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质量科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3-02-28 15:35:45

质量科工作计划

质量科工作计划篇1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人事教育科工作计划

围绕“基础提升年”这一主题,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作风务实的人才队伍,为质监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进一步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建设

二、进一步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

2、继续推行轮岗交流,全面锻炼队伍。根据《漳州市质监系统“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和近两年实施轮岗交流的经验,落实市局机关业务科长和市局直属所所长,市、县两级行政机关内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制度,每期3-6个月。同时,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派年轻、优秀、有培养潜力的干部到省局、省所以上单位交流挂职锻炼。

3、加强引导鼓励,继续抓好学历提升教育。坚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丰富知识、改善结构”的原则,引导大家按照规范干部在职学历、学位管理的要求,积极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年内引导和督促24名大专以下学历的干部职工、32名大专学历的干部职工参加或完成继续教育学习,鼓励5名干部参加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修订完善奖励机制,出台《漳州市质监系统学历提升教育奖励措施》,对经过批准参加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继续教育的人员,时间上予以保证,学费上予以倾斜,并将干部提拔使用与学历要求挂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进一步抓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1、严把招聘关口,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大招聘高素质人

质量科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对策

在科研管理职能中,基本职能为计划管理,具有“龙头”作用,因此,科研管理创新中,关键即为科研计划工作的开展。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科研计划较易出现变动,影响管理的效果,降低科研计划的质量。目前,科研管理队伍首要的工作即为找出计划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妥善的解决。

1 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充分重视计划管理

通过对实践工作进行调查和分析,能够发现各个机构尚未建立独立的科室开展计划管理工作,且缺少专门人员从事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其中很多机构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非自发性质,且忽略了对实际工作需求的考虑,最终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后,科研项目实际情况与标准要求背道而驰,仅将其作为一种准入条件,导致具体工作缺乏相应的指导[1]。可见,机构领导对于计划管理工作中的重视度普遍偏低,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且没有按照具体的计划管理要求开展科研工作,最终出现质量体系与计划管理两张皮情况的发生。

(二)缺乏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一直以来,一些机构始终将基础科研、民口科研作为主要科研项目,但当前,对于民口科研项目方面尚未构建针对性、具体性的质量衡量标准。因此原有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处于粗放状态当中,仅能够满足基本性能指标。通常来说,国家对于重大需求项目的质量管理要求非常高,会给予项目完成中涉及到的指标、经费等方面更多关注。但是科研机构作为实践主体,在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方面处于空白地带,不利于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一项科研项目顺利完成涉及实验室、人员及设备购置等多个方面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质量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因此加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三)存在比较大的计划变动

在实际科研项目过程当中计划经常会发生变动,这直接影响整体科研项目的最终效果和质量。首先科研人员为了能够尽快完成科研结果,在研究过程当中通常会立足于某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部分调整整体研究思路,同时不断完善研究方案,虽然科研项目的质量计划能够获得相应的调整与完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不断增加的用量化方法也使得控制科研项目质量的目标和要求的整体难度被不断增加。其次,很多科研项目中缺乏明确的规范要求,特别是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用以管理实际科研项目,在编制时具体过程、关注重点、计划内容等等均比较模糊[2]。最后,参与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科研人员随意加入或退出研究项目,也会对整体科研项目的质量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2 提升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确定科学的管理原则及规范

在科研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开展全过程质量管理,具体内容包括人员配置、培训教育、设备使用、采购及监测等,同时还包括相关的实验与检验等,待各方面质控达标后,方可保证科研项目质量与成果。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实践中应确定明确的管理原则、规范等,有关文件中应涵盖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的要求、范围、目的、编制及操作流程等,质量管理人员应结合文件的各项规定,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具体状况,此后编制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及合理性的质量管理方案,以此促进质量管理目标的达成。另外,质量管理过程中应依据科研单位的管理文件,以此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管理的规范性,使各环节均满足质量要求[3]。

(二)管理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科研项目进展过程中涉及诸多的内容,为了保证管理质量,应树立全过程管理理念,对各控制点给予全面的监督与管理,通过严格的质量要求,以此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进而利于发挥质量管理的作用,利于推动科研项目的良性开展。在管理实践中,各个人员均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以监督人员为例,其应对科研项目的各项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如:研制中的记录、文件及数据等,以及其是否满足有关规定、标准等要求,尤其是特殊、重要及关键内容,应给予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及事后检查等。如果为关键性实验,应保证其各项条件符合实验要求,有关的设施、设备等均要符合安全性要求。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风险管理

