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2-05-12 22:54:57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职位薪酬 激励

一、薪酬的概念及分类

(一)职位薪酬的涵义

薪酬广义地理解,是指劳动者依靠劳动所获得的所有劳动报酬的总和。它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内在 的或外在的、货币的或非货币的所有形态的个人收益。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薪酬是人力资源价格。从分配的角度来看,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要素贡献的回报。就现行的较为常见的分类法,一般将薪酬分为基于职位的薪酬、基于技能的薪酬和基于能力的薪酬三类。

职位薪酬 ,即首先对职位本身的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后,再根据这种评价的结果来赋予承担这一职位工作的人与该职位的价值相当的薪酬的一种基本薪酬决定制度。

(二)职位薪酬体系的应用情况及适用性分析

1、职位薪酬体系的应用情况

职位薪酬是比较传统的一种薪酬模式。因为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工同酬,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按劳分配体制。同时,它是按照职位系列进行薪酬管理,操作比较简单,管理成本较低。再者,职位晋升和基本薪酬增加之间的连带性加大了员工提高自身技能和能力的动力。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职位薪酬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薪酬决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职位薪酬的适用性分析

企业薪酬的制定应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前提,符合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因此,薪酬也应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位薪酬主要适用于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中小型企业。因为进行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设计的前提是: 公司必须有清晰而明确的发展战略,科学的组织结构设置,规范的职位体系。且职位定价的出发点是:工作分析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工作说明书,说明工作职责、管理权限、任职资格(基本条件和期望条件)。而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其发展战略一般是开发产品、扩展市场,需要优秀人才的加盟。但由于资金、规模、知名度等方面的劣势,对于竞争激烈的优秀人才来说,必然会存在一些选择上的风险。因此,职位薪酬仅适用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而不适用于萌芽期或衰退期的企业。

二、职位薪酬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有效的薪酬制度对激励员工和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自90年代以后,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开始从原来的金字塔状职能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转移。在扁平型组织中,员工向上垂直流动或晋升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个人和组织的成功也主要取决于绩效和员工的“横向成长”--即新的技能和能力的获得。

因此,现行的职位薪酬体系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能满足追求生活质量的新一代劳动者的要求。这是因为现行的职位薪酬体系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

(一)森严的等级结构

在职位薪酬体系中,每个职位根据价值评估分数的高低被归入高低不同的等级,而职位的高低也就意味着权力的高低,这样企业就为成百上千的职位建立起了一个结构严密的“职位金字塔”。而每个职位都有详细的职位说明书,每个员工据此可以知道自己应当对什么负责,但另一方面也就知道了自己无须对什么负责。

这种森严的等级结构将员工固定在一个个职位上,员工很难有机会从事其他职位的工作。因为每个职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员工职位的变化意味着他的工资也要作相应的变化。但是,职位的变化却并不一定意味着员工知识、技能的变化。因此,在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体系中,员工职位改变总会遇到这样的矛盾。这种矛盾进一步加剧了组织缺乏灵活性和弹性的现象。

(二)不利于员工职业发展

在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体系中,通常是管理类的职位落入高工资等级,而其他类型工作的职位则一般很难进入高工资等级。专业人员(比如培训专员、会计等等)在工作了一定年限以后报酬就很难再提高了,因为在他所在职位的薪酬等级中,他们已经达到了最高标准,向上已经没有提薪空间了。

(三)制约员工知识、技能提高

在基于职位的薪酬体系中,职位说明书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职责作出非常清晰而且具体的规定,但由于等级结构严密,导致决策链条过长。如果在一线出现了问题,信息通过正式渠道传递到上层,上层决策以后,解决方案再通过正式渠道下达到一线,一线人员根据上级的指示解决问题。这种通过正式渠道、从上至下的决策方式,使得一线员工难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线员工最了解自己的工作,也最了解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们通过长时间的工作,在本专业领域成为专家,如果适当授权让他们解决问题,不仅更有效,而且员工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得到提高。

三、提高职位薪酬管理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薪酬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够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而使用不当则可能给企业带来危机。建立全新的、科学的、系统的薪酬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生存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而改革和完善薪酬制度,也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对于薪酬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贯彻全面薪酬制度的理念

薪酬既不是单一的工资,也不是纯粹的货币形式的报酬,它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激励,比如优越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氛围、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把这些方面很好地融入到薪酬体系中,使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完美结合,使物质和精神并重,这就是全面薪酬制度。

全面薪酬制度摒弃了原有的科层体系和官僚结构,以客户满意度为中心,鼓励创新精神和持续的绩效改进,并对娴熟的专业技能提供奖励,从而在员工和企业之间营造出了一种双赢的工作环境。

(二)采用宽带型薪酬结构

宽带型薪酬结构是为配合组织扁平化而量身定做的,它打破了传统薪酬结构所维护的等级制度,使工资的等级减少,而各种职位等级的工资之间可以交叉。这样有利于企业引导员工将注意力从职位晋升或薪酬等级的晋升转移到个人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方面,给予绩效优秀者比较大的薪酬上升空间。其次,宽带型薪酬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能密切配合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变化。再者,实施宽带型薪酬结构有利于推动良好的工作绩效。

(三)有弹性、可选择的“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

员工在福利方面的偏好是因人而异,非常个性化的。因此,可采用弹利计划。弹利计划又叫“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即让员工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福利组合。这种弹利计划印证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尊重了员工的自我需求的价值。它相对于原有的缺少主动权和被尊重感的福利计划,更容易使员工意识到新的弹利计划所带来的乐趣。同时,弹利计划通过提高员工的自主选择权,促进了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强化了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四)重视薪酬信息

外部信息:即相同地区和行业,相似性质、规模的企业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价值取向等。通过薪酬调查获得的外部信息,能够使企业在制定和调整薪酬方案时,有可供参考的资料。

内部信息:即员工满意度调查和员工合理化建议。满意度调查的功能并非了解员工对薪酬是否满意,而是了解员工对薪酬管理的建议以及对薪酬管理的哪些方面不满,进而为制定新的薪酬制度打下基础。

