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古筝教学教案8篇

时间:2022-09-19 11:24:46

古筝教学教案

古筝教学教案篇1

一、古筝演奏中怯场心理产生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在古筝表演时,演奏者怯场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演奏者心理活动中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表演者在表演中如果自信心,很容易产生怯场的想象。古筝演奏者会担心自己能否把作品演奏的如其他人一样好,同时会担心自己的演奏能力难以表达作品的初衷和意境。对于篇幅较长的作品和曲目,演奏者会怀疑自己是否熟练记住曲目和段落的顺序,由此导致演奏者的紧张情绪,导致怯场心理的产生。这种怯场心理源于演奏者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心理压力,造成了演奏者的心理负担,如果这种自我怀疑的心理活动过于强烈,演奏者的怯场情况也会更加严重。

(二)技术技能因素。怯场心理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演奏者个人演奏技术水平不够而演奏的曲目超出了演奏者水平而导致怯场。技术技能因素会导致演奏者对所演奏曲目持怀疑心理,由于自身水平的有限,演奏者会对超出能力范围内的曲目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就会严重降低演奏者的信心,演奏者会担心自己不能发挥出超越自己能力的水平,会增加心理负担,同时导致紧张感,导致怯场心理的产生。除此之外,演奏者很可能由于对曲目准备不充分造成怯场心理,这种情况下演奏者很清楚自己的演奏水平,技术的不过关导致演奏者更加害怕演奏过程中出现问题,增加了演奏者的心理负担。

(三)演出环境因素。古筝演奏的环境不同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在陌生的环境中演奏者需要特定的时间进行适应,如果演奏者的适应能力差的话就会对环境产生排斥心理,由此导致心理的紧张状态,造成怯场。演出的环境对演奏者来说非常重要,舞台的位置、设备的摆放以及座位的朝向等等都会使演奏者产生不适应的心理,增加演奏者的焦虑感和不安。除此之外,由于古筝演奏中要面对很多观众,面对较多的陌生面孔演奏者会无形之中形成心理负担,会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会担心演奏中观众的反映,害怕观众的不接纳,导致演奏者的怯场心理。

二、克服古筝演奏中怯场心理的要点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古筝教学中教学模式基本上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由此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特点了如指掌,也更便于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弥补心理素质的不足,防止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导致的怯场心理。具体来说,要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进行心理素质的归类,从而对特定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制定配套的方案加以改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培养特定的思维方式,并逐渐形成学生特定的表情动作,由此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可以通过习惯的塑造表现出常态,掩盖怯场的心理,通过学生的习惯表达,可以帮助演奏者缓解焦虑的心理状态,逐步恢复平静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古筝演奏水平的发挥。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演奏者在表演中怯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信心缺乏,对自己表演技巧、音乐表现力等因素不够自信,在表演的时候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诠释所演奏的音乐。因此,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如果表现良好,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赞扬,使学生能够感受演奏的乐趣;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的演奏存在演奏技巧、音乐表现等方面的不足的时候,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而是应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此外,学生如果遇到一些技巧难关,通过反复练习都不能通过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暂停练习,转移学生注意力,不能让学生产生烦躁、厌恶的心理,否则学生很容易对相关部分练习产生心理阴影,在表演的时候也会不自信。

古筝教学教案篇2

【关键词】古筝艺术 发展现状 教学 方案策略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50-02

古筝是一种传统且极具东方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筝音色清亮悦耳、柔美动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近年来,古筝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也成为音乐院校中最受欢迎、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实践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日渐突出。针对此现象,本文将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为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一 古筝艺术发展现状

古筝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筝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在乐器的外形、构造上有所改进,更在新曲目的创作和演奏技法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产生了以地方风格为依据的众多古筝流派,如赵玉斋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筝曲《庆丰年》中首次使用了双手抓筝技法、赵曼琴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快速指序体系、著名古筝艺术家王中山先生则同时在演奏技法和音乐创作两方面进行了创新,使进行古筝曲创作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拓展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于该理念改编的著名筝曲有《溟山》、《暗香》等,还有《霍拉舞曲》等西洋乐曲。此外,古筝的演奏形式也有较大的突破,以往以独奏和为歌曲伴奏为主,现在重奏和合奏作品显著增多,说明古筝在群体中的表现力被逐渐挖掘并受到重视。并且古筝协奏曲的出现以及迅速发展也越来越丰富了古筝演奏的乐曲形式和风格,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古筝演奏和教学的发展。古筝是一门艺术,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演变性。艺术反映出的社会生活面貌、人们的精神思想状态,是社会的缩影,但不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完全演化成新的事物,对于其传统精华部分有必然的继承性。古筝艺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有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古筝艺术的继承,若摒弃传统,古筝便不能称为“古”。

