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8篇

时间:2022-06-09 04:34:45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治理;内部控制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民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规模逐渐分化,少数成长为大型企业,而为数众多的仍然是中小企业。在民营企业迅猛发展的背后,因为体制的、传统的等各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也暴露出自身一些先天的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不强、企业治理模式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欠缺。目前中小企业其治理结构的规范往往是形式上的规范,需要落实到操作层面,真正实现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需要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这一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但影响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更会关系到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不仅是合理的治理制度,而且还有下一个层面的具体实施的措施,限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不仅需要设计出恰当的治理制度,还要设计出匹配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应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真正将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机制由理论走入实务。

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一直是理论的热点问题,我们注意到,我国学者分别在这两个领域取得了

很大的成就,而且也注意到了两个领域的对接,然而,理论与实务的视角基本定位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民营中小企业在该领域被忽略了。中小企业人员少,经营链条短,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对于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应同步着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疲于应付企业的内外事务,无暇或者无意识顾及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上探索中小企业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方案,既可以优化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环境,又可以解决中小企业不重视企业治理和管理的局面。因此,进行不同阶段中小企业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促进其持续发展,提高其经营绩效,对于实现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具有持久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的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在联系

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的典范是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其总的原则是把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有关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实到实际执掌公司权力的关键人物身上,实际是从美国公司的现实情况出发,突破了内部企业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机械分割,加强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责任。国内学者注意到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互动性,比较典型的研究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吴水澎等,2000;阎达五等,2001);不同治理结构下内部控制的效率(冯均科,200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杨有红胡燕,2004)。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是,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支撑;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中小企业的企业治理如何完成制度安排,企业治理结构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制定,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又如何真正得到贯彻实施,笔者以为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谈及其他。

1.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的支撑

迄今为止,内部控制理论最权威的阐述是著名的COSO报告,该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人员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此种解释得到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各界和审计人员及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

狭义的公司内部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

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它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及其相关机制来实现。

目前,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主对企业治理的完善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认识不足,更多的是短期行为。中小企业的企业治理主要问题包括:股权不明晰,所有权过于集中或内部人控制,缺乏有效的制衡关系;忽视制度化管理,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缺乏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机制等等。由此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很薄弱,会计和财务体系不完善,会计人员分工不明确,内部控制经常处于失控状态,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会计报表未接受社会审计监督,财务报表质量很差。长期以来,在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在其经营活动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管理,造成了大量的虚假会计信息。

笔者认为:中小型企业应建立一套符合本身实际情况的企业治理体系,将国际通用的企业治理惯例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良好的企业治理有助于企业发展,使董事会更好地进行决策,高层管理人员更有效地对公司实施管理。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与贯彻落实提供良好环境,为此,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企业治理提供政策法规保障;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的组织结构,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机构,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2.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将促使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在坚持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要形成以共同治理为特征,制衡与效率相协调的治理模式。内部控制是一种动态行为,它在企业的作用过程中会受到主观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就必须不断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和规范,真正符合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和企业管理的需要。

构建完善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完善民营企业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需要企业主的重视、理解和支持,民营企业主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加社会责任感,实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主的经营意识、理财意识,是民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其次应强化外部监督,明确财政在民营企业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树立财政监督的权威,提高财政监督的效果。会计报表必须接受社会中介审计的监督,社会审计应指导民营企业按照会计规范的要求建立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税务机关要依据相关法规规范民营企业的纳税行为,严格税收管理。使民营企业认识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的权力操纵者,是对权力操纵者的权力约束,也是对权力操纵者之间的权力制衡。可见,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其目标已相当明确,其作用也远不止防弊纠错,有效和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仅需要良好的企业治理环境的支持,同时也可以促使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现代企业运行模式

企业的运行机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企业治理和企业管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企业治理,如果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则无法实现共同治理为特征,制衡与效率相协调的治理模式。也不能为实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就必须不断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和规范,真正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1.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但在多数中小企业中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一半以上中小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由此可见,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应该作为所有者产权代表的董事会,既不能充当所有者的“守护神”,又不能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这种责权不分的企业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

