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乙肝免疫球蛋白8篇

时间:2023-03-02 15:01:04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1

【关键词】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为了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的128例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129例婴儿进行了跟踪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1日~2005年6月30日在我院系统管理的hbsag、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将其分为两组:(1)阻断组:128例孕妇,年龄最小22岁,最大36岁,平均27.2岁,其中初产妇101例,经产妇27例。(2)观察组:89例孕妇,年龄最小19岁,最大41岁,平均25.3岁,其中初产妇61例,经产妇28例。

1.2  疫苗及检验药盒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均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乙肝疫苗均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且均严格按冷链管理运输;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试剂盒由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  阻断组:孕妇在妊娠7、8、9个月时,每月肌肉注射一次hbig 200u,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后6h、生后2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 100u及婴儿采用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观察组:单独采用婴儿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婴儿12个月龄时均抽取静脉血,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乙肝两对半)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阻断组的128例孕妇所生129例婴儿中,经阴道娩出者98例,经剖腹娩出者31例;婴儿12个月龄时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阴性者9例,hbsab单阳性者114例,hbsag单阳性者4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的89例孕妇所生89例婴儿中,经阴道娩出者36例,经剖腹娩出者53例,婴儿12个月龄时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阴性者19例,hbsab单阳性者53例,hbsag单阳性者12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χ2=11.65,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乙肝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hbsag阳性、hbeag阳性的孕妇,均具有传染性,都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而胎儿、婴儿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肝细胞的分化代谢处于幼稚阶段,一旦接触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就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基因中去;整合后的含病毒肝细胞,非但不受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攻击,而且能继续增殖,向肝癌方向分化。因此预防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hbsag、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采用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方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率为95.3%,与单独采用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这是由于孕妇注射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含有高效价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可以中和孕妇和胎儿体内的乙肝病毒,使机体迅速获得被动性保护免疫,分娩后的新生儿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能进一步中和新生儿体内的乙肝病毒[1];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可使婴儿自身产生乙肝抗体,使机体获得主动性保护免疫。因此,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结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2

【关键词】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为了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的128例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129例婴儿进行了跟踪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1日~2005年6月30日在我院系统管理的hbsag、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将其分为两组:(1)阻断组:128例孕妇,年龄最小22岁,最大36岁,平均27.2岁,其中初产妇101例,经产妇27例。(2)观察组:89例孕妇,年龄最小19岁,最大41岁,平均25.3岁,其中初产妇61例,经产妇28例。

1.2 疫苗及检验药盒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均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乙肝疫苗均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且均严格按冷链管理运输;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试剂盒由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 阻断组:孕妇在妊娠7、8、9个月时,每月肌肉注射一次hbig 200u,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后6h、生后2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 100u及婴儿采用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观察组:单独采用婴儿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婴儿12个月龄时均抽取静脉血,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乙肝两对半)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阻断组的128例孕妇所生129例婴儿中,经阴道娩出者98例,经剖腹娩出者31例;婴儿12个月龄时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阴性者9例,hbsab单阳性者114例,hbsag单阳性者4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的89例孕妇所生89例婴儿中,经阴道娩出者36例,经剖腹娩出者53例,婴儿12个月龄时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阴性者19例,hbsab单阳性者53例,hbsag单阳性者12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χ2=11.65,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乙肝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hbsag阳性、hbeag阳性的孕妇,均具有传染性,都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而胎儿、婴儿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肝细胞的分化代谢处于幼稚阶段,一旦接触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就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基因中去;整合后的含病毒肝细胞,非但不受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攻击,而且能继续增殖,向肝癌方向分化。因此预防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hbsag、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采用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方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率为95.3%,与单独采用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这是由于孕妇注射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含有高效价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可以中和孕妇和胎儿体内的乙肝病毒,使机体迅速获得被动性保护免疫,分娩后的新生儿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能进一步中和新生儿体内的乙肝病毒[1];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可使婴儿自身产生乙肝抗体,使机体获得主动性保护免疫。因此,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结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3

