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执法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2-09-08 10:44:46

执法教育论文

执法教育论文篇1

一、行政执法队伍中的人员思想政治素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业务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的问题对国家的法律政策及法律的学习能力较差,法治观念淡薄,平时学习培训不够,对本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不熟悉,一知半解,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此在平时执法工作中,执法不懂法,执法犯法,用一个违法执法行为去纠正另一个违法行为,甚至造成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由于行政机关执法人员来源复杂,有的就连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更不用提法律新政了。还有一些执法人员执法态度蛮横、言行粗暴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2、心理因素影响执法效果的问题在执法过种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素质较差的行为相对人,一些执法人员会遇到被辱骂或是殴打现象,有些执法人员缺乏耐心、态度生硬、甚至会用粗暴的手段进行管理。而又些又因为害怕相对人暴力抗法或与领导有密切关系而受到打击报复,不能够公正执法。所以这种暴躁和胆怯的心理因素都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执法行为。有些同事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领导说到哪儿,做到哪儿,甚至领导说了也不一定会做,这样的消极心理也影响到执法的效果。

3、权力、利益最大化、“人治”思想影响的因素在执法队伍中有些人习惯按上级领导的意图办事,比如领导一句话、或是一个条字就可以改变处罚的程度,并且潜藏着权力的利益化分为很多行政执法队伍首先考虑的事情。并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忘记了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容易受一些“糖衣炮弹”的诱惑最终不能按法律办事,甚至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执法人员注重财产罚,不讲求执法的社会效果和办案质量,有些受利益驱动作为行政执法的目的,导致了具有经济效益可求的行政管理事务争着管,否则将很少有人管。

二、行政执法队伍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现存的行政执法队伍里有些人认为业务水平与执法经验就可以了,思想政治的好与坏并不影响工作的开展,在一般的工作及培训中只强调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并不知道思想道德素质才是提高效率的先导。存在着执法意识差,面对钱、权、人情等外力的影响,不能把握方向,丧失了应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且工作中的宣传教育大多是形式主义,不能真正落实到位,不能做到特殊性与共性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式单一、方法死呆、内容空泛实用性不强。学文件,念报纸,一般性的宣传教育,应付检查。不能调动工作人员自身的积极性。教育者自身也存在着知识层次偏低与社会管理需求不想适应等特点。往往不能把握行政执法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三、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方法

1、世界观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主要内容。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就要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永远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2、人生观教育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有利于抵制和克服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腐朽人生观的侵蚀和影响,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方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引导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热切关注祖国的前途命运,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3、政治观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个人的政治是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它是个人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理想和政治行为不断积累、凝结和升华的结果,是个人政治行为的内在依据,并以政治行为作为外在表现形式。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教育。

4、道德观教育道德是以善恶来评价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于培养他们忠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履行社会职责、社会义务的自觉性,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人民、劳动、科学、执爱社会主义和勤俭廉洁的高尚品质,从而自觉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道德观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

5、法治观教育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提出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想认真贯彻,就必须切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通过社会法制观教育,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正确行使民利,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纪律,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纪律教育。

行政执法队伍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法

1、理论教育法:向人们完整、准确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系统地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方法。能过口头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理论,学习或个人自觉学习经典著作,领会党的文件精神。也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讨论、读书辅导以及开始专题节目来宣传教育。

2、实践锻炼法: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在实践中训练、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和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文明行为和思想情操。

执法教育论文篇2

1 美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1.1 继续教育机构

美国负责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机构非常多,其中有大学、企业、出版机构、杂志、药房组织等,目前共有43个单位能够帮助执业药师完成继续教育,进行继续教育的课程必须经过国家药房联合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oards of Pharmacy,NABP)认可方可生效。

1.2 继续教育的形式

美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形式有现场教育,如培训、会议、学术讲座、专题研讨会等,也有远程教育。如果执业药师参加的是现场授课继续教育,完成的学时是其实际到课时间。如果是远程教育,以收到课程提供者注明日期的手写证明为准。远程教育程序证明的日期是收到证明的日期,而不是完成继续教育的日期,最后提交证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远程教育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阅读文献后参加考试;另一种是在线直播形式的继续教育。在线直播课程中,执业药师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在线听课,之后执业药师可以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发表评论。例如美国处方学校(Rxschool),是美国负责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单位,在2006年11月10日美国东部时间的下午1点在线开设糖尿病专题方面的“执业药师是胰岛素专家”课程。一般在线直播方式的继续教育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1.3 继续教育的内容

美国执业药师均在药房为购药者提供有关药品的服务,因此,继续教育更注重临床实践。一般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与疾病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专业性讲座或文献,还有一些执业药师与患者或购药者沟通技巧的课程。

美国很多继续教育的课程是免费的,另外还有一部分收费课程,执业药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如果执业药师选择了付费课程,由于其他原因不参加了,那么药师必须在上课24小时以前向继续教育机构规定邮箱发送电子邮件取消课程,就可以得到全额退款。任何事后取消都将被扣除注册登记费,所付的课程费用可以得到退还。

美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程的数量也很多,因为几乎每隔几个月进行继续教育的单位都会有一些新的继续教育课程。《美国执业药师》(US Pharmacist)杂志是美国负责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一个机构,在2006年6月新增课程如“治疗、预防带状疱疹和疱疹后神经痛的进展”,2006年7月又新增课程“戒烟治疗策略”。这样,可供执业药师选择的课程数量多,同时能够接触的知识面也广。

另外,由于一些知名药厂也能提供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因此有时课程的内容由企业提供,例如《美国执业药师》(US Pharmacist)2005年12月新增课程 “新方法治疗肺动脉高血压”就由辉瑞制药提供。而且这些课程的有效期较长,通常为两年。每一门课程都会标明这门课有效期的终止时间,在有效期内,执业药师可以任意选择课程完成自己的继续教育学时。

1.4 继续教育时间证明的相关规定

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执业药师至少需要修满15小时的继续教育课程,之后由其执业所在地的药房和药品监察员检查。每修完一门课参加考试,考试的通过分数为70分,低于70分不能获得学分。另一方面由于能够提供继续教育的单位数量较多,有些单位可以接受其他单位的成绩转入,执业药师可以参加多个单位的继续教育的课程,例如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成绩记录档案主要保存在A单位,又参加了B单位的继续教育课程,执业药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信用体系记录其在B单位进行的继续教育,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记录到A单位的管理档案中。

执业药师要将其继续教育的有效记录、选课单、上课证明至少保存3年,并按药房理事会要求提交证明。一般情况下,所有的课程和课程资料的提供者都经过州药房理事会和美国药学教育委员会同意,还没有确定的课程不作为继续教育的凭证。

