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2-27 11:12:03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1

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捐赠文化的国家,父母不一定把财产遗留给子女,而是像比尔•盖茨一样,捐给社会。所以在美国,人们更看重孩子的个人奋斗,而不在意家庭出身,这和中国存在巨大差异。当学习EnglishStudy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WhyisEnglishthemostpopularlanguageintheworld?(为什么英语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语言?)结合问题,师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英语之所以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语言,与英国曾经的殖民史有关。英国曾是占据世界三分之一版图的日不落大帝国,英国对殖民地实行统治的同时,它的语言、宗教与文化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他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国家元首,直到现在仍然以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为自己的国家元首。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结合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探索文化教育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英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索与研究,把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评比,而不是死板地讲授单词、课文和语法。英语教学中,穿插文化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词汇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注意英语和汉语的区别。英语是一种字母语言,而辅音字母在单词中往往发字母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一般都有规律可循,所以背单词时,重点背元音和字母组合,学生读三遍英语单词基本能背过,既教会学生如何又快又准确地记单词,又提醒学生注意了两者的差异。当学生学习到America(美洲;美国)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单词的意思。而是提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美洲用America命名?这个单词的来历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索单词背后的文化。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美洲是新大陆,第一个到新大陆的探险者虽然是哥伦布,但是他误认为那是印度。后来的意大利航海家Americus再次来到美洲,发现并纠正了这一错误,所以为了纪念这位航海家,美洲以Americus的名字命名。学生在学单词的同时,还表达出为哥伦布表示遗憾,因为毕竟哥伦布是第一个到达新大陆的人,因为他的失误,美洲没有以哥伦布命名。当学习单词Indian时,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单词为什么既是“印度人”又是:“印第安人”的意思?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得出问题的答案:当年哥伦布做环球航行时,到达了今天的美洲,他误以为是到了印度,所以称呼那里的人为“Indian”(印度人),后来证明这是个错误,我们为了区别此“印度人”非彼“印度人”。汉语翻译时进行了区别,把美洲的“Indian”翻译成“印第安人”。

三、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修养提高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2

(一)钱穆人文教育思想之“人文”教育

“人文”一词并不陌生,古代“人文”是人类存在的一切形式、形态及变化规律等的总和,现代对其的定义有所区别,是指在人类文化中具有进步意义、处于核心地位的部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类生存的行为规范等,具体表现为互爱、互尊、互让、互利等。事实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人文”的定义都是以人为本的,它是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积淀下的各种文化精髓。人们对人文教育的说法并不陌生,但对其定义却各有不同,常见的有三个说法:即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成人”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盛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教育家们为了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会蒙昧主义教育,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从人性的角度入手,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本身的价值,目的在于达到人性解放与自由平等的一种教育思想。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这种教育越来越偏向于要求人们掌握知识程度的功利性。人文学科教育在初期重视“通人”,注重人的心智和情感的成熟教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教育受现实影响,教育也渐渐地专门化,人文学科教育也渐渐走上培养专家的道路。“成人”教育,笔者认为也就是“做人”的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无论怎样教育,都是让学习者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适应社会、能在社会上生存的人。“成人”教育就是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合理融合起来,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吸取了前两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并发扬光大,将人本思想与社会本位思想很好地结合,实现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所以说“成人”教育具有先进性。总而言之,人文教育就是指通过科学教育和对人教育,以科学教育为基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整的人格,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以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人文教育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在文化氛围的熏陶、文化传统的感染下,不断对人生实践进行体验,在基础教育的作用下,人才能慢慢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囊括百科,要想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则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掌握不应当是无序的、杂乱的,这就需要对这些知识做一些合理的、科学的分类,譬如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等等。既然人文教育是“成人”教育,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还是人文文化的培养,都是为“成人”而服务的,目的就在于教人怎样做人,一个人格健全、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才有利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钱穆人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钱穆的人文教育思想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础,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包括中国文学,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学中体现得更彻底、更淋漓尽致,文学以语言为工具描绘着美丽的大自然,描绘着世间百态,文学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带给人们它的美,也承担着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重视文化教育,必须重视文学,文学所具有的细微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不可小觑,因为文学作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关乎自然世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人类人格的塑造和社会风尚的方向。在学校教育中,加大对文学教育的重视,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那么,作为文学作品主要载体的语文教材,其实就是口语与书面语合一的教材,而语文学习进行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文学作品作用的渗透过程。语文教材吸收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通常蕴含着大自然与人类之美,也蕴含着诸多的人生哲理、处世之道等,教师运用正确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发挥人文知识的精神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掌握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健全自身的人文素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如何将钱穆人文教育思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

