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潜能培训总结8篇

时间:2023-02-27 11:11:03

潜能培训总结

潜能培训总结篇1

中国企业系统化运作第一人,具有传奇式经历,任大型跨国集团训练机构中国区首席训练师和创办人。

前事不忘,今日之师。从傲普的阵痛中走出来,风云人物骆超已正式确认加盟健道国际,并出任健道国际副董事长、首席咨询顾问兼健道国际商学院执行长,担当起民族直销企业的培训任务。

简评:骆超在直销培训界屹立不倒的理由在于,他在失败中振作,并寻找新的方向。

No.2 杨滨

杨滨系性格管理学开创者、A21国际教育系统的创办人,同时任马来西亚活力健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与CSMP性格生产力国际管理机构总裁。

作为各大直销公司与系统亲点的培训师,杨滨在中国范围内的直销企业中,都具备高度的亲和力,多年来奔走在中国直销培训第一线。

简评:擅长性格分析与领导力培训,善于用性格理论来指导直销行业内实践活动。

No.3 刘贵生

刘贵生一直以一个培训人的身份要求自己。从安利、新时代到现在的泰达国林,刘贵生在伴随公司成长的同时,都成立了专业的培训公司负责培训,身份一直定位于成功系统首席培训师。

多年前,刘贵生是早期安利政策委员会里负责培训与工具流建设的先行者,而今天,他已经成为杭州国林养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经历是培训师实用主义成长的范例。

简评:作为成功系统的灵魂人物,刘贵生的创新在于将安利网络21的培训精神演化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技能。

No.4 李久慈

李久慈是当之无愧的特别讲师,他在直销行业中的影响力,体现在丰富经验,纯正理念,见多识广上。

有人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李久慈,台湾的李九慈和时台名就相当于大陆的胡远江和禹路,陈得发相当于大陆的杨谦。李久慈是很多直销公司和系统的幕后人物,他的建设性在于,以培训师的身份,引进了很多先进的内训理念,给中国培训的国际化带来一股清风。

简评:作为台湾资深的直销研究者、培训师,近年来一直在大陆辛勤耕耘。

No.5 孙晓歧

孙晓歧的专长领域在于销售、人力资源与领导艺术,课程涵盖特色训练、案例分析、互动研讨、角色扮演、游戏感悟、分组研讨、现场销售训练与话术训练复制,因为在准客户开发策略方面、有效提升业绩的五大关键与成功销售黄金法则等三大创新思维,为他的北京东方东岐文化传播中心创造了可观的声誉。

简评:孙晓歧最大的优势是具备实战与理论的完美结合,帮助企业打开产品的销路,完美地吸收专家成功的经验与智慧。

No.6 天雕

1995年进入直销界,天雕先后管理过多家直销企业,至1997年开始对直销理论进行研究,系北大直销总裁高级研修班高级讲师。多年潜心进行直销实践和研究。曾为美国某电子商务公司教育培训总监,现为天雕直销咨询机构CEO。

简评:作为直销培训师,天雕强调直销人要与时俱进,研究新经济发展趋势,学习新经济环境中的新思维。

No.7 启航

启航作为一名培训师之外,还兼具多种角色,青年演讲家、潜能开发训练师、亚洲著名企业教练、中国直销研究院教授、中国直销教育网首席训练师、美国生命动力系统签约训练师、国家劳动保障部授权企业培训师。

简评:凭借多年的市场实践经验,启航先生在深入接触国际直销前沿培训理念的情况下,不断研究和总结本土化的培训模式。

No.8 董德

国内著名的实战派直销培训专家、资深企业教练;国际心灵训练导师,北京太和盛世行销顾问机构总裁。曾为天狮、完美、珍奥、健康元、太阳生科、健道国际、金道堂、身心国际、安美国际、琪雅、星邦生命、鸿宇国际等企业作过咨询顾问。著有《思想力成功学》一书。目前,董德先生专注研究直销网络系统的建设,并创立了天狼国际系统。

简评:13年的医药保健品工作经验,使董德对传统营销、会议营销、直销能够有效的结合,以精髓的培训系统课程,带动了现代直销的革新。

No.9 王宇诚

王宇诚专注于人性研究、个人成长、潜能开发领域,经过十多年潜心研究,以美国安东尼罗宾的潜能成功学、NLP神经语言程式学为基础,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成功学系统,在拓展心智、塑造行为模式、潜能运用方面屡有建树。

简评:由于在玫琳凯女性职业魅力方面突出的培训技巧,王宇诚获得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波导集团、浙江娃哈哈集团、扬子江药业与大红鹰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的首肯。

No.10 郑柯

香港卓越国际训练机构总裁、首席导师,美国世联国际教练中心杰出教练兼亚洲区执行总监,清华大学素质培训中心导师。

潜能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 水下工程 援潜救生 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Underwater Engineering Submarine

Rescue Teaching and Training System

LIU Boyun, LI Qixiu, QIU Jinshui

(College of Power Engineering,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033)

Abstract Submarine rescue is a very important task in army 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ubmarine rescue underwater engineering teaching and training in realistic subject worthy of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marine rescue mission, underwater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eaching and training issues were discussed, and training ideas, training content and training content system mechanisms to carry out research and practice.

Key words underwater engineering; submarine rescue; teaching training

水下工程技术专业是为培养援潜救生技术和装备使用管理、水下工程技术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干部,是防险救生等部队急需的人才。援潜救生的使命是为水下潜器提供援助保障,对失事水下潜器实施援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加强海上援潜救生能力建设对于提高海军核心军事能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尤其是对于保障舰艇部队战斗力和生命力具有重大意义。①②

1 认清援潜救生任务、特点与条件,明确教学训练需求

世界海军将水下潜器援潜救生训练作为一个包括了失事报警、通信联络、自救脱险、接受援救、水面救生的全过程训练,而不是仅仅当作一门单独的单兵技能对待,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在训练内容设置中。因此,援潜救生训练除了单兵技能训练外,还包括了其他援救环节训练内容:与援救力量的通信联络训练、失事舱室的生存环境创造与控制训练、接受外界援救技术训练、水面救生训练等,并且,为了实施这些训练,需要对已有的教材和训练设施进行相应的完善。

其次,认识援潜救生的特点。水下潜器发生重大事故是无法预计的突发事件,它的出现是随机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于目前水下潜器设计制造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对水下潜器重大事故尚不能做到准确预报。事故灾害爆发的突然性使援潜救生具有突发性特点。为此,在该专业教学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研究援潜救生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水下潜器重大事故的必然性、执行任务的艰巨性和快速行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出科学合理的战术,明确援潜救生中的兵力运用,规范指挥程序,进一步探讨援潜救生训练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找到与一般军事训练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搞好训练的总体设计。

