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8篇

时间:2022-03-14 17:31:15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 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 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 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 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

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 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

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P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篇2

本科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根据近年来指导农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和深入生产科研一线所了解的情况,分析了农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禤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

[4]胡根海,岳庆玲,周岩.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29-229.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毕业设计;农业院校;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6]沈连峰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 (1):61-63.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 农科类本科生 综合实践能力

一、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2003年学院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按照仪器设备功能对实验设备进行了合理配置,将原来由教研室管理的15个实验室整合为目前的6个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006年学院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机,加大了实验课学时,整合了实验内容,增加了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为了彻底解决依附在课程中的实验难以确保教学质量的问题,增强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内容进行融合重组,单独设立实验课。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设计和综合性实验,提高了实验课质量。

二、改革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调整实习方案

将以往二段制实习调整为第六学期一段制实习。即第六学期利用5~6周时间集中学习专业课程,然后利用20周时间进行作物完整生长周期的实习。

2.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根据大学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生产实习的规章制度。实习前各系互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对不同专业的实习学生进行专题培训。

三、狠抓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管理,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由于扩招,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面临诸多困难的局面,学院进一步强化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对毕业论文组织、选题、指导老师、评分指标体系和监控及论文答辩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应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和文档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通过上述改革,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有较大提高。通过设计(论文)的教学活动,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四、积极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自2002年起,学校开展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简称SRP)活动,农学院共承担SRP项目200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700余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受益面超过3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学生参与在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达30余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有12篇。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毕业论文没有与生产实习有效结合

学院要求各专业第四学期末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初步选题工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第五学期学生功课比较多,学生只能投入很少的精力实验,而第六学期学生上五周课就下去参加生产实习了,实习内容与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论文内容关联度不高,第七学期多数学生主要精力忙于考研,第八学期学生又忙于联系工作单位,没有充沛的时间投入到毕业论文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实习任务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指导力量和实践环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在题目的拟订和确定上,坚持选题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既要有科研训练背景,又要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定位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为此,在我们可以让打算直接就业型的这部分学生选作贴近生产实际方面的论文并让他们选择到生产单位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收集与论文有关的数据,通过调研或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上升为毕业论文课题,同时还可能帮助实习单位解决一些生产上的难题。让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选作与科研实际相结合的论文,实习时选择到科研院所参与科研项目,从事科学研究,使他们感觉到浓厚的科研气氛,有助于提高交流与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这种结合方式不仅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显著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2.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没有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

参加SRP的学生都是二三年级的本科生,申请上项目,二年级的学生还有点时间可实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好下去实习,SRP的内容大多与生产实习内容无关,同时,由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的也很少,这样三年级的学生投入SRP的时间很少,这就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二年级学生科研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也影响到SRP项目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策:将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在SRP项目和毕业论文选题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并将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进一步推动SRP项目成果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延续工作,使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不仅能增强生产实习的实效性,还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的调整,原有的实习内容已不适应这种变化。势必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对策: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当前兵团农业正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现已大面积推广大马力农机具、机采棉以及滴灌,精量播种等种植业十大主体技术。种植模式改变,势必影响农业生产的变革,栽培措施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教学生产实习内容,将最新、最前沿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实用性,熟悉当前农业生产动态,不断强化专业技能,以适应当前生产实际。

参考文献:

[1]桂萍等.加强实践教学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大学时代论坛,2007,(1).

[2]李鲁华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3).

[3]瞿志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8).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农学;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31-02

现代化大农业是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由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大农业人才是强农的根本,农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的重任。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应该转换培养模式,走实现自身价值的特色化发展之路,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对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这也是体现高校社会职能、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了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农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改革。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

一、明确培养目标

农学类专业主要以大田农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综合性等共同特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农学专业学生除了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外,同时还应该具有科研管理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等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教学与科研、经营与管理、研发与推广等工作的综合型、应用型农业高科技人才。

二、转变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充实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1]。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要求农业人才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知识并重,即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能够快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指导实践,所以对实践教学要求更多,因此学校设置“3+1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学本科为四年,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主要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最后一年在企业或者是涉农单位开展各种专业实践、毕业实习、专业实训等内容。通过在企业和涉农企事业单位一年的实践锻炼,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有效地弥补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通过实践锻炼也让学生对农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有了客观的定位,看到了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和能力上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显著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培养关键能力

