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母鸡教案8篇

时间:2022-04-22 22:06:41

母鸡教案

母鸡教案篇1

[关键词]VFP;数学题;编程。

中图分类号:T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262-02

Visual FoxPro(简称VFP)是最为实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之一,它为数据库结构和应用程序开发而设计。它即是一种结构化编程语言,也是一种可视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具有编程纠错方便、操作简单的特点。无论将程序多么复杂,要运算多少次,计算机都会很快地给出程序的运算结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古代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数学题目,通过编程来解决,下面就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1 百鸡百钱

我国古代数学家张丘建在《算经》一书有一道百鸡百钱问题的数学题,其内容为:“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鸡母、鸡雏各几何?”

其意思是:一只公鸡值五元钱,一只母鸡值三元钱,三只小鸡值一元钱,现在用100元钱买100只鸡,问公鸡、母鸡、小鸡各多少只?

1.1 数学解法

用数学方法解该题如下:

解:由题目知公鸡一只值钱五:母鸡一只五值钱三,三只小鸡值钱一。而现在一百钱买一只百鸡,所以公鸡数量要最多为20只。

设公鸡x只,母鸡y只,,小鸡100-x-y只,

所以5x+3y+(100-x-y)/3=100

且x,y为整数,所以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有三种答案:(1)公鸡4只,母鸡18只,小鸡78只

(2)公鸡8只,母鸡11只,小鸡81只

(3)公鸡12只,母鸡4只,小鸡84只

这种数学解法,难度比较较大。

1.2 VFP编程求解

如果我们利用VFP编程来解,只需按编程逻辑思路,编写好程序,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就可以了。

用Visual FoxPro 编程如下:

clea

g=1

n=1

do while g

m=1

do while m

x=1

do while x

if (5*g+3*m+x/3)=100 .and. (g+m+x)=100

? space(10)+str(n)+'公鸡=',g

? space(10)+str(n)+'母鸡=',m

? space(10)+str(n)+'小鸡=',x

n=n+1

endif

x=x+1

enddo

m=m+1

enddo

g=g+1

enddo

结果有三组: 1公鸡=4 2公鸡= 8 3公鸡=12;

1母鸡=18 2母鸡=11 3母鸡=4 ;

1小鸡=78 2小鸡= 81 3小鸡=84 .

二、百馍百僧

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著《直指算法统宗》里有一道著名算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如果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小和尚3人分一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2.1 数学解法

数学解法(一)

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

解:设大和尚有x人,则小和尚有(100-x)人,根据题意列得方程:

3x+1/3(100-x)=100

解方程得:x=25

小和尚:100-25=75人

数学解法(二):

(1)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应吃馒头多少个?

3×100=300(个).

(2)这样多吃了几个呢?

300-100=200(个).

(3)为什么多吃了200个呢?这是因为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那么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时,每个小和尚多算了几个馒头?

3-1/3=8/3

(4)每个小和尚多算了8/3个馒头,一共多算了200个,所以小和尚有:

200÷8/3=75(人)

大和尚:100-75=25(人)

2.2 VFP编程求解

用Visual FoxPro 编程如下:

clea

dhs=1

xhs=1

n=1

do while dhs

if (3*dhs+1/3*(100-dhs))=100

xhs=100-dhs

? space(10)+str(n)+'大和尚=',dhs

? space(10)+str(n)+'小和尚=',xhs

n=n+1

endif

dhs=dhs+1

enddo

运行程序得到结果:大和尚=25

小和尚=75

3 百羊问题

我国明代著名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里有这样一题:“甲赶群羊逐草茂,乙拽肥羊一只随其后;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若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根据程大位自述,这道题是他在1406年参加《永乐大典》编纂工作时,用业余时间编制的。这道题不仅在我国流传很广,而且国外不少数学家也广为引用,或进行改编。题目的意思是:甲赶了一群羊在草地上往前走,乙牵了一只肥羊紧跟在甲的后面。乙问甲:“你这群羊有一百只吗?”甲:“如果再有这么一群,再加半群,又加四分之一群,再把你的一只凑进来,才满100只。”请问甲原来赶的羊一共有多少只?

3.1 数学解法

算术方法解答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因为我们把原来的羊看为单位“1”,再添一个这样的单位“1”,再添二分之一个和四分之一个单位“1”,将总数(100只)减去乙的1只,然后相除,得36只。

方程方法的解答的解是:解:设甲有x羊。 X+X+X/2+X/4+1=100 最后解得:x=36

3.2 VFP编程求解

clea

x=1

do while x

if X+X+X/2+X/4+1=100

? space(10)+'羊群羊数=',x

endif

x=x+1

enddo

4 百马百瓦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题目“一百马,一百瓦,大马一拖三,小马三拖一。”问多少大马,多少小马?

