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2-05-23 01:36:01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技术创新;质量安全管理;整合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83-02

1 以技术创新为龙头,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整合优势

强化质量安全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的保证与促进作用,并以质量安全技术数据库为平台,进一步理顺业务流程,充分发挥质量安全管理整合优势。

1)加强工艺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科技进步进行创新。二是围绕实物质量安全进行创新;

2)加强检测技术创新:对工程实体的检测,一方面是判断施工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规定,另一方面是检验施工过程控制能力;

3)加强技术与质量安全整合创新:质量与安全控制措施改进必须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一是要重点挖掘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方案对工程质量安全的影响,扩大功能,提高工程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二是要高度注重市场动态,重视市场调研与市场需求分析,把握市场需求与机遇。三是要注重人的作用,要为技术、质量安全管理人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发展空间,做好质量安全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整合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工作平台;

4)加强对新开项目的质量安全技术的支持、服务、保障工作:坚持对项目无边界服务工作流程,具体指导新开工项目施工质量、安全控制要点、质量控制记录和安全文明施工台帐的建立和制作等工作,协助新开项目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责任制及对分包队伍进行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项目的质量安全预警能力;

5)加强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的管理,确保安全技术措施费投入到位:要求项目深坑基础工程、外脚手架、各种异型架子(挑架、门式架、挂架、吊篮架、整体爬架)、现场临时用电、物料提升机、外用电梯、塔吊防护工程必须编制单项安全防护技术方案;安全技术防护措施方案必须严格履行会审、审批制度,未经审批的安全技术防护措施方案不得实施;安全技术措施费的投入以保证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的实施为基点,实现安全管理达标。总部组织制订“项目安全技术措施费管理办法”,项目建立“安全技术措施费台帐”,以适应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现场安全管理的需要;

6)强化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管理:通过教育培训,改善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提高作业人员质量安全操作技能。

2 深化落实精品工程生产管理理论与三大体系整合工作

公司质量安全管理在不断夯实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和提升体系管理,只有通过体系的有效运行,才能持续稳定地生产大批量的建筑精品工程,树立企业品牌,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不断完善改进“精品工程生产管理理论”

创建“分层控制、分级管理”质量控制模式和以“目标管理、精品策划、过程监控、阶段考核、持续改进”为核心的“精品工程生产管理理论”。科学合理的制定工程各项目标包括质量安全目标后,要围绕工程总体目标对各阶段目标、各分项目标进行细分,制定出量化的、可测量的指标和工程质量安全控制要点,并配备相应的资源。工程策划阶段尤其高度重视质量安全策划工作;过程监控重点针对隐蔽工程,影响观感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分项工程,特别是在结构、装修和机电工程施工阶段;阶段考核重点突出工程实体质量、质量预控措施的制定、安全专项方案的执行,各项质量安全标准和指标的落实,阶段性成果总结(《问题集》、《规矩集》)和其他有关方面内容。

通过“精品工程生产管理理论”的良性运转,将会使我公司工程实体质量、安全管理、员工质量安全意识和企业质量安全控制的核心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此项工作是我公司质量安全管理的核心。

2)强化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确保实体质量目标、安全目标与创优目标的实现

为推动质量安全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确保“精品工程”的实现,我公司在进一步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工作的基础上,加强日常现场检查与结构验收、工程预验、竣工验收、季度考核等监督、检查工作,检查内容包括土建、机电安装施工等各方面的质量安全管理、资料台帐管理等。重点加强对高大架子、特殊架子(挑架、整体爬架、吊蓝、挂架等)、现场临电、大型机械以及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等各项技术指标的鉴定、安全防护与管理、检查验收及资质审查验收等工作,确保公司各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均保持在受控状态,各项指标均达到计划指标要求。

3)培训引导结合,突出事前预控,重视质量安全成本效益

要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树立企业形象。要正确处理好培训教育、工程创优、资金成本与全面提高工程质量的关系,把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提高所承担工程的质量总体水平放在第一位。保持公司整体质量水平的稳定上升,持续为社会塑造精品工程。

加强项目及各子分公司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教育,加大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力度,并以现场蹲点指导、演示幻灯片案例等多种形式向各项目演示质量安全的问题点及控制措施,避免同类问题的重复性发生,将工作重心向“事前预控”方向转移,降低各项成本,改变投入型管理为预防性管理。同时严格杜绝项目为降低成本支出而减少在安全防护用品上的投入,要求项目建立安全技术措施投入台帐。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日常培训与证件审核,加强分包单位基层施工管理人员质量安全培训,重点强化对新进场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4)规范京外项目质量安全管理。随着京外市场拓展力度的加强,特级资质就位,京外工程所占市场份额在逐步扩大,确保京外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树立企业形象,维护企业品牌,是目前我公司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向京外项目大量输送总部质量安全与体系管理规范性文件与培训教材,将京外项目管理运作纳入公司整体管理体系之中。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 硕士论文 质量 思考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指出: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本文试图分析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完成的学位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探讨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1.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中存在问题

1.1选题缺乏应用特色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是为了培养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但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来看,大部分仍是是以学术型研究为主。其原因是大部分导师具有较多的研究课题,但具体实施人员不足,因此需要专业型研究生参与并通过学位论文来完成,使得对其论文的指导仍偏重于学术指导,不少论文仍沿用了学术学位论文的选题标准,直接造成了应用型研究生论文的过于学术化。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大多由校内第一导师直接决定,研究生负责论文的实施过程,而校外第二导师多数仅作为一种形式,很难对研究生论文的完成提供足够的建议,因此造成论文缺乏与食品生产、新设备研制与开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实践问题的有效结合,无法体现出专业型硕士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此外,部分(在职)研究生所从事专业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对口性不强,也造成了其对整个论文深度把握不够,内容缺乏生产应用特色。

1.2研究手段相对缺乏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内容来看,其研究手段多数相对简单。论文中对技术指标的主观评价方法(如感官评价法)应用较多,而化学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较少;应用常规手段进行理化指标分析的内容较多,利用先进仪器或方法揭示内在科学规律的研究较少。由于研究手段相对缺乏,造成论文研究内容水平较低,即使部分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但不少成果的认知度却大大逊于学术型论文。

