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发展展望8篇

时间:2023-08-03 09:19:40

企业发展展望

企业发展展望篇1

邓小平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关键在人”;“关键是能不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能不能用好人才”。的确,未来的竞争—无论是企业之间,还是国家之间,其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各类人才作保证。 梅山热轧板厂一现有职工1301人,平均年龄31岁,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1%(其中大学以上17.0写,中专4.5%,高中68.7%,技校9.8环),是一支年轻的、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工队伍,也是一支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的队伍。针对热轧板厂管理权限,从稳定职工队伍,提高职工素质,建立有效机制,改善队伍结构等方面出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依靠职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出现.,没有改变全体职工是国家主人的地位,没有改变国有企业的职工是企业主人的地位。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和尊重人才。企业的管理者要把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职工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职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要经常把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当前国有企业如何摆脱困境告诉职工群众,取得理解和支持。涉及到群众暂时利益的改革举措,务必说清道理,妥善推进,并着力采取有效的宣传教育手段。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立足于造福职工,依靠职工,扎根职工,带领职工,教育提高职工。这样才能使职工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自觉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职工有了崇高的理想,职工队伍就能趋于稳定,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企业发展的目标就能早日实现。 2加大培训力度促进人才快速成长 2.1使职工树立起“我要学”的观念 通过系列教育,使职工认识到培训和发展可以帮助职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资源”的潜能,更高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同时要使职工认识到“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看到“我要学”也是自己求生存的必要途径。 2.2强化岗位培训 热轧板厂职工文化学历层次高,理解能力较强。为使职工在生产、检修、管理上做到得心应手,知其所以然,满足当前生产水平不断上台阶的需求,需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逐步加大培训力度,立足于深层次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考核。 2.3运用各种途径提高职工素质 提倡职工针对自己专业参加业余学历教育的学习,并建立高层次教育培训机制;提供职工不断提高专业岗位业务技能学习和知识更新的机会;认真组织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组织职工开展热轧专业岗位技术等级考核;组织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结合班组政治学习的同时,开展班组技术业务的学习活动。 3强化激励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 职工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这种有目的的行为又总是离不开满足需要的欲望,需求是产生职工行为的原动力。激励就是通过对正确动机的激发和强化,达到规范职工行为的目的,从而调动职工立足岗位,提高工作绩效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遵循以下原则: 3.1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激励机制的建立必须从厂情出发,鼓励职工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工作。完善热轧板厂一考核体系,把职工工作实绩的考核一与分配挂钩.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弓虽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奖励的程度要与贡献相当‘使技术业务骨干取得合法高酬成为可能,鼓励骨干既为企业也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3.2坚持精神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才能产生最有效的激励。单纯相信物质的作用,例如乱发奖金、实物都不能长效地调动职工自觉努力工作的积极性。支配职工行为动机的因素,除物质需要之外,还有愿望、意志、情感、兴趣、价值观等。由世界观而决定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都是职工行为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对企业来说,职工的激励不能光从物质上激励,要重视当前开展的先进表彰,创、建、做等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利用精神与物质的奖励。 3.3坚持启发劳动的心理学原则 启发劳动的心理学是以对人的动机推动规律的认识作为基础,以培养动机为核心.使职工真正从内心对自己的劳动感到兴趣。由热轧板厂职工队伍的特点所产生出来的相当部分职工好奇、好问、好琢磨的行为.也是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之一。作为企业来说,应当引起重视,建立起完善的合理化建议、技术改造评审工作机制,培养职工的职业兴趣,有效地促使职工自觉持久地保持积极性。 3.4坚持企业“凝聚人”的原则 “凝聚力工程”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党的宗旨的新载体和抓手,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除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以企业目标激励人;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以积极向上的氛围凝聚人之外,企业还要从职工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全方位的关心温暖人的机制。热轧板厂青年人多,家住农村的人多,职工实际困难突出,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职工的凝聚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淫改善职工队伍结构实现减员增效 4.1建立区域工种的机制 主要针对一岗位分工太细,停工交叉作业,人员利用率低,通过复合型的区域工种机制的实施,待遇上就高不就低,缓解由于分工过细引起的相对缺员矛盾。 #p#分页标题#e# 4.2利用考核,建立“尾者分流,下岗”机制 通过有效的综合性考核手段,实行“尾者分流,下岗”。经过必要的岗前培训,一般分流至厂内新项目所需的定员、岗位;分流至外单位所需的定员岗位;再则进入现有厂待岗站或公司下岗站。 4.3建立管理岗位人员竞争上岗机制 通过认真执行厂专业管理岗位考核的实施,借助于‘四科一室”体制的建立,对不适应管理岗位的人员,结合其专业逐步分流至生产服务岗位,从而改善管理层的人员结构和质量。 间乃至下世纪初的未来十多年是我国经济体制、经济方式转变的变革时代,也是梅山集团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着力抓好集团公司最终产品生产的热轧板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发展展望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 信息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11.5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信息化已经成为各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力企业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发展程度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推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成为当前电力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而发达国家的重要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便完成了信息化改革,因此,我国的电力企业同国外电力企业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仍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无论是企业网络架构的建设,还是自动化办公系统、生产监控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的应用,都体现了我国电力企业近些年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仍处于局部应用阶段,决策支持系统、业务处理系统等仍需要进一步健全。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电力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推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优化电力企业的管理机构。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信息的传递效率,简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既抑制了企业冗员和官僚作风的出现,也提高了企业的业务处理效率。其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企业的实时业务处理能力。最后,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对企业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可以使员工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更快捷地获取信息,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应变的方法。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机构复杂,信息化进程缺乏系统性

电力企业的机构比较复杂,依据专业、职能等的不同分为很多机构,它们相互依托,相互联系。然而,在推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很多部门都是依据自身的业务需求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而不同部门的系统之间则缺乏必要的联系,导致信息无法实现共享,业务的处理也无法协同。

(二)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起步较晚,因此还没有制定出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同的电力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信息编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缺失也导致同一企业内部系统无法集成、资源无法共享。

(三)信息安全防护不当

虽然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都安装了防火墙等安全防御系统,但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应用软件,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导致信息安全防护问题的产生。尽管企业的计算机终端设备已进行内外网分开使用,仍有个别人员信息安全意识淡薄,导致违规外联的情况发生;而企业内外网中部分系统或应用的用户口令过于薄弱也可能导致企业信息的泄漏;部分企业的无线网络信号覆盖到企业周边地区,容易被外人侵入等。

(四)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

受传统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很多企业管理人员无法适应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导致许多信息化系统无法正常地发挥功能,达不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展望

信息化系统建设是电力企业与时俱进、顺应时展潮流的必然结果,也是电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尚存在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展望未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应该从整合信息系统、确保信息安全、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以及建立信息系统仿真平台等方面进行发展。

(一)整合信息系统,消除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因此,消除信息孤岛、整合信息系统将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整合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首先应该统一电力系统的通信网、数据网和信息网,以便加强企业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其次,要整合企业内部不同专业和职能机构的应用系统,对软件、系统等的使用进行统一规定,以便于系统的更新维护和人员的培养;最后,要对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不同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二)建立安全稳定的信息渠道

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电力企业要建立完善可靠的信息化系统,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完善责权划分。企业应该依据工作需要、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安全知识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同时,企业需要完善内部的责权划分,将责任和权利细化到个人,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其次,要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多层防护,消除潜在隐患。要确保企业所使用的信息产品的自主可控,同时加强系统的防护措施,例如,细化防火墙设置、控制访问权限、实行定点访问等。

最后,企业要加强信息安全的监管。为避免资源的浪费,企业可以依据信息机密性的等级进行不同程度的安全防护隔离,同时,要加强企业网络的访问监管,严格控制一机双系统两网连接和非法连接外网现象的发生。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的信息标准体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要建立统一的企业流程标准体系,为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系统的开发过程要实现标准化,无论是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信息编码的使用、数据库结构的类型等,都要实现标准化;最后,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要统一,这样既方便对项目和产品进行评价,也可以依此进行性能对比。

(四)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仿真平台

随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进行,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日渐完备,如何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信息化人才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系统仿真平台正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建立的。

信息系统仿真平台是在原有网络、安全、主机三种类型仿真建模的基础上,完成生产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灾备应急演练、桌面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仿真建设,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维人员进行培训、考试、竞赛等活动,为企业构建“持续培训、阶段考试、持证上岗”的系统化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促进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规范化、标准化。除此之外,信息系统仿真平台还可以根据具体业务的需要,完善相应的工具和场景设计,以产品化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羡.浅谈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5):78-80.

企业发展展望篇3

关键词:企业培训需求;企业培训师;企业内训师

中图分类号:F27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出现了诸多不适应问题,其中企业员工素质问题尤为突出。开展员工培训,企业培训师是主要组织者与实施者,其素质对开展好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制定了企业培训师制度,企业培训事业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企业培训师的队伍也不断地得到壮大,培训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然而当今培训市场上,企业培训师开展的培训数量虽然不少,但因其针对性不足,培训的质量总体不高,反馈的效果也不好。有些企业为了解决自身培训的需求,开始组建内训师团队。企业内训师团队隶属于企业,对企业的培训需求了解深入,也因其培训的针对性好,得到企业的欢迎与好评。企业内训师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拓展培训范围,承担其他培训任务。因此,将企业内训师与企业培训师有机结合,不仅能有效扩大企业培训师队伍,提高企业培训师的素质,还能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培训师队伍奠定基础。

一、企业的培训需求

在企业里,员工的素质不高,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问题。

比如,在企业加工中心,年轻工人操纵着大型数控设备,年纪大的工人操作着剪板冲压等老式简单设备;再比如,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所有的设备要买最好的配置,可是这些先进的设备只发挥着过时的作用——上万元的PC机只用作打字、做表格等最简单的工作;性能优秀的网络环境,只用作共享文件、收发邮件。

一些员工的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的现象,在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在招聘环节上要“选对人”外,企业还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来培养人,通过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我国企业培训师的发展

1. 什么是企业培训师

企业培训师,在《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里定义为:能够结合经济、技术发展和就业要求,研究开发针对新职业(工种)的培训项目以及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掌握并运用现代培训理念和手段,策划、开发培训项目,制定、实施培训计划,并从事培训咨询和教学活动的人员。由此而论,企业培训师就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培训需求应运而生的职业。