100匹马恰好拉了100片瓦,已知1匹大马能拉3片瓦,3匹小马能拉1片瓦,问有多少匹大马、多少匹小马。

4.1 数学解法

解:设有x匹大马,y匹小马。

由题意得:x+y=100

3x+(1/3)y=100

解得:x=25

y=75

答:有25匹大马,75匹小马。

另解 设大马有x匹,小马就有100-x匹,由题意得;

3x+1/3(100-x)=100

解得x=25

所以小马=100-25=75(匹)

但是还有一种假设法,这里是思路;

假设全部都是大马

则拉的瓦=100*3=300

多出300-100=200片瓦

是因为把小马拉的也算进去了,只要算出200片里有多少个1/3(100-大马)就行

假设小马同上。

4.2 VFP编程求解

用Visual FoxPro 编程如下:

set talk off

clea

dm=1

do while dm

xm=1

do while xm

if (3*dm+xm/3)=100 .and. (dm+xm)=100

? space(10)+'大马=',dm

? space(10)+'小马=',xm

endif

xm=xm+1

enddo

dm=dm+1

enddo

变换马数和瓦数,在程序中重新设定新的值,再到计算机上运行程序,如果新设定的数值不恰当,程序就不会给出新的结果;如果新设定的数值是恰当的,计算机就会结出新的结果,操作非常简便。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有一些数学题目极具代表性, 特别是一些趣味问题在后世广为流传。以上只是其中的四个典型例子,我们在古人智慧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的VFP计算机编程求解,其中的手工运算改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时间节省了,正确率又得到了保证。通过上面的VFP编程求解,可以看出比数学解的优势,将其程序中数值重新设定后在计算机上运行,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结果,从而对分析题目,推定可能的多种结果或扩大范围搜索时就显得十分方便,可见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将古人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巧妙地融和,用之于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受古圣贤人的聪明才智,激计算机编程的趣味性、生动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计算机编程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母鸡教案篇2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 情境教学 有效教学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根本出发点。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是如何实施情境教学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思想品德课具有时代性特征,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如在讲授《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我想:如何让这节课教学激起涟漪,甚至是浪花呢?生活,唯有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对这一联系自身实际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在轻松、愉悦兴奋的讨论与交流中重温了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为我们的成长所倾注的点点滴滴――生病时焦急的神情,取得成绩时欣慰的笑容,落在肩头上的一巴掌……

联想起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父母的一幕幕,有的学生因母亲的唠叨而心烦;有的学生因父母管教太严而反感;有的学生因父母的平凡而嫌弃;有的学生因父母的残疾而自卑;有的学生因自己的任性而与父母顶嘴……通过讨论与讲述,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母爱如海洋的浩瀚,父爱如高山的深远,纷纷表示要在生活中关心、孝敬、深爱他们。最后歌曲《母亲》使本课达到了高潮,此时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精心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更容易唤醒学生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憧憬,激发出学生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启迪学生对问题的自发质疑和求知欲望,使整个课堂到处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和彼此的理解和接受,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过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

二、巧设活动情境,指引学生主动体验

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如教学时,让“小品进课堂”,开展活动情境表演,就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交往要讲艺术”一课中,我就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打电话找同学的活动,让学生来表演,切身感受礼貌用语的作用。此外,平时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情境,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学生通过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道德情感,加深道德认识。

三、妙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其入境。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我引用了“吃蛋原理”这个哲理事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假如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条消费方案:

(1)坚持每天吃一个鸡蛋;

(2)把鸡也杀了吃掉;

(3)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一段日子,一天可以吃4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公鸡来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越来越容易。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这只母鸡的主人,你会选择哪种消费方案?学生马上展开了小组讨论交流,发言的气氛很积极。我趁势进行引导:吃蛋原理中的三条消费方案,第一条虽能保持收支平衡,但生活质量不会有大的提高;第二条把鸡也杀掉,虽可供一饭之需,但只能改善一顿,此后便只能安守清贫了;惟有第三条方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虽要忍受一时的清贫,但一段时间后,既有鸡吃,又有蛋吃,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在上述三个消费方案中,选择第三条,就是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如此教学,学生均感觉新鲜有趣,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新奇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大力提倡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对教材、复习资料、教师授课中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的思维的大门,帮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及教师自身等具体情况与条件,灵活运用,从而创设出既适合学生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情涌动中获得感情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心理和行为素养。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母鸡教案篇3

