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勤工俭学8篇

时间:2023-02-13 01:37:17

大学生勤工俭学

大学生勤工俭学篇1

关键词:大学生;勤工俭学;考核体系

一、勤工俭学的基本界定及其意义

勤工俭学的概念界定从勤工俭学的历史来看,勤工俭学的原本含义是,以“勤工”达“俭学”之目的,即以个体的劳动取得报酬,作为求学费用,得到求学机会。它是各种社会形态、不同性质的国家都存在的社会现象,也并没有对“以学为主”兼工,或“以工为主”兼学加以区分,只要“工学兼营”的都称之为“勤工俭学”。大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具有以下意义:第一、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增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孙晓梅在《浅谈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作用和方法》中提到“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它对于教育实践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有利于改善学生经济状况,树立独立意识。勤工俭学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第三、有利于丰富工作经验,增加就业砝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勤工俭学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勤工俭学考核体系的重要性

完善的勤工俭学考核体系是保证勤工俭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是实现勤工俭学公平公正的前提条件,是对社会、学校、学生对待勤工俭学态度的监督。科学的勤工俭学考核体系有利于促进勤工俭学活动完成“解困助学、励志育人”的双重任务。因此建立健全勤工俭学考核体系不仅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大学生勤工俭学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勤工俭学质量较低、流动性较强

根据调查,在很多高校勤工俭学是零门槛,凡有意愿参与勤工俭学的学生均可获得机会,如此以来不免会出现部分学生为了“图新鲜感”、为了“调节无聊的生活”而参加勤工俭学的现象。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工作态度大大影响了勤工俭学的严肃性,严重阻碍勤工俭学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作用、造成学生主体在短时间内频繁流动,不利于勤工俭学考核工作的展开。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管理服务主体工作效率较低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勤工俭学管理服务体系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虽然高校均设有大学生勤工俭学中心,但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专职老师,多数学校的学工管理系统的教职工进行兼管,这样管理的深度与广度都得不到保证,使勤工俭学的考核体系发展缓慢。第二:很多高校将用人单位将所需岗位信息上报于学校勤工俭学服务中心,勤工俭学服务中心进行汇总与审核,并根据各院系上报的勤工俭学学生信息进行岗位分配,再逐级下放通知至勤工俭学学生处。这样的工作方式效率较低,招聘周期较长,会造成部分学生选择更直接高效、易获取的校外兼职。但校外兼职存在较大的风险,根据调查,大学生在外兼职出现屡屡被骗的现象。为什么部分学生会有意避开校内勤工俭学管理服务组织,独自承担在外兼职的风险?校内缺少独立、专门的管理服务主体以及管理体系落后,均可能造成学生被骗现象的发生。第三:勤工俭学服务中心对勤工俭学工作岗位的核查力度松弛,致使经常发生一人多岗的现象。一人多岗会大大减少勤工俭学的受众面,从而不能实现勤工俭学高效服务学生的目的。

(三)校外勤工俭学学生权益极易受侵犯

根据走访调查发现高校勤工俭学岗位通常分为两类,固定岗位与临时岗位,两种岗位大多以工时计算工资。根据在勤工俭学学生的对话中发现,大多数勤工俭学学生对于工资发放的时间、工时的计算方式等相关概念都非常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工资极易被扣减,获得劳动报酬的权益易受到侵犯权益极易受到侵犯。同时由于涉世不深,很容易受到校外的“黑中介”以及企图以低价格购买劳动力商家的诈骗。

(四)勤工俭学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效果甚微

勤工俭学的重点在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自给自足的能力,培养拼搏精神,勇于奋斗的胆识。根据问卷调查得知,有90%以上的学生都愿意参加勤工俭学,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了解到“死读书,读死书”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全方位人才的需要。现有的勤工俭学由于主客观因素,仅仅只是达到能够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的目的,很难调动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生活的丰富,勤工俭学学生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往往以赚取更多的劳动报酬来满足自己物质生活上的享受,顾此薄彼,把勤工俭学纯粹当作兼职,学业因此受到影响。勤工俭学考核体系的滞后,使学生的观念与行为得不到正确的规范从而使勤工俭学活动难以完成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

四、关于完善勤工俭学考核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对于勤工俭学学生的考核。

建立信息公布制度,对校内勤工俭学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和共享,提高信息流通速度,保证信息及时传递,信息接收人各取所需。对于有意愿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学校勤工俭学管理服务中心应要求学生上报个人的基本资料,包括家庭收入情况、个人生活费使用情况、个人办理助学贷款情况、参加勤工俭学的原因或目的、意愿工作的类型、时长、报酬以及学生的个人特长。勤工俭学服务中心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对于人员进行筛选与淘汰,公布一轮晋级名单,再进行专门岗位的现场招聘,具体了解学生的个人素养及能力,完成工作的分配。这种类似于社会招聘的形式,在根源上可保证勤工俭学学生主体的质量,减少学生以随意的心态参加勤工俭学的情况,为以后勤工俭学考核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对勤工俭学的管理服务中心的考核

建议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管理服务中心。学生自我管理的勤工俭学管理服务中心让学生服务学生,可以避免沟通的障碍,有利于勤工俭学相关工作的开展。勤工俭学管理服务中心首先应对遍布学校各处的广告招聘信息进行检查和清理,对校外勤工俭学信息事先进行收集审核,为学生提供可靠信息,减少“黑中介”的诈骗现象的发生,保护勤工俭学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创建勤工俭学网络招聘求职系统,做好勤工俭学招聘岗位与勤工俭学申请学生信息的匹配工作,简化勤工俭学工作分配流程,更高效率的完成招聘。再次,学校可以每年与来校招聘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基地。勤工俭学服务中心可以开展简单的岗前培训,既有助于了解勤工俭学学生的能力所长,也可以提高勤工俭学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为用人单位输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最后,作为勤工俭学的管理服务组织,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要有明确的工作分工与职位分配。

(三)加强勤工俭学工作待遇及环境的考核

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需要政府的有关机构、社会及学校共同对学生校外的工作岗位进行监督。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黑中介”、不法商家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的规定。社会各界也可以对校外的勤工俭学岗位进行自发的考核与检查,及时检举侵犯学生权益的用人单位。同时校方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在校大学生的管理者,还更应当承担服务者与保护者的角色。在做好校内的勤工俭学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应当多关注在校大学生校外勤工俭学,并及时核实校外勤工俭学岗位的合法性和正规性,与勤工俭学的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切身诉求与内心感受,对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教育。

(四)加强对勤工俭学培养社会性应用人才目标完成程度的考核

勤工俭学对于当代大学生完成学业,锻炼能力都是有很大用处的。勤工俭学使大学生了解工作的辛苦,理解父母为子女上大学所付出的艰辛。勤工俭学的考核不仅仅只针对工作完成情况,更是对勤工俭学学生工作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核。高校勤工俭学的管理组织应当深切理解勤工俭学在于培养社会性人才的作用,积极行动起来,丰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将学生的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使勤工俭学的学生既获得劳动报酬,又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综合能力,为往后的就业增加砝码。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完善的勤工俭学考核体系为勤工俭学活动提供规范,为勤工俭学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作为一项社会政策,国家有必要出台一份有关保障大学生勤工俭学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有了相关规范,相信勤工俭学在未来将会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梅.浅谈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作用和方法[J].情感读本,2016,17期:85

