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管理学常识论文8篇

时间:2022-03-19 05:51:02

管理学常识论文

管理学常识论文篇1

[关键词] 思维导图 研究生 个人知识管理

1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

1.1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Frand和Hixon提出,之后密西根大学的Dorsey教授在此基础上完善并发展了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1]。Frand和Hixon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理念框架,它用来组织和整合个人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一部分。它也是一种策略,可以将零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一种可系统化应用,并可扩展个人知识的一种工具[2]。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方法技能等角度进行定义。目前对个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定论。

笔者认为,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是指研究生在日常生活实践和科研学习中,对知识的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创新等过程进行的管理。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复制堆积保存,而是在能快速获取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提炼,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从中激发出创作的灵感和知识的创新,提高研究生个人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能够凭借自身对知识的把握,将知识运用到科研项目和实际生活当中,以期更好地解决科研难题,规划生活。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应该有两个:一是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二是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运用知识。

1.2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困难

1.2.1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在海量信息中,人类获取高质量、有价值的知识愈加困难。面对信息负担,研究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获取整合表达交流、共享和创新的能力。这使得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成为一种需要。

(1)研究生需要随时记录知识,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通常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根据自身所选择的研究方向,自主进行学习。研究生一般是通过图书馆或是互联网来获取所需的知识。这些零碎分散的知识和灵感需要及时记录整理归类,才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通常是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和探讨,研究生需要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阐述个人的思想,体现个人的能力,激发集体的思考。很多时候,研究生会发现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或者文字诠释出来或者诠释清楚。隐性知识是个人特有的一种思维。脑力开发专家东尼•博赞认为思维的语言是图像和联想[4]。研究生需要借助一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将知识进行转化。

(3)研究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完成科研论文。研究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对知识的质量和创新有着较高的要求。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有助于研究生整合原有的知识,挖掘新的知识,激发创意,解决科研难题。有调查发现,45%的研究生认为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55%的研究生认为重要[3]。

1.2.2 研究所个人知识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大部分研究生已经意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然而,大部分研究生并未成功地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主要原因是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中存在一些困难:

(1)难以把握知识界限,抓住重点知识。首先研究生有个人的专业方向,需要培养个人的专业特长,吸收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互联网信息的膨胀和学科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研究生容易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难以抓住重点的、有学科价值的知识。其次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需要搜集大量的知识。缺乏对所研究问题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会造成所搜集到的知识不全或者重点不突出。

(2)对原有知识的加工整合不够。随着研究生知识的积累,其个人知识库中的知识不断增多,然而大多数知识处于一种孤立无序的状态。即使对知识有所整理,分门别类地进行存储,大多只是一种表层形式,并未真正地发现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知识需要整理,更需要整合。只有对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和重新整合,才能从知识中发现新的知识。

(3)难于评估学习效果。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同时也不停地淡忘原有的知识。温习原有知识的效果,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融汇贯通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的吸收而得到提高的幅度,很难通过一种方法或工具去评估,可能会形成一种盲目无效的学习状态。

(4)缺乏易用性的知识管理工具。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研究生,都希望通过简易便捷不需要维护功能强大的工具来管理个人知识。然而这类易用性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却极其少有。大多数研究生认为这是没有成功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存在的以上问题,本文试图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来予以解决,以期满足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需要。

2 思维导图

2.1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由英国记忆之父脑力开发专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图像式思维工具,是运用图形动态记录信息和思维的方法[5]。东尼•博赞说:“大脑并不是用英语思考,也不是用中文思考,例如当一个人听到‘苹果’这个词时,他的脑海里首先反映出的一定是一个苹果或者与苹果有关的图像。图像和联想才是大脑的语言。”思维导图就是用图像和联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它用文字将人的想法“画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2.2 思维导图的作用

从思维导图的特点来看,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可以对个人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图1绘制了一张简单的思维导图用来说明导图的作用:

2.2 思维导图的绘制

思维导图由主题和思维两部分组成。主题又分为中心主题以及由思维跳跃性的发展引出的子类主题。主题一般用图像或者颜色鲜明的字符来表示,特别是中心主题,以此来加强大脑的记忆、激发联想,加强视觉上的渲染。思维通常用线条来表示,形象地再现了思维的发散性、跳跃性。通常情况下,线条的粗细不等,思维主干上线条较粗,分支思维线条较细。所有的子类主题和思维都是围绕中心主题出发的。思维导图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利用绘图软件辅助绘制。由于个人习惯不同,绘制出的导图可能外观形式各异,但都遵循人类大脑的思考方式。

3 思维导图在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从上述导图的绘制,可以发现思维导图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放射性。任何感觉记忆或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成千上万个与主题有联系的关节点。这种收放自如的放射性思考模式,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工具,而且有助于创意的联想与收敛。正是基于此,笔者试图将思维导图引入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中,以期帮助研究生更有效地学习和工作。以国内大多数高校三年研究生学习为基准,笔者依据研究生每年的主要学习目标来阐述思维导图在其每一阶段的应用。

3.1 思维导图应用于知识积累阶段

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知识的积累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生的任务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学位课合格。学位课一般涉及知识面较广,深度不大,要求研究生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大环境。依据学位课的内容,研究生可以绘制一个本专业的全局思维导图,以全面把握整个专业动向,明确个人研究方向的重点难点,为专业知识积累指明方向。学位课一般有学分和到课率要求。思维导图主要由图形和线条组成,可以促使大脑兴奋,增强记忆力。上课时,研究生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高效记笔记,同时可以节省书写文字的时间,跟着老师的讲解进度进行思考。考试时研究生可以为每一门学位课绘制一幅思维导图,以最省力省时的方式帮助记忆和考试。第二是自主学习,积累专业课知识。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而阅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在大致浏览一本专业课书籍之后,研究生就可以根据内容绘制该书的思维导图。通过该书的导图,研究生可以快速把握一本书的整体知识框架。同时研究生可以从导图中心出发沿着分支深入到各个细微的知识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照思维导图,研究生结合自身已具有的知识,可以明确该书的难点、重点和自身的兴趣点,从而可以节省时间,集中精力解决本书的主要问题,达到快速高效地阅读一本书的目的。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而零碎的过程,而知识内部又存在着相互联系、不断更新的规律。研究生可以绘制一个个关于小主题的开放导图,将零碎的知识随时记录在相应的图上。再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将一个个小主题进行连接整合,使知识之间相互融合,这样日积月累会形成一个体系庞大、层次分明的网络化知识库。人类大脑记忆的机制是将记忆信息视为神经细胞连接,从而构成有效的记忆网络。细胞及其突触的星型生理结构,决定了有效记忆的组织方式必然是结构化网络化。通过这个思维导图的体系结构,研究生可以随时快速地温习已有知识,把握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将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块中,进而激发直觉思维去联想和发现新知识。

3.2 思维导图应用于科研项目阶段

经过专业知识的积累,研究生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科研问题并撰写科技论文。

3.2.1 解决科研难题 心理学上,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识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比部分之和的意义更大。要解决科研难题,首先要提出问题。每一个科研难题必然包含着一些小难题。局部小问题通常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如果每一个局部的小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整个难题将会不攻自破。现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现大难题中的一个个小难题。而思维导图发散收敛的特性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的有效工具。根据科研项目的要求和目标,可以将大的科研问题视为一个关键主题,从关键主题出发寻找每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小问题以及次级小问题,以此类推。通过层层小问题的提出,研究生可以清楚整个项目的流程,明晰每一个过程应该做些什么。而通常情况下,一个项目通常是由几个研究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并且有时间限制。对照图上的问题,研究生项目组的组员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擅长的某个问题或者一部分小问题去解决。这样可使分工合理,人尽其才,避免重复工作浪费时间。

其次是分析问题。通常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多种,而每一种方案又有多个流程步骤。方案之间又存在时间和费用的较量。利用导图工具,研究生以问题为中心,向外扩展有多种方案,每一个方案下又可以用线条连接着此方案的流程步骤。这时研究生可以大致估算出每一个流程步骤的代价(时间和费用),并记录在相应的短线条上,以方便进行各方案代价求和。通过问题的分析导图,研究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各个方案的繁复情况、优劣程度,便于最终决策。

