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8篇

时间:2023-03-01 16:23:03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1

关键词:文学视野;农民工形象;叙事分析;变化

中图分类号:H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文学不仅仅只是一门艺术,它同时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乃至于是一种生命现象。乡土文学是中国社会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国社会生命延续的写照。乡土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根,也是传统文化存在的根基,乡土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革、城乡差异如何巨大,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直占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时代社会一直都在关注贫瘠落后的农村和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如今作家们以其敏锐的眼光、作家的责任关注到了时代变革中的农村和农民工。

一、自给自足经济下

回顾历史,当城市仅作为政治中心的存在,城乡在经济上差异很小时,我们国家处在小农经济体制中。自给自足的经济现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几乎每家每户都以田地为谋生手段,也没有将农民独立成特殊群体的说法。那么,不难想象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如何了。封建社会地主阶层猖獗,变换手段压榨百姓。加之国家征收赋税严重,自然民不聊生。诗人通过写诗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之类的这些在当时很常见,诗歌体裁也多种多样。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

鸦片战争为开端,外国侵略者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社会格局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殖民地大多在城市,而乡村还保留封建社会的剩余势力,两者分化已经很明显了。外国人将商品经济引入中国,中国被迫放弃原先的自然经济。加之中国的一些实业家创办的民用企业,都在加速着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革。此时,城乡出现二元化经济,这是直接导致了农民大军向城市转移的原因,很多进城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他们在城里以其他方式谋生。从此,城乡的单向流动的状况鲜有变过。

三、建国后

在“五四新文学”诞生后,文学作品量日益丰富。许多文人开始关注农民工进城这一社会现象,并创作出许多思想深邃的文学作品,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文人对于这类“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群,似乎有着强烈而执着的兴趣,几乎成为了现当代文学中孜孜不倦探讨的主题。分析下不难看出关注“农民工进城”的意义:(一)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关注他们的生活有社会意义;(二)他们是传统的剩余,大多文化素质不高,研究他们在社会巨变下,思想轨迹的转变很有价值;(三)他们中的大多人的结局都以失败而终,究其原因将引发社会深思。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较早的描写“农民工进城”的小说。有如潘训的《乡心》,小说讲述了在农村衰败后,主人公阿贵成为较早一批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代表。原本以为从此幸福生活降临,没料到来到城市后,人生地不熟,勉强维持生计都还算困难,阿贵最后灰心意冷。还有王任叔的《阿贵流浪记》也有类似的描写。处于由殖民经济和市场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形势下,农村的自然经济必然破产。而多年处于传统安逸下的这些农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在身心上都难以接受。即使他们许多渴望着“城里人的生活”,但没有意识到在“城里生活”所需的转变,这必然导致失败。20世纪30年代,作家吴组缃、王统照、老舍等人,对这种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描写。在长篇小说《山雨》里,主人公奚大也是被逼进城。老舍的《骆驼祥子》很有名,祥子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的身上拥有着中国人提倡的传统美德,但最终还是以幻灭结尾。这种结局的实质原因,首先是社会环境不好。而来到城市打工的人,全部都因家乡经济破产来到城市寻求谋生。但城市的环境又不能适应,个人本身素质就有限,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能让生活牵着走,失败是必然的。看着文学作品里的主人公,发现他们身上都有可爱之处,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际却也无可奈何。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由于没有过渡和引导,对乡村和农民来说,被迫转变没有准备,无法消化,只能不断造成身体和心灵上的困苦。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流趋于稳定甚至停滞。其原因很复杂,大致有:城市的户籍制度的建立,阻挡了农民从乡村涌入城市。这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以农村为题材的描写不再像原先那样对农村的破败突出描写。此时,“农民工”在文学视野中的形象是欠缺的。

21世纪初到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更大。农村的建设走入瓶颈。户籍制的略有松动,造成大批人口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社会现状的变化,给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时期作品有如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以写农民陈奂生的视角,来看城市生活的变化。小说《哦,香雪》写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文明成果对一位乡村少女的吸引程度,借乡村少女形象,来写出无数的乡村人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后,社会由于过多的农民工进城引发了诸多问题,使得一部分不得不弃城返乡。这时的文学作品描写的重点仍是以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渴望和想方设法进城的故事。如中篇小说《到城里去》,还有小说《城市里的一颗庄稼》讲述的是名叫崔喜的农村姑娘,为了进城,不惜嫁给死了老婆的30多岁的城里人宝东。小说《富萍》讲了农村姑娘富萍来到城市后,对城市生活产生了留恋,为了留在城市,她婚变后选择了嫁给城里的一个残疾人。有些小说从另外的角度来写农村人进城,它们以进城后的农村人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展开描写。农村人来到城市生活,需要适应城市的环境,从生活方式到价值取向都要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却不容易,小说《北京候鸟》讲述的是来北京谋生的外地人就像候鸟迁徙一样,虽然来到了北京,却不能及时适应都市环境、文化。还有的一直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这些农民工重返家乡,城市生活的岁月成为了一段记忆。文学作品中有较多的返乡者形象,如小说《归去》、《蒙娜丽莎的微笑》、《上海一夜》、《异乡》、《紫蔷薇影楼》等等。看似他们的重返是原地踏步,其实不然。在城市生活的经历对他们将造成一生的影响,城市的生活资料丰富,生活水平很高,生活节奏很快。这些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正面的影响,亦有可能影响是负面的。

如果说在“农民工”小说中,中国乡村女性与乡村男性一样在时代大潮下抛别乡村走人都市,成为等值的城市民工和城市文明的创造者,这显示出历史之手在善恶纠缠中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推动力和助力作用,因为大批乡村妇女进人城市,对广大农村妇女的社会化和现代文明化具有值得肯定的意义。当下小说在城市社会的背景下,通过对乡村女性在城市的被工具化、欲望化和客体化存在的揭示,以及她们依然被压抑的性别地位和由此造成的心理与情感的焦虑,展现了作为农民工的乡村女性复杂的命运图景,其价值意义远非一般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所能涵盖。

参考文献:

[1]逢增玉,苏奎.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J].兰州大学学报,2008,(1).

[2]樊星.当代文学中的“农民性”问题[J].文史哲,2009.

