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水利信息化论文8篇

时间:2022-05-06 14:27:36

水利信息化论文

水利信息化论文篇1

1水利信息化建设呼唤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

水利信息化中的各类建设项目,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其中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本身就是研究课题,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又具有“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很容易被当成“科研项目”按照传统的项目攻关、鉴定、报奖的老套路去运作,项目完成评奖之后,其运行维护和升级换代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则无人问津,从而导致建设单位陷入困难境地。另一方面,按照传统方式运作的“科研项目”在攻关和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常常被束之高搁,不能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服务于市场的需要,这种尴尬局面我们大家都并不陌生。

众所周知,在IT业界、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应用这些高科技领域中,硬件、系统、软件等方面都有许多共性,具有较大范围的技术复用性。而类似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果各地区各部门仍然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必然造成大量的重复科研和重复开发,规范化和网络信息的兼容性将更为突出,这对于水利信息化大系统来说,很难达到系统整体最优。也有专家认为,信息化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过程”。从行业系统来说,的确应该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由许多单个“项目”或子系统构成的,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仍然局限在“项目”的层次上,“过程”的概念太大,暂且回避。

实际上,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既是“科研项目”,又是“建设项目”。我们如果按照后者去思考,就有可能走出“科研项目”的管理“误区”,实现“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完成汪恕诚部长“以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的既定任务。为了不至于使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陷入传统“科研项目”的老套路,我们需要的是“科研项目”管理思想的再创造,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2开发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软件产品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水利信息化不论是“项目”还是“过程”,都必然涉及到许多具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的开发,实践告诉我们,开发这些系统或产品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2.1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应用软件产品需要探索新路

水利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涉及面宽,专业众多。水利信息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建设项目的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就连一些用于常规勘测设计的专业性应用软件,也让许多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颇感头疼。我们知道,专业性应用软件,一方面是开发难度大,投入大,风险大,失败率高,不懂专业技术的程序高手是写不出象样的专业应用程序的,而专业水平很高但却玩不转计算机的工程技术专家仍然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专业应用软件的用户群有限,并不象操作系统、字典软件、办公软件、字处理软件等通用软件,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很快收回开发投资。因此,聪明的软件企业很少有胆量投入此类软件的开发,许多目前用于生产的专业应用软件,基本上是专业技术人员自行开发,自编自用,很少能形成规模化的商品软件。这些软件的系统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和用户界面等等方面都很难达到商品软件的水平。

不理解专业技术的计算机高手或软件公司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条路很难走通,这一点不会有更多的异议。另一条路是专业技术人员与计算机程序员相结合来开发专业应用软件,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许多人接受的但却并不一定是很成功的结合。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实例经验,效果并不理想。这样的结合用一个并不恰当的比喻:语言文化习惯思维都各不相同的跨国婚姻,在某些情况下是成功的,但失败的也决不在少数。

工程技术人员知道(但计算机程序员并不知道),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一定的“揉性”,例如在结构稳定性计算中,边界条件、计算参数、物理模型、数学概化、设计原则、计算理论、规则标准、工程经验、分析方法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或柔韧性,甚至对某些重大技术问题的把握还很可能因人而异,这就让程序员很难理解。而计算机语言则是“刚性”的,在程序编写中错一个字符,计算机就会拒不执行!当然,优秀的程序员有办法解决此类问题,但关键仍然是对所要解决问题的对象能够透彻理解。

的确如此,虽然开发此类专业应用软件具有很高的工程科研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但却没有专业化的软件队伍系统地推出公认的拳头软件产品,这就是专业应用软件的尴尬。弥补这一奇怪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探索新路,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2.2实践证实并不理想的开发专业软件产品的解决方案

国内一家颇具名气的勘察软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与笔者交流时,提出了一个“三结合”的解决方案: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一个计算机程序高手,一个专业与计算机之间的协调人员(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翻译”),以这样的三人结合形式的开发小组或开发团队来完成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可以弥补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结合缺陷。想法很好,也有新意,但效果如何?笔者却不敢恭维。

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次日本专家咨询中国大型水电工程的专题技术研讨会,会上的日文翻译员对于常规应酬性内容的翻译没有任何困难,但一涉及到专业技术性问题就很难翻译出双方都较为满意的效果,中日技术人员之间只好改用互相都较为憋足的英语对话,或者干脆互相在黑板上写繁体汉字来表达专业概念。这里我们不可能要求一般翻译人员在专业技术上达到专家级水平,然而达不到专家级水平又无法理解专家们的技术和学术思想,当然就不可能用不同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翻译的尴尬。如果翻译在专业技术上达到了专家级水平,这时翻译本身就是专家或专家本身就是翻译。

因此,这里的“三结合”的关键是“翻译”,一旦“翻译”的素质可以达到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都很高的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和计算机程序员就有可能被“翻译”所替代,这样的“翻译”就是我们梦寂以求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实际上在各行各业都有,用于生产中的各类专业应用软件,很多就是此类人才开发的,只是这些人才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团队气候,更难以达到专业化商品化系统化规模化的水准。

2.3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为开发专业软件产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听起来有些别扭,因为许多企业都是以产品为主,国内外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也多以自己响亮的拳头产品为立足之本。微软有Windows和Office系列产品,金山有wps、“词霸”和“毒霸”等产品系列;联想则有占足够市场份额的硬件产品系列。这就固定了人们对企业以“产品为主”的习惯概念。

其实,也有完全依赖于“项目”的企业,例如建设施工企业,没有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就不能生存。勘测设计企业也是以“项目”为生存空间的企业。

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想并不是我们今天的发明,早已有许多成功实例。熟悉GIS领域的IT业界人士都知道美国的MapInfo公司,她的MapInfo产品系列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遍及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水利水电行业也有MapInfo的用户,北大方正的MapInfo事业部即为与该公司共同组建的MapInfoChina。而MapInfo最初就是几个大学生的毕业课题(也可以说是项目)。类似的学生级别的课题(项目),后来成为“产品”的成功实例,在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中还有许多。

“项目”还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带动高科技市场。著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995年在丹江口召开的工程地质勘察大纲讨论会上,作出了勘察资料全部进入计算机的明确规定,随后的中间技术讨论会、工作检查等环节,均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执行。几年之后,沿线参加该项目的五省市区的勘察队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专业应用软件“产品”。

