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野外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6-07 04:43:06

野外教学论文

野外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Design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oriented Field Work

Shen Xiansheng,Yin Luming,Li Shumei,Yang Jiepin

Abstract: Researchoriented field work has been introduced in the teaching of ecology to fully develop students intelligence and handson capabilities.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type of activity not onl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but also facilitates the mastery of good study methods. Group field work has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of developing students intelligence and handson capabilities.

Key words: ecology; field work; teaching method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正在一个更高、更深刻、更全面的层次上展开。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篇章中最浓重的一笔。因为社会的发展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具有会学习的本领,具备积极创新的能力和生动活泼的特征。因此,如何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科学管理,有效地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便是者值得探讨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大别山进行生态学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令人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生物学传统的野外实习教学是一种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而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因此,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上述教学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是:(1)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虽然有效快捷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指导只是一种手段。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不仅是今后终身教育的要求,而且只有学会学习,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主体才会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2)面向结果的教学和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面向结果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使学生获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作为教学的直接意义,它是传统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形式。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与实践,并在理解和实践中仔细体验获得这一知识的基础和条件,以及它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等。从主动学习的角度看,面向过程的教学会给学生主体带来一种更高的价值。(3)一般能力的培养与创造品质的形成并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心,然而在促进学生的一般能力有较全面提高的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因为创造品质已成为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4)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5)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并重。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内学习总是有局限的,而课外学习则是丰富和无限制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突出个性,更加有利于激发创造力。(6)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并重。接受式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而探究式学习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只有发挥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使得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开展的生态学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正是坚持了以上这些教学原则。

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践

要想实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教育者必须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为学生设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条件。我们根据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考虑到生态系统和植被的完整性,同时兼顾交通和食宿条件的便利,最终将生态学实习基地选在大别山天堂寨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是部级森林公园。整个实习教学活动从9月中旬开始启动,经过1个月的准备后,于10月中旬赴野外开展为期4天的实地考察活动,在11月底提交实习论文。这种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详细操作过程如下:

教师介绍大别山天堂寨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生物多样性、植被分布和研究历史,讲解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并展示历届学生的实习论文样本

学生5—6人自由组合成立研究课题小组,选出组长;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拟订研究课题,并指定工作计划,写出工作方案

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答辩,组长对研究课题的目的、背景资料、理论依据、技术方法、计划和目标等进行解答,并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

教师根据实习基地条件、答辩情况和课题难易程度等,筛选出6—7组作为参加野外实习人选(教学计划限定40人)

教师对参加野外实习者详细介绍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具体要求,讲解论文格式和撰写方法,公布详细的实习计划和日程安排,并要求各组人员进行具体分工

师生一起赴天堂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4天的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

回到学校后各组进行标本鉴定、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等,并开始撰写论文

教师对各组的论文进行初审,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各组学生对论文认真修改和补充,做到论文格式化和标准化

各组正式提交研究论文,教师再次审查后,组织学生答辩和成绩评定,并向有关杂志推荐优秀论文稿件

对野外实习进行总结,教师全面评价野外实习教学活动,同时请成绩优秀的小组进行报告,交流经验,并征求学生对今后野外实习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转贴于

两年来,我们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下列内容:天堂寨山区中草药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野菜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芳香油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山地矮林的初步研究;天堂寨山区苔藓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大别山典型草甸群落的样方——面积曲线的探讨;天堂寨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道的科学设计与管理;天堂寨山区濒危树种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距离法估计草甸群落待测样方密度的验证;天堂寨草甸群落Raunkiaer频度定律的验证。其中绝大多数研究题目都是由学生们自己拟订的,教师所拟订的论文题目只是供他们参考。由于所选课题是经过学生答辩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野外工作期间,学生们非常勤奋而认真地采集标本和搜集数据,返校后认真整理资料和撰写论文。所以,两年来的研究课题完成率在95%以上,其中有2篇论文已经正式发表。

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要使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要使学生掌握点石成金的方法。能力与智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二者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之间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能力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较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智力结构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部分组成,能力结构由组织能力、定向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5部分组成。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是全过程的教学,从选题到论文答辩的所有过程中,几乎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教师仅仅负责组织和教学引导。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方面,使他们在低年级就能得到很好地锻炼,为今后写好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2.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教师要善于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与条件,用生动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同时想象在人的智力活动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是在户外进行的,学生们很感兴趣。他们本来对大自然就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在学习了生态学以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大自然进行一番尝试性的探索。

3.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既应用了已掌握的知识,又促进了思维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知识与智力上的综合训练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在实习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动手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实习工具,而且还掌握了一些教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实践和反复总结后,对取样方法和叶面积测量等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

4.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由于我们的整个教学活动是以小组进行的,无论是在野外爬山涉水、采集标本,还是在校内查阅资料、撰写和修改论文,各小组成员都能认真参与,并很好地配合组长工作,表现出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最后,当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时,他们感到有一种来之不易的集体成就感和荣誉感。所有这些,使他们更加坚定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智力。

当然,同传统的野外教学实习相比,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付出的更多,同时得到的也更多。因为这是一种过程的学习和参与,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匪浅。因此,只要我们提高了对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认识,端正了态度,掌握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就会去不断地创新,必将能培养出智力和能力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舒达,蒋长好主编. 素质教育全书[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840—842.

[2]文辅相. 素质·方法·创新[J]. 高等教育研究,1999,(1):12.