[2]李志军.高校勤工俭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期: 296-297

[3]张晓红.关于组织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研究与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9,9,第5卷,3期:84-87

[4]付中联.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9,9,第8卷,3期:24-27

[5]叶奇芳.宗晓虹.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保护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第35卷,第5期:101-103

[6]朱晓东.高校勤工助学现状与改革研究[D].江西:江西农业大学,2011

项目基金: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2016年度本科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名称“对建立大学生勤工俭学考核体系的研究”(编号:TB 20160808)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 葛汶子(1997,12)女,汉,安徽淮北人,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

大学生勤工俭学篇2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汉,430014)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勤工俭学不再是家庭贫困生的专利,勤工俭学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生活费用,了解勤工俭学的途径也不再仅仅是学校宣传栏,勤工俭学的岗位也不再仅仅是管理图书馆。但是各种问题相伴而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维权意识、收入管理意识薄弱,高校对勤工俭学不重视,相关的勤工俭学制度不完善。本文为了促进勤工俭学工作发展,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

关键词] 大学生; 勤工俭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63?05

[收稿日期] 2015-01-11;[修回日期] 2015-04-11

[基金项目] 2014 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调查研究” (201413234006)

[作者简介] 鲜超(1991-),男,湖北枝江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生;通讯作者黄芳(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行政管理专业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现代汉语词典》对勤工俭学的定义为:“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做工,把所得工资作为学习费用。”[1]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及高等院校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勤工俭学将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调查显示,在我国,勤工俭学已不再是贫困学生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勤工俭学的行列。目前,勤工俭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科学化管理,达到勤工俭学的目的,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关注和探索的一个重点。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

(一)参与勤工俭学的目的不一

勤工俭学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简单理解出它的主要目的是“赚取报酬维持生计”,赚取足够的生活费用是家庭贫困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但近年来,随着全国各高校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杂费减免、特困生补助等大学生帮扶和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因生活压力而放弃或中止学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少。真正因生活困难需要依靠勤工俭学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和学业的大学生,在所有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不足19%。超过52%的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赚取零花钱以满足个性化的生活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赚取零花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除了获取经济利益,部分学生更看重勤工俭学的实践意义。据调查,26%的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是本着这样的目标:希望通过参加勤工俭学,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提升相关的基本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适应社会就业环境。随着大学生对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认识的不断深入,出于这种目的而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

除了获取经济利益和增加实践经验以外,还有3%的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有些大学生是因为有同学和朋友参加了勤工俭学,自己为了陪同学和朋友参加勤工俭学,还有些是因为无聊,想通过勤工俭学打发时间。这部分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目的带有一定盲目性,人数所占比例较小。

(二)获取勤工俭学岗位的途径增多

经调查,由学校、政府和社会组织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传统途径在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途径的总比例中所占份额正在迅速减少,近年来基本保持在12%以下。

高校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迅速成长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一大亮点,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具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特点,它们在进行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服务活动,由它们所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已占到总比例的32%以上。

企业和商家为降低招聘成本,减少中间费用,大多选择通过直接在高校校园里张贴小广告或印发宣传单的形式进行招工宣传。这种用工单位与劳动力直接接触的招工形式,由于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与用工单位可以面对面沟通等特点,很受大学生青睐,通过此类途径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比例高达51%。

中介机构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勤工俭学的途径。但尚未踏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对劳务中介持有一定的警惕性,在其他勤工俭学途径充足的情况下,这种付费的中介服务并不太能吸引大学生,因此通过此种途径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比例很小。

除上述途径以外,还有3%的大学生是通过家人、朋友或同学介绍的途径参加勤工俭学,还有部分是自己寻找勤工俭学岗位。

(三)勤工俭学岗位选择性较大

学校每学年会提供部分勤工俭学岗位,比如图书馆管理、食堂清洁、助管教室等,但是从整体上看,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范围窄、岗位少、工资低,在大学生勤工俭学已经市场化的环境下显得缺乏吸引力。因上述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校外的勤工俭学岗位,但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具有工作安全、持续时间长、易于接触教师等特点,依然使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对其有一定的选择倾向。

家教和培训一直是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岗位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各种培训、培优机构的增加,家教岗位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家长更愿意请拥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在校教师或者专业培训人员给自己的孩子上课。学历和专业成为大学生就职家教行业的瓶颈,本专科学历和非高考考试科目专业的大学生在家教和培训行业从事勤工俭学工作的难度很大。这些原因使得大学生从事家教和培训行业的比例正在逐渐萎缩,有过家教或培训经历的大学生只有13%。

服务员、促销员、调查员、校园等岗位,工作时间灵活,技能要求简单,工资结算方便,这些特点对于刚接触勤工俭学的在校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岗位正在逐渐成为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岗位的首选。67%以上的大学生的勤工俭学经历中,都有尝试此类工作岗位的记录,但由于此类岗位的工作不持续性以及发展空间的狭小,大部分大学生在对这些岗位有过尝试后,很少将其作为自己勤工俭学的长期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部分大学生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商机,利用发达便利的网络及通讯资源,5%的学生在勤工俭学岗位上选择了开网店或代购,从事此类行业的学生短期内就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并有部分学生准备长期发展。由于此类岗位需要大学生拥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人脉资源,因此虽然比例在不断上升但总体速度很慢。同时,从事这类行业的大学生在性别分布上很不平衡,75%以上的从业者为女性,在代购行业,女性的比例更高达90%以上。

在提倡个性化的社会,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市场需求,部分学生选择了一些个性化的勤工俭学岗位,例如承接商业演出(包括文艺表演和礼仪主持)、影视字幕组翻译、图样设计等,从事这些岗位既可以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又可以获得不错的勤工俭学收入。但由于这类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所以虽然人数有一定数量的增长,但其在整个勤工俭学岗位中的比例却很小,不足6%。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岗位选择标准狭隘

虽然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初衷不尽相同,多数大学生对勤工俭学怀有极大的热情,但是在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大学生中,超过95%的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毕业后的发展没有清晰的目标。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选择勤工俭学岗位时眼光狭隘,经济收入的多少仍然是大学生选择勤工俭学岗位的第一考虑要素。某些大学生也开始关注锻炼自己、提升能力、增加阅历、适应社会等勤工俭学岗位,但是这种关注还是停留在概念化阶段,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这种概念化的关注付诸于实践。

(二)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权益被侵事件时有发生

根据我国劳动部有关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依据此项规定,大学生勤工俭学,要不要签订劳动合同是由双方自愿协商的。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大学生在参加勤工俭学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权益意识,大多数大学生在勤工俭学前基本上不签订用工合同,因而大学生权益被侵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后大多选择跟用人单位协商,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态度强硬协商失败,很少有学生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