最后是解决问题。先前通过思维导图将整个项目进行了细分并落实到每个成员,最终只要将每个研究生的局部工作进行共享、衔接、汇总,整个科研项目就得到了解决。由于每个成员负责的工作不同,对项目每一部分掌握的深度和层次也有区别。知识汇总阶段,研究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块知识的共享,交换彼此的经验和知识。思维导图清晰地体现了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激发大脑的想象力。

3.2.2 撰写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一般都是依托科研项目来撰写,并且有格式框架的规范。研究生可以将科技论文题目视为思维导图中心,将科技论文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引言、采用的方法或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文章结论作为导图的四大分支,再将每个大分支视为一个主题,“画出”相应每一块应该写的内容。那么对照导图,研究生可以直击资料库找出所需要的资料,填充式快速完成科技论文。同时,还可以确保不跑题,不乱框架。

3.3 思维导图应用于职业规划阶段

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研究生积累了一定专业知识,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研究生三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规划未来职业。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范围的扩大,研究生面临的就业环境愈加严峻。研究生将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读博、出国或者是就业。但无论是做哪一种选择,研究生都应该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当研究生用思维导图做职业规划时,他们可以把要考虑的所有要素都“画”出来,形成一幅“职业全景图”。通过这幅图,研究生可以客观看到自身职业规划的前景和要到达这种规划目标的要求,从而促使研究生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提高某些方面的能力,做到与市场接轨。

4 应用实例

“论文写作方法”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笔者以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娄策群教授“论文写作方法”的教案为例,使用绘图工具Visio辅助绘制了一幅个人特色的“论文写作方法”导图。以此中心为主题又有四个分支主题:论文选题、论文结构与大纲、论文写作与规范、论文投稿,并在各分支主题上添加二级层次的主题或更多层次的主题。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使研究生避免枯燥直线式地看课件,避免死记硬背论文规范。例如,二级主题“论文结构与大纲”用一棵树表征,那么人脑的第一反应为:论文应该像一棵树一样有根、主干、枝干、叶子等,既贴切又有趣。如图2所示:

这幅思维导图既可以作为这门必修课课前的整体内容介绍,又可以作为研究生撰写论文时的行文规则。

5 结论

古人云:君子善假于物也。研究生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快速高效地记笔记、整合知识、激发大脑思考问题、规划生活。思维导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展现,并且绘制简单。笔者认为随着对导图认识的加深和导图软件的开发,思维导图必将成为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 王曰芬,浦晓斌.个人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研究及实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57-62.

[2] 董燕菲.Web2.0个人网络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10(9):32-35.

[3] 刘丽丽,李肖霞.Web2.0环境下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技术,2010(2):49-51.

[4] 齐征.思维导图学物理 学会用大脑的语言思考[EB/OL].[2011-06-10].tech.省略/d/2005-05-10/1153603120.shtml.

管理学常识论文篇2

关键词: 大学科研;管理创新;知识管理;协同创新;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16-03

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更加重视知识的创新和应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并且将人才资源看成是组织发展的第一资源,重视人文关怀和创新激励,重视科研过程中的项目培训及专业发展,重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在关注组织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地促使知识价值外化,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和科研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大学科研管理对教师的科研行为具有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需要从以往的只重视量化考核、数据收集、科研立项、项目结题等常规性管理,向科研计量管理、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提高科研的适切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促进科研主体的专业发展,提高科研效能感。

1 树立协同创新理念

知识经济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专业化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套与理论系统知识相联系的专业技术、客观的服务态度、自律性职业伦理、组织制度健全”;[1]相应地,对专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张微在“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一文中对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五项标准,即“政策把握、创新理念、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自学能力”。[2]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需要特别强调科研管理中的协同创新理念。

大学科研管理者需要完成一些常规的管理任务,诸如科研政策的上传下达和制定、教师科研论文的统计工作、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结题管理、经费管理等。这些工作都比较繁琐细致,需要耐心和细心,所以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规范,同时应转变服务观念,变单向的服务管理为协同创新管理,通过对科研主体的科研能力、专业方向等信息的分析,为他们提供适切的信息服务和培训、学习机会,也为他们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展示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科研与社会、专家与大众之间搭建便捷的合作交流平台。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大学科研管理者与科研人员之间要变主客体关系为合作关系,加强理解与合作”。[3]“大学科研管理应从重实证管理向以人为本、崇尚创新的模式转变。形成一种最大限度激励人们去创新的文化”。[4]高校科研管理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营造宽松宽容的学术环境,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处理好科研管理内部的关系,努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校科研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地发展”。[5]

与此同时,大学科研管理要树立明晰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政策创新意识。科研管理者要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科研管理手段,提高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要有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熟悉同一时期、同一课题的研究动向和成果发表时间,以防教师科研成果在上报、鉴定和转化过程中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鼓励科研的创新性,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同时要促使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迅速向生产转化。

科研管理者还需要有较高的政策解读、实施和创新能力。一是能够正确解读各级各类政策文本,理解其精神实质,基本的科研导向,并且能及时地、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科研主体方。二是能够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创新提高组织科研实效性和创新水平。

2 加强对科研的知识管理

大学科研管理要提高科学性和明晰性,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可以从三个层面加强对大学科研的管理:一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二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三是对知识的统觉定位。

显性知识管理包括对文献的分类管理、重要性程度、被引情况、知识生成状态等知识图谱式管理。目前大学科研管理多数属于显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理包括地方性知识、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践性知识、非规范化网络知识及默会知识管理;知识统觉是在本地知识实践和对人类知识图谱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知识生成与走向的整体统观与定位。

“知识计量学派”的兴起为提高科研评价的科学性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知识计量研究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时期,以信息单元为基础的信息计量学研究时期和以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知识计量学研究时期。”[6]知识计量学中的引文研究、知识单元、知识图谱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到科研管理中,有助于科学定位科研项目或成果的重要性程度、科研走向、知识生成的内部逻辑和原创性、生成性状况,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预见性。

大学科研管理不仅要加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而且要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基于日常工作,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小组会议和访谈等技术掌握地方性知识生产和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科学定位地方群体思维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将规范性科研与地方性知识,理性思维与野性思维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考察和定位大学的科研潜力和基本走向,更好地洞见大学科研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时发现人才,促进科研创新,同时能够提供有效平台,抓住机遇,形成群体科研态势,促进协同创新。

3 基于日常工作加强科研的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科研管理应基于常规性管理,从专业的视角对科研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等加以重新审视,从单纯的任务管理向过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基于日常工作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和培训。大学科研管理要提高实效性和创新性,必须建立在对科研主体科研能力、水平、方向等的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对大学的科研目标、科研环境、条件等外在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大学科研管理中引入智力资本报告以使组织内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智力资本是组织通过无形资源和活动的结合,将一系列资金、原料和人力资源转化为价值的能力”。要使组织内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需要加强对组织内人力资源的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为教师建立科研信息库,并对其科研素质和科研成果质量水平、科研倾向性进行认真研究以帮助教师确立科研方向,提供科研信息服务和专业学习机会,例如针对科研项目和论文而组织的小组讨论,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高层进修访学等。

研究型大学由于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准比较高,教师基本的科研素质能够得到保证,但一些普通院校,特别是新建或升格的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的基本科研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如科学精神气质的培养、科研方法的训练和科研态度、科研习惯的养成。科研是大学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存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科研与日常工作是融为一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工作;从外在目的看,科研是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科研方法包括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科研方法,它是科研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也是科研伦理的基础;科研态度和习惯主要指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大学科研管理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促进科研主体科研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另外还要重视对大学科研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结构性浪费。

最后要重视对大学教师科研的全程管理。从大学教师科研的生命周期看,其科研水平的上升有一个从渐变积累提升期到高峰飞跃期再到平稳沉淀期这样一个历程。大学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与教师个体共同协商制定出科学的生涯发展规划,解决好每个时期的科研发展和产出任务,并且抓住关键期促使其科研产出和质量的飞跃。

4 确立实效性科研管理目标

“科学研究是以作为主体的人的目的性为核心,综合关于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主体自身的需要欲求、知识能力,以及主客相互作用的中介工具、技术手段的实践活动。科学研究不仅仅属于认识的范畴,归根结底它还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认识范畴,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在实践范畴,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得价值”。[8]

