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水渠工程论文8篇

时间:2023-03-02 15:01:04

水渠工程论文

水渠工程论文篇1

渠道滑坡是具有滑动条件的斜坡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对某一特定滑坡总有一或两个因素对滑坡的发生起控制作用,我们称它为主控因子,在滑坡防治中应着力找出主控因子及其作用的机制和变化幅度,并采取主要工程措施消除或控制其作用以稳定滑坡,对其他因素则采取一般性措施达到综合性治理的目的,如地下水作用引起者以地下截排水工程为主,因削弱坡体支撑力引起者则以恢复和加强支挡工程为主。具体的原因有:

(1)由于渠线经过地段地质、土壤条件较差,如有软弱土层、断层、风化土层,岩层倾向渠内,沿层面容易产生滑坡。

(2)改变滑带土的性状减小抗滑阻力的因素,如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变化、灌溉用水下渗、潜蚀和溶蚀作用等降低滑带土强度的因素。

(3)既增加下滑力又减小抗滑力甚至造成滑带土结构破坏(如液化)的因素,如地震和爆破震动等。

(4)施工方法不当,加大了边坡的滑动力,容易引起滑坡,或采用不适宜的爆破。

(5)新、老土(石)结合质量不好,引起结合料的滑动。

(6)改变坡体的应力状态,增大坡脚应力和滑带土的剪应力(即下滑力)的因素,如渠道坡脚人为大量挖土或水流冲刷淘空,导致滑坡等等。

2.渠道的滑坡处理

渠道滑坡的处理,首先应通过地质勘查,找出滑坡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程度。提出滑坡的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寻找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容易实施的处理方法。整治滑坡处理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

渠道滑坡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排水导渗、削坡减载、支挡、暗涵(或埋管)、渡槽及改线等。

2.1排水导渗。排去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排水方法。

(1)地表排水: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以拦截旁引为主,即在滑坡围界5米以外修筑环形截水沟。要注意截水沟的深度和质量,力求做到滑坡体外的水不再渗入滑坡体内。对滑坡范围以内的地表水,应以防止下渗和引出为准。首先要把滑坡体内的多种裂缝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继续下渗,然后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排水沟或新建的排水沟,把地表水迅速汇集排出滑坡体外。(2)地下导渗:为了防止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渗入滑坡体内,常用设置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导出滑坡体外。对滑坡外的排水,可以在坡面砌筑多种形式的导渗沟,或采用干砌石护坡,水泥砂浆勾缝,底层设导滤层或排水管。

(3)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

2.2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减小引起滑坡的滑动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一般采用削缓边坡,当渠道外滑坡时,还可将上部削下土体反压在坡脚,从而达到稳定的滑坡的目的。当削坡减压后仍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同时,常采用减压与支挡相结合的处理措施。

2.3支挡。在渠道已经塌方或将要塌方的地段,如受地形限制,单纯采用削坡方量很大的,则可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支挡护坡措施。如加固坡脚砌挡墙,干砌护坡等,如渠道经过小溪岸坡,坡脚受洪水冲刷,可采用加固坡脚、浆砌石挡土墙,防止冲刷淘空;对渠道上侧滑坡可采用削坡减载重力式挡墙支挡的办法处理。另外当渠床为基岩时,可采用拱式或连拱式挡墙处理滑坡,等等。

2.4暗涵(或埋管)。由地上转为地下。当地质条件差,山坡又陡峻,或渠段穿过覆盖很厚土质层,岸坡难于稳定而出现严重滑坡时,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可考虑将原有明渠段改为暗涵或埋管形式较为安全可靠,同时可减少工程量。

2.5渡槽。山区渠道常在陡峻的山坡上开渠,往往容易产生山岩崩塌。因限于地形条件,要维护渠道稳定十分困难,可采取改建渡槽输水。

2.6改移线路。一般小型渠道工程,在选定渠线时基本上未做地勘工作,致使有的渠道修筑在滑坡体上,建成后渠道极不稳定,一旦雨水入渗,整个渠床都要发生大的位移和沉陷。当采取上述多种处理措施很难奏效时,最后只有采取改线,以避开滑坡地段。

上述是山区渠道滑坡常用处理措施,滑坡处理方法可因地制宜单独或综合采用。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简单,彻底整治。

3.渠道滑坡防止

(1)渠道滑坡防止应从设计规划入手,摸清渠线地质结构情况,避开地质不良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切实可行工程措施以予防止。选择合理渠道结构和边坡,确保渠道稳定安全。

(2)施工阶段,应平台开挖后抽沟,开挖坡度根据开挖后地质情况,对设计边坡过陡给予修正,确保边坡稳定。对施工中发现可能滑坡的地段要及时处理,减少损失。

(3)在渠道日常维护管理中,渠道应严格控制在正常水位运行,要加强渠道巡视检查,检查排洪设施是否运行正常,渠道杂草淤积要及时清理,对局部渗漏破坏和集中漏水,应查明原因,堵死通道,做好渠道防渗处理。对于渠道裂缝,应查明裂缝类型并进行处理。对不太深的表层裂缝可采用开挖回填的办法处理,对较深的内部裂缝可采用灌浆法处置。

4.结论

对于渠道滑坡的处理,很可能几种方法同时采用,进行综合治理。尤其是排水措施,无论何种滑坡,都必须进行排水处理,水对滑坡体滑面有软化、加剧滑坡体发生的作用,所以大多数渠道滑坡都发生在雨季,须加强渠道巡视检查,争取做到长治久安。参考文献

[1][美]R.L.舒斯特R.J.克利泽克.《滑坡的分析与防治》.1958年.

