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桂花雨教案8篇

时间:2023-02-28 15:35:50

桂花雨教案

桂花雨教案篇1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桂花雨教案篇2

师:童年的“摇花乐”体现在哪里?这场缤纷的花雨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场缤纷的花雨,分享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多媒体出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四、五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2)然后找出这些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美美地朗读这些句子。

学生朗读相关自然段,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画出了哪些相关的句子。

生: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摇花对“我”来说很重要。

师:你是从这句话中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生:大事。

师: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事儿可以算得上是大事儿?

生:过年过节。

生:考试。

生:过生日。

师:对小作者来说,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就像同学们过年过节、考试、过生日一样是一件――

生:大事。

师:令我高兴的事儿。

师:请一位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朗读。

师:读得挺高兴的。同学们,我们在朗读时对“大事”进行重音处理,效果会怎样呢?谁来试一试。

生朗读。(声情并茂,朗读技巧到位)

师:这就是“大事”,这就是高兴的事。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小作者有点儿迫不及待。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总是缠着母亲问”体会到的。

师:不达目的不罢休!那我是怎样“缠着母亲问”的呢?

师:清晨,我看到桂花树上缀满了金灿灿的桂花,散发着馥郁芬芳,我的心里再也按捺不住,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母亲说:“桂花刚刚绽放花蕾,等花开足了,咱们再摇。”中午时分,秋风轻拂,一朵朵金色的小花随风坠落;哎呀,桂花让它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香味儿可就差远了。我的心里激动得怦怦直跳,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母亲说:“花开得早,香味不足,等等再摇。”傍晚,天空阴云密布,风雨欲来。我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这就是――

生:老是缠着母亲问。

师:我就这样痴痴地等,痴痴地盼,终于盼来了摇桂花。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哪些相关的句子呢?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小作者非常开心、非常高兴的样子。

师: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了?

生:我可乐了。

师:我乐在哪里?

生:我乐着去帮大人摇桂花。

师:大人们真的需要我这个小家伙儿帮忙吗?

生:不需要。

师:那是为什么呢?

生:而是我自己要乐在其中摇桂花。

师:谁能读一读我乐在其中摇桂花的感受?

生:朗读。

师:谁能读得更快乐一点儿吗?

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的时候,不仅读出了快乐的心情,而且突出了“我使劲地摇。”请大家想想,小作者为什么要使劲地摇?她使劲地摇的时候,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生:小作者好不容易才等到摇桂花,她想尽兴地摇。

生:小作者美美地希望自己使劲地摇,希望这场桂花雨下得更加缤纷美丽。

师:请你带着美美的心情读一读。

生:小作者心里又兴奋又激动,她想摇下更多的桂花,做成更多美味的桂花糕。

师:请你又激动又兴奋地读一读。

师:让我们一起又激动又兴奋读一读。

师: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此时,小作者心情除了高兴,还有怎样的心情?

出示课件: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 )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兴奋不已!

师:请你兴奋不已地读一读。

生: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兴奋不已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真令人兴奋!还有吗?

生:激动万分!

师:请你激动万分地读一读。

生: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激动万分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真令人心潮澎湃!还有吗?

生:快乐无比!

师:请你快乐无比地读一读。

生: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快乐无比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声喊,是从哪里喊出来的?

生:从心底里喊出来的!

师:让我们一起兴奋、激动、快乐地喊一喊!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兴奋、激动、愉快、惊喜、温馨,这是一场飘逸着缤纷的雨,这是一场氤氲着芳香的雨,这也是一场充满了甜美回忆的雨。

师:同学们,你们也想不想沐浴这场桂花雨?

生:想!

师:(配乐钢琴曲《Kiss the rain》)桂花纷纷飘落下来,像春天的雨点儿洒落心间;像夏天的蝴蝶翩翩起舞;像秋天的落叶空中纷飞;像冬天的雪花儿悄然而至,空气中氤氲着馥郁芬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想到了什么?

生:(朗读小练笔)我仿佛看见我自己成了童话里的小公主,我穿着一身美丽的衣服,在缤纷的花雨中翩跹起舞,一朵朵小小的桂花如一个个金色的精灵在我的周围飞舞,我置身在花海之中,仿佛忘记了一切。

师:多么诗意的画面啊!