[3]陈克诚.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 发明与革新,1999,增刊:49—52.

野外教学论文篇2

生物学传统的野外实习教学是一种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而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因此,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上述教学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是:(1)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虽然有效快捷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指导只是一种手段。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不仅是今后终身教育的要求,而且只有学会学习,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主体才会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2)面向结果的教学和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面向结果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使学生获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作为教学的直接意义,它是传统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形式。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与实践,并在理解和实践中仔细体验获得这一知识的基础和条件,以及它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等。从主动学习的角度看,面向过程的教学会给学生主体带来一种更高的价值。(3)一般能力的培养与创造品质的形成并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心,然而在促进学生的一般能力有较全面提高的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因为创造品质已成为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4)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5)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并重。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内学是有局限的,而课外学习则是丰富和无限制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突出个性,更加有利于激发创造力。(6)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并重。接受式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而探究式学习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只有发挥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使得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开展的生态学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正是坚持了以上这些教学原则。

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践

要想实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教育者必须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为学生设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条件。我们根据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考虑到生态系统和植被的完整性,同时兼顾交通和食宿条件的便利,最终将生态学实习基地选在大别山天堂寨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是部级森林公园。整个实习教学活动从9月中旬开始启动,经过1个月的准备后,于10月中旬赴野外开展为期4天的实地考察活动,在11月底提交实习论文。这种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详细操作过程如下:

教师介绍大别山天堂寨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生物多样性、植被分布和研究历史,讲解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并展示历届学生的实习论文样本

学生5—6人自由组合成立研究课题小组,选出组长;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拟订研究课题,并指定工作计划,写出工作方案

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答辩,组长对研究课题的目的、背景资料、理论依据、技术方法、计划和目标等进行解答,并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

教师根据实习基地条件、答辩情况和课题难易程度等,筛选出6—7组作为参加野外实习人选(教学计划限定40人)

教师对参加野外实习者详细介绍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具体要求,讲解论文格式和撰写方法,公布详细的实习计划和日程安排,并要求各组人员进行具体分工

师生一起赴天堂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4天的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

回到学校后各组进行标本鉴定、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等,并开始撰写论文

教师对各组的论文进行初审,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各组学生对论文认真修改和补充,做到论文格式化和标准化

各组正式提交研究论文,教师再次审查后,组织学生答辩和成绩评定,并向有关杂志推荐优秀论文稿件

对野外实习进行总结,教师全面评价野外实习教学活动,同时请成绩优秀的小组进行报告,交流经验,并征求学生对今后野外实习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两年来,我们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下列内容:天堂寨山区中草药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野菜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芳香油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山地矮林的初步研究;天堂寨山区苔藓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大别山典型草甸群落的样方——面积曲线的探讨;天堂寨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道的科学设计与管理;天堂寨山区濒危树种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距离法估计草甸群落待测样方密度的验证;天堂寨草甸群落Raunkiaer频度定律的验证。其中绝大多数研究题目都是由学生们自己拟订的,教师所拟订的论文题目只是供他们参考。由于所选课题是经过学生答辩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野外工作期间,学生们非常勤奋而认真地采集标本和搜集数据,返校后认真整理资料和撰写论文。所以,两年来的研究课题完成率在95%以上,其中有2篇论文已经正式发表。

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要使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要使学生掌握点石成金的方法。能力与智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二者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之间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能力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较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智力结构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部分组成,能力结构由组织能力、定向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5部分组成。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是全过程的教学,从选题到论文答辩的所有过程中,几乎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教师仅仅负责组织和教学引导。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方面,使他们在低年级就能得到很好地锻炼,为今后写好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2.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教师要善于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与条件,用生动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同时想象在人的智力活动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是在户外进行的,学生们很感兴趣。他们本来对大自然就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在学习了生态学以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大自然进行一番尝试性的探索。

3.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既应用了已掌握的知识,又促进了思维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知识与智力上的综合训练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在实习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动手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实习工具,而且还掌握了一些教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实践和反复总结后,对取样方法和叶面积测量等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

4.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由于我们的整个教学活动是以小组进行的,无论是在野外爬山涉水、采集标本,还是在校内查阅资料、撰写和修改论文,各小组成员都能认真参与,并很好地配合组长工作,表现出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最后,当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时,他们感到有一种来之不易的集体成就感和荣誉感。所有这些,使他们更加坚定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智力。

当然,同传统的野外教学实习相比,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付出的更多,同时得到的也更多。因为这是一种过程的学习和参与,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匪浅。因此,只要我们提高了对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认识,端正了态度,掌握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就会去不断地创新,必将能培养出智力和能力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舒达,蒋长好主编.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840—842.

[2]文辅相.素质·方法·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1999,(1):12.

[3]陈克诚.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发明与革新,1999,增刊:49—52.

[4]沈显生,张文锐,李祥等.生物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探索[J].教育与现代化,2001,(1):42—45.

[5]沈显生,尹路明,杨捷频等.创造性教学模式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现代化,2002,(1).