总之企业可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价值取向制定选择本企业的薪酬结构,不断地更新内部和外部信息。通过合理的薪酬制度和独特的福利机构来反映及评估员工们做出的贡献、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加强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组织吸引和留住必需的人才、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为赢得公司的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燕平,张玉静.战略性薪酬设计-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推进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1期

[2]刘昕.薪酬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昕.宽带薪酬:一种新型的薪酬结构设计形式[J].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4期

[4]乔引华,蒋刘涛.薪酬与企业绩效[J].企业活力,2006年第1期

[5]杨俊杰.薪酬在企业成长中的角色[J].经理人,2006年2月号

[6]曹伟慈.5措施应对薪酬管理难题[J].经理人,2006年2月号

[7]杨萍,林聪.基于企业文化的薪酬制度[J].经营管理者,2006年第4期

[8]张建国.薪酬体系设计[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2

一、供电企业绩效薪酬管理现状

推行绩效薪酬管理是进一步深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提升县级供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薪酬管理,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薪酬管理出现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个别员工观念意识落后,对薪酬管理缺乏全面的了解,片面认为是增加工作量,是挑毛病。二是存在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重考核轻管理的现象。三是薪酬管理评价缺乏可操作性,绩效考核与岗位职能方面存在脱节。

二、如何强化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薪酬管理

(一)提高认识。为让正确的绩效薪酬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公司加大对绩效薪酬管理的认知与认识力度,开展广泛的宣贯培训,使公司全体员工真正理解什么是绩效,为什么要搞绩效,搞绩效薪酬管理的目的以及作用,消除澄清员工对薪酬管理错误及模糊认识,减少执行中的阻力。

(二)成立组织完善制度。公司成立绩效薪酬管理委员会,负责单位管理机关、员工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重大制度和事项的审定等工作。根据市公司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及本实施办法,分解落实考核指标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组织开展本单位管理机关、员工的绩效薪酬管理工作。绩效委员会下设绩效薪酬考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起草本单位实施细则,组织实施全员绩效薪酬考核工作并收集、整理、分析有关绩效薪酬管理工作的反馈信息,统计分析绩效考核结果,向绩效薪酬管理委员会提供报告与建议,处理员工绩效申诉等日常工作。公司健全完善以责任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薪酬考核体系,促进员工努力方向与公司发展目标相融合,更好地推动公司经营业绩提升。公司推广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开展岗位薪点工资套改,工资由岗位薪点工资、绩效工资和辅助工资三个单元组成。科学核定岗位工资薪点值,实行以岗定薪、按绩取酬、注重能力的薪酬分配制度,根据员工年度考核结果等动态晋升薪级,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向业绩突出人员倾斜。

(三)建立绩效薪酬管理体系。公司研究制定管理机关和一线员工绩效管理优化提升方案,建立以责任结果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改进年度考核方式,突出业绩考核主导,客观评价各单位综合工作成效。将岗位绩效考评与月度、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对考核的指标、方法、结果运用进行统筹,确保兼容和相互参照使用。坚持“客观公正、简便有效、便于操作”的原则,对不能量化的指标,采取领导评价与职工互评相结合,并按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围绕公司年度主要目标,构建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以经营业绩为主导,科学制定考核办法,考核项分通用条件、必备条件、月工作计划、部门协同工作四项内容。薪酬考核由人力资源部牵头,组织党群工作部、办公室、纪检监察、发展建设部人员,定点定时开展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考核,每月1至3日为考核日,考核上月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各部委指派专人担任绩效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的薪酬管理和工作计划完成依据的收集整理,负责与薪酬考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联络,负责收集整理本部门工作计划完成的佐证材料,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审核月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在审核期间内未能提供工作计划完成佐证材料或不到指定地点审核的单位,一律视为工作计划的未完成,按照工作计划未完成处理,特殊情况有考核组现场实地落实。考核结果由薪酬办公室汇总后交绩效管理委员会集体审核,集体审核通过签字后由人力资源部汇总审核结果,每月5日前由人力资源部考核结果,每月10日核定部门绩效工资总额。

(四)推行目标清单制管理。公司以工作清单的方式推进目标管理。各专业部门依据落责的重点任务、承担的业绩指标和对标的位次提升等重点工作,加强对清单任务“以季控月、以月控周”的过程管控,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预期完成的结果和工作起始时间,目标结果纳入全员薪酬考核,在考核中提高目标清单完成的分值权重,确保目标任务清单刚性执行。各部门每周上报清单任务进展,办公室组织专业人员对月度完成结果及绩效证明详细核查,评价结果在OA系统公示。目标清单制管理使公司各项工作做到可控、能控、在控,推动了重点工作的落实和管理效能的提升,确保了年度目标稳健推进、高效落实。

(五)开展同业对标管理。加强同业对标过程管理,做到目标量化、指标细化、管控动态化、考核实时化,完善同业对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总经理对季度专业位次后三名“约谈”机制,对低于年度目标、位次下滑的指标,相关部门要在绩效会议上进行检讨分析、明确改进措施,确保同业对标取得好成绩,对全市排名位次为考核依据,考核位次在前三名的给予加分,考核后三名者给予减分。公司以实现与公司地位相称为目标,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措施,做到强项争先、弱项进位、消除落后,努力提升对标位次,提高公司经营绩效和管理水平。围绕落责的重点任务、承担的业绩指标和对标的位次,制定针对性措施。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初创时期;中小企业;特殊岗位;薪酬

一、初创时期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初创时期管理不太规范,管理制度从无到有的阶段,企业通常急于为其主导产品打开市场,销售量低,收入和利润都较低,同时,主要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岗位编制等尚不稳定,职责划分不清,常常存在一人多职或职责交叉的现象,业主通常以自身摸索的经验进行管理,随意性大;管理组织机构过于简单,员工的忠诚度也不高,许多员工抱着打工的心理,主导员工往往是创业热情。要让员工积极努力工作,就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使他们珍惜这份工作,把自己的本领都展示出来。因此,初创时期员工的工作绩效必须同薪酬挂钩,企业要制定易于理解、易于计算收益的薪酬方案,建立多层次人员薪酬制度管理的激励模式。

