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好女婿事迹材料8篇

时间:2023-03-01 16:23:57

好女婿事迹材料

好女婿事迹材料篇1

模范女婿先进事迹材料

在河河畔村,提起的名字,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姜奶奶找到了一位好女婿。

1981年12月从部队退伍回来,经人介绍和本村女青年许辉如确定恋爱关系,许辉如父母膝下只有一个女儿。1982年入赘许辉如家,双方进入婚姻的殿堂。婚后相继生育一子一女。他孝敬父母,疼爱妻子,关心子女,家庭美满幸福。

12月一天,妻子在村里上班,丈母娘在家突发脑血栓,人事不省,情况十分危险,来不及通知妻子,背起老人,在别人的帮助下将老人送到县医院抢救,等妻子赶到医院,老人才苏醒,妻子感动的泣不成声。经过治疗,老人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基本长期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精心服侍,他不嫌烦,为老人按摩推拿,舒筋活血,喂水喂饭,擦背抹脸,端大小便,不怕脏,不怕累,关怀备至,经过他的精心护理,老人恢复的很快,现生活基本能自理,精神状态很好,逢人便说:“我找了一个好女婿,待自己比亲娘还亲!”

妻子在村里上班,他包揽了全部家务和服侍老人的重担,全心全意支持妻子的工作,使妻子排除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村里的工作中去,先后被评选为县人大代表,优秀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他教育子女,注重教育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养成了严于律己、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儿子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优等生,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深受导师喜爱,被保送美国留学读博士,为社会培养了有用之才,也是村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唯一的留学生,为父母增脸,为家乡争光。一双子女都加入中国共产党,家中5人均是共产党员,家庭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

好女婿事迹材料篇2

“五一”这天,二师三十团八连职工李维生和以往一样,推着瘫痪的岳母到团部转转,这也是李维生常年坚持的一件事,那就是隔上十几天就要推着岳母从离团部8公里以外的八连到团部转转,让老人看看风景,看看团场的变化。

“这样的好女婿难找呀,每天照顾瘫痪岳母的吃、喝、拉、撒、睡,他从无怨言,实在是难能可贵。”凡是知道李维生常年照顾岳母的人都会这么说。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而南湖社区近80岁瘫痪老人感受到的则是“好女婿胜过好儿女”。杨老太的女婿李维生,不仅尽到了作为一个女婿应尽的孝心,而且几乎“包揽”了岳母儿子、儿媳和女儿的全部责任,五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其饮食起居,无微不至。

李维生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入党。1990年转业后回到了家乡双丰镇,与爱人黄曹荣组建美满的家庭。婚后, 李维生便把体弱多病的岳母接来一起住,一住就是20余年。“照顾老人,是我应该做的。”李维生一句简单的“应该做的”,在爱人、女儿和邻居的眼里是诚恳、善良、孝顺。

“这照顾老人的事本来是我这个女儿来做的,可丈夫比我这个女儿还细心。说真的,我很感激他。”说起丈夫照顾母亲,黄朝荣总是露出幸福的笑容。

五年前,75岁的岳母突发脑溢血,造成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杨老太膝下有两女一子,但除了女婿李维生外,其他几兄妹都在外地工作不能照顾老人。李维生就主动承担起岳母的饮食起居乃至上卫生间、洗澡等烦琐事宜,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从岳母患病开始,5年来李维生没有出过一趟远门,没有睡过一次好觉,在劳累一天之余,他悉心照料着岳母。

岳母瘫痪期间,每天上床下床要人背,洗脸洗脚梳头要人帮,但李维生总是无怨无悔。为了能让岳母减缓病痛,李维生不知去过多少个药店;老人喜欢吃的饭菜,餐桌上从来就没间断过;洗换床单、晾晒被褥,为的是让老人舒服;老人牙齿不好,李维生就想方设法弄些好吃、容易消化的饭菜、水果,适当给她增加营养……

平时李维生休息时,无论走到哪里,他就把岳母“推”到哪里。岳母在家呆久了想出去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李维生总是将老人背到门外,又从外面背进家里。

李维生面对居民的赞许却说:“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我已50多岁了,也希望我的孩子们将来也这样照顾我嘛!”

好女婿事迹材料篇3

在河河畔村,提起的名字,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姜奶奶找到了一位好女婿。

12月一天,妻子在村里上班,丈母娘在家突发脑血栓,人事不省,情况十分危险,来不及通知妻子,背起老人,在别人的帮助下将老人送到县医院抢救,等妻子赶到医院,老人才苏醒,妻子感动的泣不成声。经过治疗,老人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基本长期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精心服侍,他不嫌烦,为老人按摩推拿,舒筋活血,喂水喂饭,擦背抹脸,端大小便,不怕脏,不怕累,关怀备至,经过他的精心护理,老人恢复的很快,现生活基本能自理,精神状态很好,逢人便说:“我找了一个好女婿,待自己比亲娘还亲!”

