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8篇

时间:2022-07-05 14:38:39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1

关键词: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57-2

小流域面源污染是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主要是因水土流失引起区域内化肥、农药、农膜、生活污水、粪便、生活生产垃圾等受纳水体的污染。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氮、磷营养物,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受纳水体,使水体悬浮物浓度升高、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增加,溶解氧减少,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和酸化趋势,不仅直接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失衡,而且还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体健康。调查显示,农业方面,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1]。小流域面源污染已经不亚于工业生产产生的点源污染。因此,在点源污染监测技术相对成熟之后,监测、控制小流域面源污染技术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1 小流域面源污染特点及其监测现状

1.1 小流域面源污染特点

1.1.1 分散性与滞后性[2] 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小流域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着流域内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气象、水文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2]。污染物与降雨和径流有着密切的关系,降雨和径流是污染进入水体的驱动力,在时间上看具有滞后性。

1.1.2 广泛性与难监测性[2] 由于小流域面源污染涉及多个污染源,在给定的区域内污染物的排放是相互交叉重叠,另外,污染源受在不同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条件下发生迁移、转化,因此很难具体监测到单个污染源的排放量。

1.2 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现状

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作为面源污染防治及其效果的检测依据。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国已陆续开展了面源污染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些科研项目的开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总的来说,我国面源污染监测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监测指标体系尚未统一。因此,研究构建一套小流域面源监测指标体系十分迫切。1

2 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 全面性和典型性

所选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小流域内面源污染动态变化,且具有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可获取和实用性

各指标具有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可获取,能满足合实际工作需要,监测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监测结果要具有可对比性。

2.3 相对独立性

保证各监测指标不重叠,不产生重复数据。

3 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指标

目前,面源污染监测一般采取调查监测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资料分析法常作为基础监测手段,3S(RS,GPS,GIS)技术是面源污染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的有力保证。下面详细列出面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及各监测指标的具体监测方法(表1)。

4 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指标

4.1 调查法

调查监测法是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通过现场调查,采用目视观测、咨询、测量、试验等方法。调查监测法包括普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主要用于社会经济状况、施肥灌溉情况、农药、农膜使用情况等的调查。

4.2 地面观测法

地面观测法是到小流域内布设气象站、卡口站、土样取样点等,定期或不定期取样,化验,获取定量监测结果。

4.3 资料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是面源污染污染监测的基础方法,通过整理已有资料,采用分析、统计、计算的方法获取结果。

4.4 “3S”技术[3]法

遥感监测法是新发展起来的监测方法,具有的快速、精确等特点。RS可用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状况等动态监测,能快速解决各类面积数据的获取问题;GIS可分析小流域的坡度、坡向,为面源污染监测提供空间地形数据;另外,GIS可以将地面观测数据与空间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获得更广域面源污染信息。

5 结论

本文是通过具体监测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面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及各监测指标的监测方法,是在正处于起步阶段的面源污染监测研究方面的一次初探。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小流域面源污染动态变化,监测方法具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可指导实际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工作,为全面、有效地防治小流域面源污染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环境保护部.关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公告(2010年 第13号)[EB/OL].cpsc.mep.省略/gwgg/201002/t20100225_186146.htm.

[2] 崔键,马友华,赵艳萍,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01).

[3] 张德利.“3S”技术在盐城市农业环境面源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1).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2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侧

水土资源已成为21世纪人类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搞好水土保持,保护水土资源,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水土保持监测是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成效等进行动态监测的过程,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水土保持工作内涵的延伸,对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水土保持监测已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1.1水土保持监测是提高水土保持现代化水平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作为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的监测预报,在监测网络建设、监测设施设备、监测手段以及监测成果用于实践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因此,全面提高水土保持治理与监测预报的现代化水平,是我们面l临的艰巨任务,所以我们必须从基础抓起,从现在抓起,让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保护,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1.2水土保持监测是确立水土保持决策的基本依据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成因复杂、面广量大、危害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以及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极大。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程度和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至关重要。如何准确掌握水土流失的地区分布以及产生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是涉及到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所有这些,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才能掌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做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极其重要。

2、强化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

2.1加强监测机构设置

目前我国的监测网络体系基本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省级总站―――地(市)级分站―――监测点”的格局。我认为这样的格局不够完善,应该增加县级监测站。我国绝大多数开发建设项目是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水保工作也多数以县为单位开展,以县为单位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分析、统计、上报是当前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组织形式,当前监测站点的管理实际上也是由县级水土保持业务部门负责。水土保持是一个涵盖多专业的学科,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不仅仅来源于水保部门,水文、林业、农业等行业的数据都是水保监测的数据来源,以县为单位开展水保监测,借鉴、引用其他行业的数据比较现实可行。

2.2强化监测功能定位

一些人认为水保监测应该走社会化、市场化道路,通过市场运作,拓展水保监测的生存空间。我认为,水保监测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于全社会和全人类。水土流失防治规划、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及国家水保宏观决策,都需要客观、真实、全面的水保监测数据作支撑,市场化运作难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水保监测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需要长期开展资料收集工作,需要在资料积累的基础上作出结论,监测的市场化运作也难以保证监测工作的连续、有效开展。当前,监测为业主服务、为项目验收服务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认识,这与当前水保监测的功能定位模糊有关。监测必须为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而不是为业主服务。

2.3落实经费,保阵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在全国各地,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大都没有专门的水土保持监测专项经费,很难开展水土流失的基础性监测工作。国家应将监测网络运行费纳人财政预算,保障监测网络良好运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要足额列支水土保持监测专项经费,保障监测工作落到实处。依法督促开发建设单位,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足额落实水土保持监测费用,专款专用。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要发挥技术优势,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承担多方面的监测任务,多渠道增加监测预报的资金投人。

2.4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人才培养,革新监测人才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培养骨干人才,形成一支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精神奋发的专业化监测队伍。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能力建设,包括标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数据共享机制、典型样区图标等,提升说明水土流失状况的能力。能够应用新设备、新技术,使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分析处理数据,提升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应用研究能力。

2.5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工作

一是认真抓好世行贷款项目的后续工作,力争2005年签约启动;深入开展南水北调水源区水土保持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实施。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崩岗治理规划,加快推进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工作。三是认真抓好嘉陵江减沙效益研究、林地水土流失研究等重要科研课题。四是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化建设。五是要认真抓好“长治”工程15年防治成效与经验的总结工作,完成《长江水土保持》一书初稿编写。各地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年度总结工作,以及竣工验收后的资料归档工作。

3、小结

新时期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需要包括水土保持工作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水土保持行政部门要加强水土保持宣传、监督和执法工作。鉴于目前相关规定对水保设施所包括的范围和项目表述不是很明确,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法规,细化水保设施的内涵,明确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征收范围和标准,使水保方案编制中水土保持设施及补偿费取值更加统一和规范。而广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要从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不断改革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完善方案编制,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曾大林.关于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8(2):1一2.

