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钢琴奏鸣曲8篇

时间:2023-02-27 11:11:51

钢琴奏鸣曲

钢琴奏鸣曲篇1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欣赏;贝多芬;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49-01

一、贝多芬《降E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作品分析

(一)第一乐章

精神抖擞的快板,降E大调,八六拍,奏鸣曲式。这是一首将年轻贝多芬丰富的感情起伏表现出来的宏大的乐章,尤其是要将戏剧性人生注入到奏鸣曲中的意图已经表露得相当明显。虽然这个乐章尚未产生像贝多芬中期作品那样明晰的效果,但还是能够从作品里最底层所流动的一股热乎乎的某种东西中感觉出来。

第一主题是在左手奏着几乎是贯穿全部乐章的节奏,而右手奏出由和弦的动机与八分音符所构成的旋律。带有丰富和弦性的第二主题在属调降B大调。展开部比较短小。最初先强有力地奏出第一主题,并且以这个主题为主进行发展。再现部是由强有力的第一主题的再现开始,第二主题以主调再现。在庞大的尾奏中,用第一、第二主题做轰轰烈烈的结束。

(二)第二乐章

富有表情的最缓板,C大调,四三拍,三部曲式。这是具有充实的音响,多样色彩感以及深厚情绪的徐缓乐章,显然已远比作品Op.2成熟得多。首先是音响优美而高雅的主题。经过G大调中间乐节,主题以变奏形态再度出现。

中部则转为降A大调,随着断奏的伴奏奏出厚重的主题,就以此向前发展逐渐恢复稳定后,以很弱的力度再现最初的主题。尾奏用中部主题,最后,乐章幽静地结束。

(三)第三乐章

快板,降E大调,四三拍,三部曲式。这一乐章是优雅的、欢快的。第一段开始于柔和、温柔的主题。由这个主题的动机构成一段优美的乐段之后,再反复一次,接着经过一段将主题以卡农形式作发展的短暂中间乐节之后,便是主题的再现。

中段是降e小调,几乎都是三连音的分解和弦。当中段奏完,便回到第一段,然后结束。

(四)第四乐章

回旋曲,温柔的小快板,降E大调,四二拍,由高音音区画着波浪下降的优美回旋曲,主题充满魅力而且很有表情。

具有颤音特征的第一插部主题以降B大调呈示,这个主题多少有点僵硬,与柔和的回旋曲主题形成有趣的对比。回旋曲主题再现之后,接着出现精力充沛的第二插部主题,然后继续扩大发展。回旋曲主题幽静的第三次出现后,第一插部主题也以降E大调再现,跟随的是装饰得非常优美的最后一个回旋曲主题结束乐章。

二、如何欣赏钢琴奏鸣曲

(一)旋律欣赏

钢琴奏鸣曲的旋律是一串串音符的连续组合及有机合成所形成的音乐线。欣赏钢琴音乐旋律发展的逻辑,让听众感觉旋律的动力、音调的倾向力;感受乐曲高潮、感情松弛度变化所带来的鉴赏风格。

在欣赏钢琴奏鸣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些旋律并不是孤立的音,而是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欣赏钢琴音乐的过程中,听众要把握旋律和语言的结合。就需要抓住音乐的线条美。一般来讲,旋律线往上走就表示奏出渐强的音乐,旋律线往下则是要奏出渐弱的音乐,这种演奏感觉和飞机起飞降落的声音强弱变化感觉是完全一样的。旋律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快速度:一种是慢速度的。钢琴演奏音乐的旋律线工作原理同作曲中的和声配置一样,钢琴音乐速度越快和声的转换就越简单;而当钢琴音乐速度变缓时,和声的转换越来越密集。

(二)逻辑重音

乐句中的最自然、最动人的音点被叫做逻辑重音。这种乐句的语气表达有抑扬顿挫,乐句中蕴藏丰富内涵。怎样在乐句当中找到最顺畅、自然、感人的音点,从而使钢琴音乐的演奏达到自然流畅的效果。可以说乐句中用来表达音乐感情的重音可以是多个,逻辑重音只能是一个。这个逻辑重音在钢琴演奏中主要有两种方式实现强调:一种是演奏时渐强到逻辑重音上;另一种是渐强到这个音点时突弱,因为突弱也是强调最顶点这个音的一种表现手法。

(三)乐句结构与高潮把握

钢琴作曲的基本规律是:启、承、转、合的组合。启是主题的开始,承是主题的形成,转是主题的发展,合是主题的结束。主题中的启,即第一句是乐曲成功的关键所在;有了美好的主题开始,为了突出主体,让听众加深印象,就要运用重复变化的手法去突出主题,即承;在乐曲发展阶段的第三部分,即:转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的是两种手法:一种是扩展,一种是紧缩。所谓扩展就是以乐谱主题为基础,铺展开来去发展情绪和曲调的扩张演奏,让音乐达到满足的高潮点。而为了加强这个效果,在钢琴乐曲的第四部分进行高潮再现,即:合。

(四)速度与强弱的回旋之美

在音乐艺术的表现中,钢琴这种乐器是最擅长在演奏中用速度的快慢来表达感情的起伏,而这个感情的起伏可以通过强弱就能表现出来。正因为钢琴演奏音乐具备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欣赏钢琴音乐的时候,就要注意发现渐强的时候,演奏者是通过速度来帮忙的。演奏者用加快速度的方法使高潮的渐强力度增大;而当乐曲渐弱的时候。演奏者是用减慢速度的办法使乐句更好的表现出魅力之处,而这种表现是符合乐曲和人的欣赏规律的。