生:(朗读小练笔)我仿佛想到了我们家的桂花获得了大丰收,母亲把桂花赠送给乡邻们。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大家一起坐在桂花树下,品着桂花茶,尝着桂花糕,我们小朋友在树下欢快地追赶着,嬉笑着,那欢乐的笑声都快把树叶给震落下来了。

师:多么其乐融融的画面啊!

……

【课程评析】

品读《桂花雨》,就是在品读琦君的思乡情。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便是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她在自己的作品《烟愁》中有这样一段后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透过琦君笔下质朴的文字,淳朴的乡村生活,我们咀嚼出袅袅的乡愁。在琦君的文字里,我们要引领学生感受文本,把握文本意象,营造课堂的意境,在诗意中经过与穿越。

一、初读感悟,把握文本情感基调

作为文本的《桂花雨》,语言平实、质朴,没有华丽的情感恣意铺排与激情喷涌,但字里行间却弥漫着淡淡的思乡情,像一条潺潺的小溪从作者的内心淌出,句句蕴藉情感。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引领学生深入字里行间,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的热度,把握文字的脉象。我们需要用心透过文字的表面去开掘文字背后蕴涵的意蕴。意蕴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的光泽、气质、神韵。例如“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以及母亲的感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些文字都蕴涵悠长而隽永的意蕴。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与学生一起穿越文字的丛林,直抵作者心中的那份快乐、那份乡情。当我们的语文课堂远离平庸,抛弃低俗之后,当我陶醉在作者童年那场快乐的“桂花雨”中,在愉快、深情的课堂基调中感受作者的思乡情。

二、探寻文本秘妙,走近“摇花乐”

所谓文本秘妙,就是王国维所指出的“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语文现象。对此,潘新和先生曾经明确指出: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作品的“秘妙”。

教学实践证明,初步阅读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往往是文本中极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秘妙所在。

《桂花雨》这篇文章,从真实的阅读经验看,“摇花乐”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文本原话印证这一点:“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其次,深入文本,不难发现作者的思乡之情蕴涵在“摇花乐”之中,学生细细品味“摇花乐”就能水到渠成地感悟作者的真挚感情;同时,从学生心理特点分析,第三学段学生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情节更容易产生共鸣。“摇花乐”无疑是文本秘妙所在。抓住深刻印象,紧扣文本语言,发现文本秘妙。语文和人文,在文本秘妙的发现与解读中,得到水乳般的交融。

三、品读“大事”,期盼“摇花乐”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四、五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畅叙的是初读的感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学生就会发现“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大事”,对学生进行在“字法意识”唤醒: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与感悟,体会什么事儿对自己而言是大事。“大事”一词,体现摇花在我生活之中地位之重,非同寻常,也体现作者炼字的精彩与巧妙。把握“大事”的重要,也就把握了摇花的分量,也就开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在品读“大事”一词时,不同学生根据不同生活体验与独特感受作出不同解读:有的说是“考试”,有的说是“过年过节”,有的说是“过生日”,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与体验。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评价;对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加以鼓励;摒弃“答案标准化”模式,倡导“答案多元化”弹性模式,这无疑也是一次探索。茶须品,品方能知味;与此同理,好的字词也许反复品味。

四、聚焦“留白”,切切摇花心

对“老是缠着母亲问”进行补白。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留白”手法,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文学艺术,都倍加推崇。这一创作手法也被中国作家广泛应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其中不乏经典作品。所谓“填补空白”,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打开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从而构建文本的审美意蕴。“老是缠着母亲问”的文字背后隐含作者对摇桂花的焦急等待,对摇桂花的急切期盼。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与感情渲染,填补文本的空白,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展开学生联想的翅膀,通过一次次情感体验朗读,层层深入作者焦急的内心,触摸那颗纯真如水的童心。学生不由自主地与小作者一起急切期待这场“摇花乐”。

五、分享快乐,沐浴桂花雨

首先,教师先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中作者乐在哪里,触摸小作者快乐的支点,同时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点燃激情的火花,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中蕴涵的快乐。

