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质量问题报告8篇

时间:2022-05-23 12:32:54

质量问题报告

质量问题报告篇1

论文摘要: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水平,必须从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并把握好报告内容、事实表述、适用法规等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审计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逐步健全科学规范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随着审计报告使用主体的日益广泛和公众对审计报告的日益关注,审计报告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事项的结果,使审计报告的质量经得起各种检验。

一、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前提条件

(一)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

国家审计是依法进行的审计。《审计法》对审计程序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如“提前3天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应进行三级复核”等。而审计报告中的许多内容与依法审计是分不开的。如果是因为没有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而造成的程序上的违法,那么无论多么完美的审计报告也是经不起法律检验的。因此,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前提。

(二)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

审计报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事实,即我们常说的审计查出的问题。每一次审计风暴的掀起,无不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大量违纪违法事实被披露。这些问题,往往只有通过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方法及步骤开展审计才能完成。只有将审计方案中确定的内容及重点完成,审计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而一个有分量的审计报告,还需要大量的审计事实来支撑。没有针对性很强的审计方案指导的审计项目,不能保证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重要保证。

(三)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审计的三大职能是监督、评价和鉴证。《审计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是法律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力,也是审计报告的一个主要内容。然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仍有少数审计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常常将审计评价看作可有可无,存在不评价和乱评价的现象。如在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时,常以“比较真实”这一非法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表述,以其替代审计评价准则规定的“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的三项法定评价标准,使审计评价失去恰当性。还有的审计评价前后矛盾,对同一审计事项做出了相反的评价结论,即一方面认定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是真实的,而另一方面又认定其财政财务收支存在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性,影响了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因此,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关键。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具体要求

1、要素齐全、内容完备。审计报告包括标题、编号、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内容、出具单位、签发日期等要素。其内容包括审计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等,必要时可以提出改进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的问题是审计报告没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的表述,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未按规定引用文号及原文具体内容,缺少审计评价意见等。2、主次分明、表达严谨。对审计报告中问题的排序,要符合基本逻辑,要有主次之分。重要问题、宏观问题、实施方案中列明需要审计的问题排在前面;一般性的问题、随机发现的问题、未规定检查的问题排在后面。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描述要严谨,要有标题、定性、金额、处理意见。违法违规的事实要清楚、定性要准确、依据要充分、处理处罚意见要恰当。评价内容要围绕审计目标,包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评价时要留有余地,尽量不使用绝对的表达方式。

3、事实清楚、分类合理。对审计查出问题的事实要表述清楚,不能使用含糊的语言。同时将产生问题的原因、后果在报告中表述清楚。审计报告所列数字要完整、精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间不加分隔符。事实不清是我们复核时经常遇到的事情,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证据,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按问题的逻辑关系、资金流向等进行分类汇总,也可以验证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处罚意见的分类要合理。常用的分类方法,一是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所列的标准分类,如经济责任审计的五大板块;二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分类,如财务收支方面的、资产质量方面的、经营管理方面等;三是按照审计调查事项分类。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但要注意分类准确,逻辑清楚。

4、定性准确、处理处罚恰当。审计定性是把握审计的关键,这不是言过其实,定性不准确、处理处罚不恰当往往是引起审计复议甚至诉讼的主要原因。但在实际工作中,定性不准的情况在复核时经常出现,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处长要在审计定性上下功夫,提高审计质量。一是要注意法规的时效性,引用行为发生时的有效文件,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的文件或者已废止的文件不能引用;二是要注意引用法规的级次,级次高的优先使用;三是引用法规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果根本找不到法律依据,则要按照“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执行,但要将情况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由上级机关向有关机关建议完善法制;四是处理处罚要恰当。国家有明确规定的,按照规定处理、处罚。对于审计处罚,审计机关要谨慎使用自己的裁量权,并注意同类问题处理处罚的一致性。

5、用词规范、严谨细致。审计报告的用词要准确、规范,应避免由于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多字少字错字等低级错误的发生。如有的将“概率”误写为“几率”、将“法定代表人”误写为“法人”或“法人代表”;有的没有做到严谨细致,不认真,粗心大意,丢字多字错字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定性使用日常日语,没有上升为法律语言,而是日常口语,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权威性。

6、加强复核、落实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复核是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审计组长、业务处长及法制机构的三级复核,在审计报告的不同环节,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层层把关。三级复核人员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如果将审计复核落实到位,许多质量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同时,还应落实审计会议制度。为了保证审计报告质量、防范审计风险,6号令建立了分层次的业务会议制度,对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这种做法在增强审计业务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的同时,也必然会促进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审计法修订释义读本》2006年3月

