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养殖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2-08 16:23:17

养殖技术论文

养殖技术论文篇1

1蜜源植物特点

固原市主要蜜粉源植物有紫花苜蓿、红豆草、枸杞、刺槐、百里香、椴树、黄芪、党参、向日葵、密花香薷和荞麦。在蜂群繁殖和生产中的辅助蜜粉源植物有山桃、白桦、丁香、苹果、草木樨、蚕豆、西瓜、南瓜、西葫芦、小茴香、枣树、白刺花、盐肤木、沙棘和玉米等[2]。主要蜜源植物均集中在夏秋两季,面积大,分布广,花期交错,花期长。由于地形和小气候的不同类型,形成了同种蜜源植物的不同花期。6月初马牙蚕豆、红豆草、紫花苜蓿、枸杞相继开花流蜜。7~8月芸芥、百里香、向日葵、小茴香、密花香薷、荞麦等蜜源又相继开花流蜜,这为中蜂养殖提供了非常充足的物质基础。

2蜂箱类型

从前期的调查中看到,中蜂箱有树桶、意标箱和自制的蜂箱。树桶蜂箱的蜂群群势都较强,缺点是蜂群失王时难更换蜂王。意标箱有的蜂群都能达到满箱,自制的蜂箱巢框太高,还有待改进,目前正研制适合本地区中蜂养殖的新蜂箱。

3中蜂优化养殖方法

3.1培育适龄采集蜂

为了让中蜂能优质高产,在蜜源大量开花流蜜时有强群可采蜜,需在3月前40天左右开始繁殖蜜蜂。可以采取补足饲喂(白糖∶水=2∶1)后进行奖励饲喂(白糖∶水=1∶1)[3],这样蜜源大量开花流蜜时就可以有大量青壮年蜜蜂参与采集,蜂蜜的产量和品质会上一个档次。

3.2适时加脾繁殖

适时加脾繁殖很重要,加早和加迟都会影响蜂群发展。当蜜蜂在保温板外密集时,可以加进第一张脾,当蜂王在加进的脾上产卵孵化成小幼虫后且蜂群中蜜粉充足时可加入第二张脾,依此类推,加入第三张及更多的脾,到蜜源开花流蜜时就会有强群采蜜。

3.3中蜂不应无王

取蜜中蜂无王群在大流蜜期会因情绪低落等原因而采集不积极。树桶等老法饲养的蜂群因蜂王老化等原因在流蜜期会分蜂,处理不好就会失王,所以在蜜源流蜜时一定不要出现分蜂,否则会影响蜂蜜的产量和质量。

3.4随时保持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

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是为了保持在蜜源集中并延续开花流蜜的地区高产稳产,同时也可避免巢虫危害及其它疾病的发生。

3.5育王换王

为了保持中蜂蜂群可持续发展,采集蜜源和来年蜂群有活力,尽量在半年后用人工育王的方法换去老王和性状不好的蜂王,只有好的蜂王才能保证蜂群健康稳定的发展。

3.6夏季应遮荫喂水,冬季加强保温

紫花苜蓿等蜜源大流蜜时正值炎热的夏季,所以蜂群应摆在遮荫好的地方,饲喂干净的水。秋季固原地区比较寒冷,蜂群保温非常重要,有的用稻草放在蜂箱周围和下面,然后在边上用砖砌起比蜂箱高的墙,上面用石棉瓦盖起,达到保温效果。

3.7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

因夏秋季节雨水多,湿度大,容易爆发中蜂囊状幼虫病,蜂群下降很快。当发现蜂群中发生中蜂囊状幼虫病,首先是换王,其次是用事先消毒杀菌的蜂脾和蜂箱换去原蜂箱和脾。对换下的蜂箱和蜂脾用福尔马林浸泡消毒杀菌,然后加强蜂群的饲养管理,及时给其喂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3.8留足越冬饲料

固原地区冬季较冷,越冬时间长,所以无论是旧法饲养的蜂群或是新法饲养的蜂群都应留足越冬饲料,尤其是树桶蜂箱。

4中蜂养殖技术优化的效果

经过近年来对固原的泾源、隆德和西吉等地方的中蜂养殖户的现场考察指导,养蜂经济效益较显著,养殖中蜂80~100群的蜂农每年收入3万~5万元,蜂蜜单价普遍在50元/kg左右。现在固原的蜜蜂资源对蜜粉源植物利用不足,仍有较大空间进行中蜂规模饲养[3]。如果定地再结合小转地饲养,蜂蜜产量可能会更高,经济效益会更显著。

5讨论

养殖技术论文篇2

1.养猪品种没选好

选择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猪种是养猪的基础和能否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品种不同、好坏很大程度上对猪的产能、饲养周期、饲料消耗量有着影响。

2.饲料搭配不合理

饲料是猪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养猪成败的关键因素。通常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成左右,如果选择合适的饲料,降低耗料率,提高稿酬率对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猪病防治不到位

养殖户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容易忽略因为猪的疾病隐患而为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仔猪时应尤其注意健康问题。

4.猪场管理不科学

饲养管理好的猪场不仅可以节约饲料,避免饲料浪费;猪场管理科学可以降低猪的生病率,节省药物开支。

二、猪的养殖技术

1.养猪的生产特点

每个国家对养猪的形式、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且不同国家的科技水品和农业发展技术也不大相同,概括起来养猪的生产特点有以下几点:(1)猪群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分为不同的生产工艺群:繁殖母猪群、生长保育猪群、保育仔猪群。(2)建立健全的组织生产体系,明确母猪群的数量,保证生产工艺过程中不同环节对猪的数量需求。(3)建立分工不同专用猪舍,以满足各类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4)建立完善的繁育制种体系,以及达到标准的环境处理系统。(5)拥有高水平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对猪群实行标准化饲养。

