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席慕容诗歌8篇

时间:2022-11-11 00:26:15

席慕容诗歌

席慕容诗歌篇1

关键词 席慕容;青春;感伤;美好

最近赵薇当导演拍的《致青春》上映,和同学去看还是颇有感触,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留念的无疑是我们的青春岁月,偶然想起席慕容的一首诗《青春》,找来重新阅读,竟感动得有些伤感。

席慕容是台湾当代女诗人,她的诗歌曾在八十年代引起了海峡两岸很多人的追捧,尤其是青年人很多都把她的诗歌抄写下来,我想是因为大家被诗人的真情和优美的诗句所感动。正如诗人笔下的青春,总有一种美丽得令人落泪的感伤……这是诗人的独特之处,她的诗歌总带给人一种忧伤美,在生命的长河中令人动容,情感也跟着生动起来。在《青春》这首诗中,第一段写到:“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至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黑发染上了白霜,光洁的额头刻上了皱纹的老人,在一种“识尽愁滋味”的心态下,去追忆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回忆的基调都是感伤的。这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接着诗歌又写到人物无谓的追索,我追索你如影掠过的轻盈身姿,以及那份极浅极淡的微笑,而这份无望的追索,如同你的笑容被日落后的群岚所遮蔽,这些意象无疑是唯美而模糊的。所以诗歌的最后一段自然而然的写到时光的短促与不复返,一切都是那样匆促,青春就如同被命运的车轮碾过的枯黄拙劣的一页,虽然岁月一去不复返,回首的那一瞬间,所有的时光,所有的感觉,依然令人热泪盈眶。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有人读的深,有的读的浅,有的读的认真……但无论如何,它总是人生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美好而又仓促。

是的,岁月如一条曲折的河流,在我们的生命里静静流过。席慕容曾说:“我喜欢岁月漂洗过后的颜色,喜欢那没有唱出来的歌。”多么感伤唯美的诗句。读《青春》一诗,总会使我们将青春和许多美丽的过往放在一起,短暂、忧伤而又美好。但是席慕容的忧伤,并不是无病的感伤,也不是怨天尤人的悲悯,而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旨归,她经历忧伤过后,对生和爱有一种顿悟,就像她在《无怨的青春》的序言中所说的:“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的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的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的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在暮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她用她独有的善和真,告诉人们真正的爱是最柔软、最宽容、最能承受一切意外的打击的,只要你曾真正的爱过,不管未来怎样,都不应后悔,她以女性悦耳的絮语教导人如何面对人生。

席慕容的诗,不管是乡愁诗,爱情诗,还是禅意诗,还是对青春逝去的无法挽回的惆怅诗,总是流动着一种记忆的色彩,常流露出一种极淡却又极浓的感伤情调。这种感伤如逝水年华往往能够触动读者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拨动那常人无法拨起的弦音。感伤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可谓道尽了人生的百态。在诗《千年的愿望》中,席慕容虔诚地写到:“总希望//二十岁的那个月夜//能再回来//再重新活那么一次”,在她的散文《生命的滋味》中,她感慨道:“多希望能够把脚步放慢,多希望能够回答大自然里所有美丽生命的呼唤!”是的,只要曾经真的拥有过、爱过,相信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的。这就是席慕容对生命的真挚动人的感悟。《给你的歌》一诗:“我爱你只因岁如梭//永不停留永不回头//才能编出华丽的面容啊//不露一丝褪色的悲愁。”华丽的面容该有怎样五彩斑斓的颜色!回忆时,“亭亭出现的是你我的华年”此句虽不着一色,却可视葱翠的绿意四处蔓延。绿色本是生机和活力的代名词,以华丽描绘面容,用亭亭展现年华,新颖而突现,我们看到的是明亮的青春,诗人倾注其中的是浓厚的叹惋之情。青春的面庞与青春的岁月,永如一首老情歌,总在不经意间奏起,其短促又令人神伤。就如《青春》中末尾段落写到的那样:“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那么,阅读席慕容的诗歌,在今天又有何现实意义呢?我想,人来一世,总要留下些痕迹。在物质文明高速发达的今天,孩子成为父母的心头肉,异常宠爱,也导致了一些人的青春岁月实在游戏厅,歌厅,商店等场所度过,那么可以设想当这些人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会不会因虚度光阴而后悔,青春之于他们的意义是什么,会不会没有印象,这一切想起来就会使人后怕。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在这个很多人感情已经麻木、焦躁不安的当代社会,在当代社会,真的需要在人静闲暇的时候读读诗,陶冶情操又可以增长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席慕容.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抒情诗合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席慕容诗歌篇2

【关键词】 席慕蓉;体验;小我和大我

席慕蓉,严格来说是美术科班出身,但自从她的诗集《七里香》在1981年出版之后,她就不只是一位画家了,而更多以诗人的身份被公众所了解。虽然在当代诗坛上,鲜有把她的诗歌归入新诗史中来的,但她的诗歌的的确确影响了80~90年代的青年人,可见她的出现是不容小视的。

结束后,诗歌的重出江湖承载着更大的社会责任,似乎只有表达了某种社会情绪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有良心的诗人,而那些陶醉于自我表现中的诗人则受到排挤和鄙视。毋庸置疑,席慕蓉明显属于陶醉自我型的,但是,她的诗歌却引发了销售热潮和大量读者的喜爱,这种现象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虽然席慕蓉的诗游离于正统诗歌之外,有点诗歌流行化的味道,但毕竟它属于新诗范畴,拥有散文的形式和诗的内容,用那些惯有的观点来审视它,也是可行的。

20世纪80年代,随着朦胧诗、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此起彼伏,多数诗人忙于建构一种晦涩难懂的诗歌文本。新诗以“反传统为传统”,但是这种与传统的彻底决裂势必造成文本的陌生化,因此出现了“诗人越来越多,读者越来越少”的现象。中国并不缺乏诗歌爱好者,但是诗人对感情的冷处理手法、缺乏人情味的吟咏使得诗歌和读者之间无法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而是将两者的距离越拉越远了。

