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责任感教育8篇

时间:2023-03-02 15:01:13

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教育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责任感 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他们责任感的强弱不仅关系到自身能否健康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和谐与否,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尽管当今的大学生在绝大多数方面表现得具有责任感,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创新高校的责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责任意识,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增强大学生的责任能力并自觉外化为责任行为,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表现

(一)自我意识强,自我责任感弱。

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增强,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同样也日益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首先主要表现在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奉献牺牲的精神。当国家、集体需要与个人需要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人需要;当他人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其次,过度在意自我,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觉得他人的评价与自己的标准或想法较远的话,情绪就难以控制,甚至指责对方评价不公。自我责任感弱主要表现在一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是强调客观原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对自己的职责不负责任,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一旦不能及时实现自己的期望,便会产生消极自卑的心态,甚至会自暴自弃。

(二)集体责任感不强,他人责任感较弱。

很多大学生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实用主义倾向较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从社会价值向个人价值倾斜,在目标取向和行为方式上追求实惠,更看重物质利益和个人发展,而对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相对弱化,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利益的满足。虽然他们也承认要兼顾集体、个人利益,但在内心深处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和满足。有些大学生表面上关心集体,但他们是建立在一定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觉自愿。比如,有些学生干部为院校和班级做事缺乏奉献精神,当干部主要是为自己满足自身利益或者因为老师给予的压力,一旦有些利益没法满足或者老师的压力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则他们往往会有情绪甚至有过激行为;有些同学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对周围的人和事情都比较冷淡,对集体组织的活动漠不关心,从不参加,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三)责任感的关联性认识不够。

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它与大学生理想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和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紧密联系。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将个人的人生追求目标与社会追求的理想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地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大学生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对社会、集体、他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勇于承担责任。很多大学生由于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强化,倾向于夸大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和他人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相对较弱。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不需要他人关心与指导;或者对自己是一个社会人的认识不够,做事没有考虑到家庭、学校、社会层面。比如,一些学生对他人满足不到自己的利益时,进行恶意报复打击,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大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

二、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从社会大背景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整个社会呈现出了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倾向,容易使人们产生利己主义、金钱万能的思想。大学生在这种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容易只关注自己现实利益的实现,产生错误的利益观,不愿承担社会责任。从当前社会情况看,我国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诸如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由于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层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有的人因为惰性太强而跟不上形势,有的人因为缺乏竞争而被淘汰,有的人因为过于自负而被冷落,等等。于是,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因而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有的人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讲义务的“极端功利化”倾向。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学一直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责任观教育体系。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一切的中心是学习,只要学习好,则什么都可以不管,什么责任都可以不用承担,奋斗目标永远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这个视域的焦点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动力没有了,便没有进取心、没有责任感,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手足无措、迷茫、自暴自弃,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家庭、对学校不负责任。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也存在很多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问题。在灌输式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学生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接受的少,使得社会主体意识无法在教育中得到增强。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联系相对模糊,使得学生把学习和考试当成了目的,无法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从而培养主人翁精神,增强责任感。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娇生惯养,容易导致自私自利、个性强。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得他们对自己过分关注,重索取而不知给予,对父母不管不顾、不闻不问,愿望不能满足就发脾气,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艰辛和痛苦。他们经常考虑的是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而义务责任感弱的心态。大学生没有承担现有家庭的责任感,对将来家庭中要承担的责任也就没有明确的认识。大学生如果没有从家庭到社会长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就不可能塑造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责任感,是个人对他人、家庭、国家、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与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高度统一。[1]因此,我们必须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到能清晰地、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才能在明确自己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基础上,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机,自觉地完成自己应当承担的任务,才能把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把社会需要、时代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优秀人才。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个人自觉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并为自己的行为及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果没有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的正确认识,就不会认真、自觉和持久地履行这种责任。要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情感教育和激励手段,使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直接的道德需要和要求,使社会准则转化为个人准则,有发自内心的、自觉的道德行为。只有这样,在履行责任时,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责任动机,增强履行责任的坚强意志,有效地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表育人功能。

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最终要外化为一种行为表现出来。正人先正己,教育者是第一榜样,教师的行为往往比语言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用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四)健全机制,培养学生义务思想。

