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8篇

时间:2023-02-27 11:12:09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篇1

论文摘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正常学生群里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但其具体的研究范畴是围绕着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一般来说,这一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分别从教育心理学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中包含的五个重要要素来分析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成果的进步。

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它也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它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教学过程和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还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它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正常学生群里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但其具体的研究范畴是围绕着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展开而展开的,那么,如果我们想发挥出教与学的有利相互作用就必须搞清楚这一过程包含的要素。一般来说,这一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基本上将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这三大过程交织在一起。

再来看外语教育心理学,显然是教育心理学中语言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方面。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清几个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基本概念。首先,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一组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首先接触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其次,我们来区分一下母语与外语,这是一组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两个概念。母语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一般是指外国的语言。通过对比分析这四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母语不一定是第一语言,外语也不一定是第二语言,我们不能将它们互相等同。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再来思考,本文是想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心理,首先要对对外汉语教学做出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讲,这里指的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并且是一种针对外国人进行的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在语言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强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接下来就分别从教育心理学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中包含的五个重要要素来分析,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成果的进步。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的教育心理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个人因素体现出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生理、认知、情感三大方面。下面来分别看一下它们是怎样影响学生学习的。

(一)从生理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跟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就是年龄,我们都知道目前比较受学术界认可的语言习得“关键期”也叫“临界期”假说,是由伦尼伯格提出的。他的理论认为,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此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这一假说现在也被广泛运用到第二语言学习中,所以,一般认为,2-12岁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所以,这就启发我们,在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角色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具有不同优势。但是每个学习者都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也都不一样,我们不能认为所有人的学习语言最佳年龄段是固定的,也不是学习语言越早越好,还要看后天的学习时间长短和努力程度。我们一定要分析教学对象,根据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从认知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一般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

1.智力因素

大体来说,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人的智力水平多用智商来表示。尽管智力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有所了解,要特别鼓励智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培养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2.语言学能因素

如果教师发现某些学生其他科目成绩都不错,但学习外语却十分吃力,这就说明其缺少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即语言学能,它包括对语音编码解码的能力、语法敏感性、强记能力和归纳能力等。语言学能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老师要了解学生哪部分的语言学能不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强化记忆,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

3.学习策略因素

学习策略主要是指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我们可以看学习者是否有求解的意识,首先,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汉语知识的求知欲;其次,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很容易自己推理,造成母语的负迁移等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另外;实践和记忆是学习语言比较重要的环节,教师一定要带领大家进行大量的练习,从模仿、重复到记忆,以达到学习效果。

4.交际策略因素

交际策略是指学生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初级汉语学习者,他们掌握的词汇量还不是很多,在遇到自己无法用汉语表达的时候一般会采取以下几种交际策略:回避、简化、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语义替代、描述、造词、重复、使用交际套语、利用交际环境、等待、体势语等。

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交际策略鼓励和培养,并且要紧密配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从情感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作为个体因素的情感因素,一般包括:动机、态度和性格三个因素。

1.动机因素

动机是指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这也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有的是为了升学,有的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有的是为了旅游临时性的学习,有的是为了贸易等,教师要根据学习不同的需求和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结合鼓励、表扬等外部动力加以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适当运用竞争机制,展开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进一步鼓励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态度因素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态度一般包括:学生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对目的语的态度,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有好感,而且教师要提升个人魅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不要让学生感觉学习汉语太枯燥又难学,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态度,不利于学生学习。

3.性格因素

性格因素主要体现在个性特征方面,有的同学性格内向,有的同学性格外向,有的同学自尊心很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基本的了解,内向的同学要鼓励其多参与课堂活动。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尽可能地排除学生的心理屏障,教师要有正确的奖罚措施,不要用不恰当的言语行为造成学生的焦虑、自尊心受挫等。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心理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教师,是一名学习的示范者、教学的组织者和研究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学习者。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对外汉语教师身份的认同、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自我认识、自我调适与自我控制、具有教育独创性、具有情绪稳定性、能克服文化冲突以及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和有效的适应。

教师只有在保证心理素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指导者的角色功能。

三、从教学内容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除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汉语本身的基础知识外,还包括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和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每一种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师都要掌握针对汉语各方面的特点以及教学难点,根据各个内容的教学原则,综合针对不同方面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汉语语音的特点是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等。这些特点都是汉语与印欧语系的语言做比较得出的结果,所以对于很多本国语言没有声调的学生来说,汉语拼音的声调就是学习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教师要首先排除学生的抵触心理,有些学生听别人说难学,就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教师要尽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害怕学”过渡到“想要学”。

