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素质教育的核心8篇

时间:2023-02-09 01:17:46

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这一点日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日益成为我国全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热切期盼。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以来,提出要积极倡导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有这些,便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提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之下,随着十三五的开局,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伟大而又艰巨的使命。所有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广大的中小学校,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经过以往的探索和改革,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许多重要的进展,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出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先进经验,为当前和今后基础教育事业,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库存。

站在新的高度,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切实的成绩,就要在充分肯定以往的成绩与进展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尚需解决的问题,看到亟待革除的弊端。在现实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尚在期待着切实的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喊口号发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的现象,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依然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顽固。具体到课堂教学,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难、繁、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新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情况仍程度不同地存在;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当前,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作为国家战略措施加以推行,依然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治国方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认真落实同志早在2012年11月15日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所指出的满足“人民第一个期盼”,即办出“更好的教育”指示精神,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体系,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和各项工作。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2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因此,成功素质教育必定注重创新教育。

当今的世界,风起云涌,竞争激烈。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的浪潮中劈波斩浪、奋勇前进,就必须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又转化为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国民素质的竞争,这些竞争实际上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怎样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发挥创造力,参与国际竞争,是教育战线必须解决的重大任务,创新教育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增长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生去掌握已知、探索未知,教学生去开拓进取、除旧创新。创新教育所培养造就的人才,不是“知识记忆型”的人才,也不是“能力标准型”人才,它是培养既具有广博知识,又具有突出能力,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干的新型创新型人才。

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和塑造创新人才,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教育管理、操作和绩效。创新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它使成功素质教育具体化,是实现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而新的思想观念、理论和方法需要从成功素质教育中产生和传递,所以创新教育是实现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与时展相适应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而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又是由创新教育所创造更新和普及的,所以创新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基础。

创新教育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十个方面:

1 思维教育。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是看其能否进行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创新思维教育,而创新思维教育又包括各种思维形式的培养已及各种思维技巧的训练,因此,创新思维教育就是多种思维教育在创新形式和创新高度上的有机结合。

2 发现教育。发现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领悟和发现了某些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如果把“发现”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解释为“找到新的东西的能力”。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都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才干的提高。因此,要开展发现教育以树立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带着创造精神去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3 发明教育。发明是指人们采用科学原理和技术,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产品,如果把“发明”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解释为“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发明教育是将人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充分传授给学生,培养和训练他们从事发明创造所需的思路与方法、技能与技巧,使学生能在创新活动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4 信息教育。发明创造必须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信息代表着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使人能够站得高,看得远。信息教育着重培养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并使人们形成敏感的信息知识。此外,信息教育还要教育学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分析手段和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方式,从而在信息社会中把握发明创造的有利信息转化为发明创造的成果。

5 学习教育。学习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传统教育的弊端往往在于“填鸭式”、“满堂灌”的知识继承型教育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从老师处获取知识。学校只注意老师如何教,不注意学生如何学,因而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都知之甚少,思维定势,头脑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学习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技巧,早日跨入创新领域。

6 渗透教育。目前,科学技术高度交叉,高度渗透,各种横断性学科、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要使自己在这种形势面前不落后,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整体性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间的渗透教育。在这种教育中,不仅要注意科学和技术间的渗透,也要注意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间的渗透,还要注意它们与创造活动间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科学知识、社会发展和发明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渗透原理。

7 艺术教育。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力可分为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两种,它们都可导致伟大的创造。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并进一步转化为人们的全面创造才能。现代优秀的发明创造成果,不但要求社会价值高,经济价值高,还要求艺术价值高,这就迫切需要学校广泛开展艺术教育以弥补过去在这方面的不足,使学生知识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水平均达到一定程度。

8 参与教育。参与教育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生动现实的生活素材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并在现实中找到发明创造的目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