质量问题报告篇2

论文摘要: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水平,必须从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并把握好报告内容、事实表述、适用法规等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审计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逐步健全科学规范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随着审计报告使用主体的日益广泛和公众对审计报告的日益关注,审计报告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事项的结果,使审计报告的质量经得起各种检验。

一、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前提条件

(一)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

国家审计是依法进行的审计。《审计法》对审计程序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如“提前3天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应进行三级复核”等。而审计报告中的许多内容与依法审计是分不开的。如果是因为没有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而造成的程序上的违法,那么无论多么完美的审计报告也是经不起法律检验的。因此,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前提。

(二)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

审计报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事实,即我们常说的审计查出的问题。每一次审计风暴的掀起,无不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大量违纪违法事实被披露。这些问题,往往只有通过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方法及步骤开展审计才能完成。只有将审计方案中确定的内容及重点完成,审计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而一个有分量的审计报告,还需要大量的审计事实来支撑。没有针对性很强的审计方案指导的审计项目,不能保证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重要保证。

(三)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审计的三大职能是监督、评价和鉴证。《审计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是法律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力,也是审计报告的一个主要内容。然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仍有少数审计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常常将审计评价看作可有可无,存在不评价和乱评价的现象。如在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时,常以“比较真实”这一非法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表述,以其替代审计评价准则规定的“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的三项法定评价标准,使审计评价失去恰当性。还有的审计评价前后矛盾,对同一审计事项做出了相反的评价结论,即一方面认定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是真实的,而另一方面又认定其财政财务收支存在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性,影响了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因此,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关键。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具体要求

1、要素齐全、内容完备。审计报告包括标题、编号、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内容、出具单位、签发日期等要素。其内容包括审计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等,必要时可以提出改进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的问题是审计报告没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的表述,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未按规定引用文号及原文具体内容,缺少审计评价意见等。

2、主次分明、表达严谨。对审计报告中问题的排序,要符合基本逻辑,要有主次之分。重要问题、宏观问题、实施方案中列明需要审计的问题排在前面;一般性的问题、随机发现的问题、未规定检查的问题排在后面。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描述要严谨,要有标题、定性、金额、处理意见。违法违规的事实要清楚、定性要准确、依据要充分、处理处罚意见要恰当。评价内容要围绕审计目标,包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评价时要留有余地,尽量不使用绝对的表达方式。

3、事实清楚、分类合理。对审计查出问题的事实要表述清楚,不能使用含糊的语言。同时将产生问题的原因、后果在报告中表述清楚。审计报告所列数字要完整、精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间不加分隔符。事实不清是我们复核时经常遇到的事情,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证据,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按问题的逻辑关系、资金流向等进行分类汇总,也可以验证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处罚意见的分类要合理。常用的分类方法,一是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所列的标准分类,如经济责任审计的五大板块;二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分类,如财务收支方面的、资产质量方面的、经营管理方面等;三是按照审计调查事项分类。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但要注意分类准确,逻辑清楚。

4、定性准确、处理处罚恰当。审计定性是把握审计的关键,这不是言过其实,定性不准确、处理处罚不恰当往往是引起审计复议甚至诉讼的主要原因。但在实际工作中,定性不准的情况在复核时经常出现,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处长要在审计定性上下功夫,提高审计质量。一是要注意法规的时效性,引用行为发生时的有效文件,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的文件或者已废止的文件不能引用;二是要注意引用法规的级次,级次高的优先使用;三是引用法规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果根本找不到法律依据,则要按照“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执行,但要将情况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由上级机关向有关机关建议完善法制;四是处理处罚要恰当。国家有明确规定的,按照规定处理、处罚。对于审计处罚,审计机关要谨慎使用自己的裁量权,并注意同类问题处理处罚的一致性。

5、用词规范、严谨细致。审计报告的用词要准确、规范,应避免由于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多字少字错字等低级错误的发生。如有的将“概率”误写为“几率”、将“法定代表人”误写为“法人”或“法人代表”;有的没有做到严谨细致,不认真,粗心大意,丢字多字错字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定性使用日常日语,没有上升为法律语言,而是日常口语,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权威性。

6、加强复核、落实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复核是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审计组长、业务处长及法制机构的三级复核,在审计报告的不同环节,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层层把关。三级复核人员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如果将审计复核落实到位,许多质量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同时,还应落实审计会议制度。为了保证审计报告质量、防范审计风险,6号令建立了分层次的业务会议制度,对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这种做法在增强审计业务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的同时,也必然会促进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审计法修订释义读本》2006年3月

质量问题报告篇3

论文摘要: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水平,必须从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并把握好报告内容、事实表述、适用法规等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审计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逐步健全科学规范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随着审计报告使用主体的日益广泛和公众对审计报告的日益关注,审计报告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事项的结果,使审计报告的质量经得起各种检验。

