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勤工助学心得8篇

时间:2023-03-01 16:27:00

勤工助学心得

篇1

[关键词]勤工助学 工程训练 实践教育改革

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其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已被广泛认可。然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非常有限、部分勤工助学同学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机械劳动、大多数勤工助学岗位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关系不大等。由于现在的社会更注重学生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因此探索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化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把勤工助学系统建设成为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新课堂,让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自觉接受相关专业的实践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工程训练中心勤工助学概况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学校培养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现有八个基础教学车间、五条教学示范生产线和七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分三个层次、五大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除了进行常规的实践教学,有义务也有能力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和岗位,让学生在大工程背景下进行熏陶,并进行很好的工程实践,在新的课堂中大幅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2007年工程训练中心各项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工作的充分拓展,创新实践选修课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四门,作为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重要单位,工程训练中心增加了12个相对固定的勤工助学管理岗位,使学生参与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管理过程,让学生对工程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初步获取工程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在工作获得勤工助学补助金,使学生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

2009年,中心响应学校的号召,大幅度增加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学生能够在学校就读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实际的工程设计和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眼界,锻炼学生的能力,早日适应社会。在学校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帮助下成立了以教学科为核心的勤工助学指导组,以服务同学为宗旨,以引导广大参加勤工助学的同学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理念,统一组织、协调在校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截至2011年12月,中心每年组织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共涉及到5个业务岗位,年勤工助学规模达到了120人次。

工程训练中心从2007年开始为在太原理工大学在校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从最初的几名同学发展到到现在每学期都有几十名同学,勤工助学工作在规模和组织管理体系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提供经济资助使参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勤工助学工作还帮助学生很好地培养了团队意识、工程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这些特殊的“职工”也积极参与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提高了中心的软实力,成为了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和管理模式

(一)岗位设置

为了使中心的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更加合理,中心责成了以创新实践副主任为首的勤工助学成员组就中心勤工助学工作进行了讨论,各个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并根据校学生处精神对每个岗位都做出了岗位要求和考核办法。制订了《工程训练中心勤工助学工作岗位责任和管理评价方案》,要求各用工老师和科室按照该方案进行,做到了管理到位,制度健全,勤工助学工作行为规范。

1)助教岗位和管理岗位:除了常规实习,中心每学期还有9个班近300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这里进行实践课学习。如,竞赛机器人制作技术基础班、机械结构创新设计与制作班、电工电子创新实践班等选修课,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用的器材和元件也较多,为了更好满足教学质量,特设管理岗位和助教岗位,帮助老师管理和维修创新实践所用的设施,帮助老师分发和收拾器材,辅导学生硬件和软件的使用方法,并根据态度,出勤,以及老师及上选修课学生对他的评价进行考核。

2)助研岗位:帮助老师进行创新实践方面的研究,制作相关PPT,视频编辑,数据统计,三维机械图形绘制,电子电路图形绘制,程序编写,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创新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吃苦耐劳,品德优秀,有团队合作精神。并根据工作量和作品进行考核。

3)劳动岗位:对于大一新生,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可利用业余时间协助老师打扫教室及其周边环境卫生等,然后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并协助实习教室老师整理实训材料、调试仪器设备、准备实训工具,对工程训练的基础过程进行感性认识,为日后进入助教、助研岗位做准备。

(二)管理和运行

1.勤工助学学生选拔和培养

勤工助学助教岗位学生培养(主要以智能控制创新实训基地助教为例进行介绍,其他类同):

1)预备成员选拔:学生首先申报相关实践课进行学习,提高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日后进行助教作准备。结课时,同学自愿填写《预备队员申报表》,申报表中会考察同学们的基本信息,及在本学期的收获、创新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结合《预备队员申报表》以及平时到课情况、《结课报告》、日志和结课作品,老师们会对这些填写了申报表的同学进行集中考察,提问一些关于创新实践知识和个人素质方面的问题,合格的同学进入预备组进行学生,与老队员一起适应助教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后,会根据预备队员的个人表现和能力,决定其是否胜任该项工作。

2)正式勤工助学岗位申报和面试:每到学期开始,要进行勤工助学岗位申报,这时,大家都在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语言能力较好并且机器人水平较高的,会选择助课岗位,不善表达但动手能力较好的,会选择助研岗位。每次工程训练中心的勤工助学岗位都会有许多同学申报,面试的工作会花费很长时间,因为我们不愿错过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面试时,会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同学就会被选拔进来,担任助教和助研工作。

3)在岗管理:面试合格后,要进行1到2天的岗前培训,还要对每个助课同学进行岗位注意事项说明。然后让每个助课学生准备20分钟的讲课材料和实物演示,给所有老师和同学轮流试讲机器人知识和演示机器人操作,然后同学和老师指出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还要模拟听课学生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让助课学生回答,锻炼其应变能力。在正式上岗助课前,每个同学都要进行两到三次的试讲,直到大家都认为合格为止。

2.日常管理和运行

1)例会制度

为了能把勤工助学工作做好,也为了增加大家的凝聚力,每一到两周要开一次例会,主要是对上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和下一阶段工作的布置。会上,老师布置完任务后,会安排几个学生发言,一方面对自己近期工作进行总结,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收获,互相交流经验,另一方面要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和创新进行设想报告,同学和老师一起给予评价。

2)考核制度

要求学生定期写工作总结和思想汇报,中心会对学生出勤态度和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并要求勤工助学学生进行互评,并把考核记录入档,这样既可以保证勤工助学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对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和管理,既起到监督规范的作用,又可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工作时间

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对学生一段时间勤工助学的工作总时间有所限制,并对每天的工作时间也进行限制,不允许他们在学习时间进行勤工助学活动。

假期是学生的最佳实践机会,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程训练中心每年都会利用这个时间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练的机会,让同学们的假期过得更有意义。

三、勤工助学效果和意义

勤工助学可以说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勤工助学,不仅通过劳动获得了劳动报酬,减轻了家庭负担,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接触到了将来社会上需要的各种技能,提高了学业水平,教书育人作用不可低估。

(一)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由于工程训练中心的课程大都是实践操作课,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支撑,每节课所所需的大大小小材料大约有几十种,数百个,每次上课学生来之前要准备,学习完后要收回,并对损坏的材料进行维修,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与中心职工打交道,体验着工作的过程,还要与同样是勤工助学的“同事”打交道,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下,勤工助学的学生也增强了自信心,克服了部分学生常见的“社交困难”问题。

勤工助学队员对内要做好勤工助学学生内部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协调好相互关系;对外则要争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读者的支持,做好彼此的沟通。通过锻炼,勤工助学学生之间产生了认同感,团体内部也产生了较强的凝聚力。正如一个同学所说,参加勤工助学加强了我与同学的沟通与交流,一起劳动,一起助教,还拓宽了非专业知识,深入了专业知识。我思考着,努力着,勤工助学不仅减轻了自己的生活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能力的平台。锻炼了自己的责任心、毅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交流能力等等,这绝不仅仅是“勤工助学”四个字所能涵盖的。