9 未来教育。未来教育是创新教育中适应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未来情况,并了解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创造志向和明确奋斗目标都大有好处。人类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必须让他们早做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准备,以及知识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3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只有少数人是先天的,绝大多数人的素质是后天经过受教育训练之后逐渐形成和提高的。即使是先天性的素质,经过教育训练之后也可以大大提高。如画家敏锐、细致的观察力是在先天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实践、训练逐步形成的,这就奠定了素质可以形成、提高、相互影响、逆转等,这也就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1.基础化。素质具有发展性的特点。因此,为每位受教育者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使之建立继续发展的坚实的、丰富的生长点.这便是素质教育一个突出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为受教育者――幼儿的一生打好生长点的基础.便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幼教工作者,奠定幼儿时期良好的素质基础.是我们的天职,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绝不存在可有可无的选择性。

2.整体化。这是由素质所具有的整体性所决定的。

对个体而盲,各种素质结构因素统~存于其中,相互影响.显示其整体性。为此,素质教育便对我们提出了使个体在体、智、德、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能有所偏废。同时.素质教育又要求我们教育要面对全体受教育者,不得有所遗漏。我们幼教工作者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本身素质也起着影响整体素质的作用。因此,幼教机构的领导和全体保教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自己必须模仿地做到,起到榜样的作用。如果教师要求幼儿爱护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却随地扔纸、吐痰;要求幼儿语言美,教师自己却语言不够文明……那么,素质教育整体性特点必然会影响保教人员对孩子素质的培养效果。

所以,形成高素质的幼教工作者集体,是向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3.素质化。素质具有潜在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所以素质教育需要注重把外在的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素质。也就是说,我们旨在奠定的素质教育,是对一个人的发展所提出的外在影响,所产生的外在作用。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只有通过个体的“内化”作用,才能形成个体所具有的素质,素质一旦形成,便可以稳固下来。

4.民族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具有民族化的特点,遵循素质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性所在,是不容忽视的。

二、《幼儿素质实验》是幼儿园课程中的核心内容

(一)《幼儿素质实验》的课程特点。“幼儿素质实验”就是幼儿教师向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动过程。幼儿素质实验主要是通过幼儿园课程来进行的。那么,什么是课程?《教育大百科全书》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幼儿园课程是不是仅指“体育、音乐、美术、数学、语言”等科目?是不是仅指作息表上所列的“来园”、“晨检”、“自由活动”、“进餐”、“游戏”等一日生活规程?……我们说“不只是”。那么,反过来说“音乐、体育、美术……”科目是不是“课程”内容?“一日生括常规”是不是“课程”内容?我们则回答“是的”。由此可见,“课程”是以整个幼儿园为对象的,它的意图是用来使幼儿园教育能够充实地、科学地、协调有效地进行,从而有利于幼儿健康地成长。

(二)《幼儿素质实验》的实施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要求:

1。思想认识的转轨。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特别是本地一些私立幼儿园,本着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行幼儿园教育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从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的落脚点上予以考虑,因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幼儿身上并不到位,也就是说距离幼儿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比如,有的教师有数育要求,但多是具体到教师教了几首歌、几个儿歌、几个字等。也就是说,量f特点明显,质的特点缺乏。所以,在考虑数量的同时,落实到素质基础上,是全体幼教工作者目前需要重视的认识上的转轨。

再如,我们习惯于用一节“课”中孩子所表现的技能技巧来衡量教师的水平,而忽视教师如何启迪孩子的思维等能力去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例如,过去孩子在画画过程中多半只会照老师的示范画一笔一画地学,脱离了示范便不知如何通过观察在纸上表现图画的意愿。这种“技巧”的传授,不能说明幼儿或教师的素质高低。所以,将重视传授技能技巧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也是当务之急。

仅以上各例就可以说明我们幼儿园的教育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从教材教育、技巧教育等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我们必须认清,这两条轨道是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只有首先从思想上、认识上予以高度重视,才能产生转的行为。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转轨任务是从领导开始自上而下承担的,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4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本科专业建设 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

