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学名著论文8篇

时间:2023-02-12 00:56:17

文学名著论文

文学名著论文篇1

笔者对五年来全国各地英语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做个详细研究,发现阅读词数、阅读难度及阅读速度的要求在逐年提高。单纯掌握教材(福建省泉州地区使用的是《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是否能从容应对高考阅读对学生多种阅读能力的考查?能否真正用英语去思考?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教材内容无法满足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所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了解,增加外语语言材料的输入已成为现代高中英语语言教学的必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际交往更频繁,随之而来的对外社交,更是要求我们必须培养为之需要的人才,除能熟练掌握本国语言外,外语也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尤其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英语,显然,我们目前的应试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与市场脱节,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众所周知,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要想放眼未来,尽快地实现利益最大化,培养新型人才是当前迫切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同学们在初中就开始学习英语,甚至有些学校在小学就已经开启了英语课程,可见国家或有关单位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用一句话来说,如果初中英语是我们学习一门外语的入门手册,那么高中英语则是人才成型的关键环节。欲使中学生英语能力有所改善,那么我们要做的决不仅仅是阅读几篇课文、做几道练习题那么简单了。多读好书,多读与英语有关的书籍那是不言而喻的,中学生尤其要多涉猎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笔者建议,在读国外名著的时候,最好是读原著,旁边放一部英汉词典,在读不懂的时候可以查一查词典,当然刚开始时效果欠佳,但久而久之,你的阅读能力定会增强不少,而且对原著的思想领悟更深、更透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己的认知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通过实践,让英文名著的阅读与高中英语的教学同行,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

2精心挑选适合学生的英文名著,正确指导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英文名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计划无目的地去读收不到良好效果,教师的指导计划要尽量细化,计划中应包括阅读任务、阅读进度、训练内容、指导方式等具体内容和措施,不能流于空泛。阅读英语名著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和个体素质的差异,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断不可一概而论,采取相同策略这样往往适得其反。有时我们大可采取异步施教的方式:基础扎实的可以先人一步,即在课外可以多读一读其他国外名著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和增长自己的见识,或者可以对课文进行深一步的了解(比如多了解课文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方法技巧等);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从简到难,呈阶梯式渐进(比如先多积累课文里面的单词、短语,然后学习一些经典句子的语法,再到对课文的基本把握等等)。可见因材施教可以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所在,从而才会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

1)快速阅读法:训练学生静心阅读,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并能记准作者、记清主要情节、人物及其关系等,读后能回答一般的问题。

2)精读式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情节静心细读。对生字词能不查字典就不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可进行猜测,随着学生阅读英文名量的增加,原先陌生的单词通过不断重复和再现自然变成了“熟词”。经过一阶段的阅读指导,学生就能有选择对文中的美词、美句、美段加以欣赏,并做一定的评注。

3)浏览式阅读方法:浏览式阅读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准确的文中信息。主要方式有博览、浏览、泛读等,浏览目的在于是深刻而又清晰的看到文中主旨,抓住关键词。就阅读而言,把要阅读的内容大略地翻翻,泛泛地读一遍。浏览一般采取默读方式,用目光扫视。通过浏览这些内容,对全书的概貌可以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特别留意有特点有新意的内容。

4)跳跃式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一般在做习题时采用,在练习阅读理解的时候,许多阅读段的大意往往在一段的首句或尾句,这样先阅读每段的句首和句尾掌握其主旨,然后再看后面的问题,先将能做的题做了,再带着不能答的题通读全文,进而逐一解决所有问题。

3结语

文学名著论文篇2

什么是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文学名著的改编就是在文学名著原作的基础上由不同的编剧根据不同的对名著的分析与思考将名著改写成适合拍摄的影视作品。什么是影视教学?影视教学是指将影视作品欣赏与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影视作品的在课堂上放映给学生观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

二、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大多都是按部就班,按照书本知识和教学大纲要求来进行的,从而导致中学生们掌握的语文知识也基本上都是很浅显的课本知识,对于课外读物掌握的很少很少,每天更多的是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的一种应付模式,思维仅仅限定在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的状态,而且语文教育不仅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趣味与展现出中国深厚的语文文化魅力,反而越来越枯燥无趣,令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三、怎样把影视欣赏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