(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

中心设立的助研岗位,主要帮助老师完成科研任务,如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制作,机器人的设计、模型建立、电路板的设计,程序的编写和调试等等。几年来,这些同学帮助老师做出了一些优秀创新作品和教学用具,如弹琴机器人、喷水灭火机器人、自动升降机械、创新教学平台等,还帮助老师开发了教学用简单电路板,收集材料编写讲义三本。

通过勤工助学学生的劳动和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工程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树立了良好的劳动意识,加深了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为他们正确人生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

勤工助学的学生,既是工作者,又是学习者。通过工作,他们知道了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什么,他们也知道学生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为工程训练中心制定工作计划和教学方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

勤工助学可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督促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做事效率,所以说勤工助学是一块沃土,这块沃土上培育了更多的栋梁之才,是培养学生的好方法好渠道。

同学们在进行助课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认真工作。上课前,他们要提前几天进行实践器材的准备和调试,并对损坏的部分进行维护和修理。上课时,他们要负责分发教学材料,并在老师讲完课后,指导学生进行软件的操作和硬件的组装,这个过程十分繁琐,刚来学习的同学什么也不懂,经常会把机器人或其它实践作品程序或零件弄乱,助课同学需要耐心找错和纠正。上完课后,要回收各种器材,并进行认真核对,以防弄混或丢失,并对损坏的器材进行修整和维护,在这期间,助课同学需要付出大量的辛苦和责任才能完成。

特别在结课前夕,同学们都必须提交自己的创新实践作品,这一过程的工作量会大幅增加,除了选修课的时间,还得利用晚上或其它时间来辅导学生,才有了结课时同学们一个个优秀的作品,这些都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意识。难怪有学生感叹道:感恩学校,感谢工程训练中心,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喜欢看到莘莘学子为了知识而来,又收获知识而去。“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我们每个勤工助学的同学都要做好每一个工时,工作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和力量。

(四)与中心人员结构现状相得益彰

目前,许多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主要由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但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改革造成了工程训练中心的人才引进成了一个大问题: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历低的人进不来,学历高的又不来工程训练中心,造成了工程训练中心的职工年龄结构偏大,失去了活力和创造力。

年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都很强,他们通过勤工助学参与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作,改善了中心职工队伍结构,给中心注入新的活力。他们思维活跃,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见解也有独到之处,所有这些都也能使中心工作人员受到启发,拓宽思路,从而对现行工作进行改进。可以说,勤工助学学生的加入,减轻了职工的工作压力,使得中心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与中心人员结构现状相得益彰。

四、有效全面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展望展望

1)教师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是取得更好成绩的保障:对中心老师要强化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定期加强学习、甚至外出交流相关的知识和政策。只有博采众长、开阔思路、不断进取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而扩大我校在此方面的影响力与在同学中的号召力,为勤工助学创造一片沃土;

2)提升学生的岗位意识:部分学生上岗具有盲目性,因此需强化在岗培训,除业务提高之外提升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信誉等,只有良好的职业习惯才能让其全面受益;

3)提高勤工助学规模与批次:目前,学生对中心勤工助学岗位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心目前还不能全部满足,应该继续扩大规模,增加学生轮换次数,为更多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

4)综合考核与培养学生业务素质:增加中心与学院辅导老师交流的机会,把学生平时在学院的表现和用工时候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岗位设置和培养。

五、结束语

要把在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勤工助学视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它为学生创造的价值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助学金的概念,更多是一种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们有一种合理的价值观、一种正确的就业和执业态度,一种良好的职业行为与素质,通过实际与比赛更是一种荣誉感与团队精神的提升与历练,这些都将可以使他们全面受益。在此同时也弥补了我中心缺少基层教师、缺少活力与创造力的不足。因此此举有利于个人、有利于学校、更有利于社会的实践教育改革方式可谓一举多得。愿之能够更好地在我校、甚至更多的沃土上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雷寂.英国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述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6),154-157

[2]王军.大学生勤工助学创新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96-98.

[3]王圆圆.中美高校勤工助学比较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2):26―29.

[4]段徐.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54一55.

篇2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个比例在农业院校中尤其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大的困难是经济上的,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和综合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由于生活困难而形成的挫折感,往往使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在心理上表现为自卑、孤独、无助,长期心理问题的积累可能会产生消积对待人生的态度,使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

就业竞争力差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就业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原因,在择业与就业的过程中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他们在学习上投入了极大的努力,但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的比例仅占6 % ,他们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以及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也低于其他学生,他们的英语基本都是“哑巴英语”[ 1 ]。综合能力的欠缺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而解决这些心理和综合能力方面的欠缺最佳的途径就是加大对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他们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其能够通过接触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尽快的打开心结,自我调节,适应社会。所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的能力资助问题应该成为社会、学校热点关注的问题。

一、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1.资助手段相对比较单一

多年来,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在重点帮助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同时,却较少关注对他们的心理解困、精神资助与健康成长的关爱,在资助模式上出现了重物质和经济资助、轻能力帮扶的倾向[2]。

而社会上各种家庭经济困难资助的基金也多是选择一定的受助群体,简单的进行经济资助,这种资助方式虽然简便而直接,也能比较快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的身心健康、能力培养作用不大。

2.勤工助学岗位少、层次低

相比较直接的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勤工助学不仅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资助,有效地帮助了他们度过生活难关,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培养、社会锻炼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帮助,是既能解困助学、又利于育人的方法之一[3]。

目前各高等学校基本都有相关的勤工助学管理和服务部门,但由于普遍只有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参与,而高校环境相对比较简单,能够提供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岗位非常有限。很多高校投入不少精力将勤工助学推向社会,但由于受社会劳动力竞争的影响,同时学生存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限制,导致在社会上形成勤工助学市场的效果并不理想。

另外,大学生勤工助学很多还仅停留在低层次的简单劳动上,很多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仅限于打扫教室卫生,管理宿舍楼等。这种助学活动虽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但对参与同学的知识应用、能力拓展帮助不大。对于提高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锻炼、综合能力锻炼效果不明显。

二、 如何通过加大勤工助学力度进行能力培养

如何改变目前资助手段相对单一,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是我们必须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1. 社会资助手段和形式多样化

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助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要求经济资助的实施主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多方位的资助活动,例如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

单纯的经济资助手段虽然能够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只是简单的授之以鱼。如何能够使资助手段更有力,内容更丰富,就要求高校、资助者或资助团体将经济资助向勤工助学的角度转变,通过勤工助学的过程来进行能力锻炼,授之以渔,使得受助群体在走入社会后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贫困学生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报酬,对于其自信心理的培养也很重要。

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中开创出了一种新的模式,除了在经济上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外,同时又给同学们提供了勤工助学的机会。受助同学们通过在肯德基餐厅打工,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社会,主动的融入社会。