四、从教学媒体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教学媒体就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教学内容信息的介质或工具,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为教师和学生传递信息提供了辅助作用,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反映在课堂上,教学媒体一般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比如:板书、投影仪、计算机、录像、图画等多媒体手段。如果课堂上教师的讲解配合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生动且有吸引力,这也是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心理负担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媒体,既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

五、从教学环境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也可以是心理环境。而这两类环境又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存在,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构成要素。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我们这里主要说其狭义的教学环境。就座位模式而言,我们知道西方的座位模式和中国的传统的座位模式不一样,他们通常一个班上只有10-20个左右的学生,座位也是围绕老师呈拱形排开的,不像国内课堂一排一排、一行一行排列整齐。所以,在教授西方学生汉语时,也要把每班人数控制在10个左右,座位模式也要随意些,让学生保持一个相对习惯、轻松的心态下学习,这就是教学环境对教学的影响之一。师生关系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建立平等、民主、开放、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这样才能塑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

本文开始从介绍教育心理学为切入点,先理清楚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在深入研究其分支之一,即语言教育心理学,从而引出外语教育心理学,本文最终是要介绍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所以还要讲清楚跟语言有关的几个重要易混淆的概念,接下来,就集中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方面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这样有利于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助于教师找到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和心理障碍,保证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性质,国内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都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和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相比,其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像其他师范类专业那样学习教育心理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类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学科化,即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科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与发展趋势

每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都会给教育心理下一个定义,无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笔者对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对这一定义中的核心词“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说明。首先,这一核心词包含了教学中涉及的两大因素,即学习的因素和教学的因素。其中,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教学的因素即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达成并不是由学习因素或教学因素单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一核心词中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这两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最好;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不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较差。换句话说,当学习因素改变时,教学因素必须随之改变,以达到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习内容等方面。

就教育心理学的上述定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习内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展开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单纯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上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应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下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Mayer)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名称中得以鲜明体现。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名称是Thepromiseofeducationalpsychology:learninginthecontentareas,国内版本的中文译名为《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本书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学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趋势,整本书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育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虽然没有涵盖外语学习的教育心理学规律,但它的意涵却是清晰明了的。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和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是学科取向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综上分析,教育心理学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来说,就是要建构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应该涵盖学生发展、学生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业评估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那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在学生发展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二语获得的心理学规律,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差异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除探索一般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策略的影响外,还要探索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策略,如我们教授韩国、日本等国的汉语学习者时,教学策略、教材编写都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在学习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该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汉语语法,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和学习数学、学习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以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学业评估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外国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脱离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这些独特的内容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教育心理学无用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不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整合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专业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其他专业课(主要是教学类专业课)的时候要探寻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探寻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可为哪些专业课中强调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能够将其他专业课的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时,学生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层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运用,才是力量。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包括语言类的专业课,也包括教学类的专业课,上面所提到的专业学习主要是指教学类的专业课,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等,这些课程中罗列了诸多对应的教学策略,而这些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从这些课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授课中使用它们,并逐渐积累,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该在空白处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学还可为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什么教学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教学内容上的建构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建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并未完全清晰教育心理学理论,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其他专业课方面可能有知识上的欠缺。此时,这种看似有局限性的学生培养模式,却恰恰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育心理学教师可能对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只要明晰教育心理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就足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两类课程进行整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教师一样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中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都会有所受益。当然,每个单一的学生是无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的整合的,此时,合作学习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进行整合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些主题,教师再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收获将达到最大化,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篇3

北京语言大学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

50年来,学校在保持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优势的同时,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相关学科,已经由一个以教授留学生汉语为主的单科性学校,发展成为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鲜明特色,兼备外语类院校与人文社科类院校双重特征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学科是教学、科研的平台。学科建设是体现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学校不求盲目的做大、做全,而是突出重点,发展内涵,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科结构,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先后获得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形成了语言为体(即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中外(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比翼齐飞、相互支撑,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学校目前拥有本科专业25个,硕士专业30个,博士专业1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学科门类涵盖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工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

围绕国家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 构筑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群