不过唠叨之余,身为父母者也该给自己提个醒,如今的世界的的确确大为不同了。中国社会近 20年的变化,使得子女与我们的“当年”比我们与父母的“当年”有了太多的差别,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甚至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今天的孩子们可能是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情况。这可不是耸人听闻之语,下面这个故事便是证明――故事绝对真实。

某市小学语文作业有一项看图填空,图上画的是一只卧在草堆上的母鸡,身下有十几个大鸡蛋,文字是“母鸡在()蛋”,要求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一位母亲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宝贝儿子填的是“生”,便要求他再检查一下,小男孩翻翻作业宣称没有错误。母亲吼道:“看图填空!”儿子大叫:“看图填空更没错,我和同学对过答案!”咦!母亲大惊,一把拉过儿子,尽可能沉住气:“告诉妈妈,母鸡一次生几个蛋?”儿子毫不犹豫:“很多很多呀!”母亲笑了,笑声中透出对无知的嘲讽。小男孩有点气愤:“不是《动物世界》里演过吗?很多动物都这样,生很多孩子,就算被别的动物吃掉一些,生病死掉一些,还能活下来很多,你还让我好好看呢!”母亲擦掉笑出的眼泪,安慰儿子:“你真聪明,能记住这些,还挺有想像力。不过,母鸡每次只能生一个蛋……”

这位母亲越想越不对,这孩子是太天真,还是缺心眼?于是在一位朋友家作了个补充调查。正好在场的是一对表兄妹,哥哥念初中,妹妹念小学,听到同样的问题后,哥哥很狡猾地对妹妹点点头:“你先说!”小妹妹幼时曾经住过四合院,并且家里的老人曾经养过鸡,可惜看样子印象已不深了,细声细气地说:“反正我记得,我们家过去养过的那只鸡,每次只生一个蛋。”因为事先作了准备,在场的几位大人听到回答后面无表情,哥哥看到家长们没有表示出赞许,断定妹妹说得不对,哼了一声后满有把握地说:“大概,是 4个吧!”

不少人听了这个故事,笑过之后便是不以为然,不以为然之后便是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调查,谁料结果惊人地相似――虽然,关于母鸡生蛋的数目相差甚多,但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知道正确答案。

平心静气想想,这一点也不奇怪。对于今天在高层建筑中出生和长大的孩子来说,鸡蛋不过是从超市或农贸市场买回来的,可以煮、蒸、煎、炒的食物,他们既没有自己养过鸡,也没有机会像爱迪生那样趴在鸡窝边等着看母鸡如何生蛋。老实说,知道鸡蛋是母鸡生的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能指望他们知道卧在十几个鸡蛋上的母鸡是在孵蛋呢!

不错,现代的孩子是对许多过去的知识显得无知,可同时作为父母,我们却对许多现代知识也显得很无知。不信,你和孩子聊聊黑洞或者隐形轰炸机;不信,你和他们比比看辨认街上的汽车品牌;不信,你和他们一道谈谈电脑,谈谈网络,恐怕也少不了招来他们的不屑:“这都不懂!”“我已经告诉过你了!”这些,有时会让你突然感觉自己的落伍。

母鸡教案篇4

案例背景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藏着一粒艺术的种子,加以灌输就能开出美丽的花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唤醒幼儿的艺术感知,需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幼儿在大自然、艺术活动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开启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大门,然后用属于他们的方式创造艺术美。

学前儿童生玩,特别是对于创造性的活动和游戏,更是充满好奇与兴趣。我发现大班幼儿普遍对橡皮泥情有独钟,一旦玩起橡皮泥,再调皮的孩子也会很快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又捏又搓,一会捏成椅子板凳,一会又捏成蛋糕月饼,还有奇形怪状的飞机大炮。这些五花八门、颜色各异的作品虽然毫无技巧章法,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捏橡皮泥的时候获得了开心和满足。因此,我结合本园的《泥工系列活动的开发实践研究》课题在大班中开展泥工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玩泥的快乐中培养审美能力,唤醒他们的童趣,同时又能把泥工这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流传下去,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将泥工活动融入绘本教学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与其他老师交流经验,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一是老师把握不好孩子们玩泥时会出现哪些问题,二是片面化地追求孩子的自主性,没发挥出老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三是不了解孩子的"玩泥技能"水平到底如何,四是给孩子的指导和帮助没有针对性。《母鸡萝丝去散步》是非常好看的绘本故事,在本次泥工活动中,希望能将上述问题一一解决。

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一起来听一听。

(2)师:先让我们看看绘本的封面上有什么?

