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城市轨道毕业总结8篇

时间:2022-12-05 02:46:15

城市轨道毕业总结

城市轨道毕业总结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城市轨道交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23-02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现状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不仅是学生整个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融会与应用,更直接影响该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教育部办公厅曾于2004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就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带教导师职责和论文选题等相关内容做出了明确说明,各地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办法,同时还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问题、过程质量控制、导师评分体系、管理模式等开展了各类教学教改研究。为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的开展,教育部在2010年推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同年度在在国内遴选60余所国家重点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率先实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试点。作为国内第一家以专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行业特色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其产学合作单位——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在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本科专业方向,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本科专业方向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和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自2010年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3个卓越计划专业的在校学生数为480人,约占学院本科学生的85%。2013年年底,首批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就将如期展开,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该环节实施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保证国家卓越计划首批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于2013年年底的顺利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一直积极从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探索,主要包括: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必须贴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与轨道交通企业就业前的见习实习相结合,紧密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保障现场实际开展实战性的项目工作。

2.积极开展“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计划,每年都聘请相当一部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及其他轨道交通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企业带教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工作。近年来,“双导师制”指导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已占总人数的15%以上,仅学院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1—2013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带教导师就涉及上海地铁、无锡地铁、宁波地铁、杭州地铁、郑州地铁等共计1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4篇。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率先采用校企合作实施“双导师制”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的大量探索及实际操作过程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发现该方案的实施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1.学生参与实践程度不高、与带教导师沟通不频繁。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工作主要由企业导师确定,因此选题类型丰富,贴近运营实际。单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近年来采取“双导师制”指导的本科毕业题目就涉及到行车组织、客运管理、安全管理、班组管理、新线接管、运营网络化、设备管理等多个方向。企业导师极其希望学生通过为期半年时间的毕业设计(论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但部分毕业生受就业单位实习、培训、考研或出国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真正系统地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现场实际调研和相关实践的机会较少。同时,由于企业导师均为相关企业高级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部分学生因胆怯心理而不敢主动联系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也时常会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学生的监督,最终导致双方因沟通不及时而造成论文进度滞后、论文关键问题处理不清等相关情况的发生。这些均会对论文的撰写工作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2.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毕业设计(论文)由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共同带教,能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校方导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一般而言,企业导师根据现场实际问题确立论文题目,并针对论文撰写思路、采用计算方法和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和建议,是整篇论文的主要带教导师。校方导师主要负责对论文撰写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理论进行解释说明,并负责整篇论文在最后定稿时的格式校对,辅助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学生毕业论文的带教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导师时常因工作忙碌而忽略与学生的沟通,认为有校方导师监督,学生会抓紧完成论文,但校方导师则会因为企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内容而对学生不加以过多干涉,从而导致学生时常处于“两不管”地带,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按时完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3.论文实际应用的评价体系不完善。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来源于轨道交通企业,旨在解决轨道交通企业在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学生在经过18周的毕业论文撰写后,如何对学生设计成果的实用性进行评价仍有待完善,比如:研究结论能否使问题得到解决?设计方案能否应用于现场?研究方法能否推广实施?……同时,企业方对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成果的认可度、重视度也缺乏全面的评估体系,因而可能使参与“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与普通论文相似,不能充分体现企业导师指导带教的优势。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突出问题的解决尝试

1.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因受就业单位实习等情况影响,而未能系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现场调研的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提出将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即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就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情况,如该生已与某地轨道交通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则优先安排该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双导师制”带教计划,由未来任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企业导师,针对未来任职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该方案不仅能有效保证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工作量,企业导师还能安排带教学生前往涉及论文相关问题的岗位进行跟班实习,真实了解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使毕业设计(论文)充分结合现场实际,研究成果也将更具有工程实际意义。不仅如此,该方案还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未来的任职企业,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增加对任职企业的归属感,而企业导师也能在带教过程中充分认识带教学生的优缺点,并在日后给予相关工作建议。经过学院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探索表明,该方案实践效果较好,深受企业导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2.加强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间的沟通,明确双方权责。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的情况主要由于企业导师、校方导师和学生三方面沟通缺陷所致,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充分考虑三方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操作可行性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此进行改进尝试:(1)提高选聘要求以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沟通。对于企业导师而言,除了需要在相关轨道交通企业任职,拥有较为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外,还需要拥有高级(含)以上职称,能对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2)敦促时间节点以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参与“双导师制”带教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其主要撰写方向和撰写内容由企业导师负责,一旦学生和导师疏于沟通,论文进度在前中期阶段就会普遍滞后。针对该情况,学院将进度指标明确为校方导师职责,要求校方导师在联系自己带教学生的同时,敦促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学生的论文进度,并及时将进度情况与企业导师沟通,以提高学生对论文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保证论文按时间节点完成。

