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8篇

时间:2023-03-02 15:00:17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1

1.1偏重理论轻开发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经过我们对软件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数量不少,但水平偏低,更重要的是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企业希望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软件开发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但很多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本身的问题,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术而轻视了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这种现状导致软件企业从高校招聘的毕业生不能立即进入软件开发岗位,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开发工作。毕业生到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上要经历的适应期和培训期,说明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按照软件开发过程和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

1.2实践条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各个高校的实验条件经过近几年,尤其是2013年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实验和实训的条件得到很大提高。校内软件工程的实验环节均能满足教学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尚摆脱不了之前知识教育体系下的实验模式,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课题多,实战课题少,参与建设实训基地的企业热情不高,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现有的机器数量、配置大部分还是以单台性质的设备和个人计算机为主,满足不了软件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少真实的开发项目和项目开发指导组,难以营建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生产环境,不能满足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对实训课程的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1.3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以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来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经过多年的师资建设,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他们虽然有较强的学术能力,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尤其是新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软件开发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老教师的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很难胜任新的软件工程应用开发类课程的教学。这就造成了整个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与软件工程专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很难适应培养软件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此外,不论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的高校评价教师的标准都是侧重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论文数量,使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在进入高校工作几年后,原来即使具备有开发能力的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淘汰,无形中引导着教师队伍建设向学术型方向发展,而忽视了工程实践水平的提高。

2CDIO与软件工程专业

从项目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可知,工程项目、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基本都要经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样的阶段。工程项目或产品首先要根据需求进行构思,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项目或者产品开发的计划方案;再根据计划方案进行设计,确定实现工程实施或生产产品的工艺流程、操作程序等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项目的实施或者产品的生产实现;最后是完成项目的运行服务或生产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因此,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以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设计了工程教育模式,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2011年,CDIO区域性国际会议在北京中苑宾馆隆重召开,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指出,未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四个更加重视”:一要更加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二要更加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三要更加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要更加重视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CDIO工程教育模式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培养等诸多问题。此外,从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11条通用标准看,每个标准的实现都能够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体现,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卓越计划”中融合CDIO的教育理念必将为高质量实施“卓越计划”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根据用户的要求,按照按预算和进度实现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工程,是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研究的对象是软件系统,涵盖软件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软件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软件可信性、度量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应对当今软件所面临的复杂性、开放性和演化性等一系列重要挑战,是工程应用的理论层面;而软件工程的重点在于综合应用包括科学方法在内的各种软件设计方法,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深刻理解设计合格软件产品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去构建可靠、满足需求的软件产品。IEEE最新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分解成10个知识域,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知识领域贯穿于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中,以软件产品的方案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的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将CDIO工程教育融合到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中是必要且可行的,有利于培养出软件设计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管理与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强的,具有软件工程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推动软件产业不断开拓创新。

3融合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3.1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综合培养理念设计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融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软件工程教育与项目、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紧密结合,以项目或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引入校企合作机制,采用3+0.5+0.5的培养模式。前3年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教育类似,完成软件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后面的1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为项目实训,以校外实习参观,校内讲座、实训的教学方式,用已经开发完成的项目或软件产品为例,模拟企业运作进行教学,熟悉项目工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将前3年学习的知识融合,在实训中掌握开发工具,以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接受软件工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入合作企业或者就业企业,参与到企业真正的项目开发中,以企业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在设计中锻炼职业能力。

3.2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理论教学体系

坚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今后成为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保证,也是CDIO培养模式的基石。以软件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为目标倒推成为卓越软件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去组织理论教学体系。包括软件从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良好的数学建模能力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运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计算数学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基础课程: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导论、数据库原理、信息系统基础、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进行软件设计所需的软件开发类课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构架、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工具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人文素质系列课程: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法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团队激励与沟通及全校性选修课程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掌握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了解国际IT文化的外语应用能力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说、日语基础和专业英语。

3.3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设计软件产品能够实施和运行的关键。以产品的运行周期为主线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实现第一层次的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以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为贯穿专业课程模块的线索,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培养;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训和毕业设计为载体,实现第四层次的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以此形成集实验、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CDIO的“做中学”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和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的“双向聘任制”模式,使软件工程专业与软件企业更为紧密地结合。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联合建立项目开发小组,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研发,体验软件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从业人员角色。在项目研发中进行需求分析、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和算法设计,编码实现,测试、投入运作等一系列工程实践。以此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教师项目开发锻炼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采用“双向聘任制”模式驱动,专业教师与实践基地软件技术人员间角色转换;科研、技术研发项目与教学课题间的相互渗透。学校将工程实践列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指标,甚至职称晋升的指标,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工程能力的提高,这将逐步解决困扰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实践、实训的难题。

3.4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规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实施

培养质量标准,是规定某一个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现途径、评价方式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卓越工计划”中引入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将“卓越工计划”通用标准与软件工程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是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序实施的有效保障。

4结语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2

校企结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包括教学大纲、案例库、教师团队、考核标准、交流平台和实施反馈6个部分。

1、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实践作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阶段最后一门2学分的必修课程,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的软件工程综合训练,安排在大三暑假集中2周完成,之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企业实习。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软件开发和管理的训练。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目前软件应用热点,教学实施采用开放性原则,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当年的软件应用热点和企业师资状况,选定该年的教学实践内容。

