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输液室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3-02-27 11:12:12

输液室工作计划

输液室工作计划篇1

门诊输液室病人流动性大,患者相对集中,环境嘈杂以及工作量繁重,且治疗用药种类繁多,稍有不慎便会引起患者对护士不信任的连锁反应[1]。轮转护士由于新上岗不久,面对繁重的输液工作和复杂的病情加上经验不足,从而增加了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为了确保轮转护士的输液安全,我们科在轮转护士的带教中采取一些做法,受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熟悉科室及工作环境

轮转护士入科后,护士长应将新护士介绍给科室人员,同时介绍科室人员给新护士。带领其熟悉科室环境、物品的摆放位置及工作特点,使其尽快熟悉科室情况、护理安全风险特点及患者病情特点等,使其第一时间就能做到对门诊输液室的工作环境和所治疗患者的情况心中有数。同时,重点强调门诊输液的注意事项,如患者姓名与座位号的双相核对,整点巡视,三查八对。

2选择责任心强及工作能力强的护士带教

带教老师的素质极大地影响着轮转护士的护理能力及工作质量,新上岗轮转护士不同于一般实习护士,他们经过了2-3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及1年的临床实习,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2],因此,科室选择责任心强及工作能力强的资深护士带教。本科室实施“一对一”带教方式,这样可以让带教老师在门诊输液室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把各种操作知识传授给护生。同时科室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要求每位带教老师制定合适的带教方案,并实施。如每周的关于安全输液的小讲课、教学查房、案例分析、发生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演练及模型穿刺技术的训练等,以增强轮转护士的输液安全意识及穿刺技术的提高。

3掌握输液流程,确保安全输液

轮转护士入科早期,带教老师在安全输液方面进一步进行理论解释和操作示范,对收药、摆药、加药及输液等每一步骤均可适当结合带教方案进行进一步安全护理带教。如严把医嘱查对关,在收药时,核对患者病历本医嘱和药房发出的药,经2人核对无误后才可配药。输液时,双向核对患者的座位号及姓名,无误后再给予病人输液。输液过程中培养护生学会准确判断患者输入后病情的变化及发生输液反应的紧急处理。入科后期,科室进行安全输液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考核,合格者则由轮转护士单独完成输液治疗工作。

4加强宣教知识,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由于轮转护士的经验不足、新药品的多样化及病人病情的复杂化,因此带教老师在每次输液时均应先向轮转护士进行简短的药物知识讲解,如药物的作用、输注的注意事项、滴数的要求等等,并严把轮转护士的宣教关。同时鼓励护生与患者大胆沟通,逐步培养工作自信心。轮转护士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宣教及娴熟的技术操作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增加穿刺的信心。

总之,只有加强轮转护士的安全输液意识及能力,加强输液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轮转护士的输液安全,确保输液的顺利完成,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输液室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护理绩效管理模式;输液室;应用;评价

输液室是门急诊输液病人集中治疗的场所,输液周期不一、年龄分布较广、患者多,病种相对复杂,加上用药种类繁杂,为此,对于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1]。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护士由于长期高强度的机械工作,极易产生工作倦怠心理,对工作缺少了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患者等候时间过长、对输液室不满程度加重,进而时时引发投诉纠纷,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入护理绩效管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护理缺陷,提高输液室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明确护理绩效管理模式在输液室的应用价值,在这里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在2010年和2012年输液室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源均源于2010年和2012年的临床护理资料,2010年和2012各方面情况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在2010年和2012年输液室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我院在2011年2月全面投入护理绩效管理模式的应用,针对实施护理绩效管理模式前后,我院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1.3护理绩效管理

1.3.1绩效计划 医院管理者与下属对下属应该达成的工作绩效进行有效沟通,要根据医院输液室护理工作特点,制定完善的护理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合理调配,绩效衡量指标应该从围绕患者价值的角度出发,从而确立绩效指标的可行性。[2]

1.3.2绩效实施 要根据考核标准和工作特点,明确考核的内容以及具体项目及分值,如基本素质、工作知识和技能、组织纪律、主动性和责任感、工作绩效、特殊贡献、合作性与创新性、并且全科护理人员经过讨论后申报批准。要求护理考核基础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护理安全、专业技能能为特殊问题处理等。