(三)高校勤工俭学体制不健全,学生社团配套服务机制薄弱

高校对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远高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勤工俭学工作,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专职部门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一般将其划归到后勤处、学工处或毕业办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勤工俭学工作却常常遭遇“三不管”的尴尬境地。

同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方面,大部分高校表现得不够重视,对大学生在勤工俭学上的指导有限。高校设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授课形式陈旧单调,侧重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展望而忽视勤工俭学的锻炼。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到课率低,学习效果差,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相关的勤工俭学指导。

由于相关工作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学生社团提供勤工俭学服务的能力有限,勤工俭学服务工作仅局限于校外勤工俭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在同一高校中,多个学生组织或学生社团工作职能重叠,各自缺乏基本的资源整合意识和信息甄别机制,无法获取反馈信息,对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的权益侵害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勤工俭学报酬使用方式单一,大学生收入管理意识不强

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获取的经济收益主要包括固定工资、奖金福利和业务提成,具体金额由于岗位和个人的差异而有较大区别。

由于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的下降,将勤工俭学收入作为基本生活费用和学费的大学生比例只占16%。71%的大学生将勤工俭学收入主要用于个人的零用消费,包括旅游、饮食、聚会、娱乐、购物等,其中旅游和购物(主要指高档电子产品消费)甚至成为部分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动因。将劳动收益用于技能提升(例如考证、培训、学驾照等)的大学生比例不到10%。而把勤工俭学的收益用于社会奉献的大学生的比例更是低于1%。

大多数大学生对勤工俭学获得的经济收入的使用没有合理的规划,资金管理意识不强,享受型消费在收益的使用中占很大比例。

(五)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勤工俭学得不到社会认可

国家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相关扶持政策尚未制定,大学生勤工俭学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没有就大学生勤工俭学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彼此联系不够,信息沟通不畅,大学生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公益性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和机构数量少、影响小、与学生联系不紧密,在社会上和学生中没用产生较大影响。

社会上的中介机构良莠不齐,收取服务费用较高,运行不太规范,安全隐患较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工商管理部门和劳务监督部门对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缺乏必要的保护,对从事大学生勤工俭学中介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使用大学生劳动力的企业、商家缺乏必要的监管,对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的权益侵害事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追查制度。

社会上现存大量剩余劳动力,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劳动技能欠缺,因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力不从心。从我国现行的有关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条例来看,目前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性质的主流观点大体上是否认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而肯定其学生身份[3]。部分企业、商家不愿招收学生工和寒暑期工,故意设置招聘壁垒,不与学生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或用工协议,减少对学生的培训投入,在用工过程中时常出现欺诈、侮辱、随意克扣工资等权益侵害行为,对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

三、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建议

推进高校勤工俭学的改革和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从学生、学校、社会等三方面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生方面

1. 主动端正勤工俭学动机

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以通过劳动获取经济收益为目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勤工俭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作用和影响绝非仅仅只局限于获取经济收益。大学生应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压力具有清晰的认识,在参加勤工俭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现状,在工作中主动提升个人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将在校期间的勤工俭学作为毕业前的“实战演习”,通过勤工俭学为毕业后的创业就业做准备。

2. 慎重选择勤工俭学岗位

在选择勤工俭学岗位时,大学生应该更加关注可以提升专业技能和积累工作经验的岗位,收入的多少不应成为岗位选择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选择勤工俭学岗位前,应该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勤工俭学岗位,而不应该将眼光局限于一时的收入高低。专业就业型的大学生应该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勤工俭学岗位,以便在毕业后能顺利获得就业机会;自主创业型学生应该选择具有市场竞争性的勤工俭学岗位,了解市场需求,积累经营经验,并在参加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主动创造人脉资源。

3. 合理安排勤工俭学时间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生亦是如此。勤工俭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休息时间,始终将学习放在第一位,认真完成自己的专业学习,切忌因参加勤工俭学而旷课、逃学,更不能因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休学、退学。勤工俭学的劳动强度应与自己的身体状况相符,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大学生每天要保证基本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4. 积极调整勤工俭学心态

大学生在参加勤工俭学时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劳动价值,学会适应企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增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减少情绪化,注意团队合作,虚心向老员工学习技术和经验。社会的现实竞争激烈而残酷,大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要学会调整心态适应社会,体验社会竞争的压力,感悟生活的艰辛,在挫折和困难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5. 加强权益保护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权益保护意识,建立起自我防备的心理体系,对中介机构和企业、商家要注意区分辨别,防止上当受骗。在参加勤工俭学之前,应尽量与用人单位签订简单的劳动合同,就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内容等问题达成协议。如果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权益侵害,要及时主动地向学校或政府职能部门寻求帮助,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6. 培养正确的理财观

勤工俭学的经济收益,不能单一地用作享受消费,或满足攀比心理。大学生应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合理使用薪酬,如存储、投资、回馈社会,使薪酬的使用结构多元化。尽早形成科学的理财观念,关注理财的相关信息和操作规范,为今后的生活积累一定的财富。

(二)学校方面

1. 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内容中加大实例分析和兼职建议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商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将实践结果记入学科成绩。任课教师应改进教学形式,鼓励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兼职心得和实习经验,适时邀请优秀企业家和专业招聘人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感同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增强学习效果。

2. 加大支持力度,增加工作岗位

学校领导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勤工俭学有关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积极宣传大学生勤工俭学方面的政策方针,增加校园内的勤工俭学岗位,组织召开勤工俭学经验交流会,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勤工俭学、参与勤工俭学。学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和表彰制度,对于在勤工俭学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学校应给予适当的表彰并进行宣传。

3. 规范学生管理,维护学生权益

设置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专职部门,明确现有部门管理和指导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关工作的具体职责,完善相关的管理和指导机制,将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学校在结合本校学生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具备勤工俭学服务职能的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进行整合,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安排专职或兼职教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进行管理。将学校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交流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大学生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要与工商管理部门和劳务监督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权益维护,当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权益侵害时,学校应及时、负责地帮助学生解决。

(三)社会方面

1. 出台扶持政策,提供公益服务

国家应加强立法,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大学生勤工俭学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勤工俭学,对在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关注,积极成立带有政府性和公益性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收集各方信息,整合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必要的帮扶,加大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组织在社会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 消除招聘壁垒,打造“绿色通道”

企业和商家应消除招聘壁垒,降低对学生劳动力的经验要求和技能要求,增加适合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加大对大学生劳动力的培训投入,主动与大学生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或用工协议,尊重大学生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对大学生劳动力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与学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向大学生对口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着力打造大学生在该企业从勤工俭学到实习再到就业的“绿色通道”,实现大学生和企业的双赢。

3. 强化监管职能,完善追责机制

工商管理部门和劳务监督部门应增加对学生劳动力参加勤工俭学权益维护的关注,对从事大学生勤工俭学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使用学生劳动力的企业、商家加强监管,加大对学生劳动力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受到的权益侵害事件的重视,建立完善的责任追查制度,依法取缔或责令整改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非法劳务中介机构和商家。要坚决打击打着“勤工俭学”幌子骗取大学生钱财、扰乱勤工俭学市场秩序的不法分子和不良行为,为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4]。

勤工俭学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直接接触社会,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新的知识和才干[5]。因此勤工俭学工作的高速发展,既是教育改革的形势所迫,又是教育手段变换的需要。

勤工俭学与到单位实习打工不同,有其特殊意义所在,怎样将其利益最大化,还需要坚持有组织、有纪律的领导,社会各界与在校大学生密切配合,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才能把这项有意义、有影响、有特色的工作坚持做好;还需要建立引导性、规范性的部署,才能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才能健康稳步地发展。发展勤工俭学意义深远,全社会应联合起来,密切配合,促进勤工俭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新的育人途径,进一步推进教育模式的不断转化。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叶奇芳,宗晓虹. 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保护探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5):219-221.