关键词: 乙肝母婴传播;乙肝免疫球蛋白;临床疗效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 全世界大约有3 亿例HBsAg 阳性携带者,而我国约有1.2 亿例[1],HBsAg 阳性携带者中,约1/3 来源于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母婴间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宫内感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产时感染:生产时接触母血和羊水;产后感染:密切接触、乳汁传播。而宫内感染是乙肝病毒母婴间传播的主要途径[2],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能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笔者通过对94例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肌注取得很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0~2004年在我科定期产前检查并在我院分娩的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188例。年龄22~34岁,平均24.5岁。所选病例孕期均无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及妊高征史,无肝炎史及相应的症状或体征,肝功能正常。孕妇分娩新生儿188例,其中,男108例,女80 例,无新生儿畸形及胎儿宫内窘迫史。 

1.2方法 

将188例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两组孕妇年龄、孕产式、分娩时胎龄、分娩方式差异均无显著性。 

1.2.1 治疗方法:治疗组94 例怀孕28周起开始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每隔1个月注射1次,共3次;对照组产前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1.2.2 观察检测方法:孕妇于孕20~24周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 项,新生儿断脐后,1 min 内在胎盘距断端2 cm 处经酒精消毒后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 项。检测方法:乙肝5 项指标的测定: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试剂盒购自厦门泰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仪器为美国DENLEY自动酶标洗板机、BIO2RAD450型酶标仪。操作步骤及结果判定按照说明书。 

1.2.3观察指标:观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诊断为宫内感染)及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并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 

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5 例,感染率为5.3%;对照组94 例,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45 例,感染率为47.8%。孕期应用HBIG可降低胎儿HBV感染率,孕妇HBIG治疗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 

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70 例(74.46%);对照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2例(2.12%)。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与孕妇应用HBIG预防呈相关性,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

3 讨论 

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性传染病,母婴垂直传播是一条重要途径,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据文献报道,HBsAg 阳性及HBsAg-DNA 阳性携带者分娩的婴儿血清HBsAg-DNA 达50%~60%[2]。多年来的研究资料证明,HBV携带者中35%~50%在围生期被感染,而孕早、中期感染率较低,HBV 可以清除,很少发生宫内感染[3]。HBV 经胎盘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滋养细胞层变薄,乙肝病毒更易通过胎盘屏障[4]。 

HBIG是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制剂,属被动抗体。抗HBs抗体可与HBs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还可产生抗体,该抗体也可中和乙肝病毒[5],降低母血中病毒含量,可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感染,也可能减少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6]。孕20 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从母体转输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新生儿体液免疫的主要成分为IgG,新生儿体内IgG主要来源于母亲胎盘的运输,妊娠后期4~6 周胎盘对IgG的活性转运最明显,孕晚期胎盘有从母体输送抗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其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 

总之,孕晚期3 次注射乙肝免疫蛋白被动免疫方式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加强产时产后新生儿主被动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肝传播。 

[参考文献] 

[1]董兆文,王德启.母婴传播疾病诊断技术与防治[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46. 

[2]陈敏,朱坤仪,来华,等.乙肝病毒携带孕妇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3):65. 

[3]郭永,马振芝,王清图,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子垂直传播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1,(9):68. 

[4]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392-395.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4

目的 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839例,根据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剂量不同分成2组,a组:269例,孕期注射hbig; b组:570例,其中孕期注射hbig组 496例,未注射hbig组74例。观察、比较2组新生儿12月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乙肝母婴阻断率,观察、分析hbig的宫内阻断效果。结果 a组 269例,免疫失败6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7%,12月龄hbsab阳性率84.39%;b注射hbig组496例,免疫失败11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8%,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b未注射hbig组74例,免疫失败5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3.24%,12月龄hbsab阳性率85.14%。a组和b注射hbig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12月龄hbsab阳性率分别为84.39%、87.70%,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b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分别为97.78%、9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加倍,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孕20周始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母亲血乙肝病毒含量<103拷贝/ml,孕期可不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乙肝母婴传播与母血乙肝病毒含量有关,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关键词】 乙肝疫苗;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母婴阻断