“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享有权利并履行义务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高校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明晓、树立义务思想第一,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融入义务感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法律知识、国家政策、优良传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建立健全思想教育制度,明确学生日常教育中的奖惩、评估等制度;最后要建立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队伍,充分了解、调动、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义务思想。

(五)深入实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高校要通过社会调研、“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扶贫帮困等实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党和国家已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限制、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通过这些载体的实践,大学生能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强责任感。

(六)净化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和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多彩的文化,不仅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胸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愉悦的情绪。[2]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尤其在学生责任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有绿树成荫、窗明几净、优雅恬静的硬环境,而且有浓郁的学术氛围、良好的人文环境;其次应重视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集体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会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再次应严把互联网这一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学生交流和弘扬主旋律方面的积极作用,力争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最后应重视舆论的作用,在校内外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扬善惩恶,建立良好的舆论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责任感教育篇2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 教育 必要性 基本策略

Abstruct The reason to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responsibility, on the on h,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important, it is the kernel of moral, it is the most general scale of moral education, it is the basic quality of talented person, on the other h, the reason is the los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modern society; human always put personal interests on the social interests, put personal development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ut personal ideal on the social ideal. To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taking into ac four factors of society, family, school personal, collaboration to promote four factors, rather than from a single aspect.

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necessity strategy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将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未来教育的战略主题,将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社会责任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为此,有必要对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推进策略进行分析。

一、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一)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个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上,从社会整体利益转向个人利益。一个人光做好人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做一个有用的好人。所谓做一个有用的好人,就是他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然而,有些人无法抵挡金钱、物质的诱惑,把追逐个人财富、名利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

第二,在社会整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上,从社会整体发展转向个人发展。目前,考研、考公务员热在大学校园里悄然流行起来,对于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自己、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职业规划、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大部分人考研考公务员的动机都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和前途,而没有真正考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哪些方面的人才。

第三,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上,从社会理想转向个人理想。 如今的社会,由于受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影响,青年人大谈个人理想,而很少谈及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问题。以前所宣扬的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为祖国的富强振兴而奋斗的精神越来越少。

(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原因。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受到不良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部分国人的责任感出现缺失和淡化现象,一部分人偏重个人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社会方面关心的较少。过去,人们把以爱国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追求标准。然而,现在却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倾向于把实现个人利益看得比其他利益更为重要,在面临选择时更加偏重实利主义。

第二,学校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其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师的传授说教为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非常少,而没有亲身实践的经历则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造成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意识不强这样的问题。

第三,家庭原因。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现在的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对他们是关爱有加、过分溺爱,从而导致现在的孩子就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出现了问题,不知承担义务,养成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恶习。这些孩子进入社会后,难以树立健康的社会道德意识,很难适应社会群体生活,很难用社会规范来约束其行为。也难以形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

第四,个人自身原因。如今的一代青年人基本上都是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很少经历过真正的挫折,也很少接受挫折教育,导致抗挫能力很弱。另外,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意志力薄弱等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更无从谈及认识到历史和时代所赋予自己的使命问题。

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责任感是道德的内核。任何道德都是相应责任的具体体现:师德是教师的社会责任在道德领域的内在反映,医德是医生的社会责任在道德领域中的内在反映,家庭责任在道德领域中表现为家庭美德……。有责任感的人,会自觉的遵守法律,服从各种道德规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认真负责,会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相反,缺乏责任感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言行极不负责,甚至不顾基本的道德规范,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第二,社会责任感是道德评价最一般的价值尺度。社会责任感是对每一个人共同的社会要求。当代的“活雷锋”郭明义之所以成为我们当今时代道德的楷模,主要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这样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使我们相信,人的社会责任感是整个道德大厦的基石,离开了社会责任感,道德教育就无从谈起。

第三,社会责任感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学校里走出的毕业生他们将扮演着一个新的角色,那就是职场新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会把他身上的责任感融入到他所从事的职业之中。反之,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工作也不会很出色。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21世纪的人才应掌握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通行证则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并指出,没有第三张通行证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没有意义。这“第三张通行证”就是讲人的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责任感对人生的发展,对能力的发挥以及对纪律的遵守都具有特殊的影响。

