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古筝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10 14:53:47

古筝教学论文

古筝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古筝教学;问题对策;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08-01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于甘陕一带。在筝字前面加上古字,彰显古筝的历史悠久,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因其音色优美、形式高雅、容易入门,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除艺术院校的专业授课外,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关于古筝方面的教学与培训。古筝的教学与普及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自身修养,更能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筝不断被传扬的同时,但教学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古筝的发展。

一、古筝教学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修养有待提高

很多教师在古筝教学上忽视了古筝的文化教育。按照一些教材直接生硬地进行理论教学,没有在学生接触古筝初期给予音乐熏陶及兴趣引导,致使很多学生没有感受到古筝的美妙与感染力,更没有感受到古筝的历史文化。音乐本身注重的是自身修为,古筝更是如此,不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与性格特点,不控制好教学进度与传授方法,是目前学生弹奏无美感的主要根源。

(二)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一直以来,教育教学创新还是没能摆脱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学习的授课方式。这种没有创新与互动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点;也致使教师浪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是掌握了课堂上的理论与部分实践。因为缺乏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总是按部就班,不能掌握古筝真正的文化内涵;也导致了学生之间沟通少,配合少,不能很好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和集体演奏。

二、提高古筝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自身修为

古筝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古筝技能教学的培养外,还要传授古筝的历史背景及古筝音乐的民族差异性。从一些优秀的古筝作品里发掘文化底蕴、故事背景、人文及情感。在教育技能之外,让学生用心体会古筝的历史、文化与意境,把古筝这门具有文化艺术的乐器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如果不深刻理解古筝的各个风格流派,以及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人文特点的古筝曲风,那么就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在民族乐器上的情感文化储备,就不能开扩自身在古筝音乐上的视野。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学过程中的弹奏手法,弹奏的情感表现,都是对学生的潜意识教学,让每一次教学弹奏都能使学生产生对美的追求,对乐的享受。加强培养学生的在古筝技艺之外的附加文化技能,能更好的促进学生集百家所长,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从而能使学生了解古筝乐器所展现的真正美感。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对一的古筝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古筝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势在必行。针对目前学生学习的需求,增加课程内容的多样化,除了以往的理论加练习,应加入一些名曲鉴赏与解析、弹奏难点讨论、个人弹奏展示等互动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互动性。在授课形式上也应做出一些改变,比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在学习中分析问题和查找不足。把课堂氛围由一教一学转变为互动学习,营造出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热情课堂,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从兴趣点出发进入更为广泛的学习领域。还应定期让学生提交一些自己对古筝学习的心得,并在难点上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还可以分组进行一些课题研究,自选古筝曲风流派。此外,教师要积极举办有激励性的团队比赛,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最后,教师还应该要修学生在古筝基础技巧和弹奏的表现艺术形式上要多练习多实践,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转变古筝教学模式,建设有利的教学基础条件,如教师自身修为的提高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都有利于古筝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古筝教学中教师素养良莠不齐,学生兴趣点薄弱,基本功不扎实,集体协作演奏能力不强,古筝实践教学相对较少等问题不容置疑地制约了古筝文化传播的快速发展,但只要古筝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积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分析,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不断完善完成教学目标,一定能把古筝这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播的更广更远。古筝教学的提高,必将让更多人了解古筝文化及其历史文化,这有助于促进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提升学习者的自身修养,创造和谐音乐氛围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古筝教学论文篇2

8月19日上午,第六次古筝交流会正式开幕。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中国古筝学会秘书长王中山,江苏音乐家协会主席朱昌耀,扬州市市长王燕文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秋年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先生对几十年来古筝艺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扬州市人民政府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所作的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谢。论坛由古筝演奏家王中山主持。来自各院校古筝名家交流和探讨了古筝艺术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原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冯光钰先生就古筝艺术几十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发表讲话。赵登山、周延甲、陈安华、何宝泉等老一辈筝家以及中青年演奏家李荫等都做了精彩的讲演。专家们对古筝艺术发展的信息以及相关前沿研究,比如考古、作曲等等,对中国古筝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筝艺交流环节中,老中青三代筝艺表演百花齐放。交流的筝曲不乏名家新整理挖掘和新编创的作品,如唐代曲《春莺啭》、《道光云逸》、《金韵十月秋》、《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等。其中一些筝曲作品紧贴人民、紧贴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将先进的演奏技术运用到创作实践中来。根据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一棵桃树》等为素材创作而成的《金韵十月秋》(钢琴与古筝),风格委婉抒情,曲调优美流畅。根据花儿编创的《花儿筝韵》洒脱飘逸,极具歌唱性的抒情小调让人醉迷。蝶式筝演奏《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优美的形制、左右手交叉演奏的方式等让大家耳目一新。传统经典名曲的演奏在筝艺交流中占有相当比重,足以见得传统乐曲的艺术魅力。如山东筝曲《四段锦》,潮州筝曲《昭君怨》等。