2 中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2.1 教育机构

我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由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具体执行单位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一般是当地的医药高校。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本辖区施教机构资格认定管理细则,负责施教机构的资质认定,并将认定的施教机构名单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接受继续教育是执业药师的义务和权利。执业药师须自觉参加继续教育,执业单位须为执业药师提供学习经费、时间和其它必要条件。

2.2 继续教育形式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授课形式多样,包括培训、研修、学术讲座、会议、专题研讨会、专题调研和考察、撰写论文和专著以及单位组织的业务学习等。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项目分为必修、选修和自修三类,提倡以短期培训和业余学习为主,其形式和方法可根据实际灵活多样,倡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培训。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执业药师,进行集中的继续教育培训可能有困难,可选择远程教育的形式完成该修的学分。

2.3 继续教育内容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是针对取得执业药师资格的人员进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教育,执业药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能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依法执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因此,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在医药领域内比较新颖的观点、理论或成果,从而使执业药师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2.4 学分要求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具有执业药师资格的人员注册期3年内累计不得少于45学分。其中必修和选修内容每年不得少于10学分,自修内容学习可累计获取学分。执业药师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才能够继续执业。

3 中、美两国继续教育制度的比较

3.1 教育机构

美国执业药师是由国家药房联合会管理的,它是一个商业协会,所有的考试、继续教育都由其组织进行。在我国,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省注册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

3.2 继续教育的形式

美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有现场授课,如讲座、座谈会、研讨会,也有远程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也给执业药师提供了范围广、数量多的文献学习。大部分执业药师主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

我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主要以现场授课为主,大部分执业药师参加每年由药监部门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还有一部分执业药师可以选择远程网络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的大部分偏远地区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电脑普及率与网络普及率都比较低,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远程教育还有一定困难。

3.3 继续教育的内容

美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可以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论文,例如有高血压、癌症的最新治疗方法,也有戒烟治疗介绍等内容。另外,美国执业药师至少每10年一次的艾滋病教育可以使执业药师对重大恶性疾病的认识加深,从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我国执业药师中既有工厂技术人员,也有药房的执业人员。目前的继续教育内容更偏重于一些基本理论的学习,如讲述药剂学的制剂基本理论或者是GSP的各项要求等。其次,我国执业药师队伍学历层次为中专、大专、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学历的差异造成执业药师队伍知识结构的较大差异。这样,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对于不同层次的执业药师均使用同一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美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本身就侧重于临床实践知识的运用,而且美国执业药师报考对象及条件, 必须是美联邦法、 州法承认的75所(5年制)药学高等院校毕业并在执业药师指导下见习半年期满取得结业证的人员,因此,他们的继续教育的方向很明确。我国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侧重于基本理论的考查,由此造成了继续教育还是一些基本理论的介绍。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始终都是基本理论的讲解与继续教育目的相违背。在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存在提高基本知识、理论的课程,还可以帮助较低学历的执业药师巩固基础知识,但是对于较高学历的执业药师应该适当增加临床知识、交流技巧等知识,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从而体现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3.4支持力度的不同

在美国,执业药师属于高薪阶层。执业药师的地位由《执业药师法》确立。而在中国,执业药师的地位至今没有明确,有些执业药师不愿在独立药房或连锁药房担任职务,而是在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有些执业药师所在单位不支持他们参加执业药师考试,自然也不会支持继续教育。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4 美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4.1 丰富授课内容

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不应是对基本知识的重复,重点应放在“继续”两字上。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岗位的执业药师,开设的课程应有所区别。如中专学历和刚取得资格证书的执业药师,应在生产、流通等环节加强教育。同时对于一些重大疾病的相关防治知识(如艾滋病防治知识)应实行强制学习。这样便可以通过执业药师向消费者介绍这些疾病的防治知识。

另外,执业药师的工作应提倡“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为了与患者更好地沟通,应适当安排一些人际交往、沟通的课程。这样,执业药师在为患者服务的时候,可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提供更周到、体贴的药学服务。

4.2 灵活的学习时间

参加继续教育的执业药师如果能够在比较宽松的时间内完成继续教育可能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可以延长远程继续教育各门课程的时间。如果时间较短,执业药师可能会因为其它原因仓促应付。

4.3 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

高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与当地药监部门合作进行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高校拥有整套的基础理论课程,可以方便执业药师系统学习基本理论,弥补基础知识的薄弱环节;高校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可以方便执业药师不断更新知识;高校配备网络教学体系,便于执业药师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身处偏远地区的执业药师可以与高校联系,利用高校的资源完成继续教育课程。

4.4 严格考试制度

加强执业道德教育和危机意识教育,继续教育环节中加强考查力度,让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成为自觉要求。

4.5 提高执业药师的地位

有些单位领导不支持继续教育,主要还是由于我国执业药师的地位至今还没有确立。目前执业药师从业所依据的《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是国家人事部与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制订的,法律地位仅相当于国务院部门规章。美国有《药剂师法》通过法律的手段规范从事药学人员的条件和资格, 从而保证药品质量, 保证合理用药,也保证了执业药师的地位。 执业药师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社会地位不高。执业药师的服务内容、作用和职责不被患者关注,从而也就不能被充分了解和信赖。只有尽快颁布《执业药师法》,给予执业药师应有的法律地位,才能使执业药师提高工作热情,积极参加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 结语

执法教育论文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开展“三项”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我所民警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根据省局的安排,结合我所实际,经所党委研究,决定从今年5月至10月,在全所开展以“推行情感管理,保障文明执法”为主题的公正文明执法专项教育活动。一、指导思想此次专项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精神为指导,以“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为目标,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感化、挽救”的劳教工作方针,坚持“三像”指示,实行依法治所和以德治所相结合,努力提高广大民警的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二、目标任务通过开展以“推行情感管理,保障文明执法”为主题的公正文明执法专项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双争”活动成果,推进民警公正、严格、文明执法,法治意识和人性化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明显上升。具体目标是:(一)“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意识有新增强。全体民警普遍受到一次公正文明执法教育,切实把“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意识,扎根于广大民警的心坎上,贯彻落实到执法过程中。(二)执法水平有新进步。广大民警在执法活动中,依法履职,忠于职守,爱岗警业,做到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办事公开、公平、公正,依法办事的准确率明显提高,不发生民警违法违纪现象。(三)解决突出问题有新进展。要从根本上转变民警“打骂有效论”的错误认识和“以管人者自居”的工作态度,引导民警积极探索情感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改造环境。(四)进一步树立劳教民警执法新形象。让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成为我所劳教民警的自觉行动,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我所劳教民警的执法行为普遍表示满意。三、活动对象:本所全体民警(含警戒护卫人员)四、活动安排此次