摘要: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中,我们开展了研究型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证明,研究型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由于通过集体参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因而在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方面,作用十分明显。

关键词: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DesignandPracticeofResearchorientedFieldWork

ShenXiansheng,YinLuming,LiShumei,YangJiepin

Abstract:Researchorientedfieldworkhasbeenintroducedintheteachingofecologytofullydevelopstudentsintelligenceandhandsoncapabilities.Practiceshowsthatthistypeofactivitynotonlyprovidesanopportunityforthedevelopmentofcreativitybutalsofacilitatesthemasteryofgoodstudymethods.Groupfieldworkhasprovedtobeaneffectivewayofdevelopingstudentsintelligenceandhandsoncapabilities.

野外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野外地质;灌阳实习基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72-03

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质教学中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地质学专业本科生野外实习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野外地质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1-7]。近年来,地质部门也对本科毕业生的野外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野外实习经验丰富的毕业生更受青睐。

一、野外地质的定义及重要性

Lonergan & Andresen(1988)把地质教学的“野外”定义为“课堂之外获得第一手经验的地方”[8],而“第一手经验”的获得则需要实地考察。野外地质教学的形式和室内教学显著不同,野外是更广阔的大自然,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索的头脑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是灵魂所在。尽管计算机模拟、先进的实验室分析测试和遥感技术等现代方法飞速发展,但原始数据的收集和重要信息的获得仍依赖于野外地质工作。野外地质考察不仅是学习的第一课堂,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地质工作是许多地质科学家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舞台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和发展个人的技能,有利于团队协作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野外地质教学的目标和学习成果

本科生野外地质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测量数据和采集样品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兴趣,激发其思维能力和时空观。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实习基地为例,灌阳教学实习基地始建于1986年,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最早建立的实习基地之一。该实习基地建设先后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98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部级优秀奖(198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5年)。灌阳实习基地的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现象典型、丰富,是地质填图实习的理想场所,每年接收大量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岩土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实习。这次实习主要针对大二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实习区的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产,包括主要的组成地层以及地层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地层内所含矿脉与矿层的特征;褶皱(复式向斜)、断层、劈理等构造特征;岩浆岩的岩石特征及与地层的关系;实习区地质发展过程、野外填图方法和数字填图方法。通过野外实习和填图中各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运用、巩固并丰富课堂理论知识,学会并掌握地层剖面的测量、地层划分、岩石的野外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填制地质图和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工作方法,掌握观察和熟悉野外地质现象的方法,并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野外地质教学的程序方法及成果

(一)实习动员

实习动员是野外地质实习前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实习队长”教师会详细介绍野外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等,并结合以往的实习经历和经验,介绍实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趣事”。班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主要负责实习工具和实习资料的借用,以及与图书馆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负责实习小组的分配、小组组长的挑选、野外住宿的分配、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组织等工作,安排好班级及小组内部的工作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实习动员之后学生都会对实习充满着向往,并且做好了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二)室内课堂与野外课堂相结合

野外实习过程相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是比较辛苦的。白天要在野外踏勘填图,晚上教师则对学生进行室内授课。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综合地质填图实习为例,室内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灌阳地区的地质概况、沉积――构造发展史、GPS使用与数据处理方法、地质填图方法、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的制作、实测剖面方法介绍、数据处理和地质报告编写等内容。历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晚上室内授课的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相比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很多,但学生们听课都非常认真,并能很好地和授课教师互动,整个授课过程都是轻松愉悦的,也保证了白天野外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野外踏勘

野外实习的第一项工作是野外踏勘,掌握整个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地层、构造、岩体、矿产等)和地质发展史,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以灌阳地区为例,野外踏勘的主要任务包括:掌握海洋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其与下泥盆统地层的接触关系;下泥盆统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的分层标志;下泥盆统地层内矿化石英脉的特征;跳马涧组顶部赤铁矿层的特征;中泥盆统棋子桥组、上泥盆统佘田桥组、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下泥盆统邵东组地层岩石学特征以及它们的地质分层界线;灌阳复式向斜东翼地层格架及其岩石学特征;上奥陶与下泥盆统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都庞岭花岗岩的岩性特征;都庞岭花岗岩与寒武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野外踏勘的路线安排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老一辈地质学家精心设计的,能够观察到最丰富的地质现象和特征。野外踏勘期间,每到一个工作控制点,带队教师都会把该点的地质信息详细讲解给同学们,并提出疑问启发同学们思考。

(四)资料整理

晚上回到驻地,则要求同学根据野外记录复习当天的路线并相互讨论,带队教师们则到宿舍检查同学们对当天野外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资料的归纳和整理情况、作图情况,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同学们经常能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在解答和讨论过程中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以致让同学们毕业多年仍对野外实习记忆犹新,对带队教师也有一种难忘的情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鲜活,而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的枯燥章节中。对地质专业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到野外的大课堂中锤炼,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精髓所在。

(五)报告编写及成果提交

野外实习最终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实习报告的要求类似于毕业论文,包括“绪论、区域地质概况、测区地质特征、基于3S地质填图方法、地质发展史和结语、参考文献+附表+附图”等内容,并有特定的撰写格式。其中,绪论部分应包括“实习任务、实习目的、实习区地理概况、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和前人研究简史”等,区域地质概况应包含“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区域岩浆岩和区域矿产”等内容,测区地质特征包含“地层和构造”等,基于3S地质填图方法应包含“基础地图的数字化、GP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GI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和R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等,地质发展史包含“沉积发展史和构造发展史(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等,结语应包括“实习经历、心得体会、感悟、收获、不足和建议”等内容。其中“参考文献+附表+附图”部分,对实习报告中的参考文献,要求学生把所读文献标注出来,可锻炼本科生查阅和引用文献的基本功。灌阳野外地质填图实习的附表包括“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节理产状统计表和GPS点数据属性表”,附图包括“广西灌阳上泥盆统实测地层剖面图、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区域地质纲要图、区域地层柱状剖面图和数字化地形地质图”。有了这些内容,才能使论文内容翔实、层次分明,最终提交的报告才能图文并茂。在实习报告的结语部分,有学生写道“经过了半个月艰苦的野外地质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期间,不仅加强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提高了对于野外的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于野外地质现象及特征的辨别能力,同时还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野外地质学习使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对地质学课程的内容有了全新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足以看出野外地质实习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总结及展望