1.3.3绩效考核 考核方法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加强输液室的全过程监督与检查,确保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的公正、公平、公开[3]。

1.3.4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是科室对员工绩效的反馈,根据需要员工在考核期内的绩效表现的优势与缺陷,激发员工工作行为改善,然后以事实为依据,负责人员要与员工共同制定绩效改善计划,并在必要时,制定相关的员工培训计划。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X2检验,计量资料用x(_)±s来表示,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

2结果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完善,医院绩效考核管理模式的应用,使得各科室管理更加规范,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而输液室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年龄分布较广、患者多,病种相对复杂,加上用药种类繁杂等特点,为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体加强输液室的科学管理就成为重点问题。

3.1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应用

输液室工作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而通过绩效考核管理模式的应用,以优良的管理流程,实现有效地实现了输液室工作的良性循环[4],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患者满意度为79.6%,而2012年的护理满意度达95.4%,与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应用前相比,其满意度评价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绩效考核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3.2绩效考核管理实施办法

通过课题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在输液室管理的应用分析,可以知道绩效管理模式,可以减少纠纷投诉、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医院的长足发展。为此,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具体实施:(1)根据输液室的各个岗位,定制完善的标准,包括劳动强度、责任风险、技术含量等,加强护理工作的量化管理;(2)要采用现场调查进行统计,包括工作数量、服务质量等各项指标的综合测评,实行绩效资金的二次分配[5],以更好地提高工作积极性。

总而言之,护理绩效管理模式在输液室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所有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患者满意度也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避免护理人员工作倦怠心理的产生,减少投诉纠纷事件的发生,充分解决护理缺陷,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红芳,冷雪娟. 科护士长负责下的护理绩效管理和分配新尝试[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04:93-96.

[2]Piper P S,Burkle F M Jr,Murray R J.Constructing a World Wide Web site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 . 2011,02:171-174.

[3]黄霜霞,梁金清,金晶,吴圆春,郭玉美,李婷,王艳,蓝卫华,黄霞. 护理绩效管理模式在输液室的应用与评价[J]. 护士进修杂志,2012,11:976-979.

输液室工作计划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照组为2009年1—12月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1 000例,观察组为2010年1—12月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1 00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输液时间、每次静脉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药液均为新生儿科常用药物。

12方法

121成立静脉输液质量控制小组该小组是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属下的专业小组,组长由医院静疗小组成员担任,另选3名科室输液操作骨干和护士长组成,目标是建立、健全静脉输液护理操作规范,对疑难静脉输液个案进行指导,预防输液并发症的发生。

122明确输液质量控制小组的职责① 负责科内输液操作的培训,平时工作中督促护理人员规范操作;② 制定高危药物输注的标准及流程;③ 收集并制定科内常用药物使用表,包括剂量、作用、配伍禁忌等;④ 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转入的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如何做好维护工作制定相应的标准;⑤ 指导并协助疑难个案建立静脉通道,随时承担静脉输液疑难个案的护理会诊;⑥ 负责组织学习新到静脉输入药物的使用要求以保证患儿的安全;⑦ 定期在网上收集关于静脉输液最新动态并给护士提供信息;⑧ 负责科内输液设备的培训及保养工作;⑨ 质控组长负责本科室输液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记录和报告;⑩ 制定输液过程中的人性化举措。

123制定工作计划并落实静疗小组质控员每月1次对本病区静脉输液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后分析原因并提出和落实整改措施,组长每季度把医院静疗委员会会议精神传达给科室每个成员,并结合本科室特点进行落实,促进科室静脉输液护理的规范化,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

3讨论

在输液质量控制小组实施管理之前,科室每年都会不定期发生几例输液并发症及不安全输液事件,虽然也有输液管理制度,但单凭护士长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输液质量控制小组成立后,按计划积极开展活动,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护理监管力度,采取临床跟班、考核、抽查等方式进行监控,要求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要求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按护理操作规程进行静脉输液,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每月在科务会议上反馈、总结活动计划实施情况,实现了持续质量改进。科室从2010年1月成立静脉输液质量控制小组后,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中,输液并发症和不安全输液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输液质量控制小组的成立提高了科室输液质量,包括操作流程的优化,药液配置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制定了科内常用药物剂量使用表,静脉输液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流程,高危药物输注标准的制定及实行,规定了特殊药物如钙剂禁用微泵输注,必须选用吊桶及肢体静脉。血管活性药物、血液制品、高浓度电解质等渗漏后容易引起皮下坏死的药物用红色警示条标识,保证了特殊用药的安全和效果。新生儿肢体静脉留置针的推广既增加了留置时间,又避免了头皮静脉容易外渗的弊端,为促进静脉输液质量,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提供了有效保证。