[2]姜德文.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为落实科学发展.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 葡萄园;地表径流;养分;流失系数;巢湖流域

中图分类号 S155.4+1;S1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07-02

巢湖从20世纪80年代已进入富营养化状态,90年代水质达五类,蓝藻滋生,富营养化加剧,现在水质总氮、磷指标等级已处于劣五类[1]。农田地表径流是造成农田养分流失的主要原因,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2-5]。距离巢湖仅2 km的包河区大圩镇种植葡萄,每年施入有机肥约1万t,化肥约1 000 t,其中养分流失经由南淝河流入巢湖,对巢湖富营养化有较大的影响。

为了解巢湖流域葡萄种植农业投入品造成的氮、磷流失量具体多大,对巢湖污染的贡献率有多少,以及具体污染系数,本研究针对临巢湖的包河区逐年种植规模扩大的葡萄园养分作地表径流监测[6],测算主要污染物氮、磷的流失系数。

1 研究方法

1.1 监测点概况

监测点选在大圩镇慈云村,位于巢湖流域的合肥市包河区东南部,地层属于合肥盆地北沿地层,土壤耕作历史悠久,熟化程度高,有机质含量高,质地变化均一。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5.7 ℃,年平均降水量1 057.2 mm,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411.8 mm。农业收入以林果、蔬菜为主,平均产值13.05万元/hm2。试验区种植作物为葡萄。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2个处理,即常规区(肥料施用方式、施用时期和施用量完全相同)(A)和对照区(不施任何肥料)(CK),3次重复,共计6个小区,交替排列。每个小区面积30 m2、形状、规格完全相等,小区规格一般为4.0 m×7.5 m。2个处理除施肥不同以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完全相同,监测小区周边设有保护行。

1.3 试验实施

对于施肥处理小区,根据当地施肥习惯,每年葡萄果实采后开始施基肥和少量复合肥,生长季节施1次化学肥料。3年具体施肥量为:2008年施肥处理小区基肥施鸡粪15 t/hm2、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750 kg/hm2,追肥施硫酸钾镁(含K 39.19%)375 kg/hm2、过磷酸钙(含P 5.24%)750 kg/hm2,折合养分纯量为纯氮357 kg/hm2、五氧化二磷382.65 kg/hm2、氧化钾364.50 kg/hm2;2009年施肥处理小区基肥施鸭粪18.75 t/hm2、硫酸钾(含K 35%)1 125 kg/hm2,追肥施硫酸钾(含K 10.64%)525 kg/hm2、过磷酸钙(含P 6.55%)750 kg/hm2,折合养分纯量为纯氮375 kg/hm2、五氧化二磷521.25 kg/hm2、氧化钾556.20 kg/hm2;2010年施肥处理小区基肥施鸡粪15 t/hm2、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750 kg/hm2,追肥施硫酸钾375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折合养分纯量为纯氮357 kg/hm2、五氧化二磷433.50 kg/hm2、氧化钾468.75 kg/hm2。

在施肥过程中主要采用沟施,即离树根30 cm左右开施肥沟,规格为:宽20 cm、长50 cm、深20 cm。沿着植株四周开2~3条施肥沟,将肥料均匀施入后,覆土填实。秋施基肥和膨果期施肥均采用该种方式。

1.4 监测项目及方法

果园养分径流流失系数测算采用建设径流池的方法,在降雨产生径流后,测量计算径流水量,采集径流水样,检测径流水中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可溶磷等指标[7-8]。根据葡萄的生长特点和施肥规律,监测起始时间为8月底果树采摘全部结束以后,到翌年的同一时期结束。采集径流水样、葡萄植株的经济产量部分、废弃物(叶片)部分样品和土样。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园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由表1可知,通过分析比较基础土样与第1监测周期结束后(2008年)土样的养分含量表明,与基础土样相比,第1监测周期结束后(2008年)土样的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含量均有所下降,以CK下降较明显,处于低水平;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明显下降。3个监测周期内,不同处理的pH值均低于基础土样,但仍处于中性级别。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均>20 g/kg(除2010年的对照处理),处于中等水平,全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处理A大于CK,有效钾含量均处于丰富级别。

2.2 3个监测周期中葡萄园径流流失养分含量

葡萄种植过程中连续3年径流流失养分含量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3个监测周期的径流总量逐年增大,径流水中的各种养分流失随着径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其中总氮流失量最多,处理间总磷和可溶性总磷流失量差距较大,可溶性总磷的流失量变化较小,处理间流失量差距较小。

2.2.1 2008年葡萄园径流流失养分含量。由表2可知,在葡萄监测第1个周期中,产生7次径流,处理A流失的总磷含量为0.486 kg/hm2,总氮流失量5.940 kg/hm2;CK总磷流失0.396 kg/hm2,总氮流失4.500 kg/hm2。处理A中总磷、总氮、铵态氮的流失量均高于CK,只有可溶性总磷、硝态氮略低于CK。

2.2.2 2009年葡萄园径流流失养分含量。由表2可知,在第2个监测周期中,全年产生径流6次,处理A径流流失的总磷含量为1.230 kg/hm2,总氮流失量11.340 kg/hm2;CK总磷流失1.005 kg/hm2,总氮流失10.530 kg/hm2。处理A中总磷、可溶性总磷、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的流失量均高于CK。

2.2.3 2010年葡萄园径流流失养分含量。由表2可知,在第3个监测周期中,全年产生径流16次,处理A径流流失的总磷含量为1.560 kg/hm2,总氮流失量15.735 kg/hm2;CK总磷流失1.515 kg/hm2,总氮流失13.230 kg/hm2。处理A中总磷、可溶性总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的流失量均高于CK,与2009年相似。

