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阅读论文8篇

时间:2023-03-02 14:59:14

大学生阅读论文

大学生阅读论文篇1

1.1什么是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又称“图书疗法”,来源于希腊语,是“图书”和“治疗”两个词的合成,是指运用医学、生理学、读者心理学原理,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通过独立阅读或在指导下阅读,来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答案和办法,从而排除患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进而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3]。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高质量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对馆藏的遴选、加工、集萃,为读者提供有价值和有针对性地精神食粮,开展阅读疗法服务。

1.2利用阅读疗法进行就业教育的好处

1.2.1阅读疗法非常适合大学生群体图书是阅读疗法的重要媒介,学校图书馆既是图书的集结地也是大学生最常光顾的场所。大学生是高智商的群体,在阅读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图书的暗示、转移、映射、升华等作用来调整自身心态。1.2.2阅读疗法易被大学生接受阅读疗法具有灵活性、随时性、广泛性和保密性等特点,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相对于心理咨询更能保护学生的隐私。1.2.3阅读疗法有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一般都会设立专门的阅读咨询阅览室,阅览室环境整洁幽静,氛围轻松和谐,大学生来到这里,会感觉身心放松,容易敞开心扉,接受心理疏导。在阅读咨询阅览室里,有资质的工作人员会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具阅读疗法书目,让大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相关图书进行自疗,在润物无声中解决心理问题。

2利用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

医生治病讲究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疗效,利用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也要考虑到个体差异,要针对来咨询大学生的不同情况挑选恰当的图书,推荐合适的书方给学生阅读。一般来说书方可包含以下类型。

2.1专业知识技能类

大学时代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基础,只有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抓住就业的谋划点,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积极作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和培养,掌握扎实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就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以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有利支持。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在信息时代,大学生还要注重信息获取能力的学习,高校图书馆具有很强的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推送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各个年级大学生的需求特点,对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获取信息能力的培训,提高他们在未来就业创业时快速高效查找就业信息的能力。

2.2心灵鸡汤励志类

读书使人明智、使人警醒、使人顿悟,阅读能让迷惘的心灵找到依托、让困惑的灵魂找到家园,是重新认识自己、解决心理疾患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阅读有益的图书,不仅能够修身养性,还可以取得调节情绪、重塑人格、改变行为模式等心理方面的积极效果。针对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可以推荐如《把信送给加西亚》、《谁动了我的奶酪》、《奇妙的自我心理暗示》等书籍,这些励志类图书犹如一道道心灵鸡汤,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择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使他们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准确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就业发展方向,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2.3求职实战技巧类

严峻的就业现实让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深感无奈和迷茫,甚至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而高校的教学内容又多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社会知识和社交技能方面教育较少,特别在为人处世、心理健康和职场经验等方面,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大学生迫切需要诸如成功方法之类的指导与借鉴。此类阅读治疗应以鼓励进取、提高应聘技巧、转变就业观念的书目为主,重点包括就业政策、择业观念、择业指南、就业信息、就业积极心理指导等。如《大学生就业导航》、《大学生成功心理训练》、《卡耐基成功之道》类图书。通过对此类书籍的阅读,让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重新选择择业方式、树立必胜的竞聘心态、摆脱焦虑和恐惧的困扰。

3利用阅读疗法开展就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1与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传统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中心的工作,实际上这些机构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大学生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需要。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参与到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中来,补充学校就业中心和心理健康中心的不足。图书馆应该重视与学校就业部门的配合与协作,依据自身承担的职能和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优势,从对相关部门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角度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这样既有图书馆自身特色,又不重复职能部门的工作,从而达到两者的互补,保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稳步开展。

3.2就业教育不仅仅是毕业前教育

传统的就业教育往往只面向毕业生,没有面向全校学生和从新生入学时开始,且仅仅是短期的、“临时抱佛脚”的就业指导,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多方面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动态,了解学生择业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而且这项工作要提早到新生入学时进行,让大学生在入学之初便了解学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和馆藏特色,了解各类型文献的特点、各书库和阅览室的分布、文献信息检索和借阅的方法以及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新生尽快学会利用图书馆,将使他们能顺利接受图书馆推出的就业指导服务,从入学时便着手进行就业生涯设计,为今后就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提高未来的就业竞争能力。

3.3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注重远期效果

用阅读疗法进行心理疏导,不是简单地给读者几本书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还要注意密切观察读者阅读图书后产生的效果,并与之及时沟通。对读者的贴心关爱、情绪疏导和对读者的心理按摩等诸法配合使用,才能舒缓学生的焦虑情绪,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阅读疗法产生更好的疗效。因此,高校图书馆利用阅读疗法进行大学生就业教育,应该建立专门档案,定期随访、跟踪,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使就业教育工作成为一项有计划、有步骤和有长期效果的工作。

