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城镇建设论文8篇

时间:2023-01-24 16:07:37

小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民族乡城镇化建设**县

民族乡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依法行使当家作利的一种基层政权形式,是解决我国散杂居少数民族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政治形式,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必要补充形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居农村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小城镇是民族乡城镇化的途径,也是民族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乡的小城镇建设面临一系列问题:对民族乡小城镇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民族乡自身不具备建制为镇的条件;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民族镇的法律地位等。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民族乡的小城镇建设问题显得更加尖锐和现实。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诸如赋予民族镇以民族乡同等的法律地位等有效措施,加快民族乡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只有如此,民族乡才能顺利实现城镇化,保障众多民族乡的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进而顺利实现现代化。

位于**省西南部**县,西邻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邻凉山彝族自治州,有汉、彝、藏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民老师曾说过:**县处于“藏彝走廊”的结合部,藏族文化与彝族文化等民族文化像**的自然资源一样丰富。”因此,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县辖1镇、1个街道办事处、15个乡(其中10个民族乡),分别是:安顺彝族乡、先锋藏族乡、蟹螺藏族乡、回隆彝族乡、擦罗彝族乡、栗子坪彝族乡、新民藏族彝族乡、挖角彝族藏族乡、田湾彝族乡、草科藏族乡。

近年来,随着**县经济的迅猛发展,部分民族乡的城镇化建设已出具规模,有的已经达到或超过建镇的标准。如安顺彝族乡,该民族乡作为革命纪念和历史、文化名镇的安顺场,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不仅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它又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商贸流通为主的城镇;地处**县的咽喉要道,商贸活动十分活跃,是数乡的商贸中心和物质集散地;安顺场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一百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拥有众多名胜古迹,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加之良好的旅游区位,使安顺场成为**西部旅游环线上的一个重要旅游基地,每年到这里来参观旅游、缅怀红军精神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加之,近年来因为**县开发水电资源,众多移民搬迁于此,久而久之,安顺彝族乡的人口飞速增长,场镇也越建越大,俨然一个小县城。民族乡的建制已经与当前安顺彝族乡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称。在**县十个民族乡之中,还有诸如:回隆彝族乡、先锋藏族乡、新民藏族彝族乡、挖角彝族藏族乡等民族乡也遇见了同样的问题,这也我国现在一千多个民族乡在城镇化建设道路上面临的难题。作为全国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数以千计的民族乡没有基本建立小城镇(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1248个民族乡,包括59个民族镇),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是不完整的。制约民族乡小城镇建设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民族乡小城镇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民族乡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作为国家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一项措施,体现了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关怀和重视,民族乡小城镇建设工作不仅有利于民族乡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障。然而长久以来,国家给予民族乡的优惠政策始终难以实施;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难以对民族乡给以大力扶持;认为民族乡的城镇化建设无关大局等。

2.民族乡薄弱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是严重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内在原因。民族乡大都分布在边远、山高、贫困的地方,加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乡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缓慢。

主要表现在:第一,民族乡相当部分群众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县的田湾彝族乡、擦罗彝族乡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就比较贫困,相当部分的群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第二,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极为不便,为数不少的民族乡内的一部分群众甚至缺乏起码的生存条件。如**县的田湾彝族乡,由于该乡境内大山居多,大多数彝族群众生活在2000米左右的高山上,不通公路,交通闭塞,生活极为不便。第三,部分民族乡经济底子薄,财政基础差。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如果没有解决民族乡近千万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问题,就不能说中国已经真正实现了小康社会,更无从谈起实现现代化。目前大部分民族乡还没有达到建制为镇的标准和条件,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县的十个民族乡,有部分已达到了建镇的标准,其余的大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还相对落后,面对**县民族乡城镇化建设的不平衡。对此,笔者认为,针对存在的问题,民族乡和其所有上级国家机关要充分认识到民族乡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民族乡自身要加快发展步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族镇以相应的法律地位,大力发展民族镇。

1.重视民族乡小城镇建设工作,民族乡城镇化建设工作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乡和国家上级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民族乡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落实。在大力发展城市化的今天,民族乡小城镇建设不仅事关民族乡千万少数民族群众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乃至实现现代化。根据民族乡发展的实际,当前部分民族乡不可能自己解决城镇化问题,对此,国家必须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对民族乡小城镇建设工作给以强有力的扶持和帮助,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抓住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努力推进民族乡小城镇的发展