将整个水利信息化建设看成是由许多“项目”所组成,这一“项目”思想,可以使我们逃离专业软件产品的尴尬境地。因为在实施众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先前项目的许多科研成果可以用于后续项目,建设中的许多软件产品也具有较大的复用性,同时再将专业软件的投入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求相结合,就可以归纳、提练、概括和总结出优秀软件产品,再经过深加工,进一步开发出通用性强、功能齐全、符合行业标准、满足专业需求的专业软件精品,造就出水利行业真正的专业软件产品供应商,这就是走出科研项目的误区,解决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难题,既完成了项目建设又获得了软件精品的全面解决方案。

3水利信息化建设呼唤专业化的建设队伍

按照“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同样也应该遵照规划设计、批准立项和实施建设等建设程序,有别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是更为强调升级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显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要求的建设队伍,完全有别于承担“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别于大众化的计算机公司,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具有科研实力和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综合性IT企业。

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由通常的IT商家提供全面服务,但存在的问题是,企业本身对信息化不很懂行,又没有一家中立的评测或咨询机构来为企业信息化诊断把脉,而众多对情况各异的企业并不是很了解的IT商家,声称要为企业信息化作贡献,企业仍然疑虑重重,担心被那些不太正经的IT商家蒙骗。只有对企业特色有充分理解,能为企业提供持续性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企业信息化的速度和质量才可能有保证。

行业信息化的要求远远高于企业信息化,更需要深刻理解行业特色的专业化IT企业担此重任。这样的IT企业,将信息化建设项目甚至科研项目,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为建设单位解除了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的后顾之忧,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适应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著名IT评论家方兴东年初在《计算机世界》报撰文《信息化规划害死人?》指出,信息化的最核心价值是规划,信息化的重要内涵是市场化。在传统体制和机制下产生的信息化规划,被方先生辛辣地批为“八股文”。显然,闭门造车是肯定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走市场化的道路,呼唤最优秀、最熟悉行业应用的专业IT企业共同竞争,降低风险。

4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化IT企业应运而生

笔者近年来与一些从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IT企业界朋友交流思想,互相有所启发,,也有共识。98大洪水后,水利建设投入巨大,本身就构成了巨大的市场。水利信息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又是一块巨大的高科技市场。一些对市场较为敏感的先知先觉者,早已抢先一步,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化IT企业便应运而生,这正是市场的力量。

协作网的合作伙伴东方世纪金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水科技”)就是一家先知先觉的IT企业。金水科技的前身是2000年3月由贵州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出资1000万组建的贵州东方世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这家企业的发展和优势,本刊已经作了连续报导,目前公司总部已进驻北京,贵州东方世纪作为公司本部继续在贵州发展。

根据笔者的系统性思考和与公司高层领导的广泛交流,金水科技的优势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技术和人才优势

贵州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贵州省院)是国家建设部发证认可的水利行业的综合甲级院,当然具备承接大型水利勘测设计项目的资质,其工程技术实力是可信的,这是金水科技公司的专业技术支撑。贵州省院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长期重视计算机技术在行业专业中的应用,制定了一整套鼓励和奖励专业软件开发应用的政策办法,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激励和造就了一批玩计算机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正是本文前述的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由于金水科技企业体制上的优势,完全可以通过招聘而聚集更多的各类优秀人才。金水科技与科研、高校结为合作伙伴,整合了资源优势,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科研能力。因此,金水科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是许多IT企业在做水利行业专业的应用系统时所难以具备的。

4.2体制和服务行业的优势

现代股份制企业是人类社会经历了数千年残酷争斗之后,进化出来的目前看来是最为科学也是最为有效的企业制度。金水科技按全员持股体制来建设、运行和管理企业,国有股占30%,员工持股占70%,这是一种体制创新的新型企业。金水科技一开始就在产权问题上如此明晰,归避了许多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越来越令人烦恼的产权纠纷问题,完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或改制重组后的某些仍然存在问题的企业,这是金水科技在体制方面的一大优势。

金水科技服务于水利行业,其行业优势较其它IT企业介入水利行业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她熟悉水利行业的特点,知道水利信息化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怎样去做;理解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应用软件和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水利行业的用户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本行业的高科技企业,这一点不必多说。

4.3以项目带动产品的优势

本文前面章节已经将“项目带动产品”提升到了“解决方案”的高度,其依据就是金水科技的前身(东方世纪)完成了众多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成功实践。由于水利行业的软件产品更多地是在各自为政的重复开发中“死循环”,有些系统可能刚刚开发出来就该升级换代了,甚至于某些系统没法升级换代,可能要推倒重来。商业软件企业是非常精明的,明白此类专业性很强的应用软件产品难度大和效益差的特点,知难不进是明智之举。

金水科技精明之处在于一改高科技企业做“产品”的常规,实现了以“项目为主,带动产品”的策略,并且积极迎合业界炒作正火热的“服务”理念,为各类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显然,如此思路与以“产品”为主的IT企业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正是金水科技的又一优势。

4.4金水科技战略发展的优势

金水科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为切入点,根据市场需求来运作传统概念中的“科研项目”,提供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建设、运行管理、维护升级、技术支持等一条龙持续性技术服务,将先期项目实施中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规划和建设中的其它项目,无缝地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和市场需求商品化的转换,避免了传统“科研项目”留下的遗憾,找到了科研项目走市场化的新途径。

金水科技“立足水利,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其宏伟的规划蓝图已经正在实施中初显轮廓。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本部以贵州省院为依托,现已出资在成都注册了“成都金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重庆设立了“北京东方世纪金水公司重庆办事处”,在南京、武汉、西安、长沙、郑州、乌鲁木齐等地组建的子公司正在紧张筹建中,在全国其它省区的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联络处等分支机构也正在规划筹建中。金水科技目前已经具备了参与各类大中型信息化建设项目投标的技术和人才实力,正在成长为一支综合实力雄厚、前景看好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

5结束语

水利信息化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水利部高层领导的重视,今后数年内将有较大资金的投入,管好用好国家对信息化投入的资金,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我们需要的是在管理思想、建设思路、行业理念等方面去适应市场规律,在体制、企业制度方面创新进取。信息化要走向市场化,为熟悉行业和专业应用的IT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优秀人才聚集的IT企业,必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水利信息化论文篇2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很容易被当成科研项目按照传统的项目攻关、鉴定、报奖的老套路去运作,从而导致项目完成评奖之后,其运行维护和升级换代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则无人问津,使建设单位陷入困难境地;另一方面,传统方式运作的科研项目在攻关和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常常被束之高阁,不能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服务于市场,这种尴尬局面必须有所改观。