A.M.Celal Sengor(1991)在《板块构造与造山运动》序言中写道,“与几乎所有其他的人类活动相比,科学的荣耀不一定在于证实某些观念是对的,而在于证明某些观念(包括为个人所珍惜的观念)是错误的。要证明某一观念是错误的,人们必须要有某种新颖的东西,或是一个新的信息,或是一种新的观念,推动科学前进的正是这种苛求的态度”。野外地质学的丰富信息将为我们现在的理论根基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批判性信息,这些信息将是推动我们现有的理论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同志在中南海与中小学教师座谈时说:“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南京大学周新民老师在给南京大学研究生所做的讲座中提到,“地质学学科室内和野外实践类教育相结合是体现‘五个学会’的重要场所,并要从难从严设计,在野外要有意安排‘多晒太阳多吃苦’的训练”。地质出版社副总编何蔓参与了同志作为地质工作者期间的45个地质工作记录本,深受震撼,感叹说“和许多曾经看过这些笔记的人一样,当我们看着一本本书写工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地质笔记时,我们编辑组成员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些笔记真实地反映了专注执着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这一阅读感受传递给广大的读者,力争在有限的篇幅中还原同志在地质系统工作、成长的经历,反映我国地质行业发展和改革的进程”。可见,野外地质工作是地质学的灵魂所在,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在前辈们的指引下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根厚.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中地质思维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4,(4):49-51.

[2]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赵勇生.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3]缪秉魁,吴志强,冯佐海,王葆华.强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桂林理工大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2,(5):15-18.

[4]童亨茂.野外地质教学中的科学管理与团队建设――野外地质教学二十年的经验和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13,(2):145-148.

[5]余际从,刘粤湘,李杰,吴青.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口[J].中国地质教育,2013,(4):1-5.

[6]王天,刘矗彭树岱.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野外实习环节现状与分析[J].石油教育,2015,(1):62-64.

野外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水文地质 野外实习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P6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59-01

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是水文地质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教学目的在于巩固已学专业基础知识、开拓专业视野、提高分析水文地质现象、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其对专业的热爱。野外实习教学与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分析主要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特点

水文地质野外实习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知识类型不同,更多地从陈述性知识转为程序性知识。这就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学生的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和学习热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其次,教学资源是实地水文地质现象和具体生产实践问题,其典型性和复杂性对于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第三,水文地质现象或问题的解释具有多解性,因教师专业背景不同,理解和解答的深度不同,也影响着教学效果。第四,野外实习受到天气因素制约,影响着实习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效果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条件和天气条件等。

教师素质:教师专业背景不同,对水文地质问题理解不同。如对温泉成因,可从新构造控水理论、蓄水构造理论、储水构造理论等不同角度理解,解释难度存在差异,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

学生素质:学生学习能力和热情存在差异,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文地质问题的理解和与教师的沟通程度不同。身体素质不佳或知识储备不足,直接影响其对于问题的理解;与教师的沟通不足,将导致对关键环节的理解缺失,从而影响到整体理解。

教学方法:因水文地质现象具有时空四维特征,教学上需从点上的水文地质现象扩展到平面上地层露头分布、空间上地质体三维结构,再到地下水流场时空四维结构。需针对水文地质现象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逐步达到对于现象的完整认识。教学中知识点安排、教学道具运用、有效互动对于教学效果都有重要影响。

教学资源条件:野外实习旨在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故水文地质现象越典型,教学效果就越好。

天气条件:因实习多在暑期雨季进行,若遇阴雨连绵天气,多数路线无法出队,造成教学时间缩短;或者因前期降水偏少,泉水干涸,都将影响教学效果。

三、提高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措施

针对以上影响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需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

提高教师素养:教师需据教学内容特点完善知识结构,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扩展学生知识视野,拓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方面要求教师注意拓广自身的理论体系,一方面需互相研讨以取长补短。

提高学生素养:学生在实习之前要充分复习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实习中要预习和熟悉实习路线内容,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此外,还要考虑学生身体素质,适当安排活动量,对其身体和毅力进行合理的锻炼,并加强沟通,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

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应重视和加强实习动员,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野外安全意识,还可使其重视和热爱实习,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其次,可采用从点到面的多维教学方法,即从知识点准确解析,到面上全面踏勘,建立起水文地质现象的整体图景。其关键在于从点到面的连接,需要教师用逻辑主线将知识点进行有机组织,用情感主线在关键节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和鼓舞,从而达到良好的互动和传授效果。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对已遭破坏的教学资源,可采用其他手段弥补。如采用视频呈现原四零八温泉泉口情景,尽可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于破坏严重的资源,需重新开辟相似的实习路线。此外,对典型教学路线,应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有效保护。