再次,把握援潜救生条件。一是援救失事水下潜器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不论平时或战时,一旦接到水下潜器失事的通报,所有组织部署及卫勤力量的使用都要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二是作战海区、季节对海军在海上的军事行动具有极大的影响。战区如处于远海,由于远离基地,海域相隔,联络、交通不便,无疑增加了救援的困难,所以发生的减员率要比近海高。三是气象条件对援潜救生而言具有深刻的影响,是海上援潜救生行动时必须考虑的条件之一。特别是在水下潜器失事时,要及时组织海上援救工作,必须随时掌握海上气象变化的信息,适时地选择安排救援部署的展开。四是如果水下潜器在远海失事,舰队难以掌握制海、制空权,整个救援工作很可能受到敌人的干扰,甚至因此失去援潜的时机。五是援潜救生技术复杂,协调困难。例如,深潜救生艇、救生钟在水下与失事水下潜器的对接,艇员快速上浮后的水上救护,减压病患者使用单人加压舱的空运转乘等等,都比较复杂。因此,水下工程专业训练应适应援潜救生任务需求,认清援潜救生训练与军事训练是同等重要的,把援潜救生训练作为专业教学训练的重要内容,走出一条“战时能应战,平时能应急”的训练路子。

2 满足援潜救生需求,构建训练内容体系

水下工程援潜救生专业训练,要在总结国内外海军失事水下潜器援潜救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援潜救生需求,提高训练起点和标准,抓好训练内容的设置,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训练内容体系,增强转型条件建设下援潜救生的能力建设。

援潜救生主要包括水下潜器自救和对失事水下潜器的援救两个方面的工作,为此,需要围绕这两方面工作,完善以下训练内容的设置:

对于水下潜器自救,训练内容包括:(1)水下潜器发生事故后,艇员应立即按条令进行损害管制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持水下潜器的不沉性和机动性。根据宁上勿下的原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使水下潜器先浮出水面,再继续进行损管和采取其它措施。(2)水下潜器沉坐海底,训练释放失事浮标和救生信号机;采取有效的损管措施,最大限度地限制灾害的蔓延,最终消除灾害,是水下潜器恢复不沉性;充分合理地利用艇上应急救生备品和再生药板,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延长艇员在艇内的逗留时间,以争取时间等待援救和为出艇脱险做好充分准备;利用艇上的救生装置,接受来自水面的援救;水下潜器确已无法恢复不沉性,艇员应利用艇上的救生装具和设备,按条令经严格组织后,尽快地出艇脱险。

对失事水下潜器的援救,应训练水面援救和水下援救的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对于水面援救,训练内容包括搜索失事水下潜器并定位,发现失事水下潜器放出的失事浮标后进行监护;对出艇脱险而浮于水面的艇员进行救护;拖带漂浮于水面失去机动性的水下潜器。对于水下援救,训练内容包括为水下潜器艇员创造生存和生活条件,如为水下潜器通风换气,提供高压气和失事照明,为水下潜器输送食品、装具、再生药板及工具等;协助艇员从脱险部位出艇脱险;利用救生钟、救生艇等援救艇员脱险;利用艇上的管路系统,为水下潜器吹除主压载水舱,使水下潜器浮出水面。

为了实施这些训练,进一步需要编制相应的教材和训练场地(实验室)等。在以往的援潜救生教学训练中,过分地重视了单兵脱险技能的训练,对水下潜器援潜救生需要掌握的其他重要能力(如:报警联络、舱室生存、接受援救、水面求生等)没有明确地纳入训练范围,也没有建设相应的训练设施和训练场地,从而将水下潜器援潜救生仅仅当成了一项单项技能训练,自我限制和缩小了培训范围,偏离了部队的实际需求。

3 适应援潜救生特点,完善教学训练机制

援潜救生教学训练机制影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对于生长干部学员的能力素质以及第一岗位任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下工程专业院校阶段的培训与部队援潜救生训练都隶属于海军援潜救生训练体系这个大系统,应该在上级机关的统一筹划下,按照院校和部队的职能分工和衔接要求,分清任务、明确职责、承前启后。③为此,在开展水下工程专业援潜救生教学训练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脱险训练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科学规划脱险训练的阶段层次,合理设置院校训练与部队训练的职能界面,以解决组织训练的指挥不畅、职责不明、保障不力、训练重复等问题。

对照国际惯例,院校的援潜救生训练相当于外军的陆基训练,处在整个援潜救生训练链条的第一环。与外军援潜救生训练中心的培训模式相比,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训练标准、训练方式等都存在与部队实战需要衔接不紧密的地方,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做好院校人才培训的顶层设计。针对院校援潜救生训练,我们的初步设想是按照当前《军事训练考核大纲》的要求,对今后的水下潜器援潜救生培训分为初训和复训两个基本层次,然后,分别对两个层次对象设置其目标要求、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等,形成符合任职教育规律的培训模式。

院校培训应该重点解决面向技能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锻炼,按照相关训练考核大纲的要求,达到具体的培训指标和能力,将训练合格的人员输送部队;而部队的援潜救生训练应该注重于面向任务型的海上训练和战术战役级的综合演练,不需要也不应该再搞基础技能型的重复训练。

4 结论

本文结合水下工程专业在援潜救生教学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讨论,并对已有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院校援潜救生培训与部队援潜救生训练教学训练机制的完善,使得院校援潜救生培训与部队援潜救生训练相互之间分工明确,界线清晰,训练梯次明确,院校与水下潜器支队的援潜救生训练相互协调,形成合力,使得训练质量和效益得到有效保障。

注释

① 林福治,魏克新,刘富友.海军防救技术手册[M].天津:海司航保部编辑部,2001.

潜能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 培训模式;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004-02

0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教育的实施,已对数以万计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和身份的社会群体进行了多项多次培训。那么培训内容是否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培训效果是否被社会认可,都是需要我们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的。本课题组已经根据刘红旗老师提出的“就业――增收――幸福”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试图通过调研数据建立“培训――创业――增收――幸福”模式[1]的结构方程模式(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进行实证检验。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研究方法

1.1 样本本研究是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进行的历次创业培训学员中进行的调查。采用问卷发放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以问卷发放的调查方式为主,剔除无效问卷12份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69份。其中培训后创业的占64.29%,月收入在6000元以X的占46.43%,文化程度在大专/本科的人数占67.86%,共有95.24%的培训人员获得了培训真书,女性培训人数占60.71%。

1.2 测量工具我们在理论分析、访谈以及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创业)培训模式的指标体系由创业培训、创业情况、收入幸福三部分组成,并编制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创业)培训模式评价量表》。量表以利克特五点量表测量,共有6个题目,计分方法为:1表示没有任何效果,5表示非常有效果。初始量表的编制在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并以结构化访谈和开放式量表调查相结合进行。初始量表编制完成后,我们选取46位受训人员进行了第一阶段的预研究,并根据预研究的结果对量表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1.3 统计方法目前可用来分析SEM的计算机软件相当多,本文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3.0[2]和结构方程建模软件AMOS7.0[3]进行相应分析。

2结构方程模型

2.1 效度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最大方差旋转法做因素分析,选取原则是特征值的大小和抽取因素所能解释变量的大小。抽取3个公共因素,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创业培训、创业能力和增收幸福,共解释了总变异的68.31%。具体数值见表1。每个变量的因素载荷系数均大于0.5,这说明该问卷绝大多数变量能较好的测量它所在的维度,同时说明具有较好的效度。具体数值见表2。

2.2 信度分析在SPSS13.0中采用Alpha值测量问卷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信度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分别计算问卷各维度总体的Alpha信度系数。主要数据详见表3。