2、案例库

案例库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以往的实践课程多采用教师提供的虚拟案例,很难体现实际工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有效的案例必须来自实际项目需求,这些案例可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也可以源于教师的应用研究课题,真正做到将实践课程融入实际工作环境。实践案例的内容主要分为3类:软件应用类(如手机移动软件开发)、面向领域软件开发类(如面向金融领域的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方法应用类(如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实践案例的筛选要能充分体现软件企业开发中面临的典型问题,如需求不稳定等。实践案例覆盖的应用领域要宽且涉及的领域知识能让学生在短期内理解。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技术难度和案例规模要适中,能方便学生在两周内完成并让参与实践的学生有成就感。此外,还要考虑实践案例实施时间和场地的影响等因素,在案例建设中对实际案例进行剪裁,以满足上述要求。由于不同软件项目采用的模型或方法不同,其实际开发过程可能差异很大。软件过程模型既决定软件项目管理需要监控的里程碑点,又影响过程执行中需要使用的相关模板,因此案例库建设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针对不同的实践案例,根据采用的过程模型,确定项目执行中的监控点和成果的展现形式,开发相关标准和模板。案例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过程的积极性,要保证每年的实践案例不重复。

3、教师团队

软件工程实践应该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评和答疑为辅的方式实施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积极主动参与,那么将无法达到目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学生软件开发、过程理解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不足,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指导教师要适时开展讲座、及时评审文档并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作为客户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有利于澄清需求的问题。实践的成功实施必须依赖于好的实践教学团队。软件学院教师实践经验的局限很难让学生体会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企业教师虽然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因企业教师的不稳定性致使所积淀的实践成果很难延续。为了使学院教师也能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成长,我们组建了以学院教师为主、企业教师为辅的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学院教师负责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的组织安排、案例库的建设、规范化的指导和充当现场客户等工作,而企业教师则负责提供企业案例、在校内建立模拟企业环境以及进行实践现场指导等工作。在企业教师的聘请上,我们以软件学院现有的企业实习基地单位为突破口,同时借助软件行业协会等支持,积极与企业联系,探讨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可能方式。为不断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团队每年定期与合作企业商讨当年实践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实施方式,同时共同完成当年实践教学工作。在校企结合的教师团队中,学院教师相对稳定,企业教师则根据每年选定的实践案例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聘请最熟悉该实践案例的高水平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以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4、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是实践参与者的指挥棒,它充分体现了实践的最终意图,既要减少“打酱油”现象,又要扭转“大作业式”软件开发局面。团队开发要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用户交付更多的功能。此外,通过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用户的需要,这也是实际软件项目关注的重点。在实践中向学生渗透“向用户交付价值”的思想,即软件开发者向用户交付的不仅仅是软件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向用户交付可以为其创造价值或节约资源的软件功能。向用户交付不想要或不感兴趣的功能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每一个软件功能的开发都需要投入时间、人力等成本。与学生大作业中的虚拟题目不同,软件开发者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小代价向用户交付满意软件。基于上述思想,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的考核可以在基本考核标准基础上进行适当微调,形成个人成绩。基本考核标准是以团队为单位从过程实施和最后成果演示两个方面进行课程考核。过程实施部分主要考核各团队是否按时提交阶段性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的撰写质量;最后成果演示部分主要考核各团队最后的交付软件或原型系统及其相关文档的最终稿。最终将过程实施和最后成果演示两部分成绩按一定比例形成团队成绩。学生个人成绩也受所采用的过程模型的影响,如敏捷过程模型强调团队的成绩就是个人的成绩,而瀑布模型比较适合分层管理思想,学生个人成绩可以在团队成绩基础上,根据个人对团队所做贡献的业绩系数进行调整。

5、交流平台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频繁交流:教师需要定期通知、上传文档模板、监控项目进展情况、解答学生问题;学生需要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同时根据计划按时提交阶段成果。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顺畅交流,整个实践过程需要实时监控,实践支持平台也必不可少。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我们从开发与维护的可持续性、学生使用的便利性等方面反复论证,确定“以学院现有的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建设原则,在学院的“协同工作与学习系统”中实现“教学辅助”功能并向企业教师开放。该平台不仅实现了课件、作业的上传和下载,还成为学生获取教学补充材料和师生教学互动的直接渠道,具体网址为/eCollege/Index.aspx。

6、实施反馈

校企结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建设与实施提供了依据,但它只是一个框架,规定了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每次具体实施都是对该框架的一次验证,并且可以根据实施情况对框架进行优化和完善,因此将实施反馈作为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每年课程实施完成后根据当年教学主题的不同,开发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以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为持续提升后续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动力并指明方向。

二、框架应用

依据前面提出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通过与IT行业敏捷软件开发实践实施最好的Thought-Works(斯特沃克)公司进行多次洽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团队于2012年4月确立2012年暑期软件工程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由7人构成的校企结合指导教师团队对2009级本科生进行敏捷方法实践训练。

1、实践准备

为了使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能很好地合作,在实践准备阶段,学院教师团队一行3人花费2周共累计5天的时间进入企业体验生活,与来自企业的4名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教师组成7人的实践教师指导团队。以该公司为某国际机构开发的一个有关慈善业务管理系统项目为实践案例材料,对其剪裁后,形成了此次实践教学案例并配备50页文字材料,提供已运行系统的链接网址。为规范整个实践过程,实践教师指导团队根据此次实践主题,制定了详细到天的教学实施计划,明确给出教师、团队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每个阶段的提交物,确定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的工作重点,同时开发实践交付物相关文档的模板。