一、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前提条件

(一)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

国家审计是依法进行的审计。《审计法》对审计程序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如“提前3天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应进行三级复核”等。而审计报告中的许多内容与依法审计是分不开的。如果是因为没有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而造成的程序上的违法,那么无论多么完美的审计报告也是经不起法律检验的。因此,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前提。

(二)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

审计报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事实,即我们常说的审计查出的问题。每一次审计风暴的掀起,无不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大量违纪违法事实被披露。这些问题,往往只有通过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方法及步骤开展审计才能完成。只有将审计方案中确定的内容及重点完成,审计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而一个有分量的审计报告,还需要大量的审计事实来支撑。没有针对性很强的审计方案指导的审计项目,不能保证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重要保证。

(三)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审计的三大职能是监督、评价和鉴证。《审计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是法律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力,也是审计报告的一个主要内容。然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仍有少数审计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常常将审计评价看作可有可无,存在不评价和乱评价的现象。如在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时,常以“比较真实”这一非法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表述,以其替代审计评价准则规定的“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的三项法定评价标准,使审计评价失去恰当性。还有的审计评价前后矛盾,对同一审计事项做出了相反的评价结论,即一方面认定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是真实的,而另一方面又认定其财政财务收支存在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性,影响了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因此,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关键。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具体要求

1、要素齐全、内容完备。审计报告包括标题、编号、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内容、出具单位、签发日期等要素。其内容包括审计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等,必要时可以提出改进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的问题是审计报告没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的表述,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未按规定引用文号及原文具体内容,缺少审计评价意见等。

2、主次分明、表达严谨。对审计报告中问题的排序,要符合基本逻辑,要有主次之分。重要问题、宏观问题、实施方案中列明需要审计的问题排在前面;一般性的问题、随机发现的问题、未规定检查的问题排在后面。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描述要严谨,要有标题、定性、金额、处理意见。违法违规的事实要清楚、定性要准确、依据要充分、处理处罚意见要恰当。评价内容要围绕审计目标,包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评价时要留有余地,尽量不使用绝对的表达方式。

3、事实清楚、分类合理。对审计查出问题的事实要表述清楚,不能使用含糊的语言。同时将产生问题的原因、后果在报告中表述清楚。审计报告所列数字要完整、精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间不加分隔符。事实不清是我们复核时经常遇到的事情,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证据,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按问题的逻辑关系、资金流向等进行分类汇总,也可以验证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处罚意见的分类要合理。常用的分类方法,一是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所列的标准分类,如经济责任审计的五大板块;二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分类,如财务收支方面的、资产质量方面的、经营管理方面等;三是按照审计调查事项分类。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但要注意分类准确,逻辑清楚。

4、定性准确、处理处罚恰当。审计定性是把握审计的关键,这不是言过其实,定性不准确、处理处罚不恰当往往是引起审计复议甚至诉讼的主要原因。但在实际工作中,定性不准的情况在复核时经常出现,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处长要在审计定性上下功夫,提高审计质量。一是要注意法规的时效性,引用行为发生时的有效文件,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的文件或者已废止的文件不能引用;二是要注意引用法规的级次,级次高的优先使用;三是引用法规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果根本找不到法律依据,则要按照“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执行,但要将情况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由上级机关向有关机关建议完善法制;四是处理处罚要恰当。国家有明确规定的,按照规定处理、处罚。对于审计处罚,审计机关要谨慎使用自己的裁量权,并注意同类问题处理处罚的一致性。

5、用词规范、严谨细致。审计报告的用词要准确、规范,应避免由于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多字少字错字等低级错误的发生。如有的将“概率”误写为“几率”、将“法定代表人”误写为“法人”或“法人代表”;有的没有做到严谨细致,不认真,粗心大意,丢字多字错字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定性使用日常日语,没有上升为法律语言,而是日常口语,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权威性。

6、加强复核、落实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复核是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审计组长、业务处长及法制机构的三级复核,在审计报告的不同环节,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层层把关。三级复核人员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如果将审计复核落实到位,许多质量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同时,还应落实审计会议制度。为了保证审计报告质量、防范审计风险,6号令建立了分层次的业务会议制度,对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应召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这种做法在增强审计业务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的同时,也必然会促进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审计法修订释义读本》2006年3月

质量问题报告篇4

一、高质量财务报告的涵义

《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中对“高质量财务报告”的界定是这样表述的:“高质量财务报告指的是向(企业)外部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其他在经济中有关资源分配决策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财务报告。按照高质量准则所产生的财务报告应能形成具有透明度的信息。透明的信息具有足够的信息含量,它能很快地被理解,以便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据以做出经济决策提供一个重要的基础”(葛家澎,2000)。财务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给阅读者或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财务报告的质量标准即为其目标,其质量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财务报告的编制是否遵循规范的操作程序、其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高质量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信息内容的质量,这是高质量财务报告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财务报告的有用性是依赖于信息内容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二是信息表述的质量,这是使信息内容质量得以充分实现的保障,只有充分而公允的信息披露才能使决策者做出有效裁决。三是信息约束条件,这是辅助的质量要求。