钢琴奏鸣曲篇2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艺术表现力;钢琴教学

一、钢琴奏鸣曲的起源发展及曲式结构与风格特点

(一)钢琴奏鸣曲的起源发展

奏鸣曲从简单意义上来讲是一种乐器音乐的写作和音乐表现方式,奏鸣曲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onare,也就是发出声响的意思。在西方音乐史当中,这种结构的曲式随着不同音乐时期的变革以及期间各个乐派的风格偏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形势。奏鸣曲的曲式最早出现在巴洛克晚期,其后历经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和完善。直至进入20世纪,各式各类的乐器演奏奏鸣曲大量的出现,而其中钢琴奏鸣曲仍然占据着古典奏鸣曲的主要位置。意大利作曲家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inicoScarlatti)可以说是古钢琴奏鸣曲的创始人,他所创作的555首单乐章钢琴奏鸣曲在巴洛克晚期成为了键盘类奏鸣曲的主流。D.斯卡拉蒂为钢琴奏鸣曲日后的形成和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也被后世誉为“古奏鸣曲式之父”。古典主义时期可以说是奏鸣曲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音乐的创作风格以及音乐技巧都和巴洛克时期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发差和对比。由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和人文理念深入,使得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开始使用单一简明的曲式机构进行创作,所以致使奏鸣曲曲式的结构在这一时期开始成形并且逐步确立起来。

(二)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与风格特点

关于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在起源发展部分已经简单涉及了,其曲式的结构经过漫长的过程历经几代作曲家的改良。现在被规范的奏鸣曲曲式结构是由四个乐章组成,包括:第一乐章: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变奏曲式、复三或自由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复三段式;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但有一些特殊的作品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省略第一乐章或第二乐章,形成三乐章结构。我们今天所听到的钢琴奏鸣曲基本上都属于古典奏鸣曲,虽然与早期奏鸣曲有一些风格上的变化,但大致上保持了奏鸣曲一贯的特色。首先,我们知道钢琴奏鸣曲是独奏曲,这体现了突出钢琴简单质朴的一面,没有高低声部的衬托,音乐基本为主调风格。其次,基于奏鸣曲结构之上,变化的拍子和再现回旋的表现方式。突出表现某一段落,而每次再现都有所不同,充分的引发听者的兴趣。第三点,奏鸣曲非常的注重钢琴技巧,例如在D.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中出现了有双手交叉、双手八度以及内音部的高度震音技巧,最后,奏鸣曲有非常好的音乐表现力,几乎大部分的奏鸣曲都是以明亮的大调进行,听起来非常的愉悦。例如莫扎特的奏鸣曲是最富有歌唱性的,是带有希望的,欢乐的歌唱的节奏。

二、钢琴教学中奏鸣曲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钢琴奏鸣曲在钢琴教学中是被应该最为广泛的钢琴体裁,奏鸣曲可以帮助演奏者提高钢琴演奏技巧以及音乐的表现力,同时钢琴奏鸣曲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演奏者钢琴演奏的潜力。

(一)钢琴奏鸣曲可以有效训练连奏、小连音线、断奏

在钢琴奏鸣曲中经常会出现两种连音的表现方式,连奏与小连音线。虽然较为相似,但也有一些区别。连奏是将一些音符连贯,圆润的弹奏出,构成一个乐句。连音的触键方式不是爆发式的快速弹奏。是熟练的缓慢触键。这种缓慢触键不是软绵绵的那种,而是训练有素的那种。其关键在于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保持手指平直,用手指的指面部位柔软的触键。这样的触键方式是能演奏出柔和的富有歌唱性的声音。小连音线,又称为圆滑奏法,简单的来说是需要用指尖和手腕共同配合完成,以圆滑、连贯的方式演奏2个到4个用连音线连起来的音符。小连音线经常会与跳音一同出现,所以其奏法技巧是第一个音稍加以强调,力量稍微大一些,后面的音尽量的柔和轻巧些,有情感的进行,如果是后面的音值较短,就需要指尖稍微快速的离开。连奏和小连音线的可以很好的帮助训练演奏者的触键感觉,使演奏不再生硬,使音色更加的富有美的流动性。关于断奏,不止是奏鸣曲中有出现,在其他体裁中也有,但是因为奏鸣曲快板和慢板的交替进行,和一些连奏、小连音的出现,则对比凸显出断奏和跳音的明显特征。断奏是一种演奏含义,包括有跳音、顿音等演奏方式。跳音和顿音是运用手腕动作,手臂平稳,动作轻快灵敏,触键的力量要集中在指尖上,触键面积很小,一触即回,奏出轻快,富有跳动的节奏,同时对于触键速度上的要求要看整体奏鸣曲的拍子。断奏的使用可以增加乐曲的整体形象感,使风格上更加的明亮、活泼、愉快。这样的演奏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力。

(二)钢琴奏鸣曲可以有效训练速度、力度

钢琴奏鸣曲的速度与力度,一直伴随着奏鸣曲发展被不停的讨论和研究。因为受到奏鸣曲独特曲式结构的影响,力度与速度的变化成为了奏鸣曲自身的一个标签。同时把握好乐曲的力度与速度成为了能否演奏好钢琴奏鸣曲的关键。首先对于速度来说,速度不统一就会损坏乐曲整体的音乐表现,虽然奏鸣曲是快板-慢板-小快板的结构,但不代表不是统一的速度。快板乐章中手指的快速持续的弹奏,是根本的保障。而到了慢板乐章时,演奏速度不要突然变慢,要根据速度记号去调整,每个手指触键发出清晰的声音。对于力度,其实是根据速度的变化去调整,只要速度运用的好,力度自热而然会被触键的感觉所影响,力度的自然化,是钢琴奏鸣曲最真实的表现。

(三)钢琴奏鸣曲可以提高音乐表现力

钢琴奏鸣曲的音乐表现力是非常强的,通过具有特色的曲式结构,快慢板结合的速度,和非常华丽的钢琴技巧,如人的情感表达以及美丽画面成像。钢琴奏鸣曲能够抓住听者的耳朵,充分的引发听者的情感共鸣。弹奏钢琴奏鸣曲对于演奏者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钢琴演奏,不单单是演奏钢琴技巧,还要表现其富含的艺术魅力。只是单纯的炫技是不能引发听者的共鸣的,音乐来源于生活,就要反映最真实的生活表象,只有赋予钢琴真实的表现力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钢琴奏鸣曲是历经岁月洗礼,是非常成功的一种钢琴音乐体裁,历经几大音乐时期及无数优秀的作曲家的改良,至今仍旧占据着钢琴音乐中重要的一席。钢琴奏鸣曲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以及非常真实情感表达,它能表现出人的细腻情感,或是喜悦、或是悲伤,它能够给人最美的听觉享受和最绚丽的画面感,让听到的人深入其境。同时在钢琴的教学中,奏鸣曲能够很好的训练演奏者的钢琴演奏技巧,无论是从触键的感觉、速度、力度的把握上,还是乐曲的音乐表现和情感上等,可以帮助学习者迅速的提高,并且使其掌握音乐最真实的表现力。所以综上所述,钢琴奏鸣曲在钢琴教学中具有非常高比重,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使钢琴学习者更加全面的接触钢琴演奏,并且感受和学会钢琴演奏艺术。

