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最后一课教案8篇

时间:2023-03-01 16:24:06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篇1

一、教师对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存在认识问题

学案实际上就是“先学后教”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先学后教”只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然而在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把“先学后教”当成了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于是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教师总是在无形中把课堂分割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学,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教。久而久之教师上课缺乏创新,学生学习机械呆板,于是语文课堂成了训练课、习题课,学生埋头于学案,教师也沉浸于学案难以自拔。使得语文课大同小异,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人文性、文学性、活动性荡然无存。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先学后教”思想的精髓。“先学后教”实际上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新课程标准》思想的高度概括。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语文,最终还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学案设计缺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追求新奇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即使有效,最终也只能导致学生的厌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然而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在设计题案,而没有渗透学法指导。学案是面向学生的,重在“学”,因此指导学生怎么学才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学法指导渗透到学案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对学生的预习、课堂达标、课后巩固这些最基本的环节没有体现出来,没有深入细致的指导,不能形成一种系统的模式。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虽然做了很多题,却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三、学案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写

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都重要,但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对中学生来说,写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作业练习,一方面指写作。当然写作也是作业,这里我们不妨把它们分开说。作业练习是对听读获得的知识的消化、巩固;而写作是对知识的运用,它对读起到深化作用,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进入人脑,只是作为信息储存起来,是死的,只有输出后才能活起来,才能起作用。写就是知识的输出。无论多么正确的观点、高明的见解或先进的发明创造,不说出来,不写出来,谁也不会知道,那等于没有。

然而我们在设计学案的时候只关注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作业练习,却缺乏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和训练。作文的训练不能只靠作文课,必须渗透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然而学案设计中几乎没有作文练习和片断练习,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这也是语文学案设计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四、学案设计和教案设计混淆的问题

学案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帮助,是给学生用的,而不是“教案”。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

最后一课教案篇2

关键词:分层次任务教学法 基础型 课后型 提高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92-01

分层次任务教学法是通过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基础型、课后型、提高型案例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础型案例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课后型案例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型案例能够拓展课外知识同时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1 基础型案例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

我们学校的PhotoShop课程教学均在机房进行,教师会将课堂教学分解成四合一的教学模式。即每堂课前半段将要讲授的知识点和要训练的技能隐含在具体的基础型案例中,后半段通过将四个左右的小实例汇总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平面设计,这样让学生既熟悉了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学以致用。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融入到一个个基础型的案例中,学生通过案例操作掌握基本知识、基础操作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基础型案例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以PhotoShop中的选区为例,教师在讲授这段内容的时候,简单介绍各种选区工具,然后给出“多边形套索工具―订书器广告”、“磁性套索工具―空中气球”、“魔棒工具―更换图片背景”、“快速蒙版工具―人物选择”等一系列基础型的案例来逐一讲解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通过这些案例来实践选区工具的具体使用。学生实践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办公产品宣传海报”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设计、讨论、整合。最后老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并布置一系列课后型案例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巩固。

2 课后型案例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每次课都布置课后型的案例让学生课后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欣赏过往届同学的优秀作品后,进行课后型案例的制作不但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教师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启发性的指导。另外也鼓励学生使用其他软件的优秀功能帮助自己的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案。在每堂课的课前都会要求学生讲解演示上一堂课老师布置的课后型案例,以“图层蒙版”教学内容的课后型教学案例为例,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布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明星换脸”、“透明的杯子”和“水天一色”,在课前选出三组代表,给大家演示完成案例的全过程,总结使用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得到启发,而且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另外,课后型案例要允许学生在欣赏其他同学作品和总结后重新修改提交,这样我们的课后型教学设计就实现了三段走的过程:“课前自主搜集资料、创意设计”――“课上重现制作过程”――“课后修改、整理、完善设计”。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会非常投入、全力以赴地完成与日常生活和个人兴趣密切相关的课后任务。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的收获是最大化的,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提高了动手能力。

3 提高型案例能够拓展课外知识同时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我们提高型案例的设计基本上经过了这样的过程:学生通过基础案例模仿来学习、借鉴别人方法与思路;在模仿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思考和修改,实现部分的自我创意,应用到课后型案例中;到最后就可以脱离模仿而能自己设计作品也就是提高型案例。

在提高型案例部分,我们将学生分组,给出多个设计选题,学生按组选择选题然后完成设计过程。图片素材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自己实物创意设计然后自行拍摄,也可以从视频素材中进行截取。以“图层蒙版”教学内容的提高型教学案例为例: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布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个人名片”、“宣传海报”和“营销广告”,让学生在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提升是显而易见地,从对选题的深入研究到团队协作意识的提高到创作水平的提升。最后分组汇报是最令学生们兴奋的环节,看到学生们超乎想象的设计也会令老师感到满足和欣慰。