三、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基本策略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自身四方面因素共同发挥的作用。因此,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体自身四个方面同时进行,而不能仅仅依靠某一单一的渠道:

第一,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有利于责任感培育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而这种道德氛围的形成主要有赖于政府的价值引导,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建立健全的行政、法律、经济的措施与政策,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学校要加强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责任感。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感,可以从完成作业情况、讲安全、讲卫生、遵守班级纪律等点滴小事做起。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负责任的良好责任感,要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目标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同时要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共同努力。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责任感培养。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堂,家长或监护人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权威的人。家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影响自己的孩子,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做一个诚实、文明、守信用的人,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兄弟姐妹、邻居朋友和谐相处、互相帮助,逐步形成努力与人合作的责任意识。

第四,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增强其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起点是个体对责任对象的主动关注,拉近与对象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把个体融入到相关事物的关联之中,这是社会责任感建构的关键。一个人的一言一行虽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支配其言行的主要动力却来自于主体本身,所以,学生自身要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深化自己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让自己更多的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切身参与其中时,学生才能体会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才能内化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履行责任的意识水平,进而更好地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于浩华.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3-76.

[3] 宋加木,王娟,巩其亮.西方文化冲击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省团校学报.2008(2):18-19.

[4] 熊良华.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1990(2):20-23.

[5] 于浩华.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3-76.

[6] 廖安辉.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5,(6):27-29.

[7] 刘飞,刘义.责任感问题的理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3):155-157.

[8] 刘兴翠.从培育责任心开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教学,2002,(11):52-53.

[9]《学习―内在的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1996.

[10] 孔伟红.论当代青少年责任感的缺失与培养[J].湖湘论坛,2008,(5):112-113.

[11] 韦琼芬.浅谈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9,(5):5-6.社.1996.

[12] 刘铁芳.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构与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1,(2):26-30.

作者简介:

孙莹, 女,汉族, (1989― ) , 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研究生。

责任感教育篇3

那么,在学校里,作为责任教育的基础,责任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责任教育表现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注重实际认知,充分强调其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责任教育不是突击性的文化灌输,而是一项漫长的素质教育过程,应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

责任教育的共分为四个阶段: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能力、责任行为。相对应的德育主线是“感知责任―引导责任―尝试责任―主动负责”四个层次。

培养初中生责任意识的方法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切入点进行。父母与子女在生活上密切相关,其言行举止都对子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家长应积极参与到责任教育中来,通过言传身教,做好表率,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使子女自然而然地继承和发扬责任传统。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工作均以责任教育为出发点,从提高责任意识、树立责任感、完善责任能力、培养责任主动性为主要目的,在德育课程中有针对性地依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制订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责任的认识和行为。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相应的职责,切实感受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从而萌生责任动机,履行自己的责任,来达到责任教育的目的。责任教育应从实际出发,由身边的小事做起,制订切合实际的责任体系,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让学生能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担负责任,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到赏罚分明,公正公平。

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引导者。笔者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感知启蒙教育有了初步认识。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思想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社会角度来说,他们在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准备承担起他们的责任。什么是责任?学生只能从字典中读懂表面的意思,而对于责任中所包含的内涵却不清楚。现在的学生特别是本校的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很多孩子从小到大不仅没吃过苦,连挫折都很少经历,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敢勇于去面对、去承担,缺乏责任感,没有主人翁的精神,缺乏对社会的认同感。

那么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启蒙教育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明白如何支配自己,做生活的主人,使学生在独立的同时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怎样去做,以及预见在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找到正确的方法。责任教育的任务,在于强化学生对责任感的认同,并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现阶段的责任是什么,未来的责任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端正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尝试让学生自行设立班规和班训。以往设立班规班训一般都是班主任完成,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缺少一种班级归属感,认为学校是管人的地方,班主任则是压制学生的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该做的任务推三阻四,分外的工作一概不理。如果让他们自行设立班规班训,首先是让学生有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其对班级的整体意识;其次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通过设立班规,他们就更清楚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情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

其次,本班设立了图书角,由每个学生轮流做图书管理员。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外,能使每个学生对班级都负起责任,班级管理不仅仅是老师和班干的责任,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让学生在管理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培养责任能力,更好地为班级服务。