通过对“喊”一词填补修饰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体验,不但体会出“兴奋不已、激动万分、快乐无比”的感受,而且在朗读中升华情感,濡染性情。

桂花雨教案篇3

关键词:生成;预设;即时引领;契机

【案例一】

《桂花雨》中有句话:“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师:“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里指浸泡。

师: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全年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

生:整个村庄的人们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此时,一名学生连人带凳“砰”地一声倒在地上。公开课上出现这样的场面,所有学生一片愕然,齐刷刷地把头转向那位正不知所措的同学,眼看课堂效果要打“折扣”。)

师:(上前抚摸着孩子的头,爽朗一笑说)看来我们教室里桂花的香气真是太浓了,都把这位同学熏醉了!还是作者说得对,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让我们一起陶醉一下——

生:(开怀一笑,声情并茂地)齐读。

【案例二】《菩萨兵》教学片断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时,大家找出了朱总司令关心藏民的其中一处句子:“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把地抢种上。” )

生:(突然站起来)老师,他们跟谁抢种的呢?

师:(一愣)真了不起,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反动派跟他们抢种的。

生:他们怕地被反动派抢种了。

生:跟自己的同志一起抢种的。

……

师:反动派会跟他们抢地种吗?反动派是怎样对待藏民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一节。

(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文本)

生:不会,因为藏胞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

师:请同学们再看看第五节朱总司令说的话,看看到底跟谁抢种的呢?

(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自主找疑,自主解疑的氛围中)

生:(异口同声地)跟时间抢的。

生:因为节气不饶人哪。

生:因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不能错过播种时间。

【反思】

教育是心灵的撞击,是情感的交融和呼应。在动态的课堂中,教育情境往往难以抑制,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都出现了笔者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这时,教学程序也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与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迅速机敏地采取恰当的语言引导,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的同时,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们在教师的智慧中,在无私的师爱中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如何按照教育教学目标,有条不紊地在实施预设课程的过程中,关注、把握生成课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精心预设,妙对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没有好的预设就很难有精彩的生成。教师要想应对各种突况,处变不惊,在备课时就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教学过程中学生易出现的种种反应尽可能多地预设到,设计出多种应急方案。在公开课上出现学生连人带凳砰然倒地的突发事件极为罕见,也是笔者始料不及的。但是多年的教学经验提醒我,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暗示他无须紧张;其次要化解现场的尴尬,运用风趣的语言无疑是一支调和剂,且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中来。正是课前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和精心预设,一句“他被香气熏醉了”,才让学生处在愉悦的环境中继续享受《桂花雨》的神奇与美妙。

(2)即时引领,巧促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引导语言,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必须提高对课堂生成情况的应变调控能力,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形成新的、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地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从而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

桂花雨教案篇4

时至十月金秋,桂花香气溢漫,迷散于潮湿的空气,花随风颤,嫩雏的花朵零星地散落肩头,酽冽花香揉进身体里。而这个桂花的季节时常偶遇一场细碎的雨,氤氲朦朦,翠叶桂香,此景致虽称不上美不胜收,也如小家碧玉的女子别有韵味。居住的公寓临于小公园,早起的清晨于返家的薄暮间散步,小公园临墙处植有不少桂花树,矮密而翠意逼人,如非十月季节,也全然被当做毫不起眼的灌木丛,而遇到了适宜时分,霸蛮的桂花香气倒成了小公园的主调,入园的人也纷纷闻香寻花,嘴里的闲话也离不了桂花。

在城市成长的乐趣总是少于乡村的,因而在老家度过短暂的童年便成了家珍,追忆起零星的片段,记忆丝毫未因岁月而蒙灰,清晰可见。譬如端午节前后,携个竹篓去摘艾叶,细小株草归拢竹篓,满篓而返。沸煮剁细,和入糯米面绵细白糖,揉搓成艾面团,模具拍出,浮有”福禄寿“字样的艾糕便可上笼屉蒸,清香艾草味,满屋飘香。再譬如三四月,提溜把铁头大剪,有时赤着手,乡野田间地挖马兰头去。马兰头也有它特有的气味,比于艾叶更清爽朴素,若将艾叶比作略施脂粉的女子,那马兰头便是全无粉饰,扎着粗麻花辫的乡野姑娘。马兰头焯水后,于案板上细切,辅上豆干丁匀拌,佐上一撮盐,淋上香油,可口至极。当然于这些取材乡野的应景美味中,最讨我喜欢的是桂花糕,香甜软糯,甚好滋味。