[3]熊峰.谈谈我国现代文学中农民形象变化的“轨迹”[J].九江师专学报,1989.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2

[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心智空间;网络;映射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2—0063—04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福柯尼耶在1985年提出“心智空间”[1]这一概念,此后他进一步提出“概念整合理论”[2]。这一理论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诗词解读更是具有独特的阐释力。目前,概念整合理论在诗词领域的研究大都从诗歌意象、诗喻等层面展开分析,较少从读者心智空间层面探究诗词情感及主题意旨。概念整合理论对诗词的宏观研究已经有所成果,但运用其阐释陆游的《钗头凤》(以下简称陆词)仍有研究空间。本文旨在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整合网络、模型构建等,验证其对《钗头凤》的分析能提供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二、概念整合的理论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福柯尼耶和特纳在心智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来的。概念整合是一系列的认知活动,是将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进行彼此映射的最优化选择,提取各自最契合的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福柯尼耶和特纳提出了四空间论,这四个空间为概念整合的场所,即类属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和整合空间。四个空间是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运作方式衔接起来的层创结构。结构整合、心智空间都包含着映象意念,是投射链将表征、所指空间输入、超字面意义整合空间、心智空间连接在一起的一系列认知活动[3]。语言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所以概念整合具有一定的背景区。“背景区”是由言语事件、言语事件参与者及周围环境构成的。每个意义表达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背景动因,之所以发话者起码能朦胧地知道如何对待概念中的角色作用,是背景区发挥的作用[4]。概念整合涉及两个或多个输入空间的映射及第三空间的信息整合,当一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同其他信息明显不同时,这时的概念整合便会产生新创意义。空间关系可用图1加以描述: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意义成因涉及共有空间、呈现输入空间、所指输入空间及整合空间,编码意义整合模式及新的概念模式的产生都在这四个空间中进行[5]。

三、概念整合理论对陆词词语的认知阐释

《钗头凤》是南宋诗人陆游为抒发自己对唐婉的爱情眷恋而作,述说着失去爱情后的伤感、内疚、悔恨和叹惜之情。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陆词进行认知分析,对其艺术语言的赏析能提升至更高的境界。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6]!

空间是概念整合的基本理念。词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独立的意义空间,事物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可以组成一个概念包,经过人的心智空间对诗词整篇解读,进行输入信息概念的选择加工整合,而此加工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认知处理过程。概念整合是在一系列心智空间的概念整合网络中进行的。词汇的构成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并,其构成时往往被赋予人类的感彩,词汇意义随人类感情而迁移,迁移的过程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词素由于移就而失去原来的意义。“满城春色宫墙柳”一句中“春色”,春天的颜色,这里是囊括了春天所有的景物。春天本来是没有颜色的,“色”的客观存在的自然义是色彩,但是它和“春”组合在一起之后,通过人的感情迁移而赋予的意义,“色”非色,而是景物。“春”与“色”合并、完善、整合的新创意义就生成了“春天里的景物”。这个词的意义生成过程经历了概念化的历程(如图2)。 “景物”的意义不是“色”本身意义,而是带有人的体验的认知意义。

任何一个短语、搭配形式的形成都是在线的、动态的意义的整合,短语的意义是在整合中生成的。诗中描述的自然客观事物为源域,诗人的感情为目标域,以“物”或“景”寄托诗人情感的表达形式体现了人的“情”与“景”的概念整合思维,并由此产生了新创意义。意象可以是“客观的”,感情攫取了某个外部场景或动作,并把它带进头脑里,这个漩涡把其他东西全部清除掉,只留下那些基本的、主要的或鲜明的特质,最后以类似外界的原型的形式而出现[7]。“东风”是客观事物,而“恶”是人类的感情,东风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春风,春风本应是和煦的,可是由“恶”来修饰,就颠覆了其原本温暖柔和的情感,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由此衍生出新创意义,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礼教的愤懑。

比喻字面语涉及所指物是对虚像存在体而言,而不是对真实的存在体而言,真实的意义指的是同环境世界的关系,而虚像存在体涉及与真实界面不同的虚像成分的结构[8]。隐喻语言中虚像成员常常要经历整合空间运动的谓语表征而具人性化。“山盟”,山一样的盟誓,在整合空间整合而产生的实际意义的比喻机理如图3:

“山盟”字面语涉及物是对“盟”而言,而不是“山”。 具有高连通性者,总是被优先映射和理解[9]。“山”具有横亘不变、巍峨坚固等特征,而“誓言”具有虚无空洞、坚定长久等特征。“盟”空间映射到“山”的意义空间,并在此空间寻求最优选择成员,通过心智整合映射到高连通性的“横亘不变”、“坚定长久”的空间成员,得到新创意义即盟誓像山一样坚定,亘古不变。

四、概念整合理论对陆词小句的认知阐释

概念整合的中心环节是人的心智空间映射,所以映射是表征同所指成员之间存在的关系通道,这样心智空间才得以对真实信息和表征信息加以区别。如: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与“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之间是类推映射关系。当输入的“手”、“酒”、“柳”与“恶”、“愁”、“离”被映射在心智空间并连通起来时,便激活了读者心智空间中的认知图式,从一个空间概念去指另一个空间概念成员的过程中产生了概念整合意义:手还是那样红润,酒还是那样甘醇,柳树依旧碧绿,可是这时的诗人心里满是难以言状的凄楚和愁怨。满园春色,却毫丝不能减轻他的离情别恨,使人对“手”、“酒”、“柳”后隐藏的意义多有猜测。衍生出的整合意义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加深渲染哀景的凄凉孤寂之情,突出对封建婚姻的抨击。

概念整合的本质是人的思维方法,常见的整合形式是糅合型整合。糅合型整合是两个相似而不相关的概念整合[10]。糅合整合的基础是相似性,它将两个不相关的概念域中的相似成员性质整合在一起而产生新的概念意义。糅合是有层次的,可以分为首序糅合、二序糅合等。若将“红酥手”看成概念图示,“手”由“红”和“酥”修饰,经过心智空间的整合验证是合理搭配,其合理性基于两个图示间的概念可整合性,我们可以把修饰与被修饰词组看成是概念糅合型产物,如图4:。