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0.713

结果显示,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是0.713,说明量表需进行修订,但仍不失其利用价值;各维度具有一般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大于0.88,说明各项目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基本上能较好地反映所在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接受。由此我们认为,这份问卷有较好的信度,依此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对问卷进行的数据分析也是比较可靠的。

2.3 结构方程模型在理论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职业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即观察变量的测量模型和潜变量的结构模型,并运用AMOS7.0软件按对该模型进行了估计,得到模型拟合的良好性检验结果列表4。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整体拟合良好性检验GFI等指标达到了0.976,均方根残差RMR为0.022都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这表明假设的理论模型与观察数据有较高的拟合度。图1是根据完全标准结果绘制的结构方程模型。

关于图1中数据的理解是这样的:观察变量与潜变量之间以及潜变量之间的系数比较高,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各个观察变量和潜变量。同时也说明潜变量的总体信度效度符合要求,对潜变量所做的预测是可信得。从附图可以看出,创业培训对创业能力以及增收幸福都是正的影响,同时创业能力对增收幸福也是正的影响,相关系数达到0.40的效果。

3研究启示

3.1 关于问卷本身信息的讨论本次调研数据主要针对的是小老板、待创业社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培训对象来说,文化程度普遍较高(67.86%是大专/本科),创业率高(64.29%创业)和收入高倾向(6000元以上收入占46.43%)等特点。因此,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创业培训的社会效果很好,我们需要在今后的问卷设计中进一步改进,继续提高我们的培训效果。

3.2 关于受训者的讨论通过对创业培训的调查总结发现,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学历较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培训后实施创业的学员首先可以使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改善,自信心增强等;其次在创业过程中处理问题时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不再感到盲然了;而且在实际创业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这是学员们得到的最大收获。在调研过程中,学员们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尽管有国家创业贷款,但是额度较小,不能满足创业者们的需求,有时候会影响到创业的效果;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们普遍感觉到的是人才使用问题,毕竟初创时期的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有差距,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是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希望政策上能对小型创业企业有所倾斜,提供帮助。

3.3 关于职业培训的讨论通过文章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创业培训对创业能力的相关系数是0.17,对增收幸福的相关系数是0.42,也就是每进行1个单位的创业培训,就会增加0.17个单位的创业能力,增加0.42个单位收入和幸福感。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创业培训是非常有效果的,教师授课和教材的满意度选择比较满意及非常满意的达到90.48%。目前社会上随着职业竞争的加剧,创业培训成了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办好创业培训工作,挖掘出新的创业培训内容,更好的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

4文章创新

由于本次实证研究属于初探性研究,从问卷的设计到模型的建立都没有参考依据,因此,这次研究所建立的模型也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我们从理论角度做的这次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①我们设计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创业)模式的调查问卷,发放了大量的问卷进行了跟踪调查,收集到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鲜活案例和丰富的培训效果数据,可为我校新阶段进行创业培训提供理论指导。②我们根据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担负国家相关培训工作以来的调查数据,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创业)模式的数据结构模型,模型验证了刘红旗老师等提出的研究模式“培训――创业――增收――幸福”模式。这一模式在相关理论研究中是一个创新的培训模式,而关于该模式的实证研究也是第一次进行。

本文的研究比较粗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红旗等.加强培训针对性 探索培训新模式――阳光工程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

潜能培训总结篇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广西北海市涸洲岛潜水员现状及对策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年来有潜水员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有关北海市涸洲岛潜水员的现状、管理、政策等资料进行收集,为本文基础理论作支撑。

实地考察法2009年10月18至19日、2010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分别对北海探索潜水运动基地有限公司、北海鑫昌隆潜水运动基地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并与潜水员、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广泛地收集资料、信息和数据。

问卷调查法抽取在北海探索潜水运动基地有限公司、北海鑫昌隆潜水运动基地有限公司的23名潜水员作为样本,设计潜水员调查问卷23份,回收23份,有效问卷2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数理统计法对本次调研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资料,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1.基本状况

性别结构涸洲岛潜水员全部为男性。其主要原因为:潜水工作属于高端危险的水下作业工作,具有一定的操作技术,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与风险,而男性与女性相比,较为适合从事该行业。2.L2年龄结构调查显示,年龄结构主要分布在20一30岁之间,占总体的87%。年龄的年轻化是涸洲岛潜水员年龄结构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年龄的年轻化利于发挥组织中潜水员体质好、能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事潜水工作年限结构调查显示,涸洲岛潜水员从事潜水的工作年限在3一4年之间,占了56.50%;而7一9年以上的年限却占了少数。潜水属于高危险的下水作业工作,对身体、技术、经验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当从事该行业有一段时间,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以后,那么就会逐步提高收入,毕竟收入的高低是从事该行业最直接的驱动力;另外,该行业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如长时间从事该行业,对身体有一定的危险,如长期的感冒、头发常年的枯黄等现象。

获取潜水证情况潜水员获取潜水资格证是指潜水员在一定的时间里,通过一定的组织培训,对潜水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的考核后,达到了获取潜水资格证。调查显示,涸洲岛潜水员在上岗之前,都经过了培训,全部获取了相关的潜水资格证,说明该人员能胜任潜水行业,具备指导游客下水潜水作业的能力。

潜水星级结构调查显示,涸洲岛以一星级的潜水员为主,占了47.80%;而三星级与四星级的潜水员较少,都占了13%。笔者通过访谈得知,晋级需要一定的经费,而且还需要到其他沿海城市进行考核,一系列的程序下来非常麻烦。自己能干多点活,就尽量干,特别是在黄金周的时候,努力干活,赚取更多提成与工资。22招聘方式2.2.1从事潜水工作渠道目前,潜水行业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最为突出的三亚市,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滨海资源打造潜水基地,目前有将近十多家潜水企业,一年接待游客的人数尽达百万,产值超过1亿元,为整个海南带来了可喜的收入。那么,巨大的商机存在同时,多数人以各种各样的渠道开始招聘潜水员,以此从事潜水工作。涸洲岛95.70%的潜水员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从事潜水工作,4.30%的潜水员则是以院校预定的形式从事潜水工作。涸洲岛有着丰富的滨海资源,特别是涸洲岛的石螺口海滩景区,当潜水者只要仅仅潜下lm左右,就可以看见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为此,很多人就开始在该景区运营潜水旅游生意。这时候J洽恰给该岛屿的青年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为此,在亲朋好友的介绍下,多数青年人开始在涸洲岛接受潜水员的岗前培训,从事了潜水工作。据笔者调查,也有部分潜水员来自外地,他们在外省经过学校培训,直接跟随着老板来到涸洲岛,开始从事潜水工作。

卫被录用时考虑的因素潜水属于非常危险的一种海下运动,潜水员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获取一定的从业资格证书才能进行上岗。调查显示,多数潜水员认为“潜水员资格证”很重要,占了95.70%。目前,潜水员要取得潜水资格证,需要在涸洲岛经过一定的时间培训,并且要在岸上与水中经过严格考核才能取得潜水资格证。潜水员资格证是招聘单位录用时考核的主要依据,有了潜水员资格证,说明潜水员能胜任该行业的工作,能指导游客从事潜水作业。

