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管理会计信息8篇

时间:2022-03-02 10:25:56

管理会计信息

管理会计信息篇1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模型;Excel;系统模型

电算化会计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会计处理的大部分工作是对各种表格进行加工、处理,而Excel是非常优秀的电子表格软件,它除了提供一般的电子表格、数据图表功能外,还提供了各种管理和决策分析的功能。因此,使用Excel可以方便、准确地处理日常会计业务。本文以此软件为基础探讨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

1会计信息系统简介

会计信息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起初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等账务处理,随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则要求用系统思想处理会计核算业务,提供财会信息,辅助财会分析、预测、决策和计划制定,加强财务控制,最终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会计数据处理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从现代信息系统的观点看,会计信息系统与模型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一种单纯的数据处理系统,而今天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发展到集数据处理、事务管理与决策支持为一体的、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以模型为基础、以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为目的的。

2Excel特点及功能

Excel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是目前最佳的电子表格系统。Excel集万能的表格计算、丰富的图形显示和方便的数据管理于一体,并能方便地实现与各类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数据共享,甚至提供了各种管理和决策分析的功能[1].Excel对数据进行加工、提炼的技术,能够有力地支持会计信息处理和管理决策分析,例如:使用模拟运算表进行敏感性分析,使用单变量求解工具进行目标利润规划,使用规划求解工具进行最优化决策,使用数据透视表进行应收帐款收帐管理等。同时,Excel已经被世界财经管理人员公认为卓越的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软件工具,因此,使用Excel不仅可以方便、准确地处理日常会计业务,避免陷入繁琐数据的“泥团”,而且可以绕过大量程序的编制工作。

3会计信息系统设计

3.1宏观规划

a.总体规划。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是一个根据需求分析,对手工会计进行抽象、建立模型的过程。这部分主要由战略计划(或叫战略规划)、组织信息需求分析和资源分析三部分组成。

b.构建逻辑模型。会计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是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结构及实现过程的逻辑描述。会计信息系统为了实现其目标,需要在系统内部对输入、输出和处理过程进行结构化的组织,逻辑模型就是这种内部结构关系的图形反映,它着重用逻辑过程或主要的业务任务来描述会计系统。所谓逻辑过程不是指详细设计的计算程序过程,而只是表示对象系统中流动的数据内容及其处理流程。

c.设计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实现的描述,它是信息系统物理设计的产物。对于小型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设计,物理设计相当于通常说的详细设计;对于大型信息系统,它强调的是信息系统的物理布局。物理模型描述对象系统如何做,以及如何实现系统的物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具体的人、部门、时间、设备和算法(即广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系统的规划就是围绕对象的需求及其变化来构建对象的物理模型,并把物理模型转化为逻辑模型,然后再根据对象的物理的和逻辑模型的变化,构造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而构建新系统物理模型的过程。

3.2微观设计

从微观方面来看,会计信息系统实质上是由一系列模型构成的有序集合。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管理模型一般要根据企业的管理目标、会计信息系统分析的结果以及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来定,没有确切的划分。

a.成本管理系统模型。包括成本核算模型、成本预测模型和成本分析模型,所用的方法有:Excel的散点图技术、相关性分析技术、数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线形回归分析模型、指数平滑模型、量-本-利分析模型以及各类比较模型。基于Excel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将其作为建模的理想工具,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成本动因选择和成本预测,都可以利用Excel的相关功能代替手工操作进行。

b.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模型。包括编制生产计划大纲、生产作业计划。具体方法为: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网络计划模型(PERT)、投入产出模型、数学规划模型以及经验方法等。

c.库存管理系统模型。包括库存物资的分类法、库存物资的分类模型以及一些程序化的管理模型。存货决策的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怎样把存货的数量控制在最优水平上,即“存货控制的决策”;另一类是研究为了保持适当的存货,一年分几次订货,每次订货多少最经济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订货比较合适,即“存货规划的决策”。

d.合同管理系统模型。指对信托、委托存贷款合同的管理[2],包括定义、修改与查询合同文本项目;定义客户资料内容及格式,建立客户档案资料,并随时查询;定义计划项目和实际项目,通过核算,跟踪合同的执行情况。

e.柜台核算系统模型。包括系统、凭证、账户、柜台和查询五大部分。数据管理方式为:柜台系统的账户是后台账务系统科目体系的延续,其性质等同于账务系统的最明细级科目,即必须为参加核算的全部存款客户建立账户,同时明确该账户对应哪一个客户,各类账户分别属不同的记账科目。

f.经理查询系统模型。通过Internet/Intranet,使用WWW浏览器对总部及办事处数据进行查询,使决策层了解财务管理运行状况,使财务信息更具全局性和时效性。

g.客户服务系统模型。客户在远地可通过Internet/Intranet,使用WWW浏览器对其在财务公司的开户信息、明细账、余额进行查询。

3.3数据的保护及共享

a.通过将操作人员划分为系统员、主管员、操作员三级,可有效地解决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人员分工及相互牵制问题。

b.通过操作日志,随时监督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除财会人员外,其他人员无法修改财务数据。

c.通过设置登陆权限和工作簿的打开权限,对工作表中的数据或工作簿的结构进行加密保护,防止别人查看或更改数据。在整个系统内部,可使用Excel的共享工作簿特性实现会计数据的共享:Excel提供了追踪数据来源的功能,当把工作簿设为共享工作簿时,就打开了一个“冲突日志”来记录各种编辑操作,审核人员可以据此追踪数据的来源;另外,可通过远程登陆访问,实现数据共享:只要拥有足够权限,用户就可以方便地进入客户查询系统,进行远程登录访问,总部领导也可以非常及时准确地了解办事处的金融经济情况,更好地进行统一管理。