在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工作中,如何做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信息化和动态化管理:科技项目研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中涉及到众多影响因素,在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因此,应当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对科技计划项目风险的动态化管理,全面把握项目的风险信息,实现风险管理的信息化,为风险识别、应对及控制奠定基础,这对于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②提升风险防范意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人员是其风险管理的主体,应当积极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以此来提升管理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将此项工作渗透到科研机构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并积极开展培训、讲堂等,与相关课题负责人探讨关于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规划以及实施等各个阶段的内容,让管理人员了解各个阶段科技计划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以此来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更好的保证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工作成效,从而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专业人才

上文中提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中涉及到管理内容较为复杂,这就对管理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积极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培养机制以及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资金奖励、住房安居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来激励管理人员,提升科技项目管理效率。

3 结论

对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不重视、计划变动性大等为影响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但通过管理原则即过饭的确定、人才培养等措施的实施,可有效的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的质量,促进科研项目顺利的发展,早日转化为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薛亚玲.课题制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分析、国外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04:58-63.

质量科工作计划篇3

 

在科研管理职能中,基本职能为计划管理,具有“龙头”作用,因此,科研管理创新中,关键即为科研计划工作的开展。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科研计划较易出现变动,影响管理的效果,降低科研计划的质量。目前,科研管理队伍首要的工作即为找出计划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妥善的解决。

 

1 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充分重视计划管理

 

通过对实践工作进行调查和分析,能够发现各个机构尚未建立独立的科室开展计划管理工作,且缺少专门人员从事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其中很多机构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非自发性质,且忽略了对实际工作需求的考虑,最终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后,科研项目实际情况与标准要求背道而驰,仅将其作为一种准入条件,导致具体工作缺乏相应的指导[1]。可见,机构领导对于计划管理工作中的重视度普遍偏低,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且没有按照具体的计划管理要求开展科研工作,最终出现质量体系与计划管理两张皮情况的发生。

 

(二)缺乏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一直以来,一些机构始终将基础科研、民口科研作为主要科研项目,但当前,对于民口科研项目方面尚未构建针对性、具体性的质量衡量标准。因此原有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处于粗放状态当中,仅能够满足基本性能指标。通常来说,国家对于重大需求项目的质量管理要求非常高,会给予项目完成中涉及到的指标、经费等方面更多关注。但是科研机构作为实践主体,在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方面处于空白地带,不利于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一项科研项目顺利完成涉及实验室、人员及设备购置等多个方面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质量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因此加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三)存在比较大的计划变动

 

在实际科研项目过程当中计划经常会发生变动,这直接影响整体科研项目的最终效果和质量。首先科研人员为了能够尽快完成科研结果,在研究过程当中通常会立足于某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部分调整整体研究思路,同时不断完善研究方案,虽然科研项目的质量计划能够获得相应的调整与完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不断增加的用量化方法也使得控制科研项目质量的目标和要求的整体难度被不断增加。其次,很多科研项目中缺乏明确的规范要求,特别是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用以管理实际科研项目,在编制时具体过程、关注重点、计划内容等等均比较模糊[2]。最后,参与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科研人员随意加入或退出研究项目,也会对整体科研项目的质量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2 提升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确定科学的管理原则及规范

 

在科研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开展全过程质量管理,具体内容包括人员配置、培训教育、设备使用、采购及监测等,同时还包括相关的实验与检验等,待各方面质控达标后,方可保证科研项目质量与成果。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实践中应确定明确的管理原则、规范等,有关文件中应涵盖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的要求、范围、目的、编制及操作流程等,质量管理人员应结合文件的各项规定,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具体状况,此后编制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及合理性的质量管理方案,以此促进质量管理目标的达成。另外,质量管理过程中应依据科研单位的管理文件,以此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管理的规范性,使各环节均满足质量要求[3]。

 

(二)管理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科研项目进展过程中涉及诸多的内容,为了保证管理质量,应树立全过程管理理念,对各控制点给予全面的监督与管理,通过严格的质量要求,以此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进而利于发挥质量管理的作用,利于推动科研项目的良性开展。在管理实践中,各个人员均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以监督人员为例,其应对科研项目的各项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如:研制中的记录、文件及数据等,以及其是否满足有关规定、标准等要求,尤其是特殊、重要及关键内容,应给予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及事后检查等。如果为关键性实验,应保证其各项条件符合实验要求,有关的设施、设备等均要符合安全性要求。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风险管理