第三,每周开展班会课引导学生培养责任意识。本校每周下午第八节课都设置班会课。班会课既可以是有专题的主题班会课,比如,可以设置“我们如何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我可以为班级做什么”“小小的我,大大的责任”等主题,也可以是对班级上周情况做评价的总结班会课。无论是哪种班会课,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校应尽的义务,在社会应尽的责任,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

在班干任命上采取轮换制,每个学年都会重新进行班干的选举。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打破班干“终身制”,通过班干的竞争选举,提高班干的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

在班级中实行值日班干。本班的班干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固定班干,由责任心强、学习成绩较突出的学生担任;另一部分是轮流班干,实行值日班干。由于值日班干涉及全班的所有学生,因此,很可能会出现工作不负责、不到位、不敢管的现象。那么在这个时候,固定班干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有义务去提醒他们或帮助他们该如何管理班级,从而提高值日班干的责任意识和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全体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让他们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明白 “班级无小事”,每件不起眼的事情都可能导致班上人心涣散。

班级值日工作最容易出现责任问题,班上总有学生是不按要求完成值日任务,轻则不负责任,胡乱完成,重则根本不做,遇到值日必逃跑。也许惩罚是方法之一,但绝不是最好的方法。惩罚学生只能让其在老师的威严下不情愿地完成任务,但心里根本不服老师的做法,长此以往,学生也许会变本加厉,想尽办法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而原先值日认真的学生则往往认为不公平,造成心理差距。所以对学生值日的管理重点应该放在平日点点滴滴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主动认识到劳动任务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必须完成。同时完善劳动任务的管理机制,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期实现不批评主动性差的,只表扬劳动负责的学生。

由于本校的性质与其他学校的性质有所不同,大多数学生都是长期住校,并由班主任和宿舍管理员共同管理。在这些学生住校之前,他们在家基本是不做任何家务活,甚至不会扫地铺床。来到学校后,很多学生一开始都不适应学校严格的内宿管理制度,因此,对学生内宿的管理也是增强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设立宿舍长,管理好自己的舍友,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懂得什么是责任感,包括每天必做的宿舍卫生等,让学生从心里知道做得好得到表扬是因为自己对自己负责,相反自己放纵自己,不负责任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老师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起引导作用,在适当的时候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做到知行合一,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例如,即将开展的团队课活动中,笔者多采取学生自己备课、自己主持、自己反思的做法,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以学生带动学生。在发展团员工作中,要求团支书及班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班主任则更多地处于观察者的角色,只在适当的时机暗中引导学生培养责任意识和能力。

责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责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青少年从小确立社会责任感,这不但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切实重视责任教育,将培养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能力和责任自主行为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品学兼优、富有责任感的合格接班人。

责任感教育篇4

关键词:高中 班主任 责任感 教学氛围 学习生活 后进生转化

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责任感对教师而言,是师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师德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体现在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校、对待学生的工作态度与教育实践中,体现在自身的教育业绩中。没有教育责任感,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要有精湛的业务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必须无限热爱自己的工作。而新上岗班主任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诚来感染学生,给学生们做出学习的榜样,凝聚自己班级的力量,创建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是对我们抱有希望。我们要想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社会的赞誉,实现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自身价值提升,就必须把我们的责任感分解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的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手中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功。

班主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首先,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级工作和教学活动中,凡是要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做到。这样在学生中就有一种无形的号召力,推动力,说起话来学生就愿意听。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所以,我时刻注意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处处做到以身作则,。平时我在班级经常强调:“要讲卫生,不能随便乱扔垃圾。”有一天,我在教室看到地面上有垃圾,就随手捡起扔到垃圾桶里。我的动作被学生看见了,他们开始检查自己周围是否有垃圾,并有同学发出倡议“老师都能弯下腰去捡一片小小的垃圾,我们更应该按照她的要求去做。”事后,班级卫生有明显的好转。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却提醒我为人师的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生影响。对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二、抓好学习中心工作,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2.1 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

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老师和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上课认真听讲,认真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学习委员、课代表及各组长从各个方面做好协调工作,如作业布置、早读的安排、课前的准备、作业的督促和检查等,切实减轻老师负担,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做到尊其师,信其道,认真抓好学习中心工作,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无论是自习课,还是老师上课,禁止学生相互讨论,说闲话、往窗外看,否则,予以严厉批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从高二就开始进行高考备考,培养良好的学习和应试习惯。

