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狼爸式教育8篇

时间:2022-07-31 23:26:06

狼爸式教育

狼爸式教育篇1

一、造就辉煌:无论是“狼爸”还是“羊爸”,其教育方式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有人说,家庭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个学校就是家庭,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时下对“狼爸”和“羊爸”家庭教育方式的关注和讨论,其根本出发点就是探讨如何更加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更好地促进孩子成才。

应该说,无论是“狼爸”还是“羊爸”,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主要依靠的资本还是有说服力的家教成绩:“狼爸”萧百佑高举“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旗帜,四个儿女中三个进了北大,最小的女儿正在向中央音乐学院冲刺;“羊爸”崔福兴于平实温馨之中,将四个儿女培养成两个博士一个硕士一个本科,也着实让人羡慕眼热。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狼爸”和“羊爸”家庭教育的方式大相径庭,相去甚远,但是从孩子成长这个结果来看又殊途同归,很难说究竟哪一种方式更科学一些或者更符合中国家庭教育的实际。因此,当这两种教育方式甫一成为完全对立的家庭教育话题,支持者和反对者便旗帜鲜明地分为了两大阵营,并从各自的角度和理解出发,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前段时间江苏教育电视台节目录制现场,发生了火药味十足、言辞激烈的直接交锋。

专家和公众在对这两种教育方式的成绩和优点进行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羊爸”式的温馨教育,容易成为孩子成长的麻醉剂,不利于孩子选择明确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狼爸”式棍棒教育,采用暴力的方式强迫孩子服从,是否会因为“奴性”教育而使其丧失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严刑酷罚”之下,孩子是否会因身心受到摧残而丧失快乐童年,并对其人生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其实,这些担心在某种程度上是多余的,因为,无论是“羊爸”还是“狼爸”,他们在强调自身教育方式特性的同时,也在着力强化着其他方面。比如“羊爸”崔福兴,虽然对孩子很温和,但他并没有对孩子放任自流:每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他都坚持跟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学什么他学什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孩子学习;再说“狼爸”萧百佑,“打”固然是其宣称的“亮点”,但这种“打”是建立在事先有规矩、自身率先垂范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基础之上的,孩子被“打”得心服口服,并且“打”主要发生在9岁之前,12岁之后主要用思想教育的方式,这与孩子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的发展是相吻合的。可以说,“狼爸”和“羊爸”的教育方式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二、不可复制:“狼爸”和“羊爸”的教育方式,与其说是一种模式,不如说只是个案

“狼爸”“羊爸”的家庭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功,其教育思想和方式无疑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但应该指出的是:成功不可复制。他们的家教方法与其说是一种模式,倒不如说只是个案,因为在取得成功的背后,除了他们的艰辛努力,还有一系列因素在支撑着。

一是遗传因素。“狼爸”萧百佑当年参加高考取得了广东省第八名的好成绩,而“羊爸”崔福兴毕业于东北大学,老伴袁阿姨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是医学硕士。二是时间因素。“狼爸”萧百佑早年为了家庭教育,几乎放弃了工作,“一个副科长,就干了10年”,从商后他常年出差,他的教育理论的实行,全靠妻子黄天淑在家坚持。“羊爸”崔福兴和老伴因为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下班后有充足的时间和孩子们坐在一起,或看自己的专业书籍,或和他们一起学习,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经济因素。两个家庭的家长均属事业有成,经济状况都比较殷实,也有一定的社会关系,能够保证孩子从小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点也不容忽视。四是其他因素。这一点在“狼爸”萧百佑身上尤为明显,他的四个孩子都不在大陆出生但都在大陆接受教育,三个年长的孩子先后通过港澳台全国联考上了北大。这与大陆的普通高考相比,要求和难度无疑要低了很多,也是造就“一门三北大”奇迹的重要因素。

以上支撑“狼爸”和“羊爸”成功的四个因素,并不是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够具备的,特别是“狼爸”萧百佑利用自己香港居民的身份,用足了国家关于招收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学生的政策,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起跑线上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这是我们大多数家庭所无法企及的。因此,他们的教育方式只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个案,而非能够拿来直接复制的教育模式。

三、追根溯源:热捧“狼爸”“羊爸”的背后,折射的是当前家庭教育的浮躁

狼爸式教育篇2

创下“一门三北大”奇迹的“狼爸”萧百佑成为媒体争相采访的红人、访谈节目的座上宾,比他的成就更惊人的是他的豪言壮语:比如,孩子上大学前不要朋友;如果你们谈恋爱,我就到你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家里面,当着对方的父母大小便,我先把自己的形象毁了再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狼爸”的确很成功。他在塑造孩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甚至人生态度上都有可取之处;但这种教育方式更核心的秘密,一大部分是用时间汗水换取成功,更残酷的部分则是用冷暴力来对抗人的天性。它对社会的负面意义要比正面意义大。因为很明显,大家都要做“狼爸”,那事实上大家都做不了“狼爸”。“狼爸”只有在一群绵羊式爸爸的群体里才可以彰显自己的成就。大家都学得昏天黑地的,你要想出人头地,除非把睡觉的时间也搭上了。如此一来,中国高考的难度还得往上提一截。