一、背景

对外汉语专业大多办学时间短,积累的经验不足,在当今扩招的背景下面临新的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学生毕业以后的出路上。对外汉语教师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就业都面临比较高的门槛。国内的留学生教学主要在高校,本科毕业根本不能进入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如果在国外就业就更难了,一个是途径不多,一个是要求较高。有的学生眼睛只盯着欧美东南亚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本科毕业后专业对口的出路相当狭窄。针对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这种现状,抱怨、逃避、后退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力求在素质教育方面寻求出路。

我们认为,扩招背景下的大学专业教育,与昔日的精英教育、螺丝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不同。高等教育计划教育背景下,专业招生是针对岗位计划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高校扩招,招生与就业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到岗位对口。高校扩招的初衷是提高全民劳动者素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高素质的、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种情况,不回避问题,告诉学生真相,给学生希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变得十分重要。因此,过度专业化教育必须改革,而素质教育正当其时。

素质教育虽深得人心,人人叫好,研究者和拥护者甚多,但实施性较差,操作性不强。对外汉语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本文拟结合本学科特点,就如何培养学生扎实过硬的综合素质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对外汉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关于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内容说法颇多,但不外乎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一般从四个方面来概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1]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2]

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特点,我们提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指具有科学的知识架构、贯通中西的知识基础、扎实的双语素质、过硬的师范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多元化,人才类型复合型。

面向每个学生,尊重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精神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多元化而不要专业化,人才要是复合型而不是单一型的。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更强的在不同职业之间转换适应的能力。知识经济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大学生就业也是宽口径的。人们逐渐改变了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在慢慢地接受大学生就业的多元途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除了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以外,也可以从事其他所有需要中文人才、外语人才、新闻人才和双语人才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大学生的就业路子越来越窄了,而是选择面越来越宽了,这意味着学生成才的潜力和可能性更大了,更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科学的知识架构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知识架构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上。我们在设置课程时,特别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的全面知识需求构建贯通中西的语言、文化、文学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分四个知识模块:语言模块、文学模块、文化模块、师范模块,每个模块均由中西两条线索构成。

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1996年前任欧盟主席雅克・得洛尔担任主任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4个学会”:学知(Learning to 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习能力被放在四个学会的第一位。[3]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4]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是教授学习方法;二是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改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以学生讨论、学生讲说为主。

3.双语素质。双语双文化人才包括扎实的中文基础和熟练的英语能力。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环节训练学生的双语写说技能。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每一个人,不管操什么语言,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才能实现,每种语言中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5]魏斯格贝尔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有一个“中间世界”(Zwischen Welt),也就是语言。语言不同,“语言世界图像”(Weltbild der Sprache)也不同。[6]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李・沃夫(Benjamin Whorf)提出一个关于人类语言的假说,即萨丕尔―沃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学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所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语言具有的相对性使得不同语言里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7]

这些学说虽然还有一些争议,但是它给我们一个启示。多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多了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对这个世界就有了更多的了解,就会离真实客观的世界更近。所以,对双语素质人才来说,学外语不仅是一门语言,而且是学习了一种文化,懂外语不仅仅多了一门工具,而是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从学生综合素质来说,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4.扎实过硬的师范素质。

对外汉语专业要培养很大一部分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师范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素质之一。师范素质的内容长期以来有很多人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在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后提出“活教育”的理论,并在江西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开始较系统地实施“活教育”的经验。意在“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腐化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陈鹤琴希望“活教育”“成熟为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民族精神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希望它能从理论走入实践,更希望它能由一隅一地之试验,发展而为普遍的推行”。为了实现这个“活教育”目的,他提出培养优良师资要从七个方面对师范生进行训练:(1)锻炼强健身体;(2)陶冶道德品格;(3)培育民族文化;(4)充实科学知能;(5)养成勤劳习惯;(6)启发研究儿童教育之兴趣;(7)培养终身服务教育之精神。他说:“师范生将来出去服务,不但要做儿童的导师,而且还要做民众的导师,不但要谋学校教育的发展,而且还要谋社会教育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人格、学识、技能、服务种种的修养”。[8]在在实践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中我们努力践行这种“活教育”的理念,在特色课程、能说能写两种实践技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