2.企业培训师队伍发展情况

有资料表明,我国自1981年开始,企业建设了自己的职工培训机构和组织体系,并达到了相当的培训规模,但企业职工教育没有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体系,对企业培训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能力评估及专业职务晋级等方面没有独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因此难于吸引人才,造成了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的现象,很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培训师队伍。

2002年9月29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开始施行,对企业培训师的职业内涵和职业标准做了具体的说明。职教教师在职业角色上由单一型向多重型的转变,在职业能力素质上由单向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完成向企业培训师的转型。企业培训师队伍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

有资料统计,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自推行开始截止到2006年,全国已有8000多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培训师队伍得到长足的发展。到2008年,经过国家认证的企业培训师的队伍更加壮大,达2万人。

随着企业培训师项目的开展,我国已经拥有了一大批企业培训师,而且队伍还在继续扩大。

3.培训效果分析

各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员工培训的作用,可在引入培训时,效果还不太理想,企业并没有看到培训带来员工在行为、纪律、技能等方面的改善。究其原因,企业培训师因行业的不同不通而表现捉襟见肘,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企业培训师的培训瓶颈,使得企业在比较引进外来人才和培养本企业人才的两种方式后,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后者。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发现,企业如果拥有一套完善而有效的培训体系,建立起自己的内训师队伍,不但可以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而且可以防患于未然,让自己的企业拥有稳定的梯队人才建设。继而,有研究探讨如何构建企业内训新机制,加强企业内训师队伍建设及做好企业内训课程的设计与管理,从而达到好的培训效果,完成企业培训任务。因此,企业内训师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我国企业内训师的发展

1.什么是企业内训师

业内学者认为,企业的内训师是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战经验的骨干人员,他们多来自企业生产、管理一线,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对问题能独立分析和提出解决的方法。他们具有吸收新知的领悟能力,较强的执行能力,一定的决策能力,能针对企业培训工作中的难点、重点积极分析和探索。

企业内训师,属于企业培训师的一种,但同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培训师又有所区别。企业内训师的关系属于所就职的企业,所进行的课程开发与培训内容受公司领导管理,同时课程主要针对自己企业状况而开发,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同时课程具有保密性质,一般不允许随意向外泄漏。

2.企业内训师的有关研究

近几年,人们的研究也倾向于由企业培训师转向企业内训师。比如张兴义(2009)“关于企业内训师的企业内部发展方向”的研究、陈文琳(2009)关于“企业内训师的职业素质”的研究、韦美宁(2012)关于“企业内训师的培养方法与途径”的研究、钟建江(2013)关于“企业内训师队伍建设”的研究,等等。

3.企业内训师的优势

企业内训师开展的内部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培训效果好,培训方式灵活自由,能有效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增强企业凝聚力等诸多优势,因此,培养企业内训师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企业培训师与企业内训师的区别与联系

1.企业培训师与企业内训师的区别

第一,企业培训师主要针对外部企业客户授课,培训对象为外部企业与个人,授课内容因不同企业有不同的需求而变化较大,会影响到培训效果;企业内训师主要针对自身企业授课,培训对象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的针对性更强,培训的效果较之更有效。

第二,企业培训师有专门的销售人员,企业内训师无需销售人员。

第三,企业培训师的业绩主要体现于销售业绩,薪金根据业绩浮动很大;企业内训师的业绩体现于培训效果,工资浮动较小,较之更为稳定。

2. 企业培训师与企业内训师的联系

企业培训师与企业内训师虽有区别,但它们都是专职于企业的培训,都对其自身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五、企业培训师与企业内训师的发展展望

在企业内训师与企业培训师之间转变,是解决企业培训师发展瓶颈的有效策略,是促进企业内训师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是建立高素质的企业培训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企业内训师具有很丰富的岗位实践经历,对企业的各类业务非常熟悉,对企业存在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刻,能更好地开展好培训工作,正是具备了企业培训师发展瓶颈中的要素;而企业内训师的培训范围扩大,也需要向企业培训师转变。同样,企业培训师为了能改善培训效果,克服发展瓶颈,可以专属于某些企业,成为企业内训师;并为企业带来先进的培训理念、优秀的培训项目和出色的培训课程。因此,企业内训师可以从企业走出来,在同类企业中交流经验,共享教学资源,实现向企业培训师的角色转变,以拓展培训业务,发挥更大的培训价值;企业培训师也可以走进企业里,实现向企业内训师的角色转变,丰富岗位实践经历,克服企业培训发展的瓶颈,获得长足的发展。总之,两者各取所长,互为补充,便可以促进自身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形成高素质的企业培训师团体,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培训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为了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满足企业的培训需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培训师队伍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企业自身的义务。企业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持久发展的观念,确立稳定用人机制,在员工队伍中发展并建立企业内训师团队,再把社会中的企业培训师请进来,促进两者之间的发展与提高,为建立一支壮大的、高素质的企业培训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M].

[2]孔庆华,人人成为企业培训师——企业培训机制建设的有益探索[J]. 商业文化,2006,(14).

[3]曲树强,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3,(1).

[4]甘绮倩,从职教教师到企业培训师[J].石油教育,2004,(5).

[5]王琳,企业培训师发展感悟[J].中国培训,2006,(3).

[6]邵玉洁,对企业培训师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08,(8).

[7]冯薇,构建企业内训师队伍提升企业内训质量[J].科技创业月刊,2007,(2).

[8]吴栋,企业内训师培养实践[J].人力资源,2010,(2).

[9]庞辉,依托内训新机制推进企业内训师队伍建设[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0).

企业发展展望篇4

2006年是医药行业剧烈动荡的一年,针对医药领域存在的诸多痼疾,国家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政策风暴:反商业贿赂、医改、药品降价、药品限价、飞检、药品注册冻结、广告严管、重处大案要案等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与此同时,原材料、能源、人力资源、终端推广、广告成本不断上涨,药价持续走低,医药工业的利润水平急剧下滑。此外,新闻界对医药行业不遗余力地口诛笔伐,使医药行业的宣传努力大打折扣,消费者对药品的安全感和信任度跌入低谷。三九危机、东盛事件(卖出“白加黑”,退出OTC市场)、华源重组、太极失血、华药失守……这些中国医药行业曾经的中流砥柱,在今年纷纷现出窘态。用“严冬”来形容医药行业目前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丝毫也不为过。

本文主要从制药业的政策背景、销售状况、产品研发、营销模式、渠道变化、广告投向几个方面来分析2007年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探讨经营对策。

一、医药行业的政策背景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指引下,为了平息“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缓解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社会矛盾,医药行业管理部门、新闻界将监管和监督的重点放在了医疗服务业和制药业。管理部门通过降价、限价、法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但这些“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由体制和制度造成的这些社会问题。

管理部门、专家学者、业内人士都非常清楚,利益博弈、责任推拒、社会保障滞后、法制不健全等深层次的矛盾才是症结所在。为了摆脱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沉重的包袱,医疗服务业被推向了市场。在投入相对不足、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的情况下,“以药养医”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和生存基础。行业的特殊性又导致了医疗服务业垄断了占国内药品市场80%份额的药品销售权,并间接垄断了国内医药行业的大部分利润。

行业监管部门也认识到,只有彻底解决“医药分离”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上述社会矛盾。但是,医药分离牵涉面广,问题盘根错节,从二OO五年有关部门承认“历年多年的医改试点失败”即可看到“解决医药分离”的难度之大。预计,有关部门会三管齐下:一方面凭借手中的权力,以行政手段不断压低大部分药品的价格,以法律手段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迅速缓和日趋紧张的医患矛盾;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强制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将有序推进医药分离,但推进的步伐会艰难而漫长。

“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将持续面临全面的“以限价、降价为主”的政策打压,制药企业面前的生存威胁将远远大于医改的机遇,在“医药分家”尚未全面铺开时,就会有数以千计的制药企业被政策和竞争清洗出医药市场。

政策热点回顾:

反商业贿赂:针对医院药品购销环节中的回扣或利益交易问题,政府发起了反商业贿赂政策风暴,以医院为主要销售阵地的制药企业(如扬子江药业)受此影响,销售全线下滑。

药品降价:国家发改委今年先后下发了三道药品降价令,涉及化学药物、中成药,降价空间达一百多亿元。第21次降价令、22次也将陆续推出。

药品限价:为了响应政策号召,各省医疗机构招标采购管理部门、物价部门分别公布了一批又一批限价医保药品目录,涉及4000种以上药品,许多品种降幅高达60%以上。随着药品挂网限价的普及,涉及限价目录的制药企业的盈利水平将持续走低。

医改和零价差: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春正解释,进行“零差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定的300多种“零差率”药品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集中配送,药事成本统一核算,计入机构运行成本;而在药品进价基础上,公立医院向患者销售所有药品都不加收一分钱——医院由此减少的药品销售收入由政府按月拨款给予补贴。

今年9月,北京市在全国首次提出社区卫生中心常用药品“零差价销售”,社区零价差药品目录的推出,使大批平价药店失去了竞争优势。在不久的将来,大批零售药店将随时因社区零价差药品的推出和品种扩充而倒闭。

飞行检查和药品批文大普查:在SFDA下半年开展的飞行检查中,先后公布了两批因抽查质量不合格而被撤掉药品批文的产品。

质量事故:“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华源欣弗”和“鱼腥草”事件轰动全国。药品质量事故的爆发促使管理部门、新闻界进一步加大了整治力度和新闻媒体的讨伐力度,使行业不断下降的可信度“雪上加霜”。

受反商业贿赂以及上述药品质量事件的影响,众多医院在选择企业药品时越来越慎重,现在已有三类药品纳入医院的禁止范围:一是新药;二是没用过的老药;三是用量小的老药。这一切使得医药企业在其产品进入医院时也相应地要采取应对措施,医院系统的非理性用药限制可能会影响到真正有科技含量的新药的正常推广。

