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育学8篇

时间:2022-06-27 06:01:08

教育学

教育学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基本宗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中学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本身也对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学生体魄,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不畏困难的学习态度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各个方面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专才”到“全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教育要面向学生,要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而不是单一的以应试为目的,尤其是中学作为中学生人格塑造和思维养成等关键时期,素质教育更加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离不开德智体美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而体育教学作为德智体美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体育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鉴别形体美、健康美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同时对传承和继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等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教育部门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从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理念和方式上,都在逐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但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中学体育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关键。当前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例如有的学校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单纯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还有的学校体育活动以长短跑等田径方式为主,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2.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缺乏科学规划

由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课时比较少,课程安排也比较紧凑,教学方式也有别于语文和数学等教育教学,因此科学规划显得很重要。但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在科学规划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课程安排没有针对性,课程安排的随意性比较大,以及课程安排没有结合当前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效展开等。此外,中学体育的课程设计也大都以考试大纲为主,内容编排也缺乏合理有效地规划和论证。

3.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有限

中学体育课程需要大量的体育资源,例如足够的训练场地,完备的体育设施等,此外还需要足够的课时保障等,另外体育教师资源也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担任。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投入。因为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同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有的学校在体育教育资源方面有着很大的缺失,甚至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展大型的球类运动,如篮球等。此外,由于学校相对于偏重语数外等课程而忽视体育、美术和音乐课程,也使得部分体育教师有主科老师担任,课程教学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等。

三、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

1.丰富教育形式,寓教于乐

中学体育有着丰富的教育形式,例如将课堂多媒体教学与室外活动相结合,既可以将一些常见运动的规划生动化,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合理利用这些规则,以篮球运动为例,教师在教授篮球技巧时,可以将nba等体育视频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或者制成ppt或动画课件,详细解析运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传统的战术,然后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利用规则和战术进行实践。再例如,将一些传统的训练方式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展开,例如将传统的短跑项目与背靠背游戏相结合,既可以增加体育的趣味性,也能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竞争的体育精神。

2.中学体育课程要做到科学性和针对性

中学体育课程对于中学生的成长作用十分关键,这是因为中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塑造期和生理的发育期,思维和身体等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科学有效地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强他们的体魄,同时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协调能力。中学体育课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计划,通过科学论证和实践将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体育课。

3.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要做好中学体育的统筹和监督工作

中学体育课程的展开离不开学校和相关部门的统筹和监督,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合理利用当地教育教学资源开展中学体育的相关课程,并对课程的效果及时评估和反馈,以便为下一步科学规划提供依据。此外,学校和相关部门不仅要支持中学体育项目的展开,同时还要加大对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宣传和引导,例如对中国的武术文化的宣传和引导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体育项目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又可以体育文化的引导和宣传中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文化的认同感。中学体育课程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门,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学体育课程近年来已经取得了许多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偏差,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下的中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改革,因此教师作为改革的主力军,既要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也要将提高学生的基本体育素质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教学任务,创新教学方法。

作者:孙伟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六中

参考文献:

[1]陈红.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2]喻坚.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体育学刊,1998年04期.

教育学篇2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是指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课自身的特殊教育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关键词:

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品德教育

一、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体育教师不仅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到学生身上,因材施教,从而在各种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比较自然、具体,学生也容易接受。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与威信,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教学气氛起着重要作用。威信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情感需要的满足,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就应该具备较强的事业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崇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关心、体贴学生的美德,这样才能达到情感融洽、思想交流的目的。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合理疏导。其次,体育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是教育内容的传授者和示范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观察、了解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同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信赖,在学生的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做既有利于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起到了表率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完美的示范动作、精炼正确的讲解、合理的教学组织、适宜的锻炼方法都是学生们所羡慕和模仿的,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都能使教育过程顺利进行。因此,教师的言行就会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再次,体育教学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要努力探索育人的艺术。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还要认真研究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提高育人的效果。体育课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和知识等交流的过程。教师要以真诚的感情去教育学生,才能使师生之间产生积极的情感交流。这样,学生在良好情感的催化下自觉、愉快地接受、执行思想教育的内容,思想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全过程进行教书育人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体育都是一门必修课,另外加上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接触面较广,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应抓住机会,因势利导,使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逐步完成。教师要善于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及爱护公物等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以及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另外,还要善于在集体中树立榜样,号召大家向榜样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学对策

1.思想意识教育法

思想意识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以让学生切实地理解教育的意义途径及效果。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自觉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通过长跑教学,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战胜困难,达到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