我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自1994年致力于乙肝母婴传播和阻断的研究。现对2种阻断方案效果进行总结、比较和分析,以确定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和随访的839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分娩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10 μg 269例,母亲孕期注射hbig,设为a组;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20 μg 570例,设为b组,b组孕期注射hbig 496例,设为b注射组,未注射hbig 74例,设为b未注射组。a、b 2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分娩孕周、首次发现hbsag阳性时间、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喂养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a组、b注射组孕妇于20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20、24、28、32与36周分别注射hbig 1次,孕妇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乙肝病毒含量(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400 u/次;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200 u/次,a组及b注射组孕妇孕期均注射hbig 3~5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未注射组由于就诊时间晚未能进行宫内阻断。a组新生儿分娩后0.5 h内臀部注射hbig 200 u,另侧上臂三角肌部位注射hbac 10 μg,同时沐浴,母血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新生儿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1、6月龄注射hbac 10 μg,抽脐血查hbv?dna及hbvm,6、12月龄采静脉血查hbvm。b组新生儿接种程序同a组,仅hbac剂量不同,为20 μg。检测hbvm:使用北京万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酶联免疫试剂。hbv?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操作步骤按说明书,hbv?dna>103拷贝/ml为阳性。

1.3 诊断标准[1]

乙肝表面抗体(hbsab)>10 u/ml为阳性;出生时静脉血hbsag(+)或hbv?dna(+),并持续至1月龄为宫内感染,持续至12月龄hbsag(+)或hbv?dna(+)且hbsab(-)判断为免疫失败;12月龄hbsag(-)且hbsab(+)判断为免疫成功;12月龄hbsag(-)、hbsab(-)、hbv?dna(-)亦为阻断成功。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a组和b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1。表1 a组和b组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注:与a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对降低乙肝宫内感染率无效。2组hbsab阳性率b注射组虽然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脐血hbsag(+)或hbv?dna(+)28例,a组复查静脉血仍阳性并持续至12月龄6例。b注射组11例,故用脐血诊断宫内感染并不准确。复查新生儿静脉血仍阳性者,再注射hbig 200 u,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结果2组婴儿仍有17例免疫失败,此17例婴儿出生时均静脉血hbv?dna>105拷贝/ml,为宫内感染。母血hbeag(+)或hbv?dna(+)a组占29.73%,b注射组占4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及hbsab阳性率,如将此因素加之比较,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2。表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

由表2可见,2组母血hbeag(+)或hbv?dna(+)所占比例比较,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及2组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中未注射组样本小(n=74),可能影响与注射组(n=496)比较效果。观察注射组母血hbv?dna(+)者孕20周前与分娩前乙肝病毒含量变化,发现注射组82%注射hbig后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转为阴性,有3例脐血hbvm中出现hbsab(+)。说明孕期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婴阻母断率,同时提高新生儿hbsab阳性率。b组免疫失败16例,hbsag(+)、hbeag(+)、hbv?dna(+)同时阳性14例,hbsag(+)、hbeag(-)、hbv?dna(+)者2例,剖宫产(临产前)5例,剖宫产(临产后)3例,阴道分娩8例。说明选择性剖宫产并不能降低宫内感染率。

3 讨论

3.1 hbig与hbv宫内感染的阻断

hbv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对于后2种传播方式运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已基本可以阻断,但对宫内传播目前的预防措施难以奏效,使其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hbig应用于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机制,目前正在探讨之中。可能机制如下:(1)妊娠20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将igg型抗体转给胎儿的功能。刘海英等[2]对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 u,结果新生儿脐血中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提示hbsag阳性孕妇孕期注射hbig,hbsab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而减少hbv感染。本研究b注射组有3例脐血hbsab阳性,从而印证上述机制成立的可能。(2)hbig对机体hb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hbig通过增加th1型细胞的活化,促进体内干扰素?γ、白介素?12的分泌,有利于孕妇体内hbv的清除,降低体内hbv?dna的含量,有效降低胎儿hbv感染率。(3)另有研究表明,hbv携带孕妇产前多次肌内注射hbig,能显著降低hbsag滴度和病毒数量。原因为hbig在体内可与hbv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快速清除hbv。本研究b注射组82%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阳性转变为阴性,支持上述论点。

本文采用自孕20周始注射hbig,婴儿12月龄阻断率为97.78%,高于未注射组;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高于未注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未注射组样本小有关。余敏敏等[3]报道于孕28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妇每月注射hbig 200 u共3次,新生儿分娩后0、1、3、6个月每次接种hbac 20 μg,肌内注射hbig 200 u,12月龄母婴阻断率96%。孕期未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12月龄母婴阻断率90%。本研究阻断率高达97.78%,故自孕20周始可应用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hbv?dna含量高,hbig剂量加倍。应用hbig治疗孕妇及婴儿均未见不良反应。本文b组免疫失败16例,母亲血hbv?dna均阳性,且高滴度,据此可推出,若母血hbv?dna阴性,孕期可不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