1.3工学矛盾影响论文质量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非全日制研究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原单位边工作、边学习,其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生,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个特点使得研究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实际,进行论文研究及撰写工作,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工学矛盾。目前,食品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主要来自质量及卫生检测机构、食品加工企业、科研与教学单位,他们大多是原单位的技术研发、工艺控制或教学科研骨干,在读期间其经济利益、职称晋升等与原单位紧密挂钩,因此在完成论文同时,还得承担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当工作需要时,学习便成为次要,因此较大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1.4论文整体质量较差

文献综述能力不高。(1)整段摘录,明显缺少对文献内容的整理与再吸收;由于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风格迥异,整段摘录造成语言可读性较差、表达突兀,且存在剽窃之嫌。(2)文献表述不当,歪曲原文报道内容,片面追求、夸大本研究的新颖性及原创性,缺乏严谨的学术性。(3)文献现状把握不清,无法全面表现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等。论文规范性较差。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都有规定的形式,便于交流和保证论文可读质量。但部分专业学位论文存在繁简不当、重点不突出;大篇幅文献综述充数、研究内容过少;图表、文字编排不当,引文不规范等。论文内容提炼不够。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即使很多论文结果具有较高实践意义,但对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发现和提炼不够,除单纯地描述实验现象、罗列数据之外,较少从理论上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探讨,较难做到以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

2.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

2.1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着重考察导师生产实践能力,遴选应打破单位和地域限制,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从企业选聘生产一线人才、从社会上选拔优秀实践兼职导师。导师素质和责任心是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导师在学生选题及论文指导上,可坚持指导方式上的“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根据食品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在深入了解加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实际需求的同时,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选择既紧密联系生产、又适合于研究生独立完成难度和范围适中的课题,并尽量与导师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一致。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定期沟通,商讨选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案等;建立校外导师对食品专业学位论文的实际指导机制,发挥校外导师实际生产研究的优势。

2.2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管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方面对论文质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1)课程设置管理。着重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融合性及跨学科性,加大方法论课程和选修课比重。(2)教学方式多样化管理。改善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3)督导管理:成立督导组对导师教学进行检查,同时发挥研究生的评教作用。(4)加强实践管理。积极联系研究生培养基地,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学位论文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5)由导师团队参加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实践指导及答辩环节等,严格对照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检查落实,防止培养环节形式化。(6)研究生管理实行“弹性学制”,以学分制为基础,依据学习情况实行弹性学制,鼓励潜心做应用型、高质量学位论文。(7)研究和实践定期汇报。要求学生每月(或每周)写出工作总结及下一步计划,定期与导师交流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8)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摒弃学术不端行为。(9)研究生日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减少管理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效率。(10)研究生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3严格把关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研究生多数在单位独立完成论文,其开题报告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绝不可走过场,必须严格把握选题、开题报告关。研究生在开题前,必须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必要的预备试验,并针对性的进行生产实地调查,明确研究重点。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由导师协助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及路线,编制出较为完善的开题报告。开题检查应邀请校内外(5名以上)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智慧和经验,集思广益,对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现措施及计划作出分析、评判,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选题在原有基础上更趋于科学和完善。开题检查组重点审核论文选题内容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生产实际需求,是否具有实践普遍性等,避免因选题不当导致论文难以如期完成、工作盲目和简单重复现象的发生。

开题报告后,研究生正式进入论文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任务重、难度大、问题多,因此,学位论文中期考核是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要求研究生论文中期检查时间,应在完成论文开题后的半年左右进行,研究生必须按时提交论文中期研究报告。中期考核的实施由所在院系具体负责,组成评价考核小组,对研究生论文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评价,考核成绩计入研究生档案。建立严格的中期检查制度,有利于学科组及导师及时发现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控制实验进度,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又有助于研究生及时总结和分析前段时间的研究情况,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对于论文的顺利完成和质量保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4严格审核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论文规范。论文的外在质量即论文格式的规范性,规范的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论文封面、扉页、论文使用授权说明、中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表、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独立完成研究工作的声明及附录等部分;此外,要求论文表述条理清晰、文笔流畅、书写格式及引用规范等。(2)论文选题。要求应来源于生产实际,重点针对食品加工、贮藏及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3)文献综述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文献阅读量,能够反映本方向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和应用情况,且具备较强综合分析能力。(4)研究方法和手段。要求论文体现作者较为全面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5)研究结果效益。要求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创新性,产生一定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或是有潜在应用价值。(6)论文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

2.5改进论文盲审方式及评价标准

专业学位论文盲审专家遴选应在相应领域内领先的教授、副教授中选择。盲审专家初步确定后,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与相应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联系,征得专家同意后,最终建立盲审专家库,严格杜绝论文评阅过程中的人情现象。论文评阅意见书中应附带一个量化详细的评分表,确定若干个评分指标及相应的评分标准,并提供文字表述的评审意见。这种方式既能对论文的优缺点给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又方便对多篇学位论文进行横向比较。

3.结束语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加入我国学位培养体系以来,极大推动了我国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对于该领域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改善,需研究生培养部门、导师、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为研究生提供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和现代管理模式,加强对农业推广硕士的规范化管理,进而推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不断向前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项目“双导师制与校外基地对研究生能力提高的研究”(11131064111)。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流程化改造;改革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7.15.029

1 引 言

随着21世纪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对现行的政府管理体系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政府质监部门为了保证社会经济平稳安全发展的最重要的模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维护,它是市场经济公平有序地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各行各业产品质量和设备安全的基础。但是因为新中国成立时间短,政治经济体制还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就存在着基础薄弱的问题,不管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技术人员的水平都远远落后于部分发达国家。

与此同时,随着BPR理论的兴起和传入,我国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环境必须对其管理流程进行新的思考和创新。这种创新是针对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质量安全标准、质量安全成本、质量安全流程进行最基本的、最彻底的、效果显著的改革。传统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更倾向于边界清晰的组织管理,每个职能部门及其成员都有着明确的职责划分,但是新的创新改革则是把这种传统的有边界组织管理推向一种更自由更契合的无边界、无缝隙的组织管理模式。这种改革的结果是破除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旧的,将其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进行功能和衔接的重新划分,使整个管理流程更加顺畅,构建出合理高效的网格化组织机构。