现代社会的经济、科技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如果长期固守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必然会导致农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离。传统的课程体系,突出的特点是专业壁垒森严,专业色彩浓厚。除公共课程外,多数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农业复合型人才,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具有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沟通能力、群众工作和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要促进学生知学统一,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中,应避免课程体系单一、结构失衡,突出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边缘叉性课程,具体可以分成几个类别: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科技讲座课程、身心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包括法律法规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经济管理课程、交际与礼仪课程、文学基础等课程。改革后,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

四、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按照重视能力培养、拓宽知识领域的教育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定位、学科发展、专业指导思想和特色,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学生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在学生参与科研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给学生以适当的科研奖励,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热情。同时在投身科研的过程中,学生切身感知到农业科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自身的努力方向。联系与农学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如作物化学调控、作物逆境生理学、农业推广学、绿色食品生产等,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及生产实践相结合。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提升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删减掉不同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重复内容,减少课时,节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拓宽知识领域。通过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五、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更需要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农业人才。200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更大程度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这说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提升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又一有效途径。当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面对这种形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根据农学类专业的特点,利用依托垦区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环境,开展农资经销、特色农产品开发、种子生产与经营、动植物生产等相关的创业培训,从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分析及管件技术环节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除了开展创业课程外,还举办创业大赛、创业工作坊、创业知识讲座、创业案例分析等,联系知名企业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由于创业本身就体现了开办和首创的艰辛与风险,因此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培训模式、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从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大学生的创业经验来看,大学生毕业后,先“就业”获得对在公司工作的“经验感知”,而后从事“创业”活动,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3]。因此,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就业教育。

六、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是整个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4]。农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担当着指导农业生产的重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农业院校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论文创新性不强、重复选题、对实践指导性弱、论文写作不规范等,学院建立健全了毕业论文实施细则,制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规章制度,组建督查组,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实施、教师指导、答辩等环节进行监督,对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实行追责,建立毕业论文的奖惩制度,完善导师制度。入学教育中增加导师与学生交流环节,将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向学生公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课题组。由于农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多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一般需要一年,因此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早进课题组,尽早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科研培训计划,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灵活安排毕业论文答辩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论文,有助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宏涛,曹丽颖,吴a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8-50.

[2] 万荣根,曲小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79-83.

[3] [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第2版[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篇6

本报讯(记者 汪玲)记者昨日获悉,四川农业大学日前启动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与四川大学不同,川农大加强了本科毕业生的论文程序,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和研究生一致。这个要求引发了不少大学生的争议,认为此举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四川农业大学日前下发文件,对目前尚在大三的学生的论文工作进行了提前部署。据悉,从2007届毕业生开始,该校将加大毕业生论文的管理力度,通过增加环节、保证师资等措施,强调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按照要求,2011年将离校的2007届学生,毕业论文必须经过“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答辩”、“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等四个大环节。和原来的毕业生论文程序相比,增加了答辩环节。开题答辩要求每组必须有4位老师在场,组长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学生答辩时间不少于15分钟。

“本科生毕业论文被质疑,并不是论文本身的错,而是管理环节的问题。”川农大副校长杨文钰表示,要保证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防止抄袭,可以通过论文开题和写作过程中增加管理环节来实现。

此举在学生中引起了争议,不少人担心这样严格的程序会增加负担,“又要实习、又要写论文,还要找工作,哪来的时间呢?”对此,该校要求2007届学生从第5学期第13周(2009年11月23~29日)就开始开题的相关准备工作,第6学期第3周前完成开题报告撰写。第7学期第11~18周(2010年11、12月)开始论文答辩,每个学生报告和答辩时间不少于15分钟。杨文钰表示,由于在时间上进行了调整,因此,即使增加了环节,毕业论文也不会增加毕业生的负担。他认为,社会不用把毕业论文看得过于神圣。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 不同学科毕业生 就业 工作搜寻行为