学术交流方面,大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90余篇。与会者各抒己见,观点鲜明,讲演精彩,可谓百家争鸣。

在审美方面的探究中,曹华与筝家赵登山《韵由心生》细致解读和剖析中国艺术最高的审美范畴“韵”的本质与内涵,对它在古筝音乐中的演绎作了阐述,提出了“韵由心生”的筝乐表达观。扬州筝人戈弘以“随谈”的笔触谈“筝韵”,他坚持许多乐曲的成功是源于古筝音色多变而导致的韵味深长,“韵”是古筝艺术永远的追求,同时也寄寓了对更多韵致的曲作出现的愿望。笔者《中国筝乐“花木鸟兽”母题研究及其文化审美》一文则从音乐“母题”视角入题,对中国古筝音乐的常见母题进行大致分类,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来重点剖析“花木鸟兽”这一母题,洞悉此母题筝乐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笔者认为通过对花木乌兽等自然事物的描绘和歌颂,反映出人们尊重自然、热爱生活和对适意人生的追求,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

在教育方面,杨丹《从音乐教育哲学的视野看古筝教学三大误区》直击当前古筝艺术教育中常见的弊病,比如教师唯“技”是图,强调技法教学;过于追求对音乐作品故事性的介绍、解释等等。董晓玲反观当前古筝教育的不正之风,从教育者的使命、责任出发探讨了中国儒家文化深入古筝教育的必要和儒家文化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所注意的问题。笔者则以传播学的视角切入,从古筝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分析,提出古筝教师应该充当“把关人”角色,重视教学互动,以帮助教师扭转“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陈旧的教学观,以提高教学效果。筝家何宝泉从多年的弹筝和制筝经验出发,呼吁古筝乐器改革势在必行,表现出老一辈筝家在乐器改革方面的开阔视野。中国第一位古筝博士毛丫对日本筝改革发展轨迹的梳理以及日本筝各种弦制筝的研发与使用现状的探究,对国内筝乐器的革新的研究与实践,对相对欠缺的中国古筝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有些专家更多地看到当前古筝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对古筝今后如何发展的忧虑。浙派名家孙文妍以2007年“金钟奖”古筝大赛为切八点,从古筝专业作曲家对筝曲创作的意义和作用、当前筝曲创作的弊病与误区以及古筝教学、演奏与革新等多个侧面,谈了一些切身体会。她认为当代筝曲的创作虽然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打破了旧框的限制,但却又陷入新一轮的“新八股”窠臼,比如逢调(五声调式)必避、逢曲必拍、逢高潮必刮等等,这令古筝原来优雅的神韵荡然无存。她呼吁作曲家应该还古筝于人民。另外,她也建议青少年重视对传统、民间曲目的学习,以延续和传承经典。古筝教育家赵曼琴《繁荣表象下的古筝艺术危机――对古筝淡出乐队的反思》一文谈到当前古筝不能适应乐队合奏而逐渐淡出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忧虑,并延伸到对古筝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考虑。他认为古筝逐渐淡出乐队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古筝不能快速视奏,成为融入乐队的瓶颈,而造成古筝不能快速视奏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快速秩序体系的演奏方法。古筝演奏中错误的音高概念和演奏方法导致的音准失衡问题、演奏者自我意识下缺乏与乐队的合作而导致的音乐处理的随意性等,也影响了古筝融八乐队。