2.养猪的工艺流程

目前养猪工艺分为具有管理方便,资金少,转群方便的一点一线生产工艺和需要大型养猪场并通过隔离猪群以便达到控制各种疾病的三点式生产工艺。而根据商品猪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饲养管理方式的差异,一点一线生产工艺详细分为以下五种工艺:两段式、三段式、四段式、五段式生产工艺。

3.猪场的选址与布局

猪场对猪而言就好比人的家,人需要有个温暖舒适的家猪也不例外,且猪在出栏前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猪场,因此猪场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场址应选在土地发展规划的平坦区域,周围交通便利,处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向,布局紧凑。猪场应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阳光照射充足,通风性能好。在能满足现阶段饲养要求的同时又可为将来技术发展提升预留空间。定期要对猪场及其周围进行彻底的内外消毒,以保障猪的健康。

4.猪的营养与饲料

饲养户应为猪提供各种合理的营养物质以便维持猪的生命与健康,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使用的饲料原料和产品都应该是未受农药和疫病污染,以保障猪的饮食安全。猪的不同生长期所需饲料也不相同,饲料中应添加适量的生活调料,可预防疾病,还应该按照营养需求,搭配适合的的微生态制品。

5.猪的饲养管理

饲养猪应选择具有典型品种特点、体格健硕的种猪。体貌具有品种特征,身体健康没有遗传隐患。小种猪2-3个月大时应实行混群饲养,但长大4月个月大时就需要将公猪与母猪分开到不同猪圈饲养。要想使使后备种猪保持匀称结实的体型,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并定期按月对猪进行测量根据变化调整饲料喂量。在饲养哺乳期的猪仔时应注意保持猪圈保持空气新鲜,为了猪崽的安全应在保温箱或保温室并在分娩栏内安装护崽栏。断了奶的仔猪转入正常猪舍前,应清理圈舍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在饲养上刚刚入正常猪舍的猪仔在一周内应该控制饮食,两周后对其进行正常喂食。为了让仔猪养成在固定位置睡觉、进食、饮水、排便的习惯,这时候就应该对仔猪进行调教。

6.猪的疫病防治

为了保证猪在不同生理、成长阶段都能正常发育和健康,应该科学饲养,防治营养缺乏。保持环境干净,通风性能好,夏天能防暑降温,冬天能御寒保暖。同时养猪场条件如果允许应坚持自繁自养,以减少疫病的发生情况,如果要从从外引进猪,应该对猪进行检疫检查,购买后先隔离饲养一段期间,确定无疾病在从其他猪一起饲养。为了消灭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应进行严格的消毒,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配制不同的浓度消毒药物。

三、总结

养殖技术论文篇3

论文摘要大规格河蟹能给养殖户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总结了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包括:选用良种,严把蟹种质量关;种植水生植物,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控制放养密度,合理搭配放养;投放螺蛳,满足河蟹对生物活性物质的需要;调节水质,促进河蟹健康生长;做好蟹病防治工作。

近几年来,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规格小、品质差的河蟹越来越不受消费者欢迎,规格大、品质高的河蟹往往能给养殖户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1选用良种,严把蟹种质量关

良种是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的基础。选用自育的长江水系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附肢健全、有光泽、活动力强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作蟹种,要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幼蟹,这是养殖大蟹和提高成活率最重要的因素。通常可从三个方面来选择优质蟹种:从外观、体型、步足、前额齿等几个生理特征来鉴别长江水系的蟹种;剔除无饲养价值的性早熟的“小呆蟹”,所谓“小呆蟹”就是指当年的1龄幼蟹,体重10~35g就达到性成熟,生长停滞,陆续死亡;从步足残缺程度、苗种活动情况、体表有无寄生虫等挑选健康优质蟹种。

2种植水生植物,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

在养殖成蟹水域中种植水生植物,一是作为蟹天然优质的植物性饲料;二是为河蟹提供栖息和蜕壳的隐蔽场所,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减少相互残杀;三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中容氧量,并吸收水体中的有机质,防止水质营养化,可起到净化水质作用,保持水质清新,改善水体养殖环境;四是在高温季节水生植物能起到遮荫降温作用,有利河蟹生长,栽种水生植物品种不宜单一,要多样化,最好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漂水植物相互结合,合理分布,以适合河蟹多方面的需求。沉水植物可选种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挺水植物如芦苇、茭白草等,漂浮植物如浮萍等。养蟹水域栽植水草面积宜占水面面积的50%~60%。夏季7~8月是河蟹摄食水草的高峰期,应密切注意,既要保证河蟹的吃食利用,又要有较高的存储量。不够时要采取措施补足水草,但水草切忌捞入太多,腐败水草易引起水质恶化,诱发河蟹疾病。水草过多,尤其是类似伊乐藻的单一品种过多,极易引起底层水体不流动,而造成底层水变坏,应及时疏出水体通道,有利于进排水流动,改善蟹池水质,否则易发生黑鳃、水肿等疾病。