正如特纳指出的那样:“意义来自跨越一个以上心智空间的连接。语意并不是概念容器中的存放物,而是有生命的、活跃的,具有动态性与分布性。”[11]意义不是限定在概念容器中的心理物品,而是投射、联接将多个空间进行融合的复杂运算[12]。整合概念是通过新创结构实现的,新创结构的成因在于整合空间推理,跨域映射是新创结构产生的途径,因此新创结构是概念整合的产物。诗歌的整合形式之一便是图示整合。诗中感情的升华是人的心智网络概念的整合,“情”与“景”交融整合也是诗的隐喻图像连通所致。《钗头凤》也是有“颜色”的。“红酥手,黄藤酒”和“东风恶,欢情薄”,“红”、“黄”都是暖色调,而“恶”、“薄”是冷的感情,以暖色衬托冷调,突出了冷调的悲凉凄冷。诗中光色结合,明暗对比,冷暖平衡所产生的意境效果,都是诗歌隐喻图像连通所致,读者从诗中看到的“色”实质上应该说是颜色隐喻图像连通性把所看到的景物与人的心智连通起来,也可以说是“颜色”规约了读者所想象到的景物范畴,从而凸显了诗人情感中的景物特征。因为各种的隐喻图像连通映射可以激活人的心智空间相应的图示域,为诗歌的理解提供解释力。各种的隐喻图像连通不只在诗的文本中,而且读者的心智中,隐喻图像连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的共鸣。

五、概念整合理论对陆词语篇的认知阐释

诗词的隐喻和象似性是互动的,诗词的映像象似性引领着诗词的隐喻阅读。三个主要映射连通着诗词意义整合工作过程,这三个映射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隐喻映射,诗歌视觉文本对源域输入空间的意象映射,整合空间对诗的视觉拟象映射[13]。这首诗的概念整合理解就是通过上述三个映射所实现的,因为词语和词语之间,即域与域之间发生关系才成为系统,发生关系的动因是映射。此词上阕中,“红酥”与“手”、“黄藤”与“酒”、“东风”与“恶”、“欢情”与“薄”、“一怀”与“愁绪”都是映射连通使这些事物感情产生了关系。如以此词上阕为本,可产生下图认知模型结构图:

概念整合理论者福柯尼耶和特纳认为:整合产生了输入中所没有的新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是理解认知推理的理据,输入空间不同成员被有选择地映射到整合空间,使整合空间的新推理成为可能;这些新推理是自动的,所有的输入空间都是严格的心智结构[14]。整合形成的新创意义是一种创新,是对输入信息在整合框架中认知的结果。概念整合形成的新创意义不同于参与整合的各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也无法从后者直接推导出来。设定《钗头凤》的上阕是输入空间Ⅰ,下阕是输入空间Ⅱ,上阕中的所有事物及其被赋予的感情与下阕所描述的事物及其感情产生映射关系,经过读者心智空间网络整合,结合诗人因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被迫与相爱之人分离的背景语境,得出的新创意义就是对已逝的感情的无限叹惋。由此可得,诗词语篇的概念整合模型构建如下图: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3

主观题

作品分析题(共1题,共60分)

作品分析题:

请在下面所给出的诗歌、散文、小说三类文学作品中,选择一部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同学们可以根据文学概论课程学到的任何理论知识与观点,既可以选取文学的属性描述、文学的语言特点、文学的形象性认知理论、文学体裁的特征表现、文学的阅读理论或者文学批评的相关模式等等对所选择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具体要求如下:

1.必须运用文学理论知识,结合作品展开分析与评价;

2.要准确、恰当地使用不低于2限次的学科专业术语;

3.问题回答要划分出层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4.避免出现照搬材料内容,就事论事,缺乏理论依据的表述。

诗歌评析

背影

汪国真

背影

总是很简单

简单

是一种风景

背影

总是很年轻

年轻

是一种清明

背影

总是很含蓄

含蓄

是一种魅力

背影

总是很孤零

孤零

更让人记得清

诗歌评析

背影

答案:

该首短诗都是以背影开头,慢慢的深入。由“简单”到“年轻”再到“含蓄”最后到“孤零”,那份独特便也显现出来。众多的背影里面,个人眼里的背影也只是那个与自己牵绊最深的,它不管人群是怎样黑压压的如幽灵般显现。

行者有行者的背影,伏案者有伏案者的背影,思想者有思想者的背影,望其背影之时,他的前路会有怎样的奋斗和执着又是另一番风貌了。

《背影》只有轮廓,看不到喜怒哀乐。背影是简单的,是年轻的,是蹒跚的,是含蓄的,是独特的,更是孤零的。看着背影,不仅仅的是看着渐行渐远的风景,更是心中千思万绪的情感的渐行渐近。

散文评析

信念的力量

鲁先圣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的,人们会说,就是那个出大学生的村子。久而久之。人们不叫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吗?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道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说,老师说,将来我能成音乐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于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

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很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前程,不会预测其它的。

这个老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学生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始终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散文评析

信念的力量

答案:

从老教授的角度,本文昭示了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期望,还应该把这种效应用于学生身上.老师要告诉学生,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让学生对自己增强自信心,对自己的人生前……

小说评析

回家

皮特·哈米尔(美)

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然而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某时某地发生过。

他们要到劳德戴尔要塞去——共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上公共汽车时,他们拎着纸袋,里面装有三明治和葡萄酒,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这时,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已经在他们身后消失。

公共汽车驶过新泽西州时,他们开始注意到文戈。文戈坐在他们前面,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他坐在那里,从来没有动一下,满是灰尘的脸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深夜,汽车抵达华盛顿郊外,在霍华德·约翰逊饭店停下。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文戈坐在座位上像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动。几个小伙子感到奇怪,试图猜想他的身世:也许他是一个船长,也许是抛

下妻子,离家出走的人,也许是一个回家的老兵,他们回到车上时,一个姑娘坐在他身边,作了自我介绍。

“我们要到佛罗里达去,”她欣喜地说,“听说那儿真美。”

“是的。”他平静地说,仿佛他想起了曾极力忘掉的事情。

“想喝点葡萄酒吗?”她问。他微微一笑,对着酒瓶喝了一大口。他向她道了谢,又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她回到伙伴中间,文戈则打着盹睡着了。

次日早晨,他们一觉醒来发现汽车已停在另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门外。这次文戈进了饭店,那个姑娘坚持要文戈与他们坐在一起。他看来很害羞,要了一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他听着年轻人闲聊海滩露宿的情景,紧张不安地抽着烟。回到车上后,那个姑娘又与文戈坐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他讲述了自己辛酸的经历。他在纽约监狱里关了四年,现在回家去。

“你结婚了吗?”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她问。

“是这样,在我坐牢时我曾给妻子写过信,”他说,“我告诉她,我要离开很长时间,如果她受不了,如果孩子们总是问这问那,如果她太伤心,那么她可以把我忘掉。我能理解。再找一个丈夫。我说——她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确实了不起——把我忘掉吧。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果真如此,三年半里她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

“你现在回家,对家里的情况什么都不知道?”