2.3 氮、磷流失系数测算

从表3可以看出,连续3个生产周期的监测,葡萄园处理A与CK之间氮、磷流失系数测算结果分析,总氮流失系数在0.22%~0.70%,通过对硝态氮、铵态氮及可溶性总磷的流失情况的分析,发现其中硝态氮占总氮流失量的比例在25.25%~57.58%,铵态氮占总氮流失量的比例在14.29%~17.06%。以硝态氮形态流失的氮素大于以铵态氮形式流失的。总磷的流失系数在0.036%~0.052%。可溶性总磷占总磷的比例一般在38.68%~65.28%,大约50%的磷是以可溶性磷形式流失的。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典型的种植作物——葡萄的种植园作为径流监测点试验点,研究常规管理水平研究氮、磷养分流失系数及污染特点和规律下养分的流失。历经4年3个监测周期,通过对大量监测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3.1 土壤养分含量分析

常规小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2.01~26.30 g/kg,都处于中等级别,2008—2010年3年间空白对照处理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呈递减趋势,与常规施肥处理之间的差距逐步加大,试验结束后对照与基础土样之间有机质含量相差8.23 g/kg,对照有机质含量为18.07 g/kg,处于低级别。3个监测周期结束后,常规处理土壤中有机质等指标含量均高于空白处理土壤含量。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含量均有所下降,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较基础土样明显下降。pH值均低于基础土样的6.88,处于中性级别。

3.2 养分流失形态

葡萄园中氮素主要以硝态氮形式流失的,其中硝态氮占总氮流失量的比例在25.25%~57.58%,铵态氮占总氮流失量的比例在14.29%~17.06%。以硝态氮形态流失的氮素大于以铵态氮形式流失的氮素。可溶性总磷占总磷的比例一般在38.68%~65.28%,大概50%的磷是以可溶性磷形式流失的。

3.3 流失系数的测算

在3个监测周期里,2008—2010年降雨量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径流氮、磷流失系数测算结果分析,总氮流失系数在0.22%~0.70%,3年平均为0.48%。总磷的流失系数在0.036%~0.052%,3年平均为0.047%。说明氮肥流失量大于磷肥的流失量。不同施肥处理间氮磷流失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明显。

4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部.2011年中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1-07-01)[2012-06-06].http:///hjzl/zkgb/2011zkgb/.

[2] 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I.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08-1017.

[3] HESSEM D O,HOLTAN,HINDAR A,et al.氮流失对淡水和海洋受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意义[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7,26(5):306-313.

[4] 樊树红.水体富营养化的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8.

[5] 李贵宝,尹澄清,单宝庆.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01,20(3):190-191.

[6] 王桂苓,马友华,孙兴旺,等.巢湖流域麦.稻轮作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2):6-10.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4

论文摘要: 川气东送管道水土保持工程在参建各方的配合下工程进展迅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良好。本文对参建各方在参与川气东送管道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管理要点和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对做好川气东送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也为长输管道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 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工程概况

川气东送管道工程西起川东北普光首站,东至上海末站,是继西气东输管线之后又一条贯穿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管道大动脉。管道途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浙江、上海等四省二市,设计输量120×108m3/a,,设计输气压力为10.0MPa,管径为1016mm,钢管材质为X70,全长2206Km,其中普光~宜昌山区段约800km,宜昌~上海平原段约1206km。沿线设输气站场19座,阀室74座。工程于2007年3月25日开工,目前工程进展情况良好,预计2009年6月30日全线通气投产。

2 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工程水土流失特点

(1)、管道敷设距离较长,水土流失总量大。川气东送管线总长2206km,距离较长,导致因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总量较大。

(2)、跨区域多,地形地貌复杂。川气东送管线跨越4省2市53个县区,穿越地貌类型包括山区、丘陵、平原、沼泽和水网等。由于管道开挖扰动及回填,破坏沿线基本农田耕层土壤结构,并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丘陵段开挖面及弃土弃渣极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管道经过山地、沟谷和河道时,由于开挖,破坏了坡体支撑,极易引起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堆积在沿线的弃土弃渣,易受暴雨洪水冲刷,淤积下游河道。管线多次穿越大、中型河流、公路和铁路,易于留下水土流失隐患。

(3)、水土流失成线状、带状分布。项目实施的建设区(作业带、站场、阀室、临时道路和阴极保护站等)一般只有10m-28m,加上直接影响区(建设区以外由于建设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直接危害的范围)为水土保持防治的责任范围,其总体呈线装布置。

(4)、施工临时道路和伴行道路的修建带来水土流失。由于管道路由多为偏远地区,交通十分不便,必须修建临时便道以满足施工装备和材料进场需要。此外,为长输管道运行期的巡查、维护、和抢修而修建的伴行道路也产生水土流失。

(5)、建设周期长。川气东送管线建设工期可能长达28个月,其长时间的建设过程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3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要点与经验

3.1 建设方管理要点与经验

3.1.1优化管线路由,减少管线长度

项目部、各项目分部和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和整个施工工期,对管道路由进行反复比较和论证,尽量避免穿越林地、大型河流等对当地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地段,选择最合理的路由尽量减少对地面的扰动。据不完全统计,优化后的管线长度缩短了68Km,减少地表扰动面积136hm2。

3.1.2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减少扰动面积

在管道建设过程中,项目部为了调动参建单位积极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制定了“少用临时占地,奖励占地补偿”的管理办法,由此发动施工单位积极采取措施,减少作业带宽度,将节省的临时租地费用全部奖励施工单位。通过采取此项措施,作业带平均减少3m~5m带宽,其中林地作业带减少5m~6m带宽.据不完全统计,全线共计减少地表扰动面积325.6hm2。

3.1.3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实行非开挖施工

定向钻为较成熟的非开挖施工技术,对于穿越区的地表几乎没有扰动。在川气东送管道建设过程中为进一步减少扰动面积,加快施工进度,大量增加了定向钻施工距离。据不完全统计,增加定向钻施工13630米,减少了城市周边、林地和河流的扰动。如浙沪分部嘉兴、湖州等地7条河流由开挖穿越改为定向钻施工穿越,避免了对河流和沿岸林地和农田的扰动。

3.2 设计方管理要点与经验

3.2.1结合管道工程特点,强化水土保持专项设计

水土保持应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恢复利用与生态优先相结合、水土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⑴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以外的植物措施是长期实现水土保持的最佳手段,应该尽量多的合理运用。

⑵恢复利用与生态优先相结合。长输管道穿越平原区、山地丘陵区和水网区,这些地区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在设计中,始终坚持水保措施主要以恢复原土地利用类型为主。渣场、临时用地除满足堆渣容量、堆渣安全和防治水土流失等要求以外,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进行林草种植或形成耕地。