通过提高型案例,学生不但能独立进行图像修复、图像调整、图像合成等日常应用,而且进入社会后能迅速参与实际工作,并运用已有的软件知识,不断创作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针对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作业选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为师生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开展提问、讨论、交流等活动,克服了课堂的局限。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思考自己可以创作哪些作品,分析所学的知识如何在要创作的作品中进行运用,并通过实践反复检验和提高,逐步走向创新阶段。这种形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愿望,所以优秀的作品不断地涌现。

4 结语

经过四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课上基础型案例、回课课后型案例、作业提高型案例的分层次任务教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与软件的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相适应,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全套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为合格职业人的培养奠定深厚的基础。全面落实四年不断线的计算机全套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最后一课教案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息检索课;文献检索课;兴趣

0 前言

早在1984年国家教育部就曾下达文件,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该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方式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1]。近30年来全国各高校都以各种方式开设了这门课程,尽管名称不一,有“文献检索”、“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等等,但这门课都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得当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理想。

案例教学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事件作为题材,供学生相互讨论,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多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案例教学也被引进了信息检索课程当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1 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讲授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一些数据库的使用,然后通过一些实习题让学生使用指定数据库,这个模式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就有些过时了,学生可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都不错,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这样会大大的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2 提升信息检索课程的地位的要求

信息检索课程在各高校中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采用选修课,有的采用必修课,但是都始终处于边缘化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不太承认该课程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想要的东西,这主要还是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只有实施案例教学才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进一步提升信息检索课程的地位。

1.3 提升信息检索课程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各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素质高低不一,大部分教师都会有一两门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不处于学科专业的科研一线,使得自身的专业知识逐渐老旧,不能再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服务。而采用案例教学使得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专业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2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条件和要求

2.1 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

案例教学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协同学习”的教学,这就对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的选取、甄别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课题,选择合适的检索策略,而且还要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管理工作,能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还要做出最后的总结。这就要求信息检索课程教师首先要对图书馆学知识、检索基础理论、检索技巧、检索技能非常熟悉,而且还要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科前沿有所了解,并且具备较高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较好的实施案例教学。

2.2 案例的来源要求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尤为重要,案例选择有几个原则:真实性、典型性、适度性、互动性、针对性[3]。案例选择有几种途径:(1)学生自行选择案例;(2)教师通过自身知识结合网络选取案例;(3)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选取案例;(4)建立案例库并从中选择[4],这几种途径较好的为第三个和第四个。

2.3 案例教学实施条件的要求

实施案例教学由于要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大量的课时,笔者在实施案例教学时主要将几次上机实习的时间用于学生自行完成案例分析、检索、总结,完成不了的只能课后完成。此外对学校购买的资源也提出了要求,包括纸质工具和数据库都必须齐备。

3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笔者实施案例教学的班级有30人,5人一组,共6组,下面简要介绍教学流程。

3.1 选择案例

首先每组同学自行选题,由于本校还未有案例库,故笔者采用推荐加自选方式,即笔者参考各级各类课题及与学院的专业教师沟通获取最新信息来确定参考案例;此外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案例来进行研究,由于上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生大多为二年级或三年级,可能还对专业知识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选题有困难,笔者建议可以去跟学院教师联系或者通过数据库参考,但需经过审核,通过的案例方可继续研究。

3.2 查找资料

案例选好后需进行分析,选择主题词或关键词,确定检索策略,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或参考工具,通过不断的尝试获取最优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及时辅导学生,纠正错误,解答疑难问题。

3.3 综述报告

所需要的资料文献都找到后,笔者要求每组同学撰写一份综述报告,当然之前笔者会在课堂上讲解什么是综述报告,怎样写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检索结果的处理,总结通过案例取得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等问题完成综述报告。

3.4 案例评析

最后一次课上,还需要学生准备一份精美的ppt课件,并且进行演示,时间为15-20分钟,要求对检索案例的理解、分析、检索等过程做阐述,并回答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演示完毕后笔者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指出还有什么不足,什么地方可以进一步拓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做最后的总结,对学生的检索方法、检索技巧、检索能力做点评,总结重点难点,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因素的考虑问题。

4 实施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小组内可能有个别同学不积极参与,不承担相应的任务,为了尽可能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笔者要求在最后的综述报告中需体现每位同学的具体工作,比如说哪位同学查找的那个检索系统必须写清楚,综述报告是哪位同学撰写的,ppt课件是哪位同学制作的,这些都必须要写清楚,这也作为最后课程考核的参考。

另外由于信息检索课程大多数都是大班上课,80人或者更多,这样不太适合案例教学的实施,仅仅ppt的演示最后一次课都不能完成,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变通,比如每个小组人数多一些。

5 结语

实践证明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对改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感,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学艳,胡文静.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兴趣性和主动性的几点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3):62-64.