当代科学哲学观强调科学的实践性,科学、技术与实践在一种博奕状态下共生共荣。大学科学应树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行动观和以实效性为导向的目的观。科学的实效性与真理性、客观性、创新性应该是一致的。只有尊重客观,尊重规律才能发挥科研的更大作用。科研的实效性与人的需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致的,所以真与善应该是统一的。科研的实效性与创新性也是密切联系的,当今科技的创新强调其价值导向性,带动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技术的价值标准应该与其代价成反比,而不是一种新技术在发明和使用过程中又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成本。所以说创新与进步应该是一致的,这样的创新是有利于人类的,也是有利于局部利益的,这样的创新应该获得相应的利益补偿,同时应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加以利用,赢得效益,拓展市场。科学、技术、实践将进入良性循环的博奕境界。

大学科研管理在促使科研成果向实际转化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但“目前大学科研管理中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理念淡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科研市场观念、成果转化理念淡薄,通常只重视科研前期工作如项目立项、经费分配等,对项目后期管理、市场分析、成果转化等不够重视,项目通常局限于完成成果鉴定,科研开发与市场、企业需求脱节,缺乏共同利益机制和成果推广机制,未能实现将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并产业化”。[9]因此需要强调大学科研管理的媒介作用,提高科研的针对性,促使科研成果的外化,提高科研的实效性。

大学科研实效性的指标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类;基础研究类和应用研究类等。不同类型的科研其实效性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大学科研创新包括的内容比较宽泛,诸如管理创新、研究范式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实践案例创新等。科研实效性不能只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且要考察其创新指数、实际应用的效果以及对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例如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可以包括科研成果是否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是否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否带动了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出现;是否在员工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否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等。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的实效性主要看是否被政府决策部门所采纳;是否在指导社区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否对本学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否对改善某一领域的实践发挥了指导作用等。当然大学科研还包括一些实践反思性研究,其实效性主要看是否对改进自身和同行的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科研的实效性需要通过实践效果反映出来。

5 树立高效能感的科研管理愿景

科研活动更多地是一种个体精神劳动,教师需要在一种超功利的宁静心境下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体验到内在的幸福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重视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此,大学教师一方面要基于日常工作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又要加强与实践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联系,使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实践的接纳,能够体现出实际价值,也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同,激发群体创新,促进科学发展,进而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和自我效能感。

我国现存的知识生产模式更多地依靠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师生共同体的研究和学术传承。但学术的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象牙塔内衍生繁殖,也应敞开视界关注生动的社会实践和更广泛的领域,从其它学科或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型,同时关注一线群众的实践智慧,认真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再者研究生、博士生也不可能都留在研究型大学里,他们更多地被分配到地方院校或基层研究部门和企业,充当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媒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又能够结合实践进行研究,推动日常工作的改进,带动同行的专业发展,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价值的外化。

在这个从体系内向体系外、从理论向实践、从专家向大众多向互动和转化过程中,科研管理者发挥着协调和联络作用,在高层次专家学者、大学教师以及具体实践之间搭建起一座交流平台,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参与学术会议、展现科研成果和科研实践的机会,提高其成果在学术领域被接纳的机率和向实践转化的效率,也使教师的科研行为不断获得强化,提高其科研的自我效能感。在这个互助合作的过程中,大学科研管理者的管理效能感和美好愿景也会不断得到强化,从而推动相关工作滚动式、高效率地运转。

总之,大学科研管理创新应以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切入点,基于日常工作,从科研管理队伍自身的建设到对科研主体的人力资源评估、专业发展,再到对组织目标、科研环境和科研实效性的评估分析,综合治理,整体推进,切实增强大学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增强科研主体的自我效能感,促进个体、组织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在注重科研实效性,在把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利用科学造福一方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关注其求真的价值,并力求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专业化之有效路径[J].求实,2010,(1):228-230.

[2]张微.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58-59.

[3]欧阳洁慧.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主客体关系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0-62.

[4]孟建伟.从实证管理到人文激励—论科研管理观的转变[J].山东社会科学,2010,(4):33-38.

[5]许崇波.高校科研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文化学刊,2010,(1):40-42.

[6]穿越学术地平线[M].人民出版社,2012:101.

[7]刘海燕,董必荣.智力资本报告:大学科研管理的新视角[J].清华教育研究,2010,(6):56.

管理学常识论文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案例教学;药事管理;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是以典型事例为核心的理论教学模式,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解读、讨论和拓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辩证、客观的认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本质上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启迪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近年来,培养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经营工作需求,具备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药学技术人才已渐渐成为许多高等院校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在此背景下,不少医药院校开展了药事管理等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但因缺乏经验、不注重联系学科特点等原因,大部分院校仍旧案例教学方法往往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论述了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在当前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取、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入手,通过加强案例教学的主、客体资源建设来提高药事管理学教育质量的教学改革建议。

一、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

根据能否将知识进行清晰的表述和有效转移,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也称编码知识,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传播、传授和学习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需要通过个人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来感受和得到的经验性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凭借其严格、系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在显性知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能够取得教学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隐形知识的教学中却无处施展,当前多数隐性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开展的,然而其对于客观教学条件的苛刻要求却使得应用范围大大受限。应用型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具备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满足从事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临床使用和监督管理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尤其需要注重隐性知识的学习,因此,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加实验课程、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药学类核心课程中的比例势在必行。药事管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边缘学科,其目标是对药品在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的过程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以合理的资源投入获得限制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由此可见,药事管理学十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包括药品注册管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等都要求学生一定的操作能力,并且对于还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药事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过程,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深入的了解医药相关领域,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当前药事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案例教学内涵的正确认识

在我国开设药学类专业的院校中,多数任课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内涵的正确认识,仅仅依靠个人的教学经验开展所谓的“案例教学”,如部分教师将案例(case)与示例(story)混淆,认为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用“实践”来验证课堂所授的“规律”或用理论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点评,这些示例不乏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的情节,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只能认为是借助案例进行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演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此外,大多数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仍习惯使用驾轻就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案例讨论。教师沿袭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案例教学,犹如旧瓶装新酒,这种重灌输轻启发、重智商轻情商、重管制轻激励、重结果轻过程的所谓“案例教学”,有违案例教学的本质。部分院校在进行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过分强调案例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所占比重过大,挤占了基础理论讲授的学时。由于案例教学法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案例难度不宜过大,涉及情况不宜过于复杂,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认真的分析思考给出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药事管理学案例资源匮乏

充足的案例储备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我国的药事管理学优质案例非常贫乏,部分案例过分简化、缺乏深度,严重的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一些学校甚至采用来自《中国医药报》《医药经理人》《中国药店》等报刊、杂志甚至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这样编写的案例,通常偏重故事性和新闻性,然而由于缺乏基本理论支撑和科学性,容易受到文章作者的观点和视角的影响,并不适宜作为案例向学生介绍。此外,由于药事管理学建立发展至今仅有30年的时间,期间我国在医药卫生领域里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素材,然而,这些案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要想收集到能够反映我国医药产业具有典型意义的药事管理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多是各个学校教师自发收集整理,缺乏符合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特点、既有我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医药卫生行业现实问题的案例。

(三)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程度不高

在开展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和分组讨论时,实际制作演示文稿、汇报演讲,其他多数同学的参与程度不高,“搭便车”现象极为常见。或者指定的小组负责在课堂上演示一个案例的分析报告,其他各组的成员对该案例事先未做任何准备,使得在不同组之间的案例讨论难以展开,即便存在讨论也多为现场随机提问,大多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很难深入进行下去。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药事管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本科二、三年级,进行案例分析的经验不够丰富,对案例学习方法理解不够深刻,且药事管理案例存在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抽象性。药事管理学涉及到诸多医药领域里的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抽象特点,这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二是主观性。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基础、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分析也会有差别和歧见。因此,案例学习会因学习主体的不同而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对于习惯于用理性思维来分析问题的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案例讨论常常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使得他们对讨论内容的科学性存在质疑。三是实践性。药事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活动,部分案例要求学生对相关行业和工作有一定的和知识基础感性认识,而学生恰好缺乏实践经验,经常出现分析脱离实际的情况。

三、完善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对策与思考

(一)转变案例教学观念

在现行药事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则普遍倾向于“更好的讲故事”和“讲更好的故事”。然而,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来看,真正的案例教学过程绝非被动地接受信息,一定要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沟通氛围,师生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完成对于新知识结构的拼接,并且反作用于教师,实现“教学相长”的反馈式教学效果。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和管理实践能力等。改善案例教学实施的环境条件,也能有效促进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法旨在建立系统的药事管理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药事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案例分析。