2、应用效果

2012年6月15日—7月30日,我们依照上述思想对大三139名本科生组成的14个团队讲授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在6月15日的实践启会后,向学生下发案例的相关材料、教学实施计划及相关标准、模板,让学生在实践前就明确验收标准。为了增强实际项目开发氛围,我们要求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每天按时到实践场地。学院指导教师每天到实践现场不定期考查各团队进度、批改审阅学生提交的阶段成果,针对开发出现的技术与管理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从客户角度回答与需求相关的问题。企业指导教师则按计划在各阶段点到实践现场作团队指导和总体点评。在第一、第二阶段的评审会上,除了指导教师针对每个组作点评外,还邀请做得好的团队介绍成功经验,供其他组借鉴。第三阶段的验收包括软件功能演示和小组答辩。学院指导教师依据最初计划,对学生的文档和软件产品给出综合成绩。为了了解校企结合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在课后进行针对教师、教学等各个方面的问卷调查,软件工程实践课调查问卷见表1。学生对企业教师在实践指导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满意度达到96.3%;对学院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和评审也很满意,但是相对来说,学生对学院教师的实践准备不是很满意。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对案例内容生疏,与以往由学生自己提供实践项目不同,此次则由教师提供实践项目并且在实践启动会后才下发相关材料;二是对“客户意图”理解不够,与以往大作业中自己既是客户又是开发者不同,此次实践项目的客户是指导教师,他们对案例需求具有解释权。很多学生在开发中遇到需求不清楚的问题时没有与教师积极交流,而是“臆断”需求,导致在阶段性检查中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客户”需求而受挫。此外,学生普遍反映时间太短,但这恰好符合软件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软件开发中最紧缺的资源莫过于时间。学生对此次实践的整体满意度为95.56%,还是很高的。这表明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对于该调查中的两个开放问题:“你认为此次实践值得发扬的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哪些?”学生认为最值得发扬的是企业教师参与实践的指导,最需要改进的是延长实践持续时间。该反馈再次验证了校企结合模式的有效性。

三、结语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 软件技术专业 教改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当前的软件工程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形势,为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端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技术”,它旨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面向技术工程、面向未来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的展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也相继展开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对提高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出符合软件产业发展,拥有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生,要求学生要以软件技术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实现软件技术能力。很多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往IT行业、研究机构、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系统工作,而对于创新性能力和软件技术管理能力以及应有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所欠缺。

“卓越计划”对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端人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软件技术系统基础理论及实际技术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软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培养上的具体要求都综合了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而“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要求也更加贴切当前的行业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一)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远离现实的技术教育。当前,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具有独特的环节。卓越计划中就是需要将技术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中,能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模式,这是软件技术教学的关键点。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环境、外部资源、企业类型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回归工程的企业资源实在太少了,软件技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可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无法很好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能力不足,企业师资欠缺

教师是学生学习接触知识的指导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出高学历的人才,教师软件技术工程开发经历较少。所以,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开发软件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和软件技术教学中改革,这些都需要具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之前一毕业就踏入教师行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软件技术的实践工作,缺乏软件工程经验,这就直接约束了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三)完整的技术化过程尚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

软件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处于国际化、标准化之下,大大的落后于世界。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软件技术行业发展迅猛,拥有较强的发展势力,但是国内的软件技术行业规模依然相对较少,部分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上也只能采用关键设计原则和软件技术思想,同大规模的大生产工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学习中学习任务还是很单一。例如只能参与软件开发程序的某一环节,对整体软件开发根本不能全面理解,达成卓越计划中的软件技术工程师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三、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策略

(一)重视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实施有效的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的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了解未来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寻求跨学科的大平台合作,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良好的双向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合理的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学会在优势专业中探寻软件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匮乏现象。

(二)更新培养理念、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支持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落后的培养教学方式,更新培养理念和目标,积极的寻求出适应卓越计划实施的科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不拘一格的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有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经验的人才招聘为教师,尤其是对于中高层软件技术管理人员,建设优质的教师团队,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能力,从而促进卓越技术的有效实施。

(三)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形成以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为主线,以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教学方式,来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改革。我国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大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在之后教学中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软件过程分析,让学生在软件技术学习中可以完成软件整体设计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卓越计划的实现。

四、结语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促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ε嘌出中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卓越计划实施的薄弱之处,才能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陆鑫,胡旺,张宁.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09).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4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项目开发能力;团队师徒制;编程能力

0引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向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的软件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软件技术人才需求。一方面,尽管高校每年都会向社会输送大量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但许多软件公司和企业却还是招不到合适的软件开发人才,软件技术人才市场仍旧存在“用工荒”现象;另一方面,不少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却抱怨找不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使得他们被迫改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与软件企业需要的岗位人才能力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虽然在学校里学习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相关课程,但缺少应用这些碎片化课程知识开发软件项目的能力,缺乏开发实际软件项目的系统性实践与训练。因此,当面对具体的实际软件项目时,学生经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束手无策。因而导致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经常会因没有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经验而被企业拒绝录用,使得不少学生被迫改行。因此,如何在学校里培养出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以满足社会、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培养途径、培养手段和载体、培养方式等方面开展调研与分析,改革传统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从中研究并实践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有效提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软件项目开发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传统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通过对近几年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的调研与分析后发现,不少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模式实施教学。而这种模式普遍存在模式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

1.1课堂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

传统软件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在机房或多媒体环境下讲解案例项目,学生端坐在多媒体教室或电脑前听。这种方法存在如下问题:(1)教师独自的案例操作演示与讲解一般需花费较长时间,等教师演示完毕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因信息灌输量较大、时间较长,学生脑中所存的信息已丢失不少,因而不少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2)由于教师在边讲边操作的过程中无法分身来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与效果,因此无法与学生互动,控制教学节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低下。

1.2案例项目内容单一、陈旧,与社会实际应用需求差距大

传统的教学案例项目内容单一、陈旧。多年教学使用同一个案例,与行业实际应用项目脱节,时效性差。由于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与实际项目差距大,因此学生学完案例后仍旧难以从事实际项目的开发,无法积累起能直接应用于实际项目开发的经验。