[2]刘岚.案例教学在信息检索课实践环节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19-121.

最后一课教案篇4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马原理课程 案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52

Abstract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a teaching method to explain the course through the case.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 doctrine" (hereinafter referred as the "Ma principle") curriculum abstract, theoretical, political need to introduce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In specific classroom teaching, the first step is to choose suitable case as a basis for teaching. Secondly, 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he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Finall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class feedback,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lete system, efficient and suitable for horse principle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 case; application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我们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2015年7月27日、教育部联合下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强调“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这就彰显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当中最具理论性、抽象性的课程。但近年来,它却面临着重要性不断加强,但实效性却不尽如人意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而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变亦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以往学界对此多有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对源于国外的案例教学法如何介入到原理课的教学中展开多角度的探索,这对丰富和完善原理课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足在于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缺乏微观细致的探讨,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质认识不够,导致对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应用认识不清。因此,基于当前研究现状,根据新时期学生特点,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详细分析“案例分析法”在原理课中的应用原则、具体方法等,为改善和提高马原理课程实效提供借鉴。

1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缘由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学方法,作为现代意义的教学模式形成于20世纪初。”①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单纯的理论传授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择取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生动案例为内容,授课教师引领学生分析、研判以及讨论案例中,并从中推导出相关理论和结论,以此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促进课堂的实效性。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实际上通过文字创设一种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而之所以在马原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需要通过引入生动案例予以化解。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而这其中唯哲学部分最为艰深难解,也是在教学中学生反映问题最为突出的部分。如何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感兴趣并接受就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难题,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法可谓是解决此问题的良方。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为学生设置具体的情景,在生活中理解枯燥的知识点。具体来说,比如哲学部分的价值观,可以以爱情为例,引入不同时期人们的爱情观来反映价值观的变迁,这样既贴近90后学生的生活,亦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强烈的政治性要求引入案例教学法。马原理作为宣传意识形态的主干课程,与现实政治密切关联。这就需要在讲授课程时,多借用最新的时事新闻来对相关理论进行引导、讲解,这样不仅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现实性与理论性的统一,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相对枯燥的理论切入到现实的政治事件当中,比如在讲解政治经济学部分的价值规律时,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大蒜、猪肉等价格的变动来说明价值规律的影响,也可以引用每年两会时间政府的报告来加以讲解。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法的引用可以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建立高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促使一线教师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讲读,去学习和研究案例教学法,如何将案例与理论有效适度地结合起来,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案例等等,都会激发教师的思考,教师亦会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会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带来的成就感。同时,学生在案例教学法中亦能增强对马原理的兴趣,加深对原理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当学会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摒弃对马原理课程的成见,提高学习效率。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面对马原理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当前的教学现状,案例教学法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应用不是毫无章法可循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展开教学,具体来说:

2.1 案例的选择、研判与分析

第一,充分认识“案例”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好“案例”的选择工作。在“案例”选择上,首先要切合所讲内容,切合教学目标,不能盲目选择或者选择关联度不强的例子,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层层分解,选择适合所讲内容的现实案例,否则就容易背离案例教学法的初衷。其次要选择新颖性、时代性强的案例。众所周知,当前社会已然是信息化的社会,学生掌握信息的速度和广度已非昔日可比,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关注时事新闻,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为选择案例做好前提工作。否则若选择陈旧性的案例,就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次,要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与学生知识能力相当的案例,这样就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再次,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内容的健康和质量,不可为博取学生兴趣而一味追求惊奇、新异,不能只是俯身迎合,而是要抬头引领,教师要选择那些充满正能量、具有正面引导价值的案例。最后,选择的案例应该尽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这样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和理解。人们一般会对与自己联系紧密的案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的。比如在讲授联系一节时,可以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例,来加以说明引导。

第二,选择好案例之后,教师要做好前期工作,吃透案例。选择好的案例只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详细了解所选案例的背景以及其它关联性的知识,还要结合知识点将案例当中所内涵的相关知识给归纳出来,涉及什么问题,哪些问题需要学生回答讨论,一定要事先做好标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案例在最后设置相关的思考题,而这也是最为关键的。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改革”这一节时,在分析所选案例如高考改革等时,教师要熟悉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着重设置几个重点问题,如“为什么国家要不断地实施高考改革”,“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等等。同时,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计划,详细分解好任务步骤,以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2.2 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实施

