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路服务保障交流材料8篇

时间:2023-02-11 16:56:19

公路服务保障交流材料

公路服务保障交流材料篇1

市交通运输局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及工作要求,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开展“五比五晒”项目审批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群众为目标,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努力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简化办事手续,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效能。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要求,全力构建“便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服务型交通窗口。

一、交通窗口立足岗位,认真履职。

(一)2019年度,经市交通运输局审核审批科重新梳理、调整、承接下放确定县级权责清单,入驻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许可事项共27大项、公共服务事项15大项,子项117项。中心窗口制定各岗位职责,专人负责各项审批服务事项的收件、初审、受理及省网审批流程的管理。负责各种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证的发放。负责部分行政审批资料、内页的整理归档管理工作(市局执法卷宗检查、行政中心许可卷宗抽查)。

(三)日常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的业务咨询(含电话咨询、电话预约)1000多人次。

(四)网络管理;包括

(1)对新录入运政系统的业户、车辆数据信息的标准化进行核对。

(2)对旧系统导入新的运政系统不标准的业户、车辆数据信息进行修正、补录。

(3)对部运政系统系统无法批量统计的数据信息进行人工采集并建立电子台账。如物流企业台账、客运班线台账等。

(4)按照省局、市处统一部署,定期对部运政系统中“双超”180天的业户、车辆进行清理报物流股公告注销。

(5)结合运政业务,同部运政系统技术人员对部运政系统的升级、维护进行探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意见。

(五)与行政中心管委会对接的工作事项

1.按照交通运输局行政权力清单汇编共确定入驻行政服务中心交通局窗口行政许可事项27项,公共服务事项15项并全部接入省网办事大厅。中心窗口对上述事项统一制作服务目录清单及服务事项审批运作表并配合相关股室逐项按规范制作一次性告知单。按照“最多跑一趟”“ 一趟不用跑”的要求,配合相关股室重新梳理行政许可事项,细化、清理、精减审批材料。

2.配合行政中心管委会定期或不定期对运管窗口所办各类承诺件、即办件档案台帐进行抽查。

3.每季度按照行政中心管委会要求报送窗口考评自评情况表。

(六)上级交办的其它事项,如:

(1)对交通综合执法大队通报的违法车辆数据进行 核对、确认、建立工作台帐。

(2)对公安交警部门通报的违法客、货车数据进行核对等。

(3)每季度向税务部门报送客货运管理数据。

(4)每月向局办、所办报送客货运运力变动数据。

(5)每周向行政中心管委会、发改局报送“双公示”信息。

(6)每季度在电子证照系统中录入、签章、入库交通行业电子证照。

二、强化工作责任意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近年来由局审核审批科牵头,窗口与相关职能股室密切配合,多次对县级交通部门的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和清理,共明确交通运输权力清单中行政许可项目项27项、公共服务事项15项,子顶共117项。配合局审核审批科按照规范对入驻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进行逐项梳理,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材料,制作《办事指南》并下发窗口。窗口根据《办事指南》制作入驻行政服务中心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图、“马上就办事项”一览表,并在行政服务中心LED电子屏幕中进行公示,对行政审批工作进行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形成权责一致,公开透明、便利高效、优质服务的审批运行机制,大幅提升窗口行政服务效能,实现80%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或“最多跑一趟”。

三、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制度

1、为提高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效率,实行特事特办、快捷办理。交通窗口开辟“绿色通道”制度。进入“绿色通道”的事项,只要确保社会稳定、环境安全、交齐法定费税,申报材料主件齐全,其他条件和材料有所欠缺,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可“容缺服务”先予受理,边办、边补、边改。申报材料中一般的文字、数字错误,可在经办人员指导下于受理时由申请人当场改正。对进入“绿色通道”的事项进行专人全程跟踪服务。为保障市重点引进项目大型物流企业落户永安,窗口开通企业直通车服务,由专人负责全程代办,审批件当天收件、受理、上报,当天审核审批、出件,仅用1个工作日就为企业办理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保证企业正常开展经营业务,节约制度性交易成本。

2、为方便群众、企业办事,交通窗口推出“预约服务”制度。窗口预约服务电话在工作时间内保持畅通,安排工作人员值守。申请人可直接到行政中心运政窗口填写预约申请表,预约相关事项和具体时间。也可以通过电话预约和短信预约。预约电话:8811829、8811831。为进一步开展便民服务,窗口开通周末电话预约服务,公布预约电话:18005081890,接受预约时,一次性告知、提醒当事人应做的准备事项及办理事项时所需携带材料。全年周末电话预约办件20余件。

3、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年初,窗口积极贯彻货运车辆“三检合一”政策,主动对接有资质的综检站,保障车辆合格的检测数据与运政系统的实时传输、对接、共享。保证“一次上线,一次收费,一次检测”,实现物流行业降本增效。9月,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全面启用IC卡道路运输证的人员培训、设备安装调试工作。11月正式为全市物流企业车辆发放IC卡道路运输证,初步实现道路运输证件电子化、信息化。提高了窗口的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

4、推行“互联网+政务”、“互联网+交通”服务。入驻窗口的各类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入驻省网上办事大厅,规范网上审批流程,全面推进网上受理和网上审批,实现交通政务基础数据信息互通共享。开通运政窗口邮箱yaygxz@163.com,接收车辆电子版车辆照片。申请人只需在办理机动车行驶证向公安交警部门上传电子版车辆照片时,同时上传一份照片至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专用邮箱。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公路服务保障交流材料篇2

立足“两化”互动,科学制定发展战略

成都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纵深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市委按照全域成都理念,提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三次产业追赶跨越发展。新津作为全域成都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提出了加快构建以新材料产业为核心,以突出“大物流、大旅游、大商贸、大宜居”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县域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构筑高端产业、生态宜居、自主创新“三个高地”,努力建设城乡共荣、现代和谐的生态山水田园城市的目标。为此,我县结合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产业功能区布局,按照融合、互补理念,以实施产城一体发展战略作为推进“两化”互动的抓手,对普兴-金华片区和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国际铁路枢纽及现代物流功能区实施一体化发展,通过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等融合一体,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新城”,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城市综合体,带动全县“两化”互动发展的全面推进。

坚持一体规划,引领“两化”融合互动

科学编制“两化”互动发展规划是有效推动产业和城市同步发展、互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两化”融合互动发展的理念,依托市级战略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国际铁路枢纽及现代物流功能区发展,结合普兴物流小镇建设,以“生态之园、特色之城”为定位,将“园”和“城”一体化考虑,充分融合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统筹布局产业、城市和生态等功能,实行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一张图”规划,打破传统的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割裂的局面。特别是充分实施“四个整合”,即空间整合、设施整合、资源整合、环境整合,着力打造生态型、环保型、综合型和节约型的新材料产业新城,建设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科技、总部经济等为配套,以市政设施、管理服务、生态环境为支撑的城市综合体。在功能布局上突出“一心、两轴、三区”:“一心”,即产业新城中心;“两轴”,即现代产业功能轴和生活配套功能轴;“三区”,即生产制造区、贸易博览区和生活配套区。通过统一有机规划,将城市服务功能渗入产业区内,打破过去工业区功能单一的状态,促进城镇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协调与优化,提高产业空间与所在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和城镇协调共融,从而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融合互动发展。

做强现代产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

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促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做强产业支撑,已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全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5%,工业集中度达77.8%。一是工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把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作为我县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加快功能区配套基础建设。通过与市国有投资公司、民营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新公司和BT、BOT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先后投入拆迁资金2.96亿元,完成10860亩基础设施及项目用地拆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6亿元,完成场平近6000亩,道路建设20公里,各类管线45公里,新开发区域形成环状路网,具备项目承载能力10平方公里,为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招大引强成效显著。坚持“西部第一、全国一流”标准,围绕新材料高端企业和龙头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前10强,主动对接,积极推介,开展专业招商。积极对接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集群发展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已成功引进中材高新、中材科技、长阳科技、方大集团、成都林海、新筑股份、蜀菱科技、硅宝科技等上亿元新材料项目20个,签约资金超过100亿元。三是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按照“建成项目抓投产,在建项目抓进度,签约项目抓进场”的思路,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目前,已建成中蓝晨光50吨/年芳纶Ⅲ项目、1000吨/年芳纶Ⅱ项目等项目39个,正在加快推进中材高新股份年产10万只石英陶瓷坩埚、天威硅业系统改造升级、昊华科技催化剂等项目18个,成都林海卫星通信材料基地、新筑轨道交通材料产业园、中材集团西部新材料基地等项目启动建设。2010年,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41%;完成销售收入70亿元,增长32%。四是科技创新长足发展。制定出台《新材料产业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补助办法》等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攻关,目前,我县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位居成都市三圈层第一。与四川大学、西南交大、天津大学、中科院等10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导30余户重点优势企业与其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7个,其中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9个;组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项目孵化等方面加强与西南交大、电子科大等高等院校合作,已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项、引进孵化项目3个、引进科技中介机构5个,其中四川省先进焊接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脱硫脱硝中试基地已开工建设。