4结语

大学生阅读论文篇2

关键词:任务分析理论;语文阅读;作用;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任务分析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任务分析理论促使教师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能够确保教师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的阅读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解决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一、任务分析理论在阅读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的合理性,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确保学生阅读教学的科学化。其次,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提供指导,该项理论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中蕴含了优秀语文阅读教师的经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优化。最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特点,合理选择阅读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确保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防止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任务分析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分析学生特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处于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日益增强,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阅读教学融入语文学习中来,需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文预习时间,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直观性的了解。教师为了防止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堂讨论时间,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轻声地读出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阅读的感受。

(二)分析教材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二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前,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及时提出对文章的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要及时进行纠正。在阅读教学初期,要求学生先阅读一段或者两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需要深入分析阅读材料内容,提前做好问题的预设,将问题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加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问}回答的准确率。教师对于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例如,在苏教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采用什么方法进行除草,结果怎样?(2)去年杂草丛生,今年却长满庄稼的原因是什么?在讲课前提前针对阅读内容,给学生设置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分析阅读情况,强化学生朗诵感悟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三步,主要强调将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培养学生的预感和文字驾驭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朗诵,通过学生的朗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展现自我搭建平台。学生可以运用范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和领读等形式开展语文阅读活动,将范读和领读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更多的生字,提高语文阅读素养,促使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语文阅读中的较长句子,强化学生的朗诵感悟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四)分析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四步,要求学生具备理解作品的能力。每个阅读材料中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学生阅读时,会给学生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使学生在大脑中对作品形成一定的印象,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作品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任务分析理论,对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任务分析理论的四个步骤进行阐述,帮助学生切实把握阅读教学内容,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力推广任务分析理论教学法,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大学生阅读论文篇3

[关键词]协同理论 大学语文 阅读教学 运用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由来已久,为突破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走出困境的策略,对改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起了一定作用。但笔者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看到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大都缺乏对大学语文自身的本质及其整体发展过程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迫切需要在一种新的理论指导下,抓住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以有效的整体观和发展观来关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而改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本文从介绍协同理论的概念内涵入手,提出了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应用要求,概括了从大学语文教学环节出发和从师生阅读活动的过程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模式这两种常见的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结构,并以课文《都江堰》为案例详细分析了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协同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协同理论的概念

协同理论(cooperation statement)是原联邦德国斯图大特大学的赫尔漫・哈肯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并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门新兴的横断学科。协同理论把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协调一致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系统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的规律是什么,有序结构形成以后又如何变化等。它以信心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其理论基础,是新三论(即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破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要表现为一种方法论。

(二)协同理论的内涵

1.协同理论具有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源于希腊语中的synergos,其义为不同元素、不同力量之间的累积性影响,是指功能、组成元件、规模、方式、任务、目标之间的累积系统,在更高层次的统一指挥下,形成一种整体功能,完成相异甚至相反的部分间的整体合作。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元素、语文因素,使教学质量等同或远超单一元素与因素预期效益之和。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尽可能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元素、语文因素,这样可以诱使学习者产生谋求“协同效应”的渴望,使教学朝着协同的方向发展。

2.协同理论具有序参量性。序参量性是指描述系统有序程度的变量。系统变量很多,在系统里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临界区域中衰减较慢或几乎不衰减的少数参量才是序参量,它们决定着系统演化的性质。“协同作用实际上就是序参量与序参量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联合的作用,协同效应就是强调要发挥序参量在系统集体自组织运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系统一旦达到有序就会产生在序变量主导支配下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子系统呈现出宏观尺度上的时间、空间或成功的有序结构。这种有序结构扩展了系统的功能,使系统的功能产生出非线性的增长。”通过观察研究运用序参量,就能把握大学语文教学系统的演化规律与发展方向。

二、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一)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要实现这一转变,首要的是确立学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一般都是采用大规模的班级授课,为了能在有限的、特定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要求教师从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如这次课的重点是什么,需要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等。教师只有从这些问题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从单纯讲授到共同探讨问题的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上这个课可以获得许多信息,能够提起兴趣,善于思考,课后有事干。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垃”,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其主体性不断发展。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元素,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各不相同的子系统,在更高层次的统一指挥与协调下,形成一种整体功能,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协同效应,更好地发挥自组织作用。

(二)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自我建构文本意义

协同理论的自组织原理可以应用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阅读教学子系统要素,具有主动阅读构建文本意义的权力,要让学生学好大学语文不能光靠教师外部的影响和力量,而要紧紧依靠心理内部的机制,协调、自动地形成建构文本意义的有序结构,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内驱力和主动性,基于心理的需要促使学生阅读,自觉进行文本意义的建构,在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感悟,学会协同,使建构文本意义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抓住教学主次,突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关键因素