1.3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后学生跟着操作,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吃大锅饭的现象时有发生。

1.4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欠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侧重于理论学习,实际项目开发能力欠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软件专业的教师每周要讲授大量专业课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项目开发,使得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欠缺。

2基于项目的团队师徒制人才特训模式的涵义

本文中的“项目”是指来自企业的真实的软件工程项目、模拟项目,或者是学生创业、创新、就业项目等。真实项目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学生能独立如期为企业完成的项目。模拟项目是指因项目难度较大或者任务较紧,可能无法如期完成,但是出于对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的需要,与项目的其他开发者同时开发,若能按期按质完成仍然有可能被企业采用的项目。创业、创新、就业项目指利用专业技术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或者是为备战创新创业比赛而开展的项目。“团队师徒制”是指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带领由经过选拔的学生组成的学生团队,在学生软件工作室中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一人对多人”“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软件项目,以充分发挥企业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的特长优势,充分发挥团队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得到超越于“一对一”师徒制的团队教师的有效指导。“特训模式”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技能、具备一定素质的基础上,基于项目开展对学生有针对性、综合性的训练,以使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有效提高的精英化特别训练模式。

3团队师徒制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应用实践

3.1建立软件工作室

依托软件技术专业的设施、设备和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建立软件工作室。工作室是对学生开展精英化特别训练的场所,因此无论在环境布置或者硬件设置上都按照软件公司的要求来设置。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它既是一个教学场所又是一个工作场所。工作室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设置方向分成几个团队,如Java团队和Android团队。团队成员由学生自由组合,每个团队负责一个项目,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的项目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变为面向企业生产实践的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

3.2做好项目选择、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实施激励机制

这里的“项目”主要是指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或来自于企业的模拟项目。做好项目的选择和实施管理是通过项目培养学生软件项目开发能力的关键。每年暑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搜集软件项目需求。自主寻找有实用价值的软件项目,或积极参与企业已有项目,与企业联合开发。开发来自企业的实际项目资源,一方面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增强教师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也可采取激励措施。若学生团队完成的项目被企业采用,可对师生团队进行奖励,激发其积极性。不论在真实项目抑或模拟项目实施中,学生均处于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岗位中,担任着真实的工作任务,完成的是现实的工作项目,这种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企业所需人才。

3.3建立“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师傅团队

专业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又需要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师傅”。为此,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利用假期和访问工程师项目等多种形式,安排教师下企业。对下企业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励教师在完成真实项目中提高实践能力,获取专业新技术。把项目实施与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结合起来,真正打造“双师型”教师与师傅队伍。同时,专业每年引进2~3名行业专家作为企业讲师,提供企业的最新技术信息与岗位技能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企业工程师作为实训师傅,把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体现到实训项目中。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师傅)组成的教学团队,在工作室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带领学生团队完成相应的实际软件项目。

4“团队师徒制”实践的初步成效及其意义

4.1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软件项目开发能力的培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置身于真实工作环境,一个团队集体完成一个项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展对学生职业素养、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的培养。而且在师徒制的规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接触较多,了解深入,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真正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通过师傅手把手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企业项目往往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要求,通过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专业技能,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软件项目开发人才。

4.2推进产研结合,增强教师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由于教学中运用的项目是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需求的项目,而产研结合是项目来源的重要途径。因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产研结合工作中,自主寻找与企业联合的项目。产研结合是教师不断增强专业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不断参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充实和提升,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社会服务的生产力,形成服务社会和提升专业素质之间的良性循环。

4.3推动“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可以使教师在完成真实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获取专业新技术,也可以把项目实施与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相结合,真正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5

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质量保障

一、引言

目前,针对我国信息化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的要求,高等院校培养软件工程人才的模式也不断地进行改进和调整,特别是在工程实践能力上的加强,已经成为衡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培养出工程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工程人才,是软件学院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软件学院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软件学院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和调整,以便满足社会发展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并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体系与软件产业需求、专业培养目标不协调,对实践教学过程内涵理解不够,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等,表现为实践教学缺乏理论指导,模式各异,产学脱节,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欠缺,发展后劲不足等现象。为了更好地适应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软件工程人才,建立新型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所面临的新挑战。重庆大学软件学院自从成立以来,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教学目标、培养方法、考核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经验教训[1]。本文结合重庆大学实际情况,深入研究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提出了基于“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二、“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针对新时期实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需求与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实践教学内涵,重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建立量化可控的过程化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探索与国内外名校名企深度互动融合模式,我们构建了“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同时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程序设计实训、项目开发实训、系统管理和开发实训以及企业实习”为主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融合“教授讲座、科研训练、素质拓展、专业竞赛、创新实验与创业计划”等课外实践教学形式。“三类型”是“实验、实训、实习”,三者相互联系、渐进性地进行,从而保证了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要求[2]。实验是为满足理论课程教学要求,根据课程的不同在实验室完成不同任务。它是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实验是在实验室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或者工程原理的发现和验证,即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论证新原理,开发新技术;实验是对理论教学的进一步补充。实训是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取来自企业真实工程项目的实际案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项目经理小组化指导,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软件工程专业的技能、经验、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训练。软件工程专业实训分为3个过程,第一过程由软件学院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以小型软件项目为训练题目,项目小组一般由2~3人组成,主要训练学生软件编程技巧,使学生软件编程能力得到提高。第二过程由经验丰富的学院教师或企业导师指导,以中型软件项目为训练题目,项目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主要训练学生系统开发能力,包括:项目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和软件测试等,并能够应用常用的软件设计和软件测试工具。第三过程由企业导师指导,以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为训练题目,项目小组一般由6~10人组成,主要训练学生对大型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能力,训练学生对软件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认识,以规范的过程和标准来有效地开发和管理软件系统。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软件工程专业实习是让学生去现代的软件工程生产企业开阔眼界,认识现代软件生产过程,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改变,把现代的一些理论知识融合到现代软件工程企业里面。根据“实验、实训、实习”三种类型的实践教学要求,采用导入、展示、训练、评价、强化、反馈、应用、监管八个环节,渐进完成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教师通过具体的项目导入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项目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展示开发方法和过程。以一定的形式训练学生完成相关工作,并通过系统地分析,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强化学生对软件过程各个环节的认识,并不断完善自我,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把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在实训实习中更好地加以展示[3]。总之,根据“实验、实训、实习”三种实践教学的具体内涵,实现对软件工程人才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实验侧重培养专业技能;实训侧重培养工程实践、团队协作与沟通、创新等能力;实习进一步加强工程能力、社会适应以及产业融入能力。通过“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软件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能够熟练应用规范的软件工程标准和CASE工具开发软件项目,从而使其软件编程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适应现代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及开放式的师资队伍