二、初创时期中小企业特殊岗位薪酬管理的设计

(一)基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设计

企业管理人员划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对于这三类管理人员薪酬管理设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是由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所决定。基层管理人员是公司战略的最终落实者,公司政策能否得到执行,公司业务能否顺利开展,业务范围能否不断扩大,效益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和能否有效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其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不仅是员工行为的示范,而且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

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基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模式:基本薪金+奖金+福利。基本薪金的确定可采取职位等级工资制,职位等级的晋升要体现其管理能力、管理责任、管理难度和管理业绩。奖金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其业绩水平,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同时,也要有利于改善基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关系,拉近基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距离。对于基层管理人员的福利计划也要体现其特点,在素质要求方面,为基层管理人员设计一些技术业务方面的培训计划,帮助基层管理人员提高技术技能。根据基层管理人员是一线管理人员的特点,管理任务重,工作时间长,无暇照顾家庭,因此,要有意识地增加服务利项目,为基层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家庭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对于基层管理人员薪酬管理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重点要放在如何通过薪酬管理,改善其工作绩效,提高其管理职能上。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设计

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具有专业知识或专业技术职称,并在相关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专门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是工作业绩不容易被衡量,工作时间无法估算,工作压力大,市场价格高。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可采用多种模式:如高薪资模式、较高薪资+奖金模式、较高薪资+科技成果提成模式、科研项目承包模式、薪资+股权激励模式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设计应注意注重激励,鼓励创新,除了外在薪酬福利外,必须重视内在薪酬福利的激励作用,如工作成就感、满意度。要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实行多样性,灵活性的激励形式,薪酬福利设计中重点关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态度、实际工作效果的考核。

(三)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设计

销售人员是企业从事销售业务的人员,他们相对于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具有其独特性。工作业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工作时间不确定,工作过程无法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业绩不稳定,波动性大。在设计初创期销售人员的激励模式时要考虑几种因素:(1)由于属于刚刚成立的企业,企业对销售人员的吸引力不是很高,能够吸引到的员工恐怕都是一些尚未积累销售经验的年轻人。(2)销售人员能够到公司一方面是希望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成为创业的功臣。(3)由于对企业的未来和老总的诚信没有十足的信心,销售人员更看重短期的激励。(4)企业的市场经验缺乏,销售人员更多的依靠单兵作战。

根据初创期的特点,销售人员激励宜采取在销售人员的薪酬激励构成上,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固定薪酬模式,或者是采取“高固定,低奖金/提成”的模式,因为这个时候,企业产品刚刚上市,产品没有什么知名度,产品销售风险性很高,销售人员的努力很可能得不到足够的市场回报,因此,这个时候就不能让销售人员来承担风险。这种薪酬设计模式突出的是分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理念,使企业快速成长与发展,激励销售人员与企业共同成长与发展。薪酬设计的重点应放在薪酬的外部竞争性上,可以淡化薪酬的内部公平性。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逐渐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销售的风险程度逐渐降低,销售额处于增加时期,这时,企业就可以适当降低销售人员薪酬中的固定部分,也即基本薪酬部分,提高浮动部分,即奖金或提成部分,以鼓励销售人员更为积极地扩大销售份额,增加销售额。综述,销售人员薪酬激励模式设计的核心在于个人和企业同步发展,在选择薪酬激励方案时要慎重评价各种方案。

三、初创时期特殊岗位薪酬设计中应注意的的问题

1.由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受到资金和实力的限制,岗位设置考虑的重点是精简实用,尤其是特殊岗位,设计符合本企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2.对中小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核心是寻找和留住核心员工,在特殊岗位的人员招聘上要以择优录用为原则,人才的选用要注重其潜能,招聘时不仅要考察他们的工作技能,更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道德诚信、企业的忠诚度,如果对重要岗位的人员选聘不当,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3.企业薪酬制度的设计,要符合本企业的特点,要避免人有我有,人无我也要有这样面面俱到地考虑问题,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薪酬制度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初始阶段采用岗位奖励工资或岗位等级工资作为主要的分配形式,以员工持股作为辅助分配形式,这样可以使员工与企业联系起来,彼此同甘苦共命运,以企业的发展为唯一选择,推动企业加速前进。

4.在薪酬设计时,还要考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政府的政策导向、当地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企业的经营状况、业务发展的目标计划及与薪酬相关的员工福利计划等。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缺陷;矫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在知识密集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能够吸引人、留住人成为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与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相比,待遇留人仍是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的首选。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已成为摆在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制度方面的改革明显滞后。根据重庆大学李志教授的调查,35.5%的高校教师选择了对自己目前的薪酬水平“一般”的评价,居于第一位;40.2%的教师的薪酬满意度处于平均水平以下,选择了“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仅有24.3%的教师表示对现有的薪酬“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这说明,高校教师总体的薪酬满意度比较低,有近一半的高校教师不满意自己目前的薪酬水平。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与以前相比,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薪酬制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等级序列工资制度按工龄递增,缺乏有效的激制

为了体现公平,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制度实行薪级序列工资制度,在同一个级别内,根据教师的工龄会自动递增薪级工资,这使得薪酬对教师工作激励的动力机制降低,一些不适应工作的教师可以依据较长的工作年限获得不低的工资,另一些教师还可以从事本职工作外的事务而留在教师队伍中获得工资的增长。

(二)无法适应市场竟争的需求

许多应用性学科的教师,由于专长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往往能得到“意外的经济收人”。例如,经调查辽宁的7所高职高专院校共有专任教师1235人,兼职教师332人,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比为3.7:1其中理论课兼职教师198人,实践课兼职教师134人,二者之比为1.5。兼职收人远远大于从学校获得的工资,使得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本职之外的工作,而只是一般性地完成本职工作中的基本工作量。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不实行坐班制度,硬性工作量也相对较少,教师可以较轻松地应付规定工作量,学校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

