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8篇

时间:2022-02-06 22:09:44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1

关键词:机械设计;设计制造;自动化;应用;分析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概述

最开始人们接触机械自动化的时候,都是先想着用机器代替人手,用机械完成一些重复操作的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的技术水平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提升,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重复机械动作上,而是进行相关程序的设定,逐渐拥有了自主思考的内核,我们也将其称之为机械的大脑,能够精准地完成规定的任务,还能够在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地进行自我诊断,现阶段的机械设计更加智能化。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伊始,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也开始将电子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机械控制中,通过各领域专家的研究和尝试,最终成功地将电子计算机及其控制技术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又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创造,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所使用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也和大多数事物一样,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现如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们所有科研工作者都熟知的道理,而我国的科学技术也以极其迅速的速度发展着,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非常可人的成绩。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手段相比较,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时间较短,起步也比较晚,还有很多地方都是学习其他先进国家的技术。而在很多工业发展领先的国家,都已经将纳米技术、激光技术等先进技术融入到了机械的设计和制造中,而我国在高新技术融入这一点上,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由于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应用范围也受到了这一限制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机械制造厂虽然已经将机械自动化的理念引入到了产品的生产当中,但是真正将自动化融入到整个机械制造工程的生产过程中的,基本上没有。很多制造工厂由于技术水平、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非常粗糙的,达不到预定标准,而且还花费了大量的生产成本,这样的工厂在经济市场环境下逐渐会失去竞争能力,久而久之,一部分制造工厂就会因技术限制而破产,从这一点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发现,对工厂来说,机械自动化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而纵观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为什么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究其原因,除了科学技术的不足以外,高新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因子。目前在工厂中,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都是老一辈的技术工作者,这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培训,而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学生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却没有实践方面的经验,这样就使得整个机械设计制造产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研究

为了能够尽快与国际社会机械设计接轨,我们要积极向国外先进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学习。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驻中国,使得我国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国有企业逐渐失去了先天的主导地位,由于没有很好的经营,再加上保守、不创新,最终被淹没在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为了能够挽救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大部分本土企业开始与国外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本土企业在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逐渐提高了自身的产品质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外国企业也利用我国的市场建立了庞大的经济体系,二者实现了双赢。随着越来越多中外合资企业的出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也逐渐融入到了我国各个行业中,怎样更好地提升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到了日程当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也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我们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及时发现了机械设计中存在的漏洞,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维护,通过对网络技术的研究,也实现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远程沟通。虽然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在人们面前,工业污水、工业废料都排放到了大自然中,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恶性变化,也让我们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深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实现了全球化之后,怎样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也就成为了机械设计制造领域要面对的难题,我们如何利用绿色能源进行工业生产,合理转化工业生产的废料,减少有害环境的原材料,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的绿色发展,这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4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已经日趋完善,各个行业也都体会到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所带来的各项优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引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将会是一片大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中,大部分的机械设计制造都将设计、制造、生产和管理进行独立运行,而这些独立运行的部分又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集成是相对应的,这样也满足了我国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还会向着节能化的方向发展,当我国的工业生产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我们考虑的重点不再是运转效率和产出的关系,而是让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存。机械制造材料需要承载节能原料来进行生产,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原材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多使用可再生能源,这样也能减轻对环境的危害。

5结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让机械设计制造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改进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平落后的现状,对我国工业领域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积铭 单位:哈尔滨市总工会职工技术协作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朱龙根.建设好专业课,把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办成特色鲜明的新型专业[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2]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七次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1995.

[3]张奉禄,鲁墨武.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和管理搞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的改革[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4]陶金玉.精心组织课程设计,加强培养设计能力[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5]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六次工作会议———实验教学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1995.

[6]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1995.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2

施肥机的开题报告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

1.机械自动化简介

机械自动化,即不借助任何人力的操作或者干扰,完全依照机械自身来对工作进行一系列步骤的完成.机械的自动化在企业的加工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机械的自动化可加快生产原料加工处理的速度,真正实现节约人力,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与传统的机械制造方式相比,机械自动化具有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产品更新、降低成产成本的优势,对于有效缩短机械产品的制造周期,并提升机械制造水平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就当前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来看,虽然尚未实现其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全面推进,但其对机械制造水平提升的显著效果已经越发凸显,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机械自动化必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改革和应用,以更好的满足机械制造需求,并实现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2.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机械自动化起初是被应用在冷加工的批量生产与制作中,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逐渐建立起可变性自动化系统,为机械自动化在市场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也提高了机械制造业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和灵敏度.企业必须清楚他们自身生产发展的条件和需求,以此为参考,在此基础上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正在逐步迈向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与柔性化,计算机集成制造也与之联系起来,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中的集成技术已成为机械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相关应用为:

2.1.集成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对于机械自动化的实现,主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因此,在机械自动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集成化以满足机械制造需求.计算机集成化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测试、数控加工、柔性制造工艺等,通过将这些内容实现集中化,可以有效提升机械制造水平,而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过程重组、系统精简的方法实现机械自动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加强计算机网络及工程数据库的建立,以将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与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实现机械制造过程的不断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机械生产效率,并不断促使企业创新机械制造技术,加强新产品研发,以不断提升机械产品质量,实现其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2.2.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智能化应用是人工与智能技术相融合、贯通、作用而成的,是模拟技术专家的智力,来替代专家在原本的机械制造中需要完成的工作.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是将机械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在一起而成的一种人工智能化系统.将智能化运用在机械制造中,可实现系统的自主思考、自主判断、自主决定等一系列智能化的行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机械制造的一种趋势,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机械制造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及新设备的应用,从而实现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机械制造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3.柔性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应用柔性自动化系统是十分重要的,机械在拥有智能化的条件下,还应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只有机械制造企业具有优良的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各种需求,并且能够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及时对生产的机械结构和功能进行控制和调整.柔性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可使其生产的商品更有效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市场分析的前提下,对内部组织来进行优化的改良.

2.4.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数控技术是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根基,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是通过使用计算机程序设置来实现的,即用计算机来编写生产制造中的各种程序.运用计算机编写机械生产中的各种程序可使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2.5.虚拟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虚拟化制造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技术,虚拟化是由多媒体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相互构成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加入了CAD、CAPP等机械制造工艺和计算机作图技术,其可以对机械设计图迅速的进行修改,摒弃了重新在做一次新图的麻烦.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虚拟化制造技术来对机械制造活动进行模拟分析,可有效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成功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竞争力.