可口可乐公司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也走出了一条比较有特色的路线,为受助学生提供先进的企业文化的教育,有计划的举办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活动,并且利用植树节等机会对受助群体进行感恩和回报社会的教育。这些举措对于受助学生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大帮助。

2. 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化

勤工助学岗位受限惟一的出路就是把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推向社会,在社会的广阔市场上去拓展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领域和岗位。

目前各高校的勤工助学主体仍然是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勤工助学推向社会的过程中由于精力和能力有限,勤工助学社会化的效果不明显。

为使勤工助学社会化效果更明显,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来管理和发展勤工助学,由高校让位给社会力量来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参与,通过充分的社会实践锻炼解决学校和社会脱节问题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加大力度提高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

目前勤工助学的层次基本为劳动型,校内的勤工俭学曾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岗位, 因为学生一旦加人就意味着被贴上了“贫困” 的标签[4]。大学生是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如何使勤工助学更好的和学生所学知识学习结合,提高勤工助学群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勤工助学面临的问题。

提高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就需要学校教学科研实体的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实体优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参与专业相关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的机会并从中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受助学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提高专业能力。

提高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还需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技能培训,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高层次的岗位。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技能,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处开展针对贫困学生的英语口语培训和计算机技能训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技能提高参与勤工助学,更有利于加强信心和动力,而并非耻辱和低人一等。

4. 积极引导勤工助学向“创业型”转变

目前很多高校基本采取学校拔出部分资金用于资助勤工助学学生的报酬,但毕竟高校资金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要改变这种境况,就需要勤工助学活动在学校给予一定的“输血”和有自身的“造血”功能。学校积极引导勤工助学形成创业模式,由学生经营、管理,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再次为其它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创业型”的勤工助学活动,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参与经营,学会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在市场中竞争、如何进行管理,真实的锻炼社会能力,有更强的克服困难的能力,甚至有助于个人人生计划的形成。

5. 利用勤工助学为着力点进行感恩教育

随着勤工助学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可以将勤工助学为着力点进行思想教育和感恩教育。

勤工助学参与同学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拿出来作为支持学弟学妹发展的基金,或者这部分同学工作后将自己的第一份工资捐给基金,通过这些感恩回馈的教育,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有善心,更懂得珍惜和感恩,能够正确对待贫困,自强自信,自立成才。

三、 关于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的压力和挑战不断增加,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一部分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勤工助学体系。

1. 建立独立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

我国高校一般将勤工助学管理和服务挂靠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来实施,但由于精力和时间投入的不足,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满足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勤工助学部门来专职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事务。该管理部门从贫困生的确定、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和考核、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等方面来开展工作,使勤工助学工作更有延续性,管理更科学合理。

2.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高校应以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勤工助学管理机构的职责、岗位内容、考核标准、审批程序等给予明确的规定, 以制度来保证勤工助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制定学生申请参加勤工助学的程序、学习情况、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效果和奖惩等要求, 使勤工助学工作规范操作,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正当权益。既能保证勤工助学任务的完成, 又能达到培养教育的目的, 使勤工助学活动持久深入地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5]。

3. 广泛吸收资金做为勤工助学开展的基础

我国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 基金总额严重不足。高校勤工助学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与学生学杂费, 基金增值和社会捐赠相对较少。而美国的勤工助学基金则有政府强大的经济资助和政策保证,凡属于联邦勤工助学计划的工作岗位70%-75%的薪酬由联邦政府支付, 剩余薪酬由用人单位支付[6]。

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保证国家拔款和学校基金能够专款专用,独立管理。另一方面,广泛吸收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金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直接以经济资助的方式发给受助学生。除此之外,用人单位的薪酬也是学校勤工助学也是勤工助学基金的主要来源,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来促进勤工助学的了发展。

四、 结语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证明,勤工助学不仅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寻求经济解困,也要为这部分学生提供能力培养的平台,使这部分学生成为长为坚强而自立、贫困而乐观、综合能力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勤工助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洋.中国农业大学:三种资助一个都不少[N].人民日报,2005-02-17.

[2]王宏卫.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转换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7).

[3]张晓琴.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J].中国林业教育,2005(06).

[4]徐真华.知识型取代劳务型:勤工助学的升级[J].中国高等教育,2006(08).

[5]袁琦. 美国高校勤工助学的特点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04).

[6]陶波.中美两国高校勤工助学体系比较研究[J].新西部,2007(06).

篇3

[关键词]高校 勤工助学 育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教育要为人民服务,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勤工助学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一、高校勤工助学在育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强调济困,对育人目标认识不足。很多高校仅仅将勤工助学落脚在“济困”上,忽略了“育人”功能的发挥,对勤工助学工作存在模糊的认识,将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视为仅仅是为了那一份“工钱”。学校没有提升学生对责任感、奉献意识、价值观等的教育,没有挖掘勤工助学在学生团队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德育资源,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没有较好地实现学生的经济与精神的“双解困”。

2.岗位设置不足,技术含量较低。因为考虑到学生安全等因素,多数高校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有限。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上,限于资金、观念、学生课时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地优化校内资源,忽视了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和潜在的创造精神,只是设立了打扫卫生、收发信件等“劳务型”“服务型岗位”,不仅岗位数量少,而且学生的工作热情也不高。学生在简单单一的勤工助学形式下,往往难以体会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3.对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心理关怀不够。一般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较内向、自卑和孤傲。因为肩负着改变命运的期望,他们比同龄人要面对更多的经济、学业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经常呈现出焦虑、精神压抑以及郁郁寡欢的不良状态。同时,目前多数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参加者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形中会使学生产生参加勤工助学有心理负担,害怕同学看不起自己。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实践中,部分管理者和教师人为割裂勤工助学经济扶贫和精神扶志的关系,仅仅关注学生的物质诉求,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不够。

4.片面强调困难群体,对其他学生关注较少。传统勤工助学注重的多是对学生的“济困”,关注的人群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随着学生多元化需求增加、自主意识增强,很多非贫困生也试图通过勤工助学这个平台来实现证明自己自立和自身能力。尤其是随着国家学生资助力度和覆盖面的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也使部分贫困生有岗也不上,产生等、靠、要思想。另一方面,因为经费有限和观念滞后,非贫困生想上岗但不能上,发展需求就不能很好地满足,使学生失去了一个锻炼自我和认知社会的重要机会。