专项教育活动自5月份开始至10月份结束,共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一)宣传发动阶段(5月5月至5月15日)。一是召开动员大会,认真组织学习省厅、局有关文件精神和本所实施方案,全面部署专项教育工作。二是由政治处搜集整理相关学习材料。三是出一期宣传专刊,为此次专项教育造好声势。(二)学习教育阶段(5月16日至8月10日)。一是以科、队为单位,利用部门周学习制度组织全体民警学习指定的文章材料。内容为:《十六大(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报告辅导读本》、《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9—2009年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以及由政治处搜集整理的学习资料等。要求民警在学习后开展讨论,并做好笔记。所领导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上进行学习讨论。二是开展四个专题教育。由所领导分别对民警进行授课教育。三是为提高民警的业务能力,举办一期不少于10天的警体训练和业务技能培训,对全体参学民警进行警体技能培训和学法用法依法行政培训(由政治处负责具体事宜)。四是开展“个别教育能手”经验交流会。由我所评出的3名200*年度“个别教育能手”总结个别教育经验,在民警大会上进行交流。(三)认真查摆阶段(8月11日至31日)。在民警中开展“查摆”活动。一查思想认识,摆有无存在“打骂有效论”,低看劳教人员人格,认为强化情感管理会弱化强制功能等认识问题;二查执法行为,摆有无存在对劳教人员考核、减期、请假、所外就医等执法过程中不严格、不公正问题;有无超工时、超体力劳动,打骂体罚等不文明管理问题。三查教育功效,摆有无按规定开展个别教育活动;有无认真备课,开展“三课”教育活动;包干教育的难改尖子转化率是否达80%以上;以科、队为单位,召开生活会,逐个查摆,并进行相互评议。(四)总结提高阶段(9月1日至10月底)。每位民警要对照学习教育阶段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通过“三查三摆”,在8月30日前写出深刻的查摆材料(统一用本所20×15方格稿纸,页数不少于6页)。查摆材料要言之有物,既要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对自己进行大胆而深刻的剖析,又要有工作目标和今后努力方向。要充分认识到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大环境下,情感教育和公正

文明执法的极端重要性。要按层级管理严把查摆材料关,对认识不深刻、不到位的发回重写。部门主管要把好本部门其他民警的材料关,科、队主管的材料由分管所领导和挂点党委委员把关,党委成员的材料由党委书记把关。政治处要认真做好此次专项教育活动的书面总结工作,于10月15日前将专项教育情况书面报省局政治处。五、加强对此次专项教育的领导建立健全这次专项教育活动的责任制。成立由××*、××*、××*、××*等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政治处,负责教育活动各阶段的工作落实。《劳教所开展“推行情感管理保障文明执法”专项教育的实施方案》劳教所开展“推行情感管理保障文明执法”专项教育的实施方案

执法教育论文篇4

4月16日,市政府召开了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和开展文明执法教育动员会,对全市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和“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教育“两项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市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和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动员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卫生部门“两项活动”,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和开展文明执法教育“两项活动”中来。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和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和文明执法教育活动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执行力就是把思想变成行动的过程,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和公平执法,是政府形象的重要体现。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文明执法,是贯彻党和政府重要决策的基础,也是更好地推进改革、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以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根本保证,也是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抓手。对卫生部门而言,就是要抓落实,把上级精神落到实处,做到令行禁止,执法文明。对卫生部门而言,就是要抓落实,把上级精神落到实处,做到令行禁止,执法文明。卫生行政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地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着力打造服务型机关,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和文明执法教育活动是塑造卫生部门整体形象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卫生部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在服务中心工作、扎实做好业务工作、转变工作作风和文明执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卫生监督局荣获全国卫生监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并在全市加强执行力建设和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介绍了先进经验。但是,与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与市委、市政府的新任务相比,与基层群众对卫生部门的新希望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解放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满足现状,思想因循守旧,观念僵化保守,往往只能沿袭原有的工作模式,习惯于老的思维和老的工作方式方法,消极对待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积极主动性不够。有些干部和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差,办事拖沓应付,“拍”一下“动”一下,督导一下促进一下,办事效率低下,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三是深入基层不够。少数领导错误地把发文件、开会当作落实措施,对深入实际、加强督办不感兴趣,深入基层调研不够,缺乏第一手资料,不愿主动服务,缺乏高质量解决问题的基础。四是工作落实不够。少数同志注意力不集中,把工作当作“作业”而不当作“事业”,对工作敷衍塞责,甚至令行不止,缺乏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和职责感。五是从严要求不够。一些同志在单位大手大脚,没有养成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升油的行为习惯,缺乏艰苦奋斗的集体观念和勤俭节约的大局意识;一些干部缺乏工作事业心、缺乏严于律己和干好事业的高标准。少数干部思想防线不牢,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严格损坏了单位形象,降低了党员干部的威信。市直卫生部门要深刻认识这些突出问题的极端危害性,抢抓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和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契机,不断增强提高政府执行力、坚持文明执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和文明执法教育活动是确保完成全年卫生工作目标任务的客观要求。按照绩效考核要求,全面或超额完成20*年度卫生综合管理目标任务,对市直卫生系统干部职工振奋精神、端正态度、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执行力大讨论,增强“抓落实”的能力;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解决执法目的模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意识淡薄、执法作风不端正、粗暴执法等问题,对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卫生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通过开展“两项活动”,按照争先创优要求,落实目标、落实措施、落实要求;要提高效率,确保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要提高工作水平,特别是经济水平、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有所增长,服务质量有所提高,确保超目标超规划,确保大发展大提高,确保依法行政、执法文明。