2.2 强化辅导,力争突破

认清任务,确定目标,这是首先就要完成的工作。干任何事情都要有的放矢,在和任课教师讨论后我班确定了几位同学为目标。利用下午和晚上课余时间重点一对一强化辅导,并结合复习方法和心理等方面进行辅导,为后期的高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求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并且经常完成限时作业,提高学生的作业速度。平时对学生奖勤罚懒,严格要求。在复习阶段,积极配合各任课教师辅导学生开展复习工作。让学生向班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学习,引导他们确立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增强竞争意识。经常进行学习评比,做好奖励工作。

三、勤于深入学生的生活。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班主任工作的实质,就是按照预定的目的,依据一定的原则、程序、方法、手段,对班级中的人、事、物进行计划和调控。而有效的计划和调控,必须建立在对班级及学生的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之上。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要想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实践证明,班主任走进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面貌、智力状况、健康状况、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生活环境等,有利于掌握班级总貌、特点及基本倾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

同时,在与学生日常的实际接触中,能及时地把握班级的动态,对班级新出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随时予以具体的引导和控制。目前,我国不少学校在实施班主任管理的过程中,提出班主任参与学生活动的多种不同的“到位”要求,并以此作为班主任工作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正在于督促班主任变间接、简单的“遥控式”管理为直接、具体的“走动式”管理,避免工作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当然,班主任的“走动式”管理决不是“巡警和看守式”的,而是与学生情感交流、对学生循循善诱的过程。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心理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希望班主任和他们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希望能直接得到班主任的多方面指点。班主任如果能抓住这一契机,深入学生,对他们充满热情,那么学生便会对他(她)产生心理认同,“亲其师,信其道”,教育也便成功了一半。

四、积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却又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我作为班主任首先做到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做到了因材施教,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最可信赖的朋友。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学期我通过个别谈心,家访,查看学生学习资料等形式,了解班上后进生的多方面信息,对每一位后进生都设计出详细的帮扶计划。对于纪律差生,让他们明确自己哪些方面违犯了班规校纪,然后严格执行处罚条例。当然我们不能为了处罚学生而进行处罚,为了少让学生出现违纪现象,在日常班干部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就要求班干部对违纪学生多一些事前的暗示,多一些监督,从而有效减少班级学生违纪现象;对于成绩差生,我比较看重他们学习自信心的重塑。创造机会不断鼓励他们,在课余也多一份关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并没有因为成绩差而放弃自己,从而激发出其内心的学习动力,学习一定会慢慢跟上来。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责任感教育篇5

体育教学中难免存在着竞争与合作,为了比赛的胜利,团队中的个体需要拥有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以获得全局的胜利,这就是团结协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学生需要做到相互信任与相互协作的良好配合,以便更好地增强整个团队实力,获得最后的胜利。勇于奉献和牺牲精神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品质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高培养学生的勇于协助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一)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和精神的教学培养。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力手段之一,因为通过思想上的培养才能调动学生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自愿自觉加强自身的责任感。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手段就是体育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教育培养工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和精神的教学培养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鲜活素材,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是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与文化生生不息的光辉写照。赛龙舟、蹴鞠、胡服骑射等,都是我国五千年留存下来的宝贵灿烂的体育文化,通过这些文化,可以了解我泱泱大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将这些事例作为教材去教予学生,就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近代,“东亚病夫”的耻辱,鸦片战争中国民体质的残弱不堪的屈辱,更加使得学生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知耻后勇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们为了民族崛起、为了祖国昌盛的决心进而奋发图强,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新中国的到来,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乒乓外交获得世界认同就可见一斑。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运动健儿许海峰获得到了奥运的第一枚金牌,2008年奥运会成功在中国北京举办。教师可将新中国竞技体育项目快速高效的成长并获得良好成绩的原因分析给学生,让学生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程中获得切实感受,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通过体育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承担和历史使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教”的主体,因此在提升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面,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思,加强自身对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以便更好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向横向和纵向进行知识拓展,以便更加适应现代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教师首先需要进行不断学习和实践,并将教学实际与之相结合,顺应教学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情景等方面着手,为学生量身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形成课堂的民主社会。这不仅仅促进了高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还提高了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协调能力,确保学生对自我及他人责任心的提高,明确大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任务与责任,进而使学生认识并了解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内涵,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为学生创造和体验社会的特殊情境。高校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既存在联系又存在着差别。而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教学方法的不同。体育教学当中一定会存在集体项目、单人项目和对抗合作项目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频繁与人进行接触,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人,学生都要学会团结协作和共同进退。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助人的乐趣,体验到技能的进步,领悟到有所取舍才能更好地战胜对手的真谛。同时,在比赛中学生与他人会在和谐相处和顽强拼搏中产生深厚的队友情和战友情,增强彼此的关系,使彼此更加亲密,更加和睦。特殊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和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提升学生公平竞争的良好品质,也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为学生创造和体验社会的特殊情境可有效充分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责任感教育篇6