[2](日)矢野义男等著;周顺行,李良义译《泥石流滑坡陡坡崩坍防治工程手册》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

[3]郑颖人等编著.《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

水渠工程论文篇2

渠道滑坡是具有滑动条件的斜坡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对某一特定滑坡总有一或两个因素对滑坡的发生起控制作用,我们称它为主控因子,在滑坡防治中应着力找出主控因子及其作用的机制和变化幅度,并采取主要工程措施消除或控制其作用以稳定滑坡,对其他因素则采取一般性措施达到综合性治理的目的,如地下水作用引起者以地下截排水工程为主,因削弱坡体支撑力引起者则以恢复和加强支挡工程为主。具体的原因有:

(1)由于渠线经过地段地质、土壤条件较差,如有软弱土层、断层、风化土层,岩层倾向渠内,沿层面容易产生滑坡。

(2)改变滑带土的性状减小抗滑阻力的因素,如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变化、灌溉用水下渗、潜蚀和溶蚀作用等降低滑带土强度的因素。

(3)既增加下滑力又减小抗滑力甚至造成滑带土结构破坏(如液化)的因素,如地震和爆破震动等。

(4)施工方法不当,加大了边坡的滑动力,容易引起滑坡,或采用不适宜的爆破。

(5)新、老土(石)结合质量不好,引起结合料的滑动。

(6)改变坡体的应力状态,增大坡脚应力和滑带土的剪应力(即下滑力)的因素,如渠道坡脚人为大量挖土或水流冲刷淘空,导致滑坡等等。

2.渠道的滑坡处理

渠道滑坡的处理,首先应通过地质勘查,找出滑坡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程度。提出滑坡的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寻找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容易实施的处理方法。整治滑坡处理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

渠道滑坡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排水导渗、削坡减载、支挡、暗涵(或埋管)、渡槽及改线等。

2.1排水导渗。排去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排水方法。

(1)地表排水: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以拦截旁引为主,即在滑坡围界5米以外修筑环形截水沟。要注意截水沟的深度和质量,力求做到滑坡体外的水不再渗入滑坡体内。对滑坡范围以内的地表水,应以防止下渗和引出为准。首先要把滑坡体内的多种裂缝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继续下渗,然后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排水沟或新建的排水沟,把地表水迅速汇集排出滑坡体外。

(2)地下导渗:为了防止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渗入滑坡体内,常用设置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导出滑坡体外。对滑坡外的排水,可以在坡面砌筑多种形式的导渗沟,或采用干砌石护坡,水泥砂浆勾缝,底层设导滤层或排水管。

(3)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

2.2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减小引起滑坡的滑动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一般采用削缓边坡,当渠道外滑坡时,还可将上部削下土体反压在坡脚,从而达到稳定的滑坡的目的。当削坡减压后仍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同时,常采用减压与支挡相结合的处理措施。

2.3支挡。在渠道已经塌方或将要塌方的地段,如受地形限制,单纯采用削坡方量很大的,则可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支挡护坡措施。如加固坡脚砌挡墙,干砌护坡等,如渠道经过小溪岸坡,坡脚受洪水冲刷,可采用加固坡脚、浆砌石挡土墙,防止冲刷淘空;对渠道上侧滑坡可采用削坡减载重力式挡墙支挡的办法处理。另外当渠床为基岩时,可采用拱式或连拱式挡墙处理滑坡,等等。

2.4暗涵(或埋管)。由地上转为地下。当地质条件差,山坡又陡峻,或渠段穿过覆盖很厚土质层,岸坡难于稳定而出现严重滑坡时,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可考虑将原有明渠段改为暗涵或埋管形式较为安全可靠,同时可减少工程量。

2.5渡槽。山区渠道常在陡峻的山坡上开渠,往往容易产生山岩崩塌。因限于地形条件,要维护渠道稳定十分困难,可采取改建渡槽输水。

2.6改移线路。一般小型渠道工程,在选定渠线时基本上未做地勘工作,致使有的渠道修筑在滑坡体上,建成后渠道极不稳定,一旦雨水入渗,整个渠床都要发生大的位移和沉陷。当采取上述多种处理措施很难奏效时,最后只有采取改线,以避开滑坡地段。

上述是山区渠道滑坡常用处理措施,滑坡处理方法可因地制宜单独或综合采用。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简单,彻底整治。

3.渠道滑坡防止

(1)渠道滑坡防止应从设计规划入手,摸清渠线地质结构情况,避开地质不良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切实可行工程措施以予防止。选择合理渠道结构和边坡,确保渠道稳定安全。

(2)施工阶段,应平台开挖后抽沟,开挖坡度根据开挖后地质情况,对设计边坡过陡给予修正,确保边坡稳定。对施工中发现可能滑坡的地段要及时处理,减少损失。

(3)在渠道日常维护管理中,渠道应严格控制在正常水位运行,要加强渠道巡视检查,检查排洪设施是否运行正常,渠道杂草淤积要及时清理,对局部渗漏破坏和集中漏水,应查明原因,堵死通道,做好渠道防渗处理。对于渠道裂缝,应查明裂缝类型并进行处理。对不太深的表层裂缝可采用开挖回填的办法处理,对较深的内部裂缝可采用灌浆法处置。

4.结论

对于渠道滑坡的处理,很可能几种方法同时采用,进行综合治理。尤其是排水措施,无论何种滑坡,都必须进行排水处理,水对滑坡体滑面有软化、加剧滑坡体发生的作用,所以大多数渠道滑坡都发生在雨季,须加强渠道巡视检查,争取做到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美]R.L.舒斯特R.J.克利泽克.《滑坡的分析与防治》.1958年.