(一)教学机构与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第一,从教学观念入手,对教学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因为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趋向于专门化、功利化,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不够。虽然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语文教学承担着重要的人文教育的任务,学生只有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素养才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当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过硬素质的人才,这也应当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应当这样定位。

第二,从教学实际入手,有目的地修改教材。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语文教材,使用的大多是普通高校教材,一般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古文居多,现代文偏少,二是侧重文学作品而忽视反映时代特色、具有针对性的文章,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而忽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普通本科院校本来就不相同,基础也不一样,使用完全一样的教材却达不到一样的学习效果,有时还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语文教材中可以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短小精悍、哲理丰富的文学作品,既通俗易懂,又内容丰富,要达到陶冶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精神和正确的三观,使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怀和素养的目的。

(二)人文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要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拥有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民族文化的精髓都蕴含了文学作品之中,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高尚情怀、人格魅力、道德修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不管是理解、体会还是效仿,都有利于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也是钱穆人文教育思想所倡导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高职语文教学还应当综合文史哲,“文”是相当于作品本身而言的,而“文”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事件和背景之中的,透过文章作品体会其中的哲理,三者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领会。

第二,运用精讲和泛读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精讲与泛读教学法符合学生的需求,也符合教师的教学规律,精讲不光讲解作品内容,同时教授学生一些实用的分析方法以供学生对其他的作品进行学习,泛读内容则很好的补充了课堂内容,学生用已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泛读内容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学习更多知识的同时,自身素养也在不断提高。

第三,将高职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然倡导“成人”的教育,那么高职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应当服务于社会实践,越贴近社会实践,越具有实用性。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文化素养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增加了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第四,不断改进语文教学手段。光靠课本、粉笔、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保证不了学习效果,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图文并茂、声像一体、身临其境的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此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德育教育 功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3-01

引言

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校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注重基本技巧与思维训练的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及今后的长期学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该目标不仅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意义所在更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众多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希望学生能借鉴大家之作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将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特点来谈谈如何将德育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1 走出功力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剖析

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多年,期间也不断重新认识语文这个学科。在严守本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非常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并极力建议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目前,中国的教育无论是中职还是大学都明显带有功利性色彩,这导致了金钱崇拜热甚至的社会道德层次的堕落,中职的语文教学变成了一个“培训课堂”,学生们虽然能在这个课堂中获得相应的技术但却始终缺乏人应具有的认知观和道德感。培训式的学习让中职语文教学面目全非,学生无视对“礼”“德”的学习,这将导致思想偏激、人格缺失甚至是人性的冷漠。笔者认为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2 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之途径解析

2.1 改变“以考促学”观点是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前提

笔者认为不走出应试功利化的泥沼,中职语文就不会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并且我们也从来不缺乏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考点式的学习让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无法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诗情画意、情意兼美。教育的初衷是培育“人”而不是制造机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应试教育、以考促学的观念,让学生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去感受语文带来的琅琅书声、涓涓细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语文中收获品德、理解真理、获取真知。

2.2 善于驾驭中职语文课的思想内容是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

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可以给德育教育提高大量的资料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阵地。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的渗透其中。文以载道,许多文章本身就渗透着深厚的人性之美,善加利用就能令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德育力量。比如《合欢树》表现的是对母爱的赞扬、《沁园春・雪》表现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为人广博豁达的心性。深层次挖掘课文内涵,组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就能令课本上本来生硬的道德思想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感受。

2.3 结合职业特点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人全面性的关键

中等职业高中的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其本身带有更多的应用色彩。语文德育的教学应与中职教育的职业化、应用型的特色牢牢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脱节有碍于德育教学在学生思想中的渗透。中等职业高中的学生将很快面临着接触社会与就业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以尊重师长、善于沟通及发挥创造性为主旨的课文并且教师可以删补课文,将一些与实际联系不大的课文作为学生自由阅读的范围之内,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课文讲授,比如艺术专业就可以选择一些陶冶心灵、讲述美丽的文章、机电专业则可以选择一些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文章。

