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8篇

时间:2022-06-07 00:52:23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篇1

关键词:氮肥;氮肥管理;对策

为了提高作物产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增施化肥成为农业获得高产高质的重要措施,而广泛应用于农业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发展中国家粮食的增产作用有55%以上归功于化肥,在化肥中氮肥又起到了重要作用,合理使用氮肥的增产贡献率为45%左右,高者可达到作物增产的75 %[1]。我国目前在氮肥施用方面普遍存在着氮肥的大量使用,但利用率低,致使氮肥的损失严重的问题。因此,要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

1 改变氮肥种类,施用氮肥添加剂

1.1 施用缓释肥料和生物肥料 缓释肥料是一种可以减慢氮素释放速度,减少氮素损失,是具有养分有效期长、利用率高的肥料,可以为植物持续吸收利用,能减少施肥次数、降低肥料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生物型肥料是以全天然物质为主要原料,添加经特定生物技术处理的生物活性体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环保型肥料。它可分解和固定土壤、空气中作物不能利用的养分,活化和提供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兼具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生物活性肥的多种优点[2]。

1.2 施用氮肥添加剂 施用氮肥添加剂可以减少氮素的挥发损失,提高氮素的有效性。有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植株累积的吸氮量,但对阶段性的氮累积比例无明显影响;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但通过在施氮基础上增施肥料添加剂可进一步增加小麦产量和各生育时期植株累积吸氮量,且增加值随施氮量和肥料添加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3]。

2  合理耕作,用地养地结合

一方面通过秸秆还田,减少秸秆焚烧所造成的污染,增加土壤肥力,达到增产措施。但是秸秆还田的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加重。同时秸秆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的含量,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进而增加了土壤对 NO3--N的固持作用,阻碍了NO3--N向地下部迁移[4]。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轮作,合理轮作可以消除连作障碍,提高植物生产力。

3 合理施用氮肥

3.1 选择合适的施肥时间和施氦量 施肥时期的确定,是合理应用氮肥的重要部分。在作物刚开始生长时,由于生物作用小,需水和需肥量都较少,此时可以减少氮肥和水分的施用。而在作物分蘖时期,作物对水肥需求敏感,适当的补充水分会有利于作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在作物开花时期,极易造成硝态氮淋洗损失,应减少施用氮肥的用量。因此,在作物不同的生理时期,根据作物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

3.2 根据作物种类合理施肥 由于不同作物其习性也不同,对于氮肥的要求也不同。玉米和小麦等禾谷类作物,因为其需氮肥多,可以适当多施;豆科植物等,可以施用少量施氮肥在根瘤菌未起作用之前的生长期。 因此要根据不同的作物合理地施用氮肥。

3.3 根据不同土壤合理施肥 施用氮肥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土壤条件、土壤黏粒和pH值。对于保肥能力差的沙质土壤,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采取分次施肥;对于土壤较深较厚、保肥力强的土壤,以基肥为主,1次追肥。另外,一般石灰性土壤,pH值偏碱宜选用酸性肥料,如硫铵、氯化铵等;在酸性土壤上,选择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如石灰氮、硝酸钙等。

4 小结

过量的施用氮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以土壤最为明显。由于土壤中氮含量过高,会对大气、水体以及生物产生危害,因此,控制和防止氮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以提高土壤中氮的有效性,减少淋失和挥发为主,通过不同的手段尽可能的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减少氮肥的损失,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收稿:2012-07-05)

参考文献:

[1] 刘振兴.杨振华.邱孝煊.肥料的增产贡献及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4(1):19-26.

[2]朱练峰.禹盛苗.生态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7,21(6):631-636 .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篇2

关键词:花生;生物固氮;氮肥用量

中图分类号:S565.2;S143.1;S14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677-03

花生作为主要的油料作物,合理的养分管理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减少不合理的肥料投入,提高农户经济效益[1,2]。但从湖北省花生农户施肥调查结果看,总体氮肥用量过多,施用过量与不足现象又同时存在,影响了产量的增加和种植效益的提高。鉴于此,在湖北省花生主产区进行了氮肥用量田间试验,以期为促进农户科学施肥、提高花生氮素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置

2009年在红安和蔡甸各安排不同氮肥施用水平田间试验1个,氮肥用量分别为0、30、60、90、120 和150 kg/hm2(蔡甸点未设此施氮量),各处理再分别施P2O5 90 kg/hm2,K2O 120 kg/hm2,硼砂9 kg/hm2,3次重复,小区面积14.4 m2,花生品种分别为中花6号和海花8号,15万穴/hm2。

上述试验所用肥料包括:尿素(N为46%);过磷酸钙(P2O5为12%);氧化钾(K2O为60%),硼砂(B为10.7%)。肥料开沟条施,氮肥60%基施,40%在初花期追施,其他肥料均作基肥一次施用。

1.2样品采集分析方法

试验前采集基础土壤样品,采用传统方法测定[3],红安点土壤pH 4.96,有机质7.4 g/kg,速效氮51.2 mg/kg,速效磷4.3 mg/kg,速效钾61.6 mg/kg。蔡甸点土壤pH 7.65,有机质8.6 g/kg,速效氮94.6 mg/kg,速效磷12.6 mg/kg,速效钾124.5 mg/kg。

在花生成熟后,先采集各小区花生功能叶片和试验地周边田埂无固氮能力杂草的叶片,带回实验室风干粉碎,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δ15N;再采集各处理全株样品,考种后烘干磨碎,用浓硫酸-双氧水消煮,凯氏定氮法测定N浓度[3]。全小区收获,晾干称重,计算单位面积花生荚果产量。

