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分子影像学8篇

时间:2023-01-21 19:51:55

分子影像学

分子影像学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Branch Campus of the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分校

出版周期:半年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1793

国内刊号:44-1454/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分子影像学篇2

关键词 分子影像学 教学体系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CHEN Duofa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1)

Abstract Molecular imaging i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s of modern life sciences, medical imaging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molecular imaging features, combined with research i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imaging as well as the basis for cooperation with our university hospital, a study i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l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life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clinical cross, build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medical complex polytechnic molecular imag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complex talent

0 引言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是运用影像技术显示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学。①分子影像学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相结合的产物,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等学者于1999年提出,经过10余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①②随着分子影像学技术研究工作在我国的迅速开展,具有分子影像技术背景的人才更显缺乏。医药企业、医疗设备企业、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等单位对分子影像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增加,尚没有专门学科进行分子影像学人才培养。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依托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定位为研究型学院,分子影像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学院在分子影像研究领域取得一定进展。学院教工由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包括生物、信息、计算机和医学等学科的人员构成,但由于当前研究成员各自的专业背景单一,成员之间尚未有机融合和深度交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在分子影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而目前国内,分子影像学教材较少,分子影像学课程主要面向研究生开设,极少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分子影像学课程。③④⑤本文探讨如何借助我校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的优势,结合我校在分子影像学的研究成果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基础,将生命科学与信息学科和临床医学交叉,开展针对本科生的分子影像学教学工作,建立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为培养理工医复合型分子影像学人才奠定基础。

1 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构建

分子影像学起源于现代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上融入分子生物学,其教学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工学学科和生物学学科体系。我们将从分子影像学教学内容,分子影像学教学模式和分子影像学考评方式进行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构建,目的在于建立包括基础理论―验证实验―应用实践三个层次的多学科深度交叉、理工医有机融合的综合型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过硬、应用实践广泛的理工医复合型分子影像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1 分子影像学教学内容

分子影像学属于前沿科学,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相关资料主要来自世界各国研究小组的公开文献,缺乏全面、系统的参考教材;而且分子影像学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涉及信息、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需要掌握各种影像原理与理论,熟悉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的形态、结构与操作,并应用影像技术进行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课程内容繁杂,信息量庞大。分子影像学是分子生物学与先进医学影像技术结合的产物,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涉及信息、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分子影像学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教学内容包括:分子生物学中核酸等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并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细胞活动的规律;超声成像、CT成像、MRI成像、核素成像等临床中成熟的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光学分子断层成像、光声断层成像等新兴的医学影像技术;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研究以及新药研发等领域的应用。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更要学会利用影像技术进行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考虑到分子影像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以生命学院优势研究方向即光学分子影像及其在肿瘤细胞学中的应用为主线,其余内容为辅助展开。教学过程中,力争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全面和有的放矢。

1.2 分子影像学教学模式

分子影像学涉及多个学科,涵盖现代影像成像理论,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影像技术在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为了系统地学习掌握分子影像学知识,成为合格的分子影像专业人才,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分子生物学相关知识,而且需要知道靶向分子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不仅需要了解分子结构修饰、分子标记等专业知识,而且也需要知道生物信息、医学影像等相关知识。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上述需求,需要探讨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分子影像学,采用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要求。我院分子影像学教师来自不同专业背景,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协同合作教学。借助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在分子影像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基础,可以将生命科学与信息学科和临床医学进行深度交叉,开展目标明确和特色鲜明的分子影像学教学工作。对于分子生物学部分,由生命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教师任教,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以及实验演示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掌握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核酸凝胶电泳、PCR、DNA测序、RNA提取与纯化、基因敲除、基因克隆等技术。对于医学影像部分,由生命学院信息专业教师任教,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和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的基本物理原理以及数学理论。对于应用部分,由外聘的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师承担,引导学生使用分子影像技术进行肿瘤早期诊断、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以及新药研发等应用研究。上述教职人员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参与人员构成,经过前期合作研究,已进行一定程度的多学科交叉,可进行协同教学工作。