⑶水土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在水保设计中,应最大可能地考虑当地百姓利益,千方百计做到保护耕地、保护水质、修复道路、完善截排水系统、保护当地的文物景观,力争做到施工建设与当地经济和谐发展。

3.2.2强化后续设计,进行“点对点”出图

对于长输管道工程而言,施工前和施工后地形地貌大不相同,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现场勘查设计,才能更切合实际,指导施工。还有一些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只有开挖时才能发现。为确保设计图纸紧密贴合现场实际情况,设计人员在施工期间要深入施工一线,与监理、施工单位进行对接,对原水保施工图纸进行了认真的检查核实,根据现场实际进行补充修改后,提供“点对点”设计图纸,再由施工单位组织施工。

3.3 施工方管理要点与经验

3.3.1生土熟土分别开挖堆防,确保耕地复耕质量

管沟开挖时,土方按照熟土(30cm以上的表面土)、生土(含有碎石或卵石)分开堆放,将生土、熟土分别堆放于管沟两侧,或将生土、熟土堆放于一侧但必须采取隔离措施分开堆放,回填时依次回填。这样可以避免生土中石块等杂质掺入熟土,确保耕地恢复质量。

3.3.2加强水土保持临时措施,减少施工期水土流失量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覆盖、临时排水沟等临时防护措施,防止管道土建工程施工对地表产生的破坏在施工期间永久性水保措施未能及时跟进的空档产生的水土流失。

3.3.3妥善处理开挖弃渣,变废为宝产生效益

在黄石长江盾构和山区段隧道穿越等穿越施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弃渣。施工单位与当地政府和群众紧密联系,结合当地特点,将开挖弃渣作为建筑材料得到极大利用。既减少了弃渣占地,又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了水土流失,同时为地方群众创造了经济效益。

3.3.4植物措施应加强后期养护,及时补载补种,确保绿化效果

实施植物措施应加强后期养护,确保成活率。但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施工时段的制约,一次播种或植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相对较低,因此在实施植物措施时发现成活率较低时应及时进行补植补种和长时间的抚育管理,确保绿化效果。

3.4 监理方管理要点与经验

监理机构应具有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资质,聘请注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理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在监理过程中,要做好水土保持工程的全过程监理,监督施工单位做好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积极协助现场设计人员做好后续设计工作。

3.5 监测方管理要点与经验

长输管道建设必须进行水土保持监测。适时的监测有利于正确分析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效果,并依据监测结果和标准,及时补充和完善相应的水土保持设施,达到方案要求的防治目标,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3.5.1全面调查监测与重点观测相结合,合理布设监测点

全面调查是对整个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而言,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的动态变化。重点观测即对特殊地段较长期的连续监测,主要针对侵蚀强度监测,特殊地段及突发事件监测。因此,在布设监测点时,山区、丘陵区、岗地区、开挖穿越区、大中型河流穿越区以及输气站场等重点监测部位要布设监测点或对监测点进行加密。

3.5.2 对建设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定期提交监测报告,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 遥感技术;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流程

中图分类号 S1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26-02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and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pplication scope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more and more widely,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image with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has been promoted.In dynamic monitoring of preventing soil erosion,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its appl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erfect.The paper expounded the main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remote sensing dynamic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analyzed the main process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dynamic monitoring;process

遥感技术是一门新兴现代科学技术,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对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影像信息的应用已经进入推广化,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影像信息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水土保持的规划治理方面的应用已经日趋完善,其广角宏观、快速真实的优势是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已成为水土流失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1]。当前,随着遥感影像资源的不断丰富、处理技术的日臻完善,影像覆盖得快而广,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任务中已经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

1 遥感动态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应用的主要特点及功能

1.1 主要特点

遥感动态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应用的主要特点:首先是方法灵活多样,可以用目视判读,也可以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其次是监测的空间尺度极其广阔,小至某一流域,大至一个省份甚至全国;最后是监测的时间先后跨度大,短自一年或几年的变化,长至数十年的变化。遥感影像主要应用于监测水土流失的先后变化,地方实施人工器械实施水土保持调查数据的真实度、准确性,还有对水利系统水土保持规划的执行情况和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真实的监督,为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

1.2 主要功能

遥感动态水保监测的功能具体包括:面蚀程度监视、沟蚀程度监视,水文要素结构监视、水土流失成因数据集约与分析、未来水土流失危害程度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水土保持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有土壤种类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划分、侵蚀强度分类、地貌类型区划、母岩类型区划、植被盖度分析、坡度属性定性等。

2 遥感动态水保监测技术应用的主要流程

2.1 遥感动态水保监测技术应用的资料提取与收集方式

水土保持的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的发展变化其实是一个时空变化的过程,遥感动态水保监测及评估必须根据目的的不同而采用各异的收集尺度。总的说来,气象卫星影像的监测具有时间分辨率极高、监测范畴极大、数据处理费用较低的特性,不足之处是空间分辨率较低且所收集反映的信息是大范围的地域混合。因此,气象卫星影像的监测适用于大范围、覆盖率、倾斜坡度、地表组成物质比较一致均匀的区域。与之相反的是,资源卫星却具有气象卫星不具备的特性,其波段多、时相多,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可获取收集更精确、更真实的地表特征与信息,为水土流失状态信息提取、类比模型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其弱点是,对某一个地区的重复观测周期较长,急需提取资料的关键时期难以得到所需的资料信息。因此,在水土保持实践中,为了同时满足水保监测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的要求,则需将不同来源的信息(遥感、非遥感)进行重组复合,可以大大提高水保监测的数据源的精准度、精确度[3]。

2.2 应用遥感动态水保监测技术提取土壤侵蚀信息

遥感动态水保监测技术应用提取土壤侵蚀信息主要是以卫星影像为主要信息来源,把1/10万地形图和1/25万数字化地图作为基本底图,样区调查以1/10 000和1/50 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同时可以结合各种专业图件(采用地质、地貌、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图件)、水文气象资料及其他统计资料,采用专业化遥感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辅助人机交互解译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等科技手段,同时将野外路线调查、典型样方调查与建立解译标志结合起来,并利用多光V、多源图像处理技术及其专家的经验分析,达到对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级别、地表组成物质汇集、水土保持分区、覆盖率、坡度等土壤侵蚀信息进行客观真实的提取。