 

在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工作中,如何做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信息化和动态化管理:科技项目研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中涉及到众多影响因素,在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因此,应当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对科技计划项目风险的动态化管理,全面把握项目的风险信息,实现风险管理的信息化,为风险识别、应对及控制奠定基础,这对于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②提升风险防范意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人员是其风险管理的主体,应当积极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以此来提升管理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将此项工作渗透到科研机构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并积极开展培训、讲堂等,与相关课题负责人探讨关于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规划以及实施等各个阶段的内容,让管理人员了解各个阶段科技计划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以此来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更好的保证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工作成效,从而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专业人才

 

上文中提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中涉及到管理内容较为复杂,这就对管理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积极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培养机制以及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资金奖励、住房安居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来激励管理人员,提升科技项目管理效率。

 

3 结论

 

对科研项目计划质量管理不重视、计划变动性大等为影响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但通过管理原则即过饭的确定、人才培养等措施的实施,可有效的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的质量,促进科研项目顺利的发展,早日转化为实践成果。

质量科工作计划篇4

(论文)教学质量的可行性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Deming)博士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之前首先要制订计划,然后将制定的计划付诸实施,再根据实施的情况进行检查,最后根据检查反馈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由此不断循环往复,提高工作质量或水平,即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反馈处理(Action)”工作循环的方法[9]98-101。任何一项有目的的、有过程的活动都可以按照PDCA循环理论的P(Plan)—D(Do)—C(Check)—A(Action)4个环节进行循环转动,整体呈现螺旋上升状态,同时,PDCA循环又是一个递归的体系,P-D-C-A的每一步骤又可以再细分为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这样就形成了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不停地向前移动的螺旋上升体系,如图1所示。每次循环都把活动的目标或标准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如此往复不断,活动的目标或标准将会不断地得到提升[2]920-926。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是在首次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总结经验,检查发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将本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在下一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进行解决,如此循环往复达到不断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目的。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与PDCA循环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性。由此可见,本文认为,PDCA循环理论为解决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中的PDCA循环

依据PDCA循环理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分为4个环节:(1)计划环节: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大纲、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要求、写作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答辩程序、成绩评定办法、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保存等一整套规章制度以及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关的评估标准,即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评价阶段性成果的标准和要求,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标准、写作规范标准、评分标准等一系列质量评估标准文件;(2)实施环节:指按照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以及规章制度的要求开展具体的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学生选题、进行任务书的下达、学生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课题的设计及论文的撰写、论文的评阅、论文答辩、成绩的评定等工作;(3)检查环节:主要是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进行检查,以发现其不足之处,该过程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如对任务书下达情况的检查、学生开题报告情况的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检查、教师指导情况的检查、成绩评定合理性的检查等;(4)处理环节:主要是针对本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总结,发现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并以此作为下一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改进的依据。图2描述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根据图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模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的PDCA循环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计划的评价、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评价、毕业设计(论文)检查的评价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改进处理的评价,这样的循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了对毕业设计(论文)前期、中期、后期不同阶段的有效评价,从而使得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完整性。

(三)基于PDCA循环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质量科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审计; 计划; 管理; 模式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业务的科学管理,重点之一就是要改进审计计划管理,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增强计划的科学性。可见,加强和改进审计计划管理,不仅是审计有效履行监督职责、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首要环节,也成为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因素。

一、审计计划管理的重要意义

审计计划管理工作涉及计划编制与调整、计划执行与反馈、计划考评等一系列环节。科学有效地执行上述各环节,对规范审计机关业务活动,确保审计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和基础

审计是一项复杂且目的性很强的工作。要顺利达到审计所要求的目的,必须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并灵活执行。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规定了业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指明了审计的任务和要求,是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计划一旦下达,审计人员就必须按照计划所提出的要求,在对被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有了详细了解后,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完成审计任务。

(二)是控制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益的需要

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工作效益,是审计工作追求的境界,是在审计的人才、物力、财力等资源都不甚充足的情况下,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精打细算”,是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制定合理的计划并有效地实施,对于不断提高审计成本效益,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切实整合审计资源的需要