北京东方世纪金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水科技)于2002年4月正式挂牌运营。这是水利行业在北京注册的第一家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主业的高科技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将为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管理、维护升级等持续性一条龙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持,为各类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金水科技的前身是2000年3月成立的贵州东方世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方世纪),虽然才短暂两年,但却进展神速,业绩娇人。在近两年IT业界多数企业倍受纳斯达克股指狂跌之苦效益锐减的境况下实属不易。是什么神奇力量在助东方世纪一臂之力?贵州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周建国老院长的经典名言:思路决定出路,信息决定思路;现任院长赵爱平的改革思路和实际行动,也许正是东方世纪的成功秘诀。然而,更为重要和关键的则是体制的创新。

1决策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众所周知,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全国各勘测设计院“事改企”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成功的改制单位迅速步入现代化企业的行列,而某些在思路上转不过弯来的单位却步履维艰。贵州省院高层领导大胆进行体制改革,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这在几年前我们就早有所闻。而在IT业界不景气的2000年初,敢于投资1000万组建一家高科技企业,为了一个简单目的:留住一个优秀人才(现公司总经理李胜,成都科大水利工程专业89年毕业,贵州大学计算机硕士,在贵州省院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时就是有名的电脑高手)。条件是李胜技术入股占总股本的30%。初听此传闻,着实令我等目瞪口呆!2001年9月笔者实地考察了该公司之后,自以为观念还可以跟上时代步伐的我仍然惊叹不以。实为笔者见识短浅,在国内特别是水利水电行业,还没有发现有如此胆略的第二家设计院。贵州省院高层领导的胆略实在超前,实为难得,实属罕见。

大家都知道,高科技企业在市场中的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成长性。而本文所言出巨资办一家企业的简单目的是为了留住一个优秀人才,显然笔者的理解也太为肤浅。从东方世纪成功运作两年来的实践看,贵州省院高层领导其实早已成竹在胸,高瞻远瞩,他们看准了高科技企业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前景,也看准了体制改革的前进方向,表现出勇于探索奋力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在风险决策中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中国的改革需要这种精神、勇气和魄力,更需要一大批才华横溢敢于创新的先行者。

2经营者不负众望的实绩

东方世纪成立之初,院内职工的确议论纷纷,千万巨资交一个30多岁的毛头小子去瞎折腾,总经理人财大权集于一身,众人拭目以待。两年后的今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省院国有资产股份退至30%,员工持股占70%),院内职工满怀希望地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取出来,踊跃购买公司股权。巨大的反差已经完全用不着耗费半点口舌和笔墨去再作任何解释了。笔者只恨自己不是贵州省院的一员,否则将倾其家产购其股权,等东方世纪(现在的金水科技)发展壮大成了中国的微软,我们这些工薪阶层也当一次发财富翁,让人羡慕去!

在总经理的创造性经营下,通过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两年来东方世纪承接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数十个,开发的通用软件和专业软件在国内也有相当的用户群,完成项目投资数千万元(具体项目内容请详见本刊赵爱平和李胜的文章)。公司目前提出“立足水利,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其宏伟的规划蓝图已经正在实施中初显轮廓。公司出资已经在成都组建注册了“成都金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东方世纪金水公司重庆办事处”,公司出资在南京、武汉、西安、长沙、乌鲁木齐等地组建的子公司正在紧张筹建之中,公司在全国其它省区的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联络处等分支机构也正在规划筹建之中。金水科技(东方世纪)目前已经具备了参与各类大中型信息化建设项目投标的技术和人才实力,正在成长为一支综合实力雄厚、前景看好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

经营者之所以在短短的两年中便业绩娇人,其个人素质是一个方面,但一定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因素。从贵州省院来说,现任领导正在积极推进的体制改革,当然要为本院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制度要创新,管理要上档次,技术有实力等等,内容多多,而最根本的一条是增加效益。贵州省院出资1000万,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是希望增值为2000万、3000万,自然要为公司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帮助。对于总经理李胜来说,无论从个人价值的体现还是从经济收益的丰厚角度,都必须兢兢业业地创造性地把企业经营好。对于企业中的其它员工来说,企业的凝聚力是靠企业效益、企业文化、管理和激励机制、企业领军者的人格魅力等等许多综合因素来确定的;而企业员工全员持股,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真正做到了荣辱与共,必将团结一致,共图伟业。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学习和借鉴的精华之处,愿这些精华收编入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知识宝库中,与大家共享。

3公司以项目为主的特色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以服务水利信息化建设为行动指南,以“项目带动产品”为企业运作的大政方针,可以说闯出了一条新路。凡是了解软件产品的业界人士都十分清楚这样一个事实:水利水电建设与管理较其它工程建设与管理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计算机技术在这个行业中的应用也是如此。多年来许多实力雄厚的专业化软件公司都希望在水利水电行业中有所建树,但都没有能够开发出这个行业完全认可的拳头产品,目前行业内广泛应用于生产的一些专业软件,却正是我们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自行开发出来的优秀产品。实践足以证明,我们水利水电行业中专业化很强的软件产品,必须是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专家来完成开发重任。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系统内的确没有出现可以形成市场的专业软件开发队伍,各自为政重复开发的局面没有什么明显改观。行业的发展,专业学科的进步,新技术的融入,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进取创新。金水科技(东方世纪)以“项目为主,带动产品”的策略,正是适应了行业和专业的特点,也是发展的需要。

我们知道,专业性很强的软件,一方面是开发难度大,投入大,失败率高,不懂专业的程序高手是写不出象样的专业程序的;而专业水平很高但却玩不转计算机的专家也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专业软件的用户群有限,并不象操作系统、字典软件、办公软件、字处理软件等等通用软件一样,庞大的用户群可以很快收回开发投资。而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开发的专业软件,基本上是自编自用,很少能形成规模化的商品软件。如果将专业软件的投入与专业项目的需求相结合,那么开发出来的产品在类似的项目中就有一定的复用性,这就为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路提供了想象空间。金水科技(东方世纪)在从事众多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维护的全过程中,通过归纳、提练、概括和总结出优秀产品,进一步开发出通用性强、功能全、符合行业标准、满足专业需求的软件精品,成为行业内真正的专业软件供应商,绝不是异想天开。事实必将证明笔者现在的预言。

