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关重点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3-01-26 03:51:23

公关重点工作计划

公关重点工作计划篇1

为了切实做好2008年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整体功能和在促进企业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集团公司《关于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公司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现提出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

一、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2008年是公司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的重要一年。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改革、调整、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调整审计职能和人员结构,不断强化审计管理,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手段和方法,促进内部审计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工作,促使公司的工作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落实,为公司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加快发展服务。2008年的审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以维护企业权益、服务企业发展、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突出重点,服务大局,讲求实效,实事求是,突出管理和效益审计,强化控制力与执行力的审计,严格财务报告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在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的同时,着力抓好审计基础管理工作和审计队伍建设。要通过强有力的审计监督工作,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为公司扎实推进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服务。

二、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依据和原则

(一)编制依据。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编制工作,要以当年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与管理的中心任务为依据,同时结合各单位经营管理的风险评估情况及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求科学予以编制。一是要优先安排好制度规定的审计项目,保证制度规定的审计监督工作得以落实;二是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好相关审计监督工作,以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要贴近生产经营和改革、管理工作,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选择和安排好审计项目,以促进公司经营管理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要根据历史审计情况,对所属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管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较大的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以防范风险和完善管理。

(二)编制原则。编制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要坚持“抓重点、求实效、留余地、上水平”的原则。1.抓重点,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等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明年要把原油、成品油、物资装备的采购、化工产品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减排,固定资产投资和主要成本费用等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2.求实效,就是审计工作计划要注重实效。要通过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抓领导关心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注意坚持点面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在维护公司或企业权益、防范经营管理风险、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留余地,就是审计计划的安排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要与审计力量相适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计划既不能安排得太满,也不能安排得过松,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审计数量和质量的关系。4.上水平,就是审计工作要把加强管理、提高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在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注意把促进科学管理和提高水平作为审计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并选择、安排好有关审计项目和单位;另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理顺管理关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三、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

(一)审计项目计划应围绕六大项目内容予以编制:1.经济责任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根据制度规定并接受人事部门委托予以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可分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两类,要逐步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2.管理和效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以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拟选择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关键环节及因素或围绕增收节支、防范风险等来安排。管理和效益审计既可以按专项安排,也可以按单位立项安排。3.财务收支或财务报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依据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对企业风险评估情况的目标,选择风险较大和审计间隔时间较长的企业开展。有条件的企业还可适当安排财务决算同步审计试点。4.工程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各派出机构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可安排工程投资及检维修项目预(结)算审计。5.内部控制独立审计评价。此类审计项目应按照总部有关规定的要求编制并适时开展。此外,围绕领导关心的问题,可适当安排一些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

(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应根据属地单位审计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和需要予以编制。审计管理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计划。2.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的计划。3.加强审计业务审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计划。4.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方面的工作计划。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水平方面的工作计划等。

公关重点工作计划篇2

为了切实做好2008年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整体功能和在促进企业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集团公司《关于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公司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现提出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

一、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2008年是公司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的重要一年。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改革、调整、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调整审计职能和人员结构,不断强化审计管理,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手段和方法,促进内部审计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工作,促使公司的工作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落实,为公司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加快发展服务。2008年的审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以维护企业权益、服务企业发展、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突出重点,服务大局,讲求实效,实事求是,突出管理和效益审计,强化控制力与执行力的审计,严格财务报告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在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的同时,着力抓好审计基础管理工作和审计队伍建设。要通过强有力的审计监督工作,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为公司扎实推进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服务。

二、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依据和原则

(一)编制依据。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编制工作,要以当年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与管理的中心任务为依据,同时结合各单位经营管理的风险评估情况及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求科学予以编制。一是要优先安排好制度规定的审计项目,保证制度规定的审计监督工作得以落实;二是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好相关审计监督工作,以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要贴近生产经营和改革、管理工作,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选择和安排好审计项目,以促进公司经营管理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要根据历史审计情况,对所属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管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较大的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以防范风险和完善管理。

(二)编制原则。编制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要坚持“抓重点、求实效、留余地、上水平”的原则。1.抓重点,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等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明年要把原油、成品油、物资装备的采购、化工产品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减排,固定资产投资和主要成本费用等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2.求实效,就是审计工作计划要注重实效。要通过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抓领导关心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注意坚持点面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在维护公司或企业权益、防范经营管理风险、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留余地,就是审计计划的安排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要与审计力量相适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计划既不能安排得太满,也不能安排得过松,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审计数量和质量的关系。4.上水平,就是审计工作要把加强管理、提高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在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注意把促进科学管理和提高水平作为审计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并选择、安排好有关审计项目和单位;另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理顺管理关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三、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