3.2 2种阻断方法效果比较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hbv感染的有效措施,但仍有20%~30%新生儿接种后未产生hbsab。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宜加大疫苗剂量,以提高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本文b注射组与a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sab阳性率比较,b注射组高于a组,故加大乙肝疫苗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

3.3 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目前的预防感染措施的实施使大部分新生儿免受hbv感染,但仍有免疫失败病例。关于免疫失败的原因目前认为与母血中hbv?dna高滴度、hbv s基因变异以及近年来提出的hbv生殖遗传传递有关。故孕前进行抗病毒治疗,待hbv?dna<103拷贝/ml后再怀孕可降低宫内感染。欧美医生从孕33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 mg,能减少母血病毒含量,减少宫内感染率,尤其适用于hbv高水平孕妇(hbv?dna>108拷贝/ml),但需慎重选择。段恕诚等[4]采用对已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按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提示,近期无效,晚期大部分表现出hbsag转阴和hbsab(+)产生,这与接受被动免疫时间的早晚有关,hbig不能进入肝细胞内,只能在病毒进入肝细胞之前中和病毒,所以新生儿出生注射hbig越早越好。我院对1月龄宫内感染婴儿未再继续接种乙肝疫苗,无上述临床资料,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2.

2 刘海英,马玉燕,崔保霞,等.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128?130.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5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HBV;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为了加大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力度,更好地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州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母及其新生儿乙肝免疫情况的分析,试图探讨阻断HBV垂直传播的最佳免疫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州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母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病例入选标准:无血清病、过敏性荨麻疹;无青霉素、磺胺的过敏史;无心、肝、肾等严重疾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研究方法

按免疫方案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A、B、C三组。A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均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200IU,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B组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C组孕母和新生儿均不注射HBIG。所有婴儿均按国家的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即0、1、6月注射乙肝疫苗。观察并对比婴儿在6个月时乙肝五项结果。

2 结果

2.1 病例的一般情况

共有108例孕妇进入本次研究。其中84例为初产妇,24例为经产妇;平均年龄为(33.19±9.62)岁。新生儿共111名,其中男婴53名,女婴58名。A组含三组孕妇在年龄和病情等基本情况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研究对象的资料均衡可比。

2.2 婴儿6个月龄时的免疫情况

三组孕妇的婴儿分别在0个月和6个月龄时采集血液,进行乙肝五项检查。三组婴儿在6个月时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保护性抗体产生率不同,A组婴儿的表抗阳性率低于其它两组,且保护性抗体产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约有1/3(约为3000万)患者来源于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1 ]。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孕妇,其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含有较高的病毒载量,可通过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三种主要的方式造成婴儿的感染。研究表明[2],HBsAg阳性或者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在单用乙肝疫苗的情况下,仍有10.7%~19.9%的婴儿感染了乙肝病毒。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同时给予孕妇和婴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可以减低婴儿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并且增高其保护性抗体的产生率。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属于被动免疫,主要作用为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激活补体系统,使尚未感染其它细胞的HBV在体液环境中清除,从而有效降低双阳性孕妇体内的HBV病毒载量,并降低宫内感染的发生率[3]。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方案在阻断HBV垂直传播上的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仍发生了部分病例阻断失败的现象,并不能完全阻断垂直传播。有学者认为,孕妇血清内的乙肝病毒DNA含量与免疫后仍出现宫内传播呈明显的正相关[4]。当孕妇体内的HBV-DNA含量到达一定的浓度时,即使在孕28周以后多次进行乙肝球蛋白注射,仍然一定的发生宫内传播的可能。对于这一部分病例,临床上加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为突出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提高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抑制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

参考文献

[1]成军. 肝脏病和感染病诊疗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

[2]杨永钦, 王泳, 姚祖述. 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研究[J]. 医学动物防制, 2004,20(2):109-110.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6

【关键词】 阻断

AntiHBV immunoglobulin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in preventing intrauterine infection of HBV

【Abstract】 AIM: To evaluate the potency of different methods in blocking HBV transmission from mother to the infant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HBsAg/HBeAg positive pregnant women were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of whom 42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HBV immune globulin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40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only, and 38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C received no treatment.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A and in group B were subjected to treatment from the 20 th week of gestation. ELISA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erum HBV biomarkers of pregnant women and serum HBsAg of the infants. RESULTS: The HBV infection rates of infants were 7% (3/42), 30% (12/40) and 37% (14/38) in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respectively. The HBV infection rate of infant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in group C (P