以项目来推动技术进步,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范例。著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995年在丹江口召开的工程地质勘察大纲讨论会上,作出了勘察资料全部进入计算机的明确规定,随后的中间技术讨论会、工作检查等环节,均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执行。几年之后,沿线参加该项目的五省市区的勘察队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因此,项目能够带动产品、带动技术进步、带动高科技市场、带动……。

4科研项目管理体制的创新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是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的产物。以企业市场规律来运作科研项目,为传统科研项目的管理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也许这正是科研项目走出“攻关、完成、鉴定、评奖、束之高搁”怪圈的根本出路。

现代股份制企业是人类社会经历了残酷争斗数千年之后,进化出来的目前看来是最为科学也是最为有效的企业制度。金水科技(东方世纪)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符合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潮流的必然。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涉及的专业宽,科技含量高,具备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这就往往容易将我们导入一个误区,当作一个科研项目来实施或攻关,势必落入“攻关鉴定、报奖争功、无人问津”的传统俗套,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一面,那就是项目的运行、维护、升级等全过程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同时也忽略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攻关的主体一般是科研机构或高校等单位,可能因人员变动,单位转型改制或领导变更等原因,不能或并不去考虑持续性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更为普遍的是,许多极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搁,不能转换为生产力,没有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更为极端的是当前舆论界深恶痛绝的学术腐败和鉴定腐败,正如北大方正王选院士所言:谁要是相信那些科研成果的签定意见,中国就是世界第一科技大国。

众所周知,在IT业界、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应用这些高科技领域中,硬件、系统、软件等方面都有许多共性,具有较大范围的技术的复用性。而类似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果各地区各部门仍然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必然造成大量的重复科研和重复开发,规范化和网络信息的兼容性更为突出,这对于水利水电行业大系统来说,绝对不可能达到系统整体最优。而由金水科技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来专司其职,即是达不到系统整体最优,至少也可以达到系统整体次优,这就是决策学中的“当寻找不到最优方案时,退而寻求满意方案”的理论。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组建高科技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运作传统概念中的“科研项目”,提供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建设、运行管理、维护升级、技术支持等一条龙持续性技术服务,将先期项目实施中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规划和建设中的其它项目,无缝地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和市场需求商品化的转换,避免了传统“科研项目”留下的遗憾,找到了科研项目走市场化的新路。

5创新进取铸造金水品牌

水利信息化建设得到国家领导人和水利部高层领导的重视,今后数年内将有较大资金的投入,管好用好国家对信息化投入的资金,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必须在管理体制、企业制度等等方面有所创新。

由金水科技(东方世纪)这样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来专司其职,以市场化方式来承接和运作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这是一条可取的创新之路。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金水科技(东方世纪),回避了其它不熟悉水利特点的计算机公司在水利专业技术方面的风险,也回避了科研高校不能提供项目建成后持续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用的风险,这是不必质疑的。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与科研和高校进行广泛合作,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实力,整合了科技资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相得益彰。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还将组建自己的研究院,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水利信息化研究和解决有关技术、管理、市场、标准、体制、人才等等课题,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为水利信息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水利信息化论文篇3

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管理虽然已广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水利水电企业的具体管理建设活动中,相关的负责人尚未明确自身的信息化需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必要的专业性复合人才,无法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经济形势来明确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目标与方针。此外,水利水电企业在一些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方面也缺乏必要的规划与重视。

二、水利水电企业强化信息化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有效树立起信息化管理新理念,培养新思维

针对当前水利水电企业在管理上出现的思维僵化问题,相关负责人应当有效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的新理念,培养新思维。这就要求企业负责人首先应当破除传统观念的限制和束缚,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现代化企业建立经营管理新模式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企业负责人可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研活动,以分析研究信息化管理对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性。着力培养新思维,关键是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换代。首先,以企业管理层为重心的管理者应当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与掌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念与主要管理模式,从观念上转变自身对传统管理模式的一味推崇与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若干偏见,从而在领导层中形成崭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其次,企业领导者应当向下逐渐推行信息化管理方针,要求全企业学习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念,帮助企业职工着力转变自身的认识与看法,从而在全企业范围内形成一种革新自我思维,谋求管理发展新方式的良好氛围,进而确保信息化管理新理念深入人心[2]。

(二)调整企业内部结构职能特点,确保信息化管理实际效用

针对当前水利水电企业在管理上出现的信息化推行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应当着力从调整企业内部结构职能特点方面着手。由于水利水电企业内部繁杂的部门系统与各异的职能要求使得信息化管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内部系统的结构职能进行合理地调整与改造,以确保各部门能够顺利推行信息化管理方针。具体来说,针对数据信息技术应用性较差的部门与业务系统,管理者可适当增设相应的技术团队,加大该部门或业务系统在信息技术上的使用频率,从而将其纳入统一的信息化数据管理体系之中。

(三)合理规划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方针政策

针对当前水利水电企业在管理上出现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合理规划问题,企业管理为确保能够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针,首要应当引起大批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人才聚合的优势特点,对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全方面地研究分析,进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自身在新时期的信息化需求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进而能够制定出较为准确、客观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发展方案。

三、结语

水利信息化论文篇4

(一)档案人员缺乏现代化管理技能

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之中,档案的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实施的直接人员,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我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与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可以发现,水利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之中并没有过硬的管理技能,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根本无法顺利推进我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落后。

(二)信息管理安全威胁大

在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之中必然会遇到信息安全问题。众所周知,现代网络信息的传播与发展面临着很多安全问题,对于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也是这样,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之中就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是由于我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这是造成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安全问题的首要原因。其次,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安全防护系统仍然存在很多漏洞,这同样为我国水利档案信息化的信息安全构成了相关的威胁。

二、促进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进步的措施

(一)加快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相关领导的直接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措施,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对档案资料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手段再梳理、再利用,工作量巨大,因而,加快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握好方向,充分发挥拼搏进取、务实高效的精神,争取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水利档案信息化的体制和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推进我国水利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二)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培养

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推进起着直接的作用和价值,在实际的工作之中要想推进水利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充分的重视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化素质的培养,实际的培养方式有很多,其中较为有效的方式有:第一,直接引进具有先进信息化能力的档案管理人才,让他们带动整个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第二,可以组织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科学的培训让其获得相应的档案管理经验,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建设

应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信息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安全防范意识,并注意日常行为规范,这样才能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发现和避免安全危险的发生,当然企业内部员工都应当树立保护企业信息资产安全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之中的安全问题,保证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发展。