2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省质检委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主要职责:一是对工农业产品,特别是食品、医药卫生用品等具体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二是对国家文化教育行业的引导、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国家安全的控制以及国内国外经济贸易的监督等;三是对建筑结构工程的建设、环境生态平衡的监理、各服务行业等与国民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保障有关的各个领域的质量问题进行监督规范。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手段是通过法律法规严格约束以上各个领域的安全建设,通过规范的计量安全方法和严谨先进的技术安全手段使得省质检委所负责的各个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严谨化、可靠化。

其次,质量问题是所有社会经济产品生产和发展的命脉。任何企业和单位,无论是生产有形的产品,还是提供无形的服务,都存在一个质量的问题。质量控制是企业抢占行业市场最有力的手段,就长久发展而言,质量是它的生命力。但是在传统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下,现有的市场企业并没有达到有效的质量控制,我国的质监系统还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和漏洞。抛开企业本身的质量监控意识不谈,仅分析现有的国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它就存在着诸如:管理机构分工过细、结构臃肿、层次较多、责任交叉、行政效能极低等问题,根本无力全权监管整个市场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

最后,整体来说,现行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在整个社会中口碑非常差,缺乏必要的信誉。究其根本,则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省质检委的管理工作存在地方干预的问题。因为省质检委部门的特殊性,整个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实行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的模式。省级要求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把好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关卡,但是推行到地方进行具体执行的时候,就存在一定的政令误差。地方政府不能把促进地方经发展与上级传达的政令和谐统一起来,致使地方纳税大户得到庇佑,其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依然肆无忌惮地流入市场。第二,省质检委的体制矛盾导致质量安全管理机制运行混乱。食品、医药、卫生和农林牧等各个部门存在交叉和冲突,在遇到权力执行问题时各个部门互相争抢,但遇到责任承担问题时则会出现各个部门相互推诿的情况。干部素质不够,受中国国情影响严重,“人情案”和“关系案”层出不穷,行政策略出现偏颇,惩处责罚有失公允,进一步导致市场安全质量问题横行。

3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创新路径的理论研究

关于省质检委下行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创新改革,本文所提供的一种创新路径为管理流程改造。所有政府部门的管理流程都是一种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整个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把行政管理成本转换成对社会有价值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在省质检委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就是借鉴现有的企业流程创新方法,以公众需求为主要参考、以服务质量为工作重心、以打击力度为改进方向,对省质检垂直管理体系进行彻底的、完全的改造和重组,以高效率、严打击、重规范为改造重点,争取在质量安全管理监督的过程中让社会公众满意。彻底抛开传统管理体系一味注重职能分工的管理结构框架,把关注点放在质量安全管理流程的分工上去,把每一个流程的环节都当作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的整体来看,建立一种新型的上下级关系和部门内部关系体系,改变体系责任划分,把只对上级负责转换成对公众负责,形成一种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互相协调的整体业务流程体系。摒弃各自部门追求利益忽略部门效能的传统模式,更多的是对公众需求负责的部门间相互平等的新型管理模式。必要时可以通过省质检委的电子政务系统建立来实现一个公开透明的公众监督应用体系。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创新路径的理论拓展。与其他的发达国家实例相比,本文提供的关于省质检委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路径的理论研究更多地侧重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行政服务审批改革和管理流程改造三个方面。在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层面,如何打破省质检委这样的政府部门惯有的人为的职能分工和上下级辖制使其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得到完全的重组和优化是其理论研究的重点。在行政服务审批改革层面,如何从以职能为中心转化成以公众需求导向为中心、从无流程管理结构配置转化成无边界、无缝隙的并联式流程型管理体系则是其理论研究的重点。要求创新性行政服务审批组织结构以顺应民意为工作重心,在有效整合行政资源的情况下,采用单一的行政服务窗口,充分发挥体系协调能力,把原本的职能分工转变成统筹合作。在管理流程改造层面上,综合以上两点,简化管理结构、降低审批流程环节、严谨质量监控措施、加大惩处力度,提高办事效率。

4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创新路径的实施步骤

现有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要想创新、突破、完成管理流程的再造计划,必然需要重新构筑自身的行政价值理念,将系统的政府职能划分转换成流程分工、引进电子系统和信息技术来提高部门的执行力和透明度。

首先,重新构筑自身的行政价值理念。要求省质检委的工作人员能够克服长久养成的工作模式和习惯,忽略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抛却“官本位”思想带来的体制僵化,把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流程优化规范化、远离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权力之争和责任推诿,一切以“人民的意识”为中心,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促进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推行和完善。

其次,坚持从政府管理层面进行整体改革,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流程化改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质量安全的技术监督职能转换是整个管理体系变革的重点和根本,必须重新划分各部门的职能要点,实施无边界、无缝隙的相互协作互有关联的流程化分工,加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整个社会经济和生产的宏观调控和把握。在现有的省质检委垂直管理的基础上,调整产业政策,处理好地方经济发展和质量监控之间的关系,规范质量安全管理的流程、改善中央质量安全部门和地方质量安全部门、地方质量安全部门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地方质量安全部门和地方经济发展大户之间的关系、建立高效率、高配置、结构合理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再次,引进电子系统和信息技术,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改革发展的新手段。将政府组织结构进行透明化、规范化和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系统和信息技术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能够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不仅节省公民办事的时间,提高效率,还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使整个质量安全管理的流程更加清晰、公开和透明,有利于整个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流程化改革创新和建设。

最后,提升省质检委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改革的执行力。所有政策的改革和推行最终都将落实在执行力上。关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创新方案的推行,其一可以落实在责任追究上面,前期的传统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本身责任划分不够明朗,此举一方面推进改革,另一方面也是为改革撕开一个切入点。其二则可以落实在省质检委的公务员考核上面,把年终考核转变成过程考核,一方面符合流程化分工的特c,另一方面能够随时推动改革的发展。

5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创新方案推行的阻力

第一,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官本位”思想向“以民为本”转换并不容易。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流程改造计划要想顺利地实施必然要打破传统。第二,政府体制的矛盾非常突出。省质检委是政府组织部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所以也存在着政府机构惯有的矛盾,职责划分不明、领导权力交叉、监督力度不够、地方干预过大等。第三,职能转变实施困难。现有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涉及非常多的部门和企业,各部门之间权责不统一是一个方面,要想充分划分职能、进行流程化改革要触动的不是一方的利益,必须突破这种桎梏才能彻底变革。第四,信息技术方面存在技术障碍。在本文所提供的质量安全流程化改革和创新方案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但是把流程再造的改革推进与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电子政务相结合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勇.政府流程再造:理论与实践的探索[D].长春:吉林大学,2007.