3.4基于Excel会计信息系统的优点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会计软件和一些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都是一种会计信息系统,是经过长期编制和调试开发出来的,与之相比,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用Excel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有以下优点:(a)开发周期短,远小于用编程开发的系统;(b)开发费用少,对开发者要求不高,只需具备会计知识和Excel知识就可开发,并不需要高级程序员、数据分析员等人才;(c)为用户提供直观的交互界面、方便的表格设计和美观的输出效果;(d)维护简单方便,一般用户都可以自行进行维护,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节省大量的维护费用。

4结束语

随着Excel对表格处理的功能不断加强和完善,用Excel开发会计信息系统或进行会计表格处理将成为一大趋势。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网络的建立,不但能使不同单位的会计信息相互交流和共享,而且能使系统的处理重心从数据处理逐步转移到决策支持系统等智能化管理上。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信息系统必须结合最新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以及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文件进行开发,否则将不具备适用性。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信息篇2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会计中的应用,使原有的单机系统(或局域网)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大量会计信息是通过网络传输的,这样网络信息就有可能被非法分子或别有用心的人拦截、窃取或篡改;即使内部产生信息也会遭到“病毒”和“黑客”的入侵,这些都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而,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完整性,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我们必须根据互联网系统的特点,重新考虑和设计会计信息系统控制体系,进行内控制度的创新研究。

一、互联网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由于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等方面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类型的系统,极大地改变了以往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扩展了系统运行的环境,从而大大改变了以往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同时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带来新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此我们根据互联网系统的特点来分析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新问题:

1.网络系统的开放性使得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很难避免非法侵扰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置于该环境中的各种服务器上的信息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除非它们在物理上断开连接、脱离网络环境。因此,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很难完全避免非法访问者的侵扰。将会给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为此,企业需根据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定期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和内部控制能力,努力把新技术给系统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2.电子商务的普及,将给内部控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上交易愈加普遍,电子商务将逐步普及。电子商务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另一方面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电子商务的单据电子化、货币电子化、网上银行和网上结算等,虽然可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但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风险将是空前的,这将给网络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因此要发生深刻的变化。

3.内部控制的范围扩大,计算机会计系统控制的难度加大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系统开放性、共享性、分散性的特点,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突破原有的封闭的系统环境,以及系统建立与运行的复杂性,要求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延伸到整个网络系统。如对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数据编码的控制以及对调用和修改程序的控制等,因而加大了内部控制的难度。

4.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加大了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风险

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会计信息系统中运行的应用程序的质量。一旦这些应用程序中存在严重的BUG或恶意的“后门”,便会严重危害系统安全。毕竟,会计人员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所知有限,很难及时发现这些漏洞。加大了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风险。

二、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风险分析

由于互联网系统的分布式、开放性等特点,与原有集中封闭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比较,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系统在安全上的问题更加突出。基于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物理风险。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存在着由于操作失误,硬件、软件、网络本身出现故障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瘫痪的风险。物理风险主要包括:(1)计算机网络系统硬件选配不合适,致使网络功能发挥受阻;(2)网络工作环境、电源等不合要求直接影响网络的可靠性;(3)网络操作系统和会计软件的安装、维护不善;(4)网络管理制度不健全等。

2.会计信息保密性和完整性破坏风险。主要指企业内部人员对会计数据的非法访问、篡改、泄密和破坏等方面的风险。网络安全的最大风险仍然来自于组织内部。因此,内部控制仍然是基于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基础。由于互联网/内联网结构本身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远远超出了以往计算机系统的范畴,已从会计机构内部扩展到对整个企业内部人员的控制。

3.系统运行风险。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置于网络环境下运行,系统控制的大门面临敞开的风险,随时系统运行可能遭到破坏和干扰,如人为因素导致非法占用网络资源、切断或阻塞网络通信、通过计算机病毒致使网络瘫痪以及非人为因素导致的灾害事故、系统死锁等,影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4.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网络技术在财务软件中的应用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但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可能导致审计线索紊乱;大量会计信息通过网络通讯线路传输,有可能被非法拦截、窃取甚至篡改;网络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遭受“病毒”人侵或“黑客”攻击的可能性更大,等等。总之,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加大了计算机会计内部控制的难度。

三、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制度的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应用,正在极大地改变着非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方式,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风险,使得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制度、计算机操作制度、硬软件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文档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的控制发生变化。面对新的环境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此,创新和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已刻不容缓。针对这种影响,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就主要方面探讨与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一)建立科学长效的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意识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互联网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各种可能的风险,我们就应该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做到有备无患。在这里主要指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1.应建立风险评估的信号和指标体系,针对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等。建立起一套风险预警指标,就相当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安装了风险警报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价所出现的风险;2.应健全风险控制的运行体系。收到预警信号后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防风险的发生。这是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防火墙”;3.建立风险处理的快速反应部门,目的是帮助企业能迅速的对事故及故障做出反应,将事故及故障造成的损害降到最小,并通过对已发事件进行分析来监督此类事件,达到进一步防范风险的作用。