席慕蓉在这个时候适当的出现了。她在诗中毫无掩饰地抒发自己对爱情、友情和乡情的真实感受,笔尖流淌出来的话语仿佛就在你我嘴边却不知如何表达,而她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替读者说了出来。就像她在《一棵开花的树》中所表露的: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那份对爱情的渴望,令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读后怦然心动,心想:这就是我要说的话,是我深埋心底已久的话啊!心灵上的契合使得读者感到席慕蓉就是自己的代言人,她的小诗虽然直白,但是不乏哲理,这些对生活的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价值关照,一种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这种写作方向是与席慕容所处的创作环境密切相关的。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在为席慕蓉的散文集《有一首歌》所做的序中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北,中国有报业史以来副刊最兴旺的时期。这种时空的错误,其实不过是一种人生的缘分,就像这位蒙古姑娘,画油画、画线画、写诗、写散文,笔下诉说的,无非是许多许多人生的缘分。”【1】副刊的兴旺为席慕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她的诗歌提供了与读者见面的机会。80年代,内地的朦胧诗、第三代诗歌将诗歌文本变得苦涩难解,台湾的公车诗、诗、网络诗将诗歌降到低俗之地,当读者苦于寻找一种契合心灵的纯诗时,席诗无疑是久旱后的甘霖,浸润了读者的心。

当谈到创作原因时,席慕蓉说道:“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因此她的诗不必刻意去迎合市场,仅仅是“我手写我心”,这便符合了新文学一直强调的情生文的重要特点。她曾在《无怨的青春》的《此刻的心情――代序》中说:“在现实生活里,我是一个幸运的女子,因为有深爱着我的人的支持,我才能如此恣意地成才,想画就画,想写就写,做着对一个妇人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事。”[2]写诗是“为了我自己的一种纪念,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一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3]正是因为她所拥有的幸福安定的生活、美满的爱情、完全遵循世俗规则的人生体验决定了她写作的大体风格:光泽细柔、平淡充实。例如她的《茉莉》:“茉莉好像/没有什么季节/在日里在夜里/时时开着小朵的/清香的蓓蕾//想你/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没有撕心裂肺的离愁别恨,有的是清清的花香,淡淡的思念,安定的生活让她在平淡中吟咏歌唱。

对于席慕蓉来说,画画是她的主业,写诗仅仅是心中有话才写,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的语言汹涌而出,不掺杂任何功利的想法,有人批评说“她所面对的基本上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她笔下的爱情也好,友情也好,世情也好,仿佛是在天国中发生的事情,与现存的世界格格不入。”[4]对于这种评说,我想提出一些异议。体验决定创造,每个人的人生体验是不同的。余光中将对祖国的怀念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缅怀与景仰体验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动人心魄的乡愁诗。洛夫也认为“诗是个人生命的体验,主要表现人的潜意识和内心世界”。而席慕蓉恰恰是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入手的,他们三人的艺术追求方向不同,诗中可以有家仇国恨,也可以有儿女情长,吃腻了生猛海鲜,尝一些可口小菜也是不错的选择。

创作风格的奠定,使得席诗又引起众人对诗中“小我和大我”的争论。单纯的生活体验,限定了席诗题材的多样性。家庭、丈夫、儿女以及美满生活中不时涌起的乡愁让她的诗作多以爱情、友情和乡情为主题,因此有人就认定,席诗题材单一、内容矫情。

我们不否认席诗题材的单调,正是之前所论证的“体验决定创造”,让席慕蓉在有限的体验中无法写出各种各样题材的诗歌,这是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但就是在这有限的题材中,席诗所传达出的“小我”情愫却带来了“大我”的共同体验。就像《青春之一》中说到的“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美好的青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的,青春时候谁没有过对爱情的渴望,青春时候谁又没有过对美好年华易逝的感怀?如果说,诗中的感情是席慕蓉从“小我”出发来创作的,那么它在读者心中引起的共鸣则是“大我”的完美体现了。生命中的悲欢离合也许各有不同,但是反映到诗作中来,那种寂寞、骚动与惆怅有着共同的群众基础,因此说席慕蓉仅仅沉浸于自己所构造的“虚幻世界”的说法并不可取。

席诗无疑属于新诗行列,但是她的创作却没有与传统完全断裂。山东大学章亚昕教授说到“从‘长时段’角度分析新诗的成败”问题时,提出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新诗在何等程度上利用了传统的资源?由于诗人断然采取与传统‘断裂’的创新策略,不但造成了新诗陌生化的美学风貌,而且也造成了自身的困境――由于公众对新诗的表现方式不熟悉,社会便难以接受新诗人的作品。”[5]此现象在80年代之前表现的非常明显,也是造成诗歌“小众化”的原因之一。80年代以后的台湾新诗开始走向多元,走向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但是对传统资源的利用一直是诗歌创作中的瓶颈所在,而席慕蓉却将现代与传统结合的非常巧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古相思曲――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暮与朝》一诗从乐府诗《古相思曲》而来,席诗的副标题便来自诗中第三句“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也许是席慕蓉在读古乐府的时候看到这句话,非常有感触,所以便信手拈来,用现代诗的笔法赋诗一首。诗中“弹箜篌的女子”、“ 莺花烂漫时”、“开满了玉兰的树下”都有着浓郁的古典婉约诗词的意境之美,用传统意境加上现法,两者化而为一,这种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的创作手法使人不得不拍手称赞。

结语

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席慕蓉的成名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她让我们看到了她创作的天分,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她的努力,就像她在《诗的价值》中所说的:“我如金匠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不知道这样努力地/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6]虽然曾经有无心插柳之意,但是在细柳成长的过程中倾注了不少心血与汗水,这便是席慕蓉诗歌受到欢迎的偶然中的必然吧!