三、结束语

水利信息化论文篇5

关键词:信息化;远程;可视;防汛

一、引言

目前,国家提出了建设“数字水利”的目标。全面实施大型水库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建设。防汛抗洪工作逐步从被动抗洪向主动防汛转变。为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洪决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实施防汛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可及时对可能或正在发生的汛情、险情、灾情进行动态监视,随时了解现场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对领导决策和减少洪水灾害,缓解城市的防洪压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视频会议在水利防汛的应用

我国的许多水利防汛的紧急会议都是通过电话会议或视频会议在全国各省市范围内进行的,可以说电话会议或视频会议是目前水利防汛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通讯方式。通过电话会议或视频会议,国家有关领导可以很方便地安排部署全国当前的防汛抗洪救灾工作。

三、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在水利防汛的应用

目前在全国各省市基本上都建立了本地的局域网,通过卫星线路连接到国家水利部,构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水利专网,为当前的水利防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可划分为5个分系统,即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天气雷达系统。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总体结构由两个网络组成:一个是分中心以下的星型报汛网,一个是分中心以上的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两个网在分中心汇接。利用多种通信信道组成的报汛网和众多的报汛站、采集点一起组成了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基于国家公众通信网组成,它为各级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工作平台的相互间交换信息的通路。

四、遥感(RS)技术在水利防汛的应用

“防洪遥感实时传输系统”是综合应用遥感技术、GPS、GIS、航空卫星通信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建立的一个极其复杂、难度很大的科研工程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3S(遥感、GPS和GIS)一体化系统。该系统由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三部分组成。信息获取主要由遥感飞机、侧视合成孔径雷达(SAR)、实时成像器、GPS等组成。信息传输采用“机-星-地”(即飞机-卫星-地面)传输方式。由机载站、转发站和用户站等构成。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图像处理、GIS及其设备构成。由于系统采用机载SAR,而SAR(微波)不同于可见光、红外,它不受天气条件(可以穿透云层)和黑天、白天(黑夜仍可以同白天一样获取地面图像)的影响,再加上飞机机动灵活,因此可以全天候地获取地面信息并在获取地面信息的同时将信息发往通信卫星。经过通信卫星中继,设置在防汛指挥部的接收站就可以从监视器(电视屏幕)上看到灾区的现场图像,实现了全天候、实时洪水监测。

五、决策支持系统在水利防汛的应用

“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遥感遥测技术和信息工程、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技术手段为基础建立的,面向省级防汛指挥应用的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具有防汛信息自动采集、实时传输、综合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功能,以实现实时完整地进行防汛信息的收集、传送、处理和存储;快捷、灵活地以图、文、声、像一体化的多媒体和超文本方式,提供雨情、水情、工情、旱情、灾情背景资料、历史资料和动态资料等信息服务;基于模型库提供专业分析、预测、预报、调度和电子会商等功能,以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改善防洪调度手段;及时向重点分蓄洪区洪水警报,收集反馈信息;提供现代化的防洪抗旱管理和决策支持手段;从而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防汛抗旱指挥的办公自动化水平。

“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运用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软件工程技术,采用软件生命周期法与原型开发法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汛情特征和防汛指挥工作特点,选择省级防汛指挥决策中的关键问题,结合专业模型进行深层次的专题研究和应用软件开发。从而,使研发的软件成果在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的基础上,突出了模型应用的特色。研发成果在重视数据管理,努力通过有效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来追求对决策工作的积极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模型和知识应用的重要意义,强化了模型管理和知识管理对于防汛指挥决策的支持作用,使系统成果具有更强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六、安乡县水利信息化建设应用

安乡县从1999年起,开始构建防汛可视电话会议系统,用于防汛指挥调度,系统采用无线微波发送方式,县指和四个分指都要架设用于无线发射的天线,视频音频通过调制器调制放大后直接用2GHZ左右微波发射,全县共占用5个频点。由于原设备老化,加上无线电波干扰严重,2008年汛前,县指又重新建成了新的可视电话会议系统,新系统租用中国电信光纤接入,用电信“新视通”业务,县指10M带宽,分指2M带宽。

1、以地理信息系统为集成平台

防汛信息包括气象信息、水雨情信息、河道信息、河道工程信息、蓄洪区信息、防汛物资器材信息、险情信息、灾情信息、历史背景信息等,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地理信息系统为集成平台,可以把各种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可以实现与实时数据和计算模型的动态连接。

2、专业化的系统功能

(1)图形化信息服务

在综合数据库和GIS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以方便快捷的方式查询气象、实时降雨、水情、工情、洪水预报结果、调度方案、灾情评估结果、工程运行状况、各类基本资料等全面信息,公开信息以Internet方式。

(2)汛情自动监视

根据实时的雨、水、工情等信息,与相应的各种特殊值及防洪预案进行比较,如果超限,则以系统自动触发方式,通过光、声、闪耀等形式给出报警信息。

(3)防洪调度

防洪形势分析、调度方案制订、方案的评价与选择、决策实施。

(4)灾情评估

确定淹没区水位、确定淹没区范围、灾情评估、迁安咨询、实际灾情的统计。

(5)决策会商

会商人员管理、会商信息管理、模拟仿真评估、异地多媒体会商、方案实施。

3、完善的模型库和方法库

防洪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包括以下模型:

(1)洪水过程计算模型

暴雨分析模型、气象模拟预测模型、降雨径流模型、洪水演进模型、蓄滞洪区洪水调度模型、溃坝决堤模拟模型。

(2)方案评估体系

灾害损失评估模型

七、结语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要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利用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坚持用高新技术对水利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特别要注意采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等,实现水利信息化。因此,在县级水利部门中建立水利信息系统,可实现水利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可以全面提高水利工作效率,确保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水利信息化论文篇6

一、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交换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交换标准主要有信息表示标准、信息分类编码、传输协议等等。信息表示标准一般包括名词标准、度量标准、制图标准、图式符号标准等,用以规范信息表示方法,避免不同的人描述同一信息时使用不同的表示方法,造成混乱。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进行信息交换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分类必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兼容性、综合实用性等原则。

信息分类编码是为了保证信息交换惟一性的必要手段,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排列顺序规则,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