1.3数据分析方法

花生固氮比例和固氮量采用下列公式计算[4]:

P(Ndfa )=(δ15N杂草-δ15N花生)/(δ15N杂草-B)×100%

Ndfa=N花生×P(Ndfa )

其中,P(Ndfa )是花生固氮比例,δ15N杂草是参比植物杂草的δ15N,δ15N花生是供试花生的δ15N,B是无氮水培花生的δ15N,Ndfa是花生的固氮总量,N花生是花生的氮积累量。以上δ15N花生和δ15N杂草分别通过测定花生功能叶片和杂草叶片获得,B选择已发表文献中花生的B,N花生通过计算花生各部位的生物量和氮浓度获得。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氮肥用量对花生农艺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1)表明,相比不施氮,红安点施氮后花生的主茎高、分枝数、百果重都明显增加,而饱果率、百仁重下降;与之相比,蔡甸点的百果重、百仁重施氮后增加,主茎高、分枝数和饱果率变化规律不明显。两个点统一表现为施氮后百果重增加,说明施氮能够促进花生果实对养分吸收,增加个体重量。农艺性状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两个试验点的表现趋势并不完全相同。

2.2不同氮肥用量对花生产量和固氮的影响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红安点花生产量显著上升,在施氮120 kg/hm2时产量最高(表2);蔡甸点花生产量在施氮30 kg/hm2时就达最高,进一步增加氮肥用量产量有降低趋势。各试验点的氮积累量与产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红安点花生固氮比例显著降低,最高与最低值间相差约3.6倍(表2);而蔡甸点变化趋势不明显,平均固氮比例在50.0%左右。各试验点的固氮量也与固氮比例变化规律一致。

2.3花生适宜氮肥用量的确定

将花生氮肥用量与产量、固氮比例和固氮量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最佳氮肥用量。结果表明(表3),红安试验点最佳产量氮肥用量为128.35 kg/hm2,最佳固氮比例氮肥用量和最佳固氮量氮肥用量都为0;蔡甸试验点最佳产量氮肥用量是57.04 kg/hm2,最佳固氮比例氮肥用量为42.75 kg/hm2,最佳固氮量氮肥用量是39.15 kg/hm2。

可以看出,如果考虑产量最大化,则氮肥用量较高,此时生物固氮发挥的作用很小;如果只考虑生物固氮性能最大化,则氮肥用量较低,但此时产量又较低。因此,应该针对田间实际情况,考虑如何使产量和固氮性能达到动态平衡,保证一定产量下尽量减少氮肥用量,发挥生物固氮作用。以本试验为例,在红安试验点,土壤可提供氮素水平较低,生物固氮水平受肥料氮影响很大,施氮后固氮比例可从92.9%降至20.1%,可以考虑不追求太高的固氮比例以保证一定的产量;在蔡甸试验点,土壤供氮能力较强,生物固氮受施氮影响不大,产量也较稳定,则可以考虑按最大固氮比例确定氮肥用量。

3小结与讨论

在红安试验点低肥力土壤上,施氮促进花生产量和氮累积量的显著增加,但固氮比例和固氮量则降低;在蔡甸试验点高肥力土壤上,施氮达到一定量后,增加氮肥用量对产量和氮累积量的贡献不明显,固氮比例和固氮量无显著变化。

如果考虑产量最大化,则氮肥用量较高,此时生物固氮发挥的作用很小;如果只考虑生物固氮性能最大化,则氮肥用量较低,但此时产量又较低。因此,生产实践中,应该针对田间情况,考虑如何使产量和固氮性能达到动态平衡,保证一定产量水平下尽量减少氮肥用量,发挥生物固氮作用。以本试验为例,在红安试验点,土壤可提供氮素水平较低,施氮增产效果明显,生物固氮水平受肥料氮的影响很大,施氮后固氮比例可从92.9%降至20.1%,可以考虑不追求太高的固氮比例以保证一定的产量,如施氮128.35 kg/hm2使产量达到最高;在蔡甸试验点,土壤供氮能力较强,施氮增产效果不太显著,生物固氮能力受施氮影响也不大,则可以考虑按最大固氮比例确定氮肥用量,如施氮42.75 kg/hm2使固氮比例达到最大。

参考文献:

[1] 余常兵,李志玉,廖伯寿,等. 湖北省花生平衡施肥技术研究Ⅱ.平衡施肥对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6):1307-1309.

[2] 余常兵,李志玉,廖伯寿,等. 湖北省花生平衡施肥技术研究Ⅲ.平衡施肥对花生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724-2726.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篇3

关键词:氮肥 施用现状 生态环境 土壤环境 大气环境 水环境

中图分类号:TQ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30-01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对化学肥料的使用,尤其是氮肥的施用,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人们大量施用氮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影响,不仅对经济和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还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对当前及长远农业生产、农产品安全与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合理、科学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1],减少氮肥污染,是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

1 我国氮肥的利用现状

我国是氮肥施用最多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大量施用氮肥。80年代中期,我国的氮肥使用量就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2]。目前,我国的氮肥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位于世界首位,氮肥(折合为纯氮)年使用量约为2500万吨,占全世界的氮肥使用总量的30%左右。中国每公顷氮肥施用量达250 kg左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大量田间试验数据统计表明,我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仅30%左右,与世界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产地区和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果树、花卉生产中更为突出。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虽然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也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导致生态恶化。