突出城乡一体,为新型工业化拓展空间

围绕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强化城市“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发展理念,按照差异化、功能互补、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原则,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完善城镇服务体系,为工业化发展拓展空间、提供配套。一是城乡交通体系不断健全。2007年以来,投入51.97亿元新(改)建牧山大道、新普路等10余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新蒲快速通道、第二绕城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新建农村道路300余公里,实现12个镇乡“镇镇通公交”,县域“七纵五横两环三轨”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形成。二是城镇基础设施扎实推进。以水城新津三大组团和纯阳片区为重点,加快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着力提升县城品质,实施城区东西干道、南北干道等主要干道风貌改造以及南河两岸、主要干道光彩工程,完成老五津镇拆迁、图腾国际商业中心建设等旧城改造项目,成都百货大楼、国美电器、太平洋电影城等入驻新津,迎宾大道业态调整成效明显,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投入18亿元完成26条中小街道综合整治;加快花源、兴义、普兴重点镇建设,实施安西等4个一般场镇改造,加快形成新型城镇化的区域支撑点。三是新型社区建设不断完善。结合生态山水田园城市建设,加快实施普兴、金华旧场镇改造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全县已建成农村新型社区26个,集中农民10.6万人,集中度达53%,综合城镇化率达68%,袁山等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成为全国、省、市亮点;同步完善农村新型社区“四室、三站、两店、一中心、一广场”等公用配套设施,以及商贸、市场、学校、医院、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形象进一步提升,功能更加完善,群众既能享有城乡一体的配套服务,又能就近方便就业。四是城乡环境不断改善。在全省率先建成水资源自动监测站和重点污染源环境监察视频监控中心,在成都市三圈层率先建成餐厨垃圾资源循环处理站以及数字化城管系统,实现镇乡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5%以上,城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分别达100%、95%。开展“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和生态细胞工程,新增城市绿地92.4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1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9.48%,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以及省级生态县、省级环保模范县、省级园林县城,被评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县。

公路服务保障交流材料篇3

(一)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配置为主导,以政府扶持为手段,以增加企业品牌数量和提升品牌质量为目标,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发展智光电气、机研院、天赐、鹿山等一批自主创新骨干企业,形成若干国内具有比较优势和领先水平的名牌产品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资源优势,不断提升企业技术研究水平。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结合重点产业集群的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突破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加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组织重点开发,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鼓励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培育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科技企业。大力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升级。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已有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培育一批具有专利权的核心技术,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以增强企业创造专利能力为主线,将专利工作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及生产经营全部环节。加强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结构。立足新一代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在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造船、食品工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新能源产业。依托广州市精细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工程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开展锂离子电池用功能电解液和太阳能电池封装热熔胶膜等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扩大市场份额,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相关产品,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将我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力争到2015年,清洁新能源产业新增产值2亿元以上。新材料产业。集中资源、加大力度,以铂金钢总部项目建设为契机,在非晶合金等新材料产业的引进发展上抢占先机,建立铂金钢新材料工程中心,实现科研成果在船舶涂料、防腐涂料、粉末涂料、军工装备、汽车、半导体、手机制造、变压器制造等行业的转化应用。依托广东省热溶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研究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化工新型材料。推进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的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在功能胶粘剂、功能木料、弹性体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以西气东输和国内城市管网天然气置换煤气等各大管道工程建设为契机,打造华南地区功能性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到2015年,建立起环保新材料行业博士后工作站,研究5-6个重点科技创新专题,开发出5-10项新产品。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扶持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剂项目研发,重点研究污水深度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与集约化设备,二次污染控制的工艺改造技术,污水再生利用及安全性保障技术,新型污水消毒技术与设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与回用技术以及面向重点产业的治污技术、设备和原辅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已组建的“机械工业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机械工业油品检验评定中心”、“机械工业橡胶密封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广东省机械装备公共实验室”等重要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重点研究开发机械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元件、高强度、耐高温、低磨损、长寿命复合密封材料等,提升品牌管理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战略并购能力,使其从传统制造型向研发服务型转变。围绕密封、、液压、机电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装备制造配套产品产业基地,力争成为中国机械功能零部件集成服务领先者。完成20项以上较大技术创新专题,开发新产品20项以上,到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6亿元。电子信息。以智光电气、七喜电脑和广元科技为依托,以输变电设备智能化,个人计算机移动网络化、家电数字化为重点,发展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到2015年,力争有5-6项较大科技创新成果,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10项以上。发展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推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服务产业等集群化发展,扶持广元科技、新华时代等一批有前景的企业迅速迈向规模化、品牌化,开发软件及新产品10-15项,造就一批有能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并能起到引领和凝聚作用的旗舰型软件企业,不断完善与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智能产业。以推进广州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推进物联网应用为重点,着力推进信息化与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积极探索发展智能产业。支持智光电气等企业智能项目建设,以智慧港城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为依托,创造条件引进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智能物流等智能项目,力争成为省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示范区。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黄埔服务“一带两园三平台”。抓住广州建设亚洲物流中心的契机,结合黄埔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业,形成4大“广州价格”,打造3至5家交易额超百亿元的专业市场,培育3至5家交易额超百亿元的电子商务企业。培育临港产业物流带。东部建设完善机械专业市场、玩具礼品市场、无纺布批发市场、粮油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西部发展提升国际建材市场、钢材交易中心、冷冻品交易市场等,联动打造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新型专业市场带。积极培育一批龙头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鼓励发展金融物流,提升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将军山产业园区。创新投融资开发模式,建设中国黄埔(国际)机械城,打造集商贸、金融、会展、物流、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大型现代服务业基地,形成辐射华南、影响全国的装备制造业交易平台、展示窗口和服务中心。建设化工交易综合商务园区。结合“退二进三”政策,加快建设集电子商务、实体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的广州化工交易综合商务园区。建设三大平台。建设大宗生产资料集散交易平台,形成木材、机械、化工、石油等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产品交易指导价格,扩大市场集散辐射能力。建设特色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实现服务的跨行业整合和多方利益增值。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配合省、市推进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物流公共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公共信息交换,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提供功能支撑,为政府相关部门信息沟通、决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建设华南航运服务中心。统筹政府服务、市场服务要素,推动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相关航运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升航运综合服务环境,建设华南航运服务中心。构建通关服务中心。加强与港口管理、口岸服务部门的协作联动,建设集报关报检、电子口岸联审、工商税务、金融结算、公共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通关服务中心,实现通关业务审批及国际贸易与航运“一条龙”服务,提高商贸和物流通关效率。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以交通枢纽功能提升经济交往功能,强化航运服务交流,开展规划设计、政策、成果展示、服务咨询、研究交流、商务洽谈、中介服务等“一门式”服务,打造综合型、高层次的航运服务平台和窗口,为港口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发展“无水港”。推进港口物流、电子口岸等功能在广西、湖南、江西等内陆腹地延伸发展,提升揽货能力,扩大黄埔港区航运服务的辐射范围。打造“智能港”。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港口行业的应用,以建设广州“无线城市”试点示范区为契机,建立覆盖黄埔港区的无线宽带网络,促进港口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成为信息集散、技术交流、商务往来的特色港区。

3.做强黄埔现代制造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发展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推动工业园区向工贸园区转型发展,重点发展两大产业集群、三大优势产业。做大汽车产业集群。依托广汽本田的发展壮大和增资扩产,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延伸汽车产业链,建设具有重要支柱作用的广州东部汽车产业基地。做强石化产业集群。以产业集聚、优化提升为核心,加快启动广石化扩能改造工程,带动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黄埔炼化一体化基地。壮大食品饮料产业。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品牌拉动、技术推动,发展以啤酒、软饮料、方便食品、食品风味配料等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提升造船产业。优化发展挖泥船、军工等专业类船舶制造,强化细分市场龙头地位,积极发展游艇研发等高端船舶制造业。优化电力产业。推动电力企业新上扩能改造项目,利用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建设清洁、高效的新型电厂。

4.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逐步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

(三)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1.加强创新园区平台建设。加大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广州黄埔园区、将军山产业园区和化工交易综合商务园区、大宗生产资料集散交易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园区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快园区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其创业服务和生活服务功能,强化产业承载能力,形成管理体制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区域功能清晰、支撑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创业发展的集聚地和制高点,使园区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成为带动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增长极。