(三)科研和教学的收入比率失调

科研是研究型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环节,它体现了一个高职高专院校的声誉和学术地位。可是科研的历程是非常艰辛的,往往需要经过不断的挫折和困难才能取得成功,相比较而言教学采取记件制,收益明显而容易,同时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着对科研奖励不足的情况,以发表文章的奖励远远不能和教学收人相比,这使得科研只是成为教师晋升或考核所必须完成的指标,而教师宁愿将主要时间放在校内外的授课上。这种比例的失调严重损害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能力。

(四)人员编制臃肿,资源浪费,激励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人员编制的制度,即教师“只能进,不能出”,这样一来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不能招聘新的有能力的教师,也使得一部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教师继续占据资源,更无法形成对年青教师的职业激励。不少年青教师发现按部就班“顺利”晋升教授可能要到四五十岁以后,纷纷选择了“跳槽”。

(五)青年教师的薪酬与贡献不相适应

在研究型高职高专院校中,中青年教师正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处于创造的最佳时期,他们付出的劳动最多,同时也承担着最重的压力,应该给予他们较高的薪酬或者期望。但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历史遗留的人员编制和工资制度的弊端,使得他们的收人与贡献不对称,导致了很多青中年教师的流失。

(六)收入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不高

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人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工资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但从教师收人在全行业的比重看,仍然处于一个不高的水平。在发达的城市,一般毕业2一3年的大学生可以获得每月3000一4000元的工资,而大学的讲师还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水平(不包括学校外的其他隐形收人),这使得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得不到提高。

二、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不唯资历而重业绩;营造个人价值实现的优良环境,追求单位需要和员工需要的最佳结合;关注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工作状态与精神,努力使员工处在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中,在提高工作绩效的同时,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注重组织内员工的自我职业规划、自我激励、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随着教育部有关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也迈出了较大的步子,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职高专院校传统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以来“举步维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虽然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提出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口号,但对学校需要与教师需要、教师资历与业绩、教师的工作状态与精神、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自我职业规划、自我激励、自我反思等方面缺乏深刻认识,以至于“以人为本”流于口号,尚不能上升到深人人心的管理理念。

(二)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仍属于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家工资管理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人事部门通常按照国家统一的工资标准核定每个教职员工的工资,按月发放。每逢工资晋升,则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按身份、资历等指标对号人座,很少考虑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虽然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逐步建立了“岗位津贴”制度,“岗位津贴”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几十年计划经济收人分配模式,但不难发现,实际操作中岗位津贴在突出绩效、优劳优酬、动态管理、淡化身份、提高收人等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尤其对于资历浅的青年教师来说,岗位津贴的激励作用更是相当有限。

(三)高职高专院校青年教师的相对弱势地位

虽然最近几年新进人高职高专院校工作的53岁以下青年教师有着高学历的共同特点,但总的来说,他们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却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科研方面,他们虽然有良好的科研功底,受过严格的系统的正规训练,在读硕士、博士期间也已经获得了相关的经验,但往往很难独立争取到各类科研项目。因此,在刚工作的几年时间里,虽然他们处于创造力的鼎盛时期,但作为并不是很大;或者虽然实际上作为主力参与了一些重大攻关项目的研究、调查工作,也出了不少的成果,但很多时候只能作为“幕后工作者”,计算工作量时很难反映出来,也只能象征性地获得一点点的报酬,与付出极不成比例。

三、完善高等学校薪酬制度的若干对策

(一)提高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体系中所占比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尚未建立绩效薪酬制度,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则处在制度起步阶段,即使有绩效薪酬的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其所占比例也相当小,那么,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中到底应占到多少份额呢,有研究者提出,高职高专院校三元薪酬结构中的基本工资、职务津贴和岗位绩效工资的比例为:40%:10%:50%比较合适’。绩效薪酬具体比重为多少,还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发展战略、财力水平等方面具体规划,不好做一个统一规定,但其所占份额原则上应能起到激励作用,起到按劳分配、激发潜力、促进竞争的作用,否则就是无效的。

在提高绩效薪酬在薪酬体系中所占比重的同时, 还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只有做好了绩效考核工作,才能说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团体及个人的作用。绩效考核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应在聘请专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本校校情的绩效考核制度、程序。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应重视将管理者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教及教师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形成科学评价工作结果及工作过程的有效机制,应尽量避免只依个别人观点、只看表面结果而做出片面考核的做法。

(二)引入宽带薪酬方法

宽带薪酬是指将传统的薪酬结构中分为几个甚至十几个级别的层次划分到同一级别中,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与传统的基于资历或职位的薪酬体制相比,宽带薪酬使得工作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同一薪酬级别里,但在同一级别里,因工作者对单位贡献的大小,收人会有很大不同,高绩效的普通工作者可以享受到与管理者同样甚至更高的薪酬。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引进宽带薪酬是非常必要的。

(三)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相结合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ref de ir kc herzbegr)的“双因素理论”指出,工作的外部因素,比如工资、与上下级的关系、工作安全及个人生活等为保健因素,他们对职工一般构不成强烈的激励;但工作的内在因素,比如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及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等则是真正强有力的激励因素。

面对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财力普遍“有限”的现状,为使广大青年教师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前景,同时也能感受到心理上的“相对公平”,实现直接薪酬与间薪酬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直接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及绩效奖金等;间接薪酬则包括参加国内外研讨会、培训、进修、攻读高一级学位、领导对青年教师工作的认可、以及宽松的学术环境等。“间接薪酬”的作用不可轻视,因为这是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尤为看重的,也是激励硕士、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重要原因。