[2]杨福星.中国质量技术监督体制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管理理论是近年来发展的管理学科,随着当今社会步入信息化与科技化时代,人们创造财富与福利的方法、途径等有了新变化,不再是重复传统的生产活动,而是更加注重项目开发与项目实施。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主要管理领域,并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具体项目的应用而不断调整与改进。

1、观念的改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企业主要完成上级交付的计划任务,并以追求产值为目标。但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应将市场观念取替计划观念、利润观念取替产值观念、管理观念取替行政指令,以此促进工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同时改变经验主义,实现科学技术管理,强调创新,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

2、施工材料管理理论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原材料进场检验与取样检测,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材料控制是工程的经常性工作,具有涉及项目多、工程量大的特点,应由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联合管理。监理单位主要负责抽查进场材料的质量,如石骨料、砂等是否具备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水泥、机械、钢材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对于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材料坚决不能使用。钢筋、混凝土等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材料,对其监理取样工作必须有见证人在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取样试验,并经各方签字认可。另外,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率较高,对质量控制也起到关键作用。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也十分重要,在运转过程中,结构的应力状态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如施工中常见的温度裂缝问题。经大量实践证明,混凝土中常见的裂缝,多是不同程度上的表面裂缝,如由于温度梯度而造成的寒冷地区温度骤降也会带来裂缝现象,因此混凝土的保温也对表面的早期裂缝起到决定性作用。

3、施工技术管理理论

施工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企业的重要制度。一般情况下,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实现相互监督与协调,以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任何企业中的建筑工程都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作为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者,应参与图纸会审、编写施工方案等各环节,并根据建筑工程的技术措施,合理安排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并尽力做到节约成本,加强监督管理手段。根据具体情况,应实现对特殊结构及特殊部位的技术交底,组织日常检查顺利开展,包括样板活动等。另外,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中还应涉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质量鉴别,实现分部工程与一般工程的质量评定、竣工验收等,加强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事故调查、分析及处理。如果是大事件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负技术管理责任。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再加上小组活动,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的监督,并对监督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加强技术业务的学习与安全教育。

4、完善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交底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健全,可让所有施工人员在正式施工前了解施工设计、建筑特点要求等,并在心中对工程项目有详尽了解,便于科学施工。建筑工程的技术交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工程合同交底。其中应涉及到施工范围及相关技术要求,便于今后图纸审查与索赔。项目管理论坛

(2)设计图纸交底。让施工人员对图纸有所了解,包括建筑的功能、特点、主要部位和特殊部位等。

(3)施工组织交底。让所有施工人员对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有所了解,并掌握施工方法、施工部署情况、施工计划以及完成任务的手段、方法与组织形式。

(4)设计变更交底。主要对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交底,必须迅速、及时,避免不必要的返工与浪费。(5)新技术项目交底。主要将新技术中涉及到的工艺、材料、结构等,向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尽量全面详细,必要情况下需要管理与技术人员的现场施工监督。一般技术交底多采取分阶段进行,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机应变。

5、施工质量管理理论

若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必须提出质量战略,在企业中塑造质量体系。因为单凭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没有办法从根本解决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只有通过战略策划,并加入更多的质量文化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变革。实际上,建筑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是管理思想与理论的缺陷,而是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的必然结果。因此,这也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则需要在技术与方法上进一步改进,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考虑与其他系统的结合、一致,实现整个系统的全局最优化。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其方法与手段的实施需要随着工程管理目标而改变。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正面临经营革命,由传统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以及销售导向转变为更深层次的市场导向、成本导向以及人文导向。也就是原本内向的质量管理需转变为外向型、系统化的管理体系,根据管理学原理,建筑工程中的质量管理应随着方针、政策及目标的不断变化而调整,这也是未来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必将在未来得以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安全、企业的经营效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在现阶段存在许多的不足:(1)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为了节约人员开支,减少了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质量。(2)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都是由一些著名的建筑行业专家等共同研究制定的,但是在各建筑单位中就只是一张纸,他们也都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不能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上。

一、建立新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

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难以全面确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主要是因为我国缺乏管理理论和经验。建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其实施必须由资深的建筑学科专家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来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外建筑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理论都比较先进,因此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另外,还必须吸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并对各方面的资料加以综合和整体。总之,要想确保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以健全的工程管理思路体系作为建筑工程总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基本保障。项目经理博客

二、加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将工程的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树立质量方针,从而让其更加有指令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要将人、材料和机械各个要素有效结合起来。首先,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把人作为控制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树立工程质量第一的观念。其次,施工材料作为建筑产品的主体,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最后,工程施工的机械是进行施工机械化的主要标志,对现代化项目施工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所以,选好用好工程机械设备非常重要。所以,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实施有效的施工现场控制,为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三、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项目成本管理是工程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工程管理本质特征可以由项目成本管理体现出来。首先,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还应考虑成本责任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使每个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其次,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再次,施工队成本的控制,由施工队自身管理,项目部不应该过多干预。

四、加强法律建设以及提高部门执行能力

为了保证政府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应该提高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管理的学习,从而使得监督队伍的业务素质得以提高。另外,质量监督手段也要不断进行完善,增加检测设备,使得监督工作具有较大科技的含量,实现监督工作的现代化。从建设市场的整体来看,市场运行的规则不够完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常常会出现。工程质量受到危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建设市场的混乱所造成的。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的运行规则,保证这些规则能够真正落实。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建设单位和建立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进行加强。在建设单位质量监督方面,对执行工程建设程序的监督进行重点加强。尤其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质量监督手续办理、施工许可证办理和竣工验收四项程序的监督。

五、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水平提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就是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升方面,管理理念也是重要元素之一。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其理念的表面层析内容比较多,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忽略掉,这也就是说只注重表面工作,忽略实质的工作,这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利影响。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是从新发明出一种理念,而是在原有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并对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进行不断地填充,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得到彻底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准确的发展方向,不能片面追求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而是要始终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并且创新发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逐步地建立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六、统一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