参考文献

[1] 席慕蓉《有一首歌》[M] 主编:常君实 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6年1月 第1页

[2] [3] 席慕蓉《席慕蓉抒情诗合集》[M] 责任编辑:杨光治 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1年12月 第84页

[4] 梁伊人《好梦难圆――请走出虚幻的世界》[J]《“席慕蓉热”三人谈》

席慕容诗歌篇3

【关键词】席慕蓉诗歌 绘画美 色彩 画面 意向和意境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说:“诗歌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要有建筑的美。其中绘画的美所指的就是诗人要像画家那样,注意色彩的搭配、景物的层次,注重词藻的运用,通过对词藻的雕琢,达到外在画意与内在诗情的一致和谐。”作为画家的诗人席慕蓉将绘画的方法和技巧用于诗歌的创作上,从而她的诗歌就有了绘画美的特性。

色彩

俄国著名作家列宾说:“色彩即思想。”绘画是这样,诗歌创作也如此。诗人利用色彩来呈现内心的丰富情感,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诗人对色彩的不同选择,我们是可以看到他们不同的感情旨趣的。席慕蓉作为诗人兼画家,毋庸置疑,自然是会把色彩作为一个创作的重要手段的。

1.色彩的冷热感

色彩本身未被注入情感内容,但能引起人的心理活动。人们的联想、习惯、审美意识等诸多因素给色彩披上了情感的面纱。色彩有寒暖、远近、轻重、虚实之分。席慕蓉的作品,很好地把握了色彩的冷热感,增强了诗歌审美情感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她的《命运》“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雏菊有一种梦中的白/而塞外/正芳草离离……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中诗人用“湛蓝”来描绘乡愁。色彩心理学中的蓝色是冷色调,代表忧郁,诗人就是用这种可视的蓝色来表现游子飘零在外的经历,让人不自觉的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辛酸与苦痛。红色是暖色调,代表热情和积极。后半阕诗人在憧憬,若无后来的变故,她应“穿着红裙在山坡上等着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一个“红”字,就将蒙古人的热情与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生活没有如果,不容假设,这一切都是作者美好的想想而已,这就是命运。

2.色彩的对比

人对色彩的感觉通过对比会更强烈。诗人通过把色环上遥遥相对的颜色并置、明显对比,表现出来富有审美品格的张力。如《残缺的部分》中“曾经那样丰润的青蓝与翠绿/都已转变成枯黄与赭红”,曾经的青蓝与现在的枯黄以及曾经的翠绿与现在的赭红形成了对比,这种视觉上冷暖、明暗的强烈对比,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可视化,说明了“我”虽然重感情,却不沉溺,而以洒脱的态度对待分离,以一种哲思来对待生命中残缺的部分。

3.具有“色彩感”的词

在席慕蓉的诗中,不只有对色彩的直接选用,同时还出现了大量富有“色彩感”的词。如《泪・月华》“是你眼中的泪/映影着云间的月华……地萝爬上远山的荒冢……只记得哭的时候是朝着斜阳/随便吧/选一座青草最多的/放下一束风信子……让野蔷薇在我们身上开花/让红胸鸟在我们发间做巢/让落叶在我们衣褶里安息……”其中,“月华”“地萝”“斜阳”“青草”“风信子”“野蔷薇”“红胸鸟”等都是富有“颜色感”的词。这些词很容易刺激读者的视觉器官,“绘制”的画面更形象可视,从而使诗充满了更深长的意味。

综上,在诗歌创作中,席慕蓉大量并创新性地运用了色彩。诗人将丰富可感的色彩融入诗中,既突出了“画意”,又表达了“诗情”,从而增加了诗歌的美感。

画面感

苏联电影艺术理论家爱森斯坦曾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以感情引向思想。”①画面的视觉形象不仅能对观众产生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渗透了感情,诗人采用“画面感”这一手段表现感情,直观明了,易于体悟。

1.构图

席慕蓉擅长于在诗中取景构图,能很好地把握构图的变化节奏。无论是山巅、草原、大漠,还是极普通的风土人情,甚至是一朵花,一棵树,都能剪裁入诗,构成画境。

(1)点线构织画面

席慕蓉常常在诗中用绘画中的线条来构成画面,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高速公路的下午》“路是河流/速度是喧哗/我的车是一支孤独的箭/射向猎猎的风沙”其中,“路”是线条,“我的车”也是线条,想象一下,“路”或直或曲,“我的车”在路上疾驰,也是倏尔直线,倏尔曲线,那或直或曲行进的猎猎风沙则是来自我那思念着的故乡,虽是一首乡愁诗,但却体现了北方人的豪放与深沉。

席慕蓉诗中所描述的这些或直或曲或静或动的线条,在把高速公路下午的画面呈现给读者的同时,使诗歌的形象生动鲜明而且别具韵味。

(2)富有透视感和空间感

传统的西洋画采用焦点透视法,符合人的视觉真实,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席慕蓉诗作沿用的这种焦点透视法,使诗歌画面真实客观、富层次感。如《流浪者之歌》“我是一滴悔恨的溶雪/投入山涧再投入溪河/流过平原再流过大湖……在流浪的尽头化作千寻瀑布”,作为“一滴溶雪”,“ 投入山涧再投入溪河”,“流过平原再流过大湖”,最终到达“瀑布”,正是遵循视觉接触的次序来表现事物,因而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就是一幅幅真实而又富有层次感的画面。

席慕蓉常常以极简的笔墨、白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性格和精神世界。她把绘画艺术的构图美、线条美融入诗歌之中,把读者的视线集中于主体,让读者浮想联翩,诗歌也就具有了很强的层次感和画面感。

2.动态美

莱辛二百多年前说的:“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②席慕蓉是用画理来创作诗歌的,她明白诗歌所表现的画面要像绘画一样,要形象生动,和谐匀称,同时,赋予意象情景以生命表现出其活动情态,使诗歌具有一种动态美。诗作中,诗人正是将视线落在运动中的而不是静止的对象上,使之定格于进行态中,造成画面潜在的动态。如《长城谣》“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简单的“今宵月色应如水”“流进我不眠的梦中”,顿时使席慕蓉所营造的整个画面随之流动起来。如水的月光,诉说着对生命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文字是静态的,而画面却是动态的。席慕蓉正是这样,在自己的诗歌里营造了一定的画面,用文字牵引读者的双眼,拨动读者的心弦。

3.意象和意境

席慕蓉的诗,无论是意象的选择,还是意境的营造,都流露出清丽的美感。

(1)意象的选择

意象的创造,不是冷漠地复制生活,而是将人的思想感情与万事万物做的一种交融。这就要求诗人所选择的意象必须鲜明具体,能唤起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共鸣。同时,又要在鲜明具体的表象中灌注诗人对生活的哲理发现,体现诗人的主观情感。席慕蓉对意象的选择正是这样,单纯新鲜而又意蕴深长。如《乡愁》中“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是席慕蓉永远的精神寄托,哪怕是回到故乡,这种愁绪也挥之不去。故乡就是一只清远的笛,笛子的歌声也就是故乡的歌声,这个独特的意象道出了席慕蓉对故乡的深情。乡愁,永远也说不尽,道不完。