3控制放养密度,合理搭配放养

蟹种放养密度与蟹种规格、饲养条件、上市要求规格、管理水平等有关,可采取两年制养殖模式,就是5月底6月初购进蟹苗,在池中粗放增育,年底可育成扣蟹,第2年春再把这些扣蟹投放到池塘,通常蟹种放养规格为100~200只/kg。1hm2水面放养4500~7500只,采取适当稀放,可提高河蟹出池规格和质量。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不能混养草食性(草鱼、团头鲂等)、杂食性(鲤、鲫、罗非鱼等)、肉食性鱼类(乌鳢、鲶鱼、鲈鱼等),而只能混养一些滤食性鱼类(鲢、鳙等)。其目的是清除水中浮游生物,防止水质变差。但由于河蟹池水草多,池水较瘦,故混养数量不宜多。一般1hm2水面混养50~100g/尾白鲢、鳙鱼种600~750尾(鲢、鳙鱼比例为5∶1)。此外,养蟹池也不能混养鳖,有条件的话,可采取养蟹池混养适量青虾的养殖模式,用生态养殖的措施,获得高产、优质、高效。

4投放螺蛳,满足河蟹对生物活性物质的需要

螺蛳是河蟹最喜食的鲜活动物性饵料,螺蛳底栖,行动缓慢,净水能力强,在成蟹养殖池中,1hm2水面投放活螺丝750~3750kg,让其自然繁殖,这样可为河蟹的整个生长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适口、活性蛋白饵料。在各种螺类中可选择淡水螺类中养殖个体最大的优良品种——苹果螺。苹果螺又叫福寿螺,壳薄,个体大,含肉率高(可食成分占体重的38%)。其食性杂、生长快、繁殖期长、增殖倍数高。

5调节水质,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河蟹对水质要求较高,要求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mg/L,pH值7.0~8.5,透明度30~40cm左右,一年四季的水位要做到春浅,夏、秋、冬深,保持蟹池水质好、活、嫩、爽的良好水域环境,促进河蟹健康生长。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定期注水,早期每隔10~15d换水1次,每次换水1/3。高温季节为确保水质清新,每天添加些新水,并每隔1周换水2次。另外,每隔15~20d用生石灰8~10g/m3化水全池泼洒,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定期使用光合细菌或EM菌等生物制剂化水全池泼洒,改善水质。

养殖技术论文篇4

论文摘要从养殖场所选择、苗种质量、放养密度、水质管理、科学喂养、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青虾无公害养殖技术,从而为青虾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无公害青虾因其品质高、价位高、易养殖等特点,而深受消费者和养殖户的喜受,近几年睢宁无公害青虾养殖发展很快,主、套养近1000hm2。但随着养殖的再发展,出现了诸如规格、品质、产量的下降、疾病的大量发生、商品率、经济效益的持续下滑等现象。根据与养殖户的探讨及有关资料的查询,笔者现将无公害青虾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以促进无公害青虾养殖的持续健康发展。

1选好养殖场所

青虾池应建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爽、水草丰富的地方。如果养殖池塘没有水草,可移植水花生、苦草等水生植物,其移植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30%,移植位置一般离池埂2.0m,呈长条形。要注意水质要求,养虾比养鱼要求高,pH值宜中性或微碱性,以利于虾的脱壳生长。养殖池面积3333.33~6666.67m2,长方形为宜,水深1.2~1.5m,过浅则水体昼夜温差变化大;过深则水体垂直溶解氧相差大,不利于青虾的生长。池底淤泥层不超过20cm,池塘四周最好有4~5m宽的浅水滩脚,以便于晚上青虾觅食。如果是老塘,最好带水清塘,以杀灭黄鳝、泥鳅等敌害。稻田养殖须挖虾沟,宽3~5m,深1m,清塘要彻底,最好用生石灰清塘。

2重视苗种质量

青虾苗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成虾的品质和养殖产量,虾苗以外荡天然繁殖的仔虾为佳,要求规格整齐、体色鲜艳、弹跳力强。人工繁殖要以外荡大规格抱卵虾为亲本,有条件可采取两地优质雌雄交叉繁殖,以提高子一代的性状。尽量避免为了节约成本而连年不换种、不清塘,养殖虾自繁自育,致使其性状退化、规格小、抗病性差等情况的出现。

3改进放养模式,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以放养抱卵虾为主,采取自繁、自育、自养的养殖方式属粗放养殖,虽然方便实用,但难以控制养殖密度,易产生“几代同堂”,青虾上市规格不齐,产量效益不高。因此,要提高养虾产量和效益,必须采取改粗养为精养,改放养抱卵虾为放养虾苗,改养一茬虾为两茬虾等技术措施。合理放养提高秋季虾的商品率,应在7月下旬至8月初放养1.5~2.0cm/尾的壮苗60~75万尾/hm2。如购抱卵虾自繁的,应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选择湖泊外荡或河流中体质健壮、成熟度好、个体在5~6cm以上的大虾,设立专塘育苗,待虾苗长至1.5~2.0cm/尾时,过数进塘。

4做好水质管理工作

养虾池的水质要求较高,尤其是秋季养虾的主养青虾池要求更高,要通过不断调节施肥、投饲、注水等措施确保池水肥、活、嫩、爽,饲养前期水透明度调控在25cm,中期30cm,后期35cm,溶解氧不低于4mg/L。前期以施肥为主,可施用复合型肥料,用量为75~150kg/hm2,培养饵料生物。中期定期注水,加注新水可以增加水体溶解氧、营养盐及微量元素,增强青虾的食欲,并降低代谢毒物的浓度。后期勤换水,防止水质老化,促进青虾蜕壳生长。进排水要严格过滤,防止逃虾和敌害鱼类进入。同时,每隔15d泼洒生石灰1次,提高pH值和增加水中钙离子,保持池水pH值在7~8之间,以促进青虾健康生长。5重视饲料质量,科学喂养