作者:郑焱元 单位:大连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松荣.西方音乐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钢琴奏鸣曲篇3

从1770年出生到1827年维也纳去世,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作为18世纪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贝多芬除了年轻时短暂的几年外,他从未在宫廷任职,在他的音乐制作中,他坚信某些哲学理念,这些思想大部分源自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的理想是自由、平等和博爱,贝多芬和法国的进步思想有密切的联系。贝多芬在晚年时耳聋带给他的绝望几次使他考虑过自杀,在他的著名的“海利根什达特遗言”中他曾说“只差一点我就会终结自己的生命――只是由于艺术才阻止我这样做啊,直至我完成所有我被召唤产生的作品时,我是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的。”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什么也不能击垮和改变他的命运,他是一个独特的天才,他必须运用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伟大的创作,给后世人类的文明史上添上辉煌的一笔。

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我们可以立刻体会到与莫扎特、海顿完全不同的突出的特点。贝多芬的音乐里充满朝气和永不停止的脉动,而他发展主题的创作手法,总是体现在他对节奏的独特把握之中,与节奏的关系很密切,他的展开部是那么自然而然,浑然天成,充满感情,他的和声具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迅速让人们体会到欢乐、忧伤、欢喜、焦急。

贝多芬创作的早期,被认为是模仿或是博采众长的时期,他曾是海顿的学生,时间是从年轻时的作品直到1802年,中期是1802年到1816年,晚期从1816年到1827年,在早期贝多芬写了15首奏鸣曲,中期写了12首奏鸣曲,晚期写了5首奏鸣曲,再加上早期在波恩写了3首,一共35首奏鸣曲。

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在他31岁以前写的,钢琴奏鸣曲常常是遵循海顿和莫扎特遗留下来的古典形式,在他早期作品中《C小调悲怆奏鸣曲》无疑是早期中的精华,全部三个乐章统一贯穿一个主题,这是最早的奏鸣曲式范例在演奏技术上,贝多芬也大大发挥了当时钢琴所能发出的极限音量,运用了极限的音区,达到了极限的速度,在早期作品中就显示了与莫扎特与海顿的明显的不同,从他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钢琴制造业,因为贝多芬总能把钢琴的音域的极限体现到他的作品中。

中期奏鸣曲,贝多芬从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在这一时期f小调作品57号《热情奏鸣曲》发展到了顶点,其结构庞大,气势磅礴,包含了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冲突,以及浓厚的情感,此外中期的C大调作品53号《华莱斯坦奏鸣曲》(即“黎明”)也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钢琴奏鸣曲篇4

关 键 词 :海顿 莫扎特 演奏

海顿和莫扎特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的作曲家,虽然两人年龄相差24岁(海顿生于1732年,莫扎特生于1756年),但两人之间却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两位伟大音乐家的友谊被传为佳话。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两位大师在音乐上的不断探索,得以使钢琴奏鸣曲套曲形成,他们也成为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创造家和奠基者。本文将从演奏的角度对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进行比较。

一、音乐表达方式的不同

作为同时代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在织体、和声、曲式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明朗乐观的情绪上都具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同特点。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个人天性的不同,使他们的音乐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海顿自小几乎遭到遗弃,未经良好教育,不得不在拼搏中长大成人,他的父亲是马车工匠,母亲是厨师。海顿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当地的民间歌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顿的创作得以同多民族的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海顿虽然学习过键盘乐器和小提琴的演奏,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他真正的学校就是生活本身和工作实践。1761年,当海顿29岁时,开始为保尔·安东·艾斯特哈齐亲王工作,此人是财势最大的匈牙利王族之长,热爱音乐,慷慨资助各项艺术。wwW.133229.cOm保尔·安东之兄尼古拉斯于1762年承袭亲王王位,海顿在这兄弟二人手下工作近30年。海顿的任务是创作亲王点写的任何品种的音乐、指挥演出、训练管理所有的音乐人员、保持乐器完好。亲王拥有一支25人左右的乐队,演奏人员都是从奥地利、意大利或别处招来的最优秀的音乐家。这样的条件对于海顿的创作可谓是理想之至。因此,海顿以他的104首交响曲和36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及贡献,被人们称为“交响乐之父”。

故而,海顿惯用的管弦乐创作思维,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在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可以说,他的钢琴作品都具有乐队效果。他在钢琴上模仿各种乐器,几乎将交响乐中的音响特点都移植到钢琴上了。在他的奏鸣曲中,时而有乐队的全奏,时而有乐器之间的对话,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较为饱满的声音、丰富的共鸣以及细腻的音色变化将其表现清楚。

而莫扎特家教有方、见多识广。他的父亲是一位小有才华和声望的作曲家,一部著名的小提琴演奏论著的作者。在父亲的培养下,莫扎特3岁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即以“神童”的身份在维也纳、慕尼黑以及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各国旅行演奏。通过这些旅行,莫扎特有机会直接了解当时欧洲各国最优秀的音乐成就,艺术视野大为开阔。与著名歌手的频繁接触使莫扎特意识到,成为自己信条的那种音乐美感尚未在器乐中体现,他觉得应该在器乐中造访人声。从此歌声支配他的全部音乐想象。

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一切都在歌唱,甚至包括他的快板。他的音乐语言来自歌剧,每一首作品都仿佛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剧,每一句、每一小节都有很细腻的人物刻画,并在键盘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令人陶醉。莫扎特的旋律大多在右手,所以力度的对比、变化都要靠右手来控制,在注意音色的同时还要注重乐句的呼吸,每个乐句都要交待清楚,要弹奏得圆滑,乐句中不要出现重音,句尾的处理要自然。而左手常常是带有韵律的伴奏音型。正如法国钢琴家吉泽金所说:“弹奏莫扎特,左手伴奏永远是轻轻的。”