企业治理中应明确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利,通过有效的约束机制减少或消除内部人员控制行为,从制度和程序上限制会计人员的“越轨”行为,这样一种机制具有良好的相互制衡关系,使各层次的组织均拥有不同的权限,保证层层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和经营计划的实施,才能使内部人员的行为遵循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供根本保障。

2.建立多层次内部控制体系

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覆盖经济业务流程环节的,适合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能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调整,不断修订完善控制制度,逐步形成一套动态的、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规定各层次、各项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3.强化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应在企业的董事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其主要职责是查错防弊,做到监督与服务并重,帮助管理当局对内控系统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的程序和执行的有效性,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

4.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任何一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会受到决策者和执行者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影响,人是企业治理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决定因素,尤其是企业的决策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民营中小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差是一个不容怀疑的事实,在企业内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中,会计人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和改善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是确保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的条件。

鉴于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从权利制衡到决策科学,企业各方的利益都体现在企业实体之中,只有理顺各方面的权责关系,才能保证企业的有效运行,而企业有效运行的前提是决策科学化。因此,企业治理的最终目的不是制衡,只是保证企业科学决策的方式和途径。企业主应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现代企业运行模式,促进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刘纪鹏.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挑战与机遇[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李连华.企业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连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第2期

3.郭勇.论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4.李维安.企业治理中的五大热点问题[J].经济日报,2000年11月14日

篇2

关键词:经济效益;企业环境;内部研究 ;内部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企业生产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存在的问题

财政部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按照分批分步的方式,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具体内部控制规范,标志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自规范自开始实施以来,从制度源头上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以及管理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综观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不乐观,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实施环节和监督反馈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

目前,有多数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足,对企业自身会计控制的建设持松弛态度,还是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而对现行国家制度不理不问。有些企业虽有建立,但在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

(二)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国企业出现了一股大权独揽结构导致了“内部人员控制”现象严重失调,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互背离,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在我国可谓屡见不鲜。(三)会计人员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偏低

一方面,企业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无法适应内部会计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虽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出于个人利益问题驱动而背离自己的做人原则,对单位领导及其他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对发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漏洞,不仅没有主动提出建议对制度加以完善,反而随同相关其他人员一起参与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等违法违纪活动。因此会计人员的这种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无法满足投资者及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四)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首先,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监督上级,高层管理者是实质上的“自由人”。其次,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在内,经常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简单理解为会计监督,而且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未能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再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

(一)建立健全内控体系

1、建立组织规划控制机制某些相互关联的职务不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

2、建立授权批准制度应该对企业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加以控制。

3、实行预算控制企业编制的预算必须体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权。

4、实行实物控制一是应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的接触,;二是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做到账实相符。

5.有效性原则。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以“有效”为前提,尽量做到内控环节不宜过长而又环环相扣,使人操作起来切实有效;必须有利于控制和检查:

(二)责权利结合,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可以把财务指标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并赋予财务管理责任人相应的管理权限,根据履行职责的情况在年末进行考评,依据考评结果,分别给予物质、精神奖励或处罚。对于不履行职责差的人员,一定要有追究责任的过程。

(三)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前已述及,中小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较低,而科学的内控体系又与员工的素质密切相关

    企业应结合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员工培训机制。通过培训,使员工更具工作责任感,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四)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

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内部审计机构的组成人员应该由企业最高层直接聘任,让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敢说真话、敢于坚持正义的员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结束语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是复杂多样的,无论何种组织结构,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只有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不同问题,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设计适当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中小企业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源.大型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

[2]刘治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研究[D].河海大学,2007.

[3]帅常娥.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4] 陈慧.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

[5]邵文定.会务简讯[J].上海会计,2008.

篇3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53-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顺内部控制管理体制,这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防范风险能力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而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还能发现并防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风险。目前,一些企业存在着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重视的问题,导致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管理失控,资产流失,甚至破产。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具体来说,企业在经济管理和监督中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来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审批程序等,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防止出现偏差。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进行控制,防止贪污、盗窃、滥用等不法行为,保证物资财产的安全完整。通过审核批准、监督检查等手段促使全体职工贯彻和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同时,可以促使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认真贯彻企业的既定方针。可以说,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能够有效地防止各种资源浪费的发生,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动力。

二、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一些企业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薄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企业由于内部控制薄弱,造成了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譬如:重要空白单据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制度、领导审核批准制度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从而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