(二)精选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成败。总体而言,适合用于管理学科教学的案例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主题一致。即要求所选择的案例能够覆盖当前需要讨论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对学生深化对相关药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共鸣。其次,事件典型。教学案例涉及的药事管理事件应具备典型性,能够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三,矛盾冲突。好的教学案例一定会面临着矛盾冲突、难以取舍的现实情境,这也是案例示例与最本质的区别。教学案例必须用中立客观的语言描绘出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境,避免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做出各种诱导性很强的主观评价,破坏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基础。

(三)改革案例教学的考核机制

以往的药事管理考核体系中,案例教学的成绩权重通常只占到10%左右,学生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开展案例教学的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师应适当提高案例分析和讨论考核所占权重到30%左右。此外,考核过程也应适当优化,对评分项目赋予科学的权重,避免部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搭便车”。对学生的考核应细化到人,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参与情况、所提交的案例演示文本及课堂案例演示的质量,包括问题把握是否准确、问题分析是否有深度、对策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表达是否清楚和明确等,给出相应的评分,并对所有的评分进行汇总。

作者:洪亮 刘丹丹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管理学常识论文篇4

毕业论文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说,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毕业前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展示,它更侧重于体现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一种应用型学科,它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或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但是,近年来,经济管理专业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并没有达到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缺乏创新性。因此,有关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话题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

2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笔者设计了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看法、毕业论选题、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服务环境、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7个方面,30多个问题。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包括行为主体、教学条件、论文管理、社会实践、就业环境等方面问题,内容包括毕业论文重要性、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控制、毕业论文完成周期、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毕业论文监督与评价等6个方面,30多个问题。其中,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因素、指导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等。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采用了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和论文指导教师,调查时间为2014年5月中旬。在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3份,回收率96.50%;在整理问卷数据时,剔除无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92.23%。

3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

3.1选题过于宽泛通过对指导教师的访谈可以发现,仍有部分学生的论文选题存在题目太大的问题,结果往往因为自身知识有限和能力不足,使论述难以深入,要么难以继续写作,要么解决不了问题。此外,选题模糊、题目过于陈旧、选题雷同、与学生志趣或优势脱节等问题也不少见。选题是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因此,选题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相当部分的学生普遍存在选题宽泛、选题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但是由于自身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有限,使得对于所选题目的研究很难深入,可谓困难重重;另外也存在选题滞后于现实需要、雷同性强等问题。

3.2论文写作的表达能力偏弱毕业论文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情况、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由于理论基础的匮乏、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使得毕业论文出现理论基础性不强、前后逻辑结构混乱等问题。另外,由于毕业生很少能够做到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得到真实数据,因此毕业论文呈现出的内容会出现与现实脱节、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等情况。

3.3论文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脑的普及,学生对于网络的应用能力较强,但这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学生完成日常作业和论文时已经养成了借助搜索引擎和大量借鉴其他网络资源的习惯,以至于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得不到锻炼和提升。长此以往,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也会过度依赖网络资源中他人的论文等学术成果,导致毕业论文中缺乏自己的理论观点,创新性更是难以达到要求,反而大量出现抄袭、拼凑和雷同等现象。对此,学校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加大监督力度并建立起合理的惩罚机制。

4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1学生自身因素

4.1.1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实践环节,但是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认为从结构、字数等形式上符合规范要求即可,忽视了论文的实践功能和专业领域研究能力的训练。通过对2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1%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毕业前的一种形式,只要完成的差不多,教师都会同意毕业,因此“敷衍对付一下”就可以;但是也有23%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和掌握能力的一种体现,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是检验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写作能力的绝佳机会,认为“一定要认真完成”;另外,有6%的学生认为学校设置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这些环节是没有必要的,反而会耽误他们找工作或者考研等等,认为“应该取消毕业论文”。

4.1.2学生用于撰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虽然学校下达撰写论文任务是在大四上学期,但是学生实际撰写论文的时间大多是在大四下学期,而这段时间刚好是考研、考公务员、考职称或证书、跑人才市场、面试、实习等的时间,占用了撰写论文的时间。对毕业论文投入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整个毕业论文完成投入时间在1周以内的占24.38%,1~2周的占31.67%,2周~1个月的占21.21%,1~2个月的占16.42%,2个月以上的占6.32%。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上花费的时间都在半个月以内,而学校安排的毕业论文完成时间在半年左右,如此悬殊的时间差可以看出毕业生投入到毕业论文上的精力非常有限。但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有些毕业生在毕业论文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少并不是因为真的忙到不可开交,上文提到的“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往往只是学生拖延和懒惰的借口。其实,从根本上说,要提高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首先要使毕业生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

4.1.3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各个求学时期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部分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类学生从小到大的学习习惯大都是死记硬背、考前突击,而到了大学阶段,由于缺乏学校和教师的严格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是日益散漫,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够针对社会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因此论文中会出现许多抽象空洞的理论。虽然学校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过经贸应用文写作和社会调查等课程,但是由于学时限制和学生的重视和掌握程度等,并没有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起到显著作用。

4.2指导教师因素

4.2.1指导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本科生论文思想和观点的形成比较困难,迫切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甚至包括思维方式。本科生由于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有限,其毕业论文很难形成系统的思想和体系,因此特别需要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但由于指导教师,特别是对于一些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指导教师来说,他们本身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他们投入在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上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在关于教师指导的调查中发现,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感觉很满意”的学生占到90.26%,“感觉一般”的学生占到6.42%,“感觉不满意”的学生占到3.32%。在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次数上,指导“3次以下”的占36.82%,指导“3次以上”的占63.18%。在指导方式上,最普遍的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其次,当面指导的也有很多。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持肯定态度,只有极少数学生对教师的指导工作存在质疑。

4.2.2青年教师增多,指导经验不足近年来,为了解决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许多学校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他们虽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但是由于进入高校不久,对本科教学的程序和方法的了解并不全面,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与功能缺乏系统的、深入的认识,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往往不能有的放矢。同时,由于青年教师与本科毕业生的年龄差距较小,对学生要求不十分严格,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监管没有完全的主动性,也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4.3学校方面的因素

4.3.1可供查阅的资料和渠道有限关于“查找文献的主要途径”的调查中,85.47%的学生选择了“网上查询资料”,但学生们上网查询资料的方式大部分还是拘泥于“百度”等搜索引擎,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效率还很低,这与学生平时缺少关于查找文献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有关。仅有14.38%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仍然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但是由于学校图书馆馆藏的经济管理类资料有限,并且更新速度滞后于实际需要,因此只有少数学生会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作为参考。仅有极少数学生能较好地利用实习单位的一手资料,根据所掌握的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论文写作。这一调查结果暴露出学生日常写作的欠缺以及文献检索与利用效率的低下,学校应开设相应社会调查、文献查阅和写作等课程,教师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中制订相应的计划和目标。

4.3.2缺少实践和调研的机会现在企业和公共组织对大学生实习和调研大多采取婉言拒绝的态度,这不利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出面联系有合作关系或者相关的单位,经常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或调研。但近些年来,学校出于学生安全和经费的考虑,组织学生实习和调研活动普遍存在次数少、时间短等现象。

4.3.3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当前很多院校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还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标准,仅仅只有成绩评定的等级设置,对各等级比较详细的要求还不是很明确,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不明晰,一般只有对论文评定的等级,缺少细则性的评分标准。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类这种社会科学类的毕业论文,本身主观评价差异比较大,容易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这样一来,各指导教师无法根据相关标准来评定学生毕业论文的好坏,每个指导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定,不同指导教师的评定标准不一致,有的指导教师要求较严,有的指导教师要求松,出现了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因此,如果没有一套统一详细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的话,各指导教师就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地按照评分标准判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到底如何。不同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观要求的严格或放松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

5解决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改进路径

5.1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要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独立工作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查,在当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同时,应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创建高校学生论文写作诚信机制,对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严厉惩罚,以杜绝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5.2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更新观念,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不应该看成是某一个阶段的任务,应该把对本科生进行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的培养和锻炼作为一个常态化的日常学习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要通过日常能力的锻炼激发学生完成科研工作中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指导教师对于因未掌握专业和实践能力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较差的学生要进行积极引导和帮助,对于违反毕业论文写作诚信机制、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应制订严格的惩罚机制。