近年来,学校提出以特色创一流的理念,旨在以学校的个性特征为基础,结合社会需求,以特色学科、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支撑,不断升华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要立足在汉语国际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上,在国家汉语国际教育战略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推进和学科建设提供更为全面而有力的支撑。为此,学校在提升各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的同时,整合相关力量,着力建设跨学科、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着力开展了三大课题:一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建设”,以特色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跨学科、跨文化、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二是“以培养高精尖汉语人才为目标的留学生汉语教育研究”,以留学生汉语本科教育与教学为基点,连通留学生短期教育、进修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以国际汉语教学基地为依托,整合留学生汉语教育各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研究的优势,进一步加深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是“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研究”,是为了提供可供推广的教学范式,在规范性汉语教学中起到规范教学和保证质量的作用,目的在于为海外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提供一套适应海外实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群建设

北京语言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设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方向的博士点院校之一。学校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正是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中心而凝练学术方向的,在我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特色,于2001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在全国重点学科“十五”建设成就考核评估中取得学科第一的优异成绩。围绕该学科构建的学科群,现有5个研究方向: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习得与认知、语言测试、语言信息处理。

学校不仅特别重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在学校总体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高度重视它在我国同类学科发展中所肩负的引领作用,下大力气整合多种资源,为本学科的发展搭建了宽广而坚实的学术平台。该学科学术平台有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外汉语研究中心;4个校级实体研究所——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对外汉语实验教学中心;两种语言学核心期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该学科现已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完善、年龄分布合理、人员精整、协作精神强的学术团队。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它是整个学科群的核心,涉及到汉语言文字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外汉语教学在研究方向上可分为“道”和“术”两个层次。前者是这个学科的基础研究,后者是这个学科的应用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以下4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包含不同的学科方向,围绕对外汉语教学这样一个研究核心,构建出放射状学科群落:一是本体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包括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音研究、汉语语法研究、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词汇研究、汉字研究、语义研究、篇章研究等。二是认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研究。不仅要了解所教的语言,而且还应该了解教学对象。具体包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汉语二语习得过程的研究、具体个案的专题研究、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动机的研究等。三是教学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研究。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四是工具论——对外汉语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研究。对外汉语教学除了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之外,还应该研究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学校把这个层次称作“器”的层次。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篇4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学科,社会大众对此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全面,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在现阶段非常受欢迎,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学科是对外国人进行教学,让外国人学习汉语,认为此学科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汉语志愿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了研究,对于它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度。

一、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理论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研究

当下,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被分成两个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教学”,但居住在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只有少数人会学习汉语,这仅仅占整个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的百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主要指的是海外汉语学习。可当下汉语国际教学研究的着重点却与当前的现状不相符,对海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较少见,海外教学的相关资料大都是一些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或志愿者写出的心得,具有研究意义的文章较少。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大多是在国内进行汉语教学,并没有太多人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缺少经验,可借鉴的资料甚少。

(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许多家都非常重视学习一门外语,汉语也作为第二语言在非使用汉语的国家中受到了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阻碍了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所以,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总结经验,挖掘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此外,国人要对汉语国际教育充满信心,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汉语国际教育贡献一己之力,最大程度地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实践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汉语国际教材还存在不少问题,供给和需求失去了平衡,结构也不合理。供大于求的状况非常严重,且教材的质量和数量也参差不齐。教材的供给还比较单一,但海外对教材的需求却越来越多样化,供给与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导致供求失去了平衡。

(二)汉语学习者兴趣的调动问题

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兴趣的培养。随着汉语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得外国人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也有许多人由于汉语比较难学,发音和语法都比较复杂,且现存的汉语教材针对性不强,失去了学习汉语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采用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从主体上入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

(三)汉语国家教育学科的认识问题

我们应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融合方面去理解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应同英语的外语教学一样,不断适应全球化的需要,让学习者深入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文化。教师也要不断创新自己的语言教学方式,把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融入实际的教学中,让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他们对语言的理解。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篇5

一、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先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对本身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认知与理解,然后将相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想要和外国人进行有效沟通则需要具备另一种专业技能,即外语基础。