离老屋百米外,有口古井,古井开外便是桂花林,乡野的桂花树较高,形似普通的果树般交错密林,桂花林呈扇形,到了十月中旬,阿婆们挑个好天气聚首摘桂花去,搪瓷杯里厚厚堆着小山丘似的桂花花瓣,踩着小泥路回来。新鲜的桂花必经蜜糖浸渍,撇去苦水,才可做桂花糕。阿婆把甜郁桂花与蒸熟的米粉熟油拌合起来,转着手臂拌和着,面挂笑意。阿公点起煤饼炉子,弓着背,蒲扇呼呼扇,白烟像暴雨前的云朵直打转,渐而变成滑悠悠的一缕烟儿。阿婆边拌和着桂花蜜和熟米粉,嘴也不闲着,“煤饼炉子旺着没。”“早旺着,等你的桂花糕呢。”阿婆阿公闲聊着里短家长,于蒸笼布上码放切成方条的桂花糕。早先没有蒸笼布的光景,用玉米片或白菜叶子代替,也颇有趣味,桂花糕渗入丝丝玉米香,白菜味。添上这些的气味也可喜,衬托出的桂花香愈加丰富。

在城市也食过各种桂花糕,有奶香浓郁的,佐了五香粉及各种香料的,即或各色各式的桂花糕是佳肴美味,终究惦念阿婆的桂花糕来,许是因为阿婆的桂花糕是以翠山景致作料,暖笑细语佐之,方如此教人难忘。

桂花雨教案篇5

2006年6月7日,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去世了。遵照琦君的遗嘱,她的骨灰被运回温州老家,安放于“琦君文学馆”现址。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其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琦君自选集》等。读琦君的文章,就像翻阅一本旧相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承载着如许厚重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上个世纪前半叶,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一个逝去的时代“照相”,那一幅幅影像,仿佛在诉说着相同基调的古老故事,于温馨中透出幽幽怆痛。渡海到台湾的大陆作家都曾遭受过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很自然地成为了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飘荡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香气。

桂花雨

①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唯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②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③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④故乡是近海县乡,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⑤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⑥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借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⑦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⑧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⑨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阵阵的桂花雨。

(原文略有删改)

【读后思考】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桂花树及桂花都有哪些特点?

2.第③段“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母亲的“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4.作者用“雨”字来表现桂花散落时的情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想念荷花

①我在四五岁时,那时想象不出西湖的银浪烟波究竟有多美,只觉得父亲敲着膝头,高声朗吟的神情很快乐,音调也很好听。

②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时候。到两个星期后的六月二十四,便是荷花生日。母亲说荷花盛开,象征父亲身体健康。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总要托城里的杨伯伯,千方百计地采购来一束满是花蕾的荷花,插在瓶中供佛。等待花瓣渐渐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与香炉里的檀香味混和在一起,给人一份沉静安详的感觉。

③到了杭州这个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么多新鲜荷花。我们的家正靠近西子湖边,步行只需半小时就可到湖滨公园。那条街名叫“花市路”。父亲为此作了一首得意的诗,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其实父亲很少钓鱼。他带我去湖滨散步,冬天为赏雪,夏天为赏荷。赏雪的时候少,因为天气太冷了,赏荷却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夜晚,荡着船儿,听桨声唉乃,看淡月疏星,闻荷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享受。

④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州人的游湖赏花就从六月十八开始,到二十四这一天是最高潮,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耳。这种游湖,杭州人称之为“落夜湖”,欢乐可通宵达旦。我不是个懂得赏花的雅人,也体会不到周濂溪爱莲的那份高洁情操。我喜欢“落夜湖”,只是为了赶热闹。父亲却不爱这种热闹。母亲呢?只要是住在杭州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她不是赶热闹,而是替父亲放荷花灯。放一百盏荷花灯,祈求上天保佑父亲长命百岁。所以她坐在船上,总是手拨念佛珠,嘴里低低地念着《心经》。因为外公说过的,父亲和荷花同生日,照佛家说法,是有一段善缘的。