(2)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指诗歌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有意境的诗歌能够带给读者诗情与画景相融合的审美感受。席慕蓉的诗歌大都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用内心独白式的直抒胸臆为主,但这并不影响席慕蓉在相当多的诗歌创作上仍然表现出对意境美的追求。在意境的营造上,席慕蓉注意渲染一种美的氛围。如《异域》中“从回家的梦里醒来/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人群投我以孤独/细雨霏霏 不是我的泪/窗外萧萧落木”,诗人选择用以景衬情的方式来营造意境。诗中“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 细雨霏霏”“ 萧萧落木”的景物描写就是为了衬托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之情。虽说诗中带有思乡的淡淡哀伤,但一个人走在灯火辉煌的布鲁塞尔,也是一种唯美的意象。

席慕蓉诗歌独特的以画入诗、诗画一体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她诗歌的内在艺术魅力和美学品质,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纯净温暖的心灵世界。相信这也是30多年来,她的诗歌仍为读者津津乐道的原因吧。

注释:

①爱森斯坦:《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第9页。

②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84页。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载曹顺庆编《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2]席慕蓉:《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抒情诗120首》,花城出版社,1990。

[3]罗红玲:《席慕蓉诗歌特色初探》,《大学时代(下半月)》2006年。

[4]周洁:《论席慕蓉绘画对其诗文的影响》,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0。

[5]方忠:《台湾通俗文学论稿》,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席慕容诗歌篇4

关键词:向往 惆怅 释然 草原情

席慕容是一位生活在台湾的“不会用母语来诉说”,但却是渴望草原容纳她,与她共同分享喜怒哀乐的“高原的孩子”,她的诗歌里面饱含着满满的故乡情,让读者看到了她对故乡的渴慕以及刻骨铭心的至爱,而于至爱中贯穿的则是她向往着草原的一颗纯粹的心,为草原而惆怅的情以及那在灵魂中与草原相爱的情怀。

一、“纯真”――向往之情

席慕容来自草原的大家族,因较早得随父母漂泊,与草原母亲未曾见面,却已离散。待其初长成时,“草原”二字如同幼年的她在心里无节奏地跳动,在她的脑海里来回无数的走,有着些许好奇亦或有些许向往。草原是草原人天生的情愫,无论是否遇见过、到达过,草原就如同我们身体中的另一个灵魂,在血液里呼喊,或许是在唤起草原人对于草原的本能意识,燃起心中被压抑的故乡情结,对席慕容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向往,那么迷恋。席慕容在台湾的寓所里进行油画创作时,眺望窗外远处的山景,就不由得心生起对故乡种种美好画面的幻象,她想象着涂染敕勒川的朦胧月色,草地上不倦奔腾的野马以及流进心扉与血管的黄河水。纯真的向往是她对草原无杂质的爱,是她对一草一木,一牛一马无限的欢喜。席慕容在《盐漂浮草》中表现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对于故乡的种种痴慕与向往:“总是在寻找着归属的位置/虽然/漂浮一直是我的名字 我依然渴望/一点点的牵连/一点点的默许/一块可以彼此靠近的土地……在这迎风的岩礁上/让我用爱来繁殖”诗中席慕容把自己放置于一个无所依靠,漂泊不定的位置上,表现了一位无法索取安慰而又不得倾诉的悲情可人的形象。席慕容虽然在台湾生活时有固定的居所,但正如她在诗歌中所说的一样,她一直在流浪漂浮,已经把它们当作习惯,台湾的寓所虽安置了她的身,但却无法使她的心得以安放其中,因而漂浮成为了席慕容的代名词,心也一直在寻找归属的方向,带着层层向往与倾慕。席慕容渴望着与故乡能有某种情节的联系或是某种联系的方式,“一点点”表现了她对故乡爱之深切,一毫米的关系或认同都让她心存满足。无论草原什么模样,她依旧向往,只因那是曾给予她灵魂的母亲。席慕容有着对故乡美好的幻想,那是她对于母亲爱的结晶。在《漂泊的湖》中表现了她与故乡所有的关系的幻想以及流露出的朝朝暮暮的向往:“抢家鸦 尽管/那里曾经有过多少难舍的爱/多少细细堆砌而成的我们/难舍的繁华 当你执意要做善变的河流/我就只能/成为那迁移无定的湖了 而我并没有忘记 每个月夜/我都在月光下记录着水文的痕迹/为的是好在千年以后/重回原处 等你”,这首诗是席慕容在经过罗布泊时引发感想而作,为曾经辉煌的楼兰古城而叹息,由而着眼于生命依旧不息的故乡,她把自己置身于故乡的画里,憧憬着自己是故乡的一部分,如果故乡有条多情的河,企图流向每个人的心里,那她甘愿在原处等水的归心。“重回原处 等你”表现了席慕容的心甘情愿,愿为故乡付出无休止的爱,而她能够这样爱的基础却只是在幻想的画里,向往在她心中洋溢,弥漫着浓浓的情。