2.民族乡要加快发展步伐,就民族乡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民族乡至少目前尚未具备建镇的条件,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硬件设施,与镇尚有不小差距。因此,民族乡自身要加快发展步伐,在外力的推动下,民族乡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不断创造建镇的条件。只有内外结合,才能推进民族乡小城镇的发展。国家2005年提出要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问题,因此,**的民族乡务必结合这一契机,大力发展小城镇。:

3.应赋予民族镇与民族乡同等的法律地位民族镇法律地位不明确,是民族乡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民族乡要发展小城镇,宪法、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等相关法律必须赋予民族镇以民族乡同等的法律地位。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2

【关键词】鲁西南 小城镇 体育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97-02

21世纪,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如今,山东省政府提出了“东西部对口帮扶,重点扶持菏泽”的战略措施。可以预见,今后鲁西南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将会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体育事业是建设小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202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农村体育的重点应放在小城镇,以小城镇为龙头,村民居委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发展形势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文明”,为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鲁西南的小城镇体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就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鲁西南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 小城镇与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

小城镇指发展规模较小的,人口聚集程度较低的,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的,较小地域或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心和居民聚集体。学者方明对小城镇作了如下界定:(1)小城镇包括29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工矿区、县城、建制镇和农村集镇。(2)小城镇指人口2万~5万以下的城市和3000~5000或小于这个数字的小集镇,可以包括小城市、卫星城、工矿区、县城、建制镇和集镇。(3)小城镇包括国家已批准设镇建制的县镇和未设镇建制的集镇。(4)按国家现行的行政建制规定,凡是设镇建制的即为小城镇。小城镇在乡村文化发展和城市化中有积极的作用,应积极合理地发展小城镇文化。一是要重视小城镇在城市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小城镇文化的发展要避免盲目性。三是乡镇企业文化要与城镇和工业小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四是应加强小城镇文化发展规划与政策的指导。

体育文化是指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次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内容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市场开发、体育运行规律、体育物质条件等。它是渗透到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体活动文化,是当今世界文化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类型,建设现代体育文化已成为建设现代文明,实现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鲁西南地区也是山东省的六个经济区之一,范围包括济宁、枣庄、菏泽,总面积为28400km2,总人口1604.9万,城镇人口达134.4万,城镇化水平为8.4%,共有小城镇149个。与东部沿海相比,在体育文化建设上还有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的表面层次匮乏,各种体育场地、运动器材严重短缺。(2)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对体育的认识不足,绝大多数人不具备体质教育和身体锻炼的意识。(3)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盲目性,不论参与者还是组织者,都未认识到进行体育活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公民的身体健康,组织比赛的目的是以比赛来带动全民锻炼。

二 鲁西南小城镇体育文化现状分析

1.指导思想不明确

建设小城镇体育文化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一切体育行为都应以广大公民的体质健康为目的,使更多的公民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锻炼中来。而在鲁西南的大部分小城镇的公民,根本没有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缺乏组织领导,一些体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很难贯穿到广大居民心中。体育活动的组织大都是自发的,小城镇领导多半是被动参与。如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鲁西南斗鸡,就是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到了斗鸡节,他们有兴致时就举行斗鸡比赛,斗鸡健壮魁梧,形似鸵鸟,每次打斗30分钟到3个小时,很具有观赏性、娱乐性。斗鸡活动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而且丰富了小城镇居民的体育生活。

2.体育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还未形成机制

体育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人类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素质素养的限制,经济得到了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却不一定会随着发展。在鲁西南的小城镇,存在明显的体育文化市场发育不全的现象。虽然体育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他们对这一现象还没有认识到,没有形成体育产业意识,对体育文化市场更不了解,对体育消费问题还存有偏见。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和观察等形式,对鲁西南的149个小城镇做了大体的了解,至今还未发现一家大型的体育超市,体育器材厂家根本没有,小体育用品商店也寥寥无几。街道、居委会的体育设施也不容乐观,除了一些简易篮球架和基本的健身器材外,再也很难发现其他的体育设施。由此可见,鲁西南小城镇的居民收入较低,用于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行政管理力度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体育文化建设也是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现代体育文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建设,同样要挂靠政府。