二、基于供应链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影响因素分析

“财务报告供应链”这一概念是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于2008年提出,具体界定为“在财务报告的准备、编制、批准、审计、分析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的参与者和一系列过程”。围绕这一主线,可以从源头上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并实现协同效应。因此本文试图从财务报告供应链视角来研究财务报告问题。

(一)财务报告下的供应链分析 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财务报告供应链的界定可知,企业的财务报告从准备、编制,到分析和使用一系列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某一特定主体在特定要求的限定下从事各自活动。企业财务报告供应链正因这一过程与企业运营中的商品和劳务的供应链类似而得名。它是在供应链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财务报告生成和提供过程的逻辑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将供应链思想引入到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中而产生。

在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复杂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参与主体,例如政府、作为财务报告主体的企业管理层、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依托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对外进行审核的企业的董事会、财务分析中介机构等,它们在逐一执行各自职能,以达到财务报告的形式转化,贯穿了财务报告的生成、提供和使用的全过程。各个主体在财务报告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因而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也不同。其中,政府在财务报告供应链中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制定相关准则,这主要是由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承担;二是行使监管职能,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国证监会)承担。

(二)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企业财务报告的整体结构,从高质量财务报告的生成和提供机制来看,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包括:政府的监管、管理层的编制、信息中介机构的分析和解读等。这是从参与财务报告的准备、编制、分析、使用等环节的各个主体的角度进行的分析。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要求每一个参加主体都要确保自身所在环节的合理、合规和有效。

三、财务报告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明晰了供应链导向的研究思路和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下文将按照供应链导向思维对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一)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或上市等过分美化财务报告 在财务报告的基本情况说明部分,管理层被要求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目标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资金增减及资金周转情况,成本费用和收入计划完成情况,税金缴纳情况,基金增减情况,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等进行客观的概述与说明。然而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由于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业绩水平关系到管理层的利益回报,也关系到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前景和走势的信心,尤其是当企业正在努力上市时,为了满足上市门槛条件,管理层往往是谨慎地美化各项利润数字,或者只重点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隐藏对企业不利的信息,以便在外界建立一个运行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到了报告的质量。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失衡 财务报告的审计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审计业务,其审计意见虽不能被认为是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及经营效率、效果所作出的承诺,但也是提供给财务报告使用者关于财务报告可靠程度的一种权威性意见。然而在企业实际操作中,由于各方对注册会计师工作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加之现行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度存在缺陷,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进而对审计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我国公司治理制度中,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管理当局掌握着实权,因而当注册会计师向公众披露真实的信息不利于企业持续经营时,企业管理当局就有可能与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合谋,或者注册会计师会被管理当局“俘获”成为同谋,一同欺骗审计委托方和社会公众,并从中牟利。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为了保证公司管理当局能遵纪守法,履行应尽义务的制度安排。而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现状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权力制衡机制失效,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这是导致财务报表信息披露行为规范失衡的主要原因。内部人控制即企业的管理者凌驾于董事会之上,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主人,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以欺骗股东,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此外,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由原来的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转变而成,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国有股 “一股独大”的现象。众所周知,由于国有股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容易形成所有权虚置和缺位,从而导致权力的监督与制衡机制难以实现。

(四)政府监管不到位与会计制度不健全 法律法规是财务会计制度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法定监管主体是政府机关和相关的行业自律组织。我国金融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监管制度,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是证券业监督委员会。然而从现实的情形来看,证监会作为最高的监管机构,其监管范围过于宽泛,而监管人员的专业技能却有限,这往往导致管理制度全面而实施管理却很片面。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科学与否对财会报告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但是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仍然不健全,会计准则定义和释义不准确,会计法规之间又存在不协调的地方,这些都导致企业始终能有机可乘,向公众披露虚假的财务信息。

四、基于供应链的高质量财务报告构建

根据企业产品的供应链原理,可以以此为蓝本,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财务报告,这样就能兼顾财务报告编制前、编制中和编制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面地消除财务报告出现纰漏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报告质量的最大化、最高化。具体而言就是在财务报告的准备、编制、批准、审计、分析和使用的一系列过程中,围绕这一主线,全程地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并实现各个环节和各个参与者的协同效应。针对目前我国财务报告供应链主体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企业建立基于供应链的高质量财务报告提供可能。

