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8篇

时间:2023-02-28 15:34:35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篇1

1.1对象

含访谈被试、预测被试和正式被试,其中访谈被试包括留守儿童、监护人及教师。依据“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概念,采用问卷法筛选出生活在不利的家庭抚养环境中且心理社会适应良好的受访儿童20名,他们同时满足以下6个条件:(1)来自完整家庭;(2)父母现在都在外打工且由祖辈监护或仅父亲现在外打工且由母亲监护(这两类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90%以上);(3)在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问卷上的总均分高于“轻度不利”的下限值2.50分;(4)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青少年孤独感量表上的得分均低于一般儿童平均分(M抑郁=1.85,M孤独=1.91),且最近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位于班内前1/3;(5)对同学关系、在家表现、在校表现、与实际监护人关系四方面的总体自我评价均为“比较好(融洽)或很好(融洽)”(例如:最近一年内,你感觉你和班上同学相处融洽吗?①非常融洽②比较融洽③一般④不太融洽⑤很不融洽);(6)儿童提供的成绩、人际关系、表现等信息能从监护人和教师处同时得到印证。受访儿童中,祖辈监护、母亲监护的儿童各10名,男生8名,女生12名,平均年龄13.95±2.02岁,平均留守时间6.89±2.65年。受访监护人14名、教师12名,对儿童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均较熟悉。预测被试为某县农村1所小学和1所初中的133名4-9年级留守儿童,其中,男生65名,女生68名;初中生59名,小学生74名。正式被试采用社区取样,主试为经过培训的98名农村籍大二学生,利用寒假对家庭所在地村庄及周边村庄的儿童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在规定的一周内完成。施测内容除自编问卷外,还包括韧性问卷、乐观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希望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孤独感问卷以及问题行为问卷,以检验自编问卷的效标效度。施测时,主试将问题逐个读给小学生听,助其理解后作答;初中生在主试讲解指导语及注意事项后自行作答。发放问卷1380份,获得来自完整家庭的有效被试共1037名,其中,父母均外出且由祖辈监护的儿童375名(简称双留守儿童),父/母中一方外出且由另一方监护的儿童329名(简称单留守儿童),父/母曾外出6个月以上的儿童61名(简称曾留守儿童),父母均从未外出的儿童272名(简称一般儿童)。本文仅对单、双留守儿童数据进行分析。3个月后对单、双留守儿童各40名进行重测。

1.2问卷理论结构的初步建构

在仔细研读心理资本整体结构、心理资本要素、自立、儿童逆境信念等文献基础上,通过编制访谈提纲、开展深度访谈、分析访谈资料等工作,初步建构出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理论结构。儿童访谈提纲主要包含3个问题:①与父/母在家时相比,他们外出后,家庭抚养环境发生了哪些不好的变化?②这些不好变化对你的学习、心情和行为产生过哪些不好的影响?这些不好影响随父/母外出时间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回忆的同时,请在访谈员的指导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学业/心情/行为的不利影响的发展趋势图”中(横坐标为留守时间,纵坐标为影响程度,6点记分,从“无任何影响”到“影响很大”),用点将这些不好影响的影响程度依次描出来,然后用线段将各点连接成曲线图并找出变化的拐点。③拐点的出现以及你目前表现出来的积极成长态势(由取样条件确定),说明你有效地克服了不利家庭抚养环境给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你有哪些特点、观点和做法帮助了你在不利的家庭抚养环境中积极成长?请举例详细说明。访谈员为3名心理学专业人员,对研究意图和访谈提纲十分熟悉。访谈在安静的房内进行,访谈重点为第3个问题,时间一般为55-70分钟,访谈时无他人在场。监护人及教师访谈的主要内容与儿童访谈内容相同,访谈时适当变换称呼及措辞,方式为入户访谈或电话访谈。经受访对象同意后,对访谈进行全程录音。4名本科生将录音逐字转写成文本。由于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资本的结构,故仅呈现第3个访谈问题的文本编码情况。反复通读了相关文本后,参照烜侯方等的编码过程,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开展如下工作:首先,从每份原始文本中提取出含义清晰且单一的条目。提取方法是:对含义清晰且单一的语句予以直接保留(例如,不喜欢斤斤计较),将包含多重含义的语句拆分成多个条目(例如,将“她能吃苦耐劳,内心有一股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拆分成“吃苦耐劳”与“奋发进取”两个条目),对同一个人多次提及的含义相同的条目进行合并且不计算频次。3名研究者对各自提取的条目进行了详细讨论,在统一条目的表述后,共提取到初始条目659条。其次,对不同文本中的初始条目进行同类项合并及精简。具体做法是:对表述完全相同的条目进行合并,并计算重复出现的频次;对内容相近但表述不同的条目进行二次合并(例如,将“不让父母失望”、“不伤爸爸妈妈的心”、“给父母争气”合并为“不让家长失望”);删除与心理资本“类状态”特性不相符合的条目(如“脾气好”)。经合并及精简,剩下39个条目。再次,对条目进行归类和类别命名。基于各自的归类结果,3名研究者经过讨论,并参照已有心理资本结构,一致同意将39个条目分为5类,但对其中3个条目的归类无法达成一致。删除这3个条目后,剩下36个条目分属明理感恩、自立顽强、宽容友善、自信进取、乐观开朗五个类别。最后,请课题组外的3名专业人士将36个条目归入五个类别。结果显示,27条被3人完全一致地归入预想类别,7条被2人归类一致,2条被3人归类完全不一致。删除归类完全不一致的条目,剩下34个条目在所属类别中被提及频次。