无陪病房没有家长的监督,需要护士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静脉输液小组成立后,在人性化输液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抓好输液服务质量管理是对患儿关怀最直接、最基本的体现,因此,输液过程中更应注重人性化及保护静脉的行为。静脉穿刺时要求护士与新生儿有目光交流,并配以温和的语言,非营养性吸吮等能有效减轻疼痛刺激,也是穿刺过程中的必需品。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需要多次穿刺时请求帮助,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敷贴要求外观整齐,固定有效并感觉舒服。这些举措都体现了输液治疗中的人文关怀。

成立专业化组织可以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输液专业化管理,是提高输液质量的有效途径。各成员在科内充分发挥质量控制和技术指导的作用,实现了科内护理人员共同参与输液管理的目标,提高了护士们的责任心及慎独性,通过她们分别带动和指导,不仅促进了护理人员相关专业素质的提高,也提升了静脉输液控制小组成员的自信心和职业满意度,有利于稳定护理队伍,是促进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科室内成立静脉输液质量控制小组既能保证输液安全,又能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4参考文献

[1]麦志晖,郑丽娇,冯燕英,等输液查对流程再造在病房输液管理中的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3(8):115-116[JP]

[2]谢红珍,邓屏静脉输液管理与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护理学报,2007,14(10):26-27

输液室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门诊输液室;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患者满意度;分析调查表;事故

【中图分类号】R8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218-0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医学实验活动研究的主题为我院门诊输液室的安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抽取我院门诊输液室2011年01月份至2012年03月份期间,在我院门诊部门进行门诊输液的患者共计980例,以其原始病历资料、安全因素分析表以及满意度调查表作为研究的依据。采用门诊调查法及回顾分析法两种方式对980例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存在问题、改进措施以及调查结果展开对比分析。着9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83例,女性患者为407例;门诊患者的年龄范围在3岁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3.68岁,未成年(18岁以下)患者298例,占30.4%;成年(18岁以上)患者682例,占69.6%。患者的身体体重在12千克至85千克之间,平均体重为62±4.79千克。

1.2门诊观察:

依据这一期间抽取的980例门诊输液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作为分析数据的基础,得出因气温变化造成患者出现感冒病症共计522例,因饮食原因造成患者出现急性肠胃炎共计189例,伤口感染患者8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48例,急腹症患者43例,胃部出血患者52例,其他原因50例。患者的文化层次为:大学及以上学历患者203例,高中、中专学历420例,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357例。980例患者中,具有行为能力思路清晰947例,占96.7%,丧失行为能力思维模糊33例,占3.3%。

1.3研究过程:本次门诊输液室研究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3.1首先将2011年01月份至2011年06月份划分为调查分析阶段,主要对我院门诊部门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制定安全因素分析表和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的形式,对随机抽选的490例输液患者展开调查,汇总输液室存在的不安全问题。

1.3.2其次,将2011年07月份至2011年09月份划分为制定措施阶段,此阶段根据调查分析段发现的不安全因素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1.3.3最后将2011年09月份至2012年03月份划分为整改落实阶段,依照制定措施阶段制定的防范措施,加以执行和落实,并与2012年02月至03月份随机抽选490例患者,对安全因素和满意度进行重新调查,并与第一阶段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针对33例丧失行为能力的患者,调查对象可以变更为患者家属或其他人进行调查。

1.4不安全因素:通过对调查分析阶段490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得出门诊输液过程中存在以下不安全因素:第一,门诊输液管理方法存在漏洞,制度的建立不够完善,缺乏监督考核机制,对护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标准不够明确,造成工作流程中存在衔接问题。第二,业务水平普遍不高,护理人员对老人、儿童以及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其血管较细或者不够充盈,不能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率,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疼痛,严重时引发医疗事故的出现。第三,服务态度不好,某些护理人员对待病人态度生硬,不能耐心细致的解决患者的问题,造成患者与医护人员产生矛盾,是引发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第四,卫生环境较差,缺乏定时消毒制度,以及输液器具的卫生管理,给二次感染带来了安全隐患。[1]