(二)制定和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相应的组织与管理控制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分布式处理结构,必须对原有会计机构作相应的调整,要增加网络管理与监控的岗位,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要明确职责分工,并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各岗位都要得到一定的授权,并用密码控制。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密码泄露、非法操作和越权操作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等工作的岗位设置要隔离。即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行和维护工作需要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承担,目的是防止信息系统本身不被恶意地留下可操作的技术漏洞,保证信息系统设计合理,运行正常;另外,还需配置专门的独立与对信息系统进行设计、开发和维护等工作的监督人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在网络传送过程中的安全事关重大,因此还需设置专门的网络管理和监控人员。但是网络管理和监控人员的工作也要独立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行和维护工作及财会、内部审计等工作。

(三)建立网络安全管理控制制度,保证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

在网络环境下,为了防止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遭到非法、恶意的软件程序的入侵,避免网络攻击破坏会计数据,应该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来保证网络安全。如运行专用的网管软件进行网络监控、采用专用内容过滤技术阻止各种恶意内容的入侵等,并通过对防火墙、扫描器、入侵检测等系统安全的支撑产品信息的采集,与信息系统的事故报告进行关联分析,以便于更准确地了解信息系统受到非授权访问或攻击的信息以及控制措施的控制效果,加强网络风险的防范。这就要求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控制体系。其技术主要包括:(1)访问控制。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系统,为了防范来自外部的非法访问,互联网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应建立访问控制措施,如防火墙技术、邮件系统控制、网上信息查询控制、漏洞扫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在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接口处,防火墙可以是软件、硬件或软硬结合的产品,大体上可分过滤和服务理服务器建立连接,它可以有更强的身份验证和日志功能。(2)数据传输控制。为了防止会计数据在传输通过公共网络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采取数字签名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等,在计算机通信中采用数字签名控制手段是用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性介质代替了纸介质,验证对方身份、保证数据完整性。同时,在系统地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所有会计数据进行两层加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3)网路安全协议和数据自动备份技术。网路安全协议是一组规则,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安全协议主要有: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安全电子交易规范等。自动备份技术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的,保障数据完整的有力工具。(4)防病毒控制。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及相应的技术手段与措施,通过服务器的网络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追踪病毒;财务软件可以挂接或捆绑防病毒软件,加强自身的防毒能力;对外来的软件和传输的数据必须经过病毒检查,在业务处理系统中严禁使用网络游戏软件,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

(四)完善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一般控制与总体控制制度

1.系统操作控制。网络环境下,由于操作系统面向所有的用户,再加上自身的缺陷。因此它时刻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潜在威胁,包括系统内人员的、越权操作和系统外人员的非法访问甚至破坏。要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除了要尽可能地选用安全等级较高的操作系统产品,并经常进行版本升级外,在管理控制上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1)计算机资源授权表制度。明确规定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并分别定义具体的访问对象;(2)日志审计制度。对运行系统的事件类型、用户身份、操作时间、系统参数和状态以及系统敏感资源进行实时监视和记录,并对日志文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3)存取控制。对系统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用户级别,限制系统资源的共享和流动。

2.系统数据库控制。网络环境下,大量不相同的会计业务交叉在一起,再加上多用户共事数据库的出现,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数据库系统是整个系统控制的主要安全目标。对数据库系统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外人员对数据库的非法访问;二是由于系统故障、误操作或人为破坏造成数据库的物理损坏。针对上述风险,会计数据资源控制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1)会计数据资源授权表制度。明确定义每一用户对数据资源访问的范围和内容,并分别规定对数据库的查阅、修改、删除、插入等操作权限。(2)数据备份和恢复制度。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备份和恢复远比成批集中式处理环境下要复杂,为保证系统恢复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建立业务日志文件和检查点文件是必要的。

3.远程处理控制。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为集团型企业实现远程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以及对交易事项的远程财务监控创造了条件。建立相应的远程处理控制系统,是开展远程处理业务的前提。主要控制措施包括:(1)分支系统安全模式设计。分支系统是企业在异地具有独立内联网结构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母系统的监控和访问直接伸入分支系统内部。除了通信技术应采取互联网上的虚拟专用网外,在保证实时会计处理和财务监控有效的前提下,分支系统可采取单独设置母系统访问区域的做法,以提高其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2)远程处理规程控制。双方要制定严格的远程处理控制操作规程,包括操作权限控制、内容授权控制、处理程序控制、通道及两端服务器安全控制等等。对于需在线实时处理的内容,如在线财务审批、电子转账等内容,应在严格的操作规程下进行,确保处理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验证性。

4.会计信息系统档案控制。会计信息系统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以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信息是单位的绝对机密,一旦泄漏将给单位带来不应有的损失,而磁性介质的可复制性又使会计信息极易泄漏与篡改而不易发现,因此,磁性资料应由会计档案保管员负责保管;打印资料在系统的操作日志上有所记录后(包括记录输出时间、文件页数及操作人员姓名)及时送达指定人手中;收件人要签收并注明收件日期、文件内容,以便日后备查;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同时,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会使会计信息遭到破坏,因此对磁(光)介质存放的数据要留有备份,以便必要时予以恢复。

建立健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的运行,将风险最小化的关键。因此,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加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控制内涵和技术的研究,有效地结合与利用现代通信和处理的安全技术精华,才能真正确保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可靠。

参考文献:

[1]阎达五等,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2]张瑞君,会计信息系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许永斌,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控制[J].会计研究,2000,8

管理会计信息篇3

关键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提供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群体、政府部门对其的监督。不仅如此,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一旦提供到了国税局、地税局、银行等监管部门,会使各个部门对该企业产生误导,使之做出不公正的决策,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带来不良的竞争风气。由此可见,会计信息能够真实提供愈来愈重要,此时不论是社会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开始注重信息本身的价值性特点,而会计信息的内部管理活动特点也开始变得非常的显著,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发展起来的。