培训现状

岗前培训郑新锦(台湾)收集了1989年一1999年10年之间所发生的休闲潜水事故实例原因的次数分析,主要归为10大原因:训练技能不足、潜水计划的失误、恐慌、指导错误、高压气体的障碍、生理功能的异常、空气不足、过度自信、准备故障、在水中被困住,其中训练技能不足与潜水计划的失误是潜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潜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归根结底是潜水员在岗前培训中,未能按照岗前培训的方法与要求去严格要求。由此可见,潜水岗前的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所有的潜水员都经过岗前培训,表明涸洲岛的潜水基地重视潜水员的岗前培训,对潜水员的考核严格把关。2.3.2岗前培训的期限调查显示,涸洲岛的潜水员岗前培训期限主要为3个月,地点主要在涸洲岛的石螺口景区。笔者通过与潜水员的访谈了解到,在这3个月中,由中国潜水运动协会委派潜水教练员到涸洲岛对潜水员进行培训,培训分为岸上培训与水中培训2种形式,要求潜水员熟悉水性。在岸上培训要进行体能测试、理论学习;在水中培训,要经过潜水救援、水中环境、搜索与打捞、潜水器材修护等各种潜水技能的操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反复操作以上技术训练,最后还需要对潜水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才能获取潜水资格证。

涸洲岛潜水员岗前培训的方法结构潜水员不仅仅需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目前,涸洲岛潜水员岗前培训的方法采取了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此进行培训。调查显示,主要以潜水教材学习、陆地训练、下水训练为主,分别占了100%、82.60%、86.%%。数据反映出潜水员岗前培训是一项综合性相很强的运动。2.3.4岗中培训出现的问题调查显示,65.50%的潜水员存在“潜水资历已达标,再培训没必要”的思想。这反映出潜水员对于潜水员的星级晋级程度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业务技能的提高。5220%的潜水员认为“满负荷工作,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很重要。这反映出潜水员常年从事潜水工作,带游客下水体验潜水的频率过于密集。与涸洲岛的潜水员访谈得知,继续再教育培需要花去很多时间,而且培训的地点不在涸洲岛,而是在其他沿海地区,这样一来,所花去的时间及费用较高,自己无暇顾及这些培训,取得一星级的潜水员就足以够用了。47.80%的潜水员认为“领导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涸洲岛的潜水基地属于私人的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与国有企业有所不同,建议重视潜水员业务知识的提高。78.30%的潜水员认为“在培训费用上,自己承担的花费太大”。这反映出潜水员担心花取培训费用,对星级的晋级程度不强。52.20%的潜水员认为“培训期间单位扣津贴和奖金,影响个人收入”。这反映出潜水员的工资与每天带游客下水潜水的业绩相关。从事继续再教育培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如果从事了继续再教育培训,个人该月的工作所会被扣除,对于月薪不多的潜水员来说,接受继续再培训即占了工作的时间,又会被扣除工资。43.50%的潜水员认为“有些培训效果差,不愿意参加”。通过访谈得知,有部分潜水员接受过继续再教育培训,可是内容的枯燥与重复使得他们对培训存在着一些看法。#p#分页标题#e#

潜水作业现状

潜水作业出发前分析潜水员潜水作业出发前应依据平时下水的经验,对游客的实际情况拟定一份潜水计划,这样有利于潜水员掌握游客的实际情况。调查显示,60.90%的潜水员认为“出发前根据平时潜水中游客的技巧和能力,拟定详细潜水计划”很重要。这反映出潜水员重视潜水出发前准备工作。通过与潜水员访谈得知,他们都会在出发前对当天的天气、水中的环境、游客是否会游泳、身体状况等问题都会做好充分的观察与咨询,制定一个能够掌握安全的有效策略。95.70%的潜水员认为“出发前对器材检查”很重要。器材是潜水安全的基础,应逐一对氧气瓶、救生衣、面镜等设备做好检查。87%的潜水员认为“注意潜水游客或者自己潜水前的身体状况”很重要。这反映出潜水员对自己或者游客的身体状况很重视,潜水员出发前应询问游客的身体状况。

潜水作业下水前分析潜水作业下水前的工作主要是指在下水前重点对着装检查,它主要仪表的检查、救生衣、配重的重量等。第一,仪表的检查,包括氧气瓶是否良好、潜水员的手表是否正常等;第二,救生衣的检查,包括救生衣是否漏气;第三,配重的重量检查,包括重量是否合适自己、配重带脱卸后能否立即掉落。调查显示,多数潜水员认为“下水前的工作检查”都很重要,说明潜水员能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潜水前的准备工作。

潜水作业中分析准备潜入水中,潜水员时刻提醒游客要注意保持体温、身体要保持呈流线型、与自己保持缓慢移动。第一,提醒游客要注意保持体温。身体与水的接触迫使人体的体温下降,容易发生潜水事故。为此,潜水员要提醒游客避开流动的水域,当潜水员发现游客身体出现不适应的时候,及时打手势交流。第二,身体要保持呈流线型。保持流线型为了减少水中的阻力,以此节省体力。潜水员应时刻维持游客身体平衡,提醒游客保持流线型。第三,与自己保持缓慢移动。水中的阻力要比空气中的阻力大,为此要缓慢前进。游客避免潜水水中带来的兴奋以此加快潜水的速度,而是与潜水员保持缓慢移动。潜水员要控制游客的移动速度,保持在自己的身旁。调查显示,潜水员认为上述状况都较为重要,潜水员能按照潜水的要求严格执行。

潜水作业后分析潜水结束后,潜水员应对器材装备的检查、提醒游客注意身体的保暖、检查潜水游客身体是否伤害和身体状况是否异样。调查显示,潜水员认为“潜水后的注意事项”很重要。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尽管潜水员提醒游客要注意潜水后的事项,但是多数游客为了赶时间而忽视了注意事项。

对策与建议

加强岗中培训,提高潜水员的综合素质调查显示,涸洲岛的潜水员不能做到岗中培训和技能提高,这样限制了潜水员眼界。由此,需要加强对涸洲岛潜水实施岗中培训,提高潜水员的潜水管理能力,提高潜水员专业素质。首先,培训的机构需对潜水员进行2类知识的岗中培训,即潜水员岗中培训的目的、如何提高潜水员的综合素质,把岗中培训的主要意义灌输到潜水员中,可以通过分析国内外一些潜水事故的案例,让潜水员知道自己加强岗中培训的重要性。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意外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潜水人员遭遇意外时的惊慌,导致非正确的处理方法,造成了意外的发生。其次,北海探索潜水运动基地有限公司、北海鑫昌隆潜水运动基地有限公司对潜水员进行岗中培训时,应减少让潜水员支出培训的费用。笔者对潜水员访谈得知,许多潜水担心花取培训费用,为此,他们往往消极参与岗中培训,使得潜水星级的晋级程度不高。最后,提高岗中培训的质量。依据涸洲岛潜水消费者的特点与需求,从培训的形式、方法、时间等方面对潜水员进行岗中培训,及时了解经常放生潜水事故的急救措施;通过多种媒介观摩其他滨海地区潜水员的潜水作业流程,提高岗中培训的质量,而不是仅仅是枯燥与无味的岗中培训内容。