适应天气条件:因天气条件直接影响着水文地质现象尤其是泉的流量、河流水及实习路线的通过性,这就需要适应天气条件,合理安排实习路线和实习时间,以求最大限度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论

水文地质野外实习的教学与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类型转变、教学资源限制、现象多解性和天气因素制约等,其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条件和天气条件等。根据野外实习教学实践,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望有效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野外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认知迁移理论;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

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在旅游资源认知、旅游开发、旅游行业经营、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状况等方面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积累行业经验的较好教学形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四年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时间有限、实习经费紧张等原因,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存在组织难度大、实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收获小等问题,野外实习也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将认知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将提高学生参与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从而改进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

一、认知迁移理论简介

认知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景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认知迁移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我们一般所说的迁移指的就是正迁移即一种经验的获能够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了认知迁移理论中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和贾德的经验概括说。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贾德的经验概括说认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做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后期学习活动中。

二、认知迁移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重要性

(一)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

迁移规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带队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野外实习的实践教学中,带队老师应掌握迁移规律,教会实习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学习能力,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校外更广泛的知识学习中去。同时,教师根据认知迁移理论更好地选择排野外实习区域和地点,更科学地编排教学内容,建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的知识迁移效果达到最佳。

(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迁移是由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能力的形成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知识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去游览,在游览过程中发现旅游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游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并以未来旅游从业者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发现旅游行业发展现状、特点和规律,从而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迁移理论的应用将丰富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来提高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迅速找到同化新知识的附着点,而且容易分辨新旧知识间的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和长久地保持新知识。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了解旅游行业基本情况,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有较大收获。

三、认知迁移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应用

(一)实习前的准备阶段

1.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

明确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对于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和改进实习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只有在明确了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以后才会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才知道在实习中自己需要做哪些事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要通过实习动员会告知学生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实习前应做的知识准备、实习中应完成的任务、考核内容与标准等,从而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野外实习,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并能在实习中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实习。

2.参与实习线路设计

让学生参与实习线路设计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比老师单方面授以知识效果更佳,学生记忆会很深刻,他们的知识迁移效果将更好。可以先告知学生此次实习的主要区域与任务,让学生通过咨询老师、走访旅行社、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设计此次实习的具体线路,教师从学生所设计线路中选择最优线路。

3.充分准备野外实习相关知识

根据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因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野外实习相关知识,才能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起解决问题的能力,触类旁通,实现积极的迁移。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设置一份野外实习调查问卷,为后期的实结报告做准备。学生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要自行查阅、思考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知识能更广泛、更准确、更迅速地迁移。

(二)实习中的运用阶段

1.模拟旅游业真实情境

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学习迁移依赖于最初学习的情境与后来应用的情境之间的相似程度。为此,我们必须在与真实生活很相似的情境中教学生运用迁移的技能。如在野外实习中增加导游带团模拟实习环节,将会改进野外实习效果。可以将整个实习队分组进行导游带团模拟,在景区内,每小组内安排学生做现场讲解;在景区外的行程中,安排学生分别担任地陪与全陪的角色,并尽量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锻炼。至于行程中的食宿安排、人员组织、沟通协调等问题,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负责完成。这样使得学生充分实践,把课程上的理论学着迁移到现实中。经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将得到相关深刻的经验甚至教训,为日后更好的知识迁移奠定厚实的基础。

2.加强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接触

在野外实习中,鼓励学生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接触,收集旅游行业一手信息与资料,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认知基础。另外,学校可以提前与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行业的管理人员联系,安排他们以讲座、座谈的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了解旅游业的情况。由于这些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们所讲授的实践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迁移价值高,而且更有益于他们了解旅游行业以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

3.每天分组进行小结

野外实习中,在每天的野外考察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导老师组织下进行内部讨论,组员根据自己考察中所关注和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感受,对于某些问题小组内部还可展开深入的讨论。实习指导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对于某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与指导。这样学生在野外实践中碰到问题得后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探索阶段,就有充分的时间去接受更多的问题和挑战,知识迁移将更充分,学生收获更多。

(三)实习后的总结阶段

1.举办知识提升讲座

实习结束后,学校可委派相关经验丰富的教师举办知识提升讲座。讲座应就野外实习中最有价值的或者学生最关注的以及通常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予以分析。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表对实习的看法和意见,反映实习见闻,发表实习感受,尤其应注重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为学生一一答疑。同时,应让学生确定个人在实习中所关注的或是特别感兴趣的点,教师可对相关问题现场指导。学生通过讲座获得大量的知识,同时联系野外实习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于其以后的学习迁移意义重大。

2.撰写实习报告

根据认知理论,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越有助于同化新知识,即有助于迁移。实习后的实习报告正是需要学生对实习过程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概括,该过程将大大促进学生知识的消化与迁移,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野外实习结束回校后,每位同学必须根据个人确定的主题和野外实习中收集到的信息和调查问卷等资料撰写野外实习报告。通过实习报告,实习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其专业知识结构将更丰富、更合理,知识概括水平也将更高。

3.举行经验交流会

通过野外实习不同的实习学生会有不同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将能促进知识迁移的范围,让更多的同学获得实习的更多的收获。学校可以组织野外实习经验交流会,让实习学生通过实习经验交流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实习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会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是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伍先福.旅游专业本科教学应强化野外实习环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42-44.