3.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论文考核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带教导师自评、评阅老师互评和答辩成绩共同组成。其中,自评教师主要从学生论文运用的理论依据、数据处理方法与结果、工作量饱满程度、积极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考核,互评老师主要从论文格式规范、阐述内容正确性、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等角度进行评定,最终的论文答辩则主要从思路清晰、论点明确、回答问题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打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双导师制”论文的实际应用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还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从现场可操作性、方案可推广性、实际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情况,同时为下一届论文选题工作进行有效指导。近年来,经过论文考核评价体系发现,通过“双导师制”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不仅能有效帮助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能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如2013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在13号线试点站长责任制,企业导师制定了“城轨车站站长责任制管理模式利弊分析研究”题目,对于站长责任制问题进行调查及需求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周捷工程师指导的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轨道交通车站设施设备布局对大客流疏导作用的影响”,结合车站实际情况对于不同车站内部布局下的大客流疏导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该毕业论文的研究对于车站客流组织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性,得到了运营公司的一致认可。

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实践环节,应将所学理论与现场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的“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方式作为主要应用方式。同时,加强学生与带教导师的沟通、落实学生的现场实践、明确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的权责划分、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等也是有效落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落实、总结完善、有效监督,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做到现场对接度高、设计效果理想、轨道交通企业满意。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5-20.

[2]王强,张治明.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9(2):47-49.

[3]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3):160-162.

[4]甘勇,甘杜芬,熊彬.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1,(1):52-54.

城市轨道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产业发展;专业设置;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32-0005-04

收稿日期:2013-10-25

作者简介:招晓菊(1980- ),女,广东湛江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敏娜(1978- ),女,湖南益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办负责人,讲师。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自2005年设置以来,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管理组织深化校企融合,课程建设依据企业用人标准,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技能要求,教学过程注重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在校企两种场所有机结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发展相适应。

一、专业定位及其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迎来黄金发展期。全国各地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确定了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划和线路,截至2011年8月,我国批准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城市圈、长株潭、辽宁中部、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关中地区、成渝经济区等10个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线网供给规模估算达到19489公里[1]。

深圳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建成线路21.866公里,于2004年12月运营。轨道二期工程总长度177公里,并于2011年6月全部建成通车。目前,深圳市轨道三期正在加快建设中。此次规划建设投资800亿元,线路共5条,总长度约169.6公里,新增车站数量95座。据远期规划,在2030年前深圳共建成16条轨道交通线,届时深圳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585.3公里,设地铁车站356座。

可见,深圳市的轨道交通行业在中远期(2030年前)都将是一个持续的可发展的行业。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广泛调查、深入研究,从培养本土化人才入手,紧密联系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共同探索专业定位,优化校行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对轨道交通车站岗位设置进行的调查显示:车站岗位职级比较明显,按由低到高排列为站务员、票务员、值班员、值班站长、站长。其中,站务员和票务员属于车站的基层工作人员,行车值班员和客运值班员属于车站的中层工作人员,值班站长和站长属于车站的高层工作人员。在深入学习、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地铁车站的站务岗(包括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售票员、厅巡四种岗位),从事地铁站务、票务及客运组织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随着广州、深圳等地轨道交通业的蓬勃发展,地区轨道交通在站务方面的用人需求量巨大。

第一,随着全国各地轨道交通线路的相继建成和正式运营,深圳地铁、广州地铁必将有大量的外地工作人员选择回自己的家乡从业,届时流失员工将造成岗位缺口。如深圳地铁罗宝线的车公庙站共有员工32人,2013年有5位员工辞职,包括1名值班站长、1名值班员和3名站务员,都是因为家乡地铁开通,选择回乡就业。就深圳目前开通站点131座来算,人员流失将会造成上百个岗位的短缺。而深圳信息职院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生源全部来自深圳,无疑有着地区选择的优势。