“是的,”他羞怯地说,“不过,上一周,当我确信假释就要批准时,我又给她写了信。我们过去住在布伦斯威克镇,就在杰克逊维海港前边。镇口有一棵高大的橡树,你一进镇就能望见。我告诉她,如果她没有改嫁,愿意等我回家,那就在橡树上系一条黄手帕。我看见黄手帕就会下车回家。如果她不想要我,就忘掉这件事——不系手帕,这样我就继续坐在车上走过去。”

“哇,”那个姑娘叫起来,“哇!”

她告诉了其余的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他们都关注着布伦斯威克镇的到来,并相互传看着文戈拿出来的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妻子和三个孩子——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孩子们尚未发育成熟。可以看得出来,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了。

现在他们离布伦斯威克镇还有二十英里,几个年轻人都坐在右边靠窗的座位上,等待着那棵大橡树的出现。文戈停止张望,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好像他在给自己鼓劲,决心战胜另一次失望。

这时离布伦斯威克镇只有十英里,五英里……突然,所有年轻人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们叫呀,喊呀,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有文戈除外。

文戈坐在那儿望着橡树惊呆了。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这棵树,

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正当年轻人高声欢呼的时候,这位老囚犯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汽车前面的方向,回家去了。(试题分值:60分)

小说评析

回家

答案:

①小说写文戈的回家之路,文戈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小说从动作、神情、语言等角度正面表现文戈形象。

②回家途中的文戈是小说情节展开的中心人物,小说中人物的活动都是围绕文戈回家展开。

③小说通过文戈在回家途中讲述自己辛酸的经历,表现人们对亲情对人间温暖渴望的主题。“幸福的黄手帕”好。

小说幕后的文戈妻子是小说着力表现的主要人物,而黄手帕的有无与之有直接关系,文戈、几个年轻人只是引线。挂黄手帕的文戈妻子是情节发展决定性人物,文戈的的命运前程决定于已离开了很长时间的妻子。 小说对亲情对人间温情渴望的主题主要是通过挂黄手帕的文戈妻子表现出来的。

小说评析

妈妈的秘密

赤川次郎(日)

千万不能让丈夫知道。

绫子拿着那个小包,站在桥上。夜深人静,河水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流淌着。

它能带走这秘密吧。

小包飞快落入河中。回家吧,明天丈夫住院,得起个大早呢。

绫子疾步往回走。轻轻打开后门,穿过厨房,溜进卧室——丈夫站在那里!丈夫满脸愤怒。

“上哪儿去了?”

“这……”

“哼,是把见不得人的东西扔到河里了吧!”丈夫真的动了气。绫子的脸也变白了。

“扔了什么?说!”

绫子忍不住反问一句,“你怀疑我什么?”

“我替你说吧——是北山的信!”绫子睁大了眼睛。接着,慢慢将视线移至脚下。

“跟那家伙勾搭上啦!”“啪!”一记沉重的耳光。绫子头晕目眩,一头栽倒在床上。

好不容易抬起头时,女儿有纪子正怯生生地站在床边,黑黑的瞳仁里充满了恐惧和疑惑。

“我到底是谁的孩子?”有纪子问,“是爸爸的,还是叫北山的那个人的?”

“你为什么问这个?”

“想知道。”

良久,绫子没有作声。微风吹拂着她那业已大部分变白的头发。

“好,”绫子终于开口了,“那就告诉你吧。”

“和我结婚前,你爸爸爱着一个人,她叫……晶美”。晶美,并不出众。在中学,比爸爸他低一年级。当时很迷恋爸爸的绫子,偏偏和晶美又是最好的同性朋友。不过,这两个女孩儿那时都还不到敢向异性吐露爱心的年龄。因此,也就没有发生什么争“郎”大战。论家庭背景,绫子占上风。晶美死了父亲,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度日维艰。她自然穿不起绫子身上的漂亮衣裤,也不善于玩耍。不过,绫子知道,晶美特有的那种清纯、温柔和娴静是谁也学不到手的。

那件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暑假。

晶美突然跑到了绫子家。爸爸正巧也在。紧追而至的是一群恶煞似的男仆,他们的主人是当地首富,晶美的母亲在那家干活。

“让那个女孩儿滚出来!”男仆们叫嚣说,他们小姐放在梳妆台上的宝石不见了,晶美当时正进府找她母亲,偷宝石者必是晶美无疑……爸爸,发怒了,让晶美躲进里屋,转身直奔门口,跟那帮男仆大吵起来。

大概是被爸爸那不要命的样子吓住了,男仆们嘟嘟哝哝着回去了。本来他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

爸爸走向面色惨白、颤抖不已的晶美,温柔地拉起她的手……然而,那件事并未结束。暑假期间,晶美偷盗宝石的传言飞遍整个镇子。新学期开始后,没一个人愿跟她说话。她母亲也失去了工作,娘儿俩的日子更难过了。爸爸则明明确确地爱起了晶美。那不是出于怜悯或同情,而是纯粹发自内心深处的诚挚之情。绫子一如既往关心着晶美,同时暗暗在心里发誓:委屈自己,成全他们。

然而,单靠一个学生的爱情,是无法支撑母女俩的生计的。这个事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晚秋的一个黄昏,晶美和她母亲一同投河自尽了。

“后来,你爸爸倒插门到了咱们家,再后来,就有了你。”绫子停顿了一下,“不过,你爸爸在心里一直思念着晶美。我只是他的妻子,晶美才是他的恋人,而且只有她一个……”

有纪子长长地叹了口气。“可这与你扔到河里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

“我打扫里屋的时候,发现了塞在天棚上的宝石,就把它偷偷地扔进了河里。”

“是,是这样……”有纪子几乎喘不过气来。

“晶美被人追到咱们家,趁你爸爸跟人吵架的当儿,踩着板凳,把宝石塞到了天棚里。”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爸爸呢?”

绫子莞尔一笑:“我那时已经得知,晶美的不幸使你爸爸在身心方面所受的沉重打击和极度悲痛该有多大。对你爸爸来说,晶美是完美无瑕的女性偶像。如果告诉他真实情况,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儿?”