妻子在村里上班,他包揽了全部家务和服侍老人的重担,全心全意支持妻子的工作,使妻子排除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村里的工作中去,先后被评选为县人大代表,优秀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他教育子女,注重教育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养成了严于律己、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儿子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优等生,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深受导师喜爱,被保送美国留学读博士,为社会培养了有用之才,也是村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唯一的留学生,为父母增脸,为家乡争光。一双子女都加入中国共产党,家中5人均是共产党员,家庭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

好女婿事迹材料篇4

[关键词]《玉娇梨》 自我意识 自主追求 自主掌控力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77-02

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两性格局桎梏之下,女性无论在政治、经济,以及婚姻上都注定没有自。“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1]女性的从属、没选择权的社会属性,导致了女性自我意识在经历了相当长的黑暗时期后,在激进与保守中往来折返,摸索前行。这一过程,在以婚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莺莺传》中崔莺莺被情诗动心,“自荐枕席”,在明知将被抛弃,却只能哀怨“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娇红记》中王娇红虽意识到“聪俊女子,宁为卓文君之自求良偶,无学李易安之终托匪材”[2],几番以死相抗,却落得郁郁而终。

作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滥觞之作,《玉娇梨》可谓明末写实风格盛行的婚恋题材领域的一股清新之风。天花藏主人笔下的红玉、卢梦梨以其对婚恋自主的意识、自主追求和自主掌控力,展现了明末封建社会的桎梏下,适婚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

一、婚姻的自主意识

《玉娇梨》中红玉与卢梦梨的自主意识,突出地表现在她们对婚姻爱情中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追求目标。不论是前有父百般择选的红玉,还是“严父向背”,毅然托身嫁妹的卢梦梨,在择婿的问题上,都坚守着“不嫁俗子”的立场。

红玉的择婿观表面上是以其父白太常,“只要选择一个有才有貌的佳婿配他”的意志为主的。红玉婚姻路上最具挑战性的磨难,当属杨御史“为儿谋妇”不成,暗下黑手,白家凭空受难一关。年迈父亲远涉“塞外沙漠之地”,吓哭的红玉“连连顿足说道:‘此事怎了,此事怎了?倒是孩儿害了爹爹。’”[3]父为己受难的关键时刻,红玉清醒而冷静地分析着即将面对的困难,谋划着自身的安排处置,以便让父亲无忧上路,却丝毫没有惯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那样,采取最简单易行的抛却自身,以嫁救父的昏念。

相较红玉有个面面周全的父亲,“严父见背”,卢梦梨就全凭自身的单打独斗。在男权夫权弥漫的封建社会,“门楣冷落”“待字闺中”“绝无知者”让卢梦梨看穿世事,“不知绝色佳人,或制于父母,或误于媒妁,不能一当风流才婿而饮恨深闺者不少。”[3](154)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准确意识,促使其在择婿问题上更加现实、紧迫。“后园赠金”“托身嫁妹”“劝求功名”这一系列的举动,环环入扣,充分展现了卢梦梨在择婿问题上的认识清醒、目标明确。

二、婚恋对象的自主追求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婚恋哲学体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强烈的、消极的宿命婚姻观占据着霸权地位。有意推陈出新的天花藏主人,虽然有意将故事冲突脱离既往“家长”与“年青男女”矛盾的内核,但受制于传统礼教根深地固的影响,在情节设置上仍难免带有痕迹。

红玉见到张轨如“字迹写得恶俗”,“已有几分不喜”,又听到嫣素对张轨如外貌的一番形容,喟然感慨“我好命薄”。才貌双俱是红玉对佳婿的基本原则。对于白太常欣赏有加,她“低头不语”,“只不做声”。直至白太常出主意“权作一个西宾”“慢慢探他”,红玉才“如此甚好”。由此可见,红玉既是个有主见,又不轻言否定放弃。再看其花园私窥时的心理描写:

“前日嫣素说得此生十分丑陋,我想他既有才如此,纵然丑陋,必有一种清奇之处。今日嫣素幸得不在面前,莫若私自去偷看此生端的如此,若果非佳偶,率性绝了一个念头,省得只管牵肠挂肚。”[3]

如果说不偏听,主意己定,显示了红玉在追求爱情上独立、果敢的一面。那么,在确定《春柳诗》的真正作者,真才子苏友白后,红玉在追求爱情的表现上又是另一番缜密周道。通过嫣素之口,我们可以看到:

“郎君休得轻视我家小姐,我家小姐贞心定识不减古媛,今日一言既出,金玉不移。郎君只管放心前去,管留此东床待君坦腹。”[3]

红玉对婚姻追求的决心可见一斑。白太常满心欢喜将红玉与卢梦梨许给假柳生之名的苏友白,红玉惊得“不敢做声”,却仍能矢志不移地表示“虽未会面”“心已许之”,礼教的冲突与情感冲突之下,红玉放弃了正面冲突,寄转机于保媒的舅舅来时“自肯尽言”。

在《玉娇梨》中卢梦梨的自主追求可谓酣畅淋漓。隔墙偶见苏友白,一见倾心,果敢挑战封建伦理规则,“头戴弱冠”,引才子后花园相见。一番把臂相谈,探得内情,卢梦梨“羞涩半晌”,在苏友白的催促之下,吞吐实意:

“小弟有一舍妹与小弟同胞,也是一十六岁,姿容之陋酷类小北,学诗学文,自亲见背,小弟兄妹间实自相师友。虽不及仁兄所称淑女之美,然怜才爱才,恐失身匪人。一向缘家母多病,未遑择婿。小弟因年少,不多阅人,兼之门楣冷落,故待字闺中,绝无知者。昨接头偶见仁兄翩翩吉士,未免动嫖梅之思。小弟探知其情,故感遏仁兄。谋为自媒之计。今挑问仁兄,知仁兄钟情有在,料难如愿,故不欲言也。今日之见,冀事成也。异日见来,事已不成,再眉目相对,纵兄不沮此见笑,弟独不愧于心乎?故有或不见之说,今仁兄以市交责弟,弟只得实告,此实儿女私情。即今言之,已觉面热颜赤,倘泄之他人,岂不令弟羞死”[3]