2.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和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以“环境生态、技术高新、产业精细、效益集聚”为理念,依托广石化升级改造和产业链延伸,高起点、严要求做好园区规划,重点培育发展精细化学品、日用化工和化工关联产业等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业。以“三区一市”合力打造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带为契机,依托云埔工业区东诚片的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支持物联网建设,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提高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3.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积极支持有行业特色、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对产业具有扩散带动效应的重点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建立高层次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平,通过体制创新、吸纳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投入等措施,增强产业化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市场化水平。争取组建2家以上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专利试点、示范工程。密切跟踪电气控制与自动化、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物联网等重点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培育6家以上企业成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城市管理创新。

全面提升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深入实施“转制社区城市化、城市社区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战略,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区,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着力增强城区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快建设平安和谐黄埔,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真正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实处。

1.构建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城区空间体系。明确功能分区,调整优化居住区、商贸区、旅游区、工业区和生态控制区布局,形成“一江两岸三区四带”的城区空间布局。在区域空间上构建南部长洲文化休闲慢岛、西部临港商务区、东部滨江新城、北部现代工贸园区,形成“北二南三、一岛三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一江”:指流经黄埔辖内的“十里珠江”。通过江心岛的保护开发,珠江游的深度开发,码头泊位的功能优化,江岸的生态修复和景观改造,港口历史底蕴的深入挖掘,将“十里珠江”打造成为现代化滨江城区的人文之脉、生态之脉、商旅之脉。“两岸”:指珠江南岸的长洲岛和珠江北岸的产业带。全力推进南岸长洲岛的整体开发和北岸的鱼珠核心功能区开发建设,积极推进岸线功能调整,创造条件将部分生产性岸线调整为商务性岸线、生活性岸线、景观性岸线,结合绿地、水景、码头、商务楼宇、星级酒店等建设,让黄埔“十里珠江”两岸形成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带,成为黄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增长极。“三区”:即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以港口现代物流、临港商务服务、高层次商圈建设、旅游景区开发为重点,规划建设成为承担广州港口及相关商务活动、服务珠三角港口群的临港经济综合服务中心,成为现代服务业发达、文化辐射力强、公共配套好、滨江景观美、现代化程度高的广州东部片区中心;东部生产业集聚区,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东进”为契机,重点打造将军山、状元山现代物流商贸园区,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将其打造成为广州发展模式转型示范区域和改善人居环境试验区域;北部和东北部现代工贸园区,推动汽车、石化产业扩能升级,强化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培育工业总部经济,着力打造成为广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域和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四带”:指东西走向的大田山—龙头山生态屏障带、长洲—娥眉沙—大吉沙—大蚝沙生态景观带,南北走向的乌涌沿岸绿化带、茅岗—瓦壶岗—蟹山社区公园休闲带,建立布局合理、绿量充足、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形成“森林围城,城在林中”的生态城市格局。

2.构建管理有序、生态环保的城区环境体系。高标准规划设计临港商务区、文化旅游景区、文化创意中心等重点区域,建设标志性建筑,优化建设景观,提高城市社区现代化水平。全面完成迎亚运环境整治任务,积极推进珠江岸线整治,完成观音山森林公园建设,新建2-3个滨江公园、滨江绿地,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实现城区交通景观、滨江景观大提升。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完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完善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建立多方联动、实时监测、科学分类、快速反应的环保监测机制,加强环境执法检查,预防和有效应对环境风险事件,督促企业全面加大环保设施改造力度,努力实现城区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加快实施“退二进三”,彻底淘汰污染重、能耗大、效益低的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推动和发展循环经济。全力以赴推进“三旧”改造,力争用2年的时间完成姬堂旧围、新围、合庆围的整体搬迁工作,分离工业区与居民区,逐步消除工业污染扰民现象;用5-8年的时间,完成文冲、横沙、下沙、长洲、深井、茅岗、南岗等7个“城中村”全面改造;用10年时间完成庙头、南湾、夏园、沙步、沧联、双沙、姬堂、九沙等8个社区的整治改造工作。促进城市有机更新,以“有形改造”促“无形改造”,力促城市文明观念深入人心,转制社区居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2020年前实现城市一体化管理。

3.构建立体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高城市交通设施水平,形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产业发展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加快市政道路网络化建设,打通护林路、大沙东路等主干道路,将茅岗路、石化路分别延伸到科学城,2013年前在黄埔中心城区形成“三纵三横”交通网络。加快建成珠江北路、姬火路等一批道路,搭建起脉络完整的区域路网架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利用公交、地铁交通工具的无缝接驳,构筑起由轨道+BRT+公交主线+公交支线组成的多层次立体公交网络。完善疏港通道体系,构建集港口、高快速路、轨道交通等于一体的区域交通网络,强化广州东部水陆交通及物流中心功能。依托东二环、沿江高速、新化快速等省、市重大基础设施,构建发达的对外、对内综合交通体系。

4.构建以人为本、资源共享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均衡发展,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普及水平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全力打造广州东部基础教育高地,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于全市前列。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十分钟文化圈”,提升区域文化内涵,把黄埔打造成广州东部的文化中心,全面提升黄埔在广州、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文化影响力,建成国家文化先进区。持续完善体育设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推进公共卫生资源和职能整合,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高标准建设公共卫生基地,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科学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整体水平,提升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的软实力,深入实施健康宝宝工作室计划、聪明宝宝工作室计划、质量管理工作室计划,建立优生优育优教一条龙服务链。

5.构建功能健全、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转制社区发展资源,通过改造物业增值补贴等形式,探索建立转制社区居民收入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职业培训体系和就业援助制度,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努力消除“零就业”家庭。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妇女生育、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各项扶助措施,不断完善覆盖全体居民的共享型社会保险体系。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要。

6.构建规范高效、公平和谐的社会管理体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建立健全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调节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落实稳定第一责任,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联合接访和下访制度,加强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形成、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新格局,着力解决维稳突出问题。加强突发公共危机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全区维稳综治网格化科学管理体系,加大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深入推进基层治安联防力量整合,标本兼治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切实提高出租屋流动人员纳管率,实现管理服务规范化。突出抓好道路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和食品药品等领域安全监管,防止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大力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完善城市社区和转制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切实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公平社会环境。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简化政府审批,降低行政成本,提供优质高效便民服务。

(五)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1.建设创新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创新企业家。培养具有超前意识、创业精神、善于开拓、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复合型高素质创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了解科技产业化规律、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建立优上劣下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建立企业家和企业经营人才交流市场,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企业家队伍。

2.引进和培育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育双管齐下,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高技术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全面改善人才的创业环境。进一步制定完善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发展、改善人才创业环境的政策措施,营造和谐宽松、高发展机会、高收入预期和低就业成本的人才环境。出台鼓励高技术产业高、精、尖人才发展的政策,降低优秀人才引进门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进一步贯彻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科技奖励力度。

3.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管理制度,用有竞争力的制度造就有竞争力的人才,不断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继续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加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授予荣誉给予重奖,解决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保险、住房、户口和子女就学安置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加快创新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基础信息库,促进各类创新人才互动合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创新人才市场网络。努力营造鼓励优秀人才干事业、帮助优秀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六)提高全民创新意识,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1.树立创新发展观念。按照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把发展观念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指导创新型城区建设的实践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强化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意识,开拓创新、勇于突破意识,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意识,科学务实、精致高效意识,努力使思想境界与创新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与创新型城区建设的目标相一致。树立全面发展、全新发展、全局发展的观念。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城区功能品位形象,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和社会全面发展,建立完善有利于推进创新型城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港城一体、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江城区。推进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加快建设科学化的创新管理调控体系、多元化的创新要素投入体系、高效化的创新活动服务体系和制度化的创新人才体系。进一步集聚区域创新资源,推动区域创新城区建设,成为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2.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倡导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培育宽容失败、敢冒风险的创新理念,培育尊重个性、支持冒尖的创新意识,培育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创新品质,形成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搞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创新型城区建设,激励社会各界共同投身于创新型城区建设事业。推广新型科普教育。以提高全民文明素质为目标,加快普及基础科学知识、现代科技及应用知识,大力培育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科学素养。2013年前完成黄埔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建设完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广科普教育,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科普信息库。组织协调传媒界、教育界、科学界与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打造一批特色优秀科普节目、科普网站和科普期刊,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科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构筑多层次的全民科学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教育的早期抓起,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中心,加强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普及先进的教育理论,创造和推广优秀教育改革经验和成果,推进教育教学领域整体改革。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在学生中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学会创造、破除迷信、思想活跃、实践能力强的良好风气。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工程,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形成较为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大幅度提高公民基本科学素养。