1.5防范措施:根据调查阶段发现的不安全因素,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第一,制定完善的门诊输液工作管理制度,明确输液工作流程,拟定护理人员职责范围及工作标准,做到责任到人。落实执行查对制度,确保造作的规范性。第二,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定期业务知识培训,建立科学的技能考核制度,督导护理人员自觉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第三,提升护理人员服务水准,制定护理文明用语,并将患者服务满意度与护理人员绩效奖金相挂钩。第四,创造舒适卫生的输液环境,增加输液室的空间,更新陈旧的医疗设备,每日组织专人对输液用品进行消毒,并对输液室进行紫外线照射,保证每天的通风时间,让患者真正感受到环境的舒适。[2]

1.6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2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与讨论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分析调查、落实整改,我们对整改前后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出以下结论:调查分析阶段:共抽选490例患者,其中出现医疗事故12例,医疗事故率2.44%,患者满意度优良率78.57%(385/490);整改落实阶段:共抽选490例患者,医疗事故3例,医疗事故率0.61%,患者满意度优良率97.75%(479/490)。根据以上门诊医学实验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对我院门诊输液室不安全因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整改落实,能够较好的提升门诊输液室的工作水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医疗事故发生率降低4倍,同时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大幅提高,优良率上升幅度达19%,因此建议将此种方法在今后的门诊管理中得到有效的推广。[3]

参考文献

[1]陈晓蓉.门诊患者注射、输液记录单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1(10):69.

输液室工作计划篇5

医院无菌物品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1]。由于一次性医用无菌物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对我们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一次性医用无菌物品的管理和使用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一次性医用无菌物品进行管理,通过信息流和物流的有效互补,提高物资需求资讯的准确度和供应室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对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我院物资管理系统,该系统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最终目标。包括各类物品管理、各类数据查询、固定资产管理、物品进出库管理等,采用简明扼要的菜单设计。供应室物资管理系统包括供应室下收下送申请登记、供应器材库存查询、供应器材账页查询。临床各科室根据需要进入供应室物资管理系统领用物品名称及数量,然后由供应室护士打印汇总明细单,据此进行下发。

2一次性医用无菌物品的管理

2.1入出库流程。库房根据供应室请购单购买一次性医用无菌物品入库后,出库至供应室,供应室审核确认。对外包装上的消毒或灭菌日期及灭菌标识和失效期进行核对。必须检查中包装和小包装上的有效期和生产日期,包装是否完整,有无破损、漏气等质量问题,特别是一次性注射器,刻度是否清晰,有无裂痕,对一次性输液器和引流管类,要检查胶管是否老化,刻度是否清晰透明。建立登记账册,把一次性无菌物品的批号、型号、生产日期、失效日期、生产厂家等逐项登记,以便查验。最后,将一次性无菌物品的数量输入供应室物资管理系统,进行入库登记。

2.2一次性医用无菌物品的存放管理。同类产品按型号不同分别放置,按有效期、型号,合理摆放,根据失效日期,按顺序发放,每日统计发放量及库存量,及时制定订货计划,确保临床使用。

2.3一次性医用无菌物品的流线管理。我们将一次性医用无菌物品的流线走向进行管理,第一条流线的信息,物品至一次性用品库后分类、去除外包装至无菌区存放,每日按需发放;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等存放在库房内搁物架上每天按需发放。将需求信息分类、汇总、打印、准备,由下送人员集中下送。第三条流线的信息供应室按基数加贮备数实行大包装下送。

3效果

3.1保障了无菌物品的安全。通过信息流和物流的互补管理,依据不同信息将一次性无菌物品分3种流线进行配送,可起到3种作用:①部分耗材通过护士长规定的权限领用可有效控制浪费现象,降低医院成本;②方便临床,减少了一线护士的工作量;③达到了控制污染的目的。如输液室的输液人数每天有变化,且输液量很大,如拆包一付一付分发输液器,势必增加了工作量,亦增加了污染机会。因此,对该科室输液器下送采取第三条流线形式,按基数加贮备数实行大包装整数下送,输液器直至患者使用时方可拆封。这种流线管理方式既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临床与供应室护士的工作效率,又能有效防止一次性输液器的污染。