(四)对教师实施最低年薪制

所谓实行最低年薪制,就是指对教师的收入设一个下限,比如,对初到高职高专院校工作的硕士以上教师设定最低年薪3一4万,平时按月发放08%,年终再根据其全年表现在其余20%的基础上上下浮动。实施最低年薪制,既能够体现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对价值,从而保证高职高专院校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热情。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缺陷;矫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在知识密集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能够吸引人、留住人成为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与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相比,待遇留人仍是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的首选。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已成为摆在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制度方面的改革明显滞后。根据重庆大学李志教授的调查,35.5%的高校教师选择了对自己目前的薪酬水平“一般”的评价,居于第一位;40.2%的教师的薪酬满意度处于平均水平以下,选择了“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仅有24.3%的教师表示对现有的薪酬“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这说明,高校教师总体的薪酬满意度比较低,有近一半的高校教师不满意自己目前的薪酬水平。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与以前相比,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薪酬制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等级序列工资制度按工龄递增,缺乏有效的激制

为了体现公平,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制度实行薪级序列工资制度,在同一个级别内,根据教师的工龄会自动递增薪级工资,这使得薪酬对教师工作激励的动力机制降低,一些不适应工作的教师可以依据较长的工作年限获得不低的工资,另一些教师还可以从事本职工作外的事务而留在教师队伍中获得工资的增长。

(二)无法适应市场竟争的需求

许多应用性学科的教师,由于专长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往往能得到“意外的经济收人”。例如,经调查辽宁的7所高职高专院校共有专任教师1235人,兼职教师332人,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比为3.7:1其中理论课兼职教师198人,实践课兼职教师134人,二者之比为1.5。兼职收人远远大于从学校获得的工资,使得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本职之外的工作,而只是一般性地完成本职工作中的基本工作量。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不实行坐班制度,硬性工作量也相对较少,教师可以较轻松地应付规定工作量,学校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

(三)科研和教学的收入比率失调

科研是研究型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环节,它体现了一个高职高专院校的声誉和学术地位。可是科研的历程是非常艰辛的,往往需要经过不断的挫折和困难才能取得成功,相比较而言教学采取记件制,收益明显而容易,同时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着对科研奖励不足的情况,以发表文章的奖励远远不能和教学收人相比,这使得科研只是成为教师晋升或考核所必须完成的指标,而教师宁愿将主要时间放在校内外的授课上。这种比例的失调严重损害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能力。

(四)人员编制臃肿,资源浪费,激励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人员编制的制度,即教师“只能进,不能出”,这样一来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不能招聘新的有能力的教师,也使得一部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教师继续占据资源,更无法形成对年青教师的职业激励。不少年青教师发现按部就班“顺利”晋升教授可能要到四五十岁以后,纷纷选择了“跳槽”。

(五)青年教师的薪酬与贡献不相适应

在研究型高职高专院校中,中青年教师正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处于创造的最佳时期,他们付出的劳动最多,同时也承担着最重的压力,应该给予他们较高的薪酬或者期望。但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历史遗留的人员编制和工资制度的弊端,使得他们的收人与贡献不对称,导致了很多青中年教师的流失。

(六)收入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不高

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人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工资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但从教师收人在全行业的比重看,仍然处于一个不高的水平。在发达的城市,一般毕业2一3年的大学生可以获得每月3000一4000元的工资,而大学的讲师还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水平(不包括学校外的其他隐形收人),这使得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得不到提高。

二、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不唯资历而重业绩;营造个人价值实现的优良环境,追求单位需要和员工需要的最佳结合;关注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工作状态与精神,努力使员工处在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中,在提高工作绩效的同时,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注重组织内员工的自我职业规划、自我激励、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随着教育部有关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也迈出了较大的步子,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职高专院校传统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以来“举步维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虽然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提出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口号,但对学校需要与教师需要、教师资历与业绩、教师的工作状态与精神、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自我职业规划、自我激励、自我反思等方面缺乏深刻认识,以至于“以人为本”流于口号,尚不能上升到深人人心的管理理念。

(二)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仍属于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家工资管理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人事部门通常按照国家统一的工资标准核定每个教职员工的工资,按月发放。每逢工资晋升,则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按身份、资历等指标对号人座,很少考虑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虽然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逐步建立了“岗位津贴”制度,“岗位津贴”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几十年计划经济收人分配模式,但不难发现,实际操作中岗位津贴在突出绩效、优劳优酬、动态管理、淡化身份、提高收人等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尤其对于资历浅的青年教师来说,岗位津贴的激励作用更是相当有限。

(三)高职高专院校青年教师的相对弱势地位

虽然最近几年新进人高职高专院校工作的53岁以下青年教师有着高学历的共同特点,但总的来说,他们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却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科研方面,他们虽然有良好的科研功底,受过严格的系统的正规训练,在读硕士、博士期间也已经获得了相关的经验,但往往很难独立争取到各类科研项目。因此,在刚工作的几年时间里,虽然他们处于创造力的鼎盛时期,但作为并不是很大;或者虽然实际上作为主力参与了一些重大攻关项目的研究、调查工作,也出了不少的成果,但很多时候只能作为“幕后工作者”,计算工作量时很难反映出来,也只能象征性地获得一点点的报酬,与付出极不成比例。

三、完善高等学校薪酬制度的若干对策

(一)提高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体系中所占比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尚未建立绩效薪酬制度,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则处在制度起步阶段,即使有绩效薪酬的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其所占比例也相当小,那么,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中到底应占到多少份额呢,有研究者提出,高职高专院校三元薪酬结构中的基本工资、职务津贴和岗位绩效工资的比例为:40%:10%:50%比较合适’。绩效薪酬具体比重为多少,还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发展战略、财力水平等方面具体规划,不好做一个统一规定,但其所占份额原则上应能起到激励作用,起到按劳分配、激发潜力、促进竞争的作用,否则就是无效的。

在提高绩效薪酬在薪酬体系中所占比重的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只有做好了绩效考核工作,才能说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团体及个人的作用。绩效考核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应在聘请专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本校校情的绩效考核制度、程序。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应重视将管理者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教及教师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形成科学评价工作结果及工作过程的有效机制,应尽量避免只依个别人观点、只看表面结果而做出片面考核的做法。