挂网招标:以四川试点为基础的挂网招标模式将统一各省的药品采购平台,“挂网

招标”除了要降低药价外,还将以“一票通”或“二票制”对药品交易价格和票据流向进行监管。

二票制:广东省2006年10月开始试点挂网招标,同时还配套了对医药流通企业“二票制”的规定,即原则上所有药品由一级经销商,最多经二级经销商配送至医院。二票制规定大大减少了药品的流通环节,压缩了大量小型药品销售机构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医药流通企业的集中度提高。对中小制药企业不利的是,集中带来的垄断将使他们的生存愈发艰难。也许,利用行业洗牌来淘汰大批中小制药企业正是管理部门持续推出“不利于制药企业的系列政策”的初衷。

二.医药行业产业链和格局分析

1.医药行业的产业链包括药材种植、原材料加工、产品研发、药品生产、商业流通、医疗保健等不同的领域。

2.制药行业(药品生产)又分为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和生物生化药等子行业。

3.在医药市场,医疗系统的药品销售占80%,零售药店仅占20%。

4.在医疗服务系统所占的市场份额中,城市、社区、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医药行业通常称之为高端、中端、低端市场。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城市、社区、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医药行业通常称之为高端、中端、低端市场,三级市场所占比例大致是50%、30%、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端市场由于地理位置以及人才的优势迅速膨胀,使得中国整个医疗市场规模20年来增长了30多倍,已达到近4000亿元人民币,高、中、低端市场所占比例已演变为80%、10%、10%。这个变化带来的正面效果是,大型医院硬件水平迅速提升,不仅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对许多疾病的治疗水平也提高很快,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负面效果是,一方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大医院就诊环境十分拥挤,老百姓觉得看病难;另一方面,3000多亿元医疗支出的增长中,政府出钱并不多,大部分分摊到患者身上,所以老百姓觉得看病贵。过度市场化导致政府在一些公共卫生管理上调控能力较弱,在医药购销环节中出现很多“潜规则”,并带来了临床用“伪新药”的繁荣,这更引发了公众的不满。

5.在产业链中,对制药企业影响最大的是医药商业和医疗系统,以医院和药店为主的终端掌握着制药企业的销售命运,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大多数制药企业在终端对手面前处于下风。

三、全行业总体运行态势

医药行业持续20多年来的效益型高增长(利润增长>收入增长)态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正进入“平稳增长期,成本不断上升,效益水平不断下降”阶段。

2006年医药行业整体陷入低谷,1-9月份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累计完成3723.5亿元,同比增长18.82%;实现利润272.21亿元,同比增长8.14%,增速为近五年来的最低。2006年1-8月在医药行业主要的五个子行业中,“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比较明显,只有医疗器械的利润总额增长率超过了其销售收入的增长,其余全部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化学制剂和中成药的利润增长为负数或是接近零增长。总体看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反商业贿赂、药品降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2006年医药行业总体陷入低谷。

分析各子行业的利润增幅和毛利率,我们发现医药工业也还存在一些亮点:其中在行业经济比重较小的中药饮片和生物生化药的销售收入增速明显地高于化学制剂药和中成药等规模较大的子行业。在各子行业中,医疗器械、生物生化药保持了较高的利润空间,其次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毛利率大致在20%左右,而商业流通业的平均毛利率只有6%。

四、制药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1.制药企业的内部竞争环境

医药工业陷入“增收减利、亏损面扩大”的尴尬困境,是一段时间以来医药行业诸多深层次矛盾激化的集中反映。

首先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行业过度恶性竞争。

总体概括中国的制药业,是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48%,医药分销企业共70家,前三位市场占有率95%。欧盟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24%,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市场占有率65%。日本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16%,共147家药品分销企业,前三位占有率75%。

而中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2%,医药分销企业7000家,前3大医药分销企业约占国内药品销售总额的18%,前10大医药分销企业也仅占34%。

企业多必然出现产品重复、生产线重复等重复建设。现实情况是一个产品少则六、七家,多则几十家、几百家同时生产,市场竞争异常残酷。

在中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的现实面前,价格竞争成为大多数制药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

第二, GMP改造后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开工率不足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

全国各地推行GMP的最终结果是,全国6000多家药厂淘汰了将近1500家。我国目前有4446家药品生产企业获得GMP证书,另有1000多家药用原辅料企业有GMP认证的生产线。可通过GMP认证之后的40%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GMP改造后由于对生产规模的强制要求,每家药厂生产能力扩大了3倍,制药业产生的过剩产能达到2000多个亿。

第三,药品价格持续走低,而能源、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加上产品推广费用水涨船高,使得成本居高不下,投入产出比急剧恶化。

第四,研发环节仿制药激增,加剧了行业的无序竞争。

近几年,中药现代化进入瓶颈阶段,中药新药的研发投入大、时间长,突破性的成果少,研发效益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04、05年的中药仿制风。2005年1~8月份,全国共申报了4101个中药新药,其中中药仿制品种2545个。中药新药申报数量比1999年上升了16.6倍,中药仿制药数量则比1999年上升了20倍。以板蓝根为例,目前仅板蓝根颗粒剂这一个剂型全国就有874个批准文号,假如再算上复方板蓝根以及各种其他剂型在内,全国共有板蓝根制剂1100个批准文号。

2.制药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

政策背景:制药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首先来自政策因素,持续的限价、限价,使在产业链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制药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舆论环境:新闻媒体对医药行业、医疗服务业持续多年的负面报道,影响了整体行业的可信度,对市场产生了持久的伤害。舆论导向形成的“医疗腐败、药价虚高” 印象使消费者购买行为更加理性甚至出现对药品的心理抗拒情绪。

今年,有关部门继续加大了对医疗、药品广告的监管力度,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工商总局紧急发出的紧急通知,从11月1日起,所有报刊一律不得再包含性病、癌症、人工流产等12类内容的医疗广告,并提出了7项禁止性规定。

广电总局、工商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整顿广播电视医疗资讯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内容的通知》自8月1日起生效。通知要求,所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暂停播出介绍药品、医疗器械和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

政策监管越来越严,而正规媒体单位广告费用却在逐年上升,产品推广费用项目层出不穷,让所有制药企业苦不堪言。

渠道环境:产业链的工商搏弈使医药工业生存压力大增,生产利润被包括医院、药店在内的销售终端挤压。为了应对政策的负面打压,拓展生存空间,掌握着药品销售权的零售连锁药店或大型平价超市,纷纷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和广大制药企业争夺市场份额。没有销售终端和产品优势的制药企业将被排挤出销售终端。

渠道变革动态热点:

(1)热钱加速退出医药行业:

今年6月初,昆药集团把旗下昆明颐康大药房整体转让给鸿翔集团,标志着昆药集团正式退出药品零售业,同时也拉开了今年以来医药连锁商纷纷退市的序幕。

8月10日,三九医药(000999)下属的千家药店以人民币1710万元“贱卖”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中耀后因故放弃,广西北海太合经贸有限责任公司仅以400万元低价接手);9月,太极集团剥离北京连锁大药房桐君阁,借此全面退出北京医药零售市场(年底,和三九连锁的烫手一样,太极集团转让桐君阁的重组计划也宣告流产);不久,湖南白沙集团也宣布出让“湖南金沙大药房零售连锁有限公司和湖南金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

多家连锁药店的相继退市,并不是偶然现象。与前几年社区药店抢生的“井喷”现象刚好相反,今年以来零售药店主动退出市场的情况频频发生。据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透露,自2004年至今,退市的药店已达600家以上,但其中并不包括任何一家平价药店——显然,这是2004年诞生的平价药店对传统药店的巨大冲击所造成的结果。

而如今,“零差率”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平价药店的挤压,正如同当初平价药店挤压传统零售药店的市场份额的情况一模一样,一旦政策正式全面铺开,必然又引起一轮大洗牌,并殃及以药店终端为主要战场的制药企业。

(2)工商联盟:自从紫光生物、浙江医药和百科药业3家上市公司于2000年11月24日在北京共同发起成立国内医药行业内第一家医药联盟——“清华紫光医药联盟”以来,各地相继成立了规模不一的工商联盟,在业内比较有影响的有总部设在深圳的“PTO药品采购联盟”、 四川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联合数百家医药公司、药企发起的“四川医药工商联盟”等。

总部设在深圳的PTO联盟成立于是2005年3月,由苏州雷允上国药连锁、上海第一医药商店、甘肃众友、贵州一树、湖南民生堂、扬州大德生、安徽丰原、湖北隆泰、广东大参林等9家医药连锁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联盟的目的是建立统一的采购平台,集合议价和谈判能力,优化供应商,调整产品结构等等。

今年2月,来自北京同仁堂、太太药业、深圳健康元、广药集团潘高寿药业等全国110家医药工业企业和120家四川医药商业企业参加了四川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举办的“2006年四川医药物流二级分销联盟大会”, “四川医药工商联盟”宣告成立。与会的工商企业还与科伦医贸正式签订了地区分销协议,30余个品牌产品将以最优惠的价格全面覆盖科伦医贸麾下的13,000余家康贝连锁药房和西南的63家分(子)公司及分配送中心。合作内容既包括厂商给予零售商的终端促销频度、消费者教育内容,也包括门店价格维护、优先陈列、促销配合、流向通知等。工商双方还共同建立了合作基金用于发展。

无论是制药企业、商业企业组成的工商联盟还是商业企业组成的采购联盟,联盟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降低采购成本或销售成本,实现联盟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动荡不安的2006年,工商联盟再次成为行业的焦点。在《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实施方案(试行)》公布后的两周内,又一家由深圳市深业医药发展有限公司、东莞市医药有限公司、广东市番卫药业有限公司等10家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的医药商业工贸公司组成的商业联盟组织——广东医药流通联合体宣告成立。

11月底,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又以联盟的方式,发动了价格战,与九州通、老百姓大药房、海王星辰等100多家核心经销商和大型连锁终端组建全国首个“全程平价联盟”。

“全程平价联盟”是指光华以最低的价格供应给商业公司,商业公司再以供货价卖给零售药店,零售药店再以同样的价格卖给消费者。由于商业公司和零售终端都是平进平出,相关的营运成本将由光华公司承担,更多地让利给消费者。比如,光华以3元的价格将禾穗速效供应给商业公司,然后商业公司再以3元价格供应给零售药店,药店再以3元的价格卖给患者。“全程平价联盟”和政府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零价差”极为相似。