正是由于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的合并统一使得质量与安全各自的管理力度大大加强。当前,安全监督机构的工作不好做,很多的相关人员都抱怨施工安全监管较难,手中没有权,也就是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和处罚依据,使得安全监督机构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有些企业阳奉阴违使得管理更难落实。因此,对于以上这些情况,部分地方主管部门制定出了地方性的方法,例如,把安全指标与招投标、奖牌联系起来,实践证明,虽然这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片面性较强,对于大部分的工程还是起不了作用,只能对较少工程起作用,也就是说整体性不强。安全与质量监管体系合并统一后,安全就可以利用质量的手段来进行,质量的保障由安全措施来进行;无论是在查质量时还是在查安全时都要兼顾安全和质量,保正安全不达标的就不进行质量验收,质量不合格的就不进行安全达标评定,二者密切相连,相互制约,这样明显增强了工作力度和强度,并且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化,使得监管工作由被动局面转化为主动局面,大大提高了监管水平。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督是法律赋予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利,两者监管的成效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密切联系,把人们赋予的权利行使和利用好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影响是非常大的;两者体制的合并统一管理,实现了利用质量手段促进安全、利用安全措施保证质量的目的。这种措施大大地弥补了现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精减了管理机构的工作、更加明确了管理机构的责任,并且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实现了企业负担的减轻、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时展需求的适应等目标。总而言之,从整体水平上提高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并且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各行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建筑行业也是如此。现代建筑工程要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的自动化发展,而且还能够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系统的同时,必须与建筑工程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工程管理人员要清楚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为企业施工管理提供其所需的各种信息以及为管理人员组织生产提供辅助决策手段,这也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最大优点。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地、清楚地了解工程进展情况,这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有很大的帮助。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 安全力 本质安全 影响因素 DEMATEL

一、煤矿本质安全及“安全力”的定义

煤矿的本质安全化是将本质安全的内涵经过扩展而得到的,它已不是单纯的指设备构造的本质安全设计,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煤矿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和安全风气,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从而使事故、灾害降低到规定的目标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借助物理学中力的含义,本文引入了“安全力”的概念。“安全力”理论的基石是“事故三因素”理论。三因素理论认为: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每一特定事故的发生取决于一些“本质”的要素,即人、物和环境。“安全力”理论对此进行了扩展:人的因素除了包括一般员工外,还应包括各级管理者,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的高低对提高煤矿安全管理具有重要影响;机具的因素应扩大到物的范畴,一切影响安全的“物的因素”都应加以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应全面考虑三方面的因素,遵循“木桶”理论,“三管齐下抓管理,方方面面都要硬”,保证安全管理的持续创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质安全和“安全力”都强调找出影响安全的本质因素抓管理,发掘导致事故的深层原因找出路,建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因此两者的出发点和目标是统一的。鉴于此,本文基于“安全力”的视角,分析了煤矿本质安全的影响因素,为建立煤矿安全的长效机制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1)人控力。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力:员工持续学习安全知识的能力;安全行为自治力:员工对安全生产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责任分解落实力:将安全责任分解、具体到每一个员工的落实情况;安全承诺兑现力:煤矿员工对自己自愿遵章作业、按章操作等做出承诺的可信程度;绩效考核推动力:与员工绩效考核有关的安全奖惩制度和措施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力;三违教育感化力:对“三违”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实施帮助和教育,从而达到感化他们,减少“三违”人数,减少“三违”发生次数目的的实现程度;防灾抗灾反应力:煤矿员工预防灾害、抵抗灾害的能力和熟练程度。

(2)物控力。包括质量标准保障力:主要指质量标准化建设保障工程质量的程度,包括安全质量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和服务质量标准化等;设备管理规范力:矿井安全设备、设施的规范化管理程度;隐患排查防控力: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隐患,形成科学规范、层层落实、逐级排查、快速整治的隐患排查治理闭合管理机制;薄弱环节监控力:对煤矿生产过程中薄弱环节的监控能力;安全设施保障力:煤矿企业安全设施、设备对安全生产的保障程度;科技兴安带动力:通过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增强矿井抗灾能力的程度;安全信息共享力: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安全生产信息畅通,形成上下沟通、反应迅速的网络。

(3)环控力。包括安全思想渗透力:通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文化教育等各种方式,使广大煤矿员工(包括非生产人员、生产人员及其家属等)真正树立安全第一、关爱生命的意识;安全管理决策力:煤矿高层管理者领导煤矿员工正确处理与安全生产相关事宜、保障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能力与水平;安全措施贯彻力:煤矿安全管理者参与、落实和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程度;基础管理固本力:“三基”管理对安全管理基础稳固的保障作用;公共环境监督力:各种有关安全的法律制度、规则规范对安全生产行为的监督作用;安全文化感染力:安全文化氛围营造情况;生活环境和谐力:通过人性化管理理念,尊重和满足煤矿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程度。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煤矿安全影响因素的DEMATEL分析

(1)煤矿安全影响因素间的直接影响矩阵。本文采用Delphi法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此次调查遴选的调查组成员由高校安全工程及安全管理专家、国有大型煤矿安全矿长、省级煤矿安监部门工程师等组成,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专家积极系数为92.00%。

通过汇总调查问卷,分析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直接影响矩阵X(略)。

(2)煤矿安全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根据直接影响矩阵数据,使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出煤矿安全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如表2所示。

3、结果分析及建议

从表2可以看出,原因度大于0的影响因素(即原因因素)有:F1,F2,F5,F10,F11,F12,F13,F15,F16,F20和F21。其中,安全行为自治力、安全设施支持力和理论知识学习力位居前三位,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原因度小于0的影响因素(即结果因素)有:F3,F4,F6,F7,F8,F9,F14,F17,F18和F19。其中,防灾抗灾反应力、质量标准保障力和基础管理固本力位居后三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最大。通过中心度可以看出,安全措施贯彻力、责任分解落实力是最核心的两个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抓住最根本的因素:安全行为自治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决不仅取决于严密的制度管理,而且还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管理水平。实施自主管理,以员工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及管理素质为目标,使安全管理的中心从依赖制度管理向遵从安全主体管理转移,达到员工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目的。

(2)突出最直接的因素:防灾抗灾反应力。通过演习等事前手段使煤矿员工熟悉各种常见灾害的发生规律,以掌握抗灾、救灾手段和措施,提高煤矿员工的防灾抗灾应变力。

(3)控制最核心的因素:安全措施贯彻力。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区队,重点是井下现场,关键是基层管理干部,只有牢牢抓住基层不放松,紧盯工作现场,充分发挥各级管理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堵塞安全管理的漏洞,保证安全措施的执行力和落实力。

三、结语

本文在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从“安全力”视角分析了煤矿本质安全的影响因素,并运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得出影响煤矿安全事故的关键因素,为煤矿本质安全化进程提供参考和依据,有助于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2RK

B01383)。)

【参考文献】

[1] 刘海滨、李光荣、黄辉:煤矿本质安全特征及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4).