(二)引入宽带薪酬方法

宽带薪酬是指将传统的薪酬结构中分为几个甚至十几个级别的层次划分到同一级别中,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与传统的基于资历或职位的薪酬体制相比,宽带薪酬使得工作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同一薪酬级别里,但在同一级别里,因工作者对单位贡献的大小,收人会有很大不同,高绩效的普通工作者可以享受到与管理者同样甚至更高的薪酬。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引进宽带薪酬是非常必要的。

(三)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相结合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reFdeirkcHerzbegr)的“双因素理论”指出,工作的外部因素,比如工资、与上下级的关系、工作安全及个人生活等为保健因素,他们对职工一般构不成强烈的激励;但工作的内在因素,比如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及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等则是真正强有力的激励因素。

面对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财力普遍“有限”的现状,为使广大青年教师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前景,同时也能感受到心理上的“相对公平”,实现直接薪酬与间薪酬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直接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及绩效奖金等;间接薪酬则包括参加国内外研讨会、培训、进修、攻读高一级学位、领导对青年教师工作的认可、以及宽松的学术环境等。“间接薪酬”的作用不可轻视,因为这是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尤为看重的,也是激励硕士、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重要原因。

(四)对教师实施最低年薪制

所谓实行最低年薪制,就是指对教师的收入设一个下限,比如,对初到高职高专院校工作的硕士以上教师设定最低年薪3一4万,平时按月发放08%,年终再根据其全年表现在其余20%的基础上上下浮动。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 薪酬 设计

近几年,国家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建筑施工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建筑施工企业中,项目经理部(以下简称项目部)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项目管理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来吸引、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这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建筑工程项目薪酬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薪酬制度制定程序不合法、内容不合理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企业在制定薪酬制度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然而,随着企业薪酬“自主分配权”的逐步下放,许多项目部的薪酬制度制定随意性越来越强,缺乏战略眼光,缺少必要的协商和沟通程序。

项目部的薪酬制度在薪酬结构设计上过于简单,不同岗位(专业、部门)之间的薪酬差异制定缺乏依据,没有经过认真的工作分析。这样的薪酬制度必然引起员工对企业或项目部的不满,对岗位(专业、部门)之间的协作性产生不良影响,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

2、薪酬制度在执行中缺乏操作性

项目部组建后,往往由新到岗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设计项目部的薪酬制度。这种薪酬制度往往简单照搬其它项目原有的薪酬管理模式,对项目部自身缺乏认真的分析,对工资项目的原理、发放程序、计算方法等不甚理解,致使薪酬制度在执行中缺乏操作性,流于形式,难以完全执行。

3、薪酬制度不能够起到有效激励的作用

项目部员工薪酬水平往往与项目部整体生产经营状况密切相关,而与员工个人工作绩效关联度不高。薪酬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其激励的功能,项目部整体工作效率低下。

二、建筑工程项目薪酬制度设计产生问题的原因

1、企业重视程度不够

不可否认,当前国内的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远没有像生产、经营、技术部门那样得到重视。项目部作为施工企业的一个临时性派出机构,其主要任务在于完成项目的进度、利润、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等指标。在项目管理中,未能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应有的战略高度进行系统的筹划、设计和实施。部分项目部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甚至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2、准备、计划不够充分

项目部是为施工现场管理而成立的一次性的生产经营管理机构。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项目部成立后由项目经理在企业内部或面向社会招聘,人力资源部门(岗位)在短时间内难以收集到薪酬制度设计需要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对本项目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的现实需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制定出切合项目部实际的薪酬制度。

3、薪酬制度的建立缺乏依据

许多大型建筑施工项目都在野外工作,地理位置偏僻,通信交通不便,给信息资料的收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项目部薪酬制度的建立往往在原有的薪酬模式下进行简单的调整和修改,薪酬制度的建立缺乏理论和政策上的依据。

4、薪酬发放与员工业绩关联度不高

“大锅饭”现象在国有企业似乎积重难返。在项目部薪酬管理中,员工薪资的高低与个人业绩并无太多关联。特别是在奖金的分配上,员工奖金的高低可能与项目部整体业绩的关联度更大,除非是降职或离职,否则员工个人业绩对其收入没有太大的影响。

5、薪酬制度未能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统筹设计

项目部作为一个临时性机构,一般不会有系统的、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项目部的员工培训、职务晋升、休息休假、工资发放、绩效考核及员工福利等相关制度往往是进行单纯的、片面的管理,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未能在项目管理中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效益。

三、建筑工程项目薪酬制度设计的要点和措施

1、加强预见性和计划性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参与到项目的方案设计和投标报价阶段。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和投标报价一般由工程技术和商务人员组成,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与。对人工费用的预算一般采用经验值进行简单估算,往往与实际发生的人工成本产生较大的差距。假如预算中的人工费用过高,使员工对未来的薪酬期望过高,将导致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支付过高的人工成本;如果预算中的人工费用不足,可能使项目部采取比较保守的薪酬水平,将难以在项目管理中招聘或留用项目部需要的人员。

在人工成本的预算中还要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是物价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大型工程施工项目的工期一般都在2—3年以上,有的甚至更长。随着物价水平和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项目部薪酬水平也应进行一定的调整,由此必然会对项目部当期人工成本总额产生一定的影响。

2、掌握足够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1)同类型工程项目经验数据。同类型、相近规模工程项目的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工资利润率等数据和相关资料对新开工项目的薪酬设计显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商业竞争的存在,其它企业或项目的相关数据信息通常难以获取。

(2)行业和地方劳动力市场价格。企业或项目部的薪酬水平决定了项目部是否能够吸引、留住和激励项目管理需要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企业而言,行业劳动力市场对企业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对于劳动力市场价格信息取得的渠道,一般包括:政府的劳动力市场价格、专业管理公司、企业间的非正式交流、离职员工的离职面谈。

