割裂历史的情况下横空出世。对待传统道德,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批判地加以吸引。一个新的道德的产生,一方面需要从历史传统中寻找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提炼时代精神,并在人们反复的道德实践中将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独特社会现实,我们不可能要求用传统道德来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社会出现的环境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加强新时期的青年道德建设,需要我们吸收传统道德中的有益成分,并借鉴世界各国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来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青年道德养成中不可缺失的精神母线。

4.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协调。道德的基本问题是“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从本质上讲具有这种协调功能,其实质就是强调集体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协调发展提供了经济前提。市场经济的运行,以个人利益为驱动,鼓励经济生活中的青年去参与竞争,提高效率,青年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与国家经济繁荣、综合国力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了,为实现集体利益做出了贡献。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是尊重青年和青年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可以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以集体主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青年道德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青年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5.坚持青年道德体系与时代进步潮流相吻合。经济全球化大大促进了各个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因而,在一定范围内,文化趋同的进程正在加快。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一些古老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传播得更遥远。因此,如何教育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个如何构建与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相一致的青年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也必须继承人类社会在道德进步中的一切先进文化,特别是要注意吸收各国各民族社会道德中的文明成果。西方文化伦理中的公正观念、自由与民主的精神,是值得中国青年大胆地借鉴与吸收的。只有注意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才能使新时期中国青年思想道德体系跟上进代进步的潮流。

四、全球化时代加强青年道德建设的对策

站在时展的前沿和青年德育肩负的使命的战略高度,针对我国青年道德素质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如下积极的对策,以促进青年道德建设的发展。

道德经全文篇2

【论文摘要】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是目前走出我国实际存在的道德困境的迫切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文化的的核心内容。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文化理论建设,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正确处理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关系,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道德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更是铸造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之魂。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所谓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道德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变过程。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处理人际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原则、规范,是社会生活有序发展和稳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道德发挥着自己独特的重要作用。没有它,整个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或只能无意义地存在。西方道德传统推崇理性、科学和人道精神以及个人主义的道德原则。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进程无非就是人类理性运动的过程:马克斯·韦伯说:“现代生活是由理性的经济道德、理性的精神以及生活态度的理性构成的,未来的世界文化将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或统一。”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文化十分丰富,德治德政思想源远流长。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以德治天下,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智慧。孔孟所开启的儒家道统始终把成德立人看作人生的最高价值,把道德实践看作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于面临特殊的世界环境和处于转型社会时期更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和道德文化的支撑。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成为大变革时代的重要使命。这是因为:

第一、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走出道德困境的迫切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文化嬗变。新生活的诱惑与旧心态的禁忌,使人们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教育扭曲变形,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各种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以职图利、损公肥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现象成为社会公害;见利忘义、为富不仁、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绝;吸毒、、卖淫、嫖娼、纳妾、拐卖妇女儿童等丑恶现象死灰复燃、沉渣泛起,甚至连历来被称为“净土”的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这一切不能不强烈震撼我们的心灵。精神的贫困、伦理的沉沦、灵魂的迷失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系列措施为中国人民走出道德困境指明了方向。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重新确立道德理想的实质性举措。

第二、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真正成熟的市场经济也必定是道德经济。道德本来就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则是从道德延伸或升华而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特别是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WTO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交易的原则、透明度原则、非歧视原则)在更深层次上蕴涵着道德人格的要求。全球化规则本质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信用就没有竞争的资格。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其本质是一种契约化即理性化的经济行为,它推动人们走向市场竞争,驱使人们去追求最大利润,促使人们自觉实现产供销渠道畅通,启迪人们按照价值法则办事。所有这一切,都涉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去发挥调节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必须讲道义、重信誉、守合同,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经营,否则必然损人害己。谁讲职业道德,谁就会赢得顾客和市场,取得竞争的优势;反之,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在市场上就站不住脚,甚至身败名裂,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三、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历史发展的内驱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在当代中国要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艰巨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社会责任感,加倍关注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道德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一,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道德文化理论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集中表现为先进文化观,明确了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确定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方略,突出了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对社会广大成员引导、激励、凝聚和提升的重要功能。科学发展观是新阶段的旗帜、纲领、指针,蕴涵着对科学文化和道德文明的系统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运筹,对中国整个社会发展和未来世界走向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加强道德文化理论建设应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主题,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目的,以点燃精神的火花和淬炼思想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

第二,必须围绕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着力构建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体系。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应包括道德观念体系、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评价体系三个部分。近些年道德困境的出现,其症结就在于我们缺乏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新的道德文化体系,使人们无所适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面向正在建设和发展着的市场经济,坚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并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构建了新的道德体系的基本框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导向,充满先进的文化、文明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要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任务:一是使道德规范具体化、经典化、系统化。道德要求简约、通俗,更精炼优美、更全面完整、更富有哲理、更具可操作性,便于记忆、传诵、遵守、实践;二是使道德教育大众化、持续化、终身化。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而道德教育终身化则是文明社会发展和前进的精神支柱;三是使道德监督社会化、经常化、有效化。没有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就不可能落到实处。 转贴于

第三,必须处理好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关系,努力寻求现代道德和传统道德文化的结合点。和谐社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强调多样和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等方面。其基本特点在于“重人伦关系、重精神境界、重人道精神、重整体观念、重修养践履、重推己及人”。对这些优秀道德文化成果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当然,要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尤其要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当今的道德教育己不应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而要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如人类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问题、人类潜能开发问题、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等带有全球性、开发性、发展性、精神性的问题,更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我们还要以开放宏远的眼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道德文化成果。

第四,必须处理好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关系,积极推进道德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重在惩戒恶行;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重在引导向善;法律惩治恶行于己然,道德节制邪念于未兴。道德对立法、司法、执法等法治的各个环节起着重要作用,道德还可以弥补法律的缺陷。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都充分说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不行,没有相对弹性的道德规范也不行,只有使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相辅相成。注重道德制度建设,即把凡是可以转化为制度、法律的道德规范都纳入制度、法律之中。这是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进行道德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一些国家直接制定了《道德法》,如美国于1978年通过了《政府行为道德法》,1989年通过了《政府道德行为改革法案》;韩国于1993年通过了《公务员道德法》,2003年公布了《公务员保持清廉行动纲领》。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和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大量社会问题出现的情况下,要加快规范道德行为的立法和社会公约建设,健全社会赏罚机制,赏善罚恶,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坚决清除社会丑恶现象,坚持反腐败斗争,稳准狠地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有力地配合促进道德文化建设。当然,道德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法律化,道德本身有自己的特殊性及规律。如果将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法律化,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尽管中国特色道德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民主法制日趋完备,文化环境日臻高雅,社会教育日益合理,我们就一定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明和伦理精神。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M].伦敦:1961.英文版.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道德经全文篇3