“狼爸”的存在,只能逼迫更多的家长做“狼爸”。要不然,他们的孩子就可能在竞争中落伍。“狼爸”越成功,社会的负担越重,这意味着除了提高门槛以外别无他法。那么所谓的减负、高考改革还有意义吗?这岂不是给“狼爸”们留一个更好的发挥的空间?显然,“狼爸”们的成功,他们在民间的号召力会最大限度地抵消教育改革的成就,将教育往死胡同上引。

勤奋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很重要,在美国要想考上哈佛,也同样需要刻苦学习;但东亚式的勤奋最大的问题是不以人生,而以一张卷子作为目标。“狼爸”的目标可能是北大,更多的爸爸的目标可能是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所谓的勤奋只是不停地在有限的知识里反复、在熟练度上加码,而不是对新知识的追求,在一次次重复中走向了教育的反面。

一门三北大确实荣耀,但哪怕以最世俗的标准去衡量,也不能得出北大学子一定会成功的结论;哪怕他们的人生路很成功,但他们是否快乐愉悦、是否平和从容、是否有责任敢担当呢?这都是未知数。我不知道“狼爸”的孩子未来怎么样,“狼爸”的教育方式到底能支撑孩子们走多久,但就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式的教育并不是成功的。“狼爸”的孩子也许足够坚强,但就一个社会而言,他们不可能在这样的重负中健康前行。

狼爸式教育篇3

关键词:虎妈狼爸;儿童社会化;家庭教育;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085-02

在大众媒体传播渲染下,华裔蔡美儿携其作品《虎妈战歌》从天而降。尔后媒体又将“狼爸”萧百佑及其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所以,北大兄妹》带入百姓视野。在当今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理念大行其道之时,媒体热议的虎妈狼爸式管制教育,在育儿书市场上再度流行并催生出众多耀眼的“成功范本”。强悍管制教育理念催生出一个个成功育儿的案例,是纯属偶然巧合还是其具有普世的价值?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这种教育理念能否代替快乐赏识教育使青少年走向成功,其可行度几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对“虎妈”“狼爸”的评析

“虎妈”蔡美儿在其作品《虎妈战歌》中列出了她对女儿的十项要求,如不准在同学家留宿,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留在学校玩,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每门功课至少得到A,必须学习钢琴或小提琴等。她还详述如何把两个女儿调教成全A生,并让女儿们成功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

“狼爸”萧百佑是位商人,他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自由上网,不准孩子随意开空调。他在其书《所以,北大兄妹》中大赞:“藤条是个好东西,打了不伤筋骨,但非常疼。只有疼了,孩子才能记住!”他表示:“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在他的棍棒教育下,他的三个孩子先后被北京大学录取。

在媒体的渲染下,被冠以“虎妈”“狼爸”标签的蔡美儿、萧百佑是凶神恶煞的,除了打骂之外,不会干别的,实则不然。他们的打骂是较为理性的打骂,是讲规矩的打骂,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乱打乱骂。打骂之外,他们也讲柔情[1]。

《华尔街日报》在《虎妈战歌》的书摘《中国母亲为何更胜一筹》中,将该书定位为“父母如何管教孩子”的育儿手册,在蔡美儿看来这本书实则是一位母亲的心路历程、一部回忆录、一种带自嘲的反思。书中的高潮部分并不是母亲看到女儿钢琴技术进步的成就感,而是和小女儿的激烈争吵让她认识到自己的管教过于严厉,转而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蔡美儿认为,她这种在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孩子掌握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因为孩子年幼,不了解社会,不可能理性思考,更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帮助孩子,肩负起这个责任。闲暇时间蔡美儿会和女儿们趴在床上读书,一起做中国菜,和孩子们一起去旅行,教孩子们游泳、打牌。

萧百佑也并公众眼中的“野蛮父亲”。他从三岁起,就和子女沟通好家规,一旦犯规子女们就清楚地知道,爸爸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方式打哪个部位、打多少下、打的力量有多重。萧百佑认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点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在他的孩子12岁之前,他都是以打为主,但孩子到了12岁后,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2]。

诚然,蔡美儿、萧百佑对子女管教严厉,但是绝非媒体片面渲染下的野蛮、不近人情的形象。子女的相继“成功”有其严厉管教的原因,但绝不可泯灭他们为人父母的通达一面。

二、从社会学视角分析“虎妈”、“狼爸”事件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人的社会化发展贯穿每个人一生,大致经过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其中,儿童期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4]。儿童进行社会化的第一个基本单位是家庭,它对一个儿童个性的形成、特定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行为方式的调节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个人和家庭的交互作用,儿童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

(一)“虎妈”“狼爸”教养方式分析

父母通常采用的教养方式大抵分为:民主型、权威型和放任型。民主式的父母关爱性强,注重理性,以就事论事的态度与子女进行双向的沟通,乐于和子女讨论并解释管教的理由;权威式父母以绝对的标准控制子女,对子女较少接纳,强调服从,常以体罚的方式达成让子女服从的目的;放任式的父母容易接纳子女的各种要求,并给予子女许多自由而少加控制[5]。