近几年来,随着“东西部对口帮扶,突破菏泽”战略的实施,鲁西南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企业也逐步投放到了市场当中。但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还未引起政府的注意,投资匮乏,缺乏管理。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体育的问题,不重视体育,很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也就谈不上对体育的管理问题。

4.与当地学校联系不密切,没有学校的支持

在美国社会工业化的进程中,教育思想家杜威曾说过:“我们的准则、价值观念和学校教育应随社会的进步而改变。在工业社会里,学校要发挥新的功能,要成为社区中心,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而在中国,小城镇的形成实际上也是由原始农业向工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由农村发展而成的小城镇,其文化底蕴明显不足,建设健康的、完善的小城镇体育文化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鲁西南的绝大部分小城镇,组织体育活动大都是在闲暇时间,由居民自发组织,没有考虑到与当地学校联系。当然有的小城镇居民做得还可以,他们为了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而主动联系。但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与学校就没什么关系了。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利用学校的体育文化设施,也从未想过到学校去感受一下体育文化的氛围。

三 鲁西南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1.明确指导思想,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三层次文化构成”理论认为:一种文化有三个层面组成:第一层是物质层;第二层为具体的意识形态层;第三层为该文化表现的宇宙观、价值观及与之相联系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也就是其哲学思想层。体育文化的构成同样包括这三方面。因此,在对未来小城镇体育文化进行认识时,从指导思想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三个层面,同时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

在第一层(物质层面),即各种体育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政府应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努力建设各种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为小城镇居民从事各种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为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第二层面是体育的科学原理、锻炼知识、组织形式、制度等。小城镇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有专人负责管理体育,还要聘请社区体育辅导员,经常开展一些辅导讲座,讲解一些有关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健康保健的方法、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等。第三层面就是哲学思想层,如生命观、健康观、寿命观、健美观、伦理道德观等,这是体育文化的最高层面。只有到了这一层面,才达到了建设小城镇体育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鲁西南小城镇政府的领导,应从哲学的高度,宏观上把握体育文化的脉搏,建立明确的指导思想体系,为本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建设贡献一点力量。

2.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市场意识

鲁西南的小城镇居民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将体育文化的发展投放到市场中,自我完善。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在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生存能力和管理上只提供基本的条件。由于受全社会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在体育文化的建设上,必须具备良好的独立运行能力和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同时增强管理意识,具有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大力开拓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市场。

建设新市场经济下的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应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大环境与小城镇的具体特点,立足于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小城镇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提升当地人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3.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随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小城镇所在学校的基础体育设施还比较完备,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因此,建设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必须以当地学校为基地。首先在硬件建设上,小城镇要联合学校,共同提高场地设施的档次、规格。这样既能满足学校的正常体育活动,又可为小城镇居民提供比赛场所,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其次是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专业人员的配备方面,学校作为教育组织,不仅拥有丰富的体育专业人员,而且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体育骨干,他们在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青少年学生中传播体育文化知识,对社会影响深远。所以,从培养建设小城镇体育文化的对象上,也应把重心放在学校。

四 结束语

鲁西南小城镇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指导思想不明确,挂靠政府不够,市场发育不健全,与学校联系不紧密等,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他们应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充分调动小城镇居民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完善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利用文化站点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并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鲁西南小城镇的体育文化与经济、社会、教育等同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2]马岳良.体育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价值[J].体育学刊,2004(2):24~26

[3]万浩.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1(2):20~22

[4]黄爱峰.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之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23~25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3

农业经济或称劳动经济,在传统意义上仅指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据统计,自然经济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的主要是劳动者的体力而对智力要求不高,体智比例约为9:1。而在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的智力因素上。在当代,农业经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生产关系、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农业经济效益的复合型提高方式、模式以及相应策略的选择。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受“三农”问题处置方式的影响。

2城镇化趋势和小城镇的作用、影响

2.1农村城镇化趋转

在经历了数十年持续快速发展以后,我国农村城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将不断提高。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人口将占国民总数的65%~70%。在城镇人口不断提高的同时,小城镇规模将不断扩大、产业也会升级。最终不仅带动农业经济的创新化发展,也会加大增强内需市场的经济发展。

2、区域性的小城镇群将大批涌现。在小城镇集群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的工业基地或者工业中心城市的关联度也会显著提高。

3、"共同富裕”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既定目标之一,也是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性工作之一。

4、农村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公出,走持续发展建设的战略将成为最大的目标诉求。

5、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国际化、现代化趋势将不断增强。现在这些发展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将会最大程度地改变呈现经济发展二元结构现状,并使相应的政策或技术体系得到完善。

2.2小城镇的作用及彩响

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小城镇具有以下作用:地方性的行政中心、小型区域物流中心、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作用、城乡文明交流的桥梁、区域性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心、乡镇企业的活跃中心等等。小城镇的这几点作用分别有什么影响呢?