3.健全创新政策体系。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强化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促使政府部门从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转变为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定者、配置过程的监督者、配置绩效评估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充分发挥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促使政府管理职能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关于推动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财政引导和产权激励等政策,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电气控制与自动化、四维成像、自主创新软件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鼓励企业加大投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标准。鼓励中小企业型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限制在重点产业领域重复引进技术和装备,限制产业关联度小、能耗高、污染大、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弱的产业项目发展。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构建规范守信的社会环境。

保障措施

(一)健全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设立创新型城区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强化指导协调、督查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项职能。建立健全创新型城区建设党委政府议事决策机制,完善决策方式,规范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建立健全区级领导联系创新型项目责任制,由区级领导牵头负责推进重大项目或重点工作,加快建设进度,加大协调力度,确保取得实效。建立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明确在建设创新型城区过程中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创新型城区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加强创新型城区建设工作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机制。加强创新型城区工作的协调管理。推进创新型城区工作是一项涉及领域广、参与部门多、指标任务具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把创新型城区建设工作纳入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发展环境和优势,选准创新工作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完成创新型城区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要加强整体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共同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

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逐步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比例,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围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社会发展领域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每年安排若干重大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及重点民生科技专项,切实提高科学技术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益。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逐年提高全社会科研开发投入。

公路服务保障交流材料篇4

一、“十一五”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科教兴豫、开放带动、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为建设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奠定坚实基础。

2、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提前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中西部地区前列;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较大提高,工业大省加速向工业强省迈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战略重点

贯穿“一个统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全省“十一五’,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河南将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把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河南的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上,努力体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注重总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特别要强调民生、人文、资源、环境、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突出“两个加快”。一是加快发展,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经济年均增速10%左右,确保提前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进一步增强整体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为加快建设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奠定基础。二是加快转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推动“四个转变”。一是在继续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充分挖掘全省近亿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提高经济外向度,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二是在继续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旅游、物流、文化、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争取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较大提升,促进经济发展由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三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四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抓好“十个重点”。一是培育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生物等三大新兴先导产业,做大做强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推进其他城市开放开发,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劳务经济,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五是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继续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六是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受水区配套工程,实施一批治淮、治黄骨干工程,提高减灾防灾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七是抓好公路、铁路、航空枢纽和通道建设,形成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构筑交通区位新优势;八是继续加强全国大型煤炭基地和火电基地建设,提高电力和油气输配能力,增强能源支撑作用;九是推进重点行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污染防治和综合整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十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十一五”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举措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配备农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继续推动优质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高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地位。加快发展黄河滩区和豫东平原奶业、中原肉牛肉羊、京广沿线瘦肉型猪、豫南水禽和豫北肉鸡等优势畜牧养殖带(区),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巩固提高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地位。继续发展棉花、油料、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设施农业、订单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种新型专业合

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适用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抓好优质粮食、经济作物、畜禽产品特别是优质小麦、优质棉的良种繁育、推广和产业化。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90%以上的县道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乡道和村道达到四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全省所有行政村和大部分自然村通水泥路(油路),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建设,五年再解决900万左右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结合畜牧养殖业发展和农村改厨、改圈、改厕等,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村通信,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全面完成县城和农村电网改造。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2007年起对所有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2008年全省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搞好村庄规划,推进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力争五年解决400万人口的脱贫问题。

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服务,大力开展定向和专业技能培训。发展专业和技术型劳务输出,创造河南劳务品牌。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2010年全省转移农业劳动力总数达到2300万人。

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提高投资效益。对种粮农民继续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农业农村信贷投放。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改革征地制度,健全征地补偿标准和土地转让最低价格制度。将因城市发展失去土地的农民纳入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产品研发,积极引进省外高新技术企业,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集中目标、重点突破,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先导产业,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重大专项工程,重点扶持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巩固电子元器件、新型电源两个优势产业,做强硅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材料及精深加工、超硬材料及制品三大产业链,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新型功能材料三个高成长性行业,培育数字视听、网络及通讯、计算机、软件四类优势产品。重点支持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和部级信息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鹤壁六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安阳―许昌沿京广高新技术产业带。

二是做大做强六大优势产业。食品工业要以精深加工、品牌营销、集约发展为方向,加快结构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有色工业要加快郑州、焦作、豫西三大氧化铝基地建设,集约发展氧化铝,提高电解铝集中度,大力发展铝的精深加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铝工业基地;积极发展铜、铅、锌、钼、镁、黄金等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学工业要依托骨干企业,加快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盐、天然碱资源的转化,延长产业链,力争炼油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化纤原料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煤炭转化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化工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要坚持整车发展和零部件产业升级并举,加快企业重组,支持骨干整车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省内整车本地化配套水平,发展一批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要大力发展电力、矿山、纺织、冶金建材、工程建筑等成套设备,提高技术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纺织服装工业要坚持规模扩张和产品升级并重,以服装、产业用纺织品为龙头,全面提高化纤、纺织、印染、后整理和服装设计加工的技术水平,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和产业密集区,形成全国重要的新型纺织工业基地。

三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优质钢工程,加快发展宽厚板、薄板和特种钢等高附加值产品。逐步淘汰普通机立窑,支持发展日产8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提高水泥行业集中度。扩大高档玻璃生产规模,鼓励发展优质高效合成耐火材料、节能环保型墙体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和绿色装饰材料。优化造纸原料结构,降低草浆造纸比重。加快传统家电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加大建筑安装企业重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和设计施工水平,增强建筑业整体竞争力。

四是促进产业集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园区集中,形成一批专业化经营、社会化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支持百户重点企业,突出抓好一批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项目,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和数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3、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突出发展中原城市群。把中原城市群建成带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重点加快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努力把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发挥其在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加速推进产业要素集聚,重点推进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建设,促进新乡―郑州―许昌―漯河、新乡―焦作―济源、洛阳―平顶山―产业带发展。健全中原城市群城市协调发展机制,统筹规划建设重大基础设施,整合科教文化和信息资源,推动中原城市群九市产业和功能对接、协调发展。

二是加快其他省辖市的发展。引导豫北、豫西、豫西南、黄淮地区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加快产业和人口聚集,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地区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与中原城市群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竞相发展的格局。促进安阳、鹤壁、濮阳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钢铁、建材、石油化工、食品、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促进三门峡市大力发展煤化工、铝工业、黄金和果品精深加工。促进南阳市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纺织月隙、医药、机电、生物质能源和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支持商

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市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医药、煤化工、轻纺等产业,建设劳务输出基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县(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推动产业集聚,增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特色经济,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完善支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综合管理权,适时增加扩权县(市)数量,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鹤壁、济源和巩义、义马、舞钢等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率先打破二元体制,加快建立统一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统一城乡规和管理。

4、加快发展服务业

一是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推进郑州国际物流园区重大物流工程建设,构筑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政策法规体系三大平台,引导物流资源、设施、企业向园区集聚,初步确立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整合物流资源,积极发展重点行业物流,改造提升传统物流,培育大型物流企业,规划建设一批区域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市场,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优势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等主导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网络服务、广告会展、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支持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等社会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年收入20亿元以上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园区,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跨越。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建成河南省艺术中心、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国文字博物院、省体育中心二期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是加快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提高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沿黄“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品位和档次,加快嵩山文化旅游区、太行山生态旅游区、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桐柏一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和豫东平原文化旅游区等连线连片开发,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培育形成若干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线路。继续加强精品景区建设。在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建设功能完善的游客服务中心。拉长产业链条,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发展壮大配套产业和关联产业。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开拓旅游市场,扩大入境游规模。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综合效益。

四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引导中小银行及证券、信托、创业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组织。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全省设立分支机构。加快郑东新区金融集聚区建设。发展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增加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和规模,把郑州商品交易所建成综合交易中心和国际知名的农产品定价中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安全区。

五是发展壮大房地产业。引导房地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相结合,与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相配套。发展一批大型骨干房地产企业。扩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给规模。规范和活跃住房交易二级市场,积极发展住房信贷,鼓励住房消费。规范物业管理,提高市场化程度。

5、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继续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以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为重点,着力构建防洪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治淮、治黄工程建设,加快洪水控制工程和骨干河道治理。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和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实施黄河滩区安全工程和低洼易涝区排涝工程。继续发展引黄灌溉,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受水区配套工程。