2 氮肥对环境的影响

2.1 氮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1.1 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是指土壤无机组分对酸的中各容量的下降。在通气良好的旱地土壤上,施用铵态氮肥,会发生硝化作用,使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硝态氮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后,大部分在硝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铵态氮参与植物的代谢。但当氮肥施用量超过植物对氮的需求时,就会造成氮肥以NO3--N的形式在土壤中积累,导致土壤严重酸化,同时土壤中铝、铁的含量也会随之增加。

2.1.2 土壤次生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壤,因人类的不合理施肥灌溉,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长期大量施用氮肥,还会造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研究表明,目前硝酸根已成为土壤增加最多的盐分离子,约占阴离子总量的67%~76%[3]。

2.2 氮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氮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肥料施入土壤,有相当一部分以有机或无机氮形态的硝酸盐进入土壤,在土壤反硝化细菌作用下,会使氮化合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同时转化为氮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使空气质量恶化。由于人类活动加强,大气中N2O的含量不断增加,由氮肥的施用及生物固氮作用产生的N2O量约占年排放量的60%,所施N肥中大约有0.5%是以NOx的形式损失。

2.3 氮肥对水环境的影响

2.3.1 水体富营养化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氮肥的施用。其中,农田氮素的流失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农田氮素的流失途径这是通过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的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并造成污染的。天然降水和不适当的灌溉形成的地表径流,将农田氮素转移带到地表水体中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2.3.2 对地下水的污染

氮素的淋洗损失主要是硝态氮。由于NO3-带负电,不易被土粒吸附,可随水移动。在植物生长旺盛时期,蒸腾作用强烈,当过量或者不合理施用氮肥时,在有充足水分的条件下,硝态氮可被淋洗至2 m或更深,脱离根系吸收而污染地下水。

3 氮肥污染防治措施

3.1 确定氮肥的最适施用量

氮肥施肥量不应超过土壤和作物的需要量。不同土壤和相同土壤的不同地块,对养分的需求量有很大的差异。与此同时,不同作物和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其生育特点不同,它们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种类、数量和比例也都不一样。因此,必须严格按照作物和土壤的特性,来确定氮肥的最适施用量[4]。

3.2 氮、磷、钾等肥料配合施用

采取“适氮、增磷、补钾”的施肥技术,使植物的矿质营养处于最佳状态。在目标施氮量中扣除一定比例的氮肥(如10%~20%),视需要进行补施,这样可避免氮素过多的危害和流失。充分利用农家肥中的钾,将有限的钾肥资源用在严重缺钾的土壤和需钾量高的作物上。同时,增加高含量磷肥和氮磷复混肥,可以调整氮磷比例。各地试验已证明,氮肥与适量磷钾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显著。

3.3 加强氮肥的管理,改进氮肥施用技术

加强对各种氮肥的管理,防止有毒物质随氮肥进入土壤。制定适合某地区和单个田块的推荐施肥模型及施用时期、施用方法等是氮素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不同地区土壤、气候、作物、耕作、水肥管理等及同一地区不同田块的肥力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土壤硝态氮在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造成肥料氮在一些地区和田块中大量累积。

4 结论

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氮肥的施用仍然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手段之一,面对氮肥施用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加强对污染源头的控制,在农业上要施行合理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今后我们需要关注的应该是生产和使用更优质、更高效的肥料,推广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彦茹.常用氮肥及提高其利用率的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2010(9):45.

[2] 李凤茹.浅议氮肥的性质及施用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2009(8)195.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篇4

关键词:南四湖区; 水稻; 氮素利用率; 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06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7-0078-05

施用氮肥是水稻获得高产的必要举措。但长期以来,部分稻区盲目追加氮肥夺高产,如山东南四湖流域部分稻区氮肥施用量高达350~400 kg/hm2,远远高于水稻生长所需,带来生产成本增加、农田氮素失衡、氮素流失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到南四湖水体水质。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重要的调蓄水库,沿途农田养分的流失直接关系到输水水质与饮用水安全。因此,在山东南四湖流域,在维持当前水稻产量水平的前提下,减少化学氮肥投入量,已迫在眉睫。相关学者在该领域做了大量研究:王绍华等[1]研究了江苏太湖地区水氮互作对水稻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潘圣刚等[2]研究了氮肥用量与基追比例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莫润秀等[3]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水稻植株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晏娟[4]、魏海燕[5]、江立庚[6]、叶利庭等[7]研究了施氮量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氮素吸收、转运与利用的影响;鲁艳红等[8]研究了控释氮肥对洞庭湖区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汪华等[9]研究了不同氮水平对高肥力稻田水稻、土壤、水体氮素变化及环境影响。不过,针对当前南四湖流域稻田氮素合理施用研究尚少。本研究基于南四湖区稻田氮素施用量过大,导致面源污染严重、威胁到南水北调输水水质的现实,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氮素利用及氮素积累与转移的影响,以期为制定南四湖区水稻高产、高效、节氮、降污的合理施肥技术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在山东省水稻研究所济宁综合试验站,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发育的水稻土,基本理化性状:有机质含量36.15 g/kg,全氮1.29 g/kg,全磷0.246 g/kg,全钾22.27 g/kg,碱解氮45.23 mg/kg,有效磷12.45 mg/kg,速效钾123.12 mg/kg,pH 7.16。供试品种为当地推广品种圣稻16。