【论文摘要】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是目前走出我国实际存在的道德困境的迫切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文化的的核心内容。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文化理论建设,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正确处理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关系,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道德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更是铸造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之魂。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所谓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道德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变过程。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处理人际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原则、规范,是社会生活有序发展和稳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道德发挥着自己独特的重要作用。没有它,整个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或只能无意义地存在。西方道德传统推崇理性、科学和人道精神以及个人主义的道德原则。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进程无非就是人类理性运动的过程:马克斯·韦伯说:“现代生活是由理性的经济道德、理性的精神以及生活态度的理性构成的,未来的世界文化将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或统一。”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文化十分丰富,德治德政思想源远流长。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以德治天下,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智慧。孔孟所开启的儒家道统始终把成德立人看作人生的最高价值,把道德实践看作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于面临特殊的世界环境和处于转型社会时期更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和道德文化的支撑。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成为大变革时代的重要使命。这是因为:

第一、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走出道德困境的迫切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文化嬗变。新生活的诱惑与旧心态的禁忌,使人们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教育扭曲变形,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各种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以职图利、损公肥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现象成为社会公害;见利忘义、为富不仁、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绝;吸毒、、、、纳妾、拐卖妇女儿童等丑恶现象死灰复燃、沉渣泛起,甚至连历来被称为“净土”的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这一切不能不强烈震撼我们的心灵。精神的贫困、伦理的沉沦、灵魂的迷失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系列措施为中国人民走出道德困境指明了方向。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重新确立道德理想的实质性举措。

第二、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真正成熟的市场经济也必定是道德经济。道德本来就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则是从道德延伸或升华而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特别是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WTO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交易的原则、透明度原则、非歧视原则)在更深层次上蕴涵着道德人格的要求。全球化规则本质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信用就没有竞争的资格。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其本质是一种契约化即理性化的经济行为,它推动人们走向市场竞争,驱使人们去追求最大利润,促使人们自觉实现产供销渠道畅通,启迪人们按照价值法则办事。所有这一切,都涉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去发挥调节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必须讲道义、重信誉、守合同,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经营,否则必然损人害己。谁讲职业道德,谁就会赢得顾客和市场,取得竞争的优势;反之,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在市场上就站不住脚,甚至身败名裂,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三、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历史发展的内驱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在当代中国要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艰巨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社会责任感,加倍关注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道德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一,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道德文化理论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集中表现为先进文化观,明确了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确定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方略,突出了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对社会广大成员引导、激励、凝聚和提升的重要功能。科学发展观是新阶段的旗帜、纲领、指针,蕴涵着对科学文化和道德文明的系统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运筹,对中国整个社会发展和未来世界走向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加强道德文化理论建设应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主题,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目的,以点燃精神的火花和淬炼思想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

第二,必须围绕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着力构建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体系。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应包括道德观念体系、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评价体系三个部分。近些年道德困境的出现,其症结就在于我们缺乏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新的道德文化体系,使人们无所适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面向正在建设和发展着的市场经济,坚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并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构建了新的道德体系的基本框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导向,充满先进的文化、文明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要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任务:一是使道德规范具体化、经典化、系统化。道德要求简约、通俗,更精炼优美、更全面完整、更富有哲理、更具可操作性,便于记忆、传诵、遵守、实践;二是使道德教育大众化、持续化、终身化。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而道德教育终身化则是文明社会发展和前进的精神支柱;三是使道德监督社会化、经常化、有效化。没有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就不可能落到实处。

第三,必须处理好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关系,努力寻求现代道德和传统道德文化的结合点。和谐社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强调多样和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等方面。其基本特点在于“重人伦关系、重精神境界、重人道精神、重整体观念、重修养践履、重推己及人”。对这些优秀道德文化成果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当然,要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尤其要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当今的道德教育己不应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而要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如人类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问题、人类潜能开发问题、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等带有全球性、开发性、发展性、精神性的问题,更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我们还要以开放宏远的眼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道德文化成果。

第四,必须处理好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关系,积极推进道德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重在惩戒恶行;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重在引导向善;法律惩治恶行于己然,道德节制邪念于未兴。道德对立法、司法、执法等法治的各个环节起着重要作用,道德还可以弥补法律的缺陷。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都充分说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不行,没有相对弹性的道德规范也不行,只有使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相辅相成。注重道德制度建设,即把凡是可以转化为制度、法律的道德规范都纳入制度、法律之中。这是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进行道德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一些国家直接制定了《道德法》,如美国于1978年通过了《政府行为道德法》,1989年通过了《政府道德行为改革法案》;韩国于1993年通过了《公务员道德法》,2003年公布了《公务员保持清廉行动纲领》。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和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大量社会问题出现的情况下,要加快规范道德行为的立法和社会公约建设,健全社会赏罚机制,赏善罚恶,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坚决清除社会丑恶现象,坚持反腐败斗争,稳准狠地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有力地配合促进道德文化建设。当然,道德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法律化,道德本身有自己的特殊性及规律。如果将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法律化,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尽管中国特色道德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民主法制日趋完备,文化环境日臻高雅,社会教育日益合理,我们就一定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明和伦理精神。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M].伦敦:1961.英文版.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道德经全文篇4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困惑

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是以几千年的自然经济为根基的,它与传统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关系相适应,并在漫长的传统社会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而具体的世代相传的道德文化体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传统道德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关系、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能适应剧烈的社会变迁,也不能再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提供所需要的价值意义。然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新型道德文化远没有达到成熟和完善。可见,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这是一个道德文化体系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道德整合程度较低并出现大量道德文化结构性失调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人们所承袭下来的一直被社会成员所认同的道德标准渐渐远离现实生活,并与社会普遍推崇的行为榜样越来越相背离;另一方面,一些原来被社会所否定和极力排斥的道德价值,却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在一些领域中,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起着主导作用;而在另一些领域中,新型的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道德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一些社会成员中,以传统道德规范为行为准则;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以新的道德观念为行为评价标准。而且,对一些社会成员个体来说,其道德标准也具有二重性,对一种社会行为现象用传统道德来进行价值衡量,而对另一种现象却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来对待,甚至对同一种现象,同一个人也可能同时用两个不同的道德准则进行评价。人们面临着一种深深的困惑,任何一种行为或现象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道德评价而具有性质相反的道德意义。任何一种现实生活中的观念、行为、现象,都可能获得一定道德观念的支持与肯定,而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陷人困惑与迷失中,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

现代化转型时期的道德困惑,其实质是一种“文化堕距”。由于道德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社会的变迁并不能直接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文化。虽然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而剧烈的变迁,然而,传统道德文化并不会随着它所依赖的传统社会的解体而立即消亡,它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和惯性,仍将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邓念和行为。物质文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总是有一定的距离。用传统道德来看待新的社会现象,因而产生了“道德滑坡”的观点。“道德滑坡”的观点正是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一种反应。但“道德滑坡”是相对于传统道德而言,这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必须忍受的阵痛之一。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也认识到,道德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道德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步调,必然会阻滞社会发展的进程。道德文化的最终发展方向虽然最终是与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的,但道德的发展进步并不是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自觉、理性的努力。

二、新时期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道德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多元化、异质性和疏离化的特点,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另一方面,全社会面临严重的道德危机,“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公众对缺少社会公德、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道德偏差与缺失极为关注。