5.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改革的大旗早已高高飘扬,理工科类和职业院校的实施相对较好。但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贯彻与实施要么因为课时少而影响效果,要么因为操作性不强而流于形式,扩招之后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所以实践教学常常只是极少数感兴趣的同学展示特长的舞台,这与提高教学质量矛盾,违背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三、以实践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

我们这里讲的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着力点在如何解决实践教学环节“走过场”的问题,重点在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上下工夫。

在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探索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施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已取得明显进展,概括而言就是师范“一笔一画一形体”、文化“两个技能”、语言“读写说三位一体”。

“一笔一画一形体”是指师范技能培养的书法技能、简笔画绘画技能。其中,写好一手字是传统师范素质要求掌握的技能,形体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优雅的身形。

“两个技能”是指弘扬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和古筝课。太极拳和古筝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学习这两种技能与本专业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相一致,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人文修养的重要手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读写说三位一体”是就英汉双语功底来说的。“读写说”是传统中文素质的要求,但是在教学中,一般重视读写能力,轻视说的能力,而且主要靠学生自觉,缺乏教师的监管与督促。本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将三个环节统一,达到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每个学期安排了16学时的写作实践和16学时的语言实训即说训练,以“说”这个环节牵头,带动“写”和督促“读”。例如,以“我喜爱的一本名著”专题讲解为目的,要求学生精读名著,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并围绕本书开展研究,最后讲解读书报告,就书中问题开展讨论。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可以上台讲4次,共3年6个学期。每个寒暑假的社会调查,以调查报告汇报解说为目的,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3年共6次,有利于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

一个好的培养方案既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架构,又能起到督促教师完善教学,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

1.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自信向上的品德,以及宽以待人,懂得对别人的欣赏与倾听的品质。所有的语言实训课均是由学生上台讲,其他学生都是这个学生的听众,因为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讲得很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生生学会相互支持、相互欣赏和相互鼓励。许多演说本身的思考要求演说者自身把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听众,当然这对演说者本人也是一个教育过程。

2.良好的自我学习和持续学习的习惯。以“说”的技能训练牵头而带动读写,是一个自然地带着任务、带着问题读书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会慢慢地养成有疑问就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个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终身。

3.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内在气质美与外在风度美的完美结合。朱永新说:“教育的最重要使命,是培养美好的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格,从而建成一个美好的社会。”学生上台讲不仅能促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丰富精神世界,而且能培养学生站在讲台上的身体语言和服装审美等方面的能力,更是对学生外在风度美的训练。

4.利于培养学生强大的内心和耐挫折能力。学生每次讲完后教师点评,有优点有鼓励,当然也会讲缺点有批评,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对待挫折,学会在自己的错误中前进,从而练就强大的内心承受力。

5.面向每一个学生,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面向每个学生,一是强调人的生存教育,发掘人的潜力。针对我国扩招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这种实践教学注重体验,注重动手(口),注重了解社会,对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就学生来说,重视学生个体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正确定位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全面提高职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M].1996-6-13.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4]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5]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2002.