二、中国河流名称代码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地位

根据信息分类编码科学性的要求,要选取分类对象的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分析水利信息,基本与水和水利工程有关。降雨产流,依地形流动,沿山谷汇聚成河流、湖泊,支流汇入干流,形成河系,层层汇聚,最终汇入海洋。陆地地形决定了水系的形状和特点。堤防、水库、水闸、蓄滞洪区、圩垸、灌区等等水利工程根据水系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这些水利工程围绕水系形成工程体系,在调度运用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许多项水利工作的多数内容也是因水系而相互区分,依水系而联系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设立,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等等又都是基于水利工程体系的。因此,水利管理信息是水利工程属性和工程管理属性的集合,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体现水系特征的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是稳定的,持久的。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水利信息的“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是其关联的水系。因此,大部分水利专业信息以水系关系分类,排列顺序是恰当而有效的。

还有一种分类,以水利工程所在行政区划作为分类、排列顺序的依据。这种方法对某些水利工程的分类,排列顺序是有效的。例如,海堤编码就要以行政区划作为其“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排列顺序。但是对于大多数水利工程而言,按行政区进行分类编码可能给一些跨行政区的大型工程造成困难。并且,水利工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无法体现,水利管理信息的内在联系被淡化,在设计数据库时还要再建立一套水利工程所在河流关系的索引,人为地增加了麻烦。

上述层层依存关系决定了河流名称代码在水利信息交换代码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则》SL213-1998中规定了河流名称代码的编制规则,在河流名称代码的基础之上,派生了其他水利工程的代码规则。

目前,《中国河流名称代码》SL249-99已获批准,同时《中国水库名称代码》《中国水闸名称代码》《中国蓄滞洪区代码》等系列标准也获批准,《中国堤防堤段代码》《中国海堤代码》等正在编写过程中;治河工程代码、跨河建筑物代码、穿堤建筑物代码等行业标准也在筹备编制过程中。这十几个工程编码形成一个行业标准系列,可供水利工程管理、工程建设施工、规划设计、防洪抗旱、水土保持、农田水利、水力发电、水资源管理、水文等水利行业的信息交换使用。其中《中国河流名称代码》不仅在水利系统信息化工作中意义重大,对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旅游、气象、环境保护、测绘等行业的信息管理和共享都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是国家的基础信息编码之一。

三、河流名称代码的编制规则和内容

《中国河流名称代码》按照“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以及大型和重要中型水库、水闸等工程所在河流”的收录标准,共收入2698条河流的名称。

按照《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则》,河流名称代码共8位,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混合使用(为了避免印刷符号的相近混淆I、O、Z舍弃):

X1X2X3X4X5X6X7X8

第一位X1为标识符,第八位X8为属性位,中间6位X2、X3、X4、X5、X6、X7是有效编码位。标识符X1表示河流名称代码时取值为A。属性位X8,取值0~9,表示河流类别:0-入海,1-国际河流,2-内陆河流,3-主要运河,4-一般运河或主干渠道,5-一般渠道,6-汇入上一级河流,9-其他。

有效编码位X2、X3、X4、X5、X6、X7采用线分类法,按照水系的汇流关系分层次使用,具体规定如下:

X2取值A~K,表示10个流域:A-黑龙江流域,B-辽河流域,C-海河流域,D-黄河流域,E-淮河流域,F-长江流域,G-浙闽台诸河,H-珠江流域,J-广西云南新疆诸国际河流,K-内流区河流,覆盖了全国所有河流。

X3取值A~M,表示二级流域或水系。具体将10个流域细分为63个水系,其中,内流区化为12个水系。

X4、X5两位用于表示各水系的干流及一级支流,其中00~09用于干流分段的编码使用,10开始的两位符号标是个水系的一级支流的编码。其中一级支流最多的长江干流水系编码的一级支流有111条。

X6、X7两位用于表示各水系的二级支流或二级以下支流。为了增加有效编码的信息量,具体规定为,X6表示各水系的二级支流,X7表示各水系的二级以下支流。

例如,黄河干流为一段,编码为ADA00000长江干流为四段沱沱河AFA00006、通天河AFA01006、金沙江AFA02006、长江AFA03000。岷江(干流)编码为AFC00006,其中A位为标识符,F表示长江流域,C表示岷江水系,6表示汇入长江干流,中间4个0表示干流。岷江的一级支流大渡河编码为AFC17006,二级支流小金川编码为AFC17806,三级支流达维河编码为AFC17816。

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GB)7027》的要求,为保证河流名称代码的科学性、系统性、惟一性、层次性和可扩展性,制定了尊重客观、尊重习惯称谓,只编码不修改(名称)的原则;还规定了先上游、后下游、先左岸、后右岸的排序原则;按河流的汇入关系作为河流的归属原则,形成完整的编码体系。按照“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以及大型和重要中型水库、水闸等工程所在河流”的收录标准做到无矛盾、无遗漏,任何一条符合条件、应该编码的河流,就可以根据编码规则惟一确定其编码。例如,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4条著名的沟通长江干流和洞庭湖的水道,按照汇入关系,作为洞庭湖水系的一级支流编码,不归入长江干流水系。

河流的归属原则还保证了编码惟一性,很好地解决了河流重名问题,这一点对于信息交换意义重大。在这编码的2698条河流中,重名的河流很多,例如:“清水河”有11条,“沙河”有11条,“大沙河”有9条,“牛河”也有5条之多。其中海河流域的永定河水系就有两条清水河,分别编码为ACC10506和ACC13006;北三河水系中有3条沙河,分别编码为ACB10126、ACB11316和ACB13126。

水利信息化论文篇7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进入新时代以来,水利工作解决的不再是传统水灾害问题,而是需要统筹兼顾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与水污染修复等多个方面[1]。面对新生的复杂性水问题,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水利行业转型升级,水利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水利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水利信息化全面开展,“数字水利”与“智慧水利”逐渐渗透,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水利人才缺口不断扩大。《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水规计〔2016 〕205 号)明确指出,人才建设要根据水利信息化需要制定人才政策,建立水利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形成与水利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水利信息化进程改变了人才环境,对高校人才培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2],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水利信息化人才是水利院校育人工作的关键。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水利行业需要,在“一流学科”与“新工科”建设推动下,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不断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本文以此为例,从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角度入手,分析总结本科教学工作与课程建设成果,以期为地方高校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3]。桂林理工大学水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经过20 余年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和素质拓展与创新6 个部分,学生的培养工作主要通过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验与实习、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完成。但是针对于信息化水利人才的培养,目前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1.1 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