虽然古筝艺术一直在蓬勃、健康地发展着,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也曾遇到过阻力。当时存在着一股气势凶猛的反传统思潮,古筝艺术作为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

自然也受到冲击。他们认为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适合当今的时代潮流;还有人认为古筝的表现技巧过于传统和落后,想要“另起炉灶”,唯“新”是从。这些错误观点对古筝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对古筝艺术传统的学习不再热情,远不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艺术家对古筝传统的痴迷。这种对传统的生疏与远离也同样存在于当代的教学过程中。所以,要想使古筝艺术稳定健康地发展,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学习和继承优良的传统古筝艺术是十分重要的。

二 目前古筝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急于求成,教师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学习成果,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音乐基本知识和演奏技能的传授上,忽视了古筝作为一门艺术其内在的文化属性。它不是一门技术,仅用花哨的演奏技法无法表达出古筝乐曲作品的思想感情,在听众听来,弹奏出的只是华丽的音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将曲子弹得很熟练,基本指法演奏技巧也很到位,但却面无表情,身体僵硬,丝毫没有音乐感染力,无法打动听众。

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各流派的风格和作品得到了继承发展。但在古筝教学中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各流派传统的典型代表曲目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所选择的筝曲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作的作品。形成这样的现象有一定的原因:(1)传统筝曲的演奏技法要求较高,尤其对左手的韵律、音准要求近乎苛刻,虽篇幅较短,但难度很大。(2)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不同的地域生活习俗,导致学生无法领悟到古人创作和演奏筝曲时的内心情感。因此,现代的教学模式缺乏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可能造成培养出的古筝专业人才在古筝创作方面有新意但缺乏古筝特有的民族韵味和情趣,而在演奏时也会缺乏一些“古”的味道。

第三,现在的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古筝知识和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学习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学生学习古筝更多的像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对艺术的追求。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音乐的灵感的培养更不利。

第四,教师队伍的能力与素质急需提高。高等学校教师普遍存在演奏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差的现象。音乐中有些东西很抽象,单纯用枯燥的文字来阐述,不能让学生很好地领悟与掌握,如把握弹奏力度的大小、某些演奏姿势所需要的身体状态等,这需要教师不但精通古筝艺术,更要有能力将其中的要点和精髓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三 促进古筝教学进步的建议

第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不断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方式方法,经常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把教学古筝事业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竭尽全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古筝专业人才。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力、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只是单纯地灌输古筝基本理论知识、教授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内容。音乐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古筝作为一门最古老的艺术,承载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其内涵之深刻、意蕴之丰富、文化韵味之浓厚,都需要后人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教师应结合语文、历史等学科,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古筝的文化品格,更加注重对古筝文化内涵的学习,古筝教学应以此为核心和基本原则,这样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在选择教学曲目上有所侧重。笔者认为在教学曲目的挑选中,要增加传统筝曲的比例,对其演奏提出硬性要求。各流派的曲目都要有所涉及,各种演奏技法也要多加学习,同时,对传统筝曲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都要进行深刻的了解,充分体会曲目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设传统曲目,不但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使其创作不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内涵。

第四,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古筝曲目,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热情。引进情境教学法,音乐作品创作的素材和灵感都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因此应经常带领学生进行民间采风,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背景进行演奏,进行情感的挖掘,使演奏达到声与情的高度融合。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融洽,师生之间既进行了很好的互动交流,又有利于教学的进步。

第五,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古筝协奏曲是一种新型的古筝演奏方式。古筝协奏曲表现为中西音乐结合,可以是古筝与钢琴、古筝与交响乐队的协奏。它的出现使古筝艺术及其教学的发展迈入一个新模式。与以往的古筝独奏相比协奏曲有较大的创新,在技巧和手法上要求更高,还要有良好的协调素质。这就促使教师需要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新的技法。将古筝协奏曲作为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和老师的视野,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对音乐有更好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弹拨出所演奏的作品。

四 结束语

古筝教学是在长期的摸索中逐渐加强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有责任心,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情,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总之,古筝教学应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古筝的一些创新内容在课堂上加以实践利用,在教学模式、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光珏.古筝艺术的传统和创新[J].人民音乐,1992(3)

[2]兰庆炜.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大众文艺,2010(4)

[3]叶明予.以情带声,以声抒情——古筝教学中的感悟[J].现代阅读,2012(10)

[4]侯凌燕.浅谈高师古筝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5]李婷婷.古筝艺术的传播与嬗变论纲[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古筝教学教案篇3

[关键词]高校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古筝教育

[作者简介]马凌(1980-),女,江苏丹阳人,江苏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江苏常州213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82-02

一、古筝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瑰宝

1.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内涵及作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即通过诸如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音乐、摄影、舞蹈、绘画、书法、雕塑、文学、戏剧、电影、行为艺术等艺术手段,着重对人们进行的情操教育,是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继承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树立美好理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要了解、热爱、继承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如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等,提高民族艺术素养。(2)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提升人文素养。高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通过愉快、轻松的学习方式来传授知识,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品位。(3)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造能力。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强调的不是强制和被动性的灌输,而是诱发和引导人们发现自我潜力,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显示自我本质力量。