2.3 应用遥感动态水保监测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遥感动态水保监测技术应用主要是对不同时相土地信息的遥感数据进行组合、融合,用来提取土地利用的变化资源信息,同时与实地调查、变更详查等数据进行比对,对监测到的变化信息进行逐一核查,并对重点区域的土地图斑进行逐个比对,非重点区域实施统计比较的检查方法,对提取的信息结果进行反复核查和修改,直到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终将生成的不同格式的水土流失专题数据报表,经过统计分析来预测未来一个时期内水土流失变化动向[4]。

3 遥感动态水保监测应用的精度评定与监测结果分析

遥感动态水保监测精准度的高低是衡量水保监测科学性的关键技术指标,其中监测技术方法、信息来源是监测精准度高低的两大主要因素。在实测过程中,要应用最新最近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应用器进行实地实测,对于面积较小的试验区域,要同时针对5个像元以上的变化信息图斑逐一进行检查并实施精准定位;对于面积较大的监控区域,要实施抽样核查,然后对动态变化图斑的属性、面积大小、精度比较等数据进行客观统计。遥感动态水保监测是充分利用了遥感的多传感器、多时相的特性,对不同时相在同一区域的遥感数据进行变化信息的收集与提取。遥感监测的时相周期性和变化连续性为动态水保监测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利用周期内收集的实时遥感图像,对监测区域内土壤侵蚀强度的年度变化进行真实客观监测,最后得出土壤侵蚀总量、年周期变化趋势、植被覆盖率动态变化、工程措施治理的效果、生物措施治理的效果,最终用此结果对某一区域的水土流失程度、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提出警戒或划出红线。

4 应用遥感动态水保监测的意义

应用遥感动态水保监测新技术,对水土保持进行真实的动态监测,利用已经贮存的土地利用数据、水保监测数据及图件、近期卫星遥感信息,在GPS和GIS的双重支持下,对水土保持、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准确掌握水土保持的最新动态变化,将空间遥感数据、其他测量数据进行比对和综合,大幅度提高了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信息化应用中的高度,为政府制定水土保持治理政策、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水土流失监督执法、完善水土保持规划、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是水土保持工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举措。

5 参考文献

[1] 新玉,杨元辉.我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特刊,2011(12):58-61.

[2] 董敏,李海宽,于亚文.地面遥感监测系统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63-64.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任务

一般而言,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主要分为部级的制度法律、法规和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章制度等。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对于辽宁省朝阳市而言,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主要涵盖综合性管理及监测网络行业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动态管理、水土流失灾害性风险预测、监测数据处理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是按照上述相关制度法律及规范性文件等,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区域水土流失数量和强度及影响范围和危害以及防治成效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只有对区域水土流失风险进行预防监督和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和科学分析,才能通过监测结果客观反映朝阳市水土流失现状及具体成因[1]。

1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总体架构

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辽宁省就开始重点对区域河道径流泥沙总量进行调查与测验分析,但关于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的构建,却是以20世纪90年代国家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为起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对于辽宁省朝阳市而言,已初步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框架体系。一般根据监测制度体系管辖和约束规范的区域不同,可将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1)第1层次是国家和地方法律层面的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法规。这一法律、法规不仅具有严格性,而且具有纲领性和示范性以及强制性和原则性等特点。2)第2层次是辽宁省省内的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等规范性文件。其主要是对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的完善和进一步细化与补充。这一规范具有区域性以及可操作性和程序性等特点。3)第3层次是针对朝阳市区域内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制定和实施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通过对区域水土保持相关监测技术流程进行约束和规范,以此为技术人员对朝阳市水土流失监测技术实施提供制度化和标准化依据。

2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成果

2.1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中的法律法规建设

在朝阳市水土保持法实施过程中,主要依照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颁布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进行执行。全文共七章60个章节,其详细从4个不同方面,就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的相关内容和流程进行了规范性描述。1)在新《水土保持法》中,就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明确规范和说明[1]。该法律指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辽宁省朝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性事业。因此,对其进行规范和完善,能够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此过程中,通过进一步明确朝阳市水土流失的重要治理区和预防区,通过在地方重点水土保持区域实施责任奖惩考核机制和目标责任制,能将该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一步定量化以及任务化和指标化及规范化,从而促进地方各级管理部门积极落实相应的水土保持责任。在此基础上,在新《水土保持法》中,还对相关水土流失的法律责任和具体条款进行了说明,进一步为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提供了执法参考依据。3)在新《水土保持法》中,就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行了公告。新《水土保持法》明确要求,“在区域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要对区域水土流失相关数据进行调查和统计,从而对区域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动态化管理和监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需结合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结果,对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和成因以及具体分布、危害性及防治措施等进行定期公告,以及将通过社会公示方法,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区域水土保护工作中。3)辽宁省朝阳市在新《水土保持法》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格的区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在新《水土保持法》中规定,“对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严重影响的生产机构和社会单位等,必须经过具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机构对其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危害性进行数据监测统计和分析,以及结合实际监测结果,将监测情况及时上报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并严格要求相关监测机构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数据监测分析”[2]。除此之外,新《水土保持法》对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保障经费进行了规范和规定。文件中明确指出,“各区域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要严格规范国家和各级政府拨付的水土保持监测经费使用流程,并将其全部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范中,切实落实相关规章制度责任等,有效加强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2.2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中的规范性制度建设

1)1993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其全文6章共35条法规。该项法规主要从朝阳市水土流失预防和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流失监督等方面,对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了补充和细化。该法规、条例充分借鉴和吸取了中国不同地区近20多年的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司法实践经验,并将经过实施证明相对成熟的法规、条例纳入朝阳市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管理条例中。2)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还分为部门规章建设以及地方性法规建设。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指导和约束下,辽宁省水利局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三套与水土保持监测有关的部门管理规章制度和条例。如《辽宁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和《施工单位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管理条例》等,从而为进一步规范与完善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其中,在《辽宁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中,通过五章22条法规,分别从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的实际原则和总体方案规划及数据监测网络建设与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和机构资质划分以及水土保持数据成果管理等方面,均对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相关制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3]。目前经过不断实践,按照新《水土保持法》的管理要求,《辽宁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已对该研究区水土保持监测相关职能部门监测资质认定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和调整。而在《施工单位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管理条例》等规章条例中,该办法结合辽宁省不同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开展现状,将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资质划分为甲、乙两个不同等级,并详细对其从业范围以及受理程序和审批流程及责任变更、过程监督、法律责任追究、意见征求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规定和说明。与此同时,在此管理条例中,分别对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的监测周期和社会公告频率、监测内容、水土流失预防技术依据、水土流失监测网络构成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除此之外,在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规范性文件,将该研究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科学划分为水土保持监测综合管理类、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类以及区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管理类及区域水土流失保持灾害事件调查管理类、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和公告类等。