这一番“托妹自嫁”的大胆主动,绝非卢梦梨冲动而为,“昨已与弟言之矣,娶则妻,奔则妾,自媒近奔,既以小星而待君子亦无不可”[3](158),思虑之深,足可见其追求之坚定。同是面对许以柳生,卢梦梨并无红玉“难直说”之惧,坚定自主地追求“若是小妹之情,姐姐不妨略道一二。就是舅舅之意,原是为好,非故相抵梧;若知道小妹之委曲,或者别有商量”。[3]

三、自主的掌控力

女性自我意识中的最终实现,主体在客观世界中通过自我谋划、掌控占据着决定性因素。封建社会女性的从属以及完全失去选择权的地位,注定了婚姻悲剧的不可避免性。恩格斯曾指出:“在一切历史上主动的阶级中间,即在一切统治阶级中间,婚姻的缔结与对偶婚以来的做法相同,仍然是一种由父母安排的、权衡利害的事情。”[4]

红玉完全束缚在封建家长包围内,择偶上完全是父亲白太常、舅舅吴翰林代言。在避居吴翰林家中,向苏友白求媒更是无一言一语参与。摆布之下,红玉仍通过嫣素之口,为实现与苏友白之婚展示自主掌控和谋划:

“小姐昨日与贱妾再三商议,欲要与老爷说明,又恐事涉于私,不好开口;欲烦郎君当面辩明,又恐郎君与张郎为仇,必多一番口舌,故此两难,如今算来算去,止有一条好路,叫郎君不必在此惹人耳目,请速速回去,只央我家舅老爷来说亲,再无不成之理,张家厌物,郎君去后,小姐自叫老爷打发他去,岂不两全。”[3]

《玉娇梨》中卢梦梨的谋划和掌控力让人叫绝,后花园中“发乎情、止乎礼”地与苏友白私定终生,仍能洞穿世事,虑事周详地谋划出一番清醒之路:

“千秋才美,固不需于宝贵,然天下所重者功名也。仁兄既具拾芥之才,此去又适当鹿鸣之候,若一举成名,则凡事尽易为力矣。大都绝世佳人既识怜才,自能贞守。何必汲汲作儿女情痴之态,以误丈夫事业。”[3]

四、不足

明末清初程朱理学与反宋明理学两股新旧思想斗争激烈,在《玉娇梨》中依稀可见两种思想角斗的影子。重功名、依仗家长的认同与理解,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通过红玉与卢梦梨对婚姻的自主追求和自主掌控,依稀可见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明)孟称舜(著),欧阳光(注释).娇红记[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0

好女婿事迹材料篇5

女儿一家移民美国一年后,爸爸老白思绪万千,尤其是对外孙女白灵想得不得了。于是老白办了签证,飞到美国,探亲去了。

白灵在一所私立小学上学,老白兴致勃勃地想发扬中国老头老太太之本色,每天接送孙女上下学,无奈孙女有校车接送,他没了用武之地。

闲来无事的老白恢复了在国内的作息习惯,早早起床,在社区的一块大绿地上练太极拳。一天早上,一个美国佬过来搭讪,指手画脚地比画着。老白一看,这人不是和自己住同一小区嘛。他笑了笑,用英语道,先生,你会用英语说话吗?哈,老白是退休的高中英语老师,简单的对话不在话下。美国佬惊喜地和考自攀谈起来,说他叫泰森,非常着迷老白比画的动作,想拜老白为师傅。

老白悦然,说欢迎学习中国功夫。随即,边说边比画,教泰森摆起架势来。

此后的每天早上,泰森早早地来到绿地处,等着老自来言传身教。

泰森的太极拳渐渐耍得像模像样了,他和老白也成了好朋友。

这天早上,老白正指导泰森练“白鹤亮翅”动作时,忽然跑过来一个黑人警察。警察怒视着泰森,问他昨天为什么没有理发,并说如果再延迟一个小时,他将拘捕泰森。

泰森不敢反抗,灰溜溜地跑去理发去了。

老白奇怪了,哪天理发都有规定?

古怪的泰森

闲来无事的时候,老白想到孙女的学校去转转,可他不认识路。老白问泰森是否认识,泰森说认识。老白说那你带我一起去吧,反正也是闲着没事。

白灵的学校离家不到4英里的路程。泰森领着老白去学校,大约到了离学校半英里处,泰森忽然站住了,说,师傅你自己一个人去吧,我还有点事。

老白去外孙女的学校转了转,很满意。放了心的老白离开学校回来,却小迷了一下路,本来该走直线的,他却走了个s线,走了不少冤枉路。但他也有收获,在学校大约半英里处,有一个类似黄石公园的公园,里面大树参天,山石横斜,有一条山溪横穿而过。需要强调的是,那水是活水。

老白大喜,在这个地方练太极拳那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啊。对,明天早上就小跑到这里练习。

出事了!