根据“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有效地实施“实验、实训、实习”三种类型教学过程,必须有符合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良好的师资队伍。(一)建立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在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有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良好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等,而且还需要提供培养学生的基础设施,包括理论课程实验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和环境等。对于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软件学院非常重视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制定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具体方案,并逐步实施和完善。除了更新和改建现有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还不断扩展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与国内外一些著名IT企业建立了广泛联系,如IBM、Mi-crosoft、SUN、HP、NTDATA等公司,一方面共同创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与企业广泛接触,优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机会。学院也与国内的IT企业进行了合作,如:深圳软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建立了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并已经应用于软件工程的人才培养过程,经过几年合作运行,达到了软件工程人才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培养要求。此外,学院还开拓了新的合作领域,特别是重庆市的IT企业(如:重大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产业分公司、金蝶重庆分公司、重庆宏声新思维集团等)广泛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于有良好的校内外合作企业和实践教学基地,在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方面得到了保障。并在观念上破除传统的由学校包办实习,注重形式而不完全注重效果的现状,提倡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学院非常重视用高科技园区孵化器的形式建立由学院控制的、市场化运作的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吸引国内外IT企业,在企业研发软件产品的同时,使学生有真正参与软件产品研发的机会。(二)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开放式师资队伍通过遴选本院具有工程实践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聘请合作企业具有较高理论与实践水平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和企业导师,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开放式教师队伍,并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在“三类型八环节”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开放式的师资队伍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效果,实验由经验丰富的学院教师指导;实训指导由本学院教师或企业导师担任;企业实习指导采用双导师制,由本学院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和实习项目,完成主要指导工作,本学院教师负责实习监管与过程审定工作。

四、成立质量保障机制工作小组,监督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为了加强“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软件学院成立了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学业导师、企业专家等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教学指导委员定期听课,对青年教师的授课进行试听和特别指导,改进教学质量。教学督导随机抽查教学进度、教案、教学日志、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全面考察任课教师工作态度、教学能力与水平。学院为学生安排了学业导师,每一位学业导师指导5~8名学生,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做充分的引导和监管。企业专家熟悉软件企业的系统研发过程,加强企业专家的教学参与力度,更好地完成监督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和质量.

五、构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组织机构主要规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学业导师、企业专家等组成机制和工作机制。师资队伍主要明确本学院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导师要求机制。管理制度给出教学督导制度、实训过程管理制度、实习基地筛选制度以及实习管理制度等。考核评价包括工具的使用与使用技能评价、过程管理与制度评价、工程设计与实现评价、团队协作与沟通评价等。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依托于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管理平台,该管理平台实现了实践教学中知识管理、项目开发的代码管理、错误跟踪管理、项目进度管理和软件测试管理等功能。为实现教学过程和质量评价的实践教学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支撑。

六、结论

重庆大学软件学院是首批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自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改进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按照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总体规划下,制定了基于“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类型,循序渐进地实现了软件工程人才不同阶段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导入、展示、训练、评价、强化、反馈、应用、监管”八个环节,保证了软件工程人才的工程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使其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为了保证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各个环节顺利实施,制定了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并研发了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有效确保了“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质量。总之,基于“三类型八环节”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提高软件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和推广意义,可为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徐玲,高旻,文俊浩,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8):205-208.

[2]欧毓毅.“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新教学模式探讨[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0,10(S1):55-57.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6

关键词:CMMI;软件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33-02

1、前 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服务外包业务,给软件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中小规模的软件企业。软件企业在承接软件外包业务时,面临软件的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及软件质量管理等人才短缺的困境。我国软件人才的现状如下:

(1)层次结构。按国际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公认的最合理的人才搭配比为1(高):5(中):50(低),常称为“金字塔”。从我国统计数据来看,现在软件人才的结构呈“橄榄型”,非常急需两端人才,能进行项目研究和管理的领军人物,及训练有素的编码和测试蓝领。同时,每年各种软件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数量很大,但就业率和对口率较低,其中,中端人才的低端化使用导致软件行业基础人才不稳固,而高职类低端人才因缺乏训练而入职难,这其中不乏培养失衡等多种问题。

(2)质量结构。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难以培养大量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的编码人才;也难以培养既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又熟悉软件过程管理的中层项目管理人才;更难以培养能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熟悉软件工程管理、具有行业应用知识的专业化、复合化、国际化的顶层人才。也未能给软件从业人员提供一条明确、可望的职业成长路径。