试验设4种氮肥水平处理,各处理磷、钾肥用量相同,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小区面积4 m×5 m。小区间筑埂并包膜以防串灌,以当地农田平均氮素用量为标准用量,设各施肥处理分别为:N0,不施氮肥;N1,常规施氮肥(常规氮肥施用量);N2,过量施氮肥(比N1用量高30%);N3,减量施氮肥(比N1用量低30%)。供试化肥为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种植方式为稻-麦轮作,一年两熟。水稻季常规养分施用量分别为:N 310.5 kg/hm2;P2O5 120.9 kg/hm2;K2O 85.2 kg/hm2。氮肥的施用分作基肥、起身肥、分蘖肥和穗肥4次施用,施用比例为基肥20%,返青肥25%,分蘖肥30%,穗肥25%。磷肥全部用作基肥施用,钾肥作基肥和穗肥各50%施用。水稻插秧行株距为25 cm×15 cm。

1.2样品采集与项目调查

2009年6月7日采集0~20 cm耕层基础土样。分蘖动态调查的样点10丛定位,记载基本苗、高峰苗和成熟期的有效穗数。分别于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取有代表性的植株6丛,按茎鞘、叶、穗分开,烘干后测定干物重,样品保留做含氮量分析。水稻收获前测定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主要包括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等。收获时,各小区选6 m2左右实割,晒干换算成标准含水量后计算产量,并从测产的样品中取样测定千粒重。土样经自然风干后磨碎过2 mm筛,分析相关的肥力指标,植株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10]。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分蘖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不施氮肥处理N0水稻最高分蘖和成熟期有效穗数均显著降低,增施氮肥处理N2显著增加了水稻最高分蘖,但成熟期有效穗数与处理N1差异不显著。减施氮肥处理N3水稻最高分蘖和成熟期有效穗数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差异均不显著。这说明水稻缺氮会抑制分蘖,降低水稻有效穗数,过量施氮可促进水稻分蘖,但对成熟期有效穗数无显著影响,适当减施氮肥对水稻分蘖和有效穗数影响不大。

齐穗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以茎最大,其次为叶,穗最小,成熟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以穗最大,其次为茎,叶最小(表1)。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处理N0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均显著降低。处理N2齐穗期仅叶中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处理N1,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处理N1无显著差异。处理N3于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N1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不施氮肥会显著降低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但适量增施和减施氮肥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均无显著影响。

2.2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吸氮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处理N0齐穗期和成熟期吸氮量均显著降低,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高于处理N1。处理N2齐穗期叶、茎吸氮量及植株总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处理N1,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与处理N1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氮素收获指数显著低于处理N1。处理N3齐穗期茎中吸氮量显著低于处理N1,叶、穗吸氮量及植株总吸氮量与处理N1差异均不显著,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与处理N1差异均不显著,氮素收获指数两处理也无显著差异。

以上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可降低齐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但能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增施氮肥可促进齐穗期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但使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降低,适当减施氮肥对水稻植株吸氮量影响不大,对氮素收获指数也无显著影响。

2.3不同施氮量对稻谷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施氮肥处理N0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提高,产量较N1显著降低。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增施氮肥处理N2显著增加了每公顷水稻穗数,但两处理间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无显著差异,水稻产量差异也不显著。减施氮肥处理N3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处理N1间差异均不显著。这说明,不施氮肥降低了每公顷穗数和穗粒数,但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上使水稻产量显著降低,增施氮肥处理提高了每公顷穗数,但对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影响不大,适当减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无显著影响。

2.4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不施肥处理N0氮素表观转移量及灌浆期转移的氮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著降低。增施氮肥处理N2与N1相比,氮素表观利用率降低了23.2%,灌浆期氮素表观转移量提高了39.5%。 减施氮肥处理N3氮素表观利用率较常规施氮处理N1显著提高,提高幅度达72.3%,氮素农学利用率提高幅度达60.4%,灌浆期氮素表观转移量降低了24.4%,灌浆期转移的氮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了25.4%。

以上结果表明,增施30%氮肥降低了水稻氮素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提高了灌浆期氮素表观转移量。减施30%氮肥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水稻氮素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了灌浆期氮素表观转移量及灌浆期转移的氮对籽粒的贡献率。

3结论与讨论

3.1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分蘖、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傅庆林[11]研究表明,营养生长期高氮肥用量显著增加了叶片干物质重,这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营养生长期高氮肥用量促进了叶片中RuBP羧化酶含量的提高,而叶片中RuBP羧化酶含量的提高促进了二氧化碳同化作用和地上部干物质生产[12]。郑永美等[13]研究认为,适量的起身肥可以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提高水稻的分蘖成穗率,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本研究中各处理均施用了占总施氮量25%的起身肥,结果表明,减施30%氮肥处理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水稻最高分蘖和成熟期有效穗均显著提高,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水稻最高分蘖和成熟期有效穗均无显著差异;增施30%氮肥处理较常规施氮处理提高了水稻最高分蘖数,但对成熟期有效穗数无显著影响。说明适量的起身肥可以促进水稻分蘖的早生快发,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前期氮肥施用过量,会产生无效分蘖,降低水稻分蘖成穗率。

在产量及产量构成方面,大量研究表明[14~16],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显著增加,但施氮量过高反而下降,这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本研究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处理水稻分蘖、干物质量、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均显著降低;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增施30%氮肥显著增加了水稻最高分蘖数和齐穗期叶片干物质量,但对成熟期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均无显著影响,产量也无显著差异;减施30%氮肥对水稻分蘖、干物质量、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产量较常规施氮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增施氮肥,主要增加了水稻无效分蘖,导致群体过大,无效生长多,对产量并无显著贡献。在常规施氮基础上减施30%氮肥,对水稻干物质及产量并未构成不利影响。

