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8篇

时间:2022-12-30 19:32:43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篇1

验室,是摆在监测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为此,科技监测处根据基层环境监测站资质认定和持证上岗的需求,按照环保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

》及《××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关于对二、三级环境监测站监测人员持证上岗技术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在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和赤峰市举办了三期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技术培训班,培训监测人员590

人(242人、176人、172人)。分别是:额尔多斯市120人、赤峰市97人、包头市94人、巴彦淖尔市49人、兴安盟41人、锡盟41人、呼伦贝尔市30人、乌海市24、乌兰察布市21人、阿盟21人、呼和浩特市

20人、通辽市19人、大型企业环境监测人员13人。培训班聘请了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三位资深专家,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大气固定源和水质监测技术进行讲授。在课堂上

师生互动、纪律井然,学习气氛很高。最为感人的是每次学习班都有哺乳婴儿的妈妈,带着婴儿和保姆参加学习,充分证实了环境监测人员的学习需求和渴望。学员对培训效果和方式反应良好,培训班

达到了预期目的。课程结束后进行了闭卷考试,经考试达到91分以上的有228人,81分至90分的有280人,71分至80分的有73人,60分至70分的有9人。各占比例为:39%、47%、12%、2%。

现场判卷、统计分数、颁发证书。并将考试卷全部交选送参加学习的监测人员所在单位存档、备案。百分制卷面,按60分算合格,三个班没有不合格人员。现场为合格人员颁发了理论考试“合格证

”。培训工作为各地区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的全面考核和实验室资质认证工作奠定了基础,为污染物总量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实现环境监测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目的。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环境污染;监测;审核;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负荷日趋加重,环保压力不竭增添。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加强环境监测自然势在必行。所谓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准确的、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的前提下,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环境监测的法规依据

环境监测工作是依照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开展的旨在为社会提供公正、客观环境监测数据的工作,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环境监测的结果。

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环发[2006]114号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是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而制定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行政法规,具体规定了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违反相关条款的处罚。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9号)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要求是“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环境监测,并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2 完善环境监测的几大措施

2.1 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1)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形成的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是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指导性文件,也是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

2)为保证环境监测所需的仪器、物品等的采购及寻求服务的质量,对“采购服务”和“采购供应品进行评审,采购服务包括: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仪器设备的采购;环境设施的设计生产制造安装维护保养等服务。

3)为达到客户对委托性监测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合同评审的程序”,以保证委托性监测的质量。

4)为保证质量体系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运行,促进管理体系规范有序的运作,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应定期进行内审,就是对管理体系运行符合程度进行自我内部审核。

5)管理评审是监测站站长主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运行的评审。

2.2 仪器设备的管理

1)用于环境监测分析的仪器设备要建立仪器设备档案,档案包括:仪器设备的说明书及操作系统软件,商标名称,开箱单,仪器设备使用日期及验收报告,仪器检定、校准报告,仪器使用记录,仪器保养记录,仪器运行检查记录,仪器期间核查记录,以及仪器故障、维修记录等,建立仪器使用台帐,记录仪器运行保养、维修、检定等情况。

2)根据国家《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属于量值传递的计量器具必须进行周期检定。仪器设备检定要制定年度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按期检定,对于计量部门还未开展检定项目的监测分析仪器,要制定校准规程进行自校。

3)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严格实行标识化管理,监测仪器要专人管理,专人维护,对大型监测分析仪器及特殊专用的监测仪器要授权操作人,建立仪器设备使用、检查、保养、核查记录及对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仪器设备,返回后,要记录其功能和校准状态,并按时归档。

4)要建立仪器设备期间核查制度,每年对监测分析仪器进行期间核查,防止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仪器,仪器设备核查时间是在两次校准/检定的期间进行。

5)监测分析所用的标准物质,一是用于样品分析的质控,二是用于仪器的校准,标准样品应能溯源到国家基准。

2.3 人员持证上岗和培训管理

1)人员素质与水平是衡量监测站监测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根据工作特点和工作量。设置合理的工作岗位配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2)制定年度监测人员培训计划,确立培训目的和培训要求,培训内容要与监测任务相适应,与单位增加监测项目,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水平相适应,培训就是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技能、管理水平及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要建立监测人员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的业绩档案,包括:监测人员、合同制人员、聘用人员以及辅助人员。

2.4 环境和设施的要求管理

1)实验室设施、分析场地以及能源、照明、采暖、通风等应便于监测分析工作的正常进行。监测分析所处的环境不影响监测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或对其所要求的测量不确定度产生不利的影响。

2)对实验室有特殊要求的,要配备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记录的设施,对影响监测分析因素如温度、电源电压、湿度、电磁干扰、噪声、振动等要予以注视,应配备停电、停水、防火等应急的安全措施,以免影响监测分析质量。