2008年后,各地方政府推出了实施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鼓励政策后,激发了中小软件企业参与CMMI评估的热情。通过CMMI评估,可不断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这不仅是企业发展壮大、在同行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软件企业资质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CMMI简介

CMMI由卡耐基,梅隆软件工程学院提出,源自美国政府和军工软件企业的一些成功实践,融合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为软件企业的过程改进提供了标准,为软件企业的项目管理提供了方向。CMMI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现、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进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它通过5个不断进化的层次级别来评定软件生产的历史与现状,帮助组织探索一个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的软件工程模式与标准规范。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软件企业先后掀起了质量热潮,质量控制小组遍及全国,不断积累和分享过程改进的经验。印度在实施CMMI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软件业借助规范的管理进入国际市场,并逐步发展壮大。我国软件业在不断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参照CMMI规范,结合中国及企业现实,努力探索规范有效的软件开发过程,企业通过实施CMMI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促进了规范化管理、提高了项目控制能力和产品质量等。

3、CMMI在软件综合实训中的实施

3.1应用思想

软件过程是人员密集和设计密集的作业过程:若缺乏有素训练,就难以建立起支持实现成功软件过程的基础,软件质量的提高亦将难以取得成效。企业通过CIVIMI评估工作优化了企业开发流程,改善现有的工作方法,从无序的混沌过程向训练有素的成熟过程演进,这涉及到团队的每一个成员。

软件及外包企业实施项目过程管理和质量全程监控,需要员工能快速融入相应的管理模式中。软件专业毕业的学生若要到实施CMMI的团队中工作,他们缺乏要在什么样的过程管理中如何去开发一个项目的能力,不明确工程化、工业化和标准化开发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过程又是怎样的。学生需要教师引导思考工程化、项目化管理等相关问题,按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来学习”新职业教育理念,将学习目标和和工作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下起,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理解和应用CMMI的核心思想,解决工程化、工业化和标准化开发问题,在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过程中成长。

3.2实施内容

针对高职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不具备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的能力,工作按CMMI3的过程要求,删除需求开发、技术预研、系统设计、决策分析等过程,但强调需求变更的控制过程,由教师模拟客户在适当时机提出不同的变更,变更后的需求、设计等的修改工作由学生完成,逐渐培养其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学生用二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如OA系统、供应链系统、ERP系统等,教师提供需求定义、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项目编码规范、技术解决方案和CMMI的相关模板等文档,并提供需求变更等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过程真实的情景。

综合实训班级共30名学生,分成3组,每组10人,5名开发工程师和5名测试工程师,再在每个组中安排学生兼任配置管理员、质量保证工程师、度量分析师、需求分析师、系统设计师、界面设计师、数据库管理员、项目实施工程师岗位的工作,教师担任各组的项目经理。

3.3重点环节

应用CMMI于综合实训中,强调过程监控与管理,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和科学的课程实训方案保障了综合实训的质量。

(1)项目策划与监控。

让学生学会任务进度的分解、工作量的估计、项目计划的制订、按计划实施项目并周期性跟踪实施情况、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具体包括:团队共同选择生命周期,定义项目过程,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岗位和各自的职责;项目经理根据项目范围制定产品的任务进度分解,根据产品规模进行工作量估计;按分工岗位分别制订项目支撑的软件测试计划书,项目经理整合《计划书》;各成员正确填写《工作日志》,项目经理填写《工作周报》等,收集进度、工作量等数据,分析项目状况,纠正问题和控制偏差,周期性地跟踪项目计划的各种数据从而实施监控。

(2)项目支撑。

让学生学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配置管理、度量分析、同行评审及质量保证,规范开发过程。具体包括:配置管理员制订配置计划,维护项目的配置管理系统,分配权限和标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配置项和版本等,控制配置项的变更,提交《配置状态报告》等;度量分析工程师制订度量分析计划,定期采集数据填写《度量数据采集表》等,协助项目经理进行综合度量分析,填写《项目总结报告》,对定量化的过程加以理解、评估;质量保证工程师制订质量保证计划,进行各阶段的产品评审,执行过程检查评审,与项目经理一起组织同行评审,建立并维护质量保证记录,跟踪不符合问题及处理情况,直至解决,提交《质量保证周报》等。

(3)系统实现与软件测试。

让学生按规范化的方法进行软件产品开发,验证产品的功能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具体包括:软件开发工程师熟悉项目编码规范和技术解决方案等,并搭建开发环境,根据需求与设计文档进行编码,编写单元测试用例,对已实现

的产品进行单元测试,尽可能多和早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并编写《用户使用手册》;测试工程师编写《系统测试用例》,执行测试工作,填写《BUG票》和《测试汇总表》,修复后再进行回归测试确认,保证产品的质量,最后完成《测试报告》。

(4)需求变更控制。

让学生认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需求管理的重要性,需求变更时如何进行项目的各项管理,在保证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并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具体包括:教师模拟客户代表提出需求变更,在客户与开发方之间建立对需求的共同理解,需求分析师填写《变更申请单》,更新需求文档,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组进行需求变更评审;依据更新的需求文档,团队各成员对后续设计、开发、测试等工作产品进行相应的变更,并维护《需求跟踪矩阵》,保证需求与相关工作产品的一致性。

3.4考核与评价

按形成性考核模式对学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在考核中不仅是要求完成任务,更注重的是在每个阶段学生有效的提升个人能力,教师将进行针对性辅导。每个阶段活动95%学生达到合格标准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实施,直至项目完成。考核与评价以自评和互评为主,项目教师在各阶段帮助学生进行总结,通过总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职业化意识。