2.内部控制薄弱导致违法违纪现象发生。企业财务的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等相关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挪用资金、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或非法侵占企业资金等,容易给违法违纪分子以可趁之机。

3.内部控制薄弱导致企业资金不必要的流失。有些企业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造成企业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从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种种问题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的长期健康有序成长,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的制订与实施;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只要存在企业经济和经营管理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由于国有资产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使得企业管理者在利益目标上与企业的所有者并不一致。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关注主要基于其个人利益目标以及对其政绩的影响,所以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严,那么企业管理者提供给企业所有者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是虚假的。为了让企业所有者得到准确的会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就至关重要。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遏制腐败的需要。在近年来的企业领导人案件中,内部控制的薄弱是导致这些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领导人的权利过于集中,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严,就会给贪污、私吞国有资产者有机可乘。一些企业领导人,为了达到转移资产、偷逃税收、牟取私利等非法目的,授意、指使甚至强令其手下员工办理一些非法事项,从而损害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所以,从严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与审计,是从源头上治理领导干部经济犯罪与腐败的关键。

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近几年来,通过改制、重组、并购等,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应该看到,国有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仍然不强,脱困基础仍不牢固。据有关资料显示,国有企业利润的增加仍主要分布在少数国有控股的大企业中,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利润增加不明显,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仍然不注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内控制度的落实十分必要。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一是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结合业务特点,设置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明确机构的职责权限,并将权利和责任落实到机构和人员中。二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作用。审计机构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报告,对发现的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三是各职能部门的授权需要明确,因事设人、责任到位。建立对企业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2.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实施会计控制,这是内部控制的关键。企业需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并严格执行国家的会计准则;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建立内部控制监督系统。内部控制必须加强监督,只有施行切实可靠的监控,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分析其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经理层报告,并对造成重大缺陷的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毋庸置疑,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做强做大企业自身的需要,是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实现腾飞的需要。只有重视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发展才会实现质的跨跃。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规范(201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陈栋,牛冬梅.关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江苏商论,2005(1)

3.李芸婕.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科学之友(B版),2007(10)

篇4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财政部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按照分批分步的方式,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6项具体内部控制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方法和内容等基本问题都做出了规定,是制定后续规范的基础与依据,该规范的出台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后,我国又颁布了六个具体规范,体现了从会计控制入手,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环节,并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的控制思路。

以上规范自开始实施以来,从制度源头上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综观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不乐观,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实施环节和监督反馈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持冷漠态度,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有建立,但在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比如企业将付款环节对原始单据的审核作为关键控制点,但供应部门因弄虚作假或失职,购进了质次价高的材料,会计部门依然会在审查原始单据无误后照价付款,这就只能实现会计的事后核算、监督功能,未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进行控制。在当前常见的企业分口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的管理形成条块分割,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步入了内控建设的另一个误区。

(二)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国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背离,这是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在我国可谓屡见不鲜。

(三)会计人员素质有限

一方面,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无法适应内部会计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虽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出于个人利益驱动无视会计职业道德,对单位领导及其他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对发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漏洞,不仅没有主动提出建议对制度加以完善,反而直接参与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等违法违纪活动。会计人员的这种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无法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四)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既是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职能。首先,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监督上级,高层管理者是实质上的“自由人”。同时,对受厂长、经理直接领导的其他职能部门也不易进行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限。其次,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在内,经常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简单理解为会计监督,而且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未能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再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些都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从有关定义中看到,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可以说“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当前大家普遍关注、也是内部控制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与会计信息产生的某个或所有环节相关,而高质量的会计规制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高质量的会计规制,只有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会计规制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的原因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由于执行人员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二是执行人员故意违背会计规制。相应地,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三类,即规则性失真、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域秩序的动态性,会计规制制定者将会计域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制的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这是由会计规制质量的高低所决定的,不属于内部控制所能影响的范围;行为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规制的基本要求而运用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由此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违规性失真则是指出于主观故意或外部压力弄虚作假、粉饰舞弊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是内部控制应着重关注并加以防范的失真。