1 就目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也逐步向正规化方向迈进,国家对会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仍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双重身份”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不相适应。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视角,全面分析促进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因素,运用现代化的会计管理手段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当今社会,很多会计人员由于受到企业高管人员的指示或者其它客观原因甚至不惜明知违法也要提供不真实信息。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改革的方式很多,会计集中核算是一种重要形式。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会计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会计信息的使用人和收集人并不是一体,他们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单一个体。(2)会计信息在进行传递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进行。(3)会计信息的获得和后续的应用比较慢;(4)会计信息的分析活动非常的薄弱,而且具有非常显著地主体不明确等的不利问题。 现阶段,我国针对目前存在的会计职能独立性和会计地位从属性的固有矛盾,试行了三种改革思路: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推行委派财务监督制度;中型企业、母子公司内部推行委派会计主管制度;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及必须建账的个体工商户推行记账制度。

2 何谓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八条,分别是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直接体现了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具体来讲,标准的会计信息的来源是真实的,会计人员必须仔细审查,鉴别收到的原始凭证的真伪,要勇于对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说“不”,而不准确的原始凭证要予以补充使之完整;会计人员在在实际处理账务时要仔细,不受外界影响,做到账证相符、帐表相符、账账相符; 坚持会计信息的可比。

3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管理质量

首先,必须予以法律上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明确法规来约束,赋予会计人员权利,让其可以反对高管人员的不合理要求,同时出台奖惩政策,,《会计法》规定行政处罚金额个人最高是5万元,单位最高是10万元,这对于预期收入几百万,几千万的造假者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完善公司的治理机构。权利和义务、责任总是分不开的,一个企业在拥有它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承担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与义务。为此,我们可以加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外部市场建设,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发挥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人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确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形式,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权,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加强自我审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并且改正错误,防止财务人员造假。加大监管力度,实现国家、社会、企业内部三位一体的监管层次,这样可以更加规范会计实施。加强会计账务处理中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其的职业道德要求,企业应不定期的进行自我审查,进行自我监督,以便面对可能发生的不良问题,树立良好的工作风气,以达到公众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目的。

第三, 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同时使得对会计的监督变得更加直观。在科技时代,网络保存代替了旧时的纸张保存,在增强了信息储存能力和储存时间的同时也应注意及时备份硬盘数据,而且每次开展的备份都应该超过两套,分两地存放,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并按时清理磁盘备份,定期清除过期数据,保证会计信息系统高效运行。

最后,要保持会计人员队伍的先进性,时代性。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命脉至关总要,应该掌握多方面知识,掌握多种技能,时刻关注国家颁布的各项经济法律法规及政府实施的新政策,同时会计人员应特别具有“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并不仅仅只局限在准则的应用上。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深入,会计人员的职能也越来越广,包括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营运资本的管理、风险控制与核算、战略投资、财务报表的分析与预测等,这些方面都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总之,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应加强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供给和运用,在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会计信息的内部管理特性,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的价值,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更有力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信息篇4

【摘 要】为了应对随之而来的机遇和挑战,会计组织和会计系统应迅速行动起来,从各个层面上进行反思、变革和完善。在会计变革的滚滚洪流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相关理论丰富管理内涵、提升管理水平便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管理 会计服务器 会计流程再造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

1、 引言

上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使会计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随着信息化投资黑洞、信息悖论、信息孤岛等陌生字眼的出现,以及对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工程的影响,使包括会计在内的管理信息化前途遭受到莫大的质疑。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如何开展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成为了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2、 会计管理的现代特征

2、1会计管理是系统性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的系统性尤为突出,会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相对独立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流程完整的工作体系。从管理过程来看,无论是同属事前管理的怀集预测,决策和财务预算,还是事中进行的会计控制,以及事后的会计检查,考核和分析,都是属于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强调的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1]

2、2会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下,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高低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的流向才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充分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所在。会计管理也同样涉及人本管理,在企业中不仅要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也要关注会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竞争性的会计人才。

2、3会计管理更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知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因此,知识的生产必须加以保护,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也更为严谨。随着知识竞争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在向着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倾斜。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是这些无形太投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此看来,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实际表现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人力资源的管理。[2]

2、4会计管理正在向信息化管理发展。信息化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采用网络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更多的信息在网络的平台上得以互动和共享。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会计管理迈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3、信息化会计管理方法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准备阶段由会计核算工作来完成,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核算软件等都是为数据准备服务的,但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优势,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经济信息,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常用的会计管理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大阶段中采用的方法。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手工会计条件下,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原则外,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手工会计条件下,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要考虑会计核算工作量不能太大,提供相关信息带来的管理效益不能低于处理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时,常常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选择既能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又比较简便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核算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核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规范化。因此,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开放性、智能化和实时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的实时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

2.可以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快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

3.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准确性原则。在信息化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准确性将成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原则。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大部分核算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因此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不必计较核算工作量的多少;而且,由于信息化环境下信息高度共享,会计数据较手工环境下更易取得,不必为了权衡结果的精确性和过程的复杂性而选择次优的方法。

(三)及时性原则。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时性,会计数据采集、处理,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动态化要求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及时性原则。

(四)开拓性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质量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会计发展过程中最现代化、最新颖也最具生命力的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时俱进,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

4、 信息化会计管理体系研究

4、1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会计管理的性质

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结算方式的兴起,更加大了资金流控制的难度。由于网上开展得一系列商务活动无法像传统的结算方式一样得到有形的记录痕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的协同与集成,使得对信息流的管理变得复杂繁琐,控制起来也变得异常困难。面对新的局面和新的信息化环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新的会计管理方式呼之欲出。[3]