一、小城镇作为地方性的行政中心,拥有一定的人口聚集作用,并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链条。

二、小城镇发展中的市场机制、硬件等条件的建设可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并充分发挥小型区域物流中心的作用。

三、小城镇的创新型发展,可以有效实现小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布局,往往由农业作为基础,以工业为导向,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最大方向。

四、小城镇成为地方的经济中心之后,其相应的精神文明发展建设工作将会被凸现出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建设。

五、小城镇的发展,往往使其成为区域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城镇建设的加速发展,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技术和专业建设性人才的支持。城镇化的发展使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重要经济发展因素得到相应集中,并以全局性的功能性发挥为最大选项。六、在我国,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最活跃的部分,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然,小城镇的功能展现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往往会根据发展战略或者技术、人文等环境的要求,走特色化发展的路子。

3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及在小城镇建设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3.1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横式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主要由以下几种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温州模式、西部模式和浦东模?式。不同的小城镇发展模式都是在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约束下形成的。珠江三角洲模式依托华侨、港寒台的地理和亲情因素进行城镇建设布局。西部模式主要得益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并结合当地的农业、工业特色进行了小城镇发展的延伸性工作。浦东模式是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的跳跃性转型,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过程。珠江三角洲模式是一种循环发展的模式,对于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和布局来说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利用民间资本上进行的农业经济结构及布局的调整。西部模式和浦东模式是建立在国家发展战略基础之上的,是对国家战略的一种因势利用并不具有资本集中利用的长远性和持续性。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也缺少必要的市场选择因素w。

3.2在小城镇建设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与反思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4

摘要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发展合理土地

Abstract

Thesmalltownoccupiespredominancepositioninthevillagethedevelopment,developingsmalltowntoturnconstructionandindustrializeprogresstothevillagecityofthepushourcountry,speedvillagesurplusthelaborforcetransfer,resolvingtoappearinthevillagedevelopmentofthepollutionoftheenvironment,wasteofresources,farmlandconstruction’setc.’sproblemhaveaggressivemeaning.

Keywords:Thesmalltownconstructiondevelopsareasonableland

引言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对内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农村市场容量;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

(二)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有:

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乡镇企业、小城镇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小城镇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场所和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小城镇的农产品加工较为集中,规模较大,可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加工企业逐步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为工业,实现农业向工业的转化,小城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城镇的集散作用。小城镇是农村与大中城市的中间纽带。一方面,可以把农村的农副产品收集起来运往城市消费,还可能把工业用农产品原料收集起来送往城市;另一方面,农村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等也要通过小城镇进行中转和销售。

二、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土地利用方面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建设用地剧增耕地锐减

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是以原来的自然村落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零散分布于农村。乡镇企业分散分布带来了三方面不良影响: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难以转移到城镇,使得我国小城镇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格局;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协作,集聚效益不明显;三是农村兼营现象普遍,农业产业化步履艰难。

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民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大造成耕地的日渐缩小和人均占地的急剧减少,使得人地关系恶化。

(二)小城镇新建继续占地,废弃旧小城镇搁荒

因为小城镇的规划而要求的迁并和新建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新的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占地,另一方面旧小城镇又没及时复垦利用。事实上,这些土地即使被复垦利用,也需逐步恢复提高到可以生产的长期过程,从而直接和间接造成农业用地的减少。

(四)小城镇扩建,邻近良田遭殃

小城镇用地在空间是的扩展最主要表现为其周围土地首先被占用。这一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上是经长期耕种的良田,多为菜地,单产水平均很高。小城镇占地不仅是数量的问题而且是质量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全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居民点小且散乱,缩减迁并困难

我国的村镇尤其是自然村落,绝大多数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设布局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零乱。受当地经济水平和乡民恋土思想深厚及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低等因素的影响,村庄的缩减迁并步履艰难,进展缓慢。