第二,晋升、调转、自然减员以及轨道交通企业持续发展的合理人员结构,决定企业必须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据统计,本专业近三届在深圳地铁就业的学生平均每三年晋升一次,更有不少优秀的毕业生每三年晋升两次岗位,还有一些毕业生在企业内部进行岗位调整。

第三,目前国内国际的轨道交通,按照惯例车站的站间距一般在750~1200米之间,成熟的人员编制是每公里轨道平均配置60人(不包括劳务人员),每站需求站务员人数在10人左右。深圳轨道三期共5条线路、95座车站的建成与运营将需站务员1000人左右,而珠三角其他地区轨道交通与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也将形成巨大的人才需求。据测算,目前珠三角地区行车组织和站务服务方面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每年有20%左右的增长。调查分析表明,未来五年内广州、佛山和东莞各地的轨道交通人才的需求规模达上万人。

基于以上原因,珠三角地区轨道交通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因此,本专业毕业生择业方向广、机会多,专业发展动力足,学生就业前景看好。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规格要求分析

通过多次调查、走访及论证,与企业人员及相关专家共同研究,分析总结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各种岗位的工作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各种岗位人才的能力构成主要包括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票务组织和安全管理能力。其规格要求可以归纳如下:

综合素质。轨道交通工作人员不仅要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还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礼仪修养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职业形象和较强的团队精神。

专业能力。要求掌握车站票务组织、行车组织和客运组织知识,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而且要有积极的心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每一次的招聘都非常重视学生在面试过程中言行举止及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

团队合作精神。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工作以班组的形式开展,为团队联动,需要很强的团队精神。企业在选用新员工时强调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企业职业岗位分析和人才需求规格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围绕学生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能力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其中,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按序为专业论证、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知识技能分析、知识技能模块重组等,相应得到专业定位、典型岗位、岗位职责、岗位能力、知识技能模块和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本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岗位能力为主线”的完整课程体系[2],见图1。

三、专业对口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一)专业就业对口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最近的三届毕业生共254人,所有学生全部就业。从毕业生就业结构来看,有200人集中在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就业,占到总数的78.74%,其次分布在交通行业、建筑产业、公共管理及服务业。

从就业岗位来看,191名毕业生从事站务员工作,占到总人数的75.20%;其次是从事办公室工作,也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商业客服类工作,三届毕业生中共有6人进行自主创业,占到就业人数的约2%,具体见图2。

(二)就业稳定性及毕业生的适应性

统计过去三年来毕业生岗位的稳定性及岗位的升迁率,2008届48名就业学生中有37人的岗位都有所提升,转岗率仅为13%;2010届有52名毕业生通过各种考试等得到升迁机会,仅20%的毕业生在一年之内没有变岗也未获得升迁;2011届毕业生,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岗位升迁的机会较少。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向用人单位发放200份毕业生评价调查问卷,收回165份有效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包括综合素质表现和业务工作表现。从反馈信息看出,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都能踏踏实实地坚守岗位,工作表现非常好,有较强的业务适应能力和工作潜力,其中工作两年以上的毕业生80%以上都得到升迁,其中一些学生受到用人单位重用,作为业务骨干或尖子培养。其他学生也都在业务能力上受到单位领导的一致认同。根据思想政治表现和业务工作表现的综合统计分析,用人单位对学校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满意,满意率达到100%。特别是对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至今未有违规违纪行为,且表现出较高的综合素养给予了较高评价。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资助项目《客运实务实训教程》,编号:JCJS-201314,主持人:招晓菊;《基于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双核”培养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主持人:李健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全国28个城市建设地铁规划获批[R].2010.

[2]招晓菊,彭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2011(32):31-32.