针对“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一目标,内部控制要对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规制性失真进行治理。2007年1月1日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全面施行新的会计准则,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现有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停止使用。这个过程使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增大。首先,新准则规定下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准则的应用指南于2006年底正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及掌握新会计准则,并做出适当的衔接调整。相比现行会计规制而言,会计人员若对新准则理解不够准确、专业判断有失偏差都可能增加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其次,关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存在很多讨论。国际趋同后的会计准则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更多的专业判断,这些选择空间本身就增大了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因此,按照我国“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他控制”的内部控制的思路,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控制”中最基本的环节就向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则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项顽症,其与真实会计信息的偏差程度远大于其他类型的会计信息失真,后果也比另外两类失真更加严重。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对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从完善法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的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风险,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要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必须为其实施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支持环境,这就需要从制度制定层面和企业实际操作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纪律性,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其次,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坚持定期培训,定期考核,严格上岗证的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同时,会计人员还应掌握岗位所需的内部会计控制知识,能正确应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实现企业的控制目标。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也不容忽视,只有使内部审计人员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掌握了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才能真正起到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作用。

第二,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软控制”。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变为企业内部自发需要。应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水平,将内部会计控制置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于普通员工,更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人的价值管理,展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使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无论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还是执行环节,都能变“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从而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最佳效果。

第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多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一些基本的原则、职能、方法与措施基本都得到了贯彻实施,但还会频频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改变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性,遏制“内部人控制”和“管理者越权”现象。其次,完善董事会,增强董事会中董事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再次,强化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并建立、完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外部监督机制,引入外界有关机构对企业风险进行合理监督,减少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操控,为内部会计控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新晨

第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当务之急是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当然,企业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篇5

内部控制是一个极富弹性的制度,倘若企业管理者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对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不身体力行,甚至影响了控制制度的执行程序,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走向混乱,直至灭亡。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含义

1996年财政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被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是一个循环渐进的控制系统,而不是一项单独的规定或制度。内部控制的操作和运行应“以人为本”,因为一个企业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制度手册、业务程序、方法和措施等,但所有这些都是由人制定的,又是由人来实施,最终是对人所进行的控制。

二、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意识缺乏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离不开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它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有些企业经营者经营思想和理念存在概念模糊,管理意识薄弱现象,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而目前我国尚未完善一个约束、监督和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因此经营者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造成企业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而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这些企业经营者能够掌握和控制企业,且其素质又较差,因此,必然影响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有效运行。有人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还有人认为搞内部控制就是对自己人的不信任,容易制造内部矛盾等。

2、会计信息失真

近年来,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等。

3、风险识别管理能力薄弱

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差。风险评估及预测的手段缺乏,只能依靠主观经验判断,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将面对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特别强调的是不讲风险管理和没有风险管理造成了内部失控,企业经营者和管理层只凭借自己的意愿进行投资决策,盲目地扩大企业规模,随意担保等,都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4、监督职能不到位

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然而,如此大的一个监督体系其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是各种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严重;三是不规模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5、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独立性不够。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在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缺少行使内部审计的内在动力,内部审计普遍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久而久之内部审计人员也忽略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中必然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内部审计名存实亡。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举措

1、加强公司内控环境建设。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是一种氛围,塑造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影响企业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2、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其内部控制的执行也深受影响。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不可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而需从环境及其风险的分挤入手。控制和风险的概念紧密相联,正如前后门,都通向同一房间,一个组织选择哪道门进入房间取决于它的经营环境以及该组织怎样看待它的业务、怎样界定其战略重点等。

企业应当建立风险评估控制系统,以最大限度防范其经营风险。首先决策层应参与到全面的风险辨析控制中,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都要有量化风险的预测系统。其次,可以由审计委员会负责成立一个风险控制小组,及时出具控制评估报告,对控制过程中的经验加以总结,不足加以改进。同时也需要进行多渠道资讯的沟通,全面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传递速度,包括加强会计系统建设、避免信息失真以及利用资讯系统支持企业信息沟通,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等两个方面的内容。再次,规范权力的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滥用造成经济损失。

3、构建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销”全过程中建立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企业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监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采用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先进、科学的管理控制方法,建立内部控制报告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控制执行中发生的偏差。

4、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实施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在企业以会计准则为指导,自行设计会计制度日渐成为国家对会计的管理体制的情况下,会计系统的建立也就是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会计制度的设计不仅包括规定会计账户、账簿、会计报表等内容的编制说明,还包括发生在企业各部门间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会计处理程序的具体规定,把内部控制抽象性、要素性的方法和程序融化为企业会计制度中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与程序。