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水利人才的服务对象逐渐从农业与水利工程建设拓展至水资源开发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高校水利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不但需要跨学科交叉,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由于本专业教师多为博士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行业动态把握不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受学科背景限制,尽管大量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今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应用[4],但教师们未能及时将这些新兴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过程,造成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不能满足信息化水利人才培养需要。

1.2 信息化课程资源不足

采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锻炼工作中的履职能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目前建设有一批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包括课件、教案、图书、试题和网络课程,涉及图片、文档、动画、网页、软件与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已有数字资源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工作,但就整个课程体系来讲,信息化课程资源总量仍然不充分。例如,微课与慕课等网络课程资源较为分散,仅作为线下教学补充在使用,未能形成独立的线上教学环节;水文大数据处理、水文信息互联、水文资源信息化管理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等课程资源尚不成熟。

1.3 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也是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的主要依据,对规范教学过程和实现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作用[5]。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督导和同行评价三个部分,现有课程评价体系侧重评价教师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结果,而对于学生自我学习过程和实践应用能力关注不够。截至目前,对于学生使用线上课程资源自我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应用新兴科技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系统的评价标准。

2 信息化水利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水利信息化人才应该是高度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开放性,可以迅速接受新兴信息技术,并将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 版)要求也强调学生毕业时要具备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即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要结合本领域生产建设现状,锻炼学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立足广西,面向西南地区,致力于解决岩溶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其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定位是“能够使用信息化技术和工具在水利、环保、地矿、城建等领域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报、管理以及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就学生执业能力来说,主要包含:1 )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具备完整的工程知识体系,可以推演、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 )掌握计算机应用、互联网通讯、水文数据采集、水文数据分析、水文信息管理等软硬件技术;3 )熟悉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动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具备开拓创新精神,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

3 水利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 版)标准,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支撑关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有优化调整,使其更能符合信息技术时代的水利人才培养需要。

3.1 设置水利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块

根据水利大类招生的特点,本专业建立了“通识、专业、综合、创新”4 类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计算机知识方面课程有《计算机知识及应用初步》、《C语言程序设计》和《水利工程制图及CAD》,信息处理方面课程有《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水利信息化与智慧水利》,技术应用研究方面课程有《流域水模拟》、《水文遥感及其应用》、《复杂性科学与水文大数据》。为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化思维方式,本专业在专业课程中灵活采用“模块化”的方式,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教学。例如《水文统计》课程针对水文频率分析设置上机实验环节,锻炼学生对科学计算软件的使用能力;《水文预报》课程针对洪水预报设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流域暴雨洪水过程;《河流动力学》课程针对泥沙运动与河床变形进行可视化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信息化课程模块的设置,可以在特定的学分要求内拓展教学内容,从知识理论、实践操作和创新训练等不同角度对毕业要求形成支撑,实现信息化水利人才的培养目标。

3.2 丰富水利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

面对信息化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本专业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鼓励教师创建在线课程,丰富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目前《水文学原理》已建设成广西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并向社会开放;《水力学》、《水文测验学》与《水土保持工程学》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积累了一批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正在建设的流域暴雨洪水过程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也将极大丰富信息化课程资源。此外,本专业将继续扩大与校外水利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挖掘周边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搭建校地、校企水利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远程教学优势,推动水利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3.3 建立信息化课程质量评价机制

本专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大数据处理与信息化技术平台的作用,依托桂林理工大学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课程资源、线上作业批改、线上交流互动,实时监控学生自我学习动态,并不定期地问卷调查学生使用线上课程资源学习的效果。针对实践教学环节,重点考察学生对于信息科技手段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教学过程,建立教学业务平台,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督导和同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细化评价指标,形成教学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教育课程体系。以信息能力与信息化思维为核心的水利课程建设,要在传授计算机应用、水文数据采集与处理、水利信息资源管理等知识理论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扩大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与教育服务,改进课程教学质量与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水利信息化教学。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积极应对现代水利行业发展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新形势下的水利类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地方高校复合型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清义.对新时代做好水利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19(12):7-8.

[2]李蔚妍,孙未,耿霞,等.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的研究[J].教育进展,2018(04):479-482.

[3]杨永年.基于信息化的中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发展研究,2020(01):86-91.

水利信息化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水平测评;框架模型

1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

所谓信息化是相对于工业化而言的,它是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大多数学者则认为,信息化是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信息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的竞争优势。企业通过生产的信息化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通过营销的信息化可以把握市场的最新动态,通过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将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企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因而全面、公正和客观地评价国有企业信息化水平也就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目前如何正确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没有权威的规范和模式,尤其是在定性的基础上定量评价是管理界函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装备落后。我国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信息化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占我国工商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中,有一半的还没有配备计算机,(2)社会网络化程度低,信息流通不畅。截至2002年底,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5910万,同时上网计算机总数达到2083万台。这个绝对数字虽然大,但我国上网人口的比例还很低。2003年春夏之交在我国广东、香港和北京等局部地区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则充分说明一了我国公共信息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存在公共服务部门信息不畅的瘤疾;(3 )人员素质低、管理方式落后、信息系统成功率低。我国企业职工队伍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68 %,这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企业大多还是采用粗放式管理,管理方法落后,因此体现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中国的成功率很低,以致于业界中产生了“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的悲观观点。

我们认为,以上种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间题,那就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化措施。否则,盲目进行信息化投资只能使企业陷人歧途,使信息化投资产生不了回报或者达不到预期的投资目标。

2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理论模型及可借鉴的方法介绍

应该说信息化测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1962年马克卢普就在其《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就考察了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比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测评信息经济规模的理论与方法。1977年,美国学家波拉特在《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一书中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信息化的测评方法,并利用美国国家统计数据具体地测评了美国信息化的GNP值和就业人数,第一次使人们对美国的经济结构和性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其理论核心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逐个识别出来,然后将信息部门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进而建立了一套可以量化的测评体系。其中一级信息部门又称第一信息部门,包括所有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或产业),这个部门提供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所需要的技术性的基础设施,销售作为商品的信息;二级信息部门又称第二信息部门,包括民间和政府的管理部门,此类部门涵盖了经济领域中行使计划、决策、管理活动的有关机构。1965年,日本经济学家小松畸清介首次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法,又称信息化指数模型。信息化指数法主要是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四个要素来体现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四个要素具体又细分为11个变量,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得到的就是信息化指数。这种方法即可以从时间序列上研究发展趋势,也可从截面上考察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差别。1998年,钟义信等提出了一种测评信息化水平的新方法,取名为“信息化的综合指数法”。