“妈妈!”有纪子紧紧地抱住了母亲。

“您才是最爱爸爸的人啊。”

绫子的脸微微发红。

小说评析

妈妈的秘密

答案:

小说先设置悬念,制造-一个妈妈的秘密,然后丈夫动气,女儿追问,层层推进,而揭秘又必须回到过去的岁月。于是小说自然巧妙地用插叙的方法让时光倒流,回到青春的岁月,展开丰富复杂的感情纠葛。最后又出人意料地揭示出宝石的秘密。让读者在“欧.享利式”结尾中顿悟、体会、感受妈妈的秘密。这样,整个故事情节集中紧凑,让读者一气读完,便荡气回肠,感受到巨大的艺术冲击力。

诗歌评析

感谢

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诗歌评析

感谢

答案:

《感谢》是汪国真在2006年暨南大学百年校庆所作的一首现代诗歌。作者用收获、捧起、撷取、亲吻这四个词语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表达出“我”对“你”真挚的感谢之情,同时收获春风,捧起

浪花,撷取红叶,亲吻雪花,都无一展示出这四季之景的特点。

诗句对仗工整,用词准确,表现出文学大师的深厚功底。一年有四季,“我”写尽了四季,却也写不尽“我”深深的感谢。作者将自己饱满的深情蕴涵于四季最美的景色之中,用四节诗中丰满的形象与真挚的语言,表达出其真切动人的感谢之情。

散文评析

感谢遗憾

王文

曾听过一位哲人讲的故事。一个旅人在路旁看到许多盛开的鲜花,他一边走一边采。沿途的花一朵比一朵大,一朵比一朵美,一朵比一朵香,到黄昏的时候,将近旅程的终点,他看到一朵巨大的奇异的花,在暮色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他喜出望外,抛掉了手中的花,奔跑过去,但他的脚步却因跋涉的疲劳而显得有些沉重。他终于赶到了那朵花的面前的时候,那朵花已经枯萎了,他绝望地握住花梗,手一摇动,花瓣一片一片地掉了下来。

于是,有人为旅人感叹,如果他不留恋那些小花而大踏步地一直向前走,就可能得到那朵奇异的花。我却不以为然,就算他得到了那朵令他喜出望外的奇异的花,当他回眸时,也会以同样地心情遗憾错过的那么多芬芳的无名的小花,也许就在这不起眼的无名小花丛中会有一朵更让他心驰神往,更让他感慨不已,更让他喜极而泣……

人生是一个遗憾的过程,正因为有了无数个遗憾,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如此精彩如此美丽。稍不经意的一次回眸,满眼往事中最令人难忘和记忆犹新的注定是曾经有过的些许遗憾,就像我们常常忘记的夏日的沐浴,而记住了难捱的燥热,忘记了冬季树挂上的棉絮,而记住了严寒的冷酷。每一个遗憾倒给我们的都是凝重的思索,每一个遗憾留给我们的总是流年的感动。重要的是不要因为一次遗憾,而忘却了我们人要风雨兼程的行旅。

许多人因为没有得到而抱怨而放弃而沉沦,智者会因为没有得到而奋起而执著而追求。感谢遗憾,就是感谢生命的馈赠;感谢遗憾,前方的路才会走的更坚实;感谢遗憾,未来的日子才不会有太多的遗憾。带着遗憾远行,人生旅途会更加的精彩!

散文评析

感谢遗憾

答案:

《感谢遗憾》开头以一个故事开头,吸引读者的注意,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以为有了一些遗憾,生命反而会呈现不一样的美好,所以作者以感谢遗憾为题,列举了一些为我们可能会遗憾的生活琐事,但是另一面也对比写出了另一种美好,不纠结于那些没能顾虑全面的事,生活会过得更轻松,抓住美好,感谢遗憾,这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4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欣赏 文学评析 评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68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Literary Works

HUANG Jun, YU Yongyang

(Jiangxi Provinci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Author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literary works, it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main aspect of literary activities. Literary evaluation is the way to make the charm of literary works.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he perception,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 and resonance of literary works. The literary criticism is based on the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analysis and review of literary works.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and evaluation are indispensable in literary activities.

Key words literary works; literary appreciation; literary analysis; analysis methods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活动让读者借助作品的文学语言,具体地认识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本质,进入由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或多或少地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但是从理论上讲,怎样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析,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1 文学作品的欣赏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文学活动被称作文学欣赏。从性质上看,文学欣赏首先第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包括对文学作品形式、风格、语言的认识与理解;也包含着对作品中的题材意义、主题思想的认识与理解。文学欣赏的发生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主观条件,即是我们所说的读者;二是客观条件,即文学作品。这两个条件之间互相影响和渗透,读者所要欣赏和评论的对象为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也能够为读者带来享受和愉悦。文学作品中不仅仅只包括感性特征,其中还包括诸如道德、真理、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等理性的内容,文学作品的这些理想特征要求欣赏者将理性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充分把握文学作品。文学欣赏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1 知觉阶段

欣赏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最初能感知到的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形象。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形象,读者进行文学欣赏时就是对文学形象的再现。文学欣赏的知觉阶段中对形象和形式的感知首先通过文字语言,语言是对形象的刻画。如《红楼梦》里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短短几句话便能透出林黛玉的体态特征和人物性格,语言的描绘使得欣赏者在看到这几句话时便在头脑中生出林黛玉的形象。所以欣赏文学作品时,必须先仔细品味语言表达出的画面与形象,弄懂里面各词句含义,然后再通过积极的思考,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方法,将间接的艺术形象再建为完整的生活画面,由此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这样便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1.2 理解阶段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可视的对象还是理解的对象。欣赏者不可能在一块白板的状态下,在没有一点前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艺术作品。文学的语言和作者的背景、历史积淀、人文修养、个人体验等等相关。阅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就要对作品进行充分的理解,将语言转化为有色彩、画面、人物、动作的形象。一部文学作品也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要理解文学作品,必须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1.3 体验阶段

在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最高级的阶段是体验,它最能与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相吻合的接受方式。欣赏者在知觉,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在反思、间接理解基础上的,体验的过程包含着对作品中内涵的深刻把握。作品内容在体验中被完全升华为有意味的形式,同时也散发出意蕴和意味的光芒。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作者的主体都被文学作品中的主体、自我所代替,无法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主体和自我。通过体验的过程,文学作品与欣赏者达到了亲密无间,相互融合的同一。在体验的过程中,欣赏者在文学作品中感到自我,文学作品的整体意味也在体验中显现出来。