教师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突破文本内容难点,不能事无巨细,不分主次,什么都讲,如果这样,会导致学生耗时费力且收获甚微。在文本的解读上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点带面,抓住关键因素,形成关键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阅读文本的相关理论和学术前沿作一定介绍,使学生对关键因素的学术研究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初步形成问题,这既是阅读积累的过程,也是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抓住了问题,就是突出了关键因素,而教师围绕问题的有关介绍和启发,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扩散思维和增强批判意识的作用,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内在问题的驱动力。与此同时,以关键问题为中心,也有利于在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分辨能力,不能使学生的阅读思想淹没在一个个文本之中,要在阅读中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抓住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或是学术前沿,或是文本内容讨论的热点,或是能够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总之,关键因素是具有很大探讨空间的问题,抓准并突出关键点,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形成探究的欲望。

(四)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强调师生的课堂合作

教师与学生是语文教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系统,协同理论强调这两大系统各要素和谐发展。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取得最大效益,就必须充分发挥系统内部整体力量,必须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自己准确定位,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扮演好平等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与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语文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是师生依据协同理论和阅读心理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促进阅读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非线性协调与交互作用,从而提高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自组织能力,完善学生大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一)常见的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结构

1.从大学语文教学环节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模式,即“四进四出”教学模式。其内涵是:走进文本,读出自我;跟进思考,读出问题;推进理解,读出发现;融进鉴赏,读出评价。这四个环节优化组合,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四进四出”模式内部结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打破了原有各系统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互动合力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等被动局面。“四进四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打破了这种原有的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寻找新的平衡点,出现了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张扬,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课堂的有序性和组织程度得以强化,出现了新的对称性。

2.从师生阅读活动的过程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阅读教学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课前,个体、课外材料、环境的协同,小组成员阅读材料共享,进行消遣性阅读;课中,教师、学生、内容、教学媒体的协同,也是信息情感活动的协同,生成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风格,通过群体知识生成活动;课后,群体、课外阅读材料、环境的协同,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评价流和自我反思。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下,首先,师生共同确立阅读教学的愿景,教师提供给学生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共同阅读材料,师生共同进行课外阅读,与此同时,建立不同层次、规模的学习共同体,即群体在一起以汇聚课堂的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个体之间彼此信任、互补长短;其次,学习共同体进行阅读活动,小组之间进行充分交流;最后,针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把握和再创造,这三部分由自身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求知欲逐步引领和深入。

(二)以实际案例分析协同理论的运用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协同理论可以使教师、学生、内容、教学媒体等诸要素有机合作和相互关联,可以起到教学过程中因素协调、合作、同步、互补的作用。这种协同效应广泛存在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无论是阅读教学“四进四出”环节中的个性化阅读、思考问题、理解发现、鉴赏评价,还是从师生活动的过程出发,各种协同要素的融汇整合,都表现出协调、合作、整体效应增强的特点,这时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上文谈到协同理论的一个内涵特点就是协同效应性,例如教师讲《都江堰》,在学生进入文本之后,经过阅读过程中的因素协调、合作、同步、互补,学生读出了自我。

以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例。2009级高职初等教育2班李春玲同学读《都江堰》后,满怀激情,感慨万千,她在发现报告《拥抱都江堰》中写到:“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篇散发着智慧、祥和、厚重感的文章一定写于2008年5月12日的地震前,那时的都江堰‘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甘甜的乳汁’,‘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散’。然而随着2008年5月12日的那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都江堰在夏天里弄湿了我所有的记忆,曾经的都江堰,山清水秀,现在的都江堰,满目凄凉,但是李冰的精魂依旧没有散,仍然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守护着后人。山崩地裂,房屋被毁,地震可以埋葬我们的肉体,却震不垮我们的精神。都江堰没有垮,二王庙没有被摧毁,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在天安门广场发出的吼声‘中国加油!汶川加油!都江堰加油!’将永远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回荡。”这个同学激昂的话语饱含强烈的爱国之情,震撼了全体同学的心,她用真情走进了文本,读出了自我,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该同学运用了多种不同的阅读元素、语文因素,进行了口语表达,产生了协同效应,使自己的阅读质量远远超过单一元素与因素的预期效益之和。实践证明,协同理论的运用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能够在大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文本时,也可以利用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进行设计。仍以课文《都江堰》为例,在研读文本时,学生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自我调节、自我挖潜和各因子共振,激活了思维,在阅读思考中发现了问题,例如作者在文中提到“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这些话语是不是有意贬低长城?这个问题引起了全体同学的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不是贬低长城,写长城与都江堰的对比,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都江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贡献。”有的同学则质疑,“长城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不也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质疑辩论不是通过外在的因素,而是依靠内部的思维规则,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思维的有序结构对问题进行解答,这种质疑形成了思维有序化的连续统一体。实践证明,阅读中运用自组织原理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扩大了学生“倾听”“言说”的阅读发展空间。