二、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含义

1.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高校勤工助学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无论学生参加校内还是校外勤工助学,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这个平台加深对国情、校情的认识,加深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宗旨的感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进而敢于面对生活的暂时困难,做生活的强者;另一方面,勤工助学也是加速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大学生个人能力、价值观念以及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通过自己的劳动,在集体搭建的平台上可以施展才华,增加了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的信心,从而感受到了人间真情和政府的关心,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2.完善了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家庭经济困难和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使多数贫困生心理比较自卑,行为比较孤僻。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党团组织的关心和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辛勤愉悦的劳动,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利于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同时由于当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增多,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相对较弱,通过勤工助学这个平台,学生在共事过程中,问题解决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自己的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再加上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热情关爱,更能让同学处处感受到人间充满爱的阳光和雨露。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激发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亲身实践、动手实践就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通过校内外的勤工助学活动,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去,使得理论知识不再空洞,达到学有所用,增强了学习专业理论的兴趣。同时,在实践中学生也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有限,会有意识弥补这些方面的内容,来适应岗位的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学生的社会阅历也得到增长,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学生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计时“工人”,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效地实现了专业与实践的结合。如笔者所在高校勤工助学服务公司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公司里记账、理财;营销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货品采购和销售等方面可以发挥优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广告策划部里可以一试身手等,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从招聘、培训以及采购、日常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参与,学生们体验到了作为一名创业者的甘甜,积累了相应的工作经验,改变了一些学生自卑、怯场等心理,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然在就业方面有比较优势。勤工助学服务公司每年有两次素质拓展训练;定期开设岗前培训班、技能培训班,通过管理知识讲座、礼仪讲座、认证培训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证明,在勤工助学服务公司的同学在就业方面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不少同学自己创业,当起了“老板”。

三、有效发挥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发展思路

1.坚持育人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勤工助学全过程。高校勤工助学必须把强化教育融入活动的每一环节,从岗前培训到工作过程等环节坚持把育人摆在首位。如在岗前教育中,重视技能培训,帮助学生顺利融入角色,教育学生在勤工助学这个平台上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心态。此外,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吃苦耐劳、艰苦朴素、诚实信用的品德,增强学生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要实行勤工助学学生学业动态考核机制,对学习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劝诫和指导。同时要教育学生思考专业学习与勤工助学、勤工助学和创业、奉献与责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防止“一切向钱看”,始终坚持“助”为过程,“学”为目的的勤工助学本质。

实际上,勤工助学也是学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体现和关键环节。勤工助学的指导老师和负责学生资助老师要言传身教,热心扶持和真心鼓励;同时学校各部门对勤工助学的支持和实际问题解决,加深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如学校各部门协同联动支持勤工助学发展,在“三助岗位”设置、勤工助学基地建设等方面,许多实际问题都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学校还可通过座谈会、专家讲座、诚信演讲和征文比赛、周末红色影院、公益服务劳动登记制度以及校园自强之星评比等多渠道、多层次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培养学生敢于担当、乐于奉献、诚信友爱、积极进取的阳光心态。

2.拓宽渠道,实现重点扶助和全体教育相统一。传统的勤工助学活动主要以劳务型为主,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勤工助学内容要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根据学生一技之长为学生提供智力型勤工助学岗位。如开展助学、助研、助教活动或科技服务等;而且要加强与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联系,在校外设立一些长期的、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有偿服务提供机会。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加大对学生的资助力度。因此,新时期勤工助学工作应坚持对特困学生的重点帮扶与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相统一,将勤工助学引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大系统中,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将勤工助学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校园学风建设、文化建设全面结合,鼓励、引导、支持全体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全方位的实践与全体的参与使勤工助学发挥更大的综合教育优势,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更新理念,与就业创业结合,积极推进高校勤工助学经济实体发展。在2012年1月颁布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进一步提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并强调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作为西部高校更应乘势而为,不断优化校内外资源,认清勤工助学经济实体在济困助人方面的独特优势,要站在促进学生成才、提高勤工助学效益的层面上,充分看到勤工助学经济实体建设是对勤工助学工作传统模式的重大变革,是解决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众多顽疾的重要出路。因此,高校应克服勤工助学可有可无的观念,推进勤工助学产业化发展,挖掘勤工助学济困育人的最大效应。

4.与自强奋斗型学生社团联动,实现勤工助学可持续发展。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力量,是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平等交流的有效平台。作为勤工助学与自强型社团联动的意义何在呢?首先,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毕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公司员工,而是学生通过辛勤劳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促进个人能力和才干的增长,是一种发展性解困。学生通过参加社团,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有了一个自立解困、平等交流的机制,同时社团通过项目化管理运营,可以使社团得到社会企业的持续关注和资金投入,进而增强了社团的凝聚力。社团成员很多在勤工助学工作,反之又可以推进社团的项目化管理。

此外,两者联动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心理负担与困扰。学生社团是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且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提高紧密相关,这与单纯打一份工赚取生活费不同,在社团里,学生们可以自由分享工作心得,分享成长点滴,甚至包括个别学生自己的经历成为激励别的同学进步的故事。如笔者所在高校组建的学生报告团中专门设立了自强学生讲成长板块,在新生入学教育和诚信、励志教育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每个社团的指导教师是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方面有专长的辅导员,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有了专职的辅导员的指导,生活、学习及心理等诸多问题能较及时地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勤工助学 微信公共平台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38-02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工具,已经在教育的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关于微信公众账号在勤工助学移动信息服务的研究却缺乏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微信技术与勤工助学管理模式相结合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创新性工程,并没有标准的模式可循。通过开通“云南师范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方式,采取移动通信服务形式,更好地向学生推送信息资源,以实现广大学生用户获取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信息资源的时效性、便捷性,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打造专属于我校学生特点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品牌,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一 研究背景

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学生勤工俭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学生人数剧增,传统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借助新型的事物来辅助我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90.6%。2014年,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也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截至2014年12月,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较2013年底提升了5.1个百分点。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增长率和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均超过即时通信整体水平。手机的即时通信特点为我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带来了新的契机。移动信息服务就是今后我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开展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形式的信息传递。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服务正在以迅猛的速度渗透到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微信作为一种新的即时通信产品,从开始就备受各界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通过移动通信的形式以短信群发或是点对点传递的一种方式。只要用户订阅了某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更新信息就会马上发到用户的手机上。微信公众平台契合了当前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信息资源传播的及时性、便捷性等需求。笔者相信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管理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会极大地方便学生获取勤工助学信息。

二 勤工助学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意义

1.勤工助学微信公众平台研究价值

第一,理论价值。本课题通过借鉴微信在其他领域应用的成功经验,构建云南师范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探究如何利用这种移动化手段,提高勤工助学服务信息的有效性,并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微信技术与勤工助学服务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勤工助学移动信息服务,以期为兄弟院校勤工助学服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第二,实践价值。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无障碍信息传递,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经济开销,还可以提高勤工助学服务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宣传,真正做到信息对称,为学生勤工俭学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2.微信公共平台构建的优势

微信以双向性和互动性的显著特点倍受用户的青睐,并成为微媒体中最热门的社交工具之一,同时也成为各个部门拓展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重要手段,构建勤工助学微信公共平台既是学校服务部门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也是满足广大学生信息需求的产物。