文学欣赏经过知觉、理解和体验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被文学作品感染。把握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净化接受者的心灵,让人们在其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意义和价值。

2 文学作品的评析

文学作品评析是读者在文学欣赏和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寻找灵感和共鸣,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并对其中的语言、人物、思想进行解剖。文学作品的评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小处着眼,结合实例

一部文学作品包括内容和形式,其中欣赏者可以评析的内容也很丰富,如主题、思想、人物、场面、氛围、语言、风格特色、文学家创作等等,但在评析时,最好从小处着眼,不能选题太大,如果太大涉及较多只能泛泛而论,评析就会空洞不够深入。如:评小说 《三国演义》,题目太大并且不具体,往往不知从哪里写起。应该从小处着眼,从《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点或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或是整体的主题思想、或其典型风格特征、或某个人物形象,或某种现象等,不能大面积撒网,全面涉及,缺乏重心。必须抓住重点和要点以及特色鲜明的地方,也就是作品的闪光点和突破点,或者给人造成冲击的部分,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剖析,呈现其独特之处,品味其感人之处及其深隐的意蕴。另外,评析文学作品,既要呈现出理论,还要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要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相互印证互为支撑,评论观点要紧密结合作品材料,不能仅表达出评论观点,而没有通过实际案例作为支撑材料,也不能仅堆积一些案例材料,而没有鲜明的观点,必须将叙述和议论结合,评论要讲究专业性,在评论的过程中进行分析,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层层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内在意蕴。

2.2 独特的角度与观点

就文学评论而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比如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有的人关注的是当时人的生存状态,有的人想要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还有人会看到里面的男女主人公经过时间的变迁发生的改变。所以,在进行文学评论时,要有独特的视角,选取作品最凸显的角度,忌讳人云亦云,跟风现象。一个人说这一点好,然后一百个人也跟着说好的文学批评现象并不少见。要想做到,文学评论能够引人注目,必须选择新颖和独特的角度,别人已经阐述过很多遍的点,并不是没有可写之处,这就要选择不同的材料来加以论证,或者在别人浅显论述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更为专业的分析。同时还应该由自己的观点,在欣赏作品时用自己的眼光尽情地自由地欣赏,自由地享受,抛开前人对它的限制,去欣赏作品的内在意蕴。然后可以在结合理论,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并能够做到论证自己观点时,有理有据,自成体系。

2.3 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结合体。而文学作品的感性和理性通过文学语言来实现。比如在一部小说中,虚构和夸张的手法便是文学语言的一种形式,它用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这种形式的文学语言又能将文学形象呈现出来,所以既是形象的又是感性的,又能通过文字的组合构成可以理解的意义,从而达到可以讲述深刻的理性内容的目的。从评论者的角度来看,必须能够领悟这种文学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用感性形式和形象来显现真理。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就采用了夸张、反讽的手法,将孔乙己塑造成一个可怜而又可笑的人,这只是对孔乙己的感性认识。而鲁迅先生通过这些揭示了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中“吃人”的本质。《孔乙己》中有着强烈的对比,一边是看客,一边是孔乙己。看客身上彰显着“快活”,也反衬着孔乙己的悲剧性。这便是感性和理性结合,在感性形象的背后蕴含着理性的内涵和哲理。评论家要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以便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体悟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所彰显的艺术魅力。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评论者如同一个优秀的文学创作者一样,对于自己的评论对象或表现对象,既要有生动的情感想像力,又要有敏锐的理性剖析力。

2.4 注重想象与情感

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例如艺术手法、故事情节等,对作品进行想象性的再创造。在想象的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来感受这一瞬间所暗示的丰富的内容。文学家将自己内心具有标志性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所以在进行艺术欣赏的时候势必要投入情感,在文学评论中,情感是最重要的,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是因为不论是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角度看,文学家通过文学语言要表达和欣赏者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到的,都已经不可能是文学家和欣赏者个人的私人情感,而是通过文学语言符号化、客观化、普遍化的人类共同的情感。

3 结语

文学评论作为文学接受的一种方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层次。文学欣赏是一种欣赏性的接受,欣赏性接受是一种直觉性、主观性和享乐性都较强的接受方式。而文学评析则是一种理性的探究,要求理论性,也要求从一个观点和立场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出作品的深层意蕴;对作品内部的各要素,以及作品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分析、阐释作品中包含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作为文学评论家要做到,对作品精度的基础上,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与作品产生共鸣,也要不断扩展自己的阅历,增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在文学评论中将自己的观点诉诸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注重自身的感受,并将作者的情感和想象,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再现出来,做到赏析结合,评析有理有据,独到、新颖。

参考文献

[1] 江林.怎样欣赏文学作品.高师函授,1984(2).

[2] 邹积艳.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析方法探究.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2).

[3] 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5

关键词: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分析;语言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77-02

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可以给读者呈现出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我们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将经典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叙事性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并提出见解,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的推介传播具有极大的作用,有助于升华文学理论,同时有助于读者对于作品的鉴赏。

一、对经典文学进行文本分析的具体性质以及地位

对众多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探究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探究方式以及探究活动。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的具体性质以及地位到底是什么?文本分析的涵义是,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分析,是对文学进行探究的基本活动,研究对象是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原因以及其艺术价值的形成进行表述。此种研究活动强调自觉方法意识,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较为理性的探究,并且在对经典作品进行有效分析的过程中,不自觉的转换成对作品的审美评价[1]。对于探究人员来说,对经典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和对文学鉴赏是有本质区别的。对文学作品鉴赏主要侧重面是为了自身阅读的快乐,但是,对经典文学进行文本分析的侧重点是,从文学作品的主要艺术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具体是指从事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方式以及活动,因此,只有文本分析才有这样的性质以及地位,这是其他文学活动所没有的。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以文学欣赏为基本前提,专家学者对于经典文学探究方式的种类非常多,可以对文学史进行有效探究。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探究是指文学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对文学作品进行的探究方式。对文学史进行探究的基本任务是,在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对作品进行高度概括并精准描述出其艺术价值和内容发展的线索。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的基本方式是,把非常零散的众多文学现象以及相应的文学作品,依据一定的文学准则,从理性的角度,将文学作品进行排序,同时,给予文学作品一个特定的历史地位。