[2]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才秀颖.十五种学习迁移理论通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4]黄超文,贾腊生,胡惠明.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5]骆辰君.旅游专业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6,94-95.

[6]何静.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研究,2003,(7):46-47.

[7]高迎浩.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8,108-109.

作者简介:彭惠军(1979-),男,湖南益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管理。

野外教学论文篇6

野外地质实习环节和内容

对于石油地学人才培养主要载体的石油院校,培养能够承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评价与管理的创新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是我校本科生教育的主旋律之一。我校地学类本科专业野外地质实习内容与方案是以西北大学地质系的野外实践教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并与国内众多地质院校或院系野外地质实习目的和内容基本一致[6-8],主要包括一年级的地质认识实习和二年级的地质填图实习。地质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学完普通地质学后进行的一次野外教学实习[6-8],其目的是在教师带领和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认识、描述、分析,使学生获得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室内所学的基本地质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地质填图实习是在学习“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等地质专业基础课基础上,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地质调查训练[6-8]。野外地质填图是进行一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础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等)的基础,是对研究区地质情况的全面勘察。地质填图实习通过路线地质观测、实测剖面、地质填图等阶段的教学,将研究区各种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特征显示在平面地形图上,为进一步研究区域地质发展史及综合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野外地质工作的研究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理论———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地质学习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从事科研的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大众化的日益推进,我校地学类专业及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师生比随之降低。学生人数的增加与教学资源紧缺、经费投入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9],加上各类企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等客观原因,学生实习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影响。如何在野外实习教学班级数激增、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的客观局面下,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彻底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首先必须搞清影响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之类的主观因素:(1)缺乏石油地质教学内容。在野外地质实习教学内容中,无论是一年级的地质认识实习,还是二年级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实习教学内容均同地矿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完全一致,而对油气成藏要素、成藏过程等石油地质内容少有涉及。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中石油地质内容的缺乏,不仅与我校石油石化的发展特色不相适应,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兴趣。(2)以教师为主导的实习教学方式。在野外地质实习中,指导老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背离了野外实习的初衷和根本目标,导致部分学生心不在焉,大大降低了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效果。(3)部分教师野外地质实习经验和能力欠缺。由于我校地质类专业建立较晚、缺乏专职实习教师等客观原因,加之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多忙于管理和科研工作等因素,致使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指导教师大部分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博士或硕士。青年教师尽管学历高、具有某个研究方向的专业特长,但知识结构不合理,且野外实践经验和能力欠缺,常常造成野外地质现象讲解不统一,给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不满,严重制约了实习的质量。

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在对影响野外地质实习的多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并采取了改进野外实习质量的措施,实践表明野外实践教学效果相比以往有较大提高,学生反映良好。

1增加了石油地质内容,培养了学生对石油地质认识和兴趣

(1)在野外地质教学中,增加了油气成藏要素现场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烃源岩(包括龙潭组煤系和长7油页岩)、储层(包括砂岩、灰岩和白云岩)、盖层(主要是泥页岩)有了直观的认识。(2)在野外现场,结合对区域构造演化认识,增加了学生对成盆、成烃、成藏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构造演化时空框架下成烃、成藏与破坏调整的系统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石油地质的兴趣。

2改变了野外地质实习的性质,将野外实习从一般的认识、方法训练转变为综合性、研究性实习

在实习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使实习由单纯的野外认识性、验证性实习转变为在认识基础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实习。(1)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习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在实习线路(点)中,大量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观察野外地质现象、分析地质问题。具体做法是,在教师介绍实习线路(点)地质现象时,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调查、收集数据,然后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地质现象特征、形成机理展开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与评述。(2)在野外实习中预设小专题。在野外实习中,预设各种专题题目,如五通组底砾岩、和州组炉渣状灰岩成因等,学生可进行选择,并要求作为学生个人或小组最终成果提交。这样既增加了实习的目的性,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突出了实习的研究性。(3)及时巩固和消化实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开展专题讲座,分阶段对实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开展专业答疑等多项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实习内容的工作,及时把握学生实习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了基础,并为后续实习积累了经验。

3加强了野外实习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青年教师野外实践教学的能力,统一了地质认识

野外实习指导教师实践经验的多少以及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野外实践能力训练的效果。针对学校经费投入不足,无法对青年教师开展专门培训的现状,特采取了以下措施培养了青年教师野外地质教学能力:(1)选派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实习队长,青年教师一同实习或轮训等方式,既完成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统一了地质认识,又完成了学生的野外实践教学工作。(2)在野外实习期间,在不影响我校学生实习的情况下,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同类相关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加大了对青年教师野外实践培训的力度。

野外教学论文篇7

摘要: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石油高校提高地学专业教学效果和保证地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系统调研发现野外地质实习中缺乏石油地质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的实习教学方式、实习指导教师的野外实践教学能力亟需提高、学生野外地质实习积极性不高和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考核欠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质量,研究对于有关职能部门提高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石油高校;野外实习;教学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08-03

大量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地学人才的关键,也是地学教学最具特色的内容[1]。这是因为野外地质实践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可以提高学生发现、观察、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因而,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历来被国内外地学院校所高度重视[2-4],历史上知名地质学家和地质学教育家无一例外均高度重视野外地质调查工作[5]。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西安石油大学的一个以培养石油地质类专业人才为目的的二级教学单位,学院目前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四个地学本科专业。作为一个培养石油地学专业人才的二级教学单位,如何保证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和提高野外地质实际教学效果,一直是我院本科教学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因为其直接关系着培养的学生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鉴于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在地学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搞清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就成了院系和实习指导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野外地质实习环节和内容