3.5实施成效

通过结合CMMI进行软件综合实训,学生掌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能认同和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方式,树立项目意识、质量意识和工期意识,增强团队间的沟通及协作能力,能养成良好的工作规范、工作习惯、工作作风和工作意识,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掌握不断更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缩短企业的培训时间和成本,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就业,能更快的融入到企业的团队工作中。

4、软件人才培养的思考

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训练有素的准员工,进入企业后能与团队共同持续地进行软件过程改进,以适应软件企业所面对的动态环境。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还应深化校企合作,注意处理两方面问题。

(1)学校不能对“企业培训最后一公里”过度依赖,从而增加学生学习成本、政府扶持成本、企业用人风险,也难以系统培养适用的高素质人才。学校需要改变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以“工作过程导向”改造专业和改革课程,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实践锻炼,逐渐积累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的经验,提高实战能力。

(2)企业应提供行业知识和项目经验,帮助培养师资、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安排学生实习,真正实现学校、企业的互联互动,探索产学研用结合的工程教育新模式,做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链接、相互渗透,创造学校、学生和企业多赢的局面。

由此可见,在软件专业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的阶梯性和学习规律的渐进性,学习过程从软件的单元设计到项目开发,最后到项目管理。而第五学期的校内综合实训和第六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通过CMMI的项目管理模式下的软件开发积累经验,有利于实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2009软件人才(成都)需求分析报告[R],成都信息化办公室,2009,(4)

[2]史秋实,论剑中国软件外包振兴之道[EB/OL],http://chinaso-urcmg.mofcom.省略/content2,jsp?id=58860,2009

[3]张万军,储善忠,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5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7

关键词:CDIO;实践教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产学研

0、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软件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不仅要牢固掌握既有的软件理论和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对软件行业和软件项目的深刻理解和掌控能力,必须具备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调查发现,很多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教学应当在基础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项目案例、工程实践、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同时迫切希望自身的软件开发和设计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得到培养。然而,传统的专业培养理念很少涉及这些,即使有部分专业课程涉及软件开发和设计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也是各自独立,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和互相补充的培养体系。

2010年6月,教育部提出在全国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卓越计划”的提出为各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更大挑战。如何有效地实施“卓越计划”,提高工程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很多工科专业亟需研究的课题。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完全匹配,如何按照“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研究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实践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是软件工程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m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4个单词首写字母的缩写,该模式以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良乃至终止废弃的生命全过程指导工程教学过程,提出系统的能力培养教学大纲,包括4类一级能力、17组二级能力以及73种具体能力,涵盖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人际团队交际能力以及工程系统适应和调控能力。CDIO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2005年,瑞典国家高教署(swedish National Agency for HigherEducation)采用这12条标准对本国100个工程学位计划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新标准比原标准适应面更宽,更利于提高质量,尤为重要的是新标准为工程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全面采用该教学理念并完善教学大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2、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域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知识域囊括软件开发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良乃至废弃终止的整个生命周期。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内容普遍具有理论知识少和实践内容多的特点,同时要求与产业标准、行业规范紧密衔接。这些特点决定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可以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1 课程体系研究

软件工程是一门交叉性的工程学科,将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应用于软件的开发与维护中,其重点在于大型软件的分析与评价、需求规格说明、设计和演化,同时涉及管理、质量、创新、标准、个人技能、团队写作和专业实践等。在软件工程理论课程体系的制订方面,一方面要考虑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更需要考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在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形成图1所示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整体架构。

该课程体系以“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和“企业化”的实践平台为基础架构,在课程安排上借鉴CDIO的4个一级能力体系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强调CDIO的工程教学理念,强调每门课程都遵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4个环节,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参考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规范以及软件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对象”为主线。

面向对象技术是一种新的软件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概念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编程技术,并且逐步成为目前软件开发领域的主流技术。它不仅适用于程序设计,同时还成为软件开发领域的一种方法论。面向对象使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更能直接描述客观世界,消除计算机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鸿沟。可以说,只有掌握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和方法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介绍多种面向对象编程语言,还开设有关面向对象方法学的课程。主干课程都以面向对象为中心,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主要开设的课程有Java、C#、J2EE等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软件过程、软件测试等面向对象的方法学课程,还有Java实训、游戏设计实训等实训课程。

2)“编程语言”不断线。

编程语言的学习是一件相对比较枯燥的事情,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以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学生只有不断地编程和调试程序才能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程序编写能力;只有不断编程实践,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数据结构、一些经典的算法、编程技巧、设计模式。

针对上海电力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以及软件技术发展迅速的现状,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保证每个学期都有1门与编程语言相关的课程。从第1个学期到第7个学期,分别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高级程序设计Java(1)、高级程序设计Java(2)、数据结构(JaVa)、J2EE、Java程序设计实训、Net程序设计、游戏设计实训等8门编程语言课程。

3)“课程实践”不断线。

上海电力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举措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同样采用这一措施,针对各个学期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分别对应地开设为期1周或2周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的开设都遵循“系统性、实践性和工程性”3个原则,要求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理论教学内容,还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软件开发的工程性特性,把每个课程设计都当成一个工程,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4个环节开展实践。

2.2 教学模式研究

为了培养卓越的软件工程人才,我们在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同时,还需要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CDIO的教育理念。