1.社会现实道德方面的反道德主义倾向。这是一种对道德困惑的极端反映。它反对用任何道德来约束自己,用虚无主义来对待人类的道德规范。其本质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它主张只要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不受道德的任何约束的,其危险不可低估。反道德主义造成大量越轨和违法现象的发生。如在职业道德方面,行业不正之风盛行;在商业活动中,见利忘义,欺诈、制假坑害消费者;在公共生活方面,社会公德淡漠,表现出许多野蛮的不文明行为,等等。另外,许多严重违法行为,如吸毒贩毒、漂娟、拐卖妇女儿童等,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2.缺乏与市场经济相关的道德规范。由于市场经济是以物或利益为媒介来体现人与人、人与他人和社会的道德关系的,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是传统道德所无法提供的。另外,市场经济本身的道德依据和市场经济的终极道德追求方面都极度缺乏,从而造成了市场经济的混乱和无序,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商业行为中的利益交换行为的泛化,造成现实生活中的极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3.作为社会发展方向导引的社会理想道德出现暂时真空。传统社会的理想道德和前一时期我们所倡导的理想道德,由于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与社会物质文化距离遥远以及不切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遭到怀疑和淡漠。特别是我国缺少一个文化“启蒙”时期,也没有“文艺复兴”对人类终极目标的深刻反醒,因而暂时的理想道德真空出现了。其主要原因是,一个完整和谐的道德文化结构功能体系,首先从某些部分受到挑战而使整个体系受到冲击并迅速解体,包括社会理想道德这一组成部分。

4.现代化变迁本身提出T新的伦理道德要求。其一,现代化变革中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迅速地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这种变化十分迅猛,必然向人们提出更高的道德承受力和适应性的要求。其二,社会变迁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表面化、暂时化和事本主义,工具理性原则成为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原则。现代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可能和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压抑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其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道德难题。如“试管婴儿”、“安乐死”等,为我们提出了现代生命道德伦理和医学道德伦理的新课题。

三、对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思考

在现代化进程中,总体上说,所出现的道德文化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在道德文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善与恶的概念本身会发生变化,而且两个对立面还会互相交织在一起。“恶”往往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杠杆”和动因,而古老的美德则往往逐渐被人遗忘和放弃。中国现在所面临的道德困惑和道德伦理问题是走向新道德文化的起点,甚至一些反道德主义倾向,也是道德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道德迷惑和遗失,虽然表现出了负面价值,但却实际地参与了道德进步的进程,并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道德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自发的成果。道德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的成果就目前来说.应通过以下几方面手段和措施,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新型道德文化创造生长条件。

第一,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仓案实知礼仪,衣食足知荣辱”。只有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求得人们道德文化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使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的道德伦理精神。

第二,确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特质产生了自由、平等、公平和民主这些人类高尚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的道德文化才可能有质的飞跃。现代市场经济的理性化、全球化和开放性、效率性,为新时期道德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条件。

第三,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会使全社会的道德追求向更高层次上发展,并享有更多的包括道德知识在内的人类文明。

道德经全文篇5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困惑

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是以几千年的自然经济为根基的,它与传统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关系相适应,并在漫长的传统社会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而具体的世代相传的道德文化体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传统道德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关系、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能适应剧烈的社会变迁,也不能再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提供所需要的价值意义。然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新型道德文化远没有达到成熟和完善。可见,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这是一个道德文化体系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道德整合程度较低并出现大量道德文化结构性失调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人们所承袭下来的一直被社会成员所认同的道德标准渐渐远离现实生活,并与社会普遍推崇的行为榜样越来越相背离;另一方面,一些原来被社会所否定和极力排斥的道德价值,却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在一些领域中,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起着主导作用;而在另一些领域中,新型的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道德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一些社会成员中,以传统道德规范为行为准则;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以新的道德观念为行为评价标准。而且,对一些社会成员个体来说,其道德标准也具有二重性,对一种社会行为现象用传统道德来进行价值衡量,而对另一种现象却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来对待,甚至对同一种现象,同一个人也可能同时用两个不同的道德准则进行评价。人们面临着一种深深的困惑,任何一种行为或现象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道德评价而具有性质相反的道德意义。任何一种现实生活中的观念、行为、现象,都可能获得一定道德观念的支持与肯定,而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陷人困惑与迷失中,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

现代化转型时期的道德困惑,其实质是一种“文化堕距”。由于道德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社会的变迁并不能直接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文化。虽然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而剧烈的变迁,然而,传统道德文化并不会随着它所依赖的传统社会的解体而立即消亡,它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和惯性,仍将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邓念和行为。物质文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总是有一定的距离。用传统道德来看待新的社会现象,因而产生了“道德滑坡”的观点。“道德滑坡”的观点正是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一种反应。但“道德滑坡”是相对于传统道德而言,这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必须忍受的阵痛之一。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也认识到,道德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道德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步调,必然会阻滞社会发展的进程。道德文化的最终发展方向虽然最终是与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的,但道德的发展进步并不是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自觉、理性的努力。

二、新时期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道德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多元化、异质性和疏离化的特点,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另一方面,全社会面临严重的道德危机,“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公众对缺少社会公德、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道德偏差与缺失极为关注。

1.社会现实道德方面的反道德主义倾向。这是一种对道德困惑的极端反映。它反对用任何道德来约束自己,用虚无主义来对待人类的道德规范。其本质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它主张只要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不受道德的任何约束的,其危险不可低估。反道德主义造成大量越轨和违法现象的发生。如在职业道德方面,行业不正之风盛行;在商业活动中,见利忘义,欺诈、制假坑害消费者;在公共生活方面,社会公德淡漠,表现出许多野蛮的不文明行为,等等。另外,许多严重违法行为,如吸毒贩毒、卖淫漂娟、拐卖妇女儿童等,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2.缺乏与市场经济相关的道德规范。由于市场经济是以物或利益为媒介来体现人与人、人与他人和社会的道德关系的,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是传统道德所无法提供的。另外,市场经济本身的道德依据和市场经济的终极道德追求方面都极度缺乏,从而造成了市场经济的混乱和无序,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商业行为中的利益交换行为的泛化,造成现实生活中的极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3.作为社会发展方向导引的社会理想道德出现暂时真空。传统社会的理想道德和前一时期我们所倡导的理想道德,由于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与社会物质文化距离遥远以及不切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遭到怀疑和淡漠。特别是我国缺少一个文化“启蒙”时期,也没有“文艺复兴”对人类终极目标的深刻反醒,因而暂时的理想道德真空出现了。其主要原因是,一个完整和谐的道德文化结构功能体系,首先从某些部分受到挑战而使整个体系受到冲击并迅速解体,包括社会理想道德这一组成部分。

4.现代化变迁本身提出T新的伦理道德要求。其一,现代化变革中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迅速地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这种变化十分迅猛,必然向人们提出更高的道德承受力和适应性的要求。其二,社会变迁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表面化、暂时化和事本主义,工具理性原则成为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原则。现代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可能和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压抑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其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道德难题。如“试管婴儿”、“安乐死”等,为我们提出了现代生命道德伦理和医学道德伦理的新课题。