[3] 辛怡萱,辛勤,高智,等. 对我国大学生勤工俭学维权对策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14(17): 135-136.

大学生勤工俭学篇3

然而,与勤工俭学活动的发展态势不相适应的是,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比较有限,社会上的一些用人需求未能与高校进行有效沟通,勤工俭学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大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屡屡发生。目前,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状况和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勤工俭学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日前,围绕这些问题,笔者以人工方式和电子邮件方式,对16个省(市)58所高校的28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247份,并同部分受访大学生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调查对象以省会城市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居多,年龄多在19~22岁,分布在管理类、理工类、经济类、文史类等58个专业,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独生子女接近半数,大都有稳定的家庭收入,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一、大学生对勤工俭学的基本态度

1、勤工俭学的必要性在广大同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在受访者中,从未有过勤工俭学想法的同学仅占15%。但是,只有20%的家长支持参加或赞成尝试勤工俭学,多数家长由于担心耽误学业等原因而持反对或怀疑态度。因此,许多同学很少将勤工俭学情况告知家人。在受访者中,将自己参加勤工俭学的情况完全告知家长的同学仅占10%。

2、大多数同学是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入到勤工俭学大军中的。这对于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关注程度和美誉度,推进勤工俭学活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调查中,72%的受访者表示会认真负责地干好兼职工作,22%的人认为学到东西最重要。

3、挣钱不再是勤工俭学的首要目的。当代大学生更看重的是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自身能力和生活品质。49%的被调查者认为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实践经历”,21%的人是为了“丰富个人生活”。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兼职打工,接触社会、体验社会、了解社会,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4、在兼职取向上,绝大多数同学把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作为首选。如果不能与所学专业挂钩,就与自身特长接轨,努力满足“积累实践经验、为未来就业铺路”的目的。其中,选择“自身特长”的占36%,选择“成长经历”的占21%,选择“所学专业”的占16%,选择“个人志向”的占15%。

5、是否安全可靠是目前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最担心的问题。从问卷情况看,在兼职选择过程中大家最注重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作是否安全、是否有助于自身发展、工作环境、是否影响学习、薪水高低、交通是否方便、是否体面等。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基本状况

1、在获取勤工俭学岗位的途径方面,超过半数的同学最信任学校相关部门和组织,也希望能从学校获得更多帮助。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各高校提供的食堂管理、教室管理、卫生区清洁等岗位,存在范围窄、岗位少、稳定性差等问题,许多同学不得不求助于各类中介机构。在被调查者中,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和组织,获得勤工俭学机会的仅占18%。

2、在勤工俭学岗位类别方面,大部分同学都只从事过操作比较简单、不需要或极少需要技能的劳务型工作。其中,促销、发传单等工作以其机会较多、容易上手等特点,在兼职类别从业人数中位居前列。在所从事过的智力型工作中,以家教居多。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特长,干起了不少“新工种”,譬如网络管理、网页制作、动画制作、音乐编辑、广告包装设计等。

3、大学生勤工俭学多为短期工作。就一份兼职所能持续的时间而言,4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一定”,仅有5%的人选择了“半年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大、学生干部工作繁重等。也正是由于临时性、短期性等特点,大学生勤工俭学在很多方面与就业不同。

4、大学生被当作廉价劳动力的现象不容忽视。在勤工俭学、兼职打工过程中,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大都不符,同学们很少受到重视和关怀,得到的培训和锻炼也不多。在被调查者中,59%的人表示兼职工作与所学专业几乎没有关系,11%的人表示完全不相干。

5、大学生打工被骗的事件依然时有发生。除被骗取中介费及押金以外,以雇主恶意违约居多。有些同学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没能主动索要和妥善保存劳动证据,一旦发生争议,往往是索赔无门、欲哭无泪。在调查中,34%的受访者表示害怕上当受骗,22%的受访者遭遇过拖欠工资。

面对勤工俭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大多数同学能够理智、客观地积极应对。在调查中,43%的受访者表示会设法解决问题并继续干下去,31%的同学会寻求法律援助或朋友帮助,8%的人会换个工作继续干。

三、做好大学生勤工俭学相关工作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教育、劳动、工商管理等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对勤工俭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通过组织推荐兼职岗位、见证签订劳务协议、及时提供咨询服务、义务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勤工俭学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是进一步整合、开发勤工俭学资源。尤其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等管理型、智力型、科技型领域,通过设立“学生助理”岗位等形式,推进勤工俭学活动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和社会支持,学习、借鉴共青团系统创建“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基地”建设,努力拓展校外勤工俭学岗位,把勤工俭学办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

三是积极推进勤工俭学社会化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在校大学生一旦为用工单位提供了劳务服务,双方即发生劳动关系,理应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劳动部门应依法受理勤工俭学学生的劳动争议投诉,切实保护学生勤工俭学的合法权益。同时,劳动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勤工俭学中介市场体系建设。结合辖区高校和用工单位,建立健全大学生勤工俭学管理信息系统,在高校相关部门与用工单位之间构建可靠、畅通的信息渠道。工商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勤工俭学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坚决取缔非法中介机构,严厉打击、严格纠正各种不法行为。

大学生勤工俭学篇4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就业渠道的增加,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机会也增加,随之而来也引起很多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对勤工俭学持何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加勤工俭学所带来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就大学生对勤工俭学认知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情况,获得学生勤工俭学的原因、目的和动机等信息,了解大学生对勤工俭学的整体认知。

 

很多人都知道参加勤工俭学会影响学习,但大多数人却依然认为参加勤工俭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是谁都会对此产生疑问。因此,我就这个话题对长沙电信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调查情况如下:共发放问卷50份,发放对象涵盖多个专业、多个年级,最后收回48份,其中有效问卷46份。我这次做的是抽样调查.在本次抽样调查中,有84%的同学来自农村,16%同学来自城市;就他们对勤工俭学的必要性的调查中,只有14%的人认为没有必要,47%的人认为有必要,27%的认为很有必要,而12%的人认为无所谓。认为没有必要的人大多数认为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参加勤工俭学会影响学习。

 