Analysis on the Adaptability between Specialty Sett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Urban Railway Rail Transit Oper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ZHAO Xiao-ju1, CHEN Min-na2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Guangdong 518172, China)

城市轨道毕业总结篇3

[关键词]专业定位 行业现状 职业岗位 课程标准开发 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51-02

现代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体现在城市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政府公共政策实施的强力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2020年规划新增5569公里,根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所需人员数为50―80人计算,10年内城市轨道行业所需人员数为28―45万人,这样每年平均新增就业人数为2.8―4.5万人,运营管理人才占1/3。由此可见,运营管理人才在全国城市轨道行业中每年需求量大约为0.9―1.5万人。根据城市最新规划,目前我国内地共有47个城市规划了总数超过30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未来总里程将超过1万公里。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在全国城市轨道行业的基层岗位都是大量急缺。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规划的“十二五”中强调了两个重点问题:一是民生,二是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道路拥挤、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是每个大中城市将面临的严峻问题,解决交通拥堵则成为每个大中城市的重要民生问题。轨道交通以其快速、大运量、污染小、效率高、运行时间稳定、乘坐安全等优点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

表1 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及运营情况表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而随之带来的人才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2015年,长春轻轨1号线将开通试运营,计划全线开通17个车站,按每个轻轨车站配备站务以及票务人员20名,则就需340名左右。此外,还将需求大量站务人员在3号线和4号线。

把握地方轨道交通运营的发展机遇,2011年1月,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签约,确定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2010年,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将为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订单培养供电与维修专业100名学生,到2015年,将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票务、站务等专业为企业输送大批高技能人才。

二、城市轨道交通特点

1.政府主导型为主。当前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是由政府出面规划负责进行的,在建设中也是由政府组织负责资金的筹措,工程的实施和建成后的运营工作。

2.轨道交通线路既没有形成网络,也未和现有的公交系统,大交通系统形成联系,无缝连接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上是单线路方式行驶。

3.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和设备需求主要是靠从国外引进,轨道交通车辆和信号在国产化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国产化率比较低。

4.从资金角度上来分析市场上融资的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

三、企业调研的主要内容

序号 就业岗位 职业面向

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和企业专家访谈的主要内容

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为使所制定的2013版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有效实现培养目标,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专业团队采用访谈、网络交流、专题研讨、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专家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专业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在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上都很短缺,在规划、建设、运营、经营等各环节都缺乏高素质的群体,对相关岗位需求旺盛。

长春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交通综合规划中确定:市区基本建立以快速路、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公共交通为骨干。长春市编制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主要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来确定的。长春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5条放射线为地铁线(1、2、5、6、7号线)和2条半环线为轻轨线(3、4号线)组成放射式的线网。线网总长度256.9公里,中心城区线网密度为0.38公里/平方公里,核心城区线网密度为1.18公里/平方公里。

按铁路劳资部门的劳动定额计算,轨道交通的职工配置为每公里16名职工,按技能型人才占职工的2/3计算,届时仅长春轨道交通集团就需技能型人才1909人。加上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中要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的规划目标,必将带来对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

六、学校毕业生从业的岗位群及岗位分析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轨道交通车站设备设施,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及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具备客运组织与服务、接发列车、调车及列车调度指挥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根据调研,企业反映目前毕业生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差距有:忠诚度和专一性、吃苦耐劳精神、分析批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工作和有效工作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建议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主动适应企业的要求,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我们培育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企业调研分析

结合专业调研分析结果,由学院领导、企业工程师和一线教师组成的教学工作委员会,结合学院和本专业的师资状况、实验实训条件和专业发展规划,调研结果的基础研究讨论,确定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标准。

调研中总结企业员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高级管理人员;二是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是高级技能人员;第四部分是普通工人和后勤保障人员。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的就是高技能人员。先进制造技术企业这部分人才的比例越高,其企业运营成本越低,效益效率越高。

综上,把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在服务于轨道交通运营行业和轨道车辆生产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八、结论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轨道交通类人才需求量的不断高涨,各校纷纷开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是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依据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人员的配备标准,每一公里轨道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轨道交通专业人员;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约需要各类专门人员1000余人。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量。

【参考文献】

[1]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

[2]招晓菊,李健艺,葛李.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3]徐淑华,马艳,刘华波.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

[4]姚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J].中国有色金属,2010

城市轨道毕业总结篇4

我校交通工程專业成立于2005年,专业所在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定位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优势,主动服务产业经济,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努力培养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的学科定位是要形成与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特点互补和错位竞争的格局,为我校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注入实质内容。

为实践上述办学理念,交通工程专业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专业特色,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土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文章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交通工程专业隶属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面向轨道交通方向设置,是以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与管理学三大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本专业结合交通土建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轨道交通土建基础设施(轨道、隧道、桥梁、车站等)的设计、建造及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技术与实践为教学内容;面向以地铁公司、铁路局为主及行业相关的管理、建设、设计、咨询等单位的一线岗位,从事以轨道基础设施为专长的设计、施工、检测、维保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