二、乐器发展的影响

乐器的改进与发展始终推动着音乐风格的演变。新的乐器制作技术带来了新的音响世界,为作曲家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使之乐思涌动,翱翔于中。

18世纪中叶的“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深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喜爱,该琴的特点是机件灵活,琴键触感较浅而轻,有很灵敏的制音系统,共鸣不强,音量偏小,但音色清晰透明。莫扎特的钢琴音乐都是为当时的古钢琴所作。因此,我们今天弹奏他们的作品时,就需要考虑如何在现代钢琴上弹奏出古钢琴的声音特点。经过上述的了解,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我们所需要的声音。在弹奏连音时,我们需要的是具有颗粒感、棱角感的清秀的声音。所以,应当特别注意指尖触键时力量的集中感,指尖感觉敏锐,触键时间勿长,快速的音符要弹得有光泽,触键均匀,有穿透力,声音不要发粘,不可过重,要弹得爽朗、轻快,要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8世纪末期,海顿的创作晚期,他接触到经过英国钢琴制作师——布劳德伍德改进的古钢琴,这是一种体积更大,音量更强的钢琴,其特点是:音域扩大到五组半八度,触键感较重,并且是一音三弦,音板厚,所以音量大,共鸣强,声音深沉浑厚。经过改良的古钢琴,其共鸣已经可以更为准确地奏出具有乐队效果的音响。海顿的最后5部钢琴奏鸣曲,包括在英国创作的3部“英国奏鸣曲”是他专为改进后的钢琴创作的,这些作品被视为钢琴音乐宝库中最早的一批珍品。因此,当我们弹奏海顿晚期作品的时候,其音响效果和对音色的追求要区别于他的早期作品以及莫扎特的作品。在表现乐队全奏的和弦时,以及模仿其他乐器的音色时,要敢于表达,认真倾听所弹奏的声音是否符合作品的要求。

三、曲式发展与音乐的组织

在注重音乐表达以及音色等细节的同时,还要从音乐的整体上来把握演奏风格的准确,以确保演奏效果符合作者的要求。因此,了解海顿和莫扎特在奏鸣曲曲式上的区别是很有必要的。

海顿在钢琴奏鸣曲创作方面深受c.p.e.巴赫的影响,他潜心研究c.p.e.巴赫的奏鸣曲,热衷于奏鸣曲快板乐章中主、副部主题统一的处理手法,在音乐形象上的对比性质还不强烈,只是在调性上进行对比。海顿奏鸣曲式的连接部与展开部的规模增大,而这两部分含量的增加,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乐思发展的原则,它以小动机作为核心,活跃于移动的调性与和声变化之中并推动音乐向前发展,到了贝多芬的时代,这个蕴涵着动力的因素被发挥得更加充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海顿的奏鸣曲中,音乐形象的统一、一致是至关重要的。他的音乐形象大多是充满朝气、富有幽默感的,要抓住和理解其内在的音乐气质,才能在弹奏中保持音乐形象的统一。由于调性上的对比,应当弹奏出声音色彩上的变化,要注意指尖上的控制以及听觉对色彩的追求,在海顿的音乐中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

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曲式上的发展比海顿又前进了一步,无论在乐曲的结构规模、形式的均衡统一,还是在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应用方面都达到更为纯熟的地步。莫扎特的主题本身就很完整,不像海顿的主题留有较大发展余地。虽然古典钢琴奏鸣曲呈示部的第二主题直到贝多芬手中才被赋予全部的意义,但是与海顿相比,莫扎特在奏鸣曲呈示部中奠定了更有独立性的第二主题,并且往往通过连接部的准备才导入,从而更强调了它的意义。莫扎特的第二主题音乐个性丰富,但是往往在它们出现后,是一连串快速经过句或者是新的乐思,此后不复展开。这种随心所欲的创作方式成为莫扎特笔下特有的、兴之所至的轻松风格。

莫扎特对奏鸣曲式的发展使他的作品中有了更为丰富的音乐形象。在一首奏鸣曲中往往有多个角色,因此在弹奏中要注意角色的转变,所有的角色的独白、对白都要有分寸,都要有细腻的刻画。莫扎特的慢板乐章常常用咏叹调来表现他的旋律天赋。在他的音乐中,旋律始终是第一位的。

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同时代的作曲家,海顿和莫扎特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在钢琴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演奏的角度对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进行比较,对准确掌握他们作品的演奏风格有积极的作用,而正确掌握其作品的演奏风格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 :

[1]帕翠卡·法罗斯·汉蒙德著,冯丹、姚纯青、张凯译.钢琴艺术三百年,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钢琴奏鸣曲篇5

关 键 词 :海顿 莫扎特 演奏

海顿和莫扎特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的作曲家,虽然两人年龄相差24岁(海顿生于1732年,莫扎特生于1756年),但两人之间却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两位伟大音乐家的友谊被传为佳话。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两位大师在音乐上的不断探索,得以使钢琴奏鸣曲套曲形成,他们也成为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创造家和奠基者。本文将从演奏的角度对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进行比较。

一、音乐表达方式的不同

作为同时代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在织体、和声、曲式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明朗乐观的情绪上都具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同特点。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个人天性的不同,使他们的音乐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海顿自小几乎遭到遗弃,未经良好教育,不得不在拼搏中长大成人,他的父亲是马车工匠,母亲是厨师。海顿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当地的民间歌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顿的创作得以同多民族的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海顿虽然学习过键盘乐器和小提琴的演奏,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他真正的学校就是生活本身和工作实践。1761年,当海顿29岁时,开始为保尔·安东·艾斯特哈齐亲王工作,此人是财势最大的匈牙利王族之长,热爱音乐,慷慨资助各项艺术。保尔·安东之兄尼古拉斯于1762年承袭亲王王位,海顿在这兄弟二人手下工作近30年。海顿的任务是创作亲王点写的任何品种的音乐、指挥演出、训练管理所有的音乐人员、保持乐器完好。亲王拥有一支25人左右的乐队,演奏人员都是从奥地利、意大利或别处招来的最优秀的音乐家。这样的条件对于海顿的创作可谓是理想之至。因此,海顿以他的104首交响曲和36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及贡献,被人们称为“交响乐之父”。