3.结束语: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是企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其不仅仅带动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为企业的产品制造打下了坚硬的基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机械生产的工作效率,是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的良好把控手段,其不仅仅减少了机械生产的劳动力支出,也极大的缩短了生产时间、减少了生产成本.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机械自动化技术研究,并将新技术持续应用到机械制造过程中,从而实现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并更好的满足我国工业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玉杰.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0)

[2]王绍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08)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3

施肥机的开题报告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

1.机械自动化简介

机械自动化,即不借助任何人力的操作或者干扰,完全依照机械自身来对工作进行一系列步骤的完成.机械的自动化在企业的加工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机械的自动化可加快生产原料加工处理的速度,真正实现节约人力,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与传统的机械制造方式相比,机械自动化具有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产品更新、降低成产成本的优势,对于有效缩短机械产品的制造周期,并提升机械制造水平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就当前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来看,虽然尚未实现其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全面推进,但其对机械制造水平提升的显著效果已经越发凸显,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机械自动化必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改革和应用,以更好的满足机械制造需求,并实现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2.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机械自动化起初是被应用在冷加工的批量生产与制作中,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逐渐建立起可变性自动化系统,为机械自动化在市场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也提高了机械制造业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和灵敏度.企业必须清楚他们自身生产发展的条件和需求,以此为参考,在此基础上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正在逐步迈向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与柔性化,计算机集成制造也与之联系起来,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中的集成技术已成为机械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相关应用为:

2.1.集成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对于机械自动化的实现,主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因此,在机械自动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集成化以满足机械制造需求.计算机集成化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测试、数控加工、柔性制造工艺等,通过将这些内容实现集中化,可以有效提升机械制造水平,而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过程重组、系统精简的方法实现机械自动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加强计算机网络及工程数据库的建立,以将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与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实现机械制造过程的不断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机械生产效率,并不断促使企业创新机械制造技术,加强新产品研发,以不断提升机械产品质量,实现其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2.2.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智能化应用是人工与智能技术相融合、贯通、作用而成的,是模拟技术专家的智力,来替代专家在原本的机械制造中需要完成的工作.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是将机械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在一起而成的一种人工智能化系统.将智能化运用在机械制造中,可实现系统的自主思考、自主判断、自主决定等一系列智能化的行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机械制造的一种趋势,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机械制造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及新设备的应用,从而实现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机械制造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3.柔性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应用柔性自动化系统是十分重要的,机械在拥有智能化的条件下,还应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只有机械制造企业具有优良的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各种需求,并且能够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及时对生产的机械结构和功能进行控制和调整.柔性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可使其生产的商品更有效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市场分析的前提下,对内部组织来进行优化的改良.

2.4.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数控技术是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根基,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是通过使用计算机程序设置来实现的,即用计算机来编写生产制造中的各种程序.运用计算机编写机械生产中的各种程序可使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2.5.虚拟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虚拟化制造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技术,虚拟化是由多媒体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相互构成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加入了CAD、CAPP等机械制造工艺和计算机作图技术,其可以对机械设计图迅速的进行修改,摒弃了重新在做一次新图的麻烦.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虚拟化制造技术来对机械制造活动进行模拟分析,可有效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成功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竞争力.

3.结束语: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是企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其不仅仅带动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为企业的产品制造打下了坚硬的基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机械生产的工作效率,是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的良好把控手段,其不仅仅减少了机械生产的劳动力支出,也极大的缩短了生产时间、减少了生产成本.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机械自动化技术研究,并将新技术持续应用到机械制造过程中,从而实现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并更好的满足我国工业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玉杰.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0)

[2]王绍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08)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4

1.1供给支持论

Fixle(1999),Eswaran等(2001)等学者持供给主导论,他们认为制造业之所以发展是因为生产业提供的服务支持。生产存在于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其先进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制造业的发展程度。生产业提供的服务支持与制造业规模和业务水平越适合,制造业的发展越顺利。因此生产业提供的服务是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持[2]。

1.2协调互动论

Se-HarkPark等(1989)等学者持协调互动论,他们认为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相互依赖,优势互补。制造业的生产运作需要生产业予以支持,生产业的发展扩张需要制造业的需求拉动。同时,制造业还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装备支持。因此,只有制造业和生产业形成合理互动关系,两者才能实现生产和发展的良性循环[3]。

1.3融合共生论

B•Lundvall等(1998)持融合共生论,他们认为,传统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明显的界限已经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所弱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两业不再具有明显的边界,而是呈现出逐渐融合的发展趋势[4]。总的来看,需求和供给论仅从单方面谈及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带动或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服务支持,而忽视了两者之间更深层次的关联。而协调互动论与融合共生论则较为全面的考虑了两业之间的关联,对两者关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但是需要区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供给不足还是需求不足,从而在全面理解两者的关系的基础上有所侧重的研究两业联动问题。

2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理论研究

关于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王晓艳(2009)利用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组织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等理论分析和讨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机理。该文用交易费用理论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实质是两业通过能力上的互补形成一种持续依赖关系进而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博弈论分析制造业和物流业合作博弈是他们必然的策略选择;从组织管理理论的精简原则和有效跨度原则得出,制造业应尽可能地精减其组织结构,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5]。苏开拓(2010)从社会分工理论、价值链、核心竞争力及交易费用等的联动机制解释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机制。他指出随着社会分工与专业化也不断加强,制造业的物流服务分包必然带动物流业的发展,进而导致制造业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分工的深化;从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制造业将其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并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不仅可以获取专业物流公司核心的物流能力,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吴群(2011)借助共生理论指出产业关联极高的制造业与物流业需要通过能力互补从而形成一种持续的依赖关系,最终实现两业联动发展[6]。张丽萍等(2012)运用结构洞理论分析得出在产业联动中各企业要时刻寻找竞争优势,壮大自身实力的结论,进而加强产业间的互动融合,促进我国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国外方面,ChenYW等(2005)在文章中对不同的供应链联盟绩效进行了系统仿真研究,并通过算例,分析了由两个供应企业、三个制造企业、两个物流企业、三个客户组成的供应链的价格联盟问题,为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之间的联盟提供了理论支持。