(一)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是依赖于会计准则的科学性的,严谨、完善而科学的会计准则是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积极创建我国具体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已颁布的具体准则包括关联方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债务重组、收入、投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易、或有事项等等。这些具体的会计准则是财会人员从事财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为补充和完善现有是会计准则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编制科学、反应客观事实的财务报表提供了基本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数量逐渐增多,对于其财务的规范也需要相应的制度。因此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先进国家的制度。

(二)完善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监管机制 作为第三方的注册会计师是企业财务报告审计的受托人,应该恪守客观性和独立性,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和一贯性进行审计,形成审计意见,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一定效力的保障。因此,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与管理,严格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制度,完善相关的惩治机制,从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外部来加强企监管。

(三)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权力主体制衡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的现象,应该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的形成,实际上是公司治理中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和债权主体缺位以及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相匹配的问题。因此,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依照相关法律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平衡企业的所有者、支配者、管理者之间的相互权力、责任、利益等,从而真正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治理机制。其中,关键是要确定董事会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核心地位,一方面要赋予董事会相应的、实质性的权力,另一方面要改善董事会的内部分工和制衡机制。只有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制下,董事会能够与管理层各司其职,并实施必要和恰当的监管,防止管理层受利益驱使而出局虚假财务报告。

(四)完善财务报告的分析、解释机制 从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分析环节来看,大部分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于公司所披露的原始信息的理解和把握是不全面、不专业的,因而是“有限理性”的,因此还需要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加工、转换和解释,以便形成对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他们的分析和解释还会形成正外部性,从而产生溢出效应。证券分析师便是典型的想个人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提供财务报告分析和解释的专业人士。为了充分发挥他们对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后续作用,应该严格资格准入制度,完善相应的职业守则和准则以确保其职业操守,制定相应的法律以切实确保其独立性。

(五)加强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从财务报告供应链的整体上讲,加强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是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又一重保障。外部监管包括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两方面,都是独立于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因而具有客观性。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应该有机结合,才能确保监管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将法律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也要构建针对政府监管的社会评价和问责约束机制,保证权力与责任的平衡。

本文从财务报告供应链的视角解读了如何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应该从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完善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监管机制,完善公司论证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权力主体的制衡,完善财务报告的分析,解释机制,以及加强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等视角来确保财务报告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跃堂、张祖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及信息披露监管》,《会计研究》2001年第10期。

质量问题报告篇5

[关键词] 危急值报告;环节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R197.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c)-0152-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of critical value report

ZANG Bao-hua

The Secon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zhou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Yangzhou 225007,China

[Abstract] Establishment of critical value reporting system is one of goals ensuring the patients safety,critical value reporting system can ensure the patients safety more better.However,the process quality defect of critical value report often occur in the clinical work,bringing hidden danger to the patients safety.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of critical value report in clinical work are analysised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Critical value report;Process quality control

危急值是指与正常值参考范围偏离较大、危及生命的检验、检查结果,当这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需要临床医生及时得到检验、检查信息,并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1]。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其涉及到多科、多部门、多人、多环节的协作,故时有“危急值报告环节质量缺陷”发生,轻则延误治疗抢救,重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事件。现对临床工作中危急值报告环节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1 危急值报告环节质量存在问题

1.1 危急值的报告项目、范围不全面

1.1.1 检验危急值报告的范围涵盖面不广 2008年中国医院协会编写的《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提出[2],危急值至少应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对标准要求学习不够深入,把“至少”认为就是这些项目,而没有结合临床。本院在2012年前制订的危急值项目包含血常规、凝血试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糖、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等8个大类中的26个小项,与熊锋莉等[3]报告的13个项目、王海剑等[4]报告的12个项目比较,虽然项目有所增多,但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涵盖范围不广,如与心肌急性损害有关的项目并没有列入其中。曾经遇到一个病例,因“上腹痛”入院,查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等显示,磷酸肌酸激酶大于正常值3.7倍、肌酸激酶同工酶大于正常值2.7倍,肌钙蛋白大于正常值14倍,由于检验科工作人员认为“不在报告范围”而没有及时与临床医生反馈信息,但心电图检查提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其他如抗HCV抗体、抗HIV抗体、TP/RPR等传染病标志物,涉及到患者隔离、手术过程消毒及患者隐私等问题,但不属于危急值范围,当出现阳性结果时,临床并没有及时得到信息。Rh阴性血型属少见血型,也没有列入立即报告范围。

1.1.2 除检验以外的其他辅助检查没有列入到危急值报告范围 在危急值报告范围中,大多只重视检验项目的报告,而心电图、影像、病理等检查报告并没有列入范围中,导致这些项目的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时报告不及时。目前危急值报告的范围已扩大到除检验外的影像、超声、心电、病理、血药浓度等,报告疾病多达数十种[5]。