故而,海顿惯用的管弦乐创作思维,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在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可以说,他的钢琴作品都具有乐队效果。他在钢琴上模仿各种乐器,几乎将交响乐中的音响特点都移植到钢琴上了。在他的奏鸣曲中,时而有乐队的全奏,时而有乐器之间的对话,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较为饱满的声音、丰富的共鸣以及细腻的音色变化将其表现清楚。

而莫扎特家教有方、见多识广。他的父亲是一位小有才华和声望的作曲家,一部著名的小提琴演奏论著的作者。在父亲的培养下,莫扎特3岁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即以“神童”的身份在维也纳、慕尼黑以及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各国旅行演奏。通过这些旅行,莫扎特有机会直接了解当时欧洲各国最优秀的音乐成就,艺术视野大为开阔。与著名歌手的频繁接触使莫扎特意识到,成为自己信条的那种音乐美感尚未在器乐中体现,他觉得应该在器乐中造访人声。从此歌声支配他的全部音乐想象。

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一切都在歌唱,甚至包括他的快板。他的音乐语言来自歌剧,每一首作品都仿佛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剧,每一句、每一小节都有很细腻的人物刻画,并在键盘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令人陶醉。莫扎特的旋律大多在右手,所以力度的对比、变化都要靠右手来控制,在注意音色的同时还要注重乐句的呼吸,每个乐句都要交待清楚,要弹奏得圆滑,乐句中不要出现重音,句尾的处理要自然。而左手常常是带有韵律的伴奏音型。正如法国钢琴家吉泽金所说:“弹奏莫扎特,左手伴奏永远是轻轻的。”

二、乐器发展的影响

乐器的改进与发展始终推动着音乐风格的演变。新的乐器制作技术带来了新的音响世界,为作曲家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使之乐思涌动,翱翔于中。

18世纪中叶的“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深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喜爱,该琴的特点是机件灵活,琴键触感较浅而轻,有很灵敏的制音系统,共鸣不强,音量偏小,但音色清晰透明。莫扎特的钢琴音乐都是为当时的古钢琴所作。因此,我们今天弹奏他们的作品时,就需要考虑如何在现代钢琴上弹奏出古钢琴的声音特点。经过上述的了解,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我们所需要的声音。在弹奏连音时,我们需要的是具有颗粒感、棱角感的清秀的声音。所以,应当特别注意指尖触键时力量的集中感,指尖感觉敏锐,触键时间勿长,快速的音符要弹得有光泽,触键均匀,有穿透力,声音不要发粘,不可过重,要弹得爽朗、轻快,要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8世纪末期,海顿的创作晚期,他接触到经过英国钢琴制作师——布劳德伍德改进的古钢琴,这是一种体积更大,音量更强的钢琴,其特点是:音域扩大到五组半八度,触键感较重,并且是一音三弦,音板厚,所以音量大,共鸣强,声音深沉浑厚。经过改良的古钢琴,其共鸣已经可以更为准确地奏出具有乐队效果的音响。海顿的最后5部钢琴奏鸣曲,包括在英国创作的3部“英国奏鸣曲”是他专为改进后的钢琴创作的,这些作品被视为钢琴音乐宝库中最早的一批珍品。因此,当我们弹奏海顿晚期作品的时候,其音响效果和对音色的追求要区别于他的早期作品以及莫扎特的作品。在表现乐队全奏的和弦时,以及模仿其他乐器的音色时,要敢于表达,认真倾听所弹奏的声音是否符合作品的要求。

三、曲式发展与音乐的组织

在注重音乐表达以及音色等细节的同时,还要从音乐的整体上来把握演奏风格的准确,以确保演奏效果符合作者的要求。因此,了解海顿和莫扎特在奏鸣曲曲式上的区别是很有必要的。

海顿在钢琴奏鸣曲创作方面深受c.p.e.巴赫的影响,他潜心研究c.p.e.巴赫的奏鸣曲,热衷于奏鸣曲快板乐章中主、副部主题统一的处理手法,在音乐形象上的对比性质还不强烈,只是在调性上进行对比。海顿奏鸣曲式的连接部与展开部的规模增大,而这两部分含量的增加,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乐思发展的原则,它以小动机作为核心,活跃于移动的调性与和声变化之中并推动音乐向前发展,到了贝多芬的时代,这个蕴涵着动力的因素被发挥得更加充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海顿的奏鸣曲中,音乐形象的统一、一致是至关重要的。他的音乐形象大多是充满朝气、富有幽默感的,要抓住和理解其内在的音乐气质,才能在弹奏中保持音乐形象的统一。由于调性上的对比,应当弹奏出声音色彩上的变化,要注意指尖上的控制以及听觉对色彩的追求,在海顿的音乐中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

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曲式上的发展比海顿又前进了一步,无论在乐曲的结构规模、形式的均衡统一,还是在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应用方面都达到更为纯熟的地步。莫扎特的主题本身就很完整,不像海顿的主题留有较大发展余地。虽然古典钢琴奏鸣曲呈示部的第二主题直到贝多芬手中才被赋予全部的意义,但是与海顿相比,莫扎特在奏鸣曲呈示部中奠定了更有独立性的第二主题,并且往往通过连接部的准备才导入,从而更强调了它的意义。莫扎特的第二主题音乐个性丰富,但是往往在它们出现后,是一连串快速经过句或者是新的乐思,此后不复展开。这种随心所欲的创作方式成为莫扎特笔下特有的、兴之所至的轻松风格。

莫扎特对奏鸣曲式的发展使他的作品中有了更为丰富的音乐形象。在一首奏鸣曲中往往有多个角色,因此在弹奏中要注意角色的转变,所有的角色的独白、对白都要有分寸,都要有细腻的刻画。莫扎特的慢板乐章常常用咏叹调来表现他的旋律天赋。在他的音乐中,旋律始终是第一位的。