建立完善的潜水员安全保障体系,努力提供高水准的潜水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参与潜水运动的人数越来越多,使得潜水在许多沿海地区开始受到游客的喜爱。在2010年五一长假中,就有200多人在涸洲岛的石螺口海滩景区从事潜水运动。海南的三亚,有些潜水基地在旺季的时候,一天有超过1000名的游客从事潜水运动,潜水员每天都要带领超过10名游客潜水。潜水员每天高负荷的工作量,使得潜水员的身体疲惫,难以顾及下水的游客,这样一来就存在潜水的安全隐患,难以提供高水准的潜水服务。为此,急需建立完善的潜水员安全保障体系。首先,检查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经常对潜水器械维护、使用、保养和潜水前得器材安全检查;其次,建立科学的事故处理与救助预警系统(图1),使得当发生潜水事故时,能及时处理事故;最后,建立体育保险。

潜能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 拓展训练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校园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新闻媒体、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大学生自杀的极端事例时常在各所高校中出现,仅2011年上半年,全国就有40名高校学生自杀身亡”。①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1 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1.1 拓展训练涵义、特点与课程内容

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兴的体验式学习形式,源自二战时期英国海战求生,后盛行于人才资源管理培训系统。1995年进入中国,2002年北京大学将拓展训练引入到学校教育系统中,之后拓展训练如雨后春笋一样在高等院校安家落户。学校拓展训练的开创者钱永健教授认为:拓展训练是与传统的认知教育不同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它是体验式教育在中国特定环境中的产物。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情景,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进行活动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含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实现可趋向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②

拓展训练课程的特点是以游戏活动开始,刺激、好玩、新奇和惊险并存,体能刺激适中,心理刺激最大。课程以综合体能活动为载体,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挖掘个人潜能、提升自我、熔炼团队为目标。

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多样。依据主要课程内容,可分为破冰类课程、沟通类课程、团队协作类和个人挑战类课程。依据练习的场地,可分为室内拓展课程、户外拓展课程和专业场地拓展课程;依据拓展的目的与任务,可以将拓展训练分为激发潜能类课程和熔炼团队类课程;依据拓展的功能可以将拓展运动分为健身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等。

1.2 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与拓展训练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1.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可以理解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命具有活力,潜能得到开发,价值得以体现。③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态需要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依据广东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编的《高等教育心理学》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阐述可归纳为:心智潜能得到充份发挥,形成了优良的心理品质,情绪稳定、适应良好、有幸福感和成就感三大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善、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特征。

1.2.2 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成为研究新领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手段让学生心智潜能得到充份发挥,情绪、意志、人格、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性以及心理行为等得到健康发展。这与拓展训练挖掘个人潜能、完善健全人格、完美团队合作意识的目标有高度的一致性。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从传统的课堂理论宣讲、专题讲座走向多种活动参与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而拓展训练教育模式的引入更是打开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扇大门,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自信、理解、信任、沟通、团队等抽象性概念一下子直观起来。在拓展训练专门设计的游戏体验活动环节,学生将会毫无保留地展露出自己做事的行为方式;在分享讨论环节,学生在兴高采烈地诉说和倾听过程中将显露其行为活动的心理路程;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在分析活动成功或失败、完美或缺憾的过程中将重新审视自己、定位自己。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正在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2 五邑大学拓展训练课程及培训开展情况

2.1 正式引入拓展训练课程

2009年,拓展训练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引入五邑大学。每期培训时间为9周18个学时,课程规模为30人。目前已开设7个学期,培训学生达200多人。拓展训练课程以体能刺激与心理刺激为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完善团队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课程操作流程为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活动体验—分享讨论—总结反思—感悟提升—改变行为。

2.2 单元拓展课程的培训目标明确

以我校拓展训练的核心经典课程为例:破冰团建课程旨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坚冰与隔阂,选出队长创立队旗、队歌、队训、队名,完成团队建设;信任背摔课程中,让学生体验失重的恐惧以及团队协作的意义,认识到信任别人是一种快乐与幸福,被别人信任是一种成就和满足;突破雷阵课程中,让学生体验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时的兴奋,学会打破定型思维,勇于开拓,勇于创新;高台演讲课程中,让学生体验到高压下演讲的困惑,认识到说话是思想的表达,听话是信息的收集,而思想是一部复杂的交换机;穿越电网课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细小失误造成的满盘皆输,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2.3 多种形式的校园拓展培训活动

为扩展课程的辐射面,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等部门定期聘请该课程教练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培训活动。如:2010年,校党委宣传部开展了“责任、激情、言为心宣、语为心传”为主题的校报记者团潜能挖掘拓展培训;2011年,校团委开展了以“我行、我能、我尝试”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岗前模拟拓展培训。活动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该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显著。

2.4 受训学生回馈课程感悟

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每期课程都和学生建立了很深的情谊。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建立了无障碍信息沟通。在学生反馈信件中,内容包罗广泛,课堂建议、训练感受、课程回顾、生活感言,最多的还是拓展课程感悟,从这些感悟中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提升与进步。部分学生感悟列举:(1)在明确了目标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只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了,不管结果如何,都是成功的;(2)如果将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别人,你会信任对方吗?信任,是精诚合作的基石;(3)这是一次值得的培训,因为我们在培训中受益匪浅,而这些收获已经在不经意间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人生态度,使我们更加积极向上;(4)大声唱,大声叫,用力跑,用力跳,紧紧拥抱,这些都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很难体味到的。教练对于信赖、自信、团队协作的点评对于我们也变成了一种快乐而必要的回味。结束训练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是兴致勃勃地将这些快乐的过程讲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然后回收每一份羡慕、期盼的目光。

3 五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培训方案设计

党的十报告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论述: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成为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词。因此,高校引入拓展训练,在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方案时,将企业团队培训中流行的心理拓展训练项目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从教室内延伸到室外,让学生在体验式的游戏活动项目中,开发个人潜能、强化团队合作,深化人际沟通,培养理解力、信任力、塑造完美人格,让学生在游戏玩乐过程中顿悟自知、自信、自强。

3.1 塑造完美人格锤炼学生干部领袖团队方案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群体,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使和桥梁。对学生干部进行沟通力、理解力、领导力以及团队意识、服务意识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挖掘学生个人潜能、培养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展现自己、分享讨论中审视自己、总结回顾中提升自己。最终掌握一定的训练技巧,扩大训练的成果,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到信使和桥梁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3.2 挖掘潜能打造多种风采精英团队方案

依据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统筹安排各类拓展训练主题培训,满足不同学生群体需求。开创性地为不同学生群体举办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如为大一新生举办“新起点、铸梦想、我的人生我作主”规划类主题活动;为大二大三学生举办“塑造你我、合作发展” 团队意识类主题活动;为毕业生举办“自强、自信、自立、放飞梦想、融入社会” 自我提升类主题活动;为学生党校和团校成员举办“挑战自我、熔炼团队” 主题活动;为经济困难生举办“自强、自信、重塑自我、重树自信” 主题活动;为暑期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举办“敢担当、我行、我能、我参加” 主题活动。开展这些培训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开放分享、快乐学习的魅力,增进彼此了解,建立人际信任,塑造健全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下转第219页)(上接第205页)