进入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当然是做好课堂导入,也就是以案例的形式导入,向学生们简要叙述案例背景、主要内容等,以使学生了解大致的情况。比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图片、内容,并介绍这些危机产生的背景以及后果等,使学生更为详细地了解资本主义危机的状况等;再比如讲解发展一节时,教师在向学生展示我国人们出行和通讯的历史变迁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手机诞生和演变的内容和背景等。

其次,介绍完案例后,教师要向学生布置任务。首先抽出时间让学生先通读一遍案例,了解案例的大致情况。然后教师向学生抛出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可以拆分为几个问题,然后按照问题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带着问题去再次阅读,分析材料,并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展开相互交流和讨论,总结出案例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让小组派出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在一个小组回答完之后,让其他小组点评该小组提供的答案是否正确,是否完备,依次进行,相互评价,最后教师再予以点评,给出合理答案。这一部分是基础性的工作,学生在合作中将案例研究清楚,分析透彻,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适当的说明和引导,以向学生指明思考和总结的方向。

以上只是案例教学法最为基础性的工作,此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这些案例中总结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点。此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先预习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否则直接让学生去思考和总结案例材料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就容易导致不仅浪费时间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后,教师仍然按照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去分析案例,并思考该案例涉及什么理论知识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的启示?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要提出表扬,并给出好成绩,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通过案例串讲理论毕竟略显碎片化,教师应该通过案例讲解完之后,再系统地讲解、总结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3 案例教学法的课后反馈

课后反馈是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必要的反思和反馈,通过反馈,教师可从中总结得失,哪些是可以改进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发扬的,而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可以通过随机调查的形式,直接向学生询问对案例教学法的意见,请他们提出改进意见;二是可以通过发问卷调查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避免第一种形式出现的部分学生在面谈过程中不敢直言的弊端,可以更为广泛、全面地掌握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建议和对策;三是教师可以利用现代通讯工具,比如建立微信群,将班级所有学生加入其中,形成一个讨论群,而这正好符合当代学生喜欢刷屏的习惯,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起到最好的反馈效果。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必须将课后反馈纳入其中,这样就可以建构一个体系完备的案例教学法模式。

3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通过长期的一线教学,我们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马原理课程的兴趣日益浓厚,增强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照本宣科与案例教学法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课程中,学生的抬头率、听讲率明显提高,亦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回应教师的话语。而之所以如此,原因也非常简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声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一个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到情景中去体会、去反思,这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也再次印证心理学所讲的“邻近效应”,所谓“邻近效应”,就是指人们对越是邻近自己的事物越易于接受的一种心理状态”,②而案例正可以增加学生的亲近感。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多注重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2)教师的原创力和积极性得到提升。如果教师不去深入探究教学案例法的实质,只是简单地引入该教学法,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这就促使教师要去用心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这确实可以从教师的教学面貌中体现出来。最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会给予教师动力,使教师获得信心,从而最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3)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得到增强。案例教学法中需要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广泛参与,需要他们一起协作去分析案例,总结答案,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意识。而这正符合马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蜜罐之中,造成他们缺乏合作意识,通过案例教学法的长期训练,正好可以弥补当代大学生的这个短板。

4 结语

案例教学法虽然在马原理课程教学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但随着学生主体的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的变化,案例教学法亦应该因时改变,以使其更能适应当前的教学现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以使马原理课程更好地发挥其宣传意识形态的功能,以切实提高原理课程的教学成效。

注释

最后一课教案篇5

【关键词】 集体备课;模块分工;生命周期

一、模块化集体备课模式的思想

模块化集体备课模式整合并优化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通过备课组的集中讨论对课程制定层次化的备课计划,再对不同层次的备课计划进行合理的模块化分解,根据每个模块的备课需求合理分配各有专长的备课教师,并参照备课生命周期模型来具体实施每个步骤,最后给出集体备课简案和个人备课详案。每个备课生命周期都是循环往复的,都是下一个备课生命周期的前提和依据。模块化集体备课模式打破了以往的备课模式,提高了每名教师的备课参与度备课创新能力,确实起到了对集体备课效率、效果和质量的保障作用。

二、模块化集体备课模式的实施

模块化集体备课模式是依据集体备课生命周期模型构建的,包含八个步骤。

1.集中讨论。先对课程备课按照教学进度规划分为单元备课、章节备课、学时备课等,然后还要确定备课组长和每次课主备人,对课程标准、选用和参考教材进行学习和研究,对每次备课的时间、地点、内容、备课进度等进行统一规划,对章节或课时内容进行重点和难点的讨论,对相应的教学目的、教案设计、内容框架、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授课资料进行总体设计,对教学过程和效果提出一定的目标要求,对集中讨论之后的模块分工提出任务要求,同时设计出集体备课简案。