目前,繁重的审计任务与现有审计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现代管理的基础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审计计划管理,无疑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一环。通过制定计划,可以实现任务和人力等资源的统筹安排;通过计划的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协调,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的功效。

(四)是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需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是强化审计管理的目标选择。审计计划是审计机关年度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也是项目审计实施的依据。计划安排得科学与否,重点突出不突出等,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与质量的好坏,并为审计质量控制和考核提供依据。所以,提高计划管理水平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同时,在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在对审计计划等环节的把握上出现偏差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影响审计项目质量。审计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周密地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达到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审计计划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

这是对计划管理工作的首要要求。即整个的审计计划工作,从立项、编制、执行、反馈、考评等均须采用严谨的态度及科学方法来完成。如:立项须充分地论证;编制计划须遵循严谨的程序;计划执行与反馈须严格;考评体系须公正有效等。

(二)全面性

计划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对于其中的诸多因素及其关系必须以全面、联系的观点来对待。比如要正确处理审计成本、效率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中长期目标与年度审计计划的关系等。

(三)目的性

计划工作应有鲜明的目的,即在计划编制、执行中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切实可行的目标。在执行完计划后,还要对是否达成最初的目标进行测评和考核,使得任务和目标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审慎性

即在计划执行时要对审计重要性进行评估,并运用正确的审计方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同时,对审计风险水平也要有正确的评估,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审计失误而出现新的审计风险。

(五)可操作性

计划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依据。因此,计划中制定的任务、提出的要求、达到的目标及执行情况的评估等都必须切合工作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审计工作高效有序。

三、审计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审计计划编制不够科学,目标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 审计计划的安排缺乏长远性、科学性

一些审计机关制定年度计划前,在经济工作的宏观角度考虑不够,也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计划的重点不突出,落实计划的措施和目标、要求不明确。表现在临时“拍脑袋”现象比较严重,计划编制时间晚,立项前的调查研究不充分,计划的编制缺乏科学性等;而且审计计划编制中也存在“重年度计划轻中长期计划”的问题。

(二)审计计划管理的统筹、协调、综合能力低

审计计划管理主要是改善内部管理,扩大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建立综合的被审计对象的信息资料,并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和利用。目前,审计机关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积累能力不高,效率低下。同时,由于执法水平、政策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性质相同事项的定性、处理,不同的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的意见,这些都是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因素。

(三)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导致信息不匹配,管理难度大

审计机关每年下发的审计计划都是围绕项目来进行的,而审计项目如何分类一直是困扰审计机关多年的一个难题,由于分类标准不明,有的一个被审计单位称一项,有的同一性质的称一项,有的一个检查事项为一项,有的一个大行业为一项,而且各年间、各业务部门间分类标准也不统一,造成与事实不符的假象,导致反映审计成果的统计信息与审计计划严重脱节,难以匹配,使得以项目完成为基础的统计数据无法反映当年真实的审计情况。

(四)在审计计划执行中,项目的调增调减比较频繁,变动的程序比较简单,特别是计划执行缺乏有效的控制,对项目进展、资源和力量调整、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疏于管理

(五)审计计划完成后,质量评估、绩效评价、经验总结和奖惩等未能及时跟上,对于审计成果和数据的利用和考核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积极构建新型的审计计划管理模式

(一)改进计划编制工作

1.注重审计计划的前期调查。审计计划的前期调查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至关重要。科学地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是保证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的前提。在审计计划制定之前,审计机关应该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关心的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审计立项前,可以通过搜集、研究宏观经济信息和决策动态,走访有关机构和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下级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

2.建立中长期审计计划体系。建议建立起时间上连续的审计计划体系,即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长期审计计划、中期审计计划和年度审计计划三者结合的计划体系。具体设想如下:制定7年期长期审计计划、3年期的中期审计计划和年度审计计划。以长期审计计划为导向,中期审计计划为基础,年度审计计划为核心。中长期计划有利于克服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有利于审计机关对国家审计的供给与需求进行综合规划,全面履行审计法定职责。