1、影视教学策略分析

影视教学并不意味着简单得在课堂上放映影视作品给学生们观看,单纯的放映的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影视作品与课堂中去,但是当影视作品放映结束,下课后学生们不会在脑海中留下更多印象,除了感叹这节课真是新奇和停留在影视作品浅显表层的情节内容外,再无任何对该作品的思考与联想。这样的话即意味这种影视教学是极其失败的。所以要想将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有效的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还需要有计划地,有策略地慢慢开展,切忌不可一蹴而就,否则势必会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可以分析下影视教学走进语文课堂的策略。1)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可能突然没头没脑的来这么一句话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呢?首先,学生在潜意思里总是认为影视作品是用来轻松娱乐的东西,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不再那么枯燥无味,学生们也能很容易的吸引进去,但影视作品总是影视作品,学生对待娱乐放松的事物向来不“走心”,通常是看过便丢了,对那本改编的名著也不会加深多少了解,更不会课后还念念不忘的对其进行展开思索与研究讨论。因此想要有效地通过影视作品的方式将名著植入学生的心中,则需要老师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知道在上影视课时不仅要看到影片本身,更要看到影片的内在,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更有甚者,还要看影片的细微小处,从而引发对这部影视作品更深的思考和对原著的思索与探究。这样,影视作品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目的就达到了。2)其二,采取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们在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大多是按照教科书上来讲课,这样的课堂教学十之八生都不感兴趣,再加上又是语文课,更是会令学生们昏昏欲睡,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中学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低效率的。3)其三,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课内外自学训练,现在社会上大多数学校,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每节课课时仅为45分钟,而且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课时都用来进行影视教学,条件的不允许使得教师们需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课内外的自学训练,这样形式的“作业”不仅可以解决某些条件限制的矛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因为这样形式的“作业”想必会很受学生的欢迎。

2、影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文学名著论文篇3

一、引导兴趣式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要摸清学生的阅读情况加以引导,而兴趣是最好的“先生”。现实教学中,高中语文相较于其他学科,有被学生“边缘化”的倾向,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厚,提前进入倦怠期,理由便是语文学习的“教与学”和高考的“考”相去甚远,急功近利的心理往往会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由自主地引进“死胡同”。原因可归咎于多层面,而在日常教学反思中,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语文改良的第一要务,兴趣或许可以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为地过于强化语文的思想性与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文化特质,用无休止的“做活题做死题、一直做到高考题”的题海操练取代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用僵化的标准答案禁锢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多元思维,学生的兴趣阅读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满足于把语言当作工具,那么只要学会准确运用‘趣味’这两个字就可以说是完成任务了。但是,要体会到‘趣味’这两个字在不同人的心灵中有无限丰富的差异,就太不容易了”。孙绍振老师如是说。

教师必须力争让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梳理材料,学习文化问题探究的方法,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能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

课外名著阅读是坚持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下语文教学提升之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名著阅读应是为语文教学本真(“内核”)服务的。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兴趣越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越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日常教学中,多数语文老师恨铁不成钢、操之过急,课外名著阅读目标定位偏高,把课外名著阅读处理得像普通课堂教学,还未读完就要求全体学生背诵名段名句,要么撰写多少字以上的心得,要么摘抄名著中的警句,让学生为完成机械式任务而刻苦“攻”书,这样的读书有何乐可谈?其实,课外名著阅读是从自然阅读开始的,充满渴望与情趣的阅读,是学生心之所至、自我娱乐、乐此不疲的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名著阅读时,“放羊式阅读”倒不失为当前一种相对合适的办法,古今中外、诗词曲赋、神话传说,全凭学生喜欢,让学生有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于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是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可适当有计划地推荐阅读书目并提出读书要求,引领学生跨进浩瀚的书海遨游。

二、引导开悟式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名著阅读,是一种与作品中人物心灵互动的过程;在社会日益复杂的今天,多读书,可以净化师生的心灵。名著阅读学习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变过程,要真正提高名著阅读的“质与量”,使学生读有所感,感有所悟,悟有所用,不可忽视内化、外化这两个关键阅读环节。