3.3 积极学习完善辅导员指导团队方案

举办辅导员心理素质拓展技能专题培训活动。高校辅导员队伍需要对学生充满热情和责任。为了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学校可在寒暑假组织辅导员参加拓展训练专题培训,促进受培训的辅导员将拓展训练的精神、技能运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生活当中,激发工作热情,传递正面能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4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拓展训练的相应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拓展训练课程要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常态化教育培训关系,多维度积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方案设计,让学生在体验式培训活动中开挖个人潜能、深化人际沟通,熔炼团队精神,在游戏玩乐中顿悟自知、自信、自强。

注释

① 袁凤梅.拓展训练对提高高职学生心理抗压力作用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

潜能培训总结篇6

什么是标杆企业大学

企业大学是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文化再造、知识管理等管理手段和现代培训技术,有效提升企业的学习力、文化力和创造力,在促进员工成长的同时,持续推进组织能力快速成长、绩效大幅提升的战略驱动单位。标杆企业大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1.能够把握发展趋势,引领企业大学发展方向。与当前国内几大机构评选的模块化的标杆企业大学不同,笔者认为,标杆企业大学特指综合运营管理能力强、经营效果佳的企业大学。除了能够快速提升组织和员工的成长速度、促进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快速、大幅提升之外,还需要不断研究相关技术,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及时强化相关能力,不断引领企业大学发展方向。

2.标杆企业大学的角色为“二主六辅”。“二主”即成长顾问、绩效伙伴;“六辅”即培训管理专家、资源整合者、组织建设者、文化建设者、绩效挖潜专家、变革推动者。成长顾问即员工和组织的成长顾问。作为成长顾问,需要具备专业的培训管理能力、组织建设能力,其与“六辅”中的培训管理专家、组织建设者、文化建设者、资源整合者相对应。绩效伙伴即作为供应商、内部单位和外部客户等全产业链中各级经理的绩效伙伴。作为绩效伙伴,需要具备专业的绩效挖潜能力、变革推动能力、组织建设能力,以文化建设引领加强资源整合,提供专业的培训与咨询相关服务,其包含“六辅”中的全部角色。

3.标杆企业大学是能自主经营的自治体。企业大学要打造成为标杆,首先必须能够自主经营,能够以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共同打造标杆。

4.标杆企业大学随着能力的强化而扩充自己的业务边界。企业大学的发展应遵循客观规律。首先应做好企业内部培训工作,获得内部客户的认可。在此基础上,逐步延伸到整个供应链,通过培训、咨询、辅导提升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如果在此过程中能够积累出市场需要且具备号召力的品牌课程,可以进一步向社会大众提供培训服务,成为人才工厂。

企业大学建设宜本着效果导向的原则,先做出实际效果获得支持与认可,再进行系统化的建设,从而发挥出企业大学的最大功效。

首先,要成为令人喜爱的成长顾问。企业大学要成为令人喜爱的成长顾问,需要设计立体化的快速成长体系并把握关键节点重点运作,帮助员工和组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快的成长速度。一是在企业战略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以此为基

础,梳理出组织能力地图,进而结合企业情况诊断组织能力,设计人机协同的组织能力开发方案,并通过核心人才队伍开发与管理机制完善两大环节来实现。二是整合标杆经验,制订岗位攻略,帮助员工轻松胜任岗位;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强化员工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学习地图和核心岗位成长任务包、晋级包,并通过推动职业规划、人才测评、个人发展计划等环节运作引导员工学习方向;构建有吸引力的学习分享交流平台,引导学员在自学中快速提升;构建有效的在岗学习方案,通过互助、转岗等帮助员工快速提升;开发简单、系统的培训课程包,帮助学员快速提升能力;协助构建人才盘点机制与继任计划,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快速成长。

其次,成为经理人追捧的绩效伙伴。构建绩效挖潜系统,开发绩效挖潜工具,通过培训培养绩效挖潜人才,辅导经理人开展绩效挖潜活动,协助经理人快速大幅提升绩效,成为其追捧的绩效伙伴。需要注意:在绩效挖潜机制建立过程中须搭建运作平台和运作机制,在确保高效运作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析影响经理人绩效的关键因素,开发出简单易用的绩效挖潜工具并不断总结优化;注重挖潜过程中的士气管理,先小范围试点,再批量复制成功经验;通过内外、纵横、正反、原理对标等手段“集优补缺”,力争获得突破和绩效的大幅提升;设计好标准化的总结固化工具模板,抓好最佳实践总结推广工作。

企业大学的价值创造逻辑

企业大学通过绩效伙伴和成长顾问两大角色促进组织和员工快速成长,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而要从根源上提升企业竞争力,需从核心竞争力――文化力、学习力、创造力入手(如图1所示)。

以绩效伙伴和成长顾问为角色,促进企业绩效和竞争力快速提升

作为绩效伙伴,企业大学应提炼极其精简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协助经理人把握绩效创造关键点、资源有效配置原则、任务管控核心点、团队整合要点、管理诊断基本方法,并引导其诊断、梳理、挖潜空间,选定挖潜项目,组织团队以行动学习法的方式,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绩效的大幅提升,并将业绩提升的方法固化下来,确保持续高效。作为成长顾问,企业大学应通过搭建系统化的快速成长体系协助员工和组织快速成长。

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为手段,从根源上提升企业绩效

竞争力是企业统筹运用资源获得超越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能力。笔者将企业竞争力分为外在竞争力、内在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将核心竞争力划分为文化力、学习力和创造力三个方面。而企业绩效的提升,最终源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文化再造、学习型组织建设、知识管理等手段打造,从而从根源上提升企业绩效和竞争力。

充分发挥培训价值,助推企业绩效和竞争力提升

1.树立“四基”培训理念,整合多种培训手段(如图2所示)。业界总结出“三基”培训方式,即基于能力、基于任务、基于问题三种方式开展培训,部分单位为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效果更好争论不休。笔者认为,基于能力素质开展培训,着眼点是系统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往往容易陷入知识迷宫,成为基于知识的培训;基于任务开展培训,着眼于通过任务提升并检验员工能力,但往往容易陷入虚拟任务迷宫,学员积极性不高且造成时间的浪费;基于问题的培训,着眼于通过解决本单位的问题改善绩效,然而容易陷入“芝麻”陷阱,解决了局部问题却放任影响单位绩效的重大问题,对业绩改进帮助不大。应在上述三种培训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基于绩效的培训――着眼点在系统分析问题,通过培训解决影响单位绩效的关键问题。

通过立体化的“四基”手段来提高培训效果,一般应先通过绩效培训解决重大问题,再通过基于问题的培训解决企业内部中小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考虑系统设计能力素质模型,开展基于能力的培训,但培训前后必须安排相应的任务,确保学员将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2.以效果为导向,打造有效的培训模式。当前,有很多企业的培训管理者将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培训的组织事务上,并因这方面的强大能力被称之为“事务专家”,从旨在创造价值的培训目的来看,这无疑是个讽刺。培训是创造价值的工作,价值创造点主要集中在年度培训方案策划、重大培训项目策划与实施上,培训管理者可以抓大放小,将所谓的事务工作简化或者外包,聚焦在能创造价值的工作上。因此,企业有必要以效果为导向,从年度培训计划策划开始,到重大项目策划、具体项目调研策划(培训转化方案)、培训前筹备(重点内容和演绎思路、讲师选择、营销推广、施加压力、学员准备)、训中实施(学习文化塑造、调动学员参与)和训后转化(行动计划、分享计划、辅导计划、督促实施)等各个环节寻求最优方案,打造高效的培训模式,避免“公开课”、“娱乐课”、“走过场”等情况。