2.4 利用课外延伸中职语文中的德育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保证

道德的学习从来不是局限于课堂之中的,走出课堂去感受社会、去社会中实践道德理论才是对优秀道德情操的一种传播与传承。走出教师的实践才能令学生明白道德并不是虚无的、无趣的,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基准、在做人做事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保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听各种大家讲座。在社会中践行道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与道德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良好的道德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基石,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单纯局限于各种语言书面应用能力的培养,道德的灌输才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含义与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彩凤.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4

进行感恩教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所以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以外,在塑造学生人格、促进生命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也应担起增强学生感恩意识的责任。

二、对中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既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种传统美德。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除了要加强中职学生的专业素养外,还要让他们具有以“感恩”为主的道德品质。

1.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个体

包括感恩在内的道德素质是个体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学校有所不同,很多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及自控能力较差,会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迟到、旷课、厌学、不尊重他人,甚至有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发生。因此,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个体。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把握好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性质,注重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为社会培养更多道德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2.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

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来说,如今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对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来说,仍然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正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中职学生将是我国未来建设力量的主力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素质高低、成为影响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除了教会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感恩意识都没有,将来是很难成为社会合格的从业者的。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促进生命个体完善的过程。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情感,贯彻感恩教育,为学生建立“精神”账户。

3.符合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求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以感恩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把感恩教育作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了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劳动者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职语文教学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的素材,进行感恩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中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和引导。

(1)挖掘养育之恩。

教材中很多课文都从多角度去表达亲情,诠释了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从《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到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在困境中,是坚强的母亲和“我们”一起渡过难关;从《一碗阳春荞麦面》中,可以看到母亲对于两个孩子的关爱,课文中浓浓的亲情时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2)体悟家国之爱。

祖国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安栖之所,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祖国。从《药》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雷雨》反映了当时激烈的社会和阶级矛盾,从《荷花淀》中可以看到祖国的儿女是如何击退敌人、保家卫国的。

(3)感受社会温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社会,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时要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在学习《职业》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感恩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以“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否则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陶更为重要”,所以要通过学生自己理解并主动接受感恩教育。

(1)在朗读中体验感恩之情。

大部分适合进行感恩教育的课文,具有情感真挚的特点,语言都体现着“自然之美”,适宜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课文中真挚的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恩、知恩,用声音把作品中的形象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通篇文章语言朴素亲切,通过浅显通俗的语言来表现母爱的伟大。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母亲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母爱。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的形式,选择与文章类型相应的音乐种类,让学生在音乐的情境中体悟课文中的情感。音乐与朗读的最佳配合可以让学生自然地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深刻理解课文最深刻的内涵和情感,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读等都是可行的手段。

(2)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恩。

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教学方法,通过情景设置,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讲解《我的母亲》一文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视频《懂你》,歌声蕴涵母亲对于子女深沉的爱,学生们边听边看,歌曲配合MV画面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使学生产生出强烈共鸣,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感恩教育的目的。除了播放音乐渲染气氛以外,也可以给学生观看图片。在《我的母亲》课程结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载以“感恩”为主题的图片。在播放图片的过程中,教师朗诵一段话“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他乡打工的血汗是望子成龙的梦想……怀着感恩的心生活,感恩父母,感谢生命”。教师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3.坚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1)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心灵上的独白与洗礼,在灵魂深处进行反思与回望。教师可以布置有关感恩题材的作文,通过写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知恩报恩,使学生能够领会父母养育之爱、教师教诲之情、同学帮助之情、祖国的培养之恩、大自然的馈赠之恩,学生通过思考,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2)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课,利用多媒体等教学用具播放一些感恩为主题的影片、纪录片、图片等,再配合语文教师的启发性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心灵得到震撼,感恩得到升华。教师可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形式自主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从而受到激发而主动探寻答案、寻找真理。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感恩、实践感恩。例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写一张贺卡,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在国庆节可以组织感恩祖国的征文比赛,劳动节、七一建党等节日组织手抄报比赛,或者是办好宣传栏等。在这些节日的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这些语文活动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感恩教育。