光华制药的目的非常清楚,与其在政策持续打压和市场恶性竞争的环境下被动降价,不如提前抢占未来低价药品市场,将那些对政策和利润空间心存幻想的企业封杀在觉醒之前。实施这项计划,光华制药不仅和渠道结成了战略合作联盟,还能通过事件炒作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3)连锁企业推出OEM、高毛利品种

连锁企业向上游延伸产业链或者委托生产自有品种的畅销品种,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医药流通和零售业整体亏损的必然选择。目前,药品零售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三块:一是药品销售差价;二是面向供货商收取的资源出租费;三是供货商的销售返利。在政策利空、药品持续降价限价的经营压力和本能的利润驱动下,追求毛利最大化已成为零售企业的共识。

(4)全面清退供货商派驻的导购员

向供货商收取的进店导购管理费曾经是零售企业的一大收入来源,随着连锁自产产品和产品的日益增多,店方和供货商的进店导购员的竞争和矛盾日益激烈。从2007年起,零售业的老大——湖南老百姓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将全面清退供货商派驻的导购员,此举对零售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势必会波及全国各地的连锁和个体药店,使一大批靠终端拦截模式生存的制药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5)第三终端和农村市场的开发

农村市场的开发是医药行业今年的又一大营销热点,在城市市场相对饱和,竞争日益残酷的形势下,众多制药企业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了包括城市周边市场、城市社区健康中心、、农村医院、药店、卫生院在内的第三终端市场。对农村市场的开发更成为许多企业的重中之重。

3.制药企业的生存要素分析

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制药企业的生存基础日益清晰:产品、营销网络、品牌是制药企业决胜市场的三大要素。其中,产品是制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品优势是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开了产品,营销网络、品牌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没有网络,可以通过广告、商打开、占领市场;没有品牌,好的产品照样可以通过强有力的销售手段、畅通的销售网络进入千家万户,默默地积累着财富。四川蜀中制药、广东康美药业以及其他众多无品牌优势的企业完全凭借产品和网络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产品研发:医药新政严把“新药审核和注册关”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真正推进医药科技的进步。有实力的企业纷纷投入巨资用于新药开发,如江中制药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军科院二所”)合作,用于收购“一种抗老年痴呆的创新药物”和“一种有效治疗失眠的新型安眠药”就支付了6500万元的预付款。另外,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的热点已从一二类新药上升到保密配方药物和专利新药的研究。

营销网络: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以大中型商业流通企业和大中型连锁药店为主的网络格局。大中型商业流通企业占领医疗市场的配送份额,大中型连锁企业占领零售终端。能进入大中型商业流通企业的产品有三种:一种是独家生产的新药或保密配方、专利配方品种;第二是少数企业拥有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三是品种多而全或者专业化、系列化的中西普药(如大内科、妇科、儿药等)。能进入大中型连锁零售终端的品种只会是连锁自己不能贴牌生产的“独家生产的新药或保密配方、专利配方品种”以及少数企业拥有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广告投向:在广告审批、政策打压、舆论讨伐的不利环境下,药品广告投放效果大打折扣,制药企业的投入日益谨慎。对比2005年央视招标会上医药行业的风光和激情,今年参与投标的制药企业数量和投标金额的大幅减少,制药业在2007年的药品广告会更加保守。静待行业的回暖和市场的复苏,再加大药品广告投入才是明智的选择。

五、市场机会展望

2007年影响制药企业的有利因素:我国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持续增长将带动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老龄化社会对药品的需求逐渐加大、医药体制改革的进行有利于规范市场、新的税改制度将明显减轻企业的负担。

不利因素:整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动继续进行、政策性降价限价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压缩民族医药工业的生存空间、流通和零售业的竞争洗牌将殃及制药企业、零售业的产业延伸将进一步削弱制药企业的话语权、水电煤等能源及管理销售成本的上升将抵消税改的努力、处方药生命周期将会缩短、医药市场进一步集中使两极分化进一步凸现、新闻界对医药行业多年的负面报道仍将持续并产生滞后的负面效应。

2007年,医药行业的运行状况和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增收减利”的局面仍将持续,行业的动荡将远远大于2006年,行业整顿和洗牌将使成百上千家研发能力差、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制药企业退出医药市场。客观地说,2007年是大型医药企业风险与机会并存,中小企业惨遭洗礼的一年。

受宏观经济的带动,医药工业将同步保持经济总量的增长。在持续扩大的市场份额面前,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场机会。

1.医药分家试点:尽管困难重重,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随着医改的推进,大型国有普药类生产企业和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将面临一次较大的发展机遇。直接面向制药企业的招标采购的进一步普及,将使广药集团等大型普药生产企业从中受益、南京医药的“医院托管模式”有望在更多的城市试点,社区卫生中心定点采购的推广也将使大型流通企业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2.第三终端市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城镇化水平将迅速提高,对药品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国家对社区卫生中心的政策倾斜和对城乡诊所、卫生院的政策松动,有望推动医药市场格局的调整,第三终端的市场份额上升,城市中高端市场的下降。第三终端市场的开发是广大中小制药企业最后一片逃生的绿洲。

3.工商联盟:为了应对行业洗牌,各地陆续出现了一批工商战略合作联盟。在最后的洗牌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大多数制药企业都有机会加入,先走一步者,先受益。

此外,制药企业之间也可以把握区域市场医改的机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承包医院系统或社区卫生中心的药品供应业务,也有机会在局部市场打破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对市场的垄断。

4.营销创新:在行业整体研发能力不足、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部分制药企业通过营销模式的创新,避开市场激烈的竞争,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如上海亿城国际、海南新华药业的电视、电话营销模式,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电话网络的优势发展客户,迅速拓展市场。与此同时,会员直销、直复营销、体验营销、旅游营销甚至会务营销等非传统的药品营销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所采用。

5.产品突围:产品是制药业的生存基础,而全行业新药研发能力的严重不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大多数制药企业在药品市场生存的机会越来少。相反,在非药品领域,大多数制药企业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1.保健食品:从欧美发达国家保健品市场的发展趋势研判,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必将走出低谷,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部分传统中药材和现代天然植物药有许多共同之处,产品结构处于劣势的制药企业,在保健品领域的发展空间可能会远大于药品领域。

2.药妆品:药妆品和药妆店是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最大的热点之一,在新药研发停滞不前、政策打压、利润走低的严峻形势面前,药妆品低门槛、高回报的优势得以凸显,广药集团、北京同仁堂、健康元等大企业争相抢入药妆市场。在连锁业,海王星辰涉足药妆多年,带动成千上万的连锁企业纷纷涉足药妆市场。目前,药妆市场已初见雏形。在制药企业和连锁业的共同推动下,药妆市场有望形成气候,做成一块不小的蛋糕。

3.功能性护理用品:在功能性护理用品市场,五O五神功元气袋曾经辉煌后仍屹立不倒,收腹、瘦身、丰胸等功能性护理用品也经久不衰,中脉科技更另辟蹊径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制药业没有产品优势的企业尤其是中药企业,不妨发扬中国传统的国粹,运用天然药物、经络理论、针灸技术结合现代科技,在功能护理用品上下功夫,也许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医疗器械:虽然,管理部门已经将医疗器械列入了监管重点,但其可观的利润空间和患者体验魅力仍是医药行业屈指可数的盈利机会。

5.生物疫苗:在SARS、艾滋病、流感、乙肝、禽流感等危机接连爆发的影响下,“疫苗”顺势成为人们心中惟一能够抓住的救命稻草,疫苗市场不断受到关注,显示出可观的增长潜力。有数据显示,疫苗市场容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幅两倍于处方药市场,而我国未来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5%,显著高于全球10%的增幅,增长空间巨大。

此外,“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是国家发改委重点扶持的项目,政府还将为符合产业化专项的企业提供资金资助。

生物疫苗发展前景广阔,但对制药企业的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进入的门槛较高、政策或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能分享这份商机的企业有限。

企业发展展望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中国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特别是管理风险,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压力。国家在加大投资、拉动内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保经济增长,必将促使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更加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理由相信,未来影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将逐步减少,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将摆脱各种制约因素的羁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环境、效益、质量和风险管理审计将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内容

(一)环境审计将日益受到重视

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等社会问题。21世纪,环境污染等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将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各国政府都将投入巨额资金解决此类问题,而且企业也将逐步增加环境投入。但企业投入既要考虑成本效益,又要比较投入和税费,还要考虑企业形象。因此对此类资金运用的效益,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审计。

(二)审计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低碳型经济中发挥作用

在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低碳型经济中,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手段,在规范经济秩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监督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更主要的是对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损失浪费问题进行监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目前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能源的开发与使用、节约资源反对浪费、加强管理、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需要有法律的保护,审计作为重要的监督,控制与约束体系,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对自然资源及能源的认识日益深入及环境保护投资的深入进行,自然资源审计工作也相应开展并逐渐深化。

(三)质量审计将得到极大发展

审计质量决定了审计信息的可靠及可利用适度,是影响审计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因此,要始终把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整个内部审计项目过程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阶段,每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情况,都是决定整个审计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

(四)风险审计将成为内审的重要内容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许多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防范应对能力。企业内部风险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对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管理当局履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受托管理责任的情况进行证实、评价、并提出防范、控制管理(经营)风险的建议的一系列活动。管理风险是那些可能对战略和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企业随时都会面临各种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急剧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面临更多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在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内部审计人不仅要指出存在的风险,而且要指出这些风险怎样才能更好地加以管理,这项工作必须在风险产生以前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做才更有价值。

二、计算机审计将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必不可少的应用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在我国得到大力推广,许多企业在会计数据处理,会计报表编制以及工资核算等方面实行了电算化,计算机还广泛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建设等各个领域,使得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带来巨大冲击,内部审计的内容、对象和标准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审计手段,因其效率低、准确程度差,很难发现许多利用计算机舞弊等不足都成为严重影响内部审计作用正常发挥的客观原因。相比之下,电算化会计在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稳定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上,已突显出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利用计算机审查电算化会计信息内容,可以大大加快审计的速度,提高审计效率。在未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是计算机专家。传统的手工财务审计必将被先进、高效的计算机所取代,其发展趋势表现在:一是从部分审计工作转向全面审计工作计算机化;二是从单一的财务报表审计转向整个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三是审计证据和档案电子化;四是从定期的现场审计转向定时的在线网络审计;五是审计重点从原来的事后的静态审计转向事中和事前的动态审计。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它必将对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所以计算机审计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应用手段,它必将逐步得到发展和推广。