(六)吃饭与建设难以平衡

因受经济利益差异的驱动,各地都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二三产业上,而放松甚至轻视农业生产。因此在具体落实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规划建设区时,普遍产生担心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想法,自己不原意多承担任务,总想把任务推让给其他市、县、乡、村,个别地方甚至“牺牲农业搞工业,吃饭靠买粮”,对耕地保护不够重视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途径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写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编写规划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适

度超前,为小城镇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留有余地。规划修订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群众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群众监督力度。

(二)集约用地,坚持土地有偿使用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尤为珍贵。必须保护农业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保护耕地。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0.25公顷)的47。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但从现在起,必须占用耕地的因素相加将减少耕地2070万公顷。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又是土地资源最为紧缺、耕地质量较高的地区,这些耕地资源流失了,很难靠开发后备资源来弥补。因此保护小城镇周边的耕地尤为重要。

自1997年以来,我国实行了以改变无偿无期限无流动为有偿有期限有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土地使用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大方向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制度引向深入,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在土地出让的基础上,增加有偿用地方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

对土地利用方式,实行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即以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土地利用分区等为依据,鼓励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符合规划所确定的用途转变;禁止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方向转变。

(三)加强规划管理

小城镇规划管理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的双重调控作用,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实行以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

要建立与土地出让、转让的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划用地管理机制。对于出让、转让的土地必须规定明确的土地使用条件,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为了主动、积极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规划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及时调控能力,需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保证规划始终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构,包括:上级政府对所审批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同级人大的监督机制;规划报批前公开展览制度和重要地区的规划实行听证制度等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

另外,为了加强规划管理,还应充实规划机/!/构人员和增拨规划管理经费。

结束语

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小城镇建设应高举这面旗帜,从大局出发,处理好建设与吃饭、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是搞好节约用地工作的前提。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标准,不以超前为借口,盲目扩大规模,搞不切合实际的“大规划”。认真抓好退宅还田工作,避免双重占地。要把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作为重点来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对于那些过于分散的村落,要探索在群众自愿的条件下适当进行迁村并点的工作,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启林,中国现代城市土地利用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5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层次做到心中有数,更要了解每层学生的学习特点。可参考如下分层:优等生的学习基础好,理解能力较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中等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学习主动性不够。学困生基础差,学习有障碍,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缺乏学习主动性。备课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恰当地设计教学目标。对于优等生应设计有难度的目标,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对于中等生应设计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并适当加以指导;而对于学困生,应设计低起点的教学目标,让他们易于接受。

2.巧妙设计,分层授课。

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来说,优等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他们采用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锻炼,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础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这一层的学生按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应按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督促完成学习任务。

3.针对差异,分层练习。

中小学教学中,学生的课业练习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分层教学中,分层练习的作用更是不容轻视。如何使各层次学生能真正从练习中有所进步,“掌握尺度”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是分层练习的重要一环。练习题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设计了高、中、低三个层次形成性练习,第一层针对优等生可设计对新知识深度挖掘、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优等生的探索欲望。第二层根据新知识点的变化设计稍有难度的习题,中等生仔细思考后可以顺利完成,后进生努力后也可以做出来。第三层针对学困生,尽量根据大纲的基本要求设计基础练习题,提高学生练习的自信心。

4.根据差异,分层评价。

作为教师,应始终把教学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分别对待、客观评价是中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一改过去单一的期中、期末测试为课堂提问、口头评价、课后作业、阶段性测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老师的评价不仅仅着眼于某个学生在何层面上,还要以发展的观点,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亮点”,以此来调动学生向更高一层努力。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6

(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资金短缺。目前,我国许多小城镇的建设依然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由国家、企业以及群众各出一部分建设资金,一些小城镇通过不合理的手段征收各种杂费或者抬高地价获得建设资金,这对于小城镇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人员缺乏凝聚性。目前,我国许多新建的小城镇的人口数量不多,通过统计分析建制镇的平均人口数量小于3000人,人口组成主要以当地居民为主,只有少量的外来人口,并且还有一些建制镇的人口数量还表现降低的趋势,城镇建设严重缺乏凝聚性。

(3)小城镇建设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缺乏独有的特色产业。目前,我国许多小城镇的建设依然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小城镇建设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同时也没有形成小城镇独有的特色产业,导致小城镇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4)环境状况较差。目前,我国许多小城镇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进程,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量引入污染程度高、能耗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小城镇中乱扔垃圾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居民素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城镇政府并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导致生活垃圾、工业垃圾随处可见,严重的污染小城镇环境。