[2] 欧晓英、杨胜强、孙仁科、孙正恩、王义江:煤矿本质安全化管理体系建立及其应用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

[3] 袁清和、侯艳辉、郝敏:基于“安全力工程”的煤炭企业本质安全化探索[J].软科学,2007,21(4).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篇6

加强医院管理,促进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者和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灵魂。护理安全文化是指在护理实践中,为实现患者安全而形成的员工共同的态度、护理理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

JCI标准,是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JCAHO)下设的国际联合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为其他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医疗机构评价标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对促进患者安全具有全方位的作用。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创建一种非惩罚的环境,鼓励人们报告医疗护理错误及其他异常事件,并对事件进行分析、查找系统原因,以便从错误中进行学习,防范同样错误的再次发生。我院护理部自2010年10月以JCI标准为牵引,以创建医院护理安全文化为抓手,以护理安全为目标,构建医院护理安全文化管理体系,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集临床与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日住院患者600~700人,日门急诊量1000余次,共有护士300余人,均为女性,学历:中专100余名,大专154名,本科51名;职称:护士160余名,护师97名,主管护师31名,护士长19名;年龄28~40岁,平均(36.5±4.6)岁。笔者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未实行JCI标准)和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实行JCI标准)的资料,并对比分析。

1.2 护理安全文化建设

1.2.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架构

JCI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保障患者安全是医院的职责和最终目标。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始终,而健全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是实施护理安全的保障。我院护理部紧紧围绕JCI评审标准构建护理安全文化的管理理念,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共同参与讨论、修订、健全、完善护理系列制度,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增加了护理会诊制度、护理病历讨论制度、新技术项目准入制度、疑难患者护理讨论制度、死亡病历护理讨论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出院患者随访制度、护患沟通制度、技术规范、个人行为规范等,使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了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由二级结构组成,(1)护理质量委员会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由护理部及科护士长组成,每月负责进行检查、指导、复查工作,护理质量委员会每月召开会议2次,运用PDCA模式对全院的护理质量工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并拟订改进措施,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2)科室护理质量小组是二级指控检查组织,由科护士长及科室业务骨干组成,每周对科内所涉及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并制定整改措施,通过分析总结,不断提高科室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确保医疗安全。

1.2.2 规范护理流程

规范的护理行为是各项护理程序顺利进行的保证,只有规范的护理行为,才能保证给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文化,我院在JCI标准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规范细致的护理制度和各种护理操作规程,统一了护理服务行为,即从患者到门诊就诊开始,进行预检分诊、就诊、入院评估、健康教育、继续健康教育、回访等服务环节,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还制定了详尽、科学的各种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前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书面制定,使各项护理操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护士能够在明确的护理规章制度下完成各种操作,规范护理行为,减少护理工作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同时也使患者在医院安全文化氛围中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1.2.3 树立安全文化理念

安全是JCI标准的核心:50%的标准直接与患者安全有关,主要反映在药物使用和给药错误的预防、感染控制、手术和麻醉、输血、约束和隔离、意外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面。医疗机构应该致力于促进患者安全的6大目标,包括提高患者身份核对的准确;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使用高危险性药物的安全性;避免错误的手术部位、错误的患者及错误的手术方式;减少患者发生坠床的危险性;降低发生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医疗安全是群众关心的根本问题,我院以满足患者安全为出发点,不断改进,在更安全的系统里减少人为失误,如过去一个住院患者的多种口服药混在一起发,现在科室把每一种药分别装入一个口服药袋里,方便医生随时调整用药;护理人员根据评估单上的项目对患者进行评估,筛选出有发生坠床、跌倒危险的患者,便在患者床头上挂一个“安全防护”温馨提示,提醒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注意防护,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床头挂有醒目的“过敏药物名称”,对意外事件防护方面,我院让每一位护理人员理解,通过自愿报告体系收集的信息,绝非用于追究责任,而是作为改进医院管理系统和流程的依据,意外事件报告件数的多少并不代表质量和安全的好坏,但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医疗机构对患者安全的重视程度。我院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更注重改进的速度、决心和方案,倡导安全文化理念,确保医疗安全。

1.2.4 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 加强护理教育培训 员工的资格与教育在JCI的标准中也是基本的考察要素。我院根据JCI标准,要求护理人员实行三级培训制度,一级培训属于全院性的公共培训课程,包括医院文化、管理理念、规章制度及环境介绍等;二级培训:由科室主管向新员工详细介绍岗位责任、工作范围及要求、科室环境及设备、安全制度等管理条例内容;三级培训由科室带头人对新员工进行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强化和系统培训,一般为1~3个月,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2)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质量持续改进是JCI标准的核心理念。医疗质量和安全是群众关心的根本问题。我院定期举办全院性的护理质量培训班,形成了所有护理人员对“质量”的统一认识: “质量”不只是用治疗效果来衡量,而是所有的设施设备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所有的诊疗流程都符合标准。

2 结果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首要问题及基本要求,而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本。通过JCI标准的实施,对构建医院护理安全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院护理人员已形成了护理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2009年10月—2010年9月与2010年10月—2011年9月两个阶段相比较,护理不安全事件隐患上报率提高了90%,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了79.8%,护理质量分提高了6.5%,患者满意度达到98.7%,护士满意度达到了99.6%,逐渐形成了护理安全文化。

3 讨论

加强医院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JCI认证是医疗机构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之一。JCI标准以它独特的魅力,正逐步渗透到我国的医院评审工作中来,它对患者安全与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也正是“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的体现。

我院通过JCI标准的学习与培训,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开放的护理安全文化,护理人员能主动报告工作中大大小小的各种安全隐患(near miss),从而提供一个发现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的机制,把护理不安全事件的事后处理转变为前馈控制,并使护士积极参与到不同层面的质量改进项目中,从而提高护理安全性,降低医疗风险。

我院按照JCI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安全意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缺陷防范和处理预案,定期召开护理质量委员会议,针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确实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护理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许壁谕,张晋昕,成守珍,等. 创建安全文化保证患者安全.中国护理管理, 2009, 8(11): 52-54.