5.3加强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性强的学科,因此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选题大都是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题目,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拥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了解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动向,而不应只是身居象牙塔。因此,要加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要把符合条件的一线教师列入到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队伍中,特别是要发挥一些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高职称教师的带头作用,同时把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效果作为教师工作表现的重要考评标准,以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增强师资力量;第二,青年教师可以以毕业论文副指导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中,主要负责论文的格式排版等,同时要在指导过程中向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积累论文指导经验,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以使论文指导工作的代际过度顺利进行,避免出现断档现象;第三,可以外聘一些校外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符合学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在岗人员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这既可以补充高校师资力量,又可以实现指导教师多层次、多元化;第四,要在增加指导教师数量的同时,注重保持指导教师队伍的质量,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积极认真地对待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5.4强化对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要达到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效果,就要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指导和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进行连续的过程控制。对于学生和指导教师在论文选题、检查、指导、答辩等关键环节的表现要进行书面的记录,以便掌握整个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的实时动态。具体来说,学校、学院、专业这三个层级要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考核监督标准,分期、分批地对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教学督导,以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论文,最终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管理学常识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学,地位,作用,存在问题

 

一、引言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满足企业对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国内众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会计专业,甚至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但从现有情况来看,将财务管理置于会计专业中更为普遍,这是由于财务管理与会计二者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财务管理是在会计的基础上,强调对资金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分配活动中的运用。但无论是财务管理专业还是会计专业,都将《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作为重要课程之一加以教学。下面,本文将对《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

二、《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首先,《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会计专业的基本课程包括基础会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这是由于该课程以企业的财务活动为基础,研究企业的投资、筹资、资金运营和分配活动等。这些基本内容,都可以在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得以体现。从企业实际的情况来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教育论文,这一中心地位是由财务管理的作用所决定的,准确把握和应用其作用,是管理者管理企业事务的必要手段和方式[2]。学生通过学习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理财和资本运营的能力。

其次,《财务管理学》作为核心课程,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决定和引领作用。《财务管理学》研究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中国论文网。尤其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能力也在企业核心能力中具有重要性[3],因而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决定作用。

最后,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离不开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健全又离不开掌握财务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因此《财务管理学》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在会计、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等专业课程设置中,《财务管理学》已经成为必修课,已经显示出其自身的地位,只有掌握了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才能够向实现财务管理的高层次人才迈进。

三、《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完善学科建设。无论是会计学专业,还是财务管理专业,甚至是金融专业,《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都是必修课,其研究的核心内容都需要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并加以研究。学科建设需要完善学科课程教学,如果没有《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金融专业与会计专业之间的纽带将变得十分脆弱,不利于学科之间的建设及未来交叉发展。

其次,提高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的兴趣,活学活用。《财务管理学》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非常明确,其理论知识点比较容易理解,加上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其他各种方法实现,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调查研究等,弥补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方式,将学生融入教学之中,教与学并重,提高了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的兴趣。此外,学生通过对企业的研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这为今后走向社会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教育论文,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再次,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财务管理学》,为将来从事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从事财务工作,不仅需要掌握会计知识,也需要掌握财务管理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财务管理,是由企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的。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企业,其实现是以良好的财务管理为基础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要求企业不仅重视资本的盈利性,即尽可能多地获得长期、稳定、实在的利润,而且要重视资本的流动性,即保持最佳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利用率和资本利润率[4]。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财务管理学》,可以说已经初步对财务管理工作入门,再加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必定能够为将来顺利从事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最后,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众所周知,高层次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也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达到如火纯清的境界。在专业知识方面,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学》知识,而且也需要掌握其它专业知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将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在教学模式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高层次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就这个问题,不同高校采取了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其中都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到企业中进行实习等手段。在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部分高校走国际化、区域化和民族化特色,对会计专业以及金融专业的学生采用“3+1”教学模式(即对全日制本科生3年在国内教学,1年到东盟国家语言对象国学习),这种模式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国内国际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面向东盟国家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

四、《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明显,但在具体的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大量问题,具体如下:

首先,《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体现。现今,尽管大量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并开设《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但对这门课程的研究不够教育论文,其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体现,这不仅使得教师在教学时忽视教学质量,没有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疲劳。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之前,就需要特别强调《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在未来从事相关工作以及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通过提问知识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在现代教学模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中,教师通过不断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结果导致学生不仅厌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甚至严重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保持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如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讨论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学习到知识,在上课的时候不至于对知识的不理解而厌倦课堂,甚至逃课。

再次,传统教学模式制约学生学习《财务管理学》的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在黑板上板书讲授,学生则记录下教师的板书笔记中国论文网。在知识化时代,知识的信息量大,各种体现财务管理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将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多媒体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教师在互联网上寻找到相关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可以及时通过电子邮件传达给学生。然而,由于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量大,导致无法正确处理教师的信息“传达”与学生的信息“接收”之间的矛盾。因此,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需要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解决由于教学模式带来的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5]。

最后,高校培养高层次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一方面,我国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大体上保持雷同并且过于陈旧,加上任课教师等自身的原因,往往忽视国际上的先进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财务管理中的一些教学内容需要修改,教学案例也需要不断更新。另一方面教育论文,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跨国企业进入我国开展业务活动,他们带来了更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难以立即进入到我国的财务管理教科书中。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高校高层次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目标的实现。

五、主要结论及启示

本文研究表明,《财务管理学》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决定着专业中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其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也非常明显。然而,当前《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需要制定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一方面,需要重视《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从战略高度加以看待。另一方面,需要解决《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营造能刺激学生参与实践的思维环境。财务管理的理论来源于企业的理财实践,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全面培养高层次人才做好自己应尽的义务。对于学生而言,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分析,并尽可能通过实践深入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积累自己更多的知识,力争成为高层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红梅.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企业导报,2011(03):85-86.

[2]彭贤玲.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10(06):63-64.

[3]李文军.浅谈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核心能力中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2):231.

[4]赵路春.试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J].东北煤炭技术,2000(01):45-48.

[5]刘志雄.财务管理教学的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J].才智,2009(32):248-249.

管理学常识论文篇6

【关键词】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建设

一、目前高职教育《秘书理论与实务》的教育现状

(一)课程设计偏于理论或者单纯实操。在高职院校设置的《秘书理论与实务》一般定位企业秘书岗位,以能掌握企业文秘类工作技能为目标。如企业秘书日常会议筹备和会务安排、档案整理、日常商务礼仪、秘书日常事务的处理(出差计划的制定、酒店和机票的预定等)。内容是企业文秘类岗位需要掌握的技能。但是在实际教授过程中,一般使用讲授结合案例的方法,让学生实际操作掌握技能的程度不高。学生只是单纯记忆秘书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程度尚需加强。(二)课程和相关课程设置互通联系不强。《秘书理论与实务》涉及到经管类若干专业学科,但是作为一门专业文秘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关联性非常紧密。比如制定计划需要联系到《管理学基础》,日常接待礼仪涉及到《商务礼仪》,因此《秘书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设置的时间应该和其他课程时间有所侧重,在相关课程之后可能较为合适。考虑到文秘课程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如果太提前设置,由于相关专业知识还没学习到,会导致学习文秘课程时候过于困难,无法理解和开展相关实训项目,也无从下手。(三)教学方式与实际契合度不高。《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是门实用性较高的课程,相对于理论部分更注重实践部分的锻炼。如果只是在课堂上结合案例,模拟情景进行演练,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演练。学生无法充分对实训技能进行掌握。而目前文秘的实训岗位在公司设置有限,缺乏一个真正的有针对性的实训环境。