二、认真开展执行力大讨论活动,全面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

政府执行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机制创新,涉及到民主科学决策、依法行政,还涉及到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廉政建设以及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等方方面面。卫生部门加强执行力大讨论,就是要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卫生行业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学文件、找问题、抓整改、提建议、定制度、建机制等主要形式,集中解决机关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力求在解放思想上有新突破,在转变职能上有新举措,在服务水平上有新提高,在工作作风上有新改进,在制度创新上有新进展。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自我教育为主,扎实开展好学习讨论活动。要认真开展“六查六看”:一是查一查政务值守,看是否存在反应迟缓、应急不灵的问题;二是查一查执行落实,看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三是查一查工作作风,看是否存在作风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四是查一查工作效率,看是否存在人浮于事、办事拖拉的问题;五是查一查大局观念,看是否存在部门利益至上、本位主义严重的问题;六是查一查服务质量,看是否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优的问题。“六查六看”一定要动真格,决不能敷衍应付。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要亲力亲为,发挥表率作用,做到真学真议、真查真摆、真整真改,做到成绩要说足、问题要讲透、原因要说明,不遮掩、不保留,客观公正,使大讨论活动真正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整改、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努力营造优良的政风和行风。各单位、各科室要把解决工作问题和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开展“四讲四比”活动,努力营造一种“讲激情、比干劲,讲服务、比奉献,讲执行、比效率,讲清正、比形象”的好风气。一是着力解决精神萎靡不振的问题,引导干部讲激情、比干劲。要努力营造鼓励干事业、支持干事业的环境,激活干部职工精神状态,激发干部职工迎难而上的积极性,切实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着力解决群众观念淡薄、服务不优的问题,引导干部讲服务,比奉献。要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勤于换位思考,多体谅基层和群众的困难,切实做到“五办”,即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高效快捷“立即办”;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坚持迎难而上“主动办”;对基层和群众的重大问题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坚持深入实际“上门办”;对一些条件暂不具备,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坚持创新思路“努力办”;对一些涉及面较广、政策性较强的问题,坚持不遮不掩“公开办”。对有利于发展的事、有利于群众利益的事,一定要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多讲怎么办、少讲或不讲不能办。三是着力解决纪律松驰、本位主义严重、效率低下的问题,引导干部讲执行、比效率。卫生部门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在讲执行、抓落实、比效率上下功夫,努力营造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要令行禁止,雷厉风行,齐心协力,协调配合,确保政令畅通,切不可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认定的事要咬住不放,对定下的事要持之以恒,对已干的事要一抓到底,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着力解决廉洁意识不强、权力运行缺乏有力监督的问题,引导干部讲清正、比形象。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保持清正廉洁对事业、对个人、对家庭的极端重要性,真正做到防微杜渐,秉公用权,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三)完善各项制度,着力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制度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根本保证,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执行力建设的各个环节。一是完善会议、文件和活动审签制度。要严格审批程序,从严控制会议、文件和活动,腾出时间协调解决问题,集中精力抓工作落实。二是建立政务快捷反应机制。要强化政务值班、信息报送和应急反应处置,建立完善值班工作制度和规程,确保政务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突发事件发生(或发现)后,要在第一时间上报分管领导,重大突发事件不得超过1小时上报;对市政府领导关注或批示的突发事件信息,实行落实情况日报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督查工作制度。建立领导督办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机制。对市政府和局党委的指令和要求,要立即研究处理,要求回复意见的,必须限时反馈;对领导批示的文件和事项,要实行跟踪督办,定期通报。四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按照“改革创新、转变职能、从严管理、高效服务”的要求,规范和优化工作流程,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使机关工作环环相扣、紧张有序、高效运转。五是建立行政问责制。局监察室要积极探索,研究建立以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各科室负责人为重点的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强化问责效果。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各科室负责人对本单位、本科室工作全面负责,并对其行政职权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对不依法履行法定职权造成重大失误或不良影响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问责。要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努力建设“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三、深入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从即日起,在市直卫生部门集中开展为期近100天的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要以“依法行政、执法为民”为主要内容,通过重温法律法规,查找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认真予以整改,提升执法水平,为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程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重点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深入开展自查自纠。一是加强学习教育。要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学习先进典型、举办执法理论研讨会、发出文明执法倡议、组织参加市依法行政知识考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活动效果。二是深入查摆问题。要通过组织开展卫生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和问卷调查,广泛收集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各界对卫生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查找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要开展“查执法理念、比执法作风、看执法行为”讨论活动,采取自己查、群众评、领导点的方法,分析单位和个人存在的问题。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要认真分析执法目的是否端正、执法作风是否文明、执法行为是否规范,从工作实际出发,撰写执法情况分析材料。三是切实整改落实。要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明确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并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解决三个重点问题。一是端正执法理念,坚持为民执法。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执法就是服务,执法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观念,坚决纠正执法就是管人、执法就是罚款、执法就是“创收”、执法就是“完成指标”等错误认识。二是改进执法作风,坚持亲民执法。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法,实行“阳光操作”,真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坚决纠正执法不按程序,态度生硬、言行粗暴等现象;坚决纠正随心所欲、随意执法行为;坚决纠正耍特权、抖威风的违法行为。三是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便民执法。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行政执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高效便民的行政执法方式,做到既严格执法、履行职责,又不执法扰民。

(三)正确处理好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不是要减轻执法力度,降低执法标准,而是要通过细致有效的工作、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亲民务实的作风来化解执法矛盾,从而达到坚持执法标准和提高执法效能的目的。必须正确处理“执法”和“文明”两者关系,走出“文明就不能执法,执法就不能文明”的怪圈。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对不文明执法、不按程序执法、不按规定执法和不作为的执法人员,予以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四、加强组织领导,务求两项活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加强对两项活动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市卫生局开展政府执行力大讨论和文明执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由局监察室主抓政府执行力大讨论活动,法监科主抓文明执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地点设在局监察室,,董军涛、王少华同志为副主任,并设综合组、执行力讨论组和执法教育组,具体负责“两项活动”日常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办检查。各单位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制订方案,周密安排。各单位的实施方案必须经单位班子成员集体讨论后报局审批,个人的实施方案必须经各单位分管领导审签。同时,各单位必须于5月7日前将“两项活动”组织领导、《实施方案》、工作专班及负责人和联系人、办公电话报局“两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于每月15日前报送本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要将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执法水平列入绩效考核和年度综合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由两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讨论教育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综合组要制定报道计划,积极宣传提高执行力的新举措和文明执法的好典型,推动两项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两项活动要实行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结合进行,分学习动员、自我分析、整改落实、检查验收四个阶段实施,整体推进。学习动员阶段要制定好工作方案,广泛宣传发动,开展多形式的讨论和教育活动,深刻认识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我分析阶段要坚持开门评议,广泛征求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把单位和个人存在的问题剖析透彻。整改落实阶段要坚持从落实不力、执法易发生问题抓起,着力查纠执行和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各项整改措施。检查验收阶段要突出建章立制,在完善制度上狠下功夫,努力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活动成果。

执法教育论文篇5

一、指导思想

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理念为主线,以端正执法理念、改进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为目标,认真学习劳动保障和行政执法法律、法规,全面查找监察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措施,并切实加以整改,从而不断提升监察人员素质和监察执法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文明、公正、为民、高效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推动劳动保障监察事业健康发展。

二、组织领导

成立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文明执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吴丹担任,副组长由刘彩阳、夏文华、熊昌全、高飞担任,成员为支队各科室。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全队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工作。工作专班由高飞负责,专班成员有:郭军、丁金祥、邱萍,朱娴娴、王蓓、李卿,地点设在案件审理科。