(一)审计项目计划应围绕六大项目内容予以编制:1.经济责任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根据制度规定并接受人事部门委托予以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可分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两类,要逐步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2.管理和效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以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拟选择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关键环节及因素或围绕增收节支、防范风险等来安排。管理和效益审计既可以按专项安排,也可以按单位立项安排。3.财务收支或财务报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依据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对企业风险评估情况的目标,选择风险较大和审计间隔时间较长的企业开展。有条件的企业还可适当安排财务决算同步审计试点。4.工程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各派出机构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可安排工程投资及检维修项目预(结)算审计。5.内部控制独立审计评价。此类审计项目应按照总部有关规定的要求编制并适时开展。此外,围绕领导关心的问题,可适当安排一些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

(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应根据属地单位审计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和需要予以编制。审计管理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计划。2.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的计划。3.加强审计业务审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计划。4.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方面的工作计划。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水平方面的工作计划等。

公关重点工作计划篇3

随着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逐渐增强,业界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谋求发展,已成为摆在每个房地产公司面前最现实的问题。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强化组织管理能力,各大企业逐渐将业务流程体系管理、计划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变革提上了日程。

房地产行业有着资金密集、管理密集、生产开发周期长、生产环节多而复杂等特点,同时受宏观调控、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制约,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风险。而计划是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职能,是一个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的具体化。它通过对企业未来行动或活动的安排,以及对未来资源的供给与使用的筹划,指导企业循序渐进地实现既定目标。其本质就是要在降低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同时,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内外部环境。因此,计划管理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计划管理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房地产开发环节受外部产业、金融、土地等相关政策,甚至自然条件、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很多企业普遍产生了“计划无用”、“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思想观念。然而,房地产开发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恰恰反映出计划的重要性,没有计划何谈变化?在没有计划前提下的变化将无一例外地陷入自由主义的陷阱,结果可想而知:项目进度延期、成本严重超支、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最终导致客户投诉率居高不下,经营业绩和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那么什么是致使计划准确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呢?又该如何克服呢?核心症结及解决办法有以下几点:

问题一:领导战略定位。有些企业领导的志向高远,急迫地想在短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定指标、定计划脱离企业实际情况,做不可为而为之之事。

解决办法:领导应该调整心态,做切合实际的务实战略。

问题二:计划没有考核。有些企业计划管理体系做的十分漂亮,但没有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计划执行无人监督,结果员工工作热情不高,企业士气不足,执行力不强,决策事项实施效果不佳,计划自然得不到有力执行。

解决办法:员工的工作需要考核,即使是最简单的“印象”评分,也是有必要的,否则会造成奖懒罚勤的后果。

问题三:授权度不够。企业内部管控环节过多,一个小小的决策都需要四、五个环节,审批程序过于繁杂,决策效率低下。同时,各审批环节也往往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最终还是谁职位高听谁的,合理化建议少,决策质量不高。

解决办法:审批环节过多,实际上是拉领导下水,让领导背黑锅,不愿承担任何责任。管理环节一般不要超过三、四个,将权利和责任同时下放,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问题四:专业度不够。通常是知道干一件事需要多长时间,但不知道到底要干多少遍才会达到效果,表现在策划、设计工作等方面,导致营销、策划、设计工作常常拖期,与工程管理的矛盾经常出现。

解决办法:加强专业修炼,引进专业人才,借助外脑。同时建立数据库,将优秀设计策划成果存储,方便日后项目借鉴。

问题五:习惯性不够。企业内部工作习惯尚未形成,表现在各专业、各部门工作交接上,专业习惯是最好的效率。

解决办法:公司内部工作尽量程序化、流程化。加强企业行政管理,让行政管理成为企业文化和公司作风的转播载体。

问题六:领导介入度间歇性过深。领导平时管事深度不够,关键时间介入,将前期工作推倒重来,主要表现在策划、设计、材料设备招标等方面。

解决办法: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不要等到最后领导才知道具体情况,同时领导应适当放权。

问题七:组织架构配置度不够。各部门责、权分工不够清晰,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导致专业沟通出现困难。

解决办法:明确分工、责任、权限。

问题八:外部环境复杂,各方面关系难以协调。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方案确定之前,不可控制因素太多。

解决办法:做大做强优势区域,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提高风险预控能力。

问题九:各专业人员对于全局经营问题并不关心,对项目整体流程关注度不够,不甚了解,只关心其个人业务,致使部门交叉工作矛盾多,影响进度。

解决办法:将公司总体业绩与每位员工考核挂钩,带动员工主动为企业发展着想。同时,培训员工熟悉整个开发流程,与其它部门衔接工作要勤于沟通,为下游部门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问题十:计划过细和过粗是两种常见的极端,这两种情况往往都会给计划执行带来困难。太细,计划难以完成,只要有一项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将导致整个计划的改变。太粗,部门间工作不能实现完全咬合,不利于工作协同推进。

解决办法:计划编制要明确关键节点,要将不可控的工作内容、工作难点、部门间交叉工作等纳入关键节点范畴。同时,计划的时间要求不应是一个时间点,而应为时间段,方便计划调整,也方便考核。

三、制定合理的计划管理体系

计划管理体系是通过市场分析,设立相应目标,再制定工作计划,进而完成工作任务,并对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反馈,最终对计划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断循环,才能使执行更加有力,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