4、2 集成管理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新内涵

集成管理概念的提出,给会计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强大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企业的各种商业信息,与企业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是都由这个信息系统负责收集、整理和的,因此作为会计系统,财务数据要首先与其他信息形成集成管理;其次,集成管理要求会计系统不仅要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兼顾一个管理系统的角色,充分发挥会计功能本身具有的预算、决策、资金控制等全面的管理功能;第三,“管理信息系统(MIS)由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AIS)等组合而成,但毕竟还没有从各个独立的分支有效的升华为一个整体,无法涵盖企业的所有方面,仅仅是信息化的雏形阶段。

4、3 供应链管理扩大了会计管理外延

随着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逐步取代传统的企业竞争,同时传统的职能部门管理也随同向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转型,

在新的竞争需求下,为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集成化管理,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各联结企业间的会计协调对于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三流集成”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特别是资金管理问题。首先,各企业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而是具有各自不同组织结构和等级制度企业的联结,缺乏独立企业中绝对权威和强制规范的约束。其次,在供应链协议中,体现的是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为了所谓的整体战略目标而牺牲自身的利益。供应链是一个靠协议约束的虚拟组织,没有更高一级的管理和凌驾在各成员间的机构,其合作是松散的并带有鲜明的阶段性,他们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暗中相互的竞争对手,在信息资源和管理协调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实现共享和透明。同时由于资金管理无论在各个缔结企业还是在整条供应链中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只有加大资金的监控力度,保障资金管理,才能带动其他环节同步协调发展。笔者认为与各个联结企业你饿不资金管理相比,整个供应链中资金流的协调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庞大。因此,针对业务环节中的资金活动,要奉行“管控结合,以控为主”宗旨。在各联结企业享有独立决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调功能,使资金流动信息透明化,在链条的决策过程中实现信息化会计管理,这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完备,但在信息化发展日益重要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甚至被淘汰,继续沿用可能对信息化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的特征,总结过去的缺陷,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用于指导和支撑会计管理体系发展的新思路。信息管理的未来是知识管理,会计管理应迅速捕捉这种发展趋势,借助管理平台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利用神经元网络和决策树等技术,实现会计系统的高端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万军.会计电算化[J].

[2] 王凡林.基于界面管理的会计控制研究[J].

管理会计信息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信息化;会计实务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23-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企业管理进入了新的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拓宽了管理会计应用的范围和领域,也是会计与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应用中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亟须将以往企业应用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形成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以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在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环境下,管理会计职能必将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及信息化发展对管理会计影响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分支之一,其职能在“管理”的规划控制职能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传统的会计职能,是会计职能的扩大和丰富,使其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严重不足。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

(二)信息化的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我国企业信息化以金融、物流、制造业为先导,可以说是大潮已起、方兴未艾,已经在各行各业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推广。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逐渐扩展到企业的各类业务,在制造、销售、客户管理以及企业的综合管理,涌现了不少出色的软件系统,企业内的应用也从业务信息化、部门信息化过渡到管理信息化、集成应用、协同共享的时代。各大软件厂商也不断丰富完善产品线,提供功能更为全面的行业解决方案。随着SOA架构的推广,异构厂商之间的兼容性问题逐步解决,壁垒逐渐消失,业务数据之间的交互共享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严格的流程控制,获取大量的业务信息和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环境。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运用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缺乏管理会计应用的企业文化

管理会计行为是对企业的管理行为,是对管理者价值观的一种挑战,也是对管理者管理意识的检测,所以企业负责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有的企业领导指导思想仍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企业价值观念传统思想较重。在这种企业价值观下,企业领导缺乏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动力,管理会计也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前提,失去了管理会计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会计人员整体素质限制管理会计应用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其中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而目前,多数企业经营者距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资料无法发挥实际效力,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的运用需要通过会计人员加以实施,具体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去,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育层次低,这些因素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三)管理会计实际运用效果不理想

目前,管理会计忽略决策信息的提供,尤其是对企业战略性决策信息需要缺乏考虑,必然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在内部控制方面未真正解决好责任会计中最关键的考评系统和内部价格转移问题,从而使内部控制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有助于发挥管理会计作用,但并不是完全一致。当其技术方法的应用流于形式时,其实际作用就等于零。何况这些技术方法作用是中性的,如应用得好能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若采用不当还会导致企业决策失误,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三、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提高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我国管理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缓慢,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及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作用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编制一些财务指标分析、成本费用控制、预算计划等报表就是管理会计了。然而,管理会计可以完成的工作远非这些。在信息经济时代,战略管理会计从更高的起点,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内涵。所以,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变化以及企业管理观念的变化。管理会计的应用实质上是贯彻管理思想的表现。企业领导是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领导没有管理会计的意识,他们便不会考虑到会计人员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的作用,那样即使会计人员有着很高的水平也难以发挥出来,所以领导者具有管理会计意识是十分重要的。领导者不妨从企业文化入手,结合成本、销售额、客户满意度、边际收益等因素组织企业文化体系,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最终体现管理会计“管理”的思想。

管理会计信息篇6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管理 会计服务器 会计流程再造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

1、 引言

上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使会计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随着信息化投资黑洞、信息悖论、信息孤岛等陌生字眼的出现,以及对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工程的影响,使包括会计在内的管理信息化前途遭受到莫大的质疑。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如何开展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成为了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2、 会计管理的现代特征