文论交流以多侧面、多论题的探讨丰富和扩展了与会者的理论视野,真正实现了思想上的碰撞。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单就论文而言,其在质量、水准上并不令人乐观。有些还只能算文论,从格式、学术规范等方面还欠缺标准化、规范化。从论题的涉猎方面还过于局限,像古筝书籍的出版、古筝艺术当下的传播方式等方面没有涉及,成为交流上的空白。学术交流方式方面,许多参会者往往“照本宣科”,互动讨论环节缺乏,等等。这一些都显性影响了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演奏会也是本次学术交流会的重头戏之一。8月20日晚的名家演奏会以传统乐曲为主,中国南派古筝第一人陈安华演奏了潮州筝曲《深闺怨》和客家筝曲《蕉窗夜雨》。浙派名家孙文妍演奏的是浙派名曲《小霓裳曲》、《云庆》。还有的筝家演奏了由自己创作、编曲的作品,秦筝筝家周延甲的《秋夜筝》、《姜女泪》,古筝演奏家赵登山《铁马吟》等等。参加表演的还有台湾筝家樊慰慈等。8月21日晚是中青年筝家的专场,主角是中国音乐“金钟奖”各奖项的获奖者任洁、范冉、刘乐、蔡姗姗等。通过演奏近年涌现的筝曲佳作,如《望秦川》、《汉江韵》、《风之猎》、《幻想曲》等,展示了他们在筝乐方面的才华和造诣。演奏家沙里晶领奏的《天女散花》(徐晓琳作曲),筝音、人声美妙配合,袅袅仙乐顿时将人们带入超凡脱俗的境界。演奏家李庆丰、张彤、江湛曦、李伟等合奏山东筝曲《高山流水》,美妙的乐音、酣畅的表达寄寓着筝人以琴会友的情意。古筝演奏家王中山一曲《临安遗恨》和传统经典《渔舟唱晚》,成为演奏会压轴大戏,赢得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雅韵之声”两场古筝音乐会通过筝界名人演绎经典名曲与近年来获得重大奖项的优秀古筝作品,展示了他们的演奏才华与艺术风范,为推新人、推新作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老中青三代的精彩演绎,我们由衷赞叹一个古筝艺术梯队的不断成形。

如此高规格古筝学术交流会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后台支持和赞助。扬州品牌制筝企业如天艺、金韵、正声、天韵、雅韵、翔声等8家单位提供了赞助支持。筝艺、文论交流的同时,在扬州人家大酒店的地下展厅,古筝产品展示会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几家制筝企业也成为上百家古筝及相关产品参展企业备受关注的单位。这些厂家均将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展出,一些新研发的成果成为人们驻足询问的焦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金韵乐器御工坊有限公司展出的十三弦唐筝,雅韵琴筝有限公司的钢丝弦古筝等等。企业要发展,创新是动力。展会中的古筝有的融入扬州传统的瓷器等新元素,有的是对传统形制的复原等等,都包含着制筝企业的创新视野和胆识。扬州的一些制筝企业在工艺、制造等创新方面还渗入了一些“人性化”的因素。比如瓷器工艺便是解决寒冷地带古筝容易开裂等问题而采用的,圆头凤尾筝则是为方便随身携带而设计等等。古筝展览会可谓古筝行业的一次集中亮相,古筝制作工艺、进展方面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时,同行之间的交流也加深和拓宽了。

与前五届古筝艺术交流会相比,本届交流会活动规格高,表现为参与人数多、交流文论数量多、新人佳作多。扬州市政府对本次交流会给予了极大关注,从各方面提供支持,由此提升了本次会议的整体规格。

古筝教学论文篇3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心心.浅谈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对古筝艺术刻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22):157-158.

[2]李菲.明月红弦声停处别有深情几万重——浅析徐晓林古筝音乐创作特色[J].人民音乐,2015(4):213-125.

[3]李春颖.浅析历史感悟中的古筝艺术发展与融合——以《临安遗恨》为例[J].音乐时空,2015(20):50-51.

[4]汪莎.诗意的栖息——评陶一陌古筝曲《自在云端》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13(11):124-126.

[5]鲍晓媛.儒家音乐思想在古筝作品中的体现——兼谈社会思想语境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3(12):23-24.

[6]廖文珺.高山流水觅知音——古筝艺术传统与创新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5(8):132-133.

[7]陈满欣.论古筝演奏的继承与创新——谈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J].新世纪剧坛,2011(1):1001-1002.

[8]陆晶.“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请赛综述[J].音乐探索,2014(3):130-133.

[9]葛雪婷.古筝演奏形式与技术发展——观“八面风·古筝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有感[J].艺海,2013(8):155-156.

[10]许育燕.音随心动——浅议古筝演与奏之间的影响与联系[J].北方音乐,2014(15):94-95.

[11]符丽琴.筝鸣争鸣国乐飘香——多元音乐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古筝音乐创作[J].北方音乐,2015(7).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安华.从筝的沿革看“世界筝”的趋向[J].星海音乐学报,1987,(02).

[3]李庆丰.筝统天下,风格各异——山东、河南、潮州、客家筝派演奏方法之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4]毛特.民族音乐的改良创新和工业设计[J].乐器,2008,(01).

[5]侯方.感受听觉艺术中的视觉[J].人民音乐,2004,(10).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杨妍,赵雪晖.高校古筝教学中古筝演奏与赏析的心理境因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5:92-93.

[2]吴珊珊.独立学院古筝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音乐时空,2015,01:153-154.