首先,训练名著阅读的语感内化。名著阅读的起步,贵于精、不在多,要求学生通读精读,读有所悟。比如在阅读小说时,我们就通过一系列话题激发学生精读小说的愿望,学生相互深入探讨小说的相关情节,在精读中感受小说人物的性格魅力,用现代文艺美学观念重新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源源不断地汲取小说的精髓,从而丰富阅读者的头脑。读书与思考同步,“我与主人公齐飞”,即读有所思,思有所得。比如课内讲《红楼梦》单元,我就发动大家回归《红楼梦》原著,并推荐像周汝昌、俞平伯和张爱玲等“红学研究”书籍,建议上网点播收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刘心武说《红楼》,也可收听蒋勋《说〈红楼〉》,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红楼》的兴趣。学生会从“金陵十二钗”的特征、作品思想内涵及社会根源等角度感悟文章,从而开阔阅读小说的眼界,思考更深刻。

文学名著论文篇4

一、兴趣导入法:

兴趣是阅读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应付差事,收不到什么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搞好课外阅读的关键。教师可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讲一讲名著的精彩之处,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若是能和正在学的课文结合起来就更为有效。如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典故联系法;

语文课文教学中会牵涉到大量的背景知识,不讲透就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典故正是调动学生阅读的好机会。我在讲《驿路梨花》一课的背景时,讲到了课文标题的出处——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原诗有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我不但把有关寒食节的来历和介子推的故事渲染一番,还趁机把历史内容丰富的《东周列国志》推荐给了学生。

三、巧设谜团法: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利用其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在讲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以后还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们可以下去找来读读……”结果很多学生不但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去打秋风”的闹剧,还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

四、设题助读法:

近来各地的中招考试,频频出现涉及指定课外阅读名著的填空题,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也经常设计一些类似的题型,来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课外阅读。如为帮助学生熟悉《水浒传》的人物,我就设计了题,让学生找出水浒108将中的三位女将,找出原来是军官后被逼造反的将领;为帮助学生熟悉《西游记》的情节,就让学生画出唐僧取经的过程图等等。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基本上也把原著速读了一遍。

五、分段承包法:

文学名著论文篇5

第一份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开展了一次“实践科学发展观优秀论文”征集评奖活动,获奖的优秀论文编辑出版了《实践科学发展观优秀文集》一书作为向大会的献礼。

论文征集评奖活动从2006年3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截至2006年7月10日,共收到来稿200多篇,经编委会审阅评选出特别荣誉奖3篇、一等奖17篇、二等奖62篇、优秀奖80篇。

第二份是为全面展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风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举办了2006中国“城市发展”摄影大赛。活动以“发展・绿色・和谐”为主题,以城市的人文内涵为主要表现内容,用影像记录和反映成长中的中国城市,是我国以城市为主题摄影的高水平展示。

2006城市发展摄影大赛所有作品经评委初评和复评决出本次比赛的金奖1名,银奖5名,铜奖10名,佳作奖50名,优秀奖50名。

第三份是为总结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在城市经济理论研究和城市经济建设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展示学术成果,特征集了二十年来学会领导、专家学者、理事、会员以及城市工作者已经出版的城市经济学专著共计200余本,经评选共有九十余位作者荣获城市经济“优秀著作奖”。

实践科学发展观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特别荣誉奖

科学发展小城镇 推进农村城市化/王茂林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城乡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汪光焘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谱写山西煤炭经济新篇章/

一等奖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途径――绿色经济学与经济转型/张兵生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重生产力质量/董进才

浅谈科学发展观对税收工作的三点启示/戴子钧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推进就业服务体系“新三化”建设/陶年根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姚晋川

以人为本 以德治行 建设和谐团队/龚蜀雄

以人为本 安全为天――试论建立太原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胡德照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张建政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李树琮

以创“四城”为主线 实现桂林可持续发展/王跃飞

发挥交通先导功能 推进上海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韩 强

理念与可持续发展/孟庆堂 赵 航

实践科学发展观 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王孝东

加强物质流分析和调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李慧明 王军锋

以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刘江华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社会建设实践/郭有明

大力加强公路文化建设 促进公路行业和谐发展/郗志刚

二等奖

“忧郁的科学”与科学发展观/靳文志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耿明俊 胡令启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思考/何彬生

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西部地区人的全面发展/左立竞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须强化五个意识/刘小平

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国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三化”进程/于冬青

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田高平

推进城乡产业融合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王其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编制全国重点镇规划――以武汉市

蔡甸区军山镇总体规划为例/段 飞 匡细运 刘永进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南安“三农”工作发展新思路

/潘进国 林建国

对一线指挥部实施统筹领导的几点思考/王德波 冯安平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风险监管更上新台阶/孟建波

按科学发展观设计我国的金融制度/曾康霖

在税收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谢景开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楚雄市地税“二次创业”/自开有