据笔者针对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调查发现,近年来,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强,学习效果普遍一般.总结分析原因,这一方面有来自于教师的原因,很多高职教师没有真正用心把调动学生积极性作为己任,这主要来自于客观现状和制度上的原因.众所周知,高职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在责任感上的压力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通常没有诸如择校、择班、排名、升学以及高考等压力,也没有因此而产生的绩效评价机制.很多高职院校教学考核甚至连“教考分离”都没有完全实现,这就导致教师“自己教、自己考、自己给学生评分”,以学生分数显示的教学效果完全由任课教师自己判定“.如何教、如何考”成了良心活,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来自学生自身因素,高职分数线一降再降使得高职学生生源整体素质下降,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普遍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讲,现阶段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都不能与以前的高职学生相比.在这种情况下,要把高职教育办好,培养更多更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需要高职教师建立更多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是要提升高职教师的责任感,而这绝不是凭几句口号、进行宣传倡议就能够做到的,必须从政策制度上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因而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科学合理的高职教师责任感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制度上约束教师来加强责任感建设,督促高职教师真正把“教书、教技、育人”当成一种习惯.对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能力进行科学设计、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在课下投入大量精力,而这种投入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能力,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责任感.高职教师责任感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应该是有利于这种责任感的建立与持续的激励上.另外,我国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主要涉及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问题,对教师的评聘和职务晋升的标准也需要科学的考量,它至少应该涉及教师的态度和能力两个方面,只有能力没有责任感的教师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另外,只有积极的态度缺乏能力的教师也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目前我国已有的考评大部分是结合“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和管理者评教”三个方面.且评价的方法没有统一标准,往往各校自有一套,大多是根据教学结果以及管理者的经验进行考评,公正、公平、客观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失偏颇,从而挫伤一些勤奋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这种缺乏科学指导的主观的考评机制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还有可能挫伤高职教师的荣誉感、责任心,并且使考评在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失去其应该具有的价值和作用.从以上分析来看,建立有利于提升高职教师责任感的考核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因此,高职教师责任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对于当前深化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和能力进而“建设优秀高职教师队伍、落实示范性高职院校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保证示范性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2高职教师责任感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建立科学有效的高职教师责任感的评价体系必以须激励为导向,既重视过程考评又兼顾结果考评,并要结合评优、评先、教师职称的评定、聘任以及职务晋升来进行.这需要我们围绕高职教师责任感评价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层面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在构建责任岗评价体系时坚持“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与重点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认同性原则”.(1)目的性原则.在众多反映教师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指标中,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揭示教师责任感整体效果的指标,满足对教师责任感评价的需要.(2)客观性原则.在设计考核指标体系时,所采用的定性、定量等方法以及所建立的模型,都必须客观地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最本质和最有代表性的方面.(3)全面性与重点性原则.在影响教师责任感的众多组合因素中,采用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综合各方面的业绩、成果,以便全面客观地做出对教师责任感的评价.在令人满意的定性、定量等评价指标数据采集困难的情况下,需在全面与重点中寻找最优交叉点,使之既能真实反映教师总体工作状况,又使搜集数据工作相对简化.(4)明确性原则.在评价中明确每个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以尽量减少由于不同评价主体可能对同一指标有着不同理解而产生评价误差的可能性.另外,各项指标要简洁明确,易于理解,评价指标之间在内涵上应有明显的差异,避免使用可能产生歧义的指标.(5)可操作性原则.要保证评价体系的易理解性和数据搜集的可行性,同时应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和计算机相关技术,实现评价程序的计算机化,尽可能方便评价主体的使用.(6)认同性原则.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结论应尽可能准确、客观,应该是使用者乐于接受并在使用中得到不断完善的体系.这要求我们设计的评价方案能够被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认同和使用.