教师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自觉地将协同理论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大学语文综合阅读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研究阅读的兴趣,消除学生阅读的消极情绪,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创设大学语文阅读环境,使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照应,使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协同中内化,阅读思维在协同中共振,阅读理解在协同中生成,阅读个性在协同中发展。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协同理论的特点,让平淡的文本内容在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后变得富有生气,让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大学生阅读论文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初中群文阅读现状

针对学生课外阅读和写作情况,对我校1500 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的投入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在10―30 分钟内,且随年级的升级,课程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用于阅读的消费如买书、租书等,每月在3―20 元。学生比较喜欢读文摘类、动漫类、武侠类等休闲或快餐文学; 有空余时间,更喜欢阅读散文、小小说两类文学样式。四大名著中,更喜欢读《三国演义》。读书目的更多的是消遣,少数能部分阅读老师推荐的书,写写读书笔记或札记。

学校的班主任不太支持学生阅读课外书籍,非语文老师在初一、初二时不干涉学生阅x,初三则极力反对。班上阅读课一般在每月一两次,同学几乎不对所读书籍进行讨论。老师基本上没有树立课外阅读榜样对学生进行鼓励。

群文阅读,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2 - 4 组形式多样的文章或者更多,建构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教学方法。群文阅读要发展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群文阅读与写作实践相互促进的策略研究,既是解决阅读与写作问题的很好途径,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果通过实践与理论研究,达到“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只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二、群文阅读与初中生写作能力分析

1、指导学生默读和浏览。

群文阅读与单文阅读不同的是: 单篇阅读教学侧重于精读,而群文学习多采用略读、默读、浏览、边读边思考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我们提倡在每一单元安排一节群文阅读课,放弃传统精读课文那样去逐字逐句地肢解文章式的分析、品鉴、大段大段地朗读,课堂上不单独安排时间扫除生字障碍等方式。旨在一个特定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培养学生快速浏览阅读、抓取信息、整体理解,不把过多精力放在体会、咀嚼、品味语言上。默读、浏览,是侧重于大量信息处理的有效阅读方式,是侧重思考的阅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方向明确的高质量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2、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写兴趣。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尝试以“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为群文阅读教学以及写作实践教学服务。每班每周一节语文阅读课,通过教师自主设计“阅读指导学案”有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阅读,鼓励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定期组织读书沙龙、速读比赛、美文朗读比赛、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等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将课内课外阅读通过活动平台连为一体,使学生读写活动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3、利用群文阅读中的小组对话和讨论,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

群 文阅读,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对话等读书会形式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阅读课中的讨论,可参与性,开放,多面向,极大的解放了学生的“生产力”。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有话可说。知识储备、阅读视野、想像推理能力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答案,答案是不尽相同的,这就很多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优势。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选取喜欢的文章内容,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也不应只作简单的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充分鼓励、引导、点拨、启发,为学生创造一个坦率、自由、富有探索性的氛围。所以我们需要解决的是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讨论意识和表达技巧,因为如果在小组讨论时,讨论成员消极对待,重复话语,拖时间,甚至互相扯皮,讨论完全就是浪费时间,所谓讨论的积极意义只停留在了理论上。只有指导学生有效讨论,课堂才会产生有效生成,学生才能通过不断地思想碰撞思考、积累阅读体会。

4、利用群文阅读比较策略,凸显群文阅读中的亮点

“比较”应该是群文阅读用得最多的阅读策略: 横向章节同类比较、纵向难易比较、大略地比较、细致地比较、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内容方面的、比较表达形式方面等, “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有发现探索并领悟。我们要解决的是帮学生选出合适的一群文章,指导学生准确找到该群的比较切入点,然后进行有效阅读。

5、利用群文阅读探究思考策略,拓宽学生写作选题

群文阅读不仅仅是盲目加大学生阅读量,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推论、比较、猜测、反思等方法对于文本进行探究性思考。祝新华教授在他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他把阅读能力分为六个层次: 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我们通过群文阅读促进学生写作实践,就是希望通过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进行延伸性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写作实践的能力。

6、以展示为策应,为学生拓宽舞台

大学生阅读论文篇5

关键词:语文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命题趋势 解题技巧

一、引言

我国普通学校招生的主要方式是考试,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在中学教学中,中考、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它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影响着中学的教学方向。语文作为高考的一部分,指导着语文教学的方向。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试题的重要部分,对现代文阅读的研究能促进语文内容与形式的科学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成绩,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阅读教学。

笔者主要以2010年的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从内容和形式、解题方法、意义等方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进行了分析。

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内容的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包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此类文章一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语言简洁,表达准确,涉及领域广泛。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涉及自然科学及技术研究的论文,这类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但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背景,给考生阅读带来一定难度。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最大的特点是新,即紧跟时代,关注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

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形式的分析

研究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不仅要研究它的内容还要研究它的形式。从题型上来看,纵观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主要以选择题为考查题型,如2010年全国卷、山东卷、辽宁卷、安徽卷等;还有一些地区的试题包括主观题,如2010年湖北卷第7题,广东卷第14、15题填空题。从题量上来看,从近十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量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四、语文论述类文本的命题依据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不仅要测出考生已具备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也要测出学生是否具备大学需要的阅读能力,这就决定了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必须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语文教材为依据。 转贴于