二、《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设计设想

(一)课程和实训体系设计合理性、条理性。由于秘书课涉及到众多专业课程,前后学习的顺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技能的掌握。安排文秘课程在相关课程之后更为合理。这样在知识学习上更为合理。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才能更好学习和掌握文秘科相关知识,同时以实训为主要手段,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能较快掌握技能。1.《秘书理论与实务》这门课需要掌握实训技能统筹和相关实训的设计。一是速录。运用速录机进行专业速录。二是打字。以每分钟30字以上进行打字训练。三是盲打。以标准键盘为工具进行盲打,标准同上。四是会议记录。会按照会议记录的标准进行公司会议的记录。五是日常管理制度的设计。日常公司常用制度的设计(办公用品、考勤制度、公务用车等制度的设计和实施的流程设计)。六是会务的筹备。公司常见会议筹备的全程设计和实施(年会、交流会、日常办公会议、)。七是常见公文的撰写。公司常见公文的撰写(函、通知、指示、告示、计划等文体)。八是日常行政事务处理流程。掌握行政岗位处理日常事务的逻辑思维。九是日常各种办公硬件软件的使用。各种日常硬件软件的使用(办公软件、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等)。通过这样的基本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在学习了基本专业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再进行文秘课程的学习,会更加熟练地进行相关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的掌握。比如秘书课程里面,会议安排这个模块的实操。如果没有学习过《管理学基础》,没有管理学逻辑思维,不知道进行一个管理活动的逻辑思维,即事件处理前的规划———事件安排计划———事后的总结归纳和调整。而这个逻辑顺序,需要学习管理学基础相关理论进行铺垫。2.配套学习《经济应用文写作》。掌握一般文体的撰写格式和内容,这样才能快速有效进行会议的布置策划。因此课程的设计需要进行一定的设计和协调,以便掌握了理论知识基础,再进行文秘的实操技能的精准练习。(二)通过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促进秘书课程的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响应“以教促赛,以学促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参加技能大赛,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文秘技能,针对技能大赛的项目,结合学习的模块,更加深入学习、掌握。结合工学结合模式,响应产教相结合的方针,在学校实习基地相应的岗位运用文秘的岗位真实场景进行实际技能训练。根据技能大赛和实际岗位的要求,设计标准序列,结合工作岗位技能进行训练,如打字、公文写作、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理、职场思维的训练、基本办公室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三)结合现代“互联网+”教学方式多样化。现代“互联网+”发展迅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便于让学生接受。可以引进和结合文秘实训软件,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操作,实操性地掌握文秘日常使用的专业技能,这也是目前教学方式的一个趋势,就是结合专业软件和讲授、实训,同步讲授一门课程,掌握一门技能。

三、结语

管理学常识论文篇7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is to explain, predict and guide practice. Modern accounting theory has a flourish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numerous confusion, so the radical reform is imminen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reviews the jungle of accounting theory and the chaos of accounting theory with coexistenc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chaos, and points that only abandoning human conflict to return to the the basic theory can go out of the jungle dilemma.

关键词:会计理论;理论丛林;丛林困境

Key words: accounting theory;theoretical jungle;jungle dilemma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016-03

0引言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会计理论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林林总总的理论流派,出现了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所描述的“丛林现象”。丛林现象展现了会计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反映出纳入科学领域的会计学科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然而,繁荣往往与乱象并存。“会计理论乱象”亦随之产生。会计理论乱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①“会计世界”自身的运动变化;②科学认识的发展和深化;③学术利益集团的人为争斗。由于前两者对于会计学家而言通常可以视作外生变量,所以更应给予后者足够重视。为此,本文将其称之为“丛林困境”。通过系统分析和评述孔茨提出的“管理理论丛林”,深入讨论会计理论丛林与丛林困境,探索突破丛林困境的出路。

1哈罗德・孔茨的“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理论丛林”由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提出。他在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of the Jungle)一文中指出,西方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对管理进行系统研究。早期著作主要是由泰罗、法约尔等富有经验的管理实践家对管理经验的提炼和一般管理理论的总结。可到了60年代初期,管理方面的学术论著却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形成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相互盘根错节的一片丛林,导致管理学陷入到一个思想、理论和管理建议混乱的局面。

孔茨认为思想陷入管理理论丛林有很多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1 语义上的混乱在管理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语言混乱现象。学者们对“管理”、“组织”、“决策”、“领导”、“沟通”、“人际关系”等关键术语的意义和用法上千差万别。

1.2 概念和知识理解的分歧学者们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领域范围莫衷一是,“如此众多的管理学著作和管理学专家,以至于在“管理学”名下几乎无所不包,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何能够期望管理学理论被管理实践者认为是非常有用的或科学的?”

1.3 先验假设,否定前人的经验总结把前人有意义的经验性观察和分析假设为“先验的”而予以抛弃,然后提出一些所谓的新东西。但是,这些过去的经验是真实的而非理论化的,而管理理论精确性的终极检验一定是实践,而且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必须从现实中发展出来。先验假设加剧了管理理论的混乱。

1.4 对原则的曲解那些感觉自己在提升某种特定观念或观点上拥有特权或卓越功勋的人们,总是喜欢抛弃任何带有管理原则意味的东西,甚至将管理原则视为陈词滥调。他们提出的所谓新发现的一般化原则常常仅是不同词汇所表达出来的同样的基本原理,而这些基本原理却早就被他们所批评的“普遍主义者”发现了。

1.5 管理理论家们不能或不愿意互相理解。特别是学者们出于职业和学术地位等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打破学术训练所产生的职业“壁垒”,与其他流派的进行观念的交换。

在孔茨看来,管理理论丛林阻碍了管理理论的有效发展,导致缺乏管理实践者可用和可理解的知识。实际上,孔茨在《管理理论的丛林》以及1980年发表的《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中强烈暗示,使管理学陷入丛林的根源与摆脱丛林的根本阻碍来自于学术界利益集团的人为争斗。

孔茨提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为了走出丛林,实现管理学的统一。所以,他将管理学陷入思想、理论和管理建议的混乱局面都归咎于管理学流派林立。但是,这种带有一定成见的结论显然有失偏颇。百家争鸣的丛林状态对推动学术繁荣和理论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为此,在《管理理论的丛林》发表之后,孔茨招来了许多反驳和批评,把自己变成了其他学派的靶子。事实上,该文发表之后的20年间,管理学流派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从6个增加到11个。1980年,孔茨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的语气与20年前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大差别,那种统一管理学的急迫心情和缓了许多。

其实,抛开孔茨“一统天下”的出发点,仅从正常的学术争鸣角度看他所提出的这几条,都是切中学界软肋的。比如,在讨论中曲解对手言论的含义,对理解有分歧的词语自说自话,尤其是弄出一堆云苫雾罩、谁也不懂的术语,以貌似学术的语言铠甲来遮挡自己学术肌肉的萎缩,以玄妙难懂的句式表达来掩饰自己思想的苍白,正是学术发展的大敌。①我们不得不承认,孔茨的批评许多都是合理的,而且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问题在于,管理理论丛林的形成不完全是理论界利益集团人为争斗造成的。管理学陷入思想、理论和管理建议的混乱局面,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管理学流派林立导致的。其实,作为科学表象的理论出现乱象是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科学本体的运动变化。世间变化是不变的真理,科学认识的对象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社会科学,环境变迁的影响更加显著。所以,科学理论与现实环境的时代特征相吻合时,才会表现出“真理性”,而当它过于滞后或者超前时,所表现出来的则是“非真理性”。

②科学认识的发展和深化。随着科学认识手段的进步和认识主体世界观、方法论等意识因素的变化,科学认识会不断发展和深化。例如,今天的物理教科书告诉学生“光是光子,即是表现出某些波动特征与粒子特征的量子力学实体。”然而,在普朗克、爱因斯坦和本世纪初其他人发展这个特征之前,物理教科书普遍认为,“光是一种横波运动”。

③学术界利益集团的人为争斗。这就是孔茨所提及的“语义上的混乱”、“概念和知识理解的分歧”、“先验假设,否定前人的经验总结”、“对原则的曲解”、“管理理论家们不能或不愿意互相理解”等五个方面。其中,“语义上的混乱”与“概念和知识理论的分歧”还可以认为是“无心之失”,但是维护它们造成的乱局以及“先验假设,否定前人的经验总结”、“对原则的曲解”、“管理理论家们不能或不愿意互相理解”则只能看作是为了个人或集团利益“有意为之”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孔茨提出“管理理论的丛林”及其对“丛林状态”的焦虑,以及把“统一管理学”作为出发点,都是在表达他对这种人为争斗阻碍管理学发展的强烈不满。

那么,我们来审视会计学领域是否也存在着孔茨所描述的丛林现象和混乱局面呢?