三、活动内容和步骤安排

这次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从2008年5月上旬开始至8月中旬结束,分为四个阶段。

(一)学习动员阶段(5月7日-6月9日)。一是思想发动,广泛动员。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对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进行动员;各科室要召开科务会,结合科内实际进行教育活动再动员,并研究制定本科室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安排,经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后,报队工作专班备案。二是组织学习讨论。学习的内容包括:胡新时同志在全省劳动保障系统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以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劳动保障和行政执法法律法规。在学习的方法上,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各科室每周应至少安排一个半天进行集中学习讨论,每次集中学习讨论应确定一个主题,并做好记录。通过学习讨论,充分认识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重要性,明确执法目的,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

(二)自我分析阶段(6月10日-7月9日)。认真开展“查执法理念、比执法作风、看执法行为”的讨论与交流活动,重点进行“六查”,即查执行落实,看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查工作作风,看是否存在作风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查执法责任,看是否存在执法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问题;查工作效率,看是否存在办事拖拉的问题;查执法行为,看是否存在不文明、不规范执法问题;查廉洁执法,看是否存在问题。在方法上,一是自查。每名监察人员都要随机抽取2007年以来所办理的5件监察案件,在科内进行案卷评查,查找和分析本人、本部门在掌握执法依据、履行执法程序、行使自由裁量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劳动者权益落实不到位、以罚代法、简单甚至粗暴执法等违法违规现象。二是邀请群众评议。组织用人单位、职工群众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对市支队监察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撰写执法分析材料。在上述自查和群众评议的基础上,各科室和每个监察人员都要撰写监察执法情况分析材料,重点检查自身执法理念是否端正、执法作风是否文明、执法行为是否规范,并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个人监察执法情况分析材料要报科室负责人审核签字,科室监察执法情况分析材料要报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并统一报队工作专班备案。在此基础上,形成市监察支队监察执法情况分析材料。

(三)整改落实阶段(7月10日-7月31日)。一是制定整改方案。各科室和监察人员要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方案应包括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个人的整改方案要经科室负责人签字同意,科室整改方案要经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并统一报队工作专班备案;市支队整改方案要报省监察总队备案。同时,各科室的整改方案应通过板报、科内张贴等方式公布,市支队整改方案将在市“金保网”公布,自觉接受用人单位、职工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二是落实整改措施。各科室和监察人员要坚持边查边改,本着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认真落实整改措施。要从引导监察人员开展“讲激情、比敬业,讲服务、比奉献,讲执行、比效率,讲清正、比形象”的“四讲四比”活动入手,最终实现端正执法理念、坚持执法为民,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反应机制、提高执法效能的要求。

(四)检查验收阶段(8月1日-8月15日)。队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对各科室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情况和成效进行检查验收,检查方式包括查看教育活动安排、学习讨论记录、监察执法情况分析、整改方案等文字材料和监察案卷、现场跟踪执法、调查用人单位和职工群众等,检查结果在队内通报。同时,还要做好迎接省、市相关部门检查验收的准备。

四、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务求实效。要站在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开展执法教育活动的自觉性;要正确处理学习教育与业务工作的关系,把学习教育和监察执法日常工作以及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不走过场、收到实效,切实做到学习教育与监察执法两不误、两促进。

执法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教育舆情场域 教育政策执行力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88-02

近年教育被列为重大民生议题,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及公众性教育事件背后,教育舆情正通过网络、报刊、广播、民众流传及专家访谈等立体化、多元化的媒介途径得到传播和释放,致使舆情的导向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区域间教育发展差异性极大,新疆作为祖国边域,政治情形复杂、文化多元、经济发展落后,为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措施,如双语政策、高考优惠政策、预科政策等等,教育舆情分布也呈现区域性特点,从各种教育舆情报告中表现出民众对教育政策类事件的关注占据教育舆情事件前列,民众意见与态度对教育政策决策与执行的影响日益明显,导致教育政策执行产生舆论危机而陷入舆论困境,影响到教育政策执行效果。

一、教育舆情场域中的教育政策执行力

高效的政策执行力是政策目标实现的保障,在教育舆情场域中,教育政策执行力的建构和提升不单单关系到教育行政机构本身的能力和行动,还关系到对教育舆情的正确应对和有利引导,化解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教育矛盾,疏通民意,获得教育政策目标群体的支持和配合。

(一)教育舆情场域的时代变迁

“场域”概念最先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场域不仅可能围绕固定的市场技术或公共政策领域而形成,也有可能围绕重要的争论与问题而形成。”[2]教育舆情场域指教育机构所处的舆情环境,就教育政策、事件等议题借助媒体中介反映主客观教育诉求和利益关系,随着决策者、目标群体、利益触动群体、媒体等多因素互动,从而交织形成教育舆情生态场域,并随着教育改革、群体心态变化、传播途径等变迁。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引起教育变革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要应对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化解新旧教育体制内外的众多政策及利益问题;另一方面,教育政策的适时调整和实践反馈才能满足不断壮大的教育政策目标群体以及文化的多元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多元化需求。教育改革中,教育政策执行者、政策目标群体、相关利益群体的各种观点、意见及利益诉求纷纷呈现并碰撞、摩擦、对立,交织成多元、复杂的教育舆情生态场域。

(二)教育舆情场域――教育政策执行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已从执行力内部因素逐渐转移至外部环境对执行效果的影响。教育政策执行有效的重要保障不仅包括政策行为部门的能力、行动,政策目标群体的支持与配合也是关键环节。袁振国教授认为,“教育政策执行是一种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构成教育政策执行活动的基本要素至少包括教育政策、政策执行者、执行计划及行动措施、目标群体、环境因素等五个方面[5]。历经近年重大教育政策引发的舆情事件及舆情危机,教育事件由于其本身的利益关系通过以网络舆情为先锋、报刊电视的跟踪报道广泛传播并渲染引起更广大人群的舆论,最终引起政府的关注、干预、引导,致使舆情事件成为政策执行部门和目标群体的博弈手段,如不能妥善处理,常会使民众对政策部门产生敌对情绪,降低政策部门的公信力,致使政策执行陷入舆论困境。教育政策执行力不是简单由五大要素构成的静态结构,而是复杂运行的动态系统,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舆论氛围,形成政策执行过程不能脱离的生态环境。教育政策的执行有赖于良好的舆情环境,而生态环境的营造依靠政策的执行效果和民意拥护,教育政策执行是一个与舆情场域互动互生的过程,二者的良性循环是构建教育舆情生态场域的基础。