1.课程标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做了以下具体要求: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默读注重实效,阅读具有一定的速度(一般现代文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2.能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3.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4.了解语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简况。

2.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决定了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下面以2010年的山东考试说明和山东的语文高考试卷为例,分析考试说明与高考语文阅读的关系。2010年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第一卷中现代文阅读9分,第二卷中现代文阅读为选做题,18分,给出文学类和实用类两个文本,并分别在文后设置18分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个文本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其中第一卷中的现代文阅读为论述类文本阅读。

3.语文教材。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教材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来看,2001年至200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总分为12分,从2005年到2010年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总分为9分。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在全卷中的比重与同期现代文在教科书中的比重大体一致,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五、结束语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对高考语文做出分析和研究,尤其是新课程标准颁布后,人们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当然,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研究还在摸索中前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高考语文现代文命题会越来越科学,从而能更好地指导中学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兆鹏 大学直通车高效复习方略[J].济南:济南出版社,2008(03)。

[2]王兆鹏 专项突破大讲堂——现代文小阅读[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

[3]徐殿东 用理性的逻辑分析。

[4]张树强 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技法指津[J].新校园:学习版,2011年第三期。

[5]冯建波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文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四期。

[6]刘国志 巧借题干信息,提高答题效率[J].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3期。

大学生阅读论文篇6

关联理论还强调在语言认知过程中输入最小的心理认知储备以获得最大量化的语言认知成果,谋求最佳语境关联倾向。可见,任一明示行为的背后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关联取向,这同时也是语言交际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前提。其中的最佳关联取向,正是建立在思想意识之上的语境效果获得,它与语言推理的过程密切相关,信息获取的途径增多,在语篇内容的理解上也就相对容易许多。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关联理论的关系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基本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中,关于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和思考。自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开展以来,先后产生了四套相关的教学理论体系,即自上而下式阅读理论、自下而上式阅读理论、交互式阅读理论以及图示阅读理论。现有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效果取得上却是各有弊端,难以全面呈现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阻碍。任何一种教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服务于课程本身,因此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阅读必定是有效的拓展途径之一。关联理论运用到英语阅读当中,是在语言交际的基础上建立了必要的语境关联,这一关联建立的原则既包括了主观的认知原则,同时也包括了客观的交际原则。所谓主观的认知原则,是指最大关联性的统一应与人类的基本思想意识相吻合。而客观的交际原则则是强调任何一个明示推断都必须存在与之相联系的必要关联属性。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开展注重个体与文字之间的一种沟通和理解,不同于个体与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模式,在主体性质差异的影响下个体与文字之间更易产生情感的渗透和共鸣。在关联信息的指引下,个体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将这样的关联传递至沟通模式当中,呈现出自身的沟通意图。简单来说,英语阅读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在挖掘这一关联性的同时实现不同语境之间的互动,理解文章的本质涵义。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关联理论的实际运用

作为一种有效的语用交际理论,关联理论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关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关联理论的实际运用,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词汇中的渗透

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动态双向活动的呈现过程。这其中,语言交际的一方在明示环境下与另一方共同完成语境推断,实现语境交际的最大关联性。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词汇理解一直是学生的弱项,然而词汇又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平至关重要。此外,阅读中的词汇还是实现信息交流的关键,是语篇作者思想与情感表达的重要基础。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挖掘其中蕴藏的关联性,进而构建出必要的关联语境,发现作者的真实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对语篇的知识背景有切实的了解,在充实的知识储备下完成知识的背景渗透,进而对词汇和句型一一击破,在合理推断中理解文章的准确涵义。比如在碰到陌生单词或是一词多义的情况时,我们需要运用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推断来斟酌单词的准确释义。

2.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语篇思想中的体现

以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主要包括学生集体朗读、分段式朗读、概括段落大意以及文章整体感知与讲解几个阶段,这种框架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探知与推理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更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热情,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语篇思想中的渗透,能够让学生理解语篇的中心思想,找到关键段落的主题核心,理清不同句型之间的关系对比,进而总结出文章的本质涵义。此外,运用关联理论还能训练学生寻找信息之间存在的最大关联性,促进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关联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不同文化差异对于学生阅读的影响,及时导入必要的背景介绍,力求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情境当中构建有效的阅读语境,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3.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语境构建中的应用

阅读语境的构建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关键,同时也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亟待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境构建,是建立在多种语言信息相互作用效果下的一种有效集结。需要注意的是,语篇中的语境创设并非是文章作者事先构建的内容,而是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文章的大意,进而产生的对于其中语言信息的一种整合意识,如此形成的语境效果对于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形成正确的语境构建意识,并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认知体验与语境内容相互融合,赋予每一个单词更加鲜活的生命意识,深化文章的情感表达。这一过程的实现与主体关联性的发挥以及语境推断显然存在着必然联系。