2.说服教育法

教师通过讲解、评论和个人谈话等形式,阐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遵守课堂纪律。教师运用说服法,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事实有依据,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以理服人,收到良好的效果。

3.批评教育法

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要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让学生纠正错误行为和不良倾向,这是课堂思想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警告;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一时又不能接受批评的,教师一定要注意方法,语言要注意分寸,切忌简单粗暴、讽刺挖苦。教师要用爱心去感动学生,这样批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表扬鼓励法

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表现出的良好思想行为,树立正气,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榜样教育法

教育学篇3

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的成因。研究发现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成为了家庭、学校、国家的集体意识,在这种集体意识的权威驱使下青少年个性完全被淹没,没有了剩余精力怎么去进行体育游戏,青少年个体完全处于失语状态,个人意识只能依附在集体意识的权威代表家庭和学校身上,剩余的也只能是无耐。研究结果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是社会问题、生育制度、招生制度、教育制度、家庭观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单单的改变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模式等只是纸上谈兵、南辕北辙,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就去行动只能是缘木求鱼。所以提出研究学校体育教育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向“教育制度、招生制度与国家政策”转移。

关键词:

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体质测试;边缘化

所谓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是指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系统内成为非主流、非中心,被主流教育所排斥,已成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集体意识。但是在17世纪、18世纪西方教育就把游泳、赛跑、爬山、跳跃、打猎等列为学校教育,到了19世纪英国在公立学校把橄榄球、板球和足球设为学校的主要运动项目,正如裴斯泰洛齐主张“:体育是教育的基础和初级形式,进行教育首先要进行体育教育。”[1]斯宾塞在西方教育史上认为“:德育、智育、体育应该作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1]福泽谕吉提出“:健康的体魄比智力更重要,它是一切的基础。”[1]

现代体育之父托马斯•阿诺德强调“:没有身体运动的教育就不能成为教育。”中国早在先秦时就有礼、乐、书、数、射、御的教学内容,其中御与射就是早期的学校体育教育形式。后来武术、体操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科目,统治阶级希望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战斗力的领导者,这也说明了早期的学校体育是一种军事训练,如荣禄在《请给武备学堂奖叙折》所说“:所学兵法、战法、算法、枪法、炮法、操法等,都能洞悉窍要”[2],这里讲的是一种军事兵操,这也是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历史渊源和理由。现在和平年代学校体育教育成为了一种健身强体的功能,已经远离了军事的意义。但是从1985年到2005年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发现“中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正在下滑”[3]“,到了2010年大学生的体质还在下滑”[4]。就此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颁布以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再次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重要的要求“:加强体育课和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但是新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降低了青少年锻炼标准,进20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形式严峻[5]。为什么国家在提倡减负、阳光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观点后,学生的体质一再下滑,学校体育教育一如既往的被边缘化?

1家庭、学校、国家的体育教育集体意识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其中,妈妈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爸爸的高度决定孩子的方向,家庭就是复印机,孩子就是家庭意识的复印件。家庭对于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贯彻落实(尽管现在可以生二孩),使得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飙升。从传统的“超生游击队”到“4-2-1家庭”,孩子的重要性可见有多重要。他已不是单单仅属于亲生父母的孩子了,他是几代人的唯一希望。幼小的肩膀生下来,就肩负着成龙成凤的任务,肉身就赋予了“龙体、凤体”的意义。对“龙凤”的教育自然很是重视,要上最好的学校,要找最好的老师,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扩大家庭教育的功能,延长“学校教育时间”进行课外各种“培优、补优”。从周一到周五,星期六、星期天比工作日学习的任务还有重。再看学校升学的压力,从幼儿园到高中每个阶段,每个学校无不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因为升学率就是招生率就是学校和老师生存的生命线。所以学校、老师每时每刻都不敢对学生成绩有所懈怠,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根本就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常常体育课被其他课占用。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各个阶段好学校招生不考体育,其根源因为“高考不考体育”。而走进大学发现,少了监督和管制,而本身在高中阶段没有形成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一般能力,更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认真对待体育的态度。突如其来的“自由”犹如“灾难”。大学的就业压力时刻就是头上的“紧箍咒”,20多年寒窗苦就在找工作上。拿来的体育锻炼激情,更何况就业单位面试又不看你的体育成绩。国家对于青少年体质下降进行了关注,尽管在2007年中共中央领导就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提出“要争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同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于是中国进行了“阳光体育运动”,同时制定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了“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政策方针,于2011年实施新版的《体育与健康课标准》,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7]等,这些政策要求学校体育教育也要深化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扭转学校体育教育的不利局面”[8]。