(三)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舆情的场域特点

根据涂尔干的社会理论,舆情作为团体意识和社会精神应受到社会事实的制约和调整[6]。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不同,教育舆情场域有所差异。教育政策执行具有极强的地方特征,必须考虑地方文化背景的影响[7]。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舆情带有浓厚的区域特色,舆论内容带有浓烈的政治敏感性和文化敏感性,区内经济文化发展的高低分化、复杂的民族成分以及不同民族区别对待的教育政策,形成舆论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利益分殊,导致更为复杂多元的教育舆情环境。随着新疆自治区一系列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如双语教育、民汉合校、内初班、内高班、高考优惠等政策的调整和实施,引发众多教育问题,由报刊电话的追踪报道引发了相应的教育舆情,并演化成公众问题。从舆情发展的目前态势看,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舆情发展仍处于放任自流的被动阶段,带有明显的滞后性,舆情处理表现出形式化和应对单向性,舆情预警机制不完善,处理模式落后,处理结果常影响到教育政策的顺利执行。

二、教育舆情场域中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执行力提升策略

(一)建构良性发展的教育舆情生态场域

在教育改革和新政策实施的重要阶段,教育问题凸显、矛盾冲突加剧,构建良好的舆情环境,提升政策执行部门的公信力和感召力,进而能够事半功倍的提高教育政策执行力。政策执行部门以符合人民利益的原则公平正义的制定教育政策、处理教育问题和社会关系、调整各阶层利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实事求是的向民众真实的信息,并信守承诺,表现出真诚解决问题的态度,逐渐改变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抵抗、逆反,逐渐建立民众对政策执行部门的信任感,树立政府诚实守信的公众形象。

教育部党组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制订教育政策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和问需于民,建立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8]。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根据新疆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等本土资源,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借助现代媒体及新型传播途径,进行政策的广泛宣传和民意疏导,积极总结并反馈以往舆情应对的经验和方法,及早对可能出现的舆情进行预报、分析、定位,了解舆情各类表达主体的需要,重视教育舆情研究,规范教育舆情分析,提高教育舆情信度与效度,制定相应的疏导措施和解决方案,及时化解舆情危机,并引导舆情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为教育政策顺利执行营造良好的氛围,建构起教育政策执行的良性循环的舆情生态场域。

(二)提升教育政策执行部门舆情管理能力及媒体素养

“古德诺认为,政治是民意的表现,行政是民意的执行”[9].。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信(下转104页)(上接88页)息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能力,健全网络舆论引导制度。”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的介入,舆情成为各阶层教育利益表达的主要方式,尤其对教育舆情敏感问题的处理更加考验行政部门的政策执行力水平。提升教育舆情管理能力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教育政策信息制度,建立健全教育政策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明确的、权威的政策消息,扼制谣言的散播,保证快速、畅通、公开的信息渠道;第二、完善教育舆情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责罚散布谣言、虚假信息的不法分子,追究调查舆情所涉工作人员的责任;第三,对政策执行部门进行有关舆情引导处理等方面的教育,培养政策执行者敏感的舆情管理意识,学习正确处理舆情事件的方法及科学引导教育舆情发展的策略,积极应对各种舆情问题和危机。

(三)在省域层面构建政府教育舆情采集体系模型,健全积极主动的教育舆情预测与引导机制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期间进行大规模舆情监测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机构成立了教育舆情监测分析的部门。2010年12月8日,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同组建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中心,开展对我国教育政策热点问题的评估与舆情分析,为推进首都与全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其他省区跟随步伐,也先后建立舆情研究机构和舆情应对启动机制。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基本遵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应急处理模式,凸显出众多问题,如处理态度被动,手段单一,官僚习气浓厚,处理结果不公正,问题常常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 猛、李 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142.149

[2]〔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 3 版)[M].姚 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2.225

[3]边沁(Jeremy Benthan).政府片论[M].邓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5]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88,14,288

执法教育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刑事执行;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我国各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司法警官学校(中专),截至2004年6月,全国已有16所司法警官学校升格转型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这次转型和变革不仅提升了我国司法警官教育的办学规格,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司法警官教育低水平运作的状态,最为关键的是它第一次把高职教育的理念引入国内警察教育的领域。在中专时期的司法警官学校的专业中,一直开设监狱管理(部分院校为监所管理)专业,是学校的重点支柱专业。学校升格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后,该专业更名为刑事执行专业,专业代码690201。经过几年的实践,各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刑事执行专业为监狱管理方向或以监狱管理为主要学习内容,为监狱、劳教所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进一步探讨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刑事执行专业培养模式并加以改进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始建于1980年,2003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来普通中专的基础上升格组建为全日制政法类警察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的刑事执行专业(中专时期是监狱管理专业)于2003年9月开始招生至今,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刑事执行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尝试,并组织学院教务处、教研室教师到监狱、劳教所、看守所进行实地调查,本文就当前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刑事执行专业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监狱工作的迅速发展,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狱布局调整,监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监狱警察队伍的职业素质和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无疑已经制约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理论性课程过多,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中,则表现为讲授内容的理论性过强,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应用内容,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隔断了监管改造理论到监狱实践的应用,延长了学生就业后适应实际工作的时间。如《狱政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都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仅为参观监狱,缺乏课程的顶岗见习,缺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落后于监管实践工作的实际。刑事执行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求掌握刑罚执行的基本理论,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刑罚执行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理论、新作法,而这些内容在课本上是没有的,教学内容中必然要增加监狱体制改革、监狱布局调整、押犯构成的新变化等知识。

教学方法上存在着注重知识传授,缺乏能力培养的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应用能力较差。并且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很多课程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让学生处于输入和存储知识信息的被动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缺乏高职教育的实践性

在刑事执行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程设置过于追求学科齐全,有些课程成为本科课程的压缩版,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对高职教育要求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在课程教学中,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作为课程学习的重点,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基本停留在概念和设想层面,实践训练课时严重不足;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课程的完整和系统,没有把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作为对学生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结果使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模式单一死板,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所设置的技能课程内容、数量与刑罚执行岗位的技能要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予以调整适应。

(三)“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使教育教学质量处于低水平徘徊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是担任高职教师的前提条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是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虽然近几年来全国的司法警官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仍然不足。首先是从总体上而言,“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教育部门规定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而全国的司法警官院校中,能达到这一合格要求的学校寥寥无几。其次目前许多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刑事执行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在监狱、劳教所、看守所的见习时间不过短短几月,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都有限,如何来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岗位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就无法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训场所不足,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是职业教育技能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是实施实训教学计划的基本条件。目前刑事执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学生在1-5学期的实践学时较少,校内实训或模拟实训场所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学时和质量无法保障,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很难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监狱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岗位的特殊性,任务的双重性,要求监狱人民警察不紧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而且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管理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监狱的实际工作中对岗位技能的要求较高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需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监狱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这对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司法部根据监狱工作的要求和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确定为今后几年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努力目标,要求推进监狱人民警察的规范化管理,要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制度和体系;要积极推进学历教育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因而司法警官院校为本行业探索出一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刑事执行专业教学工作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