⑤记得有一天,父亲忽然问我:“‘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是什么意思,你懂吗?”我说:“是退隐的意思吧。”父亲笑笑说:“就是我现在的心境,摆脱了官职,一身轻快。”但我觉得他脸上似有一丝蓦然回首的落寞神情。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叹知遇难求吗?

⑥抗战兵兴,我们举家避寇回乡。父亲竟因肺病不治,于翌年溘然长逝。那不幸的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们对一向喜爱的荷花,也无心欣赏了。

⑦在兵荒马乱中,我又鼓起勇气,到上海完成大学学业。中文系主任夏老师非常喜爱荷花。有一天,和系里几位同学在街上购物,遇上滂沱大雨,我们就在一间茶楼品茗谈天。俯视马路积水盈尺,老师就作了一首律诗描绘当时情景。最后两句是:“一笑横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鱼。”他想象西湖此时,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叶上,形成千万水珠跳跃的壮观吧。

⑧那时杭州陷于日寇,老师慨叹有家归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⑨胜利后回到杭州,浙江大学暂借西湖罗苑复校。我去拜谒老师,从书斋窗户向外眺望,远近一片风荷环绕,爱荷的夏老师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悦的。他提笔蘸饱了墨,信手画了一幅荷花,由师母题上姜白石的名句“冷香飞上诗句”,老师随即落款送给了我。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

⑩不管是“墨团”也好,是“玉槎材”也好,那总是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啊。

⑩夏老师与师母都在祖国大陆。不久前海外友人来信告知,夏老师已年迈体衰。他以垂老之年,一定是更思念杭州、思念西湖无主的荷花吧。他怎能想到当年在上海时所作的诗“安知明日我非鱼”呢?

⑥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

【读后思考】

1.这篇优美的散文题为“想念荷花”,其实荷花并非作者着重写的内容,作者真正想念的是什么呢?

2. 第④自然段写“我”爱“赶热闹”,写母亲为父亲放“荷花灯”,有什么表达效果?

3. 第⑨自然段中的“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本文语言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请挑选你喜欢的一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参考答案:

桂花雨教案篇6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学情分析

文中字里行间带有作者自身特有的创作背景和强烈的个体情感,那份浓浓的思乡深情,对于没有远离故土的十岁孩子来说自然有难度,因此,必须努力遵循语文教学的本质,贴近文本,并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生活体验、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实现自主学习,而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作用只是组织与引导。

2.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语实践活动,重视析文品句、入境悟情,将语言文字还原到其本身所体现的场景和感情中,融合课内外知识,引导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阅读表现方式,从而整体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

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过程与方法:

(1)理清重点段落层次,抓住关键词品读文字,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在交流中运用语言,锤炼表达,充分感受桂花给童年时代的“我”和全家带来的欢乐。

(2)在前后对比读思中,悟得母亲说的话的含义,体会母亲与我的思乡情感以及“我”对童年生活乐趣的深深眷恋,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运用课文表达特点,回忆自己童年的快乐,仿写童年趣事的片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摇花乐”、“桂花雨”的乐趣,体会母亲和“我”的思乡情感以及“我”对童年生活乐趣的深深眷恋。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和“我”的思乡情感以及“我”对童年生活乐趣的深深眷恋。

教学难点

领悟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课前预学案设计

1.进一步了解作者琦君生平及作品,可以选择性地读一读她的作品。

2.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朗读并想象文字背后所描绘的情境,适当做一些批注。

3.搜集桂花相关的诗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思乡深情,有助于学生理清脉络,让学生抓关键字词并展开想象,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摇花乐。

教学过程

一、 古诗导入——“桂花雨”

桂花,自古至今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描绘与赞美的景物之一。学生交流与桂花相关的诗句。

·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 山云漠漠桂花湿,梅花翛(xiāo)翛荔子然。

二、 交流分享——“摇花乐”

这节课琦君将带着我们去分享她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课文哪一自然段重点写了这一童年趣事?