二、“悲心”――惆怅之情

有人在介绍席慕容的家世时这样说:“这位蒙古草原贵族的后裔却从未到过养育她祖祖辈辈的那块土地,对于那片遥远古老的土地,她总是怀着一份古旧般的惆怅,一股浓烈的思乡情”在远离故土46年间,席慕容于草原的向往与渴慕愈来愈浓,而在她终于回到草原,回到她心中美好的天堂时,却发现劳苦思念的旅程并没有结束,转而又有开始一个新的漫漫苦旅,多几分惆怅,多几分难言的锥心。席慕容回到故土,已然感觉自己还原为一个蒙古人,而当面对草原族人时,却发现有着一堵无形之墙隔离了她与族人的心,心里怅惘甚满。如在《旁听生》中这样讲述自己回到草原后而走过的心程:“既没有学籍也没有课本/只能是个迟来的旁听生/只能在最边远的位置上静静张望/观看一丛飞燕草如何拙生于旷野/一群奔驰而过的野马如何/在我突然涌出的热泪里/影影绰绰地融入那夕暮中的霞光”,席慕容的童年与少年时期都不曾归入原乡,她缺少对于原乡山河,原乡一切的记忆,不曾纳入草原人的学籍,接触草原文化是她46年间的遗憾,46年后她虽迟来但却弥补了她搁置在心中的遗憾之情。当席慕容踏入原乡,看飞奔而驰的野马,她感激着原乡允许她接触身体的包容与度量,但却锥心地感到无法接触灵魂,也就是所谓得原乡的内里,是她曾用笔到达的地方。席慕容把自己喻为“旁听生”,表现了一种焦心悲痛却无奈的愁情。她只能痴痴的张望,看草原大致的物象,那飞燕草的拙生,野马的奔腾,终究是无法融入与他们的快乐。她感到无所适从,无法与原乡的一切分享悲与乐,心中的怅惘层层累积,忧伤着她与原乡一切有关的忧伤。此时她多么渴望对于原乡能从一名旁听生成为一名插班生。席慕容在《迟来的渴望》中描述自己无限盼望的心境:“此刻的我正踏足于克什克腾地界/一步之遥 就是母亲先祖的故土/原乡还在 美好如澄澈的天空上/那最后一抹粉紫金红的霞光/而我心疼痛 为不能进入/这片土地更深邃的内里/不能知晓与我有关的万物的奥秘/不能解释这汹涌的悲伤而落泪”,席慕容正是因为惆怅所以渴望,是一种心疼痛的渴望,这种疼痛并非是因为无法踏入克什克腾地界,而是她终能够走入这片土地却无法进入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更深邃的内里。她的眼神能够与澄澈的天空交汇,但不能使两颗纯澈的心交融,只有一抹霞光在装饰表面,她看到了故乡不息的万物,却又不能知晓它们的奥秘,她看过汹涌的浪潮,却又无法理解它们的悲伤。席慕容为这一切一切的不得深知而忧伤落泪,带着痛的愁与悲的望。

世上的惆怅有太多种,一种惆怅的结束转而是另一种悲的开始。席慕容在反复阅读草原史,一次次原乡之旅与无数次的思索之后,她完成了由表及里的美好愿望。而真正的了解草原后,她发觉现实中的草原不及她心里美好的那片故土,或者说她对于故土的想象超脱了现实,超乎了理智。席慕容回到蒙古高原后,发现眼前这一片土地不再是父亲口中那清香的草原,也没有母亲所描摹的浩荡的大河,呈现她眼前的只是一出悲剧,是美丽高原经孩子撕裂后逐渐成为荒漠的悲剧。她的心为这出悲剧而受伤滴泪,却不知如何拯救这颗易碎的心,不知如何让这出悲剧不再上演。席慕容为她的无知而惆怅,为她爱的草原而忧伤。在《悲歌二OO三》中她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要怎样才能让你相信 就在此刻/我用双手交给你的/不只是一把猎枪 还有/我们祖祖辈辈传延的/虔诚的信仰 要怎样才能让你相信/眼前是一场荒谬的灭绝与驱离/失去野兽失去驯鹿的山林/必然也会逐渐失去记忆”,席慕容这首诗的背景是真实发生在狩猎民族鄂温克人身上的故事,她发现森林完美的生存状态被猎人所破坏,自然之景无时无刻受到猎人们的威胁,在这种悲痛之下她发出了这样一种疑问“要怎样才能让你相信”,体现了她的无奈与哀怜,而这样感情的付出则只是为她内心坚守的信仰,她认为祖祖辈辈传递给猎人的不只是一把猎枪,更是原乡延续千年的信仰,保持人与自然合一的信仰。在高原之上上演着一场荒谬的灭绝与无情的剥离,而猎人们却没有意识到他们即将失去存有记忆的山林,席慕容因猎人而惆怅,因山林而感叹忧伤。她发出的疑问实际上是一种警醒,警醒人们狩猎方式的不留余地,他们生活的土地即将失去意义。席慕容有对自身的惆怅,也有对草原的惆怅,但终究都化为一条自己与草原之间的锥心线。

三、“洒脱”――释然之心

席慕容沉静下来了,她尽管心中有遗憾,有些许不甘,但她知道“父亲是给我留下了一个故乡/却是一处/无人再能到达的地方”(《父亲的故乡》)。她的内心有思索,放下了燃烧的渴慕、无限的期许以及归来的怅惘与悲愤。她静下来了,带着一种平心的静逸,没有绝望与激越,只有悲心之后的深思与历练之后的释然。席慕容把对于高原的感情隐忍于心里,如她在诗歌《我折叠着我的爱》中所表现的隐秘的爱:“我折叠着我的爱/我的爱也折叠着我/我的折叠着的爱……我隐藏着我的爱/我的爱也隐藏着我/我的隐藏着的爱……”,席慕容与心中的爱互相折叠、互相隐藏,而这种折叠与隐藏并不是她的怯懦与退步,而是她爱着这草原的缘故。安静之下,她的爱却在遗缝中显露,张扬而不放纵。正如“我显露着我的爱/我的爱也显露着我/我的显露着的爱/像春天的风吹过旷野无所忌惮”,也亦如“我铺展着我的爱/我的爱也铺展着我……”,她最终选择抛却杂怨这样的方式,并以一颗热忱的心在心灵的原乡里遨游:“在大地与苍穹之间/我们彼此倾诉 那灵魂的美丽与寂寥 请你静静聆听 再接受我歌声带引/重回那久已遗忘的心灵的原乡/在那里 我们所有的悲欢/正忽隐忽现 忽空而又复满盈”,席慕容改变了她爱草原的方式,克制了无知的向往与无望的渴求,遏抑了因爱草原爱的深切而产生的激愤与惆怅,她与草原找到了联结爱的新方式――彼此倾诉,倾诉你优雅的灵魂,谈谈我内心的寂寥。席慕容已不执着于证明她存在的现实的原乡,心灵的原乡才是她最终爱的体现,那里有歌声在飘扬,亦有她的悲泣与欢欣。席慕容学会了释然,释然那些或许盲目的追求感,或许偏激的情感,她懂得在灵魂里与高原相伴,在灵魂里欣赏着高原的一切一切。高原中虽然并非一切都是美好,让人们痛心疾首的事情依然存在,随着对于万千事物的淡化,席慕容已褪去了因悲事而抖涩的浮面,多了一份历练之后的沉淀与释然。如在《二OOO年大兴安岭偶遇》中,我们看到了席慕容一种委婉含蓄的态度:“这不算什么 他们笑着说/从前啊 在林场的好日子里/一个早上 半天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净空 摆平/一座三百年的巨木虬枝藤蔓攀缘/杂生着松与樟的 森林 所以此刻就只有我/和一只茫然无依的狐狸遥遥相望/站在完露了的山脊上/它四处搜寻 我努力追想/我们那永世不再复返的家乡”,“笑着说”这样的表情方式是他们所具有的,此刻也亦然展F在席慕容的脸上,体现出了她的一种放下,对于心中激愤的放下。她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来叙述“从前啊……”,向世人揭露森林被净空这件令人心痛的事,没有激越的语气,只有一颗平淡叙述的心,或许这是席慕容以另一种方式来告诫无知的人们。借“我”与“一只无依靠的狐狸”遥遥相望,都在探索与追寻一个永世不返的家乡,孤零的他们稍显无助,但他们的心中依然有所望,对于家乡归来的希望,希望里暗存一份淡然,没有偏激执拗的行为方式。他们虽然都是家乡的失宠者,而无哀怨无祈求,在他们身上只现出一颗平淡追忆,平平等待的心。