三、对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思考

在现代化进程中,总体上说,所出现的道德文化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在道德文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善与恶的概念本身会发生变化,而且两个对立面还会互相交织在一起。“恶”往往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杠杆”和动因,而古老的美德则往往逐渐被人遗忘和放弃。中国现在所面临的道德困惑和道德伦理问题是走向新道德文化的起点,甚至一些反道德主义倾向,也是道德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道德迷惑和遗失,虽然表现出了负面价值,但却实际地参与了道德进步的进程,并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道德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自发的成果。道德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的成果就目前来说.应通过以下几方面手段和措施,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新型道德文化创造生长条件。

第一,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仓案实知礼仪,衣食足知荣辱”。只有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求得人们道德文化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使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的道德伦理精神。

第二,确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特质产生了自由、平等、公平和民主这些人类高尚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的道德文化才可能有质的飞跃。现代市场经济的理性化、全球化和开放性、效率性,为新时期道德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条件。

第三,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会使全社会的道德追求向更高层次上发展,并享有更多的包括道德知识在内的人类文明。

道德经全文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道德建设;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要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实践,加强道德约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因素

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道德问题。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道德建设的主要因素有政策与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一)政策与制度的不健全

当前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逐渐加深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由于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单单靠自觉、自律,道德建设将难以进行举步维艰。优良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可以为那些利人利己的品质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又能够有效的遏制一些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可以在健全的政策与制度的保驾护航下最大限度的毫无保留的发挥自己的优良品质,对社会的良好风气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那些拥有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也能在健全政策与制度的制约下有所收敛,这样就能使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渐渐弱化,从而良好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政策与制度的不断完备。现在,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力逐渐被削弱,传统道德的力量被削弱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制度的不健全特别的是法制的不健全使这些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的扼制,趋势越发严峻。旧的道德体系被破坏,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这是一个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普遍阶段,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以合理的制度与政策规范道德建设的正确前进大方向,并逐渐形成习惯观念,直到培养成普遍的道德规范。加强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完善社会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并使之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二)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伦理道德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经济的发展状态对道德建设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道德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市场主体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市场客体的规模还够广泛,市场的结构偏于单一化,市场的组织程度较低,现代化的交易手段还不是很普遍,市场发展不平衡。由于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存在,人们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状态之中由于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会表现出焦虑、急躁,一切以利益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很容易忽略在修身方面的培养,甚至会出现一些‘好人是会吃亏的’这种现象,渐渐地人们不敢做好人怕做好人,这也导致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出现层出不穷。造成新经济条件下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主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竞争,同时,商品经营者具有相对独立性,促使思想解放。但也有可能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进步,以前我们过于墨守成规,一切行为准则思想准则都在一个框里,导致我们在创新方面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思想解放人们不再拘泥于以往的经营方式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神通。但是自我意识并不等同于利己主义。目前,存在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后文化和利己主义思想的产物,扭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象。因此我们倡导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各自的优势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

(三)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原有的传统文化被渐渐消磨,而道德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却渐渐“崭露头角”伦理道德不再是人们的价值导向,人们开始对道德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产生质疑。越来越忽视道德的评价标准,道德这个词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观念并走向没落。社会转型使道德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其原因就是道德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述,它是人们长期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产物。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德是文化形成的基础。在中国,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伦理性的传统文化,所以说道德建设脱离传统文化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工业文明代替传统农业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全球交流的加强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在伴随肯定因素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否定因素,在社会专心的的过程中文化转型相对滞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必须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一)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进行道德建设首先必须明确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从我国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扬抑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同时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和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这既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道德建设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道德建设必须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同时,把握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说道德建设要以制度作保障,这里的制度所指的主要是法律。通常我们认为道德规范的范围要大于法律的范围,法律所不容许的行为都是被道德排斥的,对这种说法我们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法律的强制性要远远大于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约束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作用形成一种不同于一般法律却又比之道德更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这个普遍阶段特有的一种制度。以发展的眼光,运用灵活的政策,解决顽固的问题。这正是我们面对新的完备的道德体系建立前这个尴尬的道德建设阶段应该具有的素质。

(二)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决定着道德状况的变化。要建设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观提供物质前提。如果没有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也不存在对较高和成熟道德观念和价值导向的需求。”[3]目前,我国道德建设中的滑坡和偏差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市场机制运行不规范,由此造成适应新经济条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主流势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现在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反之道德的发展却每况愈下,与经济发展相比是落后的,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促使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与智力支持。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因素,促进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对广大公民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中华民族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密切的接触世界,与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必然会造成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一些人处于种种原因盲目的崇拜外来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早就过时了的东西,从而不假思索的一味全部抛弃。造成了文化的断层道德的脱节。所以说我们要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存在的合理性,吸收其精华部分摒弃其糟粕的部分,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道德建设要以传统文化的重释为立足点。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之所以依然繁荣于世界可以证明其文化的合理与优越性,因此一味的否定和抛弃或者忽略传统文化都是对我国悠久历史的埋没,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浪费。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与其绞尽脑汁的弄出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莫不如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一些被尘封的“明珠”,加以重新阐释,使之适合继续生长在当今这个时代,继续发挥其作用。“我国在重塑道德体系时要依赖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依赖于对传统文化的重释,要扎根于传统我们的道德建设、道德规范才可以找寻到方向,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4]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寻求道德建设的丰富的资源,并且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给予重新解释和构建,对于我国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宁晓芳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常永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关键[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道德经全文篇7

一全球化及其带来的道德变局

虽然受到当今世界上诸多势力的批评、反对或否定,全球化在当代世人的经验世界里是处于快速提升之中的。这个经验性判断当然可以由我们经常吃喝的麦当劳、可乐等全球化饮食、每天上网浏览的全球信息、整日受到的全球污染来证明,也可从他国学者的论述中得到证明: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在六年前就描述道:“不久前,我在莫斯科的饭店房间里每天晚上都可以收看一个德国频道,即德国电视二台的节目;稍早一些时候,我在开罗的饭店里每天晚上都可以收看美国CNN的电视节目;几天以后住在维也纳时又看到日本的电视节目;在我汉堡的家里,每天晚上都能收看大约25或30个频道(我们已经加入了有线网),其中包括一个英国频道、一个美国频道、一个法国频道和一个土耳其频道。过不了10年,只要我们进入有线网或者屋顶架设一个解码器,就能收看上百个频道。”[1]很清楚,他在此描述的是自己对于文化全球化的经验。对于这种经验,戴维?赫尔德等人叙述道:“在全球化的诸种体现形式中,几乎没有什么像国际品牌、大众文化偶像和工业品以及卫星向各大洲成千上万的人现场直播重大事件那样如此直观,覆盖面广并且渗透力强。全球化最大众化的象征包括可口可乐、麦当娜和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络)新闻。无论这些现象有着怎样的因果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也很少会有人怀疑,最直接感受到和经历的全球化形式是文化全球化。”[2]也就是说,全球化已经贯穿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贯穿在人们最为直接的经验感知之中,而这种“贯穿”在程度上和速度上还在迅速增长。在本文看来,这种经验性的对全球化的证明方式是最为切实可靠的,它虽然不能对全球化中的各种复杂性作出说明,但却可以有力地否定对于全球化存有各种居心的否定。