老白和泰森会合了,他说了明天早上到公园里练太极拳的决定。泰森想了又想,嘴里咕哝着,好像在计算什么,最后说好吧,我和师傅一起。

第二天,老白和泰森小跑着来到公园里。置身于葱茏的树木和跃动的溪水间,老白还要往深处跑,泰森忽然一把抓住他说,师傅,就在这里吧。

老白说,这不是水汽最大的地方,再往前去一点就是,那里练事半功倍。

可泰森像条癞皮狗一样,拖着老白不让他往深处走。老白没办法,说什么人啊你这是,有更好的地方不去。不过,这地儿也不错,就这样吧。

泰森快活地咧着大嘴笑。两人稍作停当,就外圆内方地比画起来。

原来如此

就在泰森和老白比划正酣之计,飞奔过来一个警察,就是当初那个抓泰森去剃头的警察。这次,这家伙更“左”,举着枪对准泰森大喊大叫,看样子枪保险都开了。

老白吓傻了,泰森也傻了。警察举着枪逼到泰森面前,看见泰森没有反抗的迹象后,反剪住泰森的双手,还背着你有权保持沉默之类的废话。说时迟,那时快,警察把泰森反铐住,拽着他,走了。

老白傻在那里不动,这美国警察到底干什么啊?泰森没招惹谁啊?不就跟中国人练个太极拳吗?

直到警车呜呜走了,老白才不傻了。他也没心思在天籁里修炼,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

老白的女婿没上班,看见老丈人眉头紧锁的样子,问他怎么了。老白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女婿沉吟了半晌说,我来看看。

女婿说看看不是到警局,而是到社区的网站。很快,女婿看出了答案,跟老丈人解释了起来。

原来,泰森在30岁那年,干过一件罪大恶极的事情――。

在美国,对儿童害者定义为高危犯罪,情节严重的比杀人罪判得还重。罪犯刑满释放后,其犯罪事实和个人材料会公布在社区的网站上,提醒居民注意。

刑满释放者三个月要到当地的警局汇报一次,警察会查看其有没有留胡须和长发。留了,就得剃掉,并给予口头警告。更有甚者,对一些仍有犯罪条件和倾向的人,给他戴上了装有GPS的脚环,随时监控,让他不能靠近距离学校半英里的地方。那天泰森不敢去学校,就是因为此,而他被抓,是因为练太极拳时不知不觉地突破了离学校半英里的界限。

好女婿事迹材料篇6

xx家庭,xx市联盟一路铁中生活区,家庭成员8人。

在三秦大地,一个响亮的名字广为传颂,这就是“xx雷锋式家庭”。这是个普通而不平凡的家庭。说普通,是因为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是普通的教师、工人、干警和军人;说不平凡,是因为这个家庭,先后有五人获得省部级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省委宣传部组织“xx雷锋式家庭”报告团,在全省巡回报告,反响强烈;xx省妇联及中共xx市委分别作出向“xx雷锋式家庭”学习的决定;xx市委建起“爱满人间——xx雷锋式家庭”事迹展馆,已有社会各界2万余人参观学习。

70岁的xx,是xx道北中学一名退休语文特级教师,至今仍受聘于学校,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被称为“永不退休的雷锋”。她的父亲是1934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老劳模。父亲对党的忠诚及良好家风,深深影响了xx和她的家庭。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在这个家庭代代传承。

xx从教49年。没请过一天病事假,没误过学生一节课,没放弃过一个“调皮”学生,没收过学生一分钱的补课费,受到学生爱戴和家长信赖。她生活节俭,却热心向灾区捐款、资助贫困学生、关爱福利院儿童,为家长学校讲课十多年,惠及千万家庭。

她教育引导家人:努力工作,奉献社会。小女儿**在津贴只有几十元的情况下,照顾孤寡老人、为“希望工程”和“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捐款;在解放军307医院当护士时,总结出“**护理法”,用爱心温暖绝望的患者;在政治部工作时,组织“学雷锋义诊”等爱民活动。她先后7次受到部队嘉奖,6次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学员、优秀班长,2011年荣立三等功。

大女儿**在户籍内勤岗位上,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户政窗口服务法”,在全省得以推广。任派出所教导员时,建起“**爱心警务室”,又倡议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现有队员300余名,为辖区220余户孤寡、空巢老人、孤残人员、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排忧解难。从警20年,**用爱心帮助了许多人。

雷锋精神,在这一家三代中用爱升华,代代传承。xx的老伴儿退休后是家里的“老黄牛”,支持家人工作。大女婿忠于职守,评为“xx省交警系统优秀民警”。小女婿工作业绩突出,两次荣立三等功。弟弟是xx省劳动模范,弟媳是原纺织部“优秀设计工作者”,他们还坚持9年帮扶一个新疆维族孤儿长大成人。外孙女**是“xx市优秀少先队员”,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关心他人,经常到xx市特教学校和敬老院,帮助聋哑儿童和孤寡病残老人。

好女婿事迹材料篇7

女儿英年早逝,

上门女婿成了儿子

今年74岁的李玉峰,是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人。28岁那年,他与小他一岁的王淑娴结为夫妻。1976年夏天,李玉峰38岁了,他们的独生女李文静喜降人间。1992年,李文静初中毕业,因家境贫困加上父母已年近花甲,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她毅然放弃上高中,到离家不远的一家编织袋厂打工挣钱养家。

望着孝顺的女儿把这贫苦的家操持得井井有条,李玉峰夫妇心中得到很大的安慰。可是,女儿终有一天要嫁人的,女儿是他们唯一的依靠,如果女儿出嫁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时间转眼到了1998年秋天,李文静已22岁了,李玉峰凭感觉知道女儿恋爱了。李玉峰的感觉没错,李文静真谈恋爱了,小伙子是她的中学同学,叫唐国强。唐国强人长得虽然不是很帅,但忠厚善良,在一家家具加工厂当木工。一天晚上,一家三口刚吃过晚饭,李文静怯怯地说:“爸,妈,我有男朋友了。过两天,我带他到家里吃饭吧!”听了女儿的话,李玉峰埋头抽着烟,王淑娴长叹一声便沉默不语……

李文静知道父母此时在想什么,她挪到母亲跟前,摇了摇母亲说:“妈妈,您别不高兴嘛,我就算嫁人了,也不出这个家的。我和国强已经商量好了,如果你们不反对,就让他上门给你们做女婿,我们永远不离开你们,您看行吗?”