3影响高职教责任感大小的因素分析

高职教师责任感大小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想穷尽出所有的影响因素是不可能的.笔者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总结,找出对其影响最为重要的五个因素:教书育人能力、教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人文素养与师德水平.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3.1教书育人能力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20年的发展,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己经进入到相对成熟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逐步提高.如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自身社会价值,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和领导关心的问题.另外,不容置疑的是,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己使培养对象成为学校的“上帝”,而高职院校教师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以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是否得到学生认可以及认可度的高低,关系到社会对一所高职院校教师的总体评价.而具有较高的责任感的教师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和个性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因而这种教书育人能力是高职教师责任岗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教书育人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3.2教科研能力

教科研能力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主要能力,开展教科研工作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这从绝大多数高职教师职称晋升评审标准中均得以体现.教研能力主要包括承担部级、省级、院级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情况、以及承担各种级别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情况.各种级别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形式,是关键性的教研项目,它是促进各级各类高校包括高职院校进一步改善教学软硬件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行教学理论创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提升实习实训实验建设与管理水平等等的十分重要的管理手段.科研项目主要针对教师所研究的学科专业,利用专业理论,加强与实践结合,以期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形式.同时,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进行学术交流也是高职院校教师责任感大小的重要体现.

3.3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的办学强调为地方经济服务,作为其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自身智力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如: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咨询、培训管理干部、开展横向课题合作,这种类型的合作一方面促进自身所学与实践结合,进一步巩固理论,促进教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这体现了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因而,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的效果和成果理应成为是评价高职院校教师责任感大小的主要指标.

3.4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能力表现为实际动手能力和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它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的核心职业素养和竞争力.实践教学能力主要用指导实习实验实训工作的效率效果来衡量.例如,当前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为各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和比较提供了平台,各校通过参赛也进一步取长补短.这其中学生竞赛成绩实际上检验了所属院校实践教学组织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不断将所学理论与实务操作紧密结合,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增强生命力的主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参与市场竞争的锐利武器,是学校获得社会满意、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3.5人文素养与师德水平

责任感教育篇7

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可以使人精神愉快,给人以温暖的动力。青少年学生非常渴求师爱,渴望长辈的关心、指导。爱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就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称之为动情效应。当师生感情产生共鸣、形成遵师爱生的氛围时,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爱学生就是相信、尊重和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宝藏。

教师要像地质勘探员一样,细心勘探,挖掘深埋的宝藏。有了教师的信任,孩子们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去。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全身心投入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处事公正公平,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正确引导学生的品德和言行,努力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如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养成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教师要用温情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愉快地学习。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知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决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要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的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二、爱学生就要对学生宽容。

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学生都是孩子,为什么到校学习?就是因为他们还不成熟,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欠缺,自控力也不完善。教师就要充分地理解、体谅学生的这种客观的“不完善”,允许学生犯错误,即使他们一千次跌到了,也要相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宽容是对学习过错的最大谅解。现在有部分教师擅长讽刺挖苦学生,其实这是对学生自我教育精神的忽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教师曾说:“学生的大脑正忙接受训斥和处罚的信息,也就无暇静下心来裁判心灵中旧我的新我的论战。”我校许多老师一改传统教育方式,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做一件好事来弥补;然后让他们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反映出事前及事后心灵深处是如何做激烈斗争的。宽容就是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多种方式的教育,允许学生反复犯错,让学生有从认识到转化的过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三、教师爱学生就要赏识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学生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学生是脆弱的,就像春天的花儿,要长出丰硕的果实,园丁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学生需要爱护,这种爱护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该是精神上的抚慰、情感上的体恤、兴趣上的培养、生活上的帮助、挫折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奖赏。归根到底一句话: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教师要多多使用良语,多激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成果,要对其所做的一切有益的事情进行鼓励。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给予不同的帮助,对成绩好和表现好的学生经常说:“你真棒!”“你能行!”“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行!”充分赏识他们的突出表现,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善于发现其每一个闪光点和每一个长处,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并提出其他的期望。如:“这点你做得很好,老师相信你在学习方面也能赶上去。”另外,平时还应多关心他们,多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克服困难,迎头赶上。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必将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不是好孩子被表扬,而是我们的表扬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批评,而是你的批评使孩子越来越坏;不是聪明的孩子被赏识,而是你的赏识使孩子越来越聪明。