最初,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有效评价是进行文本分析的重要工作。对文学史进行文本分析的主要基本点是将作品的作家以及相关作品进行简要归纳和总结。例如,由易素权、王原则编撰的《俄国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中,第二十三章“对契柯夫的介绍”文中对契柯夫的生平以及主要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其中契柯夫的短篇小说包括《第六病室》和《套中人》以及《草原》等[2]。在文学作品中对契柯夫的短篇小说进行总结,认为:其短篇小说是当前世界文学作品中灿烂的遗产。契柯夫的一生中,写了七百多短篇小说,塑造了六千个人物形象[3]。作家通过对这些人物进行深刻的塑造,将俄国社会的黑暗面深刻揭露,将俄国时代风貌全面展现。契柯夫短片小说的创作极致完美,其作品发展极度成熟。契柯夫的文学创作对世界文学和俄国文学做出巨大贡献。

二、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分析的基本路径

经典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和探究文学经典的基本路径息息相关。同样要采用较为理性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这是对经典文学进行研究的重要工具[4]。

研究经典文学,可以帮助我们将文学作品的个性价值进行全面探究。无论是怎样的文学理论都是对文学作品的概括和升华。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大多采用的是理性文本分析法,这是有效研究文本价值的重要机制。对艺术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研究的工具是文本分析方法。有效的文本分析方法有助于读者发现作品中的个性特征以及艺术特点。通常我们都是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例如,著名学者金圣叹的文本分析方法――“草蛇灰线法”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结构进行高度形象化的概括。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主要创作技巧、创作经验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创新。经典作品是作家对自身生活经验的总结以及升华,作家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作品的创作。作家在进行创作期间不会利用范畴以及概念进行作品设计。例如,法国著名叙事学家热乃特在对《叙述语言》[5]中提出:“我们不能盲目地去信任每一位作家。通常艺术家的美学思维和自身的实践能力是不相符的,此种结论得出是得于米涅瓦之鸟迟飞的现象”。

中国经典文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经典话,这其中经历了文学和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重重考察和洗礼。抛除不利因素,文学成为经典文学是具有一定理论依据的。

三、将经典文学进行文本分析的重要意义

文本利用分析的方法将经典文学进行有效分析,全面将叙事性体裁的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研究特色。例如,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舞会以后》、牛僧孺《周秦行记》[6]以及巴金的《复仇》。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舞会以后》,文中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以“我”的角度,具体讲述了伊凡瓦西里等人和我去聚会的谈话场景,具体的谈话内容是:每个人生活的质量高低,不是因为环境造成的,这是伊凡瓦西里对于人生的见解,因为伊凡瓦西里具有特殊的人生经历,才会有这样的见解。然后伊凡瓦西里又成为另外的故事讲述者,讲述一个伊凡瓦西里自身的故事。因此,伊凡瓦西里的故事是整个作品的核心内容。

牛僧孺《周秦行记》中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余真元中举进士落第,归宛叶间。……看见火明,意谓庄家。更上前驱,只见一大宅……”这其中引用的是汉代高祖妃子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汉文帝刘恒母亲薄太后的庙中。在薄太后的庙中,有许多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女鬼魂在此相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女鬼魂: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和汉元帝时期的王昭君、南北朝时期明帝萧宝卷的妃子潘贵妃和唐玄宗李隆基的爱妃杨玉环、西晋时期石崇的妃子绿珠等。大汉朝的薄太后带领四个王朝的妃子在庙里和牛僧孺见面赋诗。用薄太后的话可以说,“牛秀才邂逅逆旅来到此地,诸多娘子又偶相访,今无以尽平生欢乐。”在薄太后的庙中,牛秀才和四个王朝的妃子进行赋诗会。这篇牛僧孺《周秦行记》中,充满奇特想象,利用人鬼团聚对话的方式,将整个故事全面复述,复述的方式是采用故事中存在故事的结构,每位妃子的诗都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解读,这些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咏史诗,并不是怀古诗,每个妃子的诗都包含一个美丽的故事,牛僧孺《周秦行记》中的行文结构包含了不同的年代,具体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唐代等,通过时空交汇的方式使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非常吸引人。

巴金的作品《复仇》中主要以我的角度来叙事,作品中共有三个叙事者。具体包括:“我”和福尔恭席太因、医生等。作品的主要核心内容是福尔恭席太因,通过利用遗书进行讲述他复仇的故事,然后,医生又讲了一个关于福尔工席太音的故事。“福尔恭席太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复仇”,作品《复仇》中的“我”和医生朋友在乡间聚会期间,谈论的话题同样是幸福,“我”、医生以及众多老朋友在谈论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7]

四、结束语

作家对文学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作家在自己心境中积极发挥想象,构建作品的结构框架,将自身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将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究,同时,将自身好的见解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融入作品。因此,灵感和天赋以及人生经验对于作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作家的作品是对人生经验总结以及艺术的升华,是作家最宝贵的财富。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的重要意义是,全面对叙事性文本的作品进行高效分析,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将文学作品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和探究,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以及文学作品的传承具有极大的作用,有助于对文学理论进行基础性升华。

参考文献:

[1]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陈燕谷,晓未,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13.

[2][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法]罗兰・巴尔特.从作品到文本[J].杨扬,译.蒋瑞华,校.文艺理论研究,2012,12(25):112-132.

[5]钱中文.法国文艺理论流派印象谈[J].文艺理论,2013,25(24):159-163.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6

一、从文本出发

阅读的主体是作品。在变化的外在条件下,作品呈现出相对稳定性,依据各个篇章之间的关系及各部分内容与作品整体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理解,是最适合的方法。这就需要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系统符号,只能依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整个系统的关系来理解。这种应用在语言学上的理论与文学作品的分析相当吻合,它也是结构主义批评方法的精髓。形式主义对于从整部文学作品出发分析文本也是合适的,它以文学语言形式为批评对象。它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是固定不变,而内容是不定的,基于整部作品的大方向不变,可以从不同的内容进行阐释得到相对完整的文学性。雅各布森提出:“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1]形式主义批评方法正是用“陌生化”理论来实现文学性。文本中的各种修辞方法,就是作者把普通语言进行陌生化的方法。多种多样的修辞使作品的内容变的新奇形象使读者在熟悉又陌生的语境中体验作品的文学性。