3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研究方法

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研究,学者们通常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其中,采用较多的实证研究方法有投入产出法,灰色关联法,建立生态种群的Logistic模型,系统动力学,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唐强荣(2009)等提出在共生作用和环境变化影响下以分段Logistic函数近似表示的环境容量不断变化的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发展模型,并对中国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7]。闫莉等(2010)运用种群演化原理,通过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协同演化定量模型,定性、定量实证分析并揭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中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个子系统的协同演化规律。侯红昌(2010),计东亚(2011)分别以河南省和浙江省为例,运用灰色关联模型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协调度,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协调度变化[8]。韦琦(2011)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揭示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制造业的发展对物流业的发展拉动不足[9]。刘雪妮等从产业集群演化的角度分析制造业集群与物流产业的关系,并证实了长三角制造业集聚与物流业发展的耦合关系。RohitBhatnagar等(2000)从摩托罗拉半导体生产部门与UPS合作的案例中着手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基于时间性竞争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业如何寻求战略联盟中的平衡点,指出要解决好资产成本,基于时间性的绩效方法以及其他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10]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目前研究比较宏观,单纯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两者的联动,然而制造业跨度很大,从农副产品加工、化学化工、材料冶金、机电设备、电子仪器到家用电器,不同的制造行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差别巨大;而物流服务也包含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等许多领域。因此应当深入到制造业内部的具体行业以及物流业内部的具体领域去研究微观层面的产业关联,这样更有针对性。第二,在研究中往往用一个指标代表一个产业,例如用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增加值代表制造业和物流业,这样简化了研究,但一个产业的发展包含许多因素综合影响,会产生众多指标,用一个指标代表一个行业必然会导致结论的片面。

4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王晓燕(2009)提出五种联动模式:物流战略联盟模式、物流托管模式、合资模式、集成外包模式、物流交易所模式[5]。王珍珍等(2009)提出偏利型共生模式,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对称式互惠共生模式。并指出两业联动的模式选择不是一成不变地就遵循着其中的一种模式,这种共生模式的选择,稳定性条件的维持是随着共生单元所处的发展阶段、共生单元的结构、力量以及共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11]。汪标(2010)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实行战略联盟可以具体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股权参与,接管物流系统,共同投资建立共有资产等模式合作。郭淑娟、董千里(2010)根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关联因素,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可以分为一次性合作模式、短期合同合作模式、基于实物运作的合作模式、基于管理活动的合作模式和物流战略联盟合作模式五种。王见喜(2010)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模式分为四类:资源未整合的物流外包模式,资源整合的物流外包模式,基于3PL-HUB的物流外包模式,战略联盟模式[23]。无论具体的合作模式如何,概括来说,两业联动模式包括战略联盟模式、共生模式、外包、基于第三方物流支持的模式。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两业联动的不同的实现形式。

5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存在问题研究

通过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提出了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同时也得出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

5.1制造业观念过于陈旧受传统观念“小而全”、“大而全”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大多采用自营物流模式制约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贺团英(2009)分析自营物流存在集约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庞大且散乱,未能形成与其相应的具有效率和竞争力的产业链。周荛阳(2012)分析多年自营物流的历史使得这些企业拥有一定的物流人员、设施、设备资金和人员的移交问题,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具体操作带来了比较复杂问题[12]。

5.2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不高张同江(2010)分析我国物流企业偏多,同质化严重;物流技术装备落后,运作效率低,功能单一,不同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等特征,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13]。任颖洁(2012)指出我国大多有传统流通业转化过来,物流企业服务层次较低,我国物流技术标准和物流作业标准不统一,限制了物流过程的现代化,加大了制造业获取全面流通信息难度[14]。

5.3制造业与物流业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蒋照连等(2010)分析制造业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个部门,与物流业不具备为制造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之间的矛盾导致物流业与制造业供需不畅,缺乏沟通和衔接。

5.4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信息化平台和技术应用滞后黄有方等(2010)和周荛阳(2012)指出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在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技术应用的不完全中立的,从而导致交易成本上升,造成联动的不稳定性[14]。任颖洁(2012)指出在我国物流业普遍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低、资金资产回报率低等导致物流技术与设备集成信息鲜少运用导致信息资源不能有效交换和共享,形成的信息孤岛制约了物流企业的市场拓展,阻碍两业联动[14]。

5.5制造业与物流业利益分配不平衡黄有方(2010)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作为独立核算企业,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12]。此外,任颖洁(2012)基于委托关系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动发展,存在着信任危机,制造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时,缺乏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承担合作伙伴的道德风险,是造成物流外包频频失败的根源之一[14]。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现状还是提出了很深的见解,但是,国内的研究还是特别集中在理论层次,特别是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宏观层次上,但是对于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大多学者未给予过多的关注。

6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

针对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现状,我国各位学者提出了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建设性意见。

6.1政府应引导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政府部门营造良好的综合环境进一步加强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黄有方等(2010)提出加强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资源一体化的建设、整合和优化,改善中西部地区的物流投入不足、成本较高的问题,积极推进“两业”联动[12]。

6.2鼓励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立与外包黄有方等(2010)建议我国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离、运作分立逐步解决不同程度和层次的物流业务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12]。蒋照连等(2010)鼓励制造企业勇于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6.3提升我国物流业整体服务水平贺团英等(2009)指出物流业应避免恶性竞争,不断深化物流服务内涵,建立多层次,个性化的综合服务的现代物流,为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张涵跃(2012)基于RFID技术在优化物流服务在制造企业的内部流程应用,简化操流程,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6.4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贺团英等(2009)提出制造业集中精力搞好核心主业,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来带动物流企业发展;物流业提供服务降低物流成本,协助制造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合作共赢的方式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任颖洁(2012)提出支持物流企业全面参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4]。