1.3问卷项目收集与整理

首先,以上述34个条目为语义基础来收集问卷项目:①直接引用或适当转写访谈资料中的条目。如将条目“能忍受各种困难”直接引用,将条目“感受父母付出”转写为“能深刻感受到父母为家庭生计所做的种种努力”,共获24个项目;②从成熟问卷(本土化心理资本量表、青少年自立人格问卷、逆境信念问卷、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中共选取与编码条目含义一致的项目10个。如依据“保持好心情来看待事情”条目,选取了“我凡事都看得开,几乎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项目。其次,由于心理资本反映的是积极心理力量,故访谈资料均以肯定陈述句呈现。为了避免乱答,根据各维度内涵编写了6个负向题。例如,用项目“我对自己的前途看不到希望”来反映“自信进取”。通过上述途径,共收集到40个初始项目,各维度7-9条。将项目按维度分类排列,请11名大三、大四本科生对项目逐一进行讨论和修改;在此基础上,将问卷送3名相关专家评估和审阅。根据专家意见,对少数项目表述进行了修改,形成初始问卷。将项目随机排列,5点记分,1为完全符合,5为完全不符合。

1.4问卷预试及进一步完善

使用初始问卷对8名留守儿童(小学与初中男性、女性儿童各2名)施测和集体访谈,根据他们的理解对5个项目的表述做进一步修改。例如,将“我期望能早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修改为“我常想将来要好好报答父母等长辈”。将修改后的问卷对133名预测被试施测以初步考察项目的区分度。频数分析结果显示,被试对所有项目的回答不存在明显偏向(即答案仅为1、2、3、4或2、3、4、5)。据此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2结果

2.1项目分析

采用的指标为2个:①计算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②将问卷总分前27%、后27%的被试划分为高分组、低分组,然后考察两组被试在各项目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各项目的题总相关均大于0.30,高、低组被试在各项目上的得分差异均在0.01水平显著。所有项目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

2.2结构效度分析

2.2.1探索性因素分析(EFA)

采用随机选样程序选取约50%样本(351名)对40个项目进行EFA。结果显示,KMO=0.89,超过通常认为的“好”的标准值0.80,表明适合做因素分析;初始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有10个,其中前5个因素共解释了42.18%的总体方差,每个因素解释的方差超过3.89%;从第6个因素起,各因素解释的方差均小于3.00%,与前5个因素有明显差异;同时,碎石图显示第5个因素为拐点。综上,宜抽取5个因子。因此,后续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DirectOblimin斜交旋转方法提取5个因子,并删除共同度低于0.30、因子载荷低于0.40、跨负载之差低于0.20的项目;每删除一个条目,重复做一次因素分析。经过多次EFA,共删除15个条目,剩下25个条目分属5个因子,共解释总体方差的47.33%,条目载荷在0.49~0.74之间。根据因子所含项目的内容,五因子依次命名为:F1自立顽强:反映能自觉抵制诱惑,遇事能周全考虑、力求独立应对;同时,在艰难困苦面前表现出较强的承受能力;F2明理感恩:反映对父/母外出打工能给予理解、对父母的艰辛能感同身受,并能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等长辈的付出;F3宽容友善:反映在人际交往中不斤斤计较,能接纳不同性格的人,能主动化解矛盾,与人为善;F4乐观开朗:反映处事乐观、常往好处着想,对不悦能很快释怀,不易沮丧;F5自信进取:反映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未来充满信心,确信努力对前途有益并能为实现目标发奋努力。

2.2.2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五个一阶因素均分再做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探讨其二阶因子结构。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二阶因子仅1个(特征根为2.76),能解释55.21%的总体方差,各因素在二阶因子上的载荷在0.68~0.78之间,表明五个因素拥有一个共同的潜变量。

2.2.3验证性因素分析(CFA)

基于上述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建构了二阶单因素模型,即假定一阶五因素形成了一个二阶因素。使用余下约50%的样本(353名)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良好:χ2/df=2.559,NFI、RFI、IFI、TLI、CFI五个指数依次为0.979、0.975、0.987、0.985、0.987,RMSEA=0.049。各条目在一阶因子上的载荷在0.46~0.69之间,各一阶因子在二阶因子上的载荷在0.71~0.83之间。

2.2.4维度与维度及总分的相关

维度与维度的积差相关系数在0.27~0.49之间;维度与总分相关在0.68~0.79之间。上述相关系数均在0.01水平显著。参照相关程度强弱的划分标准,维度间相关多为中等正相关,维度与总分相关均为强正相关。