1.权威型教养方式分析。“虎妈”在教养女儿的过程中,对女儿们的生活及学习做出严厉的要求,一旦女儿们表现欠佳,将会受到严厉地斥责。“狼爸”与其子女沟通家规,约束子女的行为,一旦他们违背家规,将会受到约定好的处罚。可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孩子严格要求并施之斥责和体罚。

从教养方式分析,“虎妈”“狼爸”具有一定的权威型教养方式表现。他们以绝对的标准要求子女,以体罚的方式达到让子女服从的目的,通常表现为棍棒式教育。“虎妈”、“狼爸”正是通过严厉的斥责或者体罚对其子女的“不当”表现进行管教的。正如萧百佑所说:“12岁之前的儿童动物性表现为多,依靠理性的说教难以产生明显效果。”严厉的棍棒教育能使这一阶段的儿童较为顺利地接受父母的引导,有助于减少克服“父令子不从”的现象。

然而,过度的权威型教养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只能适得其反。对孩子动不动就打骂,成天板着面孔,还自认为是一种好心,殊不知这种严厉打骂对孩子的心理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并且造成孩子缺乏蓬勃朝气与自我判断力,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

2.民主型教养方式解读。民主型教养方式中,父母对子女不是压迫而是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够平等积极地与子女进行心灵沟通;家庭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大家是友好协商而不是父母独断独行、专横跋扈。在较多公众眼中“虎妈”、“狼爸”是一副凶神恶煞、专横跋扈的形象,用成套的家规禁锢孩子的天性,动辄就对子女表现欠佳的行为进行斥责。然则,深究会发现“虎妈”“狼爸”民主、通达的一面。“虎妈”在与小女儿激烈争吵之后,反思到自己对女儿管教过于严厉,放弃了让小女儿学习小提琴的打算而允许她学习颇感兴趣的网球。“狼爸”直言到:“在其子女12岁之后就不会采用‘打’的教养方式,而是依靠与孩子沟通进行说教。”同时,“虎妈”“狼爸”都会在闲暇时光与其子女一同旅游、休闲、唱歌、做家务等,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虎妈”、“狼爸”的家长作风中带有民主的风格,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训责与体罚。父母不考察自己子女的特殊情况,一味严加管教容易激化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造成他们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在儿童时期,过多依赖民主式教养方式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思维较简单,不能准确把握父母的意图,只是凭借天性去做事。从这一角度来看,儿童社会化阶段父母为与子女建立良好的心灵契合,诸事与子女进行协商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实施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同时要辅之以权威型教养方式,才能事半功倍,起到良好效果。

笔者认为,“虎妈”“狼爸”的教养方式是以权威性教养为主、民主式教养为辅,这两种教养方式都能从他们与子女的交互中找到原形。对“虎妈”“狼爸”简单定位为不称职父母、只重体罚父母是有失偏颇的。

(二)基于“虎妈”“狼爸”现象分析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家庭是一种具有婚姻或者血缘关系的日常生活的最小社会细胞。家庭和儿童密不可分,两者既有亲情关系、经济关系,又有教育关系。家庭是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比任何其他社会元素的影响都要早,并对他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正规,是以无意识的自然的隐形教育为主。“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次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6]。

在“虎妈”的要求下,女儿们学习音乐、网球、游泳等技能,这些基本生活技能能够让女儿们更好地进行社会生活。同时“虎妈”规定女儿们不准抱怨,这其实是在培育女儿们的耐挫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培养她们的独立意识与精神,让她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狼爸”在子女的智力、学业、行为习惯等方面付诸较大心血,子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在学业、智力上取得建树,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虎妈”“狼爸”为子女倾注心血,是在培养子女掌握基本生活的技能,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完成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即儿童社会化的过程。“虎妈”“狼爸”从小就与孩子订立“家规”,让孩子们遵从,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在培育子女的契约意识和法纪观念。培育儿童的契约意识和法纪观念同样是儿童社会化重要的内容。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生活是真正的教育中心。家庭教育总是把情感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个性、情感、思维、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的发挥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孩子一生下来,最先感知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虎妈”“狼爸”在对其子女进行社会化教育中,努力唤醒、发展和激发孩子的潜在力量,让他们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促进自我观念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奠基人生发展的根基,从而实现子女的不断发展。

三、“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虎妈”“狼爸”教育下的子女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功”,尤以学业为著。对于他们的社会舆论形成鲜明的两极:趋之若鹜的热捧与深恶痛绝的批评。他们以打骂管制为主的教育理念在引发热议的同时,也应该带给我们的是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从教育方式差异看“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在我国,有些父母依然受残余封建家长制思想的影响,对子女过多干预、过多保护。这些父母一直秉持着“为了孩子明天”的信念刺促不休,为子女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提高班,精心为子女下一步发展做出安排。一旦子女表现欠佳,轻则一顿说教,重则一次体罚。殊不知,这种严厉的“家长”做派在一步步吞噬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把孩子一步步培养成完成计划、目标的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过分权威的家长做派很容易导致孩子缺乏朝气,造成子女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子女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父母严厉惩罚式教养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说谎等不良个性特征,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虎妈”“狼爸”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权威教养型的父母,但是他们懂得在适当的情况下,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子女最真实的想法,增进彼此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对孩子强烈地抵制做出自我反思,权衡子女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强制地要求子女服从。因此,对于那些一直高擎自上而下管束教育的家长应适当给孩子“松绑”,不能过多干预和保护。