1.3 分子影像学考评方式

传统教学考评中,多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不是学习知识能力的大小;注重考核学生技能掌握的多少,而不是学习技能能力的高低。这种考核体系只能反映一定时间内的学习结果,不能反映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难以适应分子影像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法陷于陈旧古板,而且使一些再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长期得不到有效锻炼和培养。因此,如何将传统的考核知识与技能与考核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相结合,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分子影像学涵盖学科领域广,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学习任务重,我们需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从学校培养学生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建立合理的考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考核,我们采用知识与能力兼顾的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进展跟踪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基本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试卷笔答形式;对于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学生对刻度吸量管、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等常规仪器的操作,此外还考核学生对microCT、光学分子断层成像等学院研制的医疗影像设备的操作,以实验报告形式答题;对于进展跟踪考核,则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词,进行文献查阅及总结,以文献综述形式答题;对于科研创新,则根据教师课题或学生自主选题进行相关科研活动,以小论文或专利形式答题。总之,将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

2 总结

分子影像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代表了未来医学影像发展的方向。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为国内最早进行分子影像学研究的单位之一,学院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包括信息、生物和数学等专业,在多学科交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于学院在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基础,结合我校信息学科优势,融合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文提出建立包括基础理论――验证实验――应用实践三个层次的多学科深度交叉、理工医有机融合的创新型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通过建立该体系,我们将使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协同工作,讲授成熟的基础成像理论、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实时跟踪分子影像学研究动向,向学生传递最新进展;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实验中引申理论知识;此外,基于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操作训练,锻炼学生使用分子影像设备进行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的科研能力。通过分子影像学综合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最终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过硬、应用实践广泛的理工医复合型分子影像学人才。

基金项目名称: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实验开发项目(项目编号:SY1359)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教改项目

注释

① 申宝忠.分子影像学(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② 申宝忠,王维.分子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1(8):132-157.

③ 朱宏,董鹏,李耀武.分子影像学教学中的哲学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2-84.

分子影像学篇3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MRI;B超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154-01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肿瘤之一,80%发生于绝经年龄妇女。以前对内膜癌术前影像检查主要依靠诊刮和B超 ,随着高场强MRI 扫描仪的出现,内膜癌的术前诊断与分期准确率有了很大提高。本研究探讨子宫内膜癌的MRI 与B超影像学特点,同时评价MRI 及B超对其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4例患者均已婚,12例生育,年龄38~40岁,患者宫内无节育环且均为月经后第3~4天做MRI检查。检查前经诊刮病理为内膜癌的有9例。临床主要症状: ①持续或间歇性阴道出血。②2例阴道液为脓液。③下腹痛。1例患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经子宫全切术后病理最终证实。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公司生产1.5TMR 机型行T1WI、T2WI及脂肪抑制成像,层厚5 mm,层间距 2 mm。10例行增强扫描。采用ACCUSON 公司生产的ASPEN 彩超仪经阴道途径多方位实时动态扫描。

2 结果

2.1 MRI影像学特点

全部患者均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信号不均,其中2例表现为局部增厚;子宫肌层侵犯<1/2 者6例,其中,结合带部分断裂4例,完全断裂2例;肌层侵犯>1/2者5例,其中子宫颈受侵3例;1例肿物穿过子宫浆膜外,阴道受侵,盆腔淋巴结转移。

2.2 B超影像学特点

内膜增厚、局限增厚2例;回声不均匀、子宫肌层内膜基底线消失受累5例;深肌层受侵3例;宫颈受累2例;盆腔肿物1例。

2.3 术后病理表现

14例患者中12例为内膜样腺癌,Ⅰ期为10例,Ⅱ期为3例,Ⅲ期为1例。2例为内膜肉瘤。

3讨论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尚不详,主要观点有:①长期应用雌激素刺激,使本病的危险性增加2~8倍;②子宫上皮肉瘤样变,包括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原位癌;③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内膜癌;④遗传因素。患者临床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临床多用有创性诊刮诊断内膜癌。

3.1子宫内膜癌的MRI与B超影像学特点

3.1.1 MRI影像学特点T2WI子宫内膜厚超过5 mm,或内膜在正常范围内,癌破坏内膜形成局限性、弥漫性缺损。若肌层受侵,结合带断裂,肌层内异常信号;若向下侵及宫颈,宫颈变为高信号;若穿过浆膜,浆膜不完整,正常低信号被肿瘤代替,同时盆腔内淋巴结肿大,邻近脏器侵犯等。