2.古筝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一朵奇葩。民族器乐是传统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民族器乐中,古筝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早在秦朝就已开始流行。历代更有数不清的关于筝的诗、词、赋,都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古筝文化。古筝所表达的文化精神最突出的两个字,便是“仁”和“智”,所以又被称为仁智之器,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古筝被喻为“中国的钢琴”,并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古筝教学范围仅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

二、高校开展古筝教育的意义

1.符合高校艺术教育文件精神。2004年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五个一”行动实施方案》中,第二个“一”指出“学校应开设一套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艺术教育课程”。具体要求为:各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课、限定性选修课程,逐步加大文化素质选修课中艺术类选修课的比重,并且记入学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古筝作为传统乐器的代表,易学又好听,价廉又好学,值得在高校推广和传承。

2.对大学生益处多。第一,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其情感的丰富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低。开展古筝艺术教育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不少大学生学习古筝之后发现自己的审美眼光敏锐了,对美的鉴赏水平也提高了。

第二,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优美的琴声给大学生带来了愉悦感,激起了学习兴趣。但是单纯的兴趣不够稳定,容易转移,碰到枯燥的基本功练习会造成学生疲劳和厌倦,练琴的热情逐渐冷却。练习一首新曲子,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左右手协调配合,把握节奏,纠正音准,调控演奏力度。学生从不会弹奏到弹熟弹好,需要上百次的练习,每一次练习就好比是一次挫折,不断的挫折中必将磨炼大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

第三,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古筝在民族乐器中是最易学习的弹拨乐器,成人基本上学习三个月就可以演奏简单的乐曲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模仿和分析能力,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独立弹奏完整的古筝乐曲,特别是古筝名曲,会大大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9~23岁,他们的气质和性格尚未完全定型,情绪和情感处于“疾风怒涛”式的狂放期,要承受来自身体、情感、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古筝古朴、典雅,音质柔美,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的弹奏中变得恬静,在悠悠的琴声中逐渐摆脱烦恼和烦躁。

三、目前高校古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运行机制不完善。古筝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教学设施等还都不尽如人意。要逐步构建和完善课堂教学为主、素质教育讲座及艺术社团活动为辅的教育体系的主导思想。高校古筝教学应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改变高校现有古筝教学的现状,使素质教育不断深入。

2.认识存在偏差。(1)学校忽视。古筝教学的发展历史曲折漫长,经历了停滞—发展—退潮—再发展的阶段,而长期以来,高校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运行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使古筝课程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没有从思想上得到真正的重视。(2)学生偏视。大学生认为艺术教育只是一种娱乐及欣赏活动,与专业教育不能相提并论,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喜欢欣赏古筝乐曲,而对古筝枯燥的技能训练不能坚持,认为古筝必须从小练习才能弹奏,不了解古筝是简谱教学、弹奏简单,相对于其他民族乐器,学习起来还不算太难。

3.教学条件有限。(1)集体授课。高校中非音乐专业古筝课程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采用的模式一般是集体教学。(2)古筝数量不足。教学用筝一般仅有8~10架,所以选修课要规定选习的人数,通常限选10人,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古筝学习的要求。教学选用的古筝一般为练习筝,演奏效果较为僵硬。(3)教学设备条件欠缺。古筝教室一般由普通教室改造而成,教室缺乏相应的教学硬件设备,如摄像头、同步播放电视、节奏器、音响等教学设备。

4.师资队伍缺乏。当前高校的器乐教育师资缺乏,且学历、专业、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能够开设古筝课程的教师就更少,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加上学生对古筝缺乏了解、兴趣不足、费用不支、学习有难度等,选修古筝的学生人数偏少。

四、高校加强古筝教育的对策建议

1.重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高校要确立古筝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地位,结合古筝教育的特点,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各个方面给予古筝教学以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专门的民族音乐教研室,以更好地指导古筝课的教学。

2.定期开展古筝教学的宣传讲座。学校可定期邀请古筝名家来学校讲学。(1)通过讲座,讲解古筝易弹的特点。古筝为五声音阶的定弦乐器,共有21根琴弦,按音区划分为倍低音区、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倍高音区共5个音区。除倍高音区只设有1(do)外,其余每个音区都有相同的1(do),2(re),3(mi),5(sol),6(la)。发声时只要手指放对琴弦的位置,用正确的指法拨动琴弦即可发出乐音,而不要像二胡等拉弦乐器需通过拉弓发出每个音高。(2)通过讲座,讲解古筝易学的特点。大学生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大多都接触过简谱,古筝是民族乐器,选修课一般便用简谱教学,相对于难度较大的五线谱教学,学生更能接受。(3)讲座当场演奏,树立榜样。邀请古筝名家当场演奏,或者邀请一些上过古筝选修课的优秀同学来弹奏,树立良好的榜样,增强学生学筝的信心。