2.模块分工。对集中讨论规划好的备课层次、内容、要求、目的等等,按照教学设计过程进行模块化分解,例如可以在确定了课时备课内容后,将相应内容分解为教学目的及框架确定、教案设计及修订、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资源搜集、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或作业设计、等等几大模块,然后在备课组成员中选出主备人,再根据每个模块的备课能力需求和备课组人员的专长进行功能分组,也就是根据人员的专长分成与模块相对应的组,之后进行每次备课的具体实施。此时由主备人牵头并协调,在各个模块功能组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模块间分工协作,最后再将模块间相互的要求、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

3.汇总评估。制定针对模块化集体备课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估标准,并对集体备课简案进行汇总评估。对那些集体讨论后仍旧存在问题的备课内容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然后再评估,直到通过,最后将评估结果充实到集体备课简案中。

4.共享资源。通过集体讨论的集体备课简案、备课内容涉及到的教学资料、信息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文档、声频、视频等集体备课资源进行共享,以便于个人备课阶段的个性化。

5.个性修改。集体备课简案和各类教学资源共享之后,每个授课教师需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实践情况,对集体备课的共享资源进行个性化的选取和修改,形成个性鲜明又具有一定创新的备课详案,即对简案进行创新性的个性化的丰富和充实。

6.课后反思。备课详案通过每名教师授课之后的回顾、反思和总结,形成包含了一定经验和知识的更完备的详案。课后反思可以包括对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以及教案、讲稿、课件等等的思考,也可以包括结课后的课程反思。

7.个人总结。通过课后反思,教师个人可以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一个总结,形成一个附带相应说明和建议性汇报文档的详案报告,也可以是对课程教学的总结。

8.集体总结。这个阶段是对于整个课程和内容的再讨论和再研究,是对每次备课后集体智慧的再结晶,也是课程教学改革及创新的重要依据。集体总结既是这一备课生命周期的末尾,又是下一个备课生命周期的开始。此时要对个人总结的内容进行摘要和提炼,形成包含之前集体备课简案的新的简案和汇报总结材料,为再一次备课做准备。

三、模块化集体备课模式的优势

1.模块化集体备课模式提高了备课参与度,起到了提升备课组成员整体备课能力和水平的作用,同时对集体备课质量和效果也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

2.模块化的分解以备课组成员的专长为依据,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成员的特长。

3.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特别重视教师对备课内容的个性化修改和意见,将个人及集体备课融入同一生命周期,使个人备课成果在集体备课成果基础上更加彰显个性和创新性。

4.所有备课资源的共享,也尽可能地避免了备课组内部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

5.避免了同一备课内容重复备的耗时与繁琐,将教师按照各自专长进行分工,能够充分利用和优化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资源,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备课组核心备课能力的提高。

最后一课教案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 中职 计算机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36-01

一、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在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同的教学情境,案例中隐含的信息内容一致。但是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对案例教课感受也不一样。在课堂上将形成激烈思想碰撞,谈论能够补充自身知识缺陷,提高认识能力。每个人员都要参与其中,案例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参与性,在谈论中丰富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成功的进行案例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在备课期间要优选案例,备课时间要充足。计算机本身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他要不断的丰富计算机知识,健全自身知识库,进而提高信息素养。计算机是一门更新速度迅速的学科,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职业素养,做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课堂教学要注重互动性,如果教师只是教学思路清晰,案例内容也丰富,但是学生参与兴趣不高,这将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计算机教学具有特殊性,在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间要相互配合,不断提高学习质量。该教学方式最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路程,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通过和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学习,在交流中可以借鉴他人优点,弥补自身学习缺点。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增加学习信心,有勇气投入到新的学习中,面对难题不再畏缩,养成了迎难而上的学习精神,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案例教学还能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计算机案例教学策略

(一)挑选案例择优录用

优质的案例教学必须满足三个方面要求,首先,该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该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反应出同一类型问题。其次,案例必须有针对性,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该现象能够引起学生较大反应的问题。针对性的案例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计算机案例引入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要对案例进行筛选,把握案例质量,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度。

(二)借助媒介进行授课

教师在讲述计算机理论知识时,要借助媒介案例进行授课。媒介演绎案例教学会更加形象生动,更好的发挥出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演绎经典案例时,教师要事前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在课堂上实现教师和学生高度互动。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比较繁多,教学要求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要求,搭建合适的平台,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效果。

(三)教师要做好案例教学总结

案例教学重视总结,总结对案例教学有推动作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会根据同一个案例提出不同的问题,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不一样,他们面对案例教学时,提出的问题也非常多,而且难易程度不尽相同,有时候同一个问题会得到两个不同的提问方式。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提高总结水平,根据学生的问题,归纳出不同的内容。案例教学最看重学生的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积极的发言,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学生一同讨论,一同分析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对知识的把握度也相对的提高。