6.5加强制造业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杨莉(2009)提出迫切解决释放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倡导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解决社会物流的“信息孤岛”。黄有方(2010)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平动发展研究,促进制造业物流服务市场的建设和发展[12]。任颖洁(2012)促进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共享、标准对接鼓励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主动采用国家和地方物流标准,实现双方物流标准规范化及统一化[14]。此外,周荛阳(2012)提出用第四方物流整合资源是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15]。任颖洁(2012)建立合作共赢的信任机制,保证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良好运作的基础[14]。许多学者提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通过文献的研究,国内学者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还是提出了很有学术性的建议,理论依据和指导性方法。但是,只有很少的学者提出具体可行的技术和实施办法,在一定3程度上缺少可操作性方案。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5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纲领的号召,及时了解并适应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合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扬州地区电气类相关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情况调研。通过调研,找准了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总结了企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结合了多个学科和技术,专业口径较宽,适用范围广泛,就业方向灵活。为了明确企业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情况,找准定位,确定目标,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江苏扬州及周边地区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定了走向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而人才培养是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要求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也应当坚持以企业、市场、社会乃至国家的需求为标杆。只有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准绳,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化落实,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国家满意的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随着扬州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建成了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共5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总投资80亿元产能为30万辆的上海大众汽车第三大生产基地落户扬州仪征,潍柴集团亚星客车有限公司、扬州江淮汽车公司、大洋造船等大型国企民企也纷纷抢滩扬州沿江区域。与此同时,扩大至整个江浙地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电子通信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等均为该两省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共十大领域,其中大部分领域均涉及到了各种电气类装备制造。由此可知,扬州地区乃至整个江浙地区的支柱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未来几十年内,在扬州乃至整个江浙地区,企业、市场和社会对电气类人才需求量将与日俱增且有增无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各类工矿企业,如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纺织、制药、食品、轻工等行业,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的操作监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升级改造、故障抢修等工作,或从事工厂供配电设备管理、维护、操作等工作,或在技术服务型公司,从事技术合作项目的安装、调试和后期技术服务工作,也可在中央控制室、自动化产品营销等部门工作。

由此可见,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

我们对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江苏牧羊集团、扬州新大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纵横苏天网络发展公司、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同时,企业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3.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与行业的实际保持紧密联系,以及时满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培养模式必须形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让学生抱着浓厚的兴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实践动手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大力开展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推进联合办学,进一步与企业维持一种持久深入且具有系统性的共赢合作,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发现,仔细分析,准确解决未来实际工作岗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将内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造福企业乃至社会。

3.2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概念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高度融合和交叉,企业对具备以上综合知识技能的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课程设置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设备制造与加工、机械与电力传动及的基础知识,并且尽可能多的介绍各类控制对象和控制方法。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以此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

3.3非智力因素培养有待加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拥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协作共赢的团队意识和经济安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并能够及时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接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和锻炼专业技能,还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和实践措施

4.1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准绳,以实用为根本,以就业为目标。该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和专家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岗位需求与知识、能力等其他素质方面要求的相关调研,根据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和相关基本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以此为依据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

该专业创新性的提出并实践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导学、导能和导业的作用,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一个专业背景的班级导师和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定期进课堂、办讲座,既传授了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企业实际需要的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从而为其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依据。借此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师的传授和企业导师的指点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及时有效的根据企业的动态需求实时进行调整和改革,充分发挥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

4.2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本专业以企业岗位素质要求为标准,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中心,以具体教学情境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因此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重点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

4.3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大再造力度,该专业教师基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来自相关合作企业的反馈和建议,与企业工程师合作,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出发,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案例为载体,以具体实践项目为依托,针对主干课程编写了相应的项目化教材。截至目前为止,该专业教师已主编与参编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维护》、《先进组态控制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检测与应用》、《PLC应用技术图解项目化教程》等共18部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项目化教材。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紧密融合贯穿于每个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案例之中,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并锻炼其实践操作的能力。有利于毕业生更快的适应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锻炼培养了其利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4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以创新为驱动,要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这就为该专业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专业成立若干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搭配并分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积极性,让学生在专任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基于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设计研发,制作专业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申请创新发明专利。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和创新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基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借此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敏感度和开发新市场的敏锐度,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新领域。

5结论

在《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背景下,根据企业与社会的要求,相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总结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后,应当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应当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只有始终坚持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积极采取应对的实践措施,才能培养出基本知识功底扎实,实践动手技能高超,同时具有卓越的科技创新思维和突出的职业能力素质,广受企业的好评并深受社会的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涛,花良浩,高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科教导刊,2015(12).

[2]李俊秀,马应魁,王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3]周奎,成建生,高文忠.“双主体”视角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

[4]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6

享有“中国制造业的达沃斯”美誉的第十届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于25日上午在天津正式开幕。在为期三天的会期内,本届论坛围绕“从制造到创造——打造全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的主题,旨在关注制造业产业链条中各个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与配合。

论坛由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组委会主办,爱波瑞管理咨询集团承办。来自政界、学术界和企业界1500名精英,在主论坛和数十个专场论坛上,通过多种多样的会议形式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分析解决企业在研发与设计、物流供应链、信息化、人才育成与企业文化、资本运作、制造服务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竞合>竞争 不再单打独斗

竞争还是竞合?在美国、日本等工业强国纷纷喊出制造业回归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如何突围?在本届制造业论上,一个由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组委会倡议发起的制造业管理联盟正式启动。该联盟将从市场、管理、人才、资金、产品与技术五大链条上为企业提供支持与服务,助力我国制造业企业抱团取暖,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本届论坛的轮值主席、天津渤海化工集团董事长赵立志就表示,今天企业的比拼,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实力上的比拼,更多的是体现在整个产业链条上上下游企业的产品品质、成本优势、准时交付与快速反应等各个方面的竞争。资源短缺,经济形势下滑的形势下,中国企业需要的不是恶性竞争,而是高度的竞合。

技术+管理 驱动制造业发展

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不再?外资将撤出?中企也将迎来艰难时代?面对这样的疑问,丹佛斯中国区总裁欧华明表示,受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就要实现技术与管理的双升级。

欧华明表示,近年来,受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确实有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经或正在移出中国,比如鞋、服装等。但对工业企业而言,中国仍然有很多机会。而丹佛斯在中国的成功经验就是,第一坚持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第二为自己的中国供应商提供经验和培训,共同升级;第三就是把研发中心与工厂放到一起。“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产品的问题和市场的需求,实现面对面的沟通,提高效率”,欧华明解释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黄群慧在论坛上则表示,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所谓的“再工业化”,他们的目地无非是为工业化寻求新的科技支撑点。中国制造业应该牢牢把握人工智造、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高效能运算、超级宽带等新的技术,将这些关键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来驱动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要逐步摆脱代工模式,关键在于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而通向品牌的唯一路径就是产品的品质,要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要提高技术创新与管理水平,由内而外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何桢则如是说。

论坛以100多个中外企业案例发表与经验分享为主要形式,新增私人董事会、投融资对接专场、制造服务化及智能制造等高端活动形式为参会的企业家打造从企业体内到体外的全方位问题解决平台。