(5)粗放用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我国尚未创建完善的节约用地调控机制,许多小城镇在建设的过程中采用粗放用地的方式,导致小城镇的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用地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此外,还有许多小城镇在建设的过程中只考虑短期利益,侧重于新区的经济建设,对于旧城改造等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少,导致小城镇的土地利用率普遍不高,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6)小城镇建设质量方面的问题。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过分重视追求进度和美观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控制与管理,放松了对小城镇建设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导致小城镇建设的住宅存在许多质量问题,一些房屋不仅使用寿命短,还经常出现质量问题,这不仅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限制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进程。

2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1)多形式、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加快小城镇基础建设。首先,国家应该平衡对于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加对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让农民群众充分的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政策方面,国家还应该鼓励外商、个人、集体等增加在小城镇发展与建设方面的投资,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筹资方式,增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再者,还可以采用有偿使用的方式,实现城建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有效提高小城镇的凝聚力。小城镇建设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小城镇建设要有品味,要体现珍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镇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为了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该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针对小城镇的现状,采用属地和职业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户口类别的划分,如果在其他小城镇具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或者固定的工作,则允许其落户,并且和原有居民享有系统的权利和待遇,例如,就业、社保、子女入学等;其次,针对农民宅基地,采用以县为基本单位的方式,对原有以及其他居民的宅基地进行统一的规定和筹划,这样能够加快农民向小城镇迁移的速度,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发展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的有效策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小城镇建设对地方经济的依赖程度在不断的提高,特色产业以及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因此,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应该创建地方的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始终坚持走特色产业和优势经济的发展道路,集色产业逐渐的形成优势产业,这样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眼光,这对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以及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城镇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资源,创建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与投入渠道,对于具有经营价值、商业价值的市场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等进行重新包装、策划以及创意开发,鼓励外资、民间资本以融资、联营、合作、合资、独资的方式参与到小城镇的建设中,这样能够将自身的特色产业发展成优势产业,尽快的形成优势经济,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

(4)加强环保工作,实现小城镇环境、社会、经济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在规划以及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而是应该重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同时采用多种措施与方法治理环境,实施以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为中心的环境治理战略。此外,还应该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增加风景林地、环城绿化、企业绿地、公园绿地建设等,有效的改善小城镇的环境条件。

(5)加强总体规划,强化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土地利用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规划与发展,通过加强总体规划,能够对规划区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的是各级人民政府贯彻和执行国家关于土地利用政策,根据当地发展整体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土地供给能力、建设用地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等要求,编制的土地资源利用计划。通过加强总体规划,能够有效的协调各个部门在用地方面存在的矛盾,同时对于小城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城镇规划等具有指导、协调以及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小城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以此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整体管理。想要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必须有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可以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小城镇建设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并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选送青年学生到大中专技术学校进行培训和再教育,通过专业性的教育,能够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以及特色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

3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7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的布局日趋合理,城镇的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的面貌在不断更新,城镇的功能及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一大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小城镇正成为带动当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为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城市化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基础薄弱;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容量也很有限,资源相对短缺;加之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在发展的前期缺乏相关的政策引导以及必要的理论及技术上的准备;还有,小城镇居民的观念还未能跟上这快速发展的时代节拍,使得小城镇建设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成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桎梏,甚至为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和遗憾,为了这千秋万代的事业,我们需要思考。

一、小城镇建设的规划问题

规划是先行,规划很重要。这个观念我们的各级政府都有所认识,并且有所实践。绝大多数的建制镇都有了深度不同的规划。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规划中问题很多,较突出的共性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城镇规划的基本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当前小城镇规划基本思路还是模仿大中城市的规划理论及方法。小城镇规划缺乏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最终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表面文章了。

2.小城镇规划形式主义因素还存在,“假、大、空”的现象还很普遍。

3.小城镇规划成果的质量不高。建议省、市或县政府应该从城镇建设费用中切拨一部分经费,集中一些专家认真做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以保证规划设计的质量,为小城镇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二、小城镇建设的特色问题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我们的祖先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风俗习惯、气候状况、经济条件以及文化系统等,创造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小城镇。