一、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目的的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参加勤工俭学的目的:34%的人是为了增加知识和社会经验,29%的人是为了赚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与勤工俭学的收入用于生活费,22%的人是为了适应社会,10%的人是为了结识朋友,合计有5%的人是为了打发时间或其他的原因,由此看来同学们参加勤工俭学还是有明确的目的的。分析个种缘由,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实行人才发展战略,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大幅上升,随之而来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大,这就促使了大学生们以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增强未来的就业竞争力。调查表明,在增加知识和社会经验这一比率中有部分同学找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服务工作,这样既应用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让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一举两得。可以说,勤工俭学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不同的实际需要。

 

二、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地点的分析

 

在参加过勤工俭学的被调查者中,86%的人参加过校外勤工,其它的人在校内及校内兼校外参加勤工。就校内勤工的好处大多数人认为岗位比较安全,较固定,工作舒适,并且劳动报酬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且收入稳定,但对校内岗位的态度上认为一般的占55%,满意的占36%,很满意的只有很少数,不满意的则没有。说明校内勤工的安全及报酬保障对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但就校外勤工的好处,44%的人认为校外环境复杂,更能广泛的接触社会,更有挑战性,对自身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28%的人认为能够得到比校内更多的劳动报酬,很少一部分人认为校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校外的工作对一部分想要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又喜欢自由度高,较灵活工作的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三、对大学生勤工俭学途径选择的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勤工俭学的途径选择方面,56%的人是通过自己找的,34%的人是通过别人介绍的,很少人是通过中介公司和校内勤工中心来获得勤工俭学的机会。在被调查者所参加过的工作中,有37%的人做过促销,34%的人发过传单,20%的人做其他的工作,而只有9%的人做过家教。关于每周勤工俭学的时间的调查中,不足10小时的占67%,而28%的人工作10-20个小时,工作在20小时以上的则占很小一部分;37%的人每周的最高收入在200元,36%的人每周的最高收入在200元以上,很少一部分人的每周最高收入在600元以上,由此可见,这与被调查者参加的工作的种类及工作的时间长短有关,家教一般工资比较高,而本次调查中做过家教的人比较少,对最高收入的数据统计有一定的影响。

 

四、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的分析

 

(一)勤工俭学岗位短缺且层次偏低,

 

由于社会缺少对勤工助学岗位有信誉保障的中介机构,学校一般不愿意承担校外岗位的风险,担心产生不可预见的劳动纠纷与意外伤害事件发生,从而制约了勤工助学岗位的校外拓展。而高校能提供学生参加的勤工助学岗位十分有限,且临时性、一次性岗位多,岗位层次较低,多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务性岗位上,如搞清洁卫生,收发报纸信件,宿舍管理,图书馆和资料室的书籍上架,校园报亭销售等,这种勤工助学虽然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经济收效较快,但很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助学功能不大,只是定位在应急解困上,没有上升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勤工俭学管理规范性不够,且观念陈旧

 

由于一些高校受客观条件限制或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使不少高校没有配以独立的办公场所和专职老师,大多由辅导员老师兼管勤工俭学工作,由于辅导员工作繁多不可能投入主要精力,且该项工作专项经费少,内容形式单一,体制落后,功能简单,由于社会失业率上升,勤工助学缺乏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再加上部分学生观念陈旧,认为勤工俭学有失自己身份,并不积极参与和配合勤工俭学活动,导致勤工俭学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较大,影响此项工作的深入、健康、持久地发展。对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这种勤工俭学的体制极不健全、规范,并且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能到位,必然导致勤工俭学发展缓慢。

 

(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内容,智力性因素不高

 

大学生进行的勤工俭学活动,无论是家教、兼职或零工,大多属于劳务性、服务性和事物性工作,往往不需要专业技能或专业技能要求,很少有人去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工作,曾有报道,在某省举办的一个大型的大学生勤工俭学与用人单位的现场招聘会上,专业技能要求简单的工种全场爆满,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工种基本上无人问津,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勤工俭学上尚缺乏专业技

 

(四)大多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勤工俭学

 

根据调查显示,有54.21%的大学生认为勤工俭学是有必要的。认为没必要的只有4.96%,这充分表明:大学生对待勤工俭学的态度是积极的。能的训练

 

(五)社会不予勤工俭学重视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在校大学生接近社会有助于拓展自身见识面。但是必须看到,社会能够容纳在校大学生的“空间”很少。很多在校大学生难以涉足其内。其次,社会上很多中介机构依靠欺骗大学生,收了费就“石沉大海”,使得很多大学生“遇黑”。调查显示,有38.84%的大学生上过此类的当。

 

总结:

 

经过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勤工俭学大多数持积极态度,大部分人还是参加过勤工俭学的,但他们主要是为了赚取生活费和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所以多数人选择校外勤工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以及更好的适应社会,为自己未来踏入社会奠定基础。鉴于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时间及精力的限制,他们不能太影响自己的学习,所以他们的工作的时间和收入还是很有限的。

 

虽然本次调查得到关于大学生对勤工俭学的认知的一些信息,但由于我本身知识的有限,本次调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用于部分学生对勤工俭学的认知,但这些信息对于我解决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所出现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大学生勤工俭学篇5

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自立意识。

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勤工俭学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体会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许多学生都是在自己辛勤劳动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认识到赚钱的不容易,从而开始体谅父母,也开始珍惜来之不易的辛苦钱,把劳动所得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都比较成熟,且能够体谅父母,想利用勤工俭学途径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不再依靠父母或他人资助上学;也有调查表明:有些学生是为了提前体验社会、锻炼能力,为以后建功立业做准备而参与勤工俭学。但不管怎样,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都会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并对此有自主的支配权,消费结构有所改变,不再局限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等简单消费,有些同学会安排自主的结伴旅游,或者会通过已积累的资本进行小规模的再扩大,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而交友可能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

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已不再是为了解决某种需要,更多的是在锻炼自己如何独立完成工作这个过程,是个人融入社会的一个前奏,促进了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的形成。

二、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便备受长辈们的呵护,过着模式化生活,学习、生活几乎都是预先列好的清单,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真实体验,影响了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使他们认识问题多浮浅、片面,分析问题易于绝对化,对个人前途或者理想化或者悲观化。参与勤工俭学使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了解和接触社会,与更多的人交流,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维去判断问题、处理事件,从被安排走向主动安排,真正感受到个体与他人、社会、外在世界的联系,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我及社会。

社会责任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教育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大学生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加深对国情、民情和社情认识,并根据社会需要对自己的学习目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和应负的各种责任。同时,大学生走出校门,便会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他们需要履行工作职责,接受社会监督,在岗时做到恪尽职守,认真做好分内的工作,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此外,面对社会大染缸里各种不良风气和习俗,增强自身免疫力、抵制不良风气侵蚀的过程也是培养社会责任心的过程。