在通过经验证明全球化及其迅速提升的基础上,讨论其内部机制、外在特征及其产生影响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在我看来,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就其最为主要的方面来说就是资本化(capitalization),这一点实际上早在马克思对资本和世界历史研究中就被指出了。他说:资本在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同时,也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3]又说:“资本的趋势是(1)不断扩大流通范围;(2)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进行的生产。”[4]在此,马克思主义清晰指出,资本具有扩散至全球的趋势,这种趋势是资本本身具有的内在必然规定性。今天,马克思揭示的资本内在逻辑已经转化成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对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指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实际上,物化关系作为一种‘普照的光’(即资本——引者),借助复制的形而上学,实现了对现实的时间和空间的统治。资本主义的同质化的时空依然是人们所面临的惟一现实。”[5]国外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背景的学者也指出:“现代世界体系是一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是因为“作为其基础的世界经济在整体上是由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支配的”。[6]这些话清楚表明,资本运行的巨大旋涡是全球化的主导机制。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全球化的主导外在特征就是同质化(homogenization)和一体化(mondialisation)。这种同质化既表现在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与西方人的衣食住行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上,也表现在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程序及其处理观念正在趋同上。这种一体化既表现在全球性的各种成文不成文的规则正在对我们起着越来越强的制约功能上,也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正在开始对于世界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上。而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同质化和一体化是资本化的必然结果和外在表现。

在本文中,我们无力对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层面影响予以讨论,只想对考察它对世界道德局势的影响。从宏观上,全球化已经并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道德状况,形成一个巨大的多层次道德变局。下面我想将这个变局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人类历史上各种道德传统被挤压到同一时空场中,使之发生各种冲突和同化,这里的同化是基本层面的会通和趋同,普世伦理就是展现出的某些苗头。

我们知道,人类在自己的文明史上创造了多种道德传统,除掉大量由于各种原因湮灭掉的之外,保存到今天的还有佛教道德、基督教道德、伊斯兰教道德、印度教道德、锡克教道德、耆那教道德及各种世俗道德等。由于全球化造成的时空压缩,使这些道德观念及其实践者需要面对面地接触、肩并肩地生活。一方面,这使本来极少接触的各种道德观念在同一时空点出现从而彰显出彼此之间的巨大差异,并使各种道德实践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比如,目前伊斯兰世界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冲突中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道德方面的因素;马来西亚前领导人马哈蒂尔等人对亚洲价值观的阐扬及对西方价值观的批评也表现出东西方道德观念的冲突。另一方面,全球化造成的时空压缩也使各国人民学习、接受、实践其他的道德观念成为可能,这无疑也极大地推扩了人类道德实践的空间。而且,也使人们必然要寻求和建构普同性的道德,寻找人类共同的道德底线。这充分体现在当代诸多学者对于普世伦理的思考和探索上。其最为典型的文献体现当然就是1993年9月4日由世界宗教大会通过的《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孔汉思起草)及1997年9月1日呈交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世界人类义务宣言》(由众多国家的前领导人签字)。另外,世界各国学者对此还有更为丰富的探讨。比如,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雷拉讨论形成一种国际社会伦理的可能性[7];安娜伊莎贝尔??普雷拉?弗洛雷斯则试着思考将和平确定为人类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契约[8]。可以说,普世道德的寻求构成当代人类思想的重要工作,并取得了某些值得关注的进展。

2、各种道德传统在全球场景中受到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感官主义、自由主义道德的深刻的消解,但力图寻求各种新的扩张和发展。

由于资本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进展,其带来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感官主义、自由主义道德在今天的世界上大行其道。它们既展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也更为露骨地表现在网络世界中。这势必使多少都有禁欲主义和集权主义色彩的传统道德受到冲击和消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道德及其载体(如宗教组织或个体实践者)便对此做出两种反应。一是坚持甚至强化自己的传统,其代表便是各种宗教都有的原教旨主义理论和实践。另一种是修正自己的传统,表现出某些与时俱进的色彩,其代表则是各种宗教都有的温和派和改革派。前者可以霍梅尼革命后伊朗政权和阿富汗的“道德实践”为例,他们在国内严苛的伦理政策引起许多世人的关注和不安;后者则暂可以较为复杂的基督教的解放神学和过程神学为例,他们对于传统基督教道德的革新虽然受到各种不同评价,但的确表现出迥异于传统的特征。目前这两种反应都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这也使全球化带来的道德变局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复杂性。

3、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成为全球基本的道德准则,但仍然在实践和学理两个层面受到批评和挑战。

毫无疑问,全球化势必将资本运作的基本道德原则带向整个世界。从正面和积极方面来理解,这些道德原则应该是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这在今天的全球社会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在此,我们想以由日本、欧洲和美国的商界领袖长期协商拟定的考克思圆桌商业原则来说明一下。这份原则一开始就声称:“就业与资本的流动性使经济活动及其影响不断地全球化。”“没有道德准则,就没有稳定的经济关系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接着它提出许多原则,其中包括:“供应商和竞争商应该本着诚实公正的精神履行义务,相信这样才会带来更多的商机。”“公司应认识到,真诚、公正、真实、守信与透明不仅有利于经济活动的信誉和稳定,而且有益于提高商业交易(尤其是国际商务)的效率和顺利性。”“在商业的各方面公正对待顾客,其中包括高水平的服务和顾客不满意时的补救措施。”“与雇员坦诚沟通,公开分享信息(仅受法律和竞争情况限制);”“及时与雇员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不满和要求;”“与雇员有冲突时应相互信任,协商解决;”“避免歧视行为,确保公平对待、机会均等不受性别、年龄、种族和宗教的影响;”“尊重物主/投资者的要求、建议、不满和他们的正式决定”;“在定价报价、许可、售卖权等所有业务中追求公正性;”“尊重人权与民主制度,并尽可能改善人权与民主状况”。[9]这里引用的是经商的原则,这些原则清楚地体现出其背后的道德倾向。极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经商原则和道德大部分还体现在《不同者的宣言: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教徒的国际商务伦理准则》中。这是由三大一神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商业、金融、学术和宗教机构的领袖们制定的。从这两份文件中可以看出公正、平等、民主、自由已经成为它的制定者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无疑也是他们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形成的人生道德原则。无论从学理还是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公正、平等、民主、自由已经成为全球道德的基本准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当然,我们要看到的是,也有人从各个角度对于这些原则提出批评。比如,蒋庆就认为“民主具有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的独特的文化属性,这种独特的文化属性产生于具体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具有超越历史文化的普遍性。由于民主要受其历史文化背景的限制,当我们讲民主时,只能是讲西方的民主,而不可能有人类的民主。”[10]这些批评能否成立和有效当然还需要深入的探讨。