3.1.2 B超影像表现内膜增厚,局限性或弥漫性不均匀回声;当病变侵及肌层时,局部内膜基底线消失,肌层病变区域内见片状或不规则回声;当宫颈受累时,宫颈肥大、变形,宫颈回声明显增强或结构不清;当肿瘤侵犯宫体外时,宫旁出现低回声块影。

3.2 子宫内膜癌的MRI与B超影像比较分析

子宫内膜癌及其病理分期制定,要求影像能清晰地分辨子宫各层结构,B超分辨不出结合带,子宫与周围组织界限不如MRI分辨明了,对判断肌层浸润程度和宫颈受累的有无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不能作出子宫内膜癌分期的较好指标。 而MRI是目前分辨子宫内膜内外各组织、结构最为清晰的影像检查,且分辨肿瘤与组织差异敏感度最好,是目前对临床提供病理分期最为准确、全面的影像检查。

3.3 临床评价

对于子宫内膜癌影像诊断,MRI及B超均有较高的特异性。但MRI有着比B超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尤其对临床诊刮及宫颈检查不能判断内膜癌肌层浸润情况及病变侵犯范围时,基于简便,应首先做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提供结果,选择再做MRI扫描,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术前病理分期。

综上所述,如条件许可,MRI检查可更全面、细致地显示病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术前分期,MR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精确度更高,特异性更好。

[参考文献]

[1]周康荣. 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47-1150.

[2]汪龙霞.妇科与产科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92-95.

分子影像学篇4

【关键词】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淋巴、静脉逆流; 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8-0059-03

随着现代社会的开放,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使妇科疾病显著增加,不当流产甚至多次流产,造成女性不孕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多[1]。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HSG)是判断子宫形态、输卵管通畅程度最常用的重要检查手段和诊断技术,偶见的并发症是碘化油可逆流入间质淋巴、淋巴管、静脉等征象,较粗大的静脉逆流可造成碘油肺栓塞、脑梗死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2]。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影像科自2009年5月-2013年5月在数字胃肠机上完成的175例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患者,对其中发生淋巴、静脉逆流12例患者的临床病史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探讨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175例患者,年龄23~46岁,平均(28.6±2.6)岁,均由不孕症就诊。其中原发不孕71例,占40.6%;继发性不孕104例,占59.4%。

1.2 方法

175例患者HSG前均常规3 d口服碘番酸或华素片碘试验阴性,选择月经干净后4~7 d进行,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PHILIPS 1000MA数字胃肠机下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取膀胱截石位,常规严格外阴、阴道、宫颈口消毒,采用宫颈塞法或双腔球囊导管法封堵宫颈口,注药速率相同,约0.6~1.0 ml/s,宫颈塞法推注40%碘化油5~20 ml,双腔球囊导管法推注40%碘化油5~10 ml,在电视透视下实时监控造影注药进程,同时观察子宫形态和输卵管充盈状况,及时摄片获取数字化图像资料并存储PACS系统,并于24 h摄骨盆平片了解碘化油盆腔弥散情况。当一旦发现淋巴、静脉造影剂逆流时立即停止注药,并立即撤离金属通液管或双腔球囊导管,让宫腔内碘化油自行流出体外,减轻宫腔压力[3]。患者取仰卧位安静休息,个别患者视恶心、下腹痛等症状分别给予吸氧、静脉给药地塞米松10 mg、肾上腺素1 mg等缓解不良反应措施,较粗大静脉造影剂逆流患者常规摄全胸片了解肺部碘油沉积情况,部分由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选择性头颅CT平扫除外碘油脑梗死。

2 结果

175例HSG患者中,12例发生淋巴、静脉造影剂逆流,发生率约6.9%。其中技术原因4例,占33.3%,子宫输卵管本身原因8例,占66.7%。

2.1 子宫原因

175例HSG患者中宫腔形态正常170例,2例幼稚型子宫,1例单角子宫,1例单阴道双子宫,1例子宫肌瘤。其中1例幼稚型子宫HSG出现逆流。

2.2 输卵管原因

175例HSG患者中双侧输卵管正常显影通畅88例(图1),见97例通而不畅或炎性梗阻积水患者中11例发生逆流,一侧通而不畅或炎性梗阻积水37例中发生逆流4例,双侧通而不畅或炎性梗阻积水58例中7例发生逆流。