3.建议审计计划采用滚动编制的方法。所谓滚动计划法,就是把计划的时间向前延伸,使短、中、长期计划在时间上紧密地连贯起来。编制滚动审计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对所有审计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排队,分别确定各审计对象的审计频率,在此基础上,由审计机构最高决策部门制定出滚动式的期间计划,并依据滚动计划来编制短期计划。一般做法是:先确定计划周期,然后制定周期计划,在该周期计划执行完一年或两年后,再对执行情况作一次分析和估计,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周期的计划,从而使两个周期的计划紧密衔接,出现问题及时矫正。采用滚动式的编制方法,把计划的时间向前延伸,不仅可以为年度审计计划提供有效的编制依据,而且使短中长期计划在时间上紧密地连贯起来,因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量不配比的问题。

(二)有效执行审计计划,并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

1.编好审计工作和实施方案。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要充分利用审前调查的成果,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审计目标、实现审计目标的主要方法、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分工、审计各阶段资源投入等提出具体要求,使得方案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2.加强交流和反馈,充分整合审计资源。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项目执行单位要切实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交流,真正做到“上传下达”、“下情上达”,使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在整合资源方面,要打室和专业界限组成审计项目小组,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优势,做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成果共用。

3.加强计划执行情况上报制度的建立健全。要建立审计计划执行情况月报制度,编发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简报,通报项目进度情况、各单位投入工作量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建立和完善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和评估制度

1.对审计计划进行定期报告和检查。计划管理部门应及时了解工作进度和情况,这不是指随时注意计划执行中的所有细节,而是寻找关键目标控制因素,并将其具体化,通过控制关键点来控制全局。一般而言,一个项目的关键控制点应当是数量、质量、时间与成本,主要看是否按预定审计目标开展工作,资财分配是否有效,工作进度是否合理,审计质量是否合乎要求。加强对项目整体的把握、协调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标准报告模式、录像、总结等定期反馈有关情况或到现场进行检查。

2.制定项目评估标准及奖惩措施,即确定客观的、相关的、适当的、可控的、可测的绩效标准,并对违反计划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理。具体包括:项目目标准确性、项目执行调整情况、项目质量测评、项目审计成果评价等。

3.将计划信息与统计信息进行有效衔接。通过把计划中制定的指标与所取得结果的信息数据结合在一起,来了解审计情况和分析改进方向。报送反馈信息时,变以项目为中心为以结果为导向的统计方式,建立条块相结合的两套报表报送体系。在条上以考核为目标,要求各内部单位和下级单位按时报送涵盖所有工作情况的报表;在块上以项目执行结果为目标,以计划执行部门为单位,向计划管理部门报送计划完成情况表。统计报表要注意统计分析项目的设置,要从审计业务实际及管理需要出发,以能及时反映审计工作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果为目标,体现完整、及时、透明、易解、可比、重要、平衡的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过时的统计指标,做到兼顾需要与可能。

【参考文献】

质量科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网络计划;优化;多目标;质量

前言

一项好的工程网络计划, 应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工期最短、费用最省、资源使用最均衡合理而施工质量又是最好的网络计划被认为是最优的。从目前的网络计划优化方法来看,它们都局限于单一目标优化,还没有一个全面反映这些目标的综合数学模型。理论和实践上,多目标较单目标更能反映国家、社会、部门对计划方案的总要求,体现总体的利益。

1 施工网络计划的多目标模型

1.1 网络计划的质量模型

工程质量是由施工过程中的工序质量来决定的,构成施工过程的基本单元是工序,不管产品如何千差万别,生产或施工过程如何不相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要由一道一道工序加工制作出来的。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好坏,最终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的质量,所以工序质量是形成工程质量最基本的环节。

由于工作历时的压缩,在客观地估计工作质量的减少时,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

(1) 在解释模型的质量结论时,相关的质量值并不是工程中真正测度的工序质量的绝对值,而是代表工作历时压缩时,各个工作的相对质量值。

(2)这些相对的工序质量值,应该反映出以下两点的情形:

① 某些工作( 如粉刷作业) ,在工作历时受到压缩时,其施工质量的损失比一般作业的损失更明显。

②某些作业( 如焊接作业、电工作业) 很重要,这些工作的质量损失,能严重地影响到整个工程,对工程质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如果某一工序,它是由更多、更细小的作业构成的,而这些作业对该工序有不同的重要性,则该工作的质量是各作业质量考虑到权重后的均值。

1. 2 网络计划多目标模型

2网络计划的多目标优化(改进的AHP法)