5、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每位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方面,这些方面如何生效以及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员工需知道企业期望他们作出哪种行为、哪种行为被接受、哪种行为不被接受;员工还需知道在其执行职责时,一旦有非预期的事项发生,除了要注意该事项本身之外,尚应注意导致该事项发生的原因。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不仅要有向下的沟通管道,还应有向上的、横向的以及对外界的信息沟通管道。企业会计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会计系统为企业提供成本信息、营运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等。因此,企业应加强会计系统及其他方面的信息沟通体系的建设。

6、强化企业内外监督职能。

内控监督机构对每个岗位、每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反馈制度,实现与行政管理交叉控制,加强内部监控。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只有施行切实可靠的监控,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坚持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篇6

摘 要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保证信息质量,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稳定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 现代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

一、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在制度管理思想的启迪下,由企业自己建立的基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程序和方法的总称。现代企业管理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环境,是指企业本身的内部机制和机构设置等,对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一组因素的总称。(2)风险评估,是指企业的管理机构对某项业务进行风险评价,为决策者提供切实可靠的平衡信息,使企业可以远离风险,平稳运行的一系列活动。(3)控制措施,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方法和手段。(4)信息与沟通。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企业虽说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基本业务和内部管理应该说是有章可循,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制度的执行人为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具体执行部门的松与严、繁与简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部门的人员利用职权的便利,在执行过程中实行双重标准,甚至有些制度的执行虎头蛇尾,遇到阻力不是调整策略,寻求适当的方法,而是放松执行力度,使制度形同虚设。又由于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内审机构不健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不能从全局出发,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因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特定职责的效率等方面,发挥不了充分作用,且又没有一个权威机关来适时的检查和监督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只走表面形式,使制度变成纸老虎。

另外企业管理者的内部素质和思想认识也制约着内控制度的实施,造成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一味简化程序,追求集权,导致内部控制弱化,主要现象有:(1)领导者不能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为了追求某种利益找出各种借口绕过制度而我们的监督部门权利弱化,无法实施正常监督,处境尴尬。(2)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认为现行的内部控制是一个障碍时,就随意改变制度,制度成了一言堂,失去民主氛围,使内控制度没有了严肃性。(3)以对现行制度不了解等为借口,恶意违反制度,更使其他人跟风冒进,在制度的掩盖下肆意妄为。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一)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企业首先应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其他所有活动都围绕着企业战略目标开展。内部管理体制的制定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现代企业是一个由多个部门多个管理环节组成的经济组织,相互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要做到权责明确,组织精简,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经营绩效;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使信息在各层次之间快速地流动,提高经营决策和反应效率;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另外,应遵循制衡性原则,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对企业内部机构岗位职责权限合理分工,确保不同岗位和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二)人力资源控制

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并适当关注求职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是否与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要求相适应;其次,应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从正反两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法纪、政纪等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使其自觉遵守和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同时要对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开展持续有效的专业知识教育,以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使各岗位人员均能胜任其承担的工作职责,减少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并使之不断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并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严格的落实考核制度和配套奖惩,以促进员工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部门和个人,应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应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职称聘任挂钩,使奖惩制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大家心服口服,不心存侥幸,真正做到表里如一、不折不扣地执行内控制度,使制度和职工的精神达到和谐统一。

(四)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加强企业内部的上下沟通和内外部沟通,拓宽信息渠道,准确、及时、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各有关层级之间有效传递。准确的信息是企业决策者的耳目,通过对这些相关信息的分析和加工,整理出的决策思想和目标,同样需要通过有效的渠道下发并执行,所以有效的沟通和信息的准确传递是企业内控制度的中枢神经,一定要建立有力的保障保证它的有效执行。

(五)引进外部监督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都是外部监督部门,这些是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监督者和协作者,企业应适当协调,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其次,应注重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应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

(六)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执行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或审计机构,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环境,一切特权思想都要摈弃,在企业的内控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有力有理有节,行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良好氛围。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内审人员的从业资格,拥有与工作相匹配的道德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并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期将内部审计制度执行到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控制制度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财政部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按照分批分步的方式,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6项具体内部控制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方法和内容等基本问题都做出了规定,是制定后续规范的基础与依据,该规范的出台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后,我国又颁布了六个具体规范,体现了从会计控制入手,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环节,并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的控制思路。