[3]赵星.筝乐演奏的灵魂之美——论古筝左手做韵技法之一“颤音”[J].大众文艺,2010,(05).

[4]李萌.古筝基础教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古筝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古筝集体课,教学

古筝作为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乐器,一直被认为是民族乐器的瑰宝,随着民族音乐艺术走向世界的大趋势,古筝艺术受到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热爱和重视。作为当代大学生,不管是否从事音乐事业,能够演奏一件自己国家的民族乐器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欧洲人大都能够演奏钢琴是一样的,都是对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高校开展古筝集体课在于能够扩大教学信息的辐射面,使有限的古筝专业教师能对更多的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教学。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1古筝教学概况。古筝这种乐器在其漫长的动态演变过程中,乐器不断改革、技法不断丰富,历朝历代从宫廷到民间直至近现代的演奏家与教授、当代各流派古筝艺术家,以更加明确的音乐理念对古筝艺术从创作到演奏,从理论到教学,从乐器改革到乐器制作进行了全方位、大幅度的丰富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随着古筝技艺水平的提升、技法的不断革新,古筝的教学方法从口传心授、以曲相教的民间状态步入了专业化、学制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产生了质的飞跃。古筝在我国民族器乐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素质化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高校古筝教育课程的大力推广和全面性演化的今天,尚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育经费不到位,学生基础不均衡等。目前,部分省内外高校通过对古筝集体课的探索和研究,正在努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古筝的普及和推广也指日可待。

2古筝集体教学的条件

首先,保证合格的是师资是开展古筝集体课的一个关键。古筝集体课教学的最终执行者是教师,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决定古筝集体课程教学的成败。高校古筝集体课教学的开展,无疑是对古筝教师一次极大的挑战和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应古筝集体教学的重组和整合的教学结构,对于长期进行“一对一”教学的古筝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因此,首先应该尽快让古筝老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模式。

第二,选定适合古筝集体课教学的教材,对古筝课程教材的编写是实现古筝课集体教学的重要部分。而古筝集体课程教材建设又是一个极其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和协助。现在市面上看得到的古筝课教材,只能叫曲谱集,几乎没有理论的讲解。古筝集体课教学在选择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普遍程度和特点选择,难度不易过深,因为,这些参加集体课的学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古筝零起点的很多,适合他们的古筝教材就应针对各种基本的技巧有相应的练习曲,并标有注释,同时,应加入相应的乐理知识讲解。教材中所选用的乐曲要尽可能旋律性强,易于上手。

第三,古筝集体课教学的评价体系是监督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集体课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利于学校加强、改进、提高古筝集体教学水平,促进古筝集体课教学朝着推进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平、合理、科学的评价古筝集体课教学体系,发挥古筝集体课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能及时加以总结,不断调整和完善,促进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第四,保障古筝集体课教学的硬件条件。在高校要保证古筝集体教学的良好进行,首先要有固定宽敞的教学场所、演出场地,并能够保证有充足数量的教学用琴,以及系统的教材,科学的教学法,完整的教学设备,在优化的音乐教育环境等,使学生举手投足都沉浸在“音乐”的环境、“美”的环境中。

鉴于以上特点,古筝集体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从个别课的传授型转为集体课,在课堂上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古筝的一些手指与技巧要领的示范的讲解上,还要更多地注重弹奏方法、弹奏风格和学习古筝以及古筝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的讲解,担任古筝集体课教师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平和艺术修养,提高文化水平,才能确保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3古筝集体课教学的方法

集体教学与小组练习,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集体课教学面向的学生人数多,比起“一对一”的个别教学的普及率高,效果明显。然而,在集体教学中也不能忽视个别辅导的重要性。在集体教学中学生有时会看不清老师的示范弹奏,老师也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弹奏中的问题,如不及时纠正他们的缺点,会造成学生知识技能上的缺陷。因此,个别辅导是必要的。同时,结合小组演奏、讨论,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在教学中,除了给学生集体作示范外,还需要逐个地检查学生每次新课的掌握情况,切实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以集体教学为主,结合小组练习论文联盟,个别辅导的教学,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资源的现状决定了古筝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集体课为主,集体教学是以小组学习的基础,个别辅导是集体教学的补充。由于每个学生在技巧的掌握、乐感、兴趣、需要等方面是各个相同的。因此,在开展集体教学的同时,必须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与进步。集体课教学模式能加大教学辐射面,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个别辅导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强教学效果,两者灵活运用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古筝在我国民族器乐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为此,在国内许多音乐师范院校,甚至普通高校都开设了古筝选修课,它们大多以集体课的形式出现,作为古筝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集体课教学有着较于传统“一对一”教学的优势,推进了古筝普及教育,同时,古筝的演奏和教学以及其艺术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参考文献:

[1]陈音.并非器乐教学的――谈古筝集体课教学[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4).