2.3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以测量西方心理资本各要素的四个问卷(含乐观、希望、一般自我效能、韧性)与自编问卷的相关作为效标关联效度的指标。从整体上看,自编问卷各维度与西方各分问卷的相关在0.15~0.38之间,为弱正相关(P<0.01);自编问卷总分与乐观问卷呈弱正相关(r=0.24),与其他西方问卷呈中度正相关(0.42≤r≤0.47)。

2.4实证效度分析

按问卷总分前27%、中间46%、后27%将被试划分为高、中、低三组,在此基础上考察三组儿童在情绪、学业成绩以及问题行为上的得分差异。MANOVA分析显示,在总的结果变量方面,组别的主效应显著(wilks,λ=0.788,F=20.90,P<0.01)。进一步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孤独、问题行为方面,高分组得分显著低于中间组、低分组,中间组得分又显著低于低分组;在生活满意度与学业成绩方面,高分组得分显著高于中间组、低分组,中间组得分又显著高于低分组。

2.5信度分析

自编问卷总的Cronbachα系数和重测信度依次为0.88、0.85;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5~0.76之间,重测信度在0.78~0.84之间。

3讨论

3.1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理论结构

理论结构是编制测量工具的依据,而结构确定又取决于理论概念。本文紧扣“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概念,综合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得的结果,选取了20名心理社会适应良好的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教师作为访谈对象,从三个不同信息来源视角详细探讨了“留守儿童的哪些特点、观点和做法帮助了他们在不利的家庭抚养环境中积极成长?”,获得了全面而丰富的访谈资料,为系统准确地建构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理论结构奠定了基础。从建构的结果来看,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包含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乐观开朗五个类别,与已有心理资本问卷的结构既有一定相似性又具独特之处。具体而言,乐观开朗与西方心理资本问卷中的乐观的内涵基本一致;自立顽强、自信进取涵盖了西方心理资本问卷中的韧性、自我效能与希望三要素的某些重要特征;明理感恩与企业员工人际型心理资本分量表中的感恩奉献、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中的感恩维度均体现了“对他人帮助应表示感激和回报”这一要义,表明知恩图报已经内化为我国文化背景下各年龄段人们的心理价值取向;宽容友善则兼具有本土化人际型心理资本量表中包容宽恕、尊敬礼让两维度的基本内涵。不仅如此,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结构亦揭示出留守背景下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独特的积极心理力量。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与帮助、缺乏亲子沟通和有效的行为监管,整体上处在不利的家庭抚养环境之中。这对身心处在发展中的儿童既是挑战也是磨砺。本研究提示:引导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和艰辛给予理解,鼓励留守儿童以顽强的意志独立、主动地应对困难和挫折,培养留守儿童在逆境中树立积极进取的信念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

3.2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篇2

【关键词】城乡留守儿童 二语习得现状 支持网 分别教育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分层样本中随机抽取对象,分别访谈了四名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及其母亲,同时抽取了来自城市的四名留守儿童及其母亲,访谈人数共计16人,全面深入地了解安庆市山湖村和安庆市华中路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及其支持网状况。

二、分析单位和调查对象

为了全面、有效、真实地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习得现状,笔者对四名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访谈。本次调查的分析单位是个人,以安庆市的山湖村村内的所有留守儿童为总体,按村内留守儿童的不同年级进行分层抽样,再从分层的群体中随机抽取四名调查对象,两男两女,以期全面了解不同年级结构的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现状。被访者基本情况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

何某,男,10岁。山湖小学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英语。其父在温州打工,常年和母亲在一起。其母,林某,初中毕业,知道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

程某,男,11岁。山湖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一年。其父外出打工,其母初中毕业,了解一点英语知识,现为镇上一超市的售货员。

曹某,女,12岁。山湖五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两年。其父外出打工,其母在家做家务并照顾孩子。文盲。对英语一无所知。

叶某,女,13岁。山湖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三年。其父外出打工,其母在家照顾孩子。初中文化。对英语略懂一点,但学习程度无法辅导孩子的英语。

(二)城市留守儿童

陈某,男,9岁,华中路第三小学三年级学生,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其父在广州打工,母亲初中毕业。对英语有所了解,但无法辅导孩子英语学习。

方某,男,10岁,华中路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其父外出打工,常年与母亲生活。其母高中毕业,可以辅导孩子简单的英语学习。

王某,女,11岁。与方某是邻居。其母初中毕业,家境与方某相似。

吴某。女,12岁,华中路第三小学六年级学生,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接触英语六年时间,其父外出打工,其母初中毕业,当过幼师,后因幼儿园拆迁遂改行,现为一百货公司员工。无法辅导孩子英语学习,但会给孩子购买相应的英语书籍。