1、编制合理计划

根据阶段性的不同,项目计划编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项目全周期计划:是项目整个开发周期的总体计划,内含公司决策层重点关注的节点,是公司管控项目生产经营目标的工具。

二、年度、半年计划、阶段性计划、月度计划:是不同阶段对项目全周期计划的分解、调整。

其中项目全周期计划以关键节点为主线进行制定,各项目情况不同,关键节点存在差异。关键节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不可控的工作内容,如某些需多次协调的手续办理工作。

项目难点,如项目开发过程中开展难度较大的工作。

多部门协同的工作内容,如跨部门及部门间衔接的工作。

项目主要经营目标。

年度(半年度)计划内容包括生产计划(开竣工时间及各阶段形象进度)、资金计划(包括资金流入和流出)、报建计划(以关键节点计划为基础细化)。

为保证项目年度、半年度计划实施,根据实际需要情况,公司不定期地针对各项目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召开相关会议,运营管理部门根据会议决议内容,牵头组织对重点工作进行阶段性计划的编制,项目部(公司)、各部门对阶段性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对存在争议的问题,召开专题讨论会予以定夺,最终形成阶段性计划。

根据项目全周期计划、年度、半年度计划、阶段性计划的要求,项目部(公司)、各部门进行细化分解,编制项目月度计划。

2、各级计划的设定与下达

第一步:分析市场环境并结合公司战略,以及项目部(公司)、各部门对项目各项工作的安排,编制项目全周期计划。

第二步:按项目全周期计划的要求,项目部(公司)、各部门对项目全周期计划进行细化、分解,编制年度、半年度、季度计划。按公司整体要求对各项目计划做出必要调整,形成公司年度、半年度计划。

第三步:为保证年度、半年度计划中各项目的工作按时实施,视实际工作需要,对重点工作进行阶段性计划的编制。

第四步:根据上述计划的要求,项目部(公司)、各部门进行细化分解,编制月度计划。公司统一进行沟通、修改,形成公司月度计划。

3、计划的执行

计划管理制度和体系是比较容易建立的,计划做的好的企业比比皆是,但是计划最后实行,目标落地的企业却屈指可数。原因很多,如:计划本身不够精细、系统;领导信任度不够;不够专业;授权不明;环节太多;资源配置不足;领导战略眼光;工作介入深度等。但更多的问题在执行上,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计划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那么,计划如何才能得到有效执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应把计划的制定状况和落实情况列入考核指标中。考核是按劳分配的依据,同时也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只有将计划的执行情况列入到考核指标中,才能激励员工积极主动的完成计划,是计划得以有效执行。

其次,计划管理必须得到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我们经常讨论做计划的规则和技巧,却忽略了公司领导对计划管理工作态度的重要性。计划要想得到很好的执行,从计划编制开始,领导就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指导。计划的制定绝对不是员工个人的事情,它必须经过领导的指导和审核,否则个人计划很可能与部门、公司目标不一致,甚至相差万里。领导总是抱怨,自己的话常常被当作“耳旁风”,布置的任务经常无疾而终,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其落实到员工计划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但同时,如果领导只重视计划编制,对计划执行情况无暇顾及,那么员工更不把计划当回事了,计划便成了一纸空文。

最后,长期计划必须被拆分、细化为短期计划。年度、季度等计划执行不到位,往往都是因为人的惰性。没有紧迫感,就没有动力。重要的事情总被放到最后做,结果不是草草完成,就是最后才发现由于环境的变化,以前的计划早已不合时宜。由于年度、半年度、季度预测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大,可把握性也越差。因此各部门内部应该把公司的年度、季度、阶段细化为月度计划,周计划,甚至日计划。这样,目标任务才能更清晰,可执行性才更强,同时便于监督、检查、管理。每周甚至每天都朝着目标前进一步,并不断总结,目标将最终变成现实。[1]

4、对项目计划执行的监控

一个没有检查、监控的计划就是表面文章,只会沦为形式。员工对于计划的疏忽、随意,绝大部分原因在于管理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在一次次的审查、总结中,员工才能真正重视,不断进步。所以没有坏的员工,只有坏的制度,因为所有人都有劣根性,而坏的制度会纵容人的劣根性。监控过程要不断追问完成的如何,没有完成原因何在。追问的过程就是施压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不断总结进步的过程。在一次次汗流浃背,面红耳赤,甚至如坐针毡的核对中,员工才能快速成长,企业决策才能转化为强有力的执行力。在一次次刨根问底、反复核对中,各种隐藏的问题才能被发现,得失才能得以总结。只有在反反复复的监控、核对和总结过程之中,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工作完成得更好。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重点方面进行监控:

(1)对项目关键节点的监控。

由于项目开发周期长,受外界影响因素多,导致节点实现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致使企业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对关键节点需要进行监督、控制。通过对项目关键节点的监控,掌握项目的重大进展,为完成项目整体计划提供保障。