3.2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转移与利用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不施氮肥水稻植株吸氮量显著降低,但能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增施30%氮肥提高了齐穗期植株吸氮量,显著降低了氮素收获指数,这与晏娟等[4]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减施30%氮肥处理,仅齐穗期茎吸氮量高于常规施氮处理,齐穗期叶和穗吸氮量、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及氮素收获指数与常规施氮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不施氮肥对水稻生长造成逆境胁迫,但促进了氮素自水稻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移,减施30%氮肥处理完全可以满足水稻正常生长所需,常规施氮处理所施氮肥多于水稻实际生长所需,多余的氮肥随径流流失或残存在土壤中,增施30%氮肥处理增加了营养生长期无效分蘖数量,造成氮肥的大量浪费。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齐穗期植株氮含量主要集中于茎、叶中,至成熟期,大量氮素由茎、叶转至籽粒中,这是因为水稻后期氮素吸收能力有限,籽粒氮素主要靠营养器官中氮素的转运,而大量氮素的转运是水稻获得高产的重要途径[4]。

3.3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增施30%氮肥降低了水稻氮素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提高了灌浆期氮素表观转移量。这是由于氮肥施用量过大,超出水稻生长所需,一方面造成大量流失,导致利用率降低,另一方面,使水稻营养生长旺盛,产生大量无效分蘖,提高了灌浆期氮素由茎叶向籽粒的转移量。减施30%氮肥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水稻氮素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了灌浆期氮素表观转移量及灌浆期转移的氮对籽粒的贡献率。这是因为,适当减施氮肥可以满足水稻正常生长需要,降低了流失量,提高了利用率,另外,适当减施氮肥,使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更加协调,减少了灌浆期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移。

山东南四湖稻区当前氮肥施用量高于水稻实际生长所需,存在流失风险。氮肥用量过大,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形成大量无效分蘖,降低了氮素表观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不利于水稻的增产增效。在当前氮肥施用水平上减施30%,可有效抑制无效分蘖,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更加协调,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且不会对水稻产量造成不利影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王绍华, 曹卫星, 丁艳锋, 等.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4): 497-501.

[2]潘圣刚, 黄胜奇, 翟晶, 等. 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土壤, 2012, 44(1): 23-29.

[3]莫润秀, 江立庚, 郭立, 等. 氮肥运筹对水稻植株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1): 49-54.

[4]晏娟, 沈其荣, 尹斌. 施氮量对氮高效水稻种质4007的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0, 47(1): 107-114.

[5]魏海燕, 张洪程, 杭杰, 等. 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水稻氮素积累与转移的特性[J]. 作物学报, 2008, 34(1): 119-125.

[6]江立庚, 戴廷波, 韦善清, 等. 南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评价[J].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466-471.

[7]叶利庭, 宋文静, 吕华军, 等. 不同氮效率水稻生育后期氮素积累转运特征[J]. 土壤学报, 2010, 47(2): 303-310.

[8]鲁艳红, 纪雄辉, 郑圣先, 等. 施用控释氮肥对减少稻田氮素径流损失和提高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14(3): 490-495.

[9]汪华, 杨京平, 金洁, 等. 不同氮素用量对高肥力稻田水稻—土壤—水体氮素变化及环境影响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1): 50-54.

[10]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0 -124.

[11]傅庆林, 俞劲炎,陈英旭. 氮素营养对水稻干物质和氮分配的影响及氮肥需求量[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0, 26(4): 399-403.

[12]江立庚, 曹卫星. 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及有效途径[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3): 261-264.

[13]郑永美, 丁艳锋, 王强盛, 等. 起身肥对水稻分蘖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3): 513-519.

[14]张荣萍, 马均, 王贺正, 等.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结实期一些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3): 486-495.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篇5

【关键词】 合理施肥 污染 防治

1.施肥不当造成污染的类型

1.1施用农家肥

如果施用的人畜粪尿、垃圾肥料未经过堆置、高温发酵、微生物分解或灭菌处理,某些有害病菌如破伤风、疟原菌等,可在土壤中继续繁殖而扩大疾病的传染,造成土壤的生物学污染,或直接对蔬菜、瓜果等生产产生影响。使用农家肥对保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都大有好处,但所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过充分高温发酵灭菌,才能保证肥效和施用安全。

1.2施用化肥

化肥的施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化学肥料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断增加。而化学氮肥的利用率却比较低,一般为30%~50%,氮肥的损失不仅是经济效益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会引起土壤、水体、大气、生物、植物的营养富集而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化学氮肥的损失途径有硝酸盐的淋溶损失、硝化―反硝化脱氮和氨的挥发与侵蚀流失。

1.2.1硝化―反硝化脱氮硝化―反硝化脱氮损失是氮元素损失的重要途径,土壤中的硝酸盐处于嫌气条件下很容易经反硝化作用以气态化合物向大气流失。一般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反硝化作用损失为20.6%~28.1%,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中,如氮肥用量过大,与低温反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便会在土壤和作物根系中累积,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1.2.2氨的挥发氮肥损失的另一途径是氨的挥发。目前我国氮肥主要施用尿素,如果把尿素施在地表面上,在常温下4~5天后,大部分氮素氨化而挥发掉,利用率只有30%,挥发损失相当严重;土壤中的氨与酸性盐可形成NH4+,除一部分被作物吸收以外,剩余的或者被土壤胶体吸收,或者经硝化―反硝化作用而损失。水田施氮肥挥发损失可高达60%。