3.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要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学校古筝课程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以满足高校学生对古筝艺术的需求。当前从事非艺术类高校古筝教育的教师不多,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或者外聘的方式增加古筝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更多学生学习古筝艺术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大学生热爱流行音乐的特点,将传统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以增加学生对古筝的学习兴趣。

4.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建议高校可以去除一些选择人数相对不多的选修课,增开古筝选修课。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根据具体专业(如导游、文秘、小学教育等)的不同要求,把古筝课纳入必修课的教学体系中。

古筝教学教案篇4

关键词:山东筝派;古筝教育;古筝技法;贡献

山东筝派形成于上世纪初期,经过半个世纪的传承发展,扎根于民间的山东筝人在筝曲挖掘、创作改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山东筝派在全国各地已有一定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我国各地高校开始设立古筝专业,山东筝派筝人张为昭、赵玉斋、高自成等人均被各地高校聘用。进入高校以后的山东筝人,成为我国古筝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为我国古筝专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另外,山东筝派筝人发挥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古筝演奏技法、筝体改革等方面均作出了大胆的尝试,这些筝技、筝体方面的改革对我国古筝在现代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古筝专业教育的创立

早在上世纪初期,古筝在全国就形成了南北两大派,其中北派指山东筝派和河南筝派,南派则主要指浙江筝派、客家筝派和潮州筝派,北派古筝主要在北京一带传播,南派古筝则流传在上海。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新的文艺政策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古筝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迎来了它的新生。1952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院的调整设置方案,至1953年古筝专业在全国各高等院校相继成立,民间古筝艺人受聘到全国各地音乐院校。(如下表):

古筝这一民族乐器被纳入到专业教育领域的举措使得我国古筝艺术迅速发展开来,在古筝专业教育创办初期,各地民间筝人受聘到部分高等院校任古筝教师,由以上民间筝人进高校的表格可以看出,山东筝派民间筝家进高校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其中多为山东筝派第三代古筝传人,进入高等院校以后在筝曲搜集整理、创编,筝乐的理论研究、演奏技巧、古筝筝体的改革等众多方面突出的贡献。另外,山东筝人也为各高校古筝专业的形成、发展,对所在地的古筝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广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山东筝派对现代古筝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古筝乐作为山东筝人“讨生活”的一种技艺,就已在我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山东筝曲以其质朴典雅、高亢激昂、刚劲有力的特点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进入高等音乐院校的山东民间筝人,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有的甚至没有文化基础,但是他们有着娴熟的操筝技巧,筝乐韵味地道纯正。进入院校以后他们如饥似渴的学习专业音乐知识,在古筝技法、筝曲创编等方面勇于开拓创新,丰富了古筝这件古老乐器的表现力,其中山东筝派的在以下方面的贡献对我国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演奏技法方面

山东筝派古筝演奏技巧众多,大致可归纳为右手的“托、劈、花、撮、摇、抹、挑、勾、剔”,左手的“虚、实、点、按、滑、揉、颤、走,大勾搭、小勾搭、右手大拇指小关节快速托劈”等技法。其中有大指与中指交替形成的大勾搭、大指与食指交替形成的小勾搭指法被作为现代古筝学习中的基本指法广为运用。山东筝家在进入高等院校授课的同时也总结出许多新技法如:高自成先生在其改编的筝曲《凤翔歌变奏曲》中连托、连挑、连劈技巧的运用,赵玉斋先生在其《庆丰年》筝曲中双手和弦的演奏,点托哑音的别致音色、以及“邻弦同音”古筝演奏术语的总结等。正是受到了《庆丰年》作品中双手演奏和弦的启发,才有了在当代仍被广泛演奏的《战台风》《幸福渠水到俺村》等一系列经典曲目。以上演奏技法不止丰富了山东筝乐的表现力,也为我国筝乐在现代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筝曲创编方面

进入高等音乐院校的山东筝派民间艺人在筝曲创作改编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自成、赵玉斋、韩庭贵等人除了搜集整理山东民间传统筝曲以外,也创作改编了大量优秀古筝曲,如高自成先生创作的《凤翔歌变奏曲》《高山流水》,赵玉斋创作的《庆丰年》《四段锦》《缅怀》《工人赞》《公社好》,韩庭贵先生的《包楞调》《乡音》《骏马奔蹄》等,以上作品中《高山流水》《庆丰年》《四段锦》《包楞调》等乐曲被各大音乐院校古筝教材收录,是当下古筝学习者的必弹曲目。