本专业课程体系可概括为2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5个模块:公共基础平台课65.5学分、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应修)34学分;专业课程(应修)29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32学分;第二课堂(共4学分)。总学分164.5。其中,理论教学环节学分128.5,所占比例78.12%;实践教学环节学分32,所占比例为19.45%;必修课学分123.5;选修课学分41;见图1,培养计划塔式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各个模块具体课程内容、所起作用、相互之间衔接力度等合理性问题都非常值得关注。

(一)课程结构比例分析

通过图1可知:公共基础平台课占到总学分的40%,其中学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思政就业创业类、英语类、数学类、物理类、公选类、计算机类、体育类。164.5总学分数是多年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公共基础平台课所占比例越高越体现本科教育的定位,大众化式的本科教育,为全民素质教育服务;思政类学分越高越体现本科教育的社会功能,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长治久安需要有思想有信仰的新一代,这类课程的与时俱进和吸引力的强大为授课教师提出很高要求;如果加上专业基础课的34学分,总共100学分,确实体现了我校厚基础的本科教学特色。集中实践环节绝对百分比并不是很高,但与平行的其他模块相比它是占比最高的,在有限总学分的要求下可以说呈现出强实践的培养特色。计算机类课程5学分对于信息化的今天是不足的,目前许多关于计算机的内容需要在校生自己有意识的补充,通过自学和公选课、第二课堂找提高的空间和时间,导师制也要积极针对这个难点进行完善。

通过表1可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设专业课程共需完成95个学分。学科(专业)基础课所占比最大,达到20.6%,且分布第一到第五學期;实践环节32学分中有16学分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毕业时实践能力的高低;学习专业课程的高峰期在大三,专业课程密集并且难度大要求高,学生们要全力以赴完成大三的课程,所以公选课等选修课程最好安排在其他学期;第七学期没有课程,原因是考研出国比例越来越高,面临考试、就业、找工作,各种面试使得课程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有些学校也是这种模式,是否科学有待商榷;第八学期集中毕业设计阶段,许多同学已经开始在就业单位实习,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这个学期的难点。

(二)合理性评价

为了进一步研究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拟对本专业的专业教师、已毕业学生、在校学生及合作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是三个问题,(1)你认为本专业应该设置的学科(专业)基础课有哪些?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增加减少一些学分,此题主要针对专业教师和已毕业学生;(2)你认为本专业应该设置的专业特色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有哪些?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增加一些特色课程,此题主要针对合作企业;(3)你认为本专业目前课程设置的顺序和内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对于顺序可以根据标注学期号进行选择,对于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增删。

通过如上调查,发现不同调查对象对培养计划的认知程度不同,调查结果存在职业特性,通过一定量统计,调查结果如下:在校老师和已毕业学生对课程了解的最清楚,在校学生其次,合作企业最低,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对社会生产实践工作的认识不及已毕业学生和合作企业;从问题1的调查结果看,整体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平均认识程度较高,从课程增减上说,已毕业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应该减少,专业教师认为应该扩大知识面,在校学生的兴趣面比较广泛,合作企业认为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应该有深度;从问题2的调查结果看,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对具体专业课程的认识程序也不同,专业教师对实用性专业课程的认识区别于已毕业学生和合作企业,同时只有已毕业学生认为实用性专业课程应该有所减少,这和其毕业后工作的专一性有关;从问题3的调查结果看,已毕业学生认为部分课程顺序的安排有待调整,学分要减少。从这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各调查对象普遍对专业课程结构的认可程度较高,说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较为合理。

四、结束语

通过应用数理统计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课程设置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教学特色;

城市轨道毕业总结篇5

摘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全国各大中城市相继开通了地铁和其他形式的城市轨道交通来缓解城市日益增长的人口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巨大压力。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应运而生。如何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各个职能岗位的专业操作能力来促进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为培养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29-02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0日15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就指出高校转型关键是调整专业设置 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人才培养主要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一所高校定位于哪种培养模式下,既取决于高校在市场竞争中的结果,也和专业特点密不可分。近年来增设的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一方面是国家大力建设地铁以解决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交通滞后问题的市场需求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轨道信号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无论是母米ㄒ稻鸵蹈谖欢匀瞬攀导能力的要求,还是从该专业特点来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重点应该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