这些方法成为我国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导性理论和方法。如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国家统计局于1995年采用六个要素指标来测度国家信息化水平。这六个指标分别是: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政策法规,每个要素指标又包含若干个子指标。现有的这些信息化水平测评模型和方法几乎都是立足于社会和国家等宏观层次的,因此往往以产业部门为基础数据输人单元。但如果把社会信息化水平测评模型和指标体系直接应用于微观层次的企业时,往往会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企业信息化一般都是由企业信息化战略驱动的,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时应该包括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水平;②社会信息化水平在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渐进式的,而企业信息化水平可以是跳跃式,例如我国很多企业在没有任何信息化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直接投资建设ERP系统或CIMS系统照样取得了成功,而我们不能说这种信息化过程是渐进式的;③在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软件开发、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等方面的投资占有绝大部分的份额,同时硬件和网络的投资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而在社会信息化测评指标中,硬件和通信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显然这与微观层次的企业信息化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别;④企业不能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模型和指标体系中得到有关企业信息化过程的信息,而企业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了解了其信息化水平如以后,往往更关心其下一步应该如何干的问题。

虽然这样说,我们还是认为社会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仍然可以作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参考标准。在目前还没有十分成熟的和大家普遍能接受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模型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描述企业信息系统发展进化的诺兰(Nolan)模型、描述软件开发过程管理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以及描述企业信息技术创新的技术一信息卓越度模型都可以用来作为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指导模型。对此本文作者已另文做出过专门讨论。

3建立合理的指数测评模型时应重点考虑的几个方面

3.1企业的发展战略及信息化战略

任何企业都有自身的发展战略计划(规划),而不管这种战略是存在于企业领导人的头脑中还是被记录了下来。在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信息化战略必然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缺少信息化战略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不完全的。而信息化战略是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有了它,企业才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信息化,也才能使信息化与企业的其他相关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满足客户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服务。没有了信息化战略的企业只能着眼企业当前的局部利益,缺少通盘的考虑,结果会导致信息化投资收益的短期性,不利于长期的发展。因此,在测评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察企业是否有一个长期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计划),并且这个规划是否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相协调和一致,为实现企业的任务和使命服务。

3.2企业信息化的组织保障和CIO

在我国企业界有一种共识,那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这就说明了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是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目前,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大多由企业的信息中心等相关机构来执行,而信息中心自身的称谓也是林林总总,颇具内涵,如计控室、电脑室、信息科技部、管理信息中心等,而这样部门的负责人往往被冠以首席信息官(CIO)的头衔,当然这样准CIO要想成为真正的CIO除了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实力以外,组织保障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我国的信息中心和准CIO们往往是临时性的,而且也缺少相应的调配企业资源和权利,这就严重地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试想在一个信息化部门可有可无的企业中,其信息化水平一定高不到哪里去。为了保障企业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建立稳定的企业信息化组织机构势在必行,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践案例也能说明这一点。因此,在测评企业信息化水平时,是否建立了有效的信息组织机构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3.3信息技术的投入产出绩效

提高生产效率是所有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目标之一。企业在其信息化的不同阶段,信息技术投入引起的产出效率往往是不同的。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企业往往关注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如投资建立企业的通信网络和进行企业信息的标准化工作等。这些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本身不会有回报。这正如联合服务汽车协会(usnA)高级副总裁兼CIO唐纳德·R·沃克(Donaldft. Walker)所说的“在信息基础架构用于商业化应用之前,不会有投资回报”图。在信息化的中高级阶段,企业才会从信息技术的投资中得到应用的回报。这也可以从美国学者在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从实证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投资存在生产率悖论(pm_ductivity paradox),而90年代中后期至今又发现悖论不存在的事实中得到证明叫。因此,加强对信息技术投资产出绩效的考评也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重视。

3.4信息化的墓础标准建设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除了架设通信网络和开发应用信息系统以外,还有相应的一些信息化基础标准工作必须同时完成。这些标准不仅包括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也包括企业管理、员工操作和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化。例如,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在上马ERP系统之前,就已经通过IS09001质量认证、中国轮胎认证委员会认证、美国交通部DOT认证、欧共体EOE认证等认证过程,提高了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这些工作为该公司顺利ERP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5业务流程皿组、组织结构变革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除了包含架设一个通信网络和开发一套信息系统这种大家熟知的概念以外,还牵涉到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和决策权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变革。企业的信息化与业务流程重组以及组织结构变革之间是一种互动性的关系。因为,信息化要求打破企业传统的基于劳动分工理论建立起来的业务流程,建立面向客户需求的新业务流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会引起组织职能的重新分工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因此,信息技术被称为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变.革的“使能器(enabler) "。另一方面,只有经过重组后的合理的新业务流程才能使得信息技术发挥最大的效用。我国很多企业实施ERP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传统业务流程与ERP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相冲突。因此,测评企业信息化水平时,如果把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是否重组了其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组织决策权结构作为指标之一,就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3.6倍息安全和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安全和信息的伦理道德问题是近年来逐步凸现出来的一种社会间题。信息安全包括信息的存储安全和信息传输的安全。现在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和电子商务网站。企业为.了保证局域网免受非法的网络攻击,可以从两方面保证信息的安全。在技术层面上,企业可以建立良好的防火墙系统和必要的数据备份机制;在管理层面上,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安全保证制度,以避免人为的失误造成的信息破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的措施,都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伦理就成为很重要的补充措施。信息的伦理问题是国际上信息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研究从业人员是否有浪费和失误、计算机犯罪的类型和影响及其防范措施、个人隐私权和知识产权问题等。无论是信息安全问题也好,伦理道德问题也罢,都要求企业建立一种良好的信息文化。很明显,如果一个企业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得当并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员工,那么其信息化进程将会顺利地进行,所以信息安全和信息的伦理道德问题从长期来看必然成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标准之一。

4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框架模型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建立如下图1所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框架模型。

在这个框架模型中,

企业信息化水平可以通过IT战略、IT资源、IT应用和IT绩效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衡量,四个指标又进一步分为若干个子指标,子指.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只是限于篇幅的原因,我们没有细分出第三层的子指标。该理论框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一层指标都应赋予一定的权重,权重的比例分配将影响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可以应用多种方法,如专家打分法来确定权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