[2] 丁强,汪志明,将红. 基于JCI标准的医院管理模式初探.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9, 25(9): 598-600.

[3] 姒怡冰,赵悦,刘华晔. 基于JCI标准的门急诊护理安全文化的构建与实践.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17): 2012-2013.

[4] Singer SJ,Gabe DM,Geppert JJ,et al. The culture of safety:results of an organization-wide surrey in 15 Calitomia hospitals. Qual Heal Care, 2003, 12(2): 112-118.

[5] Smetzer JL. Reducing at-risk behaviors. Joint Comm J Qual Pat Saf, 2005, 31(5): 289-294.

[6] 刘洪. JCI评审对护理管理的启示. 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5): 29.

[7] 乔世娜,叶志弘. JCI标准与现代护理管理. 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8): 51.

 

[8] 戴肖黎,何街浪. JCI标准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8, 6(3): 252.

[9] 汪志明,邱智渊,林建华. JCI评审与国内综合医院管理评估的比较研究.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 15(6): 20-23.

[10] 莫秋兰. 结合JCI国际标准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医院, 2008, 8(4): 116.

[11] 王晖,黄行芝,刘庆. 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与成效. 护理学杂志, 2009, 24(19): 66-67.

[12] 周露琼,戴立萍. JCI模拟检查后对医院信息管理的思考.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6(1): 27-29.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篇7

为了确保本项目的目标顺利实现,我们充分挖掘管理经验,精心论证服务体系,悉心选择科学、高效的管理措施,集成了最具实现力的保洁管理模式,用以保证服务质量的目标实现。完美的质量是本单位业务能力最好的证明,项目部将严格按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规定强化落实质量管理,并从六个环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思想保证措施、管理队伍保证措施、责任保证措施、现场督查保证措施、经济保证措施等方面着手确保道路清扫保洁项目质量管理的顺利实施。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认真贯彻《城镇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标准》、招标文件考核办法等相关要求等相关文件,以保证和提高环境卫生保洁质量为目标,以强化内部责任和管理,加强和控制监督检查过程为手段,建立一个从计划、实施、检查(考核)、处理的完成质量保证体系,把质量管理的各阶段、各环节的质量监管措施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既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又能互相协调、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

1)、TQM 质量管理

全面性:控制保洁质量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全程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全员性: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全社会性:全社会注重和监督的质量管理。

2)、TQC 质量控制(运用合、点、交的质量管理创新模式)

合:综合现有的管理思想、理论方法,形成新的管理创新效果。

点:在众多的管理思想、理论方法中,重点运用可能产生创新性管理的方法。交:把众多的管理思想、理论方法交叉性运用,创最佳质量控制手段。

3)、TQM 与TQC 质量管理,杜绝管理随意性、真空性、单一性,管理者做到尽量不出错,尽量创新。做到以点带面,技术、思想交换,物质、内容交换,思想交换。

2、建立质量自检体系

1)、在项目经理领导下,各小组管理进行责任区内每日不少于4 次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解决。

2)、质量保证体系各阶层职责

项目经理:制定各保洁项目作业规范标准,对责任项目作业过程行日常巡查、自检、改进保洁质量。以提升保洁服务质量为最终目的,满足业主与大众各项需求为己任。

3、建立健全自检制度

建立健全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从管理体系上、管理制度上做好质量自检保证。

1)、质检、安检员一票否决制:质检、安检部全面独立主持质检、安检工作,质检、安检人员工作目标是确保在各个项目运作中每项工序进行严格管理,达到整体项目质量优良目标。质检、安检人员的工作职权要充分体现权威,对质量、安全管理有一票否决的权力。

2)、建立技术交底制度:项目经理根据业主、招标文件等对项目的要求,将工作内容细化后召开项目会议,分别对各小组管理进行全面技术交底,管理再将技术及工作内容交底到责任区每一位保洁人员身上。项目部每位员工在入离职时都应有技术交接、保洁工具(设备)等交接,并有交接记录,做到事事管理落实到人,责任明确。

3)、采取挂证上岗制度:项目经理、各小组管理、机械化作业车辆司机、一线保洁人员等,均需挂牌上岗。作业车辆、保洁车等均有单位名称、编号或牌照在醒目位置。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篇8

1前言

本质安全源于按GB3836.1-20__标准生产,专供煤矿井下使用的防爆电器设备的分类,防爆电器分为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等种类,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的特征是其全部电路均为本质安全电路,即在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电路。也就是说该类电器不是靠外壳防爆和充填物防爆,而是其电路在正常使用或出现故障时产生的电火花或热效应的能量小于0.28mJ,即瓦斯浓度为8.5(最易爆炸的浓度)最小点燃能量。本质安全型企业指在存在安全隐患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依靠内部系统和组织保证长效安全生产。该模型建立在对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系统的、主动的、超前的、全面的事故预防安全工程体系。

事故是由于客观上某些不安全因素存在,随时间进程产生某些意外情况时出现的一种现象(事件),具体表现为人的正常活动暂停或永久停止,并可能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的产生是由于存在于生产、生活或生存系统中潜在的人、物、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的相互作用发展再由于管理中人的失误——人与环境的非正常接触、使系统中能量失控,发生了能量异常转移,而造成人、物、环境的损失。

事故的特征来源于人们对事故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事故具有因果性、偶然性、必然性、规律性、潜在性、再现性和可预测性。事故与一切事件事物一样,有其发生、发展和消除过程。事故是人、物、环境、管理等诸因素的多元函数。研究事故的理论随着人们的认识主要发展有事故致因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系统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等。

2.理论基础

H.W.Heinrich事故法则提出;死亡︰重伤︰轻伤︰无伤事故的发生概率比例为1︰29︰300。有人统计煤矿顶板事故的规律,死亡︰重伤︰轻伤︰无伤为1︰12︰200︰400。因此,防止事故的关键在于从控制事故前期即消除隐患。