对关键节点的监控,不单纯是描述各节点的完成时间,还需要对应该完成但未完成的节点进行原因解释和风险分析,并制定后续行动方案。通过这种监控,可以及时了解重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上报各级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寻求最快的解决办法。

对涉及多部门、跨层级协同频繁的关键节点的监控。通过这种监控手段,及时了解涉及多部门的节点进程,及时协调各部门完成节点过程中出现的时间、进度差异,寻找各部门之间的平衡点,调整局部计划,推动整体计划的完成[2]。

(2)对与收入达成相关的关键节点和专项计划的监控。

(3)对受外界政府影响的证件办理进程管理的监控。

对证件办理进程的监控,除了可以随时了解证件进程外,还可以及时发现办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集中公司的力量,攻克难题。

5、对项目计划执行的反馈

对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从三个不同阶段向领导反馈进度,及时汇报阶段性成果。

启动阶段:强调前期目标的合理设置,各条职能线目标的确认,并将初步结果提供给公司领导作为决定参考和依据。

执行过程:强调前期确定目标的落地管理,针对项目运营具体执行情况,设立关键性成果报告、月度运营报告,以此作为信息传达和会议的必备材料。

收尾阶段:站在整个项目运营体系对项目进行收尾阶段的整体总评,沉淀项目运营成果,指导优化后期运营。

四、协调计划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关系

计划需要绩效管理来驱动,而计划管理为绩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计划管理和绩效考核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为什么公司领导硬压,项目经理、各部门虽然心里知道这项任务完成不了,但都默默无语?因为任务和绩效考核没有结合起来。试想,如果领导硬压,而且压出来的年度目标是要严格考核,项目经理会默默接受么?不会。反之,项目经理为了完成计划,而故意将计划制定得过于宽松,使计划流于形式,没有任何约束力。因此,为了严肃计划管理工作,应将计划管理与绩效考核挂钩。

绩效考核应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首先项目全周期及年度计划等应按照公司正常开发水平编制,不能完全听从各部门反映的意见,因为部门都希望把涉及自己的工作计划安排的越松越好;同时也不能将计划制定的过于紧迫,过于紧迫的计划不仅会挫败员工的积极性,还会是员工产生逆反心理:反正计划都完不成,爱怎么定就怎么定。其次对于高于正常开发水平完成的部门及员工要积极予以奖励和表扬,以提高员工士气和积极性。对于低于正常水平完成的工作以及给公司带来严重损失的部门及员工,要予以惩罚,已明确计划的严肃性。

计划管理与绩效考核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太过死板。由于房地产行业受多种政策制约,并且受诸多政府部门牵制,客观因素使得计划无法执行的,考核时应予以适当考虑,否则将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公关重点工作计划篇4

我要了解的公司信息主要包括公司的愿景、发展战略、治理理念、企业文化等;公司的主营业务、各项工作流程、组织结构等•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下:

1.在征得人力资源部经理批准的前提下;从文件档案室调阅有关公司愿景、发展战略、治理理念、企业文化、公司的主营业务、内部治理流程、组织结构等的文件资料•

2.在征得人力资源部经理同意的前提下;到企业内刊主管部门查阅企业重要内刊及最近一段时间的内刊文章;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愿景、发展战略、治理理念、企业文化、公司的主营业务等•

3.查阅公司所在行业协会的重点刊物和外界相关主要媒体对公司的报道;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媒体公众对企业的看法等•

4.通过公司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等培训活动来获取信息•通过公司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我可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治理制度等有初步的了解•

5.请教老员工;與老员工交流•通过和老员工的交流;可以了解公司的发展背景、发展路径等;认识公司的发展脉络•

(二)深入认识和领会自己的工作职责•

了解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后;我还需要了解人事主管这個职位在公司的职位序列中所处的位置•

1.在征得人力资源部经理同意的前提下;查阅人事主管的职位說明书;并就其中载明的相关职责、权力、工作汇报关系、沟通方式等和人力资源部经理进行沟通•

2.同时;还需要了解下属的职位說明书;并就下属职位說明书中载明的相关要求和其日常工作方面进行充分的沟通•

3.查阅人力资源治理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三)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进而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在了解了公司的愿景和发展战略等基本情况、深入领会了自己的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定位;按照人事主管职位对公司的重要程度来明确工作重点;并就这些工作重点制定工作计划方案和备选方案•

(四)详细业务开展•

1.在征得人力资源部经理同意的前提下;找文件档案室领取人事主管的职位說明书和前任人事主管的离任工作交接清单;对照职位說明书对人事主管的日常性工作进行认识;对前任人事主管已经完成的各项工作计划进行了解;对其未完成的工作计划按照其工作计划方案来进行完成•

2.对照人事主管的职位說明书;就人事主管工作范围内人力资源治理工作中某些环节发现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等;对最重要的、需要迅速解决的问题拟定提案;和人力资源部经理进行沟通;征得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同意•