(二)从教育目标差异看“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论语》有云:“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我国对学业尤为重视。伴随文化的传承,现代社会的很多父母依然把子女成绩上的优劣作为子女发展的成败。在很多父母眼中,“虎妈”“狼爸”的子女在学业上建树斐然,这就代表着成功。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考上名牌大学,谋取稳定工作。而国外父母却一直秉持自由教育风格,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操作力和创新思维。

从中西方教育目标的差异可以看出,很多人眼中的“虎妈”“狼爸”的成功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成功,是狭隘片面的。人生的丰富多彩怎能仅仅用学业上的建树来描绘?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说:“哈佛两个退学的学生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改变了世界。”对于一个孩子的长远发展而言,重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操作力和创新思维,能够让其更适应社会生活。而学业上的成就不一定能够代表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斐然。从高等学府走出的莘莘学子若只是一个个“纸上谈兵”的说客,在实践中不懂得变通、老气横秋、缺乏活力,社会何以发展与进步?

“虎妈”“狼爸”的子女能否在其他方面做出辉煌成就我们尚无法考证,笔者仅对那些视考上名牌大学为教育终极目的的想法做出否定。教育目标不能仅仅局限到上名校方面,更大的层面应该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操作能力、创新思维上。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养过程中,要培养子女的兴趣,给他们适当自由空间,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赏识与肯定,让他们自己在与家庭、社会的交互中自然发展、学会生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是说。

四、结语

“虎妈”、“狼爸”的强制管束教育短期来看是有明显效果,尤其是对于子女的学习成绩而言。但是这种教育能否成为社会的普世价值将却值得商榷。毕竟每个孩子天性和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是不同的,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式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位父母不能将所谓媒体热炒的“成功模式”信手拈来,成功不能模仿,更不能复制。笔者依旧倡导:父母应立足子女自身情况,以赏识教育为主,辅之以管束理念,因材施教,才能在当下培养出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怀谦.虎妈·狼爸·犬子[J].啄木鸟,2012,(2).

[2]韩艳,陈力华.虎妈狼爸:教育只需棍棒?[J].神州,2012,(4).

[3]郑杭生.社会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张加勇.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2).

狼爸式教育篇4

鄙人从小几乎没挨过爸爸妈妈的打,当然也就“理所当然”地没考上北大,可是我也没觉得有什么遗憾。看了“狼爸”的事迹报道后,我常常想——我没考上北大又怎样?

确实没怎样。我没考上北大,可好歹也上过几年学;我工作努力,认真干好自己的事;我孝敬父母,尽可能把父母给我的温暖给予需要帮助的人;我懂得迂回,从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从不撞了南墙不回头。在别人眼里,我也算活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我不明白,没考上北大怎么了?!

毫无疑问,“狼爸”对待教育的成功观只有一个——考上北大。在此成功观念之下,加上棍棒的威力,孩子们的成功观也势必趋向单一且趋向功利性。但据说,“狼爸”的“狼儿狼女”们,“非但品学兼优、才艺双佳,琴棋书画各有所长,而且知书达理、谦和恭让。”在狼爸的家庭里,萧百佑实施的是绝对专制,他是主,儿女们是民,儿女们稍有反抗之言,萧百佑即振振有词,高举他的“萧式民主”大旗:“什么是民主?你们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在“狼爸”的家庭,孩子们居然仍能“温良恭俭让”,则很像盐碱地里长出好庄稼一样,不是不可能,但实在是奇迹。

被新中国教育否定了数十年的“棍棒教育”,居然出版教子经了,窃以为把书名改做《把惯出来的毛病打回去》反响会更热烈;这样的教育蔚然成风,先是“虎妈”蔡美儿“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后是“鹰爸”何烈胜在零下十三摄氏度的暴雪中,逼迫四岁的幼儿裸跑。据说都取得了不俗的教育成绩,“虎妈”出版了《虎妈战歌》一书,鹰爸也被媒体推向公众视线。

颇为有趣的是,“虎妈”蔡美儿幼年随父母移民美国,受的是美式教育;而“鹰爸”这段“何门立雪”的视频,拍摄地点是在美国纽约。看新闻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在网上看到《赞美你:奥巴马给女儿的信》一书,居然也是谈家教的,现从文中摘抄一点:

“孩子,我可曾说过,你是多么富有创造力?有一位女士名字叫乔治亚·奥基弗,她走进沙漠,描绘花瓣、枯骨、树皮。她引领我们从细微处发现大美:岩石之坚,羽毛之柔。

“孩子,我可曾说过,你是一个心灵的医者?西延·布尔是苏部落的良医,他治愈了受伤的心灵,使破碎的承诺兑现。

“孩子,我可曾说过,对别人的牺牲表达敬意是何等重要?有一位女士名叫林璎,她设计了越战纪念碑,纪念那场战争的死难者。”