(3)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规定。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工资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是企业制定薪酬制度的基本政策依据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项目部应当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关于企业工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项目部制定的薪酬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均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上级企业主管部门制定的与薪酬管理相关的管理规定,是企业内部制定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人力资源政策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项目管理中出现的局部利益和短期行为,使企业内部各单位和各类人员薪酬水平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平衡。

(4)员工的收入期望值。每个企业或项目部的企业规模、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各有不同,员工对企业或项目部薪酬要求也会相应有所不同。项目部应充分了解员工的收入期望,及时进行沟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尽可能在项目部的成本控制范围内使薪酬水平与员工的期望值达到平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使效益最大化。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5.047

企业发展中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专业性对于企业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而影响企业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的最大因素就是薪酬,所以薪酬体系的建立和科学性对于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传统的企业中因为受固有薪酬制度的影响,新的科学的薪酬体系很难建立起来。这种现象是非常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所以一种新型的薪酬体系“计划薪酬”出现,帮助我们解决传统薪酬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中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1计划薪酬的概念和意义

“计划薪酬”是一种为了适应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提出的新型的薪酬体系,是通过薪酬市场调查,比较各个企业中相同岗位的薪酬然后结合本企业的财务状况,然后了解企业中人力资源制定薪酬计划表。当然平时的业务水平和考评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些数据汇总后最终通过企业高层的审核,高层通过各类数据分析和企业最近的发展状况进行整合分析,最终批准的一种薪酬体系。这种薪酬体系相对于传统的薪酬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和要钱,这对于企业最终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它尽可能保证了企业工作人员劳有所得,多劳多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企业工作的效率和保证了企业各类工作的质量,最终增加了企业经济盈利。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计划薪酬”这种新型薪酬体系必将在各种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2传统薪酬分配和鼓励制度的欠缺

新型的经济体制是为了新的市场发展而指定的,而传统的经济体制是长期的市场自动调节形成的。传统的经济体制是针对传统市场的,当今我国市场构成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经济体制已经不在适合现在的市场了。经济体制中薪酬制度对于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影响最大,现在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传统经济体制中薪酬制度的一些缺陷,这样便于我们建立新型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来激励企业工作人员,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

2.1薪酬构成不合理

传统经济体制中的薪酬制度构成是非常不合理的,基本薪酬一般是固定的,但是提成酬劳是有限的。这种薪酬制度中相同岗位的人你即使表现再出色也不会有太多的提成酬劳。而且以往的薪酬制度中有一?是按照工期长短来认定工作人员的薪酬,新来的员工或者年资较短的工作人员即使工作业绩突出,受年资限定相应的薪酬也不会很高。这种情况在传统企业中非常普遍的,使得这类企业中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较低,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受到影响,这对于企业中经济持续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2.2薪酬激励不科学

目前很多企业公司的骨干是非常容易流失的,细究其原因发展大多企业公司的骨干工作人员离职或者跳槽的原因都是不太满意日前所在企业的薪酬制度,不仅如此这些工作人员对于之前所在企业的薪酬激励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表示怀疑。这就是传统薪酬制度下企业发展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而骨干工作人员的流失对于企业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稳定持续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必须对传统薪酬制度中的薪酬激励措施进行改革,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

2.3薪酬水平评定存在欠缺

传统的薪酬水平测定和评定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都有所欠缺,这种不合理、不科学的评定方法使得薪酬水平更加不平衡。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薪酬评定与主要与工作人员的学历、职位、工龄等有关,个人业绩的考核结婚对于薪酬评定不太具有参考价值。这就是传统薪酬制度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其实学历高的员工工作效率和质量却不一定最好,所以这种传统的薪酬制度对于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都是非常不利的。

3计划薪酬在企业中的作用

传统的薪酬制度已经不再适合当前市场形势下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要保证在新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而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最终都是由企业工作人员决定的。而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对此影响最大,要保证企业工作人员认真负责,薪酬制度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以及薪酬激励制度的合理化都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而“计划薪酬”这就是一种新型的可以适应当今社会的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分析一下计划薪酬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3.1计划薪酬有利于薪酬构成合理化

传统的薪酬制度构成非常简单,但是却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非常不利于调动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而计划薪酬中的构成是非常复杂且精细的,这种薪酬制度中不仅考虑到员工的工作业绩,员工的工作态度,而且还联合考虑到企业公司的发展,如果企业近段时间盈利大,而且员工各方面表现出色,那么工作人员的薪酬也会随之上涨。这种新型的“计划薪酬”制度促进规避了传统薪酬制度的不足,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进而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最终促进企业经济盈利稳步增加。

3.2计划薪酬有利于薪酬激励制度更科学

传统的薪酬制度中的薪酬激励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这导致了企业骨干工作人员的大量流失。但是新型的“计划薪酬”制度更多的考虑到了给骨干工作人员一些附加报酬和隐性报酬等员工的内心需求,给适当的骨干工作人员一定的晋升机会等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也企业发展尽可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福利分配也要多加考虑那些努力工作或者业绩突出的企业工作人员。这种“计划薪酬”制度相较于传统薪酬制度更加注重薪酬激励制度的科学性。

3.3计划薪酬有利于员工公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新型的计划薪酬制度除了按照以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制度进行薪酬分配外。还将平时的考勤、业务水平和最终业绩进行整合后确定最终的薪酬确定。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只要你有处理业务的高能力,或者说只要你认真工作、工作量超出正常水平,你就可以拥有与你能力或者工作量相对应的薪酬。这中计划薪酬制度对于员工的工作都是非常公平的,这有利于员工增强自信心,调动工作积极性,最终可以提高企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盈利。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8

论文关键词:企业 薪酬管理 岗位激励模式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企业薪酬管理体制的完善。以前的计划经济虽然已经解体,但它的后遗症还是牵制了我国经济的腾飞,特别是传统的薪酬管理体制已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建立新的薪酬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来说已是迫在眉睫。

1企业薪酬

薪酬管理就是为了能够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并促进其发展,将员工的薪酬与组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根据“劳”来确定职工的薪酬差别.即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薪酬制度。

