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8篇

时间:2022-12-04 21:41:27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1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2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3

元宵节吃过了汤圆,走出家门赏花灯是一定要的,但是单纯的看花灯不免有些乏味了,不如增加一个猜灯谜的环节才更有趣味。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闹元宵猜灯谜所有灯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闹元宵猜灯谜具体内容谜题:元宵之后柳吐芽(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谜题:万家灯火闹元宵(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谜题:灯谜会猜庆元宵(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谜题:元宵莫来缠·上楼格(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谜题:元宵灯火已阑珊(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谜题:观赏元宵灯谜(打人名二)

谜底:张节、文虎

谜题: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诗词句)

谜底:少年十五二十时

谜题:元宵(诗词句)

谜底:数问夜如何

谜题:元宵前后(诗词句)

谜底:十四为君妇

谜题:元宵春灯(网络电脑词语)

谜底:节点

谜题:欢欢喜喜做元宵(音乐词语)

谜底:快节奏

谜题: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打字一)

谜底:舞

谜题:元宵虎会(打字一)

谜底:夤

谜题:元宵节后(打字一)

谜底:完

谜题:元宵节后东陵行(打字一)

谜底:院

谜题:元宵前后共团圆(打字一)

谜底:期

谜题:元宵前后共相聚(打字一)

谜底:期

谜题:举头望明月(打一词语)

谜底:仰光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北京地名)

谜底:圆明园

谜题: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打一财经词语)

谜底:调资

闹元宵猜灯谜都有哪些1.汉朝文书(打《三国演义》人名)——刘表

2.醒后得知一场梦(打《西游记》人名)——悟空

3.相声逗乐(打《西游记》人物)——眼看喜

4.各一方话鼠(打一画家名)——吴道子

5.齐楚燕赵皆降服(打《史记》一句)——四国顺之

6.口道恒河沙复沙(打《史记》一句)——不可胜数

7.故(打《史记》一句)——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8.三省吾身(打一中草药名)——防己

9.敲山震虎(打一中草药名)——驱风散

10.方法论(打一中草药名)——白术

11.滔滔不绝(打一中草药名)——长流水

12.久别重逢(打一中草药名)——一见喜

13.两个少女(打一中草药名)——二妙散

14.一江春水向东流(打一中草药名)——通大海

15.起宏图(打一中草药名)——远志

16.金钿遍野(打一中草药名)——地黄

17.踏花归来蝶绕膝(打一中草药名)——香附

18.不许你发达(打《水浒传》人名)——杜兴

19.禁止调房(打《水浒传》人名)——杜迁

20.济人急难(打《水浒传》人名)——施恩

21.渐渐安定(打《水浒传》人名)——徐宁

22.坚持到底(打《史记》一句)——虽死不易

23.死而轻于鸿毛(打《史记》一句)——故无贵无贱

24.好读书(打《论语》一句)——学而不厌

25.尖(打《论语》一句)——小大由之

闹元宵猜灯谜带答案谜题:元宵节后捷报多(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谜题:元宵同返家(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谜题:元宵之后柳吐芽(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谜题:万家灯火闹元宵(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谜题:灯谜会猜庆元宵(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谜题:元宵莫来缠·上楼格(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谜题:元宵灯火已阑珊(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谜题:观赏元宵灯谜(打二人名)

谜底:张节、文虎

谜题: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诗词句)

谜底:少年十五二十时

谜题:元宵(诗词句)

谜底:数问夜如何

谜题:元宵前后(诗词句)

谜底:十四为君妇

谜题:元宵春灯(网络电脑词语)

谜底:节点

谜题:欢欢喜喜做元宵(音乐词语)

谜底:快节奏

谜题: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打一字)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4