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工作探微

/孙荣贵 葛余金 张 武

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环境友好新理念/葛凤岭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夏俊田

用科学发展观塑造企业文化/沈 科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发展/张少钢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业务结构的优化/马元鹏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油田物资供应的

改革与发展/陈崇清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大省建设/刘炎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广西图书馆工作的

协调发展/张金根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艺术馆事业全面发展/廖昆铭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颜海林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军营/王大喜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应战能力

――关于消防指战员在灭火抢险救援中自我防护问题

的探讨 /孙伯春

“以人为本”与医院建设/陈 明

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垦区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杨生发

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熊树春

变革理念 以人为本――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

核心问题/陈建忠 周改珠

创新规划建设管理理念 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邓伟根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城市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田和平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瓶颈与变迁/陈天堂

怒江水电开发是怒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陈伊恂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景电灌区可持续发展/贾德治 负债经营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徐 颉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浦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蒋慧工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力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王泽平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崔德文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王福禧

科学发展观为珠海产业发展带来的新启示/李 英

利用财税杠杆发展循环经济

――国外的经验做法及中国的路径选择/陈 华

大力实施农业循环经济 实现开鲁农业可持续发展/汤连荣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持续发展/陈守年

循环经济在宝钢的应用/陈立嘉

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与和谐城市建设/张 锋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解决几个突出的问题/陈有毅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插上公平与稳定的双翼/谌 菲 阻止辽北地区土地沙漠化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何剑锋 做好农业文章 构建和谐南京/安开根

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邬柳成

正确处理城管工作十个关系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朱俊峰

诚信为本 建设和谐荆东高速/李先进

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工会工作/赵吉明

树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司法观/李 进

发展粮食生产 构建和谐社会/曾 生

紧紧抓住“龙头”不松手

努力营造事业发展的和谐环境/王树祥

推进校务公开构建和谐校园/虞 桦

铸造诚信人格构建和谐校园/胡章记

优秀奖

县级公共图书馆以人为本、“科教兴农”

服务方法之探讨/赵淑萍 许美荣

体现公平与和谐主题的建设改造规划研究

――温州三温地公园沙河生态示范村建设改造实践/耿 虹

全力推进平安创建 努力构建和谐乐至/刘明根

以人为本 改革创新 努力实现宣传教育向

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转变/陈凤姣 褚小翠

创造社会经济条件 促进西部持续发展/李尚勇

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王 健

谈谈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指导意义/文和彦

围绕中心抓创建 以人为本求发展/石柏林

以人为本,塑造廉洁奉公的执法队伍/李树存 王东亚

从科学发展观看中等职业学校的提前招生/张日恒

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生态与发展模式的转变/马 成

“以人为本”分层落实模型/赵玖国

论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历史科学视域中的实践观/陕大海

试论企业团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主要任务/丘 强

加强大学生和谐社会思想教育的原则及途径/陈 为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机关后勤协调发展/武启国

以人为本 从严管理 打造一流企业/刘玉东

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实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邸少坚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孙 雷

试析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思想/杨世松

关于价格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赵根宝

基于统筹思想的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探讨

――以济南市为例/邵 莉

中小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大有作为/官新民

“以人为本”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丁洪荣

公安工作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初探/林扬宽

以人为本 全面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童 涛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赵贵华

构建“和谐学校”的思考/曹 峻 肖雪冰

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民营企业环境/张 剑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王道尔吉

树立和谐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

努力探索民营企业综合治理工作新路子/任文奎

构建人事信用交易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卢书民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应有作用/殷荣奎

也谈创建“和谐校园”/赵英东

科学管理应以人为本/简兴权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刘世香 王昊 阳

发挥政协职能作用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张殿远

积极开展“服务社会”活动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朱文蔚

关于孝妇河干流综合整治的初步研究/高 峰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关键是用好人才第一资源/王林生

浅议征稽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李开绪

浅谈以人为本,努力做好统战工作/秦亚东

强化经济伦理观念/陈之泉

坚持执法为民 服务发展全局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鸡西消防工作/韩怀东

邓小平的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马 丹

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江西的生态经济建设

/桂慕文 毛小林 杨淑萍 魏春娥 熊家全 彭晓剑

发展的理论与理论的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苏州发展实践/徐伟荣

用科学发展观来推动生态林业――南通市城乡林业的思考/房 健

统战工作要致力于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刁文彩

构建常州和谐社会的内涵、外延及途径/汤建中

坚持以人为本 创学校可持续发展/胡承勇

用科学发展观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周顺水

试论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郭振江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我市教育城域网的建设与应用/关德群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地方人大工作/康学模