1.1.3 缺乏成人与小儿之分 在报告的项目与结果方面,没有成人与小儿之分。

1.2 报告登记不全

各科室虽然都有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但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登记不全的事件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医技科室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报告后,没有记录电话接收者、报告时间等;临床科室人员没有记录由谁报告、报告的时间、及接到报告后的处理等,当发生责任追究时,有互相扯皮的现象。

1.3 报告途径单一

由于信息系统不完善,医院只采用电话报告一种方式,且接电话者大多是护士,如果护士因为工作繁忙或责任心不强、认知不足,有可能发生不及时记录或不及时通知医生的情况,导致临床医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6]。电话报告还可能存在危急值误读,有一定的信息传递错误率[7]。

1.4 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缺乏沟通

申请单填写不全,导致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对患者情况缺乏了解,使得相互之间对危急值的理解出现认识偏差,在报告或是不报告的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

1.5 检验标本采集不规范,导致出现假性危急值结果

如标本溶血导致血钾异常升高,在输液部位采血导致血糖等多种结果出现假性危急值[8]。

1.6 仪器设备方面的问题可能导致假性危急值

仪器故障、试剂质量不合格均可导致假性危急值的出现。

临床危急值报告环节质量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医院教育培训不到位,全员对危急值的认知不足,制度不健全,考核不力,管理松懈等。为了更好地执行危急值报告报告制度,保证患者安全,须制订危急值报告环节质量控制对策。

2 危急值报告环节质量控制对策

2.1 对危急值报告项目、范围进行界定

组织召开由临床科主任、检验(微生物)、影像、超声诊断、电生理、病理、输血科等科室负责人会议,分析危急值报告环节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对本院的危急值报告项目、范围进行界定,达成一致共识。同时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定期(每年至少1次)对危急值报告制度进行有效评估。

2.2 多途径报告、完善报告流程

可通过电话、短信、HIS/LIS等多途径报告。完善信息系统,应用LIS智能报告系统对危急值进行判断审核,并提醒通知临床医生[9]。流程:检验、检查科室发现危急值自己或他人立即复核,检查仪器、设备的完好性,标本的正确性确认无误后,立即多途径报告将相关信息逐项登记到“危急值报告登记本”病区护士接到电话,第一时间报告医生并逐项登记到“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医生获知信息后进行签字确认对病情进行评估及时处理病情复杂的汇报上级医生或科主任进一步处理,与家属告知继续观察病情,复查危急值,病程记录。多途径报告包括:①电话通知送检科室;②通过院内信息系统发送到送检科室;③短信发送到当班医生;④纸质报告上特别注明“已复核”并签名。通过报告的多途径和报告流程的完善,使危急值的管理做到“无缝隙”[10]。

2.3 学习培训

组织全院医、技、护等学习患者安全目标、危急值的定义、报告的意义、报告的项目和范围、管理制度、报告流程。对护理人员、检验人员进行“影响检验危急值报告因素”的培训,做好检验前的质量分析[8]。要求检查科室不拘泥于所列的报告范围,当有关数据接近危急值时也应提前通知临床医生。临床医生在书写检查申请单时,详细书写病史,重点突出,以便影像、超声、电生理等科室的医师判断结果与临床的相关性。

2.4 检查考核

医务科、护理部对危急值报告的执行情况定期、不定期组织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对执行不到位的科室或个人与绩效考核挂钩。

3 小结

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是保证患者安全目标措施之一,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患者安全。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医院职能部门应加强医、技、护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之熟知危急值项目、范围、临床意义,明确该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责任心,提高对危急值报告的认知。加强检查考核,严格控制可能发生危急值报告缺陷的环节。根据医院的情况,对危急值报告的项目范围及时修正,做到质量持续改进,在系统层面上,可采纳王培昌[11]的建议。鉴于临床危急值报告体系重要性及标准化的缺失,期待危急值报告标准化文件早日出台。

[参考文献]

[1] 周英.危急值报告制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体会[J].当代护士,2012,(11):180-182.

[2] 中国医院协会.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2009~2010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7.

[3] 熊锋莉,黄晓光.县级医院检验科对危急值报告的认知与实践[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0):2665-2666.

[4] 王海剑.生命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6):25-26.

[5] 祁新蕾.临床危急值报告的流程管理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6):584-586.

[6] 张娟,胡俊灵,龚云,等.在护理安全管理中推行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2,24 (10):2612-2613.

[7] 游斌权,钟初雷,阎晓琴.3种危急值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8):32-33.

[8] 胡志学,马永国.检验危急值的护理管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139-140.

[9] 陈平,陈益民.危急值多途径报告系统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2,30(11):929-930.

[10] 蔡仁美,朱胜春.综合性医院“危急值”无缝隙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2011,15(10):44-46.