关键词:诗歌;民俗;元宵节

元夕之夜,灯火通明,据《史记・封禅书》所述,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祭祀“太一”神, 在正月十五日,从黄昏开始即在宫廷中通宵达旦燃放灯火,用盛大的灯火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也有观点认为此节源于东汉时,因印度佛法传入,视这一天为上元天官赐福的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这一天夜晚在宫廷和寺庙里“燃灯表佛”。也有学者考证,“灯俗”作为正月十五这一节日的重要特征是在隋唐之际才出现,《资治通鉴》记隋炀帝大业六年正月十五夜,“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①。自此正月十五夜张灯结彩燃放灯火的习俗流传到民间,每到元夕时,灯火辉煌,昼夜通明,不论身份阶层,家家户户流光溢彩。“灯”成为元宵节最鲜明的节日物象,正如苏轼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关于这一节日的名称,唐前直接称“正月十五”或“正月望”,至唐时尊道教为国教,道教将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到晚唐时,“灯节”“元夕”“元宵”等相应称呼也出现。长久以来人们对元宵习俗的关注多集中在宋词中,其实,对于元宵节这一在宋代已经定型的传统节日,在宋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经检索25万多首全宋诗,与元宵节相关的就有600多首。下面笔者从诗歌反观民俗的角度来探查宋诗中的宋代元宵节俗特征和其中的情感内蕴及其传承流变。

一、 万家灯火,长夜如昼

元宵节至宋已基本定型,并发展至一个新的阶段。晏殊《丁卯上元元夕》其二写到:“百万人家户不扃,管弦灯烛沸重城。游车正满章台陌,为报天鸡莫浪鸣。”②即展现元夕之夜的热闹与沸腾。诗中提到元夕之夜夜不闭户,因大家都在外面狂欢,诗中提到宋时元宵节的一大习俗――观灯。宋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以及统治者的推崇和赞许,元宵节的节日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狂欢程度。文天祥《元夕》:“灯火喧三市,衣冠宴九宸。金吾不禁夜,公子早行春”③,元宵时开放禁令,终夜观灯,出入无阻。《宋史・礼志》记载宋沿袭唐代“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④,即放灯时间原本是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宋代在此基础上又增加十七、十八两日。宋代还形成了专门的“灯市”,何谓“灯市”?《乾淳岁时记》有载:“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在灯市上,管弦齐奏,歌儿献唱卖艺,纨绔豪商买笑追欢,往往从灯火初上直至更深灯偃。南宋姜夔诗曰:“灯已阑珊月气寒,舞儿往往深夜还。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⑤

范成大《灯市行》:“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⑥诗中提到宋代灯市上还有与皮影戏相似的五彩羊皮灯、丝灯、走马灯等等,足见宋元宵灯之繁盛。 元宵节狂欢结束之后还有“收灯”习俗,晏殊《正月十九日京邑上元收灯日》:“星逐绮罗沈曙色,月随丝管下楼台。千蹄万毂无寻处,只似华胥一梦回。”⑦写节后“收灯”习俗,人潮终将散去,繁华终将落幕,盛筵过后,冷寂苍凉,恰如华胥一梦,何曾梦觉,正所谓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宋代火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烟火也成元宵节一大亮点,“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隐时空。玉皇高拱云霄上,人物嬉游陆海中”展现了宫中放烟花的绝妙美景,游人被烟花吸引的激昂兴奋情状。

宋代元宵时还有“传柑”活动,苏轼诗《扈从端门观灯》:“老病行穿万马群,九衢人散月纷纷。归来一点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有注曰:“侍饮楼上,则贵戚争以黄柑遗近臣,谓之传柑,盖尚矣。”⑧《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搔首凄凉十年事,传柑归遗满朝衣。”也写到了元宵传柑。《荆楚岁时记》:“上元夜,贵戚例以黄柑相遗,谓之传柑。”⑨

宋仁宗朝已经开始将谜语书笺贴在元宵彩灯上供人猜射。王文濡《春谜大观》:“旧籍相传,宋仁宗时,上元佳节,金吾放夜,文人学士相与装点风雅,歌颂升平,拈诗成谜,悬灯以招猜者。”⑩另外,丰富多彩的杂技活动也给元宵节增添了别样的奇光异彩。