以上我们所谈三点仅仅是全球化带来的道德变局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较为直观的表象层面,对于各种次要的、细密的内容和深层、复杂的内容没有进行讨论,因为后者需要更深的研究和更大的篇幅。

二全球化道德变局中的中国传统道德

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资源如何能在当代社会发挥其应有价值是学界应该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本文看来,这项课题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道德变局的问题。下面我们想首先考察传统道德的状况,然后再考察传统道德资源在全球大潮中发挥作用的应然方向。

1、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洗礼,中国传统道德的存在状态是:文献俱在,少数人力图复兴,但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占据主导地位,不接受者甚多。

我们知道,中国社会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就发生了天翻地履的变革,中国的道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传统道德真正的实践者越来越稀少,能够为人们所见的只是大量道德文献。如果仅就这些文献估计,在人类各民族之中,中华民族的德资源大约是最为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了。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而言,这些文献的主要部分可以分为儒、释、道三家。从规模上看,这三家的道德文献可以说是浩若烟海,比如儒家的五经及董子、程子、朱子、陆子、阳明子的著作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道德说教或是对自己道德进行论证的本体论等内容,还有许多

二、三流的思想家的著作中道德伦理的成分就更多,至于《颜子家训》、《朱子家训》及《语》、《小窗幽记》等文献就是更为典型的道德训条。佛教的道德文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约束佛教弟子的戒律,这也就是“三藏”中的“律藏”;另一类是这些佛门戒律对于世俗人类的影响及其影响之下形成的一些信条和典籍,比如明清时期的大量劝善书(当然,这些劝善书也和儒、道二家有关联)。道教也都有较为丰富的道德文献,同佛教一样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道经“十二类”中的戒律类,指的是功过格及戒规、科律等;二是这些戒律影响民间形成的一些著作,其中大多和佛教类同或混合。总的来说,这三家的道德资源都相当广博,是它们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还有大量武德、医德、师德、文德、艺德等职业道德方面的文献。一般而言,它们大多包含在这类职业的有关著作之中,比起这类职业的具体操作内容在比重上并不算大,但其内容的启发价值不容人小觑,有些信条直到今天还在对这种职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功能。

在实践方面,在当代中国,完全按照传统道德持身立世的人毕竟已经不多,但是保持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来为人处世的人还是有一定比例。其中,释、道二教内部严格遵守戒律的信徒应该说还是有相当人数,而能创造性地实践儒家道德在当代社会中也不是不能发现。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省徐水县的孙大午先生,他在自己的企业推行儒家的一些伦理规范,不仅使自己企业中的许多人受到影响,而且影响到周围村庄的民风。可以预期的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例子还将出现更多。从总体上看,在当代中国,能够继承和较大程度上持守传统道德的人在整个社会上所占比例不大,并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某些年轻人)在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于传统道德持否定和批评的态度。这无疑和全球化带来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及公正、自由、独立的影响有关,因为这些内容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基本上没有的,甚至对此有一种较强的否定倾向。今天年轻人大部分都接受全球化的崭新影响,而不太接受传统的影响。这在世界各国和各个领域都是如此。

2、中国传统道德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学理上,大力发掘资源,并予以全球化背景上的理论整合;在实践上,经过改造之后的传统道德可以在整个社会广泛推行,并亟需出现具有榜样色彩的典范。

实事求是地说,在今天全球化的理论层次上观察,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资源虽然极为广博,但系统性较弱一些,而且内部存在各种对立和冲突,也和现代社会生活距离较远。因此,有必要在当代条件下予以重新整合和改造。这里的“整合”有两个维度,一是中国传统各家美德的整合,二是和其他各种国外传统美德的整合。其中,前者看似简单实则极难,因为“三教合一”的提法已经有一千多年,但仅就伦理道德来说就一直没能取得多大的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信仰体系和思想体系的深层分歧;后者自然也会存在类似前者的问题,但由于全球化的广阔背景却在今天为此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时空压缩导致的各道德传统之间的深层了解甚至共同生存感受成为可能。这里的“改造”有两个最为基本的出发点,一是从当代中国现实出发,二是从全球化的现实出发。前者的含义在于改造传统的根本目的是为现实服务;后者的含义在于改造中国传统必须兼顾整个人类的状况,必须着眼于为所有的世人服务,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历史必然要求。在当代中国,无论是“改造”还是“整合”指向的都是传统道德资源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坦率地说,这个理论工作目前仅仅是有所起步,其巨大的工作尚在后面。在此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个工作中的一个基本理论要点是必须吸取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公正、平等、自由、民主等基本的现代道德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基础才能较好地改造我们的传统道德,其应有价值才可能发挥出来。

在实践层面上,这个应有价值的真正实现在相当的程度上还依靠人们在实践中的宏扬。因此,经过改造之后的传统道德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人的努力,关键还在于出现具有真诚意志的道德典范。这是中国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广泛推行的关键所在,也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上中国传统道德能占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但是,在此我要提醒注意一些伪冒道德实践者和蠢陋道德实践者的出现,他们可能是借助传统道德之名来谋取各种各样的私利,或者是过于教条化地理解传统道德而没能吸取公正、自由等今日全球化的基本道德。比如,在当代有些自称为儒者的人就可能有伪儒、陋儒的存在。对此,我们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锐利的目光。

从总体看,全球化是一个积极和消极、肯定和否定、建构和解构等多种对立力量并存的必然历史过程,它也是人类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整合阶段。对于任何一种传统道德它都会发挥具有对立性质的双面影响,中国传统道德资源在这一巨大潮流面前自然也不可能逃脱这一宿命。但量,必然的历史过程最终仍然要由人的活动来完成,在全球化带来的道德变局面前我们完全不必束手而待,而是应该挖掘、开拓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创造更为灿烂、更为美善的当代道德和未来道德,以期不负我们的先人留下的无尽恩泽,以期不负我们是礼义之邦的子民。

[1]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学》(柴方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5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39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391页。

[5]张一兵、蒙木桂《神会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1页。

[6][埃及]萨米尔?阿明《世界一体化的挑战》(任友谅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65页。

[7]见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雷拉《全球挑战、伦理与国际社会》一文,载《全球化与世界体系》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8]见安娜伊莎贝尔??普雷拉?弗洛雷斯《和平文化,社会的一种新道德契约》一文,载《全球化与世界体系》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道德经全文篇8