质量问题报告篇6

关键词 审计 管理层权力 财务报告

一、引言

财务报告作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直接反应,也是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作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无论是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还是对外部投资者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管理层作为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很有可能在利益的驱动下,出现粉饰财务报告的问题,影响财务会计报告质量,而开展审计管理,尤其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因此,充分研究审计、管理层权力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稳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功能、管理层权力及财务报告有关概念分析

审计功能,重点是通过审计监督作用,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运作进行规范,以促进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由于近年来我国对审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因此审计结果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越来越重。但是。目前有的上市公司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出现了内部审计结果不准确,外部审计方面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购买审计意见等问题,审计监督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和规范。

管理层权力,也就是企业内部高管控制企业的意愿和能力等,按照现阶段有关学术研究,对管理层权力的评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评价:结构性权力,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下属控制的权力大小,主要通过职务控制和薪酬控制来实现。所有权权力,主要是通过高管所分配的股权或者是相关股权等,对公司管理带来的影响。专家权和声望权,主要是指高管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或者是声望等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会带来的影响。

财务报告则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综合体现,现阶段对于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则是要求企业除了通过财务报告进行基本的信息披露以外,还应该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等进行反映,严禁弄虚作假、粉饰财务报表或者是调整盈余。有的企业在财务报告或者是盈余调整方面,往往会通过更换审计师或者是增加审计费用等来调整审计意见,造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失真问题的发生。

三、审计功能、管理层权力及财务报告关系分析

(一)管理层权力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分析

当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还未能对管理层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因此管理层权力运作过程中,时常会有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整体来说,随着企业管理层权力的不断增加,其自身受到有关的治理权控制以及外部监督的约束力度就会减弱,有的管理层则会选择在不违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特别是选择各种有利的会计政策,调整盈余等,这些行为往往会造成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下降,甚至会对外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造成误导。

(二)审计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分析

审计管理特别是外部监督审计,是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关键因素,独立性较强的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降低企业的成本非常有利。特别是具有较高专业胜任力的审计师,能够及时修正财务报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由于企业的外部审计需求主要动因是政府的强制要求,因此有的企业并不喜欢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层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事务所或者是通过审计费用等,会直接影响审计质量,进而出现财务报告质量不高的问题。

四、加强审计,合理控制管理层权力,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措施研究

(一)优化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强化对企业管理结构性权力的制约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的管理层权力有着重要影响,而管理层的权力对会计信息质量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首先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的优化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上市公司应该逐步改善内部治理环境,重点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和制约,避免出现管理层手中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确保企业内的管理层在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下,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其次,应该注重对企业管理层的所有权权力进行合理的培养,特别是合理的运用股权激励机制,将财务报告质量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或者是薪酬激励等直接挂钩,提高企业管理层自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主动性。此外,在企业管理层的专业权力管理方面,还应该注重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能力,准确认识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降低人为操控财务报告的压力和动机。

(二)提高财务报告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进一步的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水平,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应该积极主动地健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督促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首先,应该注重加强财务报告中有关数据的管理,确保严格按照会计核算办法认真处理各项业务,保证财务报表的数据从源头上真实、准确、合规,进而确保账表一致,逻辑正确,客观反映。其次,应该对财务报表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检查,确保报表的严肃性、及时性。此外,还应该注重加强财务报告的分析运用,充分发挥财务报告的实际价值,特别是依据财务报表计算分析各项财务指标,针对重要风险点、关键时间节点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的作用

保证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重点还应该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的作用。在审计目标方面,应该重点是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否准准确等进行审计,重点是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同时,应该注重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的要求,确保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四)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确保企业信息披露的准确公允,除了加强控制管理以外,还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等,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责任追究机制。在责任的明确方面,管理层作为企业财务报告起草和披露的主要责任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具有直接决定权。注册会计师等作为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审核的直接实施人,也是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责任人。在充分明确责任主体以及责任人之后,对于出现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真实或者是不规范的,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督促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五、结语

科学合理的设定企业内部管理层权力,并加强审计监督,对于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准确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为了自身的长远稳定发展,应该在这些方面强化管理,以不断促进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提升,为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决策以及外部投资者提供最准确的依据。

(作者单位为淄博晨光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袁知柱,王泽觯吴粒,张一帆.国际“四大”与高审计质量――基于股价波动同步性视角的考察[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04).

[2]牟韶红,李启航,于林平.内部控制、高管权力与审计费用――基于2009-2012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4).