[6]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5

创意思维的本质、特征及功能

创意思维即人们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然后创造具有新价值的思维成果。它是思维创新,观念更新,理论创新,行为创新的思维基础。

思维目标具有确定性,“一心一意”做事方能事半功倍,思维目标越确定,思维活动就越容易集中于一点上,就越容易产生聚焦的亮点效果,思维方向具有可变性,虽然思维目标具有确定性,但思维方向却不能确定,用文学中散文的说法即“形散神不散”。我们的思维要达到某个认识的目标,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地思考,才能做出最佳选择。思维进程具有偶发性,“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时偶然的机遇胜过长期不懈地思考和寻找。创意思维的偶发性表现了一种非逻辑的特征,它带有极大的随机性。思维成果具有创新性,创意思维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思维新成果,解决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此它具有创新性。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而创意思维是思维之花上的花蕊,人成为万物之灵长,只因为具有创意思维。创意思维的作用不可低估,创意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正是有了创意思维,我们才由自在世界向自由世界过渡,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只有创意思维才能使竟争中的不同主体在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拿破仑说“创新是力量、自由及幸福的源泉”,只有发展创意思维,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素质教育的涵义及特征

素质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素质教育就是为提高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从大体而言,即以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宗旨和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大相径庭,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通过机械盲目地灌输知识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而素质教育则培养学生对待考试的能力,培养学生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人生种种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又何惧考试呢?

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特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智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保障,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特征,学生是素质教育培养的对象,学生这一主体具有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素质教育具有发展性,一是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二是要把教育与发展结合起来,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发展。

创意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素质教育也要发展。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素质教育,它的可塑性极大,如果用僵化的守旧的思维方式来指导素质教育,其结果必然使素质教育陷入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泥泞。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体现了素质性,而创新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所以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创意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在创意思维中推行素质教育,才能把素质教育做强做好。

如何在创意思维中推行素质教育

笛卡尔曾经说过:“世界上万物都是值得怀疑的,只有一点不值得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我们平时学习也要经常给自已多提些疑问,要敢于质疑。平时在学习中,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只会让学生成为书呆子,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让“怀疑”开拓我们的思维,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运用发散性思维,开拓学生的思维结构。发散性思维一是具有跨学科领域的广域性;二是在时空上具有广域性;三是在想象思维上具有无限性;四是不受约束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运用聚合思维,聚合思维指根据已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围绕目标的创新需求进行探索,直到得出最佳结果,它是好中选优。

在教学中,把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结合起来运用,既能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方式,又能在思维和学习中获得目标需求的结果。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教导学生避开一些思维枷锁。如从众型思维枷锁,这种思维往往是人云亦云,缺乏自已的创新观念。权威型思维枷锁,有些学生认为老师的话一定是正确的,还有些学生对权威之言有崇敬之情,这种枷锁往往导致以讹传讹。经验型和唯理型思维枷锁,在西方哲学史上其争论可谓壮观,都具有形而上学的弊端,学生还应破除书本型思维枷锁,“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应达到“读书而不为书所累”的境界。

智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成功运用创意思维,让学生从被动式学习飞跃到主动式学习,从模仿式学习飞跃到超越式学习,从静力式学习飞跃到活力式学习,从传承式学习飞跃到创造性学习,这样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走出了传统填鸭式学习的误区。把创意思维成功地运用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教育这座大厦的修建便有了牢固的根基。

小结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活动”。国家要发展,靠每个炎黄子孙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素质教育以培育创新精神为重点。说:“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播种机。”那么素质教育更是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催化剂。只有培育全民的创意思维,才能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具备良好的思维基础,不然推行素质教育只能是“水中望月,镜中观花”了。

参考文献

[1]田庆国, 李晓静, 李洪珍。 《人格教育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2]柳斌, 舒达。《21世纪素质教育实施全书》(一)。 大城出版社。 2000。

[3]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4]吴进国。《创造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5]邢元敏。《教育论述导论》。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6]孙孔懿。《素质教育导论》。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阎立钦。《创新教育》。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燕国材。《素质教育论》。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9]张楚延。《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6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48-02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人在步入社会之前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都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人的素质是一种“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教育返朴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