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有句“箕诗落笔惊”,自注:“即古紫姑,今谓之大仙,俗名筲箕姑。”即是宋时元宵节迎紫姑的习俗。苏轼《次韵颖叔观灯》:“永夜出游从马骑,诸羌入看拥千层。”写到了元宵节少数民族的欢游盛况。

二、情丝流转,兴寄遥深

杨万里《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诗中有句:“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癫”,展现了上元节有吃面茧的习俗,面茧即是肉馅或素馅的馒头,馅中放入写着官品的纸签或木片,以占将来官位高低,占前途以及祸福。

作为元宵节最应景的食物“元宵”即是起源于宋朝,最早称“浮元子”,后改为“元宵”,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捻粉团栾意”就是指的这种吃食。即我们今天常吃的“汤圆”,以白糖、芝麻、豆沙、果仁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以汤煮、油炸、蒸食,风味各异。圆圆的元宵,凝聚了人们内心里对团圆、团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

“灯”作为元宵节的典型象征,更是在节俗流传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意蕴。首先从元宵节的起源来看,即与祭神有关,“燃灯表佛”,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人顺年丰。“润泽翻为田父喜,红灯带雨卜丰年”,元夕恰逢下雨,诗人内心却是无比高兴,因为灯影照耀下的甘雨润泽大地预示着今年将有个丰收的年成。“一瓣预祈今岁稼,两枚不受郡人酣”,表达了诗人对丰年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史卫卿《西湖山居灯夕》中有“鹤闲梅下立,人静月中行。长愿岁时好,吟身见太平。”这样祈愿国运太平,人心和乐的句子,让人心生对美好世道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承载着人们虔诚祈愿的元宵节在灯影的映照下使得全民狂欢拥有了精神载体,意蕴无穷。

元宵节一向被视作古人的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赏花灯是政府提倡的全民狂欢节,“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姜夔《灯词》),无拘无束的玩赏游乐,只恨四更天来的太快。《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繁华熙攘,满街的花灯,满街的游人,在那灯影稀疏之处,邂逅一场绝美的爱情,也是宋人元宵佳节的一大乐趣。

三、千年以后,灯火依旧

元宵节发展至宋达到一个新阶段,形成全民狂欢的节日性质且将“灯”这一代表意象发展壮大,并开创了流传至今的元宵节吃“元宵”的饮食传统。

从元宵节的流传来看,宋以后的元代过此节依然热闹无比。元好问《京都元夕》“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将大家在元宵节游玩的欢乐展露无遗。元朝时还出现了“走百病”的节俗,周用《走百病》诗曰:“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共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一般是登高走桥,赴庙行香,认为这样可以去除疾病。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了使京城显得热闹繁华,于是规定从正月初八日就开始上灯,至十七日落灯,将宋时的张灯五日延长至十日,家家户户都悬挂无色彩灯,灯上描绘各种图案,龙腾鱼跃,鸟鸣花飞,异彩纷呈。花灯焰火照耀通宵,笙歌鼓乐,喧闹整夜,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明人唐寅《元宵》诗中有句云:“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展现了明代元宵节的热闹情景。清代元宵灯节依然盛况空前,曾在乾清宫设鳌山灯。清人符曾《上元竹枝词》写道:“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生意人做元宵当街买卖

元宵时放灯、观灯、猜灯谜等等非常普遍,尤其是猜灯谜,发展到近现代变成了人们尤为喜爱的一项文化活动。其它民俗事项部分流传下来,部分衰亡了,也有一些新产生的活动项目。明清时的上元紫姑卜信仰依然普遍,主要用于卜吉凶、祸福、年成丰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紫姑渐渐被人们遗忘,这一习俗也渐趋衰亡。元宵吃面茧的习俗到了明清时还在安徽、陕西、山东等地流传,大部分地区都已失传。明代时元宵节还增加了舞狮子的活动,到了清代,从元旦到元宵节期间,各种娱乐活动比如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等热闹非凡。这些民间活动至今还流传于我国某些地区,只是不像从前那般热火朝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渐渐衰落。