四、关联理论应用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解层面出发,我们认为关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呈现:其一,从字面释义理解文章的大意。这主要是指读者在对单词和句型的理解过程中了解语篇的字面释义,这对回味语篇的主要内容、其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辨认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及构筑其中人物关系之间的脉络极为有效。其二,在推理过程中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单纯理解文章的字面涵义显然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不够全面和系统的。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辨认人物关系和事件特征的基础上合理推断语篇的结构和形成背景,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语篇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以及创作目的。其三,在深入理解之后进行必要的自我判断和评价。在读罢文章之后,学生应当根据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来进行自我有效信息的判断和筛选,从自身的阅读经历出发,充分运用语言知识的应用技能来对文章内容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自我判断与评价,进而获取最为有利的阅读信息。综上分析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当中的认知原则是建立在有效的知识与背景分析功能之上的辩证评价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自我参与的过程,而并非被动去接受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应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教学实施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思辨、自我推断和自我吸收的过程中加深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提升自我阅读水平。相比之下,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基本都是源于语码交际的教学理论,教师在分析和提供教学素材之后让学生自我预习,再针对其中蕴含的知识点进行逐句讲授,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回答一些特定的问题,如此就算完成了阅读教学的讲授过程。教学实践显示,语码教学理论并非完全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程教学,而单纯对于单词和句型的解码并不是阅读,只能被看作是一种英语知识的传授过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阅读材料的最先接触者,也是阅读内容的接受者,同时还是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最为透彻的语言传授者。正因为如此,教师自身必须对阅读材料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概括,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最佳材料,从综合性与连贯性的双重角度组织好阅读信息的传递,便于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文章的大意,进而作出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一过程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阅读环境,更是对于关联信息的一种高度概括,为学生的语境发展创设最佳条件。从关联理论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向性来看,当前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开展理应朝着这样的模式发展:第一,教师在充分理解语篇大意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境关联素材,指导学生把握语篇的知识精髓,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和认知语境。第二,教师应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挖掘素材中的关联信息,并加以组织和整合,创设有效的阅读语境和情景假设,在有效思辨的过程中完成对阅读内容的合理推断。第三,关于在阅读分析和阅读推理的处理上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阅读权利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关系建立和组织推断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阅读语境,提升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感悟。第四,阅读过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动性,积极展开师生间或是学生之间的合理探讨与互动,让学生在内容判断上进行自我评定,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理解错误之处的认知,加强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五、关联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些技巧

许多学生在接触阅读材料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认为大多数阅读材料都不存在太大难度,生词的数量有限,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句型结构上也能够大致明白意思,感觉理解语篇大意并非多么困难的事。这样的认知误区往往在考试中就会显露出弊端,比如一道题目在问到“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推断出什么?”时,学生大多会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作出准确选择。甚至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只是单纯地逐句翻译,单方面揣度语篇的字面意思,在具体应用时生搬硬套,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本质内涵,缺少了必要的内容推断意识,忽视了语篇理解的整体性。关联理论的应用正是从语用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辨、判断及推理意识的发挥,这不仅符合学生基本的语言认知发展规律,更加突出了阅读教学的灵活性,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完善。为了更好地体现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极其重要的。

1.注重跨文化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英语阅读课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的交流过程,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对整体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关联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的一种体现,这对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关联理论主张语言交际过程当中的相互理解与渗透,这就需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能够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得以再创造,满足学生在语言认知方面的结构需求以及表达习惯。阅读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将语篇的知识背景与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营造特定的语用氛围,在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跨文化意识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让学生加深了对西方文化及区域风土人情的了解,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而这些储备知识对于语言的关联性与适用性也将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2.在关联性的指导下探究文章的内在涵义

语篇的内在涵义并非是从字面信息中整合而来的,而是需要读者通过有效的阅读途径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总结所得。无论是明示的信息,还是暗含的内容,都需要读者仔细品读,有效斟酌,在思辨及推理的过程中探究语篇作者的本质写作目的。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需要从语篇作者间接性的情感表达中概括出语言的实用价值,理解作者真实的交际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文章的精髓,在掌握文章关联性的基础上探究语篇的内在涵义,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3.在语境创设中感受不同语篇的文体风格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感受不同语篇的文体风格是对语言运用及综合技巧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这对语境关联的创设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语篇作者在进行文章写作时会首先对读者的综合认知能力进行基本推断,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某一文体形式表达语篇的内涵和意图。通常这一文体风格体现在其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因此,展现其特定文体风格的语篇里,必定存在与之对应的词汇、语法及整体文章结构特征。正如在说明文中,通常出现的都是非人称主语的词句,整篇文章鲜少带有感彩;而记叙文的显著特点则是通篇语句较短;至于议论文则通常采用传统的三段论格式,其语篇在语言技巧表达上比较严谨和慎重,目的在于突出作者的观点。可见,阅读课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解释不同文体风格在阅读材料中的体现,从而引导学生在语篇中找寻语言和结构的关联性。