(一)语言学基础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在语音方面,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需要标准、流利,并获得国家所承认的相应的普通话证书。对外汉语教师之所以要频繁地用汉语与学生们进行互动,是因为外国学生往往厌烦汉语老师用学生的母语授课。模仿教师的发音是外国学生口语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口语水平会受到外汉语教师普通话的影响。因此只有教师的普通话标准,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发音的原因所在,并能够一针见血地对其进行纠正。由此可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课堂上注意运用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不应出现某些地区方言现象;在词汇方面,大多数外国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一些近义词。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辨析成千上万组近义词,同时也需要从语义、语用等方面将多义词不同的义项区分开来;在汉字方面,外国学生普遍认为汉字是最难学的内容。随着电子产品的兴起,就连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能很好地书写汉字,往往提笔忘字。因此为击退外国学生的恐惧心理,对外汉语教师需掌握良好的汉语词汇能力;在语法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应从语法现象、语法规则等方面综合考虑语法知识的讲授,如:汉语语法的组合规则是主谓宾,而日语、韩语的语法规则则是主宾谓,这就容易造成日韩学生讲汉语时造成语序上的混乱。此外,外国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不能恰当地使用“着、了、过”、“的、地、得”等没有实际意义虚词。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等,都需要理论知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讲解,避免学生造出“把汉语学在课堂上”这类不通顺的句子。如果教师缺少语言学基础, 就不能对外国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且正确的解释 , 更有甚者还会误人子弟,结果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汉语老师的专业素养产生很大程度上的怀疑。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是对外汉语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可在其知识储备中得以体现。

(二)外语基础

汉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想要走出国门,就意味着要对汉语国际教师提出一个首要要求,即对外汉语教师的外语基础。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过多的将学生的母语作为课堂语言却不被多数外国学生所认可,在外国学生看来他们来到汉语课堂的目的是学习汉语,而不是锻炼汉语教师外语的。尽管如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汉语为主的前提下,其实教师的外语时常可以起到很好的辅的作用。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有时只需外语的辅助就能一点即透,这便需运用到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方法。这样可避免教师做过多烦琐的解释,从而节省课堂时间还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因为母语对目的语具有迁移作用,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外语基础,可以科学地把握语音、语法等方面的教学重、难点,为学生目的语的学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掌握且熟练运用外语可以保证汉语教学顺利地进行,同时有助于学生言语技能和交际技能双面发展。

二、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素养

对外汉语教师在凭借计算机技术手段教学的前提下,还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以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一)现代教育技术

如今能否操作电脑已被评定为21世纪公认的文盲标准之一了,而且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引进课堂已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主动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譬如汉字转拼音软件、多媒体汉字卡片、“汉字房”游戏型软件等不同实用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举例来讲,汉语中有些词语可以借助ppt通过实物图画或动作演示来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地映入学生眼中,如花、车、跑等实词。再如:当教师讲解一些词汇时,可利用活用汉字拼音软件在汉字的基础上插入拼音,如:啊(ā),来帮助学生在清楚汉字读音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要想让学习者对汉语有从难到易的转变,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外汉语教师除了需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外,还应将新兴电子科技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就目前来看,可供对外汉语教师教学使用的软件数量少,形式单一且机械化,缺乏创新。所以若想尽可能地开发出一些较为科学的适合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的创新型软件,还需要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但是任何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优秀教师不可替代的,所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汉语教师。

(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篇6

关键词:汉语教师;个人素养;国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29-01

一、个人基本素养

1.良好的思想道德。汉语国际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品质以及正确的道德观,这也是最基本的人格素养。

2.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可以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而自己能教给他们什么。

3.保持得体的仪容仪表。汉语国际教师在外国人面前代表的是整个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形象,因此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注意个人的穿着打扮和仪态。个人形象应该符合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形象,不要给人以轻浮之感。

4.正确的自我认知。汉语国际教师应该能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性格特点,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着良好的自信和自我认知,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良好的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5.良好的心理素质。汉语国际教师经常会有在国外教授汉语的经历,在国外生活则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处在一个陌生甚至有时候会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往往难以适应。因此汉语国际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能很快适应国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能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二、知识储备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汉语和所执教国语言两种。首先,汉语国际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因为对外汉语教授的是普通话,所以教师的普通话应该比较标准。其次,在国外教学,教师应掌握所执教国语言的基本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能力与学生交流。

2.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言文字学为基础,老师应该对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以及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还必须熟悉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否则会难以应对学生会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3.教育学。谈到教学肯定就离不开教育学的知识,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掌握教育学知识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4.心理学。掌握好受教育者的心理,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从他们的需要出发进行语言教学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教师就需要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学习目的、性格差异等等。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

5.现代教育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多媒体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展示多面的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师也因学习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达到良好的上课效果。

三、课堂教学能力

1.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中外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能在这种基础之上和学生进行交流,是汉语国际教师进行授课的前提条件。

2.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汉语国际教师在课堂上应具有灵活的反应,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也能够适当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始终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3.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还是存在着很多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教学问题。汉语国际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找不到理论作为依据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们自己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四、其他