[作者简介]刘红斌(1968- ),男,河南洛阳人,扬州大学学生工作处学生宿舍管理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扬州 22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研究: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视角”(项目编号:09SJB880140)和2011年扬州大学教学改革课题“长三角经济区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项目编号:扬大教[2011]31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00-02

在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难变得更加严峻,2011年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面对不利的外部环境,学校和毕业生应该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做好毕业前的工作搜寻对于大学生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十分重要。赖德胜认为,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象是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何亦名研究认为,高等教育体系僵化、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也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笔者对扬州大学2009~2011届毕业生进行了工作搜寻行为调查,对比分析经济管理、工科以及农科等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研究其异同点,探讨相应的对策,应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一、工作搜寻行为的分析维度设计及样本描述

工作搜寻理论也叫职业搜寻理论,是1970年由费尔普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是由搜寻理论发展而来的,认为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工作搜寻者通过搜寻活动逐渐了解工资分布,通过比较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和可能获得的边际收益来决定是否继续搜寻。根据工作搜寻理论,为便于统计分析,将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进行了细化和量化,设计了分析维度,主要包括工作搜寻意向、工作搜寻行为的时间和频率、期望工资与搜寻成本、创业意向。本文以扬州大学2009~2011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选取经管、工科、农科三个学科的多个专业,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78份,其中,经管354份,工科510份,农科314份,比例为30.05%、43.29%、26.65%。

二、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工作搜寻行为调查数据分析

(一)工作搜寻意向

1.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关于择业考虑的因素,三个学科的毕业生基本持相同的态度,首先考虑自身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三个学科都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其次考虑薪酬福利和人际关系,考虑其他因素的比例较小。各学科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比较理性和现实,注重自身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2.影响就业的地域因素。在择业影响因素上,三个学科的毕业生除就业地区外,选择基本相同。就业地区的选择,不同学科是有差异的,工科毕业生约30%选择在京津沪等大城市找工作,而经管和农科毕业生则更偏重中小城市。可以看出,大城市绝对就业机会较多,但人才竞争激烈,又因为市场“偏见”、地方高校实力和毕业生自身的综合能力等因素,使得相对就业机会减少,经管和农科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大量绝对就业机会、竞争较小的沿海开放城市和中小城市寻找工作,但工科毕业生更倾向于在京津沪等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寻找工作,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对于工科毕业生的需求较多导致的。

(二)工作搜寻的时间和频率

1.工作搜寻时间。在工作搜寻时间方面,从开始找工作到正式签约去单位上班所耗费的时间大多在1年以内,经管为97.24%、工科为79.21%、农科为87.55%。搜寻时间在半年以内的,经管为75.14%,农科为43.92%,工科为61.48%。这说明经管毕业生较之其他学科的毕业生对于目前“就业难”的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业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2.工作搜寻频率。分析工作搜寻频率的三项数据(即求职去过的城市在2个以内、参加的人才交流会在5场以内、投出的简历在20份以内)表明,经管的三项比例最高,分别为69.09%、70.72%和62.71%,农科为51.05%、34.69%、47.63%,工科为52.92%、58.30%、60.40%。可见,经管毕业生工作搜寻的方式比较集约(与聘用方联系少,但抓住每次机会),而工科毕业生工作搜寻的方式比较粗放(与聘用方密切联系,但不仔细研究可行性)。

(三)期望工资与搜寻成本

1.工作期望工资。在工资方面,大部分毕业生都集中在1500~2500元,其中,经管占71.19%,工科为71.77%,农经为54.58%。农科毕业生比例相对低了很多,因为农科毕业生有29.18%选择了1000~1500元。可见,目前农科毕业生的工资较低。总体而言,将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薪酬满意时工资水平应超过2500元。现实与期望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2.工作搜寻成本。在搜寻成本方面,近90%的毕业生搜寻工作的成本在2000元以内,在500元以内的经管比例最高,为38.84%,农科为32.74%,工科为33.85%。这可能和他们的工作搜寻方式有关。

(四)创业意向

关于创业意向,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有创业的想法,但由于各种内部或外部因素,还未进行创业。不同学科正在筹划创业的,经管比例最高,农科次之,工科最低;虽然工科毕业生正在筹划创业的比例最低,但有创业想法的比例最高,农科次之,经管最低。