古筝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 古筝 专业教育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具有“东方钢琴”美誉的古筝艺术发展迅速,规模空前。如今,古筝不仅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一门大众文化艺术,而且从民间走进各大艺术专业院校并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一、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现状

1.古筝专业教育的规模有了阶段性的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除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之外,普通高校也开设了古筝专业,除本科教育外,还完善了研究生教育。专业出色的本科生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道路,这便使得古筝硕士研究生备受人们的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深化,有利于加强筝乐的理论研究以及古筝艺术的全面发展。

2.古筝专业的技巧训练

20世纪末,古筝的演奏技法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从单手(右手)弹奏、以韵(左手)补声,到双手配合演奏,从摇指、轮指的出现到快速指序的应用,进一步增添了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纵观古筝专业课教学,多年来是以重视学生表演技艺发展为主,大量有针对性的技巧练习曲应运而生。如项斯华的《每日必弹――古筝指序练习曲》、王蔚的《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等。通过各种音阶练习、琶音练习、双手复调练习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式地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颗粒性、流畅性、技巧性。如今,练习曲已成为保障古筝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手段。

3.新创作的筝曲为古筝专业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类新作品可分为三类:移植外来乐曲,如《霍拉舞曲》《肖邦练习曲》等;非传统五声性调式的作品,如《幻想曲》《莲花谣》等;各具特色的古筝协奏曲,如《临安遗恨》《望秦川》等。从以上新作不难看出,高校古筝专业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受西方作曲技巧、美学观点及听觉习惯的影响,致使筝乐内容快速发生变异。正因为有了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不断改革、推陈出新,进一步促使中国古筝创作迈向双轨道路的发展。

4.古筝专业高等教育人才辈出

从李萌、王中山、林玲等杰出的演奏家开始到袁莎、吉炜、邱霁等青年演奏家,都经历了长期系统的古筝专业课的学习。回顾近些年CCTV民族器乐大赛古筝组的比赛,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选手的技术技巧出色,音乐表现力强,并且年龄小、形象好。此外,在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专业比赛中,涌现出一批筝界的新生力量,如任洁、宋心馨、苏畅等。

5.古筝的乐器改革取得新突破

2007年,多声弦制古筝问世,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萌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质量总监李素芳共同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是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和乐器改革家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的结晶。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转调筝和70年代的蝶式筝不同,多声筝不是为解决转调而研制的,其可以通过换弦和调弦来完成弦制的变换,将曲中的定弦调换成半音阶、微分音、同音等,能够满足乐曲中复杂调性的变化。对古筝专业教学而言,多声筝既可以演奏传统筝曲,也可以演奏现代派及日本、韩国等不同风格的乐曲,最大限度扩充了专业教学的曲目量。

二、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现存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学生演奏技巧的发展,轻视筝学理论的学习

从整体看,年轻的古筝专业毕业生存在理论修养较低、民间音乐底蕴不足、即兴编配和创作能力不强等现象。古筝在中国社会中流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各地民间筝乐的发展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因素有紧密的联系。河南板头筝曲源于当地合奏的板头曲,客家筝乐同样也受到汉调器乐合奏的影响。大部分筝乐是吸收和借鉴民间歌谣曲调发展而成的乐曲,其本身就属于中国传统民间地方性音乐。因此,传统筝曲及理论的学习应作为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重心。

如果一味地追求技巧、追求创新,会使古筝远离传统、曲高和寡,最终会像“雅乐”一样失去其艺术的生命力。目前,很多艺术类院校除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形式之外,都已增开了古筝的重奏、合奏课,但主要还是局限于某些创作曲目的训练,传统曲目及传统的组合形式则较少出现,远远不能达到增强学生对传统民间合奏音乐认识的教学目的。此外,在继承传统、保留风格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对传统乐谱(工尺谱、二四谱)、古筝艺术“美学”修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总之,古筝艺术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立体化的进行,古筝专业课的教学应以丰厚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为底蕴,以演奏技巧为核心,以即兴编配和创作能力为依托,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筝师”,而非“筝匠”。

2.古筝专业教学方法存在“授人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现象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都是乐曲,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一般由回课和布置新曲构成,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筝作为华夏旧器,以五声音阶为定弦方式,“以韵补声”是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筝曲的教学中,“韵”是最难掌握的,是古筝演奏的最高审美境界。不同地域流派、不同传承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从内心听觉的形成入手,通过大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及不同演奏家的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先在心中储存起来。演奏时能及时校正音高、时值和“韵”等方面的错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最好通过田野采风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民间感受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流派及代表人物的音乐风格特征。