以上规范自开始实施以来,从制度源头上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综观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不乐观,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实施环节和监督反馈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持冷漠态度,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有建立,但在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比如企业将付款环节对原始单据的审核作为关键控制点,但供应部门因弄虚作假或失职,购进了质次价高的材料,会计部门依然会在审查原始单据无误后照价付款,这就只能实现会计的事后核算、监督功能,未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进行控制。在当前常见的企业分口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的管理形成条块分割,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步入了内控建设的另一个误区。

(二)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国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背离,这是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在我国可谓屡见不鲜。

(三)会计人员素质有限

一方面,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无法适应内部会计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虽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出于个人利益驱动无视会计职业道德,对单位领导及其他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对发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漏洞,不仅没有主动提出建议对制度加以完善,反而直接参与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等违法违纪活动。会计人员的这种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无法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四)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既是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职能。首先,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监督上级,高层管理者是实质上的“自由人”。同时,对受厂长、经理直接领导的其他职能部门也不易进行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限。其次,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在内,经常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简单理解为会计监督,而且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未能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再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些都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从有关定义中看到,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可以说“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当前大家普遍关注、也是内部控制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与会计信息产生的某个或所有环节相关,而高质量的会计规制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高质量的会计规制,只有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会计规制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的原因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由于执行人员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二是执行人员故意违背会计规制。相应地,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三类,即规则性失真、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域秩序的动态性,会计规制制定者将会计域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制的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这是由会计规制质量的高低所决定的,不属于内部控制所能影响的范围;行为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规制的基本要求而运用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由此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违规性失真则是指出于主观故意或外部压力弄虚作假、粉饰舞弊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

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是内部控制应着重关注并加以防范的失真。

针对“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一目标,内部控制要对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规制性失真进行治理。2007年1月1日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全面施行新的会计准则,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现有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停止使用。这个过程使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增大。首先,新准则规定下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准则的应用指南于20*年底正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及掌握新会计准则,并做出适当的衔接调整。相比现行会计规制而言,会计人员若对新准则理解不够准确、专业判断有失偏差都可能增加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其次,关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存在很多讨论。国际趋同后的会计准则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更多的专业判断,这些选择空间本身就增大了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因此,按照我国“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他控制”的内部控制的思路,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控制”中最基本的环节就向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则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项顽症,其与真实会计信息的偏差程度远大于其他类型的会计信息失真,后果也比另外两类失真更加严重。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对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从完善法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的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风险,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要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必须为其实施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支持环境,这就需要从制度制定层面和企业实际操作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纪律性,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其次,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坚持定期培训,定期考核,严格上岗证的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同时,会计人员还应掌握岗位所需的内部会计控制知识,能正确应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实现企业的控制目标。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也不容忽视,只有使内部审计人员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掌握了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才能真正起到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作用。

第二,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软控制”。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变为企业内部自发需要。应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水平,将内部会计控制置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于普通员工,更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人的价值管理,展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使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无论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还是执行环节,都能变“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从而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最佳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当务之急是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当然,企业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多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一些基本的原则、职能、方法与措施基本都得到了贯彻实施,但还会频频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改变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性,遏制“内部人控制”和“管理者越权”现象。其次,完善董事会,增强董事会中董事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再次,强化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并建立、完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外部监督机制,引入外界有关机构对企业风险进行合理监督,减少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操控,为内部会计控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篇8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它是通过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乃至每一名员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高效的相互制约的行为规范。

1 企业应科学合理完整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经营管理循环。就制定内控制度而言,我认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经营的设计理念上就应该高度树立制定内控制度的观点和意识,注意从建章建制向整体框架的构建与认真实施转变,做事应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积极主动、科学严谨的制定有序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就越重要。企业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在每项业务和环节上都必须按内控制度办事,使企业的内控制度真正起到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发现和纠正弊端和错误,确保企业的经营运作有序、科学、高效。企业可采用业务循环法,将企业整个交易循环事项的过程,划分为销售和收入的循环、采购和付款的循环、生产过程的循环、筹资和投资的循环、货币资金的循环五个关键性环节,并据此制定各环节的科学、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2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1 人员素质的控制