环节二:母鸡萝丝的特点

(1)展示图片

(2)师:大家见过母鸡吗?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3)师:故事里的母鸡萝丝是什么样子的?

环节三:欣赏泥塑母鸡萝丝PPT,演示制作步骤

(1)师:请小朋友观看这是什么?(母鸡),母鸡萝丝怎么捏出来的?(幼儿说一说)

(2)师小结:孩子们,你们说的真好。先取两块泥(一大一小,将小块泥放在手中搓圆,大块的泥放在手中搓成椭圆用牙签将母鸡螺丝的头和身体连起来,用手在身体上捏出母鸡的尾巴,两侧取泥搓成圆锥压扁做鸡翅膀,在母鸡头上捏出尖尖的嘴巴,再用辅助物红豆做母鸡的眼睛)

环节四:幼儿操作

(1)师:我们一起来捏一只漂亮的母!幼儿制作母鸡螺丝。

(2)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环节五:讨论交流

(1)师:小朋友的作品非常漂亮,哪个小朋友愿意说说自己是怎么制作的?

(2)师:大家最喜欢哪位小朋友的作品?为什么呢?

案例分析

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给孩子们讲《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讲完后老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母鸡萝丝一共去过哪些地方散步?"引导幼儿回答"母鸡萝丝一共去过6个地方散步,它先走过院子,绕过池塘,然后越过干草堆,又经过磨坊,最后穿过篱笆,钻进蜜蜂房。"老师接着问:"狡猾的狐狸一直跟在萝丝身后,它明明有6次的机会可以吃掉萝丝,为什么让萝丝跑掉了?"幼儿回答"因为狐狸太笨了,没有注意看路。"

环节二:母鸡萝丝的特点

老师给幼儿分别展示母鸡和公鸡的图片,老师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母鸡和公鸡的样子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公鸡的鸡冠比母鸡大!羽毛比母鸡鲜艳!"老师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母鸡的样子,以及故事里母鸡萝丝的样子。通过多媒体播放农村院落母鸡生活的片段,让幼儿仔细观察萝丝和生活在农村里的母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抓住母鸡身上的突出特点,为接下来的泥工制作做好准备。

环节三:欣赏泥塑母鸡萝丝PPT,演示制作步骤

老师先通过PPT给幼儿播放泥塑母鸡萝丝的步骤图,让孩子们注意观察。然后老师进行引导性提问:"有哪位小朋友告诉老师,母鸡萝丝到底是怎么捏出来的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地归纳出制作方法,最后老师根据幼儿的发言内容总结泥塑步骤。

(1)分别取一大一小两块泥。

(2)大块的泥搓成椭圆形作为萝丝的身体,小块泥搓成圆形作为的头。

(3)用牙签把萝丝的头部和身体连在一起。

(4)在萝丝的身体上捏出尾巴。

(5)取两块泥都捏成圆锥形,然后压扁,当作萝丝的翅膀。

(6)在萝丝的头部捏出一个尖尖的嘴巴。

(7)取两颗红豆作为萝丝的眼睛。

环节四:幼儿制作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母鸡身体的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有的小朋友说"萝丝的尾巴像扇子。"有的说"母鸡萝丝的头是圆形的。"还有的说"萝丝的身体是椭圆的。"在抓住了萝丝的这些特点之后,孩子们开始用教师提供的泥、牙签、红豆、泥工板等材料制作自己心中的母鸡螺丝,幼儿除了掌握母鸡螺丝的制作方法,还添加一些其它的东西,而且母鸡螺丝的造型各不相同:有的是坐在鸡窝里孵小鸡的、有的是站着的母鸡、还有的是走动着的母鸡,孩子们个个开动着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自己的作品增添了其它其它的景色,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

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来回巡视,针对孩子们在制作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环节五:讨论交流

操作完成后,小朋友们纷纷展示自己设计的母鸡萝丝,老师拍下孩子们的所有作品,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让各位小朋友点评谁捏的母鸡最漂亮。

活动反思

这次的泥工活动,我通过给孩子将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带领大班幼儿正确的掌泥工的基本技能:团、捏、搓、压。在绘本情境的环境里,把教学重点放在正确制作母鸡螺丝的造型上。