在个体受教育阶段,来自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社会、国家等,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误识形成了对体育教育边缘化的集体意识,淹没了个体的个性和创造性,完全沦为他们的工具。而集体意识下的学校体育教育被过度工具化、形式化,学校体育教育已经失去了教育意义,体育教育的方式“体育课”早以边缘化,早就被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和集体意识合法的淘汰了。只不过体育课的形式还在,但实质的功能全无。在这种情形下,进行体质测试,也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受教育阶段的个体听从于家庭父母和老师,而家庭和老师迎合学校的意识,学校又只能受命于教育制度和高考招生制度,所以教育的宗旨就是“高考”。即使国家高喊教育要“减负”,提倡“阳光体育、终身体育”,主张“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也只能成为“口号”。学校(指大学教育一下)也是无奈,家庭只好一搏,去“迎合”学校和教育制度以及考试制度,牺牲的只是青少年个体的“身体”和“话语权”。我想“在过去的20年,中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6]这一结论,家庭、学校、国家都应该明白什么原因所致,这恰恰也是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的原因。正如福柯所说“:在这个巨大的机器系统里,每个人无论他是施展权力者,还是被权力控制的个体,都被套在里面”,就像牧羊犬和羊一养,在教育制度系统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亦是如此。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被国家、学校、家庭固化认为成了“纯粹的体质教育或者体能教育”完全忽略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拼搏、竞争、公平、激进、自由、智慧、超越以及成功与失败感”等的教育功能,只看到了“技术整体、技术要领、技术环节、技术细节、练习方法和步骤”等,表层的体育教育功能。这完全毁灭了体育教育的完整性,以至于导致了学校体育教育的边缘化,但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如果单单从体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改变是南辕北辙。没能看到产生的实质是招生制度问题,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对于现在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2个体的状态:失语

问题的根源来源于青少年学生,但是整个过程都没有听到学生的声音。假如学生消失了我想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但是现实是否定的。集体意识完全涵盖了个体意识,个体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自由,没有了剩余精力,怎么去做游戏去进行体育锻炼。个性的淹没、认同的被建构、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理性,在外力的驱动下演变成工具理性,在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演。受教育阶段的个体完全处在“自由的监狱”里,即“高考工厂”或者“高分加工厂”“。监狱”的全景为“家庭和学校”,管理模式为“全程监控”,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趋势都在监视之中,如李彬认为“:河南省邯郸市广泰中学实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的管理模式,并且班主任通过办公室的窗口可以零距离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动态和规律”。受教育者“个体”沦为工具,成为家庭的“希望”“未来”以及与别人攀比、炫耀的砝码,也成为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和老师的“奖励”等。虽然官方提出“减负”和“素质教育”,但是,高考的门槛和录取方式没有改变,还是“分数”定“学校”,比拼的还是记忆力不是能力,所以,可以说中国的教育还处在应试教育层面。并且达到了极致,这时我想到了“:为了中‘状元’和‘考上大学’,中国的教育发展从孔子的‘各言尔志’到头悬梁锥刺股,再到民国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以至今天‘自由的监狱’中国教育进入了奇葩时代!”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分数被认为成“生命线”,原本是无生命的数字被建构成了:父母的希望、家庭的希望、学校的升学率和生命线等,成为中国人的面子和事业,已形成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受教育者被教育机构加工成“高分工具”,这一点在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得到了完全的演展,一个是“高分工厂”,另一个是“亚洲最大的高考加工厂”。爱因斯坦强调“学校的目的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应该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主雷米杰瑟姆在《圆形监狱》里主张“社会生活中权力成为双眼,在个体透明的地方,畅通无阻”;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注视的目光、监视的目光,在目光的压力下,个体建构了自我监禁”。我想学校教育的伊始不会是这个目的,那么是谁篡改了他,使其沦为“监视网”。那些监视者们高高在上,有无限的权力,他们不是别人,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尽管受教育者个体已经被集体意识湮灭了思想和个性,但是他自己也是建构者,他们也被编织进了学校教育罗网的一丝一线里。集体的意识毁灭了学校教育的真谛,同时也摧毁了青少年的体质,展演过程就是学校体育教育边缘化形成过程。

3结语

不是单纯的从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改革就能解决体育教育边缘化问题,要转向国家政策、教育制度和招生制度上以及家庭面对买学区房压力、高考升学压力、孩子的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上来研究。简单的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看是只与体育教育有关,事实不然。体育教育边缘化是社会问题、生育制度、招生制度、教育制度、家庭压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改变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模式等只是纸上谈兵、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白费功夫,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就去谈改革只能是缘木求鱼。好比谱写了一首优美的曲子给一个聋哑人听,效果可见如何。如果你费劲有牛二虎之力进行改进演出的方式和声音的高低以及参与的乐器多少等,也是无用的。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工作也应该如此,应该从“压制型行政模式”向“回应型行政模式”转型,受教育阶段的个体学校体育参与行为应该由“工具性”向“个性”转变,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从“工具理”向“价值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孙士杰,冯喜英,仝瑞.外国教育思想精粹[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93,166,189.