参考文献:

[1]席慕容.我折叠着我的爱[M].作家出版社,2010,(09).

[2]席慕容.边缘光影[M].作家出版社,2010,(09).

席慕容诗歌篇5

关键词:李清照 席慕蓉 抒情女主人公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深蒂固。故古代的女性文学长期都无法企及男性文学,但李清照却以横空出世的姿态登上词坛。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诗词中关于女性形象的题材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席慕蓉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题材多以感情诗为主,具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二人是女性诗词作家的代表,研究其诗词对深入了解女性的心理有一定价值,笔者拟就二人诗中抒情女主人公的比较做简单研究。

一、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

李清照(1081-1140?),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在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骄人成绩。席慕蓉(1943-),原名穆伦・席连勃,笔名萧瑞、漠蓉,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李清照与席慕蓉的诗词中多写女性,其形象也较为鲜明。因此诗词中女性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相同点。

(一)热爱家国,怀念故土

爱国与怀乡都是中国文学的母体,从《诗经》开端,至晚清的诗文,再至现当代的诗歌,以两者为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两位作者的诗词中也多有涉及。李清照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她目睹国家朝政黑暗,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她的人生经受了一次次的打击,她看遍世间坎坷。因金兵大举南下,南宋妥协投降,面对国破家亡,词人只得南渡,备尝艰辛。她把自己对国家故土的思念化为词作。李清照表达热爱家国的情感,其代表作如《永遇乐》[1]中“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是伤今追昔之作,写的是元宵的热闹景象。诗酒盛会的繁华与女子的面容憔悴对比,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对故国的神伤,对旧时时光的怀念。一个鲜明的热爱家国、怀念故土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词文字上亦俗亦雅,亦淡亦浓,作者突出国难给自己造成的伤害,用情至深,宋词人刘辰翁读后也不免“为之泣下”。《声声慢》《武陵春》也是怀念故土的佳作。

席慕蓉生长在四川,在南京、香港生活过,随后跟着父母迁至台湾,对于家乡十分向往,诗歌也通过女性来表现怀念家乡的感情,同时也说出了迁往台湾、有家难回、思念祖国同胞的心声。例如《命运》[2]中“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里/而塞外/芳草正离离”两句,通过写女子期盼心爱男子的到来而幻想家乡的迷人风光,从而抒发乡愁,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热切的期盼与思念。她的《父亲》与《狂风沙》也都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传统意识和寻根意识,她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回忆与怀想,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泼天真,情窦初开

李清照幼时生活较为安适,富足的家庭给予了她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从而造就了其活泼率真的性格,所以她早期诗中多为欢快无忧的内容。例如《点绛唇》一词,“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中没有描写大家闺秀,而是刻画了一个含情脉脉却又顽皮的少女形象。她在院中荡着秋千,累出细汗,见有陌生人到来,慌忙逃回闺阁,羞涩却又忍不住好奇,探出头来窥探到访之人。《浣溪沙》描写了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对爱情充满幻想的情状。上片写了少女如同荷花般清纯美丽,眼睛灵动,面容姣好。下片把她怀春却又怕人识破的娇羞刻画得生动传神。词中的语言尽显自然本色,但并不平淡乏味,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刻画得淋漓尽致。

席慕蓉诗中多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渴望与追寻,塑造出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天真活泼的。诗中对于抒情女主人公的直接描写较少,但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情怀。《十六岁的花季》中“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花季少女着白裙,活泼俏皮,引人注意,写出了少女对于爱情的懵懂。青春充盈着易逝的迷惘,爱情充满了无尽的向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结,是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对于青春与爱情的记忆。

(三)直率真诚,敢于示爱

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诗词酬唱,如同神仙眷侣。但婚后不久两人分离,离别总带着惆怅与伤感。于是她将对夫君的爱意融于词中,通过词作来大胆表现对夫君的思念。如《醉花阴》全词写夫妻离别相思,妻子独守空房时难以摆脱的思念之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重阳佳节,深秋凄清寂寥的气氛,同时也以花喻人,因思念而消瘦,大胆倾诉、尽情宣泄对心爱男子的思念。此句向为人所赞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称之为“言情之善者也”。

席慕蓉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通常柔情似水、温柔美好,对爱情也始终如一。《一棵开花的树》是席慕蓉的代表作,“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用“五百年”新颖而又独特地夸张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及坚贞;用简单纯净的语言张扬了女性对浪漫爱情的狂想,表现出女子的率真勇敢。

二、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点

李清照与席慕蓉的女性特点多种多样,两人都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抒情女主人公各具特色,因此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也存在着不同点。