实际上,关于小城镇的特色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其一,特色要尊重当地的文脉。每个镇的发展都有它的背景与传统,我们后人发展应该尊重这个历史,小城镇发展不宜搞大拆大建,用保护、改造及新建同步发展的办法来建设小城镇;其二,特色是多方面的。小城镇特色现在被很多人局限在建筑特色上,这是十分片面的。其实小城镇特色涵盖文化特色、环境特色、建筑特色,甚至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味小吃、地方口音等诸多方面。其三,特色不是模仿的。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模仿”成风。“模仿”本身就是文化肤浅的一种表现,再加上“成风”就成为一种灾难了。仅就城市建设方面,近十几年来就先后刮起“开发区圈地风”、“仿古一条街风”、“玻璃幕墙风”、“广场风”、“草坪风”、“欧式风”等。

三、小城镇建设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回顾我国小城镇建设近二十年来发展的历程,最大的遗憾当属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当前,小城镇生态与环境建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小城镇建设要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地球表面成万上亿年演化的结果,一条河流、一个小山丘都是自然给人类的恩赐。城市建设应该尊重这些因素,并能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小城镇的道路与房屋的布置依山、就坡、傍水自由布局,更有小城镇的趣味及情调。那种不顾现实,挖山、填水,然后再造假山、假水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小城镇建设的成本,而且破坏了小城镇原有的自然风貌,也使得小城镇的特色因素大为减弱,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2.小城镇建设要重视污染治理。关于城镇建设与污染治理有两条路:一条是建设与治理同步进行;另一条是先建设后治理。小城镇建设从一开始就应该在建设的同时跟上环境治理这一步 ,尤其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应保护好水源,污水排放及处理系统要同步,要建好垃圾处理场,来保证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

3.小城镇的绿化应注重实效。尽快使小城镇绿起来,是小城镇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小城镇品味及环境效益行之有效、非常经济而又快捷的唯一途径。小城镇绿化不要做表面文章,关键在于重视实效。

四、小城镇建设的质量问题

小城镇建设的质量也令人担忧。不论是规划设计质量,还是建筑工程以及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以及建设过程管理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城镇建设是百年大计,质量意识应该是第一位。为此,当前小城镇建设质量问题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要有一个高品位、高质量的规划来指导小城镇沿健康有序的道路发展;第二,注意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的概念在城镇建筑中还比较淡薄,往往为图省钱,不搞地质勘探,盲目套用图纸,甚至根本没有图纸也能建房,造成很大的浪费,同时也留下很大的隐患;第三,施工的质量监督应落到实处,施工过程管理流于形式是小城镇建设的通病,致使劣质建材泛滥,偷工减料现象普遍,建设质量低劣;第四,要切实落实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制度。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是建设工程质量保证的基础,我国已有较完善的建设工程招投标办法,在小城镇建设中关键在于抓落实。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8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管理;绿色小城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has drawn high attention of the nation. As "the tail of the city, and the head of the country ", the small towns is showing its core status. So far, the 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els have implemented the state policy of focusing on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and devoting to the guidance of planning. However, in today’s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re appears increas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which means that we should take new measures to guide the health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Keywords: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green small towns

中图分类号: 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并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和规范,促使小城镇快速发展,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解决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克服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倾向,应树立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以绿色小城镇为中国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模式。所谓绿色小城镇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小城镇。”这便为我们指明了处于转型期小城镇的发展方向——注重绿色小城镇的建设。这是在转型期小城镇所应顺应的趋势(即在转型期中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小城镇,我们应注重将其投入到建设绿色小城镇的行列之中),但首要的是要做好对绿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

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现状首先表现为城乡分割,无论是从物质环境还是经济层面来看,小城镇建设问题多是由于资源投入的方式所引起的,而资源投入的方式又会受到行政管理体制的左右。从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来看,多数都是对大中小城市问题的考虑,反而对与乡村有着密切关系的小城镇建设则兼顾不够,这便产生一些问题就是导致城市规划的有关法规和行业标准不太适用于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而小城镇本身单独立法和制定标准却很困难。因此,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具有较大差异的现状就呈现出来,但自上而下的小城镇规划也只能依赖现有的小城镇规划标准而有所作为,间接导致了规划管理体制只能被动的与之适应而无法得以调整;其次是地域分割,小城镇建设一直存在着自发性和盲目性,其中表现在行政区划中,由于无法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导致整个小城镇在建设中的重复浪费等;再次是部门的分割,由于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整个小城镇建设中各部门的划分有着一定的制约因素;最后是在管理制度方面,各级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都很高,对管理和维护却很被动和滞后,这是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现状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2.2 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制度,多数建设小城镇的行政管理部门都是盲目的扩张和盲目的攀比,使得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脱离了实际。毕竟,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人口少,规模小,布局散,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都无法达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所必要的“经济门槛”,而小城镇一直处于农村系统中自然存在规划管理和政策导向不明确等突出问题。