1.掌握一定的中国特色才艺。传授汉语的同时会涉及到传播中国文化。汉语国际教师对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华部分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太极拳、书法、中国菜烹饪等,最好能够掌握一两项才艺,在课堂上也能向学生展示,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

2.具备一定的涉外礼仪知识。汉语国际教师在国外代表的是中国,因此,他们需要注重涉外礼节,尤其是所在国的礼仪,包括课堂礼仪、日常交往中的礼仪、参加宴请的礼仪、会谈礼仪等。

五、结语

在汉语国际教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汉语教师在汉语国际课堂上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汉语教师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才能更好地应对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更好的发挥自己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音.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篇7

尽管华文教育在办学宗旨及教育对象等诸多方面有别于针对非华外国人的中文教学,但同样面对“三教”(教师、教材、教法)这一汉语言教学的普遍问题,“师资荒”则处于所有问题的核心位置。当前,国际汉语教学视域下的华文教育在教学对象、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日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特别是华文教师配备的多样性发展,更加凸显出解决“师资荒”问题的紧迫性。

一、师资荒:华文教师教育何去何从

华文教育领域内的“师资荒”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组成问题,二是师资教育问题。据研究,世界各地华文教师基本上由四类人员组成:以华人为主体的当地教师、当地旅居华侨及留学生、中国志愿者、其他人员(郭熙2013)。华文教师的复杂来源、非专任、业务水平差异,让海外华文教师这支本应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队伍颇像一个“大杂烩”(李嘉郁2008,侯颖2012)。师资队伍的“大杂烩”现象,凸显出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性。事实上,相对于中文教学领域的师资教育,华文教学领域的师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中文教学早已开始制定教师专业标准规定并实行汉语教师资格制度,并根据汉语教学形势发展需要对这些标准和制度不断进行改进,而华文教育领域在华文教师执业标准及资格制度审查方面的工作则显得薄弱得多,这和世界发达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做法相去甚远。

华文教师培训被视为解决因师资队伍人员混杂造成的师资队伍素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远程函授教育、域外人员来华进行学历教育或系统培训、国内资深教师海外督导、国内专家海外巡回讲学都已经成为常见的培训形式,相关部门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培训“多偏重语言知识和教学方法方面,在教学理念的更新方面还不够,而且缺乏宏观协调,重复培训的现象比较突出” (李嘉郁2008,郭熙201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前国际汉语教育大发展的基础上,应该“统筹对外汉语教学和华文教育两种资源” “统筹华文教育与孔子学院的资源配置,发挥各自优势”(丘进2010)。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5年12月颁布的修订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称《标准》)对华文教育领域未来华文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标准》的出台背景:制定与自我否定

(一)对外汉语教师执教资格的制定

对外汉语教师执教资格制度曾历经《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1990年6月)、《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2004年8月)、《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等级标准及考试大纲》(2005年)、《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年10月)等标准文件更迭,日趋成熟定型。2015年12月,“为进一步适应国际汉语教育的实际需要,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再次否定2007年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正式修订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华文教育曾被形象地誉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 “希望工程” “民生工程”,目前全球约有6 000万华侨华人,2万所华文学校,数百万华裔学生在校接受华文教育。自2004年首所孔子学院揭牌至今,全球已有1 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535万人,海外华文教学和孔子学院教学已经成为国际汉语教学海外市场的主体。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持续推进,汉语国际教育在教学层面上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教学环境、学习目的、教学理念、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正引起学习需求、教学样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海外华文教学也正迎来教学对象、管理模式、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发展(崔希亮2010,郭熙2013)。上述各层面的多元化发展,是由中华文化“走出去”策略驱动的,是国际汉语教学的新发展新变化,对汉语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修订版《标准》的出台为世界范围内的中文教学教师和华文教学教师等国际汉语教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执业标准,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培养、教育以及资格认证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专业化与职业化:华文教师教育的方向

(一)修订版《标准》各项内容及比重

修订版《标准》“对原有标准框架进行了凝练,突出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三项基本技能,更加注重学科基础、专业意识和职业修养,增强了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整体框架由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五部分组成。从“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到“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再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体现了对汉语教师从强调知识要求到强调能力要求的变化。修订版对执业者的教学能力要求所占比重高达70%,而对知识要求仅占15.5%。

(二)华文教师教育的专业化

海外华文教育在办学主体、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育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质。通过华文教学 “塑造华侨华裔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素质,维系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家情谊的纽带作用”(丘进2010),加强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华文教师除了具有语言教学的职责之外,还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任务。实现华文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就是使华文教师逐渐具备华文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以及良好道德素质的发展过程。