(一)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沉郁忧愁,追求独立平等。

1.抒发忧愁之情,表达黍离之悲

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军入侵,打破了她安逸的生活,两年后赵明诚也因病而死。李清照面对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满腹忧愁无处排遣,只得将一腔愁情化入词中。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作通过写黄昏与拂晓时室内外的景象,写出女主人公彻夜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的情景。词作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无奈,同时也刻画了一个沉郁忧愁的女主人公。《声声慢》属悲秋之作,词中也表达了作者南渡以来沉重的人生痛苦,抒发黍离之悲。

2.无视封建礼教,追求独立平等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并不以其身为女子而自甘卑微,是勇敢追求男女平等的形象。封建社会的女子一生被囚禁在三从四德的牢笼之中。但是词人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表现出国破家亡的伤痛,写出了时代的强音,其对国家社稷有深切的忧思,具有较为独立平等的意识。词作中的女性多敢于表达自我情感,追求爱情,敢于写夫妻之情。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等词作中的她们表现出对国家社稷的关注,可见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无视封建礼教。

(二)席慕蓉的诗作

席慕蓉诗歌深受大众的喜爱,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女性,在席慕蓉笔下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浪漫美好的。

1.温柔谦卑,心地纯净

席慕蓉诗中的女子清澈似水,又颇为温柔。《盼望》中写道:“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诗中是一个温柔、对美好的爱情有所盼望的女子,虽不知是否能长相厮守,但依旧抱有美好的期盼。字里行间索绕着她的祈愿与知足。即使受过伤害,也只念爱情的美好,仍然温柔如初。

2.美好浪漫,温婉多情

席慕蓉的诗总给人温暖的感觉,使人们对于爱情充满向往,同时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美好浪漫的。如《夏日午后》:“想你和那一个/夏日的午后/想你从林深处缓缓走来/是我含笑的出水的莲”,席慕蓉用温暖委婉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敏感的女子对昔日与心爱男子浪漫邂逅的回忆。《前缘》中写道:“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焚烧著/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席慕蓉总是用轻柔的笔触,幻化出浪漫美好,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愿化作一柱香陪在心爱的人身边,静静地感受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

三、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成因

时代环境的差别,是造成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同时,两人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也是重要原因。

(一)时代背景不同

李清照生活在南宋较为黑暗的时期,因为主和派掌权,对于抗金的将领多加阻挠,宁给金人称臣纳贡,也不愿收复失地,社会政治动荡黑暗。词人在饱尝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后,把满怀的愁绪都集中到笔端。与李清照相比,席慕蓉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开放,她幼年就随家迁居香港,不久又居台湾,青年时期在欧洲求学,生活的时代较为稳定,所能看到的黑暗面还是较少的,所以她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更向往,更执着。

(二)生活环境不同

李清照受到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熏染,眼界开阔,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又赋予她独立和高洁的性格。其思想意识是超于其所处时代的。她在心理上突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礼教束缚,所以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虽有情窦初开、向往爱情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出坚强勇敢,不受礼教束缚的性情。相比李清照所处的环境,席慕蓉生活的环境更加开放,但其思想中还是受其父母的影响,有着女性需服从于男性的想法,甘居卑微,作品中虽有女性意识的体现,但是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关于男女平等的想法。所以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美好浪漫的形象。

(三)作者个性不同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早期美满的婚姻,但她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种种现实使她的性格变得较为刚毅坚强,张扬叛逆。清代裴畅就曾评说:“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与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冯金伯《词苑粹编》卷九)[3]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李清照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有着自己的影子,通过写“愁”来反映现实和寄托情感。对于席慕蓉来说,舒适的环境、温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顺随的工作、美满的婚姻造就了她温婉的性格。她笔下所写出的诗歌充满着灵性与希望,表现出的是内心中的那一份柔软。

总之,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之异同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思想有关。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对抒情女主人公进行塑造。通过对两人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近代诗人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爱情中男女应该相互尊重,追求平等,当代女性面对爱情需要热情、勇敢,同时又需要冷静、理智,同时更应该通过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身价值。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副教授)

注释:

[1]王英志:《李清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其他篇目详见《李清照集》)。

[2]席慕蓉:《时间草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其他篇目详见《时间草原》)。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233.

[2]钱忠相.李清照诗词创作中女性形象浅论[J].名作欣赏,2012,(8).

席慕容诗歌篇6

2、《无怨的青春》所录诗歌多写于作者三十至四十岁之间,是她对青春、爱情的一次回望。文字淡雅剔透,传达的感情却浓烈深厚。与本丛书其他诗集不同的是,本书每一章节,作者都另外写了引文。其中有代表作《楼兰新娘》《山月》等。

3、《时光九篇》中,她所写作的主题依然是时光、爱情,但目光侧重点开始转移,情感变得成熟磅礴,因此在此集中出现了长诗、没有标点的长诗,以尽力表达澎湃的感情。她的爱憎情仇,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一族一国所可范围,而是宇宙庞伟的光影下永恒的母题和眩惑。

4、《边缘光影》精选作者未发表的诗作,结集成册,仿佛散落在时光里的生命碎片,终被拾起。在这些诗作中,可窥见作为诗人的席慕蓉,窥见她的生命画像。诗集的章节,以静物或动物为名,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之眷恋,对生活之敏感。其中不乏对蒙古高原、蒙古族英雄的赞叹。后附知名作家王鼎钧的评论,以及新版后记。

5、《迷途诗册》从这本开始,诗集中出现很多关于诗歌本身的思索、对于故乡的回望。诗人在创作阶段,多次往返于台湾与蒙古草原之间,作为远离族群历史和文化的蒙古人,诗人借此次诗集的出版重温了自己的精神回乡之旅,并终于在心中、在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乡。从亚洲到欧洲,从四川到蒙古,岁月的河流洗去绵长的喜悦与哀愁,也卷进了无尽的怀想与坚贞。

6、《我折叠着我的爱》是席慕蓉诗集中的一本集大成之作,在之前几本书中所出现的母题,如时光、爱情、原乡,在这本诗集中均有表达。其中代表诗篇《我折叠着我的爱》,灵感来源于蒙古长调,音韵缠绵、循环往复,感情充沛。她在书中对过往做了整体的回顾,对诗歌本身、诗人本身、故乡本身做了深切的探索。书中插画,有她临摹的蒙古族文物,极为难能可贵。

席慕容诗歌篇7

作者:席慕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9-1

作者简介

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导读

迄今最为严整的席慕蓉诗集;

她的诗作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她的爱憎情仇,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一族一国所可范围,那是宇宙庞伟的光影下永恒的母题和眩惑!