3.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

科学演奏法教学的缺失,教材内容设置的不完善,使得学生不知道应该用何种技法来演奏陌生旋律。古筝教育家赵曼琴认为,对快速旋律的视奏问题、音准失衡问题、音乐处理的随意性问题是影响古筝进入乐队的三大障碍。错误的演奏方法、错误的音高概念、缺少音乐处理的逻辑性,这些隐藏在古筝艺术繁荣背后的“危机”,越发引人深思。

4.高校古筝专业教育有“千人一面”的发展趋势,个性化的培养不足

在比赛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选手过分追求舞台上的肢体语言,动作表现夸大与所奏的音乐不相符,虽演奏速度快,但韵味不足。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提出:“没有一个身体动作需要任何艺术形式。它们是自发的、不自觉的、不拘泥于形式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似乎经过排练,很自觉,又拘泥于形式,我们就会强烈地怀疑,情感的表达没有真实感――此人仅仅是‘把那些动作做完’而已。”①事实上,古筝演奏的过程是主体“创美”“立美”的过程,要身心合一地表现音乐,而非刻意地修饰。第一要做到音色美、韵律美;第二要求意境美、形象美;第三才注重仪态美。音乐来自于情感,而情感的表现因人而异,不同的生活体验会导致个性化的表现。所以,在人才培养中,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在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前提下,应提倡个性的张扬。同样,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演奏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最终形成其独特的演奏风格。

三、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改善方法

1.提倡科学性

“音乐艺术的构建既是物质的一种有序运动,又是人类社会的心灵之光。这两方面都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和真理。所以,音乐本身是具有科学性的。而作为以音乐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其科学性就更为突出了。”②对于已成为古筝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系统学习和掌握古筝科学的演奏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中,不但要讲解正确的弹奏方法,还要尽可能地通过借鉴声学、解剖学、运动力学及其他边缘学科的知识,分析弹奏方法的科学性。古筝演奏中,手形、弹弦点、发力点、肌肉的控制力等,都会影响到演奏的音色。例如,在最基本的演奏姿势中,当肩、上臂、肘、前臂、手腕等都保持正确的演奏状态后,手的重心位置应在食指掌指关节偏桡侧一些,食指的掌指关节在最高位置。弹奏时,使重心偏高一些,其他部位偏低一些。如果演奏方法不当,不但技术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使肌肉受损。

高校古筝专业课教学设置也要注重科学性。一二年级打基础,以基本功练习为主,培养和训练正确的演奏方法。三四年级加强技巧,提高实际的演奏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调动他们的练琴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视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技术与艺术的统一。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致使学生的演奏仅形似而非神似,无法准确诠释出乐曲的神韵。由于长期缺乏理论知识的积累,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会出现选题范围狭窄、引用转述成分过多、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古筝专业课的教学,不单纯是演奏技巧与方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于专业学习古筝演奏的大学生而言,入校前都有一定的演奏技能,有的还是“童子功”,但缺乏有关古筝演奏艺术理论的学习,所以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后,就很难提高。因此,只单纯重视技术的学习,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高校古筝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根据教授乐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将乐曲结构、音阶、调式、风格流派特点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介绍等,融入教学过程中去,让技术为乐曲的内容风格服务,艺与技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3.立足规范性

1961年,全国第一次古筝教材编选座谈会,汇集各方专家,编订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指法符号。随着古筝艺术教育逐步兴起,大量优秀筝乐作品不断出现,演奏手法多样化,应运产生新的指法演奏符号。此外,由于早期筝曲多数为各地民间流传的戏曲音乐、民间小曲、牌子曲,同一乐曲不同人传谱,曲调会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指法演奏符号的统一和乐谱版本的选择等方面都要注重规范性。

近些年,筝曲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巨大的飞跃,题材多样、形式各异。在定弦上,已打破传统五声调式的习惯,精巧采用人工调式。和声应用上,由传统和声向色彩和声转变,纵合化和弦、音块式和弦、叠置和弦的出现,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并促进演奏技法的创新。在现代作品的传授中,对指序、弦序、转调、离调及新的演奏技法等应加强规范性。

4.强化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对古筝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案、课程设置等形成一套良性循环体系。音乐表演古筝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指法训练、音阶训练、练习曲及乐曲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古筝的基本演奏技巧,并将技巧与音乐相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及特殊技法,逐步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同时要具备伴奏能力,适应重奏、合奏、协奏等不同的演奏形式。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教学型人才为主,需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要依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建设。