作为论坛服务的延伸,“制造业管理联盟”的成立是第十届论坛的又一大亮点。制造业管理联盟以精益人才育成实训基地为载体,这是由爱波瑞管理咨询公司研发并首创的在国内建成的集授课、实践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全球顶级人才教育基地,帮助企业从资本、市场、管理、人才、技术与产品五大链条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制造企业能持续不断地互为支撑,有效整合各方面所需资源,解决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通过综合提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与资源利用,提升企业自救、可持续的生存与竞争能力,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论坛举办十年来不断探索和践行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以期实现振兴民族工业。论坛凝聚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企业人。这一由企业自发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专门探讨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的管理课题的专业论坛,得到了国内外广大政界、学术界、企业界的深厚支持与关注,已成为业界知名的专业高端论坛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须警惕“脱实向虚”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第十届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上表示,我国制造业目前仍缺乏关键技术,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制造业亟待加快产业升级改造的智能化发展,掌握关键技术。同时还应警惕“脱实向虚”的倾向,防止产业空心化及制造业边缘化。

“‘高品质’‘名品牌’要成为中国制造的标识。”李毅中说,企业要为公众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我国制造企业仍存在产品标准和规范水平不高、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不高,从根本上没有把质量兴国放在基本国策的位置上。

我国制造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结构矛盾。“我国每年生产出11.8亿手机、1.3亿台彩电,但这些电子产品80%的芯片要进口,各种电子产品核心零配件实际进口一年就要花费约2000亿美元,和我国进口原油的花费相当。我国高铁中的轴承、轮毂等也要靠进口。”李毅中说。

他说,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是中国制造业的短板。目前,科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30%,远逊于国外。行业的研发目的在于用,不能只停留在成果和样机上,更不能停留在博士论文中。

当前,制造业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的进展不断加快。此举不但提升了工艺流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同时还提供了运行效率。李毅中说,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制造业生产线52%实现了自动化。在“十二五”期间,这一数字要上升到62%。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建议,我国制造业应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打造质量上乘、制造过程绿色低碳、有完善售后服务、不断改进完善创新的优秀品牌。鼓励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和院校合作,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关键零部件技术含量更高。”他认为,要改变营业额很大、利润很薄,产值高、增加值小的发展局面,制造业就应高度重视零部件、元器件加工制造,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材料,积极与国外厂商开展合作。

在看到房地产等产业利润率非常高时,李毅中为制造业鸣不平。他说,我国应牢牢把握实体经济,防止实体经济空心化、制造业边缘化,警惕“脱实向虚”的倾向。坚持工业发展不动摇,坚持工业和服务业相互依存促进。同时,不能把工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对立,更不能把工业妖魔化。

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石丰瑜

深入推进中国“智”造,引领新的精益生产风潮

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石丰瑜受邀出席了第十届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并做了名为“精益制胜,落地有‘生’——传统制造业的ICT精益制造师”的主题演讲。所谓“落地有‘生’”,意指富士通会真正帮助客户把解决方案落到实处,帮助中国制造企业在面临多重挑战时开启新的生机。

ICT贯穿制造业未来

每家企业都在追求效率及利润最大化,对于处于目前动荡的大经济环境下的制造业也必须持续不断地谋求创新与变革。从2008年开始的智慧化生产,人工智能等ICT技术手段正在逐步推进制造业工厂的又一次全面革新。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拥有自我完善功能的无人工厂蓝图渐渐明朗。

以德国Fraunhofer IPA/IFF研究所的调研数据为例,石丰瑜在演讲中指出从2008年到2020年间,制造业的变化将于智能工厂技术、适应性制造方式、制造群聚网络、新兴技术及新商务模式等领域的进展息息相关。以完整的智能工厂为例,则必须包括:智能仓储系统、智能搬运系统、智能机械设备、智能感知网络、信息整合平台等。所有这些发展,都需要仰仗ICT技术的支持。换句话说,ICT技术贯穿了制造业的未来发展。

压力促使企业转型

在十二五产业结构升级方向、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技改和节能减排政策、人民币升值、制造成本上升、来自东南亚国家低劳工成本挑战这些外部因素的驱动之外;企业内部也面临着集团整合管理需求提升、敏捷生产、柔性制造、产供销一体化、资金流物流信息流逐步“三流同步”、劳工成本年均攀升15-20%等众多产业内部影响。中国制造企业迫切需要转型。

中国制造业的诉求越来越注重柔性、绿色、智慧;同时,制造业的用户需求也从“粗放化”走向“精致化、个性化”。“精益制造”与“柔性制造”正推动中国制造业从资源能量驱动型转向数字信息驱动型。信息化,正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根据赛迪顾问预测,中国制造业IT应用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18亿元。

精益IT建设服务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的IT建设往往是一团难以理清的乱麻。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概念层出不穷,企业IT建设缺少中长期的通盘考虑,时常会遭遇分析全面但无法落实的IT战略、设计完美但无法实施的系统架构。同时IT项目上线后的沉重运维负担,亦或者是未能实现业务收益最大化而产生IT建设的浪费,综合以上现实问题都可能造成企业IT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富士通提出的精益IT理念,正是针对这一情况而产生。在实施信息化之前,富士通通过理解工厂生产现场信息化与办公室信息化的差异,帮助企业分析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与挑战;从细节入手,消除生产中的物流、存货、动力、等待时间、多余加工、剩余生产、不良品、知识等8类浪费;及时整理、整顿清洁现场,促进生产的持续改善,从而实现生产管理的全面改善。

石丰瑜强调,富士通依据自身50多年所积累的丰富的精益制造行业经验,向中国制造行业的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服务,以及涵盖各领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和贯穿整个IT生命周期,包含硬件、软件服务支持、应用等在内的所有服务,特别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提供合理、合身、合时、合情、合宜的精益制造解决方案。

石丰瑜代表富士通与现场嘉宾分享了众多精益生产的成功案例,涵盖了波音飞机、丰田汽车、宝马汽车、佳能、西门子等全球知名制造企业。在中国,富士通的合作伙伴同样能享受到富士通领先全球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全面满足制造业的多种不同需求。富士通,将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一起深入推进中国“智”造,引领新的精益生产风潮,重构产业价值。

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鸣

制造业中最根本的就是凭良知制造

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鸣接受了第十届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邀请成为论坛成长企业专场导师,并与现场民营企业家探讨了管理提升之道,以下是记者对黄鸣的专访。

记者:您是一个焦点的传奇人物,很多人想听听您在太阳能行业从初创、成长、发展、一直到今天的酸甜苦辣,也想知道,您认为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黄鸣:其实,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和中国人完全能做到这些(精益管理从研发到营销,信息化、供应链、研发等),中国人的勤奋和精细不输日本人,也不输德国人,而且很多企业按照日本人、按照德国人的OEM做,都做的很不错。但是,问题在于一旦到了我们树立标准的时候,完了,没有人卡我们,没有人验收,自己就做不好了。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品牌问题,是制造业独立运营的问题,创新突破的问题,实质上是现在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中国的文化问题。

记者:其实我一直在关注您,虽然没能与您面对面的细谈,但是您的演讲、微博、博客都会去看,我感觉到您对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了,您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激发您再次提起精益管理?