青虾为杂食性动物,1年中养殖2茬青虾就有2个摄食高峰期,即4~5月和8~10月;6~7月为青虾繁殖育苗期,摄食下降。掌握上述特点,便于进行科学喂养。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提倡青虾饲料以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为主,做到正确掌握投喂量,少散失,多利用,以减少生产成本。①选择颗粒饲料。目前,多种商品饲料都可以用来饲养青虾,但青虾对各种商品饲料的喜食程度和利用率不同。青虾喜食的动物饲料有螺蛳、鱼粉、鱼靡等,植物饲料有豆饼、米糠、麸皮等。大多数养殖户采用以菜饼、米糠等混合糊状饲料投喂,其利用率低,易恶化水质。因此,青虾精养,最好用颗粒饲料,且动物饲料在30%以上为宜。②合理投喂。青虾喜欢在夜间沿池边觅食,可以观察青虾吃食情况,一般投喂2次/d,早晨投喂量占全天总投喂量的30%,傍晚占70%。

6严格病害防治

养殖病害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须从清塘开始,清好塘,选好种,养好水,投好料,层层抓好防病关,使青虾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生长。一旦发生病害要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水质,对症下药,减少损失,在治病时一定要注意青虾敏感类药物的使用。

7重视混养轮养

青虾养殖应重视混养轮养,这不仅可以提高池塘利用率及养殖效益,还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从近年养殖情况看,连年养殖青虾的池塘因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病理因子的积累,往往发病率较高,而混养轮养的塘口较好。目前可选择

虾蟹混养、虾鱼混养、罗氏沼虾与青虾轮养等方式,在提高池塘利用率的同时,可促使青虾养殖健康持续发展。

8适时清除野杂鱼

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池塘内可能出现少量的野杂鱼,如不及时清除,野杂鱼既与青虾争食,又消耗水体溶解氧。另外,严防虾池“臭绿莎”的出现,对已出现的可采取下列2种方法清除:一是人工用竹竿赶至下风处,随水从排水口放出池外;二是用硫酸铜稀释,用喷雾器逐步喷洒,用药浓度不得超过0.5mg/kg。

参考文献

[1]苏坚,陈享顺,陈权志,等.青虾无公害养殖技术[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2):314.

养殖技术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池塘;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2009年,在肥西县丰乐镇池塘7333.33m2、稻田4666.67m2多水面养殖泥鳅,平均产量分别为2250、3750kg/hm2,平均效益分别为1.05万、1.65万元/hm2。现将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池塘精养

1.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m2,最大不超过1333.33m2为好;池深为70~80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m2、深60~80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cm淤泥,深浅要均匀。

1.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cm的干池用900~1125kg/hm2;水深1m用1875~2250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2],用量为9~12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1.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3]。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cm、深25~30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

2.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4]。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cm、宽90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kg/hm2为宜。

2.2放养与管理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d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cm为好,放养37.5万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重量的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泥鳅经4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15cm、体重达到15~20g,可以捕捞出售。

3参考文献

[1]姬鸿,金艳.泥鳅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8.

[2]张娟.池塘泥鳅高效养殖一例[J].渔业致富指南,2009(23):45-46.

养殖技术论文篇6

论文摘要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避免高温期体重减轻与低温期生长缓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养殖前景广阔。对该养殖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就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阐述。

刺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海参品种,盛产于北方辽宁、河北及山东沿海,具有极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是近年来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品种。刺参在自然海区中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由幼参规格养成至商品参规格需3~4年,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消耗在夏眠和冬季低水温期。近几年,我们利用工厂化养鱼大棚进行了刺参工厂化养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避免高温期体重减轻与低温期生长缓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全年可控水温平均13℃,这样体长3~5cm的幼参1.5年就可达到商品规格。因此,开展工厂化刺参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

1养殖池建造

养殖利用原有的工厂化养鱼大棚,养殖池为砖、水泥结构,规格为5m×5m×2m,水深1.5m。棚顶是钢筋支架,外盖白色无滴膜,为了保温可加盖草帘。刺参栖息基选用脊瓦,4~5片/m2,间距20cm。

2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前应用10~20mg/L的漂白粉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参苗选用规格5~6cm的健康苗种,养殖前期放养密度为50头/m2,在养殖生产中根据水温、饲料、流水量及刺参的规格和实际生长情况等灵活调整养殖密度。

3水温与盐度的控制

幼参摄食与生长的最佳水温为19~20℃,体长5~15cm的刺参则适温10~15℃,适宜盐度范围28‰~34‰。水温不超过20℃时,日摄食量及吸收量均最大,生长速度也快;当水温超过20℃时,日摄食量仍然较大,但吸收率却下降,导致生长速度降低;而当水温超过30℃时,幼参生长增重则出现负值。一般利用沿海海水深水井的井水与砂滤过的自然海水调节水温和盐度;或者利用加盖草帘的方法控温,即夏季高温期白天加盖草帘遮阳降温,晚上卷起草帘散热降温;冬季低温期白天卷起草帘升温,晚上加盖草帘保温。水温一般控制在10~15℃,全年日平均水温13℃;盐度控制在30‰左右。