第一,服务高效。勤工助学微信公共平台的建立,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原来传统的通过展板等形式展现勤工俭学的信息,不仅要浪费大量的人力去更新更改信息,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微信公众号信息可采取及时的信息推送方法,只要关注了勤工俭学微信号,就能自动地为学生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勤工俭学信息,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拓展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及时性强、更新性好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满足微媒体环境下学生用户的新需求,用户可借助微信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特点,主动地同勤工助学部门咨询自己所需的信息,节约了时间,大大提高了服务的效率。

第二,互动密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宣传渠道。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服务性机构,通过注册微信公众平台,可以申请成为经过认证的微信账户。用户通过加账号或者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关注。微信推送模式允许公众平台向订阅用户推送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中心可以把任意形式的讯息,如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直接实时地推送到用户手机中,用户也可以用手机回复信息进行反馈、查询、检索等操作。微信让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第三,满足用户需求。首先,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界面友好简单,操作方便,信息多种多样并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其次,微信公众平台本身就是一个互动性的信息交流平台,它的自动回复及一对一的交流功能满足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最后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及时获取勤工助学的有效信息,从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勤工助学岗位。

三 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

本研究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从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在服务高校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出发,通过相关的理论分析,并且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云南师范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推进我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信息化管理,从而解决我校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和宣传,减轻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行政负担,为其他兄弟院校勤工助学服务的发展提供实战经验。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在校内设置了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旨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解决他们在经济上的困难,拓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岗位设置有的出现了“供不应求”,有的却出现了“无人问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设岗单位与有勤工助学需求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解决设岗单位与有勤工助学需求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在今后的服务过程中,将开设专门的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移动服务形式岗前培训、家教人才储备会、安全教育讲座、校内外岗位供需等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品牌优势,增强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将更多的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引进到校内,得到社会的支持,让企业主动找我们,增加校内外勤工助学的岗位。

四 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完善

基于用户需求,并结合业务设置微信服务功能,微信公众平台的基本功能分为三大模块:一是自动应答模块;二是信息推送模块;三是互动交流模块。在这三个功能模块中,勤工助学中心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网页版,自主开发并细分不同的服务栏目,编辑并提供各类服务内容。

1.自动应答模块

本模块内容涵盖用户关心的勤工助学的常规咨询内容,比如回复查看详情,系统自动推送详细的勤工俭学的工作的时间、地点、所需人数等基本信息。

2.信息推送模块

本模块各栏目内容是勤工助学部门为微信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对这些服务进行宣传推广的最主要部分。借助图片、文字信息、视频、语音等多种形式来推送勤工助学的相关信息。

3.互动交流模块

在传统的咨询工作中,用户要得到一对一的互动交流,需要学生用户亲临勤工俭学部门与工作人员现场交流。由于云南师范大学勤工助学点设在西区,校区其他地方的同学需找好时间来到相应的地点来咨询,费力费时。而在微媒体中,微信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用户在自己的手机上就可以随时随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勤工助学的详细信息。

五 结束语

目前还没有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在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管理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微信公众平台在其他领域应用的成功经验,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改进,从而打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

篇5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63-03

高校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如何构建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与现状

勤工助学活动最早在中国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而诞生的。“勤工俭学”的口号是在20世纪初期由李广安、张秀波等人总结多年经验最早提出,这一时期的勤工助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诞生与爱国救亡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勤工助学活动在我国高校全面铺开则是为了配合高校收费制度改革而实施的。1993、1994年,国家教委、财政部分别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重要性和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目的。这阶段的勤工助学的特点是从国家的层面要求高校要把勤工助学作为一项主要日常工作和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要求各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并对基金所占学费的比例也作了相应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讲这阶段的勤工助学更多承担的是“助困”的功能。

勤工助学活动现阶段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2004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将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随后,国家各部委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法规,将勤工助学纳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并使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勤工助学的特点是进一步扩充了勤工助学的内涵,将解决大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其兼具了“助困”与“育人”的两项功能。

目前,随着自立意识和广泛接触社会的要求日益强烈,自立成才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自身追求的方向。勤工助学活动也得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较为普遍的认可,勤工助学“助困”与“育人”的理念也被人们广泛接受。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很多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勤俭节约的美德、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得到了培养;学生的第二课堂更加丰富多彩,知识面得到扩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提高得到提高;他们“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也得到加强。

二、高校勤工助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未发挥勤工助学的全部功能

1995年前后,受到高校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全面推开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贫困学生。这一现实状况,使高校管理者往往忽略勤工助学活动兴起的大背景与其发展的内因,仅仅简单地将勤工助学作为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这就容易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把勤工助学放到应有的高度,即不能将勤工助学工作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层次上进行考虑,只是发挥其“助困”功能,而直接忽视其“育人”的功效,从而既导致实际工作不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准确吻合,也未能把握住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质性内涵,使勤工助学工作出现瓶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二)勤工助学渠道单一,且基本停留于劳务型

2005年,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学校鼓励大学生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但由于高校管理体制制约与思想认识不足,勤工助学岗位的社会化进程举步维艰,一方面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始终是将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而勤工助学社会化难免会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学生的安全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高校对此热情度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现行的学籍管理等制度影响,学生工作时间与社会提供的岗位的要求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导致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不够,学校也难以获得更多的适合大学生从事的工作岗位。

基于以上因素,目前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形式依旧是在校内从事低层次的劳卫、服务型岗位,如办公室值班、收发信件、图书馆书籍整理等;少数从事校外工作的同学也基本都是自己找或同学介绍,大多为临时性或一次性的工作。这些勤工助学的岗位基本不需要发挥专业特长或运用相关技术技能,很难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成长成才需要相结合,对学习专业知识促进不大。

(三)勤工助学的体制不够健全,管理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2007年,为规范管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为高校开展勤工助学提供了相关依据。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还未形成健全的体制和规范的管理,勤工助学工作无章可循,缺少监督,失范失序。部分高校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少有高校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服务机构,岗位供需信息不能及时对接,勤工助学不能得到有效发展。

在勤工助学的管理中,各高校基本都只是针对校内勤工助学者制定实施相关规定,而对于更需要监督与管理的校外勤工助学却往往无法顾及,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使得一些雇佣者将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受到不公正对待,上当受骗甚至受到人身伤害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对部分贫困生思想意识引导不足,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认为参加勤工助学会影响学习,是“勤工误学”,不愿意参加。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耽误了专业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敢正视贫困,也不愿意接受资助,看不起体力劳动型的岗位。

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形式依旧是在校内从事低层次的劳卫、服务型岗位,以致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用工单位往往不会关注与重视这些勤工助学的学生,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仅仅从事打扫卫生、端茶倒水、接送材料的工作也使他们失去存在的价值感,只将其作为赚钱的方式。

三、高校勤工助学新模式的构建

勤工助学对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针对目前勤工助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高校要正确认识勤工助学的目的和意义,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宗旨,加强组织领导和规范管理,健康、有序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使勤工助学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一)提高认识,真正将勤工助学提升到教育人、培养人的高度