然而元宵的“灯”却依然明艳,现在的花灯已经用电灯泡取代了从前的蜡烛,正月十五日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包含了人们太多的祈望,千年以后的今天,生活在新世纪新社会的中华儿女,依然在用各种方式庆祝这个传统的狂欢节,正可谓:千年以后,元宵的灯火依旧。(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注解: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649页。

②③⑤⑥⑦⑧《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三册,第1952页;第六八册,第43079页;第五一册,第32038页;第四一册,第25876页;第三册,第1953页;第一四册,第9510页;第四一册,第26038页;第一四册,第9381页;第五八册,第36756页;第五八册,第36404页;第六九册,第43273页。

④[元]元脱脱:《宋史・礼志》,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2680页。

⑨谭麟:《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3页。

⑩王文濡:《春谜大观》,上海文明书局1917年版。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5

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当时挂灯于门上,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多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动是和灯连在一起的,至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2000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称“灯节”。

每个节日都是诗人吟咏的主题之一,许多诗人也留下了关于元宵节的诗篇,下面请大家欣赏其中的一首。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释】

①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元宵节的灯景。

②星桥:这里指桥梁。铁锁开:指元宵夜京城开禁。

③秾李:指年轻人像盛开娇艳的桃花李花一样华美富丽。游伎:指街上游舞的艺伎。

④落梅:古曲名《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名。

⑤金吾: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设置。

⑥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诗意】

元宵夜,树木上悬挂着各种各样的灯饰,一片火树银花。这天夜里京城特别解除宵禁,准许市民夜游。于是街上马走尘起,明亮的月光追着行人照来。游赏的歌伎们都特意打扮起来,艳如桃李,一边走一边哼唱着《梅花落》。既然维持首都治安的执金吾不禁止夜行,时光也别催游人归去吧!

【感受】

此诗是苏味道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元宵节最好的作品之一,它对后代诗歌创作有较大影响。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唐代有关史料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6

一、节令诗

节令诗顾名思义是指在节日场景和某些特殊时令所作的诗歌。

二、鉴赏节令诗

应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

人日,即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怀友的感情。如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挂灯于门上,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称“灯节”。东汉年间,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风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元宵节成为灯节到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从立春那天开始,第五个以天干“戊”搭配某个地支纪日的那一天),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两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扫坟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如杜牧的《清明》。

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重阳,九月初九,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是日,阖家团圆,共迎新春。如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三、节令诗的思想情感分类:

1.表现节令风俗,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

明代的胡震亨《唐音癸签》记载:“唐时风习豪奢,如上元山棚,诞节舞马,赐纵观,万众同乐,更民间爱重节序,好修故事……遇逢诸节……朝士词人有赋,翌日即流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由此可知节日风光,助长了诗歌的发展。如《全唐诗》中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描写了长安城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每年的元宵节晚上,长安城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不,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诗歌的前两句写满城灯火流光溢彩,璀璨烂漫。桥上灯火,密如繁星,夜禁解除,锁链打开,任游客通行。人马过处,尘土飞扬,灯光为之暗淡。明月照时,只见人头攒动,盛况空前。此诗即表现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和高涨的气氛,据说唐武后神龙之际,写诗赋元宵灯会的有数百人,以此诗为最佳。

2.借节日表达感遇伤怀之情。

大多数的节令诗较偏向于此类。譬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佳节,诗人登高饮酒赋诗,游子思乡之意、感叹人世无常之情常常流露于诗文之中。又如刘辰翁的《水调歌头》:“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诗人写明月如洗,普照万里江山,虽然两地分居,却能共赏中秋圆月。从古到今,中秋的良辰美景是年年如此,可是不知什么时候人间就有了这种在离愁别恨的寂寞中度过良宵的不幸。句中化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的佳句,用月来慰离情。不过诗人没有满足以月光联系亲人的感情,还通过质问来表达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

阅读训练一

忆秦娥

张孝祥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注]结。鳌山结。香尘随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阙。

[注]鳌山:堆叠彩灯作山形,称为鳌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的上阕怎样描写元宵节欢闹的场景?