四、爱意味着责任,教师的爱体现在崇高的责任感上。

所谓责任感就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事业所负责任的意识。责任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责任感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及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教师才会乐业、敬业,才能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与“责任”,二者是分不开的,“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则是爱的化身。

责任感教育篇8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组成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教师管理是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率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教师管理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大问题

管理的本质是人的问题,是对人的智能与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管理是对教师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关系的管理,它以教师和教师所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为对象,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谋求教师与其所从事工作之间以及共事的教师之间的相互适应,实现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这一目标。

在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中,教师是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实施者,是实现学校目的的主要力量,因此,加强教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它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教师的任务和劳动特点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而教师思想、业务水平的提高需要组织、指导和一定的条件,因此,对教师的管理除使用教师和安排教师任务之外,还应包括对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那种“只让干活,不让吃草”、“一本教材教一辈子,一套教案用一辈子,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是不适合新形势下教师发展的要求的,将教师封闭起来,不了解外界、不了解社会,这样的教师给学生所教的也只是一些死知识、老知识,观念陈旧,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教师如果不能胜任社会赋予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的话,这个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除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修养外,还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更多的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进修,更新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影响到一个学校在目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大问题。

2.它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需要。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等因素,但学校内部有效合理的管理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校管理者关心爱护教师,合理安排使用教师,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这是促使教师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工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因素。相反,学校领导对教师漠不关心、评价不公、用非所长,缺乏理解和尊重,就会严重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情绪低落、人心涣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由教师来开展的,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影响其工作质量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它需要激发、需要调动、需要培养。而教师不仅在学校教职工中所占比例最大,而且还处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所以,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把一所学校办好,学校领导者就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根据教师的劳动和心理特点,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把教师队伍管好,把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管好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了,就可以通过教师把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并进而激发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这是学校全面实施质量管理的根本条件。

3.它是体现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

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与学校里教师的素质及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师素质一定的基础上,教师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在篮球场上,上场的每一个队员技术都很过硬,但他们从未在一起合作过,临时组建成队使他们各自高超的技术无法发挥出来,很有可能被一个技术平平但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的队所打败。这里就有一个组织、协调、管理的因素在其中,只有对教师及所有工作人员合理协调地管理,才会使教师素质的潜力发挥出来,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教师管理存在着认识和事实上的不足

虽然教师的管理对学校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对实施有效合理的教师管理仍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总觉得一个人大学毕业来到学校当老师,只需按照这个学校原有的工作体制、固有的工作模式、按部就班,习惯了学校的环境及生活方式即可,用不着专门、有意的进行教师管理,这是其一;其二,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其素质和校内其他人员相比,自然高一些,用不着进行管理,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认为管理是学校领导的事,教师是学校的雇工,是给学生传递知识的工具,因此,只管教师上课,用不着业务提高和思想稳定。到头来,教师队伍没有战斗力,学校的整体管理也死气沉沉,没有效率,更谈不上社会效益。

三、对教师管理的方法

1.在思想上加强对教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对学校管理者而言,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师管理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大问题,教师管理的合理与否是能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挖掘教育潜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一个学校在同等条件下,降低教育成本获取教育效益。抓住教师管理这一环节,实质上抓住了整个学校管理的关键。

2.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把上述四点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以自己的知识能力为基础,通过教学(劳动)这一环节,创造性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从这一角度讲,教师的工作更确切地讲是以“灵魂”去塑造“灵魂”的劳动,这一过程本身充满了创造性和挑战性,要在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协调中才可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学校管理者要以尊重为基础,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为教师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好管理方面的准备。

推荐期刊