华文教师教育的专业知识包括语言知识、第二语言教学知识、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传承中华文化的能力。道德素质要求华文教育执业者一是应该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对职业价值有清楚的认知;二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态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具有华文教育领域的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

鉴于华文教师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任务,我们将关于文化知识的表述放在“汉语教学基础”中,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传承中华文化合并为“教育教学技能”。调整后知识与能力的比重分别为24.1%(调整前为15.5%)和63.8%(调整前为72.4%)。从海外华文教师教育的视角来看,这一调整可能让知识和能力的比重更加合理。如美国纽约大学的汉语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比重就比较接近这种调整(根据何文潮、唐力行2006)。

纽约大学汉语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标准要求。这份课程设置中,教育教学技能课程占了60%,专业知识的专业课仅占20%,与适合华文教师教育标准的知识与能力比重颇为接近。

(三)华文教师教育的职业化

华文教师教育的职业化,即华文教育执教者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对华文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考核或考试来判定是否具备从事华文教育的能力是华文教师教育职业化的基本途径。当前华文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且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非专业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华文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就在于“相当数量的华文教师未取得专业学历, 也很少受到系统的专业培训”(李贤军2011)。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行华文教师教育的职业化,即通过华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让华文教育执业者通过攻读学位、自修、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华文教师教育的职业化一方面可以借鉴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借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资格考试制度的成熟经验。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历经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证考试,在充分借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证书资格考试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是包括华文教师在内的所有国际汉语教师实现职业化的重要途径。国务院侨办为进一步落实推动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2015年7月正式在欧洲组织华文教师证书考试,这将是推动国际汉语教师实现职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四、知识与能力:培训、培养、教育

纵观修订版《标准》及基于此的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二者都经历了一个从专注知识到强调能力的发展过程。在关注知识还是关注能力问题上,教师培训、教师培养和教师教育提供了三种不同的选择视角。

(一)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即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华文教师培训。近年来国际汉语教学领域内的中文教师培训、华文教师培训(远程函授教育、国内资深教师海外督导、国内专家海外巡回讲学等)基本上以传授本领域相关专业知识为主,教师接受的基本上是关于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教学原则等方面的宏观知识,而通过聆听讲座方式获得的这些知识、原则或理念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此外,这种短期汉语教师培训也容易造成一系列问题。以华文教师培训为例,目前就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培训单位出自多家,相互之间又缺乏沟通,未顾及内容的点面结合及循序渐进,不利于培训的有效持续进行;二是培训体系不够充实与完善,某些领域的培训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普通培训需要向集中主题培训转变,培训学员需要分类分层次;三是培训内容不够实用,培训需要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重心;四是专题讲座形式的培训不受欢迎,缺乏形象直观的教学演示(李嘉郁2008)。

(二)教师培养

解决华文教师教育问题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华文教师培养(teacher development),按照一定目标进行长期训练,使学习者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是长时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系统学习和训练,一般情况下效果良好。例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TCSOL)培养方案就详细规定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不低于28学分,教学实习4学分),并规定了详细的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为华文教育领域内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

(三)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不但包括教师培养,也包括教师培训,是教师培训与教师培养的上位概念。教师教育是教师按照教育领域内的专业与职业要求,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教师基于职业规划的自我发展与成长过程。修订版《标准》不但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专业知识要求和业务技能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教育的过程是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学术研究协调发展的过程。教师教育途径呈多样性,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类似于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项目、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自我规划与发展都是教师教育的方式。

解决华文教师培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走出单独依靠培训的路子,采取教师教育的模式促进华文教师的自我发展与素质提高。华文教师培训只是华文教师教育的一个途径,只有采取短期培训、专业硕士培养项目、注重教师自我规划与发展等多种举措相结合的形式,才能保证华文教师教育的成效,才能保证华文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均衡发展。

五、结语

(一)国际汉语教育发展态势

按照2016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期间制定颁布的《孔子学院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到2020年全球孔子学院数量达到550所,孔子课堂达到1 600个,专兼职教师达到7.2万人,注册学生人数达到380万人,开始实行孔子学院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国侨办在201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期间宣布,通过打造“两机制 六体系” 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力争3年内(2014-2017)再建设100所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再扶持200所贫困华校和新兴华校,再支持30个华教组织开展工作,将外派教师人数由每年800人增加至1 200人,每年参加各类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的华裔青少年达到15万人次,网上注册会员达到10万人。文化部已在全球主要国家成立20个中华文化中心,成为承担开展文化活动、教学培训、思想交流和信息服务四大职能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窗口,按照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到2020年在海外开设50个文化中心,覆盖全球主要国家。这说明国际汉语教育在语言教学、文化推广等领域都正在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二)关于“三驾马车”