4.在文章整体结构中探寻关联理论的应用

从语篇的整体结构来看,其文章内容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必定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而各分句必须与文章主题存在关联,文章各段落结构之间也必定有着关联性。语境作为这些关联性存在的基础,使得整体语篇的信息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有效集合,前段文章信息可以在后续内容中寻找到必要的关联性,这就使得语篇在境界上不断深化,促使文章整体结构越发有序和完整。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设计,从整体上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修辞手法和信息填充技巧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对相关修辞和填充技巧的讲授也是极为必要的。比如在阅读素材中经常会出现的反语技巧,就运用了与文章本意截然相反的词句表达,以此来突出其中的讽刺或幽默意味。在关联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可通过对前后文推断来正确分析反语的使用技巧。此外,隐喻手法也是关联理论在认知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出于语篇简洁性的考虑,不少内容会被作者省略,而为了更好地理解语篇内涵,就需要我们对文章信息进行填充,以此来推断其真正含义。

六、结语

大学生阅读论文篇7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这种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阅读者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通过阅读,他获得了新的信息,而阅读者语言能力在这种大量的持续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阅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者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了信息交流,从而自然习得了母语书面语能力。正如儿童习得自己的母语口语,并没有什么人给他系统的讲解词语涵义、句子结构,他通过和周围环境的语言交际,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习得了母语的口语能力。此外,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到原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其实,并不在于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我们进行的是“真实的阅读”,“课内海明威”是可以和“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的。

与课内精读和语言学习相比,真实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它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是一种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真实的阅读既不需要像语言学习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阅读能力训练那样在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真实的阅读首先是真实的,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因此,真实的阅读要求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读说明文能获得新知,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读懂了文章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其次真实的阅读时实践的,语言习得论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而且这种阅读实践是真实的、负载信息量的,不同于阅读训练中针对阅读技能的阅读实践。第三,真实的阅读是大量的,只有大量、持续的真实的阅读,才能使学习者语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由于真实的阅读减少了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也使大量阅读成为可能。事实证明,许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无论是文学工作者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主要是通过这种真实的阅读获得的。

从教学理论上看,真实的阅读很容易在现存的语言学习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个体母语水平发展系统中,它与儿童母语习得一起反映了从口语习得到书面语习得的母语水平发展到全过程;在语文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与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共同构成了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语言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和真实的交际分别在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目前,通过大量自由阅读来提高学生书面语能力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和广大于语言教师的普遍认同。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freevoluntaryreading简称FVR)。“FVR是自愿进行的一种阅读。读自己爱读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回答问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他认为,如果能坚持这样做,“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一期)。显然,FVR就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不过,真实的阅读包括的内容比FVR更广一些。

从教学实践上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语文学习者都注重发挥了真实的阅读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一些大型的语文教改实验方案也是如此。上海市有一个"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式"教改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从高中的5课时,初中的6课时中分别划出2课时来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种书籍,学生们对这种自由阅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大幅度的提高。(详见《语文学习》1989年第七期)目前,湖北宜昌市正在实施的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教改实验,也将大量课外阅读放到了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将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无独有偶,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有两个成功的语文教改方案也是以大量课外阅读为主要特征的,一个是由国家教委发文推广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一个是山东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前者突破了小学低年级不能进行阅读和作文的模式,在儿童入学不久,尚不认识汉字和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使识字和阅读、写作同时起步,交叉进行,寓识汉字于阅读之中,发挥了阅读对识字、说话和写作的促进作用。后者把小学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分别提高了5倍和4倍,把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一部分用于课外自由阅读。在三~五年级每周开设三节课外自由阅读课,建立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双轨运行”新机制。这两个实验都取得了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显著效果。不仅如此,实验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详见《人民教育》1992年第10期和《小学语文教师》1995年第10期)

那么如何将真实的阅读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呢?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大大语文”的语文教改方向,坚持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传播民族文化。因为从语言习得论的观点看,语言能力只有在联系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形成,不负载信息量的语言活动不是真实的语言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真实的阅读占据主导地位,使阅读活动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突出语言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也是语文作为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其次,我们要坚持在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这一点和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语感教学论是基本一致的。按照语言习得论的观点,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是习得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种阅读实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而是主要关注内容的真实的阅读,所以我们还要减少作业量,使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

第三,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大幅度增加课内的真实阅读量。实践证明,大量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环节。虽然课外阅读就是真实的阅读,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要使课内阅读更加科学,更有效率,就必须以真实的阅读为基础,从语言学习理论方面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研究,揭示课外阅读的本质属性。同时,我们也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内精读转化为真实的阅读,并大幅度增加课内真实阅读量,这样课内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有了的希望。