4.从语文课堂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践行感恩之道

课堂教学的力量是有限的,它只是局限在学校内部。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将学习延伸到实践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感恩”外化为行动,将教育和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行”的过程去体验和实践。语文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志愿者和义工的身份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自觉践行感恩行动。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可以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真正理解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养、老师的付出、他人的帮助和社会的关爱,引导他们真正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5.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到优化感恩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无时无刻地都在潜移默化熏陶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发性、导向性的作用。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语文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建设校园文化中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积极参与到优化感恩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并起到一定示范作用,积极营造一种充满温馨气息、向上舆论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始终陶冶在良好的风气和氛围中,不知不觉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协助并参与到学校、各种团体举办的感恩专题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中,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经常性的受到启发、得到启示。

四、小结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5

艺术教育是基础素质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如果缺乏“艺术养分”的滋润,就缺乏了底气和力量。中等职业学校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主阵地,目前,很多以非艺术类专业为主体的中职学校,由于专业课课程量大,课时多,而艺术教育师资力量又不足,艺术类课程就成了“摆设”,艺术教育已沦为了职业教育的点缀。中职学校要想提高职业教育品质,就得将艺术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课程,从其他学科课程中汲取营养。作为最具综合性的语文学科,便是对中职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一块沃土。由于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和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都有联系。而语文教材中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都能使学生汲取“艺术养分”,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我们有必要在抓好学生文化基础,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为职业学校的艺术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的方法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课上渗透艺术教育

中职学校大都配备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生动形象的语文课而言,多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大了课堂容量,也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便利。只要教师挖掘教材,制好课件,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渗透。中专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荷塘月色》《牡丹的拒绝》等现代文名篇,文美景也美,利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领悟文学美,又可以感受绘画美、音乐美,让学生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提高审美情趣。经过精心设计的文言文教学课件,那古色古香的背景图,散漫缠绵的古典音乐,端庄大气的隶书,加上沉着浑厚的朗诵,让学生觉得自己正手持汉简,身着长袍,从唐宋元明清的悠悠历史长河中走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荡涤着他们的心灵,也启迪了他们的智慧。亦诗亦画的诗词曲赋,发人深省的小说戏剧,这些内容都可以以课件形式展示出来,既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又可以进行艺术的熏陶,潜移默化地进行艺术教育。

(二)结合教材内容,渗透艺术教育

中专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本身就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可以让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学习艺术欣赏,体会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的美,并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情趣。

1.结合教材内容,渗透音乐艺术

从篇篇入乐的《诗经》到后来的汉乐府、诗、词,音乐和文学就一直相互融合。我们从文学作品中也能体会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与音乐相关的课文,像王蒙的《新疆的歌》和陈刚的《音乐就在你心中》,都是写对音乐的认识和感受。教学中,只把它们当作文学作品来学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亲耳去听,亲自去唱,用心去领会,才能真正体会音乐的魅力。当我们在课堂上将纯粹的新疆民歌《黑黑的眼睛》播放出来时,学生才能深切体会新疆民歌的特点,发自内心地感受那个名族独有的热情、忧郁和智慧。当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教室里悠扬飘起的时候,同学们已经被带入了音乐的殿堂,跟随陈刚的脚步一起竖起“三只耳朵听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也会努力做一个真、善、美的人。在诗、词、曲、赋的教学中,无论欣赏背景音乐,还是当堂学唱配乐的诗词,都能让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音乐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当然,最好能以音乐教育为契机,鼓励学生听音乐,爱音乐,养成在阅读中倾听,在倾听中阅读的好习惯。

2.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绘画艺术

西蒙尼德斯说:“绘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文学作品讲意境,绘画也讲意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绘画艺术就很容易了。在诗词教学和部分散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会意境;并根据课文内容构思画作,完成一幅绘画作品。通过绘画,王维诗歌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画面,柳永词中那“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独特意境,朱自清笔下那清幽的荷塘、淡雅的月色,都形象地呈现在画纸上。借助语文课堂,我们把文学作品转化成绘画作品,在“诗情画意”里,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艺术美,并渴望用绘画来展现自我,表达内心。

3.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戏剧、电影、书法等艺术

在剧本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剧本知识,并了解戏剧、电影的相关知识,观看由剧本编演的视频,参与课本剧编演,借此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创作欲望,。同样,学完、苏轼的诗词,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他们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享受豪放洒脱的诗境和激昂雄浑的书法相得益彰的视觉美,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结合课文,帮助学生了解书画知识,观看书画作品,完成自己的书法作品。还要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把字写得更漂亮,更具艺术美。其实,如果我们留心,教材中与摄影、雕塑、建筑、工艺等有关的内容都可以被挖掘出来,成为艺术教育的素材。