三、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将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动向

目前,在国外已经出现了企业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外部单位或相关的专业人员来实施,即所谓的“内部审计外部化”。企业选择外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业务的主要原因就是它能为企业节约财务预算开支,而且外部审计人员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内部审计服务。那么,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内部审计在一个企业内部担任“参赛者”和“裁判者”的双重角色,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委托关系下形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唯有把内部审计外部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企业选择外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业务还能为企业节约财务预算开支,而且外部审计人员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内部审计服务。因此将出现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趋势。

第一,我国内部审计的外部化是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已存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供需市场。国内外民间审计组织纷纷扩展服务领域,向企业提供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而且审计技术先进。同时,外国一大批民间审计组织和人员涌入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客观上加大了这种外部化的趋势。

第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提高审计独立性,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中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管理层的影响,很难有真正的独立性,甚至可能和管理者共同欺骗所有者。而内部审计中的外部机构与管理层没有太大利益关系。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克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的缺陷,而且不论从实质上或是形式上都能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能够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对组织运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并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提出审计建议,还可以为企业节约财务开支、降低雇佣成本,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第三,企业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来加强企业的自身管理。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领域和技术不断拓展,审计职能也在不断深化审计呈现着新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但要具备会计、审计知识,而且还需要懂得经济学、金融、统计、信息技术、工程、税收、法律、环境事务和其它有关方面的知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外部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员作为熟练鉴证专家,大多经过考试合格,受过正规训练,并且长期从事鉴证、咨询业务、在执业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职业敏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优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这样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即可以借鉴较好组织的经验,有可以吸取较差组织的教训,能发现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的建议。

企业发展展望篇6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 文献综述 未来展望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要追溯到1972年。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它的出现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视,因此大部分国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并将其列入国家经济计划中和国家发展计划中。同时,可持续发展理论被许多国家用来评估国家的健康运行和衡量国家的发展水平。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已被证实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受到了众多学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发展得较晚,尽管国内许多学者都对此开展了学术研究。但目前国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仍然没有一个一致的结论,以下是国内相关领域学者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

刘力钢教授(2000)作为我国最早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学者之一,总结可持续发展就是企业追求创新,拥有新的活力,在所处行业内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最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市场份额,扩大规模,更要与环境变化适应,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升企业获利能力。刘力钢教授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企业的生命周期。第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殷建平(1999)研究表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诸多方面能力显著提高。这些能力包括:企业持续学习和持续创新能力,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能力,企业运营管理能力,企业扩张能力,企业保持稳定行业地位能力,企业建立健康成长机制能力。

李占祥(2000)的观点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企业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个定义蕴含了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是持续性。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经营时间可以认为是企业的持续发展的体现,参照业界企业标准,以业界平均企业寿命为标杆,可以判断企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第二是成长性。企业的成长就必然体现在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企业会不断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就不能否认企业在成长阶段可能会面临许多发展问题,比如短期利润率降低和组织运营效率减退。此类问题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历程无法避免。一个企业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必然会面临此类问题的考验。企业通过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商务问题,积累了经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逐步提高。

肖海林和王方华(2004)结论说明:企业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企业通过摸索获取发展经验,自身能力会稳步提升。企业作为创造财富价值的组织,会在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自我超越。

芮明杰和吴光飙(2001)的研究结论显示企业可持续发展强调市场份额提升、有效支配资源、克服企业自身发展问题这几方面。研究还表明:一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二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企业必须有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三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的。四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具有分析和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能力;五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良性发展机制。

综上所述,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增加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第二,保持或增大企业在所从事行业的市场份额;第三,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第四,企业拥有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能力;第五,企业的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最初是从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来开展的,这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最基础的定义进行的研究。21世纪以来,企业的战略目标已不再关注于实现当前利润最大化,而是转向为合理安排当前收益与未来收益、拥有长久生存能力和持续获利的能力。这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得到了拓展,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研究也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周全,2009)。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认识存在三个层次,分别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中,优质的生态环境为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企业的发展又必须以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当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必须保护环境和合理运用自然资源为指导原则,使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绝对地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并确保这种基础不受到非相关因素的干扰,使其能够为企业长期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着重强调了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综合利用资源,废物利用并承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资源与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企业在经济效益层面上要有显著地提升。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不能因为当代人的需求而伤害后代人的利益。第二,企业的经济活动要看重长期收益和持续利润。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每个企业的生产水平相比于历史水平都要逐步提高或保持稳定。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不存在经济负增长现象,企业如何减少经营的不确定性是这一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关注“以人为本”,强调社会效益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关注经济层面的利益,更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同时企业要避免一切有损于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的运营模式,达到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完美结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反映企业经济利益的增长,更要体现企业优良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企业为和谐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上市公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难免会受到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为了得到私人收益,很可能做出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不利的决策。这点着重体现在大股东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部分大股东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这种行为掏空了上市公司价值,最终的结果就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获得私人收益。由此可见,控制权私人收益降低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得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六、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学术界对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内容还有所局限。第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这些领域。而控制权私人收益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现有文献还没有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如何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方面展开学术研究。第二,大部分学者在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时仅仅从经济效益层面考虑,缺乏对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考虑。第三,目前国内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学术研究涉及领域较少,因此扩大研究行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根据上述研究的局限性可以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第一,研究控制权私人收益如何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时,建立全面绩效评价体系,从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分析企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第三,不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定有所区别,可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比较研究,探究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异同。

参考文献:

[1]刘力钢.企业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37

[2]殷建平.大企业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02

[3]李占祥.矛盾管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48

[4]肖海林,王方华.企业可持续发展新论[J].当代财经,2004(7):69-72

[5]芮明杰,吴光飙.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目标[J].中国工业经济,2001(3):48-54

[6]周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博士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9

[7]周水银,陈荣秋.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6):46-49

[8]宋剑峰.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和对资本市场的意义[J].证券市场导报,2000(1):40-43

[9]徐国样,檀向秋和胡穗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0(9):44-51

[10]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9(4):31-38

[11]姜秀华,任强和孙铮.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誉模型研究[J.]预测,2002(3):56-61

[12]朱开悉.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模型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5):60-61

[13]黄永红.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2(12):52

[14]苏冬蔚和吴仰儒.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1):106-116

[15]郭复初和郑亚光著.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94-196

企业发展展望篇7

关键词:体育经济;运动品牌;晋江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3-0078-05

Review of and expect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with a

sports brand in Jinjiang city

NIU Li-shu1,FENG W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2.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Guangzhou 510663,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reviewed and collated the nearly 30-year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with a sports brand in Jinjiang city, which “went from imitation and OEM to independent brand, and now gets on the track of capital operation”, summed up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such aspects as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sales modes: the integrated marketing of “star speakers + ads on CCTV + game sponsors” ensured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brands; the sale mode of wholesale was selected at the pioneering stage; “specialized and chained sales” were adopted at the development stage; “direct network sale” that keeps up the pace of times is not only in conform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but also fitting into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the near future, Jinjiang will surely become the world sports brand base, give birth to a great number of enterprises with a truly global sports brand, and set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based on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 author also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roposals: make long term strategic plans, grasp market patterns, set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and create consumption growth points; constantly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groups, strengthen industrial chain construction within groups, and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of cooperation.

Key words: sports economy;sports brand;Jinjiang

福建省晋江市是部级体育产业基地,素有“中国运动鞋服制造基地”之称,与体育相关产品的产值占晋江GDP的18.4%。晋江境内有运动鞋服企业3 000多家,仅运动鞋年产量就达到10亿双,占全国产量的40%、全球的20%[1],涌现了安踏、特步、喜得龙等一批共性很强的运动知名品牌。

1发展历程

1.1起步――仿造和贴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具有家庭作坊特征的“仿制生产”在晋江迅速兴起,并渐成规模。“仿制生产”以运动鞋、服装类居多,完全以市场为风向标,市场热销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这种创业方式在晋江极为普遍,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仿造”成为晋江运动品牌企业发展的第一步,这对于企业的加工能力和原始资金的积累,都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体育产业的不断升级,生产设备大规模的引进和技术改造的初步完成,晋江市运动鞋服企业的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已居于国内领先水平,足以满足国际知名运动品牌的质量要求。随着世界知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彪马、匡威、锐步等开始在晋江贴牌生产,晋江体育企业集体摈弃原始仿造模式,纷纷加入到给国外运动品牌企业代工行列。当时,晋江运动服装贴牌企业就达到了500多家[2],晋江现在知名运动品牌企业都曾是贴牌生产。例如,“特步”做了14年的贴牌,2001年才开始转型做自己的品牌产品;“安踏”在1996年之前也一直在做贴牌代工;“匹克”1983年开始,就给“耐克”配套加工;“飞克”,1998年12月开始做出口贴牌代工,截止到2009年9月底该项业务仍占公司营业额的近36.4%[3]。

贴牌代工帮助晋江市运动鞋服企业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在短期内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且能使企业专注于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娴熟的工人。

1.2发展――自主品牌

1)品牌创立。

在经历了10年的贴牌生产后,1997年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晋江企业的订单骤减,收入严重缩水,也使企业经营者懂得了“品牌”的价值。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牌运动”开始了,一大批晋江运动品牌应运而生并脱颖而出:运动鞋有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德尔惠、贵人鸟等;休闲服装行业有利郎、柒牌、劲霸、七匹狼、九牧王等众多品牌[4]。由此,晋江运动鞋服企业开始由OEM转型为自主品牌,并正逐步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伴随晋江运动品牌的创立、成长,晋江也逐渐从运动产品生产基地发展为运动品牌基地。目前,国内市场运动鞋服约80%的品牌来自晋江,中国十大运动鞋服品牌除李宁牌外都出自晋江。就运动鞋而言,在2000年至2001年两年间,晋江市就拥有安踏、喜得龙、金莱克、德尔惠、贵人鸟、金苹果等30多个品牌;到2005年初,晋江市就已有驰名商标(安踏、特步)2个、中国名牌(安踏、特步、爱乐、亚礼得)4个[5]。