为完成这一目标,除采用原有的“一对一”小课形式授课外,还应开设古筝重奏、合奏、伴奏等集体课程,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各种演奏能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筝作为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最初的表演形式是以筝歌弹唱为主,筝是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筝乐艺术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以合奏或重奏的形式参与明清以来流传在各地的弦索乐合奏;另一种是作为伴奏乐器依附在各地丰富的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中。因此,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和声、复调、曲式结构、音乐的风格特征等理论知识融入演奏,加强学生的重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美学、论文写作等课程的建设,也是培养古筝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高校古筝专业教育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民间音乐为养分。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演奏技术传授和文化修养灌输相结合,学练演奏技术和综合性艺术表演实践相结合。技术和文化相结合,技术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音乐之间都存在交往和对话。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加强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适合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专业教材,规范教学方法,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筝学理论。

(注:本文为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号:2014156 )

注释:

①贝雷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2.

②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45.

参考文献:

[1]周耘.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2]闫黎雯.中国古筝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3]赵曼琴.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古筝教学论文篇6

现代古筝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人类文明也在不断进步, 21世纪的社会里,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发面发展,而不再是局限于课堂知识。古筝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慢慢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现在学习古筝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在古筝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关健词:现代古筝;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一、古筝的历史起源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于“秦”地,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秦筝”之名。有关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个说法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之筝”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里,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外,还有兄弟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么多大同小异的说法让我们觉得并不完全可靠。第二种说法是因为它发音的性质而得名的,刘熙在《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

二、古筝教学的目的

筝史,是一部历史悠久、不断改革、在动态中发展的历史。古筝在现代国际乐坛上已经拥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都与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古筝教学有利于古筝的进一步发展,普及与提高,它对音乐学、表演专业器乐选修课等都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古筝教学课程的推广,除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外,更能进一步发扬出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古筝教学普及能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了解、传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古筝,让古筝艺术不断的发展。

三、现代古筝教学存在着的问题

1.集体合作精神意识不强;一对一的教学是现在古筝教学课堂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会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虽然教师的收入是高了,但是会出现高投入与低产能的现象,另一方面还会严重影响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失去很多原本可以合作的机会。不难看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是很不利的,所以经常会出现个人演奏水平高,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和别的同学一起合作演奏,没有合作技巧,在合奏中声部中的和谐、均衡都把握不住。这会就进一步造成有的学生宁愿独奏也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集体意识很淡漠。

2.心态问题;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心态,只有心态正了,就是成功了一半。要想学好古筝演奏,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除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们同样要明白,必须要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家长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培养相关的内容,不要盲目跟从,你学这个,我也学这个,大家都学这个,这样对孩子来说只有坏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能急于求成,而采用生硬的教学方法。不管老师也好,还是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到底。

四、现代古筝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认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不先认识、了解,就不可能弘扬、重视。所以在开展古筝教学过程中,强化民族音乐教育,让学习者对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更加地了解,培养出强烈的爱国心,强化他们的自豪感与自信,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古筝艺术。

2.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处事方式。如果不友好的沟通,肉眼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让老师们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等,用他们习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并加引指点,这样肯定会事半功倍的。课堂几十分钟的时间,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其实课后师生可以通过电话、QQ、Email等通讯方式进行联系,加快教学进度。

3.教材的科学规范化;现在市场上关于古筝教学的教材各种各样,有的是教材是不规范的,有很多的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本正确的教材对他们的古筝学习是很重要的,否则会带入误区的,后果不堪设想。现的古筝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曲目量有所增加,侧重的内容和要求不一样,但还是缺少层次和质的变化。

古筝教学论文篇7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音乐师资的任务,古筝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选修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观念,提高审美修养,丰富音乐知识,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校古筝教学现状及弊端

高校古筝教学主要沿袭专业音乐学院“一对一”专才教育模式,与自身教学目标不匹配,影响教学成果。

其次,高校古筝教学中采用“一对一”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授课模式,使学生的古筝知识及演奏技能来源单一,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对老师的直接模仿,且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再次,现有高校古筝教学中课堂教学模拟与实际教学训练较为缺乏,对乐器史和专业史等理论文化知识传授匮乏,不利于未来音乐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古筝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及成效

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弊端,我小组于2014年开始了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项目。以小组授课模式代替“一对一”授课模式,并在我校11级、13级音乐教育专业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以我校2014级音乐本131,132班为例,开设的中外管弦乐器演奏,一班有二十个人选修古筝,十个人一节课。教学模式转变后,教师在集体教学中根据每位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辅以一对一的辅导,因材施教,使整体教学成果得以提高。