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理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它既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也包括审美素质等在内的多方面的素质。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贯彻、落实而最终实现教育的这一目的和追求,课程规划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创设了相应的课程,诸如: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等。制定教育目的及课程设置的初衷和理念无可非议,然而,由于“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的长期影响、社会大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广大学子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孜孜追求;由于升学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及大众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尺度。“考试分数”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唯一目标,“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学校、学生在升学率、在分数上互相攀比、蔚然成风,愈演愈烈。致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完全沦丧为高考的附庸和工具,在教育目标上完全背离了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教学中普遍采用了题海战术,教师分类归纳,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则根据老师的要求,对号入座,反复练习,进行强化训练,而置教育的目的和终极追求于不顾。以致于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理论水平高,说起来头头是道;动手能力弱,做起来一塌糊涂;教育和社会和生活严重脱节,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就象天外来客,显得和社会、生活格格不入,难以很快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出现这一现象和结果,可以说完全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完全不符合、不能适应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对人的需求。减少、改变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务之急,呼声越来越高。传统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广泛共识。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则是对社会发展的必然的、历史应答。要改变基础教育的现状,既要变革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关于人才的衡量、评判标准,也有必要重新认识教育的内在追求和终极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同时也要探索和解决实现教育内在追求和终极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课程规划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创设了若干课程,诸如语文、数学、体育等等。我们这些已经受过若干年教育的人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看一看,我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都学到了什么?我们在课堂上、从书本中学到的这些东西又有多少是在生活中、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东西?语文课是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可以看一下,我们从中都学到了什么:老师在课堂上教我们识字、读书、写文章、讲字法、词法和语法,学生则进行相应的练习,认字、记词义、造句、背诗词、写文章。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直就这样进行着,我们从中学到的只是一些书面的字、词和语言的相关理论,我们对语言的学习与掌握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和理论上。这些书面的语言、语法在我们大众的生活、工作中能真正用得上多少?我们又有多少人依靠书面的语言、语法进行生活和工作?毋庸讳言,了了无几。记过的字、词,读过的书、文章,随着时间的流失,又让我们还给了老师,偶尔需要写字的时候,往往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难怪不少人会产生不上学,要上学、想上学;上了学,学的东西却用不上、没有用的困惑和感叹。应该说,语文是计讲究语言的,而语言是活的、发展着的、有生命力的,是一种实用的、应用性的工具。语言作为一种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时时处处相联系、不可或缺的应用工具,通常情况下,不是靠“想”、不是靠“写”去使用的,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说”来使用、来发挥语言的功能和应用价值的。我们有多少人是通过学习语文,在课堂上、从书本中学习而达到了“真正会说话”的境界。真正会说话是指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所有经历过的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不出现或少出现哪种想说而说不出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窘境,说是说了,自己也认为说的很清楚明白了、说了之后、别人却没听懂或被人误解的现象;真正的会说,还在于不仅能做到在私下场合、在朋友中间、在家人、在熟人面前敢于表达、更要敢于做到在陌生人面前、在公众场所、在大庭广众的注视之下能够轻松自如的表达。试问,我们有几人能够理直气壮的说:“我能”。没几人能做到,那么,我们学了若干年、十几年的语文,学习效果如何、在哪儿呢?语文课的核心价值和追求应该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过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技巧,开设语文课,让学生学习语文是必须的,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字、词、句和语法的理解与掌握上,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书面文章的追求上,而应该通过语文课的教学,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说话”的技巧和能力,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表达、敢于表达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追求。我们传统的基础教育在异化为应试教育之后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恰恰脱离和背离了语言自身的内在目标与核心价值。要达到这一目标很简单、也很直接,只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充分的、更多的进行自我表达的机会和情境,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充分的口语上的互动,让学生多说,在各种情境和场合中通过说进行练习和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的技巧。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的机会、没有学生在公开场合面对公众进行表现的情境,也就难怪我们对语言的学习仅仅只是停留在书面上、脑海中而说不出口,不善表达,不敢表达。象语文课一样,其他各门课程均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与核心追求,数学课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掌握解题的坂巧;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而不是仅仅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应是致力于提升和培养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促进受教育者由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目标简单而明确,我们不可人为地把教育目标复杂化,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把握各门课程的自身价值与核心追求,使教育回归到其自身应有的价值上来。不仅仅局限和停留在书面的学习和理论的说教上,让学生切实的行动起来、做起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就是做、做就是学。通过做与活动,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思考、掌握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学会生活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学会做人,做一个文明的社会人。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核心