浅谈邓小平的发展观/李雪梅

做好老龄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张学民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李仕秀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案件检查工作/李龙云

以人为本,开展全方位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郑 燕

树立科学发展观 推进延边州防汛抗旱工作实现

“两个转变”/王春禹 田超刚

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广综合管沟

解决重复挖掘城市道路问题/陈庆节 李 梅

浅谈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何承国

政府性收费、基金管理的学习与实践/张菊芬 张永宪

加强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

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展示新作为/许占奎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天水城市建设面面观/县永平

山东省绿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任运河

循环经济:西方国家的经验做法及对中国的启示/李 娅

温岭健步迈向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陈宗明

维护人民利益构建和谐社会/袁定国

加强山区地质环境工作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阿苦里火

促进管桩行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几个问题的探讨/向安乐

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林光连

发挥基地作用 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和培养党员干部/申 军

“经营城市”浅议/洪世久

浅谈非婚生育的防范与治理/朱 玲

学习上海闵行区 树立新的发展观

加快团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蒋世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环保协调发展/狄瑞芬 王 晶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朱东平

在选拔任用党政人才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沈道义

2006城市发展摄影大赛获奖名单

金 奖

阙明芬 《城市血脉》

银 奖

徐思平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李枫 《云港天鹰》

阮晓 《追逐阳光》罗大万 《晨曦》 叶海军 《沪杭铁路电气化改造》

铜 奖

梁家合 《特色》赵培森 《飞天》 黄劲 《窗口》

汪洪波 《不耐烦的等待》陈扬 《岗位》 安永庆 《东方夜明珠》

李祖棣 《城市前进脚步声》谷国文 《江城之冬》 朱泽辉 《璀璨濠江》 吴涛 《节奏》

优秀学术著作获奖名单

1. 周道炯 《投资研究》

2. 王茂林 《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

3. 罗海藩 《城市化与湖南经济》

4. 高尚全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5. 乌杰 《系统辩证学》

6. 林凌 《林凌选集》

7. 刘世庆 《中国东南沿海经济起飞之路》

8. 李京文 《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

9. 李扬 《2005中国保险前沿问题研究》

10. 李光荣 《中国金融理论前沿》

11. 傅崇兰 《生态城市论》

12. 杨重光 《中国城市经济创新透视》

13. 张巨功 《搞活企业的十大关系》

14. 朱铁臻 《城市魅力研究》

15. 戴均良 《城乡大转型时期的思考》

16. 张根虎 《山西煤炭发展前景与战略探究》

17. 翟佳林 《中国企业行》

18. 王力 《国际金融中心研究》

19. 黄育华 《国际金融中心研究》

20. 张锋 《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途径・创新》

21. 沈金华 《武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研究》

22. 王荣 《武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研究》

23. 曾翔 《武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研究》

24. 李树琮 《中国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

25. 张笑宇 《跨国公司秘籍》

26. 吴德春 《中部崛起与朔州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7. 许一友 《山西城镇化研究》

28. 毛月平 《城市经济市场化研究》

29. 王明浩 《城市情结》

30. 张钊 《城市经营》

31. 冯更新 《21世纪中国城市社会保障体制》

32. 徐惠蓉 《21世纪中国经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33. 王岚 《21世纪中国经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34. 叶裕民 《中国城市化之路》

35. 杨中川 《节约・科学・可持续发展》

36. 于今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37. 王雅莉 《城市化经济运行分析》

38. 张颢瀚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评价》

39. 陈瑛 《城市CBD与CBD系统》

40. 刘治彦 《城市经济学》

41. 饶会林 《中国城市管理新论》

42. 宋丁 《城市学》

43. 马洪 《中国经济形式与展望》

44. 郭鸿懋 《城市空间经济学》

45. 徐正元 《中国近代四大米市考》

46. 倪鹏飞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47. 李靖宇 《大开发与大发展》

48. 谈世中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49. 王圣学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分析》