二、从作者出发

作者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叙事过程,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说的就是跟着作者的思想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内心,从而真正理解文本的意义。这时我们需要心理学分析理论和叙事学理论。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观点是,“俄狄浦斯”情结是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俄狄浦斯情结,这也是作家日后创作的动力,该理论冲破了单纯的理性分析,更人性化的从作者内心出发,分析人物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实现作品的文学性。作品是作者艺术表现和思想历程的实现,当代作者在实现上述内容的过程中却尽力避开对作品人物的绑架,人物能够引起读者的爱憎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不管叙述过程用“我”还是“他”,作者看似局外人,然而这些看似客观的人物实则都隐藏了作者内心的幻想。心理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找出文本发展和人物性格形成的真正原因。叙事学理论也是有助于读者跟随作者前行的理论方法。费什说:“我们在阅读或复读时不可不涉及作者的意图,不可能不假定我们所读到的符号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写出来的,否则对意义的解释就不可能发生。”作者的创作是文本实现文学意义的基础。不管是作者直接控制文本,或是以描述代替叙述,还是作者表面上的消失,其实作者都在影响着文本的发展。要在看似没有作者的文本中深入理解作品,首先要看清作品的形式,还要结合作者写作时的背景等多方面因素,这些恰恰是叙事学理论所研究的。叙事学理论方法可以很好的分析作品的叙事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意图,确定文本的文学意义。

三、从读者出发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7

【关键词】语料库;文本;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中国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7]李文中:语料库索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洛阳: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英美新批评派;有机形式主义;统一性;真实性

一、英美新批评派的历史渊源

新批评派是20世纪20至50年代英美批评界影响较大的一支批评流派,得名于美国梵德比尔大学文学教师约·兰塞姆(johncroweransom)1941年所著论文集《新批评》。这部文集赞扬托·斯·艾略特等人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和批评见解,称之为“新批评”,以别于l9世纪以来学院派的传统批评。兰塞姆在书中用“新批评”来指称t.s.艾略特、i.a.瑞恰慈和i.温特斯三位批评家,但后来“新批评”的帽子却落在了兰塞姆和他的几个学生的头上,进而成为一个方便的标签,用来标志一大群观点各异甚至互相矛盾的批评家。现在一般公认的新批评家是兰塞姆、艾伦·塔特(allentate)、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brooks)、罗伯特·潘·沃伦(robertpennwarren),以及稍后—些的韦姆萨特(william k.wimsatt)和雷内·韦勒克(renewellek)。“新批评”这个词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美国文论家乔·艾·斯宾岗(joeleliasspingarn)于1911年出版的《新批评》(thenewcriti—cism)一书中提出的。斯宾岗的“新批评”指的是克罗齐美学。第二次就是出自于美国约·兰塞姆所著论文集《新批评》。它是一个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派别。这个派别一、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批评界取得主导地位。第三次是五十年代法国出现的“新批评”。它是指当时法国文学理论领域内纷纷涌现的各种学派(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总称。进入六十年代,随着从欧洲大陆进口的各种新潮学说的风行,以及欧美各种社会运动的勃兴,新批评逐渐失去了往日受人瞩目的光彩。

二、英美新批评派在中国的误解误判

新批评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就被引介到中国文学中来,八十年代更有系统的翻译和评论。但由于新批评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强烈的批评和反对,所以迄今为止,新批评仍然没有在中国文学批评界产生过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新批评派成员众多,主张庞杂,从国内有关新批评的一般的论述来看,新批评被认为是一种狭隘的形式主义文论,它专注于文本本身的细读分析,把作品看成是一个自足、封闭的体系,割裂作品与作者、读者乃至社会历史的联系,甚至不要作者、读者和社会历史研究。尽管只要认真读一读新批评的论著,这种误解和歪曲就会不攻自破,但强加在新批评之上的错误印象却始终摆脱不掉。不论新批评在英美的兴衰荣辱如何,新批评在热衷追逐西方话语的中国文坛的确没有多少正面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新批评在”新时期”的文坛中主要局限于理论探讨的范围,运用新批评的理论方法对当下的文学现实做出切实评判的批评家寥寥无几。

在反对新批评的声音中,还有一种奇怪的论点,就是认为新批评只适用于短小的诗文,不能对长篇巨制进行条分缕析的细读和评价。新批评的实干家们没有用他们的理论方法做过长篇小说的分析研究,但他们的经典论著给广大文学读者提供了分析原则和方法的良好示范。从新批评将文学作品看成一个“有机体”的观点出发,考察长篇作品的“统一性”、“连贯性”,分析其情节结构、修辞手法,探求作品意图,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说都是可行的。新批评的当事人对这种批评方式的潜力充满着信心和期待,正如韦勒克所说:“我们应想到世界文学的无穷宝藏在用许多种语言对我们讲话,大声要求我们去诠释和评价”。误解和误读只是导致新批评在当代文坛遭受冷落的一个因素。各种新兴的理论流派对新批评的攻击责难也很多,并且在很多新派理论家的眼中,新批评是一种过时、偏颇、必须要超越的批评流派。这个背景对中国的接受者来说,多少影响了他们运用新批评的兴趣。

三、英美新批评派的价值

新批评派从象征派的美学观点出发,把作品看成独立的、客观的象征物,是与外界绝缘的自给自足的有机体,称为“有机形式主义”。在文学标准的问题上,新批评家们坚持“有机论”(organicism)的观点。他们认为,一部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具有一定连贯性和完整性的语言结构,其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作品的全部意思正是这种“语境”(context)的产物。“有机论”的观点使新批评家拒绝了对作品做“形式”和“内容”这样传统的二分法。在他们看来,所谓“形式”正是作品的生命所在,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作品的意思。形式就是意味,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从有机论出发,新批评反对图解概念的作品,而要求主题找到恰当的象征体、“客观对应物”。与“有机论”紧密相连的,是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真实性”、“合理性”(ocherence)的要求。如果诗人、小说家讲话的方式得当,叙述得成功,那么作品所传达的经验便会合情合理,整部作品也就具有了真实性。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批评的任务是对作品的文字进行分析,探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隐密的关系,称为“字义分析”。象征主义为他们提供了美学理论,字义分析是他们进行评论的具体方法。新批评的“细读法”(closereading)常常能够帮助读者深刻把握即使是晦涩难解的作品,也能够在对作者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成功地解读其作品,发掘其深刻的内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