3.2提高了供应室工作满意度。供应室物流信息化管理使供应室与临床科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克服了因人为计算造成的错误而引起的科室间纠纷,提高了供应室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3完善了库存管理。实施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信息化管理后,简化了供应室的库房管理,使供应室具备了完善的库存管理功能。对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库存、入库、出库,各种物品的用量都有详细记录,方便医院掌握物品相关情况,针对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使用期做到在近期、有效期内使用,杜绝了物品的过期,保证了质量,减少浪费现象,使物品管理进入了良好的运转状态。同时对一次性物品的发放、请领起到了监督作用。

3.4节约人力、物力。各临床科室每天只需在电脑中自行输入所需物品,供应室护士便可照单从无菌间领用物品,避免了无菌物品的积存现象,确保准确率,减轻工作量。

3.5统计速度准确,便于查询。系统实现了同一数据1次录入后,信息可共享。所有信息可供各临床科室、财务科共同使用,供应室每月无菌物品的月报也只要几分钟即可完成。随时快速查询供应室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库存量及消耗量,可动态了解全院物品的需求量,增强了物品管理的计划性,避免不必要的库存积压和浪费。

供应室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行,大幅度提高了各科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减轻各类事务性工作靠手工操作的劳动强度。同时,资料信息精确度提高,使医院在医疗器械耗材的财务、划价、统计等环节人为造成的错误率降为零,使医务工作人员能腾出更多精力和时间服务于患者,充分体现医院以“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服务理念。

输液室工作计划篇6

1.1创建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1]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为管理依据,结合本院具体的输血管理工作流程,选择适合本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并运用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transfusioninformaionsystem,TIS),以提升输血科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对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年3月份后的住院患者临床用血进行管理,控制临床用血过程质量,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血。

1.2主要功能模块

1.2.1血液预订模块建立医院输血科与血液中心进行有效沟通的信息平台,根据上一年度同期用血量和当前临床约血情况,向中心血站网上申报全院用血月计划、日计划。1.2.2血液制品管理模块有血液出入库登记、备血库存状态管理,备血失效预警提示、血液使用、调剂去向追踪管理、冰箱温度记录报警等功能。所有血液制品同步采用血站统一条码按品种、血型分类管理,扫码入库;医生工作站设置院内血液库存分级预警提示,便于临床合理安排择期手术;建立温控系统联网,24h不间断实时采集冰箱温度,并在异常时报警提示,切实保证储血质量。1.2.3血液制品使用模块包含医生工作站用血预约申请和分级审批管理,输血科交叉配血及其他实验结果记录与标本存放管理存档、血液出库发放与检测计费、输血患者输血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历查阅等功能。1.2.4输血不良反应记录模块所有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预后实行无纸化网上填报、统计、存档,使输血质量管理跟踪流程更加高效快捷。1.2.5统计查询模块通过该模块,输血科可按科室、病种、用血品种和数量查询患者用血的明细信息;了解全院用血量、用血品种趋势;汇总并评价各个临床科室及医师预约用血情况,为指导临床用血和开展输血研究,提供全面信息资料。

2结果

本院于2012年3月正式开始运行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系统实际运用过程分析,发现在提升输血科管理水平、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1提升输血科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血液预订模块使输血科可与市中心血站进行网上互动,申报全院用血计划。血液预订工作更简便快捷,明确责任区分。临床输血的质量与安全贯穿着输血的全过程,任何环节上发生问题或被忽略都会影响输血疗效和安全。据统计,临床输血出现的差错和事故70%是人为因素所致,这与疏于管理密切相关[3]。输血科应用TIS系统进行血液制品管理,使血液出入库登记、储存环境温度记录存档等更加标准、规范。血液条码扫描入库,保证了入库信息的准确、完整,提高了工作效率,明显减少传统手工填写信息的失误和劳动强度;备血失效预警系统在血液失效前7d(血浆提前30d)自动预警提示,有利于对邻近失效血液制品及时协调使用。温控系统联网,24h不间断实时记录血液储存环境的温度,出现异常时自动报警提示,以便及时解除故障,保证库存血液的质量与安全。这样,在所有血液制品得到安全有效管理,保障临床合理用血需求的同时,又杜绝了血液预订的无为损耗和浪费。在TIS系统血液制品使用模块,不具备用血资质者的预约申请,TIS将自动阻止提交,从而规范了临床用血分级审批流程。通过血液使用窗口,输血科可查阅预约用血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及与用血相关的实验检测结果,进行输血适应证的评估,为输血科评估自体输血、异体输血、成分输血合理搭配,指导临床合理有效用血,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提升输血科服务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平台[3]。