1.理清顺序。

(1)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按“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的顺序将本段分成了三层,哪组来交流一下?(指名一组学生汇报。)

(2)小结指点:这样划分你们同意吗?我们写一件事就要这样按一定的顺序,有条有理。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儿让学生理清顺序的同时也暗含了写作的指导,读写相机结合却不露痕迹。

2.话题讨论。

(1)引出话题:同学们,我们常说一段文字一幅画,这就离不开丰富的想象。(读着这一段文字,脑海中一定浮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幅,把想象到的情景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2)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话题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话、推动课堂发展的主要抓手,以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为主,让学生个体在小组中交流,评议推荐或合作练习展示,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更开放的展示空间,也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3.交流。

预设:

(1)摇花前。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来说一说。

师:组织小组间互动,并引向对“缠”的关注。让学生从动作语言表情展开合理想象。

朗读体会。

(2)摇花时。

四人小组学习互动交流。

预设:

①乐:仿佛看到小琦君乐得一蹦三尺高,嘴里喊着:“噢,摇桂花啰,终于可以摇桂花啰!”(联系体验想象。)

②“帮、铺、抱、摇、喊”几个动词。

③桂花很多,很香,“沙沙沙”,真的像下雨,落在头上,像……

师:真想永远留住这美好的时刻!让我们随着文字再走进画面,美美地读一读。

播放摇桂花的情景等课件,齐读“摇花时”,进一步体验摇花乐。

(3)摇花后。

小琦君是快乐的,她的父亲也乐此不疲,忍不住吟诵起了一首绝句——(出示)自己吟诵后,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小组交流、补充。)

预设:

①“花雨缤纷入梦甜”。(所有这些快乐都会进入她的梦乡,留在……)

②“细细香风淡淡烟”:母亲的“撮”,父亲的“点”,包含着对桂花的什么情感?(珍惜、尊敬、敬重。)

把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诗句,一起来吟诵。

设计意图: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导得恰到好处,方能唤起学生真切体验,放飞丰富的想象,激发灵动的思维,让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动。

二、 细细品味——“桂花香”

1.过渡:这缤纷的桂花雨带给全村人的又是什么呢?读第四自然段,找到最关键的一句话。

2.交流:出示“全年,整个村庄”。

(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比较一下,两句中的“桂花香”完全相同吗?

预设要点:

相同:都写出了桂花香的浓,从 “浸”、“沉浸”中体会到的。

不同:时间不同;范围不同;香的不同。

学生交流感悟。

设计意图: 桂花香是串联全文的线索,摇花的“乐”及孕育的“情”就浸润在这香气中,这一环节通过“桂花香”的前后对比体会,既从内容上进行了整合贯通,更巧妙地延伸了“乐”的内涵,学生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 深入感悟—— “思乡情”

1.读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母亲说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学生读。)

2.学生个体交流:

预设要点:

(1)外地的桂花也香,但家乡的这棵金桂是母亲亲自种的,家乡的金桂给一家人,给全村人带来了乐趣。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月是故乡明,那花呢,那人呢?

①花是故乡美。花是故乡香。②人是故乡亲。

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呀,母亲这样说其实是她的一种感觉,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本班新市民子女较多,这能引起他们的共鸣,相机诱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3)母亲思念家乡,那琦君呢?(读最后一节。)

师: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为什么会如此思念故乡吗?

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幻灯出示:

《烟愁》中作者写到:“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乡思》里,作者写到: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3.小结:

(1)同学们,其实这“摇花乐”、 “桂花雨”代表着什么?