[2]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山海教育出版社,1992:508-509.

[3]张绰庵.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的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8):2-3.

教育学篇4

1从观学校教育的管理点,学校管理人员的教育过程管理往往被忽视

许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要科研项目的设立和时间节点的把控,忽视教育各个方面的监管。一般情况教师教育问题研究申报成功,拿到项目研究工作就会停止不前,会将申报的研究工作放在一边,学校的领导层在这种问题上没有做到更好的梳理。在后期的阶段,申报者会到处的寻找资料拼凑信息,完成一组材料,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或证书将告一段落。因此,中学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者不能单单的重视科研课题的研究上。

2教师的理论指导的缺乏存在于教育过程数据支持

中学教师的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很多的教学经验。恰恰是这样,往往中学的老师没有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充实自己。一方面,教育理论相对的浅显,这是很难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在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理论和教育方法,大多数中学教师不能使用它们来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论基础相对的不完善。

二、加强中学教育的基本思路

1.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研究已成为时代赋予教师要求的新形势。所谓科研型老师是教日常以实践和中学教师的理论分析相结合并创新,促进专业化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中学教师“研究型的改变”离不开教育。在一方面,中学教师的教育科学和教育专家的教育研究指的不是同一个方面。中学教育应该是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以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创新。因此这样的研究不会过于的形式化,刻板化。教育研究不会和和原有基础教育相互分离。而另一方面,中学教师要发展自己,弥补学校教育的发展的基础,放弃研究是晋升的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处理态度的问题。广大中学教师认识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本身教学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立,要从评估,项目开始,鉴定和奖励贯穿始终,整个过程需要继续提高和不断完善。一些教师在动课题研究时,,学校的表现是非常积极的,但无所谓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本身就很松弛,使得整个研究过程中极度消极,研究变空想。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处理整个研究跟踪检查,并及时完成研究任务,无法积极完成研究课题的取消其研究教师资格,撤销科研的课题。

3.加强教育和科学理论的培训

高级中等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主旨是,高中教师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遇到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方向的,没有计划,理论实践创新盲目的实践。具体而言,学校可以聘请专家教育理论到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和培训,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基本教育的方法,基本步骤用理论本身武装。在教育理论和研究工作在教育系统的指导,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师教育的质量。

4.教育成果的重要性

教育学篇5

各学科的教学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必须深入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例如,学生在学习圆的面积时需要用到圆周率,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向学生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数学故事,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学科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具体内容出发,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来进行,而不要生拉硬扯只按照教师的主观意识,要使德育教育和学科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这样,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使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抓好德育活动的开展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展现形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就是在相关的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学校每学期要精心策划几次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抓好活动的过程管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组织、活动后的总结都要抓住教育的契机,真正起到一次活动让学生受益一生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会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极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可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校园内的宣传橱窗要定期更新,要结合实际抓住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开展德育教育,设立中心内容,围绕习惯的养成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祖国建设成就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变化,学生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发展了自身素质,同时又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丰富的活动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把传统美德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可以请老红军或身边感动人的事迹人物请进校园,让先进人物把感动人的事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发,以此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先进感人的人物事迹却不能全部代替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时只会停留在表面,当学生离开校园后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来自社会上的现实教育,而当前社会的德育环境还存在着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有些娱乐场所,虽然经营者在门口树着醒目的“谢绝学生入内”牌子,学生却仍可长趋直入,无人阻拦;有个别小店铺老板,昧着良心赚黑心钱,还有一些不健康电子游戏软件的出现,也正在污染着孩子的心灵,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把美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因此,学校要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规范教育:如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和比自己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要主动给他们让座;在家中主动承担家务,帮助父母,懂得感恩父母;学会尊敬长辈,在学校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讲文明懂礼貌等。通过此类活动与学生交流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应做些什么,让我们小处着手,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一点一滴开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塑造孩子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长大后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教育学篇6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

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育学篇7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40-01