【Keywords】 preventive intervention;hepatitis B virus;intrauterine infection;HBV immunoglobulin;hepatitis B vaccine.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孕妇分成3组,A组42例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治疗,B组40例给予乙肝疫苗治疗,C组38例,未给任何治疗.A组和B组均在孕20 wk时开始注射,用ELISA检测孕妇HBV血清标志物和新生儿的血清HBsAg.结果: 新生儿A组感染率为7%(3/42).B组感染率为30%(12/40).C组感染率为37%(14/38).A组HBV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P

【关键词】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乙肝免疫球胆白;乙肝疫苗

0引言

孕妇携带的乙肝病毒可垂直传播给新生儿,虽然分娩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完全阻断母婴传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导致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1],因此,阻止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环节.我们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治疗来控制乙肝宫内传播,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202/200402在我院就诊的孕18 wk孕妇检查中检出的HBsAg和(或)HBeAg阳性120例,按接诊次序分为A(n=42)、B(n=40)、C(n=38)3组.120例孕妇肝功均正常,3组年龄、孕次、胎龄无明显差异.120例孕妇生产新生儿120(男64,女56)例.

12方法A组在孕20 wk每月1次在上臂三角肌部位注射1支免疫球蛋白(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200 U)和乙肝疫苗(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30 μg),B组只注射乙肝疫苗,疫苗来源、注射时间、部位同A组.C组38例未给任何处理.通过观察新生儿和孕妇血清标志物(HBVM)来评价干预效果

13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孕妇采分娩前肘静脉血2 mL,新生儿采脐静脉血2 mL,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用ELISA,试剂由上海科化华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统计学处理: 记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转贴于

2结果

21均衡性检验在孕妇18 wk时检测其HBVM,3组之间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1, Tab 1).

表1孕妇18 wk时HBVM 略

223组孕妇产前38 wk HBVM比较孕妇分别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其产前A 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明显低于B、C组(P

表2孕妇38 wk时HBVM 略

233组新生儿HBV感染率比较与产前孕妇相对应的产后A组新生儿外周血中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B、C组(P

表3新生儿外周血HBV感染率 略

3讨论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母婴传播是形成慢性乙肝感染的重要原因,乙肝病毒携带率达12亿,其中50%以上为母婴垂直传播所致[3],80%~90%的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为慢性携带者[4],而这其中35%将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最终有一部分转变为肝硬化和肝癌,而成人乙肝病毒急性感染的慢性化不足3%.因此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与母婴传播感染呈正相关,孕前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能有效的降低宫内感染率,而发生主要在孕晚期[5],特别是在孕20 wk时,此时胎儿各主要器官已发育成形,并且胎盘具有主动转运IgG型免疫球蛋白,给孕妇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不但可以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而且HBsAb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使其在宫内获得被动和主动免疫的保护,可以预防宫内感染的发生.因此可选择在孕20 wk时,加强免疫治疗比较合适.

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孕晚期应用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后,可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量机制可能是乙肝免疫球蛋白能使感染细胞释放出来的HBV发生中和反应,不但减少乙肝病毒再感染宿主细胞,也可能减少HBV在体内的复制.乙肝疫苗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通过免疫调节而抗HBV复制,使血清病毒含量减低.

【参考文献】

[1] Zhang SL, Han XB Yue YF. Relationship beween HBV viremia level of pregnant women and intrauterine infection: Nested PCR for detection of HBV DNA[J]. World J Gastroenterol, 1998;4:61-63.

[2] 王清图,修霞. 不同方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2;18(1):51-52.

Wang Qing TU, Xiou Xia. Clinic study of different scheme preventing on motherinfant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J]. J Hepatol,2002;18(1):51-52.

[3] Cacciold, Cerenzia G, Pollicino T, et al. Genomic heterogeneieg of hepatitis Bvirus (HBV) and out come of perinatal HBV infection[J]. J Hepatol, 2002;36(3):426-432.