山东筝派除了在筝曲创编、演奏技法等方面对我国当代古筝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外,在古筝的演奏形式、筝体的改革等方面的影响也颇深,古筝在其漫长的演奏历史当中形式比较固定,我国古筝的演奏形式均以伴奏、独奏、重奏为主,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赵玉斋先生参加“沈阳音乐周”时,首次采用了群筝联奏的演奏形式,之后我国扬州等地相继效仿。在古筝改革方面,山东筝派筝人做出了划时代的意义,上世纪中叶古筝广为流传的是十六弦筝,但其音域狭窄并且不能转调,为演奏者及筝曲创作者带来极大的束缚,1957年山东筝人赵玉斋提议加大筝体、增加琴弦,在其努力下现代筝的雏形21弦筝诞生,1959年第一台张力转调筝也在赵老先生的提一下问世。可以说古筝这件有“生命”的乐器,在其发展、成熟的每一步上山东筝派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后,愿对我国筝界有如此突出贡献的山东筝派“鲁韵永存”。

注释:

①曹东扶先生于1956年由河南师专调入中央音乐学院

②1956年到东北音专(今沈阳音乐学院)讲学,1958年受

聘于广州音专(今星海音乐学院)。

③1952年、1955年 分别任上海民族乐团、总政歌舞团古筝

演员,1957年调入西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英睿.筝――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北京:北京文

联出版社,2008.9.

[2]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编辑组.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集

[C].扬州: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编辑组出版,1988.10.

[3]王笑天. 山东筝派艺术与名曲 [M]. 泰山出版社, 2008,12.

[4]丁承运. 古筝艺术的历史变迁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古筝教学教案篇5

关键词:古筝教学 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筝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民族乐器,它音色优美,高雅大气,被誉为“东方钢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我校是一所县直初级中学,学校自2011年以来开设的古筝校本课程,并添置的50架古筝用于教学。本文试就初中学校开设古筝课程的优势和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开设古筝课程的优势

(一)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古筝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民族弦乐,据说它源于秦盛于唐,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这种乐器本身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接触它了解它学习它,就是为了更好传承它。其次,古筝的很多乐谱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云水禅心》等等,每首古筝曲目的背后都有着故事、人物、精神、意境,很多曲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古筝课程,通过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古典音乐,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音乐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古筝之美体现在多方面,其形式古朴典雅,其声音动听,其演奏行云流水。唐代诗人白居易涉筝的诗有二十多首,其中《筝》最具代表,诗中写道:“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霜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意思就是说古筝慢弹时如孤雁长鸣,快弹时如飞蓬旋转,圆润如玉佩锵锵,幽咽如泉流冰下,清脆如千颗珍珠碎裂,乐终如刀截戛然而止。诗歌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古筝演奏及其美妙无穷的声音。对于古筝,无论是倾情静听还是亲自演奏,都是一种美的体验,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三)开设古筝课程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

在初中开设古筝课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原来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就有学习古筝,有些是学校兴趣小组学习的,有些是校外培训,上了初中以后,我们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巩固和提升。二是学生到了初中,正值变声期,让学生多参与各种器乐演奏,以此发展其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古筝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

针对初中学生特点,结合生源实际,我们把古筝课程目标分为两个级别三个层面。两个级别就是入门级和进阶级,有些学生是到了初中才开始学习古筝的,有些是在小学时已有一定基础的,入门级从基础学起,进阶级就要根据其原有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三个层面主要是指知识层面、演奏层面和欣赏层面。比如知识层面,我们主要要求了解古筝的历史文化、基本结构等等常识,了解古筝音乐作品;演奏层面主要是基本技法、演奏技巧;欣赏层面主要是感受鉴赏能力。

(二)教学实施

民间历来有“千日琵琶百日筝”的说法,意思是筝的学习与演奏相对容易,这也正是古筝受到欢迎和得到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古筝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兴趣,比如在学习古筝之前,播放古筝名曲让学生欣赏,组织观看同学表演……学生自然会产生“很好听”、“我也想学”的念头,这就是兴趣的基础和源头。有了兴趣,其次就是要教学得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和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稳定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意志力。要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但要重视老师的示范、讲解、交流、指导,也要发挥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相互交流、结队学习很有利于学生进步。第三,要搭建展示的平台。搭建展示平台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施展才艺的地方,通过施展才艺获得认可获得成就感。我们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考级和演出。考级和演出能从不同时空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演奏技能,让每个学习者获得信心和力量。

(三)课程管理与评价

古筝课程实施三年多,我们针对学生实际编写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古筝教程――《古筝入门教程》、《古筝进阶教程》。组建成立了学校古筝艺术室,学生课余时间也能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与市县文化艺术馆、演艺中心等馆所共建活动,争取机会让学生在不同地方不同级别参加演出等活动。学校每年艺术节和元旦文艺晚会,都有古筝演奏节目。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每个学年对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将其优秀成绩或演出表现反馈给家长,记录到成长档案。古筝课程的实施,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演奏技巧以及教学能力。