4养殖管理

4.1水质管理

在黄海海域,海水透明度低,水中泥土颗粒和其他杂质较多,时间长了会在池底沉淀较厚的一层稀泥,又不能被刺参摄食,将变质污染池底,很容易引起刺参疾病,降低成活率,所以纳入自然海水前必须采用沙滤墙。沙滤墙一般都建造在进水口处,墙高与养殖池深持平,分为单面沙滤墙和双面沙滤墙2种,前者用煤渣空心砖垒一堵墙,墙的一侧堆放沙子,沙堆截面底长与高比为1∶1~1.5,后者用煤渣空心砖垒两堵墙,两墙相距1.0~1.5m,中间填满沙子,后者较前者节省用沙量。建墙用沙粒度不要太细,沙砾直径0.1~1.0cm为宜。养成期采用流水饲育法。流水量根据水温、养殖密度、个体大小等因素进行调节,流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剌参的生长速度。一般日流水量为饲育水体的5~8倍,水温高或养殖密度大时应加大流水量,且刺参个体愈大流水量也应越大。在流水的同时需要充气,气石的布置为每个养殖池放置4个散气石。水体盐度要特别注意,一般养殖用水盐度不应低于26‰。此外,要定期监测水质,pH值7.8~8.4,溶解氧饱和或接近饱和,有机物耗氧量小于2mg/L。

4.2饵喂

刺参一般白天不活动,晚上摄食,饵料以底栖硅藻与微生物为主(消化吸收率达87%以上)。养成期以混合投喂为主,混合投喂的比例为:配合饲料50%,海泥20%,鱼粉8%,海藻粉22%。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2%~10%,并根据刺参大小、水温、摄食情况及残饵量加以调整。配合饲料易败坏水质,要掌握勤投少投的原则,若摄食量不足但残饵较多,应考虑到水质不良或饲料不适,应及时查找原因,以免影响刺参的生长。

4.3日常管理

为保持养殖池内水质,应及时清底和倒池。一般每天清底1次,用虹吸法清除池内粪便和残饵,倒池也是改善水质的有效方法,一般每隔10~15d进行1次,以彻底改善水质。若水质发生意外,则应及时倒池处理,倒池时应避免伤害刺参。另外,要设专人每天巡塘,根据刺参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养殖密度,并经常检查刺参的活动情况,观察刺参摄食情况和健康状况,并认真作好记录。水体中缺氧、水质不良、活饵料不足时,刺参往往大量脱离水面吸附在池壁上,此时一方面要检测水质,另一方面要及时使其回到水中,以防干露时间过长造成死亡。

5病害防治

刺参工厂化养殖病害比较少,发病也比池塘养殖好控制。一般的敌害生物,如挠足类、剑水蚤等容易刺伤幼参,引起溃烂。此外,由于有机物或油污染、饵料不当、重金属离子超标、pH值变化较大或盐度过低,也容易引起刺参皮肤溃烂或排脏现象。对皮肤溃烂的刺参,可用青霉素、链霉素(每升海水中含青霉素、链霉素各50mg)药浴30min,重新投入池中即可。

6收获

工厂化养殖一般采取轮流放苗、轮流收获的方法,刺参的收获规格为体重150~300g,自然伸展体长15~20cm。因为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全年可以选择性地收获,捕大留小,获取更高的利润。

7存在问题及对策

7.1存在问题

7.1.1发展无序、无规划。这是目前海参养殖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事先没有做好规划,管理力度也不够,从而形成随意发展、盲目跟进的局面,既不利于整个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7.1.2饲养方法不科学,导致疾病频发。由于海参规范养殖技术未普遍推广,大部分养殖户对刺参健康养殖技术不了解,只是套用别的种类的养殖技术或学别人怎么干;并且有些养殖户管理松懈,导致出现疾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7.2对策

有关部门适时合理调控,统一布局,控制养殖容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给刺参养殖产业提供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制定并推广刺参健康育苗及养殖技术;加强检疫与病害防治。

养殖技术论文篇7

1.1开展时间和实施地点

2013年1月~2014年12月选择在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城郊乡瓦庄村)内开展。1.2主要技术内容

1.2.1泥鳅苗种人工繁育

苗种人工繁育设施:2013~2014年在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内建设泥鳅亲本精养池8670m2(其中水泥精养池1380m2,土池7290m2);建设泥鳅产卵池230m2和配备孵化缸10个等苗种繁育设施设备一套;在保温棚内建设泥鳅育苗池2660m2;建设泥鳅开口饵料(光合细菌、藻类)培育池1300m2;建设泥鳅生物饵料(轮虫、枝角类、红虫)培养水泥池、土池、保温棚1hm2。亲鳅选育:人工繁育的泥鳅亲本为本地选育及从江西省南昌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引进的青鳅、黄板鳅。育苗时间:每年4~9月对引进和选育的本地青鳅和黄板鳅进行人工催产、孵化、育苗。催产激素:采用绒毛膜、地欧酮、LRH-A2等催产激素,单独或配合使用。催产激素使用连续注射器在泥鳅胸鳍注射。泥鳅苗培育饵料:采用熟蛋黄、豆浆和培养的光合细菌、轮虫、水蚤、红虫等,单独或配合投喂。

1.2.2成鳅养殖

1.2.2.1养殖规模

2013年、2014年在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城郊乡瓦庄村)开展成鳅养殖池塘面积分别为5.33hm2、8hm2。