[4] Shiraki K,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Yirus emelits prevention[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0;15(Suppl):11-14.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7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性肝炎是一种传播途径较广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均有分布。我国虽然现阶段人们的卫生行为习惯较以前有所提升,但我国的乙肝人群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发病大国,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也非常庞大。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较多,但母婴传播途径带来的伤害最大,若在妊娠期不及时采取措施,则新生儿很有可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为阻断乙肝病毒通过母婴传播途径传染给新生儿,现阶段可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1],通过有关报道发现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十分有效。我院现就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孕妇127例,经常规检测发现这些孕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血清检测为阳性,在其他项目的检测中未发现感染到其他类型的肝炎,在怀孕期间身体状况良好,无其他病毒感染。孕妇年龄在23~33岁,平均年龄为(26±1.2)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同时按照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含量分为高风险,低风险和极低风险3个等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静脉取血,然后将血浆进行离心,保留上清液,检测其中乙肝病毒表志物的含量。观察组患者在妊娠后期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照组不作处理。患者分娩后采取脐带血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病毒的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说明该新生儿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1.3统计学处理 此次试验所用到的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2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若两组数据的差异性P0.05,则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此次试验发现,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仅对高风险患者有用,能很好的阻碍有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也就是所多数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如果其传播概率不是高风险等级的可以选择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是由于母亲即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在母亲围产期中传播的概率很大,而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含量越高,感染到新生儿的体内的乙肝病毒也越多,新生儿免疫力较弱,所以被感染的概率很高,绝大多数日后发展为乙肝病毒携 带[2]。

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过程较为复杂,现阶段研究还不是十分透彻,但可以确定的是对妊娠晚期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浆中乙肝病毒的含量[3],从而对于乙肝病毒传播高风险的患者能有效的降低腹中胎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4]。因为乙肝免疫球蛋白能使人体获得被动免疫力从而对乙肝病毒产生特异性,但是这种抗病毒的特性是暂时的,它随着孕妇的自身代谢而代谢失活。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途径不是通过胎盘传播的,主要是在分娩时感染的[5],所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发挥作用的时间也主要是在妊娠后期,将要分娩时。

从此次实验可以看出,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碍母婴传播途径对风险评估中高风险的孕妇作用较大,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其差异性P

综上所述,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一定程度能降低乙肝病毒标志物在血液中的含量,从而达到降低新生儿感染到乙肝病毒的概率的目的,但危险评估很低的孕妇可以不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参考文献:

[1]郭永,马振芝,土清图,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8(19):133-134.

[2]邱明亮,高元怛,沈慧君,等.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随机双自对照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3(15):65-66.

[3]孙浩德,何子佳,朴树翠,等.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率影响的探讨[J].中华试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11(13):162-163.

[4]张玲玲,明佳辉,吴久旺,等,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产前免疫阻断的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11(12):332-333.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8

湖南省桃源县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南常德 415701

[摘要]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检验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来该院诊治的患者,分析其入院资料,随机分成两组。健康者是对照组,乙型肝炎患者是实验组,细致检查患者,有些患者不能确诊,要做辅助检查,如:心肺功能、体温等,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的免疫球蛋白M、A、G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实验组IgG水平为(13.95±3.38)g/L、IgA水平为(2.95±1.44)g/L、IgM水平为(2.88±0.78)g/L高于对照组(IgG水平为(11.27±2.05)g/L、IgA水平为(1.84±0.72)g/L、IgM水平为(1.54±0.58)g/L(P<0.05);23例治疗后好转,IgG水平为(14.92±2.65)g/L、IgA水平为(2.62±0.54)g/L、IgM水平为(2.37±0.73)g/L和恶化者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 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效果较好,能够准确的反应患者病情,指导患者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

关键词 ] 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123-02

[作者简介] 张玉英 (1973-),女,湖南桃源人,大专,中级,主要从事生化和临床方面的检验研究工作。

乙型肝炎是目前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疾病,并且,危害性很大。该疾病病因复杂多样,具有呕吐、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对于这种疾病,目前医学界没有好的办法,以核苷类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是较常用的方法,但患者药物依从性较差[1]。目前,更多研究结果显示:乙型肝炎和人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密切,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时造成乙肝病毒(HBV)致病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免疫球蛋白水平在乙型肝炎患者中使用较多,它能够有效的反应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并指导患者预后[2]。为了探讨免疫球蛋白检验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2013年4月—2014年4月,80例患者来该院诊治,分析其入院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该院患者入院资料,将其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有23例男患者和17例女患者,年龄49~84岁,平均年龄(59.3±1.2)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为(3.5±2.4)个月;对照组有24例男患者和16例女患者,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6.7±0.8)岁。研究中,两组完全不知道他们的治疗方案,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该实验。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同的检验,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在第2天早晨空腹静脉抽取患者2~3 mL静脉血并将其放在抗凝管中,抽取完血液后对其充分混匀,并且以3 000 转/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并将其放在-20 ℃冰箱中。实验中用的仪器是 IMMAGE800,检测患者免疫球蛋白M、A、G水平用的是免疫比浊法[3]。