三、影响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因素分析

(一)专业属性对工作搜寻行为的影响

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对工作搜寻具有重要影响。工科毕业生中有15.24%认为所学专业对就业非常重要,在三个学科最高。专业热门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工作搜寻容易进行,时间较短,成本较低。

(二)毕业生求职劣势

由于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不断提高,特别是对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诸多因素给高校毕业生造成了求职的劣势,其中主要包括籍贯所在地、专业的优劣或冷热、毕业院校、成绩、外语等综合能力要求,性别,外貌。根据统计发现,三个学科毕业生的求职劣势主要集中在“专业的优劣或冷热”“毕业院校”和“成绩、外语等综合能力要求”三项,这反映了毕业生求职与企业用人的现实情况。但三个学科毕业生求职劣势的具体情况却不尽相同。受以上条件限制少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三)职业生涯规划

无论是经管、工科还是农科,均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是在大四甚至毕业以后才有职业规划和就业意识。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大一、大二就建立职业规划和就业意识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不高,但不同学科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工科的比例最高,占22%;农科占14%;经管占9%。职业规划对工作搜寻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毕业生能够及早进行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缺点,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那么,在进行工作搜寻时目标就很明确,从而节省大量的工作量和时间,节省搜寻成本。

(四)学校、社会环境

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学校的期望很高,希望从学校、社会得到的帮助主要是多举办一些高质量的大型招聘会或与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均过半数。剩下的期望则包括关注就业形势和面试技巧的讲座;求职心理、心态及观念的引导、正确定位自身;多举办些经验交流会,由事业有成的学长、校友讲述感想三项。对应届毕业生而言,学校是其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社会也应承担起责任,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毕业生可以更早地给自己定位,挖掘潜力,有利于工作搜寻行为的展开。

四、结论与建议

(一)全面普及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资源配置。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选择具有重要作用。调查发现,三年中,三个学科的毕业生中约有80%的人是从大三开始有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意识的,其中经管类最低。高校应该及早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准备。

(二)主动调整适应市场需求

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发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作用。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向毕业生传达就业市场的信息,加强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定位,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如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高校可以考虑改变当前英语教学模式,加强工科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将重点转移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上来;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向就业市场传达毕业生的信息,使就业市场了解到毕业生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三)切实转变就业思想观念

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调查发现,三年中,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都很高且跳槽率很高,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薪酬达到满意时工资水平应超过2500元,显然,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部分毕业生来说,这是比较难的。高校必须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思想,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想。此外,对于经管毕业生,应该加强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于工科和农科的毕业生,要强化他们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工作搜寻方式方面要使他们向集约型转变。

(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实践

毕业生创业不仅能提高毕业生自身的就业率,还能促进社会整体就业。调查发现,三年中,经管、工科以及农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分别为6.63%、3.13%和4.67%,而有创业想法的却分别占到了45.58%、63.24%和57.59%。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依托国家和地方政府良好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实施创业教育,帮助毕业生克服创业的心理阻碍因素,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创业的机会和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赖德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原因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1(2).

[2]何亦名,张炳申.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教探索,2006(1).

[3]刘佃祥,刘宝臣.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搜寻[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4]田永坡,俞婷君,吴克明.工作搜寻、配置能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J].青年研究,2007(3).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农科专业;教学实践;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12-0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等农业专门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但多年来农科专业的传统教育理念所形成的轻实践教学体制、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落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限制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改革创新现有的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把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以及科研论文撰写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学生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一、改革专业课程实习教学体系,提高专业基本操作技能

课程实验与实习是实践教学的第一步,农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首要的就是要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内容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拓展到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根据农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布置有差异的实验,以组织组内、组间交流的方式进行引导式教学;加大实验室对本科学生的开放力度,鼓励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验证性、观察性实验时间的安排与理论讲授进度对应,以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锻炼学生基本操作的技能,增强其学农的兴趣;考虑到农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在作物生长季节的田间进行,针对农作物栽培周期较长,受环境影响大的特点,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要相应延长。此外,还可通过教学录像,规范基本操作,通过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二、重视专业实习,加强学生专业素养培养