第二,在小组授课模式中,教师加入了讨论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并搜集乐曲背景资料、人文知识及风俗习惯等,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产生切身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三,在小组授课模式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个人演奏水平的提升,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把程度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合奏和重奏,通过多种演奏体验,不仅使学生能够互相取长补短,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加强了协调能力。

四、高校古筝教学的发展方向构想

根据我小组成员对高校音乐专业古筝选修课近两年的课程改革研究及实践经验,以及对其成效的归纳与分析,在此,对我国高校古筝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以下构想:

第一,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化,优化组合。根据实践经验,小组课的授课模式更加适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以小组授课模式为主,集体课与“一对一”辅导作为补充,三者有机结合,穿行,使古筝教学模式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第二,教学课程体系系统化、综合化。使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技术理论课程、综合型音乐文化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有序结合,既保持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系统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全方面发展。

第三,教学实践方面加强。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师资意识和教学能力不足。应社会需求,未来高校古筝教学必将加大对学生教学实践经验的培养。

五、小结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一定会为古筝教学带来新的跨越和突破,高校古筝教学必将趋于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的古筝人才。

古筝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古筝;教学;重要性;音乐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93-01

筝乐器有着音色丰富、意境优美等诸多的音乐元素,在民族音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古筝音乐传承到现在,一直是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专业音乐院校都配备了专业的古筝,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也逐渐加入了古筝课,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也使得社会的古筝业余训练越来越多。

作曲家舒曼曾说:“如果你不能分析作品的音乐结构,你就不能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古筝教学的目的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技巧,另一个是音乐结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音乐材料,才能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发展与变化,按照音乐主题的发展,理解整个音乐的结构,为我们更好地诠释艺术作品的内在美。

一、音乐主题发展特点教学

要理解音乐的形象,就必须欣赏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两种方法。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图片、文字、语音等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例如:用电脑制作PPT、幻灯片、视频等都属于多媒体的范畴。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口头传授知识,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和音乐形象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准确地理解音乐的形象,必须首先有对音乐的感知。这里所说的感知是指学生在音乐旋律与节奏、力量、速度等音乐元素的正确反应过程中的聆听。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频,让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因为欣赏音乐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发散思维,会有不同的理解。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否定学生在音乐理解上的偏差和个人想法。教师应使学生掌握音乐语言的一般规律,如:激烈的快节奏表达代表开朗、热情;慢节奏的表达是安静、柔和的;渐强的表现是热情、情绪激动;弱化的表现是抒情、抑郁等。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主题的确立,让学生掌握古筝音乐形式和相关背景,建立更广泛的知识范围。

二、作品结构教学

在音乐结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并不是每一首作品都要掌握,而是要具体地分析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协奏曲《临安遗恨》中借鉴了西方的曲式结构,再现复三部曲式结构,主题乐思不断变化。教师可以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给学生进行讲解,引子部分类似于文章的摘要,主体部分类似于正文,作品中的各个段落类似于章节,通过形象的迁移法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循环体加变奏体时可以运用比喻法,将这一曲式结构比喻为一场接力赛,但是每次接过接力棒的人却不是同一个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曲式结构的概念。古筝作品中相同的作品,不同流派的演奏者演奏结构也会有所区别,可以用论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讲解筝曲结构分析;由简单的音乐动机开始由浅入深,最后将乐曲结构进行剖析。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演绎作品。

三、结语

音乐分析是音乐作品的系统分析,是我们深入理解音乐的主要方法。从简单的音乐结构分析延伸到分析音乐的语言,以及音乐的内容和风格。古筝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而现在大部分教师只是作为一种技能教给学生。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古筝,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毫无益处。尤其是一些现代筝曲的创作不再是传统筝曲的简单旋律音高的写作,发展和谐的元素、复调、曲式、调性音乐创作与现代古筝音乐是古筝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古筝教学中不只是传授技能,而应通过主体音乐分析系统,让学生从音乐和旋律的结构学习了解这些知识。一个好的古筝演奏者不仅要有熟练的古筝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使用音乐语言吸引观众。通过分析音乐学习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演奏出来的音乐才是感人的。

参考文献:

[1]李庆丰.1980年以来筝乐理论研究评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2]李伟.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教学改革[J].乐器,2007(02).

[3]宁晓静.古筝:承载草根情感的仁智之音[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S1).

[4]徐玉莲.论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5]郁茜茜.高师古筝教学谈[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04).

[6]周顺平.论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音乐教育,2003(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