2.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阅读训练二

二月二日[注]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二月二日:蜀中风俗为踏青节。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颔联的抒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阅读训练三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注]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寒食为清明前两日。今日便是寒食,民间春游祭扫之日。江南有赛龙舟、荡秋千之习俗。此词作于乙卯年,张子野年已八十六矣。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两句话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2.最后两句词人是如何描写出月色的清明?

阅读训练四

客中守岁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守岁”的“守”字有什么意义?

2.这首诗的尾联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阅读训练五

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颔联中“乱”和“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简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阅读训练六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园、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③。

[注]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叶,宋亡后,隐居不仕。②银花:明亮的灯烛。③“海上心情”,苏武牧羊典故。《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因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感而作。写出这个节日的名称及词中暗指这个节日的景物。

2.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表达效果。

阅读训练七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中的金波、飞镜比喻什么?

2.“被白发欺人奈何”是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兴叹?

3.本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试从这一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阅读训练八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元曲中哪些意象体现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

2.作者写中秋夜景有什么特点?

3.试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赏析本曲。

阅读训练九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有更深层的内涵,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分析这首词蕴涵的思想感情。

《古诗阅读之节令诗》

阅读训练一: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词人先从正面描写彩楼上搭起的灯笼山,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游人熙熙攘攘,胭脂香气随尘飘荡。然后描写晓月斜挂柳梢,闪现着淡淡的清光,天将放亮,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中,这是从侧面写出节日的气氛。

2.在鳌山结和笙歌歇两处运用顶真的方法,语句连接紧凑,生动明快。

阅读训练二:

1.二月二日江上踏青春游,伴着和煦怡人的东风和温暖的旭日,一切都散发着浓浓的春意,就连那动听的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洋洋的情意。表现了诗人愉悦的感受。

2.移情。“各无赖”“俱有情”,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花柳和蜂蝶上,极写春游之乐――风和人乐。

阅读训练三:

1.这两句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词人写到水面上龙舟竞渡,少年手中桨叶翻飞。郊外,少女站在竹制的秋千上,像燕子似的飞起飞落。这段人物的动态烘托出欢快热闹的气氛。

2.运用衬托的手法。词人写到月亮升到中天,清澈明亮的月亮照着庭院,月光把无数飞舞的杨花照得晶莹剔透,月光下杨花飘过也看不见影子。词人用“杨花过无影”衬托月色的清明,工巧之至!

阅读训练四:

1.守岁的“守”,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的希望之情。

2.运用了对写法。不说我思念故园亲人,而是想象故园亲人在除夕夜里惦念着我,含蓄委婉地写出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阅读训练五:

1.诗人羁旅他乡,除夕感怀,“乱”“孤”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烦闷、孤寂之情。

2.这首诗写出了巴蜀之路和客中除夕夜的特点,看似寻常、平淡的语言,却写出了客居他乡人共有的感触,充满了异乡漂泊之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具有普遍意义。

阅读训练六:

1.元宵节(或“上元节”),银花、戏鼓、明月。

2.①“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寂寞而漫长的岁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②三组名词性意象叠加,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用抒情感叹之笔虚点。③这首诗读来别具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之意味。

阅读训练七:

1.月亮

2.旧时代的文人每当仕途坎坷或壮志难酬时,便有叹老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词人的那种追求完美事物的理想。

3.这首词的上阕,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想到嫦娥以及月中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出怀才不遇的内心惆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词的下阕,词人又放飞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这首词的主旨。

阅读训练八:

1.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

2.景象开阔,凄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相融合,写景手法多样。

3.本曲运用了写景抒情的手法。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引发了游子的离愁别绪。

阅读训练九:

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7

五看京剧《梁祝》(打一上元民俗)观灯

如慈母一般(打一北京老字号)同仁堂

晨鸡报晓(打一现代诗集)艾青《黎明的通知》

遍插茱萸少一人(打一北京口语)不够哥们儿

旅游归来(打一北京口语)玩儿完

宝玉低眉听父训(打一电影名)《垂帘听政》

财神爷传奇(打一京剧曲目)《赵氏孤儿》

妇女染发(打两个北京主食)窝头和花卷

跑旱船(打一宋代诗人)陆游

小孩放炮(打两个北京小吃)火烧和爆肚

上元夜景(打一词牌名)灯月交辉

1、鲁迅逝世一世纪。(打一成语)谜底:百年树人

2、建国方略。(打一字)谜底:玉

3、七仙女嫁出去一个。(打一成语)谜底:六神无主

4、拍一个巴掌。(打一地名)谜底:五指山

5、什么动物行也是坐,坐也是坐,睡也是坐?谜底青蛙

6、石头旁边有块皮。(打一字)谜底:破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8

关键词:诗词;体验;民族习俗

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包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贴春联……这些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古至今的诗词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节日,引导学生诵读有关经典诗词,让学生深刻体验民族习俗。

一、诵读节日诗词,领略民族文化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

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学生感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好景象;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让学生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祭祀场景;吟诵唐代韩翃《寒食》,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武侯家”的古代习俗;端午节前后,带领学生高声吟诵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张建封《竞渡歌》),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习俗的悠久历史和赛龙舟时紧张、刺激、热闹的场面;七夕节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乐府《迢迢牵牛星》)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让学生感受到了真诚纯洁的爱情的美好;中秋节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则把学生带入了浩瀚神秘的宇宙星空……唐代张九龄《望月还远》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学生感受到真挚友谊的珍贵;春节时,吟诵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

经典诗词,让学生在欢度节日之际,更加领略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欣赏荧屏诗会,培养高雅情趣

从2008年起,中央电视台在元宵、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夕,推出了以传统节日命名的精美诗会。诗会以经典古诗词与现当代优秀诗歌为载体,通过名家、著名主持人、优秀演员的朗诵、解说与访谈,幷配以别具匠心的场景画面、音乐背景等来挖掘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

为了配合这些荧屏诗会,每到这些节日前,笔者发动学生搜集相关的经典诗词,先把它们摘抄下来,在班级中举行节日诗会。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逐渐完善。在欣赏央视晚会时,再做进一步完善。学生兴致极高。诗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经典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三、制作节日小报,通晓节日内涵

如果说“节日诗词诵读”和“荧屏诗会欣赏”只是浅显的“诵”与“赏”的话,那么,“制作节日小报”则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知识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筛选内容,编辑美工,制作小报,欣赏报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节日的来历、节日习俗、传说故事等知识,进一步通晓节日内涵,对民族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精心组织活动,体验中华魅力

(一)元宵灯笼展

按照惯例,我们这儿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元宵节前开学。为了让新学期有个新气象,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花灯迎元宵”活动。首先自己拜师学艺,学习制作灯笼的方法,再买来竹条、细绳、绸布、剪刀等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灯笼作品。学生兴高采烈地动起手来,做出了大大小小、红火喜庆的灯笼。元宵节前在班级走廊悬挂起来,真是别有一番喜庆景象,为新学期营造出新气象。

(二)端午包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是我们当地的习俗。包粽子的原材料苇叶、大米、红枣等,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得来极为容易。端午前的周末,布置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回校时带来。学生返校后,笔者开始教他们包粽子。学生个个兴奋不已,摩拳擦掌,都想亲手包出一个高质量的粽子。当学生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时,一定会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三)中秋赛诗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