三、资料收集和整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场访谈和录音相结合的资料收集方式。当日访谈结束后及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转录和整理,采用连续接近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个案访谈是针对特征鲜明的个体进行访问,故笔者分别访问了四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以期了解不同年级结构,不同教育水平的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状况的影响。笔者于2011年7月23日至7月29日对安庆市山湖村四个典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访问,于8月2日至8月10日对安庆市四个典型的城市留守儿童进行访谈并及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转录和整理,于2011年8月底完成资料整理工作。

四、结果与分析

经过为期近一个月的走访访谈以及后期的资料整理,影响城乡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现状的因素及其支持网的差异表现如下:

(一)城乡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现状的影响因素

1 学校及其任课教师的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学校资源配置情况都会对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有很重要的影响。其中,启蒙教师的自身素质及对儿童的关爱程度对留守儿童二语习得有直接深远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城市留守儿童因其接触英语时间较早,所处学校资源配置较好,故英语成绩及其素养普遍比农村留守儿童要高。

2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结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水平能间接决定孩子的二语习得素养。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能在英语习得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在与孩子英语学习方面的交流易受到阻碍。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对儿童的二语习得产生很大影响。调查发现,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其父母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补救,比如请家教,购买各种英语类书籍,因此城市留守儿童在二语知识方面相对懂得较多,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就很少有这种意识。

3 儿童自身的学习欲望。儿童自身的学习欲望会对二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属于工具性动机,内部动机还未完全激发出来。

(二)城市留守儿童城市二语习得支持网现状及差异

城乡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支持网来自:

1 父母的支持。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情感支持。留守儿童因为情况特殊,无法获得一般正常家庭的家庭教育,一般都是父亲在外打工或者父母均在外打工,常年与母亲或爷爷奶奶生活。因此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和自身素养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状况。

2 老师及其学校教育资源的支持。城市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主要是来自学校资源及英语老师的直接传授。因此英语启蒙老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对英语的兴趣。

3 同伴的支持。同伴的支持是影响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的重要影响因素。同伴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留守儿童。

4 亲戚邻里的支持。调查发现,农村的留守儿童得到的亲戚邻里的支持要高于城市的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因邻里关系淡薄,亲戚联系不紧密,很少在亲戚邻里那里得到学习上的支持。

5 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支持。近些年由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都投入大量资金来配备资源。

格兰诺维特认为,个人间关系的力量是不同的,按照互动所花的时间量、熟识程度(相互信任)、情感紧密性和互惠服务等概述关系特征的因素来衡量。关系可以是强的或弱的。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同样存在着强支持与弱支持,在给予留守儿童支持的力度上是不一样的。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篇3

一、城郊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偏执 我们对“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有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28.9%表示会告诉老师;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特敏感等不良心理问题。

敏感多疑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自卑、焦虑、寂寞、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自卑,焦虑、忧郁。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对父母已经失去了那种浓厚的亲切感。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

学习态度不良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父母关爱的缺失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我们对小学阶段的城郊“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9—12岁之间。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由此可见,“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敏感多疑、怀有敌对、自卑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他们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激动、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内向、偏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临时监护人责任缺失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意志品质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 “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意志品质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因而需要营造一种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舆论力量。如果社会对留守儿童以足够的重视,那么留守儿童的现状会好得多,因此加强舆论宣传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我们在学校里的具体措施: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每年开学以后,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父母联系电话等记录在案,以便随时和父母联系、交换意见,加强家长与监护人的联系,随时提醒监护人对子女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及时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良倾向,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建立“家”“校”沟通网 教师要走访“留守学生”家庭,做到 “八必访”,即孩子有安全问题时必访,孩子情绪不好时必访,孩子生病时必访,孩子有不良倾向时必访,孩子成绩下降或上升时必访,孩子家庭有重大困难时必访,孩子有迟到早退现象时必访,孩子与同学争吵时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

开展 “亲子交流”活动 发动广大“留守儿童”给家长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汇报一下学习和生活情况。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篇4

关于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我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为切实做好关注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这一工,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学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

2、建立监护人队伍,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学校还多方面联系社会上的爱心妈妈,至今有四名留守儿童找到了爱心社会妈妈,社会妈妈负责孩子的全年的学习开销,还定期到学校看望,节假日领回到自己家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对监护人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

三、营造关爱氛围,开展关爱活动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

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利用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校园爸爸、校园妈妈——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四、感受温暖,快乐成长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学生之活动室,配备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五、取得可喜成效

通过各种关爱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护网络并取得较好成效,留守儿童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仅学会了自理、自立、自强、自律,还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出现了广大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家长放心工作的喜人局面。学校四项关爱留守儿童措施威海教育局网给予报道,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在齐鲁晚报给予报道,在全市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六、今后工作打算

1、倡导全校师生,为留守儿童献出自己的爱心。开学典礼上,为贫困留守儿童搞一次校园爸爸妈妈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结合教师开展的“教师帮扶”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

3、实行家长制,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各教师两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定期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给学生以家庭般的温暖,从而使其安心学习。

4、各班组织本班“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告知父母,能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学校免费提供信封)学校在五月份将开展一次“给远方父母一封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5、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每月上一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6、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每位教师需帮扶一位留守儿童,做