2、1会计管理是系统性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的系统性尤为突出,会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相对独立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流程完整的工作体系。从管理过程来看,无论是同属事前管理的怀集预测,决策和财务预算,还是事中进行的会计控制,以及事后的会计检查,考核和分析,都是属于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强调的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1]

2、2会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下,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高低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的流向才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充分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所在。会计管理也同样涉及人本管理,在企业中不仅要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也要关注会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竞争性的会计人才。

2、3会计管理更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知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因此,知识的生产必须加以保护,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也更为严谨。随着知识竞争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在向着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倾斜。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是这些无形太投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此看来,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实际表现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人力资源的管理。[2]

2、4会计管理正在向信息化管理发展。信息化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采用网络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更多的信息在网络的平台上得以互动和共享。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会计管理迈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3、信息化会计管理方法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准备阶段由会计核算工作来完成,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核算软件等都是为数据准备服务的,但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优势,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经济信息,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常用的会计管理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大阶段中采用的方法。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手工会计条件下,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原则外,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手工会计条件下,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要考虑会计核算工作量不能太大,提供相关信息带来的管理效益不能低于处理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时,常常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选择既能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又比较简便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核算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核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规范化。因此,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开放性、智能化和实时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的实时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

2.可以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快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

3.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管理会计信息篇7

关键词:经济后果;印象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管理;会计信息透明度

对会计信息披露管理,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吴水澎等(2002)把财务披露向量的维度界定为信息内容、组织形式、信息冗余度、信息置信度、披露人的解释、披露媒介、披露时机等七个方面,对其中的任何一个维度施加影响,都属于财务披露管理活动。王雄元等(2006)把信息披露管理分为选择性信息披露、印象管理和自我服务管理三大类型,并指出选择性信息披露主要包括信息披露内容的选择、信息披露时间的选择以及信息披露对象和方式的选择。孙曼莉(2004)主要从印象管理视角对自我归因和操纵可读性进行了研究。银利等(2004)从报表披露的组织形式、语言陈述的技术性、信息的披露时机等角度分析了选择性信息披露。赵敏(2007)从选择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自利性归因和操纵信息阅读难度三个方面讨论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印象管理。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本文主要从披露内容管理、披露时机管理、披露表述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管理

所谓信息内容是指会计信息披露所包含的基本数字和文字(吴水澎等,2002)。信息内容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核心,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内容进行管理是一种最直接的会计信息披露管理方式,也是效果最明显的一种方式(吴水澎等,2002)。所以,目前对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在盈余管理、虚假信息方面。目前充斥国内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绝大多数是直接对信息内容进行的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由于此种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管理研究很多,故本文对此存而不论。

然而盈余信息并非所披露会计信息的全部内容,事实上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管理也不仅仅限于盈余管理和虚假信息。除了盈余管理之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管理主要表现为披露有利的信息,而隐藏不利的信息,即报喜不报忧。Dye(2001)研究发现,公司只会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不会披露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我们可从自利性归因、管理信息披露两个角度略知一二。

第一,自利性归因。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虽然主要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行为,但其它一些公司管理层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等)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就给公司管理层选择披露外在因素和管理层努力的内在因素提供了操作空间,进行自利性归因。自利性归因是公司年报中最常见的一种印象管理行为(孙蔓莉等,2005),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人们通常将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内在因素,而将不好的结果归因于外在原因。同样在企业中,管理层在业绩表现好时将功劳归于自己,大谈自身经营有方的主观努力因素;在业绩表现差的年份将问题归咎于外界,大谈个人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Mckinstry,1996),从而提高投资者对管理层的评价。Baginski&Hassell(2000)等均发现,公司管理当局总是在公司业绩好时或者盈利预测的好消息时更多地归结为内部因素,而公司业绩差时或不利的预测消息时更多地归结为外部因素,或者充分预计好的趋势但忽略或只是部分报告向下的趋势。Wilbur等(1996)指出,管理者通过选择较低的参照业绩来掩饰公司糟糕的业绩,公司的会计披露明显反映了他们的自利性归因。孙蔓莉等(2005)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归因,发现绩优企业更倾向于强调管理方的工作,绩差企业更倾向于强调环境因素。可见管理层通过自利性归因,有选择地披露外部环境因素和经营者努力因素,从而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层的评价。但是管理层对影响公司业绩因素的披露是不完整的、不充分的。

第二,管理信息披露。公司战略及盈利预测等信息的披露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评价,所以管理层有动机通过适当选择此类信息的披露以显示或隐晦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前景。Deegan(1996)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为达到突出竞争优势和展示公司发展前景的目的,会主要围绕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对人力资本、公司战略、盈利预测、环境保护等具体信息进行自愿披露。Ackert&Church(2000)、Lacina(2004)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如果信息披露危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那么企业会隐瞒部分信息,造成信息披露的不完整。Gregory(2002)的研究表明,在盈余增长期间信息披露也随之增加,盈利下降时,公司仍将继续高水平的信息披露,然而他们转向披露积极的短期结果而不讨论即将发生的盈利下降。Healy&Dalepu(1995)认为,为顺利发行证券,公司管理者会自愿披露有关公司前景的信息;公司管理者会利用信息披露服务于内部股票销售计划(Binetal.,2003);诉讼成本的存在也会使公司不愿意披露预测信息(Healy&Palepu,2001)。管理者为使自己获得更多地股票期权收益,当经理人的股票期权报酬有较高的风险时,会主动披露更多的盈利预测信息(Miller&Piotroski,2000);在股票期权到期之前,持有买入期权的经理人员会延迟对好消息的披露而加速释放坏消息,到期时增加套利收益(Aboody&Kasznik,2000);管理者还会通过持续有效的信息披露推动股价上升,从而获得更多的管理者报酬(Venkyetal.,2003)。