(一)刑事执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究

刑事执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掌握监狱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应用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技巧,具有良好的人民警察职业素养,能胜任监管场所及社区矫正等岗位的刑务处理、安全防范、矫正教育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从刑事执行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遵循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科学地设置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坚持“有利于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养成司法警官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做到与社会发展及刑罚执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具体而言,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改变过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单一目标的模式,要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为重点,实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笔者认为,刑事执行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以下三个模块组成:

1.基本素质课。这部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预备警官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并掌握监狱管理和矫正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法理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犯罪学等。

2.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监狱学基础理论、狱政管理、罪犯教育、罪犯心理、罪犯劳动管理、社会心理学等。开设这部分课程的意义是,通过专门的思维方式训练,让未来的司法警官形成良好的法律、刑罚执行、教育改造思维模式。

3.专业技能课。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监狱文书制作、罪犯心理咨询技术、车辆驾驶技术、警务技能训练、计算机信息技术、监狱工作口才、狱内侦查技术、监所突发事件处置、监所基层工作实务等。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预备警官掌握从事监狱、矫正工作专门的技术和能力,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二)优化教学手段

刑事执行专业的教学过程要以尽量贴近实际,启发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要改革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案例教学式、模拟式、实作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使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直观性强,同时提高信息量和教学效率。如我院刑事执行专业新开设的《监狱突发事件处置》课程,应用“情景教学”法,聘请云南省官渡监狱防暴队警察作为实践课时的指导教师,针对特殊类别的监狱突发事件如罪犯劫持人质进行“处突演习”,把课堂变成监狱管理的现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只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点评,让学生安排程序、步骤和需要的道具、工具;让学生编写警察和“罪犯”的台词;这样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好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优秀表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良好。当前监狱新干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时时提醒我们,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警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改进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如前所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要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等职业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作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重视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这是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素质教师,即教师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认定条件:“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极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应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实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等院校中居先进水平[5]。根据上述认定条件,刑事执行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否则达不到教育部的规定条件,必将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的队伍建设工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尤其是按照认定条件的第二条,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监狱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要求每两年必须完成一定时数的实践部门工作任务,包括让教师到监狱监区带值班、到罪犯教育科、狱政管理科、刑罚执行科等科室岗位工作,完善和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使教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

另外,聘请监狱警察到学校兼课、教师和监狱警察合作课题研究或教师参与到监狱的服刑指导、心理咨询、服刑人员法律援助工作中,也是加强“产学”结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1.调整、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我们要完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讲”变成“练”,变成学生的动手与探索。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其今后适应工作岗位的基础,而适应工作岗位的关键在于动手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建立一个把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据此,要调整人才培养计划,首先,严格控制和缩短理论课的讲授时间,增加专业实践课的训练时间;其次,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1:1的比例配置,并提出实践课的教学和考核要求。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基地的使用质量。实习实训场所、设施是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必须重视其建设工作。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应配备刑事执行专业教室,让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情景仿真化、功能实用化。在校外应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岗位上手能力,把专业理论学习和提高实践技能相结合,把所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实习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学院的理论教学、人才、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在完成学院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基地单位培养人才和进行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文化建设等,特别是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监狱理论课题研究和在职警察培训相结合,建立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促进学院和实习实训基地单位共同发展。

执法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教师课程执行力;课程价值观;互动;过程与结果

“执行力”是管理学中的术语,意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2004年崔允提出了“课程执行力”,其后该词被广泛引用到教育领域,并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课程执行力的概念、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颇多,但课程执行的主体是多元的,有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者,有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学校的校长,还有广大一线的教师,对不同层面的执行力尤其是“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的研究还不够丰富。

一、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历史发展

考察课程研究发展史,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教师被动执行课程阶段

1918年美国课程理论家搏比特将科学管理的方法应用于课程研究中,并出版了第一本专门讨论课程的书《课程》。美国泰勒继承并完善了搏比特的思想,1948提出了课程编制的系统思想――泰勒原理。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问题的思考必须回答四个相关问题:“这四个问题阐述的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以及课程评价问题。”其基本思路是由外部的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课程,并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详细的课程操作指南,统一规范教师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执行实质是被动地执行专家课程方案的过程,亦步亦趋地落实课程目标。泰勒的课程理论忽视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的弊端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组织的这次课程改革重视课程方案的设计,聘请了美国各方面的科学家为基础教育编制课程,最终所谓的“精品”课程遭到了一线教师的集体抵制,导致了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失败。学者在反思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时感叹,布鲁纳什么都考虑到了,就是没有考虑到作为人的教师。

我国解放到90年代的教师课程执行情况也表现出相似的倾向,国家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师上课的指导用书,提出严格的教师教学规程。最终造成课堂的刻板化,课程执行演变为“教教材”。

2.教师适应并创造性地执行课程阶段

基于对泰勒思想和美国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失败的反思,西方学者在研究课程时,视角开始转向教师这一实践主体在课程中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斯腾豪斯基于对泰勒的课程理论批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的“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认为泰勒错误地理解了知识和学生发展的问题。“知识不是应记下的结果,而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实践情境中的体验和理解,只有这样,知识才具有智慧的价值。”进而他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著名的论断。1979年劳顿指出,“教师并不是他人思想的被动的传声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做了加工。教师是课程中任何变化的关键人物。”

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提出了一种纵向的课程观,亦即课程自上而下存在五种形态:“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或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专家认为要开设的课程;“正式课程”是实际上最终开设的课程;“领悟的课程”是教师对课程方案自己的理解;“运作的课程”是实践中教师实际呈现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是最终学生获得的素养。这一纵向的课程观体现了教师在课程体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日本课程专家佐藤学认为,“无论是作为‘公共框架’的课程,还是作为学校‘教育计划’的课程,在课堂情境中只能靠‘教师的课程’――被每一个教师的意图、解释、构想、设计所演绎的课程来发挥其现实的功能。”

这些学者在分析课程时,都认识到作为计划的课程或教育方案,最终要实现其价值,必须充分考虑作为执行者――教师因素。教师对课程价值的认识、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创造性地设置实施课程的情境以及和学生有效地实践,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作为课程的重要执行者教师,一方面应该坚持充分理解专家学者设置的课程方案和文本课程;另一方面要基于个人经验、学校情境和学生情况,创造性地执行课程。