内容简介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书名: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

作者:汪国真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4-1

作者简介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

导读

本书是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新诗精选集。书中收录了他多首新诗,格调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尤其对当下的年轻人有励志作用。同时,书中还囊括了他新近创作的词、散文,并附有他的书法、绘画。可谓汇集了汪国真各方面才艺于本书当中,极具珍藏价值。

内容简介

2014年春,新华出版社准备为汪国真出一本纯粹的诗集,但汪国真觉得缺乏新意,提出要把他的散文、绘画、书法都加进去。这个想法得到了出版社的认可,该书责任编辑刘志宏将书名定为《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

该书约10万余字,诗歌有六七十首,占一半篇幅,还收录了汪国真填的宋词。另一半内容则是汪国真的跨界作品――散文、绘画、书法。

书名:给孩子的诗

作者: 北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7-1

作者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香港中文大学讲师。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代表诗作《回答》《一切》。

代表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导读

北岛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的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公布于世,“为孩子留下一部作品”,实现诗人长久以来的宿愿。

重绘新诗版图,确立经典标准,诗人、篇目、译文的择选,都体现编者一以贯之、别具手眼的诗学理念与美学目光。

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携带着思想、文学、文明的火种,交给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

新诗“蒙学”的引路者,汇集新老名家的经典译作,是范文,也是美文,集聚最伟大的文学灵魂,最精要的不朽文本,涵养心性,助育美感。

因编者的眼光与热忱,品质的特出和优异,势必在汉语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北岛:给年轻朋友的信(节选)

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准备参加香港学校朗诵节比赛。那天下午,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这首诗让我大吃一惊――这类普通话训练教材不仅滥竽充数,反过来伤害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我试着朗诵了《假如我是粉笔》,把鼻子气歪了。好在兜兜不委屈自己,一早就跟老师说:老师,我不想当粉笔。

从此日起下决心,我花了两三年的功夫,最终编选了《给孩子的诗》,作为送给兜兜和孩子们的礼物。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

席慕容诗歌篇8

她们畅想春天、歌颂爱情、礼赞生命,尽情地拥抱诗歌,爱诗的她们一起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

4月17日下午,由《商业2.0豫商》杂志主办的“春暖花开――豫商她世界诗会”在建业生态新城展示中心温馨举办。

一群像春天一样美好的女人,她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或是企业铁娘子,或是文化媒体界大咖。她们抛开繁忙的工作,相聚一堂,共享诗歌带给心灵的温情与感动。她们畅想春天、歌颂爱情、礼赞生命,尽情地拥抱诗歌,爱诗的她们一起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

热爱诗歌与朗诵的女人永远有一种情怀。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商业2.0豫商》杂志总编辑、豫商她世界俱乐部发起者于莉也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她在致辞中说,诗歌滋养心灵,是一种让内心美好的力量,倾听的是心灵的宁静与平和,感受的是生命的呼吸与跳动。让喜欢诗歌、喜欢朗诵的女企业家能够相聚一堂,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人间最美四月天”,在春意盎然的季节,美好的诗句悄然叩动了每个人的心扉。而在诗会现场,柔和的灯光与古朴的内饰相互辉映,背后是一排排摆放着各种书籍与怀旧艺术品的格子框架,身着民国服装的女应侍静立其旁,似乎让人穿越回那个遥远而又熟悉的年代。

下午三点半,大象融媒副总孙茹首先登台,身着素装的她干净利落,然而在谈吐言辞中却流露出对生命和诗歌的热爱,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孙茹朗诵的作品《告诉春天》也寄托着对未来希望的美好憧憬。

告诉春天

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鲜花可以盛开

果实可以等待

告诉春天

你我的耕耘会有使者传递

最美的音符

无论山高

还是水远

……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王爽女士特意为她世界诗会创作了一首《谢谢你!春天》。郑州氧树林医药科技公司董事长陈雅利则带来一首舒婷的《初春》。蜻蜓河南非BOOK网络台总监补凌锋作为本次活动的传播者,即兴朗诵了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间四月天》。标准的读音和深情的节奏变化,让人领略到了经典诗歌穿越时空的魅力。此外,他还是本次诗会仅有的两名男嘉宾之一。

爱是诗歌永恒的话题,爱的世界让人沉醉。席慕容的诗成也为本次诗会众多朗诵者的首选,她世界副主席、河南华辰伟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华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她朗诵席慕容的诗歌《一棵开花的树》,凄凉唯美,让人潸然泪下;另外,心理咨询师李慧竹、她世界会员王凤莲也都选择朗诵席慕容的经典作品。

在诗会现场,河南中财德普会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时振宇《再别康桥》,河南电台娱乐976总监木子老师一首《青衣》和昆曲《牡丹亭》的演唱也为诗会增添了一种别样情调。

今年是著名诗人苏金伞诞辰110周年,特邀嘉宾叶大钧先生朗诵了苏老的一首诗《埋葬了的爱情》后,河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河南省朗诵协会副会长姬丽君随即走上舞台,朗诵《大河报》《茶坊》主任编辑李啸的作品《穿越时空的呼唤》,“我就是与您约会的姑娘……苏金伞,对您的爱恋,一万年不变”。情之所至、感人肺腑,将现场气氛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在诗会现场,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原来4月18日是建业地产副总闵闵女士的生日,她深情朗诵完多年前自己创作的诗歌――《致海鸥》后,便在现场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生日礼物,当全场所有人一起高喊“生日快乐”时,闵总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这样温馨的一幕,也让现场所有嘉宾感到诗会不仅仅只有诗歌,还有浓厚的情谊。

诗歌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要忘记做一个幸福的人。最后,豫商她世界俱乐部主席团及会员代表大桥石化侯振荣、华辰伟业张卫华、兴业银行农业路支行行长吴冰共同朗诵了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