2会计理论丛林的提出

自从纳入科学领域以来,西方会计及其理论研究发展迅猛,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会计学文库。由于研究者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会计理论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林林总总的理论流派,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反映出纳入科学领域的会计学科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会计理论丛林中的流派不同于一般理论观点,它们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陈良华等(2009)认为,会计理论丛林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六个流派分别是:①人类学流派、②真实收益流派、③人力资源流派、④社会责任流派、⑤事项法流派和⑥行为科学流派。其中,又以人类学流派、真实收益流派两个流派影响最大。这些流派的名称可能并不为人熟知,但是这些流派的研究成果却是赫赫有名的。例如,人类学流派学者提出的实证会计理论;真实收益流派学者提出的规范会计理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重置成本会计、现时成本会计理论;其他四大流派学者提出的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事项会计和行为会计理论等等。②

然而,繁荣往往与乱象并存,会计理论乱象亦随之产生。会计理论乱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①“会计世界”自身的运动变化;②科学认识的发展和深化;③学术利益集团的人为争斗。前两者对于会计学家而言通常可以视作外生变量,第三个方面实际就是孔茨在“管理理论丛林”中所批驳的人为乱象,即本文所谓丛林困境。“会计世界”自身运动变化与科学认识的发展和深化使会计学陷入“反常现象”和“理论丛林”鳞次栉比的混乱局面。学术利益集团的人为争斗进一步助长了理论学派滋生蔓延、盘根错节,让会计学陷入丛林困境。

3陷入丛林困境的会计理论

我们应当关注丛林困境,这种人为干扰对会计学发展危害极大:①对会计学研究的根本目标和统一基础的忽视与困惑,削弱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和预测能力;②各种流派关系混杂、层次交错,阻碍理论研究与传承;③不同流派之间恶性竞争破坏会计学科生态,不利于学术探讨的深入。

3.1 会计学研究的根本目标和统一基础是什么?会计理论丛林的出现虽然丰富了会计理论文库,但也潜伏着一个不容回避问题:这个丛林中的每一个(类)理论流派都具有自己所针对的特殊问题,并且会将这样的问题看成是构建会计系统的主要问题或根本性问题,每一个理论都倾向于将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看成是会计系统应该达到的目标。

这就产生了一个困境:如果每一个理论流派所支持的目标确实对应着一种利益主体的真实利益,那么,当不同理论流派所提出的指导方案存在分歧时,我们进行理论和现实取舍时的依据应该是什么?即使上述这些理论流派所提出的指导方案不存在冲突,困境仍然存在:我们应如何整合不同的理论以便充分利用每一个理论的价值(具体表现为满足各种利益主体的需求)形成对管理目标的最大贡献?换句话说,针对不同具体目标而提出的理论流派应如何统一或者说统一的依据是什么?随着理论丛林的日益茂密,这种困境也会随之加剧。

3.2 不同理论流派均处于同一个层面吗?从前文对会计理论丛林主要流派的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混乱:不同理论流派形成的动因不尽相同,它们并不处以同一个层面。①有的凭借研究方法成为流派,如人类学研究方法(实证方法)之于人类学流派。②有的凭借研究重点成为流派,如人力资本之于人力资源流派,社会责任之于社会责任流派。③有的凭借理论基础成为流派,如决策理论之于事项会计,行为科学理论之于行为科学流派。④有的成为流派既有研究方法的因素,又有研究重点的因素,如真实收益学派。规范会计理论是依据研究方法命名的,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重置成本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则仅是研究重点,前者与后三者不在同一层面上。

与自然科学或者经济学的流派相比,会计理论流派之间关系混杂、层次交错,严重阻碍了会计理论的研究与传承,限制了会计学科的地位。

3.3 不同流派之间的争斗会影响学术研究行为吗?会计理论丛林不同流派之间恶性竞争破坏了会计学科生态,不利于学术探讨的深入。每一个理论流派都有代表人物和观念体系,这些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追随者都有强烈意愿来捍卫本流派观念体系中的概念和技术。因为维护“特色鲜明”的观念体系,可以为自己所在的理论流派赢得一席之地,从而证明或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这事实上形成了学术界的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或者争取本集团利益,学者们在学术探讨中会不可避免地参杂个人感彩,偏离中立的价值判断。原本纯粹的学术探讨,转变为充斥着意气用事、强词夺理、刻意曲解、极力贬低的政治过程。

这种人为干扰导致的状况正是孔茨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进行批判的初衷。现实中,无论学科,不管中外,皆不能免俗。

4走出丛林困境的途径

怎样才能走出会计理论的丛林困境呢?一个基本准则是:摒弃个人或集团利益,转而聚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关键在于从更广阔的视角辨明会计的本质。

4.1 理清会计的基本概念“概念和知识理解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个流派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不一致。在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上,对会计本质的界定主要有四种,即管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活动和控制系统。但是,“会计大爆炸”缺损表明,这些本质界定均难以涵盖当前的会计实践,必须重新寻找合适的视角,给会计的本质给出一个边界明确的定义。这个定义不一定要完整严密无懈可击,但要能够涵盖当前的会计实践,重要的是寻求一种新的“看会计世界的方式”。也许用“价值管理计量”来界定会计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严密的论证。

4.2 重视梳理和总结会计实践新时代的会计实践与以往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的需求与目标、内涵与载体、范畴与领域、技术与方法都在全球化、信息化、金融化背景下获得极大拓展。理论的使命在于解释和预测实践,忽视梳理和总结会计实践的理论研究只能是空中楼阁。尤其是国内会计研究,应当十分关注对中国实际、中国特点、中国经验以及中国模式的理论提炼。

4.3 澄清会计学用语的语义虽然辨明会计的本质属性,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澄清和规范语义的需要。但是,语义问题还应当予以特别关注。理论工作者应该积极采纳实践者在现实中锤炼出来的语义,同时,要尽量少用生造的所谓理论“术语”。这样,还可以打破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之间的隔阂。③

4.4 正确认识基本原则科学认识是不断变化完善的,“科学真相”同样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一门科学,即使是“最科学”的物理学和数学,都不存在永远适用、完全精确的基本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提炼并检验基本原则无足轻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陈述适应现实环境特征的基本原则,并将它们置于逻辑一贯的框架中,来指导实践和提炼实践。那么,会计研究意义可以得到升华,会计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也将得到提升。

如果我们把视野从丛林困境放宽到会计理论乱象,那么,则应首先辨析动因。如果是人为争斗造成的,应从上述四个方面着手应对。如果是客观因素导致的,就要从三个方面去化解:第一,创造性寻找新范式替换旧范式,实现从“非常规科学”向“新常规科学”过渡;第二,放松约束条件,从更宽广的视角认识会计科学和会计理论;第三,科学认识的对象是变化发展的,会计理论的“真理性”与会计实践的环境变迁密切相关,真正解决还要回归到实践探索中。

注释:

①张瑜、闻华.丛林之争和管理学的发[J].管理学家,2009(09).

②陈良华.会计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

③譬如,理论界和职业界关于“会计”和“财务”两个名词的语义就存在差异,以至于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的区别争论不休.

参考文献:

[1]Koontz H. The Management Theory of the Jungl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4(3): 174-188.

[2]张瑜,闻华.丛林之争和管理学的发[J].管理学家,2009,(09).

管理学常识论文篇8

关键词:物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

1物业管理课程的特点

房地产是近年来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一栋栋高楼如雨后春笋在中国拔地而起。城市商品住房的兴起正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住房模式,房地产商将住房区域分为公共区域与私人区域,私人区域是小区住户的日常起居的地方,但是小区的公园、电梯、公共走廊都是需要小区住户平摊的。很多人会关心这些钱除了买这些地的使用权还用在了哪些方面呢?其实这另外一部分钱就是给了物业,物业负责整个小区公共设施的维护,公共场所的管理。售楼员在如火如荼地推荐我们这个房子地段好、装修好的同时,房客们现在却似乎越来越关注另一个问题——物业管理。所有的小区都是要配备物业的,物业就相当于一个小区的管家,时时刻刻注意着这个小区的动向。随着房产的开发,物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却稀缺,因此大学开设物业管理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我国的物业管理教学才刚刚起步,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方法都不够成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物业管理隶属于工程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读完本科四年即可毕业。通过对大学物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如今的物业管理课程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综合性。物业管理专业要学的东西多且杂,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律、建筑等多方面知识;②应用性。换句话说,物业管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不需要你进行多么深的学术研究,只是纯粹需要这种人才参与到市场来填补社会就业空位。物业管理教学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教一些实用技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胜任这个职位的要求。

2物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一直强调的是:物业管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实用性强就意味着并不需要学习多少理论知识。现在的物流管理教师上课依然秉承着与其他理论性强的专业同样的上课方式,即主动强化理论知识,弱化实践操作。这对于其他搞研究的专业或许还行的通,对于直面就业的专业就委实有些牵强。或许是老师习惯性的教学方式,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提不起积极性。