2)海外拓展。

在2001年北京市申奥成功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8年中,晋江运动品牌企业更是跨跃式发展,不仅享誉国内,而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例如,“安踏”2001年设立了俄罗斯分公司,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如今已成为俄罗斯市场上领先的中国运动品牌。2003年4月,又在台湾金门地区和新加坡开设专卖店,加速海外市场的拓展步伐;2002年11月,“安踏”、“寰球”、“爱乐”等6个著名晋江市运动鞋品牌企业联合在“亚洲中心”(匈牙利最大的物流中心)创立“中国鞋都晋江街”,开始进军欧洲市场;2003年,“特步”成立海外部,到2006年已经顺利地进入欧盟的所有15个国家,以西班牙、法国等为重点市场,已经在欧洲市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销售网络;同年,“361°”在欧洲成立了销售中心和第一家专卖店,并在缅甸设立专卖店,产品远销欧、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晋江运动品牌企业又瞄准了美国市场,在美国洛杉矶建立了“晋江产品分销中心”等等。

随着一批晋江运动品牌企业的产品在国外市场日渐走红,且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同,“晋江运动”品牌形象,在国际市场上逐步树立。据统计,到2004年晋江市有30多家运动鞋企业在世界各地设立了100多个商务机构。截止到2010年9月,晋江运动鞋已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6]。

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晋江运动品牌企业在实现产品自主研发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各类科研机构的合作。例如,2005年,“安踏”成立了国内第一家运动科学实验室,并与北京体育大学生物力学研究室、中国皮革与制鞋研究院展开合作,开发出了安踏“芯技术”和“舒感胶”技术,实现了品牌升级和技术创新;2006年初,“鸿星尔克”与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重点研发专业抗菌材料,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科技含量,同年底,“特步”与上海沪正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研制的“纳米银抗菌”运动鞋,也正式投放市场;2007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装备研发基地正式落户“喜得龙”。此外,晋江诚安鞋业有限公司研发的“空调鞋”、亚礼得的“纳米技术”、“361°”的“磁悬浮技术”和“猎豹仿生”技术等等,也都是与科研机构合作或借助科研机构力量诞生的[7]。

晋江运动品牌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投入正逐年加大,仅2007年晋江鞋企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资金就达10亿多元[8]。在技术创新的有力推动下,晋江运动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不断增强。

1.3新台阶――资本运营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激发了晋江运动品牌“上市运动”的热情。“安踏”首开先河,于2007年10月在香港上市,紧随其后的是由晋江另一运动鞋生产企业控股的中国体育国际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晋江运动品牌开始“集体上市”。2008年“鸿星尔克”、“鳄莱特”在新加坡上市;“特步”在香港上市;2009年“361°”、“利郎”和同城的“匹克”先后登陆香港股市,不久“喜德龙”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鸿星沃登卡”、“至和织造”分别在韩国和新加坡挂牌,“星泉鞋业”选择在马来西亚上市。2010年仅2 ~4月,晋江运动品牌企业上市的就有:“美克国际”2010年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上市;“清美鞋材”2010年3月17日在新加坡上市;“飞克体育”2010年3月29日在中国香港上市;“东亚体育”2010年4月23日在韩国上市,除此之外,“金莱克”、“乔丹”等品牌也计划在未来3~5年内上市[9]。

晋江运动品牌企业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上市潮”。“上市融资”成为继“造牌运动”后,晋江运动品牌企业在自身发展上的又一次飞跃。而今,他们正迈着资本经营的步伐,向国际知名品牌挺进。

2营销战略

2.1明星代言

自从“安踏”1999年聘请孔令辉担纲品牌代言人取得巨大成功后,“明星代言”这种推广品牌的方式,在晋江被不断“复制”。例如,2000年“德尔惠”与宿茂臻签约,2001年又启用台湾影视歌星吴奇隆代言,此后还签约了周杰伦等;2001年“特步”签约影视明星谢霆锋为品牌代言人和形象大使,此后还签约娱乐明星潘玮柏和蔡依林以及TWINS和BOY’S组合;“匹克”则邀请刘玉栋做形象代言并签下包括基德、阿泰斯特等在内的7位NBA球星;马林、伏明霞、邓亚萍、王楠分别为东亚鞋服、美克恒强、伟民邓亚萍(泉州)鞋业、金莱克产品代言等等,截止到2007年4月,仅晋江运动鞋企聘请品牌代言的影视、体育明星就有70多位[10]。

随着企业聘请明星代言数量的增加,这股“明星代言风”也越发强劲,晋江运动品牌的知名度也扶摇直上,从晋江传遍大江南北,产品销售量更是一路飙升。

2.2电视广告

以“安踏”在20世纪90年代砸下3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的黄金时间展开广告轰炸为开端,晋江刮起了“广告风”。

晋江运动品牌企业的广告投放以中央电视台为主。据统计,2000年有16家运动品牌企业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投放广告,2001年为38家,2002年为36家,到了2003年已达44家[11]。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甚至曾一度被人称为“晋江频道”。

2000~2001年,晋江运动品牌企业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广告费每年超过2亿元;2003年为5亿多元;2004年为7亿多元;现在每年已高达10亿元。2006~2008年间,晋江体育产品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卫视投放广告共45.91亿元。其中,2006年足球世界杯期间,晋江10家运动品牌企业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入就已超亿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晋江运动品牌在中央电视台花费了4.3亿元广告费[12]。

晋江运动品牌企业投入巨额的广告,收到了良好的广告效果。作为国内运动鞋服的生产基地,晋江运动品牌集群已经形成,在短短几年中,诞生了十余个全国性知名品牌,品牌成长速度惊人。

2.3赛事赞助

晋江运动品牌企业,2004年开始将目光投向大型体育赛事,尝试通过赛事赞助开展体育营销和品牌推广。2004年,“安踏”开始赞助中国CBA联赛,连续9年成为CBA联赛的服装、鞋类等运动装备惟一供应商。2005年,又成为2005~2008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运动装备惟一指定合作伙伴。2007年,冠名赞助2007~2010赛季6项国内排球赛事;2008年,成为2010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惟一指定领奖服。近几年,“特步”也积极开展体育赛事营销,曾冠名赞助WCBA、NBL、CX极限运动精英赛,并且成为中国业余篮球公开赛、第6届城市运动会的合作伙伴,还独家赞助了第10届全国运动会,同时还成为厦门国际马拉松全球金牌顶级合作伙伴。“361°”也丝毫不落人后:2005年底成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全球顶级合作伙伴及唯一指定运动装备;2007年,又赞助了A1世界杯方程式赛车和全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2009年开始成为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冠名赞助商,并斥巨资3.5亿元与广州亚组委签约,成为第一个赞助洲际赛事的晋江运动鞋服企业。“匹克”尝试赞助全国男篮甲级联赛后,又成为欧洲全明星赛、斯坦科维奇杯洲际篮球冠军杯等多项赛事的赞助商[13]。据悉,仅2006~2008年3年间,晋江运动企业赞助体育赛事资金达8.9亿元[14]。

晋江运动品牌企业,俨然已经成为大型体育赛事的“推动机”。借助赛事,晋江运动产品突破了地域限制,卖到了全国,乃至全球,通过赛事,晋江运动品牌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3销售模式

3.1批发

在创牌初期,晋江运动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批发的销售模式,在全国建立分销渠道,采用“省级制”,把销售环节交给各地的商去经营。企业仅需生产出产品后,找到能大量进货的经销、商,就可以轻松地将利润纳入囊中。批发销售模式降低了企业的产品积压风险和加速了资金流动,对于品牌初创期的企业,能快速提高体育产品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抢占市场份额。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批发模式”固有的“企业和消费者距离太远,并不知道产品的流向,不了解具体消费群”的致命弱点,也逐渐显露。

3.2专卖、连锁

自“安踏”率先做起“专卖店、连锁店”的渠道变革以来,晋江运动品牌企业纷纷通过开始设立专卖店、专卖柜、专卖点、连锁店,与消费者建立了直接的购销关系,用实力和产品质量占领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例如,2001年德尔惠逐步从批发转向零售,在全国各个省市本着以点带面的原则,开设专卖店、进入商场专柜,至2002年6月,德尔惠零售网络已经覆盖了中国内地85%的地区,四川、南昌、泉州、长春等地的旗舰店纷纷建立起来。“专卖、连锁”渐成晋江运动产品的主要销售方式,仅在晋江市区,方圆三五公里的范围内,运动鞋服专卖店林立。截止到2009年,晋江运动品牌企业,在全球拥有多达23万家的终端专卖店,建立了覆盖国内一、二级市场的15万个专柜和连锁销售网点。一批著名品牌企业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拥有超过5 000个网点。例如,截止到2008年3月31日,国内“安踏”专卖店是5 867家(到2010年3月已增至6 591家),“361°”的零售店已达到了5 543家,“特步”已有5 206家,“匹克”专卖店数量达到5 000余家。另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专柜和连锁店,且数量仍在不断增长中[15]。

现在,专卖店已成晋江运动品牌抢占市场的有利武器,专卖店数量已经是运动品牌市场实力较量的重要指标。“专卖、连锁”的销售模式不仅给晋江运动品牌带来了产品销售数量的激增,而且对于品牌成长和企业发展而言都是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3.3网络直销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交易诚信度的提高,以及PPG和VANCL网络销售成功模式的可借鉴经验,晋江运动品牌企业开始纷纷尝试“网络直销”,寻求开辟新的销售渠道。例如,“361°”从2008年5月开始,就依托淘宝、阿里巴巴等平台开展网络直销,并专门成立数字营销部,打造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匹克”则搭建了“匹克官方网店”作为自己的网络直销平台,于2009年4月开始试运行;“安踏”、“特步”等也纷纷在淘宝商城上开设了自己品牌专卖店,“宝达”、“足下登”等运动鞋企业也开出了自己的网络旗舰店[16]。

“网络直销”销售模式,虽然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但俨然成为推动晋江运动品牌企业发展的新的驱动力,已处在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位置,成为晋江运动品牌企业争夺市场和创造奇迹的新的利器。