如上所述,汉语文化推广一直由三个机构在推动:一是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在全球范围内开设孔子学院,进行语言文化推广工作;二是国务院侨办,依托全球范围内的华文学校,进行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工作;三是文化部,在世界范围内成立中国文化中心机构,推广中华文化。三个机构的工作虽有侧重,但在某些方面存在重叠关系。或许正是由于工作性质的某些类似,有学者指出应该“以汉办为基础,兼并侨办的华文教育的职能和文化部的文化中心职能,然后成立一个中国语言和文化国际推广办公室,由它来归口管理、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让整个在海外的华文推广和中国文化的推广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论调未免失于武断,“三驾马车”合并成一驾马车,性质单一了,但恰恰失去了中华语言文化推广策略的多元化及彼此个性。另有学者认为,在“全球汉语热方兴未艾的基础上,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汉语传播战略和推广措施,推动汉语加快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如“整合资源,以孔子学院为平台打造汉语国际推广‘航母’” 。

       “华文教育与孔子学院是国家形象建设的一体两翼。

作为国家支持的孔子学院,资源丰富;而华文学校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立足华人社会,具有熟谙当地形势、办学经验丰富等天然的优势,二者之间有着相当强的互补性。”中国文化中心则是中国政府在海外设立的官方文化交流机构,以文化传播为主,和以语言教学为主的华文教育与孔子学院形成互补。因此,统筹华文教育、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资源配置,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共进未尝不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篇8

[关键词]高职 对外汉语教育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李柳芳(1963-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为沟通礼仪和对外汉语教学。(广西 柳州 545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东南亚留学生汉语习得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C022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1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外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世界各国到中国留学的人数飞速增长,不仅本科院校接收留学生,一些高职院校也开启了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大门,吸纳四方留学生到本校留学。随着东盟自贸区的设立,离东南亚较近的我国广西的一些高职院校也乘着这股东风,开始招收留学生。本人总结几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及研究,就高职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对策作如下探索。

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从其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以来的情况看,对外汉语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教育对象特征明显

1.年龄相对偏小,生源地相对集中。近年来,高职院校进修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由最初的以个体为主、成人为主及东、北部国家为主的留学生源,变成以群体为主、以高中生或高中毕业生为主、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年龄越来越年轻,相对集中在18~20岁这个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理解相对较浅,但他们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好,领悟能力高。

这些来自东南亚的留学生,一方面东南亚的生活习惯与我国南部地区的生活习惯较为接近,不会有太大的生活障碍,所以他们会更容易融入留学地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既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又或多或少地接受过汉语的熏陶,这种文化的融合使得他们来华留学,更容易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接受汉文化。

2.学习时间较短,学习目的单纯。选择在中国高职院校学习的留学生,大都以一年期的汉语学习为主。他们主要是希望通过留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东南亚国家施行的对华语打压限制政策,使当地华裔后代的华语教育断链,出现了很多华裔后代不识华文、不懂中华文化的现象,因此让后代来华学习汉语。

同时在高职院校留学的东南亚学生,他们学习汉语,一般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职业目的,为将来读大学深造做语言准备是他们主要的留学目的。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懂汉语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待遇也相应会稳定,因此,学汉语更有利于工作就成了他们的职业目的。

3.有一定的汉语背景。不论是来华进行汉语学习还是接受学历教育,他们大都有一点汉语背景,或是华裔,或是家中有人讲汉语,这些汉语学习经历或家庭汉化教育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其语感、发音、词汇学习、汉字书写及课文理解,以及对中国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中国习俗、观念、人际关系等的理解,明显优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二)缺乏专业稳定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中,由于留学生与学历教育的学生相比人数非常小,对外汉语教育在高职院校中不是主流教育,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队伍往往比较弱小,专任的对外汉语教师一般只有一个,大都不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很多非中文专业的教师担任留学生汉语课程,他们的汉语知识、中国文学及文化知识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教法知识有一定局限性,而且这些教师常常是专业课课时不多就安排上对外汉语课,因此教师们上此类课程缺乏归宿感,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师团队的专业性、稳定性,也不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对外汉语的教研活动难以开展。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留学生开设的课程涵盖了听说读写等语言学习内容,大多数老师仍沿袭综合型大学的老师讲解—学生练习—师生复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形成老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被动学习状况,难以形成针对高职院校短期汉语培训的个性化汉语教学模式。