狼爸式教育篇5

前有美籍华人蔡美儿用严厉教育将孩子送进美国名校,后有香港商人萧百佑将孩子“打”进北大,“虎妈”和“狼爸”的故事何其类似。同样,他们所撰写的教子书在大陆成为畅销读物,而且畅销程度远超美国和香港。

中国家长们喜欢买“虎妈”和“狼爸”的书,并不奇怪。一方面,中国素来就不缺“不打不成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的教育观念并不完备,家长们的内心常常处于混乱甚至挣扎的状态,他们嘴里念叨着素质教育,却往往唱着应试教育的戏,只要听到哪里有“成功”的教子案例,难免会趋之若鹜。

送进北大就一定是“教育的成功”吗?最终就一定能够成才?当然不是。但在当前,整个中国教育基本都采用比较单一的评价标准,能考上北大一般都被看作是某种“成功”,所以狼爸的“教子经”能够畅销,他也可以四处介绍“先进教育经验”。

跟孩子讲尊重、讲宽容、讲自由、讲权利,是不是统统都是“扯淡”?是否只有“打”与“绝对听话”,才是真正的法宝?“虎妈”和“狼爸”的出现,让很多家长陷入迷茫。这些年,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的观念好不容易才萌芽,又被这些“反面教材”笼罩上一层冷霜。

其实,只要应试教育的游戏规则并没有根本改变,一切有利于创造成绩、有利于管理的因素,都不会被彻底抛弃。

看看“狼爸”所谓的理念:完不成作业要打,背不好课文要打;体罚是师长和家长的权力,是孩子的福祉;家庭民主就是孩子们是民,家长是主;年幼的孩子不需要独立思考;不许随便喝可乐、不能随便开冰箱门……所有努力,都服务于考试成绩,至于人格成长如何,综合素质如何,都可以被“学识”掩盖。

从道理上讲,大家应该能看到“棍棒教育”的局限性,也会担心教育陷入功利主义泥淖之中。只不过,这些负面效应可能要经过几十年才显现出来,而“成功考上名校”的光环太诱人,它足以让很多人撇掉理性,转而迷信棍棒的逻辑、迷信体罚。可是,打就是打,所谓“科学地打”“有艺术地打”,不过都是些自我安慰的说辞罢了。“虎妈”在美国被骂得很惨,“狼爸”如果到美国也一定挨骂,但在中国,他们却可以带着鸡毛掸子去电视上宣讲。

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理念,一千个人可能就有一千个想法。但我们不应该简单膜拜哪一种,而应该在多种理念的碰撞中找到符合人性、符合社会潮流的现代教育理念。

某种意义上讲,“狼爸”既不是榜样,也不完全是一个靶子,而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教材。“狼爸”不要溺爱、放纵孩子的主张当然不无道理,但简单地靠“打”解决问题、创造成绩,却不能被视为经验来膜拜。

任何教育理念,都有其多面性。萧百佑打孩子与孩子考上北大之间,不见得存在必然联系,我们不能将“打”这个因素夸大为成功的法宝。对“狼爸”式教育理念,理性的态度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追求人性与人格成长的基础上,凝聚教育共识,寻找适合现代教育的良方。至于公共层面,则急需改变当前扭曲的教育评价体系,创造良好的土壤,让家长们能在尊重孩子基础上谈教育。唯有如此,“狼爸”才会丢掉沾沾自喜的底气。

(选自“人民网”)

狼爸式教育篇6

虎妈:严厉教育培养坚持不懈品质

7岁的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在中国大多数父母的身上可以看到。“虎妈”蔡美儿,在她的一本书中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玩游戏等。“虎妈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狼爸”的教育理念:打是一种文化

每当别人问起萧百佑是怎样教导孩子时,狼爸的回答总是让人大跌眼镜,“他们全都是打出来的!是硬生生打出来的!”不许随便喝可乐、不能随便开冰箱门、甚至在广州酷热的夏天,不许吹空调……这一切在旁人看来几乎不近人情的要求,却是狼爸最基本的“家规”。

面对频频出没的“虎妈”、“狼爸”,有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刚刚建立起来的赏识教育观,突然遭到颠覆。在人们看来,“虎妈”、“狼爸”成功了,“羊爸”也成功了,同时也有“狼爸”韩先生失败了,到底该如何教孩子,这让我们不知所措。

“狼爸”“虎妈”的虎狼式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一丘之貉

虎狼式教育之所以在国人中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应,恰恰印证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对教育过程包括结果的不满,又点燃了父母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渴望。因此,在很多人看来,甭管他错误不错误,关键看结果,人家不是把小孩打进了一流学府吗?

蔡美儿、萧百佑以及鹰爸们,他们怎么教育甚至怎么折腾自己的孩子,各有各的说法和招数,我们且不去管它。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孩子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方式方法是好的,比如狼爸很自豪的“一门三北大”。对很多表示理解、认可和赞成狼爸的人来说,“考进北大”才是亮点,只要有北大这样的结果,每天的打骂都是浮云罢了。我们也不妨在此做个假设:假若狼爸家里没有出三个北大生,而是进了普通院校或者当了普通劳动者,他还会写本书来炫耀吗?