3.根据上述提案制定多项工作计划方案;包括计划目标、计划对象、计划的参與人员及各人员的工作分配、计划时间表、计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计划是否达到目标的评估标准等•

4.和下属沟通这些工作计划方案;对这些工作计划方案的各個环节进行讲解并征取下属的意见;修改完善这些工作计划方案;获取下属的支持•

5.和人力资源部经理就提案涉及的多项工作计划方案进行讨论;并征求其意见;征得人力资源部经理对其中某一方案的批准•

公关重点工作计划篇5

×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领导集体的决策行为,实现公司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决策效率,促进公司经济及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特制订本会议制度。

×为了体现减少会议、规范公务活动的精神,将党政领导联席会与领导办公会合并。

×第二条会议原则

×公司领导办公会实行个别酝酿、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

×第三条会议内容

×、研究贯彻执行上级会议精神、方针、政策和指示、决议的实施意见及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部署和总结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研究决定公司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讨论决定公司年度生产经营方针目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讨论确定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

×、研究决定公司内部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和变更方案;

×、审定公司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研究决定公司重大资产购并、重组及资产处置等事宜,讨论决定公司大额资金使用,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决定公司内部生产经营承包方案,审定公司与所属单位、部门签订的各种经济责任书;

×、研究公司新产品开发、技术进步和质量管理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生产管理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经营、合同管理、法律事务等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决定公司基建、矿建、技改项目、设备购置、投资计划等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研究决定万元以上计划外资金使用;

×、研究公司审计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效能监察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生活、福利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工业、交通、消防、民用气等安全管理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版权所有

×、研究公司设备管理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市场管理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劳动人事管理工作。研究决定公司定编定员方案和富余人员安置工作,研究公司内部分配和工资、奖金调整工作,审定有关劳动人事管理方面的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研究决定公司职工招录、调入、分配等事项;研究决定公司内部人事调动、奖励、行政处分等事项;

×、研究公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住房改革、分配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爱国卫生和绿化管理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武装保卫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研究公司物资采购、物资供应工作,审定有关计划、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和实施方案。

×、讨论决定公司向管理局、总公司、山东省及有关上级行政机构申报推荐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和科技人才;

×、讨论决定公司向管理局、总公司及有关上级行政机构的重要请示和报告;研究决定下级单位和有关部门提请公司议定的重大问题。

×、其他应由公司领导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的事项。

×第四条会议规则

×、领导办公会议由公司经理负责召集并主持。公司经理因故不能主持会议的,应指定一名公司领导代其主持会议。领导办公会议成员为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领导办公会议必须有会议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参加方能举行。会议成员无特殊情况不准请假。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公司其它会议、活动与领导办公会有冲突的,应服从于领导办公会议。

×、公司党政办公室主任和会议内容涉及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因故不能列席,由主持工作的负责同志列席)。根据会议内容,会议主持人可指定有关副总师和其他部门的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公司党政办公室负责领导办公会议议题的整理收集、会议安排、会议记录、纪要整理等工作,并负责监督、检查、落实会议决议。

×、领导办公会议议题由公司经理决定;或由公司领导在工作分工范围内提出,交党政办公室报公司经理审定。提交会议讨论的议题应有充分的材料和明确的决策建议。

×、领导办公会议讨论决定问题实行个别酝酿、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公司经理归纳出席会议成员的多数意见后作出决策。对经会议讨论尚不宜做出决议的议题,公司经理有权决定下次再议。

×、领导办公会议决议所有领导成员都必须认真服从和执行,自觉维护办公会议决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领导办公会议成员必须认真负责地行使职权,遵守保密纪律,维护公司领导班子的团结。有关会议议题、材料,会议讨论情况,会议做出的决定、决议和会议记录,在一定时限内属于保密范畴的,与会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

×、领导办公会所议内容涉及公司“三重一大”事项,须经公司党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后组织实施。

×第五条会议程序

×、议题提出。提交公司领导办公会研究讨论的议题,会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公司领导同志如有提交领导办公会研究的事项,应写出简明扼要的会议材料,提前一至两天送公司党政办公室;公司经理可根据需要指定有关部门(单位)向领导办公会议汇报工作,有关责任部门(单位)将汇报稿提前天报党政办公室。各部门(单位)有需经公司领导办公会研究决定的议题,必须事先由公司分管领导进行协调,提出明确意见,并形成简明的文字材料后,再提交公司领导办公会讨论。公司分管领导在职权范围内能够决定的问题,不要提交公司领导办公会讨论。

×、议题汇总。党政办公室负责对提交公司领导办公会讨论的议题进行汇总,报公司经理审定。公司经理审定后的议题,列入领导办公会议议程。

×、准备材料。与会人员要分别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包括提案、汇报提纲、发言要点、工作计划草案等。