3.教师自主生成课程阶段

如果说在适应并创造性地执行课程阶段,教师是基于已有的课程文本进行的工作,那么教师自主生成课程的执行形式就没有具体的课程方案和文本可以参照,它主要是依照一定的教育理念,根据具体的情境和资源,在活动中生成课程,课程和教学是统一过程。“课程作为教学事件,教学是课程的开发过程”,是教师执行观的生动写照。

西方,当前比较有影响的教师自主生成课程的模式有“主题教学”“方案教学”以及“瑞吉欧教学”。这些课程形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活动主题,围绕一定的课程资源进行相关方面的探索。

应该说明的是,教师自主生成课程的执行方式主要是在幼儿教育阶段比较常见,因为幼儿教育中知识和文化的掌握不是最核心的问题,适应儿童发展,促进儿童一般方面的发展才是幼儿教育的价值追求。

二、学生整体发展――教师课程执行力的价值追求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课程的价值追求核心为什么是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什么关系?这是教师执行新课程的前提。

杜威的“经验论”对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有着深刻的解释力。杜威基于使用主义的哲学观,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教育即生长”是指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育即旧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是指学生发展的内涵,是经验的完善。“经验”是杜威课程思想的关键。杜威所指的“经验”有其独特的含义。杜威认为,“经验”不仅包括行动的结果,也指行动的过程,因此应从名词和动词两个纬度理解“经验”。作为名词“经验”一词包括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理性方面是人们在行动中获得的认识,可以用知识一词表达,但同时人们在行动中也获得了情感体验,正是因为情感因素的存在才促使活动过程能持续深入。杜威更看中作为动词“经验”的教育价值,也就是经验的过程比结果重要,因为通过行动和实践过程,人的智慧获得了提升,正是因此,杜威宣称“教育之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过程的本身”。杜威的意思不是说外在的知识不重要,而是相比较在过程中获得的智慧更重要。

杜威的“经验理论”与新课程三维目标对应关系

从杜威的经验理论来解读三维目标,不难发现三维目标内在的逻辑:

(1)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是分别落实的三个方面。无论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智力与能力都是在经验的过程中(活动中)实现的。(2)三维目标是智商和情商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目标实质上关注的是智力和能力问题,因为智力和能力必须让学习者经历思考、行动、探索的过程才能发展。而学生是带着情绪开展学习的,学习活动本身能否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决定着学习过程的深入性与持续性,进而影响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发展。(3)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不是任何过程与方法都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如,一个教师在教“采”字怎么写时,引导孩子通过将“菜”去掉“草”字头来记,将“彩”去掉三撇来记,方法很多,但通过这样的过程与方法,孩子只能越学越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是正向的而不能反价值,如果通过课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书中自有容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这就不是教育学生,而是教唆学生。

三、大教材观念――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内容表现

教师执行的对象是课程,课程内容是什么,关系到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方方面面。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课程执行是“适应并创造性地执行”。教师应该吃透课程文件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对教材知识体系达到融会贯通,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但是文本的课程方案是由学科逻辑组织的,具有鲜明的抽象性,学生很难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抽象的文本知识还原为学生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在执行课程时候根据每堂课的具体目标,设置相应的案例、情境、故事、活动,让学生在直观的事物体验中,在鲜活的实例印证中,在材料的操作中去理解、内化知识,将文本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

因此,教师课程执行的内容应该涉及从文本到教师自我创造的经验,应坚持大教材观念。

1.课程标准是前提

课程标准是课程执行的依据,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作为教师首先领悟学科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国家阐述了每门课程的性质、任务、课程目标以及内容标准等,它是教师课程执行方向的保证。

2.教科书是基础

教科书是知识体系的呈现,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彼此的关系是教科书解释的主要方面。教科书还是根本,教师的创造是建立在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不能天马行空。

3.课程资源是广阔的背景

作为课程标准的要求,教科书抽象的知识,都必须还原为学生学习能理解的经验。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条件性资源和策略性资源,条件性资源是学生学习必须具有的工具、器材等物资;而策略性资源则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与学生生活相连的案例、情境、故事。

4.其他教师的经验是借鉴系统

毕竟教师个人的理解和创造是有限的,其他教师教学经验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四、互动――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方法论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如何转化为学生的经验和素养,这是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实践表现形式。

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中有一个词名不符实,那就是‘学校’,应改成‘教校’更恰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给学生就能接受的,当前各种学习理论都指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学生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也是主体的一个能动的活动过程。

学生知识建构的方式有很多,从目前不同建构主义观点看,学生的学习是个体与自我之间、个体与他人之间、个体与材料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并在良好的学习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实现知识的转化,从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智慧的转化。

因此,教师课程执行的方法有很多,但要坚持“互动”这一基本的方法论。

1.学生的自我互动

这是最基本的互动,其他互动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也就是学生进行的思考、探索。在这种互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与保证。

2.学生与他人的互动

这是维果茨基的历史文化学派在教育中的重要观点。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其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通过这种互动不断实现认识的完善;另一种互动是师生身体上的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不断提升。

3.学生与材料的互动

这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教育中的主要观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材料,如文本、实物等,通过学生对材料的接触、操作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4.认知与情感的互动

传统教育理论,将学生的学习当成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认识到情感的参与对学生学习起到的动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课程执行的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动机。

五、预设与生成――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辩证统一

“预设”是指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和安排有序地执行课程的过程,教师的课程执行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必须预先作出理性的思考和合理的安排与组织,从而提高课程执行的效率,预设是教师执行课程的基本特征。

但是过去教师课程执行过程中过于强调了预设的作用,使得课程执行过程变成了教案机械重复的过程,每个环节多少分钟,每个知识点提几个问题,每个活动中教师该如何表达都一一规范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课程执行变成了一个“流程”。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程执行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配合教师,因此在教师的课程执行过程中,学生可能有不同于教师的观点需要表达、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需要解答,有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活动冲动。这些方面是作为在课程执行过程中生成的,教师也应该关注它。

因此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的时候,教师课程执行中的预设方面应该的必要且必须的问题是,应该给学生“留白”,让学生生成。

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预设应重点考虑几个方面:(1)学生是否具备必要的前提知识和经验;(2)学生学习中需要提供的材料和情景是什么;(3)学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做必要的引导;(4)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在课程执行中应满足学生生成的权利。具体来说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几个方面的需求:(1)师生之间的平等权利,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这是学生生成的前提;(2)怀疑、批判教师、教材和权威的权利,这是学生自由思考的起点;(3)因自己的观点见解不全面甚至错误免于责罚的权利,这是学生生成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允.课程改革呼唤执行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4.

[2][美]拉尔夫・泰勒,罗康,张阅.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华.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小红.教师:创生的视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

[5][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2-213.

[6]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0(2).

[7][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6.

[8]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

[9][美]加侬.建构主义学习设计[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