(2)我和母亲思念桂花其实是在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这种写法叫“借物抒情”。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所以在小结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借物抒情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带着琦君这浓浓的思乡之情,课后去阅读她的散文集《桂花雨》或她的其他作品。

2.小练笔。

桂花雨教案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朗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小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教学当中,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感悟和理解阅读材料,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小学生更加勇敢的自我表现,对小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基于此,应当对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从而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通过有效的方式更好地开展朗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朗读教学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W内容。在当前的教学当中,教师对于朗读教学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其对于小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来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效果。但是,在当前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过渡手段。学生跟着教师进行齐声朗读之后,教师就会直接讲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而没有充分发挥出朗读的价值与意义。在完成朗读之后,教师没能及时评价和指导朗读环节,因而很多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大都是“嘴巴出声,脑袋不转”,没有形成口脑共同活动。这种方式的朗读教学难以对小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行调动,小学生也不容易对朗读教学产生兴趣,因而难以有效的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将会变得乏味、枯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无法提供良好的帮助。所以,教师应当对这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采取相应的方式,从而确保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叙事类文本朗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的叙事类文本主要包括写景、状物、叙述、写人的文章,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增长,文章的内容、篇幅都会不断增加。在学习叙事类文本的过程当中,相比于单纯的学习文本内容,对情感的体会和内涵的感悟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教学,帮助小学生更好进行感悟和体会。例如在《太阳的香气》朗读教学中,应当注重表现朗读语言美,让学生更好进行体会。在《桂林山水》的朗读教学中,则应当采用自然、轻松的语气进行朗读,对情感传达、感情基调等进行体会。

(二)寓言类文本朗读教学有效性

寓言类文本是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寓言故事通常较为简短,其中蕴涵着一定的道理和寓意,通过紧凑的结构和比喻的艺术,对寓意进行明确的体现,从而让小学生更好进行理解与体会。在寓言类文本的朗读教学当中,应当充分考虑到隐藏寓意、形象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适当的范读,引导小学生对寓言形象化语言进行体会,通过分角色朗读,对性格鲜明的形象进行再现。例如在《我要的是葫芦》《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文章的朗读教学当中,都应当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让小学生能够在朗读当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寓意,从而使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诗歌类文本朗读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类文本主要由古诗词、儿童诗、儿歌等。其中古诗词的学习十分重要,小学阶段的古诗词通常情景交融、绘声绘色、栩栩如生。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当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对“孤帆远影”“烟花三月”的美景进行体会,同时帮助学生体会美景背后的送别之情。儿童诗通常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当中,作者将小动物的脚比作画笔,将小动物比作画家。在朗读最后一句“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的时候,教师可向小学生讲解动物冬眠的知识。儿歌通常具有单一的主题和浅显的内容。例如《采蘑菇的小姑娘》《山青青》等,在朗读教学中,应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语言发展水平等进行兼顾,从而确保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朗读实施策略的案例研究

课前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在纷繁复杂的备课对象当中,吃透教材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吃透教材,才能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中的情感,才能正确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文章内涵。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为例,作者14岁随父母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32岁旅居台湾,64岁时移居美国,83岁那年,她回故乡小住3年后又来到台湾,93岁逝世在北京。故乡让一生漂泊、客居他乡的作者魂牵梦萦。

《桂花雨》一文写了花香之乐、摇花之乐、分享之乐以及使用之乐,花香之乐贯穿全文。作者之所以难忘家乡桂花是因为故乡的桂花雨是记忆中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景象。家乡的桂花,是跟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她的生命,成为她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表现了作者儿时的快乐,表达她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学习本文时,才能引导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去朗读,读出作者儿时的快乐,读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四、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可以采用朗读教学的方式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良好的朗读教学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朗读更好的理解与体会文章当中的内容与情感。在实际教学当中,应当认识到朗读教学的应用现状,并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侧重点,以确保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莫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4).

[2]陈鹏,刘阳.基于“标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课程教学研究,2013(11).