自利性归因和管理信息披露都属于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管理,但自利性归因主要是围绕公司业绩升降的原因而展开,而管理信息披露对信息披露内容的管理更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披露内容管理,但是二者都是上市公司管理者维护或扩大企业的正面形象,同时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报酬的披露内容管理方式。公司大量披露好消息,可能会造成信息过剩,掩盖了负面信息,从而可能混淆投资者的分析。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内容披露可能使会计信息披露成为一种文字游戏,大大降低所披露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二、会计信息披露时机管理

会计信息的披露时机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时点(日期、时刻)。作为一种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手段,很多企业精心选择会计信息披露的恰当时机,以强化好消息的正面效果,淡化坏消息的负面效应,可见信息披露时机管理是相对于及时性披露而言的。

信息具有时间价值,越早披露会计信息投资者越能据此获益,披露时间较晚的公告一般比披露时间较早的公告有相对弱的市场反应(陈向民、谭永晖,2002)。大量实证研究(Chi-Wenetal.,2004;唐跃军等,2005)也已经证实,比预期公布时间早的盈余公告的市场反应大于实际时间迟于预期公布时间的盈余公告的市场反应,晚公布的盈余公告所传递的信息量低于早公布的盈余公告。但由于投资者对坏消息的反应总是比对好消息的反应强烈,所以公司有延迟披露坏消息和及早披露好消息的倾向。Kross(1982)发现公司披露年度会计盈余的早晚同公司实际盈余与分析师预测值的差距间存在显著关联,坏消息(实际盈余低于预测值)的公司会更晚披露,而好消息(实际盈余高于预测值)的公司会提前披露。Ashtonetal.(1989)、Begley&Fischer(1998)的检验均进一步证实了“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披露规律,尤其是坏消息延迟披露的现象。Chenetal.(2005)、唐跃军等(2005)、李维安等(2005)分别利用不同年度的上市公司数据,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告及时性与业绩变动、审计意见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的研究表明在现实的中国市场与成熟市场类似存在“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披露规律,同时非标准审计意见也是影响盈余报告延迟披露的重要因素。而且唐跃军等(2005)发现管理层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组合动机和信息操作行为,比如分散地披露“好消息”以取得对市场和投资者的最大积极影响,集中披露“坏消息”以减少不利影响,甚至“坏消息”的消极影响可能会被“好消息”的积极影响所掩盖或者有所抵消。但是,“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披露规律并不是一种严格单调,尤其是对于好消息公告,盈余消息量值与公告时点间并没有显著的关联性,同时也存在不支持该规律的发现(Annaertetal.,2002)。有时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如果要防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企业可能会推迟披露好消息而提前坏消息,Aboody&Kasznik(2000)的研究表明,为大幅度降低公司的履约成本,公司管理者会在员工股票期权到期之前延迟好消息的而加快坏消息的。Cheng&Lo(2006)发现经理人在计划买进股票时,增加披露坏消息以降低股票价格。盈利预期不好的经营者有事先透露预亏信息以便降低未来诉讼成本的激励(Skinner,1994),坏消息的提前公布能延长股票价格的下跌时间,从而避免因价格突降可能招致的怨言。

所有经验研究成果都表明,上市公司会采取相机信息披露策略,寻求最佳的披露时间,从而使信息的披露对公司产生最有利的影响。但披露时机管理是根据公司需要来安排信息披露时间,特别是在公司出现业绩下滑等不利消息时,故意延迟会计信息的披露,严重损害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三、会计信息披露表述管理

会计信息披露管理的另一个常见手段是人为调整会计信息的语言表述,主要是指会计信息的可读性即阅读难度。会计报告的可读性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信息使用者能否有效地接收公司披露中所承载的会计信息(孙曼莉,2004)。

由于财务信息在公司会计报告中所占比重逐渐缩小,非财务信息比重越来越大(阎达五等,2002)。所以,非财务语言信息决策有用性持续增强,越来越引起会计信息读者的兴趣。西方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重视研究会计年报语言信息的质量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证证实了公司管理层操纵年报语言信息行为的存在,企业业绩越好,年报越易读(Aboody&Kasznik,2000;Clatworthyetal.,2003)。国内很少学者专门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语言表述问题。阎达五(2002)、孙蔓莉(2004)等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理解性难度高,而且孙蔓莉等(2005)的研究进一步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根据业绩不同人为操纵年报语言可读性的迹象,绩优公司年报的可读性水平高于绩差公司年报的可读性。由此可见,公司管理当局皆根据公司自身需要、公司业绩高低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表述管理,操纵了所披露会计信息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另外,公司管理当局在披露会计信息时所采取的表述态度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信息的表达态度对信息受众是有影响的,比如“只有半瓶水了”和“仍然有半瓶水”描述的事实完全相同,但前者令人沮丧,后者却能鼓舞人心(吴水澎等,2002)。西方学者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比如Hofstedt(1972)证明,随同财务报表一起披露的致股东函的语气(乐观或悲观程度)的变化,确实能改变信息使用者对该财务报表中的数字的理解。所以,我们不仅要强调所披露会计信息内容的中立性,而且应该强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表述态度的中立性,从而让投资者本人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决策。