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同时代的作曲家,海顿和莫扎特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在钢琴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演奏的角度对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进行比较,对准确掌握他们作品的演奏风格有积极的作用,而正确掌握其作品的演奏风格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 :

[1]帕翠卡·法罗斯·汉蒙德著,冯丹、姚纯青、张凯译.钢琴艺术三百年,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钢琴奏鸣曲篇6

关 键 词 :海顿 莫扎特 演奏

海顿和莫扎特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的作曲家,虽然两人年龄相差24岁(海顿生于1732年,莫扎特生于1756年),但两人之间却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两位伟大音乐家的友谊被传为佳话。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两位大师在音乐上的不断探索,得以使钢琴奏鸣曲套曲形成,他们也成为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创造家和奠基者。本文将从演奏的角度对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进行比较。

一、音乐表达方式的不同

作为同时代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在织体、和声、曲式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明朗乐观的情绪上都具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同特点。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个人天性的不同,使他们的音乐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海顿自小几乎遭到遗弃,未经良好教育,不得不在拼搏中长大成人,他的父亲是马车工匠,母亲是厨师。海顿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当地的民间歌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顿的创作得以同多民族的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海顿虽然学习过键盘乐器和小提琴的演奏,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他真正的学校就是生活本身和工作实践。1761年,当海顿29岁时,开始为保尔·安东·艾斯特哈齐亲王工作,此人是财势最大的匈牙利王族之长,热爱音乐,慷慨资助各项艺术。保尔·安东之兄尼古拉斯于1762年承袭亲王王位,海顿在这兄弟二人手下工作近30年。海顿的任务是创作亲王点写的任何品种的音乐、指挥演出、训练管理所有的音乐人员、保持乐器完好。亲王拥有一支25人左右的乐队,演奏人员都是从奥地利、意大利或别处招来的最优秀的音乐家。这样的条件对于海顿的创作可谓是理想之至。因此,海顿以他的104首交响曲和36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及贡献,被人们称为“交响乐之父”。

故而,海顿惯用的管弦乐创作思维,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在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可以说,他的钢琴作品都具有乐队效果。他在钢琴上模仿各种乐器,几乎将交响乐中的音响特点都移植到钢琴上了。在他的奏鸣曲中,时而有乐队的全奏,时而有乐器之间的对话,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较为饱满的声音、丰富的共鸣以及细腻的音色变化将其表现清楚。

而莫扎特家教有方、见多识广。他的父亲是一位小有才华和声望的作曲家,一部著名的小提琴演奏论著的作者。在父亲的培养下,莫扎特3岁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即以“神童”的身份在维也纳、慕尼黑以及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各国旅行演奏。通过这些旅行,莫扎特有机会直接了解当时欧洲各国最优秀的音乐成就,艺术视野大为开阔。与著名歌手的频繁接触使莫扎特意识到,成为自己信条的那种音乐美感尚未在器乐中体现,他觉得应该在器乐中造访人声。从此歌声支配他的全部音乐想象。

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一切都在歌唱,甚至包括他的快板。他的音乐语言来自歌剧,每一首作品都仿佛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剧,每一句、每一小节都有很细腻的人物刻画,并在键盘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令人陶醉。莫扎特的旋律大多在右手,所以力度的对比、变化都要靠右手来控制,在注意音色的同时还要注重乐句的呼吸,每个乐句都要交待清楚,要弹奏得圆滑,乐句中不要出现重音,句尾的处理要自然。而左手常常是带有韵律的伴奏音型。正如法国钢琴家吉泽金所说:“弹奏莫扎特,左手伴奏永远是轻轻的。”

二、乐器发展的影响

乐器的改进与发展始终推动着音乐风格的演变。新的乐器制作技术带来了新的音响世界,为作曲家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使之乐思涌动,翱翔于中。

18世纪中叶的“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深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喜爱,该琴的特点是机件灵活,琴键触感较浅而轻,有很灵敏的制音系统,共鸣不强,音量偏小,但音色清晰透明。莫扎特的钢琴音乐都是为当时的古钢琴所作。因此,我们今天弹奏他们的作品时,就需要考虑如何在现代钢琴上弹奏出古钢琴的声音特点。经过上述的了解,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我们所需要的声音。在弹奏连音时,我们需要的是具有颗粒感、棱角感的清秀的声音。所以,应当特别注意指尖触键时力量的集中感,指尖感觉敏锐,触键时间勿长,快速的音符要弹得有光泽,触键均匀,有穿透力,声音不要发粘,不可过重,要弹得爽朗、轻快,要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8世纪末期,海顿的创作晚期,他接触到经过英国钢琴制作师——布劳德伍德改进的古钢琴,这是一种体积更大,音量更强的钢琴,其特点是:音域扩大到五组半八度,触键感较重,并且是一音三弦,音板厚,所以音量大,共鸣强,声音深沉浑厚。经过改良的古钢琴,其共鸣已经可以更为准确地奏出具有乐队效果的音响。海顿的最后5部钢琴奏鸣曲,包括在英国创作的3部“英国奏鸣曲”是他专为改进后的钢琴创作的,这些作品被视为钢琴音乐宝库中最早的一批珍品。因此,当我们弹奏海顿晚期作品的时候,其音响效果和对音色的追求要区别于他的早期作品以及莫扎特的作品。在表现乐队全奏的和弦时,以及模仿其他乐器的音色时,要敢于表达,认真倾听所弹奏的声音是否符合作品的要求。

三、曲式发展与音乐的组织

在注重音乐表达以及音色等细节的同时,还要从音乐的整体上来把握演奏风格的准确,以确保演奏效果符合作者的要求。因此,了解海顿和莫扎特在奏鸣曲曲式上的区别是很有必要的。