水渠工程论文篇3

论文摘要:水利工程中渠道和渠系建筑物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渠道的正常输水和灌溉效益的充分发挥,对搞好农业生产工作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山区渠道滑坡成因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滑坡处理、防止措施。 论文关键词:渠道;滑坡;成因;处理;防止 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其中渠道又是水利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渠道和渠系建筑物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渠道的正常输水和灌溉效益的充分发挥。山区地面起伏,坡度大,灌溉渠道多,渠线长,位置分散,渠道滑坡是渠道工程危害大,最常见的水毁形式。因此,探讨渠道滑坡的原因及对其处理和防止对搞好农业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渠道滑坡的成因分析 渠道滑坡是具有滑动条件的斜坡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对某一特定滑坡总有一或两个因素对滑坡的发生起控制作用,我们称它为主控因子,在滑坡防治中应着力找出主控因子及其作用的机制和变化幅度,并采取主要工程措施消除或控制其作用以稳定滑坡,对其他因素则采取一般性措施达到综合性治理的目的,如地下水作用引起者以地下截排水工程为主,因削弱坡体支撑力引起者则以恢复和加强支挡工程为主。具体的原因有: (1)由于渠线经过地段地质、土壤条件较差,如有软弱土层、断层、风化土层,岩层倾向渠内,沿层面容易产生滑坡。 (2)改变滑带土的性状减小抗滑阻力的因素,如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变化、灌溉用水下渗、潜蚀和溶蚀作用等降低滑带土强度的因素。 (3)既增加下滑力又减小抗滑力甚至造成滑带土结构破坏(如液化)的因素,如地震和爆破震动等。 (4)施工方法不当,加大了边坡的滑动力,容易引起滑坡,或采用不适宜的爆破。 (5)新、老土(石)结合质量不好,引起结合料的滑动。 (6)改变坡体的应力状态,增大坡脚应力和滑带土的剪应力(即下滑力)的因素,如渠道坡脚人为大量挖土或水流冲刷淘空,导致滑坡等等。 2. 渠道的滑坡处理 渠道滑坡的处理,首先应通过地质勘查,找出滑坡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程度。提出滑坡的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寻找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容易实施的处理方法。整治滑坡处理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 渠道滑坡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排水导渗、削坡减载、支挡、暗涵(或埋管)、渡槽及改线等。 2.1排水导渗。排去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排水方法。 (1)地表排水: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以拦截旁引为主,即在滑坡围界5米以外修筑环形截水沟。要注意截水沟的深度和质量,力求做到滑坡体外的水不再渗入滑坡体内。对滑坡范围以内的地表水,应以防止下渗和引出为准。首先要把滑坡体内的多种裂缝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继续下渗,然后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排水沟或新建的排水沟,把地表水迅速汇集排出滑坡体外。 (2)地下导渗:为了防止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渗入滑坡体内,常用设置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导出滑坡体外。对滑坡外的排水,可以在坡面砌筑多种形式的导渗沟,或采用干砌石护坡,水泥砂浆勾缝,底层设导滤层或排水管。 (3)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 2.2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减小引起滑坡的滑动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一般采用削缓边坡,当渠道外滑坡时,还可将上部削下土体反压在坡脚,从而达到稳定的滑坡的目的。当削坡减压后仍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同时,常采用减压与支挡相结合的处理措施。 2.3支挡。在渠道已经塌方或将要塌方的地段,如受地形限制,单纯采用削坡方量很大的,则可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支挡护坡措施。如加固坡脚砌挡墙,干砌护坡等,如渠道经过小溪岸坡,坡脚受洪水冲刷,可采用加固坡脚、浆砌石挡土墙,防止冲刷淘空;对渠道上侧滑坡可采用削坡减载重力式挡墙支挡的办法处理。另外当渠床为基岩时,可采用拱式或连拱式挡墙处理滑坡,等等。 2.4暗涵(或埋管)。由地上转为地下。当地质条件差,山坡又陡峻,或渠段穿过覆盖很厚土质层,岸坡难于稳定而出现严重滑坡时,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可考虑将原有明渠段改为暗涵或埋管形式较为安全可靠,同时可减少工程量。

水渠工程论文篇4

关键词: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体系;成效

一、工程概况

北疆供水工程总干渠为大(2)型II等工程,渠线全长100多km,主要有引水明渠、隧洞、渡槽、分水闸、节制退水闸、防洪工程以及伴渠公路、35KV输变电线路、通讯光缆-等组成。运行期为每年的4月至9月,主要任务是向沿线农业开发区及下游地区输送工农业用水。

二、工程特点

(一)工程地处荒漠、戈壁,环境条件恶劣

该工程深居大陆腹地,自北向南横穿荒漠、戈壁,远离人群,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冬季寒冷、夏季高温,最低气温-42.7℃,最高气温39.6℃,多年平均气温3.4℃,季风活动频繁,特别是4月至5月风速极大、风力极强,最大定时风速高达28m/s。