3)相邻工作区有不利影响时,要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进入和使用有影响工作质量区域应有明确的限制和控制。

4)实验室应有环保措施及废液处理的程序及记录。

2.5 监测记录管理

1)环境监测原始记录是采用表格的形式记录监测分析采用的方法、步骤,初级数据、数据处理和监测结果所作的符合现行技术规范和法规要求的记载,是环境监测报告的依据,也是患监测数据用于环境管理、环境执法、仲裁验收及行政诉讼的原始依据。

2)环境监测原始记录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采用不同的记录表格,记录表格设计记录内容、信息要全面,记录内容要“再现”监测全过程,记录表格要体现统一性、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及时性和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五性”要求。

3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

3.1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以下简称QC)的目的在于控制监测分析人员的实验误差。使之达到规定的范围,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在给定的自信水平下,达到容许限定的质量要求之内。常规的质控方法有:一是平行样分析,每批样品做10%的平行双样分析,测试分析的精密度;二是加标回收分析,每批样品做10%的加标回收实验;三是密码样分析,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编为密码平行样或加标回收样进行测试;四是标准物质的对比分析;五是分析人员之间的相互检查和比对分析;六是同一种样品不同实验室的分析,七是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同一种样品;八是绘制质控图。实验室质控就是使是分析误差控制在置信水平内,克服或消除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对监测分析质量的影响。

3.2 实验室外质量控制

1)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样品保存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措施。采用样品编号,阳平专人保管,样品交接等措施。

2)实验室外控含包括:使协同工作的实验室间能够在保证基础数据的前提下,提供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即在控制分析测试的随机误差达到最小的情况下,进一步控制系统误差。主要用于实验室性能评价和分析人员的技术评定,协作实验仲裁分析等方面。

3.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按照有效数字的修约和近似数的运算原则进行。经过计算和整理的数据进行数据异常值得检验,经过检验,剔除异常值。常用的检验方法有Grubbs法、Dixon法、Cochran法等。

4 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

4.1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人员要求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人员要有工作责任心并具备全面的环境监测知识,必须熟悉各种环境标准(包括排放标准),监测技术规范,熟悉质量保证的内容、程序、方法、熟悉各个分析项目的分析方法、分析原理、检出限、样品保存技术、而且掌握同一项目不同分析方法在适用范围、分析条件、检出限、技术关键等方面的差别,掌握各个分析项目、各个分析方法的干扰因子及影响条件,掌握各行业特征污染物等,要善于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坚决问题。

4.2 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依据

1)环境监测数据审核要严格以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准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依据,一是国家颁布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等。二是环境质量标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095-1996)等。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如:《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91-200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四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竣工验收技术规范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等,五是单位制定的管理制度及质量保证措施等。

2)环境监测按监测的目的可分为例行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科研项目监测、环评监测以及建设项目竣工工验收监测等,根据监测项目的不同,审核布设的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分析方法、方法检出限、测试精度是否满足监测目的的要求,监测仪器设备是否符合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3)要审核质控数据,包括:空白值、质控样、平行样、加标回收、标准曲线等,以及监测数据计算的审核和监测数据相关性分析及剔除异常数据的合理性。

5 如何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5.1 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

质控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方方面面,即每个工作环节,因此,每年年初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这些计划包括: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仪器运检,仪器核查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考核计划等。

5.2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质控措施

环境监测质控工作贯穿于样品采集、样品运输、样品交接、样品保存、实验室分析整个分析流程的方方面面。

5.3 重视人员培训与考核

要加强监测站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加强监测分析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政治思想的教育,通过培训考核,使监测人员了解现状,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和发展的目标,增强监测人员对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5.4 确立质量控制工作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

质控工作是一种质量管理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控制分析人员的实验误差,保证测试的结果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以评定实验室的能力和水平,是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质量控制,保证监测分析数据真实有效。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今天,环境监测已成为环境保护中一项前瞻性、根本性的工作。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环境监测工作,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才能真正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 校企合作 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37-01

“十”的召开,预示着国家对环保产业的重视与投入将逐步加大,对环保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多,职业院校环保类专业所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正迎合了社会需求。培养具备高职业素质、熟练掌握实践技能、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的高端技能型环保人才已成为各环保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我校隶属于黑龙江森林工业总局,将森工总局下属的环境监测站作为合作伙伴引入我校,在设备仪器、人员场地方面达到资源共享。笔者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开展环境监测课程研究,就环境监测的授课内容安排、实训组织形式和学生评定考核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1 教学内容改革