孩子们原本就对泥工活动充满兴趣,我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孩子比较绘本里的母鸡萝丝和生活中的母鸡在形象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孩子们在比较中找到母鸡的制作特点,在玩中学、学中玩,丰富了大班幼儿的制作泥工技能,又加深了他们对动物形象的认识。在放映PPT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没看清或者没看懂,我都会重新回放一遍,很多孩子都会感慨:每看一次都会发现母鸡身上新的特点,虽然对母鸡已经很熟悉了,可是它身上的一些典型的、突出的特征以前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们对母鸡特点的认识也掌握了,塑造形象的母鸡螺丝就就会更加容易。

在本次的绘本泥工活动中,我认识到:

(1)应该选择大班幼儿熟悉、有兴趣的绘本故事。

(2)灵活运用教学设备和手段,丰富幼儿制作母鸡螺丝的经验,提高塑造技能。

(3)在活动导入时就应该突出塑造的人物、动物、物品等。

(4)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来提供泥工活动的材料。

(5)在孩子们动手制作时,老师要及时、正确地给予指导,包括语言方面和动作上的。

(6)加强展示、评价作品环节的互动,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树立自信。

总而言之,我和孩子们在这次泥工活动中收获非常大,让我对幼儿的性格、心理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为孩子们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指导,让孩子在绘本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张小亮."趣"味无穷"色"彩斑斓――优化幼儿绘画活动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年09期

[2] 糯米.小班绘画活动:美丽的蝴蝶[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5年10期

[3] 郭珊珊.大班绘画活动:快乐的企鹅[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5年10期

母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拼音巩固学过的字。

2.渗透识字“西”。

3.认识3个声母,能用3个声母拼读。

4.掌握“j、q、x”与“ü”相拼的规律。

〖教具准备〗

字母卡片、图片、木偶、橡皮泥。

〖教学设计〗

(一)奖品激励,复习导入

1.猜字母游戏,复习学过的拼音。圆圆脸蛋梳小辫(a);小鱼吹泡(o);小伞把儿(t);9字反写(p);6字反写(d);一根小棍(l);一把椅子(h)。

2.猜字游戏,复习拼读及学过的字:bǐ、tǔ、dà、bà、mā、mù、é。

[思考:简单的认读复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心不在焉,因此,我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的特点,设计了猜字游戏,来巩固拼音字母的音形,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

(二)学习认读声母:“j、q、x”

1.(出示木偶丁丁)师:小朋友,你们好,还记得他是谁吗?(丁丁)今天,他带你们去拼音王国认识三个声母娃娃。(课件演示)瞧,他们正在草地上玩呢!听,他们唱起了歌:jqx、jqx,三个好朋友在一起,蝴蝶跑来逗小鸡,气球飞,多美丽!切个西瓜大又圆大又圆,三个小朋友吃得甜蜜蜜!(配《卖报歌》音乐)

2.丁丁:现在谁能猜出是哪三个好朋友。(生:jqx。教师在四线格中板书j、q、x。)

3.(出示“公鸡图、气球图、西瓜图”。同学分别说图上画着什么,该贴在哪个字母旁边。)

4.(学生试读,教师正音,带读。)

5.谁能给这些字母编顺口溜。(一只小鸡jjj;一个气球qqq;切个西瓜xxx。)

[思考: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学习新课前,我利用小朋友喜爱的木偶丁丁,带着大家来到童话世界――拼音王国,而j、q、x成了拼音娃娃的角色,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童话中的娃娃,一下子就溶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三)练习j、q、x与韵母相拼

1.出示“鸡、七、西”三个字。学生认读。

2.在“鸡、七、西”三个字下错位放上音节“qī xī jī”。

3.学生纠正重新摆放,练习拼读:j―ījī(鸡)公鸡的鸡;

q―īqī(七)七个的七;x―īxī(西)西瓜的西。

4.游戏形式练习以下音节的拼读:jiā xià jǐ jī qǐ qì qí xì xǐ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拼读游戏,小朋友要认真听老师读音节,记住手中的字母,找准自己的伙伴。 j―i―ājiā,j―i―ājiā,j、i、ā在哪里

生:j在这。 i在这。 a在这。我们组成j―i―ājiā。

(四)探究j、q、x与ü相拼的规律

1.出示小组学习内容:①看看图,拼一拼旁边的音节。 ②说一说音节的声母和韵母。 ③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生汇报自学讨论结果:通过拼读和观察,发现j、q、x后面的韵母虽然写的是“u”,但是却发“ü”的音。

3.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j、q、x后面的“ü”为什么要去掉两点,怎么和“u”区分?