海顿在钢琴奏鸣曲创作方面深受c.p.e.巴赫的影响,他潜心研究c.p.e.巴赫的奏鸣曲,热衷于奏鸣曲快板乐章中主、副部主题统一的处理手法,在音乐形象上的对比性质还不强烈,只是在调性上进行对比。海顿奏鸣曲式的连接部与展开部的规模增大,而这两部分含量的增加,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乐思发展的原则,它以小动机作为核心,活跃于移动的调性与和声变化之中并推动音乐向前发展,到了贝多芬的时代,这个蕴涵着动力的因素被发挥得更加充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海顿的奏鸣曲中,音乐形象的统一、一致是至关重要的。他的音乐形象大多是充满朝气、富有幽默感的,要抓住和理解其内在的音乐气质,才能在弹奏中保持音乐形象的统一。由于调性上的对比,应当弹奏出声音色彩上的变化,要注意指尖上的控制以及听觉对色彩的追求,在海顿的音乐中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

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曲式上的发展比海顿又前进了一步,无论在乐曲的结构规模、形式的均衡统一,还是在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应用方面都达到更为纯熟的地步。莫扎特的主题本身就很完整,不像海顿的主题留有较大发展余地。虽然古典钢琴奏鸣曲呈示部的第二主题直到贝多芬手中才被赋予全部的意义,但是与海顿相比,莫扎特在奏鸣曲呈示部中奠定了更有独立性的第二主题,并且往往通过连接部的准备才导入,从而更强调了它的意义。莫扎特的第二主题音乐个性丰富,但是往往在它们出现后,是一连串快速经过句或者是新的乐思,此后不复展开。这种随心所欲的创作方式成为莫扎特笔下特有的、兴之所至的轻松风格。

莫扎特对奏鸣曲式的发展使他的作品中有了更为丰富的音乐形象。在一首奏鸣曲中往往有多个角色,因此在弹奏中要注意角色的转变,所有的角色的独白、对白都要有分寸,都要有细腻的刻画。莫扎特的慢板乐章常常用咏叹调来表现他的旋律天赋。在他的音乐中,旋律始终是第一位的。

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同时代的作曲家,海顿和莫扎特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在钢琴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演奏的角度对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进行比较,对准确掌握他们作品的演奏风格有积极的作用,而正确掌握其作品的演奏风格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 :

[1]帕翠卡·法罗斯·汉蒙德著,冯丹、姚纯青、张凯译.钢琴艺术三百年,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钢琴奏鸣曲篇7

在欧洲的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在初期一直遵循古典形式的创作方式,但在其独创性的驱使下,贝多芬开始挣脱传统束缚,寻求更为自由化的创作方式。随着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贝多芬的独创性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其奏鸣曲呈现出的曲式结构的完全自由性,最能体现贝多芬在创作钢琴奏鸣曲方面的天赋。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钢琴奏鸣曲是欧洲古典音乐中最为常用的大型、多乐章的钢琴作品结构形式。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在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下,呈现出的古典艺术性尤为明显。众所周知,贝多芬是音乐界的天才音乐家,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一直被认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

在音乐上的不懈追求加之天赐禀赋,在其独创性下,贝多芬纵情于寻找更加自由化的创作和演绎。与之前的钢琴家相比,他的钢琴奏鸣曲呈现出更加扩大化的音域、更加明显的对比力度,手指弹奏技巧明显提高,同时其奏鸣曲曲构内部的对比更为突出。贝多芬挣脱传统束缚,刻意求新到完全自由化的曲式结构,成就了贝多芬完全自由化的钢琴奏鸣曲巅峰时代的到来。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不同艺术特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贝多芬将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也让我们看到了贝多芬的天才禀赋,在其独创性下呈现出的钢琴奏鸣曲的内容与演奏风格的不同。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现出古典艺术性。在欧洲古典音乐中,钢琴奏鸣曲是最为常用的,也是最为大型、多乐章的作品结构形式。这个时期的钢琴奏鸣曲,难以避免都带有古典艺术的特征。贝多芬也不例外,其在31岁之前的钢琴奏鸣曲也印有古典艺术特征的烙印。在这一时期,他遵照欧洲古典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其独创性也逐渐显露出来。

1798年出版的op.10,就是贝多芬在尊重已有创作规则的前提下,呈现出自己创作观点的作品。其中第四乐章更为完美地体现了高度创作性的头脑在传统乐章规则中的挣脱与纠缠,并完美解决了表现主题的问题。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逐渐走向非正统性。在贝多芬早期的创作中就开始呈现出其在传统束缚中表现出来的独创性。随着他天才禀赋的成长,他迎来了其钢琴奏鸣曲的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他想要摆脱古典形式的约束,致力于改变奏鸣曲的形式,开始使创作完全服从其想象力的驱使。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心理和生理更趋于成熟,其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也逐渐走向非正统性。对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非正统性的艺术特征,No.2,D小调是最好的例证。在属调部分,它简短的引子和Allegro互为补充,而当整个过程在第七小节被重复时,C大调却意外地成为开始。直至到了第二十一小节,才有了D小调的完美段落。No.2。D小调更为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此时期的钢琴奏鸣曲趋于非正统性的特征,也突出表现了他在钢琴奏鸣曲上非同寻常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创造。

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现曲式结构的完全自由性。贝多芬在钢琴奏鸣上的独创性在前期只是显山露水而已,但在后期,他的这种创作上的独创性和受其想象力驱使的力度则表露无遗。贝多芬摆脱一切束缚,倾向于曲式结构的完美自由的表现。这一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突出特点是:即兴性、深刻哲理性、心理探索性以及浪漫艺术性。

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创作于1816年的《A大调奏鸣曲》(Op.101)更为突出地体现了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创作特点。在《A大调奏鸣曲》(op.101)中,贝多芬创作了一种在钢琴奏鸣曲中从未出现过的混合风格、慢速引子和奏鸣曲快板乐章,其中展开部分包含了一首赋格。《A大调奏鸣曲》(Op.101)因其独有的混合风格,被称为对位协作方面最为神奇的作品。