结合环境监测站岗位能力要求及技能考核标准,对环境监测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和重组。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工作中学习,淡化其重要性;增加设计性实验,侧重水体监测和大气监测内容,其他监测项目作为兴趣试验;在保证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结合环境监测站工作内容来组织授课[1]。

(1)将环境监测课程内容设计为七个学习项目,包括:河流断面水样监测、污水厂生活污水监测、工业废水测定、校园景观湖水质监测、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进一步分解成22个学习型工作任务。通过这七个模块的学习,将理论知识融入其中,本着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服务的原则,淡化理论内容的重要性。

(2)将环境监测课程的技能培养重点定为水体环境监测和大气环境监测。增加设计性实验,结合环境监测站的工作内容,开发出设计性的环境监测实验[2]。具体流程为:确定监测项目。老师创造监测环境,提出监测项目的基本要求,提供监测项目所需仪器药品;下发监测任务,学生独立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老师指导实施;撰写监测报告,按照监测站撰写报告格式填写报告[3]。设计性实验是环境监测站近期工作内容、常规监测项目或监测员技能考核内容,也可是教师近期科研成果中选取的一部分研究点。

(3)结合环境监测站工作内容调整授课内容。了解监测站近期工作计划,在保证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环境监测课程授课内容和进度进行调整。例如,监测站多在夏天到林区采样,将第三学期开设的监测课程移至第二学期开设。同时,实训小组分批分拨跟随监测站到林区实地采样,部分样品的测定在监测站技术人员指导下由学生完成。

2 实训教学六个环节

(1)自学环境监测国家标准:环境监测国家标准是所有高职教材监测实验的母板,环境监测实验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最终要与国家标准相对应,对其熟知是掌握监测技术的关键。同时,水环境监测工和室内环境检测员技能证书的实训考核部分也要依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执行。打破常规书本教学,从岗位技能要求出发,学生自主学习国家标准。

(2)监测方案制定与讨论:教师下发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前期查找资料独立完成监测方案。监测方案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间对比讨论、互评打分和教师引导,达到修改方案的目的。将课堂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模拟仿真软件操作:学院已购买东方仿真环境监测软件,并在机房安装,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单独完成仿真软件的操作。前期熟悉实验的流程和解决易出现的问题。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在错误中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最终是让学生构建起环境监测实验的逻辑体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4)监测过程指导与评定:指导分为教师指导和技术人员指导。水体环境监测部分由森工总局环境监测站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其他部分由教师负责。技术人员同时负责基本实验手法、常规玻璃仪器操作、电子仪器操作等内容的培训。将岗位标准引入课堂,每个实验都有详细的评定标准表,以环境监测员考核标准的尺度来培养学生。

(5)监测案例实地采样分析:以林区水体环境监测调查作为监测案例,以小组为单位协助环境监测站人员对森工林区水体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调查。内容包括:方案制定、采样、布点、保存运输、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将在校学习的各模块知识拼接为完整性监测技能,达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6)监测报告撰写:以监测项目为单位总结监测过程。包括:资料收集、方案制定、监测流程、数据处理和整体评价等方面的总结。注重学生监测逻辑性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抄写实验步骤。

3 考核方法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考核标准也应以岗位标准为原则。考核主要围绕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环境监测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进行,把考核重点落在技能掌握和工作完成能力方面上来。因此,将单一的笔试考核转变为动态的考核模式,考核的目地转变为注重学生工作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学生考核分为四个阶段。

案例分析考核阶段:小组间互评学生拟定的监测方案,评定的过程就是相互提高的过程,占15%的比重。现场操作技能考核阶段:当一个项目完成后,截取监测过程的一部以技能大赛的形式考核学生。也可以口试或答辩的形式让学生叙述监测流程,增强学生监测的逻辑性,占15%的比重。实地采样分析考核阶段:学生独立完成现场分析工作,监测站技术人员作从职业技能考核角度对学生监测过程进行评定,占50%的比重。基础知识考核阶段:常规卷面考试,侧重知识原理、标准法规和实验方法等问题的考核,占20%的比重。

参考文献

[1] 邢翔,张小葵.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完善本科实践教学体[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2):34-35.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三级;监测站;现状;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环保部门已成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参与同级政府的综合决策,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与此同时,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任务同步增加,又由于环境管理工作逐步向科学化和定量化发展,环境监测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和方法,提供科学、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为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环境管理,有效地保护环境,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为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污染监理、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工程验收、城市定量考核等工作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离开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整个环保工作都将陷入被动不利的局面。环境监测的数据和信息是否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政府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