交通建设的重点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筑交通区位新优势。继续加强公路通道建设,全面建成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河南段,加快省规划的高速公路建设,适时改造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加快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连接线建设,提高互联互通能力。推进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完善城乡公路网。“十一五”期末,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5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5000公里以上。配合国家建成郑州至西安、郑州至北京、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争取开工建设郑州至徐州铁路客运专线,新增铁路客运专线880公里左右。完成焦柳、京九、新菏等铁路河南段电气化改造和京广铁路信阳至陈家河段改线工程。推动地方铁路准轨改造和运输通道建设,加强地方铁路与国家铁路的运输衔接。完成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积极开辟国际国内航线,建成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和航空物流集散中心。争取将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改造提升为国内干线机场,推进商丘机场建设军民两用机场。优化交通枢纽与港站布局,建成一批公路、铁路运输枢纽场站,合理布局铁路客运专线新客站。

能源发展的方向是建成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和火电基地。培育发展骨干煤炭企业,加快大型矿区建设,全省煤炭生产能力稳定在1.5亿吨左右。积极开发利用省外煤炭资源。坚持上大压小,发展单机容量60万千瓦以上超临界或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加快关停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以热定电,合理布局中心城市单机容量30万千瓦热电机组。有序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气电站。2010年全省发电装机达到4500万千瓦以上。加强电网建设,积极开拓省内外电力市场。积极利用“西气东输”、“川气入豫”气源。完善油气输配系统,建设郑州大型油品储备中心和输配枢纽。提高居民燃气普及率。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加快核电前期工作。

顺应信息时代的趋势和要求,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快宽带接入网扩容改造,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改造工程。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和现代邮政网络建设。

6、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是大力促进资源节约。实行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价格和财税等政策,通过调整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等途径,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方面,重点推进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降耗,强制淘汰高耗能产品和落后生产能力,“十一五”期末电解铝综合能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水泥、火电、合成氨综合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节水方面,实施阶梯式水价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高耗水行业、供水管网节水改造,推广中水回

用。节材方面,严格实行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积极推行代用材料,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节地方面,广泛开展土地三项整治,强制淘汰实心粘土砖,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节地型建筑,推广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是加强资源管理。实行有限、有序开发,推进资源资产化,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合理补偿机制,提高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搞好水资源供需预测和配置。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基本农田。打击非法开采、乱采滥挖行为,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完成煤炭、铝土矿等资源整合,开展对其他重要矿产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保证程度。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社会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促进产业循环式组合,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引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在部分城市和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创建鹤壁、义马等一批资源节约型示范城市;在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食品等行业,支持发展1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成20个循环型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一批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四是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力度。严格实行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环保执法。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健全污水处理收费运行机制,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比“十五”期末削减10%。加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淘汰关闭5万千瓦以下纯凝气燃煤机组。制定严格的煤耗标准,对12.5万千瓦以下火电机组逐步实行限制性淘汰。2010年所有13.5万千瓦以上的燃煤电厂配置脱硫设施。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强重点区域污染治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工程。2010年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6%。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将全省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三类主体功能区。

7、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事业单位、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合法经营,健康发展。推动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要素市场,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诚信河南”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二是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外向度,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优化投资环境,加强配套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建设一批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年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优势产品,组织好关键设备和重要原材料进口,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口岸体系建设,健全大通关机制。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建立紧缺资源开发基地和产品加工制造基地。抓好国际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继续实施东引西进,进一步提升河南省作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西部地区资源输出枢纽的地位。

8、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扶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整合科技力量,建设科技共享平台。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创新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城市中小学建设改造,均衡配置城市义务教育资源,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享受同等水平的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扩大高中教育培养能力,在省辖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县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的职业培训网络。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6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坚持质量优先,稳步扩大规模,推动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推进重点高校新区建设,充分利用老校区资源,扩大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2010年达到130万人以上。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实施名校战略,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支持其他骨干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

三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人才,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城乡技能人才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使用、管理和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9、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确保全省每年新增城镇就业90万人左右。

二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建立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机制,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不断提高城镇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各种非法收入。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规范基金征缴和使用管理。把工伤保险范围扩大到包括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四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和规范各级政府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分担与资金筹措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严格控制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鼓励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延伸。加快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加强药品市场监管,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多策并举,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五是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严格安全执法。抓好矿山、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以及危险化学品等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有效遏制影响公共安全的重特大事故。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河南,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公路服务保障交流材料篇5

关键词: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健康保险;理赔服务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7-0093-03

中图分类号:F840.62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团体健康保险是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由企事业单位及其员工自愿参加的提高健康保障水平的一种补充性保险。此险种有别于基本医疗保险,供需双方为自愿而非强制原则,投保人主体为企事业单位,被保险人主体为投保人员工。

团体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是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的两种保障形式,基本医疗保险重点保障被保险人的基础医疗需求,因此只对部分基础药品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提供保障。而被保险人的健康保障需求是多样性层次化的,团体健康保险主要覆盖基本医疗保险不能覆盖的健康服务领域。团体健康保险作为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更获得了政策的有力支持。根据财政部[2009]27号文规定,在工资总额5%的范围内,补充医疗保险费可税前列支,与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同。

目前国内团体健康保险的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健康保险有关的保险费收入在2010年接近700亿元,仅占人身保险业务收入的8%左右。我国健康保险市场(包括个人健康保险)处于低潮期。但团体健康保险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以在养老金领域类似的企业年金的发展规模为例,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10年底,企业年金基金法人受托机构管理的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为33210个,参加职工为563.45万人,托管机构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为2809.24亿元,投资管理机构实际运作的企业年金基金为2452.98亿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报告》大胆预测:按照不同口径估计,2015年健康保险潜在的市场需求在2520亿元到1.036万亿元之间,分别是2010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的4.4倍和18倍。

纵观国外团体保险市场,在美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联邦税法的鼓励作用,美国的健康险大多由雇主为雇员购买,因而美国的健康险市场是以团体保险为主的。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1999年参加雇主提供的健康保险的人数是1.658亿人。由Kai-ser基金会做的另一项调查结果得出,2002年单一雇员健康保障的人均年保费为3060美元,家庭健康保障的年均保费是7954美元。假设2002年参保人数与1999年相同,则2002年美国团体健康险的保费收入则已经达到3000亿-4000亿美元。在美国,65岁以下的人群主要依靠雇主提供的团体健康险来保障雇员本人及其家属的药品诊疗等健康服务。

从上述事实不难看出,团体健康险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什么因素导致我国团体健康险的发展缓慢,在和企业年金相同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发展的规模还不足企业年金规模的1/4?我们在团体健康险的具体推广过程中,发现理赔服务模式的不便利是客户投保时的主要顾虑之一。传统理赔服务模式理赔周期长、理赔手续繁琐、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无法得到便利的服务,因此很多企业对团体健康险望而却步。本文针对传统的理赔服务模式,提出了新型的直付理赔模式,实现快捷便利的理赔服务,解决团体健康险发展过程中的理赔服务瓶颈。

二、传统理赔服务模式

传统理赔服务模式是被保险人先垫资消费,然后再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保险公司根据被保险人申请立案后,根据被保险人提供的材料,核赔后支付。

在理赔流程中,由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均可作为各事务的主体,因此在下面描述中不再区分,统称为客户。传统理赔服务具体流程如下:

(1)客户在卫生机构消费,卫生机构出具单据发票等材料给客户。

(2)客户负责保存管理单据发票等材料,按照单次、固定时间或者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

(3)保险公司根据用户提供的材料立案,理赔审核通过后转账支付赔款。若审核不通过,需要用户补充缺失材料,重新进行审核。

(4)对于审核通过的理赔,保险公司进行转账支付赔款。

在测算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时,客户主要对医疗消费后到理赔前的垫资时间和理赔过程的烦琐程度两个指标最为敏感。在传统理赔服务模式中,客户垫资时间大约需1个月左右;理赔过程中需要和客户多次接洽,客户需指定专人和保险公司对接,理赔过程较为繁琐。

在测算保险公司服务成本时,由于客户提供的健康消费发票和材料未经过专业化地整理,较为零乱,核赔时需保险公司派专员和客户共同完成理赔材料的整理工作,整个过程耗时较长,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较高。

在传统理赔服务模式下,上述两个方面很大地制约了国内团体健康险的发展。

三、直付理赔服务模式

针对传统理赔服务模式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直付理赔服务模式。其对传统理赔服务模式变动很小,但从业务流程设计上,解决了传统理赔服务模式中的客户垫资和理赔繁琐的问题。

直付理赔服务具体流程如下:

(1)客户投保后领取记账卡。

(2)客户在卫生机构刷记账卡消费时,签字确认消费,不需要支付现金。用户签字确认后,卫生机构获得代客户针对该笔交易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的授权。

(3)卫生机构负责保存管理客户单据发票等材料,按照单次、固定时间或者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提交给专业的直付理赔服务机构,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