专业实习是高校本科生实践教学活动的中间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目前农学专业生产实习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多数农学专业生产实习主要采取直接参加科研生产的方式进行,实习形式过于单一,结果导致学生对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实践与创新潜能;另外,专业生产实习投入不足使学生能够进行生产实习的场所和时间都受到限制,对学生管理疏松,指导教师很少甚至没时间深入基层对学生进行管理,未能充分实现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合到相关的生产实践中的目标。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加强专业生产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在实习期间,要现场引导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实习教学大纲应当明确具体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指标和成绩评定等事项,实习时严格按照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并认真按规定考评;加大生产实习在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使学生在农作物的整个生长季节均能得到实习锻炼的机会;并且要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应全程教学,严格管理,深入学生实习场所,及时将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速度;为了保障生产实习的连续性,学校应当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实习基地,供本校农科专业学生实习,也可以与当地有影响的企事业单位签订合同,建立对口的实习基地,使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长远的经济效益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且同时也给学生的就业创造了一定的机会。

三、严格毕业实习,培养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毕业实习是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强调专业实践与就业方向密切结合。农科专业毕业实习都是在生产第一线,实行时间长达7~8个月,鼓励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与各层次社会人物沟通交流,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过渡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打下一定的基础。农学专业学生实多是通过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完成其毕业论文,实习开始前,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指出将要研究内容的必要性,同学生一起完成选题工作;题目选好后,让学生多方查找文献资料预先了解相关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实习开始前就能对自己的实习目的、过程、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做好实习动员,认真向学生讲述实习的目的、要求、安排、考核的办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实习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随时检查督促学生实习日记、数据记录等相关实习资料,鼓励学生对所试验数据进行初步处理与分析,尝试开始毕业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指导教师要认真开展试验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确保课题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实习质量,通过毕业实习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就业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毕业论文撰写指导、培养科技写作能力

农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大多以大田作物为研究对象,季节性强,试验周期长,而且只做一季试验,没有年际间的重复,试验结果受环境条件影响,所以试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过程特别重要,要反复强调数据采集应当仔细、认真,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处理,使学生明白不但关系到教师课题的完成质量,也与毕业论文质量直接相关,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不仅与论文选题、设计方案、数据质量等好坏有关外,还与老师的悉心指导关系密切。实践经验证明,科研训练与毕业实习的有机结合为获取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采取师生互愿的原则,学生围绕着导师的科研课题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的制定等研究工作并实地实施,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查阅大量文献,掌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参与试验项目的取样、测定,室内分析等研究工作,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肃的科学态度。作为初涉科研的学生来说第一次写科研论文是很难的,因此教师要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反复修改,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要领,提高写作水平,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对科研工作的热情。

五、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除了正常的课程与专业实习外,可以通过学校、学院和企业等单位提供资金、技术等配套支持,多渠道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或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分支出学生科研训练的课题,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申请,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己设计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独立完成,教师只在关键技术和过程上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以科技创新实验项目形式辅导学生的时候,形成小组式的科学探究,有别于课堂教学,每位教师指导几名学生,指导更加仔细,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也能矫正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进行科研训练的兴趣。这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制定更合理的适合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还可利用暑假期间到农业相关生产单位实习,到生产的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在实验课程与科研训练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的一线,结合生产的实际,更好地修订自己科研训练的计划,使科研训练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对最后的实习结果以公开的方式进行总结,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索,科研与创新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

六、建设全面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确保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指导实习的教师应具备专业性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等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不断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对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聘请社会上实践能力强的农业专家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鼓励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教师在科研工作和指导学生实习时共同合作,形成有团队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要建立起合理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保护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教师重视并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是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

总之,农科专业是一个与生产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及在工作后的发展潜力。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实习的每个实践机会,转变观念,把学生培养成具备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的大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军,杨红,张桂权.关于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8).

[2]康涛,彭泉开,孙荣玲.农科实践教学现状及其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

[3]魏志渊,毛一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16(2).

[4]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5,25(5).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1]4号文件附件.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资助: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