4展望

虽然“晋江经验和模式”仍在探索和发展中,但随着晋江运动品牌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乃至全球体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晋江运动品牌企业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晋江必将成为世界运动品牌基地,将诞生一批享誉世界的知名运动品牌;产业集群[17]规模和集群品牌效应突出,将形成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企业,最终实现国际化运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领先国际,不断引导运动品牌消费新潮流。

但要实现这些愿景,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的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把握市场变化和规律,引导消费潮流。

梳理晋江运动品牌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晋江企业的每一次转型和发展都是市场(环境)变化推动的,大多数晋江企业总是被动的适应市场。由此认为,企业(产业)可持续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产业发展规律、经济增长趋势、市场供需状况等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市场调查与预测基础上。品牌企业的发展更应是通过对市场(产业)调查和前瞻性的预测,提前做好长远战略规划,把握市场规律,引导消费潮流,创造消费增长点。通过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策略,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改变消费者生活品质,赢得更多消费者。

2)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发挥集体和规模的效应,实现合作共赢。

晋江体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即某个领域内互补、竞争的关联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17])已经形成,但是“集群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集群品牌”没有真正形成,“集群竞争力”还比较弱。例如在技术创新和品牌营销等方面,晋江体育企业之间虽然有过合作,但是总体上仍是单打独斗,相互竞争。每个企业只注重自己的品牌输出和产品升级,集群资源尚未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晋江运动品牌企业今后的发展,以及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更应该注重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发挥集体和规模的效应。既要不断发掘集群内双方或多方的结合点和互补点,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实行品牌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使其形成合力,聚合成整体优势,又要不断加强集群内产业链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企业之间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结构完整,整体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奕. 福建晋江:体育产业升级的前景与困惑[N]. 第一财经日报,2008-06-06(10).

[2] 曾华锋. 本土体育品牌挑战“一家独大”叫响“晋江制造”[N]. 人民日报,2010-01-15(06).

[3] 何慕,李天. 晋江崛起之后[EB/OL]. ,2007-12-10.

[4] 中国行业研究网. 鞋都晋江鞋业发展情况分析[EB/OL]. ,2008-10-27.

[8] 杜育玲. 晋江鞋服企业首推会员制营销[N]. 晋江经济报,2010-01-19(08).

[9] 中国鞋网. 晋江鞋服企业资本豪赌扎堆上市[EB/OL].省略/news/top2007,175068.

html,2009-11-27.

[10] 林永传. 晋江:中国品牌之都[J]. 中国质量万里行,2008,15(3):27-29.

[11] 向华. 炙热的晋江[J]. 新营销,2004,2(8):16-17.

[12] 集萃鞋业网. 晋江运动鞋企业家都钟情于品牌效益[EB/OL].省略/news/newspar.asp?

id=3744&ArticlePage=2,2009-09-23.

[13] 尹春兰. 体育营销与品牌推广[N]. 经济观察报,2006-05-31(11).

[14] “一二一”晋江体育产业发展新模式[N]. 晋江经济报,2010-09-18(09).

[15] 余涛,朱相亭. 晋江品牌志:“抱团”与“跟风”出来的名牌[N]. 南方都市报,2009-07-20(16).

企业发展展望篇8

关键词 改革开放30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基本经验政策展望

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探索发展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二是加快发展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三是创新发展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

(一)探索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正式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然而,当时我国有关利用外资的立法还不完善,外商对于在我国投资还有很多顾虑,同时,各种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外商基本上是持试探态度。为了改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外商信心,国家成立了对外经贸部管理外商直接投资,相继开放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3个沿海经济开发区和1个台商投资区,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二十二条》)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了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其中,《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可以享受到的优惠政策,成为了我国后来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纲领性文件。这一阶段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特点在于探索式发展,虽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总体来看,规模不大,经营期限不长,技术含量不高。1979~1991年期间,我国共批准成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2503家,平均每年3269家;协议利用外资额为525.92亿美元,平均每年为4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250.58亿美元,平均每年19.3亿美元。

(二)加快发展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国加快了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步伐。为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更快的发展,国家通过开放了原来“禁入”的商业、金融、民用航空、技术服务等领域,并且在沿海开放的基础上,宣布开放沿江(长江)、沿线(陇海线、兰新线)、沿边(边境),从而实现全国范围内全面开放的格局,同时还在1995年制定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这一阶段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特点在于加快式发展,主要体现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规模、经营期限、技术含量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行业分布大大拓宽;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开始大量投资于我国。1992~2001年期间,我国共批准成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47522家,平均每年34752家,比第一阶段增长9.6倍;协议利用外资额为6927.01亿美元,平均每年为692.7亿美元,比第一阶段增长16倍;实际利用外资额为3701.69亿美元,平均每年370.169亿美元,比第一阶段增长18倍。

(三)创新发展阶段

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必须要按照WTO的规则参与国际分工,而与此同时,国际直接投资流量的下降也说明过去一轮全球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已经告一段落,世界经济正酝酿着新一轮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服务业等其他高层次的产业转移。在此种背景下,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标志着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入创新发展的阶段。后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政策内容。事实上,在创新发展阶段,国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大思路下,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国有企业改革等许多方面结合考虑。这一阶段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特点在于创新式发展,具体主要体现在:①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其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6个行业;②金融等个别服务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迅速;③跨国并购已经成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新形式。2002~2006年期间,我国共批准成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04402家,平均每年40880家,比第二阶段增长17.63%;协议利用外资额为7405.55亿美元,平均每年为1481.11亿美元,比第二阶段增长1.14倍;实际利用外资额为2966.71亿美元,平均每年593.342亿美元,比第二阶段增长60.29%。

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弥补了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

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所遇到的共同问题,因此,我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初衷就是为了利用国外资金弥补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事实上,我国在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这些资金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批准成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94427家,实际利用外资6918.97亿美元(表1)。

(二)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80家投资我国,世界100强工业企业已有90家投资我国,外商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近800家。这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很多都投资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表2),能够通过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和溢出效应加快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同时,我国企业在管理水平上与跨国公司有着较大的差距,跨国公司的进入能够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缓解了就业压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而导致了严峻的就业问题。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能够通过增加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其中,直接就业指的是那些直

接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工作的就业机会,间接就业指的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带动国内相关和配套产业发展,以及增加出口和促进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而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相比于直接就业,间接就业的作用更为重要。单从直接就业进行统计,1993~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共解决就业人数9737万人(表3)。

(四)增加了财政收入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向我国缴纳了税收,能够增加我国的财政收入。1992~2005年期间,我国涉外税收总额达到30593.18亿元人民币(表4)。

(五)扩大了进出口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外向型程度较高,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外向型经营能够对内资企业起到示范作用,使其经营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扩展到整个国际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这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表5)。

(六)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来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外资的进入也能够为我国带来市场经济的运营理念和运营方法,从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能够为我国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观念更新;二是通过外资嫁接国有企业,使部分国有企业由原来的国有独资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三是外资企业的进入能够“倒逼”政府进行管理体制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改革。

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概括来看,我国在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0年的历程中,可以主要总结出32字基本经验。

(一)把握机遇,顺势而为

我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做出的重要决策,是我们党和领导人在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基础上的观念革命。从国际形势上看,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提供了机遇。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球正面临着一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开始大量的将本国淘汰的生产能力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就为我国承接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转移,借助外力发展经济提供了条件。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为打开我国市场,也迫切需要加强与我国的经济交流。从国内形势上看,我国在加快经济建设过程中,越来越明显感受到资金短缺和技术短缺对自身发展的制约,当建设所需资金无法从国内获得情况下,大量利用国外资金已经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同时,国内在看到日本等国家通过利用外资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以后,也开始反省自身闭关自守的错误。在此种背景下,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明确表示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由此可见,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不是毫无根据的盲目尝试,而是党中央在把握机遇后的顺势而为。也正因为如此,在改革开放战略提出以后,得到了国外投资者和国内企业的广泛响应。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二)政策连续,稳步前进

我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几代领导人共同努力实现的。从发展思路来看,政策连续是我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成功的关键。改革开放初期,外国投资者对我国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还心存疑虑,因此在投资的时候往往选择那些投资小、回收快的第三产业,并且在方式上倾向选择中外合作。这样就造成了我国能够利用的外资规模有限,并且技术含量较低。为加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政策的连续性,同时通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创造便利条件。其中,投资环境既包括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也包括法律法规等软环境。从发展过程来看,稳步前进是我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成功的保障。改革开放初期,处于外资对国民经济造成冲击的担心,我国仅仅是开放了4个经济特区,而在4个经济特区取得成功以后,我国又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最后逐步转变为全国范围的全面开放。这种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开放的优点在于能够为我国外资政策的调整提供时间。事实上,我国的外资政策的确是经历了战略目标、政策重点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过程。由此可见,即使在党中央已经做出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这一伟大决策之后,如何实施这一决策依然是关乎成败的大事。我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选择了这种渐进式的发展道路。

(三)以我为主,积极引导

我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国外生产要素,更好服务于国民经济,因此我们应当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行引导,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还很少,此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目的是让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迅速发展起来,从而提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资金。为更多的吸引外资,国家还规定中外合资企业比中外合作企业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且国内还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存差,此时,弥补资金缺口已经不再是我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根本目的。为更好地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出台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对外商投资方向进行引导。随着2001年底加入WTO,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渗透到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此时,我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目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分工,在全球的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我国更多是从全球化的视角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进行引导。由此可见,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来不是任其发展,而是始终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对其进行积极引导。这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重要经验。

(四)量质并重,注重创新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坚持量质并重的原则,其中,“量”是前提,没有一定规模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我们就谈不上充分利用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质”是手段,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质量的提高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为了实现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量质并重,我们必须要创新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方式。改革开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时候更多是重视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并且主要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很少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这种粗放式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方式曾经对于加大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促进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迅速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

用,然而,随着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这种粗放式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方式的弊端也逐步表现出来了,例如,大量的污染项目严重损害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不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在十六大上提出了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接着,又在党的十七大上进一步提出了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量质并重,注重创新”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粗放式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和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们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条件下更加需要坚持的新时期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战略。

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安全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股权控制、品牌控制、技术控制、市场控制四个方面。