×、会议组织和会议准备。公司领导办公会的组织工作由党政办公室负责。党政办公室按照确定的会议时间、地点、参加人以及议题讨论顺序,在会前天通知与会人员。

×、会议研究。领导办公会议议题应在会外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进行研讨,会上领导班子成员都应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会议通过讨论,统一观点,在此基础上由公司经理归纳出席会议成员的多数意见后做出决策。

×、会议记录。领导办公会要有专人记录,详细记录会议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主持人、会议的议题和会议决议。党政办公室根据会议决议形成领导办公会议纪要。领导办公会议纪要由公司经理签发。

×、决议落实。党政办公室定期督促落实领导办公会决议执行情况,重点事项立项督查。领导办公会决议执行落实情况,党政办公室定期向公司主要领导汇报。

×第六条会议时间

×领导办公会暂定每周召开一次。遇突发事件或重大事项可临时提议召开。

×第七条附则

公关重点工作计划篇6

我要了解的公司信息主要包括公司的愿景、发展战略、治理理念、企业文化等;公司的主营业务、各项工作流程、组织结构等•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下:

1.在征得人力资源部经理批准的前提下;从文件档案室调阅有关公司愿景、发展战略、治理理念、企业文化、公司的主营业务、内部治理流程、组织结构等的文件资料•

2.在征得人力资源部经理同意的前提下;到企业内刊主管部门查阅企业重要内刊及最近一段时间的内刊文章;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愿景、发展战略、治理理念、企业文化、公司的主营业务等•

3.查阅公司所在行业协会的重点刊物和外界相关主要媒体对公司的报道;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媒体公众对企业的看法等•

4.通过公司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等培训活动来获取信息•通过公司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我可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治理制度等有初步的了解•

5.请教老员工;與老员工交流•通过和老员工的交流;可以了解公司的发展背景、发展路径等;认识公司的发展脉络•

(二)深入认识和领会自己的工作职责•

了解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后;我还需要了解人事主管这個职位在公司的职位序列中所处的位置•

1.在征得人力资源部经理同意的前提下;查阅人事主管的职位說明书;并就其中载明的相关职责、权力、工作汇报关系、沟通方式等和人力资源部经理进行沟通•

2.同时;还需要了解下属的职位說明书;并就下属职位說明书中载明的相关要求和其日常工作方面进行充分的沟通•

3.查阅人力资源治理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三)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进而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在了解了公司的愿景和发展战略等基本情况、深入领会了自己的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定位;按照人事主管职位对公司的重要程度来明确工作重点;并就这些工作重点制定工作计划方案和备选方案•

(四)详细业务开展•

1.在征得人力资源部经理同意的前提下;找文件档案室领取人事主管的职位說明书和前任人事主管的离任工作交接清单;对照职位說明书对人事主管的日常性工作进行认识;对前任人事主管已经完成的各项工作计划进行了解;对其未完成的工作计划按照其工作计划方案来进行完成•

2.对照人事主管的职位說明书;就人事主管工作范围内人力资源治理工作中某些环节发现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等;对最重要的、需要迅速解决的问题拟定提案;和人力资源部经理进行沟通;征得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同意•

3.根据上述提案制定多项工作计划方案;包括计划目标、计划对象、计划的参與人员及各人员的工作分配、计划时间表、计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计划是否达到目标的评估标准等•

4.和下属沟通这些工作计划方案;对这些工作计划方案的各個环节进行讲解并征取下属的意见;修改完善这些工作计划方案;获取下属的支持•

5.和人力资源部经理就提案涉及的多项工作计划方案进行讨论;并征求其意见;征得人力资源部经理对其中某一方案的批准•

公关重点工作计划篇7

一、加快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体系建设,尤其是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的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二、突出安全生产超前管理,抓实抓细公司常态化专业管理和定期检查评比,强化安全生产的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总结整改的全过程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结合电网十八项反措及相关生产管理标准,加强对基建工程及改造工程设计、设备招标选型、监造、安装验收的把关,在基建工程及设备改造时彻底杜绝装置性违章,实现关口前移;并高度重视电网建设高潮期输变电工程投产前的人员组织、电网及生产运行准备、标准化管理,确保一大批重点工程投运后电网管理、运行维护的顺利进行。

二是2006年开始全面加强输、变、配电及通讯、自动化专业标准化创建工作,恢复变电站“达标”工作机制,制定严格的标准化考评考核管理办法,要突出各基层的日常专业标准化管理,逐级推动、责任上肩,加大公司层面的标准化抽查,2006年内从严、高标准对公司所有生产班组组织进行“达标”验收;并以此树立各专业“样板班站”,以点带面,着力提高各专业及班组的标准化水平和生产技术自主管理水平。11月份将集中组织进行变电标准化检查评比,并进行通报及奖励考核。

三是从各单位到公司都应在安全生产中时刻树立电网意识,逐级高度重视电网停电计划的管理,突出通盘考虑、强化停电计划的严肃性,并加大可靠性指标的管理和考核,尤其是3-5年内公司电网建设、设备改造任务繁重,电网安全可靠及运行管理面临许多问题,各基层单位应建立停电及检修计划预评估分析制度,结合停电计划分析把关,加强重要改造检修工程施工的安全组织技术措施和方案的审查把关,切实实现责任下移。