4.师:你们试试jqx和u能不能拼。(学生试拼,拼不出) 现在谁来说jqx和u相拼为什么可以去掉两点。 生:因为jqx不能和u相拼,所以在和“ü”相拼时就可以把ü上的两点去掉。

5.我们来编个顺口溜:jqx真淘气,见了ü,把点去。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拼读、去观察、去比较、去发现,通过质疑、思考,得到了答案,总结出规律。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探究后成功的喜悦,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大大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勇气。]

(五)记字形

1.你们怎样记住三个淘气鬼的样子?(学生自编儿歌记忆:一只小鸡jjj,一个小叉xxx,像个9字qqq,“p”一转身qqq。

2.这三个字母跟学过的哪几个字母很像?(生共同找出下面三组:j:i q: bdpg x:k)

3.听音乐,学生用橡皮泥在课桌上摆字形。

[学习字形时,我非常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自编顺口溜。在巩固阶段,我先让学生回忆:这三个字母跟哪几个学过的字母很像?学生的主动性再一次被调动,积极开动脑筋。最后,我又以独特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用橡皮泥捏摆字形,音乐声中,学生兴趣盎然,非常投入,有的独自边唱边摆,有的与同桌一起讨论着摆,字母的形状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六)利用木偶丁丁和学生交流,激发探究兴趣

1.音乐声中,丁丁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与有进步和表现好的学生握手,对他们进行鼓励与表扬。

母鸡教案篇6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15个生字,熟读《小母鸡种稻子》。

2.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动物头饰、动物头像、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小母鸡在邀请你们呢!(出示小母鸡头像,录音:小朋友们,我是小母鸡,春天我种下一些稻子,到了秋天,就收获了许多稻子,做成了又香又甜的白米饭,你们愿意来我家做客,尝尝我的劳动成果吗?可是,小鸭、小猫、小猪却不好意思来,这是为什么呢?)(贴小动物的头像)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原因就藏在书里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划出不认识的字。

自主学习:用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听老师、同桌读,看拼音读生字,问别人,猜一猜生字。)

(点评: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识字的几种方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知道自己喜欢用哪种方法。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识字方法学习。这里加入了猜生字的方式,更体现出随文识字的优势。)

过渡:小母鸡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了那么多稻子,你们通过辛勤的劳动,能把这些字都认识吗?

(三)指名三位学生与老师分别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手指课文听。(听读识字)

过渡:小母鸡见你们学的这么好,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录音:到我家来做客,我可有个条件:这节课,你们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会这15个生字,还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也来学会。你愿意帮助小伙伴吗?)

(点评:用学生喜欢的小母鸡来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学生乐于接受,在合作中互相帮助,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同桌互读,(一人指读,一人听,再轮换。)

提示:听出错误怎么办?(快把正确读音读给他听一听)学会的字打“√”,课后写在采集本上。

(点评:怎么帮助别人,只有美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老师应及时提出帮助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五)以小组(同桌为一组)为单位比赛,读课文,读后说说你帮他认识了哪个字。

师:读得多好呀!你们真会合作,帮助别人,自己也得到了快乐。小母鸡也想和小伙伴一起劳动,她是怎么跟小鸭、小猫、小猪说的呢?

三、细读课文,巩固所学字词

(一)用直线画出小母鸡的话,幻灯出示。

你愿意和我一起种稻子吗?

你愿意和我一起锄草吗?

你愿意和我一起收稻子吗?

1.自由练习读句子,想一想应该怎么读。

听师范读,体会小母鸡非常有礼貌。

你愿意帮助同学读好这几句话吗?同桌互读。

指名读,学生评议。(教育学生说话要有礼貌。)

2.课件放大“愿意”两字,认真观察“愿意”,你发现了什么?(从心里愿意,所以是“心”字底,刚才同学们从心里很愿意帮助小伙伴。)

3.谁愿意再读读这三个句子?你能邀请你的同桌一起来读吗?

(二)小动物们是怎么回答的呢?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小动物的话。(课件出示)

锄草太辛苦,我怕手起泡!

收稻子太辛苦,

我怕弄得满身土!

1.自由练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学生评读(注意“太”字的语气,体会劳动不能怕脏、怕累)

3.课件放大“怕”字,你怎么记?(从心里怕,所以是“竖心”旁。)

4.三句连起来读,你发现了什么?(要想做成又香又甜的白米饭,就要经过种稻子、锄草、收稻子三个阶段,真是太辛苦了!)