1.2.3化学肥料对农作物的污染农业生产中过量地使用化学氮肥一方面会造成过量硝酸盐污染水源,另一方面又可使饲料和蔬菜中硝酸盐累积和亚硝酸盐的增加,这两种物质是重要的致癌亚硝胺前体,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大量使用硝态氮肥,使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多,作物累积后会通过食物链对人畜产生危害,作物中硝酸盐含量是与氮肥的施用量成正比的。例如菠菜每ha用氮80kg时,新鲜菠菜100g干重中硝酸盐含量为500mg,而当每ha的施用量增加到320kg时,则新鲜菠菜100g干重中的硝酸盐含量可高达3500mg,呈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

2.肥料污染的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防止污染的基本原则:肥料种类必须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肥料用法必须坚持以底肥为主,追肥、叶面肥为辅;肥料用量必须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结合测土结果来确定,以保证农田土壤中养分输入输出的基本平衡;肥料品质,农家肥及人畜粪便使用前必须腐熟并达到无公害标准,商品化肥必须达到国家相关行业标准。

2.1强化平衡施肥技术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采用平衡施肥,施用农作物专用复合肥,叶面追肥最后一次应在作物收获前20天施用,以防止对农产品的污染。

2.2推广使用优质有机肥料如绿肥、作物秸秆、堆肥,人畜粪便、饼肥、沼肥、腐殖酸类肥,微生物肥,生物钾肥等。

2.3建立标准 建立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标准和肥料使用准则,严格控制或限量使用化肥及微肥。

2.4施肥原则 要多元化和集中化施肥,并注意前重后轻的原则。多元素、有机无机复合造粒肥料可以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土壤固定机会。

2.5控制氮肥用量基本不用硝态氮肥。喜硝态氮作物,特别是喜硝态氮蔬菜可适量使用硝态氮肥,但要保证作物硝态氮指标符合卫生食品要求。禁止使用城市、医院、工业等有害垃圾和污泥。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篇6

提高上部烟叶使用价值的研究项目于2004年进行预备试验,针对当时上部叶片过厚,颜色过深,烟碱含量过高,烟碱比过低的实际问题,预期从栽培技术上采取综合措施,使生产的上部烟叶适合卷烟工业的要求,提高其使用价值。通过几年的试验,进一步了解了上部烟叶的生长发育情况,结合烟株田间生长发育过程营养平衡的研究,与大面积生产调查相结合,初步摸清了上部叶片过大过厚的田间长相,并探索出了一条解决该问题的途径。该课题总体设计从品种、施肥和地膜覆盖、打顶时间、留叶数等方面入手,并设置了叶面肥喷施技术,采取了一系列先进的栽培技术。试验取得了预期的结果,本人仅就不同施肥量及不同氮素形态对上部烟叶使用价值的影响做一分析。

1、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6个处理,在绥化两种土壤质地上进行,采用双层施肥技术。复合肥料由上海长征化肥厂生产,氮磷钾比例为8∶9∶17。施肥方法为全部氮量的2/3在起垄时条施,1/3氮量在移栽时穴施。

1.1下层减氮(总氮量4kg,上下层各2kg)

1.2上下层减氮(总氮量4kg,上层1kg,下层3kg)

1.3上层硝态氮(总氮量6kg,上层2 kg,氮改为硝态氮肥

1.4有机无机配合(总氮量6kg,1/2氮为有机肥)

1.5正常氮覆膜(总氮量6kg)

1.6正常氮不覆膜(总氮量6kg)

提高上部烟叶品质的施肥技术,关键是氮素营养,烟株在大田生长发育过程前、中、后期氮素的营养平衡。北方烟区大田前期少雨干旱,氮素在烟株生长前期被吸收的量少,利用率低,因此造成烟株生长缓慢。由于烟株对氮素吸收高峰期推迟,造成后期残氮多,使烟株在成熟期持续吸收较多的氮素,造成上部烟叶贪青不落黄,烤后叶片厚而色暗,烟碱含量高,工业上难以利用。从设计指导思想上主要解决促进烟株前期生长加快,控制成熟期过多的残氮,使上部烟叶生长正常,及时落黄。除了主体设计外,根据当时生产上已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这一栽培方式的变化,给施肥技术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从盖膜栽培的正效应分析,会促进前期氮素养分的转化,提高前期烟株对氮素的吸收量,对解决上部叶片品质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课题设计中考虑了覆膜方式和覆膜技术这一问题。另外,由于北方烟区土壤施钾后易被固定,土壤干湿交替的频繁出现,烟株对钾元素的吸收利用率低,造成烟叶钾的含量低。因此,设计中考虑了叶面肥的施用作为土壤施肥的补充措施。

2、结果与分析

团棵期以上层肥为硝态氮肥处理叶片最大,说明前期生长速度快,无论砂壤土或粘壤土结果一致。旺长期仍以上层为硝态氮肥处理叶片最大,次为正常氮覆膜处理和有机肥无机肥配合处理,直到打顶时仍为同样结果。上二棚单叶重以有机无机配合处理最高,砂壤土为13.7g,粘壤土为10.2g。下层减氮处理无论砂壤土或粘壤土,单叶重都是最低,砂壤土为10.0g,粘壤土为7.4g,属正常范围。上下各减氮处理单叶重砂壤土为10.8g,粘壤土为8.7g。