(二)规模大,运行管理难度大

该工程规模大、渠道长,全线采用自流输水,辖区各种水工建复杂,对供水过程的控制要求较高.从而加大了运行管理的难度。

三、组织机构

该工程于2001年建成投入运行,主要由运行管理处在上级建管局的领导下全面负责运行管理工作。通过8年的运行管理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运行管理体系。

总干渠在运行前成立了工程运行管理处,运行初期处机关设置运管科、办公室,渠道沿线设置2个管理站、10个管理所,共配置管理人员87名。经过多年的运行管理实践与自动化系统的逐步完善,运行管理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更加科学合理,目前人员配置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精简高效”的原则。由2站10所缩减为2站3所,岗位定编5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51.72%,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占63.79%,是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四、运管体系

(一)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94年提出并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现在该标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2000版IS09000核心标准之一,该标准作为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适用于各类组织,不受组织类型、规模、行业范围的影响和限制。因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先进性、广泛适用性、标准体系的严谨性和认证审核的公正性等方面满足了组织对质量管理的需要,各行业的组织能够取得IS09001:2000标准认证已成为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与国际市场管理接轨的重要标志。

北疆供水工程总干渠投入运行后,如何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发挥工程最大效益,是工程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2002年运行管理处开始推行ISO900h2000标准,并通过了北京恩格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心的认证审核,成为全疆水利行业最早贯标的单位。运行管理处在贯标中将IS09001=2000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管理理念与工程管理实际有机结合,通过对文件、记录、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运行过程、内部审核及认证审核等的控制,大大地提高了运行管理水平,规范了质量行为,降低了运行成本,发挥了工程最大效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信息系统管理的运用

北疆供水工程非常重视工程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信息系统的运用。建设期在渠道沿线埋设了通讯光缆,主要解决了沿线的通讯,也为运行后信息系统建立奠定了基础。

运行以来通过陆续的建设现已经建成了一套适应工程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数据中心、工程安全监测、水雨情、水质监测、闸门远程监控、无网电区电源自动供电、动力与环境远程监控、远程图像监控、办公自动化系统、会议电视系统等专业应用子系统,实现了两大功能:一是为工程运行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二是为科学、合理的输水、配水、防洪、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实时数据和专家决策支持功能。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减少了管理人员,节省了管理成本,有效地保证了工程安全输水、精确量水、实时监测和科学调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目标管理考核的实行

制定出目标管理,有利于科学评价和衡量管理处的管理水平和年度业绩,激励管理处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创造性,确保管理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管局对管理处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制,每年由建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制定北疆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处考核办法和标准,对考核目标、考核方法、内容、等次、标准及奖惩措施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将目标管理考核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管理处目标管理考核实行千分制,主要从供水生产、安全生产、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工程维修与技术改造、水费征收、内部管理、政治工作、平安单位建设和综合治理、关心职工生活等方面制定考核目标。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每年由建管局成立考核组,年内不定期的对管理处工作进行抽查,年终进行现场考核评分.考核优秀进行相应的奖励,不合格进行相应的处罚。

通过目标管理考核的实行使运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a明确管理任务,强化管理职能,落实管理责任;b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c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d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工程的综合效益。

水渠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市政排水排水管渠施工 管线交叉 存在问题 问题处理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各地开始进行新建、改建、扩建原有城市,将周边环境纳入到城市范围内,城市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在城市基础建设中,排水工程是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排水管渠是城市市政配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在市政排水管施工过程中,往往出现铺设的排水管和其他管材相互交叉,造成施工不便。

二.市政排水管渠建设中管线交叉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市政排水管渠建设中,排水管道建设时经常遇到管线交叉的问题,导致排水管道和其他管线之间产生交叉冲突。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管线建设不同步,同时也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力的监督管理所造成的。在各类管线交叉问题中,排水管道交叉的主要管线为电信、移动、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燃气等管线交叉,这几类管线差不多挤占了大部分过水断面,造成该处进行排水管施工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施工难度较大。

管线埋设各自为政,埋设时随意性较大、管线规划缺乏统一,导致在埋设排水管道时受到阻碍。在新建城区中,受到建设资金的约束,城市的建设和道路建设往往不能一次到位,基本上要先考虑机动车通行的需要,仅仅先建好主车道路面,而对排水管渠及人行道等,需要根据道路周边的环境和土地使用情况来逐步配套。电信、移动、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燃气等部门处于未来发展要求和市场的需要,在建设资金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具备在道路主车道两侧来埋设管线。个别管线单位为了施工方便和节约成本,将道路横断面的平面位置和竖向高层等随意进行调整。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布线埋设,造成地下空间浪费,给后续的排水管渠施工造成非常大的不方便。

三.管线随意交叉的不利影响。

各类管线直接穿越排水管渠是相关规范中所不允许的,由于类似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城市排水管网的正常发挥。主要表现在:

1. 管线交叉,将会破坏了排水管渠的密闭性和整体性。过多的管线交叉,造成管线直接穿越排水管渠,影响了管渠的使用寿命,并可能会造成雨水泄漏、污水外流,既污染了地下水,又影响了路基的稳定性。