2.2学生对物业管理课程不够重视

物业管理在中国应该算是比较新的行业,因此大学生对物业管理的认知还不是很透彻。尤其是一些大学生片面地将物业管理理解为服务业,认为不需要知识也可以去胜任这个职位,很少有人会为了单纯想要当物业管理人员而去学这个专业。加上工程管理专业的范围非常宽泛,既与管理挂钩,又与服务嵌连。因此大家选择这个专业的人大多数都应该是奔着当管理人员去的,就业也是往大型的房地产企业总部或建筑事务所去的,几乎没人想到去当一个小区物业管理。而且物业管理不仅工作辛苦,待遇还不高,因此更没有什么人考虑了。这样的观念也显示出当前社会对这个行业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2.3物业管理课时安排有限

物业管理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实践部分主要依靠讲解案例来完成。但由于课时安排的有限,理论和实践课程如何分配成为物业管理专业的一大难题。一般来说,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先教授理论知识,然后再是案例分析,但是这样理论课一定会占据大部分时间。案例分析占主要时间,但是纯的案例分析没有理论指导也很难将清楚。平均分配,这样反而实践和理论都耽误了。那如何利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东西呢?我们试验了案例教学法,觉得有一定的可行性。

3案例教学法在物业管理课程改革中应用的意义

3.1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案例来自于实践。一份典型的案例包含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平时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果学生做到了,他们也会有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非常适合这个专业,那自然对这个专业更感兴趣,如果解决不了,那肯定也情有可原,老师就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看一看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只有自己不懂得东西,我们才会认真去聆听,那教学的效果肯定会比在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要强。他们也会觉得这个专业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容易,也需要重视起来。因此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论情况怎样,我们的目的都可以达到。

3.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份典型的物业实际案例不仅包含学生要学的理论知识,还包括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况。比如很常见的物业收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学生如何去跟这些业主交流,这就是理论课本学不到的东西,必须要学生亲自去体会。学生拿到一份案例不仅需要利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而且碰到一些突况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现场反应能力,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理论知识,更是积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4案例教学法在物业管理课程改革中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案例的选取要足够典型。要能真正反应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教学毕竟是教学,案例分析的最终还是要体现理论;其次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只能想到事物的表面,而老师可以将学生引向更深的层面;再次教师要从一个主讲人变成一个旁观者。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教师只有站在学生外,才能看清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哪些问题;最后教师也不能整个分析过程都不参与其中,最后的结尾还是需教师来对案例分析进行升华,指出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分析内容。

5案例教学法在物业管理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其实案例这个名词最开始不是运用在物业管理方面的,最开始的案例教学出现在医学领域,因为医学病例就是典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其实许多领域出现的典型都可以用案例来整理,因此,其他领域也开始用案例来进行情况的总结与分析。案例分析法其实就是对某一特殊情况进行分析,从特殊中得到这种事件的普遍规律,再反过来运用这种普遍规律来指导特殊情况,就像哲学中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后来的案例分析法被借鉴到教学领域,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人意识到教师其实可以很好地利用案例分析法,由于在教学课堂上只讲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很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着门学科的兴趣。但案例分析法就不同了,教师们发现这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案例来源于生活,但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这些实际案例中总结出理论依据。这时候我们发现案例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起到教育、启迪学生的作用,这种教育方法是具有变革性的。尤其是运用到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物业管理,效果会更加明显。我们一般利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主要步骤就是先选择一份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去分析,教师从旁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这样的案例教学既让学生深入到了问题的实践层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将理论知识渗透到案例教学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最后,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老师也在其中受益匪浅。在这种方法还没有被引入教学领域之前,教师都是日复一日地进行机械化的理论灌输,他们虽然知道这样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这些理论知识基本上也没什么用,但没有办法,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直到案例教学法的出现,它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让老师重拾了教学的信心。老师跟学生一样,也是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老师也面临着对自己上课能力和教授知识的能力的新的考验,这种同时让双方都紧张的教学方法重燃了当下大学教学的热情,相信效果出来一定会非常惊艳。

5.1案例教学法在物业管理课程改革中应用的具体内容

(1)物业管理课程总论。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产业,该行业正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所以在授课时,要大概的介绍物业管理行业的前端领域和新近发展情况以及该学科在中国的现状和国家颁布的法律条例以及相关政策,并且要和发达国家物业管理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显示出差距。也要对中国优秀且有个性的物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此时同学们就会对该学科有个大体认知。在这个条件下,举例说明物业管理行业现存的主要问题,让同学据此进行思考和讨论,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独自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2)播放物业管理影像资料。很大一部分同学对现代物业管理的方法和准则并不是很熟悉,在刚上课的时,向同学们播放一或两个资料片,对著名的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准则做直观的展示。让同学对物业管理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样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致。(3)物业管理课程讲座式。教师举案法是案例教学法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物业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将以往的章节模式变为讲座模式,不再面面具到的解释理论知识,而是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剩余的非主要和小难度的知识点让同学们找时间自学,这样就提高了课堂的利用效率,在有限时间内对典型案例进行讲解,点明重点。教师每节课布置一个主题,准备一至两个典型案例,先以奖励制度激励同学参与分析案例,而后引出相关概念原理,再利用概念原理重新对案例进行科学分析。(4)学生课程论文的讲解和讨论。案例教学法还有一种方式——学生举案法的实践。课程论文在同学的成绩考核中占一定比例,要让同学独自物色物业管理案例并上交相关论文,论文应由案例介绍、问题分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要以电子稿形式上交。在课堂上选取部分同学的论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展示,并让相关同学上台讲解案例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此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且有压力感,进而产生动力,能够使学生悉心准备论文,提高论文质量,并且提高同学主动学习的能力。

5.2案例教学法在物业管理课程改革中应用的思路

主要思路:①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准备相关的案例;②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向同学展示案例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③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发言,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其中从而寻求出解决问题方法;④教师通过展示的案例,引出相关的概念和原理,用概念原理解释本次课堂的学习内容;⑤教师提出案例中的问题,并利用概念和原理进行解决和改正;⑥分析同学对案例处理态度和方式的不同。

5.3案例教学法在物业管理课程改革中应用的具体步骤

(1)选择案例。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获得案例,比如通过网络,电视,手机以及日常生活经验都可以。教师收集到某一教学主题案例后,可通过板书讲解、视频展示、模拟演示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收集来的案例应当切实符合教学主题,要求有针对性、典型性和实效性。难度居中即可。(2)学生准备。教师要通过准备的案例的复杂指数和教学目标,来估算出准备时间和应准备的资料。启迪同学们搜寻需要的信息,让他们积极的参与进来,并能够独立思考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在此之前给同学们分好组,让他们懂得协作与交流。准备好应答课堂的讨论问题和课堂总结。(3)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学生运用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该出案例要表达的重点内容。案例的规模大小不一,有一些小的案例,只需要教师讲解一个知识点即可,讲解后,教师可以立即给出案例,细心学习的同学会轻松得出结论;还有一些较大的案例,可能要在学习整章后才会得出结论,这时就可以让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在此刻应该引领同学回忆之前的知识点,但是不能说出最终答案,让同学在老师的提醒下独立思考。此过程就鲜明的显示出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在运用传统教学法时,教师经常会进行细致的讲解,可是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了同学主动学习的能力,此时的教学主体变成了教师。而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会与同学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让同学们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同学主动学习的能力,而同学们会利用自己学过的相关知识甚至是课外知识来提出解决的初步方案。此时教师可以在一旁引导同学,并不过多的干预同学的思考与分析,但是在这过程中有的同学们多多少少会有些偏差,甚至脱离了学习的内容,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予以纠正或加以提醒了。但最后还是要以尊重同学观点和想法为前提,进行总结归纳。将内容引导到正确的主题上来。(4)总结回顾。教师展现的结论或答案,这部分并不是固定的,有的可以从书本教材中找到,有的则是相关政府部门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与同学一起研究他们的不同之处。并以鼓励的形式对同学的结论进行点评。让同学们独自总结错误,得出经验教训。每一个小组可以做一些书面报告,并把它们保存下来。为学生下一次的案例分析提供经验和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即可以学到概念理论,也可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逻辑思考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戚龙琦.浅议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王婷婷.从微电影传播看微时代城市文化的构建[J].青年记者,2015,(8).

[3]王道花,金从.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和产业,2008,(5).

[4]肖燕武,张燕.物业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