黄鸣:主要是我们文化中的“两张皮”,“双重标准”,这是几千年来造成的,我们没有一个独立的标准,就是普世的价值观,制造业和社会都没有,所以制造业一定受社会影响。例如近期发生的“检测门”这件事情,大多数人觉得是对的,但是一亿人中你挑不出几个人是能为此斗争的,对不对?大家都认为这是对的,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为它奋斗。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利益为首,其他的都是无所谓,尤其是当他个人与某些利益相关的时候,标准马上就彻底变了,是和非居然全没了,这是我们制造业将来面对的最举步维艰的地方。

皇明坚守了这么多年,就像我有篇博文说的‘坚守苦斗’。首先是坚守,然后是苦斗,为什么要坚守,在制造业中标准,设计,制造,物流,营销,服务,都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以前爱波瑞帮助皇明做咨询服务的时候,你们建设这个整体,王月老师带着大家学习了很多。但是,去年七月开会的时候,我问以前进行精益改善的领导和员工,你们学习精益的东西都到哪去了?你们的蓝带黑带呢?你们的六个西格玛呢?你们的精益管理呢?人家来了(指导),你们干一段(精益管理),这些(整体改善效果)就上去了;人家一走,你们就下来了。这次从提旧话,我们非得让别人扶着才能走吗?自己走!所以最近我们又在重新学习和树立体系,把以前割弃一大部分好的东西,如竞争指标(产量、成本指标)等重新建立起来。当企业和个人的站位高了,提出做中国最好的制造业样板的时候,要为中国制造业争光的时候,代表中国制造业标准和水平的时候,个人的小九九,个人的小感情,小纠结全没了,全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了。皇明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站位更高,有更大的胸怀的时候,才有重提精益,并对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应该感谢王总,感谢爱波瑞,这是因为你们给我们基础打得好。八年前,你们就告诉皇明,精益既是系统也是文化,当时不太理解。八年后,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现在我们对此有了切实的感受。

记者:现在汽车、电子和相关的装备制造业,都在讨论如何‘过冬’的问题,黄总一直是太阳能行业的领航者,您是怎么评价太阳能行业的?

黄鸣:先从企业说起,我想对制造业来讲,现在低迷也罢,紧缩也罢,不景气也罢,世界混乱也罢,其实对每个行业都不好,这是肯定的。但是,有的时候说,可以有不好的行业,但是不见得有不好的企业。在稻盛和京瓷都是在最低迷的时候逆势而上,他的经验表明什么?就表明了我们认真抓住制造业的规律,真正的去拨乱反正,真正的去回归正的一方,就可以使制造业研发、制造、供应链、营销、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有整体提升。日本、德国、美国都是一步步做起来的,我们把这些抓住了,逆势而上的可能性对中国来讲很大。但是,再一个问题就是坚守和斗争,关键坚守不行。皇明坚守了这么多年,很辛苦啊。但是不单是这个,劣币驱逐良币,你没有个标准,一个行业的标准,消费者心里也没有标准,不知道谁好,就开始有人趁机得利了。我的压力是最大的,很多人和我说降价啊,减薄一下吧;不要树立标准,别给自己找麻烦吧;减低质量标准,这都是成本啊,几倍的成本啊,各趟线,选材,设计结构,配件,配套等等,包括一个蒸笼管壁的厚薄,材料本身的质量,气线、节流,杂质等,质量低,价格就马上减低,镀膜的时间,抽真空的时间,温度,设备,多一倍就是一倍的钱,而且因为标准高,可能是两倍三倍的价格,一根真空管可以差好几本,但是在市场上,老百姓又不懂。就例如三氯氰胺的事情,奶业基本没有一个能逃过三氯氰胺,但是如果有一个坚守不用,价格和成本必然增大,很可能根本卖不出,生存不到现在,更不用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了。这点说明什么?标准,监控、监管,这三条对一个产业的健康有多么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皇明以前一直是独善其身,独善其身,终于有一天爆发了,这个爆发就是斗争,实际上这个斗争由来已久,我在内部拍桌子骂,谴责,甚至威胁要报向社会,没人听,每个行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关于这个点我会在年会(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上强烈的提出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单单怪一个企业是不行的,生存不下去啊,可是大家想想,当年如果有一个奶业站出来说有三聚氰胺这件事情,我们独善其身,我们不做三聚氰胺,向社会保证,而且坚决斗争,他会遇到什么?整个行业会埋了他。我在太阳能行业遇到的还是不错的。

记者:您刚才说的坚守和斗争,坚守背后需要什么?

黄鸣:我快守不住了,人家说拿业绩说话,恶毒就在这里,就好像说是你不做三聚氰胺,价格高,然后曝你(与使用三氯氰胺的企业相比)业绩不好(或者增长慢),而正是卖三聚氰胺的人发动指责你,就像是在说,‘我做三聚氰胺,价格低,业绩(利润)多好’,这简直是滑之大稽。所以很少有人站出来说,就只有像我这黄老邪,黄老怪这样的人敢站出来,豁出去。当然我为什么能这么说,主要还是靠产品质量说话,我相信皇明的产品,相信企业是凭良心做事。

记者:您近年对人、对文化有特别深入的思考与理解,相比八年前,有很大的变化,是什么样的机缘促使您改变的?