一  全球化及其带来的道德变局

虽然受到当今世界上诸多势力的批评、反对或否定,全球化在当代世人的经验世界里是处于快速提升之中的。这个经验性判断当然可以由我们经常吃喝的麦当劳、可乐等全球化饮食、每天上网浏览的全球信息、整日受到的全球污染来证明,也可从他国学者的论述中得到证明: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在六年前就描述道:“不久前,我在莫斯科的饭店房间里每天晚上都可以收看一个德国频道,即德国电视二台的节目;稍早一些时候,我在开罗的饭店里每天晚上都可以收看美国cnn的电视节目;几天以后住在维也纳时又看到日本的电视节目;在我汉堡的家里,每天晚上都能收看大约25或30个频道(我们已经加入了有线网),其中包括一个英国频道、一个美国频道、一个法国频道和一个土耳其频道。过不了10年,只要我们进入有线网或者屋顶架设一个解码器,就能收看上百个频道。”[1]很清楚,他在此描述的是自己对于文化全球化的经验。对于这种经验,戴维?赫尔德等人叙述道:“在全球化的诸种体现形式中,几乎没有什么像国际品牌、大众文化偶像和工业品以及卫星向各大洲成千上万的人现场直播重大事件那样如此直观,覆盖面广并且渗透力强。全球化最大众化的象征包括可口可乐、麦当娜和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络)新闻。无论这些现象有着怎样的因果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也很少会有人怀疑,最直接感受到和经历的全球化形式是文化全球化。”[2]也就是说,全球化已经贯穿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贯穿在人们最为直接的经验感知之中,而这种“贯穿”在程度上和速度上还在迅速增长。在本文看来,这种经验性的对全球化的证明方式是最为切实可靠的,它虽然不能对全球化中的各种复杂性作出说明,但却可以有力地否定对于全球化存有各种居心的否定。

在通过经验证明全球化及其迅速提升的基础上,讨论其内部机制、外在特征及其产生影响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在我看来,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就其最为主要的方面来说就是资本化(capitalization),这一点实际上早在马克思对资本和世界历史研究中就被指出了。他说:资本在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同时,也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3]又说:“资本的趋势是(1)不断扩大流通范围;(2)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进行的生产。”[4]在此,马克思主义清晰指出,资本具有扩散至全球的趋势,这种趋势是资本本身具有的内在必然规定性。今天,马克思揭示的资本内在逻辑已经转化成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对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指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实际上,物化关系作为一种‘普照的光’(即资本——引者),借助复制的形而上学,实现了对现实的时间和空间的统治。资本主义的同质化的时空依然是人们所面临的惟一现实。”[5]国外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背景的学者也指出:“现代世界体系是一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是因为“作为其基础的世界经济在整体上是由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支配的”。[6]这些话清楚表明,资本运行的巨大旋涡是全球化的主导机制。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全球化的主导外在特征就是同质化(homogenization)和一体化(mondialisation)。这种同质化既表现在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与西方人的衣食住行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上,也表现在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程序及其处理观念正在趋同上。这种一体化既表现在全球性的各种成文不成文的规则正在对我们起着越来越强的制约功能上,也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正在开始对于世界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上。而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同质化和一体化是资本化的必然结果和外在表现。

在本文中,我们无力对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层面影响予以讨论,只想对考察它对世界道德局势的影响。从宏观上,全球化已经并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道德状况,形成一个巨大的多层次道德变局。下面我想将这个变局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人类历史上各种道德传统被挤压到同一时空场中,使之发生各种冲突和同化,这里的同化是基本层面的会通和趋同,普世伦理就是展现出的某些苗头。

我们知道,人类在自己的文明史上创造了多种道德传统,除掉大量由于各种原因湮灭掉的之外,保存到今天的还有佛教道德、基督教道德、伊斯兰教道德、印度教道德、锡克教道德、耆那教道德及各种世俗道德等。由于全球化造成的时空压缩,使这些道德观念及其实践者需要面对面地接触、肩并肩地生活。一方面,这使本来极少接触的各种道德观念在同一时空点出现从而彰显出彼此之间的巨大差异,并使各种道德实践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比如,目前伊斯兰世界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冲突中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道德方面的因素;马来西亚前领导人马哈蒂尔等人对亚洲价值观的阐扬及对西方价值观的批评也表现出东西方道德观念的冲突。另一方面,全球化造成的时空压缩也使各国人民学习、接受、实践其他的道德观念成为可能,这无疑也极大地推扩了人类道德实践的空间。而且,也使人们必然要寻求和建构普同性的道德,寻找人类共同的道德底线。这充分体现在当代诸多学者对于普世伦理的思考和探索上。其最为典型的文献体现当然就是1993年9月4日由世界宗教大会通过的《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孔汉思起草)及1997年9月1日呈交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世界人类义务宣言》(由众多国家的前领导人签字)。另外,世界各国学者对此还有更为丰富的探讨。比如,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雷拉讨论形成一种国际社会伦理的可能性[7];安娜伊莎贝尔??普雷拉?弗洛雷斯则试着思考将和平确定为人类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契约[8]。可以说,普世道德的寻求构成当代人类思想的重要工作,并取得了某些值得关注的进展。

2、     各种道德传统在全球场景中受到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感官主义、自由主义道德的深刻的消解,但力图寻求各种新的扩张和发展。

由于资本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进展,其带来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感官主义、自由主义道德在今天的世界上大行其道。它们既展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也更为露骨地表现在网络世界中。这势必使多少都有禁欲主义和集权主义色彩的传统道德受到冲击和消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道德及其载体(如宗教组织或个体实践者)便对此做出两种反应。一是坚持甚至强化自己的传统,其代表便是各种宗教都有的原教旨主义理论和实践。另一种是修正自己的传统,表现出某些与时俱进的色彩,其代表则是各种宗教都有的温和派和改革派。前者可以霍梅尼革命后伊朗政权和阿富汗塔利班的“道德实践”为例,他们在国内严苛的伦理政策引起许多世人的关注和不安;后者则暂可以较为复杂的基督教的解放神学和过程神学为例,他们对于传统基督教道德的革新虽然受到各种不同评价,但的确表现出迥异于传统的特征。目前这两种反应都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这也使全球化带来的道德变局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复杂性。

3、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成为全球基本的道德准则,但仍然在实践和学理两个层面受到批评和挑战。

毫无疑问,全球化势必将资本运作的基本道德原则带向整个世界。从正面和积极方面来理解,这些道德原则应该是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这在今天的全球社会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在此,我们想以由日本、欧洲和美国的商界领袖长期协商拟定的考克思圆桌商业原则来说明一下。这份原则一开始就声称:“就业与资本的流动性使经济活动及其影响不断地全球化。”“没有道德准则,就没有稳定的经济关系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接着它提出许多原则,其中包括:“供应商和竞争商应该本着诚实公正的精神履行义务,相信这样才会带来更多的商机。”“公司应认识到,真诚、公正、真实、守信与透明不仅有利于经济活动的信誉和稳定,而且有益于提高商业交易(尤其是国际商务)的效率和顺利性。”“在商业的各方面公正对待顾客,其中包括高水平的服务和顾客不满意时的补救措施。”“与雇员坦诚沟通,公开分享信息(仅受法律和竞争情况限制);”“及时与雇员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不满和要求;”“与雇员有冲突时应相互信任,协商解决;”“避免歧视行为,确保公平对待、机会均等不受性别、年龄、种族和宗教的影响;”“尊重物主/投资者的要求、建议、不满和他们的正式决定”;“在定价报价、许可、售卖权等所有业务中追求公正性;”“尊重人权与民主制度,并尽可能改善人权与民主状况”。[9]这里引用的是经商的原则,这些原则清楚地体现出其背后的道德倾向。极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经商原则和道德大部分还体现在《不同宗教信仰者的宣言: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教徒的国际商务伦理准则》中。这是由三大一神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商业、金融、学术和宗教机构的领袖们制定的。从这两份文件中可以看出公正、平等、民主、自由已经成为它的制定者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无疑也是他们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形成的人生道德原则。无论从学理还是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公正、平等、民主、自由已经成为全球道德的基本准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当然,我们要看到的是,也有人从各个角度对于这些原则提出批评。比如,蒋庆就认为“民主具有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的独特的文化属性,这种独特的文化属性产生于具体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具有超越历史文化的普遍性。由于民主要受其历史文化背景的限制,当我们讲民主时,只能是讲西方的民主,而不可能有人类的民主。”[10]这些批评能否成立和有效当然还需要深入的探讨。