2.3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中的技术实施标准体系构建

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技术体系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而且涉及范围较广,根据执行力不同,可将其分为“GB”(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国家标准)以及“SL”(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行业标准)和“DB”(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地方性标准)三个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各地区结合地方区域发展特色与实际,还科学编制了地方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实施标准,如《辽宁省辽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代码编制规定》与《朝阳市山区水土流失防治单元———小流域划分》等区域性的技术标准等,从而为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提供了技术资料指导和规范标准[4]。

3新形势下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的任务

3.1完善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相关配套制度体系按照新《水土保持法》的要求和规定,辽宁省朝阳市要构建与之相配套和衔接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制度及监测报告制度和水土流失情况调查与评价制度等,从而形成以新《水土保持法》为核心、以各种相配套的管理方法和规章条例为补充的制度体系[5]。3.2建立健全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基于上述制度标准体系,对于朝阳市的水土保持工作而言,相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管理高度,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在整个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具体实施细则与技术设备性能,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实施体系。在制定标准时,要借鉴和吸取以往实践中的经验,通过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区域水土保持监测执行力[6]。3.3进一步规范朝阳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行为在实践研究与经验总结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等相关行为,从而形成互补的职能管理制度,积极落实相关责任,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在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构建与实施过程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7]。3.4不断强化对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数据成果的管理监测数据分析与管理是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首先,需要不断设立区域水土保持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制度,通过严格的规范和制度流程,督促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管控,保证数据资料收集和分析完整与准确。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制度,通过定期对相关监测报告进行社会公示,从而保证信息流通、监测过程及时公开,以此为辽宁省以及整个国家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决策参考数据[8]。

4结语

综上所述,法律、法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对具体行为客体和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性以及规范性。因此,在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过程中,按照法律、法规执行力和具体管辖范围不同,可将该研究区内的法律、法规具体细分为水土保护法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制度、地方性法规等几个不同层次。以此为背景,文章针对当前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过程中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了梳理,从而为该区域今后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为地方职能管理部门政策制度与法律制度实施提供参考。

作者:颜佩风 单位:朝阳县木头城子水利水保工作站

参考文献:

[1]房占敏.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07):144.

[2]李云生.朝阳地区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5):268,271.

[3]高素丽.辽河流域河道生态工程建设方案[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06):35-38.

[4]李学森.凌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03):36-37.

[5]杨才敏.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2(03):42-43.

[6]秦一博.东北黑土区浑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研究实践[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05):1.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水土保持事业;形势;措施;计划

1. 水土保持事业取得的成绩

各级水利水保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加强管理,扎实工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实现了重大的战略性调整,水土流失防治速度明显加快,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各级水土保持部门狠抓规划、技术标准、教育等基础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全行业科技水平。

1.1重点治理大幅度拓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加快。

(1)在继续实施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京津风沙源治理、晋陕蒙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二期、国家片、农发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新启动实施了首都水资源水土保持项目、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工程、东北黑土区和珠江上游石灰岩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等4项重点工程。水土保持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重点治理的加强带动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大发展。随着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的推进,水土流失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群众粮食自给问题稳定解决,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明显减少,有效保护和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为实现治理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的生态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有力地推动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2监督执法进一步加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

(1)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我部先后与环保、铁路、交通、国土、电力、有色金属、煤炭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规定,制定和出台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等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

(2)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有效遏制。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交通部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多次执法检查专项行动,各地充分发挥人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采取重点检查、舆论曝光、群众举报等多种方式,加强了对开发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水土保持监管。

1.3生态修复实现历史性突破,修复区生态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1)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各级水保部门积极调整工作布局,在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开展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防治水土流失的探索与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目前,生态自我修复已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理念,得到了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2)生态修复还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许多修复区走上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土地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明显提高,并逐步把依靠生态自我修复作为本部门或当地开展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进而推动了全国生态建设的深入展开。

1.4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水土流失预测预报能力增强。

(1)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一期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初步实现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和西部13个省级监测总站三级之间信息的互连互通。进行了第二、第三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国水土流失情况和动态趋势,为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开展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化建设,监测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实施了《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暂行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建设轨道。水保监测机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1.5基础工作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与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1)推进水土保持分类管理,积极开展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和重点工程规划。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划分工作顺利完成并经国务院批准公告,明确了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各自的分布及其防治布局。

(2)完善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设。我部先后出台和修订了《工程前期工作暂行规程》、《工程概(估)算定额及编制说明》和《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等全国性技术标准30多项,水土保持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形成。

(3)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科技人才教育体系,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我部先后建立了一批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试验站、部级水土保持试验区和土壤侵蚀国家重点试验室。水土保持教育工作快速发展。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水土保持专业或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水土保持专业人才。

(4)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开展了水土保持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实施了科技部组织的创新项目和“948”科技引进项目的研究,初步开发出10多个不同尺度水土流失预报模型。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提高了水土保持管理水平。

(5)加强全方位的业务技术监管。推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评价、工程监理的资质管理。

(6)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2. 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

现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阶段。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1面临的机遇。

(1)科学发展观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贯彻和落实也为水土保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2)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水土保持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对做好当前和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水利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水土保持工作明确了任务。水利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全面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走资源节约,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努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4)全社会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来说非常有利。

2.2面临的挑战。

(1)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很重。水土流失成为威胁国家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西南地区的石漠化、西北地区的土地沙化、东北黑土区的黑土流失,以及遍布全国的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都已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2)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大量增加,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对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构成巨大压力。

(3)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水土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今后随着铁路、公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土地、矿产资源、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进一步增加对水土资源的需求。

(4)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最近水利投资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水土保持的投入也随之下降。水土保持工程作为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由于投资收益周期长,市场融资难度较大。

(5)行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从目前水土保持行业来看,在思想认识、队伍建设、基础工作等方面,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亟待进一步改进、完善与提高。

3.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落实措施

3.1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指针。

(2)紧紧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水源保护区和城市郊区,要把水土保持和村容、村貌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以防治面源污染和清除生活污水、垃圾等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保护水源,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村镇人居生活条件,发挥水土保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排头兵的作用。

(3)始终坚持“两个可持续”的根本目标水土流失、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三者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在水土流失防治中,必须统筹考虑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状况差异很大,各地应研究当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因地制宜。