主要包括对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控制。人是内控制度的主体,首先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否则制定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内控制度就成为一句空话。而制定了内控制度就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员工来执行,如果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控制措施就会失效。所以企业应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招聘不同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竞聘上岗,科学合理地安排,使每个职员所担任的职务与其所具备的素质、能力相称,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所担任的工作做到最好。内部控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因此就高层管理者的控制而言,首先是其应德才兼备,并深知明确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是最大限度强调高级管理层的控制责任,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是要设计和协调好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加强内部的民主监督机制和控制检查制度,防止经营者侵犯国家利益、或非法牟取私利。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就会计工作人员素质的控制而言,首先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思想道德的修养,使其做到遵守国家、企业、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其次应建立岗前培训,定期不定期的业务再教育,确保会计人员政治上过硬,业务上精通,确保会计工作正确规范严谨,并能适应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科学严谨的内控制度才得以有效实施,保证企业的经营有序科学高效,企业才能在日益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壮大。

2.2 组织控制

首先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即经营业务的授权者与执行者要分离,执行者与记录者、监督者要分离。要注重把握①在决策层内部要有明确的透明度、合理的权利分割与牵制。特别应充分发挥董事会必要的集中决策,集体领导,形成即相互支持与协助,又相应提醒与制约的优势,落实监事会与职工代表大会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②决策过程中应有的科学程序以及决策与管理体系中应有的结构层次。对企业的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由于它们涉及的资金或资产数额很大,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影响重大,有时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为了防止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就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来把关。其次,对外投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以及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如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担保抵押、财务承诺、关联交易等)的决策一旦作出,其执行过程也必须由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相互监督和制约。就会计工作而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应分离、相互制约。实践证明,为了使内部控制行之有效,三项职务必须分离,资产保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经营责任与会计责任相分离,授权与执行、保管、审查、记录相分离。

2.3 业务程序及信息质量的控制

企业为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科学高效有序的运行,就必须科学合理的规定内部业务程序。控制的要求是,按组织控制的要求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工,授予各机构及各层次管理人员相应的审批权,强调任何机构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得行使审批权,也不得越权审批,对已经发生的业务必须按照会计控制的要求及时、正确、全面的反映和记录,并复核记录内容,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及时完整。会计信息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建立和和健全会计信息系统,是完善会计制度设计、信息质量控制的主要方面。企业必须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及有关法规,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会计科目表,建立严格的原始记录和凭证连续编号制度,建立定期盘点制度、对账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建立定期的会计分析制度。只有科学的经营运作,高质量的信息反馈,企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及时改进控制,及时提出新的更科学的决策。

2.4 资产保护控制

内部控制的各种控制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的作用,对不同类型的资产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2.4.1 货币资金的控制。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大多数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都与货币资金有关,因此加强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才能确保经营活动合法而有效。货币资金应实行集中管理模式,建立货币资金预算审核制度,实行钱账分管,相关岗位及相关人员应相互分离和制约,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按照申请、审批、复核、核准支付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的收入应及时上缴财务部门。

2.4.2 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控制。首先要加强实物资产的数量控制,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核对,确保账实相符。对主要资产企业应通过保险来保护资产的安全。其次要加强实物价值的控制,定期对实物质量、市场价值进行检查,实事求是提取跌价和减值准备,。对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的投资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分析,并进行风险效益的计算,确保投资的价值。在建造过程中要加强监督、严格管理,完工后及时组织竣工验收,确保资产完整入账。

2.4.3 债权性资产的控制建立应收账款回笼和催收责任制,通过对企业应收账款科目同客户应付账款科目相核对,发现差错及时纠正,对账期超过信用期的应及时反映,列入重点管理,加强催收,防止应收账款失去诉讼时效,对账龄进行分析,对可能造成的呆账或坏账及时处理,以免失去受偿机会。定期对债务人资信进行评估,并根据企业特点和情况计提坏账准备金。

2.4.4 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预算是以数量、金额来体现预算内企业工作方针和经营决策的综合经营计划。预算控制的基本要求是编制的预算必须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使得预算更加切实可行,应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