以上我们所谈三点仅仅是全球化带来的道德变局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较为直观的表象层面,对于各种次要的、细密的内容和深层、复杂的内容没有进行讨论,因为后者需要更深的研究和更大的篇幅。

二  全球化道德变局中的中国传统道德

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资源如何能在当代社会发挥其应有价值是学界应该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本文看来,这项课题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道德变局的问题。下面我们想首先考察传统道德的状况,然后再考察传统道德资源在全球大潮中发挥作用的应然方向。

1、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洗礼,中国传统道德的存在状态是:文献俱在,少数人力图复兴,但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占据主导地位,不接受者甚多。

我们知道,中国社会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就发生了天翻地履的变革,中国的道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传统道德真正的实践者越来越稀少,能够为人们所见的只是大量道德文献。如果仅就这些文献估计,在人类各民族之中,中华民族的德资源大约是最为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了。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而言,这些文献的主要部分可以分为儒、释、道三家。从规模上看,这三家的道德文献可以说是浩若烟海,比如儒家的五经及董子、程子、朱子、陆子、阳明子的著作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道德说教或是对自己道德进行论证的本体论等内容,还有许多二、三流的思想家的著作中道德伦理的成分就更多,至于《颜子家训》、《朱子家训》及《呻吟语》、《小窗幽记》等文献就是更为典型的道德训条。佛教的道德文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约束佛教弟子的戒律,这也就是“三藏”中的“律藏”;另一类是这些佛门戒律对于世俗人类的影响及其影响之下形成的一些信条和典籍,比如明清时期的大量劝善书(当然,这些劝善书也和儒、道二家有关联)。道教也都有较为丰富的道德文献,同佛教一样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道经“十二类”中的戒律类,指的是功过格及戒规、科律等;二是这些戒律影响民间形成的一些著作,其中大多和佛教类同或混合。总的来说,这三家的道德资源都相当广博,是它们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还有大量武德、医德、师德、文德、艺德等职业道德方面的文献。一般而言,它们大多包含在这类职业的有关著作之中,比起这类职业的具体操作内容在比重上并不算大,但其内容的启发价值不容人小觑,有些信条直到今天还在对这种职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功能。

在实践方面,在当代中国,完全按照传统道德持身立世的人毕竟已经不多,但是保持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来为人处世的人还是有一定比例。其中,释、道二教内部严格遵守戒律的信徒应该说还是有相当人数,而能创造性地实践儒家道德在当代社会中也不是不能发现。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省徐水县的孙大午先生,他在自己的企业推行儒家的一些伦理规范,不仅使自己企业中的许多人受到影响,而且影响到周围村庄的民风。可以预期的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例子还将出现更多。从总体上看,在当代中国,能够继承和较大程度上持守传统道德的人在整个社会上所占比例不大,并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某些年轻人)在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于传统道德持否定和批评的态度。这无疑和全球化带来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及公正、自由、独立的影响有关,因为这些内容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基本上没有的,甚至对此有一种较强的否定倾向。今天年轻人大部分都接受全球化的崭新影响,而不太接受传统的影响。这在世界各国和各个领域都是如此。

2、中国传统道德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学理上,大力发掘资源,并予以全球化背景上的理论整合;在实践上,经过改造之后的传统道德可以在整个社会广泛推行,并亟需出现具有榜样色彩的典范。

实事求是地说,在今天全球化的理论层次上观察,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资源虽然极为广博,但系统性较弱一些,而且内部存在各种对立和冲突,也和现代社会生活距离较远。因此,有必要在当代条件下予以重新整合和改造。这里的“整合”有两个维度,一是中国传统各家美德的整合,二是和其他各种国外传统美德的整合。其中,前者看似简单实则极难,因为“三教合一”的提法已经有一千多年,但仅就伦理道德来说就一直没能取得多大的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信仰体系和思想体系的深层分歧;后者自然也会存在类似前者的问题,但由于全球化的广阔背景却在今天为此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时空压缩导致的各道德传统之间的深层了解甚至共同生存感受成为可能。这里的“改造”有两个最为基本的出发点,一是从当代中国现实出发,二是从全球化的现实出发。前者的含义在于改造传统的根本目的是为现实服务;后者的含义在于改造中国传统必须兼顾整个人类的状况,必须着眼于为所有的世人服务,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历史必然要求。在当代中国,无论是“改造”还是“整合”指向的都是传统道德资源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坦率地说,这个理论工作目前仅仅是有所起步,其巨大的工作尚在后面。在此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个工作中的一个基本理论要点是必须吸取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公正、平等、自由、民主等基本的现代道德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基础才能较好地改造我们的传统道德,其应有价值才可能发挥出来。

在实践层面上,这个应有价值的真正实现在相当的程度上还依靠人们在实践中的宏扬。因此,经过改造之后的传统道德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人的努力,关键还在于出现具有真诚意志的道德典范。这是中国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广泛推行的关键所在,也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上中国传统道德能占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但是,在此我要提醒注意一些伪冒道德实践者和蠢陋道德实践者的出现,他们可能是借助传统道德之名来谋取各种各样的私利,或者是过于教条化地理解传统道德而没能吸取公正、自由等今日全球化的基本道德。比如,在当代有些自称为儒者的人就可能有伪儒、陋儒的存在。对此,我们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锐利的目光。

 

从总体看,全球化是一个积极和消极、肯定和否定、建构和解构等多种对立力量并存的必然历史过程,它也是人类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整合阶段。对于任何一种传统道德它都会发挥具有对立性质的双面影响,中国传统道德资源在这一巨大潮流面前自然也不可能逃脱这一宿命。但量,必然的历史过程最终仍然要由人的活动来完成,在全球化带来的道德变局面前我们完全不必束手而待,而是应该挖掘、开拓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创造更为灿烂、更为美善的当代道德和未来道德,以期不负我们的先人留下的无尽恩泽,以期不负我们是礼义之邦的子民。

[1] 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学》(柴方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 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56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391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391页。

[5] 张一兵、蒙木桂《神会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1页。

[6] [埃及]萨米尔?阿明《世界一体化的挑战》(任友谅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65页。

[7] 见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雷拉《全球挑战、伦理与国际社会》一文,载《全球化与世界体系》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8] 见安娜伊莎贝尔??普雷拉?弗洛雷斯《和平文化,社会的一种新道德契约》一文,载《全球化与世界体系》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