2.过多的管线交叉,将会导致排水管渠的过水能力下降。大管径的供水管、多层多孔的强、弱电管束如跟排水管渠有交叉,则会降低了排水管渠的过水能力。如果管渠底部存在其他管线,将会造成上游出现雍水,加大水头损失,也会使排水管渠内的水流速度过于缓慢,增加管渠堵塞的机率。

3.不利于排水管渠的日常疏浚养护。管线铺设受阻,高压喷头无法在管渠内顺利进行,导致上游冲洗下来的杂物和淤泥等被管线拦截,无法进入到检查井内。管线交叉,加大了管渠淤泥的堵塞可能性,而传统的摇车通沟法和竹片通沟法都无法得到实际的应用,既减少了管渠的过水能力,同时又增加了养护成本。

4.许多交叉的管线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出现损坏,将造成巨大损失,影响公共安全和人们的生活。

四.市政排水管渠施工管线交叉的处理方法。

1.消除高程冲突。

在新建排水管渠和其他管线存在相互交叉并有高程冲突时,根据规范要求,在工程投资、施工工期、工作面大小、管顶覆土深度等因素,尽可能其他管线进行改线。其他管线在排水管的上方或下方经过时,要先消除高程的冲突,满足排水管道施工的空间要求。为了提高管线施工进度,设计单位要尽量掌握施工范围内各种管线的埋设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要切实做好城市的规划工作,合理分配和规划地下空间,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划来实施。在管道施工前介入,并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及时将竣工进行归档整理。

2.提高技术处理能力。市政排水管渠施工过程中,遇到无法迁移的,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特别是在高程发生冲突无法安排直线穿排水管道,否则将破坏排水管道的密闭性和整体性,造成雨水泄漏、污染地下水。在对管线进行必要处理时,要改善排水管渠的水利条件,同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遵循设计,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定来进行施工。

(2)有压管道要让无压管道。

(3)在管道交叉位置要尽量满足最小间距要求。

(4)小口径要避开大口径、雨水管道要避开污水管道。

(5)临时管道让永久管道。

(6)减少开挖工作面而后填挖的土方量,保证施工工期,降低工程造价。

(4)要联系有关管线部门,要取得同意和同意协助。

3.合理规范管道。

在新建市政排水工程中,新建管道在下,而其他管道在下时,要采用槽底砌砖块的方法来对上面的管线进行保护,当管径较大、管线较多时,采用开槽施工填筑土方扩大,在管道保护存在问题时,可采用顶管法。当新建排水管管道在上,而其他管线在下时,要先测算上下管道间的间距和交叉位置的地基承载能力,当以上条件满足规范和要求后,要将两者间的原状土全部挖除,在必要时,要在排水管道的管基下增设保护垫层,才可对上方排水管道进行施工。

4. 争取处理新建排水沟渠的相关技术。

新建排水渠箱与其上方管线交叉且高程未发生冲突时如果渠箱顶板及管线底部之间深度≥70 mm,可在渠箱侧墙上砌筑砖墩支撑管线;如果顶板与管线底部的深度

5.检查井法。

在排水管道和其他管线交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如果穿越的管径较小,就可以采用检查井的方式来解决。在排水管道断开后,要用检查井来进行连接,而其他的管线则增加套管保护之后从原高程的井内穿过。

6.暗渠法。

暗渠法是在现场浇筑矩形的钢筋混凝土暗渠来进行施工的方式。在现场交叉管线侵占过水断面、其尺寸、排水管到的流量、流动速度都可以确定暗渠顶板高程和横断面加宽的尺寸,避免造成其他管线无法直接穿越或不利于排水管道的水利条件。

五.结束语:

市政排水管渠施工中,经常面临管线交叉的问题。为了提高排水管道的利用效率,在管线无法错开的情况下,要采用多种方式,来疏通障碍,引导排水管线合理规划、布局,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1] 赵辉 Zhao Hui 市政排水管渠施工中管线交叉问题的处理[期刊论文]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年8期

[2]丁富强 市政排水施工中管线交叉问题的处理 [期刊论文] 《大陆桥视野(下半月)》 2011年10期

[3]闫齐 刁艳玲 浅析排水管施工中管线交叉问题的处理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 -2013年19期

[4]辛桂华 浅析排水管施工中管线交叉问题的处理 [期刊论文] 《科技与生活》 -2010年15期

水渠工程论文篇6

摘 要:灵渠,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全长约30公里,属中国最古老运河之一,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目前不少学者对灵渠水利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灵渠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灵渠工程的分析与研究;历史上灵渠的使用、维修与管理;灵渠个别问题的考辩与探讨四方面进行了灵渠的水利史研究回顾。

关键词:灵渠 水利研究 回顾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

灵渠,古称秦凿渠,又称零渠、陡河或兴安运河,秦史监禄于公元前214年为输运军粮而凿,位于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全长约30公里,属中国最古老运河之一。它沟通了湘水与漓水两条河流,将长江与珠江连接起来,成为了历史上中国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之间的最主要的水路交通要道。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南渠、北渠、铧嘴、大小天平、秦堤、陡(斗)门、堰坝、泄水天平、水函等。灵渠的修建福泽了沿岸地区的人民,为他们提供了充沛的农田灌溉用水。鉴于灵渠工程的复杂与巧妙以及灵渠在中国乃至世界航运史上的重要地位,学者们一直将其列为中国水利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灵渠的研究成果颇丰。