勤工俭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有意识地去认识社会,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成长在应试教育下的当代大学生,其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往往不足,怎样将理论融于实践成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只依靠书本和课堂而不联系实际,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偏奇,使他们不能客观地认知社会、定位自己,但是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弥补了这一教学中的缺陷。首先,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其次,大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参与勤工俭学,能清晰、直观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形势,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与发展,顺应形势发展,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体系更好地完善。最后,在知识快速更替的信息时代,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提前接触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吸收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丰富了社会阅历,学到了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知识,延伸了知识领域,而这些知识都将成为将来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把用人单位的门槛越抬越高。现在很多公司在招聘时往往提出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这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会失去很多机会,勤工俭学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正轨。勤工俭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社会成员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职业道德等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促使高校进一步完善针对大学生的勤工俭学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

大学生勤工俭学篇6

关键词: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1-0130-03

如今大学生勤工俭学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很容易被不良中介欺骗或被雇佣者坑害,被骗钱财,甚至遭受人身攻击。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大学生勤工俭学中的权益,本文试图分析大学生勤工俭学中权益受损的原因,并提出几种保障大学生勤工俭学中权益的方法。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中权益受损的表现

(一)知情权未得到保障

“知情权”一般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知悉、获取与法律赋予该主体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权利。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勤工俭学部门和招生就业部门,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部门寻找兼职,这类工作相对而言可信度高,由于有学校的参与,大学生对雇佣者的信息了解较多。然而,仅仅依靠学校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需要,大部分同学还是要通过自己或者中介来寻找工作。据调查,大学生通过中介寻找兼职的比率为19%[1]。然而,在校大学生通过中介公司寻找兼职就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对雇佣者或者用人单位了解甚少,有时甚至得知的是虚假信息,其知情权无法得到保障。

(二)财产权遭到侵犯

大学生权益受损最多的当属财产权。在勤工俭学过程中,有些大学生支付了高额中介费却得不到工作,有些缴纳保证金后拿不回来,有些以服装费、午餐费等各种理由被任意克扣工资报酬,有些工作完毕之后以种种理由被拒绝支付报酬。据报道,河南163名大学生假期打工被层层转手剥削,到手工资少1千多[2]。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一开始的时候,不知与对方签订协议,在打工过程中也未保留相关证明材料,这就导致最后在索取工资报酬的时候无凭无据,即使有幸手中握有协议,也因种种原因,未能索回自己的工资报酬。

(三)人身权遭到侵犯

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也有不少大学生的人身权利遭到侵犯,比如生命健康权。大学生所遭受的人身伤害有些来自于用人单位或雇主,有些来自于第三人侵权。有些人身伤害是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有些则是在工作结束后发生的,有些大学生未能拿到勤工俭学的报酬,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索回,而有些雇佣者会以暴力的方式拒付。

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其他人身权,例如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也会遭受侵害。由于大学生工作时间短,一般要求在短时间上手,而一些雇佣者会对那些笨拙或者无业绩的大学生进行谩骂、讽刺;也有一些老板会泄露勤工俭学大学生的个人资料。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中权益受损的原因

(一)法律意识淡薄

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不断受损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关主体法律意识淡薄,这不仅仅是说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有关法律规范,不信任法律,也包括那些中介机构、雇佣者无视法律的规定,知法犯法,随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缺乏、权利意识薄弱以及法律信仰缺失。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仍然比较贫乏。虽然各高校都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是很多学生根本不重视这门课,更不用说对一些部门法的深入学习。此外,当权益受损时,绝大多数大学生放弃维权。

法律意识不仅包括权利意识,也涵盖义务意识。作为一个公民,享有基本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然而在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不少中介机构、雇佣者却未能很好地履行自身的义务,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进行欺骗,或者任意克扣大学生的报酬,甚至对大学生进行人身攻击,这不仅仅违反了民法的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一种侵权行为或违约行为。可见,这类主体法律意识(主要指义务意识)的淡薄成为造成大学生勤工俭学中权益受损的原因之一。

(二)立法制度欠缺

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法律关系的定性,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对此未作明确规定,而1995年劳动部出台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根据该规定可知,在勤工助学中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不被定性为劳动法律关系,由此可推知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只能是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把大学生勤工俭学中的法律关系定性为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对大学生的权益保护极为不利。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种类繁多,有些是从事操作比较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务性工作,例如搞促销、发传单,也有一些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达到勤工俭学的目的,譬如家教、网络管理、网页制作、音乐编辑、广告包装设计等[3]。根据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性质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介于大学生和雇主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范畴,而是一般的民事关系。另一类是介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这类主体的法律关系应该定性为劳动关系。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关系具有复杂性而其本身这一主体又相对特殊,现有法律将其排除在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外有其合理性,但只按照一般的民事关系处理又不能有效保障大学生的权益,现有立法存在明显不足,亟须改进。

(三)维权道路艰辛

大学生勤工俭学篇7

关键词: 高校勤工俭学制度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专业水平 实践能力 大学生思想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大学生队伍越来越庞大,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大军。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有高校毕业生630万毕业生,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于高校毕业生,社会就业市场普遍“僧多粥少”,加上社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2008年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国内经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伴随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国家就业分配体制改革,国内高校扩招等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当今的大学生已不像以往一样一毕业就有工作,庞大的大学生就业队伍使得就业市场上招聘岗位需求大于供给。如今的时代是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并没有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零工资”获取就业经验;硕士生应聘环卫工岗位;2013年国考1万多的岗位,150多万人报考……从当前一系列的就业现象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这种“就业难”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化的现象。

竞争力原本是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常用概念,是指竞争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竞争主体对竞争目标实现的能力。随着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竞争力的概念逐渐借鉴到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上,学者们使用“就业竞争力”分析大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体现在大学生就业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素质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道德品格素质、沟通表达能力、操作应用能力及知识掌握能力等。当前大学生虽然拥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社会的适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个人道德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面临着就业困境,就业竞争力逐渐弱化。综合各类文献研究结果及社会实践考察,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化主要体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差,工作能力低下;互动能力较弱,人际关系紧张;人生价值异化,个人道德失衡等方面。

二、高校勤工俭学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高校勤工俭学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很重要的一个载体,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1.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任何企业的创办和发展都伴随着艰辛,因而企业在聘用员工时都要求员工能够兢兢业业,踏实肯干,吃得起苦,吃苦耐劳是企业考察员工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衣食无缺,生活条件优越,平常生活中不能真正体会父母的辛劳,也不能体验生活的不易。高校勤工俭学给予了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机会。勤工俭学是一种有偿的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通过勤工俭学,大学生认识到赚钱的不易、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在辛勤的劳动过程中慢慢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2.培养学生互动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不可避免地各方联系,如学校老师、企业领导、顾客等。大学生在与各方打交道时,发现自己在互动交往能力中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不断提高交际能力。对于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大学生来说,勤工俭学更是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迫于实际工作任务完成的压力,内向型的大学生会试着与人互动,与人交往,在这些互动交往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3.提高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盲目追求分数,将所有重心放在理论知识上,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却不尽如人意。当前大学毕业生工作时只会“纸上谈兵”,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自身就业竞争力大大弱化。高校勤工俭学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能够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工作当中,加强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实践工作中,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加强职业适应。