由于网络计划各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和不可公度性,人为的主观决策判断,盲目而混乱, 很容易出错也很不科学。多目标决策理论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多目标决策是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科学决策方法,是现代化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 层次分析法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方法,也是对人们的主观判断作客观描述的一种手段。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数分配,可较大幅度地减少主观因素。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特征指标, 并将这些特征指标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方式确定层次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们的判断, 以决定诸特征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总排序。新的AHP法标度采用-1, 0, 1三个,避免了不宜选定标度的困难,同时采用自调节方式建立比较矩阵,然后通过最优传递矩阵,再将其转化为一致性判断矩阵,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根据该网络计划的基本数据,计算出本工程算例的有限个方案:

第一步,根据编制好的初始网络计划,求出初始关键线路,计算各工序的时间参数,绘制时标网络图。

第二步,根据网络计划的工期-费用模型计算步骤,对网络计划在一定工期下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进行计算。在满足工期压缩条件下不断压缩工期,直到工期不可压缩为止,从而得到一系列工期及相应总费用。

第三步,同样,由质量模型,得出不同的工程质量相对值。

质量科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地位、质量管理体系

1、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地位

林业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清区域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效益、质量与分布其消长变化,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经营管理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评价经营管理与木器厂林资源现状,提出保护利益、森林资源抚育意见,逐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林业调查成果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产化管理,措筹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为科学考核林业各项工程建设完成情况提供依据。

林业规划是加速林业建设的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党和国家各个时期路线、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和方针的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信纸的指导下,按照经济规律和林业规律,从林业建设的实际出发,在科学地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对林业生产力布局、林业区划、森林资源及其他林业生产要素的配置、社会发展和林业各项生产事业和林区经济所进行的比较宏观的长远的、全面的、打算、战略性的设想、安排和部署。

2、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现状分析,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队伍的发展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步伐,其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②、负担较重;

③、经费不足,技术设备落后;

④、服务意识不强,质量监督管理跟不上。

3. 改善措施

3.1 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在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林业事业也需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符合标准要求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技术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正确选择。如何发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成果质量的控制和保证作用,采用新的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技术质量管理水平,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1.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建立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 符合ISO9001 标准要求并能结合自身特点的质量体系。

② 能形成文件并能提供客观证据的质量体系;

③有明确的质量方针并能有效运行的质量体系;

④ 能保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质量体系;

3.1.2质量管理体系注意事项

在建立一个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重视质量策划。高质量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成果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是偶然能达到的,需要周密的计划安排和经过精心的策划。在质量意识上、文件规定、过程控制上方面体现和明确。

② 强调整体优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不论是成果质量形成和实现的各过程,还是质量管理体系定义的内容和组成各要素,都是相互关联和制约的一个整体。

③强调过程控制。ISO9001 标准是建立在“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的。通过对过程的有效控制才能达到对调查规划设计成果质量的控制。

④强调质量与效益的统一。作为一个进入市场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对效益的追求总是客观存在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考虑在质量保证和利益上的平衡。

⑤ 强调全面质量管理的作用。从理论而言,ISO9000标准是全面质量管理经验总结和升华的产物。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应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在体系策划、人员职责、过程控制、文件编写等活动中,都要突出这一基本思想。

3.1.3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要点

1) 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总体策划,编制覆盖标准要求的全部质量体系文件,为体系运行提供依据。建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编写质量手册。

2) 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和体系运行中形成的质量记录进行控制。文件的范围包括管理性和技术性文件,也包括外来文件和法规、外部标准、顾客提供的资料等。

3) 明确组织机构、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及内部沟通方法,绘制组织机构图表,编写部门和人员职责及内部沟通的相关文件。

4)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需要资源支持作为基础的。资源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工作环境等。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时必须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用文件的形式明确对其管理的相关规定。

3.2加快发展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信息化

没有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单位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因为,互联网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大量崭新的知识、崭新的信息、十分便捷的联系方式,还给我们相当实用、相当多的的软件,还给我们带来了宣传自己了解别人的广大的空间,还可以让边缘科学的信息迅速地提供给我们。更重要的是,网络越来越成为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工具,甚至可以说网络是企业、国家在各种竞争中使用的武器。用的好就发展、保卫了自己,用的不好就注定失败。对于企业、事业单位这么说也许过早,但对于国家来讲,已经到了使用网络发展、捍卫自己的重要地步了。