勤工助学能使贫困家庭学生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困难,是关心和服务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途径,但仅仅做好资助却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要求,只有将“助困”与“育人”功效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勤工助学的最大效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与教育。

1.提高能力,将勤工助学中的“工”与“学”有机结合。“工”为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有效发挥成才的催化功能,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同时,在“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能力、理财能力、社交能力、社会适应和竞争发展能力等,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将“学”作为勤工助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健全人格,做到“物质”与“精神”扶贫并重。高校中仍有不少贫困学生因特殊的家庭环境、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紧张的学习生活,导致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就尤为重要。在勤工助学中可以让学生融入集体,对自我重新进行定位,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同时在困难面前磨练自己的意志,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健全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学以致用,将勤工助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高校贫困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而勤工助学应当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发展,直接将个人的实践活动融入社会现实生活中,使其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实践工作服务,强化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促进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同时,通过勤工助学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知识层次获得升华,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做好适应性训练。

(二)转变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主要是由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奖助学金、学费减免与勤工助学五个部分组成,与“贷”“补”“奖”“减”这四种直接给予经济补助的补血式助困措施不同,勤工助学是一种帮助贫困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经济报酬的造血式助困。

目前高校资助体系的主导方式仍是助学贷款与困难补助,其中困难补助属于无偿的赠予性资助,在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于贫困生的补助额度后,高校贫困学生每人每年基本都能无偿获得2500-4000元的困难补助,这些补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保证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但由于困难补助是一种无偿的资助,在其评发中难免产生“不要白不要”的错误想法,甚至出现以不诚信的方式骗取资助的行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部分贫困学生认为获得困难补助是一种施舍而不愿意接受,这又导致部分困难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资助。

所以,我们要转变资助工作的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资助方式。逐渐将困难补助并入到勤工助学体系中,将这一部分资金应用到勤工助学项目中,进一步扩大勤工助学的规模,增加助学岗位,提高岗位酬金。让所有贫困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减轻和解除经济压力。这样首先可以进一步优化“困难补助”的功能,避免评发“困难补助”的副作用;其次,勤工助学作为一种有偿资助,既能在经济上提供资助,又能在精神上起到育人的作用;最后,投入勤工助学的资金进一步增加,不仅可以增加校内固定岗位,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勤工助学基地的建设中,解决更多的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

(三)拓宽思路,推动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加强学生、学校与社会的交互联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守株待兔”的勤工助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勤工助学岗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从等待市场需要变为主动向市场提供服务,“在校内挖潜力、在校外谋合作”,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广泛开辟勤工助学岗位。

1.建立和拓展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抓住后勤社会化改革契机,一方面在校内尽可能多设立适合学生承担的勤工助学岗位,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校内一些服务类项目建设成为勤工助学基地,例如设立爱心超市、阳光洗衣房、电脑家电维修店、卫生服务队等各类实体性机构,指导他们管理与经营,这既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认同,推动勤工助学的可持续发展。

2.推动勤工助学与就业共同发展。勤工助学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总结到战略调整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结合推动勤工助学与就业共同发展:第一,将勤工助学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在勤工助学的前期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培训;在中期,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职业教育;在后期结合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获得的实践体会,进行个性化指导,查漏补缺,提出建议和帮助。第二,将勤工助学与创业相结合。在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启动基金”鼓励并扶持贫困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小项目”的申请、策划以及执行。基金会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然后对于可操作性较高的项目进行扶持,包括提供启动资金以及相应的优惠政策,由贫困学生组成管理团队对项目进行管理。

3.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密切合作。高校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知识、科研、技术等优势,按照双向受益原则,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在企业内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推荐学生或邀请企业在校内招聘学生在企业内进行勤工助学;政府可以作为高校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高校勤工助学工作。

总之,勤工助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支持。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工作必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加大对高校勤工助学的工作的投入,构建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财[2007]7号)[Z].2007-06-26.

〔2〕张建锋.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自立成才的有效途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90-92.

〔3〕钱云光,马岚.高校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认识和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10):124-126.

〔4〕张陟遥.高校勤工助学的价值理念:以育人为本[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79-81.

〔5〕李国章,赵一鹏,黄东.论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11):180-181.

〔6〕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49-50.

篇6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实战育人

“勤工助学是高等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增长才干、全面发展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的一种制度。”勤工助学活动首先是大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它在培养人、锻炼人的同时承载着资助学生的功能。近年来,由于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各高校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以便使广大困难学生克服经济困难和因困难而引起的思想或心理上的障碍。勤工助学作为一种与学习、实践等教育环节紧密联系的济困助学方式,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在德育践履与实践锻炼等方面的特征显然优于其他助学方式,勤工助学的实践育人意义与功用日益凸现。

一、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各高校围绕勤工助学的市场拓展、手臂延伸和功能深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培养锻炼学生和切实解决学生经济困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对勤工助学的丰富内涵与实践意义的认识尚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得在具体的运作实践中主要存在着三点不足:

(一)片面强调经济目的。对勤工助学的育人目标认识不足。勤工助学的管理机构或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对勤工助学的育人目标认识不足,满足于完成教育行政部门所下达的专项经费计划或自己的经费预算,片面强调组建了多少实体、建立了多少基地、设立了多少岗位、解决了多少学生困难等显性目标。将勤工助学工作绝对事务化,在工作中不注重强化其思想教育功能;放松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与指导,未能建立或切实执行相应的检查、评估与奖惩机制,往往只要求学生的简单参与,而不着重强调其参与的质量与成效,多做少做一个样,做好做不好差不多,勤工助学的管理明显松懈和失衡,难以对学生进行公正、有效的管理与评估。这种弱化德育功能思想主导和显失公平与效益观念的认识及机制难以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来参与勤工助学工作,勤工助学已失去其真实含义,而成为一种主要体现经济目的的经济补助方式。

(二)片面强调劳动锻炼。对勤工助学的育人内涵拓展不足。传统的勤工助学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体现为劳务型或服务型,如卫生清扫、值班保卫、上下报纸、清理海报、家政服务等。忽视了高校本身特有的丰厚的人文与知识背景,不能从校园学风建设、文化建设等多个角度充分考虑勤工助学的重要意义,因而不能将勤工助学与之进行有机的结合;忽视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精神与知识优势,不能将勤工助学积极地引入学习、科研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学生在简单单一的勤工助学形式下,往往难以体会自己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勤工”与“助学”的更高效的统一,更不能激发其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与突破;忽视了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将勤工助学与社会的需求结合,促使广大学生在社会中接受更真切的锻炼。

(三)片面强调特困群体,对勤工助学的育人主体定义不足。传统的勤工助学观念对于勤工助学的主体往往局限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或者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在具体工作中消极对待或干脆拒绝其他非困难学生的参与,从而使之丧失一个重要的能力锻炼的实践课堂与全面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坚持三个统一,强化勤工助学实践育人功能