一、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目录(2012年)》增设了一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以及应用性强、行业针对性强的新专业。根据当前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安全运营需要,新增了“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该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旨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求能掌握轨道交通信号设备结构与原理、信号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修理等方面的能力。开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高校既有全国重点高校,也有地方院校,如何根据学校条件培养适应专业特点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开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院校中,除了部分院校单独设立轨道交通学院外,大部分院校将该专业设置在自动化专业下,作为自动化专业的一个分支。这是因为1992年教育部制定了按大类招生的目录,电信系的铁路信号和自动控制两本科专业,归并为自动化类,按自动化专业招生。1993年原铁路信号专业更名为自动控制专业,原自动控制专业更名为工业自动化专业,简称自动化专业。2012年9月更名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职场需求不适应。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在面对经济升级、产业转型的时候,我们发现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和谐。大部分的高校都在培养学术型的人才,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这种不和谐的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边大学毕业生因为缺乏专业领域技能很难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找到一个适合的岗位,另外一边用人单位很难招聘到企业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地方高校是适应大众化的需求新设的、新升格的,因此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势在必行。从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职业结构的调整,高校的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尽管地方高校在努力尝试改变但任何形式的转变都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期间内就会体现旧的模式和社会不断变化的新需求的矛盾。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和学生的技能能力方面投入不足,教学方式仍然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其结果不但使学生丧失了专业兴趣,而且毕业生由于缺乏实践能力而降低了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造成高校教育资源浪费,一方面企业急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却面临着难就业。这迫使我们要不断审视我们的专业教育定位,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努力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领域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拥有专业竞争力的毕业生服务社会。

2.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与实际专业岗位技能不相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设置时间短,在专业建设上还不成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较单一,课程结构设置上仍然是以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二级学院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没有一定的权限,花了很多的课时在一些与专业特点不相符的基础理论课程上,使得专业课程课时的设置收到限制,无法突出轨道专业课程特长,缺乏专业特点,没有专业领域的针对性。

专业领域的实践教学是另一个软肋。地方高校往往缺乏专业领域内企业的支持和合作,对于地方高校的特殊专业来说无疑缺少对口的实习基地。高校人才的技能化需求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地方高校与专业领域的相关运营单位紧密联系,加强与地方企业联合办学,建立以实践促教学,完善实践考核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

3.教学方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目前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很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和城市轨道实际运营单位对员工要求较高的操作能力,灵活的现场处置能力不适应。

三、培养应用型城市轨道人才需要的改进措施

1.设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今年来高等学校通过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来满足社会对不同专业领域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轨道信号设备的结构有充分的了解,又熟悉城轨系统运营工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对运营人才、管理人才、信号系统研发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2.构建比例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考核方式,强调创新意识。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尽量简化不必要的基础课时,增大专业课程比例;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以实践为主设置课程分配比例;改革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引入实践操作考核,以实践促进理论教学,通过实践岗位训练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设定创新课程,由研发能力较强的老师带动学生参与专业领域课题研发,提前接触专业知识,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提供良好的平台。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任何专业知识只有经过专业岗位上学习和训练才能了解行规和强化专业技能意识。教学团队通过走出校门和不同城市轨道集团联系、调研、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学生了解城市轨道领域提供机会。

设置生产见习作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生产见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岗位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通过生产见习,学生可以学习和了解轨道集团运营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在运营现场中将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产见习是与理论教学不同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一方面来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获得在书本上没有接触到的有关生产现场的实际知识,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从课本到现实,从课堂到运营现场,它与今后的职业生活具有直接联系,学生在生产见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因此生产见习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而且是校内课堂教学的总结。(1)学生可以在校期间了解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组成结构,运营组织等;同时可以接触了解轨道集团实际岗位需求,强化实习前期所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激发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2)学生在毕业走上岗位前,更清楚地了解企业对所用人才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在W习过程中能有针对性的加强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领域岗位实践能力。进入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见习或实习能够快速进入角色,胜任岗位,大大提升学生毕业后的专业领域竞争力。

紧密联系轨道交通行业对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能力要求,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环节的强化,考核方式的改革等多方面着手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做相应的转变,以适应多层次,岗位能力细化的人才市场需求,提高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毕业生岗位竞争力,为社会建设做出专业技术领域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严波,李旭宏.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维护与保养[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5).