古筝,以其清丽柔和优美悦耳的音色以及行云流水般的演奏,造就其神奇的魅力,赢得众多知音的赞赏。在学校开设古筝课程,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资源,传承了民族文化,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古筝教学教案篇6

《风筝》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充满了童真童趣。针对教材特点,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教学更有实效,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如何在感悟文本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文化底蕴,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案例描述一 诗文结合,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他最快乐的事是做风筝、放风筝。我从课文第一段知道的。

师:我们一起把第1自然段读一读。

师:围绕这句话,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了小伙伴们的快乐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画、汇报描写快乐的语句谈体会)

师:听到你们读课文谈体会,我想起了清朝高鼎一首名为《村居》的诗。

(出示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请你们轻声吟诵。想一想哪几句写了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呢?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你能描述一下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吗?

生:春天,小草发芽了,黄莺唧唧喳喳地鸣叫,河堤上的杨树、柳树发芽了。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有东风。赶快去放风筝。

师:《村居》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风筝》描写秋天放风筝的情景,我想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放风筝都能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乐趣!

师:就在大家沉浸在放风筝的喜悦中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请自由读一读4~5自然段,想一想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们的心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失望。

生: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着急、很难过。

师:课文哪些地方反映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失望、着急、难过的心情?

(学生汇报相关的语句谈体会)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首古诗,前两句说的是春天到了,孩子们穿着舒适的衣服去放风筝。到处能听到春风吹动风筝的声音。你们看看,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出示诗句:山塘棹歌:放断鹞

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杨韫华(清))

生:小朋友们着急得又拍手又跺脚又叫喊。原来美人风筝被吹到松树树梢上了。

师:如果你们放风筝时。心爱的风筝被树梢挂住了。你们会怎么样?

生:也很着急。

师:你们会怎么喊呢?

生:我会大声呼喊。风筝,你快回来吧!

师:让我们一起呼唤它吧。

生(齐呼):风筝,你快回来吧!

师:请你们不停地呼唤。

生(一遍又一遍地呼唤):――“风筝,你快回来吧!”

师:你们的表情是“大惊失色”。你们是在“千呼万唤”。

师:放风筝时有憧憬有希望、有欢笑有眼泪、有高兴有悲伤,这些都是放风筝的乐趣。

案例分析 这两首古诗中,《村居》描写的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山塘棹歌:放断鹞》则是写风筝飞走时孩子们着急的心情,与《风筝》的文本内容是如此吻合。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把古诗欣赏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了古诗文的熏陶。

案例描述二 放飞想象,释放快乐

师: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生:最想痛痛快快地在外面放风筝。

师:课文里的孩子们和你的心情一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

生: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着。

师:哪些词句能体现这种快活的心情?

生: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师:当你牵着长长的线。把风筝放飞在高高的蓝天时,你会喊些什么?

生:飞得再高一点。

生:我的风筝飞起来了!

生:我的风筝飞得多高啊!比所有人的风筝都飞得高。

师:请你们大声喊出自己想说的话。

(学生纷纷抬头仰望高空,尽情呼喊)

师:你还能用哪些词来形容你此时的心情?

生: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生:我“欣喜若狂”。

生:我“欢呼雀跃”。

生:我“兴高采烈、心花怒放”

老师将学生说的词语:“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心花怒放”一一板书,以便学生积累。

师:你能把这种快乐的心情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自由读、指名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着。

师:村里人看见这些热闹的情景会怎样说?

(出示句子想象说话:村里人看见了,___________地说:“放得这么高!”)

生:村里人看见了,羡慕地说:“放得这么高!”

生:村里人看见了,惊叹地说:“放得这么高!”

生:村里人看见了,情不自禁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同学们。飞起来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出示句子想象填空: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___________也飞起来了。)

生: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憧憬和希望也飞起来了。

生: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幸福也飞起来了。

生: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也飞起来了。

古筝教学教案篇7

关键词:古筝 教学 审美教育

1、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

1.1 教给学生品味韵律美

古筝演奏中,左手的“吟、揉、按、滑”是筝乐最具魅力,最具特色的意味部分,是任何乐器所不能匹敌的。旋律的背景不同,颤音、点音、按颤音、按滑音等不同的按颤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迥然不同,表达的韵味也大不相同,如同样是颤音,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效果也不同。振幅小而匀的美化型颤音,能演奏出优美如歌的旋律;振幅大、频率快的颤音,能演奏出悲愤的内容。各地方的左手颤音也因为人的不同而不同,北方人的豪放,南方人的细腻在筝曲中也有所表现。北方的山东等地的跳跃性强,力度也大,起伏幅度也大,比较受男孩子喜欢。而南方的就纤巧细腻,缠绵婉转,清淡高雅,比较抒情,很受女孩子喜欢。尤其是现代筝曲,更是可以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施以凄婉密颤、活泼快颤、激烈猛颤、泼辣重颤、轻音慢颤等技法,把无穷的韵味、多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的,南北各派的筝曲中“苦音”(微升4和微降7)的形成,由于其旋律背景不同,表现手法各异,其韵味各不相同。如在潮州筝曲《寒鸦戏水》中,其“苦音”的表现手法着重于委婉、缠绵、清淳;到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则“苦音”不苦,而要求粗犷、豪放、悠远、壮阔了。