到随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七、存在的问题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我校在这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感到这一工作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目前,“留守学生”人数增加,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其次,家庭教育观念错误,家长教育没有方法,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

关于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小,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档案,摸清实际情况

本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做了相应的信息准备。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网络。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制度保证,关爱有序

1、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

教育。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2、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3、开展兴趣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本学期,积极留守儿童参加石涧学区文化艺术节,

学生书画类获奖的8位同学中,就有5人是留守儿童,参演的节目《西班牙斗牛》,获得了优秀奖,使孩子们切实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起到了很好的关爱作用。

4、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篇5

作者单位:孝感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

“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2008年由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全国约有留守儿童5800万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本应得到父母合理的教育以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等,但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父母外出务工,这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因此留守儿童面对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诸多状况,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结果却有着很大的矛盾和分歧。是否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调查了湖北西部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试图为研究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测查湖北西部两个农村小学和两个镇初中共八个自然班,回收问卷413份,有效问卷396份,有效回收率95.9%。其中留守儿童216,非留守儿童182人。留守儿童中小学生151人,初中生65人,男生112人,女生97人(7人未填)。

(二)方法

1.问卷法: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修订,适用于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较适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测查。测验共100道项目。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分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分量表得分≥8分者视为异常;将8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到全量表总焦虑倾向得分,全量表分≥65分说明该生情绪状况总体不良,焦虑程度较高,有适应障碍;在施测时插入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年级、性别等个人资料。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要求被试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当场收回。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等。

2.访谈法:调查小组成员深入到各村,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有针对性(根据自编访谈提纲)的访谈。

二、结果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40分,处于正常范围内,总焦虑倾向检出率为4%。除了学习焦虑量表得分为8.5分之外,其余7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低于8分)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上,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4%、28.7%、23.1%、20.4%,其他依次为对人焦虑(7.9%)、恐怖倾向(7.4%)、冲动倾向(6.5%)、孤独倾向(2.8%)。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由表1可知,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不大,女生焦虑得分略高于男生,在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生(p<0.01)。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学龄段差异

由表2可知,小学和初中的留守儿童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小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初中生(p<0.05),自责倾向方面小学生比初中生更加突出(p<0.01)。

(四)父母回家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由表3可知,父母回家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和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异(p<0.05)。不论是总体心理焦虑程度还是恐怖倾向得分,父母一年以上才回次家的留守儿童的得分要高于父母回家频率是半年内和半年到一年的儿童。

(五)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通过半结构的访谈,了解到34.3%的儿童在3岁前父母就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4~6岁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24.9%,7~10岁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30.3%,10岁以上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10.4%。父亲一人在外务工的占43.6%,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47.1%,这其中又有72.9%的儿童是与祖辈一起生活,13.5%与亲戚一起生活;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一个星期联系一次、一两个月联系一次的比率、几乎没有联系的比率分别是79.7%、12.9%、7.4%。

对父母在外务工的生活状况,59.6%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基本适应,25.8%认为不适应,14.6%认为无所谓;在情感上,感觉孤独无助的留守儿童占49.8%,感觉无奈矛盾的占31.4%,感觉轻松自由的占15%,感觉被遗弃的占3.9%;55.2%的儿童认为留守状况对自己成绩的影响有一些,17.9%的儿童认为影响很大,只有26.9%的儿童认为没有什么影响。

在被问及对父母在外务工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时,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不希望父母离开自己出外务工,“感到自己孤僻了,变得内向,不喜欢交朋友”“非常孤独无助,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了笑容”“爸爸身在异乡,我非常思念”。但是也能看到相当一些儿童在留守状况里学习锻炼了自己,“没有太大影响,学会了独立,帮助和照顾他人,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有些无奈,但知道父母是为了经济好转出去,这对学习没有影响,反而更加自强自立”“不希望(父母出去),但知道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生活有改变,自己变得坚强独立,知道怎样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了……”

三、讨论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正常,除学习焦虑因子外其他因子平均分在正常范围内,并且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一些研究的结论相似,如同样以MHT为工具,何资桥等人发现,两个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和总均分无显著差异,且总均分低于问卷临界标准65分[2];郭少榕等人也得出了类似结果[3]。“留守”似乎对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没有直接影响,留守状态与心理问题之间可能没有明确的联系。

在本研究中,按照留守儿童内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低,其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上,尤其是学习焦虑方面高达63.4%的阳性检出率对于目前留守儿童学习压力的重负来说可见一斑。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小学和初中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他们的实际监护人也大多文化层次低无法教育,同时面对在外辛苦劳动的父母对自己学习成绩的高期望,致使留守儿童无法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过分关心考试分数,害怕学习不好对不起父母。这一点在留守儿童的访谈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其二,留守儿童的最大缺失就是亲子依恋。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指出“母子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如果这种依恋能顺利完成和发展,它会给个体带来信赖感和自信心.并能够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4]父母缺席,孩子失去了呵护鼓励和情感支持,各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自卑,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