二、三级环境监测站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机构可划分为国家环境监测站(总站)、省级环境监测站(一级站)、地市级环境监测站(二级站)、县级环境监测站(三级站)。县级环境监测站(三级站)在环境监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是由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的设置所决定的。环境保护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前沿工作主要是由三级环保局负责,环境管理的对象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是由属地进行管理,而对这些企业环境污染状况信息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地市级环境监测站(三级站)的监测分析、综合整理才能得到。三级环境监测站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作用是其他不同级别的监测站不可替代的。

三、三级环境监测站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监测队伍建设能力不足。随着环境保护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监测的要求越来越高,监测范围、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快速增长。环境管理和监测的任务同步大幅增加,同时环境执法监测、污染源监控设备比对监测及应急监测等阶段性或临时性监测任务层出不穷。但是环境监测队伍素质与紧迫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发展并不协调。监测人员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三级环境监测站按时完成监测任务的主要障碍之一。环境监测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等缺少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导致环境监测人员结构不合理,出现监测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缺乏复合型高级监测人才。

(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制约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正常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由于地方财力不足,环境监测正常的业务经费不能保障,大部分县级财政根本没把监测工作正常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环境监测站的日常开支是靠微薄的创收在维持。二是各种专项工作的配套经费没有得到落实。近几年监测工作量增加了很多,经费却没有相应增加。三是能力建设经费及配套资金没有保障。国家和省财政加大了对三级环境监测站的能力投入,但有些项目同时要求地方配套相应的资金,而部分地区无法争取到地方配套资金,由于未能落实配套资金,只能放弃国家或省市的能力建设投资。

(三)县区级环保局对环境监测工作重视不够。“重管理、轻技术”“重执法、轻监测”是基层环保部门的普遍现象,这严重制约着环境监测站的发展。很多环保机构及主管环保工作的领导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地位、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偏于末端治理,即只有哪里出现了污染,才到哪里调查监测,因而造成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的污染监测阶段,没能切实做到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全方位的超前服务。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环境监测队伍的建设。拓宽监测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科学设计选人用人制度,解决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补充、壮大环境监测队伍,健全和完善监测系统激励机制;不断创新机制,提高监测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即建立有利于发现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鼓励监测技术人员和优秀人才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进取,增强监测科研能力。

(二)加强专业技术、监测能力的建设。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三级监测站的监测人员素质还比较低,专业型、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较少,骨干力量和项目领头人相对短缺。因此做好专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三级监测站的培训应采取上级单位(国家、省市级)组织和内部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总站和省站要发挥技术优势,加强对三级监测站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从监测采样、样品前处理、样品分析、仪器操作、应急监测、数据处理审核、数据整理和综合分析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多举办相关的技术培训班, 以提高整个监测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加强三级监测站的硬件建设。监测站的仪器设备、监测环境、交通、通讯、办公设施等是搞好环境监测的物质基础。促进和推广环境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 或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在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加大在线自动监测、遥感监测等高新技术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中应用,为有效开发和利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有效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和环境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四)加大经济投入。只有加大对监测仪器设备、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的投入,才能为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建立地方政府资金保障和上级部门专项能力建设及资金支持相结合的保障体系,不断夯实监测基础建设和提升监测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卫先.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述评.中国环境监测[J],2009(3):5-10.

[2]党瑞华.浅析环境监测在污染减排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J],2008(22):172-174.

[3]胥树凡.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及管理探讨.中国环保产业[J],2008(10):21-25.

[4]但德忠.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中国测试技术[J],2005,31(5):1-5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工程技术;实践教学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近几年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环境总体形势并不乐观,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环境工程技术人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据有关统计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急需技术性人才中,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名列其中。环保类专业是与我省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在近几年的“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中都是鼓励发展的。因此,迫切需要普及环保意识、培养环境专业人才和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全民协作共育绿水青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人才培养中有着它独特的特点。当前,许多企业出现招聘难,尤其是技术型员工出现脱节。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也是一个交叉学科。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来都要走向一线技术岗位,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为此,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则乃本职所在,而且迫在眉睫。

1.高等职业院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传统实践教学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可能由于软件和硬件等原因,在实践教学中,仍然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记录这种传统方式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好处,也有缺点。好处是学生理论知识将得到极大地丰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对于法律和行业规范,能够运用自如。然而,它也有着很大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1)学生动手能力薄弱。由于学生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平面化的知识贮存于脑海中,而对于监测设备、测试仪器所知甚少,更多的是一种印象,工艺结构与工程细节几乎不知道。(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由于学习习惯和家庭环境等影响,高职学生普遍基础不是特别好,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喜欢实践,喜欢亲身经历。老师采用这种纯理论的讲授,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为此,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从提高实操能力,培养动手意识和创新精神入手,打造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基础。增强感性认知,拓展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些都是理论教学所不及实践教学的。