(三)在语文活动中渗透艺术教育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把语文学习跟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还为学生表现自我个性提供了一个艺术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艺术特长,接受艺术教育。无论是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还是课本剧编演,都需要同学们参与进来:布置黑板,设计场景;为自己的节目选配背景音乐,构思表演形式,甚至制作道具、幻灯片。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艺术细胞,让艺术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为,将艺术教育落到了实处。在辩论会、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中,同学们既动脑又动手,既展现个人风采又体现协作精神,文学美、绘画美、音乐美,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结语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6

(一)转变观念,培养全面人文精神人才对于人文精神的追寻与传递,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和因素。如果教师的观念落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全面人文素质的人才。为了升学率而忽视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内涵与人文情怀的培养以及人文熏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拥有知识而没有才华和思想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语文这门形象化、感性化的学科可以体现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发掘学生的精神潜质,让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中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及价值观。例如,在进行课文的讲解时,教师应该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要弘扬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学生必然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并且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的形成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尊重个性,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在中职语文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教师也要寻找新的授课方式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将自己视为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多与学生交流与接触,增添一些民主的氛围,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责。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自由发展;对于学生一些个性的想法和意见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尽量发现其中的优点和闪光点,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目前的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也应明白“人”是课堂的主体,切不可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变成一种累赘。

(三)扩展视野,通过阅读体会人文精神文学就像一片肥沃美丽的土地,等待大家去发现和欣赏,中外文学中有许多值得一读的佳作。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从而在阅读中享受人文的美的熏陶。例如,我国古代有“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唱,也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文学把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包含许多民族精神和情感。课外佳作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并获得灵魂的陶冶和精神的砥砺。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进行一些美文阅读,通过美文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心灵。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精神阅读。学生只有在精神上走进文章才能够算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与作者产生思想的交流,才能辨别善恶和美丑,用正直善良的心来对待世界和生活,才能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语文教育中真正接受到一些人文精神的影响和熏陶,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营造环境,通过课堂质疑体会人文精神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在课堂上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多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利用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询问学生的意见,善于接纳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地总结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提出了问题,说明他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疑问,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学生在学习《木兰诗》的时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样的状况肯定会让学生产生很多的疑问:古代女子都是要裹脚的,那么就不会发现吗?女人是没有喉结的,不会被看出来吗?这样新奇的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带领学生一起仔细阅读文章,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能够更好地融入文章的学习中,师生之间也能够有更好的交流和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方对话。

二、总结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期间孕育出了辉煌璀璨的传统文化。诸子百家、四大发明、二十四史和唐诗宋词等等,每一项曾经让世界为之震惊,每一项都彰显出了一个时代的独特魅力,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宝。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当前正面临着众多的网络垃圾、快餐文化等低价值含量文化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对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塑造。在这种情况下,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要有所突破、有所变革,而积极地回归传统文化无疑是一项值得探索和尝试的重要举措。通过在中职语文教学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尽可能多地得到传承和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强化仁、义、礼、智、信等修养和情操,而这些都是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是指引他们完成院校教育和人生规划的指路明灯。

二、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知识极为匮乏

传统文化知识匮乏是当前中职院校学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方面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很多学生或许知道孔子、了解一点儒家文化,但是却鲜有人知道法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墨子,知道其重视法律、主张锐意改革的文化观点。而且大多数学生仅有的一点传统文化知识也只是“道听途说”或是无意中在网上浏览这些附带的方式获取的,很少有人是通过阅读经典书籍掌握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由于当前中职语文教育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涉及太少,老师没有刻意地营造氛围,学生没有刻意学的意识,这两者构成的恶性循环使得中职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渐行渐远,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越来越严重。

2.学习意识淡薄,思考能力欠缺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使得中职院校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快速地获取到更加直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一些现代气息的文化元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们没有意识去放慢脚步细细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学生意识上的淡薄可以看作是时展带来一个必然结果,而我们当前的中职语文教育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根本性的变化,从而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许门户网站、论坛、博客等社交工具能够比较直接满足学生最现实的需要,但是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却要远远逊色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夫祸患常集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生活细节教育;这些引发人深层次思考的东西更容易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但是很遗憾,这些也正是当前中职语文教育的短板。