[2]文孝霞,杜子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

城市轨道毕业总结篇6

(一)城市轨道运营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里程将达到2000公里至2500公里。每年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达到2000~2400人,旺盛的人才需求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就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适应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企业用工的要求。

(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变迁的要求

传统高职教育教学计划中,课程内容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与理论教学不能有机对接,不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因此,必须对现有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

二、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思路

(一)确定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专业定位立足于学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实施以岗位任务为导向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匹配。按照城轨交通运营领域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

围绕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知识、能力与素养。注重职业情境中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

(四)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由易到难课程安排

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具有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获得完整的岗位职业能力。

(五)突显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实施教学

以车站行车工作、调度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组织特点,设计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真实的体验中强化岗位意识,获得岗位职业能力,内化职业素养。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一)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方式创新

为确定人才规格,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企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策略创新

本专业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特点,在本专业推行“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创新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车工作》、《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等5门学习领域课程,系统设计与“以岗促教、突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2.新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合理配置,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教学中“,边理论边实训、以实训促理论”,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涵盖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等多层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模式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等教学模式。

(五)评价体系创新

1.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成立企业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与不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评价办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日志、实结、管理制度、实训评价等,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2.评价指标由单维度变为多维度评价方式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评价结果由终结性评价为主变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

3.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职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一)立足一线,适应发展

深入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调研,深入研究职业技能标准与工作任务。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按照“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评估”组织教学。

(三)策略灵活,适应订单

订单班有很大的随机性,有时在进校就组班,还有的在毕业时组班。

(四)工学结合,上岗对接

城市轨道毕业总结篇7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44-01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同市民日常生活、工作、出行密切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也迎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网络总里程已达5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总投资估算将超过8000亿元,资金投入规模仅次于铁路和高速公路。截至2009年底,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已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的基础上,国家最新批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规划高达25个。越来越多的城市争先恐后地进入“地铁时代”,一个新兴的地铁产业已经形成,地铁产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剧增。地铁建成后运行有系统:动力供电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环境控制系统、水路消防系统、设备控制系统、自动收费系统、电动车组系统和车站设备系统。就地铁的行车组织模式、地铁运营设备类型等具体岗位群而言,将要有如下类别的人才需求:车站运营管理人才;线路调度、控制、计划管理人才;车站及中心各类设备维护、保养人才;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管理专业人才;车辆驾驶、维修、保养人才;线路管理、维护保养人才线路营运规划人才;供电系统专业人才;物业楼宇管理;各类人员教育培训人才;各类客户服务人才。

我院地处沈阳。沈阳地铁规划由11条线组成,整个线网呈“四横、四纵、两L、一弦线”,线网总规模为400公里,目前国际国内的轨道交通,成熟精简的人员编制是每公里轨道平均配置60人,沈阳未来30年规划11条线,运营里程将达到400多公里,人员需求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与实作。我院在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教学方案时,首先成立了以专业教师、地铁企业主要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指导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和专业教材建设等进行指导。二是组织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到其他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学院参观学习。三是组织专业教师到北京地铁公司、沈阳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岗位的设置、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调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驾驶与车辆的检修岗位群,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驾驶与车辆检修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规范和工艺要求,具备较强的乘务前车辆检查、车辆驾驶操作、车辆应急故障处理的岗位能力;具备较强的车辆故障诊断与分析、车辆日检周检月检、车辆检修的岗位技术能力。具有资料查阅、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创新、解决问题策略、制定工作计划、获取信息、判断等方法能力,具备团队合作、交流、组织、协调等社会能力及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驾驶与车辆检修岗位群第一线从事车辆的驾驶、保养、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车辆检修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大胆创新

方案制定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会调研和论证充分。方案设计体现高职人才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落实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或订单式培养;落实“双证制”人才培养制度,体现职业标准的引入,明确职业资格名称和等级以及获取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结构优化,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有明确具体的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学时分配符合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其中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重视工学结合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体现和组织。本专业在我院整体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形势,在成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论证,制订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的选编、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比如,打破技术基础课程的学科体系,以满足专业课程教学为落脚点;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中,对专业课程进行大胆整合,形成大检修的格局;把岗位技能鉴定纳入常规教学体系;教材采用选编结合,以编为主;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大胆尝试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