结合以上教学情况,教师可以更好的将案例运用在计算机课堂上。举个例子:在讲述Excel基本技巧、Word基本技巧、PowerPoint基本技巧计算机课程时,可以加入“如何运用PowerPoint制作出企业简介”、“如何用Word制作出企业的内部刊物”、“如何用Excel制作出公司人员工资统计表”等等案例进行辅助教学。课堂上的知识远远达不到授课要求,因此,教师适当的给学生安排课后练习,来扩展学生练习能力。计算机科技在当下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学习能力,拥有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这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将带来帮助。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要重视计算机学习,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对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课程需要扎实掌握。

三、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计算机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性的去选择案例,该案例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目的。教学中老师先设计出教学预期效果,查看学生的不同反应,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将课堂授课结果和预期计划做对比。案例教学效果差,教师要及时的找出问题所在。如果案例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借鉴在下次课堂授课时使用。课前的案例教学效果预计,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一)选择好的案例来源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是孤立的进行工作,需要参考学生的意见。学生最需要怎样的教学案例,学生对哪种类型的教学案例最感兴趣。教师结合学生意见之后,综合计算机最新发展动态进行授课。把计算机最新资讯同课堂知识结合起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教师要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更新速度最快的学科,该学科包含的知识量非常大,知识联系性也非常强。作为一名教师,主要职责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因此,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要丰富,在教学中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学习中碰见的难题。教师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该主体应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准备案例时,案例要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案例准备要具有针对性,根据教学目的进行设置问题。案例提出要掌握好难易程度,设计问题层次性要强。案例准备不能笼统或过于复杂。根据课文的整体结构,综合前章节学习过的课程,综合问题,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提高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智慧.高校计算机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商情,2012,(10).

最后一课教案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想品德课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53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最先提出的“问答式”教学法,就是案例教学法。古往今来,教育者都提出各式各样的案例教学法,如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就是我国古代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依据所学的内容,采用精选案例来引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尝试,适当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当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要求通过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教学研究、课堂讨论和辩论等,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机会,从而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素质,也能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渠道。在此观点基础上,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尤其重视案例的地位,教学方式以案例素材为主线,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下适当运用案例,以问题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学习内容。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笔者经常采用案例教学法。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教学研究,笔者真切地感到思想品德课上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有效联系起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运用案例教学呢?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现与同行分享如下。

一、课前精选案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所选案例的质量高低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教师,课前首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的需要,适当收集整理所需的素材,即要精选案例。教师在精选案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要围绕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三维目标来精选课堂案例,尽量让学生在对精选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得到所需的相关知识信息。

2.真实性原则。要求精选案例的材料必须真实性强,最忌讳材料的胡编乱造。教师选择的案例材料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生动、可靠、真实的材料。

3.时效性原则。案例背景材料一定要具有较强时效性,材料最好选择近期的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这样的材料更接近学生生活,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讲授初二《法律护佑生命健康》中“保护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将当时发生的多起伤害幼儿园儿童案例引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分析学校应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由于选择的这一热点问题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很快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4.启发性原则。教师精选的案例要求包含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不同课堂问题的判断、推理和论证,来寻求问题的最佳答案,进而启迪和开发学生能力。

5.结合性原则。案例材料要与教学内容有联系有结合,特别注意要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起来。案例的材料从这个角度去选,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同时可以激发思维的能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课堂参与――案例展现和分析

案例的引入有不同的方式,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的需要或者所选案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方式一般有文本材料、多媒体展现、教师陈述、学生表演、情景再现等。这些案例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前呈现,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思考问题,接着进行问题讨论。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精选案例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这有利于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会全部脱离课本而又不完全拘泥于课本,达到答案多样性,正确价值判断一致性。

课堂参与是案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快速进入案例的情境,了解案例中的有关情况。师生互动是分析案例的关键,这样更有利于将案例的内容与知识快速联系起来。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调控。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逐渐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课堂参与形式要灵活,可以是个人表演、分小组讨论、集体正反方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

如在讲述《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采取多媒体展示案例,精选相关视频。多媒体的运用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进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每年“3・15”晚会的节目片段,然后有意识地就所教的知识设计几个问题。通过晚会,能得到消费者有哪些权利、如何维护权利、如何对产品质量进行鉴定等知识。

三、课后总结――能力升华

课后总结,主要是教师对本课堂中学生的讨论进行全面性、精准性的归纳和评价。教师也借此指出学生在分析和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存在哪些问题,最后进行提升和补充性的解读。同时可以启发学生之间进行归纳和总结,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或者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拓展性的问题,以拓宽学生视野,实现课后的拓展延伸。