1.2.2.2主要技术措施

养殖池塘建设: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周围无污染、光照好的地方建造泥鳅养殖池塘,也可利用现有池塘改造后养殖泥鳅。池塘单口面积在667~2001m2,池塘深度1.2~1.5m,池塘水深要求在0.7~1m之间。池塘底部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池塘排水。建造的连片池塘有单独的进排水系统,每口池塘要设置独立的进排水设施,进水管为直径160mm的PVC管,在池塘进水口的另一端设排水管,排水管应比池底低0.5m,以形成落差,便于排水和捕捞。排水管通过套接弯头连接直径为160mm的PVC管,竖立水中,露出水面40~50cm,上半部分钻有直径为3mm的数个小孔,当水位高出设置水位时,即会自动从小孔中排水,达到自动控制水位的目的。设置防逃网:池塘内四周靠边埋设置高1~1.3m的防逃网,防逃网要埋入池底30cm并压实,防逃网要高出水面30cm,上有网纲,用木桩或水泥桩支撑。清塘消毒:饲养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才能有效地除害灭病,既可改善底质,又可增加肥力。泥鳅苗放养前15d,池塘水深在10cm左右,池塘用生石灰75kg/667溶水全池泼洒。施足基肥:苗入池前8d注水施基肥,每667m2施粪肥500~1000kg,先培养池塘内浮游生物。苗种放养时间和密度:在每年5~7月投放该场人工繁育的3~5cm泥鳅苗种,尽量提早苗种投放时间,确保在10~11月开始收获上市。池塘用生石灰消毒后10~15d,药性消失后即可放养泥鳅苗种。一般每667m2投放规格为3~5cm的泥鳅苗种10~15万尾。泥鳅苗下塘时用聚维酮碘浸洗消毒10min再放入池塘。放养的泥鳅苗要求无病无伤,规格整齐。饲料投喂:人工养殖泥鳅,主要靠投喂适合泥鳅生长需求的配合饲料进行养殖,养殖前期,因泥鳅个体小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达到34%,养殖后期饲料蛋白质含量30%左右。2013~2014年该养殖场主要选择投喂了福建海大饲料公司生产的泥鳅膨化颗粒饲料。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2%~8%,具体应根据泥鳅的个体重和水温情况来调整,5~6月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3%~4%,7~8月为泥鳅体重的6%~8%,9~10月为4%~5%,11月为2%~4%。投喂方法应按“四定”原则投喂,以提高饲料利用率,6月以前和9月以后每天投喂2次,9:00和17:00各1次,6~9月每天投喂3次,即7:00、12:00、17:30各1次,因泥鳅有夜间摄食的习性,在6~9月,中午要投的少,约占全天投喂量的20%,早上和下午投的多些,约各占全天投喂量的30%。水质调节:养殖池水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通过施放肥水素,调节水色为黄绿色,透明度为30cm左右,若水源充足能保持微流水最好,不能保持微流水的池塘,夏季每3~5d应加水1次,每次加水10cm,可调节池塘水温,有利泥鳅度夏。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主要是要加强巡塘,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水质变化情况、吃食情况、设施运转情况等,并做好生产记录。高温季节保持微流水,定期注入新水。每天投饵时,观察有无泥鳅逃到网外,检查有无因田鼠嚼咬、操作不慎造成防逃网损坏等。做好防鸟类、蜻蜓、水蛇等敌害也是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在池边设置防鸟网等方法预防鸟害。病害防治:泥鳅的抗病能力较强,只要水质清新,管理得当,一般较少发生病害。通过水质调控措施,形成良好的水域环境,泥鳅就会生长旺盛,抵抗力强。在养殖过程要尽量做到不用药或少用药,用药时要选用符合无公害养殖的高效、低毒、无药残的渔药,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确保养殖的泥鳅水产品质量安全。泥鳅常见的疾病和药物防治方法主要有:水霉病:水霉病主要是在鱼体受伤、水温急剧变化情况下易发生。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消毒,消灭病源菌;操作细心,防止受伤;对发病的泥鳅用2%~3%食盐水浸洗5~10min,或用水霉净0.15g/L全池泼洒,连用3d。赤皮病:病鳅鳍条充血、腐烂,有的发白。外用强氯精0.2mg/L全池泼洒,按饲料重的0.3%拌入氟苯尼考内服,连用5~7d。肠炎病:腹部出现红斑,肠道充血发炎,红肿有黄色黏液流出。外用二氧化氯0.2mg/L全池泼洒,每50kg泥鳅用大蒜素7.5g拌料内服,连用5~7d。车轮虫病:病鱼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防治方法: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0.5~0.7mg/L全池泼洒。收获捕捞:每年5~6月在池塘内放养3~5cm的青鳅、黄板鳅,经5个月左右的投饵养殖,当个体重达到70尾/kg左右时,10~11月即可开始分批捕捞上市。大量上市时可用拉网捕捞,捕捞量不大时可用地笼诱捕。

2结果

2.1泥鳅苗种人工繁育

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开展泥鳅苗种人工繁育,2013年4~9月人工繁育2~4cm泥鳅苗3000万尾,创产值84万元(按平均每万尾280元计);2014年4~8月人工繁育3~5cm的泥鳅苗4850万尾,创产值164.9万元(按平均每万尾340元计)。该场生产的泥鳅苗除主要提供本场养殖池塘进行成鳅养殖外,还外销福清、泉州、莆田、周边县等地泥鳅养殖大户。