2.3 逆流分型

12例逆流患者中,淋巴逆流3例,发生率25.0%;静脉逆流2例,发生率16.7%,淋巴逆流合并静脉逆流7例,发生率58.3%。

3 讨论

3.1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逆流影像学表现

分3类,(1)淋巴逆流:碘化油通过内膜进入子宫间质淋巴网,在宫体及输卵管周围形成斑片状、斑点状、网格状影像分布[4];进入淋巴管、结则间盆腔出现索条状及油珠状影像分布(图2),碘油移动缓慢。(2)静脉逆流:碘化油通过壁间静脉丛,表现宫腔周围出现网状、蔓状分布影像(图3);如进入盆底、卵巢静脉丛、髂内静脉支,则出现线条状、串珠状、枯枝状、蚯蚓状影像分布(图4)。较粗大静脉碘油移动较迅速,可瞬间消失。(3)淋巴合并静脉逆流:大部分患者发生淋巴逆流同时合并静脉逆流形成混合型逆流,则出现两种影像并存分布[5]。

3.2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发生逆流的机制

(1)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发生逆流是指造影剂异常压入子宫间质及盆腔淋巴管、淋巴结、静脉回流体循环,最严重到肺循环、脑循环系统[6]。(2)子宫器质性病变,如慢性炎症、结核使宫强腔组织脆性增加,子宫糜烂、水肿、粘连容易形成逆流的发生。(3)患者HSG选择时间欠妥,如选择月经干净后3~4 d内检查,子宫内膜尚未完全修复,血管,发生逆流几率增加,而选择5~7 d内检查则可减少或避免逆流的发生。(4)先天发育异常,如幼稚型子宫、单角子宫、单阴道双子宫、子宫肌瘤患者由于先天宫腔容量小或输卵管狭窄,在造影中推注常规剂量碘油时,由于压力过高,剂量过多,使碘化油渗入子宫间质淋巴网、淋巴管、静脉丛而发生逆流[7]。(5)各种原因造成的输卵管梗阻、宫腔粘连,而在进行HSG时为了达到比较满意显影效果,甚至对输卵管通而不畅患者为了达到通液治疗的目的,有时会选择增加碘油剂量,加大推注药物的压力,这样就容易造成子宫逆流的发生。(6)不洁性接触、药物性流产、刮宫性流产,特别是重复多次流产,造成子宫内膜永久性损伤,溃疡创面得不到修复,血管,包括操作时医用器械性损伤,均使得造影剂容易进入子宫间质淋巴、静脉形成逆流[8]。

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子宫输卵管造影碘油逆流机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造成,子宫输卵管自身病变是主要因素。HSG关键在于逆流的预防:(1)严格掌握HSG适应证,详细了解病史,有无发育异常及各种器质性妇科疾病;(2)操作过程切忌粗鲁,导管不宜过深,推注造影剂压力要循序渐进,注药速率恰当,药量要根据显影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采用5~10 ml;(3)正确选择HSG时间,以月经干净后5~7 d较合适;(4)推荐使用浓度48%进口超细微颗粒碘化油,其流动性更好,几乎无不良反应;(5)在造影时推注造影剂的全过程要实时动态透视监控,一旦发生逆流第一时间立即停止操作,取仰卧位休息,个别患者静脉给药,预防不良反应;(6)密切警惕较粗大静脉造影剂逆流患者,应常规动态全胸片了解肺部碘油沉积情况,防止碘油肺栓塞,部分神经系统有症状患者,必要时选择性头颅CT平扫除外碘油脑梗死。

参考文献

[1]赵霞.子宫输卵管造影静脉回流30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1):1000-1001.

[2]韩丽萍.子宫输卵管逆流400例原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8(2):270-271.

[3]陆笼辉,王莉.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的逆流原因分析(附3例报告)[J].白求恩医学院学报,2007,5(4):208-209.

[4]杨爱萍.子宫输卵管造影发生静脉或淋巴逆入的征象分析[J].甘肃科技,2008,24(22):176-177.

[5]漾峰,周静然,赵传军.两种子宫输卵管造影方法发生对比剂逆流的比较[J].放射学实践,2008,23(12):1351-1353.

[6]翟健坤,黄亦梅,胡文军,等.不孕症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的逆流原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9):45-46.

[7]朱炜炜,刘洪,祝丽颖.子宫输卵管造影逆流18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27.