面对同一个案例,学生可以挖掘不同的诠释方法,有些学生找到的只是表面的信息,而有些学生则能得出更深层的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善于引导学生去揭示案例与课堂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目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更深一步。

四、不断学习――提升素质

最后一课教案篇8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政治觉醒,在2005年,中央有关部委便推出了极具实践的新课程体系[1]。新的课程将原有的7门课减为5门课,这5门课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和新任务,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哲学的高度为学生建构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服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悉数展示给学生,让他能够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寻找自己人生未来的价值与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中华民族的过去,尤其是1840年以来的伤痛,用历史材料去证实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和政权合法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很贴近现实,为学生未来生活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考虑并务实地把法律加入其中;《形式与政策》明确地针对时下热点,帮助学生摆正方向并深度分析,是学生理解大势的重要工具。总的来看,我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围绕着“大局”来展开,让学生形成大局意识,在学习中主动知道大局,分析大局,坚持大局。

面对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线人员,必须深刻地分析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现实的课堂教学为出发点,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引进国外思想教育的新成果和新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堂活动,大多没有实质内容,只是在唱“口号”,拉“标语”,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中去发掘最能打动他们的正能量。这些浮于表面的教学活动,只会让思想政治课失去更多的地位和支持,因而,必须以最新鲜的思维去撬动成旧的教学模式。

二、专题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上世纪初,美国学者[2]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开始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后来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承认与推广。案例教学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理论角度去看待它,很明显就可以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身影,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必须依靠主体对外在素材进行分析和内化,才能产生自我的知识体系。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便受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关注,他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不断地引入这种新型模式,形成了独有的专题案例教学模式。从概念上来说,专题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案例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通过师生在案例情景下互动交流,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解、评价、应用四大环节,从而构建自己的实践生活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为背景,将课堂知识教学实例化,从现实背景帮助学生产生更真实的实践体验。在专题案例教学的实施时,教师主要需要抓住以下案例选择——案例制作——案例分享——案例评价四个环节,相互之间关系固定,不能随便打乱。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时,表现为适应新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特别是课堂主动性调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效果等方面,作用巨大。

(一)调动课堂主体的能动性

大学课堂在本质上其实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平台,这一个平台所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东西,应该是尽可能地真实或还原真实。课堂的模拟性特征,使得它必须要给主体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去利用和发掘自我的潜在能力。传统的课堂只是为教师而设计的,而现代的课堂不仅要为教师设计,还要为学生设计。这种设计的核心就是主体的能动性,以能动性为抓手,着力提高课堂最终的时效性[3]。案例教学对于教师的能动性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种考验就是源于案例的制作,例如: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学前的案例制作时,考虑到第一位的因素就是形象性与故事性相结合,之后确定“林则徐的仕途浮沉”作为案例,在找寻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知道许多历史知识和典故,并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和不公深感沉痛。为了扩大学生的认知面,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解读西方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从台湾学者研究林则徐的论文和资料,又会有另一种解读。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课下去充实自己,教师要充实自己,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充实学生,在上课时,我便以“林则徐的仕途浮沉”为教学材料,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还有许多不为自己所熟知的故事兴奋不已。通过一个小小的案例,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被调动了起来,而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因为这一个制作案例的过程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开发学习资源的多样性

现代学习理念要求学习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重要是创造知识即是探究性学习,案例学习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学习资源运用上,实践教学[4]运用的资源最为多样,也最为综合,最适合实践教学的模式便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资源来自实践,特别是来自于真实的社会时政热点,对于当代大学生十分具有吸引力,而且很能打开他们的思维窗口,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透析时事背后的深刻规律。这种丰富的资源,必须得到有效整合,这种手段只有案例。针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实践法律规范”的案例教学,表面上看教师只需要帮助学生明白法制重要性,但是这种与他们切身利益关系不大的话题,很难引起共鸣。因此,我制作了专题案例“美国次贷危机与法制的关系”,选取了多种类型和多种观点的材料,集合百家之言,例如:西方媒体对自身文明的审视;中国社会各界盲目乐观;学者对美国和世界金融制度的反思等等。这些多样的材料和资源,都可以集中到“次贷危机”这个案例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时政学习的材料,也增加了更多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学习资源。从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探究性学习,最好的开展形式就是案例教学法,这种将多元化的资源以理论实践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民主与和谐的交流气氛。