1)项目式驱动的一体化理论教学。

软件工程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入实践内容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实践内容一方面能够巩固理论知识,使其简单易懂,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感兴趣并活学活用。在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工程的概念引入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抽象为实践项目,但教师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如下几个原则:①项目的设计要有可行性;②项目的设计难度要适中;③项目的设计要有综合应用性。例如,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贯彻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思想,在理论教学中以教学管理系统为项目案例,讲解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UML的基本概念以及Enterprise Architect软件的应用;在综合应用阶段则利用电力营销系统作为案例,综合所有的概念以升华知识点;在课程实验阶段,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软件系统并对该软件系统进行面向对象分析。

2)注重个人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具有个人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是对现代大学生进行培养的基本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同时做到这2方面能力的培养却让很多老师为难,特别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经常出现一个团队只有1~2个学生动手,而其他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在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题目,而且题目内容与其他同学的内容不能重复;而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要求团队协作并实施组长负责制,同时加强过程监管,真正做到团队协作,人人动手。

2.3 实践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研究

有了良好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优秀的师资队伍,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1)“企业化”实践平台建设。

现有的很多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普遍存在2个问题:①每门课程实践平台相互独立,不构成统一的体系,特别是很多学校大多只有c、C++、Visual Studio 2008、Java、J2EE等编程语言环境,而真正对软件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理念和工程思想很有帮助的实践教学平台却很少,如Enterprise Architect统一建模软件、Visual Source Safe源代码管理等软件工具,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编程,却对辅助编程的工作平台一无所知;②学校课程实践平台与软件行业严重脱节,很多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学校学到很多的理论知识和软件工具,但是到了公司后还要重新学部分知识,原因在于大学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实践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体系。

基于以上2个问题,我们将在软件工程课程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加强与东软、上海浦东软件园内高科技IT企业的合作;根据CDIO的教学环节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建设与企业普遍采用的软件开发环境相一致的“企业化”实践平台。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学生入门、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如果教师在实践方面不合格,那么培养出的绝大部分学生都不会成为卓越工程师,因此为了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人才,各高校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都要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计划借助“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平台,根据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派专业教师进企业学习与锻炼。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已有3名教师参加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的产学研践习,并成功地在学校搭建SmallWorld软件平台,指导学生参加“涉电”以及GIS方面的监控软件开发。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2012年6月,盐城师范学院被确定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基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学院转型发展,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理念,以“改革模式、鼓励创新、回归工程、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树立高等教育主动服务“江苏沿海大开发”国家战略需求的观念,树立工程教育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在“应用型软件工程师”的培养上追求卓越,稳步推进。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 training mode)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实施,盐城师范学院积极探索“3+1”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尝试有利于“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先后与“昆山中创软件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软国际资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南大苏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微软技术中心(无锡)、无锡海创数字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1]。

该模式下前三年在学校进行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与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与培养,最后一年到合作企业实习实训,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等工作。打破单个专业方向课程独立教学的开课形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入校内软件工厂,以项目驱动,实施专业方向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活动。开展了“回归工程”的教育改革运动,构建“学习环境企业化、学习内容职业化、能力培养实用化、效果评价专业化”的工程教育大背景,引入工程人才的职场环境,真正针对产业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另外,将部分课程设计放在企业环境中进行,以便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及运作模式;参加企业中短期技术培训,让学生了解前沿的技术、平台以及工具;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尽快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共享和共建教学资源平台[2]。

3 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Training

standards and training plan of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

结合盐城师范学院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了本校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标准。学生通过该标准的培养能应用与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软件工程专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与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在实际多学科合作团队里工作并进行并有效的交流;具备一定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3]。

以CDIO工程教育大纲为基准,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立主干课程与特色课程;确定毕业标准、学制与学位;合理设置课程分配学分(特别强调课外研学);给出指导性教学进程表;建立培养标准能力矩阵—审视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合理安排企业学习与实践的内容和时间;制定企业学习与实践公约;制定企业学习阶段成绩考核标准;设计企业学习阶段综合训练项目与实习思考题。确保学生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根据“软件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基于CDIO工程教育大纲,把知识-素质-能力要求按照矩阵对应的方式落实到具体课程中,即建立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基于“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与“精方向、重应用、求创新”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构建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鱼骨图,如图1所示。将整个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扩展课程、实践环节以及技能课程等六个模块。在建立程序设计类课程研究型教学实验区的基础上,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开始,全面启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在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融合“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等几门课程,以“问题求解”与“计算思维”的内在逻辑为主线,裁剪上述三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构建“问题求解”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中建立“一级项目(面向专业体系)、二级项目(面向课程群)、三级项目(面向专业)”,以项目为驱动,改革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一级项目为程序设计基础实训,相关课程为程序设计基础。

二级项目为软件算法综合设计和小型数字系统设计。软件算法综合设计相关课程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小型数字系统设计相关课程有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三级项目为信息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综合实训和软件测试综合实训。信息系统设计相关课程有软件工程概论、数据库系统概论、统一建模语言、设计模式;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相关课程有Web开发基础、软件体系结构、面向JavaEE的软件开发技术;软件测试综合实训相关课程有软件质量保证、测试框架与自动化测试工具。

图1 卓越软件工程师专业课程结构鱼骨图

Fig.1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 professional

course structure diagram

4 结论(Conclusion)

在“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过程中,主要特色有:实施“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坚决打好“校企合作、工程教育、研究型教学”三张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价机制、学生学习方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机制”的转型,努力追求“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工程实践全程化、成才途径多样化”培养特色。经过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Windows 8 store中提交62件作品;一组学生参加Imagine Cup2013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中国区比赛获得三等奖;2011年至2013年连续参加三届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EB/OL]..

[2] 荀启峰.应用型本科院校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软

件工程师,2013(12):16-17.

[3] 荀启峰.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J].

电子商务,2013(10):74-75.

作者简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