对于灵渠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灵渠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二,灵渠工程的分析与研究;三,历史上灵渠的使用、维修与管理;四,灵渠个别问题的考辩与探讨。

一、灵渠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关于灵渠的记载,自古有之。目前关于最早记载秦凿灵渠这一史实的资料可见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十八:“……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君吁宋……”。东汉高诱注《淮南子》,称监禄所凿之渠是沟通湘水离(漓)水之渠,故此可知即为后来的灵渠。此后历代的地理志,当地的地方志及文人文集等多有灵渠整修与扩展的相关记载。《桂州重修灵渠记》记载道:“……乃导三江,贯五岭,济师徒,引馈运,推俎豆以化猿饮,演坟典以移舌,番禹贡,尧化也……”。这是唐人鱼孟威对灵渠的历史作用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唐兆民花费约30年时间于1982年编写出版的《灵渠文献粹编》一书,从源流、凿渠、修渠与用渠及其他四角度入手,将先秦至民国时期的灵渠资料进行了汇编与考订,指出许多前人以误传误的地方,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厅与水利学会合编的《灵渠考察文集》记录了灵渠主要工程设施测量成果,海洋河与灵渠流量实测成果,灵渠大小天平工程勘测报告。黄继聪的《今日灵渠》介绍了建国以来灵渠的整修情况,概述了灵渠的灌溉事业与旅游事业,对解放后到八十年代间水利水电部门、文物部门、城建部门向灵渠的投资情况进行了汇总。

二、灵渠工程的分析与研究

相对于灵渠历史资料多集中于古代而言,灵渠工程的分析与研究则多出现在近代以后,且研究成果多出自专业的水利工作者,他们大多从历史和工程技术角度着手加以探讨,以期为日后的水利建设、科学决策及正确政策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1985年《广西水利水电科技》第3期收录了水利部工程师郑连第的《灵渠工程及其演进》,该文从渠首、渠道、工程建筑、灵渠的古代形态四方面对灵渠工程进行了详细描述,而文章的第二部分依据时间顺序,划分为水利工程的创始、发展和完善、维护使用三阶段,简述了灵渠工程的演进。后郑连第又几经现场考察、收集资料,撰写了《灵渠工程史述略》一书,该书在《灵渠工程及其演进》的基础上对灵渠的建筑物作了更为具体的介绍,同时增加了对灵渠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作用、灵渠的管理、抗日战争时期改造灵渠计划等问题的阐述与考证。1985年,广西水利学会水利研究会组织了有测量、地质、水文、水工、航运、历史、考古、文学、兵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对灵渠工程进行的综合考察。考察队员魏在《灵渠枢纽工程浅议》一文中分析指出,本着现代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基本原则,灵渠工程在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总体布置、平面布置、坝形的选择、断面结构形式、铧嘴结构形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合理性。考察队员吕祖弘的《灵渠的工程地质》对灵渠所在区域的地质地貌、渠线和枢纽区的工程地质做了详实的报告。他指出,南渠的第一段(秦堤)和第二段(大湾陡至始安水)边坡失稳的问题较为严重。此外,通过公式计算,吕祖弘认为,关于坝基渗漏和渗透稳定问题对灵渠工程的影响不大,因此,灵渠枢纽建筑物的基础对于低矮的坝较为稳妥可靠。燕柳斌、刘仲桂、张信贵、吴雪茹的《灵渠工程的功能分析与研究》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对灵渠工程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功能分析与研究,以促进灵渠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李都安、赵炳清所撰《历史时期灵渠水利工程功能变迁考》一文,将灵渠水利工程功能变迁情况分为秦汉创建阶段、唐宋发展完善阶段、明清至近代繁荣与转型阶段三时段。

三、历史上灵渠的使用、维修与管理

历史上关于灵渠修渠与用渠的记载从汉代就开始了,尤以清朝记载最多,但都较为零散,八十年代后,就灵渠的使用、维修与管理的整体研究、局部研究、比较研究等渐次出现了。范玉春在《灵渠的开凿与修缮》一文中认为,灵渠的开凿与通航不仅大大加速了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军事进程,在开发广西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中,范玉春重点叙述了历史上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主要由李渤、李师中、乜儿吉尼、严震直、单渭、陈元龙、李秉衡主持的七次修缮。刘范弟在《唐代两次灵渠整修工程略论》中高度评价了李渤和鱼孟威二人主持的两次整修工程。他赞道,李渤创设的大小天平、铧嘴和斗门是灵渠工程史上的首创,奠定了灵渠工程的基本格局;鱼孟威的工程材料的革新,工程主持人选的慎重,工程施工的精细概算对现今仍有重要意义。在《清代灵渠的使用、维修与管理》中,林卓才提到,清代的灵渠主要用于运输与灌溉;在维修方面,探究了清统治者不愿自觉维修灵渠的原因与清代维修灵渠在工程设计、施工组织和工程技术等方面较之前代更为进步的原因;管理方面,陈述了清朝逐渐制定并采取了一些灵渠管理制度与措施的过程。