母亲搂着李文静喜极而泣:“好啊,妈不反对。”李玉峰也连连点头。

1999年5月,唐国强成了李家的上门女婿。婚后,李玉峰夫妇把女婿当亲儿子疼爱。

2000年7月,李文静生下了可爱的女儿悦悦,一家五口更是其乐融融。谁知,这幸福的生活转瞬即逝。

到了2001年夏天,女儿刚过一周岁生日,平常感到腰酸背疼却硬撑着的李文静被查出是尿毒症晚期,生命危在旦夕。几个月后,在医院做了五六次血液透析的李文静病情日益加重,气若游丝。2001年11月12日清晨,李文静带着对父母对女儿无限的牵挂走完了她25岁短暂的人生。

唯一的女儿意外辞世,李玉峰夫妇的精神支柱也随之坍塌了,身上的老毛病相继发作。想到女婿还年轻,肯定要再娶,迟早要离开这个家,这对老人对未来的生活陷入了绝望。

李文静走了,这个家的重担落在了唐国强的肩上。每天,他早早出门工作,直到天黑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吃过了晚餐,为了多挣钱养家糊口,他到一家夜食摊帮人家打杂,等回到家时,已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合衣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天便蒙蒙亮,又得起床了……

由于整天超负荷地忙碌,唐国强明显消瘦、苍老了,加上漫漫孤寂长夜的煎熬,使他心烦意乱。李玉峰不忍心看着他这样备受煎熬,就对他说:“小唐,你还年轻,应该有属于你的生活,我们再难也不能这样把你拴在这里呀,你走吧!”

谁知,唐国强摇了摇头对老两口说:“爸、妈,您二老别说了。自从我进李家的那天起,你们就像亲生父母一样疼爱我,文静虽然走了,但我们早已是一家人了,你们就是我的父母呀!今生今世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们!”

李玉峰夫妇听了,泪水顺着面颊流下。

女婿患病离去,

“儿媳”成了女儿

得知唐国强决定留下来,李玉峰跟老伴儿王淑娴商量之后,便劝唐国强再娶。唐国强虽然答应了,但他整天忙于打工挣钱,再婚之事迟迟没有进展。李玉峰和王淑娴看在眼里,暗暗地为他着急,于是托熟人四处为女婿物色对象。后来经再三比较,李玉峰夫妇觉得在市场卖菜的郭晓芳是最佳人选。郭晓芳是个苦命的姑娘,四五岁的时候父母相继病逝,吃百家饭长大,不仅自立自强、吃苦耐劳,而且诚实善良、善解人意,如果她能成为唐国强的妻子,这个家就有救了。

在李玉峰夫妇的再三催促下,经人牵线搭桥,唐国强才安排时间和郭晓芳见了面。这一见之下,两人很是投缘,互相产生了好感,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了解,彼此袒露心扉,真心相爱了。2003年国庆节,两个人举行了婚礼。就这样,上门女婿唐国强把郭晓芳娶进了李家,重新组成了五口之家。

将郭晓芳娶进门后,李玉峰夫妇仿佛看到了女儿的身影,对她百般疼爱,从小就没爹没娘的郭晓芳,真切地感受到了父爱母爱。很快地,郭晓芳融入了这个特殊的家庭。每天晚饭过后,这个特殊的五口之家,团聚在一起看看电视、唠家常,屋子里渐渐升起久违了的幸福气氛……

唐国强和郭晓芳一起苦苦打拼了3年多,家庭的经济状况渐渐地好了起来。这时,7岁的悦悦上了小学一年级,正当他们考虑准备生个孩子时,王淑娴的哮喘病突然加重,住进了医院。好不容易积攒的一点积蓄,很快又花得所剩无几了。为筹钱给岳母治病,唐国强和郭晓芳只好放弃生孩子的计划。

2007年夏天,就在唐国强拼命地挣钱给岳母治病时,他开始出现了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手脚无力的迹象。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好像是出了问题,便悄悄地到医院检查。看着诊断书上明白无误地写着“肺癌”两个字,这个耿直的汉子不禁号啕大哭。

唐国强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患的是绝症,治愈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按医生说的,做手术后进行放化疗,能延长两三年的生命,可是那高昂的治疗费用,他那一穷二白的家是无论如何也承担不起的。再说王淑娴治病正需要钱,他只有隐瞒病情,带病坚持打工挣钱给岳母治病。

那段时间,唐国强像以前那样充满活力,拼命地干活,没人知道这个在外打工在家料理岳母的女婿竟是癌症晚期患者。尽管唐国强如此拼命地挣钱,终究没能留住岳母的生命,2008年3月23日,王淑娴的哮喘病进一步加重,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唐国强将岳母安葬后,癌细胞已扩散到全身,生不如死的疼痛再次紧紧地包围着他,他无可奈何地倒在病床上。直到这时,李玉峰和郭晓芳才从医生那里得知唐国强已是癌症晚期,早已错过了治疗的时间,医院已爱莫能助……

2008年6月11日深夜,依偎在妻子的怀里,唐国强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女婿”再来,

“组合家庭”演绎旷世真情

唐国强走了,家里的顶梁柱坍塌了,李家又陷入凄风苦雨的境地。

已70高龄、身体一直不好的李玉峰一下子病倒了;才8岁正上小学三年级的悦悦失去了亲生父母变得无依无靠;郭晓芳虽然是唐国强的妻子,但她才30多岁,离开李家重新去寻求新的生活,这是情理之中的事。那谁来赡老扶幼呀?谁来拯救这个苦难的家呢?李玉峰老人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中。

唐国强去世了,李家虽然与郭晓芳没有多大关系,但她进李家这些年来,已经和这一家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真切地感受到了不曾拥有的父母之爱。这个时候,她怎能忍心离开这个家,离开这个善良而孤苦无助的老人和孩子呢?