大学生如果单纯满足于象牙塔校园生活,不去积极了解和参与社会,那么在将来步入社会后,就会产生各种职业不适。现在很多企业都有工作经验这一个门槛要求,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在应聘岗位时更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参加勤工俭学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缺陷。大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参与勤工俭学,能够清晰、直观地认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形势,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够驾轻就熟,加强自己的职业适应,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当前高校勤工俭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各个高校纷纷设立了勤工俭学部门,当前勤工俭学在各高校办得如火如荼。大学生要么为了克服经济瓶颈,要么为了增加就业砝码,抑或是为了全方位培养自身的能力,纷纷加入到勤工俭学的队伍当中。在大学生勤工俭学火爆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1)勤工俭学各项规章条例不完善不规范,没有很好起到指导作用。(2)勤工俭学活动形式单一,大多是以家教、促销,学校后勤等形式来开展,而且大部分是体力活,跟学生的专业知识联系不强,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多大帮助。(3)部分大学生纯粹秉着赚钱的目的参加勤工俭学,更有甚者为了钱铤而走险,打着勤工俭学的幌子,做一些违背法律、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4)有些大学生只是盲目跟风地参加勤工俭学,把勤工俭学当做是课余娱乐项目,工作马虎不认真,工效率低下。

四、强化高校勤工俭学制度,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要完善勤工俭学制度,搭建高校这一重要的社会实践平台,使得高校勤工俭学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1.健全勤工俭学体制。

尽管高校都建立了勤工俭学部门,但是受教学任务、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校对于勤工俭学活动重视力度不够,设立勤工俭学部门只是盲目跟从,流于形式,缺乏组织管理。不健全的管理体制导致高校勤工俭学发展缓慢。勤工俭学是高校社会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其作为高校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首先,要健全组织领导。高校要在设立专门的勤工俭学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以院领导为组长,学工处领导为副组长,“勤工俭学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的勤工俭学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勤工俭学日常工作的管理、大项任务的筹划及各类活动的组长实施等,同时配备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参与组织管理,以提高勤工俭学工作的专职化程度。必要时,可吸纳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到管理中心,协助事务管理工作。其次,制定和完善勤工俭学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是管理的保障,高校要制定勤工俭学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勤工俭学项目联系制度、岗位设立制度、岗前培训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企业反馈制度等。简单落后的规章制度同样不利于勤工俭学工作的组织管理,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及学校实际情况完善勤工俭学各项规章制度,针对新问题、新情况对之进行一定的调整。最后,建立人才信息库。高校勤工俭学的岗位很多时候是通过辅导员通知、学校的宣传栏等形式告知学生,这样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对勤工俭学学生的管理。高校应建立人才信息库,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将有助学需求的大学生纳入信息库中,随后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将学生介绍到合适的岗位上。建立信息库有利于工作人员对学生的跟踪了解。

2.加强勤工俭学活动与学生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的提高相结合。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更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勤工俭学是高校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但是很多高校办勤工俭学部门停留在“勤工俭学仅仅是为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这一层面上,大多数贫困生只是把勤工俭学当做是赚钱的一条途径。大学生参加的勤工俭学活动大多是干促销、学校后勤等体力活,与学生的专业知识联系不上,不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应该加强勤工俭学的组织管理,注重勤工俭学活动与学生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的提高相结合,将勤工俭学活动作为开展实践性教育的内容之一常抓常管。首先,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应倾向于与学生专业知识有所联系,例如设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科学技术文化服务岗位,将岗位类型又以往的普通简单型向专业型、知识型、技术型发展;其次,勤工俭学工作老师要加强引导和帮助,教导学生在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尽量选择有专业特色的工作岗位,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在就业时增强就业竞争优势。

3.结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大力加强勤工俭学教育与培训。

针对当前大学生在勤工俭学出现上当受骗、“勤工逃学”、参加不健康活动、工作马虎效率低下等现象,高校勤工助学部门应该加强组织管理,结合高校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联合班级辅导员、思想政治课老师、企业用工方等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教育和培训。同时,高校勤工俭学部门要把这种教育培训制度化、常规化,以促进勤工助学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首先,要对勤工俭学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如向学生讲解合同法,教育学生要与用工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避免上当受骗;再如向学生讲解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学生不与不法分子合作,不参加不法活动。通过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安全意识。其次,宣传学院的有关规章制度,教育学生不要本末倒置,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参加勤工俭学不能以影响学业为代价,让学生认识到勤工的目的在于助学,不是“减学”,更不是“逃学”。再次,经常对学生开展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教育,大力倡导吃苦耐劳、敬业的风尚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最后,大力加强岗前培训,当前很多勤工助学学生都是没有经过培训就匆匆上岗的,这样导致学生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成效不明显。高校勤工部门可以联合企业用工方加强对学生的岗前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工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沟通技巧、礼仪、团队合作方面培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抓好学生工作角色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业务培训,如业务知识讲解、业务技巧示范等,让学生尽快熟知业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立足校园,加强外联,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期间都有好好锻炼自己的想法,抑或是对社会、今后工作充满新奇感,于是纷纷加入勤工俭学的队伍当中,只是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为了解决这种供求矛盾,高校应在立足校园的同时,加强外联,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不断拓宽勤工俭学渠道,扩大勤工俭学市场,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校内,高校要根据有勤工助学需求学生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针对低年级大学生,设立食堂管理员、卫生保洁员、校园治安协助员、图书馆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岗位;针对高年级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勤工岗位的范围可以相应扩大到教学科研辅助、实验协助等工作岗位上。同时,高校勤工助学不仅仅要立足校园,更应该扩大外联。勤工俭学制度无论对高校还是用人单位来说都有极大的好处,既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进程,又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了潜在员工,是一种双赢的活动。高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向其宣传勤工俭学的优点和好处,以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相对固定的机制,逐步形成“基地化”的勤工俭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常梅,封竹兵.浅析勤工俭学对大学生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83).

[2]付中联.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VOL8(3).

[3]王大建,刘淼,关雪飞,王为其.对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

大学生勤工俭学篇8

关键词:勤工俭学;实践;思考

勤工俭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新形势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生以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为目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有偿的实践活动”[1]。《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高等学校应对学生的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引导和管理”。勤工俭学因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及高等院校的重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勤工俭学将逐步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目前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主要是家教、兼职、零工等几种类型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模式,具体因人而异,各有所长。近几年,我系组织学生利用每年暑假约2个月时间,集体到广东东莞、深圳和江门等地的电子企业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均取得了成功,这是一种新型多边合作的产教结合的勤工俭学途径和模式。

一、组织大学生暑假到企业勤工俭学的实践

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多企业的生产不平稳。一年之中,有淡旺季之分。相应地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有淡旺季之别。一些企业在每年6-8月需要特别多的劳动力;而由于自立意识增强或家庭贫困,许多大学生希望通过勤工俭学活动来锻炼自己并获取劳动报酬。这二者相辅相成,为暑假组织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创造了客观条件。