家庭中的“棍棒教育”引出的悲剧更是时有所闻。不少学子在残酷的打压下,实现了“草鸡”变“凤凰”的梦想。也有学生在铁腕强压下步入极端,甚至由此引发家庭惨案。在普遍情况下,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学生都必须绝对服从,无条件接受,学生们都成了某种思想或精神的奴隶,谁也不能超越雷池一步。如若谁敢于逃脱这种禁锢,谁就是大逆不道,就会被上下责难,成为众矢之的。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通过强记硬背,简单模仿,就能最大限度地、僵化地、被动地吸收各种传统知识,尽管缺乏思想,缺乏创新,但却能获得考分上的优势,就能够取得考试或升学的成功。这也能成为教师和学校的“政绩”,更能成为学生家长的“骄傲”。这样的教育真的有意义吗?

教育到底还需要不需要严厉

檀传宝:当罚不罚的老师是缺德的老师

奖赏和惩罚是教师的专业权利,剥夺教师的专业权利是不理性的。学生犯错误教师去惩罚,是教师的岗位职责。当罚不罚的老师是缺德的老师。

金琰:为师不严何以为师

教师能不能做严师,敢不敢做严师?这是一个看似不成为问题,但又让许多教师倍感手足无措。促使教师们迷茫困惑的原因在于家长和社会究竟会怎样看待教师对学生的那些缘于爱心、促其成才的严格要求,怎样理解他们对学生的那些哀其不争、催其奋进的慷慨陈词,怎样评价他们那种不苟言笑、冷脸热心的教育风格?

孙云晓:惩罚是高难度的教育手段

惩罚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手段。澳大利亚有几个少年放火把森林烧了,烧死烧伤很多人和动物。澳大利亚政府的做法是,让他们挨家挨户去道歉,安慰受伤者及其家庭,这就是对孩子非常负责的做法。他们去道歉时看到被大火烧伤的人,触目惊心,终身难忘。这种惩罚的方式是人性的,既不伤及孩子尊严,又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1000个孩子有1000种教育方法

所谓“虎妈”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内容,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教师的爱在严厉与宽容之间:宽松・严厉・适度

狼爸式教育篇7

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竞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们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这两个家族的八家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对于孩子的重要影响。高尔基说:“单单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柏拉图有句名言:“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作为“人之初”的家庭教育是在为孩子打底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甚至终生都不可磨灭的烙印。

为了子女的锦绣前程,每一个做父母的都用心良苦,而最后的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说起来,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是世人所公认的。果真是“望子成龙”吗?大多数中国父母的“望子成龙”只是盼子女考大学,而不是盼子女做大事、成大器。而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大变局的时代,学习、成长早由以前的“自古华山一条路”变成了今天的“条条大道通罗马”。既然是条条大道通罗马,那么就要充分尊重个性,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走个性化的道路。南怀瑾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师都在做一件事”——到底做什么事呢?——“都在残害我们的幼苗。”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天才,每一个人也都是庸才。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庸才则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路。所以,做成功的父母,首先应当帮助孩子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一只鹿还是一只鹰,做到因材立志,因材为学,因材施用。让鹿去猛跑,让鹰去高飞!

素材一:虎妈狼爸

为使小女儿熟练地弹奏雅克·依伯特的钢琴曲,一个母亲要求女儿从傍晚一直弹到夜里,中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不许上洗手间。最终,女儿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表演。“虎妈”蔡美儿引人注目。

“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狼爸”萧百佑,有一儿三女,4个孩子中的3个考进北大,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旁人向萧百佑讨教教育秘籍,萧氏回答:“他们全都是打出来的!是硬生生打出来的!”

名师支招:

不管“虎妈”是否能代表中国母亲,把孩子打进北大的“狼爸”是否能够复制,但客观上确实引发了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对比、反思、探讨,甚至是争论。其实人们无非想搞清一些问题: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方式是什么?是该用严苛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自律,还是通过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是该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还是让他们从小习惯竞争,从而成人之后获得更高的成就?“虎妈”、“狼爸”武功不是一派,但终极目标一致:让孩子出人头地。其实,考进名校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尺!真正的成功源自孩子的终身幸福!

备考借鉴:

家像一个长长的句子,父母是主语,教育是谓语,孩子是宾语,爱是定语,美是状语,自由是补语。是啊,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幸福!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孩子终生幸福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虎妈”、“狼爸”火了,因为他们的孩子都考上了名校。在羡慕之余,也让很多家长对棍棒教育有了新看法:既然靠“打”就能上名校,那我就“打”吧!把孩子送到北大、清华,就是成功了,就是幸福了!