1.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的初高中学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可塑性大。但由于中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地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2.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1 培养学生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奠定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基础。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许多教育学家对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肯定,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人必须从青少年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的认识到,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培养学生远大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道德观念,使学生理解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树立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在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培养上,要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年轻一代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培养学生具备道德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用正确的道德准则进行判断。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初步具有识别和抵制不正确道德观念侵蚀的能力,使他( 她) 们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能独立分辨是非、美丑、善恶, 使他( 她) 们健康成长, 做一个有道德、有觉悟、有理想的人。

2.3 培养学生具备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改正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一个人能自觉地提高自我思想品德修养的目标和方法。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德育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教育学生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准则对自己思想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控, 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最活生生的人格榜样,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 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在教育 过程中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比如,禁止学生抽烟而教师却在教室、在公共场合、在学生面前毫不避讳地抽着;严禁学生上课迟到,而教师确常 有迟到早退现象。试问这样的德育教育会收到什么效果呢?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没 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的。

教育学篇8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小学阶段的体育课要做到养护和锻炼并重。但是,当前的体育教学仍有重锻炼轻养护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养护就是保养护理,使之保持良好的状态。小学生生长发育较快,而他们的身体又很稚嫩,骨骼、肌肉、内脏等器官均较脆弱。这正是为养护教育提出的客观依据。

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体育课突出锻炼十分重要,但是绝不能忽视养护。《大纲》新体系的特点是:在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要充实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卫生保健教育的内容,使体育教学既向学生传授身体锻炼的技能技巧,又以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指导身体锻炼,把体育与卫生保健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首先,进行体育教学需要有场地,而场地的质料直接影响到养护与锻炼的成败。目前,有的学校大搞水泥、柏油操场,不惜将好端端的土质操场毁掉。其实,水泥、柏油铺设的操场质地坚硬、弹性极差,长期在这种场地进行跑、跳等体育锻炼,不仅极易发生外伤,而且会对人体造成潜在性内伤(伤及关节以至大脑)。实践证明,从目前我国的国情出发,还是以松柔、平整的土质场地进行体育教学较为理想,它不仅有益于少年儿童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而且安全。诚然,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清理、浇水、平整和维修。

其次,进行体育教学还需要有器材。我们应按《大纲》要求努力争取逐步配齐,以利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养护和锻炼。条件所限一时配不齐的,可以发动师生自制器材,但一定要考虑到卫生和安全因素。丰台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教师发动学生利用废弃的洗涤灵瓶和易拉罐,装上重量不等的沙子制成适合于低、中、高不同年级使用的“哑铃”,用来做器械操,不失为一桩美举。南京九渡槽小学曹卫民老师开发利用废旧自行车外胎,制成“胶圈”,进行《大纲》中规定的游戏及多项教学,取得成功。丰台区张郭庄小学曾经以草垫套上塑料袋代替体操垫上技巧课,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三,体育课是养护和锻炼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教师应按《大纲》的要求,备好、上好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课,使学生懂得浅显的有关常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初步懂得一些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培养学生注意安全、保护身体的能力,以及逐步把学到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运用于身体锻炼和生活实践的能力。

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以室外为主要场所,在动态之中进行,因此增加了组织教学的难度。倘若学生使用器械不当或生理负荷过量,就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有人说,体育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室内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事故难以避免。体育锻炼的确存在不安全因素,有潜在的危险性,但只要注意养护教育,课堂组织严密,以正确科学的方法施教,加强养护措施,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养护意识应该渗透到备课、上课、课后小结的各个环节之中。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因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一排除。备课时,不仅仅是写好教案,而且要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要揣摩教材的技术要领、动作结构、重点与难点、保护与帮助,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如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纪律习惯、运动能力等等。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物质手段,体育教师对其要精心维护,合理使用,对其性能、状况要了如指掌。

上奔跑与跳跃类教学内容的课,教师要提前平整场地,并适当浇水、翻松沙坑,避免或减少出现摔倒、擦伤、扭伤等伤害事故。在上投掷、器械体操、攀登爬越与技巧等需用器械的体育课前,教师必须认真细致地检查器械是否牢固、安全、适用,排除隐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灵敏的技巧、娴熟的技能,并采用科学的教法,使学生领会并掌握动作要领,明确技术规范,进行准确操练。教师还必须亲自带领或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必要的专门性练习。

推荐期刊
  • 教育
    刊号:14-1331/G4
    级别:省级期刊
  • 时代教育
    刊号:51-1677/G4
    级别:省级期刊
  • 宁夏教育
    刊号:64-1003/G
    级别:省级期刊
  • 统计教育
    刊号:11-3215/G4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