下层减氮处理最低,砂以上层为硝态氮,有机无机配合,正常氮量不覆膜3个处理为最好,质量档次均为中偏上,其香气尚足,其它项目适中。

3、小结

从连续几年的试验结果中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由于近年来生产上氮素施用量,而氮素形态又全部为铵态氮,在北方烟区,由于土壤干旱交替频繁出现,造成烟株前期生长缓慢,氮素吸收高峰期推迟,后期烟田土壤中残氮过多,促使上部叶片生长过大、过厚,烟碱含量过高,从试验结果分析,对目前生产上的高氮水平适度减氮,特别是采用垄栽双层施肥方式,减少下层氮量,对提高上部叶品质有明显效果。另外,硝态氮可以促进烟株前期生长,使烟株吸收氮素高峰期提前,减少后期吸氮过多的矛盾。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机肥无机肥配合使用,也能起到缓解烟草生长发育前、中后期氮素营养平衡矛盾的作用。从烟叶田间试验中,初步摸清了上部叶片过厚、过大的田间长相,并探索出了一条解决该问题的途径。采用双层施肥方式,下层减氮,在总氮量中使用50%的硝态氮,在总施肥量中用40%~50%的有机肥,50%~60%的化学肥料配合使用以及在减氮后适当辅助使用叶面肥,都对提高上部烟叶使用价值有明显的作用。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篇7

摘要介绍了增铵一号的性质、作用、增产机理,分析了其施用效果,并总结了其施用技术,以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化肥利用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增铵一号;氮肥长效增效剂;应用技术

当前氮肥和氮复合肥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存在2个问题:一是氮利用率低,只有30%左右;二是肥效期短,只有30~50 d,必须采取多次追肥才能满足作物一季生长对养分的需求[1]。广谱氮肥长效增效剂增铵一号的出现,在目前来看,基本解决了多次追肥难的问题。它是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研究所研制、沈阳新型肥料技术推广中心生产的新产品,并获国家专利。现就增铵一号的作用机理及施用技术总结如下,以促进该肥料的推广应用。

1增铵一号的性质、作用及增产机理

1.1性质和作用

增铵一号是新型广谱氮肥长效增效剂,集尿酶抑制、硝化抑制、氮稳定剂及植物生长刺激作用于一体。氮肥长效增效功能显著、稳定,并且有增强植物抗性,促进作物增产的功效,无毒、无害、无污染、长效,使用安全方便。农户可按比例自行配制,使用方法简便,还可制成专用肥,目前一些化肥厂家已与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合作,生产出了系列长效复合肥。在肥效期内可使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的利用率提高8~12个百分点,产量相同时可节肥20%左右,使等氮量施用作物平均增产10.0%~13.2%。

1.2增产机理

普通氮肥施入土壤后,经分解硝化,氮肥呈离子态养分,供植物吸收或吸附保存在土壤中。在夏季高温时,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速度随土温升高、微生物活性增强而加快。土温20 ℃时转化需4~5 d,30 ℃时需2~3 d。由于氮素化肥转化速度快,植物吸收利用和土壤田间肥效期缩短。玉米从播种到成熟需90~120 d左右,普通氮肥的肥效难以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但氮肥拌入增铵一号后,抑制了氮肥分解速度,使之变成长效氮,早春施用时土壤温度低、降水少、微生物活性弱,加之深施,氮肥在土壤的转化速度减慢,离子化进程平稳,氮肥多以分子态暂存在土壤中[2-3]。随着作物的生长,地温升高,微生物活性增强,供肥强度逐渐增大,正好与玉米的需肥规律相吻合,既减少了施肥次数,又降低了氮素损失,达到省工省时的目的,为各种作物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2增铵一号施用效果

2009年,彰武县土肥站在科研所试验田进行了等量氮肥试验。对照区,在大喇叭口期进行追肥,尿素用量为262.5 kg/hm2;处理区,将增铵一号拌入尿素内,同对照区复合肥等量混拌均匀一次性深施作底肥。大喇叭口期对照区追肥后观察,处理区好于对照区,玉米长势旺盛,叶色深绿,对照区稍差一些;成熟期观察,处理区玉米活秆成熟,不倒伏,对照区已经死秧;从产量上看,对照区产量为6 750 kg/hm2,处理区为7 642.5 kg/hm2,增产率为13.2%。在兴隆卜、五峰、双庙等乡镇示范区测产结果均比常规施肥增产11.5%。如果按平均增产750 kg/hm2、玉米按1.4元/kg计算,可增收1 050元/hm2,扣除施用增铵一号的成本120元/hm2,纯增加收入930元/hm2左右。

3增氨一号施用技术

3.1施用时间

主要结合春整地,一次基施深施,施肥深度为12~17 cm。

3.2施用量

按尿素300~375 kg/hm2拌增铵一号22.5 kg/hm2(按6%配比)施用,或施碳铵750 kg/hm2拌增铵一号22.5 kg/hm2(按3%配比),一次全量基施,其他底肥正常施用。

3.3施用方法

将尿素或碳铵与增铵一号混拌均匀施用,现用现拌。以大田玉米种植为例,施用方法为:①垄沟深施免中耕法。先将垄沟用畜犁趟1次,将增铵一号与氮肥混拌施于沟内,然后破垄台进行播种,复合肥可与种子同时播种,覆土3d后,根据土壤墒情喷洒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以后不用进行中耕;②大垄双行深施法。将拌有增铵一号的尿素和复合肥在大垄中间一次性深施,施肥量因地而宜;③用增铵一号与高氮复合肥混拌一次性深施作底肥,用量为450~525 kg/hm2,不用追肥。④水田可在翻地或泡田时采用全层深施。上述旱田施用增铵一号要求种肥隔离7~10 cm左右。