三、加强中职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1.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文化思想相结合

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为什么却在中职院校学生的眼中一点点地被淡化,主要原因在于其知识载体或者说是其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现代思维相距甚远。学生大多不喜欢文言文,对古人一些古板的套路和格式心生厌倦,使得他们首先在主观上产生了一种排斥感。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我们首先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文化思想的结合,也就是说尽量站在用现代人的角度来阐述传统文化,正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

2.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对于现代中职院校学生来说,计算机、网络等工具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或许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更多地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用视频、课堂小短剧等形式来演绎传统文化;还可以尝试借鉴博客等讨论式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更深层次的思想精髓。以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现代气息,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动力。

中职语文教育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传统文化又是解决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困局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要坚决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生栋,孔德凤.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及其成因探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8

中职学生处在与社会接轨的重要阶段,除了加强基本职业技能的学习,在教学中更应当注重职业精神的教育。本文提出了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融入职业精神教育的三个方法,希望能够在今后中职教育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也能够更好的进行职业精神的学习。

关键词:

语文教学;渗透;职业精神

一、引言

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等多个基本要素,加强中职学生语文教学当中的职业精神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生活工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对语文课本内容进行职业精神的引申

在现代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用来应付考试的需要。中职学生与普通的学生在教学的目的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中职学生往往意味着在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学习以后就要脱离了学习的大军,进入到社会当中进行工作和学习,而此时学生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职业精神,将会对今后从事的专业工作的适应性造成较大的影响[1]。因此现代中职语文教育除了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还应当在教学中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引申,强调对职业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提升。例如,在进行中职语文《行路难》的课程教学当中,教师除了对该诗的内容进行讲解,对应当掌握的词句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更应当将诗句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学习“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一句时,教师应当结合诗人李白当时所处的政治背景进行分析,李白在政治仕途上遭到了巨大的挫折以后不禁发出对人世间前行困难的感慨,但李白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放弃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反而书写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语句,表现出李白对于今后人生乐观和充满信心的积极心态。而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习李白这种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精神,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当中,也能够勇往直前,即使面对巨大的挫折,也能够坚持自己的职业理想,培养自身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三、加强语文活动教学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

在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当中,如果仅仅是进行普通的课堂学习,就很难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因此,采取适当的活动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小组的团队合作过程当中,学习怎样和他人进行交流、互动、组织和配合,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等得到提升,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职业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它对于培养职业精神当中的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以及职业作风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例如,在进行中职语文《鸿门宴》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本人,让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的时间里,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于公元前206年在秦朝都城郊外鸿门处,刘邦和项羽举行的一次宴会的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并让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鸿门宴”当中的项羽、刘邦、张良、樊哙、范增和项庄等角色,在课堂上面组织小组的成员进行人物的对话。通过这种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小组的团队当中。当小组长对成员进行任务的分配时,学生便能意识到自己在小组团队当中扮演的角色位置,从而确定自己的责任。当各个成员进行课后收集资料以及成员对话练习时,便能够确立学生的态度以及提高学生的技能。而小组长对于各个成员的督促则能够让学生加强纪律认识,从而提高纪律性。在进行团队角色扮演时,能够增强各成员的团队合作与临场应变能力。在这整个的活动过程当中,对于态度、责任、技能、纪律、合作能力等的提升都对学生提高自己今后工作当中的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等有重要的影响。

四、完善语文教学评价增强职业精神教育

在进行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仅仅停留在学生考试的成绩上面,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认为分数的高的学生能力就强,分数低的学生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而随着市场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选拔,这种以分数定高下的教学评价方式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3]。分数只能够代表学生某一次考试对于考试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无法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更不能体现出学生对于职业精神的学习状况。因此,教师不应当采取片面的评价方式,应该将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表现都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当中,例如上述在语文课本内容教学当中进行职业精神引申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内容判断学生对于职业精神的认知和理解水平,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当中。也可以在活动教学当中,将小组成员在活动当中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等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当中,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让小组成员进行相互的评价,让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根据评价的结果确定学生的综合水平,这种全面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端正学习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认识到团队合作与成员之间配合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提升职业精神素养。

五、结束语

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精神教育对于学生今后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引申语文课本内容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从组织相关的活动当中让学生的职业精神得到培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提升职业精神的素养,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使学生的职业精神各个基本要素都能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艳秋。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渗透策略研究——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