从那以后,郭晓芳总是晨曦初露就推着拉菜的三轮车出门,就连冬天也不例外。郭晓芳何曾不想停下来休息,可是她心里最清楚,她若是停下来,家里就揭不开锅了。

这样苦撑了半年,郭晓芳感觉到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过去丈夫在世时,白天在外挣钱受了苦,回到家里有丈夫的胸膛温暖自己困倦的身心,而现在就算自己在外吃了天大的苦,回到家里只能独守空房独自承受。这种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啊!

“我才33岁,难道就这样在李家守寡一辈子吗?”多少个孤寂之夜,郭晓芳不禁喃喃自语。可是,每天早上出门,听着李玉峰父亲般的关怀与叮嘱,从外归来时老人递上热毛巾、端上来热气腾腾的饭菜,遇到中午卖菜回不来,老人怀抱饭盒踉跄着给她送饭……就是亲生父亲,也不过如此而已呀!她那刚刚升起的念头又打消了。

2010年4月的一个清晨,感冒的郭晓芳依然推着三轮车去批发蔬菜,她推着满满一大车蔬菜从批发站出来,全身乏力,冷汗直冒,不得不停在路边休息。“大姐,我帮你推一程吧!”望着她脸色苍白、直喘粗气,一位跟在她后面的好心小伙生出了怜悯之心。

这位小伙名叫程云波,现年30岁,辽宁法库人,眼下在离此不远的一家建筑材料厂当工人,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了郭晓芳。看着程云波忠厚老实的样子,郭晓芳接受了他的帮助。程云波推着三轮车一边走一边与郭晓芳攀谈,当得知郭晓芳的家事后,不禁为眼前这个弱女子的深明大义而感动。

程云波三年前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因为家境贫寒,此后就没有再娶。他的诚实与热心也在郭晓芳的心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从此以后,每天早上郭晓芳从批发站批发完蔬菜出来,总是“遇”到前去上班的程云波。他总是默默地替郭晓芳推沉重的三轮车,送到附近的菜市场上。一来二去,两人深深地相爱了。2011年3月,程云波终于忍不住正式向郭晓芳求婚。郭晓芳思索再三,向程云波坦言:“我丈夫临终时,我曾答应他照顾李家老小,我不能食言。你如果不怕负担重,愿意和我一起照顾李家老小,你就来……”

郭晓芳这番坚决的话令程云波大为震惊:多好的女人啊!就为一句临终嘱托,却在如此艰难中坚守一句诺言!这样的女人是值得信赖,值得为她付出的女人!几番思索,程云波答应了郭晓芳的要求,给李家当上门女婿。

2011年6月12日,郭晓芳按照当地习俗,摆了几桌酒席,将程云波招进李家,两人终于幸福牵手。这场婚礼虽然很简朴,但这对夫妇的大爱与大义却感动了无数乡邻,他们纷纷前来庆贺,送来了最真挚的祝福。

秋天到了,李家四面透风的房子无法抵御风寒,程云波取出自己打工积攒的所有积蓄,对李家老屋进行翻修,为李家老小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刚领到工钱,程云波便给李玉峰添了一件厚实的棉衣,给悦悦买了一件漂亮的羽绒服……尽管随后而来的那年冬天,天气是刺骨的寒冷,但李家老小却感到格外的温暖。

为了照顾好李玉峰老人和正在上学的悦悦,2011年12月,郭晓芳换了工作,到附近一家餐馆打工。每天早上,她招呼他们爷孙俩吃好早餐后,便送悦悦到学校上学,再去上班。一下班,她就立即赶回家,做饭、洗衣、给老人熬药、辅导悦悦做作业……这个曾经残破的家又弥漫着幸福而浓烈的温情。

李玉峰的病用药不能根治,郭晓芳便在生活起居方面进行护理。为了不让老人孤寂,郭晓芳一有空就陪老人聊天、谈家常,笑语温存,千方百计让老人高兴;老人身体虚弱,稍一受冷就咳嗽不止,只要天一变凉,郭晓芳就给老人添衣加被,为老人灌好热水袋,让他晚上睡觉时捂着;老人胃口不好,郭晓芳一日三餐变着花样给老人做可口的饭菜……

好女婿事迹材料篇8

关键词:唐宋时期;敦煌;婚丧消费

“不仅是在祭祀中献上玉帛,,不仅是在仪式上撞钟伐鼓,踩着节拍人们才能齐舞,遵循仪节人们就能合群,古人常说礼”是“履也”,“乐”是“和也”,那么,是否古代的‘礼’铸就了中国的秩序与文明?”[1]P76

传统社会中,人生仪礼关系到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如生儿育女、接受教化、婚丧嫁娶、生活祭礼等诸方面。关于“礼”,费孝通先生曾经给出这样的定义:“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据此张亚辉先生进一步认为:“而礼和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各自背后既依赖依赖的力量,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是靠传统来维持的。”[2]P12