潜能培训总结篇7

摘要  通过对危险任职岗位对人员心理素质涵义、结构的分析,提出的基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训练是提高岗位心理素质主要渠道的思想,并结合脱险过程中的危险对人员心理素质要求的特点,认为脱险岗位心理素质主要体现为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两个方面,进而提出了“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并对各种培养模式的具体训练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任职课程  岗位心理素质  培养模式

         在一些任职岗位中,由于可能面临着一定的工作危险或需要对险情进行有效处置,要求岗位任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如在未来战争中,各种超强度的刺激将会引起官的心理高度紧张和恐慌,而过度的紧张则会对心理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出现心理疾病,破坏官兵身体各部位器官协调,引起思维混乱,从而对官兵作战技能、智能的发挥形成严重的障碍。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再高的军事技能、高度的思想觉悟和英勇顽强的精神,也将难以体现出来,从而严重制约作战能力的发挥。因此, 弄清楚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及其结构,探讨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开展这一类任职教育教学应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1.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及其结构

        1.1 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涵义

         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职业心理素质的组成之一,它特别强调面对岗位危险对任职人员心理素质的要求。从心理素质的角度,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可以定义为人的心理素质在任职岗位上面对风险时的适应性程度,它强调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在风险任职岗位的具体化;从岗位素质的角度,把任职岗位心理素质作为岗位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指从事风险岗位任职活动所必备的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强调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数量。

         将这两种角度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认为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个体拥有的对风险岗位活动起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质与量的有机统一。首先,它是风险岗位对其任职人员都要求具备的心理品质,不同的风险岗位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对心理素质特点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从事面对风险岗位所需的基本心理品质,任何准备任职此类岗位的人均需要这些品质。如在潜艇失事后,所有潜艇艇员都面临着离艇脱险的风险,要求潜艇艇员必须具备脱险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及相应的心理素质,否则就难以适应脱险岗位的要求,导致脱险失败甚至牺牲;其次,任职岗位心理素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1.2 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

         目前,对于职业心理素质应有的结构尚没有定论,同样,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也缺乏统一的认识。由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心理素质特点和要求,因此,不同的岗位也应有不同的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的结构。潜艇艇员脱险救生是指当潜艇失事后,艇员着脱险装具从潜艇内通过救生通道到达艇外,再经过必须的水中上浮过程到达水面的过程。就潜艇艇员脱险救生行为而言,我们认为脱险岗位心理素质主要体现为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两个方面。

         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是指面对潜艇失事后的复杂、危险的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主动地实施脱险行动的心理素质。潜艇失事后,潜艇舱内面临着进水、失火、浓烟等各种危险和困难的情况。同时,艇员在黑暗的艇内和水中脱险本身也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因此,艇员具备较高的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是有效完成脱险的必要保证。

         脱险岗位的心理稳定性是指能够成功应对脱险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由于艇员是在黑暗的艇内和水中进行脱险的,在此过程中,众多因素可能对脱险产生不利的影响,艇员如果不能正确处置这些不利的影响,将可能危及艇员的生命。而艇员具备较高的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是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心理保证。

        2. 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岗位心理素质的形成即有先天因素的作用,后天的培养同样不可缺乏。由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任职岗位心理素质结构,因此,不同的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应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与方法。以下将结合潜艇脱险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培养,对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模式与方法进行研究。

         潜艇失事时,水下脱险是艇员救生的基本途径之一。此时,潜艇内可能存在断电、固壳破损、部分或全部舱室进水,艇内常压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而这些都将成为艇员出现心理反应的应激源。在这些应激源的作用下,艇员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变化,有的甚至产生心理危机,如恐慌、恐惧、紧张等,从而导致无法完成水下脱险,甚至造成无谓牺牲。因此,加强潜艇艇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对于潜艇艇员的成功脱险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对潜水与脱险心理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心理结构分析和心理素质测评,仅有个别研究是针对心理素质培养的,尚未有针对艇员脱险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报导,在工作中也缺乏有效的实践。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我们结合潜艇脱险救生课程的改革,对潜艇艇员的脱险心理素质培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认为,岗位心理素质机既可以通过一般的心理训练得到提高,而岗位教学与训练应是提高岗位心理素质的主渠道。针对潜艇指挥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的要求,结合潜艇脱险岗位上可能出现的复杂、危险情况,提出在课程中采取“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训练模式来提高艇员脱险岗位心理素质,并通过在实践中的反复探索与实践,分别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

        2.1“超前抑制”的岗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由于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是指艇员心理能够预先适应脱险过程中固有的危险情况的心理素质。如果能够让学员预先了解脱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并尽可能的事先有所体验,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员的脱险心理适应性。因此,我们提出了“超前抑制”的心理素质训练模式,就是在教学训练中尽可能地呈现潜艇失事后和脱险过程中的复杂、危险的场景,让学员事先做好接受各种残酷情景刺激的心理准备,从而提高艇员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由于艇员脱险是在潜艇舱内进水、失火、浓烟等各种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相同或类似条件下进行潜艇脱险训练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培养艇员对脱险岗位的心理适应性。具体采用的方法有:一是视觉冲击法。在潜艇脱险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影视资料中近似真实的潜艇失事情况,让学员感受失事潜艇艇内复杂、危险情况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为此,我们截取了俄罗斯《水下72米》等电影中的脱险视频在教学中使用。二是情景描述法。在潜艇脱险课程的教学中,提供了典型的潜艇失事及脱险案例,通过案例及案例教学,让学员了解案例中所描述的潜艇失事和实际脱险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危险的情况。三是环境设置法。在潜艇脱险课程的实作训练中,采用遮盖发射管上观察窗、关闭脱险塔内照明光源等办法,营造近似于实际的潜艇脱险环境进行训练。

        2.2 “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由于脱险岗位的心理稳定性是指能够成功应对脱险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如果能够让学员预先了解脱险过程中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并尽可能的有所体验和处置训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员的脱险心理稳定性。因此,我们提出了“危机模拟”的心理素质训练模式,就是通过模拟近似于实际脱险过程中可能发生、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突发事件,进行相关的应对训练,以提高学员应对危险突发事件的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在潜艇艇员脱险过程中,将有众多的对脱险产生不利的影响因素与事件,在相同或类似条件下进行相应训练将有助于提高艇员脱险过程中危险处置的心理素质,即脱险岗位的心理稳定性。