分子影像学篇5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子宫输卵管造影术中有明显对比剂逆流的患者共56例,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岁。原发不孕17侧,占30%,继发不孕39例,占69.6%(其中22例有刮宫史,占继发不孕的56%,10例有自然流产史,5例有剖腹产史,2例有自然分娩史)。56例中47例进行了诊刮,病理结果显示,炎性病变38例,内膜过度增生6例,内膜结核3例。

2.方法 所有检查均在数字化胃肠机或电视透视下进行,通常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术前常规进行碘过敏试验,试验结果呈阴性患者可进行造影检查。术前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和宫颈,将导管插入宫颈内口,向气囊注气,使气囊封住宫颈内口,阻止对比剂外溢。对比剂采用60%泛影葡胺或碘海醇10~20 ml,以10 ml/min的速度推注,同时在电视透视下观察,并摄子宫输卵管充盈像3张,撤管后患者如无不适可步行至观察室。30分钟后摄片观察对比剂在盆腔内的弥散情况。

结 果 1.子宫、输卵管情况 本组56例有逆流征象的病例中,54例子宫大小形态均未发现明显异常;2例为单角子宫;双侧输卵管伞端不通27例,单侧通而不畅22例,双侧输卵管间质部梗阻5例,单侧输卵管峡部梗阻2例。术中均出现逆流现象,对比剂逆流表现分三种[1]:其中静脉逆流14例,间质淋巴逆流24例,混合性逆流18例。病因以炎性病变最多见(47例)。

2.逆流的X线表现 ①间质淋巴逆流:对比剂进入子宫间质淋巴网,于宫腔或输卵管周围形成云雾状、网状、斑点状阴影(见封三图1);或进入淋巴管及淋巴结,在盆腔内出现线条、斑点状影,斑点状影位于中央,线条状影呈放射状分布,呈现出“辐射征”(见封三图2),这是碘水造影时发生淋巴逆流的特殊表现,在碘油逆流中未见此征象报道。②静脉逆流:对比剂进入子宫壁基底细小静脉、弓状静脉丛,可显示为宫腔周围细小网状影;卵巢周围静脉及髂内静脉的各分支,通常是位于相应部位出现条带状、蚓状或树枝状影(见封三图3)。③混合逆流:X线表现颇为复杂,通常是间质淋巴逆流和静脉逆流X线征象同时出现(见封三图4),但程度通常不一致。

讨 论 子宫输卵管造影可以清楚显示子宫腔的大小、形态,可以准确对输卵管梗阻部位进行定位,是正确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首选方法。刘惕生等[2]行数字减影快速子宫输卵管造影,研究表明,数字减影快速子宫输卵管造影与传统方法比较,造影质量与效率方面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显著改善,但该检查方法对仪器要求较高,基层医院尚无法普及。1929年Pujol等首次提出静脉逆流问题之后,国内相继有多篇文献报道,韩丽萍等报道其发生率为0.82%[3]。以碘水作为对比剂,明显降低了检查的风险,同时获取更多的信息量,能对诊断提供更多的帮助。

1.逆流的病理生理 ①子宫输卵管感染性病变,如炎症、结核等,病变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增加逆流发生的机会;②感染性病变引发宫腔的粘连、缩小、输卵管梗阻,积水不通或通而不畅,加大压力以确保子宫输卵管充盈,亦增加了逆流dylw.net  dylw.net发生概率;③造影检查时间把控,月经干净后过早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由于子宫内膜尚未完全修复,血管暴露,逆流机会较高;④子宫发育异常,宫腔较小或输卵管先天发育异常患者,易出现逆流征象;⑤各类流产术,流产时子宫内膜损伤、清宫不全、消毒不严、吸宫负压过大等多种因素,均可引发子宫内膜损伤,也常导致子宫输卵管的梗阻性病变,增加了逆流的发生机率;⑥医源性因素,器械损伤、插管过深、过快造成内膜损伤等。

2.碘水造影的优势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中并发造影剂逆流并非少见,由于碘油逆流引发肺动脉碘油栓塞曾有报道。现临床上常使用碘水作为对比剂,以泛影葡胺较为常见,其黏稠度较小,流动较快,吸收快,能有效避免静脉逆流后发生血管栓塞,不仅能显示子宫输卵管的大体解剖和输卵管的梗阻情况及性质,而且显示子宫输卵管细微结构明显优于碘油,有利于发现较小病变,且副作用少,是一种理想的子宫输卵管造影剂[4]。许承志等[5]利用低浓度复方泛影葡胺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均获得满意效果,对比剂进入人体内30分钟后即被吸收,检查时间短,不引起异物性肉芽肿,逆流后不发生栓塞,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笔者发现,泛影葡胺碘过敏反应较高,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亦可发生过敏反应。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作为常规对比剂,仍出现轻度过敏反应者,但未发现中重度过敏反应病例。由于安全性能良好,剂量可适量加大,检查中压力可以适度增高,对于输卵管粘连者,能起到一定通液的效果,即便发生逆流,也不必担心并发症的出现。但也应注意因为逆流造成的阴道、子宫、输卵管内病原菌胞,因为逆流而引发其他组织器官蔓延。