2.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究措施

2.1我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究的可行性

2009年在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等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2016年更名为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该专业现在是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优势专业之一。教学团队成员职称构成合理,团队成员学历层次较高。团队20名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3人,包括教授2名;中级职称人员6人;初级职称人员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10人(含2名博士);本科学历教师10人。教学团队成员中双师比例高,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在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8人,占校内教师总数的57.1%%。在团队成员中,校内专兼职教师14人,占教师总数的70%,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兼课教师6人,占教师总数的30%。我们将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及教学原则上由校内专任教师完成,而实践技能课程则主要由聘请的企业工程师等指导完成的合理机制。教学团队成员老中青相结合,优势互补克服不足。环境工程技术技术专业校内专兼职教师中,50岁以上教师5人;40-50岁教师1人;30-40岁教师7人;30岁以下教师1人,分别占其专业教师总数36%,7%,50%和7%。我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多万元;建有化学分析实训室、仪器分析实训室、原子吸收实验室、原子荧光实验室、水处理实训室、大气污染监测与处理实训室,环境微生物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8个,能够满足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四大基本滴定分析、微量铁的测定、氨氮的测定、水和土壤等的重金属的测定、砷汞硒的测定、污水处理工艺的系统设计、污水处理设施安装与调试、大气污染监测与处理实训室,环境微生物实训、环保设备安装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与实训。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了安庆市首创水务公司、安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安庆环境信息中心、安庆环保科研所、安庆石化环境监测中心、安庆环境监测支队、安庆天安环保公司、皖江电力、安庆自来水公司等15个校外实训基地。以上这些软件和硬件,满足了师生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的开展。

2.2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探索“校企共同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共同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安庆首创水务公司合作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分析方法,共同进行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结合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构建了由职业基础技能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模块以及职业拓展模块三部分组成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将作业任务提炼为学习领域,进行学习领域转换,建立了“三模块、三实践、三层次”的教学体系,与企业共同实施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岗前综合能力训练以及认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三个层次的技能训练与生产性实践的教学,完成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素质养成三结合,学生毕业后择优输送到合作单位就业。学习时间的安排上采用“2.25+0.75”的模式,虽然在校内开展了大量了实操和实践训练,学校最后仍然安排将近一年的时间跟岗训练,此时主要进行岗前综合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的教与学,以企业为主,企业将学生看成自己的员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训练;学校教师随同进入企业,辅助企业指导学生顶岗训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双证”融通,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均为100%,近五年平均就业率达92%。近三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屡获佳绩:参加2012年安徽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成绩优异,被推荐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这是我院第一个进入国家队的项目;2010级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査某某等同学完成的《垃圾堆肥施用于农田》作品,代表我院参加安徽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取得佳绩。2014级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张某某等同学《室无忧》作品,代表我院参加安徽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比赛获得三等奖。2015年,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项目,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2015年,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项目,获三等奖。2016年,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项目,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2016年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项目比赛荣获二等奖。

2.3加强团队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积极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进修、科研和教育教学研究、企业兼职、挂职,提高老师对社会和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理解,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紧紧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社会机构和企业员工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提供技术层面的指导等。每年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教师赴企业挂职,积极与企业进行横向合作交流,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团队成员为天柱山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如:建立资源补偿机制,促进环境资源增值等,这些建议受到安庆市农业区划办和安庆市农业委员会的高度重视,相关建议被采纳并用于制定相关政策。团队成员在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任安庆污水处理厂高级技术顾问,帮助该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团队主要成员毕教授在安庆市大观宜丰农资经营部兼职五年,担任技术顾问,推广新农药、新技术,为企业创造约200万直接经济效益。团队成员吴老师的“纳米铂修饰多元纳米结构活性电极的构建及在COD测定中的应用”项目获得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毕老师的“省沽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产学研项目立项;鲍老师的“高效节能型‘除尘脱硫一体机’和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得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立项,利用自己两项实用型专利技术“除尘换气器”和除尘脱硫一体机研制PM2.5净化器受到安徽盛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亲睐,并与该公司确定了合作开发工业废气物净化设备的意向,正在商讨具体合作事宜。

2.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发挥“绿翼环保协会”社团的作用,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参与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绿色社区建设,开展“6.5世界环境日”环保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提升城市形象。组织师生参与安庆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的污染源普查调查工作,组织师生监测寝室教室甲醛及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学生与食品专业“有机足迹”兴趣小组开展合作,对农贸市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调查,为保障食品安全贡献一份力量。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结语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篇6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质量管理重点是在实验室内实施样品平行样分析、样品加标回收分析等质控措施;至90年代初,原国家环保局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提出了建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机构,并规定了各级监测站质量保证机构和人员的职责,为质量管理机构设置提供了依据;1992年起,环境监测站开始接受了计量认证考核和管理,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契机,到目前,检测机构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工作全面开展,各级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己基本建立。但能否维持和保障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确保提供准确数据,由于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滞后和不完善,其实施效果不尽理想。