其实这些孩子是否成功幸福还是未知。虽然他们学习很好,但是从小隐忍服从于家长的棍棒之下,在父母面前不敢说话,做错一点事情可能就会引来棍棒,他们就有可能把一种阴暗面压在心底,等长大后,就会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将来对家人、同事等身边的人,也采取这种粗暴的方式,唯我独尊,独断专行,另一种可能,他们彻底被打得失去信心,唯唯诺诺,再也不敢发表主见。所以,家长们,要对成功的标尺进行正确定义,要知道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啊!

素材二:温柔羊爸

在家庭教育遭遇“前虎后狼”的情况下,各地出现了一批以“温柔教育”为特点的家长,统称“羊爸”。

吉林长春71岁的“羊爸”崔福兴,培养出两个博士、一个硕士,教子秘诀就是“让爱常驻我家”。多年来,他和每个孩子都同步学习,夫妇俩绝不在子女面前有分歧。“这些年,我们努力在孩子们的心里树立一个坚实的信念,让他们觉得这个家永远是最温馨、最坚固的。”

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两位成为北大、清华推荐生的时羽剑、朱生泉的父亲也是“羊爸”。两位爸爸告诉记者,他们和孩子交流很多,就像朋友一样。

名师支招:

幸福多相似,过程却不同。“狼爸”信奉的是“树不修不成材、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训,而“羊爸”遵循的则是“以人为本、温情教育”的教育原则。“羊爸”PK“狼爸”,其实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对垒,也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大潮下的阵痛和必经之路。“羊爸”与“狼爸”本无争,争执的其实是众人心目中僵化的教育方式和死板的处事态度。“狼爸”式教育,固然有不合理之处,但孕育并延续了华夏5000年文明,其自有存在的道理;“羊爸”式教育,虽然文明温馨可爱,但毕竟是改革开放后才进入人们的视野,其融入人们的日常家庭教育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弃糟粕华。一句话,“羊爸”式教育有优势,“狼爸”式教育有特点,二者不是公理、不是定理,不能死板硬套,而应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互补共生,直至效果最优化,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备考借鉴:

“狼爸”、“羊爸”出没,方法不同,却都成功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教育孩子上,家长们似乎迷失了自己:面对犯错的孩子,是要掏出棍棒,还是循循善诱,和孩子做朋友?同样是打喷嚏,但有很多原因,要视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教育也一样,不能是一种模式。千万不能今天跟着周弘学赏识教育做“羊爸”,明天跟着“狼爸”、“虎妈”学棍棒教育成“虎狼”,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素材三:盲目模仿

受“狼爸”将孩子打进北大的启发,广西南宁的一位父亲自创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缝衣针教育”,孩子闯了祸,这位父亲竟然用针刺孩子的外耳廓。不得不说,这真是“狼爸”惹的祸。济南长清初一女生瑶瑶在十三岁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候离家出走,留给父母的只有挂念和焦急,也引起了济南市民极大的关注。瑶瑶的父亲韩先生算得上是一位“狼爸”,对女儿管教严格。据他猜测,女儿出走,很可能跟学习压力过大有关。万幸的是,离家12天小瑶瑶终于安全回家。

名师支招: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育同样如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各种派别,以各种动物之名交错飞扬。孔圣人说过“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要按照不同的方式施教,过分的严格或者是过分的宽容都不一定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万类霜天都有自己的位置,各种方式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出自己的优点,不要盲目模仿他人。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扬自我。

备考借鉴:

孩子,爸爸告诉你:如果你不够伟岸,但可以懂得小草——即使只有一把泥土,也能春意盎然;虽然微不足道,却最早报晓春天!

孩子,妈妈告诉你:如果你不够豁达,但可以懂得大海——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海燕读懂了海量、海浪、海韵、海情,翱翔在海上!

孩子,要记住:每棵草都会开花,每一朵花都有独特的美丽。生命在,芳香就在,或许不浓烈,却一点一点沁人心脾!

素材四:斗妈?逗妈?

近日,一本《斗妈大全》在微博和网络上迅速蹿红,令网友称奇的是,作者竟是两个北京的四年级小女孩,稚嫩的笔触和配图让这本《斗妈大全》诙谐十足,二十余招“斗妈”招式令人忍俊不禁,不少网友看完都大呼“了不得”!

第一招 你的老妈骂你的时候,你可以:看着其他的地方,想别的事情。不管、不听。性质:硬。注:不能经常用。

第二招 你的老妈骂你,不让你看其他地方的时候,你可以:找妈咪身上的闲事。性质:硬。注:不能经常用……

……

有人说,或许它是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次小颠覆,也有人说,它只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往前走了一小步。

名师支招: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何妨不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备考借鉴: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在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应考佳作】

握好人生的方向盘

乌鸦模仿老鹰俯冲抓小羊而身陷困境,为牧羊人所获。

荷花模仿腊梅盛开于寒冬之时而形容枯槁,令人悲也。

孤松于自身的特点而屹立于峭壁之上,成就壮美。

小溪坚持不懈,未模仿激流,依自己的特点,于坚持中入海,成就伟大。

大自然的语言在向我们昭示着,弃模仿取本真,方能成就自己,辉煌自我。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我们难道不更应该走出模仿,寻找真我,成就人生吗?立在历史的潮头,回首——