四、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管理

会计信息披露形式是指:会计信息如何组织、分类,以何种表现方式呈报给信息使用者,也可以称为信息的内容结构(吴水澎等,2002)。比如同样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叙述,可以以具体数字呈报,可以以表格样式披露,也可以画成各种统计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可以置于财务报表表内,也可以披露为财务报表的附注,这些都是不同的组织形式。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比如说一笔长期借款在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中改列为流动负债,则表明该借款即将在一年内到期。Harper&Mister(1991)在比较了退休会计信息在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后认为两者间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差异。Imhoffetal.(1997)在比较了租赁会计信息通过附注披露与在表内确认对股价的影响后,发现股价很难反映附注信息内容。Barth,BeaverandLandsman(1996)表明在收益表中确认可销售证券公允价值变动可提高收益对证券报酬的解释程度。Barneaetal.(1976)证明了存在“分类平滑”,即通过改变收益表中某些项目所处的类别来保持主营业务的稳定性,从而对投资者的股价评价产生影响。Roberts(1990)指出,有证据表明一家英国公司通过改变财务报告的结构达到改善对员工的激励。财政部曾对《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两度进行了修订,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或营业外收入,说明信息使用者对债务重组收益的披露位置(披露形式)有反应。

虽然有效市场理论认为是信息的内容而不是信息披露组织形式影响证券价格,但是现实的资本市场并非充分有效,而且上述研究也表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至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的披露形式作出反应,信息披露形式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影响。实际上,不恰当改变信息分类类型、将表内业务放到表外披露等应该可以归属于盈余管理,且将表内业务放到表外披露也降低了信息使用者的关注度,而是否使用表格、统计图等形式披露,对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也有极大影响。

五、会计信息披露媒介管理

会计信息披露的媒介有很多种选择,包括报纸、网络、电视广播以及信息会等,不同的信息披露媒体针对不同的投资群体,从而产生不同的披露效用。信息披露媒介的权威性直接影响到信息的置信度,公司选择的披露媒介也间接体现了公司的档次,不同质量的公司可能选择不同的披露媒介(吴水澎等,2002)。在这里人们更关心不同的披露媒介对投资者获得信息难易程度的影响,因为它影响到投资者获得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公平性和可理解性。如果选择受众范围比较狭窄、权威性也比较低的媒介披露,可能不会引起一般投资者的注意,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公平性;反之,如果选择向大股东或机构投资者私下披露,必然造成投资者之间信息分布的不公平,导致内幕交易的发生。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年报、季报等会计信息需要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三大证券报中予以披露,表面上看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媒介是固定一致的,其实不然,因为网络会计信息披露具有自愿性,在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制下,公司可自由决定在其网站上披露的信息类型、数量和形式,只要该信息不存在欺诈行为(Xiaoetal.,2004)。Xiaoetal.(2004)、何玉、张天西(2005)考察发现,上市公司是否实施网络财务报告及披露的信息量与公司规模、业绩、公司治理结构、审计事务所规模、审计意见类型等因素相关,这些证据表明上市公司确实对会计信息披露媒介进行了管理。而且企业是否采用网络形式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不仅影响会计信息的获取难易程度和公平性,而且网上披露会计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因为网络上的一些会计信息是相互链接的。所以,上市公司是否进行网络会计信息披露以及披露信息类型、数量,会影响到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管理会计信息篇8

一、会计管理与信息化会计管理的定义

对会计的定位不同,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也就不同,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以及管理活动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方面也不会一致。不少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会计不仅仅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会计的管理功能正变得更加突出。

7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会计电算化”,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现在,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而充分的应用,高速传递、纵横交错的局域网、广域网等互动式网络的形成,信息高度充分的共享和传递,过去意义上的“电算化”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了。一种更先进的管理方式——信息化会计管理应运而生。

所谓信息化会计管理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管理等相关理论为依据,以会计管理信息、流程、知识和能力为内容,充分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最终实现企业战术目标和战略目标的会计管理过程的总称。至此,会计已经不仅仅是处理数字和信息的技术活动,而是将会计界定为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企业的整体管理服务的。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这时的会计系统完全是手工系统的翻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会计人员水平的提高,企业开始尝试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逐渐创新,开始为管理需要提供更加灵活的信息,比如自动对账等。但是此时提供的功能仍然是报告不同格式的会计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如何使用,能否为决策提供参考,却没有做到,也就是说,会计的高端的管理功能没有体现出来,而这一点正是当前信息化社会所必需的。

当初,不少企业在搞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认识,对于到底为什么配置会计电算化系统、网络会计系统等软件,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目标,有的为了不再手工填制凭证,有的为了自动化、电子化甚至是“别人都在搞”等等,唯独没有从企业的经营目标或者管理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最终导致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高投入、低回报”的结果。

三、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与发展趋势

一方面,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发展落后,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改善。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外一些规模较大、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已经开始使用诸如ERP系统、SCM系统或CRM等管理系统,用于综合管理的信息化平台逐步得到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视。

信息化环境下,各种新生的经济活动,譬如电子商务、集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对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需求。虚拟经济和虚拟企业的发展,对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虚拟企业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把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超越空间约束,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正是这种新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带动了每个企业内部的管理变革和功能重塑,而会计管理是对企业在任何管理环节涉及资金运动的过程的反映和决策,因此对会计管理职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会越来越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也就是说,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当今信息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研究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虽然传统会计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能够指导会计工作的开展,但是在信息化浪潮日益壮大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已明显过时,并不符合实际应用的情况。因此研究信息化会计管理能够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会计管理理论,尤其是目前所缺乏的,信息化环境下的用于指导和支持会计管理体系的新思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