黄鸣:以前是洁身自好,现在受不了了,苦恼的摸索探索过,觉得文化底蕴不够。因此开始读书,读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大学、中庸、然后读南怀瑾的《论语别才》等,我觉得应该用另外的眼光去看中国文化,而且中国制造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社会中的乱象,尤其是经营中的双重标准问题,普世价值观问题等等。

有一个德国企业家朋友,对中国的文化认识很浅,我给他讲孔子思想体系的五大要素“仁义礼智信”。两千五百年前,我们一整套系统都已经成型,现在无论是社会,商业,经济,离了这五个要素,都是不行的。当然,如果我离开了企业和制造业也就不会有这样的认识和动力。后来我就讲孔子和企业家精神,我不懂管理,懂企业家精神,企业的魂,实际上日本稻盛和夫敬天爱人、就是从中国诸子百家、王明阳的学术中总结出来的。我觉得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是与现代经营,现代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去其糟粕,去伪存真,要有突破性的传承。实际上孔子是讲斗争的,有一次颜回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意思就是你用德抱怨,以德回报邪恶,那么德行的人和事情该如何回报呢?是不是应该给予平等的回报呢?从逻辑上了以德报怨这样的一种所谓非斗争文化。学生又质疑了,如何抱怨呢?孔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直’就很有意思了,孔子很多地方都用到‘直’,现在我们理解‘直’就是正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是什么就该是什么。正直、真理、正义是什么?将心比心而已。皇明的品牌三情中有一个就是‘人之常情’,这是最根本的。我们现在制造业中最根本的就是凭良知制造,追求达到自己的孩子敢吃自己生产的食物。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7

危机背景下,增强企业活力,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从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创新大讨论活动形式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对进一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塑造员工新形象、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深刻认识开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

诚信,即:言必信,行必果,体现兑现承诺的真诚,这是人取信社会的根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保证。友善,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宽容,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开朗开明不单是指人的一种性格,应该包含人的宽广胸怀和开放的思维模式。做一个开朗开明的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创新创造体现着“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企业员工肩负的责任,而且是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

坚韧进取是指不畏任何挫折的敬业精神。在困难面前,有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壮志豪情。

“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是**中烟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她将激励企业干部职工在实现“两个跨越“目标任务中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成就好作为。

2、努力创新“大讨论”活动的工作方法。

随着行业政策的调整,企业改革的深化,利益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导致员工的思想更加活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不断改进大讨论活动的方式方法,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好的优良传统,还要注重创新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色。

在开展“大讨论”活动中,**中烟赣南卷烟厂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员工深刻领会“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的精神实质。

开展“诚信和感恩”教育。“诚信和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推动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和在新的起点上腾飞,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诚信和感恩”教育,对在“大讨论”活动中所倡导的“诚信友善”的文明新风一脉相承。

通过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增强“大讨论”活动感召力,挖掘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敢于创新、友善待人、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先进典型事迹,让广大员工能真切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相继组织召开了各层面的“树立员工新形象”为主题的讨论分析会。与会人员对照企业发展定位和目标,查找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紧扣“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主题规范自身行为。

通过开展“我为提升员工新形象献一策”意见征集活动、举办征文、演讲比赛和文艺晚会等形式,推动**中烟员工新形象大讨论活动的开展,使整个活动成为员工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

从“上水平”目标入手注重大讨论活动实效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仍在蔓延,国家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形势下,从“工作上水平、税利保增长、企业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入手,通过塑造**中烟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效。

1、立足“工作上水平”,把握全年工作重点。在新的发展阶段,**中烟要实现“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企业要打造成为卷烟制造中心先进单位,就必须把“上水平”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就是要坚持以生产管理为中心,以费用控制为重点,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提升员工活力、团队活力和企业活力。

2、坚持按照“分类管理、科学设岗、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方案,规范运作,积极稳妥地推进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员工成长通道。

3、通过大讨论活动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职工牢固树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使职工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激发职工自觉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工作热情。

5、不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规范在线产品质量管理程序,强化员对工工艺标准的培训和学习,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qc攻关和工艺创新,确保企业产品质量保持全省卷烟工业企业先进水平。同时强化员工的节约意识,增强了企业控本降耗能力,注重科学发展理念,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成本、提

高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企业文化建设中提高大讨论活动的内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

的灵魂。“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是企业员工价值取向和行动标准。当今时代是经济竞争的时代,也是文化竞争的时代,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中烟工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要求,以推动企业文化宣贯为契机,着力提高大讨论活动的内聚力。

1、以开展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中烟企业文化理念架构体系。**中烟企业文化理念架构体系的构建,充分结合了**中烟的改革发展实践,充分吸收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实践特色,并着眼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创新与完善,员工层面确定了员工作风、员工信条和员工形象等内容,其核心层面确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开展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为载体,企业文化理念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

2、开展大讨论活动,体现母子企业文化的特色。通过**中烟员工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使**中烟企业文化(母文化)和赣烟文化(子文化)融合升华,体现母子文化特色。把开展员工新形象大讨论作为企业文化宣贯的重要内容从而达到提升管理、提升素质、提升形象、提升活力的目的,提高员工对大讨论活动的认同度。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8

关键词:制造业: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所作出的上述重要决策,时代特征鲜明,政策导向明确,落实要求具体,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产业背景环境

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水之源、木之本,是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柱。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还处在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过程中,要完成工业化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振兴我国制造业,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平衡的迫切要求,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趋势,是适应经济全球趋势的必然选择。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起步要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因此在水平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核心的技术主要依靠进口。这样也就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一直处在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空前激烈,如果长期停留在现行的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将永无出头之日。因此,自主创新是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关键。

1.1 自主创新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1.1.1 科技创新投入总量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科技投入增长迅速。在财力资源方面,中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支出总额逐年增加(见表1)。在人力资源方面,根据2003年洛桑报告,2001年中国大陆研发人员总量规模956.5千人,处于世界第二,并有不断提高的趋势。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为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1.1.2 科技活动产出量已有相当规模

按照科技活动中知识的外化(或者物质化)的程度,通常把科技产出分成三类:科技论文、专利和高技术产品。

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已处于世界前列。近年来,中国科技论文产出呈上升趋势,1996年中国的国际论文总数仅有2.7万篇,占世界总数的2%,排名世界第11位:2000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共5万篇,排世界第8位;到2005年,我国的国际论文总数达到了15万篇,占世界总数的近7%,排名世界第4位,仅次于美国(占29.8%)、英国(占7.2%)和日本(占7.1%),科技论文被引篇次也有所提高,科研成果数量和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稳步提升。2005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为68 226篇,比2004年增加10849篇,增长18.9%,占世界SCI论文总数的5.3%。按论文数排序,我国排在世界第5位,仅次子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而1996年我国的SCI论文数量仅有14459篇,占世界的1.6%,排名世界第14位。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EⅡ收录期刊论文中,2005年中国论文为54362篇,排在世界第2位,仅落后于美国,占世界的比例为12.6%。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稳步增长。专利申请量反映了发明人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而专利授权量则反映了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果的大小和水平高低。中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专利制度以来,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通过1995年到2005年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可以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见表2)。