大学生阅读论文篇8

关键词:英语阅读阅读因素 阅读策略 阅读理论

一、引言

语言是用来表达、传递、接收思想感情的交流工具。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信号后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虽有可以反复琢磨、仔细推敲文字等有利方面,但它无法借助说话情景、说话人的语音、手势与体态等外界因素等得到启发,而全靠读者自己的思维、语言能力与知识水平理解语言。阅读从表面上看,它仅获取信息,而不表达思想,似乎只是接受信息的单向活动。因此,长期以来,它与听力都被认为是被动吸收语言知识的“接受性技能”。直到近年来,随着心理语言学与脑科学的发展,揭示了在阅读与听的过程中人脑与外来信息互动的运作过程,才发现这一看法是片面的。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之间互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是读者积极主动地在其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建构的过程。格莱布总结多年来的实验与研究,指出外语阅读包括六方面的要素:(1)自动认字技能;(2)词汇与语言结构知识;(3)语篇结构知识;(4)社会与文化背景知识;(5)分析、综合与评价技能与策略;(6)监控阅读的元认知知识与技能。

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能和策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大学英语阅读实践教学要建立在策略教学基础之上。英语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认知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语篇信息。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英语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欲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首先要研究影响阅读效率的各种因素,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策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影响阅读能力提高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1.语言因素的制约

(1)词汇量不足。学生的阅读速度一般与所掌握的词汇量的大小成正比。词汇量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少,阅读速度就快,否则就慢。词汇的扩充是阅读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量的大小预示着阅读能力的高低。词汇量的缺乏、不能自动解码,是构成阅读困难的首要原因。据调查,90%有阅读困难的学生都有解码技巧方面的困难。

(2)语法基础知识不扎实。虽然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完成了语法基础的学习,但是在掌握的程度上是因人而异、参差不齐的。表现在阅读上,有些学生遇到长、难句型或词汇量大、句中伴有插入成分时则不会正确识别和处理,造成理解失误,从而影响了阅读理解的正确性。

2.非语言因素的制约

阅读技能和阅读理论欠缺。在未经训练前,多数学生一开始总是习惯于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或仅停留在句子水平上,借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去理解,而不是按段落来进行阅读、分析以及寻找中心思想,缺少对文章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了解,对所读的内容不能进行正确归纳、分析、推断。因此,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遇到主旨题、推断题和结论题往往失误率比较高。

三、克服不利因素,培养阅读能力

1.扩大词汇量

记单词是枯燥、乏味、艰苦的事情,因此,一方面要求和鼓励学生树立勤奋学习的观点,讲清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介绍一些记忆单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所学的词汇。

(1)词缀词根法。词缀分前缀和后缀两种,常见的前缀有im-,un-,co-,sub-等;后缀有able,-or,-ic,-tion 等。词根位于中部,是词含义的中心。通过对词缀本身含义的掌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语境。语境可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条件语境,而影响阅读能力的主要是上下文语境。常见的上下文联系类型往往能帮助理解生词的意义,如同位语关系、反义关系、持续关系、因果关系、描述关系等。

(3)词类分类。可以根据社会热点把有关经贸方面的词汇、法律方面的词汇、体育方面的词汇等归纳起来,在一定的场景下让学生们当场记忆。这样,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记忆的效率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2.掌握语法知识

英语语法是一种较为系统、严密的语法体系,只有牢固、熟练地掌握好必需的语法结构知识,方可在阅读时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获取所需信息。语法教学应贯穿于外语教学的每个环节,但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应采取提问或练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回顾、加深和巩固以往所学过的语法知识。而对于新的语法现象,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其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而不是去记忆死板的条条框框。常见的语法教学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经过系统的讲解和大量的联系,学生一定会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

3.掌握阅读技巧和运用阅读理论

快速阅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培养起来的。施教者应该在通过精读获得较高的阅读理解正确度的前提下,侧重各项泛读技能的训练,努力引导学生养成组视阅读、集中关键词阅读、抓主题句阅读、利用词缀和上下文推测词义阅读以及用外文思维阅读等良好习惯。还有其他一些技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如略读法,即通篇浏览,了解文章大意和中心内容;寻读法,即有目的地寻找文章的主要信息;评论阅读法,即弄清作者在文章中表露出来的态度和倾向,对其主要观点加以评论;场景阅读法,就是熟悉文章所描述的背景情况等等。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一些阅读理论,可以开阔他们的阅读思维和角度,更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效率。阅读中的图式理论,关联理论, 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 元认知理论,语篇分析理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帮助,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以上的教学策略和理论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阅读技能,为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准备了理论知识。

四、结语

大学英语阅读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为了成功的达到英语阅读的教学目的,作为教学者需考虑到影响阅读的因素从而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教学策略的训练和理论的指导,最终让学生轻松阅读,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