1、股权控制。外商开始逐步通过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和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控股的方式对某些行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行控制。以汽车零部件领域为例,德国大众与一汽合资建发动机厂,大众占60%,一汽占40%;丰田与广汽集团建发动机厂,丰田占70%,广汽占30%;2005年4月法雷奥与一汽合资建压缩机公司,法雷奥占60%,一汽占40%。即使在合资公司中,外方也有扩张趋势。唐山爱信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原为合资企业,后日方收购了中方股权,现日方100%独资。外方股权控股能够导致我方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控制权的丧失,进而削弱我国的经济控制力。

2、品牌控制。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外方十分重视品牌控制。许多企业在与外商谈判的时候,往往不重视自身品牌的保留,从而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在扼杀了我国民族品牌以后,某些国外的著名品牌占据了我国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甚至形成垄断。外方品牌控制会大大削弱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

3、技术控制。外方在建立独资企业或者控股中外合资企业以后,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对我国进行技术控制。在我国的专利授权中,虽然从总体授权数量来看,国内远远大于国外,但是从专利结构来看,国内主要是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而发明专利的数量一直落后于国外(表6)。发明专利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能力,外资对发明专利的控制将会影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4、市场控制。外资掌握了我国某些行业的经济支配权,形成了这些行业的垄断,而在技术要求比较高,有发展前景的行业,这种情况更加明显。通过对我国工业中39个具体行业进行分析,发现有12个行业中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30%,处于危机状态;有4个行业中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处于灾难状态;有个别行业中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处于崩溃状态(表7)。

(二)能源和环境问题

在改革开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能源和环境问题并未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过去我们在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时候,对项目的甄别不够,引进了一大批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然而到了今天,能源和环境约束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项目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压力。

1、能源消耗。我国并不是一个能源丰富的国家。我国人口占世界21%,煤炭储量占世界12%,而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储量仅占世界0.7%。然而,我国在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时候引进了许多高消耗的企业。我国目前高消耗的行业主要是一些采矿、冶炼行业,以及纺织、造纸、化学原料行业等。受到准入限制和市场门槛等因素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采矿、冶炼行业所占比重较低,然而在纺织、造纸、化学原料等行业的比重却非常高(表8)。外商在这些行业的投资会加剧我国能源供求矛盾。

2、环境污染。目前,发达国家频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据统计,日本将60%以上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和拉美;而美国则将39%的高污染产业转往发展中国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遭受了发达国家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不良影响。我国目前高消耗行业中大部分也属于高污染的行业(表9)。外商在这些行业的投资很大程度上属一种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会对我国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三)不平等竞争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吸引外资,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虽然对于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内、外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1、税收政策导致不平等竞争。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实行“两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而内资企业却要全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国家为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海关税优惠。这些税收减免能够增加外资企业的利润水平,使外资企业有比内资企业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再投资,从而提高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事实上,我国内资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利润率太低,从而用于研发和在投资的资金不足。我国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可能会间接地进一步压低我国内资企业的利润率。

2、土地政策导致不平等竞争。我国许多地区为吸引外资,往往以很低的价格,甚至零价格向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转让土地,然而我国内资企业在获得土地的时候却要付出很高的成本。目前,我国东南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可利用的土地已经越来越有限。低价向外资企业转让土地一方面会降低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使外资企业能够以更具优势的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会使外资企业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从而在与内资企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管理问题

我国在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管理上,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地方政府恶性竞争。我国政府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该地区的GDP增长情况,这样就容易造成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而在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上进行恶性竞争。为引进尽可能多的外资项目,各地争相出台优惠政策,以极为低廉的价格转让土地,提供财政补贴,安排银行贷款,等等。并且,还有一些地方官员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引进一些高污染、高耗能,或者是不适合当地发展条件的外资项目。最后的结果是,经济规模扩大了,但税收、土地却在大量的流失,政府安排的银行贷款出现了坏账,从而大大损害了地区发展潜力,也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跨国公司逃税情况普遍。为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然而,许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却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的漏洞逃避国家税收。具体主要包括三种途径:一是“假亏损”,即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定价”的方式,将利润在不

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转移,使得某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始终处于亏损状态,从而逃避国家税收;二是“假出口”,即跨国公司通过将产品在不同子公司之间转移的方式骗取国家的出口退税;三是“假破产”,即跨国公司在投资经营一个企业一段时间以后使其破产,然后注册一个新企业,从而变相出售质次价高设备、变相延长优惠政策期限、合法逃避企业人为债务、合法逃避中方社会保障。

3、技术溢出效应减弱。整体上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对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出现减弱的趋势。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既包括跨国公司方面的原因,例如,近年来外商独资化的倾向严重、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进行合作研发或结成技术联盟的情况较少,等等;也包括我国自身方面的原因,例如,因市场不规范造成企业之间恶性竞争,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等等。技术溢出效应的减弱降低了我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绩效。

五、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维护政策的连续性

维护政策的连续性是我们正确制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政策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我们的政策应当是建立在对改革开放30年经验传承的基础上,而不是割裂历史。

1、继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目前,我国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全新发展阶段,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同样依赖于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深化。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区域、扩大开放行业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参与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当中。也就是说,现阶段我们依然需要进一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规模,而不是减少外资进入。

2、继续完善外商投资环境。目前来看,我国的外商投资环境仍待进一步改善。一是法律环境,我国的外资立法方面依然存在缺位的情况,突出表现就是缺乏规范外资并购行为的法律。二是政策环境,我国外资政策重点正从通过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转向通过体制环境招商引资。这是非常正确的,体现了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理念。然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不是立刻取消所有的优惠政策,对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应当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对于技术含量高、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较大促进作用的项目坚决予以支持,继续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某些目标对象。三是制度环境,我国应当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四是服务环境,我国应当进一步提高政府等职能部门的服务效率,降低外商投资的交易成本。

(二)提倡政策的前瞻性

提倡政策的前瞻性是我们正确制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政策的思路方针,也就是说,我们的政策应当是建立在对国际国内形势正确判断的基础上,而不是主观臆断。

1、积极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国际环境。目前,全球正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而生产业将成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重点。而这次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层次,都将远远超过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制造业产业转移,并且在形式上将主要以跨国并购为主。我国应当顺应这种全球产业转移的大环境,积极为外资的跨国并购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快自身服务业的发展,为承接发达国家生产业的转移奠定基础。

2、积极应对比较优势变化的国内环境。长期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上,因此,我们在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时候,往往重点鼓励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劳动力成本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逐步完成和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已经远远高于印度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甚至在我国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后,出现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非法撤离的情况。从资本积累来看,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金,甚至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从技术发展来看,我国技术水平已取得很大进步,甚至在某些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资源环境来看,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已经越来越明显,甚至成为决定我国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到了今天,我们在考虑我国比较优势的时候,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单一层面上,还应当考虑资金充裕、技术进步带来的其他优势。在综合考虑各种比较优势和资源环境约束后,我国在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时候,可能更应当考虑一些耗能少、污染小的高科技产业项目和生产业项目,而不是耗能多、污染大的传统项目。

(三)加强政策的引导性

加强政策的引导性是我们正确制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政策的具体路线,也就是说,我们的政策应当与国家的其他相关政策结合起来,而不是孤立考虑。

1、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其变化过程都表现为一批高增长行业的涌现。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我们应当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并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鼓励我国企业承接国外企业转移的生产外包业务。

2、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与区域政策结合起来。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沿海、沿边的局部对外开放政策造成的,因此我们今天在制定区域政策,促进中西部发展的时候,也应当进一步扩大这些地区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当然,我们在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时候,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区别对待,同时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3、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自主创新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对技术的控制权和进一步开发能力,而并非是指在研发过程中不需要吸收国外先进成果,因此我们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时候,不应当排斥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而是应当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能够促进外商技术转移的环境,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从而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4、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就是通过退出部分或全部国有资产,从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外资企业的跨国并购能够大大加快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资企业的跨国并购能够为国有资产的变现提供购买力;二是跨国公司在并购以后能够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鼓励跨国公司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跨国并购。

(四)突出政策的创新性

突出政策的连续性是我们正确制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政策的措施手段,也就是说,我们的政策应当是以某些创新行动为具体抓手,而不是无所作为。

1、创新加工项目模式。传统加工项目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特点是高污染、高耗能、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利润。目前,此类加工项目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新型加工项目主要集中于生产服务业、信息娱乐行业等,具体包括数据加工、信息加工、技术服务、软件服务、图形制作、音像制作等,其特点是低污染、低耗能、较高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利润。我国应当抓住目前全球服务业转移的机遇,有针对性的制定优惠政策,完善通信、人才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淘汰传统加工项目,引进新型加工项目。

2、创新外资跨国并购。我国过去利用外资的时候主要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体现了一种增量发展,而存量没有盘活,结果是许多国有企业亏损经营,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允许外资跨国并购的目的在于盘活存量,能够使国有企业扭亏为盈,并且减少过剩产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应当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在能够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给予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更多支持。

3、创新外资进入门槛。我国许多地区在引进外资的时候,对项目的甄别不够,结果引进了大量的污染项目、高耗能项目、小型项目、低技术层次项目,这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外资技术溢出效应都造成不利影响。为加强对项目的甄别,国家应当明确规定外资进入的三个门槛:环保节能门槛、规模门槛、技术门槛。达不到最低门槛要求的项目将禁止引进。当然,国家规定的应当是最低标准,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提高标准。

4、创新差别外资政策。我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这种不平衡既体现在产业之间,也体现在区域之间。因此我国的外资政策不应当是统一政策,而应当是差别政策。从产业差别政策来看,我们应当规定对这些重点引进的项目给予政策优惠,而对于那些不在重点引进范围内的产业取消政策优惠。从区域差别政策来看,中央政府应当在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方面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允许地方政府在遵守国家宏观发展规划和外资政策思路条件下拥有较大幅度的政策制定权利。同时,中央政府还需要改变地方官员政绩的考核方法,由过去的单一GDP指标,转变为包括经济指标、政治指标、生态指标、社会指标等的多层次指标体系,使地方政府所追求的目标能够与中央政府、人民群众的目标统一起来。这样,既能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过去那种对差异化地区实施同一化政策的矛盾,也能对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约束,防止其片面追求GDP和财政收入的短期行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