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理论建设系统性不强

到目前为止,指导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有关书籍和规范标准主要有《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包含水、气、土壤固废、噪声、自动监测等各要素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等,偏重于质量控制技术,未形成系统性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常常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地,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

1.2专业人员缺乏,培训机制不全

专业质量管理人员少,做深入研究而形成理论的更少。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专业人员大多由实验室分析和现场监测人员转岗而来,虽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未经过系统的质量管理专业培训,或缺少管理经验,或技术能力不足,或管理不到位;多来年,从国家总站、省级站到市级站,缺少对质量管理人员全面系统的培训机制,虽然有不定期的少量培训,但也是临时性且不系统的,培训机制不完善影响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有效落实。

1.3质管队伍不稳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质量管理人员应该由具备一定监测分析技术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但因为人手不够或培训不及时,质管人员距完全胜任还有一定差距。部分监测站的质量管理人员岗位调动频繁、新手较多、管理经验欠缺,少数质量监督员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起不到监督的作用。少数县级站的质量负责人变化频繁,或不熟悉体系管理要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4工作任务重,日常监管不力

以江苏省为例,省和市级环境监测站有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县级环境监测站有专职或兼职质量管理人员,但由于逐渐繁重和扩展的监测任务,机构管理者尽可能将人力资源向一线倾斜,而不断削减管理人员,使原本就不足的质量管理人员更为缺乏,日常应进行的监督管理缺乏力度或难以实施,部分质量监督员的日常监督也因任务繁忙而减少或流于形式,使监督过程失控。

2建立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设想

2.1梳理总结,建立质量管理理论体系

在现有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有关技术规范、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VQC方法等基础上,以国际通用的8项质量管理原则为理论依据,借鉴《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K)/EC17025)和国外质量管理经验,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理论体系,用于指导和规范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

2.2明确职责,完善质量管理人员队伍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环境监测的每个环节、每个人员,环境监测站作为一个独立机构,为政府管理和社会活动提供监测数据,应建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体系,使所有监测活动得到有效监控,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监测机构的主要质量管理人员构成及相应职责应包括:

(1)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是通过质量体系运作来实现,一个机构的质量管理过程就是建立、实施、维持、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负责人主要职责是负责“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应具备环境监测专业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有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准则,有良好的质量管理及质量领导技能。监测机构的质量负责人应由该机构领导层担任,以保证能与最高管理者和技术负责人直接沟通,随时了解领导层决策信息,阐述自己观点,解决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2)质量管理员。质量管理员由质量负责人直接领导,协助其实施、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活动包括不符合工作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文件控制、投诉处理、内审、测量溯源性、监测结果质量保证等,起着协调、监督、检查的作用,同时组织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开展质控考核、能力验证或比对、质量监督等质量管理工作,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质量管理员必须具备环境监测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熟悉本单位的监测工作过程和特点,掌握体系管理准则和相关质量体系文件要求,熟悉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知识和数理统计技术。还需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工作性质要求其能够与有关部门和人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质量管理工作。

(3)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是质量管理工作得以落实的直接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协调管理的作用,对上应理解管理决策,对下在部门内宣传贯彻质量体系文件和质量方针及目标要求、督促部门人员履行相应职责和质量改进,部门负责人同时也与质量管理部门保持沟通,使质量管理要求在本部门贯彻落实。

(4)质量监督员。质量监督员一般设在各专业部门内,其主要作用是解决监测过程控制中的问题,设置数量以保证监督的正常进行为前提。质量监督员应该是某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专家,熟悉各项监测方法和程序,了解监测目的,知道如何评价结果。职责是对监测全过程实施监控,重点对关键操作过程、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如新进人员、仪器设备、环境条件、标准物质、试剂耗材等班行监控,在重要实验、客户有异议的项目复测、项目比对、开展新项目、新上岗人员等情况下应到场监督。有效的监督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规避数据结果风险。

2.3分清层次,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效如何,与其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业务技能及素质有很大关系,工作中边干边学固然重要,但缺少系统培训必将影响其管理专业性和全面性。应采取上级单位(国家、省市级)组织和内部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1)最高管理层培训。对主要功能是出具准确数据的环境监测站来说,其最高管理者一把手堤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决策者,确立和协调实验室的宗旨、战略方向、发展规划和内部组织,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维持和改进中起着关键和主导作用;质量负责人协助最高管理者维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效运行;部门负责人是负责贯彻落实质量管理的直接组织者,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主要组织保障。因此,最高管理层也应通过综合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提升和加强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管理需要,使质量管理活动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参与,在环境监测管理中成为质量管理的专家。质量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也应参加这一层次的系统培训。