种稻子太辛苦,我怕弯腰!

锄草太辛苦,我怕手起泡!

收稻子太辛苦,我怕弄得满身土!

(出示三幅劳动的场景)

5.四人一小组,分角色表演,自由选择角色。

过渡:这篇课文的生字太多了,我真怕你们记不住,你们记住了吗?下面我们来一个“眼力大比拼!”

(三)复习巩固生字(游戏)

1.看谁读得快!课件随机出示生词(自由选择对手比赛)。

2.看谁认得准!字宝宝也跑出来让我们认一认。(两人把字卡分别放在背后,裁判数一、二、三,出示字卡,谁先读出对方的字卡谁赢。)

3.看谁有发现!观察:

猫和

猪种

通过观察发现字的规律,找到记字方法。对比“禾”与禾木旁的区别。为写字打好基础。

4.看谁写得好1(快找一找哪个字不好写,让电脑小博士来帮助我们。)

认真观察,电脑演示“明、种、她”的笔顺;同学说说怎么写好这个字;书空后试写两个,通过幻灯同学评议自己写的字。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认真学习,你们不仅自己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帮助同学学会了生字。哈!小母鸡把香喷喷的米饭端上来了。(出示图)

(一)仔细观察图,想一想,小母鸡在想什么呢?

(体会小母鸡收获后的自豪与喜悦;体会劳动带给人的快乐)

(二)小母鸡会对同学们说什么呢?小母鸡对三只小动物说了什么?(通过读句子体会小猫、小猪、小鸭为自己的行为不好意思)

(三)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要忽视小猫、小猪、小鸭,他们知错就改,也十分可爱。)

(点评:一图多用,通过图让同学们发散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看事情要全面。)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后来,小猫、小猪、小鸭是怎么做的,你能编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2.帮妈妈做一次家务,体会劳动的快乐,写下你的感受。

母鸡教案篇7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有别于他人的思维方式,教师的“统一要求”、“标准答案”往往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我常以“老师喜欢听到不同的回答”、“谁还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于是,在我的课堂上也常常能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此外,我还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敢于不唯书、不唯师。对于学生的“挑战”,只要他们言之有理,我都能予以肯定。课堂上,我还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言论自由”,放手让学生“我口说我心”,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更是思维碰撞、迸发智慧火花的过程;鼓励学生“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辩论中,他们彼此互相倾听、互相阐述,不断展现自我、张扬个性,不断接纳别人,实现自我超越。此外,对于学生的“插话”、“抢答”,我总能欣然接受,因为“插话”、“抢答”留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更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了解放。总之,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的氛围。

二、尊重差异,鼓励自主阅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感悟课文。例如,在教学《燕子》这课时,我就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学生们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有的快速默读,边读边旁注;还有的分小组合作学习……尽管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对学生来说却都是行之有效的。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如童话《七只母鸡》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教师让学生对七只母鸡各自的做法进行评价,要求各抒己见,不隐藏自己的观点,大家公认讲得好的,教师给予表扬奖励。此时,学生都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一只黑母u太粗心大意,桥板坏了竟然看不见,因而落水差点丧命,她应该接受教训。”“第二只母鸡有勇无知,她不会水而盲目跳水,救人动机虽好,但此举无济于事,且容易丧生,是非常危险的。”……大部分学生评价第七只母鸡做得最好,而有个别学生评价第六只母鸡做得最好,因为她先扔下树枝把落水的母鸡拽住,没让大水冲跑,这样才能给会水的鹅、鸭赢得时间跑来救落水的母鸡,否则两只母鸡可能被水冲走淹死了。教师对大部分学生评价“第七只母鸡做得最好”与个别学生评价“第六只母鸡做得最好”这两种不同的意见,都给予尊重,给予鼓励,并对敢于谈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特别表扬。

四、倡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母鸡教案篇8

[关键词]研学后教 先学后教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38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在此种情况下,教师的后教如何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避免后教成为前置学习的简单重复,甚至是学案题目答案的评讲订正呢?笔者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后教的策略。

一、有目的地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后,教师要创设展示的平台,让他们能自主、全面地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应不拘形式:可诵读文本,发表议论;可开展辩论,合作表演……可以是单一形式,也可以是组合形式。不论载体:可呈现课文批注,表达见解领悟;可呈现研学案的作答、叙说的思维过程;可呈现小黑板上的板写绘画,描述想象与推理……不定人员:可组长,可组员,可一人,可多人,但展示的必须是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而非个人的学习成果。