高等学校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人才,勤工助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方式之一,是高校锻炼人、教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也应是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根本,必须将实践育人贯穿于勤工助学工作的每一环节。

(一)坚持以育人为主导,实现思想扶助与经济扶助相统一。勤工助学活动是高校济困助学的重要载体,勤工助学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缓解了大量困难学生部分的经济困难,其经济功能早已为实践所认同。但勤工助学的社会功能并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扶助,隐藏在经济之下的有关学生的品格意志、心理健康、精神状态等诸多问题也是勤工助学不可回避的工作任务,尤其在勤工助学的主体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非困难学生加入到勤工助学行列的情况下,勤工助学的思想扶助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

首先是道德的教化。青年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本身便是一种德育践履,是高校结合具体实践对学生进行品格引导与教育的有利途径。高校的德育目标无论是普遍意义上的培养“四有新人”抑或是微观上的对学生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具体的德行指导等,都应在勤工助学的每一环节中得到强调与体现。勤工助学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帮助学生克服经济困难只是勤工助学显层次的工作目标,它的最终目的必须落实到通过勤工助学培养人、教育人上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价值判断、社会公德、自我规范等都是勤工助学所必须坚持与时刻强化的重要目标。

其次是心理的引导。作为勤工助学主体的绝大部分,特困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充满着物质匮乏的阴影,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急于改善生活境遇,在价值取向上未能有太高的目标;再加上城市的繁华、同龄人的优裕和同学之间潜意识的攀比强烈地刺激着同学们敏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理开始失衡。由于经济困难开始衍生出一种新的困难一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极度生活困难造成的生活上的窘迫感,经济消费能力低下造成的交往中的自卑感,家庭负担沉重引起的对家庭的愧疚感,面对困难有心无力的对现实的无奈感。这些心理上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引发了对他们打击更大的“学习困难”。勤工助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缓解同学们经济困难的同时调整与缓解同学们的心理困扰,但现实要求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主动介入并全面跟进勤工助学全过程。

最后是意志的磨砺。新的社会形势和市场经济体制倡导与之相适应的拼搏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等,这些正是新时期的大学生们所亟待加强的。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实践课堂,可组织大学生通过劳动、服务等具体实践方式,深入科研创新一线、深入生产建设一线、深入艰苦环境的一线,以感性认识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市场经济的特征,增进对国情的了解,体验社会发展建设的曲折,个人成长进步的艰辛,从而磨炼他们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品格,为培养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打下好的基础。

(二)坚持以育人为内核。实现实践锻炼与全面培养相统一。高校的育人目标是什么?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将大学培养人才的要求体现为三点,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能力”。勤工助学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为高校全面育人的总体目标服务,在践行勤工助学德育功能的前提下,依托勤工助学的劳动实践要求,使学生的学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思维得到创新,实现劳动实践与全面培养的统一。

在实践锻炼基础上实现知识结构的补充与知识层次的升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学校课程结构与课程建设往往滞后于急剧变化的客观社会。“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主要是书本上的理论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外,许多与市场、时代紧密联系的知识与观念必须要同学们积极投入到现实生活和生产一线才能真切感受和认识。通过勤工助学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实践中学习与检验所学的理论成果,实现从理性到实践的质的飞跃。

在实践锻炼基础上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实践课堂,勤工助学要积极发挥锻炼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作用。通过安排青年学生在各勤工助学岗位上独挡一面地承担某项职责,参与、组织各种常规性与阶段性工作,充分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通过深入社会生活一线去锻炼、实践,与社会广泛地接触、联系,不断去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知识、长才干。在大量的策划、设计、组织、参与和具体工作中努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自我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

要在实践锻炼基础上实现进取、创新意识的培养。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对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定义:它“应该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来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里就着重强调了“创造型人才”和“知识创新”观念。高校本身是一个知识与文化高度发达与集中的区域,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与知识优势,创新与进取也一直是高校所强调与追求的目标。高校的这种氛围和优势应转化为学生创新、进取意识培养的源动力和思想依托。勤工助学内涵的不断拓展,在本质上要求勤工助学管理者在工作理念上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勤工助学渠道不断开辟,勤工助学方式不断更新,也为大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积累知识、锐意创新、不断进取提供了实践舞台与良好际遇,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工作应成为大学生创新的起点,进取的平台,发展进步的阶梯。

(三)坚持以育人为原则,实现重点帮扶与全体教育相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变得更加多元化,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由竞争意识、经济效益观念、平等与自主观念等,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变得更具时代性和个性化人格,许多非特困学生本着了解社会、实践锻炼、服务社区等目的希望加入到勤工助学的行列。因此,新时期勤工助学工作应突破勤工助学单纯适用于困难学生的主体局限,坚持对特困学生的重点帮扶与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相统一,将勤工助学引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大系统中,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校园学风建设、文化建设全面结合,鼓励、引导、支持全体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全方位的实践与全体化的参与使勤工助学发挥更大的综合教育优势。

三、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强化实践育人的基本对策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坚持育人为本,既要解决观念认识问题,又要重视在实践中落实育人措施,增强勤工助学育人的实效性。要努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服务。

(一)拓展实践内涵。新时期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广辟工作渠道,延伸工作手臂,从传统的劳务型、服务型逐步向智能型、学术型方面转化,如对内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选配学生科研助理、学生管理干事等参与到学校各项事务当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潜力和创造精神,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使学生即时地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有效地加强学生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培养。对外要积极发挥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主动为各企业、公司、社区提供科研开发、网络维护、市场调查、形象策划等科研服务和管理服务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第一线,为广大同学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充实知识、增长才干创造条件。

(二)坚持德育要求。勤工助学必须要把正确的思想教育融入到勤工助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从人员招选、岗位安排、检查考核、奖励推荐等环节坚持把德育要求摆在首位,并与学校各种评奖评优有机结合,实行对学生的全面考核教育。大力弘扬正气,通过榜样示范、奖优罚劣等手段倡导与实践正确的道德评价观念、价值观念、劳动观念和自力更生、自立自主意识。让同学们自觉摒弃那些脱离实践、自大盲目、好高骛远的“时代骄子”思想,“等、靠、要”、“不要白不要”的小农意识,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狭隘意识以及鄙视劳动、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观念,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或合并,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接纳大量陡增的学生读者群。图书馆工作任务变重,压力增大,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学校贫困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自费上学给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带来了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学校贫困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引进学生勤工助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途径,在高校众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中,图书馆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大学生的青睐。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已多年,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勤工助学的同学已日渐成为图书馆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使勤工助学工作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化运作是非常必要的。