2.2发挥输血科在临床用血过程中的管理职能,推动临床合理有效用血输血安全与有效是一项严谨、细致、庞大的系统工程,血液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的复杂性,使得输血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将输血指南与患者的实际病情相结合,同时需要对患者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由于我国输血医学发展较晚、学科专业的分工不同,现阶段临床医师凭经验输血的现象依然存在[4]。许多临床医师对输血学科的新知识及新技术了解滞后,对血液成分输注的注意事项及输血引发的不良反应知之不多,尤其是在临床用血时不够重视血液成分的配比与输血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动态监测,不能及时评价输血治疗后的效果,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不够得力,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输血科通过TIS系统,对预约用血患者输血相关的临床资料和输血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动态监测等进行比对分析,评价输血治疗的效果;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参与临床输血治疗会诊,对输血不良反应提出处理方案意见;运用输血医学专业知识,指导临床在最佳时机使用最恰当的血液制品对患者进行合理有效地救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本院输血科2012年参与输血治疗会诊,成功救治危重症患者41人次;指导开展自体输血达287人次;退回不合理用血申请110人次,较好地发挥了输血科对临床用血应有的指导作用。

2.3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血与2011年比较,本院2012年住院总人次和手术台次分别增加15.1%和7%,手术患者用血量和全院血液使用总量却分别下降了17.6%和5.3%。手术患者异体红细胞使用量从人均0.54U/台次,下降到0.31U/台次;血浆输注从34.38ml/台次下降至28.47ml/台次;自体输血率从11.4%上升至25.0%;危重症用血者救治成功率从80.5%(486/604)提高到91.7%(637/695)。2012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到1‰;库存血液报废率为0。按以往惯例随着住院人次和手术台次的增长,临床用血量也会随之增长,但是,对比本院TIS系统应用前后临床用血量,发现在手术人次和危重症救治成功率有所提高的同时,血液使用量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提示: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促进临床合理有效用血、减少临床不必要的血液输注、缓解临床用血与社会供血不足的矛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2.4促进输血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临床用血过程中,包括从血液管理到临床用血预约申请、从血液发放到检测计费、从患者输血相关实验室检测数据到患者病历记录、从临床用血科室临床资料到输血科管理的各种记录、从数据统计查询到图像绘制,输血相关信息均被TIS准确、完整储存。TIS强大的信息储存功能使输血相关各种资料数据信息可随时被查询,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信息资料支持和依据,对开展临床输血医学科学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小结

输液室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PDCA循环;水合氯醛;镇静灌肠

Abstract:Objective Application PDCA circulation metho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atients with outpatient chloral hydrate sedation enema. Methods Set up a PDCA cycle quality improvement Group (CQI), to analysis the root causes of the low efficiency problem of chloral hydrate sedation of patients with outpatient enema, develop programmes and to implement, check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Results Statistics show improved chloral hydrate enema sedation effectiveness was increased from 72% to 95%, earlier by 23%. Conclusion Applying PDCA cycle quality improvement methods can improve the chloral hydrate enema sedative effect.

Key words:PDCA cycle;Chloral hydrate;Sedative enema

由于现在环境恶劣,社会压力大,导致越来越多的新生儿出生时伴有畸形和先天发育不良,如脑瘫、先心等等疾病。这些疾病都有赖于MRI、 CT、彩超、肌电图、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的确诊。患儿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关系常躁动而不能配合完成辅助检查,为了让患儿能配合完成检查,常需要给患儿镇静,水合氯醛作为一种常用镇静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患儿中。水合氯醛通过灌肠后,经肠道吸收入血,迅速分布于肝脏和其他组织,被很快还原为三氯乙醇,该活性物质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1]。我院门诊患儿的水合氯醛灌肠由门诊注射输液室负责,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水合氯醛灌肠的镇静有效率未达到100%,仍有部份患儿水合氯醛灌肠后未达到镇静睡眠状态而不能如期配合完成辅助检查,而延误诊断,导致患儿家属的不满。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药效,提高镇静有效率,减少水合氯醛反复镇静可能产生如恶心、呕吐、抑制心肌收缩和呼吸中枢及对肝肾的损害,我们成立了CQI小组,运用PDCA的步骤和方法分析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有效率低的原因,采取措施,使水合氯醛灌肠的镇静有效率达95%,尽量让每位患儿能配合如期完成检查,让患儿家属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象选择2015年7月1日~10月31日门诊注射输液室予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患儿46例为观察组,以2015年3月1日~6月30日门诊注射输液室予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患儿88例为对照组,年龄1个月~4岁5个月。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门诊注射输液室予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患儿。