桂花雨教案篇8

关键词:插图;作用;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74-01

1.以图助猜

数学课要求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语文课照样应培养学生的猜测力。插图便是培养此能力的重要资源。写景的课文,课伊始,让学生凭插图,预测所学内容。如《忆江南》,先让学生根据插图,大胆猜一猜作者可能回忆江南的哪些景物。亮丽的插图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眼珠,有的说:"作者可能写墨蓝的江水。"有的说:"可能写火红的花儿。"有的说:"可能写起舞的彩蝶"……教师再顺风扬帆:"看谁猜中了作者心中的美景,谁就是最准的预测家!"学生兴趣盎然,带着验证的企盼心理,顺水推舟,很快就在课文中"捉"到所写之景,并与自己预计对照,猜中的兴奋溢于脸上。

2.以图助记

掌握字词,领悟主旨均应以理解为基础,插图又是理解的好帮手。

2.1 凭图识字。有些会意、象形的字,无需教师"苦口婆心"讲解,只要充分应用插图,学生一看,一联系生活实际,轻而易举,意、形、义均举"图"可得。如认识"竹"字,启发学生把字与图结合起来,发现什么?学生眼睛一亮说:"竹"字上面的两个" 人 "是竹枝,下面的 " "和" "是竹杆,合起来就是有枝有杆的竹子。"可见,插图使学生豁然开朗,使汉字的读音、字形、意义不讲自见,且记忆犹深。

2.2 凭图释词。有些词,一词多义,凭空讲解,词义会成过眼烟云。就此,借图断"案",记忆就深。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学生开始总以为羊死亡;"牢"以为牢固。教师趁机引导学生看图,再联系课文,马上理解了"亡"指丢失,"牢"指羊圈,从而更好地理解了"亡羊补牢"的寓意。

2.3 凭图解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是古诗教学任务之一。古诗跨度大,凝练性强,字词义古今差异大,加之小学生阅历浅,理解诗意难度大。幸好,每首古诗都配有相应插图,应以其作为理解诗句的"抓手。"如《四时田园杂兴》的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引导学生看图说出诗意。学生结合诗文,细观插图,看到太阳照射下,一位男农民扛着犁,就说出"昼出耘田"的意思是白天农民伯伯出去耕地。再看到晦暗的灯光下妇女手拿线儿在纺线,又理解了"夜绩麻"的意思是夜晚农民在灯下搓线。凭图,轻而易举,诗意自见。

2.4 凭图学文。有些插图,是课文重、难点的凸现,凭借它,可快捷排除障碍。如《桂花雨》课伊始,学生多数不清楚什么是桂花雨,我并没有及时"助解",而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再找出相应的句子来理解。观、读、找融合,不多时,不需教师"硬塞",学生知道了桂花雨不是真的雨,而是指桂花成熟时,大人们抱住桂花树摇,纷纷落下的黄色花瓣。再如《詹天佑》中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的铁路,也是一个疑点。此时,引导学生紧扣插图,试说"人"字形铁路的形成。学生一看,知道了火车过青龙桥前的线路是" ",过了青龙桥上坡时线路是"丿",合起来就成了"人"字形。通过凭图理解,学生对詹天佑的独创精神赞叹不已。

3.以图助写

写和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两大板块。借图导写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途经之一。

3.1 看图补细节。"真实、具体"是新课标对中高年级习作的具体要求,但大部分学生仍抓不住细节,重要的环节一笔代过。就此,在理解课文的基本上,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仿中有创,给图上景物补颜色、补形状、补动态;给图上人物补语言、补动作、补神态、补心理……

3.2 看图补诗句。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语言优美,节奏感较强,情感丰富,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宝贵资源。在体会意境、感悟诗情之后,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及自己的感受,补写诗句。《乡村四月》前两句写了山原、平地、杜鹃、细雨四种景物,学生把插图上没写到的荷花、青蛙、杨树、鸟儿用诗"荷叶盘中青蛙跳,杨树伞上鸟儿鸣"补出来了,更突出乡村初夏的美景。根据后两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学生观图后又补上"乡村四月人人忙,才了茶叶又割麦",进一步再现了乡村繁忙景象,同时也让学生当了一次诗人,过了一把诗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3.3 看图补图名。课文插图大多没有图名,抓住这一"空白",课尾让学生补一补图名并写于图中最佳位置。如《乡下人家》,看到波光闪闪的田块,看到彩虹似的拱桥,盛开的花儿,成群的画,学生拟了《如画的风景》为图名。又如,学生为《自然之道》拟出了《帮倒忙》、《背道而驰》等图名。看图拟题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和审题能力,有效防止习作中"南辕北辙"现象。

4.以图助背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