其三,儿童期是孩子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对身体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没有安全感和依托感,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更易产生孤独心理和不同程度的身体症状,容易紧张冲动。在极度焦虑的时候,会出现呕吐失眠、小便失禁等明显症状。

(二)不同性别、学龄段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发现,留守女生在恐怖倾向方面的程度显著高于留守男生,与岳蕙兰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5]。一方面,女生生理与心理方面比同龄男生成熟较早,面对青春期生理的快速变化而带来的神秘感与恐惧感,在无法及时得到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就必然产生恐怖情绪。另一方面,女生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面对变化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更易产生焦虑、恐怖等情绪障碍。另外,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孤独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及初中阶段。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是其他人际关系很难替代的,国外关于儿童亲子依恋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温情鼓励、支持和期望以及对儿童多讲道理少用惩罚的行为特征都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在社会交往中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和良好的同伴关系[6]。年龄越小的儿童对依恋的需要越强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素质均不如初中生,因此在面对亲情缺乏时,就更易出现诸如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自卑等诸多心理问题。

(三)不同亲子沟通状况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父母回家频率不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不论是总体心理焦虑程度还是恐怖倾向得分,父母一年以上才回一次家的留守儿童要高于父母回家频率是半年内和半年到一年的儿童。这个结果再次证明了父母的情感支持是儿童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源动力。回家频率高的父母对孩子生活、情感、学习状况的关注度肯定更高,因而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少。我们也看到随着现在通讯设备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率是比较多的,基本每周都会有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因为留守经历作为一种消极影响因素,是可以通过父母亲密的情感联系、反应灵敏的高质量抚养质量来加以弥补的。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虽然留守状况让儿童在情感上或多或少有受伤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但是我们也看到他们在认知上不断调整自己,努力适应父母远离自己的生活状况,不断锻炼自己的独立、坚强品质,积极面对困难,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贫困家庭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和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使广大农民没有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生活的产物,是“制度性孤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以及监护人综合素养普遍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成长中出现诸多问题。

一、禾洞镇留守儿童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全县总面积1265平方公里,山地占86.6%,河流、耕地共占13.4%。现今辖7个镇和46个行政村、4个社区。连山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到60%左右。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117570人。由于连山县禾洞镇地处山区,大山阻隔导致交通不便,地理位置上处于清远市的最北边,经济很难发展起来,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扶持的对象之一。这些综合因素导致连山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过半数的人口外出到珠三角地区打工,解决生活所需的资金。他们长期难以回家,城市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大,无法让孩子和自己在城市生活,子女由自己父母或近亲代为照顾。

笔者对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和访谈共涉及到190人,小学共93人,初中97人。访问的留守儿童他们父母外打工情况,中小学生父母一方在外打工49人,父母双方在外打工141人。权威调查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家庭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父母的教育给孩子们留下最根深的影响。有一个好的家庭坏境,才更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

二、留守儿童问题成因

一是生活成因。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开,自小和亲属生活,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其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腿脚不如年轻人利索,对孩子的照顾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得更加吃力和辛苦,孩子经常蓬头垢面,脸和手经常黑乎乎。孩子的卫生状况较差,在访谈中得知,普遍而言孩子的父母在家时都把孩子打扮的干干净净,穿戴整洁,衣服脏了经常换洗。而当爷爷奶奶照料时,由于小孩子一般比较顽皮和贪玩,会经常把衣物弄脏,而年纪大的老人一般都是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才一天换一次衣服,冬天由于寒冷,洗衣服辛苦,就经常几天才换洗一次。在访谈学校教师时,老师们也提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经常是衣冠不整、面貌不结。

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任何人不可替代,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他们的心灵空虚和孤寂。留守儿童在儿童时期的成长,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是极度需要父母在身边陪伴的,这些缺失造成孩子童年的不幸、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尽管监护人对自己很好,但也不一定就能感到开心和幸福。在镇上和村民交谈的时候,有位村民讲述他们村里的一些事情,让人听了甚是难受。一个8岁左右的女孩发了疯似的狂追着妈妈的背影,歇斯底里的大哭,大力拉扯着自己妈妈的衣角哀求着:“妈妈不要走…”从家门口一路狂追着到村口,家人怎么都拉不住,她妈妈强忍着泪水和哭声无奈的不停安慰说:“你要听话,在家等着妈妈回家…”那场面真是让人内心揪痛。而当地村民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和离家时这样的场面常有。从这些描述中足以看出孩子对父母关爱的渴望以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些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生活上的不幸福,这也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

二是心里成因。留守儿童发部分性格外向,无论在学校还是在村里,这些儿童都很多小伙伴。但当他们独处时,常表现为孤僻、内向。在学校时部分留守儿童常表现出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当他们有心里话想倾诉时,过半数的人最愿意和父母讲,他们认为父母才是最懂他们想法的人。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孩子从襁褓中的婴儿开始到懂事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在照料,孩子的母亲快生孩子的时候才回家待产,出月后又去上班了,孩子得不到父母陪伴和父母回家次数少,导致孩子对父母没记忆。亲子关系尴尬,孩子见到父母就躲起来,父母也无奈。