质量问题报告篇7

要出具一份高质量信息充足的检验报告,首先要有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切实可行有效的规章制度、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相应的记录表格,应涉及到抽样、运输、贮存、检测、原始记录、出具报告整个过程,每一步都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抽样时,抽样人员二人以上应自始至终都在样品现场,并且同时开具抽样单(包括:任务来源、抽样单位、产品名称、注册商标、规格型号、生产单位、地址、抽样地点、样品数量、样品等级、样品编号、执行标准、检验依据、生产日期、抽样基数、抽样方法、抽样时间、抽样人员各自签名、企业陪同人签名并对检毕样品处理进行约定如取回、报损、放弃及联系方式、封条编号)字迹工整、清晰,如有更改要加盖名章或手印,样品加贴双方人员签名封条;委托检验时,由委托单位提供样品,签订委托协议,对样品状态进行描述,由客户填写样品名称、注册商标、联系人、电话、邮编、传真规格型号、生产单位、地址、生产日期、样品数量、约定检验目的、检验依据及项目、检验费用、检验完成时间、报告领取方式、检毕样品处理、委托方保证声明、检验机构声明、样品编号、双方代表签名、检验室验收签名、一式三份一联业务存档、二联交检验室附存档报告后、三联交客户。样品运输、贮存过程中要保证不会受到污染、损坏、变质、丢失。

业务科室做好样品登记,检验样品备查样品分开,填写样品流转卡开具检验任务通知单,检验室领取检验样品,检验室主任向检验人员分配检验任务,检验人员检验时必须严格按标准进行检验,标准按类别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种,按性质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当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按照上一级标准进行检验;若被检产品的材料变化和性能要求不属于上一级标准范围内时,可依据企业标准组织检验。

检验报告的原始数据一定要真实、准确、可靠、无误,使用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量具要在检定、校准周期内,化学试剂、标准溶液 要在保质期内,检验人员一定要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要进行期间核查,使用在培人员一定要进行监督,并做好记录。

原始数据记录包括样品编号、检验依据、检验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环境条件、使用仪器设备型号、标准溶液浓度、检验过程描述、使用大型仪器检验项目要有曲线谱图并给出方法和仪器的检出限、检验员签名、同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以备出现异常情况核查、各步运算要根据测量精度确定有效数字的位数,严格执行法定计量单位。原始记录字面工整,如改动时要双杠改并盖检验员名章。例:“正确错误”,改动后文字或数据要填写在改动处上方。原始数据记录整理完毕检验员交审核员审核后,原始数据记录与抽样单或委托协议书、检验任务通知单装订一起,编制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要具有完整、准确和科学的概括性,字迹要清晰、工整,不得涂改,用字要规范,这样才能提供出科学公正的检测报告。

质量问题报告篇8

阿城区扶贫办:

按照区扶贫办关于2020年全省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发现问题排查整改工作安排部署,为切实做好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发现问题排查整改工作,按照省扶贫办《关于做好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发现问题排查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黑扶办发【2020】22号)》要求,我街立即召开街村数据质量评估问题排查整改工作会议,针对全省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问题清单中的贫困户基础信息不准、贫困户基础信息不准、贫困户基础信息不准、帮扶责任人与实际不一致、帮扶措施与实际不符、贫困村信息不准、边缘易致贫户信息不准七方面17个问题对标对表,举一反三,切实做好问题排查和整改。现将问题整改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具体问题及整改情况

(一)贫困户基础信息不准

1.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

存在问题:刘丽楠、赵美琪2019年2020年在校生相同。

整改措施:立即在国网系统中修改。

整改进度:已完成。

2.系统数据录入不准

无此类问题

3. 数据采集不准

存在问题:常全超是在校生,是否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选是。

整改措施:立即同人社局进行沟通,并按照实际情况对国网系统进行修改。

整改进度:已完成。

(二)生产生活条件数据不准

1.系统数据录入不准

无此类问题

2. 数据采集不准

椴树村佟英耕地面积系统中是14.9亩,实际为23.68亩。

整改措施:同街道经管站进行沟通,并按照实际情况对国网系统进行修改。

整改进度:已完成。

(三)贫困户基础信息不准

1.收入计算漏项

存在问题:宫强家五保金是6396元,录入6936元。

整改措施:与街道民政办沟通,按照实际情况对国网系统进行修改。

整改进度:已完成。

2.收入计算分类不准确

无此类问题

(四)帮扶责任人与实际不一致

1.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

无此类问题

2.帮扶责任人调整不及时

无此类问题

(五)帮扶措施与实际不符

1.系统数据录入错误

无此类问题

2.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

无此类问题

(六)贫困村信息不准

1.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

2.数据信息采集不准

我镇无贫困村,无此类问题

(七)边缘易致贫户信息不准

1.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

存在问题:任洪福的措施情况表中2019年度健康扶贫显示享受商业补充险,综合保障帮扶措施表中显示享受特困供养。

整改措施:与医保局、民政办沟通,按照实际情况对国网系统进行修改。

整改进度:已完成。

2.系统数据录入不准

无此类问题

3.数据采集不准

无此类问题

4.收入计算不精准

无此类问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