三、教师队伍以外聘企业技术人员为专业课程教学骨干

师资队伍建设一向是学院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是评定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准。我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保护他们进行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比如,支持教师的进修、外出学习;要求教师是实验实训项目建设的主体;每学期都要求专业教师到现场参观学习一个月;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对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给与政策上的支持等等。在建设本院教师的同时,积极外聘现场技术人员,做为专业教师的主体,承担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学院专业教师以助教的角色出现在课堂。

四、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化,以不断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不能与企业实际脱轨,同样需要毕业生就业信息。要把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化。我院建立了以沈阳地铁运营公司、东北区域内轨道交通企业参加,谋求科研院校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制度,坚持对行业进行定期调研,紧跟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瞄准车辆高端技术岗位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关键技术,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全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与专业领域内拥有最前沿技术的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共管毕业生就业,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培互聘,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立了以专业教研室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形式毕业生信息反馈的格局。

与其他专业相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还是一门新开设的专业,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分析探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办出体现国际职业教育理念,符合高职专业发展规律,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的专业。

参考文献

[1] 张中央等.电力机车专业教改试点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5

[2] 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

城市轨道毕业总结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成长规律;工学结合

1、前言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在城市轨道交通上的建设重点,“建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系统,建成天津、重庆、沈阳、长春、武汉、西安、杭州、福州、南昌、昆明等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规划建设合肥、贵阳、石家庄、太原、济南、乌鲁木齐等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

为了适应“十二五”规划中城市群、轨道交通的发展,急需大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是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新开设专业,借助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学院的大力支持,目前专业正在初步建设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立足长春,面向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辐射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的运行、调试、管理与维护;轨道供电设备的检修;机电控制设备的运用、检测与维护等关键岗位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急需设计和制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义: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除此之外,德国的BAG(Berufleche Arbeitsaufgabern)法也比较实用。BAG法也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对现代职业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方法。现在国内各大院校大多采用或借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是配置教学资源、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为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实际,设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2)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3)参照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4)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5)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

3、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1)专业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以及学校等采用调研,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调研的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参观企业或相关院校等。

(2)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请与培养目标相符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反映职业能力成长的发展阶段以及每阶段从事过的代表性的、对职业能力成长发挥关键作用的任务实例,提炼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工作任务,即在实际工作任务的集合中找出典型工作任务集合。

(3)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后,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工学结合教学环节设计等,构建能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规律规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小组共同研讨来完成。

(4)梳理工作过程知识,编制课程标准。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梳理工作过程知识,明确学习内容。遵循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载体,进行课程设计,编制课程标准。

(5)保障要求。①教学团队。要实现做中学,要求具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专职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聘用的兼职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等环节;②教学条件。教学场所在原有基础上要发生一定变化,应具备工学结合特色;③机制与制度。

(6)撰写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师资配备等内容。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经过专家的审阅、论证并经过若干次修改后再定稿。定稿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运行,并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优化。

4、应用前景

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将带动对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专家预测,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大约需要专业的建设人才1300人。参照香港地铁每公里轨道配备人数是60人的预测(开通后,按铁路劳资部门的劳动定额计算,每公里需配置16名职工),2015年全国地铁专业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0万,根据相关调查,到2015年之前仅北京市的地铁就要新增5万名员工,而新增员工的主体是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考虑到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对人才的需求,未来社会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将十分巨大。

当前,长春地铁已经开工建设。按照长春市轨道交通规划,未来城市将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战略,提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先导区之一的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发展,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吉林省及周边省份轨道交通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遵循学生工作后的职业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后对于同类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或其他专业在思维理念、设计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皓宇,刘玉文,李庆生,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研究 2003.5[J].科技咨询导报,2007(30):182-183

[2]王艳艳,轨道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1(30):194

[3]陈志澜,泮红,吴维彪.高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44-45

推荐期刊
  • 城市
    刊号:12-1225/C
    级别:省级期刊
  • 智能城市
    刊号:21-1602/N
    级别:省级期刊
  • 城市建筑
    刊号:23-1528/TU
    级别:省级期刊
  • 城市勘测
    刊号:42-1309/TU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