(三)生成教学成果的显著性

一门课最能反映教学效益的东西,便是教学成果,特别是显而易见的成果。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这项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教学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与统筹,特别是在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讨论与述评时,必须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紧紧地凝聚在“大局”思想上来。思想政治教育最高的目标就是实现情感态度的认同,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以情感类的专题案例分析与探讨最能产生显著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个人品格培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在第三章“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标题下第二节“人生价值的取向与把握”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面临选择时的从容不迫的精神,在这种个人价值取向比较明显的课题,往往会让很多教师在阐述“大局”和“小我”之间关系上犯难,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实这些困惑,并不是没有破解之法,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能够以真情实感的案例进行教学,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尽可能地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取向。例如:我在这一课时的设计时,以“我的选择,我负责”为题目,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个人选择等内容制成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以“我”的角度去面对我以前所遇到的困难和抉择,畅快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那节课结束之后,有很多学生自愿留下来和我一起交流自己的感悟,还有自己所面临的困扰,希望能够从我这里获得更多的答案,虽然我并没有给他们任何准确的答案,但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这群浑浑噩噩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也开始有了思考,对于现在和未来可能面临的选择有了醒悟。

三、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简单地说,我们的专题案例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以一种真实场景重现的模式,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研究或探究的过程。在实践这个过程时,教师有可能遇到各种挑战和障碍,特别是来自学生的挑战,还有就是制作案例遇到的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必须依赖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点,发挥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并开发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和素材以及利用情感态度的非理性特征,去完成教师的教学引导工作。

(一)专题案例单一

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尤其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教学载体——案例。如果案例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有效实现引领,那么很有可能整堂课都是会失败。但是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常常面临的情况就是案例紧张,案例内容过于单一,更甚至于没有案例可用。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上课准备,平时生活过程中时刻注意案例的搜集,特别是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这些事情就是最好的案例,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例如:前几年,学校周围发生了不少与学生有关的治安案件,但是学生相互之间并不能说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内情。不过各种流言和小道消息,在学生之间便不胫而走,对于学校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中便用“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为案例课题,将自己所知道的各种大小事情都编在其中,以自己听说和亲身经历的时间先后顺序打在PPT上面,让学生参与并填充自己所知道的相关内容,经过一节课的努力,各种大小故事便都浮出了水面。从学生的细节补充,我的案例库又得到了充实,并且将他们的消息来源和我的消息来源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最多的就是以“听说”“据说”等不确定信息。最后,我用法律基础知识为学生的道听途说做了界定,这些流言只要不是针对他人的恶意攻击和诽谤都无伤大雅,但是我们老是生活在流言之中显得太悲哀了。生活不仅也是一个“万花筒”,而且也是储藏案例资源的大宝库,只有留心生活,留心小事,我们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案例供给。

(二)背景知识不足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综合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知识,比如:教育学、哲学、历史学等,这种复杂的学科背景,直接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出现的案例内容复杂多样。这种多样的案例虽然可以给学生以多种层次和角度的透析视角,但是也给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带来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我国文理分科的高中教育教学现状,一时无法被打破的情况下,课堂案例的相关背景知识不足产生的问题,显得更加棘手。在此时,补充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也存在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时间上并不能够充分的满足;二是学生自己并不会化太多的心思去关注这些背景知识。因此,教师必须选择一个能够化难为易的方法,把背景知识浅化为已有的生活常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案例的内容。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一章,关于“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内容是学生在学习时,最难以理解的一节知识,因为这里涉及的背景知识既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又涉及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理论作为课题的背景知识,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理解起来都很有难度,更何况是非专业的学生。在上这一课时,我选择了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案例,以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及背后的原因所折射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让学生从正面去了解共产主义的存在巨大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三)课堂结构松散

日常生活中,案例往往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虽然能够调动人们的兴趣并引来极大的关注,但是这种故事化的倾向也使得实行案例教学法的课堂结构比较松散,难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进行足够深度的思考,总是停留在表面。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是课堂气氛活跃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学生的热情一定要集中到学习上来,将精力放在对课堂问题的探究和案例的分析上去。对于课堂结构松散的问题,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己的局限。因而,在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一课时,我原本设计好以“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内容和实践”作为案例交由学生分析,这条基本路线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并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贯彻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然而,在进入教室时,我发现许多学生正在议论“中日之争”,而且谈论得很激烈。我想自己应该适时调整自己上课的思路,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放在最后,先以“”问题为引子,和学生一起探讨相关问题的产生、变化和现状,并让学生以自己的想法制作一个方案“夺回”。表面上看来,这堂课已经脱离了上课的主线,但是最后3分钟的时候,我打住了所有的讨论,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争端之我见”。这样一下就将案例教学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在课堂上大家充分的讨论已经有了充足的资源,课后学生便可以从上课时获得的信息去制作属于自己的“社会初级阶段”案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