(2)质量管理员培训。质量管理员作为质量管理活动的的主要实施者,其岗位培训不可缺少,应当重视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质量管理员需经上级单位培训考核后方可上岗,国家或省应当组织编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基本概念、监测分析质量控制方法及评价、误差及数据处理和常用统计方法、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环境标准物质及其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及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及持续改进等。使质量管理人员经过系统培训,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质量管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真正名副其实并发挥监督指导作用,达到质量管理工作的专业化。

(3)质量监督员培训。培训重点是使每个质量监督员了解监督具有的预防功能、纠正功能和核查功能,増强其责任感掌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在环境监测分析中,监督从事检测工作的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监督监测方法、规程、作业指导书的有效性和正确使用;监督环境条件、仪器设备、器材、标准物质、试剂耗材等是否符合要求;监测记录是否完整、准确;对不符合工作进行控制,当发现严重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偏离存在时有权暂停监测工作,并要求有关人员进行纠正。切实发挥质量监督员在过程监督中的作用,提高质量监督的有效性。

3结语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篇7

2015年,__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与运行要实现“6个目标”,即: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率达到95%以上,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80%以上;企业自行监测完成率达到80%以上,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85%以上;监督性监测完成率达到90%以上,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95%以上。

(一)制订并组织实施污染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计划。

州环保局按照环保部办公厅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精神和省环保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减排监测体系指标职责分解的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体系建设年度计划。并将建设计划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县(市)区和企业,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确保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建设任务按时完成。

(二)全面推进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验收、有效性审核工作,提高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

1.州环境监察局按照环保部下发的2015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依据有关文件要求,确认考核基数。同时要推进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和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工作,规范数采仪的安装,做好自动监控设备新建与更新安装计划。各县(市)区环保局应密切配合州环境监察局,根据计划任务积极推动工作开展,确保按计划实施并按时完成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控设施安装、联网、验收等工作。

2.州环境监察局每季度对本地区通过验收的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进行一次有效性审核,对未通过有效性审核的企业限期整改,并及时跟踪整改进度、完成整改验收,确保已通过有效性审核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高数据传输有效率。

3.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完善污染源监控中心和现场端数据传输建设,加强对监控中心运行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在线监测数据及时稳定传输,有效发挥监控中心对污染源的监控作用。

(三)大力推动国控企业污染源自行监测与信息工作。

企业自行监测工作仍然是今年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的重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主导作用,督促国控重点污染源开展企业自行监测工作。企业自行监测与信息要严格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和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开展。要高度重视企业自测工作,健全完善企业自行监测方案;督促企业按照自行监测方案在生产时段内按要求开展自行监测,没有自测能力的企业需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监测;各国控企业要建立自行监测原始记录台账制度,并认真执行;州环境监察局、州环境监测站和国控企业要按照办法中的要求在贵州省国控企业减排监测信息网上及时、完整地自行监测结果。

(四)继续做好国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与信息工作。

州环境监测站完成2015年贵州省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监督性监测与信息要严格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要求开展。

1.制定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

2.制定国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

3.对10%的国控企业开展质量控制检查和现场抽测;

4.建立国控企业监督性监测数据库;

5.编制国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比对监测季报、年报、质量保证与控制报告并及时州环保局及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6.州环保局要按照办法中的要求在州环保局官网及贵州省国控企业减排监测信息网站上及时、完整地监督性监测结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计划制定和落实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督促,确保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二)理顺、完善工作机制。减排监测体系建设涉及总量、监测和监察等部门。要明确减排监测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工作任务,量化指标,分解任务,将任务落到实处。各部门之间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确保污染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及运行工作经常化、网络化、制度化。

(三)加大建设力度。加大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的投入,落实配套资金、专项经费,并及时拨付到位,保障污染源监控、监督性监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所需的资金支持,确保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顺利开展。

环境监测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口试;操作;大气环境监测;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46-03

作者简介:陈波,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分析及环境污染控制。

《大气环境监测》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为大气常规监测和工厂废气监测,它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及操作技能等专业基础课的综合应用,也是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污染治理等课程的交错应用,同时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该课程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原理、方法等知识,结合有关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的其他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以后从事环境监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气环境监测》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典型的大气环境监测项目任务,使学生懂得大气环境监测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学会大气环境监测过程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包括查阅国家或者行业有关标准,布点采样,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分析测定,质量控制及数据处理,填写监测报告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门课程中需要使学生达到以下的能力目标:①专业能力目标:能根据大气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选择合适的监测分析方法,正确采用常规质量控制措施;能按照大气监测方案和国家或者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完成现场监测采样及项目分析工作;会正确使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懂得分析仪器的维护和保养;能根据大气环境监测目的和任务要求,参与制定和实施大气监测方案工作;能正确填写大气环境监测报告;能对大气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价;②社会能力目标:能正确描述工作任务,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和科学的工作总结;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岗位需要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按时保证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③方法能力目标:能熟练地收集大气环境监测技术标准、规范等技术资料;能按照要求完成项目策划、分析操作、数据统计等工作任务;能快速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具备较好的理解力、记忆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学会独立学习、独立决策、正确进行自我定位。