四是建立生产技术管理的工作计划体系、工作督导问责机制。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其一是建立科学的生产技术工作计划体系,以年度生产技术重点工作安排、季度专业生产技术重点工作计划、月度生产技术重点工作计划为主线,辅之以年度检修及预试计划、年度反措执行计划、月度设备检修计划及设备消缺计划等,使各项常态工作、例行工作纳入计划体系,减少事务性管理,借助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实施,建立生产技术计划的闭环管理平台。

其二是职能部室通过周期性专业检查、“突击式、不打招呼检查”和“回头看”等针对性检查,重点督察安全生产任务的组织落实情况及基层生产管理到位情况、规程制度制度执行情况,从班组抓起、从基础抓起,检查评估计划及重点任务的执行情况,加大计划执行的闭环管理和督导问责,对基层单位例行工作或重点工作开展不力,通过重点工作任务通知书进行警示,要加强规程制度落实和纪律执行的考核、决不能姑息迁就,体现100%刚性,对执行生产指令不力或出现管理断层、管理弱化单位要加大考核力度和责任追究,以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生产管理常态机制,以此逐步推动安全生产管理重心和安全生产关口的逐级下移。

公关重点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生产计划;生产组织;经营;管理

前言

生产计划和生产组织是贯穿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始终的工作,在公司生产经营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深感生产计划与经营管理的关系密不可分,深刻体会到生产组织工作的水平与技术、质量、产品研发、设备、人力、销售、运输、信息化建设等所有相关专业的配合以及管理水平休戚相关,彼此对立统一,互相促进。

1 生产计划的概念

生产计划是一个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公司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一个公司的成本和利润,甚至决定一个公司的生死存亡。市场竞争越激烈,生产计划的重要性越突出。

生产计划一般是指公司对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工作。狭义的生产计划是指以产品的基本生产过程为对象所进行的管理,包括生产过程组织、生产能力核定和资源平衡、生产计划制定执行以及生产管控等工作。广义的生产计划是指对一个公司整个体系的管理,是对所有与产品的制造过程密切相关的各方面工作的管理,包括从原燃料采购开始,经过生产组织,直到产品产出交到用户手中相关的生产、技术、质量、产品研发、设备、人力、销售、运输、信息化建设等等所有相关专业。

生产计划是公司生产管理的依据,它对公司的生产任务作出统筹安排,规定着公司在计划期内产品生产的品种、质量、数量和进度等指标,是公司在计划期内完成生产目标的行动纲领,是公司编制其它计划的重要依据,是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要使公司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且使公司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使公司能引导和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就必须加强公司的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计划包括三个方面:

1.1 生产计划的编制

生产计划在编制时要具备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了使计划更合理,而且更具有操作性,首先,在编制计划之前要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并依据已经掌握的市场信息作出科学准确的预测。科学准确的预测是编制高水平计划的重要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准确掌握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效益;其次,深入基层,了解实际生产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编制生产计划非常重要的依据;再次,结合市场预测情况和生产状况,分析研究,提出初步生产计划,生产计划要从市场需求与实际生产能力出发,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统筹合理安排计划指标。

1.2 生产计划的实施和控制

生产计划的实施和控制,是生产计划落实过程中的具体工作,要围绕计划所制定的目标来组织均衡稳定的生产,完成计划目标。

生产计划实施和控制的最高境界是未雨绸缪,在问题发生之前,制定有效的措施规避问题,化解问题于无形。这也是生产计划专业与技术攻关和质量攻关等专业工作最大的区别。

1.3 生产计划的统计与分析

生产计划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属于生产的事后总结、分析、提高的阶段。通过对计划的统计分析,可以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及失败的原因,为下一步的计划编制工作提供改进依据。

2 生产计划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计划具有效益性和战略性两个特点。

效益性是指随着市场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不断地向更高端产品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调整产品结构,保证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比例,以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大宗原燃料采购计划,要充分结合市场行情,科学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趋势,制定最有利的采购计划,对产品成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公司整体效益的增加。

战略性是指在满足市场需求,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公司的长期利益,要把公司的综合经济效益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不能盲目崇拜市场,要结合生产条件、市场前景等等实际情况,制定出生产计划和产品研发等指标。

3 生产计划的意义

3.1 生产计划是日常生产活动的依据,可使公司各生产环节和全体员工统一、协调运作,充分利用人力和设备,使公司各环节有组织地、系统地进行生产。

3.2 生产计划可使公司均衡的、有节奏的组织生产。均衡稳定的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均衡稳定的生产是生产计划组织工作的原则和任务,各生产环节只有按生产计划组织生产,才能使生产均衡地进行,同时编制生产计划也可以综合反映公司技术、质量、研发等各专业的管理水平。