综上原因,造成孩子内心从小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性格上多表现出叛逆、自卑、自觉性差等特点。这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埋下安全隐患,要是得不到及时的疏解,导致他们长大后走歪曲的人生道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邵文虹指出,近年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最发人深省的两个数字:一是留守儿童5800万;二是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70%。2004年公安部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2005年与2004年相比,留守儿童犯罪案件量占整个刑事案件的6%,2006年与2005年同期相比则上升到了10%。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人生的影响有多深远,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三是安全成因。监护人年龄大、干农活疲劳等往往造成对留守儿童监护上的疏忽,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外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在当地乡镇调查的时候,一位村长表示,这里是山区,山路偏僻,沟坑多,一般上了中学的留守儿童周末和放假的时候都要帮家里人干一些农活,上山砍柴砍竹、种田种地、放牛等。有时候天气阴晴不定,突降暴雨,山路崎岖下雨后更是湿滑,人很容易摔倒,上一年初冬有一个孩子独自上山干活,结果突然下了一整天的大暴雨,家人发现后找村民一起出去找,都没找到,幸运的是在山上干活的邻村村民在跑回家途中遇到已经晕倒的他,那时小孩身上的衣物已经被大雨淋湿,还发着高烧,于是赶紧把他背回来带去救治,这样才救回他的命。

禾洞镇河流资源非常丰富。夏天留守儿童们喜欢去河边游泳洗澡、拉网捉鱼,爷爷奶奶年纪大,加上也有农活要做,不能时刻看管孩子,孩经常结伴去河边游玩,溺水丧命的悲剧时有发生。一个乡镇的村民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还指着一个地方说:“就是那边的那条河,溺死了不少可怜的孩子。”调查的时候笔者落脚的那户人家,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他的父母出去打工。小男孩才三岁,但是小腿上一片严重烫伤的惨状。和他们交谈得知,家中盖房子,没钱请人,都是他爷爷自己一砖一瓦的往上盖,而奶奶一边帮忙运送水泥沙之类的材料,一边照看幼孙。有一天烧开水的时候,奶奶要送水泥就出去了一小会,小孩不懂开水的危害性,就打翻了开水,烫伤了整个小腿。留守儿童,尤其是小孩和小学生中的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力、有效的监管,人身安全隐患较大,安全隐患实在是随处可见,经常由于监护人的一个不经意疏忽有可能失去宝贵的生命,遗憾终身。

四是教育成因。留守儿童的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人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人格教育、学习上的辅导和监管等。杨国枢认为,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缺少父母关爱、隔代教育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少部分的人比较自觉,愿意去学习。这在我们的个案访谈和家访中都有相关了解。这部分孩子多数为女孩子,她们乖巧懂事,努力学习。但是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整天和其他孩子出去玩,把学习扔在一边的,天黑了也不知道回家。他们怨恨他们的父母把他们丢下,觉得世界对他们不公平。问卷数据显示65.8%监护人都不怎么监管他们的学习,50.9%的留守儿童都不满意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习上的辅导,77.7%的监护人没有能力对其辅导,因为监护人主要群体是爷爷奶奶等,他们年纪偏大,以前生活困难,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大部分都是文盲,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业辅导。王玉琼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监护方面存在责任不明确,教育精力不足,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学习上他们没有精力和能力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往往只是照顾留守儿童的起居和生活。对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大多比较溺爱,这样对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利的。22.3%的监护人有接受过中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学习能进行一点辅导,但是他们表示,白天要上山和下地干活,傍晚回到家中早已精疲力尽,晚饭后早早休息,根本没有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学硬件设备、师资质量等。我们的调查、家访和以上数据都显示,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师资力量差,乡村教师普遍综合素质不高,学校硬件设备也存在很多问题。在学校没有实验室、没有图书资料、没有教学工具。教师往往是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经常以孩子们的成绩片面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学生,严重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其他优点。64.1%的学生表示老师家访频率是一年一次,同时学校开家长会的频率一年一次的占79.8%。学校不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其他方面的情况。在个案访谈过程中,很多家长表示有时候学校老师来家访那都是因为孩子欠住宿费和伙食费(当地初中生有住宿),不然基本上都不来家访。

三、结语

在调研中总结了留守儿童对理想生活的期望,孩子们大部分都希望在生活上能得到学校的关怀,父母在身边,一家团团圆圆。有更多的朋友,可以一起来分享快乐。懂事的孩子则希望在外的父母能够健康、平安,早日回家。同时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减轻家庭负担。他们希望在学习上能够得到更多的辅导,有更多的学习资料,更好的学习坏境。

参考文献

[1] 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2]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张秀军.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

[3] 王菲.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思考[J].教育研究,2013.

[4] 何彪,牛星丽.关于贵州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 http:///info/616[EB/OL].

[6] 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EB/OL].新华网,2013-05-10.