(四)缺乏适合高职留学生的教材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留学生主要采用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教程》(2006年版)、《汉语会话301句》(1999年版)等教材,或用北京大学《初级汉语阅读教程》(2003年版),《报刊语言基础教程》(2005年版)等教材。这些教材是通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但是相对于只学一年的东南亚留学生来说,这些教材选文针对性不强,涉及东南亚国家自然景物及人文风情的内容几乎没有;同时词汇量偏重,语法太细。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外汉语教育教学科研

高职留学生对外汉语教育是有着广阔市场的教育领域。近年来,教育部提出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的对外合作交流,扩大对外汉语教育。要想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就必须保证优质的教师队伍。在目前缺少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引进、外培和交流等方式,合理有序地安排任课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加强自身对外汉语教育教学素养,提高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水平,用我们的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学,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到高职留学。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市场需求的持续兴旺,高职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及管理者应抽出一些精力,去研究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思考如何才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探索一条真正适合和满足学习者要求和本校实情的对外汉语教学之路。

(二)精心挑选教材,合理设计课程

课文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桥梁,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字、词、句的知识是我们的目的,没有亲切感、没有针对性的教材自然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教材需要精心挑选。比如周健先生主编的《基础华语》,就是一套专为印尼青年汉语初学者编写的教材,教材里的生词、课文、语法、练习等都有印尼语的翻译,该教材以印尼青年的生活为线索,展开不同的交际场景,这样的教材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所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测试四大环节,其中总体设计是其他环节的前提和主要依据,其他环节都是围绕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的。因此,我们要加强课程调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一年期的留学生汉语课程进行合理优化设计。目前,高职院校的留学生课程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设计,开设综合汉语、口语、听力、汉字读写、阅读等专业课,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影视赏析、武术等体现中国文化的课程。从对留学生的调查来看,他们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听与说方面,其次是读,因此课程的设计,应重点放在听力、口语及阅读上,着重训练他们的汉语应用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汉语沟通基础。

(三)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互动教学是一种注重实践与效果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某一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体现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学原则。它与国际公认的“沟通式”的语言模式相吻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都作为参与者,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既要训练学生系统的语言知识,又要使其有较强的实用性,把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中用、用中学,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

1.以词语使用方式学习词汇。传统的词汇教学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逐一讲解词语的含义及用法,这样的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听得懂、不会用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把词汇的学习融入词汇的应用当中,即把词汇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教而不是孤立地教一个词,让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掌握词汇的本身含义和文化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易于轻松而持久地掌握。

2.以故事重组的方式学习课文。即在原文基本框架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用课文词语复述或改编原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正确表述,必须反复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弄清词语的用法,这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3.通过提问操练语言实践。利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老实回答及学生相互提问相互回答等形式,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汉语知识进行训练与巩固。

(四)加强文化渗透,培养文化融合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对于形成本民族文化观念、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并接受汉文化的过程。而作为语言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词汇,最能直接迅速地反映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字面之意,更要讲隐含其中的身后的文化内涵。不仅在课堂上教授汉语汉文化,还可以通过各种社团和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唱中文歌、中国茶艺、中国武术等吸引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融合意识和认同感。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已由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粉笔—黑板—教材的教学模式转由多媒体教学所取代,通过精选的声像资料和精美的教学课件,学生可以更感性地理解汉语汉字,更直观地认识中国文化,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反复回放,利于学生课堂和课后观看、学习和交流。随着留学生的不断增多,出现专任教师人少课多的情况,我们应该重视对外汉语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的研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方面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即时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让知识共享,使更多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六)丰富留学生生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1.开展多种课余活动,丰富留学生活。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各种社团和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唱中文歌、中国茶艺、中国武术等方式吸引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让他们有更多与中国人交流沟通的机会,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融合意识和认同感以及汉语应用能力。

2.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留学生学好汉语。通过各种赛事、评优、减免学费等制度,激励学生学好汉语,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周到的各项服务和过硬的教学质量,吸引留学生选择中国作为学习深造的首选地,扩大我们对外汉语教育的领域和层次。

[参考文献]

[1]汲传波.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由美国明德大学汉语教学谈起[J].汉语学习,2006(4).

[2]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3]王燕.高职对外汉语情景教学中的合作教学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201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