作为培养石油地学人才的教学单位,培养能够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事研究或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是我院本科生教育的主旋律。因我院地学专业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方案是以西北大学地质系的野外实践教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因而其与国内众多地矿院校或院系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方案也基本一致[6-8],其主要包括一年级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和二年级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

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学生学完普通地质学或地球科学概论后进行的一次野外地质实践教学[6-8],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丰富多彩的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使学生建立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学生对室内所学地质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并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野外地质填图实习是学生在学完“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石学”和“沉积相”等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野外地质调查训练[6-8]。其中,野外地质填图是对研究区地质情况的全面勘察,是进行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和水文地质等一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野外地质填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路线地质观察(踏勘)、实测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等3个教学阶段,其通过地质调查将研究区内的各种地质要素投影在平面地形图上,为图区范围内的地质发展史及资源预测和环境地质研究奠定基础,其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地质知识和地质理论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使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并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与问题

近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各地学院校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致使实践教学资源紧缺、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和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日渐彰显[9],以致学生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工作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影响,并造成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工作较为薄弱的现状日趋恶化。要改变学生野外地质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的F状,首先必须搞清影响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野外实践教学中石油地质内容缺乏。野外地质实习环节与内容不仅关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还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质量。我校野外地质实习教学,如:一年级地质认识实习和二年级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其实习教学内容与流程同地矿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一致,均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方法的掌握为教学任务,而对石油地质中油气成藏要素和油气成藏过程的认识与分析较少涉及,对油气成盆、成烃、成藏、后期调整与改造的系统思维的建立更无从谈起。野外地质教学中石油地质内容的缺乏,导致学生无法建立对石油地质和油气勘探开发的感性认识,更难以培养其对野外地质实习的兴趣,以致学生普遍认为野外地质实习内容与以后从事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关系不大。当然这与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教学直接硬搬地矿或综合类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和石油地质学、油气成藏地质学、含油气盆地分析等课程开课较晚有关。

2.以教师为主导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提高野外地质教学质量是地学院校永恒的主题,而改进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方法是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才能获取有关岩石、地层、构造及油气成藏要素等方面的感性认识,才能达到巩固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的目的[10]。因而,学生能否在野外现场对地质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将直接影响其能否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进而影响野外地质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目前限于师生比例失调的原因,在野外地质实习中,指导老师多采用“灌输式”、“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11]。在野外地质现象观察点,指导教师就把同学召集起来像讲解员、导游员那样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学生被动记笔录,学生成了老师所授知识的记录仪。在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但背离了野外地质实习的初衷和根本目标,也大大降低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利于野外地质实习初衷的实现[12-14]。

3.部分指导教师的野外地质实践经验和能力亟需提高。在学生野外地质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是实施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主体。师资力量建设是野外地质实际教学的重中之重。野外地质实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指导老师的能力和素质[9]。也就是说,实习指导教师野外地质实践经验的多少以及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大学生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由于我校地学各专业建立较晚,缺乏专职野外地质实习指导教师,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野外地质工作经验的教师,加之部分具有丰富野外实践经验的教师忙于管理和科研工作,以致承担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任务的指导教师多是刚毕业的博士。野外地质实习指导老师年轻化的优点是精力充沛,易与学生沟通;但缺点也较为明显,尤其是部分博士野外地质实践经验较少,以致难以给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从而严重影响了野外地质教学的质量[15-17]。

4.部分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自地学专业招生大规模增加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生源质量也随之降低。生源质量的降低直接导致学生对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渴求大不如以前,加之实习队伍规模过大,野外地质实习指导老师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一一指导,以致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难以有效提高,终使野外地质教学的效果下滑明显。此外,学生择业多元化也使部分感觉毕业后不从事地学专业工作学生对专业失去兴趣,这些学生又影响了其他学生。总之,种种因素共同造成很多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终使部分立场不坚的学生也丧失了专业热情。

5.野外地质实习考核需科学化。野外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和技能,建立地质的意识,培养地质的思维。地质实习考核中,一般采用各院校普遍采用的以实习报告和实习图件为主的考核制度。很明显,这种以实习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参与野外地质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这无形中影响了部分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态度,影响了其对野外地质实习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以致其互相抄袭实习报告,最终导致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结论

地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在保证地学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地学专业教学效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多年来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经历,探讨了影响我校石油地质类专业学生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指出了缺乏石油地质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的实习教学方式、部分实习指导教师经验能力欠缺、部分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和实习考核不科学问题等影响实习质量的因素。本研究对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高野外地质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陶世龙,万天丰,程捷.地球科学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69.

[2]刘国生.巢湖地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保护[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24-27.

[3]杨高学,李永军,杨宝凯.如何提高地质类大学生实习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10,(4):94-95.

[4]W K Hamblin, E H Christiansen. Earth’s Dynamic Systems[M]. 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2001:460-487.

[5]张维宸,颜丹平,王根厚,等.54年打造地学实习基地,为精品课程保驾护航[J].高等理科教育,2009,(5):102-105.

[6]李虎杰,高德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5,(4):52-53.