1.2.2治疗方法 对于确诊的患者采用方法对症治疗治疗的4~8周后,采用复方乙肝灵软胶囊(国药准字Z20060393)治疗,患者4片/次,3次/d,连续治疗48周[4]。

1.3统计方法

记录实验数据,把数据导入spss 16软件,分析数据,并进行t检验,采用(x±s)表示实验结果。

2结果

实验组IgG水平为(13.95±3.38)g/L、IgA水平为(2.95±1.44)g/L、IgM水平为(2.88±0.78)g/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该次研究中,对实验组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23例治疗后好转,IgG水平为(14.92±2.65)g/L、IgA水平为(2.62±0.54)g/L、IgM水平为(2.37±0.73)g/L和恶化者相比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乙型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治疗方法较多,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却很少。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诱因、发病机制等并不完全知晓。普遍认为:由于人体受到病菌侵袭,损伤人体肝组织,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抵抗HBV活动,结果损伤到人体肝细胞。当病毒感染肝脏组织时,肝脏组织会导致多克隆B细胞活化,并产生活性的血浆球蛋白参与人体循环,并在患者血浆中广泛存在,部分还能够与相应的抗原结合[5]。根据有关结果显示:肝脏的Kupffer细胞出现功能障碍,不能清理血液中外来抗原,导致肝硬化与慢性肝病,患者发病时会造成人体外源性抗原抗体过多,造成免疫球蛋白水平不断升高[6]。因此,要有效评价患者治疗预后,讨论有效的方法非常重要。

免疫球蛋白近年来在乙型肝炎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该次研究中,实验组IgG水平为(13.95±3.38)g/L、IgA水平为(2.95±1.44)g/L、IgM水平为(2.88±0.78)g/L高于对照组(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由此看出:对于乙型肝炎患者而言其免疫球蛋白水平要明显高于健康者。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7]:人体受到HBV的感染,会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这些反应会损伤肝组织。浆细胞致敏后,会产生免疫球蛋白,即血浆球蛋白,它具有抗体活性。肝细胞受到损害,机体为了提高免疫能力,产生更多的免疫球蛋白,减轻自身免疫疾病所带来的伤害,原因如下:①当病毒侵袭人体肝脏时,会造成肝细胞坏死并产生一些佐剂作用,造成患者体内球蛋白增加。②病菌在人体内和自身抗原的刺激,使得患者体内产生多种抗体。③肝脏代谢功能出现紊乱,不能清除及处理自身或异物抗原。

该研究中,对4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干预,结果显示:23例好转,IgG水平为(14.92±2.65)g/L、IgA水平为(2.62±0.54)g/L、IgM水平为(2.37±0.73)g/L低于恶化者(P<0.05)。由此看出:乙肝患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量会跟着病情的加重而上升,这个结果和相关文献结果一致。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免疫球蛋白在慢性肝炎患者治疗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患者发病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总胆红素增加,导致机体溶解病毒抗原以及清除免疫复合物能力的下降,预示患者疾病加重,应该立即调整治疗方案[8]。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效果较好,能够反映患者病情,指导患者预后,对于调整患者治疗方案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1] 覃小梅,谭晓明,秦玉兰.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9):702-703.

[2] 钱金娟,裴豪.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8,15(4):198-200.

[3] 福军亮,王福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个体免疫调节治疗[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4):300-304.

[4] 贾绮宾,李笠,阴英,等.前白蛋白、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固醇检测对肝功能分期及判断预后的临床意义[J].北京医学,2009,31(1):18-19.

[5] 李艺,康富标,孙殿兴,等.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1,38(4):268-271.

[6] 吴在荣.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DNA定量检测及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5):478-479.

[7] 叶钒,邱梦标,王农荣,等.乙型肝炎患者不同时期体液免疫水平检测研究分析 [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168.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