50. 刘科伟 《陕西城市发展研究》

51. 郑定铨 《中国城市》

52. 刘殿军 《中国小城镇改革与发展》

53. 赵弘 《总部经济》

54. 王小兰 《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力》

55. 刘国光 《刘国光集》

56. 张卓元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改革》

57. 陈光庭 《外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

58. 杨鹤鸣 《物业管理与创建文明居住区》

59. 陈福军 《城市治理概论》

60. 孙渝 《中国西部地区法制环境研究》

61. 唐学锋 《中国西部旅游发展研究》

62. 苟世祥 《中国西部旅游发展研究》

63. 李津逵 《城市经营的10大抉择》

64. 段应碧 《统筹城乡发展》

65. 蔡武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66. 李君如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67. 曲格平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68. 薛忠锋 《城市系统工程探索》

69. 雷功 《现状 目标与战略启动》

70. 洪发科 《现状 目标与战略启动》

71. 方劲戎 《中国企业生产力研究》

72. 唐元虎 《中国企业生产力研究》

73. 余谋昌 《自然价值论》

74. 孙永胜 《发展混合经济的思考》

75. 杨慎 《房地产与国民经济》

76. 顾秀莲 《妇女权益保障法》

77. 陈为邦 《城市规划读本》

78. 雷仲敏 《城市与城市发展研究》

79. 李立 《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

80. 孟庆红 《区域经济学概论》

81. 张伟 《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82. 丁健 《现代城市经济》

83. 薛军 《中西部发展论》

84. 尹世洪 《当前中国城市贫困问题》

85. 白益进 《办事学》

86. 白仲尧 《中国服务贸易方略》

87. 樊纲 《发展的道理》

88. 加年丰 《实用城市经济学》

89. 刘德三 《零售业信息化》

90. 张跃庆 《新世纪住房与房地产发展研究》

91. 王梦奎 《王梦奎文存》

92. 王洛林 《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

93. 张乃剑 《经营城市宝典》

94. 廖元和 《中国改革理论创新探索》

95. 李铁映 《论民主》

96. 费孝通 《江村经济》

文学名著论文篇6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社电,世界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23日报告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

该报告调查了全球范围的科研论文数据,结果显示,在引用次数排名最靠前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在2011年达到11.3%,居全球第四位。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居前。

该报告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文学名著论文篇7

[关键词]档案;著作权;保护

[作者简介]员宁敏,广西大学校长办公室副研究馆员,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4-0137-03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指申请研究生学位的学生(硕士、博士),为获得不同级别学位资格,在导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科研实践活动,经过大量的创造性思维劳动撰写的学术研究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是指在学位申请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材料,包括学位申请书、答辩通过的学位论文以及论文开题、评审、答辩等材料。研究生学位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情报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对这一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使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得到有效的利用,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服务,同时又确保其著作权不受到侵犯的问题。探索研究生学位论文归档管理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著作权内容

著作权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依法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一经形成,便包含了作者的人身权与财产权。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人身权。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人身权是与作者人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权利。具体有以下几种:(1)发表权。即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或著作权人对尚未公开的档案有权决定是否将其公之于众的权利。(2)署名权。即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在学位论文档案上署名的权利。署名权具有永久性,作者终生享有,不因作者生命的终结而取消,不因著作财产权的转让和继承而发生变化。(3)完整权。即任何人不得违反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的意愿,对档案内容进行歪曲、篡改、断章取义等实质性的变更。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财产权。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财产权分为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具体包括:以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权利,以及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的著作权归属

确定著作权人,即谁依法享有著作权,是保护著作权的重要前提。《著作权法》第九条规定:著作权人是指创作作品的作者和依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著作权人也因此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完全归论文作者享有。《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如果从论文的开题、构思、写作、修改到最后定稿,主要由学生本人完成,其论文的来源既不是导师的科研项目,也不是学校安排的科研任务,并且论文内容的获得没有主要利用学校的物质条件,指导教师虽然也给予指导、修改,但没有参加直接创作,这种情况下学生是《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人。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作者仅享有部分著作权(如论文的署名权),其他著作权归学校所有。《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造的作品是职务作品。其第二款规定: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为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

研究生参加由学校主持,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许多科研成果便成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这种情况下,从论文的选题到创作思路及最后定稿均由指导教师完成,凝聚着导师大量心血,不仅是由所在高校主持并承担全部责任和风险,而且还完全利用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完成,利用了学校的资源(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研究生学位论文只是实现对该项目研究过程和智力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反映科研项目成果的载体。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由高等学校主持、代表高等学校意志创作、并由高等学校承担责任的作品为高等学校法人作品,其著作权由高等学校享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具备著作权人的条件,不能成为权利主体,法定著作权人是该生所在的高等学校。