1.图书馆引进学生勤工助学的意义

1.1有利于图书馆功能的发挥

1.1.1缓解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强化服务功能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业务量日渐繁重,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逐渐凸现。以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流通部为例, 新疆财经大学2002年10月建成一座1.3万平方米的新馆,新馆的二楼、三楼、四楼三层均为开架书库,只有15位工作人员,而全校在校学生多达近20,000人,教职工近1500人。书库平均每天借还图书在2,000册左右。如此大的工作量仅靠现有的工作人员显然是不能完成的。实践证明,引进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是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最好方式。勤工助学学生工作量小、成本低,免去了住宿、医疗、保险以及相应的管理费用等其他方面的开支。吸收一名勤工助学学生的成本显然要低于吸收一名固定馆员成本十几倍到二十几倍。此外,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腾出时间从事如学科导航、在线咨询等高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

1.1.2搭建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桥梁,加强信息反馈

图书馆的功能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服务。要实现此功能,不仅需要图书馆自身的努力,更需要读者的支持和配合。学生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之一,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沟通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上传”“下达”的作用。“上传”:通过勤工助学学生的反馈,图书馆可以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信息、意见和建议,随时改进、调整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能够及时满足读者的建议和要求,使馆内的各项规章制度朝着有利于读者的方向不断完善,如通过来自各院部的勤工助学学生对购书的意向进行调查,这些意见往往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可使馆藏更加科学合理。“下达”: 勤工助学学生能站在图书馆的角度,将图书馆最新的图书资料、图书馆的运行情况等各种信息及时、广泛地传递给学生读者,让学生读者全面了解图书馆的具体情况,以取得学生读者的支持、理解和配合,这样就使得学生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交流处于良好的氛围之中,有利于图书馆及时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1.1.3有利于监督图书馆的日常工作

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让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时刻呈现在读者的监督下。一方面,作为老师,工作人员应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辅导学生开展管理工作。

1.2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1.2.1减轻经济负担,有助完成学业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加上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等因素,使得高校贫困学生的比例呈上升态势。他们不但经济负担沉重,而且还会产生自卑和焦虑的精神负担,这些严重地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高校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在学校的各个部门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提供一定的薪酬,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协助完成学业,而图书馆是勤工助学工作的重要阵地。让贫困大学生帮助图书馆完成图书上架、图书排架、电子阅览室管理等工作获得薪酬,贴补生活,让他们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中去,安心完成学业。既缓解了其经济紧张状况,又减轻了因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另外,在图书馆这个学习氛围下,使勤工助学学生更有机会接触到好书,对他们学习有帮助,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1.2.2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身在其中使人感受到知识的神圣,这里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进而潜移默化地增强道德修养。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深化他们对劳动的认识,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感受艰辛;有助于培养他们爱馆和爱书的文明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获得挑战生活的勇气,克服自卑,建立信心。

1.2.3提高综合能力

一方面图书馆是书的海洋,学生在参与图书馆工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包括自已所学专业在内的大量书刊,从而能及时了解、掌握行业最新信息、动态,丰富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通过图书馆工作,了解图书馆的作用和功能,掌握图书资料利用的力法和技能,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此外,通过与读者和馆员的接触,学会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学会把握“尊重、真诚、互动、宽容”的原则,提高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能力,知已知彼,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在工作中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培养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

2.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角色认识问题

图书馆有些同志认为勤工助学学生只是为了挣点钱,解决经济问题迫不得己才来图书馆工作的,不会用心,从而轻视他们,或者重活累活都交给学生去做,自己当起了监工。这显然是很不合适的,往往会起到很坏的作用,使勤工助学学生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负面的看法,损害图书馆的声誊。另外,由于勤工助学学生与普通的学生读者没有区别。所以当有读者违规而学生助理前去制止时,易被人误会为多管闲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敬。

2.2勤工助学学生缺乏整体规划,流动性大,不利于管理

由于勤工助学的聘用负责机构主要是学生处,学生处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和用人计划,给予经费的调拨和人员的配制,所付的报酬较低,有的学生干了两三个月就辞了。其次是因勤工助学学生是利用课外业余时间来勤工助学,其工作时间经常因为课时的变动而变化,尤其是学期末考试阶段,勤工助学学生经常不能按时来工作造成岗位空缺现象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日常管理。这样流动性过于频繁,没有具体制度进行约束,对工作的开展不利。

2.3勤工助学学生没有经过很好的筛选

很多都是利用熟人关系而选上的,一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轮不到勤工助学岗,这严重偏离了为贫困生解决困难的初衷。因此个别学生对工作不认真负责,存在着滥竿充数的现象,部分学生不把兼职当成实践经验的积累,而是认为在图书馆勤工助学可以方便看书。

2.4没有很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的报酬一直以工作时间来计酬的而非量化计酬。工作好坏并不影响其待遇,所以勤工助学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还有一些勤工助学学生出现怠工现象。这些都制约了勤工助学学生作为图书馆管理员辅助作用的发挥。

3.改进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措施与设想

3.1要关心、爱护、理解、尊重勤工助学学生

勤工助学学生来图书馆工作是对图书馆工作的支持,就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的一份子。作为师长,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从内心深处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困难,从生活上和工作上帮助他们,使他们工作愉快,学习顺利。有条件的也可以给他们配工作服,制作工作牌,使他们的身份有别于普通的学生读者。在处理学生违规的事情上,不能把勤工助学学生推到前面去独自面对,一定要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来处理。如果在工作和学习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照顾勤工助学学生的学习,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学生,要以学业为主,不能因为勤工助学学生来不了,自己的工作量有所加大,就对勤工助学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看法。

3.2规范管理制度

针对勤工助学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图书馆应制定科学、规范的《图书馆对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1)派专人负责对勤工助学学生的招聘、培训、考核、奖惩的全程管理;(2)引导勤工助学学生明确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责任,实行优胜劣汰制;(3)制定一整套按时计酬的管理制度,规定其在工作时间内应该遵守的一些规章制度,灵活管理。

3.3引入“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

为了保证勤工助学学生所做的工作符合图书馆工作的质量要求,应派专人负责勤工助学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其工作质量有所检查、有所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考核和评价是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的考评,才会让学生心服口服,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对在工作中表现好、效率高的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从精神物质上进行双重奖励,以增加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对于在工作中经常无故旷工,迟到早退,不负责任的应严厉批评并扣其工资,必要时辞退等。

因此,在高校图书馆的改革中,勤工助学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将得到蓬勃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逐步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湘宜.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与管理[J].考试周刊,2008,(27).

[2]马华.勤工助学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意义及作用[J].科技信息,2008,(17).

[3]吕新惠.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规范化管理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7).

[4]王志兰.学生以勤工助学形式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可行性[J].内江科技,2009,(2).

篇8

2012年勤工助学中心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上半年公司信息中心工作总结 客户服务部工作总结 干部综合科工作总结 有线电视收费工作总结 移动全业务代维检查、汇报工作总结 计划生育工作半年总结 化工厂上半年工作总结 质量监管体系工作总结

【返回 部门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2012年勤工助学中心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