2.2成鳅养殖

2013年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养殖成鳅池塘5.33hm2,在5~6月每667m2投放3~4cm的泥鳅苗10万尾,10月下旬开始收获上市。11月中旬经组织验收测产,养殖成活率在63%左右,平均每667m2可收获成鳅1100kg,创产值3.96万元/667m2(按当地市场价36/kg元计),扣除需用地租金、养殖池塘建设、防逃设施、苗种、饲料、药品等生产成本2.57万元,可获利润1.39万元/667m2。2014年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养殖成鳅池塘面积8hm2,投放鳅苗时间5~6月中旬,平均每667m2投放3~5cm的泥鳅苗12万尾。10月18日开始收获上市。2014年10月23日经县水技站组织现场测产验收1口1734m2的养殖池塘,今年5月投放的3~5cm的泥鳅苗,经测量规格达到14~18cm,体重达到70尾/kg左右,养殖成活率在68%左右,平均每667m2产成鳅1360kg,产值4.352万元/667m2(按当地市场价32/kg元计),扣除需用地租金、养殖池塘建设、防逃设施、苗种、饲料、药品等生产成本2.7万元,可获利润1.652万元/667m2。

3小结与讨论

养殖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罗非鱼;生活习性;食性;营养需要;饲料;病害防治

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因其生长快、食性杂、繁殖力强、疾病少、肉味鲜美等优点,而且能在淡水、咸淡水乃至海水中养殖,成为我国广泛养殖的鱼类品种。1976年,FAO推荐罗非鱼为“最有希望的养殖鱼类”。目前我国养殖的罗非鱼主要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红罗非鱼、奥尼罗非鱼等几种。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及稻田养殖等,其养殖既可在淡水中进行,也可在半咸水中养殖。

1罗非鱼的生活习性与食性

1.1生活习性罗非鱼属于广盐性鱼类,既能生活于淡水中,又能生活于海水中。这类鱼对水体中盐度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别。莫桑比克罗非鱼从一般的淡水到盐度30‰的海水中都能正常生长及繁殖,但在30‰~40‰的高盐度海水中虽能生长,但不能繁殖。将罗非鱼从淡水或低盐度海水移到纯海水中,须经过由低盐度到高盐度的逐步驯化过程,才能适应高盐度的海水,否则会引起罗非鱼死亡。但从盐度很高的海水(30‰以上)中可直接移入淡水里,鱼能适应而正常生长[1]。

尼罗罗非鱼喜栖息在水温较高的水域,其生存水温为12~40℃。最适生长水温24~35℃,当水温在14℃以下时便不吃食,水温降到11~12℃以下时即死亡[2]。

罗非鱼对低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罗非鱼耐低氧性较强,在水温22~25℃,溶氧量0.7mg/L时仅表现出轻微的浮头,但仍能摄食;低于0.1mg/L时才窒息。保证它正常生长的溶氧必须在3mg/L以上[3]。有研究发现,在气温和水温22~26℃条件下,即使离水后,只要鳃部保持潮湿,它还可以生存3~4h,比一般鲤科鱼类耐低氧强。罗非鱼在密养情况下水质很肥的池塘、水坑中都能适应生存,并不影响其生长和繁殖[1]。

1.2食性幼鱼时几乎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个体的长大,逐渐转为杂食性。在天然水体中,通常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为主。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甚至小鱼小虾也是常被摄取的对象。有时也吃些水草、浮萍等;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还大量摄食各类商品饲料,且能获得显著的效果。一些对于鲢、鳙鱼来说难消化利用的藻类,而罗非鱼都能较好地消化利用。根据这些特点,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投饵施肥的办法,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

2营养与饲料

2.1营养需要能量不是营养物质,但是要维持生命就需要能量进行能量代谢,能量不足或过高都会影响鱼类生长。一般鱼类饲料的能量蛋白比在35.53~52.25kJ/g蛋白质,罗非鱼饲料的适宜能量蛋白比为40.59kJ/g蛋白质[4]。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维持鱼体生命和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试验表明,罗非鱼对饲料蛋白质适宜范围为20%~30%,最适蛋白质含量为28.5%~29%,生产中视鱼种规格及养殖水体情况,可在以上幅度内进行适当调整[5]。脂肪是鱼类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和生长发育所需的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同时,脂肪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减少颗粒饲料在水中的散失。在饲料中适量添加脂肪可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根据研究结果,罗非鱼饲料中脂类的适宜含量为6.2%。一般罗非鱼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为4%~6%[4]。维生素是一类需求量甚微,但却是维持鱼类正常生长、繁殖和健康所必需的活性物质。到目前为止,有关罗非鱼维生素需要量的研究不多。研究显示,罗非鱼对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2和泛酸的需求量分别为50mg/kg饲料、50~100mg/kg饲料、6mg/kg饲料和10mg/kg饲料。在配制罗非鱼饲料时,维生素的添加量可参考一般温水性鱼类饲料[4]。矿物质是维持鱼类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它在鱼类营养上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一般认为,罗非鱼需要一般鱼类所必需的矿物质。尼罗罗非鱼获得最大生长对饲料磷的需求在0.9%以下,适宜的钙磷比为1∶(1.1~1.5)[4]。