综上所述,用碘水作为对比剂,即便是在造影术中发生对比剂逆流现象,由于无动脉栓塞之虞,同时能获取更多的影像学信息,完成造影检查的同时,兼备一定的治疗作用,使该项检查具有了更大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郑玄中.子宫输卵管造影术中造影剂逆流分析[J].医学影像杂志,1997,1(2):2021.

[2]刘惕生,黄彦妮,杨宁涛,等.数字减影快速子宫输卵管造影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学,2008,30(3):350351.

[3]韩丽萍,李一冬,刘 芳.子宫输卵管造影致肺栓塞40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4):240241.

分子影像学篇6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子宫输卵管造影术中有明显对比剂逆流的患者共56例,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岁。原发不孕17侧,占30%,继发不孕39例,占69.6%(其中22例有刮宫史,占继发不孕的56%,10例有自然流产史,5例有剖腹产史,2例有自然分娩史)。56例中47例进行了诊刮,病理结果显示,炎性病变38例,内膜过度增生6例,内膜结核3例。

    2.方法 所有检查均在数字化胃肠机或电视透视下进行,通常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术前常规进行碘过敏试验,试验结果呈阴性患者可进行造影检查。术前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和宫颈,将导管插入宫颈内口,向气囊注气,使气囊封住宫颈内口,阻止对比剂外溢。对比剂采用60%泛影葡胺或碘海醇10~20 ml,以10 ml/min的速度推注,同时在电视透视下观察,并摄子宫输卵管充盈像3张,撤管后患者如无不适可步行至观察室。30分钟后摄片观察对比剂在盆腔内的弥散情况。

    结 果 1.子宫、输卵管情况 本组56例有逆流征象的病例中,54例子宫大小形态均未发现明显异常;2例为单角子宫;双侧输卵管伞端不通27例,单侧通而不畅22例,双侧输卵管间质部梗阻5例,单侧输卵管峡部梗阻2例。术中均出现逆流现象,对比剂逆流表现分三种[1]:其中静脉逆流14例,间质淋巴逆流24例,混合性逆流18例。病因以炎性病变最多见(47例)。

    2.逆流的X线表现 ①间质淋巴逆流:对比剂进入子宫间质淋巴网,于宫腔或输卵管周围形成云雾状、网状、斑点状阴影(见封三图1);或进入淋巴管及淋巴结,在盆腔内出现线条、斑点状影,斑点状影位于中央,线条状影呈放射状分布,呈现出“辐射征”(见封三图2),这是碘水造影时发生淋巴逆流的特殊表现,在碘油逆流中未见此征象报道。②静脉逆流:对比剂进入子宫壁基底细小静脉、弓状静脉丛,可显示为宫腔周围细小网状影;卵巢周围静脉及髂内静脉的各分支,通常是位于相应部位出现条带状、蚓状或树枝状影(见封三图3)。③混合逆流:X线表现颇为复杂,通常是间质淋巴逆流和静脉逆流X线征象同时出现(见封三图4),但程度通常不一致。

    讨 论 子宫输卵管造影可以清楚显示子宫腔的大小、形态,可以准确对输卵管梗阻部位进行定位,是正确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首选方法。刘惕生等[2]行数字减影快速子宫输卵管造影,研究表明,数字减影快速子宫输卵管造影与传统方法比较,造影质量与效率方面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显着改善,但该检查方法对仪器要求较高,基层医院尚无法普及。1929年Pujol等首次提出静脉逆流问题之后,国内相继有多篇文献报道,韩丽萍等报道其发生率为0.82%[3]。以碘水作为对比剂,明显降低了检查的风险,同时获取更多的信息量,能对诊断提供更多的帮助。