四、灵渠个别问题的考辩与探讨

关于灵渠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如湘漓源流问题、三七分水问题等,而学界也一直将这些问题视为灵渠研究的热点,学者们或挖掘资料,或实地考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1、湘漓源流问题, 1986年,苏为典曾在《对灵渠几个问题的探讨》中针对出现湘漓同源与异源两种说法的湘漓源流问题,提出了实为河源标准问题的见解。王双怀发表文章《“湘漓分派”说质疑》,指出,湘水源出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海洋山西麓,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境内的苗儿山,湘漓并不同源。邓锦荣通过实地考察与对科学实测技术的借助,批判了湘漓同源之谬和唐兆民先生坚持的“出一山而分源”说,考证到漓江干流为大榕江――六峒河――乌龟江,正源为老山界,湘江正源应在海洋河的上流东、南源之间选定,此观点收录于邓锦荣发表的文章《湘漓源流辩》中。2、三七分水问题,最早记载于曹学的《阳朔山水记》,“……人知漓水之分于湘,仅得十之三,而不知湘源之分于漓,已得各半……”,显然可知,曹学并不认同三七分水的观点;而苏为典认为,三七分水在特殊情况下是可能出现的,但说成是固定比例是不对的;向黎的《灵渠三七分水问题的探讨》从水文和水力学观点探析,南北渠的过水能力与分水比例有直接关系,“若铧嘴将河宽分为1:2时,可以近似满足三七分水的需要”,理论上三七分水有可能;2003年,专家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结论,三七分水并非恒定值。

综上可知,灵渠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在历史上不仅具有运输、灌溉等实用价值,同时,在学术界尤其在中国的水利史研究当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兆民.灵渠文献粹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2] 黄继聪.今日灵渠 [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6,(3).

[3] 郑连第.灵渠工程史述略[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4] 郑连第.灵渠工程及其演进[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5,(3).

[5]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学会合编.灵渠考察文集[M].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厅出版,1986.

[6] 魏.灵渠枢纽工程浅议[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6,(3).

[7] 吕祖弘.灵渠的工程地质[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6,(3).

[8] 燕柳斌,刘仲桂,张信贵,吴雪茹.灵渠工程的功能分析与研究[J].广西地方志,2003,(6).

[9] 李都安,赵炳清.历史时期灵渠水利工程功能变迁考[J].三峡论坛,2012,(2).

[10] 刘范弟.唐代两次灵渠整修工程略论[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4).

[11] 范玉春.灵渠的开凿与修缮[J].广西地方志,2009,(6).

[12] 林卓才.清代灵渠的使用、维修与管理[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6,(3).

[13] 苏为典.对灵渠几个问题的探讨[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6,(3).

[14] 王双怀.“湘漓分派”说质疑[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4).

水渠工程论文篇7

【关键词】水电站;导流明渠;理论分析;模型试验;优化设计;过流能力

0引言

在大江大河上进行截流,往往具有设计流量和单宽流量大、出口流速高等特点。在此工况下,为保证导流明渠的运行安全,导流明渠的体型与布置、消能与防冲设施、上下游围堰的结构等设计方案均需要通过水力模型进行试验,从而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或进行优化。

1 模型设计与制作

水力模型通常为正态模型,按照重力相似的准则设计。模型比尺多取40~70,几何比尺(λL)同模型比尺,流速比尺λv=λL0.5,流量比尺λQ=λL2.5,糙率比尺λn=λL1/6,时间比尺λt=λL0.5。

模型模拟包括上下游河道,建筑物模型可考虑灰塑板等材料制作,导流明渠衬砌段可考虑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板。模型的糙率,河道平面尺寸、建筑物尺寸安装高程等精度应严格控制。试验供水通常采用蓄水池、水泵房、平水塔、供水管和同水槽等循环供水,供水系统通过阀门控制,上游进水部位设置平水设施和量水堰。

2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水力模型的试验结果通常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1水流流态

水流流态主要分析明渠进口、渠身段和出口段所呈现的不同变化特征。通过控制入流流量,观测不同流量情况下的水面波动、回流、泡漩、夹堰水等状况,结合地形特征分析所对应工况的水流是否平顺、存在的水流跌落是否合理、存在波浪的大小及成因、动静水分界线的变化等,对导流明渠的形态有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同时也可分析水流经过导流明渠后的回归主河流的归槽情况,为导流明渠的体型尺寸、上下游围堰的结构、防冲效能设施的布置等设计或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2.2水面线

水面线可以通过在明渠底板上布置水位测点来观测明渠沿程水深的变化。。根据导流明渠纵横比降以及下泄流量的不同,同一断面不同侧的水位存在差值,而不同断面的水位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根据水面线的变化,可以分析水面壅高或跌落的原因,为分析上下游河床围堰顶高程、下游建筑物的布置提供分析依据。

2.3流速

由于河床围堰、导流明渠形体尺寸和地形的变化特征,水流进入导流明渠后主流容易产生偏移,流速存在不同的分布规律。细致、准确地分析水流流速分布规律,对明确流态的变化、不同区域内或同一区域内表面或底部流速的变化可形成清楚的认识,为分析上下游河床围堰的表面防冲、导流明渠内部或尾部消能防冲等提供分析依据。

2.4过流能力

导流明渠的过流能力是其水力学设计的重要指标。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导流明确本身的体型尺寸、水流流态、流速外,还要考虑在明渠水位壅高变化情况下游河床建筑物的过流能力。工程中最为常见的是导流明渠与下游施工桥等的相互影响,通过论证流量~水位关系,论证导流明渠与下游施工桥设计的合理性。