         结合脱险救生课程训练规范中的有关应急预案的落实,在课程的实作教学训练中,设置了“紧急退管处置训练”、“肺气压伤的救治演练”两项典型的应对危急情况的处置训练。在经鱼雷发射管出艇脱险时,进行人员退管的应急处置训练,管内人员敲击所发出的紧急信号,将震撼每一名在场人员的心神,提高了学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艇员在失事潜艇舱室内处于高压下或在脱险时,肺气压伤是可能发生的疾病之一,通过在训练中设置虚拟的肺气压伤事件,并对模拟的发病人员进行紧急救治,提高了学员在处置相应事件时的心理稳定性。

         目前,“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脱险岗位心理素质训练模式与方法已成为潜艇脱险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计划所规定的固定教学与训练内容,分别在潜艇预选士官、潜艇初级指挥等教学班次中开展,较好地促进了学员脱险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学员和部队的广泛肯定。

        3.结论

         本文通过对危险任职岗位对人员心理素质涵义、结构的分析,提出的基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训练是提高岗位心理素质主要渠道的思想,并结合脱险过程中的危险对人员心理素质要求的特点,认为脱险岗位心理素质主要体现为脱险岗位心理适应性、脱险岗位心理稳定性两个方面,并进而提出了“超前抑制,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和方法,并在潜艇脱险课程教学训练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对涉及到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任职教育课程的教学具有比较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前景。今后的工作主要有两种方面,一是由于条件限制和训练中风险控制的要求,在“危机模拟”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中所采用的方法尚未能反映出需要艇员自身在脱险过程中处置的险情,这有待于今后通过通过进一步的方法研究和训练条件建设加以解决;二是对心理素质培养效果方面,仅是通过一般的对话,来初步了解任职课程的岗位心理素质的培养效果。今后,可进一步采取心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岗位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培养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基于专业岗位任职课程的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实施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韩秋风,刘勇等. 心理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大均, 余林. 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2(2): 1-7.

【3】 修俊贤等.潜艇艇员水下脱险心理危机与干预措施[j].潜艇学术研究,2008,(5):63-66.

【4】余浩,肖卫兵,何存道. 潜水员心理素质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03,26(5):980-863.

潜能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 教练技术 大学生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of Coach Technology

i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YE Dawei

(Suqian College, Suqian, Jiangsu 223800)

Abstract Students face great pressure on employment. There is little deviation between job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and direction for the training college. Some students lack of self-confidence, job searching skills. Employment orientation is not clear. Coaching is a new enterprise management technology. It played a very good effect in the field of employee train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It can improve efficiency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trainee status by stimulating the potential trainees. The coaching for career guidance plays a good effect in employment.

Key words coaching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1 什么是教练技术

“教练技术”一词源于体育教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一个美国网球教练可以让一个完全没有网球基础的人在20分钟内熟练的打网球。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这位教练解释,“我并没有教她什么是网球技巧,我只是帮助她克服了自己不会打球的固有意识,使她的心态经历了从‘会’到‘不会’的转变。”这引起了美国一些知名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兴趣。他们聘请这位教练给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做培训,将网球教练的教练方式转移到企业管理中来。由此,教练技术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技术诞生。此后,在美国的通用电器、IBM、福特、卡特彼勒等知名企业中,教练技术得到推广运用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成效。经过多年的发展,教练技术成为激发受训者潜能,提升受训者效率的最有效管理技术。

作为一种崭新的企业管理技术,教练技术在企业管理、员工培训等诸多领域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如今的教练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体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青睐。教练技术通过激发受训对象的潜能,使其能够认识到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练技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1)体验式教学,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生动性和实践性。教练技术在运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特征之一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教练者适当设计就业指导项目,使其更贴近大学生就业环境。受训者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切实感受项目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项目结束后大家在一起进行经验交流,由教练者进行总结、提升,将总结后的成功经验进行复制,减少类似项目环境下犯错的几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就业指导项目的生动性,能够提高受训者的参与热情。其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感受能够使受训者记忆更加清晰、深刻。

(2)通过成就感体验,建立信心,挖掘自身潜能。教练者认为每个人都在一定范围内都存在潜能,但很多时候潜能并不能够被受训者意识到。教练技术通过巧妙的项目设计,使受训者通过自身努力认识到潜能的存在,并掌握挖掘自身潜能的技巧。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复杂就业环境的勇气,有的学生甚至逃避就业,缺乏就业信心。信心的建立来源于成就感体验,成就感体验来源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既定目标后的满足感。教练者在项目中运用教练技术,使受训者通过自身努力完成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建立自身信心,挖掘自身潜能。

(3)增强就业指导课程和现实就业环境的结合度,使就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体验式的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现实的就业环境,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设计培训项目,让学生在就业之前体验如何招工作,如何做好工作,给自己增加就业相关经验,可以让他们在真实就业环境中少犯低级错误,少走弯路。此外,通过系统的体验式培训课程,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行业情况,减小在行业选择时候的盲目性,让他们在择业时候能够更好的明确方向。

3 将教练技术运用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实践

3.1 课程的设计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验课程的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确定、课程项目选择和安排、课程导入环节和结束环节的设计等。课程目标确定要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情况明确课程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性的确定所需项目并对项目进行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这是顺利完成体验课程的保证。较好的课程导入环节设计能够保证:(1)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2)打破教练者和受训者之间的坚冰,让受训者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教练者;(3)让受训者在短时间内了解体验课程的流程,并做好心理准备;(4)打破受训者之间的坚冰,尽快让陌生感消失。课程结束环节的设计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员对整个课程有个清晰的回顾并产生思考,这对于项目所需达到的效果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

3.2 项目的开发

项目的质量决定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做到针对性、实践性、安全性、可操作性的统一。针对性就是要从当代大学生就业环境,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出发来设计项目。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就业市场需求方向和大学生自身素质存在差异。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体验培训课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和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项目。实践性指的是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受训学员的参与性,应以受训者亲身实践为主,教练者的讲授过程不应占用过多时间,突出体验式课程的特征。安全性是指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以受训者自身安全为前提,特别是一些具有危险性的项目,应充分做好安全措施。可操作性是指所设计的项目要易于教练者操作,根据学校可提供的硬件环境设计体验项目。一个完整的体验式培训项目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场地、项目工具、项目规则、项目操作流程、项目分享点。

3.3 项目的操作过程

完整的项目操作过程包括:项目的场地布置、项目的前期引导、项目的介绍、项目的监控、项目的分享和总结等几个部分。在课程开始之前先根据课程和项目需要选择项目开展的场地,做好所需器材的场地布置,对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预判做到心中有数。项目的前期引导主要是根据环境及受训对象的具体情况做好项目介绍前的铺垫,达到烘托气氛,营造氛围的效果。项目的介绍环节中,教练者要介绍项目的名称、项目的任务、项目的规则等。要让受训者在最短时间内明确项目的任务和规则。项目过程中的监控环节要求教练者做到三件事:(1)观察受训者在项目中的表现并适当记录;(2)时刻提醒受训者不要违规;(3)监控整个团队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在项目的分享环节中,教练者要先带领学员回顾项目过程中学员的表现,教练者提出问题由学员之展开交流和讨论,分析项目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由教练者进行总结,并将问题拓展到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分析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威,魏搏,蔡甄.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3).

[2] 戴维斯.领导的艺术精粹——神奇的教练技术[J].领导艺术,2009(9).

[3] 欧阳彦琨.教练技术在大学生生涯指导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S1).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