    1.逆流的病理生理 ①子宫输卵管感染性病变,如炎症、结核等,病变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增加逆流发生的机会;②感染性病变引发宫腔的粘连、缩小、输卵管梗阻,积水不通或通而不畅,加大压力以确保子宫输卵管充盈,亦增加了逆流发生概率;③造影检查时间把控,月经干净后过早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由于子宫内膜尚未完全修复,血管暴露,逆流机会较高;④子宫发育异常,宫腔较小或输卵管先天发育异常患者,易出现逆流征象;⑤各类流产术,流产时子宫内膜损伤、清宫不全、消毒不严、吸宫负压过大等多种因素,均可引发子宫内膜损伤,也常导致子宫输卵管的梗阻性病变,增加了逆流的发生机率;⑥医源性因素,器械损伤、插管过深、过快造成内膜损伤等。

    2.碘水造影的优势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中并发造影剂逆流并非少见,由于碘油逆流引发肺动脉碘油栓塞曾有报道。现临床上常使用碘水作为对比剂,以泛影葡胺较为常见,其黏稠度较小,流动较快,吸收快,能有效避免静脉逆流后发生血管栓塞,不仅能显示子宫输卵管的大体解剖和输卵管的梗阻情况及性质,而且显示子宫输卵管细微结构明显优于碘油,有利于发现较小病变,且副作用少,是一种理想的子宫输卵管造影剂[4]。许承志等[5]利用低浓度复方泛影葡胺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均获得满意效果,对比剂进入人体内30分钟后即被吸收,检查时间短,不引起异物性肉芽肿,逆流后不发生栓塞,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笔者发现,泛影葡胺碘过敏反应较高,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亦可发生过敏反应。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作为常规对比剂,仍出现轻度过敏反应者,但未发现中重度过敏反应病例。由于安全性能良好,剂量可适量加大,检查中压力可以适度增高,对于输卵管粘连者,能起到一定通液的效果,即便发生逆流,也不必担心并发症的出现。但也应注意因为逆流造成的阴道、子宫、输卵管内病原菌胞,因为逆流而引发其他组织器官蔓延。

    综上所述,用碘水作为对比剂,即便是在造影术中发生对比剂逆流现象,由于无动脉栓塞之虞,同时能获取更多的影像学信息,完成造影检查的同时,兼备一定的治疗作用,使该项检查具有了更大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郑玄中.子宫输卵管造影术中造影剂逆流分析[J].医学影像杂志,1997,1(2):2021.

    [2]刘惕生,黄彦妮,杨宁涛,等.数字减影快速子宫输卵管造影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学,2008,30(3):350351.

    [3]韩丽萍,李一冬,刘 芳.子宫输卵管造影致肺栓塞40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4):240241.

分子影像学篇7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9-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西门子胃肠机、ge单排CT、意大利GMm-DR、飞利浦DR以及飞利浦64CT。本文主要就利用MRI技术对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1 医学影像MRI技术简析 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对小儿脑部的分辨率较高。MRI的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1]。

1.2 MRI技术在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 本单位拥有西门子1.5tMRI,此设备拥有独特的西门子Tim线圈,可以同时对全身各脏器功能进行扫描、灌注扫描以及成像。西门子1.5t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性全身血管成像、闹弥散、灌注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回顾近期本单位小儿头部磁共振检查共80例,平均年龄1.5岁,在小儿服用镇静药物熟睡之后进行扫描。将小儿头部放于线圈中心,用海绵垫固定,按照定位图调整扫描的范围。结果发现,80例患儿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图像,一次镇静完成检查的患儿58例,服用镇静药物后未能及时扫描导致检查中惊醒,需二次镇静才能获得所需图像的患儿22例。颅内出血患儿33例,脑软化42例,其余为颅内其他疾病和正常磁共振影像。患儿在做磁共振检查前需使用镇静药物,否则运动伪影会影响图像的质量,甚至导致无法获取检查诊断。在扫描过程中应用双梯度中的zoom选项,以提高细微病变的检出率,尤其在小出血点的检测上结果准确。磁敏感加权序列具有高分辨力、薄层重建和流动补偿的优点,有效降低了小动脉和噪声对检查的影响,比较适用小儿脑部血管病变的检查,尤其是小儿细小血管早起出血的诊断精确,并能判断小儿脑组织可存活性几率。而弥散加权序列则可产生两套的图像,其中一套b值是1000的弥散加权图像,另外一套是b值为0的T2加权图像,能减轻颅底磁敏感的伪影,改善信噪比。