(3)直付理赔服务机构对材料进行审核和整理后提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根据提交的材料立案,理赔审核通过后转账支付赔款。若审核不通过,通过直付理赔服务机构或直接向卫生机构索要缺失材料,重新进行审核。

(4)对于审核通过的理赔,保险公司直接向卫生机构转账支付赔款。

在直付理赔服务流程中,用户垫资转化成卫生机构垫资,而卫生机构作为商业实体,本身存在大量贷记垫资业务,相对于被保险人,对垫资的接受度较高。同时,对卫生机构的沟通管理、理赔票据整理等相关事项交给专业的第三方直付理赔机构完成,大幅度降低了保险公司服务成本,提升了服务质量。经过服务模式改造,该产品重新测算如下:

在测算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时,在直付理赔服务模式中,客户进行健康消费不需要垫资,便利快捷;理赔过程中客户不需要参与理赔工作,直接由第三方直付理赔机构根据客户的签字授权,代客户完成理赔,理赔过程对客户来说,几乎无任何工作量。

在测算保险公司服务成本时,由于由专业的第三方直付理赔服务机构统一整理健康消费发票等材料,核赔时保险公司根据整理好的材料,一次性完成所有客户的理赔工作,成本大为降低。

四、风险评估

由于理赔服务流程的改变,特别是理赔流程发起方由被保险人转移到被保险人委托人卫生机构,所以必须对整个流程中新增加的风险进行评估。

(一)贷记卡刷卡风险评估

由于健康消费现场,刷贷记卡后即可获得产品,无需支付现金,所以必须确保此消费确实是由被保险人发起或者由被保险人授权。并且需确保在卡片被窃、遗失后,非被保险人或未经其授权的情况下,其他人员无法通过此贷记卡完成消费。在系统设计时,仿照银行信用卡系统,通过两道安全措施保证贷记卡刷卡安全。刷卡消费时,类似于银行系统,增加消费密码保护。刷卡消费完成后,打印小票,小票上写明被保险人授权卫生机构针对这笔交易代为理赔,用户需在小票上签名。

(二)授权风险评估

由于受益人为被保险人,所以理赔发起人应该为被保险人,而直付理赔流程中,理赔发起人为卫生机构。所以卫生机构必须获得被保险人的赔授权。同时,在保险公司打款时,打款到卫生机构账户而不是被保险人账户,同样需要该赔授权。客户在卫生机构消费时,通过在附授权条款的小票上签名,针对当前消费,向卫生机构提供该授权。

(三)卫生机构信用风险评估

考虑到该消费为贷记消费,同时为了防范潜在的套现风险,需对卫生机构的行为有合同约束。为了防范此风险,需限制客户仅可在经过保险公司认证并签约的正规卫生机构消费,该直付理赔服务才被认可。

(四)时效性风险

由于卫生机构和保险公司在结账日时才进行统一核算,而按一般的月结账计算话,账期往往覆盖长达30天的消费周期。在这个周期内必须能够对所有的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和汇集,才可避免潜在的系统风险。所以必须要一套实时消费登记、监控系统,才可实施直付理赔服务模式。

五、客户需求分析

由于传统的理赔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难以激发企业购买团体健康险的意愿,保险公司业务拓展难度较大。那么,实现团体健康险直付理赔服务对于企业来说,除了简化理赔流程,提高理赔服务满意度等方面之外,还有四个方面可以吸引企业购买团体健康险的意愿。

(一)调动员工自我管理医疗费用的积极性

由于团体健康险直付理赔服务是通过记账卡进行刷卡消费,一般都是个人包干使用医疗费用,在企业给予的一定额度内,员工可以对个人的医疗费用进行自我管理,企业可以摆脱复杂的员工医疗费用管理,大大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二)避免企业各种附加成本的增加

企业为员工提高健康保障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最普遍的是通过发现金的方式来补充员工的医疗费用,按一定额度包干使用。但是这种方式有个问题,会增加企业员工的工资额度,从而增加了因工资总额提高而产生的多项附加费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基本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以杭州市社保缴费标准为例,单位须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有养老14%、失业2%、医疗11.5%、生育0.6%、工伤1%、住房公积金13%合计42.1%;个人须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有养老8%、医疗2%,合计10%。按个人增加工资基数2000元计算,企业所增加的附加费用为842元,个人增加200元,合计增加1042元。当然还没有考虑个人收入调节税因素。

(三)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

财政部[2009]27号文件明确规定,企业在为职工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用于职工医疗性支出的,在工资总额5%的范围内,可以税前列支。但采用现金包干方式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险显然不能享受上述税优政策。

六、结论

公路服务保障交流材料篇6

4月10日 ,市交通运输局一行六人,到**西站物流园区参观交流,学习其港口的建设、管理与运营。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西站物流园区的基本情况

**西站物流园区是**省服务业重点项目。园区地处**铁路**西站,总用地面积×.×平方公里。该物流园区于20xx年×月启动建设,起因是整治该地区钢材市场无序竞争、交易混乱的状况。三年时间,平田铺路、建楼兴市,硬是将村庄、农田、小道建设成现今的市场高楼林立、道路纵横贯通、港池开阔壮观的立体景象。三年来,园区协议引资总额近×亿元,实际到位的建设资金×亿元。目前,园区入园企业×家,已建设成集多式联运、仓储、配送、产品加工、信息处理、技术研发等为一体,提供现代化物流服务的省级集聚区。20xx年,在启动二期规划的同时,全面实现一期的×+×+×(五个中心、五个基地、两个功能区)功能要求,入园企业总数将突破×家,纳税销售实现成倍增长,总额达到×亿,年项目投入总额超过×亿。

二、西站物流园区的优势与经验

西站园区一年多时间建成“**省重点物流基地”,两年多时间建成“**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年多时间全面完成一期项目启动二期规划。分析其取得骄人的成绩主要有下列五方面优势与经验:

一是西站园区的资金保障很有力。**西站物流园区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市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白手初创时政府资助×万元作启动建设资金,同时帮助建设作为园区标志性建筑的×层大楼西泽大厦作为商务办公中心,帮助新开辟一条×.×公里的三级航道接通大运河。他们采取土地款预收一点、银行贷一点、企业借一点、园区资产使用权转让收入一点等办法,努力解决了园区发展的瓶颈制约,实现了超前发展和跳跃发展。

二是西站园区的管理模式很科学。园区成立管委会,隶属**惠山区,正科级,行业管理属交通运输局,园区管委会主任由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港口管理局局长担任。这种机构设置,使园区早期的立项选址、规划评审、岸线审批、项目招商一路绿灯,有力保障了园区跨越式的建设速度。

三是西站园区的区位优势很独特。园区凭借**位居长三角核心区域、具有铁公水联运优势和国际制造业基地托举的得天独厚条件。园区交通优势十分明显。铁路、公路、水路三式联运正是园区的交通优势所在。×国道及×省道直接连通园区,锡宜、沪宁高速道口近在咫尺;贯通南北的部级重点货运新干线新长铁路所设的大型编组站正位于园区腹地。在此基础上,他们不惜巨资,自建×条铁路专线和×亩规模的港池码头,拥有×-×吨级泊位×个,通过开辟引航道连接京杭大运河,使园区港航联运优势更加彰显,迅速跻身**省十大内河港之列。

四是西站园区的功能定位很准确。**工业经济飞速发展,总量已经跃居全国第六,工业原料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园区顺应腹地经济的需求,依托投资积累和先发优势,做大供应链基地,形成了以现代工业原料交易中心为基础的“五大中心”:商务办公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仓储转运中心、剪切配供中心和工业原料交易中心,同时建设以汇坚国际保税仓库基地为核心的“五大基地”以及港池、铁路联运管理等大型功能配套区,成功打造了华东地区的物流产业旗舰。

三、得胜湖港区建设的几点启示

    兴化市得胜湖港口物流园区与**西站物流园区所处腹地经济不可同日而语,但两者的建设规模和管理模式十分相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站物流园区快速崛起给我们有下列三点启示:

(一)深化认识得胜湖港区建设的优势。一是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得胜湖港区作为本届政府一项战略决策,多次专题研究,把得胜湖港区作为兴化城东扩来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打造兴化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极。二是有交通运输行业保障。得胜湖港区无论是物流基地,还是港口枢纽,都要依靠交通运输局的行业支持和保障。特别是白手起家建设初期,作为泰 州内河港的一个港口作业区,功能布局,岸线审批,规范运营,离不开港口部门的行业支撑。包装物流项目,培育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离不开交通运输部门的行政保障、资金扶持和政策保护。因此,要把得胜湖港区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系统工程,紧紧依靠行业保障,打造枢纽港和物流基地。三是有一张白纸好画图。规划×平方公里的港口物流园区,是一张白纸。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我们将确立“依城建港,以港兴城”的新理念,把新港区建成新城区,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浓墨重彩描绘临港新城的画卷。四是有水运大市、农业大市作依托。依托水运大市、农业大市的背景,得胜湖港区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我们在招商时要注重选商,吸引名优企业、对口项目入园,借助品牌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硬化定位得胜湖港区建设的目标。我们要学习西泽人(西站物流园区的标志性建筑是西泽大厦)无水造港的气魄,充分发挥我市水运大市的优势,坚持“以港兴城、依城建港”的战略思想,科学规划、分期实施,倾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物流港区。我们将强力实施港口发展战略,实现物流功能专业化、发展模式特色化、景观环境生态化。我们要走港区联动、跨江联动之路,把港口经济与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功能配套、联动发展。在功能定位上,主要运作码头作业、物流配载、综合仓储、贸易加工、信息服务。在产业选择上,着力吸引农副产品、钢材、家居、工业原辅材料等大型物流企业的进驻和发展。在目标制定上,打造苏中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的区域性综合物流港区,泰州北部的物流基地和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为此,我们应全力打造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得胜湖港口作业区。20xx年主要建设×个港池:一号港池为杂货散装码头:建岸线×米、×个千吨级码头泊位、×台液压式固定吊机,×平方米堆场,×平方米仓储用房。解决兴化及周边地区大宗杂货即钢材、木材、农资、农副产品、煤炭等物资的装卸和物流周转。二、三号港池为砂石转运码头:建岸线×米、×艘钢质浮吊作业船(×吨级吊机)及办公、卫生、水电、监控等附属设施,可容纳千吨级船舶进出港交易,实现“船进港、货进场”,彻底消除无证吊机作业省级挂牌督办的安全隐患。同步规划四号集装箱码头:以得胜湖港区为枢纽,以承担农副产品为主,开辟集装箱运输支线,实现江海河中转联运及河海物资转运,实施通江连海南北互动战略,“十二五”期间,跻身全省十大内河港口之列。

第二板块:农副产品物流区。以服务兴化农业、提升兴化农副产品竞争力为宗旨,建设超大型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集农副产品安检、批发、展示、冷藏、加工、配送、交易、电子商务和虚拟市场于一体,促进兴化以脱水蔬菜、水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进城区、进超市、出国门。三年内建成**省乃至华东地区现代农副产品现代物流的龙头企业。

第三板块:钢材物流区。重点建设钢材交易市场,经营线材、管材、板材、型材等各类钢材以及不锈钢、彩涂板等高附加值的钢材精品,形成集仓储、交易、配送于一体的大型钢材交易市场。兴化金三角市场和江浙广场家居城可择机移入港区。

公路服务保障交流材料篇7

法官说法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速公路新增3.3万公里,总里程达到7.4万公里。由于高速公路具有全封闭、路况好等特点,我国70%的交通流量集中于此。然而,高速公路的安全形势并不容乐观。

在本案中,宁杭高速公司作为提供高速道路通行的服务方和管理部门,其服务义务包含及时排除危险,保障车辆正常情况下安全行驶等内容。乔雅妮驾驶车辆自领取通行卡进入宁杭高速行驶,与宁杭高速公司的服务合同关系即告成立。宁杭高速公司虽提供证据证明其已尽到了管理义务,并无任何过错。但是,因乔雅妮系基于服务合同主张权利,公司即使在事件中确无过错,但在不能举证证明存在其他免责事由的情形下,不能据此减轻或免除保障高速公路安全通行的合同义务。宁杭高速公司虽抗辩乔雅妮驾驶经验不足导致处理不当发生事故,但因事发时行车道上确有废弃轮胎存在,公司也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因乔雅妮处理不当导致事故。养护公路、对公路进行巡查并清除路上障碍物,是宁杭高速公司的职责。宁杭高速公司虽证明已履行了巡查义务,但不能证明已达到保障公路安全通行的目的,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

在此,重点提醒“有车族”在高速公路驾驶应记住十个注意事项。1.从匝道上路进入主线车道时,当入口有加速车道时,应通过加车道,并提高车速。合流时,应不妨碍在主线车道行驶的车辆。2.严格区分车道的职能,分车道行驶,一般情况下只有超车时才能进入超车道。3.随时注意路上标线和道路路边、上空的标志,并适当靠右行驶,但不能辗压右侧车道分道线。4.严格遵守速度限制规定,超速行驶易酿成事故,车速太低妨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在雨天、冰雪天行车,车速应相应降低。5.应保持纵向车间距离。一般而言,在路面干燥的情况下,车间距离不小于车速(km/h)的数值。遇雨雾天、冰雪天和路面潮湿时,车间距离应增加一倍以上。6.不准在车道上倒车、掉头、横穿,不准超过中央分隔带。7.超车时估计好距离和双方车速,情况正常时应鸣号、开左转向灯,从超车道超越前车,不准从右侧超车。8.高速行驶要始终握稳方向盘,改变车道或超车时,转向角度不要太大。需要制动时,应该分多次制动。9.进出隧道光线发生变化,会影响视力,要适当降低车速,以适应光线的明暗变化。10.驶出高速公路时,注意路口预告牌,将车从主车道分流出来进入减速车道减速,经匝道进入一般公路。

如今,尽管高速公路加强了管理,并应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但仍然无法杜绝管理的瑕疵,往往被判定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如何避免事故发生或减少事故发生后的损失扩大,应引起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运营单位的高度重视。

戴新华(江西省德兴市人民法院法官)

桂令读者:

你好!见信后对你的遭遇深表同情,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已于2011年7月1日起与《社会保险法》同日施行。根据该办法第六至第十条的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及时救治,并按照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职工被认定为工伤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可以持工伤认定决定书和有关材料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书面申请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一)用人单位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二)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全部或者部分费用的;(三)依法经仲裁、诉讼后仍不能获得工伤保险待遇,法院出具中止执行文书的;(四)职工认为用人单位不支付的其他情形。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根据第六条规定提出的申请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向用人单位发出书面催告通知,要求其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核实并依法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告知其如在规定期限内不按时足额支付的,工伤保险基金在按照规定先行支付后,取得要求其偿还的权利。

个人申请先行支付医疗费用、工伤医疗费用或者工伤保险待遇的,应当提交所有医疗诊断、鉴定等费用的原始票据等证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保留所有原始票据等证据,要求申请人在先行支付凭据上签字确认,凭原始票据等证据先行支付医疗费用、工伤医疗费用或者工伤保险待遇。

公路服务保障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农村路面;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现阶段,伴随农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路面施工建设已进入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农村道路交通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路面建设施工对于加强农村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农村道路工程的主要形式之一,沥青路面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工程预算、施工组织规划以及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的影响,易产生路面施工问题,影响施工质量以及沥青道路工程的服务性能,因此对于农村路面的施工需加强施工技术的优化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的完善,以不断提升路面强度以及行车舒适度,因此,对于农村路面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路面施工及质量控制的意义

1.1、农村公路设计特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重要工作,在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即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交通运输设施的完善,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对于农村公路的建设需依据建管并重原则,注重农村公路的设计工作,其中,在公路的整体参数设计方面,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设计等级及技术参数的确定依据道路地势、位置以及功能而确定,以公路的改建为主要内容,需综合考虑各种设计因素,在满通荷载需要的基础上设计路面结构如路基宽度等,以保证畅通的交通量,路面的线形标准依据设计速度确定,三级、四级公路的路基宽度、设计速度以及路面宽度等均需区别设计,并在适当位置设错车道,对于不符合设计规定的改建公路工程,可结合路面重载交通承载要求,进行路面结构的设计,原路基宽度可保持恒定,路面各结构层次设计要求如下:农村路面具有线长面广的特点,其技术等级较低,抗灾性能差,但覆盖面较广,设计规划时需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与交通运输量要求,并注意凸显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注重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保证路面的质量以及安全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路面规划优化路面施工的成本控制,并结合道路设计经验不断提升农村公路设计质量,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整体服务水平。

1.2、农村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意义

(1)有利于确保农村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顺利进行在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中,加强施工技术的优化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的完善可以对于沥青混凝土道路工程施工进行系统化设计规划,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着的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防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事故的产生,从而保证农村道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的顺利进行。(2)有利于提升农村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与工程建设效益施工中加强施工技术的优化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的完善可以促进工程要素及资源的合理配置,极大地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施工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在高效化施工组织配置的基础上,各岗位施工人员各履其职,对于农村道路施工质量及安全事故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进而提升农村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与工程建设效益。(3)有利于延长农村公路工程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由于农村道路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如高强度负载、恶劣环境因素等,且对农村路面工程也欠于维护保养,造成农村路面工程易出现质量及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路面工程施工技术的优化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的完善能够及时处理路面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保持路面的质量及安全性能处于良好状态,进一步延长农村公路工程沥青路面使用寿命,为农村路面交通运输提供良好保障。