事故致因理论认为: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环境的不安全条件2)物(机)的不安全状态3)人的不安全行为4)管理的缺陷如图1

生产作业过程

物的不安全状态

管理缺陷

人的不安全行为

环境不安全条件

事故隐患

发生事故

图1事故致因框图

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平台,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灵魂,它有别于管理的刚性,是企业安全的“土壤”。职工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构成了安全文化,它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稳定功能。

3企业本质安全化结构模型

建立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事故“可能预防原则、偶然损失原则、因果继承原则”,提出煤炭企业本质安全化结构模型如图2。方形模块框代表其执行必须具有钢性、强制性且有局限性,圆形框代表具有弹性、无限性。框的包含表示功能的弥补和强化。

3.1设备和机具本质安全化

即选用的设备既要考虑其生产效率,又要考虑安全可靠性。可以定义为“剃须刀”理论,传统的剃须刀刀锋暴露,需有具备一定经验的理发师操作,极易划破脸部,后来在刀片两边安装上夹具,操作变得简单,对人的伤害程度受到限制,但稍不注意仍有造成伤害的可能,现在的电动剃须刀,刀片外加上细致结实有弹性的安全网,刀片与皮肤之间有隔层,很难划破皮肤,既是“傻瓜型”又是本质安全型。如果职工使用的设备和工具都具有这种性能,就可以弥补人的失误而造成的事故。

3.2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即生产场所设计确保职工的安全,在空间、气候等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可以描述为“桥”理论,过独木桥人很容易掉下去,全凭技巧和胆量、运气,如果是现在的桥面宽阔、护拦高大的钢铁大桥,行人不必小心翼翼,不论是跑还是跳也不会掉下去。

3.3人员的本质安全化

要求操作者有较好的心理、生理、技术素质,即有想(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会(安全技能 专业岗位知识)、能(能遵守制度 能创造安全环境 能正确操作设备),要加强培训和思想法治教育,提高职工素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设备的可靠性不断提高,运行环境的较大改善,人的失误引起的伤亡事故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如航空事故,60年代大约20的事故归结于人的失误,90年代达90。所以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人的参与也可弥补人的不可靠性。

3.4生产管理的本质安全化

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管理本质安全化

设备和机具

本质安全化

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人员本质

安全化

图2企业本质安全化结构模型

是控制事故的决定性和起主导作用的关键措施,就目前而言,设备和机具的本质安全化受科技、经济等诸多因素制约,本质安全化程度和发展在各行业、不同企业不均衡;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受成本、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变数很大;人的本质安全化受职工的文化程度、技术等影响较大,不同企业更不相同。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化,依靠管理的科学化可弥补以上要素的不足。传统的安全管理的特点是具有强制性、被动性、事后性、经验性;现代的安全管理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注重全面、系统、超前和过程控制。从危险源辩识入手,通过系统的分析、预测、评价,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是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程度。把戴明循环管理法即PDCA循环法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即是近年来不断成熟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核心,让企业安全生产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均留下管理的“痕迹”,注重过程控制,实现管理无缺陷。实践证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安全事故几乎都是管理因素造成的。

3.5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的发展经过人管人、制度管人、文化育人三个阶段,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升华和最高层次,是理性的、系统安全管理的基础,是一个深层次的人因工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

依靠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体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使职工自觉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维护企业的安全形象。

4实践应用

徐州矿务集团 公司20__年提出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目标,并在旗山煤矿开始试点。该矿年产量180万吨,90年代曾发生过两起重大事故。为全面扭转安全被动局面,建立长效安全机制,在对矿井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按照结构模型,分五大模块组织。

4.1加大安全设备投入和科技创新,提高设备和机械的安全可靠程度

成立技术专家组和攻关小组,系统地评价关键工序装备、关键工艺水平,运用系统的方法,实行分步实施。采煤工艺提高机械化程度,机械化产量由75提高到97,顶板事故降低到0,在总产量不减的情况下,减少一个工作面,人员减少200余人。掘进工艺改革以煤巷锚杆技术为主线,钢支架投入大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大,使用效果也不好,新技术新装备配套完成后,掘进效率、工具可靠性、支护强度等方面大大增强。在生产大系统上重点实现自动控制,主副井提升、主皮带运输系统实现了PLC编程控制,主要关键部位实现多重保护和远程可视化监控,同时建立了安全监测系统。

4.2以工程质量标准化和环境文明创建提升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

煤矿井下以环境差,缺少安全感让人感到下井危险,旗山煤矿以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行工程质量永久负责制,工程质量与工资挂钩。建立样板化头(面),从静态达标发展到动态达标,每月制订规划,每周动态抽查两次,工程质量的标准化又要求职工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环境的脏、乱、差不仅体现职工的文明程度,而且可能埋下安全隐患。开展设备摆放、材料上架、线路吊挂等环境标准化,积极为职工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如斜巷运输事故是煤矿多发性事故,轨道安装质量和“走钩走人”是造成事故比较集中的原因,按标准安装轨道和道岔杜绝矿车掉道,安装各类闭锁保护装置防止放大滑,安装人行车减轻职工体力。

4.3注重职工培训的方式多样性和效果可溯性,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建立多层次安全教育体系,专业工种送省级培训中心专业培训,一般工种矿培训中心培训,确保每一位职工必须持证上岗。抓好班前十分钟、每周安全活动、月度安全大课等日常安全教育,并进行动态随机抽考,提高实效。建立职工安全电子档案,年初设定分值,违章依据轻重扣分,安全知识掌握不好扣分,扣完不允许上岗,重新学习培训。同时对专业工种技术性岗位职工开展拜师学技,选树专业工种带头人,技术高低与岗位工资挂钩,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安全基本技能和安全意识。保证职工能分析判断危险源、会消除危险源,能保护自己也会保护别人,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4.4科学管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实现安全管理无缺陷

开展ISO9000质量认证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首先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保证制度无漏洞、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显现制度执行的刚性,通过考核体现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态度。建立“以责任为中心”的管理模块,推行层次管理,形成“事事有人管、有落实、有考核,人人有事干、有责任、有监督”的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实行PDCA的闭合控制。

建立安全管理激励机制,按照层次和责任实行安全滚动风险抵押金、管理绩效考核抵押金,质量标准化考核奖励办法等全方位奖罚体系。

4.5企业安全文化是煤矿建立长效安全机制的土壤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