1.2引导学生揣摩意境美

无论是传统古筝曲目,还是现代创作古筝曲目,都有很好的意境,要细心去揣摩。在古筝教学中,老师要做有心人,深度挖掘意境,并引导学生去用心体会。只要教者尽力,学者用心,就能够让学生在演奏时感受到曲目中的意境美。

比如在进行《渔舟唱晚》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们欣赏此曲,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渔舟唱晚”景色相一致的图片,影像材料,随后向学生介绍这首曲目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知道,此曲是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句首的四个字「渔舟唱晚为标题。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然后再进行新课教学。在第一部分教学时,用舒缓的慢板奏出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让学生边弹,边想象播出的画面,揣摩曲目里的湖光山色的秀美,渔人载歌而归的喜悦。在 第二部分的教学时,让学生注意「征这个旋律的中心音和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体会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感受形成对比和变化,引导学生体会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进行第三部分教学时,引导学生尝试着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的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想象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揣摩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1.3引领学生欣赏形象美

古筝曲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可谓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古筝艺术与其他音乐的艺术一样,都是听觉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是抽象的。如何带领学生从古筝曲目中欣赏形象的美呢?

我在进行古筝曲《秦桑曲》曲目的教学时,首先向学生讲述唐代大诗人李白《思春》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的诗意,再引领学生体会其情境。接下来在新课教学时,让学生特别注意“苦音”的凄婉旋律演奏,在演奏时,引领学生联想那位思念亲人的青年女子的情绪。有的学生想象不到位,就请他想象如果不在母亲身边多日,是如何想念母亲的?进而体会曲目中所表现的情感。而在进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教学时,我则让学生着重体会其中的小快板,想象陕北人民“千家万户把门开,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欢腾景象,想象不出的时候,就引导学生们一起回想一些电影、电视剧的有关镜头。

1.3鼓励学生尝试仪态美

我在进行古筝曲目的教学中,会根据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尝试着去表现仪态美。从学弹奏古筝的第一天开始,便要求学生要采取正确的坐姿和手势。演奏的动作要顺手自然,做到心随情表,体随心动。起初,学生们要么胡乱在做表情或动作,与曲目表达的内容无关;要么是不好意思做出什么表情或动作。针对此种问题,我在教学时,一边纠正学生们的错误,一边鼓励学生们边用心体会曲目中的意境、感情,边随心地做出自然的表情的动作,不要刻意。如《渔舟唱晚》悠然恬美,身体自然端庄,几无晃动;而《战台风》波澜壮阔,气势磅礴,身体动作幅度自然相应加大。所有这些,都强调自然,即根据乐曲的情绪设计形体动作,而求得演奏仪态的自然美。老师给做一下演示,之后鼓励同学们大胆在来学习,来尝试。

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多方面的,上面讲到的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个侧面。其实,有教学中,随时、随处都能找到审美教育的素材,老师们只要能多留心,多用心,就能让演在演奏技巧的训练中增加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同时,在对美的感受中,对曲目的理解也会加深,对提高演奏技巧也有促进作用。总之,古筝的美学教育,是要在学生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弹奏姿势、指法运用、演奏仪态等初学内容后,弹奏时运用好吟、揉、按、滑等技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古筝艺术本身的特色,激发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演奏技巧训练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同时又在对美的探索和追求中提高演奏技艺,从而真正掌握古筝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古筝教学教案篇8

上述两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区别,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也应该相应不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办学者往往混淆了这两种模式的界限,因此不可避免地派生出很多问题。

1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混淆了两种教学模式

这一弊端主要存在于高师古筝教学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高师古筝教学一味向音乐学院看齐、攀比。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点和经验。但其注重的是音乐本体目标中的单一能力培养,是与其培养登台的专业表演人才的教学目标一致的。如果这种实现单一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被随意引用于高教音乐教学模式,将有悖于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

1.2忽视集体协作的培养

在古筝教学的实践中,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方式。这种个别教学方式,一方面,使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收效甚微,高投入只能换来低产出。另一方面,使学生失去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因此,这样的现象就会屡见不鲜:有些学生自身拥有交稿的个人演奏水平,但一旦与他人合作演奏,就随即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1.3学生们的发挥空间受限