[7] 李克勤与留守儿童父亲通话:你们是国家功臣[EB/OL].2014-01-28.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篇7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1)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1、9月中上旬,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张平安为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明确了各类人员的职责,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工作考核细则。

2、成立了“爱心妈妈”教师队伍共28名,明确了包保对象。

3、成立了六个“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小组,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任。

4、学校多次召开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会议,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让每一位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根本需要,是关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根据关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措施落实,注重实效

1、认真细致地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

本学期,我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两次摸底调查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儿童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本学期在校生1500余名,其中留守儿童561人。

2、建好留守儿童档案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几次摸底调查,已将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整理建档。我校以年级为单位,分班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父母的务工地点和单位、联系电话、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姓名、文化程度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3、学校成立“关爱留守儿童之家”,10月尾获得市关工委捐赠的价值3000 元的液晶电视一台和电话机一部;现有图书32019册。图书室每天 7:00——8:00和12:00——1:30之间开放,学生借阅图书、收看电视近千余人次。有效地改善了留守儿童之家的设施与条件。

4、学校“关爱留守儿童之家”以张琴老师为管理员,汪凤林老师协助。其中汪凤林老师为关爱留守儿童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指导留守儿童阅读和写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5、对留守儿童坚持实行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留守儿童的成绩统计表看,90%以上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有进步,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是名列前茅。如蔡晓燕、崔欣欣等留守儿童都是班级第一名。

(2)、生活上优先照顾。从学校领导到普通老师,对待留守儿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关心和照顾。如有的留守儿童生病,都会及时到医院去看病,孩子挂水就守护在旁边。很多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还买来水果送给生病的留守儿童。

(3)、活动上优先安排。如我校庆“六一”文艺演出,各个班级的演员中,大多是留守儿童。其中六(5)班陶轶钰同学在县级书信朗诵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6、坚持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对留守儿童开展谈心交流和家访制度。要求每周对留守儿童要谈心一次,家访一次,一学期达到每人1次以上。

7、为留守儿童免费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每逢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的前一天,校长室、留守儿童之家、班主任的手机都免费开通亲情热线电话,让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一次亲情交流,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打来电话,对我们的做法很感谢,也很感动。

8、积极开展留守儿童运动会和各类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9、经常开展帮扶活动,如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法制教育、卫生知识讲座、安全知识讲座、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让家长和社会放心。

10、特困留守儿童受关注。近日,我校汪思思等4名特困留守儿童获得市关工委每人300元的爱心捐助。

三、下一阶段工作思考

1、多方努力,积极配合,做好留守儿童的监护,让“爱心妈妈”充分发挥监护作用。

2、要针对不同情况的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

3、要扎实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要及时进行心理矫正。

4、多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相关的资料建设。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我校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现将工作计划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我校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制定相关的措施,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确保留守儿童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1、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年末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交接工作。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2、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

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学校通过工会,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留守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2、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3、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4、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队干部、、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建立“家校”定期联系制度,代管家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还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学生”家庭,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对“留守学生”家庭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

三、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1、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为留守学生选配了在职教师与他们结成对子,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进行心理辅导,让留守学生倾诉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排解烦恼,恢复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配优秀学生和班队干部与留守学生开展生活学习互帮互助活动,让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品德行为上互相促进,在心灵思想上互相交流,许多学生邀请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共度周末,感受家庭的温馨。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举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比赛等。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两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节假日期间,组织留守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在学校设置亲情电话,定期让留守学生与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学校在“留守学生之家”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专门配备了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确保不因家庭贫困而让一个留守学生失学。

四、加强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构建教育网络体系。

我们认为,教育工作绝对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为了优化 “留守学生”教育环境,我校坚持以社区教育活动为支撑点,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成一网络,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我校首先做好家长的教育帮扶工作,经常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集中家访日、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技巧,真正有效地履行家长的监护义务。其次尽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近年来,我校与小庙镇派出所,“110”报警中心及镇治安室建立了“警、校联动机制”、“青少年维权岗”,对外强化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内经常邀请相关人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学校的教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学生学习风气日渐浓厚,学生违规违纪现象得到了根本抑制,“留守学生”更是受益匪浅,学科竞赛、体育比赛、升学考试捷报频传,收到实效。

五、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配备了电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张贴了留守学生之家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家”的基本情况,使活动室充满活力,为留守学生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场所,使学生感到了“家”的温馨与和谐。

总之,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我校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也感到举步维艰,单靠学校的努力,缺少大环境的支持,“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将愈来愈难,现就我们感受较深的几个问题提出与各位教育同仁商讨:

1、由于“留守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帮助、关爱显得力不从心,学校和教师无法替代也替代不了家长和社会去履行本应由家长和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篇8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所以他们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极端,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教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父母回家了故意疏远他们。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二是冷漠乏信。

二、留守儿童教育方法及对策

1.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孩子的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或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父母也应当及时和学校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在校的一切情况。

2.积极推行家访制度

光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教师得走出去,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共享信息”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孩子的监护人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教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商讨。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

3.家长制

由校方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争当“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的成长保护人

4.加强学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