(三)在职申请学位人员只享有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所在单位享有。《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在高等学校学习、进修或者开展合作项目研究的学生、研究人员,在校期间参与导师承担的本校研究课题或者承担学校安排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及其他技术成果。除另有协议外,应当归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一般情况下,这类人在攻读学位其间开展的研究往往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在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利用工作单位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完成研究工作,其研究当属于职务作品。

三、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的合法使用

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的利用从法律角度审视可分为合法使用与非法使用。档案的合法利用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学位论文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发利用工作中,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侵权行为,必须准确理解著作权合法使用的范围、界限、条件等,在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合法使用研究生学位论文。

(一)超过著作权保护期限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的开发利用情况。我国《著作权法》对一般作品的作者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的完整权实行永久保护,而对作者发表权与复制权、获酬权等财产权的保护期限为作者有生之年及死后50年。已经超过著作权保护期限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除人身权永远属于作者外,可不经作者授权,不付报酬地查阅、复制或在网络上传播等自由利用。

(二)著作权保护期内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的开发利用情况。这里就有一个合理使用的问题。所谓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他人可以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或同意,不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合法行为。合理使用规定了三个必备条件:第一,仅适用于已发表的作品,未发表的作品不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第二,合理使用的目的仅限于个人学习、研究、欣赏或为教学、科研、公共文化利益等12种利用情况。第三,合理使用的“量”必须有严格限制,只能“少量”或“适当”,否则视为侵权行为。

(三)无论著作权保护期是否超期。合理使用的方式必须合法。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人身权等其他权利,并且必须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

称。已存档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有相当部分是未发表作品,按《著作权法》的规定不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笔者认为,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从未发表作品不具有公示性的方面考虑,但是制订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对著作权行使的限制,界定是否合理使用的关键在于使用作品的目的,高校作为非赢利目的使用者,应充分享受著作权这一立法实质,应将这一宝贵的资源纳入合理使用范围。

三、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所谓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是指既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又无法律认可,擅自对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行使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使权利人合法利益受到损害的违法行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利用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侵犯著作权人权益的法律事实的发生。

学位论文档案管理部门在利用活动中容易发生的侵权行为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以各种方式(包括网络传播)公布学位论文档案,侵犯了著作权人享有的公布权;改变作者的署名方式,对作品内容进行歪曲、修改,侵犯了著作权人享有的署名权;以合理使用为名,利用保管作品档案的便利条件大量复制学位论文档案并赢利,侵犯了著作权人享有的复制权;擅自对学位论文档案进行编辑、出版、发行,侵犯了著作权人享有的出版、发行权。在赢利模式下未经著作权人授权,未支付其著作权人报酬使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学位论文,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财产权。

用户在利用学位论文档案中容易发生的侵权行为有:以合理使用为名,剽窃、抄袭他人学位论文档案;以合理使用为名,蓄意歪曲、篡改、下载他人作品的名称、内容等;擅自将未公布的学位论文档案公布;超出合理使用权限等侵权行为。

《著作权法》第五章对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法律责任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根据侵权的严重程度,对作品档案的侵权分为一般侵权和以赢利为目的侵权两种。侵权行为不严重的,侵权人应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侵权行为较严重的或以赢利为目的的侵权行为,除承担上述民事责任外,可给予没收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文学名著论文篇8

: 用于副题名、说明题名文字,出版地、制作地等

, 用于后续责任者、出版者、制作者、刊名、专利号等

( ) 用于限定语、期号、部分号等

[ ] 用于文献类型标识以及著者自拟的著录内容。

. 除上述各项外,其余的著录项目后用“.”号。

(二)参考文献类型与文献类型标识

按照国家标准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将纸张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划分为十种类型,并用十个单字母分别标识: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技术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如全宋词、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等。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广告

(三)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排在文末,并按下列格式著录: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的著录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篇名[文献类型标识符].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此项也可在文中参考文献序号的后边用P页码加小括号的形式标注).

2.期刊文章的著录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析出文献中的原文献为专著时,其著录格式为: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报纸文章的著录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5.专利的著录格式: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6.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著录格式: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的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8.各种未定类型的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

2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b.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c.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d.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e.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f.文献起止页码。

g.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3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 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2)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3)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4)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4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9]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f.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g.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12]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