西门子1.5tMRI的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磁体,先进的相控阵线圈,开放式的设计,大型的磁体空间,成像快速、图像质量和精确度高。本单位西门子1.5tMRI的配置,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医疗、科研工作的需求,更带动了单位医疗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从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到如今的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学影像科室。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以及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在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的先进医学影像的技术中,最初的计算机X线摄影透过人体放射于影像板上形成潜影,再将其放入激光扫描机上扫描,经过模数转换器,图像信号则生成图像。随后发展的CT利用X线对人体某一范围逐层扫描,获取信息,也是经由计算机处理得到重建的图像。此外,CT的图像显示器、多幅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让探测器对X线有更为高度的敏感性,可将接收的X线转变成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器变成CT图像,再由多幅照相机摄片提供诊断。随后逐步发展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记忆盘中储存造影、注射部位的透视影像转变的数字,减去蒙片数字,将剩余数字转变成图像,成了较为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其技术比一般的血管特管造影更为简便、经济,更少引发合并症,但导管插管技术不断普及以后,静脉法数字减影逐渐被动脉法所替代了[2]。目前的核医学比较先进的显像方式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将单光子注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借助计算机重建影像,这种发展是电子计算机断层和核医学示踪原理相互结合的高科技医疗技术,采集的信息量大,适应面广,特异性高,放射性小,技术的逐渐发展在当今的医学影像技术中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分子影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曙光。目前全球医学界都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和基因的治疗,其重要步骤是借助分子探针插入人体细胞内,MRI或者红外线记录信号,再显示分子、代谢和基因转变的图像,为医疗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基因表达。而PACS系统的产生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其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来临,PACS系统储存、管理、传输、处理数据,完成在放射科和其他科室之间的影像传递,还通过互联网和微波技术实现远程诊断,这种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当今医学影像技术影像资源的效率[3]。

3 结束语

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经过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的先进设备层出不穷,世界医学界接受了利用医学影像帮助诊断治疗方式并不断研究并创新更高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医学界的不断革新、科学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研究会为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启更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09):16-17.

分子影像学篇8

随着1895年伦琴发现率了x射线,影像学经历了超过100年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医疗诊断成像系统,这包括传统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核素扫描等。诊断成像逐渐通过组织和器官的解剖成像,分子和代谢显像发展。过去,西医影像学主要靠物理学、计算机学等手段,以细胞组织病理学为基础,而近年来,逐渐向分子影像学发展[1]。在未来的西医影像学的发展中,分子影像学将成为以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更多的医务研究工作者对此研究,更多的应用于临床,对现代、未来的医学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1核磁共振成像的重要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中,了解质子弛豫时间包括t1和t2,以及t1和t2各自所代表的临床意义。通过对比实际所测得的t1值和正常组织器官的t1值,就能判断出此组织器官是否出在病理条件下,通常情况下,处在病理条件下,t1值会延长,为鉴别同一组织器官的疾病,也可根据t1的延长时间判断,如肝肿瘤常在280~450ms,肝硬变常在180~300ms。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可用于化疗、放疗等[2]。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成像原理,形成的成像效果也不一样。

2计算机断层扫描的重要作用

现代计算机扫描技术逐渐向高空间分辨率发展,全身断层扫描时间将进一步缩短,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高,应用较为广泛,对颅内肿瘤、脑梗塞、脑出血等诊断效果较为可靠,也开始应用于心脏的超高速扫描。螺旋ct扫描,还能获得比较精细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3]。扫描更加能够清晰地看出其存在的现象以及病理等,能够更加准确的发现其中的病灶等等。

3超声的重要作用

超声的未来技术发展主要向自体内回声脉冲和换能器两方面改进,在改进中,希望可以得到较为清楚的图像,超声仍可用于鉴别病变组织的物理特性,可用于妇产科、泌尿、心血管等系统的诊断,近些年,随着多普勒系统的不断开发发展,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也是不断提高,未来将更好地在医学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造福人类[4]。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认为,超声是新型技术,对于未来医学在病理治疗都非常有作用。

4分子影像学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分子影像学快速发展,是西医影像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依靠分子生物学确认的分子成像的目标,依靠放射和生化合成分子探针,依靠药理技术来优化探针,以获得最佳的定位率,并通过影像学成像技术来观察其分布情况,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图像分辨率也高的特点,通过分子水平对人体组织器官进一步观察,诊断更加准确[4]。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