3.3 加强调查规划工作的执法性

其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目前已经开始涉及法律层面了,而国内现在的调查规划设计还远远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比如在调查私有林权问题上还不够严谨,不够科学。如果仅仅由林业知情人或技术员的指认方式确定林权,那么,由此而带来的误差将对后期林权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埋下严重的纠纷隐患。所以,新的事物出现时刻,或者在新的事物出现之前就应该同步、提早拟定法律,并用法律来保障个人、集体的合法权益和合法财产以及国家利益,保障社会秩序。如果法规、法律行为比较滞后,那么就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应具备林业的系统性,专业性,应该结合法律来维护林业经济秩序以保障个人、集体的合法权益和合法财产以及国家利益。

3、总结

根据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各项改善措施。因此,在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要及时查清森林资源;建立和管好资源档案;掌握森林消长动态,摸清变化规律;积极、有计划地开展林业区划、规划设计、各种专业调查,为科学经营提供依据;不断引进新技术,实现调查规划现代化。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调查管理体系——统一标准、分级调查、分级管理,将林业调查规划列为进行林业生产建设的法定程序,统一管理好我国的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 秦宝霞.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6).

质量科工作计划篇8

公路工程项目进度管理,顾名思义,即是指对整个公路工程项目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关系以及各方面的协调关系进行系统的管理。通过资源的优化整合,科学编制计划,并付诸实施。目前,公路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1公路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程序

公路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程序大致如下,首先,根据施工合同确定的开工、竣工日期确定工程施工的进度目标,并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确定各分项目的批次开、竣工时间。其次,科学编制公路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再者,提出开工申请报告,之后,准确实施施工进度计划,最后,在公路工程项目完成后编写进度控制总结报告。

1.2公路施工项目进度计划及实施工作

公路施工项目进度计划对于公路工程项目的顺利、有序开展十分重要,在制定该计划时,一定要结合自身项目实际情况,以合同工期为目标,进行科学编制。首先,公路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衡道图的编制程序相对比较简单,在此不再赘述。网络计划的编制步骤比较繁琐:调查研究、确定方案、划分工序、估算时间、编工序表、划网络图、画时标网络图、画资源曲线图、可行性判断、优化程序判别。每一项工序都是需要根据公路工程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其次,优化公路工程施工进度网络计划的时间。在公路工程进度网络计划中,最重要的是关键线路,搞好关键线路,既可以缩短工期。故而,缩短工期的方法可以如下进行:将顺序作业调整为搭接作业,对公路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序,相应推迟非关键工序的开始时间、延长非关键工序的持续时间,多方从计划外增加资源,以上几种方法操作得当,对于缩短工期而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工作。为保证公路施工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确定好施工项目进度计划,并有序的逐步实施,需要做好以下工作:认真检查公路工程各层次计划,并编制月或者旬作业计划,优化配置主要素,签订承包合同、签发施工责任书,实行层层计划交底工作,做好施工记录、调度工作,防范未然,预测未知干扰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1.3公路工程项目进度调整

为保证公路工程项目进度顺利进行,其中工程进度的调整不可避免,故而,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工程的进度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做好科学的分析,并制定有效的策略。调整工程进度计划主要有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尽力压缩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通常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一些配套措施。组织措施如增加工作面、延长工作的劳动时间;技术措施有通过改进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来缩短工作时间,采取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采用更加先进的机械设备等;经济措施有提高资金数额、对技术措施的一定资金补偿等。另一个方法是组织搭接作业或平行作业:这种方法通俗的来讲即是通过改变工作的起始、完成时间,不改变公路工程施工工作的持续时间,实现调整工程进度计划。组织搭接作业比较适合单位工程项目,而平行作业的方法比较适合大型工程项目。

2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诸多方面均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2.1质量目标与进度目标对立统一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工程质量与进度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工程质量与进度互相对立,工程质量要高,进度必须慢下来,强调质量目标的同时,必须降低进度目标和投资目标。如果强调进度,则质量目标就必须降低,故而,二者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工程质量与进度两大目标存在着统一性,即以工程计划制定的科学优化的前提下,二者能够达到高度的统一。

2.2质量与进度相互影响

公路工程施工中,质量与进度是相互影响的,工期合理,质量就高,工期不合理,质量就可能低。反之,质量高,必然要求工期合理,质量低,则工期有失科学合理。工期太长或者太短,对于质量而言都得不到保证,故而,质量与进度之间相互影响。

3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