(5)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方面要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

3.2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

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维护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

3.3主要保障措施。

(1)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要继续在依法行政方面下功夫。一是提高水保人员素质,规范行业管理。二是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配套法规。三是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方案审批。加大对中小型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农业开发过程中水土保持监督和管理。四是更新执法理念,强化社会监督。

(2)切实搞好宣传与引导。水土保持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生态与环境意识水平。要继续开展广泛深入的水土保持宣传。特别是强化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开展全民水土保持科普活动,努力营造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提高全社会保护资源环境的自觉性。

(3)努力深化各项改革。一是完善社会参与和激励机制。二是完善水土保持的组织协调机制。三是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4. 总结过去的经验,制定未来水土保持工作计划

(1)圆满完成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

(2)积极推进和强化水土保持行政管理。

(3)继续大力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

(4)进一步加大生态自我修复工作力度。

(5)推动面源污染防治和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6)积极推进“四荒”治理工作。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8

1工程概况 川气东送管道工程西起四川普光首站,东至上海末站,途经8省直辖市、29个地级市、63个县区、240个乡镇、1065个村、86529户,管道干线全长1635km,设计年输量120亿m3,设计压力10MPa,管径1016mm。除干线以外还包括达化、川维、江西、南京、金陵共5条支线,全长535km,管道总长度为2170km,山区管道620km,管道共7次穿越长江,穿越山体隧道72条、合计长度92.3km。山区管道沿线山势险峻、沟壑纵横,平原段水网密布、地形复杂多变。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生态水工保护工程投资8亿元,设计水土保持混凝土方量3.2万m3、浆砌石方量168万m3,设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73.06万m2,实施生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仅对减少工程建设期间水土流失、治理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沿线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确保管线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生态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新理念的背景 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经过72条隧道、32座站场、穿越长江7次、穿越数百条大小河流,这些工程会导致大跨度施工扰动和高强度水土流失,由此所造成的潜在威胁和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及特殊地质条件,都是整体水土保持综合防治躲不开的难题。为了解决上述难题,项目建设单位设立QHSE(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管理部,具体负责全线水保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①通过设计管理创新,委托水保工程专业设计院进行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用水保模块设计与点对点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方法;②通过水保施工管理创新,委托武警水电部队等专业队伍进行水保施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项措施,使各单项措施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确保管道工程径流调控与河道稳定、管道工程边坡固定、管道工程沿线植被恢复等;③通过水保施工监理管理创新,委托专业监理公司进行水保施工监理;④通过环境监理监测管理创新,委托环境监测监理对管道沿线生态环境进行水保环境监测。在此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的难点、特点提出用生态、和谐与管道安全相结合的工程建设理念,统领工程建设各项工作,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通过科学决策、严密组织、强化管理,注重实效,全面打造部级精品工程。努力实现工程管理更规范、质量更优化、人际关系更和谐、安全环保更达标,让和谐、绿色、安全、健康的理念融入水土保持工程全过程。 3生态水保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做法 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纵跨我国长江流域,穿越“巴山蜀水、鄂西武陵”,横贯江汉平原、江南水网,跨越空间大,地貌类型复杂。巴蜀-鄂西段山峰林立、崖悬壁峭、坡陡沟深,高差悬殊,雨量充沛;平原段河网交织、湖泊众多、堤路纵横,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治理难度大。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为减少水土流失、弥补项目建设对管道沿线环境的影响,在项目结束后进行地貌恢复、改善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管道安全运行。结合油气管道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项目建设的工程现状,通过水保工程管理技术创新,提出了油气管道建设时生态环境保护的解决措施,为油气管道工程生态水土保持提供了有效方法。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安全、环保,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和投入使用的要求,认真组织做好水土保持的设计和地貌恢复工作,组织制定了《川气东送管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参建单位6项指标必须达标,具体指标见表1。采取整体水土保持工程综合防治多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为了确保实现工期目标、质量目标、HSE(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目标,确保把川气东送管道工程建成安全、生态、优质、福祉的工程,川气东送管道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工作中,采取和强化了以下措施。 3.1预测水土流失量 水土流失量的计算是油气管道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量计算的重要内容,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的生态水保工程水土流失量的主要计算方法如下。(1)流失预测模式,预测公式为:Ms=F•A•P•T;M=Ms-M0=F(A-1)P•T。式中:Ms为预测期水土流失量(t);M0为原生水土流失量(t);M为建设期新增水土流失量(t);F为加速侵蚀面积,即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km2);A为加速侵蚀系数,取2;P为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取值200t/(km2•a);T为预测时间(a),取项目建设期2a。(2)弃土弃渣场的水土流失量预测模式,预测公式为WS2=ΣDei•Mi。式中:WS2为排放弃渣造成的直接排放量(t/a);Dei为弃渣流失系数(%);Mi为弃渣量(万t)。考虑管道沿线的地质地貌,管道开挖隧道的弃土弃渣压占土地后,新增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降雨对土石渣的冲刷。每年平均冲刷流失量约为土石渣堆放总量的10%~70%,弃渣流失系数平均值为0.15。(3)新增水土流失总量,采用公式为L=Ls+Ld-Lf。式中:L为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万t);Ls为开发建设破坏微地貌类型区水土流失量总量(万t);Ld为弃渣流失量总量(万t);Lf为开发建设前所占区域的水土流失量总量(万t)。通过以上公式的计算,可以初步预算出管道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量[1]。 3.2创新采用“七统一”方法进行水保工程全过程控制 管道项目建设单位组织专家编制了《川气东送管道工程水工保护作业指导书》,针对沿线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土流失现状等,对浆砌石挡土墙施工、河流护岸施工、冲沟处理、梯田坎恢复、田间渠道、池塘的恢复及弃渣场保护等55个作业点,施工过程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要求参建单位武警水电部队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施工、统一监测、统一资料、统一验收”的“七统一”方法建设好水保工程,加强对水保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现场踏勘,进行点对点的设计,会同当地环保部门,对工程建设的难点、重点、敏感地带和水保工程重点地段,聘请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对水保工程进行点对点的设计[3]。