[7]陈能松,王勤燕,刘嵘,等.野外实习教学中融入科研元素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09,(2):119-122.

[8]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等.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9]赵希荣,朱中华.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10,(7):45-47.

[10]栾光忠,冯秀丽.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02,(2):48-49,57.

[11]翟伟峰,刘省非,王英利,等.21世纪高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4,(6):82-84.

[12]曹文融,高远.美国南加州大学以W生为中心的野外地质实习感受[J].中国地质教育,2008,(1):53-56.

[13]钱建平,冯佐海,张桂林,等.基础地质教育阶段的“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J].中国地质教育,2008,(3):90-95.

[14]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等.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15]彭英.工科院校生产实习问题与对策[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270-272.

[16]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32-135.

[17]管志川,王瑞和,李明忠,等.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6):95-96-97.

野外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定向越野;教学;体系构建

定向越野是一种较为新兴的野外活动,通过地图和指北针进行方向确定,然后通过地图指示,最短时间到达目标地点者获胜。既是一种户外活动,又是一种竞技活动,定向越野通过将两种方式有机的结合,成为了一种趣味性十足的户外型运动,得到了大众的喜爱。现阶段高校开展体育教育专业的定向越野课程,很好的结合当今形势,对于市场是一种适应行为。

一、构建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1、以素质教育为理论基础构建教学体系

国家在一段时期之内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就是通过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培养,教育之中不仅要注意相关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培养,成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生存技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地接班人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传统模式之中的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学识上培养学生,更是应该在各种领域综合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学校教育不仅仅要注意学生相关素质的提高,针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心理动态同样是需要关注的方向。针对于现代高校教育体育教育专业而言,定向越野课程的引入要首先构建教学体系,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成功的对学生自我进行有效提升教育,帮助学生充分的适应野外生存。定向越野为现代城市之中生活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野外游玩机会,通过对于指北针和地图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贴近自然,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各种模式竞赛的开展,可以成功的帮学生建立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针对于现代素质教育的大前提,定向越野课程开展十分有必要,而且有着明确的现论依据。

2、构建教学体系首先要明白健康第一

素质教育之中很明显的一个要求便是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户外活动来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应付现代繁杂的学业,同时对于健康的认知更为明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教育机构被要求不能占用课外时间进行过多的补课,而且体育课的时间一定要达到一定标准。举办多种户外竞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进这种竞争方式,可以更好了解集体荣誉感。定向越野在现代之所以吸引度较高,主要是因为其自身模式较为新颖,成功应用于教学之中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自发的进行体育运动。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定向越野课程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了体育锻炼,增强了体魄,针对于身体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定向越野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这对于现代的高校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体育专业这种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意识,而且指导他们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之中可以向他们的学生开展这类活动。

3、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符合相关标准

教育部针对定向越野成功构建教学体系有着一个文件标注,对于定向越野是否可以加入课程之中有着明确的要求。所以针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有文件,同时针对构建进行了指导。高校教育之中成功的开展这项课程,很大程度上的吸引了眼球,使很多有识之士可以参与进定向越野的讨论之中,帮助定向越野或者教学体系构建。国家通过政策进行各项事业的宏观调控,这种举措十分有利,可以让相关活动开展的更为标准。所以教学体系的构建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只有这样,教学体系的构建才真正的具有了现实意义。

二、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目标

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而言,其希望培养出在教育专业内可以进行体育教育的各级教师,所以课程目标便应该是培养相关的人才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有资格执教各级学校的体育课程。因此,定向越野课程的开展应该符合相关课程目标,需要在具体运行之中规避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同时对于教育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提前考量,提前确认,针对问题进行解决。

2、确定教学模式

定向越野课程教学首先达到的标准便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教学模式也应该充分符合现代化和多样化,成功的帮助学生进入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掌握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以模拟的方式重现野外生存的要点,便应该是现代定向越野的教学模式。定向越野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实战出发,更重要的便是学生需要进行自我体验,而不是对于课程枯燥的学习,或者对于课程的认知流于书面认识上。定向越野课程在高校教育之中往往作为考查课,并没有对学生真正的考试目标,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定向越野课程也不应该是为了凑学分而单纯的选择,学生应该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在课程之中实际得到了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行自我意志的重建,让定向越野课程在自己的高校生活之中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3、定向越野课程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应该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便是两种方向的结合,所以针对定向越野课程进行教学内容选择,首先需要尊重教学目标。由于目前对于定向越野课程的认识不全面,所以无法针对教学之中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定,在真正的运行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结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临时调整。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不能只有单纯的一方面,更应该具有层次性,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类,把教学内容层次分为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

4、定向越野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教学评价便是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进行课程的评分,由于定向越野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往往不能单纯一方面的对课程进行评价,并且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往往较为不顺利。所以在建立定向越野课程教学评价而言,更应该重视过程之中的评价,以学生为本,关于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应付了事,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评定,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综合的评价体系可以更为科学的评价定向越野课程,并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识。

三、小结

定向越野课程进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时间尚短,不过在定向越野课程进入了教育体系之中,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众多学生表示在定向越野之中确实得到了锻炼,成功的和自然进行了沟通,并且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再者,定向越野在现展时间也较短,随着定向越野自身的各种完善,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的发展,两者可以进行有效互动,而且互相影响,最后,定向越野课程一定会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有效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伟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0.2.103-1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