如四年级上册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围绕着“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呢”这一核心问题(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在小黑板绘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恐龙演变成鸟类的四个阶段及其具体的演化过程,然后小组合作复述“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整个演化过程。又如四年级上册的《母鸡》一课,学生围绕“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作者为什么不敢讨厌它”这一核心问题(学习任务)展示小组学习的共同成果:有的组员读具体描写母鸡的句子,有的表演母鸡生活的片断,有的对母鸡的行为发表议论。

二、有意识地解决学习疑难

教师除了要在学生前置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个别指导外,还应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认真观察、细心聆听,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难。另外,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各小组在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后教时不仅要解决学习疑难,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探索文本生成的意义。

如《母鸡》一课的教学,学生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通过读、演、议展示了对母鸡形象的理解。从展示中可以看出,由于对母亲形象的惯性思维,学生的阅读只关注课文的后半部分(即母鸡保护、关爱小鸡的内容)。因此,他们对“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作者为什么不敢讨厌它”的理解只停留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形象和作者不再讨厌母鸡的情感上。很明显,学生对作者“不敢再讨厌它(母鸡)”的“不敢”这一强烈的情感理解得并不到位。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关注课文的前半部分,将母鸡“有了一群小鸡雏”的前后行为进行一一对比,感受母鸡因“有了一群小鸡雏”而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而体会到母鸡的伟大,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深刻含义。这样,对“不敢”的理解才水到渠成,学生才真正读懂了作者对母鸡的尊敬之情。

三、有针对性地领悟语言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忽略文本的语言形式。因此,在后教时,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学习,结合学段要求、文本特点,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字中,既要读懂文字的内涵,也要领悟语言的规律,实现“言”“意”兼得。

如四年级下册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时,读句子:“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喊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爸爸”和“我们”对和平的热切渴望。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句子是怎样把“爸爸”和“我们”对和平的热切渴望表达出来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作者通过排比、夸张的手法以及感叹号连用等方法表达了强烈的感情。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形式的反复朗读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领悟了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四、有机地提炼学习方法

学生围绕学习任务,经历了一系列的语文学习实践,已初步悟出了一些学习方法。因此,在展示学习成果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呈现出学习的结果,还要引导学生展示出获得相应学习结果的思维过程,并相机引导学生总结、提炼相关的学习方法。这样,使得学生初步悟出的模糊的、粗糙的学习方法清晰化、精练化,最终成为学生自己方便、实用而高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如四年级上册《白鹅》的教学,学生展示“从叫声体会到白鹅高傲的特点”时,说道:“‘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读了这句话我仿佛听见一只高傲的白鹅在我面前大叫。”教师趁机追问:“哪些词让你仿佛听到了鹅的大叫?”在学生说出“厉声叫嚣”“引吭大叫”这两个词后,教师接着追问学生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有学生说出词典中对于这两个词语的解释,也有学生联系“不亚于狗的狂吠”来理解两词的意思,还有的甚至说到从“嚣”的四个“口”猜测到“叫嚣”是“很多人大声叫,吵得不得了”的意思(教师也顺势把“嚣”的构字原理告诉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出查词典、联系上下文及抓关键词语、结合字理等理解词语的方法。由于有了亲历语言实践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些方法的提炼更加容易,也明白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样的,多种方法同时运用对词语的理解会更加准确。

五、有侧重地进行读写迁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对于课文的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当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到一些语言规律,提炼出有关的学习方法后,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巩固运用,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进一步形成。

选入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读写迁移。但在具体教学时,读写切入点不宜面面俱到,而适宜精细,有所侧重,做到一课一得。一般而言,读写切入点应体现学生前置学习时解决主要任务的方法迁移或在相关课文所领悟到的语言规律的运用。如五年级上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教学,课文学习的一个主要任务是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提炼出“抓关键词、结合课文具体事例、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因此,教师应以此作为阅读方法的迁移切入点来选择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又如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当学生领悟到作者通过反复的句式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后,可以借助课文结尾的情景,设计如下练笔,迁移运用:请想象“我们”话别的场面,尝试运用反复句式写下来,表达出“蒙汉情深何忍别”的情感。这样的练笔训练,能让学生将文本的语言形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后教要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针对性策略。阅读课的后教,教师则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意识地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领悟语言规律,有机地提炼语文学习方法,有侧重地进行读写迁移。教师要讲到实处,点到关键,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前置学习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教学目标充分、有效的达成。这样的后教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