邯郸学步者看到别人走路姿势优美,便煞费苦心,细心钻研学习他人。殊不知,他根本不适合,最终落得不仅没有学会别人的步态,而且忘了自己当初的走姿,岂不可笑可悲!丑陋的东施,一心想拥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然而却无能为力。一日偶见西施捧腹,面有难受之色,但表情甚是可爱,于是,学习西施,结果弄得自己更加丑陋,人们都厌恶她的样子……试图复制别人也许会失败,因为那不一定适合自己。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没有模仿仕人在官场上相凌、相斗、相杀,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创田园诗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没有模仿官人陷奉他人,他却以自己的本性,在廷上使力士脱靴磨墨,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弃模仿求取本真,迁客骚人成其千古文章。

站在现实的大潮中,前瞻——

没有刘德华的帅气,张国荣的迷人,硬要摆个酷姿理个酷头,弄得自己简直不堪入目。拿着张含韵的“酸酸甜甜就是我”修饰自己,更是让人受不了。当下“狼爸”、“羊爸”出没,家长纷纷选择自己心仪的方式效仿,暴力型、温柔型,你方唱罢我登场。还有场外观望者,我到底做“虎狼”还是为“猫羊”?全然没想到什么方式孩子适合,什么类型自己适合!可笑?可叹!

张瑞敏没有模仿别国的产品,而是以自己的信誉树立了东方品牌,以自己的开拓之树结出了成功的果实。周弘没有模仿别人的模式,而是用自己的爱心托起了女儿的成长,用自己的赏识教育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定要把握好人生的方向盘,弃模仿取本真成就辉煌。

狼爸式教育篇8

我和“狼爸”没有话说,虽然我们看上去都是在研究家庭教育,但我们的目标却完全相反,就像养马,如果一个人以速度快为好,另一个人以姿态优雅为佳,他们俩怎么切磋技艺呢?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价值观。

我对“北大三兄妹”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我不在乎孩子在哪个大学上学,我在乎的是孩子怎样“在”那个大学学习,我甚至不在乎他是不是在大学里。而且三个孩子在一起上学虽然不是不可以,但我觉得有点遗憾,世界这么大,为什么要挤在一起呢?“北大”这个标签被不断强调,但是无法引起我的兴趣。每个人的强调都代表他的情结,所有的情结,源头不过是内心的匮乏。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匮乏,害怕的人在饥饿中乞讨或者讹骗,相信的人在富足中给予和分享,一切都是自然,这没什么好说的,即便你用炫耀的方式来吸引眼球也没什么好说的。

我不评价“狼爸”的孩子,因为我不了解,也没有兴趣了解,我也不是方舟子,所以也没有兴趣调查“真相”。但“狼爸”做父亲的方式经由他的真诚和坦率,我有机会看到。我认为那和我的方式正好相反。

“狼爸”以为自己作为父亲,对孩子有无尽的权利。他在采访中理直气壮甚至天经地义地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让我有点小惊讶。

他的观念是,我爱你,所以我对你有权利。而我的观念是,我爱你,所以我给你权利。

我爱你,所以我重视你的感受、你的需要,所以我给你优先权,所以我给你我的时间,这是爱的逻辑;我爱你,所以我可以不顾你的感受和需要,而把我以为对的强加给你,你不服从,我就天经地义地惩罚你,让你不敢违抗我,这是什么逻辑呢?

“狼爸”和孩子的关系是“父为子纲”的关系,我和孩子的关系是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的平等的关系;“狼爸”和孩子的关系是义务的关系,我和孩子的关系是爱和愿意的关系。你的东西再好你也不能强迫我要,你再爱我也不能强迫我,除非你本来就没有把我看做一个有意愿、有权利、有尊严、有本性、有思考力的人。

“狼爸”以为孩子在十二岁之前是非观、自制力、自我意识没有形成,而他作为“成年人”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有责任和权利来教导和管理孩子,必要时可以用暴力,因为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所以“暴力”作为手段也无可厚非,“狼爸”做父亲做得肆无忌惮。

恰恰相反,我尊重孩子的自发性和独特性,我相信每个生命都与生俱来地携带着独有的宝藏,只要把自己的宝藏发挥出来就是完满,切防去趋同一些社会性的是非优劣标准。

“狼爸”是硬要孩子去符合一些标准、尤其是传统的标准,如果孩子不这样做就被认为是没意义或者不好、不对。在“狼爸”眼里,孩子是产品,有严格的标准;而在我的眼里,孩子是生命,有丰富的可能。

“狼爸”的关键词是“成功”和“打”,孩子符合他的期望才是成功,为了这个成功他靠自己的聪明和思考发展出科学的“打”。如果从“管理”这个角度来讲,他和“虎妈”都是很有一套的,规则细而稳定,很有技术含量,很有效果,这当然比“乱打”、“暴打”因情绪而“突然打”要好得多。但是“管理”不是我的角度,教育“education”的本义是“引出来”,真正的教育是帮孩子发现他自己,而不是要孩子成为父母价值观的体现。“虎妈”、“狼爸”是制造和管理的高手,但里面鲜有教育。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