小城镇建设管理应当明确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小城镇是城市的起点,是尚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属于“市”的范畴,从理论上已经完成城市化过程,不应包括在小城镇的范围之内,这是小城镇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二,小城镇建设为了避免不顾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发展的倾向,对不具备城市化基础,水平较低的乡村集镇不应该作为大力发展的对象。

3 转型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研究

3.1 规划编制完善度

对于小城镇建设来说,第一方面应有相应的总体规划,这是各级政府投入小城镇规划时必须做的,就目前来看,对所规划的镇来说并没有投入很大的建设力度,只是片面的对其规划,没有做深层次的调查研究。那么对处于转型期的小城镇我们应投入到绿色小城镇的建设中。因此,今后国家或各级政府在对小城镇做总体规划时应确切了解小城镇的基本情况,然后对其做更加切实可行的规划。

第二方面,规划编制的完善度还体现在对镇总体规划的实施上,无论是作为规划师的我们还是各级政府机构,尽管我们对镇总体规划经过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做出了一套完善的总体规划,但更重要的是将其落到实处,这对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建设才有重要意义。

第三方面,主要是针对处于转型期的小城镇应注重绿色重点镇建设整体实施方案。在规划中应更多的注重“四节、一环保”,针对土地应做到合理利用,适时适地、合理规划。对建设绿色重点镇应在建筑设计方面尽量采取节能降耗技术。

3.2 管理机构建设

小城镇在管理建设机构方面需要一个城市和乡村全面协调的工作体系,而不是单一结构体系,这就需按照各级政府的职能进行分工,比如说设立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无论针对城市还是乡村建设,都应当做到管理层次分明,每个部门分工明确并配有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一定要体现出设立专项部门的意义。

3.3 建设管理制度

转型期的小城镇目标投向为绿色重点镇建设,那么管理制度也应侧重于此方面的设立。除设立健全的管理机构,还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便要求各级政府制定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健全城建档案、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绿化美化、镇容秩序、道路管理和防灾管理制度。

总体来看,无论是设立管理机构还是建设管理制度,前提是一定要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首先,县级政府创建绿色重点镇要做到责任明确,真正发挥出指导作用,进行详细的工作部署,给予基层提供便利的条件。其次,在市场经济越发紧张的今天,建设小城镇的基础必然要有资金的支持,这也就需要县级政府对创建绿色重点镇提供经济和政策的持,以便建设绿色重点镇顺利进行。

3.4 镇容镇貌

小城镇建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其镇容镇貌,这可以说是评价小城镇建设好坏的门户。因此,各级政府应注重对镇容镇貌规划的投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住小区和街道。居住是城镇居民的必备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于是就要求各级政府关注其是否有乱搭乱建的现象。

(2)卫生保洁。环卫情况体现了小城镇的整体建设风貌,所以要求各级政府设立相关部门进行管理保证城镇无垃圾乱堆乱放,无乱泼、乱贴、乱画的行为。

(3)污染排放。如果城镇中有河流湖泊景观,就要保证工业企业或私人无直接向江河湖泊随意排放的现象。

(4)商业店铺。一般城镇的主干道是商业中心,是城镇最繁华的地带,人流最多。为维持良好的镇容镇貌就应当执行让商业店铺无违规设摊及占道经营的现象。

(5) 户外广告。小城镇的主干道还是街道旁应做到灯箱、广告、招牌、霓虹灯等设置符合建设管理要求。

(6) 道路管理。镇容镇貌完整性主要表现在道路管理这一层面,因此,规划建设管理在道路方面要保证路面及照明设施完好、井盖完整及盲道的建设。

4 结论

我们可以从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中了解到小城镇应当是“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相对于我国来说多数小城镇的发展是“重建轻管”。本文特对转型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转型期小城镇应向绿色重点镇方向发展。此外转型期小城镇应加强管理建设,重要的是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注重专业型人才的引进,同时也要转变各级政府职能,使得转型期的小城镇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