唐宋时期敦煌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仪礼”即为后者,是“靠传统来维护的”。法令可制定严格的消费等级,以国家行政手段维护社会秩序。但是,通过对敦煌文献的解读,可知 历史时期敦煌社会“人生仪礼”的核心是文化认同,以代代相传而延续于敦煌的各历史时期,与之发生联系的消费活动也外化为不同形式。根据敦煌文献,主要集中反映于教育消费、婚葬消费和祭礼消费中,以下以婚丧消费为例做一论述。

婚嫁消费和丧葬消费,是人生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两件大事,也有固定的仪式和程序。其中一部分是出于儒家的礼仪,也掺入了不少民生宗教的成份。①

一、婚嫁消费

婚嫁消费之时的礼仪产生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出于礼法,从商周以来的六礼,二是成于习俗,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民间自然衍生、流变,不受礼法的拘约,情之所至,随需而生,丰富多彩,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所以各朝、各地的婚仪,往往有共性和个性之别。”[3]P189S.1725V《唐前期书仪》:

成礼法,先启祭儿父,祭法,在于中庭近西置席,安祭盘,……婿父在庭前,面向南坐,儿面向北立,父告子:“自往迎汝妻,承奉宗厝(庙)。”子答曰:“维不敢辞。”再拜如(而)出,往达妇家门外。妇翁在门东颊,面向西立,女婿在西畔,面向东立。妇翁曰:“敢请吾子升。”女婿答曰:“维不敬拜(敢辞?)。”妇翁于先入门,女婿随后如(而)入,至门内,还依门外法,妇翁曰:“还请吾子升。”女婿答曰:“维不敢辞。”女在中庭东畔,面向西立,女婿正北质方行,男女相当,女婿抱鹅向女所低跪,放鹅于女前,还向西,回出门外。女向父前,面正北立!父诫女曰:“敬之慎之,宫室[无违]!”母诫女曰:“敬之慎之,夙夜无违!”引女出门外,……于门西畔设同牢盘,旧(男)东坐,女在盘西坐,合及男西女东,连瓢共饮,……至晓,新妇整顿钗花,拜见舅姑、大人。翁于北堂南阶前,东畔铺席,面向西坐。妪在北堂户西畔,面向南坐。新妇在中庭正南铺席,面向北立。中庭近东铺席,置脯及果各一盒。新妇直北质方行,先将脯盒,大人、翁前再拜讫,互(低)跪献脯盒,……宾客诸亲聚集,坐定量分,新妇出扇,在庭前正南立,拜见宾客。[4]P412-415

婚嫁的消费虽然因人因时而异,但总是一笔大开支。婚礼的各个环节都要消费财物,特别是彩礼与喜宴,开支尤巨。如S.4609《邓家财礼目》(首题)②,计有裙裆(或衫)披(或巾)7套(裙、裆、披“三事共壹对”)、沙沙那锦一张、青锦一张、红锦二匹、绣锦一匹、白罗一匹、紫罗一匹、绮正绫一匹、楼机绫一匹、生绢二匹、红锦被二张、绯锦被一张、紫绮裙一面、绯锦裙一面、布绁壹玫、联盏壹副、油酥四驮、麦二载、羊二口、驼二头、马二匹。此为殷富之家的彩礼。

P.3774《僧龙藏呈明与大哥析产牒》③僧龙藏牒谈到,其堂兄弟宣于娶妻,“妇财麦计石、羊七口、花毡一领、布一匹、油二斗伍升,充妇时”。此为比较段富之家的彩礼开支。僧龙藏牒还谈到,其大兄嫁女二,“妇财麦各得廿石”。其本人亦嫁女二,亦“各得麦廿石”。看来,中等家庭的婚嫁财礼大约即为麦廿石,此外可能还会有一些财物。

贫下户的婚娶彩礼多少,不详。但估计不会太少。因为婚嫁彩礼往往会形成惯例,贫下户即使无力承担,往往也得勉力凑足此数。

订婚要有彩礼,结婚则要摆宴席。《释录》收录一件归义军时期《甲午年(公元994年)五月十五日阴家婢子小娘子荣亲客目》[5]P10,此件为S.4643、S.4121、S.4700三件之缀合文书。其中,S.4643《甲午年(934)沙州阴家荣亲客目》④、S.4121《甲午年(934)沙州阴家荣亲客目》⑤、S.4700《甲午年五月十五日阴家婢子小娘子荣亲客目》(首题)⑥,该件后缺,仅残存部分就有470多人。阴氏为当地名族,荣亲规模自然大。一般民户的婚嫁喜宴,规模自然会小得多。但亲属村邻,通常还是要请的。婚嫁之家要办喜宴,被请的人户自然也要贺礼。[6]P97

二、民间结社中的丧葬消费

死亡乃人生的终止,但与此相关的丧葬消费却没有随之终止。作为人生之旅的终结消费,丧葬的开支也很大。小殓、大殓、殡葬、七七、百日、小祥、大祥都要设祭。设祭时常要恭请僧人莅会。《释录》第四辑就收录为七七、百辰、小样、大样而设供恭请僧人的疏文23件。出殡等也要设宴。被请者也要有所赙赠。《释录》第四辑就收录有荣葬名目两件。其中一件存12行(多残缺),首行为“乙未年二月十八日程虞候家荣葬名目如后”。另一件存14行,其中9行比较完整P.3416p《乙未年二月十八日程虞候家荣葬名目》⑦:

1. 乙未年二月十八日程虞侯家s葬名目如後:

2. 程 粟

3. 社长郭饼粟 白练一匹,共怀恩合

4. 屈录事饼粟

5. 虞候程

6. 辛押衙饼粟 破生 袖白

7. 郭憨子饼粟 白二丈五尺

8. 张钵子饼粟 白练紫袖一丈

9. 张六子饼粟 青全白练绯纳紫二丈

10.郭贞信饼粟 白锦绫一丈二尺、黄画披子七尺

11.郭再升饼粟 白锦绫二丈四尺

该件文书为某社社员为程虞侯“荣葬”所摊之“份子”,从中可见,赙赠饼粟(或兼及)和白色绢帛为当时之丧葬消费之惯例。值得注意的是,该件文书所提及之“某社”即盛行于唐宋时期敦煌的民间结社。关于敦煌民间结社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7],而关于结社的消费行为,孟宪实先生曾于书中略有提及[8]P98。在书中,孟先生将结社的消费行为定义为“共同消费”,并与“集体礼仪”并为同一标题之内,作为“民间结社于社会秩序”章节下的内容。

唐宋时期,在敦煌广泛盛行的以“社”之命名的社会组织,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消费活动,其特点是依靠群体力量,采取集体行动,形成共同消费,来维护社员的各种利益,使群体中的成员能在敦煌这块土地上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丧葬互助纳赠消费,是各种“社”的主要社会作用之一。在这里,有以等级命名的“官人社”,有以血缘纽带缔结的“亲情社”、“兄弟社”,还有以性别联结的“女人社”和维护社会生产的“渠人社”,不同的命名,却都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即各结社之社条定规。S.5828《社司不拟向普光寺纳油并修理佛寺牒》[9]P156:

1. 在城内有破坏兰若 及故破佛堂等。

2. 社内先来无上件功德修理条教。忽然放帖,

3. 集点社人,敛索修理兰若及佛堂。于他众

4. 人等情理不喜劝修理。(后缺)

5. 何不相时。只如本社条件。每年正月十四日各令

6. 纳油半升,于普光寺上灯,犹自有言语,遂

7. 即便停。已经五六年来,一无荣益。近日却置

8. 依前税油上灯,亦有前却不到,何况条外抑

9. 他布施。从今已后,社人欲修功德及布

10. 施财物并施力修营功德者,任自商量,

11. 随力所造,不关社(后缺)

12. 若有社司所由匠(后缺)

13. 理塔舍,并不在集(后缺)

14. 一^,将充社内(后缺)

敦煌民间结社甚多,各社条规定也不仅如此,现谨举其中之一例,用以说明社邑成员在缔结“消费共同体”之时所要作出的承诺。上列文献乃是社条执行的相关申明式文件,也可视为社条条约的延伸。而据宁可先生、郝春文先生的共同解读,认为:“本件是社司向寺院所上的拒绝承修兰若、佛堂的文状,声明不再以社司名义修营燃灯以外的任何功德。本件是了解敦煌私社与寺院之间关系的重要材料。”[10]“社”即以“互助”之目的,共同消费之形式,将社会各群体吸纳与统一的既非宗族又非官方政府、亦非宗教形式的社会组织之内,以共同的文化认同――社条规定,以民众自愿的方式,形成一种不同于宗教和行政干预的另一股维护唐宋时期敦煌社会稳定秩序的有效力量。

婚嫁、丧葬是唐宋时期敦煌人生活消费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一般而言,婚、丧对一个人一生仅一次,正因为它的唯一性与特殊性,故它在人心目中具有特定的位置,是奢靡、攀比、炫耀消费之潜在因素。

注释:

①王三庆曾就敦煌的婚礼程序撰有专文。王三庆.敦煌写卷记载的婚礼节目与程序[A].庆祝潘石禅先生九秩华诞敦煌学特刊[C],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533-564.②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240页

②说明:末一行为“太平兴国九年(984)十月日节度都头知衙前虞侯阎牒”。施萍婷 主撰稿,邰惠莉 助编,敦煌研究院 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00.143页.②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第4辑[M]. 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6页.

③说明:分部落,吐蕃时物。施萍婷 主撰稿,邰惠莉 助编,敦煌研究院 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00.298页. ②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第2辑[M]. 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283页.

④说明:存约四十户。施萍婷 主撰稿,邰惠莉 助编,敦煌研究院 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00.144页.

⑤按:此依池田温定名。施萍婷 主撰稿,邰惠莉 助编,敦煌研究院 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00.126页.

⑥施萍婷 主撰稿,邰惠莉 助编,敦煌研究院 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00.147页. 《释录》定名:“甲午年(公元994年)五月十五日阴家婢子小娘子荣亲客目”.

⑦此依《释录》定名. 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第4辑[M]. 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23-25页. ②《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定名为《残片四片》. 说明:内有乙未年二月十八日程虞候家荣葬名目、某名目十一行。施萍婷 主撰稿,邰惠莉 助编,敦煌研究院 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00.281页.

参考文献:

[1] 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 张亚辉.历史与神圣性:历史人类学散论集[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3] 谭蝉雪.敦煌民俗 丝路明珠传风情[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4] 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5] 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第4辑[M]. 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6]杨际平,郭锋,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M].长沙:岳麓书社,1997,97.

[7] ①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M].l: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97年.②郝春文.中古时期社邑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③孟宪实.敦煌民间结社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