增铵一号对大豆、花生、甜菜、马铃薯都有明显的增产作用[4]。应用增铵一号,可使氮肥达到长效增效目的,使氮肥由传统的多次施肥方式变为一次性底肥深施,实现了免追肥不脱肥,保丰收,为免耕农业、覆膜农业、节水农业、水田养殖等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了理想配套施肥技术,并能减少氮肥损失和对环境的污染。随着增铵一号推广应用的深入,将有助于推进施肥制度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促进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参考文献

[1] 贾树龙.氮肥增效剂的作用与应用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1998(3):25.

[2] 林昌华,唐群峰,唐树梅,等.氮肥增效剂农用效应的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5(4):30-33,47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篇8

关键词:氮肥;禾本科牧草;生理特性;产量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07-1

氮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施氮肥对作物包括牧草生长有重要作用。据研究,在贫瘠的红壤旱地,不施用化学氮肥时,禾本科作物将减产50%~90%。禾本科牧草没有固氮能力,完全依靠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氮素,故高产牧草需要依靠施用高量氮肥。同时施用氮素还可以改善牧草的品质,使其质嫩、叶片多、蛋白质含量高,牲畜适口性好。可见,氮素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牧草生长的关键性元素,其供应程度将强烈影响牧草生态系统的成产力。

1 氮肥对禾本科牧草生长特性的影响

禾本科牧草为单子叶植物,一般根系发达,植株较高,叶长且多,粗纤维含量较高,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为5%~15%。如黑麦草、墨西哥玉米草等。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中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由于禾本科牧草自身不具备固氮能力,其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素主要依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但土壤中可利用的氮素含量很少,往往难以满足禾本科牧草高产优质的需要,以施肥的方式补充土壤氮素是牧草优质高产的有效措施。

牧草,一般指供饲养的牲畜使用的草或其他草本植物。 对于牧草的分蘖数、株高、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是衡量牧草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因禾本科牧草本身没有固氮作用,所以在生长发育中,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必须要对其进行施加氮肥。

黄勤楼(2010)等在对氮肥对黑麦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试验中有相关数据表明:施用氮肥对黑麦草的分蘖数、株高有显著影响,其影响规律是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相应逐步提高,说明氮肥对黑麦草的分蘖数、株高、粗蛋白粗纤维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的施加氮肥,使黑麦草中的粗蛋白增幅变小。

牧草是以茎叶为收获对象,茎叶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物质的含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对吃草动物饲用的效果。合理的施用氮肥可以促进牧草的品质,使牧草中的分蘖数、株高和相关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促进其牧草的生长特性,使其向着人为的期望所生长。

2 氮肥对禾本科牧草产量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大幅度式的前进发展,对于牲畜的必须饲用作物——牧草的需求,近几年来也相应的大幅度提高,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牧草的产量成为一些研究者们当下所热门的研究内容。如今,随着物价的大幅度上升,农业生产当中的必需品——肥料的价格正在日趋增加,所以,如何找到和使用低价、高效的肥料一直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难题。氮作为一种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对于研究施用氮肥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有大量的研究学者对施加氮肥对牧草产量影响的试验非常的多,并且得到了相关的数据。

关于N肥对黑麦草营养价值的影响,刘经荣(2003)等指出: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黑麦草的产量增加,且草中的N、P含量呈上升趋势,致使黑麦草品质提高,可为肉牛提供更多的蛋白质和磷素给源,从而有利于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载畜量。

墨西哥玉米草是由国外引进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是遗传稳定的饲草新品种,一年可刈割6~8茬,是一种优质饲料作物,被誉为青饲料之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种植。由于墨西哥玉米草是一年生多茬高产饲料作物,因此收获时每年将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矿质营养元素,会使土壤营养趋于贫乏,土壤养分平衡遭到破坏,从而使饲草作物产量、品质降低,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因禾本科牧草因其自身不具有固氮功能,在生长中所需的氮肥均来自于人工施肥。

3 讨论

(1)氮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营养元素,其对牧草的生长和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粗蛋白和氨基酸的含量是衡量牧草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施氮肥可以明显提高牧草的分蘖数,株高,粗蛋白和氨基酸的含量。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增加幅度会相应减小。因此要想改变牧草的生长特性,必须根据牧草的种类,找到合理的施加氮肥的数量,使其向着人类所预期的方向发展。

(2)因禾本科牧草自身没有固氮作用,所以要想提高其产量必须施加肥料。施加氮肥对牧草的产量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加氮肥数量的增加,其牧草的产量随之增加,若施氮肥的同时,增加氮磷钾的符合肥,其产量增加幅度增大,这主要是磷和钾能促进和本科植物的固氮作用。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产量的增加幅度会相应减小。这一点与刘学军得到的结论相似:作物对肥料氮的吸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施氮量的继续增加,作物吸氮量增加的幅度变小,当达到一定的施氮水平后,增加施氮量,吸氮量并不升高,甚至有所降低。因此,在农业生长上,要想提高牧草的饲用价值,有必要明确经济效益最大的施肥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永年.黑麦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中国草地,1996,(1):24-26.

[2] 王永军,王空军,等.施氮对墨西哥玉米植株硝态氮累计及产量的影响.作物学报,2006,32(3):345-35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