3 对实际工程的指导意义

3.1设计方案的确定

导流明渠的消能防冲设施的种类及方案除了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外,还需要根据水力学模型试验对方案进行确定。比如某工程导流明渠原来考虑常规的“钢筋石笼+混凝土四面体+大块石”铺底防冲,但经过10余次模型试验后认为该方案不能满足导流明渠运行要求,结合地质条件调整为消力池消能方案,并确定最终的尺寸。

3.2设计方案复核和优化

上下游围堰及导流明渠往往通过工程经验、有关规范进行方案拟定,但由于不同地形、水流流量以及工程设计参数情况下的水流运行存在复杂性,所拟定的方案往往需要通过水力模型试验进行复核。比较常见的复核和优化的参数是上下游围堰的高程、坡比、建筑材料种类,导流明确的形体、宽度、坡比、平面布置等,上下游的防护设施高程、尺寸等。

3.3大大确保工程的安全

水电站的防洪度汛安全是工程建设周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安全要求,而水利模型试验从根本上论证了工程方案在设计工况下的合理性,为工程的安全度汛提供了基本保障。

4 结语

水力模型试验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但由于不同工况下水流的复杂性,每个工程具有自身的特性,很多工程需要经过模型试验来确定或优化设计方案或。本文通过对数个工程的水力模型试验进行总结、对比,希望找到能够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工作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生产。

参考文献:

[1] 汤雷,彭清娥. 沙坪二级水电站明渠导流水力模型试验研究,工程科技,2011.

[2] 惠遇甲. 河工模型试验[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 郭子中. 消能防冲原理与水利设计,1979.

[4] 郭红民,刘力中,等. 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护岸工程模型试验研究报告[R],武汉:长江科学院,1999.

[5] 黎伟萍. 灌区渠道断面设计参数的选取方法[J]. 中国西部科技. 2010(01)

[6] 李风玲,文辉,陈雄. U形渠道水力计算的显式计算式[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0(01)

[7] 杨庆运,李祖海,褚福刚. 浅析中小型渠道工程的设计及优化探讨[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0(04)

[8] 张秀锦. 试论混凝土防渗渠道的设计[J]. 科技资讯. 2010(08)

[9] 殷彤,周喜德,李进,张建民,雷云华. 桐子林导流明渠体型优化数值模拟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0(04)

[10] 王晓强,贾丽丽. U型渠道衬砌断面优化设计[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9(07)

[11] 强艳丽,熊芯,王余鹏. 水力学计算在沙坪水电站导流明渠设计中的应用[J]. 四川水利. 2009(06)

水渠工程论文篇8

关键词:跨越;南水北调;安全

1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邢石界至古运河南渠段总干渠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一部分,工程等别为Ⅰ等,总干渠渠道按Ⅰ级建筑物设计。跨越工程修建时,该段总干渠开挖填筑已经成形,还未衬砌。

按相关文件要求,跨越南水北调工程需要对跨越工程采取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进行安全评估。文章从跨越工程对南水北调水质影响、总干渠结构、跨越工程施工安全性、跨越工程建成后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对总干渠供电线路安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价。

2水质安全影响评价

跨南水北调大桥桥面铺装采用防水混凝土铺装,面层采用10cm厚沥青混凝土铺装,沥青混凝土和防水混凝土之间设置防水层,防止桥面积水下渗流入干渠中;桥梁伸缩缝采用防水伸缩缝,两端翘起,可防止雨水从伸缩缝流入南水北调范围内;另外大桥桥面采用纵横坡排水,南水北调范围内不设落水管,东西侧雨水收集汇入市政雨水管道。上述这些措施可有效防止桥面水进入总干渠,并且桥面水未排入南水北调一级保护范围之内,保证了总干渠的水质。

在主桥外侧防撞护栏上设置防落物网,可有效地防止杂物散落掉入总干渠影响水质。

3跨越桥梁工程设计评价

跨南水北调大桥一跨跨越总干渠,桥梁梁底距离防洪堤顶大于10m,满足总干渠交通通道以上不小于4.5m的要求,不影响总干渠运行维护道路畅通,也不会影响到防洪堤。

该桥桥墩未占用截流沟。也不影响隔离网栏。

故桥梁桩基沉降不会对总干渠衬砌结构产生影响。

4施工安全性评价

(1)桥梁基础、下部施工

①基坑开挖会对总干渠截流沟造成破坏,承台施工完毕后,要对其按南水北调要求进行恢复。

② 施工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桩基施工过程中水的渗漏和桩基塌孔对总干渠造成影响;施工期间不能将地下水排水南水北调总干渠。

(2)桥梁上部结构施工

主桥上部结构采用满堂支架的工艺,不破坏渠道结构,且桥梁施工完成后,恢复到原渠道作业面,因此满堂支架对渠道基本无影响,

5运行安全性评价

桥梁分两幅设计,若一幅桥发生撞车等意外事故,可封闭发生事故桥幅,待处理完后开放,不会对南水北调影响。

6 对南水北调总干渠 35kV输电线路的影响

桥梁跨越工程从南水北调35kV永久输电线路杆塔之间穿过,该跨越工程位于杆塔基础正上方,不满足《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的要求,故对杆塔进行移位处理。

7结论及建议

(1)跨越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2)鉴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性,要求跨越南水北调工程要安全,不得发生坍塌、折断等影响南水北调总干渠安全事故。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