2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受以前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2.1政企不分.政府干预过多

以前的计划经济,政府就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大小事务,政府都要予以干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效率低下,造成许多的浪费,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特别是薪酬水平的制定,一个看上去可以用一个统一的货币标准定下来的因素,职工的工资水平以前一直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一计划经济的后遗症还未完全治愈。

2.2官本位。工资与职位高低挂钩

提起薪酬,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所熟悉的垂直薪酬等级阶梯。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的许多企业中.传统的薪酬等级设计都是建立在严格的官僚等级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不幸一直处在一个级别不高的岗位上,那么他一生也不可能得到太高的工资收入,无论他干得多么出色。在我国一些企业中推崇的所谓“一岗一薪”,其实质也是完全根据岗位本身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待遇,而不考虑不同的员工在同样的岗位上所达到的实际绩效差异。

传统薪酬逼迫员工“向上爬”,在这种薪酬体系下,员工所受到的激励就是不遗余力地“往上爬”,而无论他最终爬上去的这个岗位是否真的适合他去做。同时,企业也一厢情愿地认为,在低一级职位上干得好的员工在高一级职位上必然也会干得很出色,于是,晋升就成了许多企业优秀员工的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方式。

2.3结构零散。管理混乱

事实上,当企业的薪酬构成被划分得越是支离破碎,员工的薪酬水平差异就越是不容易得到合理的体现,因为既然单独设立一个薪酬项目,那么大家必然要多多少少都拿一点。结构零散的后果就是,员工的薪酬水平高低到底取决于什么变得模糊了。员工既不清楚导致自己工资与他人差异的主要是原因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怎样才能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增加薪酬收入,更看不到企业的薪酬系统鼓励什么,与企业的战略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2.4考核不科学.激励作用发挥不大

(1)主管方面的主观意见。绩效的考核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主管的主观意见在里面,这就对员工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心胸狭小的主管会因一己之意见偏离客观的标准.造成绩效考核的不公;公私分明的主管也会因为其他的原因或多或少地影响绩效考核。

(2)员工方面的原因。企业员工也较易因主管方面的主观意见而引发情绪,进而影响对工作的热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上的种种原因都表明,传统的薪酬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薪酬管理新模式一岗位激励模式

3.1新形势的要求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实现改革目标标志之一就是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市场经济是按照竞争规则运行的经济,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大量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员工的企业,在竞争中就能够获胜。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因为能否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对于吸引、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为组织服务,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促使员工完成组织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支付多少薪酬、怎样支付便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而我国旧的薪酬管理体制已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它的激励性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打折扣。

3.2薪酬管理新模式一岗位激励模式

岗位激励模式,其核心就是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效率。它注重的是满足员工的需求,实现的是薪酬在对员工激励性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然而,管理上不存在一种能够对所有员工都适用的激励方法。因此岗位激励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企业里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使之达到最大的激励效用。具体来说就是按岗位性质的不同,将企业员工分为三大类,分别进行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

(1)对一般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一般员工,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的一线工人。一般而言,一般员工比较注重稳定感,希望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希望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和疾病的威胁。在这些基本需要未满足前,他们是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所以,为了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企业应在对一般员工的薪酬管理中重点满足员工的这些需要,使他们的基本工资、福利待遇有所保障,并保护员工们不会应自动化而失业。这时薪酬在激励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货币工资体现出来的。提高货币工资,增加奖金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一般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看他们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工作,从而确定奖金的分配。

(2)对科技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科技人员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是指那些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的发展解决问题或是从事专业技术研究的员工。主要是企业中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级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十分严重,同样是搞技术的,工资就是在同一档次。在国有企业,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几乎无关,这必然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当这一专业的人员供远小于求时,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专业技术人员被挖走的现象。另一方面,同其他员工相比,在金钱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后,金钱的激励作用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了,一般来说,专业人员的成就需要感较为强烈,因此,对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用奖金支付、利润分红以及企业股票认购等形式进行激励之外,还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等机会。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表现为某一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为公司的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内部消息和市场消息。

(3)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组织整体发展战略,他们的作用和领导风格还会对组织的工作气氛、人际关系等方面起着主要的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激励计划,激励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对整个企业是很重要的。

由于高层管理人员要负责企业的战略方向和长期的发展,其行为重点是风险性决策,这就要求他们大胆革新,富有开创精神,敢于对组织的成长发育负担必要的风险,因此对他们,应以实施长期激励为主,短期激励在整个激励方案中占的比重不应过大,侧重于年度激励计划;应注意的是,其薪酬则应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联系起来,加大风险收入的部分。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应该有一个范围及限度,要与企业的持续业绩增长情况相吻合,绝不是越高越好。因为确定薪酬的前提是必须跟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和支付能力相吻合。如果这两者脱钩,薪酬制度就无疑是失败的。

从当前人才市场的供求来看,高级经理人供小于求,所以在经理人薪酬和企业博弈中,可能造成企业如果不支付较高的薪酬,就招不来优秀职业经理人,也很难留住现有的经理人。出于这种顾虑,不少企业不考虑自身盲目攀比。某地曾有家企业百万元年薪聘请总经理,不到半年就不欢而散,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经理人盲目要价,企业盲目押宝,盲人骑瞎马,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好的薪酬制度的关键是要建立在业绩考核的基础上,再把考核结果跟薪酬激励挂钩。同时,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可变薪资的比例增加,这既便于薪酬与绩效挂钩,又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而且对经理人也有好处。上述的那家企业的经理人,如果他只要求企业支付不高的基本薪酬,而捆绑高比例的业绩奖金,那么其他人可能就不会患”红眼病”。现在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绩效越来越差,总裁薪酬反而越来越高,其主要原因就是薪酬与业绩考核分离了。

再次,目光长远的企业应当考虑将经理人相当一部分的薪酬作为未来的报酬,既能满足经理人风险回报的要求。又能刺激他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考虑,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对企业和经理人双方都是比较合适的。目前业界流行的期权、期股都是这种理念的具体表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