《大气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室内外空气环境、空气污染源的监测能力,实践训练在该门课程中起主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在该门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课程评价体系设计,实践教学考核占课程考核成绩的40%,主要评价学生完成大气环境监测任务的能力。所以,笔者以监测任务考核为依据并根据课程要求的能力目标进行了实践考核方式的设计,在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中采取了“口试+操作”的方式来进行,以此来实现大气环境监测课程要求达到的专业、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满足实践教学训练的目的。

一、“口试”考核的组织实施及考核效果

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从事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时,常会遇到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过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操作,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选择污染物监测的标准方法,在对监测标准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快速掌握新的监测方法和监测技术,最后能够根据污染物监测的标准方法完成整个监测过程。因此,在口试考核部分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在大气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训练后,能否根据大气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选择合适的监测分析方法;能否正确描述工作任务,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否快速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并具备较好的理解力、记忆力。

“口试”考核每人考试时间20分钟,考试题目为两道。第一道题题目类型:根据所给的大气污染物监测题目在所给的监测标准方法中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标准,然后根据大气污染物监测标准讲解其中的一个实验过程。准备时间10分钟,回答时间5分钟,闭卷回答。重点考察学生对大气污染物监测标准的理解程度及用言语表述实验过程的能力;第二道题题目类型:根据监测方法标准回答一个问题。提问时间和回答时间共5分钟,开卷回答。重点考察学生在有压力情况下对标准内容的整理及归纳能力,以及能否用言语流畅的表达所归纳的内容。

此次考核班级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班,在口试考核部分,全部学生都能够根据大气监测题目选择正确的监测标准,口试考核的平均分为73.64分(总分100分),平均成绩达到中等,其中闭卷题的内容分和开卷题的内容分分别为:70.10分、88.10分(总分100分);说明学生能够对新的监测标准有一定的快速理解能力并可以较好地描述出来,对新知识能够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同时,在口试考核中还发现在经过日常学习训练后,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如在表达的基本礼仪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做自我介绍,在回答问题时能够面带微笑,动作比较自然大方,同时能够平视监考教师。

二、“操作”考核的组织实施及考核效果

“操作”考核部分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在大气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训练后,能否正确使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按时保证质量的完成监测任务;能否正确填写大气环境监测实验报告,并对大气监测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价;能否具备较好的理解力、动手能力,并学会独立学习、独立决策。

“操作”考核以个人为单位,每人考核时间为120分钟,超过120分钟者,每超过5分钟扣3分,超过20分钟必须停止实验。操作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操作技能是否正确及其熟练程度,同时考核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操作考核题目是学生根据在口试考核中所选取的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中的实验过程,自行找出所需的仪器和试剂,完成这个监测实验要求的整个操作过程,最后完成监测实验报告。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以及实验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判定,给出成绩。操作考核的评分分为仪器准备、溶液准备、仪器测定、文明操作、数据记录、处理及报告、结果评价等。

从学生在操作考核评判情况来看,2010级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班学生的平均分为76.60分(总分100分),平均成绩也达到了中等。学生基本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因为超时扣分的学生只占8.5%,其中只有一个学生在延时20分钟后还没有完成实验。在实验的基本操作方面,仪器准备、溶液准备、仪器测定也能够顺利完成,在基本操作部分学生都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平均分达到84.20分(总分100分);学生也都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数据记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完成整个实验报告的内容,说明学生在整体的实验完成情况还是比较良好的,实验的完整性也得到保证。成绩的差别主要来自于结果的评价方面,在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评判上,部分学生丢分较多,还有学生在数据的记录部分也被扣分,主要是有效数字的位数记录错误,说明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处理的细节方面还有不足之处。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依据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及进行训练。因此,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建立就显得相当重要。从考核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根据大气环境监测国家标准完成新的实验项目,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说明在日常的教学安排和实践教学训练中能达到《大气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在常规的实验操作考核上加上口试的考核,可以评价学生能否正确描述工作任务,能否快速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也可以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还能够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使学生更好地达到该门课程的各项能力目标的要求,比单纯的实验动手操作考核能够更好评价学生在大气环境监测课程中实践训练的全面性,也有利于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弊端。能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行为,比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