1.2方法 自2015年3月起在门诊注射输液室接受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患儿,建立查检表,登记患儿真实信息,对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有效率进行分析。

2 实施PDCA循环质量改进方法的基本程序

2.1 F 发现问题 根据统计发现门诊注射输液室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有效率72%,而延误诊断,导致患儿家属的不满。

2.2 O 成立改进小组 成立CQI小组,组长1人,参与研究的组员4人,全科其余成员共同协作完成,每周召开讨论会并保证计划的顺利推进。

2.3 C 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 水合氯醛灌肠方法欠科学。

2.4 U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 运用鱼骨图对门诊注射输液室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有效率低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分析,见图1。

2.5 S 选择可改进的流程 统一规范护士灌肠方法。

2.6 P 计划阶段 制定改进计划和资料收集与分析计划:①修订操作流程和标准;②组织护士学习新操作流程和标准;③落实操作流程和标准;④统计数据;⑤加强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教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⑥改进时间:2015年7月~2015年12月;⑦改进目标: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有效率达95%。

2.7 D 实施阶段 规范灌肠的操作,使每位组员认识到:使用一次性胃管灌肠,便于护士的操作,减少对患儿肠道的刺激;在水合氯醛灌肠时左侧卧位姿势可使患儿的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处于下方,利用重力作用,使灌肠溶液顺利流入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从而被人体吸收;灌肠管插入深度在5~10cm;对于镇静前4h未排便的患儿予开塞露通便,减少粪便对药物的影响;水合氯醛加温至39~41℃以防冰冷的灌肠液刺激肠管而导致药液被排除;注药后要捏闭肛周5min及用药后避免竖抱。科室内制作了宣传板配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张贴于肌注间,方便患儿家属直观了解如何配合灌肠操作。从而提高患儿水合氯醛灌肠镇静1次给药的成功率,及时完成辅助检查,使患儿家属满意。灌肠后执行护士填统计表,电话回访,调查灌肠效果。

2.8 C检查阶段 通过每天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对计划的实施结果进行效果评价,发现新的问题,找出原因并制定新的改进计划,继续实施,形成循环持续改进,使输液室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有效率达95%,达到了目标值并且趋于稳定状态。

2.9 A处理阶段 根据有效的实施结果,制定了关于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标准作业程序,统一了护士在运用水合氯醛进行灌肠镇静时的操作。

3 结果

输液室运用PDCA循环法规范水合氯醛灌肠操作,提高了护士的技术水平和科研意识,使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有效率从72%提高到95%,较前提高了23%,使患儿家属满意。

4 体会

运用PDCA循环管理,使护理质量控制工作有的放矢、有始有终,体现了质量管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是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2]。使组员在工作成就感、凝聚力、解决问题思维、责任心、沟通能力和质量管理工具的使用这6个方面均有了提高,提高了护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输液室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合理用血;安全输血;品管圈;用血管理

在医院的多个临床科室,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佳手段,但是由于血液来源的特殊性,使其具有紧缺性,故而有效的提升临床的合理用血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目前血液紧缺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有效的提升临床合理用血率是当下所用临床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和责任。基于此,我院针对性的开展了用血管理和教育宣传培训活动,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在我院患者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用血量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血浆。合理用血率由2010年的35%到现在的95%左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统计我院各科室使用成分血和全血的情况,并对各个科室的临床合理用血率进行分析。

1.2方法 针对临床合理用血率不高的情况,开展相关的教育宣传培训活动,同时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具体的方法如下:

1.2.1对临床医师加强输血知识与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临床的合理用血与医生的理念具有相关性,因此,定期的加强临床医生输血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使医生的输血理念不断地更新[2]。而该重任则由用血管理委员会担任,在了解医院各个科室用血特点以及用血情况的前提下,对各个科室开展相关的临床合理用血培训和知识讲座工作,要求各科室的医生共同参与和探讨。使所有医生得用血理念不断地更新,同时业务能力不断地加强。并且在培训之后,进行考试测试,还将输血病历公示于医院月报上。

1.2.2健全组织结构 医院领导以及地区卫生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临床合理用血的重要性[3]。而用血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则包括临床医生、血液工作者、卫生行政人员以及血库人员等。而他们所要履行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医院各个科室的临床用血状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对不合理用血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监督,同时指导合理用血,对用血过程中出现的突出性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措施,同时将临床用血奖惩制度贯彻落实。

1.2.3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血计划 用血计划的制定主要是由医院的输血科来完成,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急诊用血量、常规用血量以及每年适宜的调整用血比例等,并将用血计划上报供血机构。借此来使医院输血科到各个用血科室积极地开展用血调查,促进用血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对临床输血科室加强输血管理,使其严格遵循输血的原则进行。

1.2.4输血申请审核 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输血申请单内容的填写完善度、规范度。对于输注红细胞成分的,必须将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以及血红蛋白量的检测结果详细填写。而对于需输注血浆成分的,必须将纤维蛋白原含量、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等检验结果详细的填写,为输血提供参考性依据。

1.2.5对临床输血实施信息化的管理 在输血科通过信息化管理对临床用血进行审核和监管,主要是将其作为医院信息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检验科 Lis 系统、电子病历监控程序以及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安装于输血科,实现信息化、数据化的网络管理,促进临床用血的规范、科学和合理。

1.2.6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 由用血管理委员会对医院输血科的的医疗质量进行定期的检查,同时将输血治疗的合理性以及临床血液管理工作的检查作为监督考察的重点内容。

1.2.7职能定位 目前我们将输血科视为临床上进行血液管理的部门,主要的职责是监管和指导临床的合理用血,提成合理用血率。

1.2.8实施目标考核 医院输血科将检查的各个科室的血液管理检查考核情况定期的对质控科作出上报,并且严格遵守相关的考核标准,实施目标考核,使绩效与考核的结果相挂钩。

1.2.9严格掌握各类输血的适应症以及方法 主要包括了择期手术备血、一般治疗用血、自身输血、全血输注以及术中输血等情况的适应症,进而合理的判断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全血或者是血液成分的问题。同时对临界输血指征,应与医师共同探讨,减少不合理的用血,而对于输血指征缺乏的患者,则不予发血。对被血量在2 000 ml以上的,需经过会审和输血科签字,最后由医务科做备案处理,保证血浆的合理输注。在进行术中输血时,必须由麻醉医师对患者的Hb 检查结果、出血量、血压、生命体征以及血氧饱和度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同时在对患者进行输血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患者自身的血液,减少异体输血,但是其前提是对患者的血液进行回收处理,保证其血液的质量与相关标准相符。再者就是当患者的血容量以及红细胞同时缺乏,且血浆代用品和红细胞不适宜的情况下,才能选择输注全血。在临床治疗中,对以上血液输注的适应症严格把握,借此来促进临床输血的安全、合理。

2结果

经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各个科室按照以上管理要求严格执行之后,使得我院的临床合理用血在较短时间到达95%,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合理输血治疗水平,为解决我国血液紧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结论

目前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逐渐提升,在认知能力上也在逐渐的加强,当然也就包括了输血风险意识,再加上目前患者的逐渐增多,而血液的紧缺。进而使得临床的合理用血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但是由于临床医师在对输血指征的把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同时医院的管理等方面的欠缺,致使临床不合理用血率较高,因此提升医院的临床合理用血具有迫切性。以上我院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教育培训方法,并将其贯彻落实,取得的成效显著,使得医院的合理用血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此可见,为了有效的达到合理用血的目的,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理念、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普及临床合理用血知识,借此来有效的提升医院各个科室的临床合理用血率,促进临床用血的安全,同时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Scheunem Ann LP, A Taga KI. Delayed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in sickle cell disease. Am J M ed Sc,i 2010, 339 (3): 266-26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