一、引言

素质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其主旨是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的新阶段,笔者认为必须突出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二、素质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题中之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取胜,不仅需要资本和自然资源的禀赋,更为关键的是人的素质。人口素质提高了,必将为我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优势;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相反这将成为一个十分沉重的人口负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合理的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既要有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的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和素质较高的普通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其根本任务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毕业学生素质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中,30~40%的分流到普通高中,而60~70%的学生则分流到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因此,职业技术学校承担着大部分同龄学生的学校教育任务。同时,职业技术学校是大多数在读学生的最终学校教育,学生毕业后即投身到社会进行工作实践。把一个具有什么样素质的学生推向社会,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职业技术教育要突出素质教育这一核心

当前,具备什么样素质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才能适应社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呢?我们要从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出发,加强科学技术教育;要从市场经济的挑战出发,加强市场意识教育;但更为重要的是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单纯的“机器奴隶”、“经济动物”。我们要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要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就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因此,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合格的公民;其次在于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通过学生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据此,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是:第一,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面对激烈的科技、市场竞争,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群体意识,要使学生不仅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且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关心”。

同时,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地方建设培养人才,并兼顾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为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避免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步桥的局面,为取消教育以考试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建立更加科学、完整、系统的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性,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而且应当以推行素质教育的办法,把素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通过素质教育把全面教育的要求一项项地赋予具体内容,把各个门类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学校、个体的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目的具体化,真正使学生做到全面发展。

四、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推行素质教育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在学校试验并获得一定成功的教育法,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高等学校所推行的讨论式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职业技术教育在读学生一般思想比较活跃,因此,确认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2.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必须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来进行。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素质教育也是通过各门课程来进行的。不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语文学科,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是“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香港、台湾等地,在高等教育中提倡“通识教育”,规定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要开设若干门人文学科课程,学生必须选修多少学分,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修完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若干人文学科知识就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化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行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了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就知识转化为素质来说,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

素质教育的核心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 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一个以科技经济和信息化、国际化为显著标志的现代化时代,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尽管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也在强调面向学生,却仅仅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唯一依据,只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片面地要求学生机械模仿教师,单纯地适应教学,而非积极地激励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分数的高低为准绳来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不考虑其综合素质,阻碍、限制了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是生理品质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社会文化传播与创造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育。因此,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手段,确立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继而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体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体育观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出发,摒弃传统教育中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来传播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应试教育模式。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从学生已形成的认识水平和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提高。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科学的体育观。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探索、研究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借鉴各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经验和优秀成果,不断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形成在统一基础上的富有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体育的特点,依靠科学的体育观,促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活动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增强了自信,积极进取,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为基础,通过运动实践,实现终身科学地坚持体育锻炼,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二、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中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才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最终方向。素质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创造教学情境氛围,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终身体育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探索,使学生的智慧力量更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同时,它还对学生施以心理能力的发展教育,把身体的强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营造学生在迈向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向。这种教育观念包含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将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把认识提高到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新水平上。这种素质教育观念使学校体育更加接近了它的本质。

三、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是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呼应的发展教育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多样化,实现体育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全面发展、培养个性,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加强体育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保健体育、娱乐体育等多学科集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改变不分规格,不分对象,单纯体操教学、竞技项目教学、军事体育教学的现状,形成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各类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才能使学校体育教育日趋综合化、多样化、现代化。因此,高校学校体育教学要从素质教育出发,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本体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为基本框架,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应变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适应时展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集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体现主体性,突出全面性,注重基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此提高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从身体、心理技能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尽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忠义,高彩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戴晓敏等.论21世纪的高等体育教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