制定了《川气东送管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要求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率、水土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植被恢复系数、林草植被覆盖率6项指标必须达标。凡是在管线经过的地方,陡坡地段、岩石风化的边坡地段、由于施工降低边坡高度地段、可能产生塌方滑坡不良地质地段、高填方地段、水流冲刷严重地段、保护重要建筑物、保护生态环境等重要地段,都要修建挡土墙。分类进行管理和施工:一是线路工程扰动范围内水保,主要包括梯田坡坎恢复、梯田复耕、水文网恢复、沟岸保护、河流护岸、公路恢复等内容;二是工程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是边坡治理、冲沟处理、弃渣场保护、施工便道保护、河流的调控措施等;三是及时做好植被恢复,让农民尽快复耕;四是做种植实验,尽快恢复植被。#p#分页标题#e# 3.3贯彻落实“三个尊重”管理理念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提出了路由优化阶段,要充分尊重地方政府并吸纳地方规划、土地、林业等部门和当地群众的意见,从提高管道线路路由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降低施工期安全风险和施工难度、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保证管线后期运行安全、确保建设工期的角度出发,管道项目建设单位组织相关设计单位对山区段路由进行了优化调整。通过路由优化和调整,避开了国家森林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沿线农民的利益和自然环境,对沿线各煤矿采空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区域及人口密集区域采取了避让或防护措施。通过改线优化和调整,不仅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消除了管道施工及今后运行的安全隐患,而且规避了与地方规划的冲突,减少了对植被和农田的破坏。 3.4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工程 按照总体要求,要把川气东送管道工程建设成为生态工程、福祉工程,创建部级优质工程,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管道项目建设单位从源头抓起,按照环保工作要求,抓设计源头、抓方案优化、抓过程管理、抓生态水保工程建设。一是抓工程设计源头:本着能打隧道不爬山的原则,绕过青山绿水、少惊飞鸟游鱼,减少管线在翻山越岭中对植被的破坏。二是抓工程方案的优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管线既能跨越又能穿越,优先采用穿越方式;管线可山上敷设和山下敷设的,优先采用山下敷设;可采用山体隧道也可爬坡过山的,优先采用山体隧道[4];可采用定向钻穿越也可盾构、钻爆穿越的,优先采用定向钻穿越;管线既可穿越也可沉管的,优先采用沉管方式,尽最大可能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三是抓好施工过程的管理:分别制定了隧道施工、长江穿越、站场施工等环境保护措施,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噪音、震动、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全面控制,把污染排放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在管道穿越江河施工,尽可能选用环境影响小的定向钻、顶管施工方式。对于定向钻泥浆处理采取围堰倒流的办法,隧道施工废水采取泥浆沉淀池进行沉淀。隧道施工产生的废渣,为农民修路、造地、垫房基地,剩余部分砌墙围栏[5]。山区段管沟开挖和隧道施工产生的废渣处理,碎石粉碎后管沟回填。加强对敏感区域、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的保护。 3.5HSE管理到位,确保生态水保工程顺利实施 项目建设单位建立了一个组织严密、目标明确、职责分明的HSE管理体系;制定了HSE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建立了HSE作业组织机构,明确了各级各岗位的管理职责;项目经理是HSE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专职人员是HSE管理的核心,基层作业组长是HSE管理的重点。各单位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健康、安全、环保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落实五大评价报告,制订最佳的施工组织方案,采取多项措施把安全、健康、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高空作业、临时用电、火药雷管、交通车辆、岩土作业等高风险作业区,对条件比较艰苦,施工环境恶劣、威胁员工生命健康,都严格实施了HSE管理,有效地控制了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安全工程、优质工程、生态工程、福祉工程”四大目标的顺利实施,为工程建设和建成后贯彻HSE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 4生态水保工程取得的效果 4.1经济效益 川气东送管道工程初始设计方案,在山区段管道走向,多采取爬山的方式敷设管道,管沟开挖和施工过程要砍伐大量的树木,破坏自然环境,实行“三个善待”的理念,就要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项目管理部门带领设计单位多次进行实地勘察,边勘察、边研究、边修改、边优化,对难点工程和穿跨越工程,进行点对点的设计,先后组织召开了多次设计协调会,按照能在山下过不在山上走,能打隧道不爬山,能利用荒地不占耕地的原则,规避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尽最大努力绕过青山绿水、少惊飞鸟游鱼。善待环境首先是设计环保,千方百计提高设计质量和技术含量,千方百计优化线路。通过创新设计管理,对普光-宜昌山区段线路路由的优化,缩短线路长度63km,直接减少投资费用初步测算就达54135万元,具体内容见下表2。不可否认,隧道工程量增加,导致工程部分投资增大,但是管道避开了地质不稳定、高陡坡或其它重要敏感地段,在降低了施工难度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地质环境可能给管道带来的安全隐患,为管道的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同时减少了由于工程施工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生态环境[6]。 4.2生态效益 加大环保、水保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共投入资金8亿元,完成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点位38472处,工程类型包括挡土墙(坎)、截水墙、梯田坎、截排水沟、护坡等20种类型,水工保护完成主要工程量为:浆砌石1687707.73m3,混凝土32185.09m3,干砌石8452.55m3,U型槽33539.32m,植生袋135864.41m3,植树种草591.9m2,植被恢复面积达到591.9hm2,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73.06万m2,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见表3)。 4.3环境保护指标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委托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全卫生检验站,对工程建设过程的噪声、环保工作、大气TSP监测、水质监测,进行了环境监理,在全线共设噪声监测点91处,现场实测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及其产生的噪声情况(测试值见表4),管沟开挖、静态爆破、隧道施工的风机、空压机等布置在施工营地的高噪声设备会对当地环境有一定影响,但都处于可控状态。在河流穿越段(含水库、湖泊)设水质监测断面96个,大气TSP监测点44个,现场采样423个,定期进行环境监测。监测报告的结果表明,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环保措施到位,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各项指标低于国家控制指标。国家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已完成了6次全线巡查监测,设置固定监测点49个,临时监测点166个,监测结果显示侵蚀模数为7913t/km2,大大低于预测值11500t/km2。#p#分页标题#e# 4.4社会效益 中央电视台对生态管道环保工程建设的成绩进行了报道,中国石化报也在头版头条对善待环境民生进行了报道,项目管理单位收到沿线地方政府的感谢信和锦旗80多件,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建设绿色生态环保工程的诺言。川气东送管道工程建设实践“三个善待”、“三个尊重”的建设理念,保护环境、关注民生、造福于民、树立了石化企业良好形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数字和语言描述的。 5结语 通过生态水保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建设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创新采用“七统一”方法进行生态水保工程全过程控制,完成了生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任务,使环境保护各项指标处于合理状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保护管道安全、防治水土流失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油气管道沿线的生态环境[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