1.与企业签订协议是前提

学校既是勤工俭学活动劳动力的供应方,又是勤工俭学活动的组织者,学校与作为劳动力需求方的企业签订一份合情合理、符合实际、不违犯法律的协议,是确保学生与企业双方利益、确保勤工俭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为此,我系成立了勤工俭学办公室。系党总之书记任办公室主任,下设干事一名,秘书一名,以及带队老师若干名。办公室主任总管全局。在每次组织学生到企业勤工俭学之前,通过劳务中介获得用人企业的信息,了解其基本情况,从中筛选出拟勤工俭学企业。系部派人亲临这些企业调查、考察,了解它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信誉程度等等。然后选取符合条件的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协议对勤工俭学学生人数及工作岗位、工资及发放方式、食宿、作业时间及加班、厂证、工伤事故处理等细节作了详细的约定,同时规定了厂方不能安排学生从事险、毒性质的工作,为学生争取合法的经济权益和人身安全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协议双方只能是学校和企业,而不是中介公司与企业,也不是中介公司与学校。一定要让准备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看到学校与企业所签订的协议书的原件或复印件,让学生心中有数,自觉自愿报名。

2.组织好学生报名是基础

我系自2005年开始组织大学生暑期到企业勤工俭学活动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参加该活动的大学生由2005年的280人,增加到2006年的800人,今年又进一步增加到2000余人。其中既有本系的,也有其他系的,甚至还有其它高校的学生。这一成果的取得除了与我们确保组织勤工俭学中介费透明、确保学生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以及前两次勤工俭学学生获得可观的工资性收入的带动效应以外,作为勤工俭学的组织方,最基础的工作是要组织好学生报名。在与企业签订协议之后,办公室干事或秘书就通过网络、海报等形式勤工俭学时间、勤工俭学企业、提供的岗位数、从事的工作性质、工资的计算方式和有关注意事项等信息,组织学生自愿申请、报名。以班为单位,班中的主要学生干部负责本班报名。对于外系或外校学生,采取“连带关系报名法”,即通过其在我系的同学到该同学所在班报名。这样便于勤工俭学过程的管理。报名汇总后,再根据与各企业所签协议的岗位数作适当调整。

3.杜绝安全事故发生是关键

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工作过程和旅途过程。至于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由带队老师通过监督企业按协议不安排学生从事有安全隐患的工作来解决。因此,旅途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最令人担心的,如掉队等。为防止该类情况发生,除了要求大学生在报名时即与系部签订《勤工俭学安全协议》外,还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每10人编一组,每10组编一队。每组选定一个组长;每队指派一个老师负责,并指定两个得力学生干部协助。第二、要求提前一个半小时到站乘车,人员先到齐的组先上车;下车后人数不缺的组先出站。第三、每队队首高举队旗,队旗上有醒目的标志。另外,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还统一着装,便于识别。

4.做好思想工作是保证

虽然勤工俭学活动完全是大学生自愿而为,他们也作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但是到了企业后,天天面对同样的环境、重复的工作,三四天下来,感觉又累又困,枯燥乏味;加上住宿条件、饭菜口味、工作时间等或多或少地与他们原来想像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企业急于交货的时候,每人都必须加较长时间班,一些没吃过苦的大学生,易产生烦躁情绪和思想动摇,因而可能会产生中途退厂念头。在勤工俭学期间,大学生与公司之间建立了“准雇佣”的劳动关系,大量学生中途辞工,将违反协议。此时就需要带队老师去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给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关心、爱护。特别是要找有问题的学生谈心,正是这极少数学生的动摇,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勤工俭学队伍的稳定。要和他们多交流思想,分析原因,要多引导少强求、多理解少责备、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明白,有这种反应是正常的;也要让他们明白,艰苦的环境可以培养人的毅力、磨练人的意志,只有付出才有回报;还要让他们明白,万事开头难,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要明确告诉学生,提前返回是违反学校与企业所签协议的。一般而言,大学生只要坚持五、六天时间,就能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同时对个别实在坚持不了的,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设法让他们安全返回。

二、对组织大学生暑假到企业勤工俭学的思考

大学生为何愿意放弃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尤其是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而偏偏选择到企业勤工俭学,且参加的人数逐年迅速上升。作为每年勤工俭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对这三年来勤工俭学活动进行了剖析,引发了许多思考。组织大学生暑假到企业勤工俭学有如下意义:

1.勤工俭学的普遍意义

如同其它勤工俭学模式一样,大学生暑假到企业勤工俭学不仅具有解困助学的经济作用,也扩展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空间,是当代高等教育中一条育人的新途径,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自立意识以及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的思想素质有很大提高。另外还增强了他们的节俭意识,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后都体会到赚钱的艰辛,开始体谅父母,不乱花钱,而是把劳动所得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实践证明,目的明确管理完善的勤工俭学,通过“工”“学”结合、实现“教”“劳”结合,是新时期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实践。

2.到企业勤工俭学的意义

到企业勤工俭学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因为该活动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零距离接触机会,让大学生了解了社会,了解了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到企业勤工俭学有利于企业人才的招聘,因为勤工俭学结束后,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直接留用毕业生,获得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从而节约人力工资成本和教育培训成本。大大缩短了企业与大学生双向选择的时间,提高了就业和招聘的效率。

3.暑假勤工俭学的意义

大学生平时勤工俭学如家教、兼职、零工等,常常与学习发生矛盾,此时许多学生都选择兼职上班,由于耽误了上课和自习,成绩自然会受到影响。利用暑假时间进行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克服兼职对学业带来的冲击,不会出现“勤工逃学”和“打工误学”的现象;更不会为了赚钱而参与非法传销、在歌厅陪酒陪舞等活动,因而可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学业。尤其是暑假勤工俭学活动返校后,上课迟到、早退现象减少了,遵守纪律的意识增强了;上网聊天、睡懒觉的减少了,到图书馆、教室自习的增多了。

4.学校统一组织的勤工俭学的意义

学生个人利用假期到社会勤工俭学,因阅历浅,容易上当受骗,如一些中介机构或个人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取押金、信息费等;一些雇佣者把大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随意延长工作时间,任意克扣拖欠工资报酬,使大学生应得利益得不到保障,身心也受到伤害。由学校统一组织大学生到企业的勤工俭学,具有团队优势和规模效应,可以有效管理和沟通。由于校企双方签有协议对各方利益进行保障,且有经验丰富的带队老师监督执行,因而可以防止上当受骗,确保学生利益。前两年,我系利用每年约2个月的暑假时间,组织大学生到广东企业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生们共创造了约4000万元的生产总值,带回了约400万元的工资收入。

大学生暑假到企业勤工俭学组织工作可从一下两方面进一步完善[2]:第一、设置勤工俭学管理部门。建议高校安排主抓勤工俭学的校领导,每个系部配置单独的场地,由专职老师负责;教育部门或其它政府机关要成立勤工俭学指导委员会。第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勤工俭学信息反馈制度;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在学生完成工作时要及时检查、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对工作表现好的学生及时予以肯定、给予表扬,同时将勤工俭学情况作为参加社会实践和思想品德考核的内容之一,以增加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主人翁精神。

作者:李玉秀  湖南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