1.3、农村路面设计要点

(1)设计荷载的合理确定路面设计荷载的确定需依据农村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如对于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路面的施工应确保农产品运输量的要求。而且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重载车辆也对于农村路面工程造成较大的破坏,因此在农村路面工程的设计规划中,需在深入公路调研的基础上,获取公路运输量预测指标,并结合技术标准,准确进行公路荷载标准及等级的设计。(2)交通路线的优化设计为保障农村路面工程施工效益,实现当地财政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在路面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需进行交通路线的优化设计,结合当地交通运输实际要求而合理确定,通常路线的优化中需遵循以下原则:尽量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减少耕地资源的占用,做好植被绿化工作,维护当地生态环境;路面工程线路设计应体现便于施工的原则,路面工程施工工艺需满足质量检验评定规范;路面工程线路设计中需考虑与当地自然景观相适应的原则,以促进农村公路建设效益的最大化。(3)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中需综合考虑交通运输量、施工建设条件、施工水平以及施工组织条件等因素,实现路面结构高度适用性、经济性与可行性,补强设计中也需参考原路面结构特性进行路面补强厚度的计算,并通过补强厚度的拟合设计纵断面结构,实现路面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旧沥青路面的处理与修复,需在详实的实际考察基础之上,路面面层裂缝较为严重时应及时采取开挖工作,在沥青裂缝较严重部位应增设沥青补块,并敷设玻璃纤维格栅加以保护。当路面出现较大沉陷,需深入剖析其事故原因,并进行翻挖处理。路面代表弯沉值的计算通过实际路面弯沉值实际测试数据确定,然后转换为当量土基回弹模量,计算得到补强厚度。对于旧碎石路面的处理与修复,通常将旧路豁松、打碎并进行掺灰处理,使其成为底基层,然后再根据弯沉情况加铺补强层。对于桥涵的改造设计,需首先进行施工分析,确定故障桥段是采用改造处理还是重建处理。通常包括以下的内容:①分析桥涵的设计荷载标准是否合理,当设计载荷尚未达标时,实际路面工程中需进行结构加固处理;②研究原有桥涵的结构类型、服务年限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在分析研究基础上进行使用价值分析;③基于排洪要求进行桥涵结构功能特性分析,再次基础上进行结构性优化,以满足实际桥涵的通航要求;④考察桥涵结构与周围环境的相适应程度,桥涵工程对于路线规划是否有影响,路线指标是否满足技术标准要求以及经济性要求等方面。通过经济技术特性分析,基于实际需求进行改造工作,由于原路面承载能力以及排洪特性均较低,桥面宽度窄及跨径小,通常考虑工程重建,在改造过程中要考虑有足够的农业排灌涵洞,处理好进出水口与农田耕地的关系,保证灌溉需要。在公路交叉设计方面,考虑到路面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在公路交叉设计方面需保证较好的视野范围,以保证交通运输的安全特性,实际施工过程中,为避免彼此污染,需对被交叉道路提前实施路面铺装,而且要多开行人出入口。在沿线设施方面,农村公路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需合理设置沿线安全标志、路况牌以及地名牌等,以达到保证安全、方便群众的目的。(4)路面工程安全设施的合理设计当前农村路面工程的设计中需依据“保障安全、提供服务、利于管理”的原则进行,工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并考虑路面工程交通量以及技术发展现状,合理设计及布置路面工程安全设施,例如防撞设施(分流路口等位置)、路侧护栏(结构及高路堤路段)等安全防护措施以及警示标志灯,不断提升行车安全性。

2、农村路面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2.1关键技术

(1)沥青路面施工材料质量控制农村道路施工开始前,需进行施工材料的合理选型及可靠性能检查。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需在深层次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实际需求合理选用,综合衡量所购材料的质量以及经济因素,且优先选用大厂家施工材料,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以利于工程效益;对于沥青路面施工材料的检查包括沥青材料、矿粉、砂料以及石料等,施工材料进场后需进行原材料的检测及登记,检查合格证是否齐全,并取少量样品进行质量检验,以进一步确保材料质量合格。(2)沥青路面施工运输和摊铺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在车辆的安排上必须满足运力要求,车辆载重量应大于15t,运输前打扫干净车槽,并涂1:3油水混合液,车槽侧面打温度检查孔,备覆盖成品混合的油毡布。在混合料装车时分三堆装料以减少混合料离析,在沥青混泥土摊铺时,运输车辆要在离摊铺机30cm处停车,停车时不能撞击摊铺机。沥青路面的施工摊铺工作需缓慢进行,保证摊铺的均匀性,在摊铺过程中,摊铺机的运行速度需预先设定,一般为2~6m/r,对于路面交叉部位需进行人工找补,或更换混合料以保证摊铺均匀性。摊铺完成后需进行质量检测,若质量不合格则需再次摊铺。(3)沥青路面碾压摊铺施工完毕后进行的碾压施工应在碾压速度为2~4km/h的速度下进行。为保证碾压工程质量及效益,应首先优化碾压方式,对于初压、复压、终压等各碾压区段分别进行红黄绿标注,结合流水排压碾压方式,可防止重复碾压以及漏压情况的出现,同时,需注重车道变换问题的处理,为保障沥青路面工程的质量,压路机变道需缓慢进行,混合料配比也需依据工程规范进行,并保障路面的压实度,提升路面工程质量,保证路面的使用功能,并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能。(4)路面接缝技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横纵向施工裂缝的产生将对于路面施工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对于路面施工接缝的处理工作也分横向与纵向裂缝两方面:作业过程中采用热接缝辗压方式消除缝隙;另一方面,采用平接缝法处理横向接缝,摊铺前需做好接缝的清洁处理工作,并配置钢筒式压路机进行横向压实,可有效处理施工过程裂缝,保证路面质量。

2.2质量控制措施

(1)质量检测与评定施工质量检测和评定对于保证路面工程的质量及安全性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于路面施工进行质量检测与评定可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及管理问题,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其中,质量检测工作涵盖了包括原材料、沥青面层等方面,通过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可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场影响工程质量;沥青面层的质量检测可对于路面施工过程实现动态管理,及时发现路面工程中存在的质量及安全问题,可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保证路面质量。另一方面,路面工程的质量评定工作即按照一定的评定依据对于路面质量进行评定,通过完善并落实评定标准,可对于实际路面工程施工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2)机械设备的检查机械设备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施工前需严格检查施工机械设备,确保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能,特别是拌和、碾压压实、运输摊铺装置等,进场前需对于施工所用设备进行全方位检查,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关键性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设备始终处于最佳性能状态,提升路面施工效率。(3)混合材料的质量控制施工前需加强混合材料的质量控制,依据相关规范通过抽样检验的方式确保原材料质量满足施工的规范和技术要求。对其质量控制工作需从集料的温湿度以及配比的稳定性等因素展开控制,并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如确保均匀取样、保证集料温度的恒定,并实时观测沥青含量变化情况,为施工的顺利进行和路面质量的控制提供保障。

3、注意事项

首先需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原则,注重农村公路的改造工程项目确保工程的质量合格,设计需与质量验收标准接轨。平面线形的设计应保证交通的顺畅,且适合原线形流线;并需明确新旧路基的接茬方式、填料技术要求;采用夯实机具型式以满足压实质量标准;涵洞顺接方式应参照旧涵结构;石质路基上直接做水泥稳定基层;工程加宽方面需考虑错台方式、压实作业和错轮有效宽度;最后做好综合排水的完善,减少水侵害,提高公路抗灾能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农村道路交通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路面建设施工对于加强农村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农村路面施工质量,需从沥青路面施工材料质量控制、施工运输和摊铺、路面碾压及接缝处理等关键技术入手,并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路面结构设计中需综合考虑交通运输量、施工建设条件、施工水平以及施工组织条件等因素,实现路面结构高度适用性、经济性与可行性,在保证路面的质量以及安全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路面规划优化路面施工的成本控制,并结合道路设计经验不断提升农村公路设计质量,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整体服务水平。

作者:罗恒兴 单位:澜沧县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1]江淳,周奇.浅谈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8):218.

推荐期刊
  • 公路
    刊号:11-1668/U
    级别:北大期刊
  • 北京公路
    刊号:--
    级别:省级期刊
  • 中外公路
    刊号:43-1363/U
    级别:统计源期刊
  • 国外公路
    刊号:43-1363/U
    级别:统计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