三、小结

钢琴奏鸣曲篇8

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脉络

在欧洲,钢琴音乐艺术的历史非常悠久。钢琴奏鸣曲在16世纪兴起,一经推出立刻风靡全球,备受大众推崇和喜爱。在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下,17世纪钢琴奏鸣曲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突出了音色特征,也更加生机盎然、气势磅礴。古典音乐在18世纪末,到了鼎盛时期,像贝多芬、舒伯特和莫扎特等众多的音乐才子不断涌现。在这个时期,音乐作品风格趋向浪漫,钢琴奏鸣曲的发展日趋成熟,更加注重追求表达个性和情感,音乐家正是通过作品来倾注情感。在这个时期生活的莫扎特,一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达到18首。这些钢琴曲,对莫扎特的成长和情感,以及不同时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映射。正处于启蒙时期的欧洲,具有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当时的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性的解放,而莫扎特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顺应,其奏鸣曲表达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对民主和自由的渴望,并极好地诠释了作曲家内心丰富的情感。

二、不同时期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

(一)创作初期。莫扎特从18岁就开始进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并在此期间创作了6首钢琴奏鸣曲。此时的莫扎特怀有对未来生活的殷切希望和强烈的求知心理。因此,在这6首奏鸣曲中青春气息极其浓郁。莫扎特在旅游返乡时创作了《家乡奏鸣曲》,该曲有着明快的节奏,曲中每一个跳跃的音符,都充分地表现了莫扎特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二)创作中期。1777-1118年,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中期。此时的莫扎特人生陷入了低谷,他生活穷困潦倒,同时,经历了失恋和丧母的双重打击,前途未卜,精神备受摧残。莫扎特逐渐褪去了身上稚气、青春和单纯的一面。在这个时期,共有7首钢琴奏鸣曲问世,其中在巴黎创作了5首,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和之前相比,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风格要深沉很多,他借助于音乐,将现实中的忧伤娓娓道来。同时,也表达了作曲家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和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三)创作后期。在莫扎特钢琴创作的最后几年时光里,他生活在痛苦和窘迫中,而环境的艰难,并没有使他的创作激情减退。在这段时期,他又创作了五部钢琴奏鸣曲。经历着病痛折磨的莫扎特,通过音乐作品,传递着坚强、乐观和满满的正能量。他的作品主题深邃而发人深思,带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此时,其作品的方式是主副调结合,形式紧凑,并上升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莫扎特承受着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他的18首钢琴奏鸣曲体现了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强烈的自由和民主思想。随着莫扎特音乐创作的日益深入,其钢琴奏鸣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既开辟了西方音乐的发展空间,也为进一步发展钢琴奏鸣曲夯实了根基,为后世的音乐创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

(一)利用调性与主旋律来诠释不同的风格。音乐艺术的生命是用旋律来诠释的,旋律对音乐的艺术风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演奏钢琴奏鸣曲的过程中,莫扎特利用优美和丰富的旋律,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在莫扎特的艺术作品里,不同的旋律,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美妙的音符带给听众优美的视听享受,引领观众进入到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在钢琴语言演奏的过程中,莫扎特利用调性描述了不同的艺术色彩,特别是他的钢琴奏鸣曲,谱写了音乐艺术的华美乐章。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中,还巧妙地融合了主调和复调。在演奏钢琴的过程中,主调和复调两种类型,是多声部音乐的结构。主调是莫扎特钢琴音乐的主要特色,其主调音乐体现的是演奏的有效融合和艺术的全新多变,在相互交织这两种音乐类型的同时,对其良好的独立性进行了展现。例如,在演奏D大调奏鸣曲的过程中,莫扎特对如何使用复调因素非常重视,由此使莫扎特钢琴曲的识别特点非常显著。

(二)莫扎特奏鸣曲的旋律歌唱性、自然的流畅性。钢琴演奏家莫扎特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是在打造艺术风格的过程中,最杰出的表现,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最独具特色的体裁。在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中,莫扎特对其艺术的表现手法和个性化的钢琴词汇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些作品中,个性化地彰显了其高超的艺术品质。歌剧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莫扎特所处的音乐时期,人声感受非常强烈。歌剧里不同的人物和角色,个性特性也是极其鲜明的。莫扎特奏鸣曲特有的交响效果,给人留下了清晰和深刻的印记。由于非常青睐歌剧音乐,莫扎特在创作奏鸣曲的过程中,常常采用歌剧的写作方式。莫扎特在创作钢琴作品的实践中,延展了歌剧里的音乐艺术特征。利用歌剧中细致的描绘刻画人物角色的特征,将奏鸣曲中的旋律赋予了歌唱性。通过对莫扎特奏鸣曲的欣赏,使人能够清晰认知不同角色的冲突和戏剧性的转变。而莫扎特的歌剧角色利用两架钢琴的艺术对比和有效配合,有机地表达和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莫扎特将高雅脱俗的音乐风格和旋律,通过艺术的方式,向艺术人生表达方式转变,使其艺术风格的识别性极高。莫扎特通过改变单调呆板的阿尔贝梯低音,使其在和弦和高低声部上面得到有效的分解,并且适时地出现。莫扎特将丰富的经过音穿插在和弦音之间,更加突出了旋律的美感,使旋律生动流畅,如小河流水般缓缓流淌。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莫扎特对库普兰的钢琴经典装饰艺术方法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同时又巧妙地转化了洛可可音乐经常使用的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上的短小装饰音,通过有机的处理,向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的长线条的经过句转化,通过高度融合,使其作品的旋律更加优美动听。莫扎特所创作的钢琴艺术语言极富个性化,其音乐风格特征极深刻地影响了肖邦等其他钢琴作曲家的音乐创作。

(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融合创造力的强大。为了能更好地把握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需要有机地结合莫扎特的创作生活和音乐特征。莫扎特从小就跟随父亲演出,正是这种童年的经历和对音乐的耳濡目染,使其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了钢琴的风格和体裁,为后期的音乐创作夯实了基础。宣叙调是莫扎特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同时也奠定了莫扎特的音乐格局。《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是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折射了莫扎特特有的感情流露方式和温婉的叙述风格。作品的表现过程有机地呼应着宣叙调独白的第一钢琴特征,在迟疑的过程中,让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一种连贯的对话和忧郁的神情。在作品中,完美地展现了主人翁复杂的内心世界。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在作品的展开部分互换旋律,而在这段旋律中,莫扎特式的对话成就了其作品创作的经典。

四、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