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中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行业。这里主要用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指标来反映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产出状况(见表3)。

1.2 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观念陈旧使企业自主创新缺乏精神动力

观念陈旧的主要表现:其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一直没有从思想上把创新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只是比较简单地把创新与科研成果等同起来,认为只要能搞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算达到了创新的目标。这种陈旧的观念对企业的影响极大,不仅是造成企业的研发机构缺失、人才奇缺的主要原因,更使企业自主创新缺乏足够的精神动力。其二,迷信外国产品的观念严重,形成了有些国内品牌在国际上有市场而国内却没有市场的怪现象。

1.2.2 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大多数企业害怕创新带来的风险,以至企业的R&D投入占总产值的比重很小,与国际上的一些大型企业相比,自主研发的能力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从而导致核心技术依靠进口,过分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平均开发周期为3个月;而美国产品的生命周期为3个月,产品的试制周期为3个月,产品的设计周期为3周。我国制造业产品更新周期长,市场反应速度慢,新兴产业群体发育缓慢。

1.2.3 企业自主创新缺乏制度和机制保证

国有企业改制的不彻底,使一些企业发展的思路、办法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运行轨道上,其结果是企业难以摆脱靠国家政策扶持、靠优惠措施、靠项目投放等依赖心理。在这种依赖心理的支配下,企业不可能主动地制定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激励机制,企业自主创新自然就缺乏制度和机制上的保证。

1.2.4 机构不全、人才流失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制造业的企业中,很少有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技术研发机构,也就失去了技术上的保障。并且国内的一些企业由于内部的组织问题,留不住高科技人才,致使很多优秀人才流失到国外。企业研发机构不健全,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必然极大地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2.5 产学研脱节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由于体制转轨,企业和科研院所转制,使产、学与研分割,成果评价标准分割,往往造成应用研究的技术成果还不成熟,就急于出让“成果”。而企业作为技术受让方,限于人、财、物和能力,在没有完成实验开发的思想和物质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接受“成果”。这样。在目前我国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自主创新主体的情况下,必然造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低下。

2 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政策的内涵与表达方式

2.1 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内涵

2.1.1 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含义

制造业怎样才能算是做到了自主,本文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条件:其一,自主的品牌,当然,自主品牌不仅仅说是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就是自主,而是你对这个品牌它的发展,它的定位,它的后续一系列的规划有没有自;其二是,自主研发,也就是技术创新。也就是说你必须得掌握该产业的核心技术。

2.1.2 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的内涵有三个层次: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创新的内容看,自主创新不仅仅是指技术创新,还应包括观念创新、资源组织手段与管理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等。其核心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

2.2 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方式的选择

积极主动地跨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要求企业必须准确地把握自主创新的内涵和实现形式,对企业而言,自主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所述的自主创新,主要围绕企业开展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

制造业的发展在中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制造业生产手段不断革新,而且使工业发展空间日益拓宽。每当现有的制造业生产手段被普遍采用,制造业发展空间趋于饱和,即在现有技术层次上已有的制造业部门已经成熟,增长动力减弱,就产生了对新的技术革命的需要。只有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才能推动制造业结构的根本性提升和产业空间的大幅度扩展。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进程看。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技术创新,即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本国的自创,表现为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另一类是扩散性技术,即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对其他国家已有技术的模仿和学习,当然也可以购买,通常表现为拥有较少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不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但可以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产业技术来实现本国产业的增长。

在各国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的原发性技术而不接受其他国家的技术扩散,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国制造业发展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也必然要依靠上述两个来源。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世界产业发展的全球布局看,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制造业产业的技术来源主要都是西方国家的产业技术扩散,也就是说,西方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和西方产业技术向我国的扩散是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

发达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转移产业,并不是简单的产业搬家。产业转移的技术依托是产业分解和产业融合,即发达国家通常是将产业链进行分解,然后把一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具体的形式有直接投资生产外包、设备供应等),以实现国际间的生产分工和资源配置。同时,所分解的产业链环节又可以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进行连接。实现产业融合,以开拓更大的需求空间。所以,当中国以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的方式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也就日益深入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并对世界产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只有准确地把握自主创新的丰富内涵。才能因时因地合理地选择自主创新形式。

3 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培育自主国际品牌是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关键

3.1 我国制造业产业逐渐实现向高层次、高技术的产业价值链的推进和升级

进入21世纪,全球产业竞争空前激烈。全球产业竞争的方式从价格竞争、规模竞争,更大程度地转向技术竞争、创新竞争,即从以价格争市场、以规模求生存,转向以技术求效益、以创新求发展的方向。当然,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竞争的现阶段,还主要依靠以价格争市场、以规模求增长的竞争手段来实现产业发展和产业扩张。但是,如果长期停留于这样的产业发展阶段,就难以实现新的飞跃。并将导致产业升级受阻,甚至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

3.2 从产业链的最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是未来中国制造业转换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

政府要求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发展自由品牌实现产业升级,对于企业来说往往都是能够理解的,但从企业的现实出发,国内很多本土OEM企业是痛苦转型发展自由品牌,还是安于现状继续做著名品牌光环下的英雄,是很难取舍的。

4 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建议

4.1 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

按照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观点,研发投入低于1%的企业,通常难以生存;低于3%的企业,就失去了竞争力。有关研究表明,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倾向相当严重,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本、韩国的0.7%。这一非常低下的比率,是导致我国进入重复引进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不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提高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增加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不彻底解决技术创新的资金短缺问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就登不上新的台阶。

4.2 进一步加快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

必须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增强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性与配套性。特别是在一些领域的技术研发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牵头,将分散于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和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协同攻关,寻求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

4.3 处理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我国制造业企业必须针对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比例低下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坚持搞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结合工作,全面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破“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要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模式,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4.4 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制造业的企业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有效办法,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同时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提供舞台。还要广泛吸引从事自主创新的国内外各类人才到企业工作,形成人才积聚效应。人才是企业研发的动力,是技术的保障,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人才是根本。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