3.3 生产计划是联系产、销、研、运等日常专业工作之间的纽带,围绕生产计划,各环节要想完成计划,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工艺、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通过生产计划可以把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组织起来,使各专业、各环节围绕生产计划的时间节点要求组织工作。

3.4 生产计划是组织公司生产活动不断平衡的手段。公司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各部门、各生产环节之间会经常出现新的情况、新的矛盾,即经常会打破原来建立起来的相对平衡。生产计划充分体现了P-D-C-A的闭环管理模式,它可以根据这些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来调整安排各生产环节的任务,建立起新的相对平衡关系,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总之,生产计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产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以及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生产技术的控制挖潜和充分利用公司资源,实现公司的均衡稳定生产,并全面完成生产经营任务。

4 生产计划与组织

作为公司经营目标的生产计划制定完成以后,落实生产计划的生产组织工作至关重要,生产组织涉及从原燃料采购,直到产品产出交到用户手中相关的生产、技术、质量、研发、设备、人力、销售、运输等等所有相关专业。生产组织工作最主要的特点是时间性和空间性。

时间性是指在计划期内,完成生产计划目标过程中相关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要求,只有各个环节在时间节点内完成工作才能保证总体目标按时间完成。

空间性是指保证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畅通,避免出现库存过低造成断料或者库存升高造成堵库等问题。

4.1 产品质量对生产组织的影响

从表观来看,产品质量与生产组织互相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晰,但当你实际组织协调生产任务时,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互为因果,互相牵制,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在以钢铁公司为代表的制造业中,生产组织工作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日常管理活动。生产组织与质量密切相关,如因质量控制不善,产生了不合格品,势必要进行修复、取样、检验等工作,甚至是重复做第二次、第三次。这些都是额外的成本浪费,同时也会损失产能,影响整体的生产进度。只有一次性产出合格产品,才能真正降低生产成本,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周期和生产进度。这正是向质量要效益的真正意义。

稳定的工艺技术是一个公司能够生产出合格产品的重要保障,可靠的工艺技术决定能否实现低制造成本生产,能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外,合适的工艺技术,可以避免质量过剩的问题。

工艺技术与产品质量以及生产组织工作密切相关,工艺技术是质量合格的前提,质量合格是生产稳定的前提。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有质量没产量,通过加强培训,规范操作,整体水平可以慢慢提高,但是有产量没质量,整体水平是无法提高的,因为已经失去了保障和基础。

4.2 销售合同对生产组织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是多数生产企业执行的以销定产的组织模式。与用户签订的销售合同是我们公司生产组织过程中的现实依据,是我们日常生产组织工作的载体,通过销售合同的执行,生产组织工作的落实,整体协调,将相关各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按时将产品交付用户使用。销售合同的品种结构以及组织进度都会对生产组织、产能释放,甚至是公司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

销售合同的品种结构是根据每个工序的生产能力以及工序特点制定的,合同品种结构不合理对生产组织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甚至影响正常的生产组织。以炼钢厂为例,当LF炉的精炼能力是一个固定的、刚性的限制条件时,如果需要经过LF炉处理的合同量超过炼钢厂实际的处理能力,造成生产紧张的同时,合同也无法按时交付。

销售合同的组织进度也会对生产组织造成很大的影响。合同组织不及时、数量不足,无法满足连续、稳定生产的要求,造成各工序生产能力的浪费。即使后期全部合同组织到位,由于生产时间和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只有合同数量充足、及时到位,才具备优化生产组织的条件,才能释放各工序的生产能力。

4.3 产品研发对生产组织的影响

产品研发是公司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公司实现“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和构思一代”的产品升级换代宗旨的重要阶段,它对公司的发展方向、产品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产品研发必须严格遵循产品研发的科学管理程序,即构思、调研、方案论证、实验室试制、工厂试制、工厂批量生产等流程。

产品研发要对市场做好足够的分析,只有真正的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才能把握住市场。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市场调研非常重要。如果研发出来的产品,受用户设备能力的限制无法使用,那么研发出来的产品就没有市场,就不会创造效益。另外,产品研发应该考虑实际的生产规模,产品研发的小批量试制与工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只有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方案论证、实验室试制才能保证在工厂试制时减少损失。

5 生产计划与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公司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管控、协调,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的一系列工作。生产经营管理是要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产、销、研、运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人、机、物、法、料各种要素合理结合,充分利用,以投入尽量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的满足市场需要的合格产品。

经营管理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经营是对外的,是公司追求从外部获取效益和市场影响;管理是对内的,强调公司内部资源的整合和秩序的建立。

生产计划、生产组织、销售工作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做的具体的协调工作,属于经营范畴;技术、质量、研发、设备、人力、信息化建设、运输等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做的规范性的、指导性的工作,属于管理范畴。

经营是龙头,管理是基础,管理必须为经营服务。公司要做大做强,要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首先关注经营,然后基础管理必须跟上。只有管理跟上了,经营才可能继续往前进,经营前进后,又会对管理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一个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发展应该是遵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轨迹,也就是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交替提高的过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