2.2饲料罗非鱼饲养在天然池塘里,能很好地利用微生物和水藻等水生生物作为营养来源,比循环水池单喂颗粒饲料效果好。据报道,在天然池塘里,罗非鱼生长发育所需的50%~70%营养成分来自水生生物,只需要投喂一部分饲料。然而,在大多数人工池塘里水生生物极少,故依靠投喂配合饲料,尤其是集约化高密度饲养,更需要投喂优质颗粒饲料[6]。

目前我国罗非鱼饲料形态有2种,一种是普通颗粒料,另外一种是膨化料。在生产普通颗粒料时,饲料调质温度最好控制在85~95℃,使饲料调质充分,糊化度好,水中稳定时间较长,饲料外形光滑美观。生产罗非色膨化料时,最好采用超微粉碎。80%以上过80目,这样生产出的罗非色料外形美观,而且对膨化机的磨损小,延长其使用寿命。无论是普通颗检料还是膨化料,其直径大小基本上在1.5~5.0mm[7]。

3罗非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罗非鱼对疾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水质环境良好、放养密度不高的池塘中,罗非鱼发病率较低。然而,在一些水质环境恶劣,池底不经常清除淤泥,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和溶解氧低的高密度养池塘和网箱养殖中,特别是在循环水系统,高密度放养和大量投放饵料的工厂化养殖中,罗非鱼的发病率较高。

3.1水霉病水霉病由水霉菌寄生在罗非鱼表皮内引起。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捕捞和搬运操作不小心,造成表皮损伤,以致水霉菌侵入伤口大量繁殖所致,在低温季节冻伤皮肤,亦容易感染水霉病,死亡率极高。

防治方法:在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3%食盐溶液或3ml/L二甲基蓝溶液进行鱼种浸浴5min。在捕捞、搬运鱼种时要格外仔细小心,勿使鱼体受伤[8]。

3.2小瓜虫病俗称白点病。此病在水温16~18℃时,由小瓜虫寄生引起。病鱼鳃丝充血呈暗红色,体表、鳃瓣和鳍条上布满白色小点状的囊泡,游动迟缓,逐渐消瘦而死亡。

防治方法:可用200~250ml/L冰乙酸浸洗15min或用80ml/L的甲醛溶液浸洗鱼体20min。也可用干辣椒3.75kg/hm2,干姜1.5kg/hm2加水375kg/hm2煮沸后全池泼洒,连续2d。还可用1%~2%食盐水或8ml/L硫酸奎宁浸浴[9]。

3.3急性肠胃炎病此病多发于夏季。其症状是充血,体表及鳍条失去黏液,尾鳍干白,厌食,游动迟缓,体色变黑,离群独游,解剖可见肠道发炎积水。

防治方法:改善水质,注意均匀投饵,防止鱼暴食。治疗可用痢特灵4片加水0.5kg,浸花生麸0.5kg喂鱼。也可用穿心莲粉1份加糠粉20份拌匀喂鱼,每100kg鱼投药饵2.5kg[9]。

3.4爱德华氏菌病主要症状是病鱼鱼体发黑,腹部膨大,发红,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有的病鱼可见有膨隆发炎的患部,鳍条末端坏死发白。解剖观察有腹水,生殖腺特别是卵巢有出血症状,肠管内有水样物贮积或肠壁充血。肝、脾、肾等内脏,特别是肝脏有白色小结节样病灶,有腐臭味。此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病原体是迟钝爱德华氏菌。流行情况流行季节主要为7、8月份高温季节,范围较广,是罗非鱼比较常见的一种细菌病,危害严重。多数是慢性死亡,持续时间较长。

防治方法:①注意合理密养、池塘清理和消毒,经常换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洁。②发病时用三氯异氰尿酸对水全池泼洒,使水呈0.4~0.5g/m3。③同时内服捣碎大蒜,按5%与饲料混匀,每天1次,连用3d[10]。

3.5烂鳃病主要症状是病鱼鱼体发黑,呼吸困难而浮于水面,鳃丝肿大且色泽变淡。急性感染时,病鱼鳃丝呈紫红色,黏液多,发生腐烂直至死亡。流行季节为5~11月,主要发生在罗非鱼苗种培育期,规格为2~5cm,发病水温在25~30℃。发病原因主要是养殖密度过高,鱼池水质老化。生长季节水质调节不及时,水体透明度过低,水中病原菌大量繁殖以及寄生虫的交叉感染,导致罗非鱼烂鳃病的暴发。

防治方法:①避免过密养殖,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排污换水。②发病池可用三氯异氰尿酸对水全池泼洒,使水呈0.4~0.5g/m3。③用0.3g/m3聚维酮碘全池泼洒[10]。

参考文献

[1]王鑫.罗非鱼的人工养殖技术[J].生物与特产,1990(6):10-14.

[2]余同章.尼罗罗非鱼的养殖[J].中国农村科技,1996(6):46-47.

[3]张铭汉.浅谈尼罗罗非鱼的试养[J].重庆水产,1993(3):89-91.

[4]吴锐全.罗非鱼的营养需求与饲料[J].渔业科技产业,2003(1):22-25.

[5]李江,黄凯.罗非鱼的营养需要[J].科学养鱼,2003(3):40.

[6]朱钦龙.罗非鱼的营养和饲料[J].上海饲料,2000(5):20-21.

[7]余伟明.罗非鱼的营养与饲料[J].科学养鱼,2002(4):54-55.

[8]廖国璋.罗非鱼疾病及其防治[J].渔业科技产业,2003(1):26-2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