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地方的古筝教学仍然沿袭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的流程。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学生的主宰,处于说一不二的权威地位,换言之,教师是学生门学习古筝知识和演奏技能的唯一来源,是一种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落后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压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就无法发挥出自己对音乐的灵感。

1.4教学取舍方面因小失大

我国高师古筝教学存在着明显的重技轻文、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的不良现象。

1.5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由于一些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有限(尤其是在高师音乐教学模式中),诸如:用左手来体现古筝独特的韵味、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训练、演奏中的力度大小、演奏乐感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教师的深厚的教学和演奏能力。反映在古筝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就使学生们很少能得到教学实践的机会,缺乏古筝教学的实际训练,没有课堂实践教学的情景体验。许多学生甚至缺乏古筝教案的编写能力,缺乏课堂管理的能力。这些损失,并非在短时期内就可以弥补回来的。

2古筝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调整古筝教学目标

首先,要认清办学模式究竟是属于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还是高师音乐的教学模式,只有搞清这一前提。才能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据可循,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

对于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应该主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整体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自身的各种音乐技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力求做的个性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特长,重点培养。

而对于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则以音乐教育学科知识以及基本理论基本技巧为主。充分了解各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培养他人的音乐素养,同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音乐教育理论古筝教学原则、古筝教学方法,并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古筝理解音乐,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其实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与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相当大的不同点,简单可以说成一个是对“马”的教学,另外一个是对“伯乐”的教学。两者存在质的不同。

2.2更新教学观念

一种欢是认为一定要走专业路;二是有兴趣;三是父母为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学,具体比如说可以从下面论证专业教学一定要学有所成。实际不一定。有些是兴奋和爱好。有些是从挣钱的角度让学生一年只学两三首,让什么学生都去学。国外举是第一,国内攀比。使学生考级。

在目前的古筝教学中。对于学生入学的初衷。具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认为一定要走专业路,就是入学就是为了以后搞这一行,专门的做古筝的演奏、研究以及其他等;二是单纯只是为了兴趣,就是喜欢古筝,想接触古筝。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而学习;三是父母为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学,父母不顾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强迫孩子去学。目前第三种存在的情况比较多。尤其是针对儿童的古筝教学,许多小孩就是被父母逼迫送过去学习的。

许多人觉得既然学一门艺术就应该精通,其实则不然,古筝作为一种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人只是想接触古筝,纯粹只是为了兴趣,所以,针对这一部分群体,在古筝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以兴趣为主,可以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很专业的东西可以尽量的少提或者不提。

而对于那些别父母逼迫而来的学生,尤其是儿童。则应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让他们从一种不喜欢的心理慢慢转变,让他们逐渐对古筝产生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还有一类学生是专门搞古筝,尤其是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则要从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全面的进行古筝的教学工作,因为他们将会是我们传统文化瑰宝——古筝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把前人所知道的知识全部系统的传授给他们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重点发挥培养优势。由继承到创新再到突破。

2.3增加文化课程比重

高师音乐专业有的学生虽然把古筝曲演奏得音准干净、节奏正确、速度飞快,但不理解音乐的情感和表现。因此,应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文化课程的比例。把课程改革提到文化层面来认识,只有把古筝音乐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前景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让学生们获得最佳的理解。可见增加相关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可以适当增加诸如历史、哲学、地理、旅游、民俗文化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跨学科选修课。

2.4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古筝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要根据两个原则:要在整合学科课程知识范围内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的前提下,一是使各个课程模块相互联系,二是保持原来的相对独立。

第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模块

整合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的内容,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乐理与识谱课。乐理是学习音乐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识谱含视唱与练耳:视唱是在乐理基础上的唱谱技能训练;练耳也是在乐理基础上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训练。将这三项内容进行整合,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第二,技术理论课程模块

整合和声、曲式、复调、歌曲作法、配器等课程内容,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音乐技术理论课。这几门课程本来就有着内在的联系。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可避免分别开设时所出现的重复局面,而且教师讲起来更生动、更实用。

第三,综合型音乐文化课程模块

整合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作品欣赏等课程,使学生们逐渐从音乐的表演形式、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以及中外音乐的流变沿革等方面去全面出发,继而深入地认识音乐艺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与综合审美能力。

第四,艺术实践课程模块

突出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中,让学生直接参与古筝演奏会的节目编导、排练、表演等,学习解决不同环境中的矛盾。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奏心理素质和组织驾驭能力。多采用齐奏、重奏等集体课教学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的创作、改编、排练等技能

2.5由“技术”教学转变为“艺术”教学

在古筝教学中,应把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核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把“技术”教学提高到“艺术”教学的层面,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6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筝教学作为器乐教学,有其特殊规律,历来离不开口传心授,一直习惯于以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主张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只重结果而轻过程,漠视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对教学缺乏研究。致使模式化了的教学过程毫无生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